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单〗18-成语趣谈之古韵探源识成语-王琳琳

合集下载

成语探源

成语探源
(9)改造的成语
前边说过,成语是固定词组或固定的句子,一般不能随便改变。但是有时候为了表达上或行文上的需要,也可以更换一两个字,巧妙地把它加以改造使用。这种改造的成语,表达的效果往往比较强,因为把成语改了一两个字,特别能引起读者的注意。这种办法,古代就有的。例如"物极则反"这个成语出于《鹖冠子?环流篇》。意思是事物发展到极点,一定要转到它的反面。后代有人把它改为"物极必反",就觉得更为肯定有力。南北朝时,北周有名的文学家瘐信作《哀江南赋》就把这的成语改为"物极不反",表达他那无可奈何的愤慨情绪。又如"事半功倍"这个成语,出于《孟子?公孙丑》,意思是说用力小而效果大。后来有人把这个成语里的"半""倍"两个字的位置一换,改为"事倍功半",来说明工作费劲大,收效小。但是在古代,这样使用成语的例子比较少。现在我们进入了伟大的社会主义时代,前人某些思想意识的错误性和局限性,显露得很清楚。因此把成语加以改造而表达新思想的,用得也就比较多了。例如"把"欲速则不达"改为"欲速必达";把"一举两得"改为"一举三得""一举多得";把"一箭双雕"改为"一箭三雕""一箭多雕";把"知难而退"改为"知难而进"等等。
时代已经改变了。生活在新社会不同于生活在旧社会,人们的思想感情、精神面貌起了很大的变化。旧的清规戒律,已经不能拘束我们了,有一部分旧成语的内容,显然不适合于今天的社会。譬如具有共产主义风格,敢于蔑视困难,敢于胜利的人们,绝不会"知难而退"。新成语"知难而进"的产生,是很自然的。这也可以算是化消极为积极,同时也收到了"古为今用"的效果。

六年级下语文PPT优质课件 《成语趣谈之古韵探源识成语》 (33张ppt)人教部编版

六年级下语文PPT优质课件 《成语趣谈之古韵探源识成语》 (33张ppt)人教部编版

——《世说新语·容止》
六年级下语文PPT课件 《成语趣谈之古韵探源识成语》 (33张ppt)人教部编版
六年级下语文PPT课件 《成语趣谈之古韵探源识成语》 (33张ppt)人教部编版
【译文】 有人对王戎说:"嵇延祖气度不凡,在人群中就像野
鹤站在鸡群中一样。"王戎回答说:"那是因为您没有见 过他的父亲罢了!"
(蹑)手(蹑)脚
(难)舍(难)分
六年级下语文PPT课件 《成语趣谈之古韵探源识成语》 (33张ppt)人教部编版
六年级下语文PPT课件 《成语趣谈之古韵探源识成语》 (33张ppt)人教部编版
古韵探源识成语
六年级下语文PPT课件 《成语趣谈之古韵探源识成语》 (33张ppt)人教部编版
六年级下语文PPT课件 《成语趣谈之古韵探源识成语》 (33张ppt)人教部编版
改( )归( )
填反义词
起( )回( ) ( )呼( )喝
七( )八落
有头有( )
六年级下语文PPT课件 《成语趣谈之古韵探源识成语》 (33张ppt)人教部编版
六年级下语文PPT课件 《成语趣谈之古韵探源识成语》 (33张ppt)人教部编版
成语游戏:巧用妙字凑成语——《水浒传》
改(邪)归(正)
填反义词
六年级下语文PPT课件 《成语趣谈之古韵探源识成语》 (33张ppt)人教部编版
六年级下语文PPT课件 《成语趣谈之古韵探源识成语》 (33张ppt)人教部编版
【成语释义】 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口水,因而
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六年级下语文PPT课件 《成语趣谈之古韵探源识成语》 (33张ppt)人教部编版

趣学成语知识点总结

趣学成语知识点总结

趣学成语知识点总结成语是汉语中的特殊词语,它是汉语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能够很好地反映汉语语言文字的特点。

成语源于古代,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成语是中国语言文化的一面镜子,它反映了汉民族的智慧和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成语有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摸清社会现象与风俗习惯等等。

在学习成语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趣味性的方式来帮助记忆和理解。

下面将通过一些趣学成语的知识点来总结以下成语的相关知识。

一、成语的来源及分类成语主要来源于古代的典籍和文学作品。

它们大多数都是由古人在社会实践和生活中所创造的,以点面为音韵,以点面和拼字为构件,含义抽象,适用广泛,富含丰富的意象和寓意。

根据构词的方法、来源、含义等不同特点,通常可以分成故事性成语、比喻性成语、直指性成语、典故性成语、形象性成语、实体性成语、俗语性成语、短语性成语等不同的分类。

所以,在学习成语时,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分类来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理解成语的特点。

二、学习成语的方法1. 与故事联系起来我们知道,成语大多都有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背后包含了很多深刻的道理。

有些故事非常有趣,通过这些故事大家可以更好地理解成语的含义。

例如,“掩耳盗铃”这个成语背后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可以通过故事来理解它的真正含义。

2. 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生活中处处都是成语,对于生活中的事物可以通过成语来描述,可以加深记忆。

我们可以将成语与生活中的例子相结合,来更好地理解成语的内涵。

3. 多用联想来理解成语联想是帮助我们记忆和理解成语的重要方法。

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成语可以通过联想来帮助理解。

例如,“三心二意”这个成语就会涉及到一些心理学和人际关系的知识,可以通过这些知识来联想来理解这个成语。

4. 用生动形象的手势来帮助理解成语有一些成语形象比较鲜明,可以通过生动的手势来帮助理解。

例如“拔苗助长”这个成语,可以通过用手来插着小苗的方式来帮助理解。

小成语大乾坤——浅谈成语里的古汉语知识

小成语大乾坤——浅谈成语里的古汉语知识

小成语大乾坤——浅谈成语里的古汉语知识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其中以成语最受人们喜爱。

成语便是中国历史悠久、地域广泛的一种语言形式,也是最具工整、最具完整性的一种文学形式。

在成语中不仅包含中国古代文学文化思想的精髓,而且也透露出深厚的古汉语知识。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成语里的古语和谚语。

古语和谚语是古汉语的重要表达方式,它们的历史可追溯到西周时期,其核心思想表述出的是古代的社会道德、哲理思想等,以及人生哲学等。

成语中常常以谚语的形式出现,如“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它的含义表达的是西周时期的铲除孤儿、破坏贫苦人家的恶习,弘扬以仁德相抗衡的理念。

其次,古汉语里的形声字也在成语中大量存在,形声字主要来源于古代汉语,它是汉语发展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通过形声字的组合,考查人们对汉字的认知能力,如“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在这句话中,“谋”形指人,“成”声指天,这是一个形声字的典型例子,它传达出所有缜密谋划和用心实施均需要上天的庇佑才能够取得胜利。

在古汉语知识里,成语中除了包含传统文化的精髓外,还有诸多博大精深的文学元素,比如一句话可以描述出一个故事或一景,“穿针引线”、“急流勇退”、“百闻不如一见”等成语都可以启发出一个故事,而“成语如画卷”便可把成语的内容比作一幅画卷,深具含义。

最后,还有些成语表达的是古汉语中的历史和文化知识,如“神州大地”、“楚辞颂”等成语都是古代中国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表述,它们蕴含着古人心中对祖先传承的尊敬和国家文化的热爱。

综上之处,成语不仅充满着古汉语的深厚知识,而且散发着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多样性,它们的出现可以使我们的知识历程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而不管怎样,从成语中学习古汉语知识有助于我们的文学素养的提高,也可以激发我们的思想工作,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探索古汉语的魅力所在。

成语探源

成语探源
4)交流。
2、总结:
教学
反思
——〔唐〕孟郊《登科后》比喻达到目的后那种得意洋洋的心态。
4)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飞扬跋扈﹚
——〔唐〕杜甫《赠李白》原指骄横放肆;不受约束。现形容气焰嚣张;目中无人。
5)老来世路浑谙尽,露宿风餐未觉非。﹙风餐露宿﹚
——〔宋〕陆游《宿野人家》在野外的风雨中吃饭;在露天的环境中睡觉。形容旅途或野外工作的艰苦。
1、请听——杯弓蛇影:
﹙1﹚这个故事后来演变成了哪个成语?(杯弓蛇影,它的意思就是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2﹚你知道这个成语的来源吗?就是——寓言故事。
2、画饼充饥:
书中还提到了一个成语,它也来源于寓言故事,请看(图片)。这个成语就是——画饼充饥。
3、拓展:其实,我们学过的很多成语都来源于寓言故事(指名说)。
4、同学们说的真不少。除了这两个来源之外,你还知道成语来源于什么?
(四)探究来源三:说说你知道的来源于神话传说的成语。
1、愚公移山:这么多啊!请看下面这个故事。
﹙1﹚这是哪个成语?
﹙2﹚我们现在用愚公移山来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2、小结:在刚才的探究活动中,我们知道了成语的来源:有源于历史故事的,有源于寓言故事的,有源于神话传说的。其实啊,成语还有其他的来源,想了解吗?
教学
重点
学生了解成语的来源及其出处特点、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热爱,为祖国语言的绚丽多姿而骄傲的思想感情。
教学
难点
学生了解成语的来源及其出处特点、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热爱,为祖国语言的绚丽多姿而骄傲的思想感情。
教学
方法
讲解、讨论
教具

成语的来源与应用

成语的来源与应用

成语的来源与应用成语作为汉字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古代智慧和文化传统。

它们不仅丰富了汉语表达方式,还能够传递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本文将探讨成语的来源与应用,并着重介绍其中的一些经典例子。

一、成语的来源成语的来源多种多样,有些由于历史故事的引发,有些则受到文人雅士的启发。

以下将分别介绍成语的几种常见来源。

1. 历史典故很多成语都源于历史典故。

这些成语往往是对特定历史事件、人物或故事的总结和概括。

例如,“亡羊补牢”这个成语,就来源于一个古代寓言故事:一个牧羊人发现自己的一只羊丢了,于是他将其藏起来,等羊归来之后,再修理破损的羊栏。

这个故事反映了事后补救的概念,成为了表达及时补救的成语。

2. 诗词典故中国古代诗词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不乏成语的发源地。

古代文人雅士常常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创造了众多成语。

譬如,“一言九鼎”这个成语,源自唐代白居易的诗词:“一言既出,驷马不如。

”这句诗表达了言辞之重的意义,成为了后世形容言辞确凿有力的成语。

3. 文字修辞法成语的来源还有一部分来自于古代的修辞法。

古代文人常常喜欢使用修饰或夸张的手法进行表达,这些手法逐渐被固定成了一些成语。

例如,“一波三折”这个成语,形容事情发展过程中经历曲折多端,源自古代修辞手法“分波断续”、“三番五次”。

二、成语的应用成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广泛而丰富,不仅可以用来丰富表达方式,也可以用来加深理解和表达某种智慧。

下面将从生活、学习和工作三个方面介绍成语的应用。

1. 生活中的应用成语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来形容人的行为、情感和思想。

比如,“心灵手巧”可以形容一个人聪明而灵活,善于处理问题;“穷则思变”则表达了在困境中寻求变通和创新的智慧。

人们可以在交流中巧妙地运用这些成语,让自己的语言更加生动有趣。

2. 学习中的应用成语在学习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知识,促进语文学科的学习。

通过运用成语进行语文作文、语法解析等练习,学生可以扩展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成语探源

成语探源

画饼充饥
三国时期,有一个人叫卢毓,在魏国做官, 由于他为魏文帝曹丕出了许多好主意,因此, 受到朝廷器重,升为侍中、中书郎。 一次,魏文帝对卢毓说:"国家能不能 得到有才能的人,关键就在你了。选拔人才, 不要取那些有名声的,名气不过是在地上画 一个饼,不能吃的。"
水落石出 “水落石出”苏轼的赋中,本来是指 冬的一种风景,但后人把这水落石 出四字,用做真相毕露被悉破的意 思。也有人把一件事情的原委弄清 楚以后,等到真相大白,也叫做水 落石出。
成语生肖园
鼠: 胆小如鼠 兔: 守株待兔 马: 马到成功 鸡: 呆若木鸡 ;牛: 对牛弹琴 ;龙:叶公好龙 亡羊补牢 ;羊: ;狗:狗急跳墙
如狼似虎 ; ;虎: 画蛇添足 ; ;蛇: ;猴: 杀鸡儆猴 ; 人怕出名猪怕壮 ;猪: ;
含有动物名称的成语
画蛇添足 抱头鼠窜 鸡鸣狗盗 千军万马 亡羊补牢 杯弓蛇影 鹤立鸡群 对牛弹琴 如鱼得水 鸟语花香 为虎作伥 黔驴技穷 画龙点睛 抱头鼠窜 虎背熊腰 守株待兔 鹤发童颜 狗急跳墙 鼠目寸光 盲人摸象
登 科 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高山流水
成语与音乐
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 很强。有一次俞伯牙弹琴时心里想着山,钟子期 听了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又想着 流水,钟子期听了说:“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后来就用“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 乐曲高妙。
成语之最。
最遥远的地方 最荒凉的地方 最悬殊的区别 最反常的气候 最昂贵的稿费 最绝望的前途 最难做的饭
天涯海角 不毛之地 天壤之别 晴天霹雳 一字千金 山穷水尽 无火之炊 顶天立地 一日三秋 一步登天

小成语大乾坤——浅谈成语里的古汉语知识

小成语大乾坤——浅谈成语里的古汉语知识

小成语大乾坤——浅谈成语里的古汉语知识提到成语,每个人都能毫不费力地引起共鸣。

几千年来,千古传承,几千句话编织,几千条脉络故事,一脉相承,沁入千家万户,影响一代又一代,走出国门,传扬中华文化。

成语汇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贴近日常生活,内容丰富、意蕴深,深刻反映出古汉语的特点。

当我们追溯成语源头时,不禁会感叹:历史就是一部活的文字书,一部灿烂的古典文学著作,我们读古汉语就是在读历史、理解历史,从中发现古汉语知识。

古汉语是成语建构的基石,古汉语中含蓄着诸多博大精深的文化知识。

如成语“耳盗铃”,蕴含“不听我的呼唤,而不停地响铃”的含义;而名句“泰山压顶”即可比喻“压力很大”的意思,也可描绘一副景象,泰山似乎压住了大地,山势雄伟,形成一幅壮丽的画面。

古汉语在句法方面也有许多独特之处,例如,汉语中有“前面(先行词)+后面(后置词)”的句法特征,一般不容许把有意义的词拆开,这是古汉语的一大印记。

这也为成语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可以看出,在古汉语的应用中,有许多特定的结构形式,可以说,正是这种结构形式为古汉语的语义建构提供了基础。

古汉语还包含有丰富的文化知识,从中可以发现历史、宗教、哲学等方面的精彩内容。

例如“气吞山河”,它蕴藏着明确的文化知识,古人相信“气”是本源,即母亲、祖母等象征;“山河”则指自然界,指的是大地宗教的感恩之情,这也是中国文化的宗教表达。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以古汉语为基础,不断汲取、总结、研究,创造出许多成语来反映生活,比如“天有不测风云”“望梅止渴”等,这些成语被成为文化符号,被普遍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

成语具有表达力和凝练程度,但它们也关联着深厚的古汉语文化内涵,立足于其古汉语文化的深层精神,这正是成语之精髓所在,正是我们追溯古汉语精髓的源泉所在。

这实际上也使我们更加重视古汉语的教育,以成语的基础知识来探寻古汉语的文化历史,用通俗易懂的古汉语普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

写作,关乎文字的力量,关乎内心的深处。

成语探源

成语探源

成语探源官晓慧教学目标:让学生在生活中观察积累,熟练掌握成语,了解与成语有关的一些小故事,并从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

教学重难点:积累成语,感受传统文化的悠久。

教学准备:收集整理与成语相关的资料。

教学课件:多媒体教学过程:一、趣味导入新课:1、多媒体出示:下面这些成语都来源于史书上有记载的历史故事,你知道这些故事吗?悬梁刺股(东汉孙敬)夜郎自大(汉朝夜郎)四面楚歌(汉朝项羽)请君入瓮(周兴、来俊臣)洛阳纸贵(西晋、左思、《三都赋》)韦编三绝(孔子《易经》)2、成语的来源:成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弄清成语的来源,不仅有利于准确掌握它的意思和用法,还能增长知识,提高文化修养,受到人生哲理、传统美德方面的教育,既能增智又能养性。

二、闯关游戏:第一关:看图猜猜猜:指鹿为马、出口成章、双龙戏珠、对牛弹琴、飞蛾扑火、鹤立鸡群、祸从口出、开门见山、敲锣打鼓、杯弓蛇影、落井下石、心中有数、鸡飞蛋打。

第二关:大脑转转转成语之最最难做的饭——无米之炊最高的巨人——顶天立地最短的季节——一日三秋最长的一天——度日如年最大的被子——铺天盖地最离奇的想法——奇思妙想最长的腿——一步登天最大的手——一手遮天最贵的字——一字千金最吝啬的人——一毛不拔最好的药方——灵丹妙药最高明的医术——药到病除第三关:才智秀秀秀成语大搜集含有动物的成语:含有数字的成语:含有植物的成语:含有反义次的成语:三、成语我会用。

请同学们从以下成语中任选三个或三个以上说一段话。

喜怒哀乐、自娱自乐、兴致勃勃、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别具一格四、课堂总结最后送给大家两句话,希望对同学们今后关于成语的研究有所启发。

成语故事源远流长,表情达意言简意赅。

想要做到融会贯通,厚积薄发提高素养。

遨游小学语文王国探索成语的秘密

遨游小学语文王国探索成语的秘密

遨游小学语文王国探索成语的秘密引言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它融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

在研究语文过程中,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带您深入探索遨游小学语文王国中成语的秘密。

成语的定义成语是一种由固定的几个汉字组成,通常具有特定的意义,并且在使用中不可拆分的词语。

这些成语凝练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成为汉语中独特而有趣的一部分。

成语的背景与来源成语的来源多种多样,有的来自于古代的典故、历史事件或文学作品,有的则是民间故事或寓言。

通过了解成语的背景和来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并且能够更灵活地运用它们。

成语的意义和用法每个成语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用法,它们常常概括了一种人生哲理或行为准则。

掌握成语的意义和用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并且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能力。

研究成语的方法掌握成语需要一定的研究方法和技巧。

以下是一些建议:1. 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经典文学作品中常常使用了丰富的成语,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我们可以增加对成语的了解和掌握。

2. 创造研究氛围:可以通过制作成语卡片、进行成语接龙游戏等方式,营造研究成语的轻松愉快氛围。

3. 多与他人交流:与他人交流时灵活运用成语,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也能够与他人建立更好的沟通。

结论成语是汉语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掌握成语的意义和用法对我们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有着积极的影响。

通过在遨游小学语文王国的探索,我们将更加熟悉成语的魅力,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它们,让我们的语言更加丰富多彩。

成语故事探索成语的趣味历史渊源

成语故事探索成语的趣味历史渊源

成语故事探索成语的趣味历史渊源成语故事:探索成语的趣味历史渊源成语,作为汉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日常交流中常常使用的表达方式之一。

成语以其精练、形象,能够准确表达复杂的意思,成为汉语言文化的瑰宝。

而每个成语背后都蕴含着一个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从历史的长河中流传下来,直到今天,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成语的来源和特点成语的来源多样,有些源自于文学作品,有些则来自于历史典故,还有一些则源自于古代说教。

不同于单个词语或词组的简单含义,成语由多个字组成,它们的组合形成了表达特定意义的独特方式。

成语既可以作为修辞手法,也可以作为普通交流的方式,凝聚着民族智慧和文化底蕴。

二、成语故事的魅力成语故事是成语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依据。

这些故事形象生动,充满戏剧性,能够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成语。

比如,《水落石出》的故事来源于《战国策·齐策四》中的故事,讲述齐国大夫阚止为了惩罚贪官污吏,用坚硬的巨石压在地底,然后挖开石头,在暗处看到的官员名单透过石头的洞口透露了出来。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理解到“水落石出”成语的意义,就是一些事情,经历一番斗争、曝光,真相大白。

三、历史渊源与文化传承成语故事背后承载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渊源。

它们连接着我们和古人的思想,体现着古代文化的特点和精华。

通过了解成语的渊源和故事,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比如,《望梅止渴》的故事来源于东汉时期张衡的《谢安帖》,其中谢安以其将愿望寄托在梅花上的坚定毅力,成为人们追求目标的启示。

四、趣味成语的应用成语不仅仅是一种精练的表达方式,也可以成为我们生活中的调剂元素。

在日常交流中巧妙地运用成语,能够增添趣味和文化内涵。

比如,我们可以用“画蛇添足”这个成语来形容做某事多此一举;用“一箭双雕”来形容一举解决两个问题;用“如鱼得水”来形容感到舒适和自在等。

这些用法既能准确表达,又能增加交流的乐趣。

五、现代社会中的成语虽然成语来源于古代的文化和历史,但是在现代社会中,它们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小成语大乾坤——浅谈成语里的古汉语知识

小成语大乾坤——浅谈成语里的古汉语知识

小成语大乾坤——浅谈成语里的古汉语知识中国古代文化瑰宝库中,成语以其丰富的内涵及深厚的哲理得到众人的喜爱和尊崇,成语象征着古汉语深厚的文化底蕴,贯穿了古今中外联系的纽带,受到了一代又一代爱国之士的回荡。

而成语里更蕴藏着大量独特的古汉语知识,这些知识给我大觉悟,乃至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思维,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首先要提及的是古汉语文化里普遍存在的“成语积淀”。

古汉语文化是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最具有表现力和代表性的文化,历史悠久,诸子百家,国人智慧经历积淀后形成了庞大的古汉语智慧,语言细腻、意境深远的成语正是这些智慧的可见结晶,有的用简练的语言把深厚的哲理阐述得淋漓尽致,有的用心灵手巧的曲调把激动人心的故事编织出来。

比如“锲而不舍”和“自强不息”,这两个成语把积极向上的精神和不断奋斗的精神表达得非常完美。

其次要说的是古汉语文化里流传下来的“成语传统”。

从古至今,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从传统到现代,成语一直是最为深受中国人民喜爱和尊崇的文化遗产之一,在中国家庭教育中,把古汉语文化里的成语传承下去一直是家长们非常重视的事情,因为成语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人文哲理,它能够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的观念,并帮助我们更深刻的理解人生的道理,从而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比如“满招损”和“金玉满堂”,它们提醒我们要慎重地运用自己的智力进行判断,同时也提示我们要把有价值的财富发挥出来,以期取得更多的成功。

再次要说的是古汉语文化里流传下来的“成语科学”。

古汉语文化里的很多成语,涉及到十分深奥的文化知识,正是这些文化知识的完整性和全面性才造就了成语的深远意义。

从古至今,在历史的演变中,中国人民竭尽全力去丰富和完善成语文化,将古汉语知识融入成语中,维护成语文化中珍贵的文化知识不被湮没,再次体现古汉语文化的活力和智慧。

比如“自相矛盾”和“外强中干”,它们提醒我们要从客观的角度谨慎评判,同时也提示我们做事情要把握好内外统一的平衡。

讲历史故事 析典故成语

讲历史故事 析典故成语

讲历史故事析典故成语
王灵乐
【期刊名称】《中学语数外:初中版》
【年(卷),期】2004(000)005
【总页数】3页(P29-31)
【作者】王灵乐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
【相关文献】
1.巧借成语典故再现古赵文化:成语典故在丛台公园改造规划中的运用 [J], 江保山;李慧云
2.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成语典故写春秋——国学经典《三国演义》之成语典故篇 [J], 何子芳
3.析论理雅各对《孟子》中些许成语典故的翻译 [J], 陈琳琳
4.以孝文化成语典故为例谈挖掘成语典故与新农村建设 [J], 石洪斌
5.邯郸成语典故在主题酒店空间中的设计研究
——以黄粱梦文化典故为例 [J], 孙晓雪;杨茂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课件〗18-成语趣谈之古韵探源识成语-韩祥鹏、王琳琳

〖课件〗18-成语趣谈之古韵探源识成语-韩祥鹏、王琳琳

【成语释义】
七步之内能完成一首诗,比喻人的才思敏捷, 知识渊博。
故事
成语
语言环境
鹤立鸡群

有人语王戎曰:"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 群。"答曰:"君未见其父耳。"
——《世说新语·容止》
鹤立鸡群

有人语王戎曰:"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
群。"答曰:"君未见其父耳。"
【注释】 ① 嵇延祖:即嵇绍,嵇康之子。 ② 卓卓:超然独立。
——《世说新语·容止》
【译文】 有人对王戎说:"嵇延祖气度不凡,在人群中就像野
鹤站在鸡群中一样。"王戎回答说:"那是因为您没有见 过他的父亲罢了!"
【成语释义】
像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 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成语游戏:连连看
拾人牙慧
比喻对是非和好坏分得非常清楚。
应接不暇
指一眼望去就看得很清楚,毫无遗漏。
成语游戏:巧用妙字凑成语——《红楼梦》
(数)一(数)二 (实)心(实)意 填相同的字 (无)缘(无)故 (蹑)手(蹑)脚 (难)舍(难)分
古韵探源识成语
录制单位:历下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山东省实验小学
录制时间:2020年2月10日
小学语文统编教科书四年级下册 学习任务指导微视频
济南市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网络学习资源
古韵探源识成语
山东省实验小学 韩祥鹏
济南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监制
成语游戏:先填后连

绿林好( ) 无懈可( ) 百( )不侵 ( )然而生
孔( )有力 变本( )厉 ( )入膏肓 分庭( )礼

借助成语理解文言词义

借助成语理解文言词义

借助成语理解文言词义发表时间:2013-12-03T11:12:52.187Z 来源:《赤子》2013年10月下总第292期供稿作者:王琳琳[导读] 但是,在日常的学习中经常听到学生抱怨读不懂文言文。

之所以读不懂,我想原因就在于看不懂文言实词和虚词。

王琳琳(江苏省平潮高级中学,江苏南通 226361)摘要:教学中常常发现中学生对文言文中实词虚词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其实很多文言文里的实词虚词的含义很好地保留在了我们所用的成语当中,我们完全可以在学习课文和考试当中利用这些成语中的意义和用法来推断文言词义。

关键词:中学语文;文言文词义推断;成语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035(2013)10-0000-01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和瑰宝,作为中国人应该具备一定的文言素养。

文言文在高考中也占了一定比重,因此中学生更要学好文言文。

但是,在日常的学习中经常听到学生抱怨读不懂文言文。

之所以读不懂,我想原因就在于看不懂文言实词和虚词。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的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呢?我认为利用成语去推断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

成语是约定俗成的,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源自文言文。

如“逃之夭夭”出自“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手舞足蹈”出自《诗经·周南·关雎·序》:“永(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一方面,与文言文有关的现代汉语成语面广量多,另一方面,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也积累了大量成语。

因而我们可以在学习课文和考试当中反过来利用这些成语中的意义和用法来推断文言词义。

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推断出 “招致,招引”之意。

又如“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可利用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 “迫近”之意推知“芳不得薄兮”中“薄”作“接近”解。

如2008年高考中的“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2010的“谓唯文字可以著其不朽”。

优秀传统文化课例成语探源

优秀传统文化课例成语探源

成语探源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读懂“指鹿为马”这个故事,了解成语“指鹿为马”的来源。

2、从历史故事、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古诗、歇后语等方面探寻成语的来源。

3、掌握查阅资料的方法,增强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增长知识,提高文化修养,学生受到人生哲理、传统美德等方面的教育。

教学重点与难点:学生了解成语的来源及其出处特点、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热爱,为祖国语言的绚丽多姿而骄傲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收集成语资料教师准备:杯弓蛇影故事的动画片、关于成语的部分古诗、神化故事的图片等等。

学生准备:搜集课本上六个成语的来源,了解故事大意。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昨天晚上,老师读到了一篇小学生写的奇文,简直是叹为观止!你们想不想看?我看到同学们读完后都笑了,你为什么笑?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喜欢成语,但是不会运用成语,对成语一知半解的孩子。

同学们,你们喜欢成语、会恰当地运用成语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成语王国,探索成语的奥秘。

成语王国有许多有趣的游戏关卡,同学们对闯关有信心吗?第一关:变数字为成语。

1、谁想做勇于闯关的第一人?(你真是聪明伶俐。

)2、齐读。

1256789(丢三落四)333 555 (三五成群)7/8 (七上八下)第二关:生肖成语接龙开火车接龙第三关:数字成语接龙开火车接龙第四关:看图猜成语一起说第五关:成语探源你知道这些成语来源于哪里吗?我看到好多同学脸上露出了疑惑的神色,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成语的来源,希望通过学习同学们能顺利闯过本关。

2、板书课题:成语探源齐读课题二、认识成语。

1、在刚才的闯关中,老师发现,同学们积累了不少成语,你能说说你大约认识了多少成语吗?可是你们知道在我们的汉语中一共有多少成语吗?《中国成语大辞典》共收录了 18000 余条成语。

看来我们所积累的成语数量,不过是九牛一毛啊!2、成语是什么?我们学习成语,运用成语,那成语是什么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意思深刻、一般四个字、固定的、一般是长久以来人们习用的,课文中是怎样告诉我们的?汉语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本教材小学语文(4—6年级)
古韵探源识成语
学习任务单
成语,读之有味,用之有意,说话、写作的时候恰当地运用成语不仅能让表达更清楚、准确,也能提升语言品味。

一、成语游戏
快速地把下面的成语补充完整,并且把所填的字组成一句话。

绿林好()无懈可()百()不侵()然而生孔()有力变本()厉()入膏肓分庭()礼。

让我们把这句话送给特殊时期的武汉,一起为武汉加油!
二、成语的来源
成语有以下来源:古代寓言和神话;历史事件和故事;古代作品和名言;群众的口语、谚语;外来传入等。

三、古代作品中的成语
(一)《世说新语》中的成语
故事一:望梅止渴
魏武行(xíng)役,失汲(jí)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

”士卒(zú)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世说新语·假谲(jué)》【注释】
①役:行军跋涉。

②汲道:取水的道路。

③饶子:指果实很多。

④前源:前面的水源。

【译文】
曹操率军跋涉,找不到水源,军中士卒都很口渴。

于是他就下令说:“前面有大片梅林,果实很多,可以解渴”。

士卒们听到后,都流出口水来了,到达前面有水的地方。

【成语释义】
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口水,因而止渴。

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故事二:七步成诗
文帝尝令东阿(ē)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xíng)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gēng),漉菽(lùshū)以为汁;萁(qí)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世说新语·文学》
①大法:指死刑。

②漉菽(shū):豆子渗出的汁。

③萁:豆子的秸秆。

【译文】
魏文帝曾经命令东阿王曹植在走七步的时间内作一首诗,如果作
不出就要执行死刑。

曹植应声作诗一首:煮豆来做豆羹,过滤的豆子做成汁。

秸秆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

秸秆和豆子本是从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为什么要相互煎熬逼迫得那么狠呢?魏文帝听了感到非常惭愧。

【成语释义】
七步之内能完成一首诗,比喻人的才思敏捷,知识渊博。

小结:成语从故事中来,再到我们现在语言环境的运用,它的意思已经有了加深或者变化,这就是成语意思的引申。

所以我们在读成语故事的时候既要了解大意,也要明白故事背后的哲理,这样我们才能对成语把握的更加准确。

自读第三个故事:
同学们试着读读下面故事,说说起源于故事的成语是什么意思?故事又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或者含义?
鹤立鸡群
有人语王戎曰:"嵇(jī)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

"答曰:"君未见其父耳。

"
——《世说新语·容止》【注释】
①嵇延祖:即嵇绍,嵇康之子。

②卓卓:超然独立。

【译文】
有人对王戎说:"嵇延祖气度不凡,在人群中就像野鹤站在鸡群中
一样。

"王戎回答说:"那是因为您没有见过他的父亲罢了!"
【释义】
像鹤站在鸡群中一样。

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游戏——连连看:
拾人牙慧比喻对是非和好坏分得非常清楚。

应接不暇指一眼望去就看得很清楚,毫无遗漏。

黑白分明比喻窃取别人的语言和文字。

一览无余提出新奇的主张,故意显示自己。

标新立异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应付不过来。

(二)《四大名著》中的成语
游戏——《巧用妙字凑成语》
1.《三国演义》中的成语:——用数字
()身是胆()顾茅庐
()分天下三()足鼎立才高()斗
2.《西游记》中的成语:——用身体部位
火()金()()强力壮
()神不宁龇()咧()贼头鼠()3.《水浒传》中的成语:——用反义词
改()归()起()回()
()呼()喝七()八落有头有()
4.《红楼梦》中的成语:——用相同的字
()一()二()心()意
()缘()故()手()脚()舍()分
古韵探源识成语
作业单
一、根据所给图画猜成语。

二、辨成语,改错字。

下列成语中有两个错别字,请用横线标出,并把正确的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再接再厉按步就班谈笑风声迫不及待
三、成语积累。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积累了这些成语:
古文中的成语:
名著中的成语:
四、写出下面成语中的人物主角。

四面楚歌( ) 负荆请罪( ) 望梅止渴( )
围魏救赵( ) 破釜沉舟( ) 卧薪尝胆( ) 五、选成语,讲故事。

下面是古代寓言故事,请任选一个,用生动的语言讲述这个故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录成视频和同学分享。

郑人买履拔苗助长掩耳盗铃叶公好龙南辕北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