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单元《纪念白求恩》教学案答案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统编版)第四单元第12课《纪念白求恩》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统编版)第四单元第12课《纪念白求恩》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全新章节式二级菜单课件【2023年修订】第四单元第12课《纪念白求恩》教学设计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浓溪镇小学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陈晨曦【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段落之间的结构关系。

(重点)2.理解本文叙议结合、以议为主的写作特点;掌握对比论证的特点与作用。

(难点)3.理解白求恩精神的内涵,学习白求恩,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核心素养)【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本文中的白求恩是一位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胸外科医师。

1938年,在抗日战争时期,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却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其原因何在?在白求恩逝世一个月后,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毛泽东亲自写下了本文来纪念白求恩并号召全党向他学习。

白求恩的身上到底具有怎样的品质或精神,赢得了毛主席亲自为他写纪念文章并号召全党向他学习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走进课文,去了解白求恩同志的感人事迹和伟大精神。

二、背景链接诺尔曼·白求恩(1890-1939),加拿大人,著名的胸外科医生,加拿大共产党员,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

卢沟桥事变以后,白求恩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率领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于1938年初来到中国。

在一次为八路军伤员进行急救手术时,由于在煤油灯下手术,其手指不幸被手术刀划破而感染细菌,于1939年11月12日因医治无效去世。

为了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白求恩同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对白求恩的不幸去世,毛泽东写下了《学习白求恩》一文来纪念他。

在收录进《毛泽东选集》时将该文改名为《纪念白求恩》。

三、字词预习检查1.生字识记xùnài chén niān bǐ殉.职狭隘.热忱.拈.轻怕重鄙.薄2.词语解释【殉职】为公务而牺牲生命。

纪念白求恩教案(5篇)

纪念白求恩教案(5篇)

《纪念白求恩教案》纪念白求恩教案(一):纪念白求恩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梳理议论文论证思路的方法。

2、掌握夹叙夹议、以议为主的写法和比较的作用。

3、引导学生提高个人修养,学习白求恩的精神。

教学流程一、朗读原文,找出各段的重点句,再参照重点句的意思归纳各段要点(即段意)第一段重点句: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要点:赞扬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

第二段重点句: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此刻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职责,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要点: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第三段重点句: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

要点:赞扬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第四段重点句: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要点: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1、赞扬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

2、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3、赞扬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共产主义精神文章总的结构是:分分分总各段资料要点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文章前三段都是共产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文章从三个方面阐述了白求恩同志的共产主义精神,在第四段并号召全党向他学习这种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二、概括文章的论证过程三、文章如何运用比较手法的白求恩不少人和一些人对工作对人民对技术说说运用比较手法的好处。

比较方法的好处是,突出了白求恩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强调了向白求恩学习的必要性,明确了就应克服的缺点和今后努力的方向,从而有力的证明和阐述了论点。

四、课堂练习巩固练习:请写出第二自然段的论证过程。

学生问题赏析1、作者回忆了同白求恩同志的交往,写了哪些资料?按怎样的顺序写的?2只见过一面的只字流露出怎样的情绪?之后他给我来过许多信说明了什么?3、我是很悲痛的能够改成我很悲痛吗?为什么?4、向白求恩学习的好处是什么?五个短语一个的人组成排比形式,是从哪几个角度来说的?明确:高尚指人格,纯粹指品质;有道德指修养;脱离了低级趣味指志趣;有益于人民指人生好处。

语文统编版(24新版本)七年级初一初一上册第13课 纪念白求恩(1)教学教案含答案

语文统编版(24新版本)七年级初一初一上册第13课 纪念白求恩(1)教学教案含答案

《纪念白求恩》教学目标1.学习白求恩大夫的优秀品德。

(审美创造)2.厘清课文写作思路,把握段落之间的关联。

(思维能力)3.学习对比手法,理解其作用。

(语言运用)4.学习本文叙议结合,以议为主的写法。

(语言运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2024年是白求恩逝世85周年。

1939年11月12日清晨,白求恩因伤口感染,牺牲在抗日前线。

为了学习白求恩,纪念白求恩,传扬白求恩精神,我们班决定制作一份白求恩纪念册。

请大家借助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一文,完成制作吧!学习任务单学习任务一:纪念册——人物生平学习任务二:纪念册——精神事迹学习任务三:纪念册——作者评价学习任务四:纪念册——宣扬精神二、预习检测请大家认真阅读《纪念白求恩》,积极参与到纪念册的制作中。

1.走近作者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

作品有《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毛泽东诗词集》,诗词代表作主要有《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七律·长征》等。

2.人物链接诺尔曼·白求恩(1890—1939),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胸外科医生。

3.字词积累冀( jì)派遣( qiǎn )殉( xùn )职热忱( chén )纯粹( cuì)鄙( bǐ)薄(bó)拈( niān )轻怕重拈轻怕重: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松的,害怕繁重的。

麻木不仁:本义是肢体麻木,没有感觉。

文中指缺乏热情,对集体和人民的利益不关心。

精益求精:已经十分美好了,还要求更加美好。

指对某种技能或学术的追求很高,没有止境。

见异思迁:看到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

文中指不安心工作,事业心不强。

三、课文教学学习任务一:纪念册——人物生平纪念册第1页为人物生平简介,将介绍白求恩同志个人。

初中语文《纪念白求恩》教学设计、同步练习及答案

初中语文《纪念白求恩》教学设计、同步练习及答案

纪念白求恩【课前学习】1.作者毛泽东(1883—1976),他不仅是中国革命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毛泽东用古典诗词的形式写现代精神。

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

二、背景(1)白求恩简介。

诺尔曼·白求恩(1890-1939),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1916年毕业于多伦多大学医学院。

1935年被选为美国胸外科学会会员、理事。

1935年11月加入加拿大共产党。

1936年冬志愿去西班牙参加反法西斯斗争。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1938年3月,白求恩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派遣,率领一个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来到延安。

8月,任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卫生顾问,悉心致力于改进部队的医疗工作和战地救治,降低伤员的死亡率和残废率。

为减少伤员的痛苦和死亡,他把手术台设在离火线最近的地方。

1939年10月下旬,在涞源县摩天岭战斗中抢救伤员时左手中指被手术刀割破感染,转为败血症,医治无效,于11月12日凌晨在河北省唐县黄石口村逝世。

他最后一句话是:“努力吧!向着伟大的路,开辟前面的事业!”(2)关于题目。

1939年12月,延安各界举行追悼大会,毛泽东题了挽词:“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学习他的牺牲精神、责任心与工作热忱”,这或许就是《纪念白求恩》文章的最初构思,在半个多月后进一步考虑成熟,写了“学习白求恩”,后定名为“纪念白求恩”,发表在延安刊物《党的工作》上,号召中国共产党员学习他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精神。

1940年4月,在河北省唐县军城南关建立了白求恩墓。

晋察冀军区决定将军区卫生学校和模范医院分别命名为白求恩卫生学校和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

1952年,白求恩的灵柩迁入石家庄烈士陵园。

预习任务1、给加点字注音。

殉.职(xùn)热忱.(chén)鄙薄..(bǐbó)狭隘.(à¡)纯粹.(cuì)拈.轻怕重(n¡ān)2、根据释义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

第13课《纪念白求恩》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3课《纪念白求恩》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纪念白求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体会运用对比阐述观点的好处和侧面描写的作用,提炼文章的主旨。

(重点)2.学习本文叙议结合,以议为主的写法,领悟作者运用概括有力的语言增强文章说服力和感染力的方法。

(难点)3.理解白求恩精神的内涵,学习白求恩精神,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重点)二、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叙议结合,以议为主的写法。

2.理解白求恩精神的内涵。

三、教学难点1.体会运用对比阐述观点的好处和侧面描写的作用。

2.领悟作者运用概括有力的语言增强文章说服力和感染力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重要的文章——《纪念白求恩》。

白求恩是一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他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了解白求恩的事迹,学习他的精神。

(二)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字润之,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代表作品有:《沁园春·长沙》《清平乐·蒋桂战争》《采桑子·重阳》《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沁园春·雪》《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水调歌头·游泳》《卜算子·咏梅》等。

(三)背景介绍诺尔曼·白求恩(1889-1939),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胸外科医生。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受加拿大共产党的派遣,率领由加拿大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于1938年初来到中国参加抗日革命。

1939年10月白求恩在涞源摩天岭前线医院医治伤员时,不幸手指感染中毒,由于他坚持工作,肘关节又发生转移性脓疡。

于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省唐县逝世。

他最后一句话是:“努力吧!向着伟大的路,开辟前面的事业!”(四)文体知识1.议论文亦称说理文、论说文,就是讲道理、论是非。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第4单元第12课《纪念白求恩》教案1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第4单元第12课《纪念白求恩》教案1

《纪念白求恩》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学习运用课文中出现的一些常见的重要词语(尤其是成语)。

2.理解本文叙议结合、以议为主的特点。

3.学会归纳各段内容要点。

过程与方法1.学习对比手法,理解其作用。

2.学习本文夹叙夹议、以议为主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感学习白求恩同志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对技术精益求精的崇高的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本文叙议结合、以议为主的特点。

2.学习对比手法,理解其作用。

【难点】理清本文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学习本文夹叙夹议、以议为主的写法。

教学时数:2课时第1课时本课要点1.掌握本单元的生字词,熟悉本文出现的成语及含义。

2.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熟读课文,了解大意。

3.初步梳理出本文的论证结构,理解夹叙夹议的写作特点。

一、新课导入导入一:情境型【设计意图】通过介绍白求恩的历史贡献,给学生创设一个学习白求恩、尊敬白求恩的氛围。

1938年抗日战争时期,他,一个外国医生,白求恩,为了支援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年逾半百,不远万里,来到中国。

战场上,硝烟滚滚,弹片纷飞,手术台就是他的阵地。

他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以精湛的医疗技术,为中国的抗日军民服务。

最终,因抢救伤员感染,1939年11月12日为中国的解放事业英勇牺牲。

“秋风吹着细雨,延水奏着哀曲。

”他牺牲了,人们为何这般哀痛?毛泽东为何写文章赞扬他?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向他学习?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

导入二:图文型【设计意图】展示图片,配乐朗诵诗歌,为学生创设一个浓郁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以启迪。

用多媒体展示有关白求恩的图片,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白求恩。

同时聆听配乐诗朗诵:“秋风吹着细雨,/延水奏着哀曲,/从遥远的五台山,/传来了悲痛的消息。

/我们用无边的哀悼,/来纪念您!/这里——/河边的石头,/山上的野草,/也在为您流泪。

/但是,亲爱的白求恩大夫,/您静静地安息吧!/在您的后面,全世界被压迫的兄弟,/已经起来了,/我们将追随您的光辉,/高举新医学的旗帜,/向白求恩开辟的道路,/勇往直前!/……”这是由朱子奇先生写的《白求恩纪念歌》。

《纪念白求恩》导学案及答案

《纪念白求恩》导学案及答案

六纪念白求恩一、目标导学1. 学习白求恩同志的精神。

2. 体会对比的作用。

二、自主预学1. 一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 完成(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派遣.()以身殉.职()狭隘.()热忱.()纯粹.()拈.轻怕重()鄙.薄()晋察冀.()(2)解释下列词语。

以身殉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拍轻怕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麻木不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漠不关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益求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见异思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二读课文,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各段的重点句。

(2)参照重点句的意思归纳各段要点。

3. 三读课文, 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

疑问摘要:三、互动探究(一)写出文中你认为需要补充且应该积累的词语。

交流讨论“预习导学”部分的知识点。

(二)本文是议论文, 运用夹叙夹议的写法, 再读课文, 谈谈课文是怎样夹叙夹议的? 各段内容要点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三)三读课文, 自主学习思考, 小组合作交流:文章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说说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

三、课堂练习。

(一)同步反馈1. 选字填空、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① A. 殉 B. 询 C. 荀 D. 徇()问()私()子()职② A. 粹 B. 翠 C. 碎 D. 悴憔()苍()粉()纯()2. 用成语概括下列句意。

①心里充满真诚和热情。

( )②态度冷淡, 毫不关心。

( )③看到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

( )④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易的, 害怕繁重的。

( )⑤缺乏政治敏感和政治热情, 对集体、对人民的利益不关心。

( )3. 依据课文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①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 _(派遣委托委派), 不远万里, 来到中国。

第4单元纪念白求恩(教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第4单元纪念白求恩(教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举例:对比白求恩与普通人的价值观,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践行白求恩精神。
(4)文化认同:学生了解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爱国情怀。
举例:通过学习白求恩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贡献,认识国际主义精神的伟大。
2.教学难点
(1)课文深度理解:学生对于课文中一些抽象、深刻的表达难以理解,如“他把手术台当作阵地”等。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白求恩的基本事迹、伟大精神和在课文中的表达。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白求恩精神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白求恩精神。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突破方法:教师可以结合具体事例,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深入剖析句子含义。
(2)对比手法的运用:学生对于对比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作用难以把握,影响对课文的理解。
突破方法:教师通过举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识别并运用对比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3)情感态度培养:如何引导学生从白求恩的事迹中汲取正能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纪念白求恩》这一课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首先,我发现学生们对于白求恩的事迹和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通过课文的阅读和分析,他们能够体会到白求恩的无私奉献和国际主义精神。然而,我也意识到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尝试通过提问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感觉效果并不理想。可能是因为问题设置得不够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导致他们参与度不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兴趣点,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第四单元 12 纪念白求恩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第四单元 12 纪念白求恩

9《纪念白求恩》教案(一)〖教学目标〗1、训练识别重点句及根据重点句归纳段意能力;2、学习对比手法〖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1、“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等概念的理解〖教学课时〗 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前一个单元我们学习了一组关于生命的文章,大家对生命有了一些认识和体验,“生”的反义词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能说一个人“虽死犹生”,“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呢?明确:业绩永存、精神不死。

所以当这种人死后,人们往往会怎样?明确:纪念他。

二、阅读注解1及课后练习四、了解白求恩同志的生平与事迹。

提问:为什么要纪念白求恩?三、快速阅读全文找出能回答“为什么要纪念白求恩”的语句,白求恩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是不是有三头六臂?四、讨论先小组内部讨论明确:见板书小结:重点句――对表现文章内容起重要作用的句子,有的就是中心句。

这些句子是我们概括一段文章和一篇文章的依据。

五、训练:根据上述重点语句,结合作者对白求恩的态度与感情,概括各段的大意(要点)公式:大意=作者感情+内容(人、事、景、物)讨论明确:见板书小结:各段之间关系怎样?六、朗读第二、三段哪些事能证明他有“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精神”,讨论:1、作者“白求恩”和“不少人和有些人”的态度分别是怎样?2、对比的作用?3、品味语言A、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

“纯粹”一词的意思是?去掉可不可以?B、将“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改为肯定句并比较与原句的不同?C、“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去掉“每一个”和“一定”两个词表达效果会有怎样的影响?七、朗读最后一段1、如果给这一段分为两层,应怎么分?为什么?2、品味语言A、“只见过一面”的“只”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心情。

遗憾B、“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中的“仅”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歉疚和痛惜C、“我是很悲痛的”,比较一下“我很悲痛”与“我是很悲痛的”,效果有什么不同。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2纪念白求恩教案人教部编版(含教学反思)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2纪念白求恩教案人教部编版(含教学反思)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人教部编版:12 纪念白求恩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2.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探究论证的层次。

3.学习白求恩同志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对技术精益求精的崇高的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1.熟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2.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探究论证的层次。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法、研读法、圈点批注法教学过程展示:一、新课导入多媒体展示朱子奇先生的诗歌《白求恩纪念歌》:《白求恩纪念歌》“秋风吹着细雨,/延水奏着哀曲。

/从遥远的五台山,/传来了悲痛的消息。

/我们用无边的哀悼,/来纪念您!/这里——/河边的石头,/山上的野草,/也在为您流泪。

/但是,亲爱的白求恩大夫。

/您静静地安息吧!/在您的后面,全世界被压迫的兄弟,/已经起来了,/我们将追随您的光辉,/高举新医学的旗帜,/向白求恩开辟的道路,/勇往直前!/……”请同学齐读。

纪念白求恩的伟大精神让我们感动,毛泽东为悼念白求恩的逝世而写的一篇纪念性文章《纪念白求恩》,就是一篇家喻户晓的经典文章。

二、走进课文(一)资料助读,了解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展示课前预习)(二)初读感知学生默读课文,完成人物:1.标画各段的重点句,归纳各段内容要点。

【明确】第1段:赞扬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

重点句:一个外国人,毫不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第2段: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重点句: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第3段:赞扬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重点句: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

第4段: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重点句: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纪念白求恩 》学案附带答案

《纪念白求恩 》学案附带答案

《纪念白求恩》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通过默读课文,勾画出每段的关键句,理解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整体把握内容。

2、理解文中重要的表达方式;学习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学习重点】通过默读课文,勾画出每段的关键句,理解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整体把握内容。

【学习难点】理解文中重要的表达方式;学习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第一课时【知识链接】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

背景知识:本文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以身殉职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所写的一篇讲话稿,也可以看作是一篇议论文。

文体介绍: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议论文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

又可分为三部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论题是有待于证明的命题。

议论文应该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炼、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

议论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评论、说服,以表明自己的见解、主张、态度的表达方式,语言特点:①准确、严密;②概括性和简洁性;③使用修辞,体现其用词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

【自主学习】一.初读课文,掌握字词1.注音:派遣()狭隘()满腔热忱( ) 拈轻怕重( )以身殉职( ) 鄙视( ) 晋察冀( )2.释义:热忱:鄙薄:不足道:殉职:拈轻怕重:麻木不仁:精益求精:见异思迁:连词成段:从以上词语中任选四个词语写成一段话,要求:语意表达清楚、有一定逻辑性、中心明确即可,不少于30字。

【合作探究】二.再读课文,感知内容1.读课文,标记段落序号,并找出各段重点句,归纳各段要点。

讨论并归纳:第一段的重点句是:要点:第二段的重点是:要点:第三段重点句是:要点:第四段重点句是:要点:2.提问:各段内容要点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讨论并归纳:3.“叙”和“议”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部编七上第四单元《纪念白求恩》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部编七上第四单元《纪念白求恩》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部编七上第四单元《纪念白求恩》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教材分析:《纪念白求恩》是部编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篇文章。

这篇课文是毛泽东为悼念白求恩同志的逝世而写的一篇纪念性文章。

作者高度赞扬了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共产主义精神。

本单元课文,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对人物美好品行的礼赞,有对人物经验的总结和思考,还有关于修身养德的谆谆教诲,令我们感动的是其中彰显的理想光辉和人格力量。

本文对白求恩大夫的品德进行了高度概括,体现其“纪念”的价值和“学习”的意义。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议论性文章的理解不太容易,但是又对贴近生活的文章感觉亲切。

因此学习本课,可以从白求恩大夫的事迹引发他们的人生思考,获得人生启示。

他们富有热情,有求知欲,对于引导更有探索欲望,也更愿意积极踊跃表达想法,老师需要找准启发点,引导学生由浅入深,是能够实现其对主题的理解。

同时,学生们已经掌握了默读,要求继续训练默读,重点训练圈点勾画,在能力上再有所提高。

教学目标:1.学习白求恩同志的精神2.学习利用关键句,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习白求恩同志的精神难点:学习利用关键句,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方法与工具:1.教学方法:默读法、合作探究法2.教学工具:ppt 课件制作。

教学课时:两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可以从对白求恩的评价导入(二)默读课文,知纪念之人1.学生默读,教师出示问题,学生抢答:姓名: 白求恩国籍: 加拿大身份:共产党员、医生年龄:五十多岁了牺牲时间:1939.11作者:毛泽东2.教师补充总结:诺尔曼·白求恩(1888—1939),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胸外科医生。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受加拿大共产党的派遣,率领由加拿大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于1938年初来到中国,4月间经延安到达晋察冀边区。

1939年10月白求恩在涞源摩天岭前线医治伤员时,不幸感染中毒,最终于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省唐县逝世。

(附答案)七年级语文 《纪念白求恩》《邓稼先》 鲁教版

(附答案)七年级语文 《纪念白求恩》《邓稼先》 鲁教版

七年级语文《纪念白求恩》《邓稼先》鲁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纪念白求恩》《邓稼先》《纪念白求恩》毛泽东一. 教学目的1. 学习白求恩共产主义精神。

2. 学会归纳各段内容要点。

3. 学习对比手法,理解其作用。

二. 教学重点:1. 夹叙夹议,以议为主的写法。

2. 运用对比的方法,体会对比的作用。

三. 教学过程:(一)关于白求恩白求恩(1890一1939),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胸外科医师。

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支援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率领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到中国解放区,1938年3月到达延安,不久又转赴晋察冀边区工作。

他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以精湛的医疗技术,为中国的抗日军民服务,并培养了大批医务干部,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后因抢救伤员感染中毒,1939 年1l月12日在河北省唐县逝世。

白求恩逝世的一个月后的12月21日,毛泽东同志写下《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

(二)整体感知1. 找出各段的重点句,再参照重点句的意思归纳各段要点。

第一段的重点句是:“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要点:赞扬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

第二段的重点是:“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要点: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第三段重点句是:“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

”要点:赞扬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第四段重点句是:“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要点: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2. 各段内容要点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明确:这四个要点都是共产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纪念白求恩》第二课时(学案)(含答案)-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纪念白求恩》第二课时(学案)(含答案)-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12纪念白求恩第二课时学案班级:课时:课型:【认定目标】1.学习叙议结合、以议为主的写法。

2.学习对比论证,理解其作用。

3.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掌握成语的运用以及不同句式的作用和用法。

【复习旧知】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写出本文的分论点。

3.文章的结构是什么?【共同探究】·区分叙议1.再次默读第一自然段,分别标记记叙和议论的语言。

讨论:夹叙夹议的写法好不好?好在哪里?教师明确:好。

叙述部分既简明扼要地介绍出白求恩的概况,又为证明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提供了有力的论据。

2.反复默读第二和第三自然段,指出分别记叙和议论了什么。

第二自然段:第一层:先记叙了 ,后议论 。

第二层:先记叙了 ,后议论 。

第三层:先记叙 ,后议论 。

第三自然段:先叙后议。

先简叙白求恩对技术的钻研和医术高明,再由此及彼联系两种“一班人”给以批评教育。

小结:夹叙夹议的写法,不仅可以使人物、事件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叙|议|叙|叙|议|议①——②|叙|议更加鲜明、生动,而且能够点明主旨,深化主题。

我们今后在写作中也可以使用这种手法。

·研习方法,学习对比论证1.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表格对工作的态度对同志、人民的态度对工作的要求白求恩不少的人通过表格,结合我们学习过的论证方法,我们可以明确这两段文字使用了论证方法。

2.精读文章第四自然段,思考问题:(1)作者回忆了同白求恩同志的交往,写了哪些内容?按怎样的顺序写的?(2)“只见过一面”的“只”字流露出怎样的心情?“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说明了什么?(3)“我是很悲痛的”可以改成“我很悲痛”吗?为什么?·品味语言1.齐读第四自然段“从这点出发,……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部分,说说五个短语“一个……的人”组成了什么样的句式,是从哪几个角度来说的。

2.其他特殊句式:(1)设问句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

好处:。

(2)双重否定句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2课《纪念白求恩》名师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2课《纪念白求恩》名师教案

《纪念白求恩》名师教案教学建议:《纪念白求恩》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毛泽东同志为悼念白求恩大夫而作的。

本文记叙了白求恩同志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不幸以身殉职的感人事迹,高度评价了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同志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号召大家都要向白求恩同志学习。

本文是一篇议论性的纪念文章,观点鲜明,因此,教学的重点是学习夹叙夹议的写法,体会对比的作用以及白求恩无私奉献的共产主义精神。

难点是如何培养学生这种无私奉献的共产主义精神。

(1)课文中所反映的白求恩的事迹及抗战的背景都离学生生活较远。

因此,如何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感受,是教学中的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多跟学生讲一些白求恩生活中的故事,而不是泛泛介绍他的经历,以使学生感受白求恩身上所具有的人格力量、信仰力量。

当学生真正理解了白求恩,再来学习这篇文章,态度上会更虔诚,而且他们有了感性的认识,理解上也会更容易。

(2)课文中有许多政治术语,有些需要做点儿解释,比如“国际主义”,但不要陷入术语的纠缠,不要在课堂上牵扯太多精力;有些则不需要特别解释,如“共产主义”“民族主义”“列宁主义”等。

(3)这篇文章提供了准确、精密、简明、生动的语言范例,词语运用丰富准确,生动形象;句式整齐有力,且富于变化。

有些句子应该特别指出,让学生理解它们在表达思想上的作用;有些可以布置训练,使他们学会模仿运用。

第一课时一、学情分析《纪念白求恩》是毛泽东为悼念白求恩而作的一篇悼念性质的议论文。

全文由三个分论点得出中心论点:“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

通过中心论点的论证,高度赞扬了白求恩的精神并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精神的必要性。

七年级的学生对于议论文的文体常识了解不多,对于相关文体知识比如论证方法等难以把握。

学习本文要重点引导,同时让学生受到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课文中所反映的白求恩的事迹及抗战的背景都离学生生活较远,因此,如何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感受,是教学中的难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单元教学案答案13《纪念白求恩》第一课时二、2重点句:(中心句)第一段:“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第二段:“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第三段:“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

”第四段:“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第一段要点:赞扬、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

第二段要点:赞扬、学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第三段要点:赞扬、学习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第四段要点: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这四个要点都是共产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文章从四个方面阐述了白求恩同志的共产主义精神,并号召全党向他学习这种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对比方法的好处是,突出了白求恩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强调了向白求恩学习的必要性,明确了应该克服的缺点和今后努力的方向,从而有力的证明和阐述了论点。

2、讨论并归纳:(1)第一段“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不幸以身殉职”是记叙,其余是议论。

先叙后议。

先概括简叙白求恩事迹,后赞扬他的国际主义精神。

(2)第三段“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是记叙,其余是议论。

先叙后议。

先简叙白求恩对技术的钻研和医术高明,由此及彼联系两种“一班人”给以批评教育。

(3)第四段“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我是很悲痛的”是记叙,其余是议论。

先救后议。

先叙述自己与白求恩的交往,然后分析和强调学习白求恩的意义。

(4)第二段可分三层,每一层都是先叙后议。

①②|③④⑤|⑥⑦第一层:先高度概括白求恩精神的具体表现,后号召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

第二层:先联系“不少的人”的表现,后分析“不少的人”的实质。

第三层:先转述从前线回来的人对白求恩的评价,后号召学习他的精神。

夹叙夹议,既能使读者由表及里地认识白求恩同志,又能使读者懂得向白求思同志学习什么,为什么向他学习。

2、讨论并归纳:“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极端的热忱”是正面介绍;“从前线回来的人……无不为之感动”是侧面介绍。

侧面介绍是为了补充正面介绍的不足,通过别人的眼光来写,增强了事实的可信度,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3用排比句,从人格、品质、修养、志趣、人生意义五个方面强调向白求恩学习的意义。

采取排比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使赞颂的感情显得热情洋溢,同时也避免句子过于冗长,以此结尾,更加有力。

4“只”在强调自己与白求恩同志见面的次数少,突出作者对白求恩的逝世的悲痛之情,14《植树的牧羊人》【初读课文】通过“我”的回忆,讲述了一个荒漠中的牧羊人默默无闻地种树的故事。

一、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点明了故事的主人公。

同时又让人产生一系列的联想:牧羊人为何要植树呢?他的成果如何呢?题目的作用: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1、作者运用以时间先后为序的顺叙方法。

作者与牧羊人第一次见面的情形,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再次见面所看到的巨大变化,最后一次见面的感受写得详细。

1920年后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他,寥寥两句写得简略之极。

匠心教育文档系列 12通过对比,说明牧羊人将荒凉的土地变成了流着奶与蜜的田园。

【质疑探究】你觉得牧羊人身上的哪些品质令你感动,值得你学习?荒漠中的牧羊人默默无闻地种树,无私的为地球创造绿荫,他无私奉献的大爱精神深深感动了我的心灵。

为了种树,他放弃了赖以生存的羊群,用坚韧和毅力,让一片茫茫荒漠变成了生机盎然的森林,成了鸟语花香的人间天堂。

他觉得有了树,就有了生机,就有了生命。

面对困难,他没有气馁,没有沮丧,依然坚持不懈的种树。

他为人类创造了绿荫,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优秀品质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阅读训练答案15.选文的四至七段从正面直接的刻画牧羊人的性格,如他一点一点把破旧房子收拾整齐,餐具很干净,地板没灰尘,猎枪上过油,炉子上煮着汤,刚刮过胡子,衣服扣子缝得很结实,补丁针脚很细,他不抽烟,认认真真挑选橡子……从中可看出他是一个积极生活、极其认真、勤劳不懈、坚韧执着的人。

16.示例:(1)这句话是“我”第一次见到牧羊人时的印象,作者用“不毛之地的神秘泉水”比喻牧羊人,寓意了他将给这个荒凉的地方带来灌溉滋润和丰饶。

(2)“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这“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等。

这些话表现了作者无比敬佩之情。

17. 文中“1913年”,“1920年”,“1945年”,从前至后整整三十多年时间,表明时间之长;而对牧羊人几十年植树造林的关注,则表明了作者对他的深深敬佩和感动。

共种了35年。

从1910年到1945年。

18.示例:(1)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滋润、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2)“这”指在曾经干旱的地方看到了溪水,“奇迹”指牧羊人长年累月地植树,改变了这里原来很差的生态环境,使干旱荒凉的地方变成了郁郁葱葱、富饶丰美、充满生机的地方。

19.示例:(1)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那个曾经被废弃的荒凉的村庄现在已经是满目绿色像地毯一样覆盖着的景象了。

(2)这个句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白桦树比喻为“笔直站立的少年”,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牧羊人在谷底种的白桦树充满生机的壮观景象。

15《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目标:1、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借助于工具书掌握相关的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3、理解“我”的脱险经历带来的人生启示,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学习课文的细节和心理描写,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 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布置预习·导学1.积累字词 (1)字音训诫.( ) 耸.立( ) 迂.回( ) 凝.视( )啜.泣( ) 纳罕.( ) 瘦骨嶙峋..( ) 头晕目眩.( )小心翼翼..( ) 陡峭..( ) 着.眼( )(2)释义训诫:教训和告诫。

嶙峋:山石重叠不平的样子,也形容人瘦削的样子。

纳罕:觉得惊奇,诧异。

啜泣:抽泣,低声哭泣。

(3)运用请你按照事例仿写句子,要求格式和运用的修辞方法与例句相同。

示例: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

(如果说国家的利益是泰山,那么,个人的利益就只是泰山上的一颗小石子)(格式相同,修辞运用恰当,语言通顺,意思明确,即可得响应的分。

)★请学生用楷书把“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抄写三遍,要工整、规范、力求美观。

2.学生查阅资料与工具书,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写下来。

莫顿·亨特,美国当代作家。

他早年曾加入美国空军,做过空军飞行员。

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战斗,曾经驾驶飞机深入德国完成极其危险的侦察任务。

匠心教育文档系列 2《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享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8岁时爬悬崖的一次经历。

小时候跟别的孩子不一样,他体弱多病,和五个小男孩一起爬悬崖,他好不容易爬到一处岩石架,爬了1/3高度,再也上不去,要下也下不去,陷入可怕的两难境地。

后来照父亲说的,一小步,一小步下来,终于脱险了。

作者把这一经验推而广之,成为人生的富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

3.标点符号的运用:在文中找出有关“说”的标点运用的三种情况。

明确:①、“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②、“看见了。

”我说。

③、父亲说:“下来吧,晚饭做好了!”4.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

理清文章脉络,复述故事情节,说说你从中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

文章脉络(一)、起因(1――3)游戏玩厌,去爬悬崖(二)、经过(4——15)中途被弃,进退两难(三)、结果(16——22)父亲指点,摆脱困境(四)、启示(23)走一步,再走一步复述要求(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本文蕴含的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5.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走一步,再走一步”仅仅指当时“我”下悬崖石架的情形吗?从内容上看,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已不局限在“我”那次下悬崖石架的经历了。

而是指人生旅途中的种种挫折,在面对这些挫折时,不要想整个困难有多大,而只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一步步走,直至解决所有困难。

在文章中,这段文字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文章的哲理凸现在读者眼前。

“走一步,再走一步”首先是指那次“我”在父亲的鼓励下克服困难的过程,其次还指人生面临挫折时克服挫折的一步步具体行动。

二.指导学习·研讨1.导入(由预习导学导入),简介作者有关知识(学生答,师做适当补充)。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次实验(老师讲述):一只饥饿的鳄鱼和一些小鱼放在水簇箱的两端,中间用透明的玻璃隔开。

刚开始鳄鱼毫不犹豫地向小鱼发动进攻,它失败了,但毫不气馁;接着它又向小鱼发动了第二次更猛的进攻,它又失败了,并且受了重伤;它还要进攻。

第三次,第四次……多次攻击无望后,它不再攻击。

这个时候,心理学家将挡板拿开,鳄鱼仍然一动不动,它只是无望地看着那些小鱼在它的眼皮底下悠闲地游来游去,放弃了继续的努力,最终活活饿死。

听到这样一个故事,同学们有什么感慨?能简要谈谈吗?(学生各抒己见)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也许你能从中有更多人生的启示。

简介作者见预习导学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⑴范读、自读、齐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读,尽量读出自己的理解。

⑵读后讨论:a.“啜泣”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几次写到“啜泣”?含义有什么不同?前面提到的两个“啜泣”与奥运会刘翔、王义夫等运动员获得冠军后的“啜泣”是否相同?a.文中两次写到“啜泣”,含义不同。

第一次是(恐惧、伤心),第二次是(惊喜、委屈、感动、余悸、成就感)。

(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实现知识转化、延伸。

)b.爬悬崖这件事给了“我”什么启示?(“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的是什么?)b.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的是:要着眼于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

3.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在理解了作者的意图后,你对文章的内容、语句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请列出,我们共同解决(生提问或师引导学生提问,培养其主动探究的习惯,生答或师点拨,培养其合作学习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