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编人教版高中地理】人教版高中地理新课标(必修20183)合辑 精品
2023新教材高中地理第2章乡村和城镇第2节城镇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三 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重难归纳
城镇化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
城镇化问题 表现形式
环境质量下降
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垃圾污染、光污染、 辐射污染
城镇交通问题
交通堵塞,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交通事故频发;公共交 通相对滞后;停车场紧张
城镇住宅问题 住房供需矛盾突出;房价昂贵
就业困难,失业现象严重;贫困问题,特别是失业者、技
第二节 城镇化
目标素养
1.结合具体实例,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城镇化的意义 2.通过收集资料,分析城镇化的进程,提高区域认知能力 3.收集资料,说明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强化人地协调观 4.通过收集资料,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 中的应用
知识概览
一、城镇化的意义 1.概念 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 集聚 和乡村地区转变为 城镇地区 的过程。 2.主要标志 城镇人口增加、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 上升 、 城镇建设用地规模 扩大 。
提高资源 城镇里建筑密集,人口密度和居住密度大,水、电、天然气等
利用效率 设施集中,可提高土地、水等资源的利用效率
中国的新型城镇化进入了加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初步形成了 以城镇群为主体形态、区域中心城镇为依托、县城和中心镇 为基础的大、中、小城镇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城镇化对乡村的发展有何影响? 提示:城镇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 产、生活方式,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利于城镇与乡村的 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三、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城镇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 污染和噪声污染等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 (2)城市的基础设施远远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会出现 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现象。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二册第一章区域与区域发展精品教学课件(共144页)
问题2 (区域认知)烟台市与青岛市地域相邻,两个区域之间的 界线有何特点?
提示:青岛市与烟台市之间的界线是非常明确的。
问题3 (综合思维)从区域层级来看,济南、青岛、烟台三个片 区的关系是什么?
提示:这三个片区的层级是相同的,都是山东自贸试验区的组 成部分。
问题4 (综合思维)在自贸试验区建设上,青岛与济南两个片区 的发展条件和方向相同吗?为什么?
(3)客观存在,人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逐渐认知的区域:如中 国野生稻分布区、低硒地区等。
二、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
1.区域的空间尺度可体现为区域的层级高__低__。 (1)较高层级的区域往往与_较_大__尺__度__对应。 (2)较大尺度的区域可包含若干_较__小_尺__度__的区域。 2.不同尺度的区域发展可以_相_互__促__进__。 3.同一尺度的区域,会因面积大小和_地__理_位__置__的差异,具有 不同的_发_展__条__件__和不同的_发_展__方__向__。
维)
一、不同类型的区域
1.区域的含义:区域是人们在地球表面_地_域__差__异__的基础上按 照一定的目__的__和标__准__划定的空间单元。
2.特征
(1)区域具有一定的范__围__、形状和_边__界_。 (2)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_相__对_一__致__。
(3)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的区域类 型也不同。
3.豫州:涉及今河南、山东 徐州:涉及今山东、江苏、安徽 冀州:涉及今山西、河北、河南等省部分地区 兖州:涉及今河北、河南、山东 青州:涉及今河北、山东半岛 扬州:涉及今江苏、安徽、江西及其以南的地方 荆州:涉及今湖北、湖南 梁州:涉及今陕西、四川、甘肃、青海 雍州:涉及今陕西、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
高中地理人教新课标必修二全国通用版 全册课件
课前篇 自主预习 一 二
(2)类型及特征。
类 型 特 征 出生率 高 高 低 死亡率 高 低 低 自然增长率 低 高 低
A(原始型) B(传统型) C(现代型)
课前篇 自主预习 一 二
2.人口增长模式的差异
代表地区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世 界 欧洲和北美 亚洲、非洲、 拉丁美洲 人口增长模式 现代型 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阶段 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课堂篇 探究学习 探究一 探究二
解析:第(1)题,人口增长一般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 长率阶段开始,随后死亡率会有所下降,接着发展到出生率有所下 降、人口增长较快的阶段,最后发展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 然增长率的阶段,故图中四个时期按先后顺序排列应是④③②①。 第(2)题,印度为发展中国家,目前人口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 增长率高,大致对应图示国家的②时期;日本为发达国家,目前人口 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大致对应图示国家的①时期。 答案:(1)D (2)B
典例剖析 【例题1】 下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为某国不同时期人口统计数据。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课堂篇 探究学习 探究一 探究二
(1)根据人口增长的一般规律判断,图中①②③④四个时期按先后 顺序排列应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③①②④ D.④③②① (2)目前,印度和日本两国的人口增长阶段大致对应图示国家的 ( ) A.①时期和④时期 B.②时期和①时期 C.③时期和④时期 D.④时期和②时期
读1950—2010年世界各大洲和地区人口数量的增长示意图,完成第 1~2题。 1.在1950—2010年间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 ) A.亚洲 B.大洋洲 C.非洲 D.欧洲 2.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发展中国家( ) A.人口老龄化问题更严重 B.大多数国家面临着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问题 C.大多数国家面临着少年儿童比重大的问题 D.大多数国家人口增长缓慢 解析:第1题,由自然增长率的概念可知,非洲自然增长率最高。第2 题,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主要为增长快,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大;发达 国家则为人口老龄化严重。 答案:1.C 2.C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册必修2精品课件6:1
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2) 其他人文因素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举例
改变人们的生活态度、生活期望及认识外部世 大学生在大学
文化教育
界的态度,促进了人口迁移
学习
文化
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家庭因 婚姻家庭
素对未成年人、老年人的迁移起重要作用
军嫂随军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2) 其他人文因素
户籍管理制度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
战乱和自然灾害是我国古代人口迁移的主要原
因
80年代后
流量增大,自发迁移, 流向发生明显变化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影 响
知识归纳
什么是人口迁移
人
口 迁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因素 人文因素
移
国际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国内人口迁移
我国春运被西方人称为“全球最大的时段性人口迁移”。2017年春运期间, 全国共发送旅客29.8亿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2.3%。另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数据显示,我国2010年有流动人口26 139万人。结合下图回答1~2题。
政治
军事
文化Biblioteka 往往起主要作用……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一) 自然因素
因素
气候
土壤及 土地
水资源 矿产 资源 自然 灾害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案例
通过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而影 响人口迁移到气候适宜地区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美国许 多老人由东北部的“冷冻地带”向 南部和西部的“阳光地带”迁移
农业社会人口为寻找肥沃的土地而
card(A B) card(B C) card(C A) card(A B C) .
新教材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精品教学课件(共235页)
[归纳提升] 自然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自然条件,亦称自然环境,指自然界中对人类经济活动——产 业发展与布局有影响的各个自然要素及其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包括 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土壤等各种要素。此外,自然条件还包 括区域的地理位置,这些都对区域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1.优越的地理位置为区域发展提供动力与机遇 优越的地理位置容易与相邻区域产生区域关联,通过区域间要 素的流动而获取促进区域发展的动力与机遇。
却发展得很好,如日本。
3.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改造自__然__ (1)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谋求_人_地__和__谐__:如水利工程
都江堰。 (2)如果人类活动违背自然规律,终究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如
美国大平原地区在20世纪30年代大面积开垦_中_部__大__平__原__,破坏了草
原植被,使土壤极易遭受风蚀而出现了“黑风暴”。
不仅自然资源种类多而且数量大,对其经济发展起到很好的
_支_撑__作__用__。
2.如何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更是区域发展的关__键__ (1)有的区域尽管矿产资源丰富,但过__度__依__赖__矿产资源,也会制
约区域经济的发展。 (2)有些国家矿产资源贫乏,却并未阻碍其经济发展。
[特别提醒] 澳大利亚拥有丰富的煤炭、铁矿和铝土等矿产资 源,其矿产资源的生产量、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因此被称为“坐 在矿车上的国家”。
(2)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源丰__富__程__度__是区域发展的重要
基础。 ①一种重要能源或关键性矿产资源的发现与开发,会使区域经
济发生_根_本__性__改__变__。 ②有的区域矿产资源贫乏,成为_制_约__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
(3)自然资源的种类和储量区域_分__布__与_组__合__极不平衡,有的区域A.Βιβλιοθήκη 舌尔() B.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整套)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精品教案+学案全集(vip专享)
课题1.1人口数量的变化设计教师罗兆旭授课教师时间第周月日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世界人口自然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2.了解不同国家应根据实际采取相应的人口政策3.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其地区分布重点难点重点: 1、不同国家应根据实际采取相应的人口政策;2、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其地区分布.难点: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国家的人口问题、影响及解决措施.教法教具教学过程设计教材处理师生活动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学校名录参见: http:// /wxt/list. aspx? ClassID=3060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数量的变化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世界人口自然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2.了解不同国家应根据实际采取相应的人口政策3.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其地区分布重、难点:重点: 1、不同国家应根据实际采取相应的人口政策; 2、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其地区分布. 难点: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国家的人口问题、影响及解决措施.课堂流程第一步: 尝试练习1.“原始型”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为()A.出生率低, 死亡率高, 自然增长率低B.高出生率, 高死亡率, 低自然增长率C.极高死亡率, 很高出生率, 极低自然增长率D.高出生率, 高死亡率, 高自然增长率2.人口增长模式决定于()A.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人口总数B.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社会生产力C.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D.人口出生率、人口总数、社会生产力第二步: 考点扫描考点一:考点二:第三步: 填写并理解记忆知识点知识点一人口的自然增长2、人口自然增长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特点(1)总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同的历史时期, 人口数量增长的特点不同A、农业革命以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农业革命时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世界人口的增长的地区分布特点:(1)比较各大洲和地区人口数量增长的差异A、从人口自然增长数量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从人口自然增长率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国家之间的差异1、构成指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1)划分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划分类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所处历史阶段人口增长模式原始型原始社会时期传统型农业社会、产业革命时期现代型现代社会时期(3)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的转变过程: 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逐步过渡.第四步: 变式训练例: 下图表示两类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人口年龄构成示意图, 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E所反映的人口问题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针对B国的人口问题, 应采取的人口政策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四国中, 与E国人口问题一样突出的是: ()A.印度B.埃塞俄比亚C.法国D.巴西第五步: 解惑答疑 我的疑惑:我的收获:第六步: 构建网络第七步: 当堂检测1、图中反映了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 其中, 人口增长模式处于第二阶段的是( )A. ② B .③ C . ① D .④ 2、四个国家中, 分别属于现代型和原始型的增长模式的是 ( ) A . ③④ B .②③ C. ①④ D. ①②人口的变化 人口的数量变化自然增长模式现代型传统型原始型3、若图中数字序号表示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中先后出现的人口增长模式, 下列排序正确的一组是()A. ①②③④B. ④③②①C. ④①②③D. ③②①④例: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强国富民安天下的大事, 读“我国人口年龄构成比重图”, 据此回答4~5题.4.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 全国共有12.95亿人, 图中“*”表示人口年龄构成状况, 其中0~14岁人口的比重约是()A.93% B.23% C.13% D.60%5.与10年前相比, 我国人口中0~14岁的人口比重下降了4.89%, 65岁以上的人口比重上升了1.39%, 而总人口增加了1.3亿. 因此, 解决新世纪人口问题的主要任务是()A.控制人口的盲目流动B.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C.遏制人口老龄化加速势头D.适度提高少年儿童人口的比重尝试练习: B C变式训练:(1)人口增长缓慢, 人口老龄化严重(2)控制人口增长,计划生育, 提高人口素质. (3)C当堂检测: C A C B B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2.运用人口资料分析对比不同地区或不同国家人口迁移特点及原因.3.理解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重、难点:重点: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难点: 不同时期国际人口迁移特点.课堂流程第一步: 尝试练习下表为我国某城市人口资料. 读下表完成(1)~(2)题.1982年1990年2000年总人口(万) 35 167 7010~14岁(%) 35.27 14.63 8.515~64岁(%) 58.36 83.15 90.3965岁及以上(%) 6.37 2.22 1.11(1)该城市1982年至2000年 ( )A.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 人口增长迅速B.人口出生率增高, 人口老龄化问题得到缓解C.人口出生率大幅度降低, 人口死亡率大幅度增高D.人口增长率很高, 有大量青壮年人口迁入(2)该城市是 ( )A.南京B.深圳C.西安 D.沈阳第二步: 考点扫描考点一:考点二:第三步: 填写并理解记忆知识点知识点一人口的迁移1.概念: 一段时间内人的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2.国际人口迁移3.国内人口迁移(1)我国古代: 受脆弱的、频繁的战争、的影响而迁移.(2)新中国成立以来①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 在体制和严格的制度下, 、地进行.②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受的影响,人口迁移的流量 , 流向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知识点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 、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等是最主要的, 有时也会促发人口的迁移.2.经济因素: 、交通和通信等是主要的因素, 其影响是多方面的, 并往往起着作用.3.其他因素: 如政治、文化因素, 其中政策、社会变革、等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知识点三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影响迁入地迁出地有利①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 ②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 ③促进第三产业发展①加强与外界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联系, 有利于发展; ②缓解人地矛盾, 促进发展; ③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不利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 增大了生态环境的压力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第四步: 变式训练(2010·天津高考)我国东北地区某重工业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期间, 人口增长在10年中出现了下图所示状况. 结合图文材料, 回答(1)~(2)题.(1)图中所示人口增长状况的分布, 能够反映该城市 ( )A.人口由中心向周边迁移B .老龄人口增多C .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提高D .人口密度变小(2)伴随上图所示的人口变化, 该城市 ( )A .商业用地减少B .居住用地扩大C .交通用地减少D .工业用地扩大第五步: 解惑答疑 我的疑惑:我的收获:第七步: 当堂检测读“我国某区域图”, 图中箭头为目前正在进行的人口移动方向. 据此完成1~2题.1.造成图中人口移动的主要原因是 ( )A.民工流动B.道路建设C.水利工程建设D.输气管道建设2.对图中人口移动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从人口年龄结构上看以青壮年居多B.从人口受教育程度看以高学历人口居多C.从人口移动距离看以长距离迁移居多D.从人口移动形式看以线形分散为主(2011·合肥检测)下图为某地区人口迁移与年龄关系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3.从图中判断, 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最可能是 ( )A.人口的老龄化B.婚姻家庭C.政治因素D.经济因素4.图中甲、乙、丙、丁不同年龄段的人口迁移,存在明显关联性的是 ( )A.甲、乙B.甲、丙(2011·诸城模拟)我国东北有辽阔的土地、浩瀚的森林.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吸引了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向这里迁移和流动. 明清时更多农民来此开荒种地并定居下来. 尤其是山东人, 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闯关东”.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经济增长迅速, 现在两地之间人口迁移方向完全反转, 出现了“雁南飞”现象. 据此完成5~6题.5.有关“闯关东”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山东人多地少②山东社会动荡不安, 战争不断③山东自然灾害频繁, 生产力低下④关东地广人稀, 沃野千里A.①② 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6.下列关于“雁南飞”现象对山东省有利影响的叙述, 正确的是( )A.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 B.合理利用剩余劳动力C.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D.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推动经济发展(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全册)精品教案+学案汇总尝试练习: D B变式训练: A B当堂检测: CDDADD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必修二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学案学习目标:1.区分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三个概念;2.理解人口合理容量的意义. 重、难点:重点: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难点: 理解人口合理容量的意义.课堂流程第一步: 尝试练习(2011·天津六校联考)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我国人口数量及人口容量进行了预测, 表中内容为一些学者的预测数据, 表中反映的我国人口合理容量的是( )预测2050年人口数量将达到 约14~15亿依农业资源最大供养的人口数量约15~16亿 依粮食生产能力最多供养的人口数量 15.1~16.6亿 依小康消费水平最适宜供养的人口数量 约8~9亿A .约15~16亿B .15.1~16.6亿C .约8~9亿D .约14~15亿第二步: 考点扫描 考点一:第三步: 填写并理解记忆知识点 知识点一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4、 环境承载力实质: 环境能人口的合理容量环境人口容量 环境承载力 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适合养活多少人衡量指标:2.环境人口容量: 主要受、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的影响.3.人口合理容量(1)含义: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 保障 ,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2)意义: 影响一个国家的和的制定,进而影响区域的战略.(3)谋求措施①世界: 发展中国家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之内; 建立公平的秩序.②地区: 尊重的客观规律, 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第四步: 变式训练(2011·潍坊模拟)读“木桶效应(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 那么这只木桶的盛水量, 不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 而是取决于最短的)图”, 完成(1)~(2)题.(1)以某地的四类要素测得的各自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为9 000、10 000、6 000、4 500, 则该地的环境人口容量为( )A.8 000 B.10 000 C.6 000 D.4 500(2)本世纪初中国的人口数量(用a表示)、中国的合理人口容量(用b表示)、中国的环境人口容量(用c表示)三者的关系, 正确的是( )A.a<b<c B.c<b<a C.b<a<c D.a<c<b第五步: 解惑答疑我的疑惑:我的收获:第六步: 构建网络第七步: 当堂检测(2011·南京模拟)读“最佳人口规模示意图”, 回答1~2题.1.下列关于图中人口规模的叙述, 正确的是 ( )A.P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合理人口容量 B.P′为环境承载力C.P′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合理人口容量 D.P为环境承载力2.图中反映了 ( )A.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成正相关关系B.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成负相关关系C.当人口规模高于最佳人口规模时, 人口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成正相关D.当人口规模高于最佳人口规模时, 人口的增长将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人口的合理容量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最多能养活多少人适合养活多少人尝试练习: C变式训练: D C 当堂检测: C D知识点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含义: 在城市中, 不同功能区的分布与组合, 也叫城市地域结构. 2.主要模式: 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和多核心模式.3.形成因素(1)经济因素(主要因素):影响地租的因素: 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远近.(2)社会因素: 收入导致住宅区的分化;知名度; 种族或宗教(3)历史因素: 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功能分区有深远影响.4.发展变化: 随城市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第四步: 变式训练学案上例题作为变式训练题让学生自己产生疑问, 设置相关问题, 自己铺设道路, 达到水到渠成的目的, 让学生学会图文转换.第五步: 解惑答疑该环节为学生讨论探究本节课知识点和变式训练以及尝试训练的习题, 通过生生互动, 师生互动, 生生质疑, 师生质疑把本节课知识真正掌握.第六步: 构建网络第七步: 当堂检测教师及时把握学生动态, 对记忆和理解有困难的知识点进行及时的讲解和点评变式拓展, 感悟实践, 质疑互动(15分钟)合作探究, 视导讨论, 穿插巩固(3分钟)总结升华, 回扣目标(5分钟)限时独立, 快速反馈, 体验收获(5分钟)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必修二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学案学习目标:8、 了解城市地域形态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9、 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0、掌握影响城市功能区的因素及区位因素.重、难点:重点: 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难点: 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综合因素分析课堂流程第一步: 尝试练习1.(2009·浙江高考)读图, 完成(1)~(2)题.第二步: 考点扫描 考点一: 考点二:第三步: 填写并理解记忆知识点 知识点一 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包括商业用地、 、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 、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1)甲城有意引进一家造纸企业, 正确的选项是( )A .布局在甲城的工业区内B .布局在甲乙两城行政边界处C .布局在甲城盛行风下风向的西南郊D .不宜引进该企业 (2)乙城的最佳住宅区和CBD 应分别布局在( )2.城市功能分区(1)形成: 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 .(2)特点: 各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 .(3)主要功能分区①住宅区特点: 城市中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分化: 有的城市的住宅区出现了和 .②商业区分布: 多位于市中心、或街角路口形状: 主要为点状或中心商务区(CBD): 特殊的商业区, 可提供金融、保险、旅游等服务.③工业区特点: 其工业企业专业化程度较高, 之间有很强的 .分布: 靠近河流、、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知识点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含义: 在城市中, 不同功能区的与 , 也叫城市地域结构. 2.主要模式: 模式、模式和多核心模式.3.形成因素(1)经济因素(主要因素):影响地租的因素和距离市中心远近.(2)社会因素: 收入导致的分化;知名度; 或宗教(3)历史因素: 早期的对日后功能分区有深远影响. 4.发展变化: 随城市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第四步: 变式训练(2010·江苏高考)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工业、商业和居住用地比例时空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1)曲线①、②、③代表的土地利用类型符合一般城市三类用地时空变化特点的是 ( ) A.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商业用地B.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C.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D.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2)2005年与1990年相比, 距市中心12千米处 ( ) A.工业用地比例增加, 居住用地比例减小B.工业用地比例增加, 商业用地比例变化很小C.居住用地比例减小, 工业用地比例变化很小D.居住用地比例减小, 商业用地比例变化很小第五步: 解惑答疑我的疑惑:我的收获:第六步: 构建网络第七步: 当堂检测(2009·上海高考)下图是某城市从市中心到远郊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示意图. 完成1~2题.1.该城市2000年与2007年地价变化反映了 ( )①远郊地价升值幅度高于市中心②地价整体有所上涨③中心城区范围扩大④城市规模扩大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在2007年地价变化曲线上, 近郊区地价出现了两个峰值, 根据城市功能分区理论模型推测该区可能建设了 ( )①蔬菜种植基地②高新技术开发区③大学城④美术馆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经济因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 读某城市地租分布等值线图, 回答3~4题.3.图中等值线a、b、c的大小关系是 ( ) A.a>b>c B.a<b<cC.a=b>c D.a>b=c4.造成图中局部地区地租分布等值线由中心向外凸出的主要因素是 ( ) A.地形条件B.交通条件C.人口分布状况D.早期商业活动5.(2009·江苏高考)某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为多核心结构. 下图是“该城市的建筑与道路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A、B中属于中心商务区的是________, 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与B 服务范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C、D、E中属于低级住宅区的是________, 其在城市中的一般分布规律是________.(3)汽车销售店布局在G处的理由是什么?简述高新技术产业园将布局在F处的主要依据.(4)说明影响该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主要原因.尝试练习: D A变式训练: C B当堂检测: C B A B答案: (1)A A位于市中心; 交通便利A服务范围覆盖(包含)B服务范围(2)C 分布在内城(靠近商业区); 靠近工业区(3)占地广, 需位于城市外缘; 靠近交通干线.接近高等院校、科研机构; 环境条件好.(4)经济原因(或地租水平); 收入水平差异; 历史原因.教材处理师生活动3.城市等级体系的分布(1)等级高的城市数目较少 , 相距较远; 等级低的城市数目较多, 距离较近 .(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第四步: 变式训练学案上例题作为变式训练题让学生自己产生疑问, 设置相关问题, 自己铺设道路, 达到水到渠成的目的, 让学生学会图文转换.第五步: 解惑答疑该环节为学生讨论探究本节课知识点和变式训练以及尝试训练的习题, 通过生生互动, 师生互动, 生生质疑, 师生质疑把本节课知识真正掌握.第六步: 构建网络第七步: 当堂检测教师及时把握学生动态, 对记忆和理解有困难的知识点进行及时的讲解和点评变式拓展, 感悟实践, 质疑互动(15分钟)合作探究, 视导讨论, 穿插巩固(3分钟)总结升华, 回扣目标(5分钟)限时独立, 快速反馈, 体验收获(5分钟)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地理必修2人教新课标第3章第1节同步课件36张
第十一页,共37页。
国家精品课程网上资源的可用性研究/***
六、教学(jiāo xué)过程:导入新课
许昌(xǔ chānɡ)烟叶
信阳毛尖(máo jiān)
新郑大枣
灵宝苹果
设计的意图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快速融入课堂。
第十二页,共37页。
许昌(xǔ chānɡ)烟叶 信阳毛尖
源。
第二十页,共37页。
日本政府对本国农产品实行高额补贴,并对国外 农产品征收高额关税来保护(bǎohù)国内农业生产。
政策 (zhèn gcè)
第二十一页,共37页。
2011年4月28日至10月22日在西安举行
(jǔxíng)的世界园艺博览会我们看到了无土栽培
和彩色玫瑰,这说科明学技术
也在改变着农
第三十一页,共37页。
国家精品课程网上资源的可用性研究/***
2011新课标试题(shìtí)
黄麻适合在湿热的气候环境中生长。收获的黄麻在水中浸沤后,才能进行初加 工以获取制作麻袋、麻布、纸张等的原料。图7中甲城市为世界最大的麻纺工业中 心,也是该地区联系河运和海运的重要港口(gǎngkǒu)。图8为甲城市的气候资料 。
新郑大枣
灵宝苹果
讨论探究:
1、这些农产品分布的地区一样吗?位置 2、假如在平顶山给你一块(yī kuài)土地来布 局农业生产,你会考虑哪些因素呢?联系
学生(xué sheng)分组讨论: 我此时参与其中并做适当引导。调动学生(xué sheng)的积极性,
增强学生(xué sheng)的探究能力(3分钟)。
第一页,共37页。
河南(hé nán)特色农产品
许昌(xǔ chānɡ)烟叶
新人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2. 全册 教学课件 PPT (全册)
国际 人口迁移
二
二
战
战
前
后
1、国际人口迁移
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世界人口迁移(二战前)
美
东南亚
洲
迁出地: 欧洲 、非洲、亚洲(旧大陆) 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
工业文明;改变了人种
迁入地: 美洲、大洋洲(新大陆)
空间分布
国际人口迁移
19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相关资料
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的开辟,为欧 洲向新大陆的人口迁移创造了条件。(1)欧洲人迁往美洲: 到达美洲的欧洲人,除了殖民主者外,还有以下几种人:一 种是在资本原始积累时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他们在生计 无靠的情况下,飘洋过海,到美洲谋生;另一种是受政治和 宗教迫害,在欧洲无法立足的人。 (2)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 洲:欧洲殖民者在非洲展开了残酷、野蛮的奴隶贸易。在400多 年的奴隶贸易中,估计从非洲运到美洲的黑人有1200万~3000 万(3)亚洲的中国人、日本人、印度人迁往东南亚、美洲。19 世纪末、20世纪初,有大批亚洲人在受帝国主义分子诱骗或为 了逃避本国统治者的压迫,来到东南亚、美洲的矿山和种植园 充当劳工,现在大量的华人、华侨就是这样来的。
地区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世界
代表地区
人口增长模式
欧洲和北美 亚非拉
现代型
由传统型向现代 型的转变阶段 由传统型向现代 型的转变阶段
3、我国人口增长模式:现代型
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已经进入现代型
力得目
而国前
放家我
宽是国
生否每
育应年
政该新
策因增
?为人
老口
龄仍
化高
、达
600
独
生 子 女 生 存 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课件
知识点1 人口的自然增长 1.公式: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世界人口增长的差异: (1)时间差异:
10 万年以来的人口增长示意图 图 1-1-2
历史时期 人类的生产 活动
人口数量和 增长情况
下降。如图 1-1-3。
图 1-1-3
(2)再理解因为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受自然束缚越来越 少,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发展、医疗技术的进步, 死亡率迅速下降。如图 1-1-4。
图 1-1-4
(3)综合来看,如图 1-1-5。
A.原始型
B.传统型
C.现代型
图 1-1-5
2.人口增长模式的比较:
人口增 长模式
特点 人口增长速度 原因 典型代表 极少数落后的 发展中国家 印度等大多数 发展中国家 英国等发达国 家,我国的人 口增长也已进 入现代型
高出生率、高 原始型 死亡率、低自 然增长率
生产力水平低 下,医疗卫生 缓慢 条件差 生产力水平提 高出生率、低 高、经济的发 传统型 死亡率、高自 迅速 展;医疗卫生 然增长率 水平提高 受经济、文化 低出生率、低 缓慢,甚至出 等影响,人们 死亡率、低自 现零增长或负 现代型 的生育意愿不 然增长率 增长 强
A.为传统型,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
B.为原始型,目前世界处于该人口增长模式 C.为现代型,其人口自然增长较快 D.为现代型,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 【答案】D
【针对训练】
读下表资料,回答 1~2 题。
地区 亚洲 非洲 2.8 人口自然增长率/% 1.9 39 9 人口总数/亿 欧洲 0.3 7 北美 0.7 3.3 拉丁美洲 2.2 5.5 大洋洲 1.2 0.3
(高中地理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课标必修2地理教案合集
时课二第
记后学教
。策政口人的同 不取采会区地各国各�势形口人的同不对面�特的同不有又长增的量数口人�区地同不的期时史历一同 、段阶史历的同不在区地一同但 �势趋总的长增断不出现呈期时史历类人个整在 �量数的口人界世 �响影 的率亡死和率生出受长增然自的口人了道知�”长增然自的口人“了习学们我�课节这天今�结小堂课 )。远道重任然依但�大巨绩成。年 4 了迟推来到”日口人亿 06“界世使策政育生划 计的国我。势趋的长增口人界世来未及以今当着右左长增的口人国大口人确明�读阅 5P 本课读阅生学让(
页 35 共 页 4 第 。的异差有也上间空在�的化变会上间时在式模长增口人�出得以可们我析分的面上从 �答回生学��么什为�吗段阶变转的型代现向型统传由是式模长增口人�家国中展发是国我�问提 数多大绝的口人界世占口人的家国中展发于由 段 阶变转的型代 现向型统传由 段 阶变转的型代 现向型统传由 拉非亚 界世
。户落镇城小入进民农 许允策政�力动劳余剩量大在存 大较响影度制 等害灾然自、争战、边支民移 中业农�异差入收大巨间之地各 理管籍户和策政家国受 �商经和税避、难逃、放流、边戍
因原
地 。迁 入迁净口人为区地余其 南续继口人时”难之康靖� “ 域流江 �区地平持出迁和入迁 长到移转域 流河黄由心中布分口 。区矿工和市城海沿到区 为藏西�市省等川、沪 人 �”乱之史安“ �域流江珠和域流 治自、省地内从�市城到村农从 、鲁、辽有区地出迁净 江长>-原平游下中河黄 �始开汉秦 加增量大口人动流 来以期中代年 08 纪世 02 低较比 率频�小较比模规移迁 期中代 年 08 至后立成国中新 移迁地繁频口人 移迁口人的国我上史历
页 35 共 页 1 第 来以纪世 02 期时命革业工 命革业农 前命革业农 史历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教材目录——地理必修1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二节山岳的形成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必修2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第三节城市化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的布局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必修3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林为例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第二节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第二节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1选修1 宇宙与地球第一章宇宙第一节天体和星空第二节探索宇宙第三节恒星的一生和宇宙的演化第二章太阳系与地月系第一节太阳和太阳系第二节月球和地月系第三节月相和潮汐变化第三章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第一节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第二节板块构造学说第三节地表形态的变化选修2 海洋地理第一章海洋概述第一节地球上的海与洋第二节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认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一节海岸第二节海底地形的分布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第三章海洋水体第一节海水的温度和盐度第二节海水的运动第四章海-气作用第一节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第二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第五章海洋开发第一节海岸带的开发第二节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第三节海洋能的开发利用第四节海洋空间的开发利用第六章人类与海洋协调发展第一节海洋自然灾害与防范第二节海洋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第三节维护海洋权益加强国际合作选修3 旅游地理第一章现代旅游及其作用第一节现代旅游第二节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第二章旅游资源第一节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性第二节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第三节我国的旅游资源第三章旅游景观的欣赏第一节旅游景观的审美特性第二节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第三节中外著名旅游景观欣赏第四章旅游开发与保护第一节旅游规则第二节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第五章做一个合格的现代游客第一节设计旅游活动第二节参与旅游环境保护选修4 城乡规划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第一节聚落的形成和发展第二节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第二章城乡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第一节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第二节城镇布局与协调发展第三节城乡特色景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第三章城乡规划第一节城乡规划的内容及意义第二节城乡土地利用与功能分区第三节城乡规划中的主要布局第四章城乡建设与人居环境第一节城乡人居环境第二节城乡商业与生活环境第三节城乡公共服务设施与生活环境2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影响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灾害第一节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第二节中国的地质灾害第三节中国的水文灾害第四节中国的气象灾害第五节中国的生物灾害第三章防灾与减灾第一节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第二节自然灾害的求援与求助第三节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选修6 环境保护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环境第二节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第三节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第一节水污染及其成因第二节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第三节大气污染及其防治第三章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第二节非可再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策第三节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节森林及其保护第二节草地退化及其防治第三节湿地干涸及其恢复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第五章环境管理及公众参与第一节认识环境管理第二节环境管理的国际合作第三节公众参与选修7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第一章数字时代与地理信息技术第一节席卷全球的数字化浪潮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第二章记录和传递地理信息的工具——地图第一节地图和地图投影第二节不同地图的特点和用途第三章人眼的延伸——遥感(RS)第一节什么是遥感第二节遥感信息的获取和处理第三节遥感图像的目视判读及其在地图编制中的应用第四章精确定位的现代工具——全球定位系统(GPS)第一节什么是GPS第二节GPS的应用与发展第五章数字时代的产物——地理信息系统(GIS)第一节什么是GIS第二节GIS的基本功能第三节GIS的数据库及其应用第四节GIS的发展第六章地理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与中国数字地球建社第一节3S技术的集成及其应用第二节中国数字地球的建设3。
最新-【新编人教版高中地理】人教版高中地理新课标(必修20183)合辑 精品
目录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2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84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28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2.了解宇宙的主要组成物质、天体及其类型3.了解宇宙中一些天体的特征和区别,初步认识各类天体系统之间的层次关系,从而加深对地球的宇宙环境的理解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二、能力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天体系统,掌握用框图结构说明地理事物系统的方法;2.通过分析图文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进而初步掌握比较地理事物,分析和综合出地理特征的方法。
三、德育目标1.了解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树立只有一个地球的思想。
2.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培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
3.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培养热爱地球、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特殊的行星的特殊之处——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教学难点】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
【教学建议】1.组织学生观察某种天文现象,并查阅有关资料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和体会。
2.引导学生查阅人类探索宇宙的有关资料,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人类生存在地球上,为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认识人类的生存环境,首先要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第一,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仅从地球自身因素分析无法得到正确、完整的结论,需要从地球所处的宇宙的环境来分析。
第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将眼光投向太空,以拓展生存空间和资源来源。
(引入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的主题,进而以谈天说地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导学、自主探讨、讨论交流]先根据同学们过去的观察体验,交流对天体和宇宙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天体有哪些类型,各有什么特点?让学生通过阅读P2图1.1,除认识到要用科学的眼光观察天体外,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地球宇宙环境的组成,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可编辑课件】高中地理人教版新课标必修二
D
A
3.现在,株洲市的空间聚落形态主要受哪个因素的影响 A.河流 B.地形 C.铁路 D.气候 4.关于影响聚落空间形态和分布的因素,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资源的分布决定着聚落空间形态 B.军事因素对现代城市分布的影响在加大 C.交通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依然很大 √ D.政治因素对聚落空间形态起决定作用
山区
地势起伏大
交通 运输 对商 业网 点密 度的 影响
平原 地形平坦
商业网点 密度小
山区 < 平原
交通运输线路密集
商业网点 密度大 交通运输方式多样
2、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分布位置的影响 商业 网点
人 流 物 流
集 散 中 转
聚集
交通最优
交通优, 人流拥, 物流丰, 便集散, 多网点。
便捷交通
市区环路边缘 高速公路沿线
山区地势起伏大,交通运输线稀少,多沿河谷 山谷分布,居民点和商业点稀少 受交通条件限制,商品流通很难建立和发展, 商业网难伸展,商业网点密度小
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交通线路众多,居民 点和商店多
交通条件好,商品流通频繁,商业网点密 度大
商业网点:若干商业企业依靠交通运输线路所形成的商业网络。 交通运输 线稀少 交通运输方 式单一
市场最优原则
交通最优原则
如:沈大高速公路边上的服装市场
分布在城市几何中心 商业网 点布局 分布在市环路边缘 便捷交通 分布在高速公路沿线
分布在城市道路交叉点
说明交通最优原则代替了市场最优原则。
集镇的形成与交通的发展也有密切关系。
交通运 输线路 的变化 对集镇 商业的 影响
航道的起点、终点或交通 的交叉点 因航道延伸或交通线路的 改线 促进集镇商业繁荣
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
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叶小华宣城二中一、教学设想:在必修2人文地理学内容中,主要为我们阐明的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而农业活动是人类各种活动中最基本的活动。
本章第一节以农业的区位选择入手,逐步突出人类如何因地制宜地进行选择农业生产活动,反应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重点。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具体接触“区位”概念,并尝试进行概念的运用。
“区位”是高中地理必修2的核心知识和基本原理,也是地理所具有的特征之一,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很关键,也很重要,不仅为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而且工业的地域、交通运输的区位选择和商业网点的区位打好基础作好铺垫,掌握方法。
运用区位分析理论能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很多实际问题,应用价值高。
但是“区位”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的概念性的层面上,要具体到生活实践中即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进行农业区位的选择?符合“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地理新理念。
拟在教学中,以新课程标准理念为依据,以与生活相联系的现实问题为切入点,以教材中和乡土地理具体农业发展问题为探究对象,以多媒体课件为媒介,丰富教学内容,启发学生思维,开拓学生视野,并且学以致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所以,首先,本节课重视学生培养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意识,从身边的熟悉的实例出发(宣城的土特产),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热情,激发学生兴趣,积极参与课堂问题的讨论和实践问题的探索中。
在教学过程中,多次引用具体实例(江南的水稻生产、敬亭山的茶、水东蜜枣),理论简单化和生活化,充分建立理论和实际紧密联系,对生活和生产有用的意识。
其次,运用问题启发探究式,精心设计问题,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各个击破。
带着问题学生能够主动去获得信息,学习知识、解决问题,变被动为主动。
然后,在教学开始和结尾引用宣城本土地理的农业,渗透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之外,也加强了对学生的地域性素质教育,因地制宜的地理思维和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全册精品教案版,50页.doc
1.1 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
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二、教学重点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 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
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的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2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84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28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2.了解宇宙的主要组成物质、天体及其类型3.了解宇宙中一些天体的特征和区别,初步认识各类天体系统之间的层次关系,从而加深对地球的宇宙环境的理解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二、能力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天体系统,掌握用框图结构说明地理事物系统的方法;2.通过分析图文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进而初步掌握比较地理事物,分析和综合出地理特征的方法。
三、德育目标1.了解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树立只有一个地球的思想。
2.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培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
3.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培养热爱地球、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特殊的行星的特殊之处——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教学难点】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
【教学建议】1.组织学生观察某种天文现象,并查阅有关资料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和体会。
2.引导学生查阅人类探索宇宙的有关资料,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人类生存在地球上,为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认识人类的生存环境,首先要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第一,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仅从地球自身因素分析无法得到正确、完整的结论,需要从地球所处的宇宙的环境来分析。
第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将眼光投向太空,以拓展生存空间和资源来源。
(引入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的主题,进而以谈天说地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导学、自主探讨、讨论交流]先根据同学们过去的观察体验,交流对天体和宇宙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天体有哪些类型,各有什么特点?让学生通过阅读P2图1.1,除认识到要用科学的眼光观察天体外,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地球宇宙环境的组成,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紧扣谈天说地的话题,提出“说地”将要探讨的主要问题:如何确定地球的位置?地球是一颗怎样的星球?地球上为何有生命物质存在?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探究指导](引导启发)认识地球在宇宙中所处的位置,有助于全面认识地球上出现的一些地理现象,并找出这些现象形成的客观的、正确的原因。
宇宙虽然无边无际,处在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之中,但是有规律可循的。
搞清天体系统的形成和层次,可以帮助我们确认和描述地球所处的位置。
(读图指导)图1.2体现了宇宙是按一定层次和结构组成的有序的物质世界。
四幅小图分别代表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逐层展示了它们之间的隶属关系。
(方法步骤)1.利用天体系统层次图找出地球的位置;2.将(P3)图1.2转换为(P4)图1.3,或自行设计天体系统层次图,以多种方式表示地球的位置;3.用文字(或语言)描述不同宇宙空间尺度中地球所处的位置。
描述层次要清晰。
如:可按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的空间尺度顺序描述。
也可用自己擅长的其他方式表达。
[自主探究]学生独立学习,并将自己的见解和设计的图表整理出来。
[交流点评]鼓励学生从多角度、用多种形式交流、展示自己的见解,但都需注重科学性,并使学生认识到人类认识宇宙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修正错误、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我们在缅怀曾为人类天文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甚至献身的天文学家的同时,也肩负着继往开来,不断探索的使命。
二、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探究引导]地球到底是一颗怎样的天体?人类对这一问题的了解,主要来自人类对太阳系的探索和研究成果。
聚焦太阳系,分析一组图表信息,了解太阳系“家族”中的成员,特别是各大行星的基本特点,可以透析地球是一颗怎样的行星。
[自学、讨论、点评]1.认识地球作为行星的普通性(学生围绕活动要求,先自学,再分组讨论)第一步,读P4“太阳系模式图”,说出太阳系的成员、八大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排列,从中认识地球。
要求运用图表信息说明地球是一颗怎样的行星。
第二步,分析P4表中各要素的相关数据,运用基本的数理知识比较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即公转方向、轨道平面夹角、公转轨道形状)和结构特征(体积和质量等),进一步认识地球。
(点评指导)点评侧重运用数理知识解读图表信息,并得出结论的能力。
如,观察太阳系模式图中八大行星公转方向的箭头,得出同向性特征;根据八大行星的轨道倾角大多小于4°,得出共面性特征;根据八大行星的轨道偏心率大多接近0,得出近圆性。
根据这些共同特征证明地球并不例外;再从结构特征,如质量和体积等方面比较各大行星,特别是类地行星,得出地球也无特殊之处的结论。
最后,以上述探讨的两方面结果来证明地球具有行星的一般特征,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2.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特殊行星为何又说地球又是一颗特殊的行星?是因为到目前为止,整个宇宙中只发现在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
(只提出,侧重引导学生通过对地球行星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特点的认识,学会辩证地看问题。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导学]用人类对火星生命的探测,引发学生思考生命生存需要哪些基本条件;再比较火星与地球的自然条件,引导学生探讨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形成“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的地理观念。
[自学整理、交流点评]第一步:读图表分析。
再次阅读P4图表信息,从日地距离、体积和质量等方面自主推理说明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第二步:阅读、理解教材。
即阅读P6信息,理解地球内部物质变化与液态水形成的关系,整理出自己的观点。
第三步:讨论交流评议。
在自主分析的基础上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点评侧重分析探讨的角度(即从地球的特殊性──是否具备生命物质生存所需要的条件分析,而不是作为普通行星的一般特征角度)、多学科知识的运用(注意运用中是否存在科学性错误)、利用图表信息的能力(利用图表信息进行分析)、描述能力(即条理性和科学性);采用集体评议与教师评议相结合的方式。
[活动]如何在茫茫宇宙中确定寻找外星人的方向(指导探究)除地球外,其他星球上是否有存在生命的可能?如何探寻类似地球的星球?人类一直在为寻找“外星人”而努力,目前已在太阳系之外发现了几十颗可能会有生命的行星。
以小组P.7活动形式提出设想,说明如何在茫茫宇宙中确定寻找外星人的方向。
最后全班交流。
说明:这里所谓的“方向”,并不是“方位”,而是外星人可能存在的地方。
要分析这个问题,需要根据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加以判断。
活动只是给出了一种思考的线索,同学们的思考要力争富有创意,敢于“异想天开”。
[拓展]第一步,课堂围绕课本提供的思考线索讨论;再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和理解,提出自己的设想和见解。
第二步,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查阅杂志、资料。
根据条件许可,参加校天文馆的相关活动或利用相关网站了解更多的信息,采用网上讨论、撰写小论文等形式深入探究。
点评:本节课程是新课标教材模块Ⅰ(必修)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即高中地理的开篇章节。
教学中,需要教师运用图表信息,以及相关学科知识,分析、探讨、认识宇宙中的地球。
本节教学设计,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交流互评,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
老师的引导启发,有助于学生全面、正确认识地球;老师的鼓励帮助,使学生从多角度展示自己的见解。
以小组活动形式提出并寻找外星人的方向,更使学生“异想天开”,勤于思考、富有创意。
本节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标课程设计的新思路。
但在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过程中,要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 从体验和感受中认识太阳辐射对地球的意义。
2. 结合太阳大气层结构,简述黑子、耀斑等太阳活动的主要特征。
3. 简述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并能用实例加以分析说明。
过程与方法目标1. 学会多种途径(如书本知识、生活经验)、运用多种手段(如报刊、网络)收集太阳活动资料,并学会整理和分析。
2. 通过图1.8 和图1.9 的相关分析,图1.13 的判读知道对地理要素的叠加分析是获取要素之间相关关系的方法之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通过宇宙环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形成科学的宇宙观。
2. 树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辩证观点。
【教材内容及分析】课程标准对学习本章内容的要求: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本“ 标准” 以太阳为案例,说明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两个方面,“ 影响” 从对地理环境和对人类活动两方面,包括有利和不利的影响。
教材第一部分讲述了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包括什么是太阳辐射;以图片的形式从生活、生产中的事例分析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能量(生物生长发育,物质运动和生物运动主要动力,生产和生活能量主要来源等),并要求学生列出更多生活和生产上的例子来说明问题;太阳能量的来源;通过活动进一步分析太阳辐射能量在地球上的纬度分布差异和这种差异对地球上的生物量的影响。
第二部分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中,介绍了太阳大气分层;什么是太阳活动;太阳活动重要标志和周期;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通过具体的案例和活动进一步分析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本节教学重点是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难点是图1.8 和图 1.13 的判读。
【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一、导入新课,出示课题师:我们用肉眼可以看到6000 多颗恒星,借助天文望远镜可以看到更多的恒星,太阳也是一颗普通的恒星,为什么对地球上的人类来说它是最重要的天体呢?——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能量,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今天我们来探索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板书]一、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能量( 开门见山,突出主题,既节约时间,又直接切入主题)二、创设读图情境[ 看书思考] 什么是太阳辐射?(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 读图分析] 太阳辐射各种波长范围图(教师提供)(1 )太阳辐射的主要电磁波有哪些?(可见光区,紫外线区,红外线区)(2 )波长范围各是多少?(可见光波长0 .4 -0.76微米,紫外线波长小于0.4微米,红外线波长大于0.76微米)(3 )太阳能量主要集中在哪一部分?(可见光区,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50% )( 既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又为以后相关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过渡]太阳辐射的能量是巨大的,尽管只有二十二亿分之一到达地球,但是对于地球和人类的影响却是不可估量的。
它到底对地球有什么影响呢?三、分组合作,探索新知把学生分成四个图片研究小组,每组研讨一个主题图片,让学生说明太阳辐射能量对地球的影响。
[图片1 ]主题: 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的生物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万物生长靠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