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基本观点.doc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观点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4fb36b7c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d4fe359.png)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观点马克思唯物史观是一种哲学思想体系,它是由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所提出的。
这种哲学思想体系强调思想和意识受到社会历史的制约。
马克思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之一,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本文将着眼于讨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观点,并探讨其在当代中国的意义。
马克思主张,历史上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以及阶级斗争所推动的。
马克思把人类历史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历史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决定了生产关系。
马克思认为,经济基础是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因素,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上的反映。
在马克思看来,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宗教等上层建筑都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这种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反过来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构成社会的总体运动。
在马克思唯物史观中,人的自觉性和无意识的力量是二者统一的。
在他看来,人类总是从错觉和幻想中走向正确认识和认识。
历史上,意识形态的变迁是经济基础条件下的阶级斗争的结果。
在经济发展条件下,阶级的存在和阶级斗争的发展,本身也有一个自觉性的历史发展过程。
在阶级社会中,阶级利益的不同决定了人们不同的历史责任和历史地位。
因此,历史书写需要站在阶级斗争的角度来进行,也需要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影响的角度来进行。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这种历史观点对于中国社会和人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启迪。
首先,我们需要树立科学的历史观,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关系上来观察和理解历史的发展,从而避免形形色色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其次,我们需要正确认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透彻理解上层建筑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我们不能片面强调上层建筑,忽略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基础的作用,而忽略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最后,我们需要根据当前的历史发展条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加强科学技术进步和高质量发展,打造一个繁荣和谐的社会环境,努力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240acb71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14.png)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一种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推动,历史的进程是阶级斗争的产物。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介绍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并探讨其在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性。
1.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它认为世界是由矛盾和斗争构成的。
唯物辩证法强调事物内部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强调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分化、斗争和统一解决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原理有:唯物观,即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辩证法,即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斗争和统一解决的;发展观,即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中的。
2. 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推动。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包括生产工具、劳动力和生产方式等。
而生产关系则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包括所有制形态和分工合作等。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这种矛盾通过阶级斗争的形式来解决。
历史的进程是各个社会形态之间的更替和演进。
3.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对于科学分析社会发展和指导社会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使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历史的潮流。
其次,唯物史观强调了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此外,唯物史观还促进了人们对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指导。
总结起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们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指导了共产主义运动,为实现社会公正和人类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当今世界环境下,深入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原理,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唯物史观基本观点
![历史唯物史观基本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5c3d8bf3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ec.png)
历史唯物史观基本观点
哎呀呀,历史唯物史观,这可真是个有点深奥的话题呢!对于我这个小学生来说,一开始听到的时候,脑袋都有点晕乎乎的。
老师在课堂上讲,历史唯物史观就像是一个超级厉害的望远镜,能让我们看清过去发生的事情背后的真正原因。
比如说,古代的时候,为啥有的国家强大,有的国家弱小呢?这可不是因为运气好或者运气差。
就像我们考试一样,考得好不是因为偶然,而是因为平时努力学习。
一个国家的发展也是这样呀,要看它的经济怎么样,生产的东西多不多,好不好。
再想想,为什么会有朝代的更替呢?难道是老天在随便开玩笑吗?当然不是啦!这就好比我们玩游戏,规则不合理,大家就不想玩了,要换个玩法。
一个朝代,如果对老百姓不好,让大家吃不饱穿不暖,老百姓能愿意吗?肯定就会想要改变啦!
还有呀,思想和文化的变化也是有原因的。
比如说,以前大家都觉得读书是有钱人家孩子才能做的事,后来怎么就越来越多人都能读书识字了呢?这是因为社会发展了,大家认识到知识能带来更多的好处,就像我们发现了一种超级好玩的新游戏,大家都想去玩一样。
我和同学们一起讨论这个的时候,有的同学就说:“这跟我们有啥关系呀?” 我就着急地说:“怎么没关系?我们能知道为什么现在的生活这么好,也能明白以后要怎么让生活变得更好呀!” 另一个同学也点头说:“对呀对呀,不了解过去,怎么能知道未来该往哪儿走呢?”
历史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社会的发展不是谁能随便决定的,是有它自己的规律的。
我们要了解这些规律,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
所以呀,我觉得历史唯物史观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过去的大门,让我们明白好多好多的事情,也能帮助我们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考研必备)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考研必备)](https://img.taocdn.com/s3/m/5a121306ba0d4a7303763aeb.png)
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哲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eg:物质决定意识辩证法学历史唯物主义eg: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为第一性历史唯心主义——社会意识为第一性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社会存在的含义一、社会存在——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物质生活资料生产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社会意识的含义——人类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具有独立性。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开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开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违背了社会开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开展起着阻碍的作用3,社会意识的独立性它表现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又有自己特有的开展形式和规律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理论意义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根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根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生产力的根本要素:劳动资料〔劳动手段) 劳动对象, 劳动者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广义的生产关系——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依据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性质将生产关系分为两种根本类型:①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根底的生产关系根本特征:生产资料为劳动者共同占有,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处于平等地位,②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根底的生产关系根本特征:人与人的关系包含剥削关系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开展决定生产力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开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开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开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开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到底是什么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两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认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开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三、经济根底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根底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开展的另一个根本规律经济根底与上层建筑经济根底----指由社会一定开展阶段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根底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
唯物史观的名词解释
![唯物史观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79f2edf9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72.png)
唯物史观的名词解释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其主要观点是以物质为基础的,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
唯物史观对于理解人类社会和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下面将就唯物史观的涵义、起源、基本观点以及对社会科学的意义进行探讨。
一、唯物史观的涵义唯物史观是对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结合,强调社会历史的物质基础对社会意识、制度和文化的决定作用。
唯物史观认为,在社会中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而阶级斗争则是社会变革的主要动力。
唯物史观强调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和方向。
二、唯物史观的起源唯物史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希腊和印度等文化传统中,但真正形成系统理论的是在19世纪中叶的欧洲。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唯物史观的奠基人,他们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和批判,提出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和恩格斯结合社会实践,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认为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1. 唯物史观强调物质决定意识。
它认为社会意识、制度和文化都是建立在社会物质基础上的产物,而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意识和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2. 唯物史观强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的基础是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关系则是制约生产力发展的因素。
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时,社会变革就会发生。
3. 唯物史观强调阶级斗争的作用。
唯物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4. 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形态的演进。
唯物史观主张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低级向高级的演进,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最终达到共产主义社会。
四、唯物史观对社会科学的意义唯物史观对社会科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它教导我们要从物质实际出发,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革的规律性。
唯物史观要求我们要把握社会的总体发展趋势,从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文化思想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
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
![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3fa44c675727a5e9846a6145.png)
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基本观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三个基本原理: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第二,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第三,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
第一,社会存在指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其基础及决定力量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广义指社会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狭义则专指关于社会关系的意识,即意识形态。
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它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并对社会存在起促进或阻碍的作用。
第二,所谓社会基本矛盾是指在社会这个有机体的无数矛盾中,起着本源的总制动作用的那个矛盾,也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在一切社会中都存在的制约社会其他矛盾及其运动的矛盾,即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第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因此,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1.生产力是一切社会进步的尺度,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决定人类社会的进程;2 .与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结构和现实基础,它规定着社会形态的主要特征;3.一定的社会形态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更。
上层建筑又积极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4 .一切社会制度,社会形态都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中的一些暂阶段。
没有永恒的社会制度或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发迹是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
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生要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从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后,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社会形态是不会灭亡的。
5 .现实存在的具体社会形态都是复杂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既有占支配地位的社会形态,又存在着其它社会形态的残余和萌芽。
" 人类社会史上的各个时代,正如地球史上的各个时代一样,是不能划出抽象的、严格的界限的"(马恩全集,卷23,P408)6.人类社会的一般进程和总规律是从原始社会到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再进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唯物史观的五大基本内容
![唯物史观的五大基本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8e3ea477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33.png)
唯物史观的五大基本内容唯物史观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唯物史观强调物质是现实世界的起源和基础,它认为社会历史是人类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和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
下面是唯物史观的五大基本内容。
第一,物质决定意识。
唯物史观坚持认为物质是客观世界的实体基础,而意识只是物质的反映和表现。
物质世界的变动和发展决定了人们的意识和思想的变化。
诸如人类的生理需要和生产活动的发展,决定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方式。
这一点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最本质区别。
第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推动历史进程的动力。
生产力包括物质生产的技术、劳动工具和生产组织等,它决定了社会的经济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结构的性质。
同时,生产力的发展也导致了生产关系的变化和演进。
例如,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就是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变革的一个典型例证。
第三,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的相互关系和法律制度。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关系是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基础上形成和演化的。
而生产关系的变化又进一步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
例如,在奴隶制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关系。
这种生产关系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导致了奴隶制度的灭亡。
第四,社会形态的更替。
唯物史观认为,不同的生产关系形成不同的社会形态。
社会形态是指整个社会结构的总和,包括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唯物史观通过对社会的历史演变过程进行研究,发现了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等不同的社会形态。
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其独特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相应的经济、政治、法律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特点。
第五,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阶级斗争是在生产关系矛盾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不同阶级之间为了争夺生产资料和权力而进行的斗争。
结合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论述
![结合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论述](https://img.taocdn.com/s3/m/31cfe25f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b5.png)
结合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论述唯物史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种观点,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和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所驱动的。
在唯物史观中,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本文将围绕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展开论述。
首先,唯物史观强调物质生产力的作用。
物质生产力是指人类通过劳动改造自然、满足生活需要的能力。
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历史的不断前进。
在人类历史的不同阶段,物质生产力的不同水平决定了社会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例如,在原始社会中,由于物质生产力极为有限,社会以采集、狩猎和渔猎为主导,社会关系较为简单。
而随着农业革命和手工业的兴起,物质生产力的提高带动了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农业社会和手工业社会相继出现。
无论是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都离不开物质生产力的进步。
其次,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变革的动力。
物质生活条件是指人类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的基础,包括食物、衣着、住房、交通等方面。
随着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逐渐改善,社会形态也随之变化。
例如,在封建社会时期,农民的生活条件很差,生活在贫困和压迫之中。
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业化和科技进步带来了生产力的飞跃,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因此,社会变革的动力在于人民群众对于物质生活条件改善的追求,而不同社会形态的产生与物质生活条件的状况是密切相关的。
再次,唯物史观强调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人类对于外部世界的主观反映,它包括思想、观念、价值观等方面。
在唯物史观中,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的变化必然引起意识的变化。
例如,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是不同的。
在奴隶社会中,奴隶主和奴隶的意识相互对立,形成了压迫和被压迫的意识形态。
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产生了无产阶级意识和无产阶级的反抗。
因此,社会的意识形态是社会经济关系、阶级矛盾和物质生活条件的反映。
总而言之,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和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所驱动的。
唯物史观四个基本内容
![唯物史观四个基本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d9e41099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db.png)
唯物史观四个基本内容嘿,朋友们,今天咱们聊聊一个可有意思的东西——唯物史观。
听起来是不是挺高大上的?但别担心,我会把这事儿说得简单易懂,就像喝水一样轻松。
咱们今天要聊的就是唯物史观的四个基本内容。
准备好了吗?那我们就出发吧!1. 物质决定意识1.1 首先,第一个内容就是“物质决定意识”。
这句话听着很牛逼,但实际上就是说,人们的思想和意识是受到物质条件影响的。
就好比你饿了,脑子里想着的肯定是吃的,而不是那些高深的哲学问题。
是不是?想想你每天的生活,工作、学习,甚至追剧,都是围绕着一些实际的东西转。
你说我这份工资发得好不好,生活条件行不行,这些都直接影响着你今天的心情和思想。
这就像是生活的调味料,缺了可不行!1.2 其实,这也能解释一些历史事件。
比如,在贫困时期,人们为了生存,会产生不同的思想和信仰。
那时候,什么“哲学讨论”都是扯淡,大家最关心的是怎么填饱肚子。
所以啊,历史上很多思想的诞生,都和当时的物质条件有关系。
像是物质基础越丰富,人们的思想越自由,这简直就是个铁律。
2. 历史的动力2.1 接下来,咱们聊聊历史的动力。
历史可不是像睡觉一样一觉醒来就过去了,而是有无数的力量在推动着它发展。
这个力量就是社会的生产力。
你想啊,古代人靠打猎、耕种为生,后来发明了机器,生产力就上升了,整个社会的发展都跟着改变。
这就像是你打游戏升级,装备好一点,攻击力就上去了,后面的关卡自然就能轻松通过。
2.2 而这种变化,不光影响经济,还影响着社会的结构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比如,生产力发展了,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知识也更丰富了,文化也就丰富多彩了。
简直就像是开启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要知道,历史的进程,就是人类为生存、发展而不断奋斗的结果。
3.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3.1 接着,我们再来看“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这个内容。
社会存在,就是指人们在生活中所处的环境、关系和条件。
这就像你住在哪儿,跟谁一起生活,工作的地方是怎样的,这些都会影响你对世界的看法和意识。
唯物史观(原创)
![唯物史观(原创)](https://img.taocdn.com/s3/m/e1e0574abe23482fb4da4c4d.png)
检测
1、人民群众的含义?(写出前面两个层次) 2、分别写出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3、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两大特点:
①第一个特点的含义; ②第二个特点的原因?
4、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 5、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原理 6、人生价值的的辩证关系原理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要求我们尊重社会实际。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能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 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 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要求我们树立先进的社会意识,克服 落后的社会意识。 2、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只能通过改革加以 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 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 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要求我们不断深化改革,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 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 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生产方式的地位、作用 2、生产力 / 生产关系 (1)含义 (2)辩证关系 3、经济基础 / 上层建筑 (1)含义 (2)辩证关系 4、社会基本矛盾 / 社会基本规律
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2、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 (1)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 解决中实现的。(任何社会) (2)阶级社会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 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 力。(调整、推翻) (3)社会主义社会是通过改革实现的。 改革的性质、目的、意义
复习与检测要点
1、人民群众:含义(三层)、作用(第二点表现展开) 2、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基本内容、两者联系、地位 3、什么是哲学意义上的价值?(含义、特点) 4、什么是人的价值?(包括哪两个方面)如何评价? 5、什么是价值观?(价值观≠价值;价值观≠世界观) 6、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①各自的含义;②两者关系;③形成基础; ④两大特点(社会历史性的含义?主体差异性的原因?) ⑤如何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 7、原理:人生价值的内涵及评价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 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简述唯物史观基本观点
![简述唯物史观基本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25409a6b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a3.png)
简述唯物史观基本观点:
答案解析:
1、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是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社会意识是第二性。
2、唯物论是一种哲学思想。
这种哲学思想认为在意识与物质之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
基本观点概括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有
![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有](https://img.taocdn.com/s3/m/cf70253f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d8.png)
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有三个基本原理: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第二,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第三,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
第一,社会存在指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其基础及决定力量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广义指社会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狭义则专指关于社会关系的意识,即意识形态。
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它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并对社会存在起促进或阻碍的作用。
第二,所谓社会基本矛盾是指在社会这个有机体的无数矛盾中,起着本源的总制动作用的那个矛盾,也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在一切社会中都存在的制约社会其他矛盾及其运动的矛盾,即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第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因此,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
1.生产力是一切社会进步的尺度,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决定人类社会的进程;2.与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结构和现实基础,它规定着社会形态的主要特征;3.一定的社会形态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更。
上层建筑又积极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4.一切社会制度,社会形态都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中的一些暂阶段。
没有永恒的社会制度或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发迹是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
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生要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从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后,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社会形态是不会灭亡的。
5.现实存在的具体社会形态都是复杂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既有占支配地位的社会形态,又存在着其它社会形态的残余和萌芽。
"人类社会史上的各个时代,正如地球史上的各个时代一样,是不能划出抽象的、严格的界限的"(马恩全集,卷23,P408)。
唯物史观三个基本原理
![唯物史观三个基本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73dc9b16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8d.png)
唯物史观三个基本原理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它主要包含三个基本原理。
第一个原理是唯物主义原理,即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
这一原理认为,物质是世界的基本实体,一切现象和过程都是物质的体现和运动。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通过对物质的研究和认识可以揭示事物和社会现象的本质。
第二个原理是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即辩证唯物主义应用于社会历史的方法。
这一原理认为,社会历史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社会历史是以阶级斗争为基本矛盾推动力的,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变革的过程。
社会历史的发展不是偶然的,而是由客观现象和内在规律所决定的。
唯有深入研究社会历史的发展,才能找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
第三个原理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理。
这一原理强调,真理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定真理的正确性。
人们不能仅仅依靠观念和主观臆断来认识世界,而是通过实践探索和实证来找到正确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我们的理论和实践,才能不断取得新的认识和成果。
综上所述,唯物史观的三个基本原理是唯物主义原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理。
这三个原理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按照这些原理的指导,我们才能更加深入地认识世界、改造现实。
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https://img.taocdn.com/s3/m/42cd60f5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1d.png)
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全面、系统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唯一正确的方法论。
唯物史观强调物质是世界的本体,精神只是物质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倡唯物史观,否定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认为人们的社会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唯一途径,强调唯物史观在指导革命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是:物质决定意识,社会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发展的规律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推动的,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任务是阐明物质与意识、自然与社会、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基本哲学问题的关系。
唯物史观的核心问题是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阶级斗争以及这些基本矛盾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和发展规律。
唯物史观指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原动力,生产力的发展和更新不断推动生产关系的发展和更新,而生产关系的变化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发展。
在这样的矛盾作用下,社会生产方式也在不断变化,生产力越来越发达,从而推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
唯物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会引起阶级之间的斗争。
这种斗争是因为人类所生产的财富不是平均分配的,而是被占有剥夺,差别越大,冲突就越激烈。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阶级斗争有着不同的形式和内容。
唯物史观指出,阶级斗争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相互依存的,没有生产力的发展,没有阶级斗争的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不可能的。
唯物史观在指导革命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思想政治斗争是阶级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唯物史观可以帮助革命者认识历史的规律和现实的contradictions,为革命实践提供正确的方向。
唯物史观也可以帮助革命者认识他们的敌人,找到敌人的矛盾,从而赢得斗争的胜利。
马克思主义革命者在革命实践中,必须注重辩证地分析社会的基本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发展和解决,及其背后的阶级斗争,这就是唯物史观指导革命实践的基本原则。
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e63846a987c24028905fc354.png)
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三个基本原理: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第二,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第三,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
第一,社会存在指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其基础及决定力量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广义指社会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狭义则专指关于社会关系的意识,即意识形态。
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它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并对社会存在起促进或阻碍的作用。
第二,所谓社会基本矛盾是指在社会这个有机体的无数矛盾中,起着本源的总制动作用的那个矛盾,也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在一切社会中都存在的制约社会其他矛盾及其运动的矛盾,即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第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因此,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
1。
唯物史观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点
![唯物史观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2e8e90fa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d1cef76.png)
唯物史观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点哲学是研究世界本质和人类思维的学科之一,其中关于历史的哲学观点有着丰富多样的内容。
本文将探讨唯物史观和历史唯心主义这两种不同的哲学观点。
一、唯物史观的哲学观点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之一,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历史的发展是在物质生产力水平变革的基础上实现的。
唯物史观的主要观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这是因为人们在物质条件的基础上进行生产和交往,而这些物质条件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观念。
因此,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文化等。
唯物史观认为,要推动社会的进步,首先要改变社会的经济基础。
2. 生产力水平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水平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可以推动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从而实现社会的进步。
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包括生产力的增强和生产关系的变革。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它决定了社会形态的演进。
3. 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唯物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在任何社会中,存在着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这些矛盾和斗争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历史上的每一个社会形态都是经过阶级斗争而兴起和灭亡的。
唯物史观认为,只有通过阶级斗争,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进步。
二、历史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点历史唯心主义是一种将历史发展看作意识、精神和观念的发展的哲学观点。
历史唯心主义的主要观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 意识决定存在历史唯心主义认为,意识决定存在。
意识、精神和观念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和决定因素。
历史唯心主义强调人们的观念和信仰对社会变革的影响。
它认为,只有通过思想的革命和观念的变革,社会才能实现进步。
2. 创造性的个体决定历史进程历史唯心主义认为,创造性的个体决定历史进程。
在历史的发展中,重要的是个别人物的力量和创造。
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历史唯心主义强调个体的创造和创新对历史的作用。
唯物史观的六大基本观点
![唯物史观的六大基本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91612cd1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c0.png)
唯物史观的六大基本观点
1、历史发展是由物质条件来决定的。
历史发展最终的动力来自物质制造出来的客观条件,像自然环境、基础性制度、科技水平以及生产资料等。
2、物质生活是历史发展的基础,历史发展的目的也必须通过改善物质生活来实现。
因此,物质生活是历史发展的目的和基础。
3、历史发展的核心是人类的实践活动。
历史发展是人类的实践活动的结果,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4、社会发展的出发点是物质的生产力的发展。
历史发展的核心应该是物质的生产力的发展,比如说科技水平、生产工具的改进等。
5、历史发展是统一进步的过程。
历史发展是一个由整体有机组合而成的统一进步的过程,比如说物质生活上的进步与精神文化发展上的进步相结合,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了历史的发展。
6、历史的规律性是客观的。
虽然历史发展的过程是复杂的,但它仍然具有一定的客观规律性,这些客观规律性不是简单的抽象概念、理论和结论,而是历史发展过程本身所表露出来的。
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
![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711a82193c1ec5da50e27065.png)
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三个基本原理: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第二,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第三,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
第一,社会存在指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其基础及决定力量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广义指社会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狭义则专指关于社会关系的意识,即意识形态。
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它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并对社会存在起促进或阻碍的作用。
第二,所谓社会基本矛盾是指在社会这个有机体的无数矛盾中,起着本源的总制动作用的那个矛盾,也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在一切社会中都存在的制约社会其他矛盾及其运动的矛盾,即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第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因此,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1.生产力是一切社会进步的尺度,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决定人类社会的进程;2.与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结构和现实基础,它规定着社会形态的主要特征;3.一定的社会形态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更。
上层建筑又积极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4.一切社会制度,社会形态都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中的一些暂阶段。
没有永恒的社会制度或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发迹是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
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生要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从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后,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社会形态是不会灭亡的。
5.现实存在的具体社会形态都是复杂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既有占支配地位的社会形态,又存在着其它社会形态的残余和萌芽。
" 人类社会史上的各个时代,正如地球史上的各个时代一样,是不能划出抽象的、严格的界限的"(马恩全集,卷23,P408)6.人类社会的一般进程和总规律是从原始社会到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再进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
![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d6f3980e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2f.png)
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唯物史观可有意思啦。
它呀,觉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呢。
就好比咱们生活在啥样的环境里,就会有啥样的想法。
你要是生活在一个天天都有人互相帮助的小村子,那你满脑子可能都是善良、团结之类的想法。
这就是周围的社会存在影响了你的社会意识。
唯物史观还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这可不是说着玩的。
你看那些伟大的建筑,像长城,那可不是神仙造的,是无数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一块砖一块砖垒起来的。
历史的长河里,人民群众就像涓涓细流,汇聚起来推动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
那些伟大的发明创造,也大多是来自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的智慧结晶。
在唯物史观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也特别重要。
生产力就像是一个人的力气,生产关系呢就像是干活时候的组织方式。
如果生产力发展了,就像你力气变大了,原来那种松松散散的生产关系可能就不合适了。
比如说,以前大家都用小锄头种地,一家一户慢慢种就行。
后来有了大机器,那就得有新的生产关系,可能就需要大家联合起来,搞大农场之类的。
而且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也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
经济基础就像是房子的地基,上层建筑就像房子的屋顶和墙壁。
经济基础要是变了,上层建筑也得跟着变。
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从农业为主变成工业为主了,那原来适合农业社会的法律呀、文化呀之类的上层建筑就得调整。
唯物史观的方法呢,就是让我们用这种观点去看历史、看社会。
不要只看那些英雄人物的丰功伟绩,也要看到背后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
看事情的时候,多从社会存在、生产力、经济基础这些根本的东西去分析。
这样我们就能更明白为啥社会会发展成现在这个样子,也能更好地预测未来的发展方向啦。
这唯物史观就像一把超级有用的钥匙,能帮我们打开理解社会和历史的大门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其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1.社会主流思想(1) 古代中国主流社会思想的发展演变:百家争鸣;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和发展;宋明理学;明末清初的早期启蒙思想等。
(2)近代中国西学东渐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救国思潮;地主阶级的“师夷长技”思潮,资产阶级的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思潮 ( 君主立宪、民主共和 ) 、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思潮 ( 民主与科学 ) ;无产阶级学习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潮等。
2.社会文学艺术形式古今中外不同时代各具时代特色的文学艺术,如《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西方世界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艺术流派的文学、艺术等,均体现着上述唯物史观原理。
1.(2015 ·保定联考)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
”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2.(2015 ·烟台联考 ) “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的沉淀与累积,又是现存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而文化反过来又能给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带来巨大的影响。
”下列文化现象与封建商品经济发展及市民阶层的扩大关系密切的是()①唐诗的繁荣②理学的形成③宋词的兴盛④明清小说的兴起A. ①③B. ②④C.③④D.①②3.(2015 ·深圳校际交流卷) 进入明代后,随着杂剧艺术的日益衰落,南戏变得愈加繁盛,并形成了昆山、弋阳、余姚、海盐“四大声腔”,流传于各地,此即为明代戏剧传奇的兴起。
这种局面的出现,反映出当时()A. 中国文化地域性浓厚B. 思想解放的风起云涌C.经济重心的日趋南移D. 市民阶层的日益壮大4.(2015 ·德州联考) 唐诗及以前的诸文体大多属于精英( 贵族 ) 文学,庄重深沉、简洁、精练。
宋词及以后的诸文体更倾向于平民文学,寄兴遣情、娓娓道来。
出现这种由贵族文学向平民文学变化的历史原因不包括( )A.社会生活去掉了伦理纲常化带来的大众情感愉悦B.商品经济趋向繁荣,促使市民阶层的壮大C.印刷术等技术创新有利于文化发展和彰显平民的审美诉求D.古代文明发展和文明交流等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5.(2015 ·绵阳第一次诊断)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
这反映了 ()A.自然经济缓慢解体,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减轻B.城市经济逐渐繁荣,市民阶层队伍壮大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专制统治腐朽D.儒家地位逐步提高,思想禁锢加深6.(2015 ·贵阳一中月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淮南王赋八十二篇淮南王群臣赋四十四篇上( 汉武帝 ) 所自造赋二篇阳成侯刘德赋九篇太子( 刘奭,汉宣帝之子 ) 喜( 王 ) 褒所为《甘泉》及《洞箫》颂 ( 赋名 ) ,令后宫贵人左右皆诵读之。
——《汉书》材料二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等都是人口超过十万的大城市“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 ”,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
“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
于是声传一时。
”材料三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
小说演义之书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
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文体主要反映的时代特征。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词兴盛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小说流传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明清小说产生的新因素。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文学流传的趋势。
对此你有何认识?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首先,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因而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
最后,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2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归根结底是由于物质利益的对立引起的,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性质、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这些规律不能自发地实现,只有通过人的活动,在阶级社会里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才能实现。
阶级斗争存在于一切阶级社会之中,存在于每一个阶级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
阶级斗争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归结起来主要有三种形式:经济斗争、政治斗争、思想斗争。
1.地主阶级主导下向封建社会的转型:古代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在新兴地主阶级推动下,引发了社会思想文化、政治制度、国家体制、社会权力结构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通过各国改革,完成了中国向封建社会的转型。
2. 农民阶级斗争推动下社会生产关系的调整:古代中国朝代的更替,主要封建王朝初期社会政策的调整,盛世局面的出现均受益于农民阶级的斗争推动。
3. 资产阶级主导下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伴随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发展,西方资产阶级主导下的革命行动推翻了封建王朝,建立了各具民族特色的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度,如英国、德国为代表的君主立宪制,美国、法国为代表的民主共和制。
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推动下发起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政治变革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4. 无产阶级主导下向社会主义转型: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巴黎公社、十月革命、国际工人运动、近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种种探索等。
1.(2015 ·开封联考)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把人类划分为天生的主人和天生的奴隶是天经地义的,他说:“ 有些人生来就注定应该服从别人,另有些人生来就注定应该统治别人。
”下列与之有类似主张的中国古代思想派别应是()A. 道家B. 墨家C. 儒家D. 法家2.(2015 ·郑州校际交流卷 ) “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
”《共产党宣言》的这一段文字主要蕴含了 ( )A. 社会进化论B. 阶级斗争理论C.资产阶级革命论D. 无产阶级专政理论3.(2015 ·邢台适应练 ) 有史家评论战国时期的学说称,“战国时代,诸子百家风行一时。
各家中有顺势而活动的,想要因势利导,借助权力来改造社会;也有逆势而动的,知其不可而为,想依据理想来改造社会。
”其中“逆势而动”的学派最有可能是( )A. 墨家B. 道家C.法家D. 儒家4.(2015 ·汕头名校联考 ) “他是一个阶级的引领者也是另一种新型社会的预言者。
他的学说,抛弃了空想的成分,以其缜密和严谨展示了无产者的前程。
”材料中的“他”应该是( )A. 文艺复兴运动的中坚力量B. 法国启蒙运动的积极分子C.空想社会主义代表D.共产主义运动的精神领袖5.(2015 ·枣庄联考 ) “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
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这则材料认为,无产阶级的根本使命是()A.武装斗争夺取政权B.建立无产阶级专政C.夺取资产阶级资本D.大力发展社会生产6.(2015 ·大庆质量检测) 《法国政治制度史》写道:“1871年的巴黎公社是劳动群众通过其政治代表当家作主的新政治制度的萌芽。
”文中的“新政治制度”是指()A. 直接选举制B. 义务教育制C.社会主义政权D. 无产阶级专政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社会上层建筑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重大的反作用,它会起着束缚或解放生产力的作用,起着阻碍或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合时,它会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合时,它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 2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决定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1.中国封建生产关系及社会上层建筑确立转型:以铁犁、牛耕为代表的铁器时代生产力的进步,封建农民与地主生产关系取代了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生产关系,形成了以土地私有为核心的封建农耕经济基础,进而春秋战国至秦这段历史时期,各国通过改革确立了封建制度,秦通过战争实现了全国统一,确立了封建的生产关系及社会上层建筑。
( 土地私有、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全国统一、思想文化统一)2.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社会上层建筑确立转型:以机器生产、科技进步为典型代表的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进步,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雇佣关系取代了农民与地主阶级之间的依附关系,形成了以雇佣剥削为核心、以商品经济快速发展为突出特征、以科技进步为推动力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进而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改革、统一等多种方式确立了公民选举、议会立法、政党政治、权力制衡为典型特点的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完成了向资本主义社会上层建筑的转型。
3.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及社会上层建筑的确立转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无产阶级经济地位的恶化,政治权力的被剥夺,使无产阶级日益觉醒,并通过斗争逐步确立了以公有、平均、平等为特征的社会主义追求。
马克思主义诞生、巴黎公社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尝试、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与国家,二战后社会主义制度在多国建立、当前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等史实均属于此史学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