秦腔
秦腔
八大传统绝技
1.吹 2.变 3.顶 4.打 火 脸 灯 碗
单口火 一条龙 吹面灰
8.尸
翻身火 磨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火
6.踩 吊 7.牙 8.尸
跷 技 吊
5.鞭扫灯花
秦腔(Qinqiang Opera或Qinqiang) 又称乱弹,源于西秦腔,流行于我国 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 疆等地,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 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 桄子”(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 声)。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 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
秦腔创作剧本计有200多个,其中以马建 翎成就最高,代表剧目有《血泪仇》、 《一家人》、《穷人恨》等等。建国后 整理、改编的剧目有《游龟山》、《游 西湖》、《三滴血》、《赵氏孤儿》、 《窦娥冤》、《铡美案》、《破宁国》、 《四进士》、《白蛇传》、《法门寺》、 《烈火扬州》等,创作的现代戏中以 《三世仇》、《祝福》、《西安事变》 等影响较大。
艺术特点
其特点是高昂激越、强烈急促。尤 其是花脸的演唱,更是扯开嗓子大声 吼,当地人称之为“挣破头”,外地 人开玩笑:“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结 实,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员身体要好, 以免累病了;三是观众胆子要大,以 免吓坏了”。 歌谣为证:民风淳朴性彪悍,秦腔 花脸吼起来。台下观众心欢畅,不怕 戏台棚要翻。
秦腔简介介绍
秦腔在表演形式上也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引入了现代化的舞美、灯光、音效等手段,提 升了秦腔的艺术表现力和观赏价值。
与其他戏曲形式的交流与融合
秦腔积极与其他戏曲形式进行交流和融合,吸取其他剧种的优点,不断完善自身的发展。
秦腔在国际化舞台上的推广
01
参加国际艺术节
秦腔多次参加国际艺术节,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古老戏曲艺术的魅力。
《窦娥冤》
剧情简介
该剧讲述了窦娥蒙冤后,为证明自己 的清白而进行的一系列斗争。
推荐理由
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具有深刻 的哲理性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赵氏孤儿》
剧情简介
该剧讲述了赵盾一家被奸臣屠岸贾所害,赵盾义子程婴与屠岸贾斗智斗勇,最终 成功复仇的故事。
推荐理由
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强烈的悲剧色彩。
秦腔以其独特的唱腔和表演形式 ,在中国戏曲文化中占有重要的
地位。
秦腔的历史起源
秦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它是从中国古代的巫觋祭祀歌舞中演变而来的。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秦腔不断地吸收各种艺术形式和文化元素,逐渐形成了自己 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秦腔的兴盛和发展,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密不可分。
秦腔在中国戏曲中的地位
观察舞台布置、道具、服装和灯光等元素 ,了解它们如何与演员表演相互融合,营 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
如何学习秦腔
学习基本唱腔和身段
寻找专业的秦腔培训机构或老 师,学习基本的唱腔和身段,
打好基础。
练习发声和口型
秦腔的唱腔需要正确的发声和 口型,可以通过模仿、练习和 实践来逐渐掌握。
学习剧本和角色
学习秦腔的剧本和角色,理解 每个角色的性格、情感和心理 变化,以便更好地表演。
陕西秦腔大全100首
陕西秦腔大全100首秦腔是中国戏曲中的一种,起源于陕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
它不仅是陕西地区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国戏曲艺术中的瑰宝。
秦腔在演出中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演技巧。
下面将为您呈现《陕西秦腔大全100首》,希望能够让您更加了解和欣赏这一传统戏曲艺术。
一、《赵氏孤儿》1. 金戈铁马霸气生,赤手空拳浴血战。
2. 孤儿奋勇挡贼寇,忠义心存不畏难。
3. 兄弟情深血脉连,生死相依一条心。
4. 英雄儿女豪情义,忠诚仁爱天地宽。
5. 天地之间传佳话,勇敢忠诚永留存。
6. 赵氏孤儿仗义行,义薄云天慷慨豪。
7. 孤儿执念守正道,情义义气动人心。
8. 兄弟手足相扶持,忠诚义气赢人心。
9. 赵氏孤儿剑出鞘,义士豪情动人心。
10. 孤儿意气风发时,勇往直前谱豪情。
二、《关公战秦琼》11. 纵横九州武艺高,关公雄风震寰宇。
12. 德间关公名气响,英雄豪杰一时锋。
13. 关公斩秦琼大战,英雄豪气动人心。
14. 秦琼武艺传千古,勇者忠臣铸丰功。
15. 英雄豪杰扛大刀,义薄云天捍国家。
16. 关公义士战豪侠,豪情壮志赢人心。
17. 秦琼威震九州地,英雄忠义表豪情。
18. 关公义士刚烈武,豪情勇气感人心。
19. 秦琼勇者战天下,英雄豪杰永留传。
20. 关公忠心护国家,英雄豪气铁血肠。
三、《霸王别姬》21. 霸王楚汉争霸业,别姬哀怨伤心魂。
22. 乱世英雄辅霸业,别离伤感泪满巾。
23. 霸王忠心定霸业,别离别妾肝肠断。
24. 别姬离去放孤独,霸王把臂叹苍苦。
25. 霸王伤心别姬去,踏碎红尘泪已流。
26. 别姬离去伤离别,霸王一意守决心。
27. 霸王别姬心不改,情深义重约天长。
28. 别姬凄楚离世间,霸王哀痛不可言。
29. 霸王别姬永相思,离别别离泪满衣。
30. 别姬伤离泪已落,霸王守护唤相逢。
四、《孔融让梨》31. 孔融让梨豁肠断,忠厚仁义感人心。
32. 孔融礼节教后人,使人感悟玉握珍。
33. 让梨孔融仁义举,陈琳之言泪已流。
什么是秦腔
什么是秦腔秦腔(Qinqiang Opera,或Qinqiang)又称乱弹,源于西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 。
2006 年5 月20 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xx 秦腔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 几经衍变,蔚为大观”,堪称中国戏曲的鼻祖,是我国最古老的优秀剧种之一, 和京剧、越剧、黄梅戏等剧种一样,是经过千百年时间的淘洗和磨砺之后形成的经典剧种,堪称国粹。
秦腔自明朝中叶成熟以来,在近五百年时间里,便以它豪迈、粗犷、刚健的艺术风格风靡大西北,它把悲壮苍凉的韵味沉淀在西北人的血液里,成为西北人在黄土地上艰难生存挣扎的精神寄托,成长为这广袤、干旱、苦焦的厚土上一朵芳华勃郁的艺术奇葩。
几百年来,它的一些经典剧目如《铡美案》、《金沙滩》、《五典坡》、《游西湖》等甚至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在许多边远山区的小山村,大字不识一个的老头老太张嘴也能吼两声秦腔。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骏马、烈风、黄尘、莽原,大西北苍凉雄浑的山川孕育了豪放粗犷的黄土汉子,他们如烈酒一样燃烧的野性同样需要艺术的导引与释放,于是秦腔便产生了。
秦腔的演唱方式最震撼人心的便是那黑头大净高亢激越、苍凉雄壮的唱腔,那从胸腔里吼出来的钢音,或悲愤、或雄浑、或深沉,仿佛凝聚着摇天撼地的力量,将听众带进那苍凉广袤的黄土高原,生存挣扎的苦闷、黄沙卷地的苦情,都随着那秦声如烈风扫过荒原般远去,内心便如雪原般明净澄澈。
因此秦腔是黄土高原上长出的艺术之花,是西北人耿直爽朗、慷慨好义的性格和淳朴敦厚的民风的反映,更是西北人抚慰心灵的一剂良药。
秦腔所演的剧目,据现在统计约三千个,题材多取材于“列国”、“三国”、“杨家将”、“说岳”等英雄传奇或悲剧故事,表现我国历史上反侵略战争、忠奸斗争、反压迫斗争等重大或富有生活情趣的题材,往往大忠大奸、大善大恶、大喜大悲,泾渭分明,它潜移默化地滋养了西北人纯朴豪放、疾恶如仇的个性。
秦腔戏曲知识点总结
一、秦腔的历史渊源秦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的“秦腔”称为“商腔”,发展于渭南一带。
后来在宋代,渭南地区的演艺形式逐渐发展成为秦腔,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明清时期,秦腔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发展,并开始传承于整个陕西地区。
秦腔曲目繁多,既有从南戏吸取的曲牌,又有本地的新编曲目。
二、秦腔的表演特点秦腔以唱功和念白为主要表演特点,演员通过特定的发声技巧和唱腔来表达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另外,秦腔的表演还注重化妆和舞台布景,通过具体的化妆和道具来体现人物的特点和故事的场景。
此外,秦腔的表演也注重挑逗观众的情感,适当地添加幽默的台词和动作,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三、秦腔回目和剧目秦腔的回目是指剧目中由一个段落变为另一个段落的过渡形式,一般是由对白、唱腔或舞蹈连缀而成。
秦腔回目有转场、情节、表现性格、渲染气氛等功用。
秦腔回目根据剧情需要和表演要求不同,有时戏游次序需要从唱腔变换到对白,有时则可以唱腔和对白逐渐互相衔接。
剧目是指秦腔演员在演出时所要表演的整部戏,也是指秦腔演员所要学习的一部秦腔戏曲作品。
秦腔剧目不同于其他剧种的剧目,有独具一格的表演方式和题材特点,表现了陕西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四、秦腔的表演形式秦腔的表演形式主要包括锣鼓、弦子、花脸、丑角、丑脸等。
锣鼓是秦腔音乐的主要伴奏乐器,起着节奏感和烘托气氛的作用。
弦子是秦腔表演中的主要乐器,用来伴奏唱腔和唢呐音乐。
花脸是秦腔中的主要行当,通常扮演正面的豪杰人物,性格刚烈、正义凛然。
丑角是秦腔中的一个重要表演形式,扮演各种滑稽可笑的角色,善于变脸和耍宝。
丑脸是秦腔中的丑角表演的一种形式,演员在面部化妆和表演动作上都具有独特的特点,主要表现出滑稽可笑的性格。
五、秦腔的表演技巧秦腔的演员在表演时需要掌握一定的演技技巧,包括唱腔、念白、动作、化妆和布景等方面。
其中,唱腔是秦腔表演的核心技艺,演员需要通过扎实的发声技巧和具体的唱腔来表现人物的感情和性格。
念白是秦腔表演中另一个重要的表现方式,演员需要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动作来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
秦腔
秦腔秦腔,我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核心位置为今宝鸡市的凤翔与岐山,称“西秦腔”)。
秦腔又称乱弹,流行于我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宝鸡的西府秦腔口音最为古老,保留了较多古老发音。
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为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起源秦腔,是起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是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生长壮大起来的,经历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因周代以来,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是相当古老的剧种之一。
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俗称"桄桄子"。
清人李调元《雨村剧话》云:"俗传钱氏缀百裘外集,有秦腔。
始于陕西,以梆为板,月琴应之,亦有紧慢,俗呼梆子腔,蜀谓之乱弹。
""乱弹"一词在我国戏曲声腔中的含义很多,过去曾把昆曲、高腔之外的剧种都叫"乱弹",也曾把京剧称为"乱弹",还有的剧种也以乱弹命名,如温州乱弹、河北乱弹但是,更多的仍用在以秦腔为先、为主的梆子腔系统的总称上。
演变秦腔因其流行地区的不同,演变成不同的流派:流行于关中东部渭南地区大荔、蒲城一带的称东路秦腔(即同州绑子,也叫老秦腔、东路梆子);流行于关中西部宝鸡地区的凤翔、岐山、陇县和甘肃省天水一带的称西路秦腔(又叫西府秦腔、西路梆子);流行于汉中地区的洋县、城固、汉台区、勉县一带有汉调恍恍(实为南路秦腔,又叫汉调秦腔、桄桄戏);流行于乾县、礼泉、富平、泾阳、三原、临潼一带的称北路秦腔(即阿宫腔,亦称遏宫腔);流行于西安一带的称中路秦腔(就是西安乱弹)。
西路乱弹流入四川后,与川北的灯戏、高腔长期共处,互相融汇,又采用四川语言,便逐渐形成独具风格的四川梆子--弹戏;东路乱弹在京剧、晋剧、豫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的形成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秦腔(贾平凹)
秦腔 贾平凹
秦腔简介
秦腔是我国戏曲四大声腔中最古老、最丰富、最 庞大的声腔体系.
我国戏曲四大声腔: 昆腔、高腔、梆子腔、
皮黄腔。
秦腔又称乱弹,源于西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地 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又因其 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 称“桄桄子”(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
【秦腔表演的特点】
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以情动人,富 有夸张性。
角色行当分为四生、六旦、二净、一丑,计13门,又 称“十三头网子”,表演唱做并佳。
秦腔的唱腔,用宽音大嗓,直起直落,给人以高亢激 越、粗犷朴实之感。
看秦腔时候,尤其看到秦腔中的“黑头”吼声地动山 摇的时候,你才会此刻真正认识到秦腔的豪放,这也 是秦人的血性。
【秦腔剧目】
秦腔所演的剧目,据现在统计约三千个,多是 取才于“列国”、“三国”、“杨家将”、 “说岳”等说部中的英雄传奇或悲剧故事,也 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戏。
它的传统剧目丰富,已抄存的共2748本。
先声夺人
不妨听听秦腔 《血泪仇》(有亮点) 《四郎探母》
【作者介绍】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52年2 月21日出生。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从 事过几年文学编辑工作,现为西安市文联专职 作家、《长安》文学月刊编辑。1982年后从 事专业创作。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陕西 分会副主席等职。
秦腔
秦腔,西北地方剧种。
发源于甘肃,盛行于西北五省。
秦声初现于西周,由秦人故里甘肃陇南礼县一带的民间歌舞发展而成。
最初的秦声只是击缶而歌,据传秦人非子在甘肃天水牧马时唱陇南礼县的一种民歌,后来在天水传唱开来。
因此有“秦俗好讴,由来已久。
秦人善唱秦声始于秦始皇故里甘肃礼县,周代以来在秦州天水盛行开来” 的记载。
天水有个古迹叫牧马滩,是当年秦朝放牧的地方,也是为宫廷选择良马的御所,也是当年秦始皇的先祖的古籍,秦朝的先民东移时,也把自己当时的自娱的唱腔也带到了陕西,由于秦朝的强大,以及生活的富足,人们当时的娱乐也只是击缶而歌,没有形成定势的唱腔和招势,随着一匹匹良马和天水送马人的不断的来往于天水与关中,西部的歌谣和故事被当时的聪明人编成了故事并且带进了当时的秦国.具当地的传说,当时秦穆公很喜欢听歌谣和传说,就广为搜集当时的好听的歌曲,但他都不满意,后来,有个天水的送马人叫禺餮的就把流传在天水的民间小调和说唱故事情节的说唱人,带到了当时的国都咸阳.秦穆公听了很高兴,并且经常让他们为他说唱,禺餮看见国王喜欢,就组织了一个更大的说唱团队来到了秦国,还组织聪明的说书人继续为他编唱.由于宫廷的畅行.这种不成熟的艺术也就流到了民间.公元357年,氐人苻坚于姑臧(今甘肃武威)建立前秦后,曾移氐族15万户于河西(详参吕思勉《先秦史》),从此,使其嬴氏祖籍所传“秦声”也带入该地,并与聚居河西一线之月氏、鲜卑、吐谷浑、羌等各民族音乐舞蹈逐渐融汇,这便是后来《隋书·音乐志》所载“魏太武帝平河西,得沮渠蒙逊之伎,宾嘉大礼,皆杂用焉。
此声所兴,因而改变,杂以秦声也”之因由。
公元386年,苻坚部将吕光(略阳人,即今甘肃张川、清水一带)平西还师途中,得知其主于淝水战败身亡,便在武威自立为王,这便是历史上所称的“后凉”。
吕光既成国君,不可没有伎乐。
于是,即采凉州(今武威)一脉传存的“秦声”,与西域所获“奇伎异戏”与之互鉴,制成宫廷乐舞,因该乐舞多有“秦声”、“秦姿”,故取名《秦汉乐》、《秦汉伎》,后又名《西凉乐》。
秦腔大资料
【秦腔大资料】••秦腔简介••秦腔唱腔••秦腔表演••秦腔流派••秦腔剧目••秦腔优秀演员秦腔-秦腔简介秦腔又称乱弹,源于西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
明末无名氏《钵中莲》传奇中使用了〔西秦腔二犯〕的曲牌,故知其源于甘肃。
甘肃古称西秦,故名之。
清康熙时,陕西泾阳人张鼎望写《秦腔论》,可知秦腔此时已发展为成熟期。
待到乾隆年间,魏长生进京演出秦腔,轰动京师。
对各地梆子声腔的形成有着直接影响。
秦腔-秦腔唱腔秦腔唱腔为板式变化体,分欢音、苦音两种,前者长于表现欢快、喜悦情绪;后者善于抒发悲愤、凄凉情感。
依剧中情节和人物需要选择使用。
板式有慢板、二六、代板、起板、尖板、滚板及花腔,拖腔尤富特色。
主奏乐器为板胡,发音尖细清脆。
秦腔-秦腔表演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
秦腔唱腔分为欢音、苦音两种,前者表现欢快、喜悦情绪,后者抒发悲愤、凄凉情感,唱腔音乐丰富多彩、优美动人。
主奏乐器为板胡,发音尖细而清脆。
在脸谱(如秦始皇的金色正三块瓦花脸、带一字须)、身段(如趟马、拉架子、担柴担、水担等)、化妆(如改包头为梳水头)、特技(吐火、吹火、踩跷),以及语言声韵(秦腔是十四韵,内有入声)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唱戏吼起来"被誉为关中十大怪之一。
角色行当分为四生(老生、须生、小生、幼生)、六旦(老旦、正旦、小旦、花旦、武旦、媒旦)、二净(大净、毛净)、一丑,计十三门,又称"十三头网子"。
秦腔-秦腔流派秦腔因其流行地区的不同,衍变成不同的流派:流行于关中东部渭南地区大荔、蒲城一带的称东路秦腔(即同州绑子,也叫老秦腔、东路梆子);流行于关中西部宝鸡地区的凤翔、岐山、陇县和甘肃省天水一带的称西路秦腔(又叫西府秦腔、西路梆子);流行于汉中地区的洋县、城固、汉中、沔县一带有汉调恍恍(实为南路秦腔,又叫汉调秦腔、桄桄戏);流行于西安一带的称中路秦腔(就是西安乱弹)。
秦腔的简介
秦腔的简介秦腔的演变秦腔因其流行地区的不同,演变成不同的流派:流行于关中东部渭南地区大荔、蒲城一带的称东路秦腔(即同州绑子,也叫老秦腔、东路梆子);流行于关中西部宝鸡地区的凤翔、岐山、陇县和甘肃省天水一带的称西路秦腔(又叫西府秦腔、西路梆子);流行于汉中地区的洋县、城固、汉台区、勉县一带有汉调恍恍(实为南路秦腔,又叫汉调秦腔、桄桄戏);流行于乾县、礼泉、富平、泾阳、三原、临潼一带的称北路秦腔(即阿宫腔,亦称遏宫腔);流行于西安一带的称中路秦腔(就是西安乱弹)。
西路乱弹流入四川后,与川北的灯戏、高腔长期共处,互相融汇,又采用四川语言,便逐渐形成独具风格的四川梆子--弹戏;东路乱弹在京剧、晋剧、豫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的形成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民间音乐影响,在语音、唱腔、音乐等方面,都稍有差别。
近五十年来,东、西、南、北三路秦腔的发展趋于停滞,有被中路秦腔取而代之的趋势。
秦腔的传播秦腔的鼎盛时期在乾隆年间(1736-1795年),这个时期,全国很多地方都有秦腔班社,仅西安一地共就有三十六个秦腔班社,如保符班、江东班、双寨班、锦绣班等。
秦腔的表演形式变脸秦腔、同州梆子、西府秦腔、汉调桄桄、汉调二簧等剧种的生、旦、丑行皆有此特技。
其变法有“变脸型”和“吹面灰”两种。
变脸型:《三人头揭墓》中用此技。
揭墓贼用腰带做好套圈,一端套在僵尸脖子上,另一端挂在自己脖子上,扶起僵尸脱衣时,感情变化复杂,面部表情也随之变化。
他发现死者衣着豪华时,高兴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线,嘴角翘到了鼻子两侧,喜得浑身发抖。
当尸体的盖脸怕飞落,露出阴森可怖面孔时,他被吓得脖子一缩,裂开大嘴,瞪着两眼,眉毛不住地跳动。
揭墓贼为了抑制心中的恐惧情绪,忽地眉头一耸,圆鼓双眼,翘起鼻翼,眦着牙,显出凶残之相。
死者穿了七套衣服,每旋转一次尸体,就脱掉一件衣服,同时还要穿在自己身上,并要变化—次脸型。
他一时变得憨傻痴呆,一会儿又变得机智勇敢;一会儿扯长脖子,收起下巴,舌尖顶住下唇,把头和脖子拉成一体,变成又长又细的脸型;一会儿皱起双眉,缩着下颚,撅着下巴,变成两腮无肉的险恶者;一会儿又鼓起两腮,松开双肩,变成大胖子;一会儿缩着头,收起下巴,变成瘦子……形态百出,变化无穷,全靠一张脸的功夫。
陕西秦腔大全
陕西秦腔大全陕西秦腔是中国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陕西省,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秦腔在历史上曾是西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其代表剧目有《波斯顿》、《打金枝》、《赵氏孤儿》等。
秦腔以其豪放、激昂的唱腔和独特的表演风格而著称,被誉为“秦腔之父”的名家有郭云深、王君安、刘露、杨少彭等。
秦腔的音乐特色主要体现在唱腔和伴奏上。
秦腔的唱腔以其高亢豪放、激昂激越的表现手法而著称,表演者要求嗓音宽厚、音域宽广、音色浑厚、音量大、音准精确。
伴奏方面,秦腔以器乐伴奏为主,器乐队伍一般由锣鼓、板胡、二胡、琵琶、笛子、唢呐等组成。
在表演形式上,秦腔以其豪放激昂的唱腔和独特的表演风格而著称,常常以武戏为主,表演者需要具备一定的武术功底,动作要求大气、矫健、刚健。
秦腔的剧目题材广泛,既有历史题材,如《三顾茅庐》、《赵氏孤儿》等,也有现实题材,如《红灯记》、《打金枝》等,还有民间传说题材,如《白蛇传》、《孟姜女》等,剧目内容丰富多彩,深受观众喜爱。
在表演形式上,秦腔以其豪放激昂的唱腔和独特的表演风格而著称,常常以武戏为主,表演者需要具备一定的武术功底,动作要求大气、矫健、刚健。
秦腔的服饰道具也是其独特之处。
秦腔的服饰色彩艳丽,造型独特,男性演员头戴花冠,身着长袍,腰系宝带,脚穿布鞋,女性演员头戴发髻,身着绸衣,腰系绸带,脚穿绣花鞋,服饰充满了古朴的民族风情。
道具方面,秦腔常用的有长矛、大刀、铁枪、铁链等,这些道具在表演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总的来说,陕西秦腔作为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音乐、表演形式上有独特之处,而且在剧目题材、服饰道具等方面也有独特魅力。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并喜爱这一优秀的戏曲剧种,让秦腔的艺术魅力得以传承和发扬。
秦腔 知识问答
秦腔知识问答秦腔是中国戏曲中的重要剧种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表现形式。
下面就来通过知识问答的方式,了解更多有关秦腔的知识。
问题一:秦腔起源于哪个地区?答案:秦腔起源于陕西省渭南市华县一带。
据传秦腔的前身是明朝的“华县八仙梨园戏”,经过多年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陕西省的地方剧种之一。
问题二:秦腔的表演形式有哪些?答案:秦腔的表演形式主要有唱、念、做、打四个方面。
其中唱指的是演员的歌唱表演,念则是念白的表演,做是指表演者的动作表演,打则是指打击乐器的表演。
问题三:秦腔的唱腔特点是什么?答案:秦腔的唱腔以慷慨豪放、铿锵有力、颇具节奏感为主要特点。
同时,秦腔的唱腔也注重音调的变化和抑扬顿挫的表现,具有独特的表现力。
问题四:秦腔中的“嗓子戏”是指什么?答案:秦腔中的“嗓子戏”是指演员在表演时发出的特殊声音。
这种声音类似于高亢的喉咙颤音,是秦腔表演中的一种独特技巧。
问题五:秦腔的服装造型有哪些特点?答案:秦腔的服装造型主要以明清时期的服饰为基础,同时也融入了一些地方特色。
秦腔男演员的服装通常为长衫、褶裙和软帽,女演员则穿着长袍、裙子和头巾。
问题六:秦腔中的“论唱”是指什么?答案:秦腔中的“论唱”是指演员在表演时通过唱法来表达情感和内心感受的一种表演方式。
这种表演方式通常会在剧情发展到高潮部分时使用,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问题七:秦腔中的“三板”是指什么?答案:秦腔中的“三板”是指打击乐器时的三种不同鼓点。
第一板是击中鼓面的中央部位,第二板则是击中鼓面的边缘,第三板则是通过手指敲击鼓面边缘发出的声音。
问题八:秦腔的代表剧目有哪些?答案:秦腔的代表剧目包括《秦香莲》、《金凤呈祥》、《王老虎抢亲》、《白蛇传》等。
这些剧目不仅在秦腔表演中具有重要地位,也是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问题九:秦腔是如何传承发展的?答案:秦腔的传承发展主要依靠师徒传承和演出交流。
在演员的培训中,传统技艺的学习和传承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秦腔的介绍
秦腔的介绍秦腔的介绍一、秦腔的概述秦腔是中国戏曲中的一种,起源于陕西省。
它以陕北方言为基础,吸收了陕西、河南、山西等地方言和曲艺形式的特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秦腔的历史秦腔起源于明朝,当时在陕北地区流行着“大鼓”、“二黄”等形式的民间曲艺。
到了清朝,这些曲艺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秦腔。
20世纪初,秦腔开始走向繁荣,并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三、秦腔的表演形式1.唱念做打:秦腔表演采用“唱念做打”四种表现方式。
其中,“唱”指歌唱,“念”指说白,“做”指舞台动作,“打”指音乐伴奏。
2.角色划分:秦腔中角色分为正剧和丑剧两大类。
正剧通常由男性扮演,丑剧则由男女老少皆宜。
3.音乐特点:秦腔的音乐以弦乐器、打击乐器和管乐器为主,其中二胡、板胡、柳琴等弦乐器是秦腔的标志性乐器。
四、秦腔的剧目1.《三岔口》:是秦腔中最具代表性的剧目之一,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和家庭的故事。
2.《红灯记》:是秦腔中最受欢迎的剧目之一,讲述了一个女子为了报仇而成为革命斗士的故事。
3.《霸王别姬》:是秦腔中最具知名度的剧目之一,讲述了项羽与虞姬之间的爱情故事。
五、秦腔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1.文化遗产保护:2006年,秦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现代化表演形式:随着社会发展和观众需求变化,现代化表演形式也逐渐出现在秦腔舞台上。
例如加入电子音效、灯光效果等元素。
3.海外传播:秦腔也在海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例如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举办演出。
六、结语秦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不仅代表着陕北地区的文化特色,也是中国戏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发展和观众需求变化,秦腔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为我们带来更加精彩的表演。
秦腔简短描述
秦腔简短描述
秦腔,又称乱弹,是中国戏曲四大声腔中最古老、最丰富、最庞大的声腔体系,流传于中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
秦腔的特点是高昂激越、强烈急促,尤其是花脸的演唱,更是粗犷豪放,富有一种阳刚之美。
秦腔的板式变化比较丰富,有慢板、二六板、代板、起板、摇板和散板等。
以二黄调为主,另有昆曲、乱弹、老调与梆子等。
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以刻画人物性格为其特长。
秦腔的经典剧目有《蝴蝶杯》、《游西湖》、《三滴血》、《火焰驹》、《赵氏孤儿》、《周仁回府》等。
秦腔 知识问答
秦腔知识问答秦腔是中国戏曲中的一种,起源于中国古代秦地,具有悠久的历史。
它以其独特的音乐、舞蹈和表演形式而闻名于世。
下面将通过知识问答的方式,来了解一些关于秦腔的知识。
1. 秦腔是哪个地区的戏曲?秦腔起源于中国古代秦地,主要流行于陕西、甘肃、宁夏等地区。
2. 秦腔的特点有哪些?秦腔的特点包括音乐高亢激昂、旋律丰富多样、唱腔独特、表演形式多样化等。
它以高亢激昂的音乐为基础,通过唱腔、念白、舞蹈等形式来表达剧情。
3. 秦腔的剧目有哪些?秦腔的剧目包括《白蛇传》、《牡丹亭》、《窦娥冤》、《荆钗记》等。
这些剧目都是中国古代的经典作品,通过秦腔的表演形式来展现剧情。
4. 秦腔的表演形式有哪些?秦腔的表演形式包括唱腔、念白、舞蹈等。
唱腔是秦腔的核心,它通过特殊的音调和节奏来表达情感。
念白是指演员用口述的方式来表演剧情。
舞蹈则是通过身体的动作和姿势来表达角色的情感。
5. 秦腔的音乐特点有哪些?秦腔的音乐特点包括高亢激昂、旋律丰富多样、音域宽广等。
秦腔的音乐表现力很强,能够准确地表达角色的情感。
6. 秦腔的服装和化妆有哪些特点?秦腔的服装和化妆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表演时,演员们会穿上精美的戏服,化上浓妆,以凸显角色的特点和地域风情。
7. 秦腔的发展历史如何?秦腔起源于中国古代秦地,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表演形式和风格。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秦腔受到了不同的影响,逐渐演变出了不同的流派和剧目。
8. 秦腔在现代的传承和发展如何?秦腔在现代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许多秦腔艺术家致力于将传统的秦腔与现代的舞台表演相结合,创新出了许多精彩的作品。
同时,秦腔也积极参与国内外的演出交流活动,为世界各地的观众带来了秦腔的魅力。
9. 秦腔对于陕西文化的影响如何?秦腔是陕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陕西的文化传统和民间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腔通过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风格,为陕西的文化发展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10. 如何欣赏秦腔?要欣赏秦腔,首先需要对其基本的表演形式和特点有所了解。
秦腔
特点
秦腔唱腔分欢音、苦音两种,前者表现 欢快、喜悦情绪,后者抒发悲愤、凄凉 情感。板式有慢板、二六、代板、起板、 尖板、滚板及花腔,其中拖腔尤富特色。 主奏乐器为板胡,发音尖细而清脆。秦 腔的表演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 性,“唱戏吼起来”被誉为关中十大怪 之一。角色行当分为四生(老生、须生、 小生、幼生)、六旦(老旦、正旦、小旦、 花旦、武旦、媒旦)、二净(大净、毛净)、 一丑,计十三门,又称“十三头网子”。
唱腔
• 秦腔唱腔为板式变化体,分欢音、苦音 两种,前者长于表现欢快、喜悦情绪; 后者善于抒发悲愤、凄凉情感。依剧中 情节和人物需要选择使用。
表演
• 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细腻、深刻, 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表演唱做并佳。
流行
• 秦腔因其流行地区的不同,衍变成不同的流派: 流行于关中东部渭南地区大荔、蒲城一带的称 东路秦腔(即同州绑子,也叫老秦腔、东路梆 子);流行于关中西部宝鸡地区的凤翔、岐山、 陇县和甘肃省天水一带的称西路秦腔(又叫西 府秦腔、西路梆子);流行于汉中地区的洋县、 城固、汉中、沔县一带有汉调恍恍(实为南路 秦腔,又叫汉调秦腔、桄桄戏);流行于西安 一带的称中路秦腔(就是西安乱弹)。其中的 西路入川后成为梆子;东路在山西为晋剧,在 河南为豫剧,在河北成为梆子,所以说秦腔可 以算是京剧、豫剧、晋剧、河北梆子这些剧目 的鼻祖。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民间音乐影 响,在语音、唱腔、音乐等方面,都稍有差别。 近五十年来,东、西、南三路秦腔的发展趋于
历史
•
秦腔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并围绕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逐步发展,经 历代艺术家的创造而形成。秦腔“形成于秦,精进 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 几经衍变,蔚为大观”。清康熙年间,陕西泾阳人 张鼎望写出《秦腔论》,此时的秦腔早已发展成熟。 到乾隆年间,魏长生进京演出秦腔,轰动京师,对 各地梆子声腔的形成更有着直接影响。中华民国元 年(1912年),西安成立了易俗社,专演秦腔,锐 意改革,推出众多新剧,并吸收京剧等剧种的营养, 唱腔从高亢激昂而趋于柔和清丽。
陕西秦腔ppt课件
《三滴血》
剧情简介
讲述了两个家庭因一滴血而引发的纠葛和纷争, 最终导致悲剧的故事。
角色人物
周家父子、李家父子等。
艺术特点
以家庭伦理为主线,情节曲折,情感真挚,具有 较高的艺术感染力。
《火焰驹》
剧情简介
讲述了黄桂英为救父命而被迫卖 身为娼,后被李彦贵所救,两人
历经磨难终于团圆的故事。
角色人物
黄桂英、李彦贵、黄父、李母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角色人物
窦娥、蔡婆婆、张驴儿、 县官等。
艺术特点
秦腔传统剧目中少有的悲 剧,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 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周仁回府》
剧情简介
取材于《说岳全传》,讲述了岳飞部下周仁舍命救主,历经艰险 ,终于将岳飞遗体运回故乡的故事。
角色人物
周仁、秦桧、李氏等。
艺术特点
以武戏为主,表演激烈,情感起伏较大,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传承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 元化,秦腔面临着传承困难的问题。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传统艺术形式, 各方正在积极探索新的传承方式。
02 秦腔表演艺术
CHAPTER
表演形式与技艺
表演形式
秦腔的表演形式主要包括唱、念、做、打四个方面,其中唱是秦腔的核心。此 外,秦腔的表演动作和身段也具有独特的特点,如“梢子功”和“翎子功”等 。
艺术特点
以爱情为主线,情节跌宕起伏,具 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04 秦腔的现代发展与影响
CHAPTER
秦腔的现代化改革
唱腔设计
秦腔唱腔在保留传统韵味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音乐元素,使唱腔 更加优美动听,富有时代感。
表演形式
秦腔的表演形式也在不断革新,除了传统的舞台表演,还引入了影 视、戏曲片、音乐会等形式,使秦腔更加多元化。
秦腔在戏剧中是个什么地位?
秦腔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起源于陕西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秦腔在戏剧中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将从秦腔的历史渊源、表演形式、艺术特点等方面,探讨秦腔在戏剧中的地位。
一、秦腔的历史渊源秦腔起源于唐代,发展至明清时期逐渐成熟。
秦腔的流行主要集中在陕西、甘肃、宁夏等地,是西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戏曲之一。
秦腔的表演形式以唱、念、做、打为主,其中唱腔独具特色,以其高亢激昂、深情表达、轻重缓急的变化,使得秦腔在戏曲中独树一帜。
二、秦腔的表演形式秦腔的表演形式主要包括唱腔、念白、做功、打击乐等元素。
唱腔是秦腔的主要表演形式,其唱腔的特点是高亢激昂、深情表达、轻重缓急的变化。
念白是秦腔的配角表演形式,主要用于对唱、对白等场景的表达。
做功是秦腔的另一种表演形式,主要是指舞蹈、杂技等表演。
打击乐则是秦腔的伴奏形式,以锣鼓、板子等乐器为主。
三、秦腔的艺术特点秦腔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唱腔独特。
秦腔的唱腔具有高亢激昂、深情表达、轻重缓急的变化,以及吐字清晰、音调准确等特点,使得秦腔在戏曲中独树一帜。
2、表演技巧精湛。
秦腔演员在表演中,具有高超的唱腔技巧、精湛的做功技巧、准确的念白技巧,以及灵活的身段和手法,使得秦腔的表演更加生动、传神。
3、曲艺元素丰富。
秦腔在表演中,融入了大量的曲艺元素,如说唱、评书、相声等,使得秦腔的表演更加多样化、丰富多彩。
4、文化内涵深厚。
秦腔在表演中,融入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民俗等元素,如《白蛇传》、《牡丹亭》等,使得秦腔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秦腔在戏剧中的地位秦腔作为中国传统戏曲之一,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秦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秦腔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代表之一,具有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特点,被誉为“陕西的国粹”。
秦腔在中国戏剧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于中国戏剧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此同时开始出现陕西艺人入甘在“本地班”搭班唱戏甚至组班落户的情形。如兰州福庆班的三元官、东盛班的岳德胜以及李富贵组建的武威永和社、李炳南组建的西秦鸿盛社等。甘、陕艺人同台演出既显示出两省秦腔的不同风格和流派又促成了两省秦腔相互影响与交流。这一时期陕西虽出现润润子、晋公子、李云亭甘肃虽出现张福庆、陈德胜、唐华等一大批出类拔萃的名家高手但就两省秦腔而言依然处于以农村草台班为主体的无序竞争状态或者说正处于由农村向城市集结并寻求进步与文明的前夜。20世纪初期开始进入兰州、武威、天水、平凉、庆阳等城市设“点”售票演出的“本地班”为适应剧场环境和城市观众的欣赏心理使以往庙会演出的粗犷风格生、净动作戏逐渐向戏院演出的细腻风格生、旦唱作戏慢慢转化加上班社之间、演员之间强烈的竞争意识促成演员讲究个人声腔技术的局面。由此而又形成以庆阳、平凉为演地中心的东路唱派天水、陇南为演地中心的南路唱派兰州、武威为演地中心的中路唱派。三路唱派也叫三大流派各以擅演的剧目独到的行腔、化妆以及身怀绝技的演员阵容甚至各自拥有的观众群等在甘肃形成鼎足之势把甘肃秦腔推向全盛的高峰。
牐2,安工老生,安工老生突出唱念,做工其次,擅长以唱念的变化来烘托人物情感。如《挂画》中的程婴,《祭灵》中的刘备,《五丈原》中的诸葛亮等,唱腔上要求质朴凝重,表演稳重,突出老迈之态。秦腔演员中擅于此路的有前辈名家刘立杰、陆顺子、王文鹏、康正绪、王集荣等。
牐3,靠把老生,靠把老生戴白三,多表现一些老当益壮、忠心耿耿的老年英雄形象,如《金沙滩》中杨业、《战长沙》中黄忠、《状元媒》中孟雄等。靠把老生唱做兼重,工架要求稳健利索,在表演上形成了武戏文唱的风格。秦腔演员中王集荣比较擅于演出这类半文半武的靠把老生戏。
牐犘肷:
牐1,王帽须生,主要指扮演中年帝王的黑三,如《打金枝》中的唐王,《斩秦英》中的唐太宗,《大登殿》中的薛平贵等。表演上要求大气威严,突出王者气度,唱腔上典雅轩昂。秦腔演员中以耿善民擅于扮演此类角色,气度把握上高人一等。
牐2,靠把须生,靠把须生戴黑三,属于文武结合的路子,唱做兼重,对工架要求比较高,表演要求稳健大方,干净利落,唱腔慷慨激昂,苍劲朴实,动作夸张,弓马娴熟,如《拆书》中伍员、《韩宝英》中石达开,《临潼山》中李渊等。擅于表演此类角色的有万长子、李云亭、王集荣、员安民、赵振华、刘金荣等。
牐
牐
牐
牐犂仙:
牐1,衰派老生,衰派老生又名做工老生,顾名思义,这路老生以表演见长,在舞台上经常借助髯口及台步来表演人物,惯用“吊毛”、“抢背”等表演技巧,比如像《三滴血》中的周仁瑞,《烙碗计》中的刘子明,《跑城》中的徐策、《四进士》中的宋士杰等,多表现老态龙钟的人物形象,唱腔上突出苍重朴实的特点,道白要求比较高,富于沧桑感。秦腔演员中以刘毓中先生的衰派戏最为称道,炉火纯青,是为一绝,其他演员中,乔新贤、袁兴民都是衰派路子中优秀的表演艺术家。
这一时期甘肃秦腔的声腔体制也别有风致其最突出的特点是板式兼以曲牌曲牌杂以佛曲。此种遗风一直延续到20世纪40年代末乃至建国初期故甘肃观众称它为“老秦腔”。就目前所能搜集到的“老秦腔”中可供入词演唱的曲牌和佛曲就不下百首而且皆系“甘所有陕所无”的孤品。即便板腔体唱腔也很有自己的特色仅就作为最基本腔调的二六板而言则多在上句腔落尾和下句腔中部各自额外扩充出一个极其规律的衬词附加乐逗其格式手法颇与甘肃某些小调杂曲衬词运用方式极其相仿由此多少呈露出甘肃“老秦腔”之二六板可能由当地民歌衍化发展而成的原始迹象。这正好印证了《辞海》关于秦腔由“明中叶以前在陕西、甘肃一带的民歌基础上形成”一说。甘肃秦腔的唱腔音乐旋律也极富明代魏良辅所言“错用乡语”的特点当地方言四声音韵给其旋律走向以及词曲结合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早期甘肃戏班的演出方式也很有意思它们一般大都先以唱“曲子”为开场而后再转入唱秦腔当地观众把这种曲子、秦腔混杂演出的局面形象地戏称为“风雪搅”。也许正是上述种种缘故清末戏剧家徐珂在其《清稗类钞》一书中便为当地的甘肃秦腔冠以“北派之秦腔”并称山陕调为“秦腔”称甘肃调为“西腔”以示同陕西秦腔相区别。
清道、咸时期已出现了不少有关甘肃秦腔艺人活动的文字记述。中华民国八年(1919)重修原清道光版《靖远县志》之“忠义传”一章便有“优人张某工歌舞善诙谐同治五年(1867)城陷被执。贼素闻其声使演剧许以不杀。拒之且引往事大骂逆贼贼怒杀之”的记载。这一时期甘肃老秦腔戏班凭籍以本地演员为主体以生、净行当神鬼戏、侠义戏为主体两大优势在甘肃各地显得十分兴盛活跃。如宁远于家班的于大班长、傅邦、张麻子、王保同等金塔魏家班的魏长三、杜荣棠、宋子汉、尕保子、申正奎、周旦儿、吴天赐等宁县李聚财戏班的李聚财、石娃子、子娃子、次娃子等庄浪将军爷戏班的刘世福、景占魁、马本烈、王东厚、张明正等甘谷戏班的杨全儿、王宝童等以及清光绪初年兰州东盛班的陈德胜(十娃子)、李德贵、桑大嘴、李海亭(六指子)、张天宝、薛保元(三木头)和兰州福庆班的张福庆、米喜子(麻旦儿)、黄毛子、唐华(唐待诏)、刘彦青等等都是以本地演员组建起来的秦腔班社并以《药王卷》、《碧游宫》、《黄河阵》、《马踏五营》、《火焰驹》、《白逼宫》、《太湖城》、《游西湖》等生、净刚烈的剧目长年以赶庙会从事演艺活动。这些演员不仅在行当上面面精通艺技上也是无所不能。尤其称道的是他们以渊博的知识擅于以神话传说随时编排连台本戏并就地演出。光绪二十年甘谷艺人杨全儿到兰州献艺会首要求连唱七十二天会戏却不能重戏而且所演剧目必须以苍颉和观音菩萨等神仙为主角这无疑是个有意刁难的苛求但杨却主动承担他以传说中的八大神仙为素材编演了七十二台连台本戏《玉皇传》整整唱了七十二天竟未将他难倒致使观众、同行大为折服由此而得“赛天红”之美誉。
秦腔各行当表演特色浅谈(上)——生
牐
牐犗非为表演各类不同气质、性格的人物,就产生了行当,众所周知,戏曲行当分“生、旦、净、丑”四大类,按照表演特点的侧重和扮相,划分成许多小的行当,秦腔素有“十三头网子二十八门”之说,这“十三头网子”指的便是老生、须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正旦、小旦、老旦、媒旦、花旦、大净、副净和丑。“二十八门”又是对上述十三行的细分,下面简要的介绍一下这些行当的表演特色:
牐6,箭衣须生,指穿龙、花、素三色箭衣的须生,唱做兼修,各类人物都有,文武不限,如《哭祖庙》中的刘椹、《汾河湾》中薛仁贵、《逃国》中伍员等。
牐7,红生,红生以扮演关羽戏为其标志,勾红脸,戴黑五绺(也有戴白三的),唱腔激扬奔放,高亢粗旷,介于生、净之间,表演上工架要求高,扎势以稳、准、恨、帅为标准。也有以扮演赵匡胤为主的红生戏,偏重唱工,但对工架亦有较高要求。秦腔的红生戏也有自己的特色,如《破宁国》一剧中一连出现四个红生,这在各大剧种中是非常罕见的。红生演员中比较著名的有王观登、杨启华、王秉中、刘全禄、阎国斌、景乐民、吕明发、苏永民等,“袁派”红生戏在唱念上也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别具特色的西秦腔的又一大流派,其形成的历史与西安乱弹只在伯仲之间,涌现出的代表人物有郗德育、文汉臣、耿忠义、李夺山、李映东、岳中华、陈景民等,在风格上都是独特风格,并形成了艺术流派,如“郗派”、“耿派”等,特别是“耿派”的脸谱,驰名全国。
秦声已久甘州亦然,乾隆四十四年(1780)王曾翼所撰《甘州府志》卷四“风俗”篇中也称这种秦声的流播在“西陲最尚”。“秦声”一词向被诸多学者视为秦腔剧种的古称正说明它在清乾隆以前不仅在甘肃境内就已传衍旷久且在剧目、音乐、演员、班社以及各种表演技巧与程式的创造上多有积累。如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1)的敦煌营武班、始建于乾隆四十三年(1779)的临泽沙河渠忠义班、始建于清道光十年(1831)的宁远(今武山)于家班以及清咸丰初期的景泰同乐社、秦州魁盛社、金塔魏家班、清水马家班等等都为秦腔在甘肃的繁衍与发展立下汗马功劳。剧目方面仅1956年“发掘戏曲遗产竞赛”活动中所收集到的各类剧目古本就多达3000多本(折)其中便有清乾隆五十四年(1791)秦腔抄本《下宛城》和清嘉庆二十一年(1817)秦腔抄本《火烧新野》等珍贵原件此外还有秦腔曲牌工尺谱500余首、脸谱300余帧。靖远县老君庙曾有嘉庆年间铸造的一口铁钟钟面以楷书刻镌秦腔剧目128本旨在每逢老君寿诞之时供会首点戏酬神。
牐4,蟒带须生,此类须生或偏唱或偏做不等,多扮演达官贵人,身份较纱帽生高,比如《忠保国》之杨波、《闯宫》中梅伯、《辕门斩子》中的杨延景、《翰墨缘》中长麟等。蟒带须生的表演很有特色,比如《闯宫》中的梅伯、杜辉运用开蟒的表演程式就非常有感染力,比较著名。
牐5,道袍须生,多塑造一些落魄文人,多穿黑、青色道袍,戴素巾或直接挂梢子。唱做兼重,如《救孤》中的程婴、《斩姚琪》中的刘秀、《乌龙院》中的宋江等。
新中国成立后甘肃所唱秦腔在基本遵循陕西路子的同时又以新的思想观念十分注意内容和形式的改革创新。尤其在搬演优秀传统剧目的同时又创作出大量的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促使古老的秦腔艺术更加贴近现实并服务于现实。《李秀成》、《梁红玉》、《守江阴》、《商鞅变法》、《说书阵地》、《西域情》、《鲍三娘》、《山乡花红》、《警钟》、《爱情从这里开始》、《三满意》、《思补情》等数十部佳作都成为建国以来甘肃秦腔舞台上的闪光亮点。演员队伍也是甘、陕两籍合处新陈代谢有致。相继出现王彩霞、刘芳玲、张秋惠、张玉莲、路玉玲、赵桂玲、薛志秀、李民育、王新奎、段永华、邹莲蕊等一批中坚力量。新时期以来各地新人新秀更是层出不断窦凤琴、谭建勋、张兰秦、苏凤丽、张晓琴以及布遍全省地市州县的中青年演员都凭各自的艺术实力成为今日甘肃观众心目中的秦腔代名词由此而又带动更多年轻新秀的破土而出。甘肃秦腔艺术人才的前赴后继意味着甘肃秦腔向未来空间大踏步的延伸更标志着甘肃秦腔以新的风姿更加兴旺发达和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