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患者运动障碍

合集下载

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的研究发展

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的研究发展

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的研究发展1. 引言1.1 背景介绍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通常由大脑血管的突发性疾病引起,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或中断,进而导致脑组织损伤。

脑卒中患者常伴随运动功能障碍,包括肢体无力、协调能力下降、步态不稳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进程。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脑卒中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使得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成为医学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

目前,针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物理疗法、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等多种方式。

尽管有一定的疗效,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康复治疗效果参差不齐、个体差异明显、康复过程长等。

加强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的研究和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意义。

通过对现有研究的总结和分析,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

1.2 问题陈述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是一个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问题。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脑卒中的发病率逐渐上升,使得这一问题日益突出。

在脑卒中中,运动功能障碍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后遗症,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会参与度。

目前,虽然有多种康复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运动功能,但在临床实践中仍然存在许多挑战和待解决的问题。

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更有效地促进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康复,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现有的康复治疗方法虽然可以取得一定效果,但仍存在着局限性,比如治疗周期长、效果不稳定、治疗费用高等问题。

现有研究多集中在特定治疗手段的效果评价上,缺乏对不同治疗方法的综合比较和系统研究,导致在临床应用中难以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方法,探索更有效、更经济的治疗策略,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康复需求。

还需要加强对康复治疗的临床实践指导和规范,推动康复治疗在临床中的应用与推广。

这将有助于提高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效果,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

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精品ppt

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精品ppt
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
神经康复学
运动控制
运动控制障碍
运动控制障碍是神经系统损伤或肌肉骨骼系统损伤引起的姿势控制与 运动功能障碍,评定包括所有与运动功能有关的内容:关节的灵活性与 稳定性、肌张力、反射、肌力、运动模式、协调性、平衡、步态等。
运动控制模型 反射模型(reflex model)
核心思想:反射是运动的基本单位,人 体运动是各种反射的总和或整合的结果。
强调运动的外周型中枢控制即依赖感觉输 入来控制运动的反应。
局限性:不能解释快速运动是如何发生的, 新的运动技能是如何学习的等。感觉输入 并不是所有类型的运动行为所必须的。
应用:感觉运动疗法(如诱发平衡反应)。
sir charles sherrington
运动控制
运动控制模型 等级模型 核心思想:自上而下的中枢性方式控制 运动,即大脑皮质、脑干和脊髓按照高、 中、低水平由上一级水平对下一级水平依 次进行控制。中枢神经系统通过运动程序 管理正常运动。 假设较高级水平的反射抑制较低级水平 的反射。 应用:神经发育疗法。
② 肌肉在错误的时间兴奋。如偏瘫患者进行进食动作时,提肩胛肌 和肱骨外展肌错误地用力收缩,引起肩关节上抬,同时外展、外旋, 致使动作不能完成。
③ 出现同时收缩。主动肌群和拮抗肌群同时收缩导致肢体僵硬而不 能完成选择性动作。
治疗理论框架:在分析各种运动和功能活动的重要成分或因素 (如肌张力、姿势控制、运动模式等)的基础上进行选择设计。
运动控制
运动控制障碍
Bobath的观点
总结了导致异常姿势和运动模式的三种因素。
1. 肌张力异常 肌张力正常是维持各种姿势和正常运动的基础,而几乎所有的中
枢神经系统损伤患者都存在肌张力异常。

脑卒中患者运动障碍康复护理论文

脑卒中患者运动障碍康复护理论文

浅谈脑卒中患者的运动障碍康复护理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病人早期康复护理对运动功能的影响,为临床康复提供依据。

方法:对94例脑卒中致运动障碍病人进行系统训练,在治疗前后进行评估及比较。

结果:在脑卒中3天至3周内即进行运动功能恢复训练的病人的康复效果明显优于脑卒中发生3个月后再进行康复训练的患者。

结论:在积极药物治疗前提下,配合早期的康复护理,可明显改善患者运动障碍和肢体运动功能,以提高其日常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卒中;运动障碍;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382-01脑卒中的可怕之处还在于其有较高的致残率、复发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很大负担。

近年来,康复护理发展迅速,尤其是早期康复和护理干预可显著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运动康复护理也是脑卒中患者护理的重要内容,对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可以有效预防压疮、关节僵硬畸形、肌肉挛缩等并发症。

因而,脑卒中患者的早期运动障碍康复治疗非常重要。

1临床资料临床94例脑卒中患者中,男55例,女39例,年龄范围38至89岁,病程2h~5年。

其中脑梗死57例,脑出血37例。

在发病48h即介入康复护理的43例为观察组,3个月后进行康复护理的51例为对照组。

2体位护理脑卒中急性期应保持绝对静卧,因局部压迫,易生褥疮,故应做好褥疮的预防,经常变换体位,每2至3小时翻身一次,翻身时应注意勿使头部屈曲及过伸。

脑卒中恢复期的重点是防止痉挛及软瘫,应保持肢体的功能位置,腕和手关节伸展,手握小球或纱布,腿外侧放沙袋防止腿外展、外旋;足底放置平板或丁字鞋以防足下垂或外翻,足与踝呈90°。

痉挛期要特别注意避免抓握硬质物体以防刺激掌心引起抓握反射。

3被动训练和按摩病人肢体瘫痪,关节不活动,将导致静脉淋巴回流不畅,如果制动超过3周,关节内周围组织发生粘连。

加上关节囊韧带肌肉等固定不动,就会挛缩,即引起关节强直和变形。

因此,应早期进行关节的被动和活动,以保持关节的活动和防止关节挛缩。

脑卒中恢复期躯体运动障碍的康复治疗与护理探析

脑卒中恢复期躯体运动障碍的康复治疗与护理探析

脑卒中恢复期躯体运动障碍的康复治疗与护理探析总结102例脑卒中恢复期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护理。

强调恢复期运动障碍的康复要点是减轻患肢肌痉挛和抑制异常运动模式,加强主动运动与日常活动能力训练,强化协调性和选择性随意运动,结合日常生活活动进行四肢实用功能的强化训练,抑制异常的肌张力。

102例患者经康复评定,按照Brunnstrom运动功能恢复分期标准,恢复到6期49例,5期41例,4期12例,优良率88.2%,疗效满意。

标签:脑卒中;躯体功能障碍;康复护理脑卒中是急性脑循环障碍导致迅速出现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征象的脑血管性临床事件,常突然起病、进展迅速、病情危重,主要症状是躯体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和语言障碍等。

经过临床治疗病情好转,但是存活者中50%~70%患者遗留有偏瘫、感觉等严重功能障碍,致残率约80%,复发率41%[1]。

恢复期内患者存在的以躯体功能障碍为主的生理障碍,必须通过进一步康复治疗与护理才能改善。

针对恢复期遗留的躯体运动障碍,笔者探索并运用了康复训练护理要点,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康复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选取2008年6月~2010年6月住院的脑卒中患者102例,均符合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2],并经头颅CT或RMI确诊为初发,病例中男58例,平均年龄52.8岁,占总病例数的57%;女44例,平均年龄55.2岁,占总病例数的43%。

根据我国CVD分类标准[3]:出血性卒中53例,占51%,缺血性卒中49例,占49%。

本组患者中,偏瘫98例,脑神经麻痹12 例,共济失调26例,震颤麻痹8例,手足徐动9例,肌张力异常102例。

2结果经过康复训练和护理后的康复评定,根据Brunnstrom脑卒中运动功能恢复分期标准,恢复至6期49例,5期41例,4期12例,优良率88.2%。

3康复护理3.1指导协助生活能力训练3.1.1神志恢复后应指导患者用健手按摩患肢,用健侧肢体带动患侧肢体活动。

脑卒中运动障碍康复护理的研究进展

脑卒中运动障碍康复护理的研究进展

脑卒中运动障碍康复护理的研究进展摘要:脑卒中是成人死亡与残疾最常见的病因,主要是血管因素导致的局部或广泛性脑损伤的临床综合征。

运动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主要表现为步态障碍、平衡障碍等症状,患者肌力下降以及肢体活动受限,造成患者日常生活需要高度依赖他人,给患者本人带来了严重的心理负担,同时也给整个家庭带来了较大的经济负担。

脑卒中运动障碍患者因其生活不能自理,常会出现术中及术后抑郁,严重的甚至导致患者有自杀倾向,降低患者康复参与的意愿以及治疗的依从性,增加患者复发、跌倒的风险。

为了帮助脑卒中运动障碍患者更好地回归到家庭以及社会生活中,需要对患者实施科学的护理。

康复护理是基于康复医学理论发展而来的护理方式,将其应用于脑卒中运动障碍患者护理中,可以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

本文查阅了大量资料,对脑卒中运动障碍康复护理的文献进行了回顾与整理,对中医康复护理、现代康复护理措施进行了综述,希望能为提高脑卒中运动障碍患者生活质量提供帮助。

关键词:脑卒中;运动障碍;康复护理脑卒中是致死率、致残率高的脑血管疾病,其中约有 70%的患者为缺血性脑卒中。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脑卒中患者死亡率在不断下降,但脑卒中患者致残率仍处于较高水平。

据统计,存活的脑卒中患者中约有 67%为永久残疾者。

运动障碍是造成脑卒中患者残疾与生活能力下降的重要因素,患者主要表现为步态障碍、类帕金森样症状等。

脑卒中患者发病后 15 d~6 个月是患者治疗与恢复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内加强对脑卒中运动障碍患者康复护理,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基于此,本文对脑卒中运动障碍康复护理方法进行了综述。

1 康复评定与康复时机的选择康复评定是脑卒中运动障碍患者康复护理的重要依据,便于护理人员根据评定结果为患者制订个体化的康复护理方案,使康复护理朝着科学化与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脑卒中运动障碍患者需要在康复前、中以及后期各评定 1 次,且最好由同一个人完成这些康复评定[4]。

脑卒中后肢体运动障碍患者的护理康复研究进展

脑卒中后肢体运动障碍患者的护理康复研究进展

脑 卒 中又名 中风 。是 一种 常见 病 、多发 病和 危重 病 .是 指 由于各 种 原 因导致 脑血 管破 裂或 堵塞 而 引 起 的脑 血 管疾病 。脑卒 中 的患病 率 、死亡率 、致 残率 和复发 率 都很 高 ,是全世 界 范 围内致 残 和致死 的主 要 原 因之 一 _l 我 国每 年约 有 150万人 死 于脑 卒 中 , 每年 新 发脑 卒 中约 200万 ]。随着 脑 卒 中治 疗 水平 的进 步和 发展 ,其病 死率 较前 显著 降低 ,然 而幸 存者 中80%的患 者 留有 严 重后 遗 症 ,致残 率 高 达75%,脑 卒 中的运 动功 能障 碍多伴 有 肢体 痉挛 引。脑卒 中患 者急性期 、恢复期进 行康复治 疗 已取得 显著疗 效 ]。 国 内外研 究 [8-9]证 明 ,对脑 卒 中患者 进 行康 复 护 理措 施 干 预可 有效 降低脑 卒 中患 者 的致 残 率 。 目前 关 于 脑 卒 中后 肢体运 动 障碍 患者 的康 复护 理仅 单纯 强调 早期 的介 入 ,忽视 了进入 恢 复期 和后 遗症 期对 患 者 的干 预 .从 而 引起 了患者 生 活质量 下 降和病 情 加重 。 因此 康复 护理 对脑 卒 中患者 肢体 运动 功 能的改 善作 用贯 穿于 整个 脑卒 中病 程 中 ,在脑 卒 中早 期 、恢 复期 和后 遗症 期都 同样 重要 。脑 卒 中后肢 体运 动功 能 障 碍 的康复 护理 已成 为 医学研 究 的重点 之一 , 目前 相 关康 复护 理方 法繁 多 ,但 临床上 缺乏 规 范和 系统 的 康 复护理 方法 。本 研究 将最 新 的康 复护 理措施 进 行 系统 、全面 的综述 ,以期为患者 的康复 护理提供参考 。
l 中 医 康 复 护 理 1.1 穴位按 摩 疗法

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康复评定的研究进展

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康复评定的研究进展

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康复评定的研究进展一、概述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脑卒中患者的生存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幸存下来的患者往往面临着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问题,其中上肢和手部的运动功能恢复尤为关键。

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康复评定作为康复医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旨在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来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状况,进而指导康复治疗、评价治疗疗效,并预测功能恢复的可能性。

国内外学者在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康复评定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这些研究不仅涉及了评定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学探讨,还涵盖了评定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估。

在理论基础方面,研究者们深入探讨了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恢复的神经机制、影响因素以及康复过程中的生物学变化。

在方法学方面,研究者们则致力于开发更为准确、可靠的评定工具和技术,以更好地反映患者的实际功能状况。

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康复评定的方法主要包括主观性评定和客观性评定两大类。

主观性评定多采用量表形式,通过患者的自我感知和医生的观察来判断运动功能状况。

客观性评定则主要借助生物力学、神经电生理、功能磁共振等先进技术来客观测量患者的运动功能参数。

这些评定方法各有优缺点,在临床实践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评定方法。

尽管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康复评定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如何制定更为统规范的评定标准,以提高评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如何结合患者的个体差异和康复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治疗方案;以及如何将先进的康复技术与方法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中,以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等。

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康复评定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研究领域。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康复医学的深入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领域将取得更多的突破和进展,为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支持。

1. 脑卒中概述及其对上肢和手运动功能的影响又称中风,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

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康复的新进展

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康复的新进展
望。

重点之 一 。本 文简 述近年 来脑 卒 中后瘫痪 肢体 康复 训练的脑卒 中患者进行 了研究 ,在 仍进行 常规 康复-I 点是骨关节疾病与损 0 1
练同 , 伸抓 物这 “ 想 ” , : 的 时 加 手 握 品一运 象任 蕃 增 动 务
有l 0例患者完成 了整个观察过程 ,9 例上 肢运动指数 积 分明显改善 ,提示 ‘ 动想象 ”疗 法有助于
题, 本 法 有 能 为 种 有 途 治 方 耋 教 专 委 但 疗 极 可 成 一 很 前 的 疗 育业员
导 引能够增 强前额脑 电活动 ,改变左 前后 优势脑轴 的 法 。 观 念对 比 ,并 出现特征谐 振频率 的变化 。而入 静意
念 可使各脑 区脑 电活动 的 。 2波功率 、部 分脑 区 。 3 【 【l 强制性 运动疗 法
作者简介
的 响发 想 与 际 练 结 可 显 高 训 影 ,现 象 实 训 相 合 明 提 被 ?
医院康复科、医学院
仍伴有 上肢 功能 障碍I 2 , ,严 重威 胁人类 的健 康和 生 练者的 下肢 负重能力 ,提示 “ 运动 想象” 的效果与保 存质量 ,给社会 和 家庭带 来沉 重 的负担 。 随着康 复
象 ” 3 脑卒 中偏 瘫 患者 描 线 训练 效果 的影 响 ,结 动 。P g 等“对 一些 恢复 后期 偏瘫 患者进 行 了改 良 对 例 ae o 果 显 示 “ 动 想 象 ” 明显 改 善患 者 描 线 的 准 确性 。 的 CMT 他们 把 l例 患者 分为三 组 ,使用 评定量 表 : 运 I 。 7
Mao tmn等嘲 观察 了 “ 运动想象 ”对 l 例 脑卒 中患者 F g— y r运 动 功能量 表 ( MA) 2 u l Me e F ,上肢 运动 功 能

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

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

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作者:张其乐等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3年第46期脑卒中病情稳定48小时后尽早接受全康复治疗脑卒中的早期康复一直是康复领域专家推崇的理念,但是过去对康复介入的时机存在争议,现通常主张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48小时以后开始介入康复治疗(脑出血患者脑水肿程度相对较重,一般主张发病后1~2周,病情稳定后开始康复治疗)。

对伴有严重的并发症或者合并症,如血压过高、严重的精神障碍、重度感染、急性心肌梗死或心功能不全、严重肝肾功能损害或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应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积极治疗并发症,待病情稳定48小时后方可逐步进行康复治疗。

早期康复治疗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床上良肢位摆放和体位改变、呼吸训练等,还应当包括鼓励患者重新开始肢体活动和参与社会活动。

大量临床实践证明,早期康复可以防止深静脉血栓、皮肤病变、关节挛缩、便秘和肺炎等并发症,有助于改善脑卒中患者受损的功能,减轻残疾的程度,提高其生活质量。

康复介入得越早,功能恢复越好。

国家“九五”攻关课题研究结果提示,在脑卒中后2周内开始康复,可以获得较好的康复效果。

因此,脑卒中患者在病情稳定48小时后应尽早接受全康复治疗,循序渐进,促进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

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最常见的类型是偏瘫,主要是大脑中动脉分布区病灶所致。

此外,瘫痪类型还包括单瘫、交叉瘫、四肢瘫、颅神经麻痹等。

偏瘫又叫半身不遂,是指一侧上下肢的运动障碍。

偏瘫的程度大致可分为轻瘫、不完全性瘫痪和完全性瘫痪。

依照病程和病情发展可大致分为迟缓性瘫痪和痉挛性瘫痪,可细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或恢复早期、恢复中后期和后遗症期4个时期。

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不但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给患者造成很大痛苦,而且使患者产生相应的心理障碍。

控制痉挛、纠正异常运动模式痉挛是一种因牵张反射兴奋性增高所致的以速度依赖性肌张力增高为特征的运动障碍,由脑卒中引起上运动神经元损害而发病。

探讨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早期康复治疗临床体会

探讨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早期康复治疗临床体会

探讨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早期康复治疗临床体会【摘要】目的:分析探讨脑卒中患者运动障碍的早期康复方法,总结临床体会。

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1月-2021年6月期间收治的100例存在运动障碍的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观察患者康复治疗的方法和效果。

结果:观察患者治疗前后NIHSS等各项评分差异,患者治疗后NIHSS,HAMA,HAMD均较治疗前降低,Barthel指数较治疗前明显升高,治疗后患者ADL评分明显较治疗前升高,上肢运动、下肢运动、FMA评分均明显较治疗前降低,和治疗前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观察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几率和患者满意度,干预后不良并发症发生几率为4%,患者总体满意率为95%。

结论:早期康复治疗对提高患者的肢体功能、预防并发症、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善患者情绪状态产生积极影响。

在对存在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时,需要关注患者个体差异,综合考虑患者的情况,给予患者综合全面的康复治疗。

【关键词】脑卒中;运动障碍;早期康复;临床体会脑卒中是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患者在发病时常表现为脑血管骤然出现破裂、血管堵塞等症状,此时,血液无法正常的进入患者的大脑,导致大脑出现组织损伤,该病发病急,预后差,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

患者发病后常会出现手臂、腿部无力,口眼歪斜等症状,致残率较高,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均会有不良的影响。

且近年来受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等因素影响,该病具有年轻化的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

结合大量脑卒中康复治疗研究发现,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对于恢复患者脑部神经及运动功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及作用[1]。

本文以我院收治的患者为例,分析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疗效,总结康复治疗体会,现报道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选择我院2021年1月-2021年6月期间收治的100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100例患者男58例,女42例,年龄40-70岁,平均55.63±3.53岁,脑梗死78例,脑出血22例。

脑卒中患者运动障碍早期康复

脑卒中患者运动障碍早期康复

2
BrunnstromⅠ期康复目的
1 防止可能引发的各种并发症
2 增加对患侧的感觉刺激,使患者体会正确的运动感觉 并使肌张力逐渐提高,及时引导出肢体的合理随意运动
3 在软瘫期时即开始神经生理疗法运用有助于预防和减轻痉挛
模式的出现,缩短痉挛期和共同运动期早日进入分离运动阶段
3
具体治疗项目
正确体位的摆放(良肢位) 患肢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 改善软瘫,诱发肢体的随意运动
《常见疾病康复》
主题:脑卒中患者运动障碍 早期康复
目录
CONTENTS
01 运动障碍特点 02 康复治疗目的 03 具体治疗项目
1
BrunnstromⅠ期运动功能障碍特点
BrunnstromⅠ期 为弛缓期,相当于临床的急性期,又称软瘫期
此期的特点:
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肌张力低下 随意运动丧失
谢谢观看
治疗手法要轻柔、缓慢 避免用暴力
被动活动宜在无痛的范围内 进行,以免造成软组织损伤
01
03
注意点
02
04
活动速度以上肢完成一个动作 3~5秒为宜,每次每个关节活 动 5~10 遍 , 每 日 2~3 次 , 直 至患肢主动运动恢复
在正常关节活动范围内,应由 小逐渐增大至全范围活动顺序 从近端大关节到远端小关节
在此基础上逐渐增加 坐位训练的次数,并 开始床边和轮椅坐位 训练,争取尽早离开 病房到训练室
进入训练室之后应用 电动起立床依照上述 方法继续训练
3
具体治疗项目——体位性低血压的适应性训练
注意
训练过程中如患者出现头晕、心慌、出汗、面色苍 白等体位性低血压症状,应立即将床头放平或调回 原角度,待患者适应后再缓慢增加角度和时间

脑卒中手运动障碍的康复治疗

脑卒中手运动障碍的康复治疗

脑卒中手运动障碍的康复治疗脑卒中为临床常见脑部疾病,是导致成人致残的主因,而运动功能障碍为其严重后遗症之一,其中最为突出的为手运动障碍。

统计显示,我国永久性功能障碍分级标准显示,在脑卒中患者发病初期,有约70%-80%的患者伴上肢运动障碍,发病后3个月内则约有37%患者伴上肢运动障碍以及手精细动作障碍等,仅有5%-20%的患者手运动功能可得到较好恢复。

对于脑卒中患者来说,一旦伴发手运动障碍,则可对其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有必要予以适当康复治疗。

一、认识脑卒中手运动障碍脑卒中以突然发病、局部神经功能缺损为主要特征,其具有极高致残率、致死率,其中上肢尤其是手功能障碍为其主要症状。

脑卒中手运动障碍属中医“经筋病”等范畴,即发病日久、阳气亏虚、气血不足、寒痰瘀滞所致。

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与患者发病后中枢神经系统受损有关,即下运动神经元失去抑制导致血管收缩性变差,从而减慢了血液循环而使骨骼肌痉挛,理化特性发生变化,神经传输信号中断,无法实现上传下达而引发肢体功能障碍。

而手在大脑皮层具有较大投射区,α-蛇精原又支配着腕关节的肌肉功能,其与皮质脊髓束间存在较多单突触联系,因此有效改善手运动功能是康复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关键。

此外,手运动功能还密切相关大脑运动皮质的MRCPs,即经手指屈伸运动可产生MRCPs,而MRCPs电位可对运动触发前、触发时的中枢指令予以反映,因此利于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

二、脑卒中手运动障碍康复治疗目前脑卒中手运动障碍治疗仍是临床挑战之一,尽管临床可采取多种方法治疗手运动障碍,但如何最大程度恢复患者手部运动功能,仍是临床探寻的重点。

目前,临床认为,自患者脑卒中发病治疗开始即予以其手运动障碍康复治疗可更有效是患者屈肌痉挛得到纠正,并最大程度恢复其手运动功能。

目前,临床最常用的疗法包括物理、器械辅助治疗以及中医针灸、中医药、推拿等多种,而随着康复技术的快速发展,临床也在持续研究新的康复治疗方法,并开始在临床推广、应用。

老年人发生脑卒中,并出现运动功能障碍,如何预防跌倒呢?

老年人发生脑卒中,并出现运动功能障碍,如何预防跌倒呢?

老年人发生脑卒中,并出现运动功能障碍,如何预防跌倒呢?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

老年人由于自身身体机能老化,脑血管和神经系统易出现问题,是脑卒中的高发人群。

当老年患者发生脑卒中后,有部分预后恢复效果较差,会出现运动功能障碍,从而影响自理能力和肢体行动,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如若患者在此期间由于病情影响而出现跌倒,还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故在老年患者发生脑卒中并产生运动功能障碍后,除了为患者进行康复,预防老年人跌倒是关键。

本文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了脑卒中的相关知识,教大家如何保护脑卒中老年患者,以免患者出现跌倒风险。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1 什么是脑卒中?脑卒中也称作“中风”,是临床常见脑部血管疾病。

其发病原因多由于脑血管突然破损或堵塞,使得脑部血液供给不足,从而使得脑组织由于缺血缺氧影响而出现损伤。

老年人群由于自身的心脑血管老化,极易出现脑血管破损和堵塞的问题,从而引发脑卒中。

脑卒中的发病率较高,由于脑血管长时间处于缺血缺氧状态,即使经过抢救治疗,患者的神经受影响,易出现运动功能障碍,从而使得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受到影响。

同时,如若患者未接受及时的治疗,还会使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间,从而引发患者死亡。

年龄的增加、心血管疾病以及不良生活习惯都会使患者出现脑卒中风险。

当患者出现脑卒中时,其会短时间内感受到一侧脸部、四肢出现无力感,说话困难或口眼外歪斜,进而出现昏迷。

脑卒中的发生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从发病类型上讲,脑卒中大致可分为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而针对不同类型的脑卒中,其治疗方式也不相同。

缺血性脑卒中也被称作脑梗死,其主要由于脑部组织缺血而形成,脑血栓是该类脑卒中的常见发病类型。

缺血性脑卒中的形成主要是脑部动脉出现粥样化,从而使得血液难以到达脑部。

出血性脑卒中则在临床中被称为脑出血,约占所有脑卒中的20%~30%。

其主要由于脑部血管在非外力作用下而出现破裂。

该类脑卒中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和突发率。

经颅直流电刺激改善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经颅直流电刺激改善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㊀㊀[摘要]㊀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后遗症,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和日常活动能力㊂近年来,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作为一种新的无创神经调控治疗技术应用于改善脑卒中下肢步态平衡障碍,受到了广泛关注㊂该文对tDCS改善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㊂㊀㊀[关键词]㊀经颅直流电刺激;㊀脑卒中;㊀下肢运动功能障碍㊀㊀[中图分类号]㊀R743㊀[文献标识码]㊀A㊀[文章编号]㊀1674-3806(2024)04-0472-05㊀㊀doi:10.3969/j.issn.1674-3806.2024.04.22Researchprogressontranscranialdirectcurrentstimulationinimprovinglowerlimbmotordysfunctionafterstroke㊀DUANQian1,ZHANGLin2,LIUWenying1.1.DepartmentofRehabilitation,theEighthPeopleᶄsHospitalofShanghai,Shanghai200235,China;2.DepartmentofGeneralMedicine,KangqiaoCommunityHealthServiceCenter,PudongNewDistrict,Shanghai,Shanghai201315,China㊀㊀[Abstract]㊀Lowerlimbmotordysfunctionisacommonsequelainstrokepatients,whichseriouslyaffectsthepatientsᶄqualityoflifeanddailyactivityability.Inrecentyears,transcranialdirectcurrentstimulation(tDCS),asanewnon⁃invasiveneuroregulatorytreatmenttechnique,hasbeenappliedtoimprovethelowerlimbgaitbalancedisorderafterstroke,whichhasreceivedwidespreadattention.ThispaperreviewstheresearchprogressontDCSinimprovinglowerlimbmotordysfunctionafterstroke.㊀㊀[Keywords]㊀Transcranialdirectcurrentstimulation(tDCS);㊀Stroke;㊀Lowerlimbmotordysfunction㊀㊀有研究显示,较多脑卒中患者存在下肢运动功能障碍,影响其日常生活独立性,易造成跌倒事件,增加外伤风险,加重家庭和社会负担[1⁃2]㊂由于下肢运动较复杂,动态站立平衡㊁力量㊁运动控制和压力中心的精确移动都是实现正常步行所必需的,因此,在运动过程中,向前和侧向施加不稳定力的同时保持平衡的能力是行走和功能活动的基础[3]㊂脑卒中后5至8周内神经可塑性的稳态增强,生长促进因子基因(如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表达的上调,大多数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在这段时间内有所改善[4⁃5]㊂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directcurrentstimulation,tDCS)可改变膜电位的极性驱动和有效调节脑组织中特定神经元受体,通过增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分泌的转换和酪氨酸受体激酶B激活来增强突触可塑性,提高人体的运动学习技能[6]㊂tDCS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研究较多[7⁃8],但关于其治疗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研究报道较少[9]㊂本文对tDCS改善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㊂1㊀tDCS治疗改善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近年来,脑神经调控治疗技术发展迅速,其中tDCS治疗受到了广泛关注㊂它是一种无创神经调控技术,具有高效㊁操作简单㊁便携㊁安全及经济等优点㊂与其他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不同,tDCS通过调节神经网络的活性来发挥作用,而不是通过阈上刺激引起神经元放电㊂该技术通过置于头颅部位的电极产生低强度直流电(通常为1 2mA)来调节刺激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不同的刺激极性可改变神经元静息膜电位去极化或者超极化,最终在阳极和阴极分别增加和降低大脑皮质兴奋性[10]㊂Cogiamanian等[11]在探讨tDCS对运动疲劳的影响研究中指出,经过阳极tDCS治疗后,可以显著增加肘关节等长收缩运动至疲劳的时间(timetoexhaustion,TTE)和皮质脊髓束兴奋性,这为探索tDCS对运动功能影响奠定了基础㊂人体大脑两侧运动皮质神经元兴奋性是均衡的,处于活跃状态的初级运动皮质能够抑制对侧大脑半球初级运动皮质并阻止镜像运动的发生,整个过程通过胼胝体路径实现㊂患者脑卒中后经胼胝体抑制变得不均衡,其所产生的运动功能障碍主要是大脑左㊁右半球间抑制(interhemisphericinhibition,IHI)失衡所致㊂阳极tDCS治疗可以提高大脑皮层兴奋性,而阴极tDCS治疗则相反[12]㊂有研究表明,tDCS治疗的作用机制可能与突触的可塑性有关,而不仅限于细胞膜的极化㊂N⁃甲基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参与突触可塑性的形成,tDCS对神经元静息膜电位进行阈下刺激,诱导NMDA受体的表达和γ⁃氨基丁酸的释放,进而产生长时程抑制或增强作用,这也是tDCS可以产生后效应的原因[13]㊂此外,生理学㊁药理学和电物理学等相关研究也证实,后效应作用主要由皮质内突触活动造成,tDCS主要依赖细胞膜极化的水平来影响大脑皮层兴奋性[14]㊂患者脑卒中后大脑半球失衡,病灶侧大脑半球兴奋性减弱,而健侧大脑半球兴奋性代偿性地升高,因此,病灶侧与健侧大脑半球间神经网络平衡的再建立是患者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关键㊂目前,关于通过tDCS改善下肢运动功能的刺激部位尚不明确,学者们对刺激不同部位的改善效果进行了研究㊂2㊀不同类型的tDCS治疗2 1㊀阳极tDCS治疗㊀阳极tDCS治疗病灶侧下肢初级运动皮层M1区,提高了病灶侧大脑半球兴奋性,纠正了IHI失衡,可改善下肢运动功能㊂在一项脑电图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研究中显示,阳极tDCS治疗病灶侧下肢初级运动皮层M1区可显著增加刺激大脑半球内的运动前区㊁运动区的功能性连接,并诱导左㊁右大脑半球间的连接变化[15]㊂Madhavan等[16]用阳极tDCS治疗病灶侧下肢初级运动皮层M1区提高了脑卒中患者踝部运动的准确性㊂有研究显示,65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2)和观察组(n=33),两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tDCS治疗,阳极tDCS置于病灶侧大脑上肢初级运动皮质区,共4周,治疗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评定上肢部分㊁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17]㊂Cortes等[18]观察到,tDCS治疗病灶侧下肢初级运动皮层M1区时,患者无论睁眼还是闭眼,其静态平衡改善明显㊂在下肢初级运动皮层M1区采用阳极tDCS治疗(20min/次,10次)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腓肠外侧肌痉挛㊁增加胫前肌肌肉活动和平衡[19]㊂因此,阳极tDCS治疗病灶侧下肢初级运动皮层M1区对于改善下肢运动功能具有潜在的疗效㊂通过增强大脑区域之间的连接和刺激病灶侧的运动皮层,可以帮助患者恢复下肢的运动能力和姿势控制㊂2 2㊀阴极tDCS治疗㊀目前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上肢功能康复,较少研究阴极tDCS治疗改善脑卒中后下肢步态[20]㊂阴极tDCS治疗可以抑制健侧大脑半球兴奋性,升高静息电位水平,减少神经元放电,产生超极化,下调对病灶侧大脑IHI,同时增加大脑左㊁右半球间连接而发挥作用[21]㊂一项研究将59例患者分为阴极刺激组㊁虚拟现实训练组和阴极刺激联合虚拟现实训练组,结果显示阴极刺激联合虚拟现实训练组明显优于其他两组,对上肢功能的提高更为显著[22]㊂另一项关于tDCS治疗的研究表明,在脑卒中亚急性期内,对患者健侧大脑半球的阴极刺激可以改善运动功能并减少痉挛[23]㊂一项纳入112项采用经颅磁刺激的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脑卒中的神经生理效应主要集中在受损大脑半球㊂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健侧大脑半球过度兴奋能改善脑卒中后IHI失衡[24]㊂2 3㊀双侧tDCS治疗㊀双侧tDCS治疗可能通过调节大脑左㊁右半球的皮质兴奋性来改善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㊂Waters等[25]提出大脑两个半球存在相互作用而不是竞争的关系,与单侧大脑半球(阳极或阴极)刺激相比,双侧大脑半球刺激效果更优㊂一项针对tDCS治疗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荟萃分析,利用Fugl⁃Meyer评定量表对患者运动损伤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双侧刺激比单侧大脑半球刺激的效果更好[26]㊂有研究对16例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进行5d共10次的双侧tDCS治疗,结果显示患者上肢肌力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改善[27]㊂一项对19例脑卒中患者予双侧大脑半球tDCS治疗的研究显示,患者在5次坐立试验中的改善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28]㊂2 4㊀小脑tDCS治疗㊀小脑在反馈学习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可能是tDCS治疗的潜在靶点[29]㊂小脑tDCS治疗可激活浦肯野细胞活性,与小脑深部核团形成抑制性突触,参与姿势平衡的运动调节[30⁃31]㊂经皮质小脑连接通过比较传出和传入信息的副本来优化运动时间,tDCS可能会增强这些信息㊂研究证实,2mA阳极tDCS治疗小脑齿状核和小脑控制下肢的区域结合虚拟现实视觉反馈系统干预慢性脑卒中患者(15min/次),可以改善患者站立平衡能力[32]㊂一项研究表明,23例首次发生脑卒中的患者在5周内予小脑tDCS治疗,阳极电极放置在枕骨隆突后的3cm处,阴极电极放置在颊肌上方,对改善患者站立平衡有较好效果[33]㊂3㊀tDCS治疗脑卒中后下肢运动障碍干预时机目前,关于脑卒中急性期㊁亚急性期和慢性期tDCS最佳干预时机尚未确定,在脑卒中急性期和亚急性期进行脑卒中下肢运动障碍改善存在不确定性㊂荟萃分析显示,与脑卒中亚急性期相比,tDCS研究在脑卒中慢性期可能效果更好[26]㊂而主张早期干预的学者认为,脑卒中后早期的自然生物恢复过程可以加强[18],在脑卒中急性期和亚急性期内行早期干预可能会进一步促进患者的康复㊂因此,对于tDCS的最佳干预时机仍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来明确㊂4㊀tDCS治疗的剂量效应和安全性tDCS作为一种方便㊁低成本㊁长效的脑神经调控技术,其剂量效应和安全性备受关注㊂tDCS通过调节自发神经元的活动,不诱发动作电位的大规模同步放电㊂有研究报道电流强度越大,皮质兴奋性越强[34]㊂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改善数据表明,上肢运动损伤改善与0 03 0 09mA/cm2范围内的电流密度之间存在正剂量依赖关系[26]㊂tDCS治疗需注意对大脑的潜在损伤,基于安全的规范,tDCS治疗处方电极最大电流设为2mA,电极片大小为(5ˑ7)cm2[35]㊂有研究报道经颅磁刺激会诱发患者癫痫[36]㊂tDCS治疗相对安全㊂皮肤是人体电阻的组成部分,皮肤上的电阻越大,电能转换和损耗就越大,这使得皮肤比其他抵抗力较弱的器官更容易受到损伤㊂tDCS在刺激过程中会刺激皮肤,产生轻度刺痛㊁瘙痒感,甚至灼伤皮肤[37]㊂目前尚无能够实时监测各区域电流密度的电极,在使用过程中要求操作者严格遵守操作流程,确保电极与皮肤接触良好,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㊂经颅磁刺激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实时监测设备输出参数,确保安全,而tDCS可通过低强度直流电影响脑神经元,可提供有效的伪刺激作为一种对照刺激,经颅磁刺激一直未能找到较好的伪刺激模式以区别真实的刺激反应,难以排除安慰剂效应㊂5㊀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评估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评估要求对结果进行标准化㊁可靠且具有临床意义的测量㊂现阶段临床上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常见评估方法主要为:(1)下肢Fugl⁃Meyer评定量表评估测试运动协同㊁反射和协调㊂评估内容共有17项,每项得分0 2分,最高为34分㊂(2)5次坐立试验评估下肢的功能性肌肉强度,对于慢性脑卒中的受试者来说,它具有极好的内部评分和复测信度㊂受试者被要求站起来,双臂交叉放在胸部,在无扶手椅子(座位高度45cm)上尽可能快地坐下(反复5次)㊂(3)伯格平衡量表评估静态和动态平衡㊂评估内容由14个项目组成,最高为56分㊂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评分和复测信度均表现出良好的相关性㊂(4)稳定性试验限值的移动速度是当受试者试图将其压力中心移向给定目标时,压力中心位移的平均速度㊂该测量采用动态姿态测量法和智能天平Mastera系统,向受试者提供其运动的可视化,具有良好的复测信度㊂(5)10m步行试验测量受试者在14m轨道上以自行选择的走行速度行10m所需的时间,每端允许2m加速和减速㊂它对慢性脑卒中患者具有良好的复测信度㊂(6)定时 上下 测试评估受试者的功能活动性㊂它对慢性脑卒中的受试者具有极好的复测信度,对老年人具有极好的等级间和等级内可靠性㊂受试者从椅子上站起来,走3m,转身,走回椅子上坐下㊂上述下肢功能评估简单易行,但主观性较强,易受患者及评估者个人因素影响[38]㊂目前的新型评估有可穿戴式鉴步分析仪㊁功能磁共振㊁运动诱发电位测定等方式㊂可穿戴式鉴步分析仪可精准分析评定步态㊂功能磁共振证实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变㊂这些评估方法结合更能提高脑卒中后运动障碍评估的准确性和临床可行性㊂6㊀结语综上所述,tDCS在治疗脑卒中后下肢运动障碍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目前仍缺乏大样本临床研究,且最优的刺激参数尚未确定㊂随着研究深入,tDCS在脑卒中后下肢运动障碍治疗中的应用前景令人期待㊂在未来的临床工作中,通过结合可穿戴式鉴步分析仪㊁功能磁共振影像学变化以及运动诱发电位测定,并针对性地应用tDCS不同参数进行治疗,确定相关位点的优化参数,可以使脑卒中后下肢运动障碍康复的评估更加具有均质性,提升治疗效果,成为治疗脑卒中后下肢运动障碍患者的新方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㊂参考文献[1]李㊀毅,余和平.脑卒中后咳嗽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新医学,2021,14(5):518-522.[2]SeoHG,LeeWH,LeeSH,etal.Robotic⁃assistedgaittrainingcom⁃binedwithtranscranialdirectcurrentstimulationinchronicstrokepatients:apilotdouble⁃blind,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J].RestorNeurolNeurosci,2017,35(5):527-536.[3]WuWX,ZhouCY,WangZW,etal.Effectofearlyandintensiverehabilitationafterischemicstrokeonfunctionalrecoveryofthelowerlimbs:apilot,randomizedtrial[J].JStrokeCerebrovascDis,2020,29(5):104649.[4]KwakkelG,KollenB,TwiskJ.Impactoftimeonimprovementofoutcomeafterstroke[J].Stroke,2006,37(9):2348-2353.[5]邹雨栖,徐㊀鹏,高长越.基于神经可塑性理论的感觉刺激疗法在脑卒中运动康复的应用[J].中国康复,2022,37(6):381-384.[6]亓㊀朔,刘㊀宇,王晓慧.经颅直流电刺激提升运动表现的生理机制[J].神经解剖学杂志,2023,39(1):119-122.[7]赵㊀阳,李绪领.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研究进展[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24,24(2):144-148.[8]VanHoornwederS,VanderzandeL,BloemersE,etal.Theeffectsoftranscranialdirectcurrentstimulationonupper⁃limbfunctionpost⁃stroke:ameta⁃analysisofmultiple⁃sessionstudies[J].ClinNeurophysiol,2021,132(8):1897-1918.[9]KlomjaiW,Lackmy⁃ValléeA,RocheN,etal.Repetitivetranscranialmagneticstimulationandtranscranialdirectcurrentstimulationinmotorrehabilitationafterstroke:anupdate[J].AnnPhysRehabilMed,2015,58(4):220-224.[10]郑㊀苏,彭㊀力,穆敬平.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分期针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20,17(10):86-89.[11]CogiamanianF,MarcegliaS,ArdolinoG,etal.Improvedisometricforceenduranceaftertranscranialdirectcurrentstimulationoverthehumanmotorcorticalareas[J].EurJNeurosci,2007,26(1):242-249.[12]陈㊀慧,蔡㊀倩,徐㊀亮,等.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镜像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20,26(3):301-305.[13]HertensteinE,WaibelE,FraseL,etal.Modulationofcreativitybytranscranialdirectcurrentstimulation[J].BrainStimul,2019,12(5):1213-1221.[14]KronbergG,BridiM,AbelT,etal.Directcurrentstimulationmodu⁃latesLTPandLTD:activitydependenceanddendriticeffects[J].BrainStimul,2017,10(1):51-58.[15]HunterMA,CoffmanBA,TrumboMC,etal.Trackingtheneuro⁃plasticchangesassociatedwithtranscranialdirectcurrentstimulation:apushformultimodalimaging[J].FrontHumNeurosci,2013,7:495.[16]MadhavanS,WeberKA2nd,StinearJW.Non⁃invasivebrainstim⁃ulationenhancesfinemotorcontrolofthehemipareticankle:impli⁃cationsforrehabilitation[J].ExpBrainRes,2011,209(1):9-17.[17]庞争争,吕亚希,高春华,等.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效果[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23,29(3):275-279.[18]CortesJC,GoldsmithJ,HarranMD,etal.Ashortanddistincttimewindowforrecoveryofarmmotorcontrolearlyafterstrokerevealedwithaglobalmeasureoftrajectorykinematics[J].NeurorehabilNeuralRepair,2017,31(6):552-560.[19]EhsaniF,MortezanejadM,YosephiMH,etal.Theeffectsofcon⁃currentM1anodaltDCSandphysicaltherapyinterventionsonfunctionofanklemusclesinpatientswithstroke:arandomized,double⁃blindedsham⁃controlledtrialstudy[J].NeurolSci,2022,43(3):1893-1901.[20]LefaucheurJP,AntalA,AyacheSS,etal.Evidence⁃basedguidelinesonthetherapeuticuseoftranscranialdirectcurrentstimulation(tDCS)[J].ClinNeurophysiol,2017,128(1):56-92.[21]KangN,SummersJJ,CauraughJH.Transcranialdirectcurrentstimu⁃lationfacilitatesmotorlearningpost⁃stroke:asystematicreviewandmeta⁃analysis[J].JNeurolNeurosurgPsychiatry,2016,87(4):345-355.[22]LeeSJ,ChunMH.Combinationtranscranialdirectcurrentstimulationandvirtualrealitytherapyforupperextremitytraininginpatientswithsubacutestroke[J].ArchPhysMedRehabil,2014,95(3):431-438.[23]曲斯伟,宋为群.阴极经颅直流电刺激对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7,14(12):622-627.[24]McDonnellMN,StinearCM.TMSmeasuresofmotorcortexfunctionafterstroke:ameta⁃analysis[J].BrainStimul,2017,10(4):721-734.[25]WatersS,WiestlerT,DiedrichsenJ.Cooperationnotcompetition:bihemispherictDCSandfMRIshowroleforipsilateralhemisphereinmotorlearning[J].JNeurosci,2017,37(31):7500-7512.[26]ChhatbarPY,RamakrishnanV,KautzS,etal.Transcranialdirectcurrentstimulationpost⁃strokeupperextremitymotorrecoverystudiesexhibitadose⁃responserelationship[J].BrainStimul,2016,9(1):16-26.[27]BologniniN,RussoC,SouzaCarneiroMI,etal.Bi⁃hemispherictranscranialdirectcurrentstimulationforupper⁃limbhemiparesisinacutestroke:arandomized,double⁃blind,sham⁃controlledtrial[J].EurJNeurol,2020,27(12):2473-2482.[28]KlomjaiW,AneksanB,PheungphrarattanatraiA,etal.Effectofsingle⁃sessiondual⁃tDCSbeforephysicaltherapyonlower⁃limbper⁃formanceinsub⁃acutestrokepatients:arandomizedsham⁃controlledcrossoverstudy[J].AnnPhysRehabilMed,2018,61(5):286-291.[29]BatsikadzeG,RezaeeZ,ChangDI,etal.Effectsofcerebellartranscra⁃nialdirectcurrentstimulationoncerebellar⁃braininhibitioninhumans:asystematicevaluation[J].BrainStimul,2019,12(5):1177-1186.[30]ItoM,YamaguchiK,NagaoS,etal.Long⁃termdepressionasamodelofcerebellarplasticity[J].ProgBrainRes,2014,210:1-30.[31]闫金秋,巩尊科,马喆喆,等.经颅直流电刺激在脑卒中后执行功能障碍患者中的临床研究[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22,22(1):34-39.[32]RezaeeZ,KauraS,SolankiD,etal.Deepcerebellartranscranialdirectcurrentstimulationofthedentatenucleustofacilitatestandingbalanceinchronicstrokesurvivors apilotstudy[J].BrainSci,2020,10(2):94.[33]ZandvlietSB,MeskersCG,NijlandRH,etal.Theeffectofcere⁃bellartranscranialdirectcurrentstimulationtoimprovestandingbalanceperformanceearlypost⁃stroke,studyprotocolofa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J].IntJStroke,2019,14(6):650-657.[34]BastaniA,JaberzadehS.A⁃tDCSdifferentialmodulationofcortico⁃spinalexcitability:theeffectsofelectrodesize[J].BrainStimul,2013,6(6):932-937.[35]刘习杰,谭云华.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时颅内电场数值仿真[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22,39(1):87-94.[36]BoesAD,SternAP,BernsteinM,etal.H⁃coilrepetitivetranscranialmagneticstimulationinducedseizureinanadultwithmajordepression:acaseseport[J].BrainStimul,2016,9(4):632-633.[37]WangJ,WeiY,WenJ,etal.Skinburnaftersinglesessionoftran⁃scranialdirectcurrentstimulation(tDCS)[J].BrainStimul,2015,8(1):165-166.[38]汤宏茵,廖香连,张㊀芮,等.帕金森病步态障碍的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新医学,2022,15(12):1101-1106.[收稿日期㊀2023-11-01][本文编辑㊀韦㊀颖]本文引用格式段㊀茜,张㊀林,刘文颖.经颅直流电刺激改善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新医学,2024,17(4):472-476.㊀㊀[摘要]㊀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是一种常见的睡眠相关呼吸系统疾病㊂慢性间歇性缺氧可以导致机体的炎症反应,激活各种炎症通路,加重OSA㊂炎症细胞因子是一类细胞信号分子,它通过自分泌㊁旁分泌和内分泌等方式进行信息传递㊂OSA和全身炎症以及炎症细胞因子之间联系密切,肿瘤坏死因子⁃α㊁白细胞介素(IL)⁃33㊁IL⁃17㊁IL⁃10㊁IL⁃1β㊁IL⁃6和IL⁃8等炎症细胞因子被证实参与了OSA的发病过程,并促进炎症通路的再激活㊂该文对炎症细胞因子与OSA发生㊁发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㊂㊀㊀[关键词]㊀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㊀炎症细胞因子;㊀肿瘤坏死因子⁃α;㊀白细胞介素;㊀炎症反应㊀㊀[中图分类号]㊀R563㊀[文献标识码]㊀A㊀[文章编号]㊀1674-3806(2024)04-0476-05㊀㊀doi:10.3969/j.issn.1674-3806.2024.04.23Researchprogressontheinteractionbetweeninflammatorycytokinesandobstructivesleepapnea㊀LIDongyang,GUOAo,MAWenbin.DepartmentofNeurology,BinzhouMedicalUniversityHospital,Shandong256600,China㊀㊀[Abstract]㊀Obstructivesleepapnea(OSA)isacommonsleep⁃relatedrespiratorydisorder.Chronicintermittenthypoxiacanleadtoinflammatoryresponseinthebody,activatevariousinflammatorypathwaysandaggravateOSA.Inflammatorycytokinesareaclassofcellularsignalingmolecules,whichtransmitinformationbymeansofautocrine,paracrineandendocrine.OSAiscloselyassociatedwithsystemicinflammationandinflammatorycytokines.Inflammatorycytokines,includingtumornecrosisfactor⁃α,interleukin(IL)⁃33,IL⁃17,IL⁃10,IL⁃1β,IL⁃6andIL⁃8,havebeenproventoparticipateinthepathogenesisofOSAandpromotethereactivationofinflammatorypathways.Inthispaper,theresearchprogressoninflammatorycytokinesandtheoccurrenceanddevelopmentofOSAisreviewed.㊀㊀[Keywords]㊀Obstructivesleepapnea(OSA);㊀Inflammatorycytokine;㊀Tumornecrosisfactor⁃α;㊀Inter⁃leukin(IL);㊀Inflammatoryresponse。

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障碍的康复护理

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障碍的康复护理

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障碍的康复护理-权威资料本文档格式为WORD,若不是word文档,则说明不是原文档。

最新最全的学术论文期刊文献年终总结年终报告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实习报告单位总结摘要:目的:对脑卒中患者进行病情诊断后,制定有效的康复措施,帮助病人尽快恢复肢体运动功能。

方法:选择55例脑出血患者,根据患者的病情及肢体功能障碍程度,在神经系统缺损体征不再进展后24~48小时内即对患者肢体功能进行康复护理。

结果:55例脑出血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显著提高。

结论:以促进技术为主的综合康复训练并配合心理疗法,可以使脑卒中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有效全面的治疗,最大程度地改善运动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关键词:脑卒中;运动障碍;康复护理【】R473.5【】A【】1672-3783(2012)11-0384-01脑卒中在我国不仅发病率逐年增加,而且后遗症较多。

其中最主要的后遗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如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认知功能及语言功能障碍等,这些功能障碍将会给社会、家庭及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负担[1]。

因此,尽早实施康复护理,改善其运动功能,预防并发症,增强机体抵抗力,对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恢复社会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住院患者55例,男34例,女21例。

年龄最大80岁,最小46岁,平均63岁。

其中脑出血15例,脑梗死40例,全部病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并经CT或MRI检查确诊为初发病例,存在明确的肢体功能障碍。

1.2方法:患者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如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抗凝、溶栓、使用脑保护剂)的基础上,在意识状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基本稳定、神经系统缺损体征不再进展后24~48小时内即开始进行康复训练。

2结果康复训练2个月后采用肌力恢复评定法进行康复评定:肌力达到Ⅳ-Ⅴ者33例(60%),肌力达到Ⅲ~Ⅳ者18例(30.9%),肌力为0~Ⅱ级或无恢复者4例(9.1%)。

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运动恐惧的研究进展

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运动恐惧的研究进展

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运动恐惧的研究进展目录一、内容概览 (2)1.1 研究背景 (2)1.2 研究意义 (3)1.3 文献综述 (4)二、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概述 (5)2.1 脑卒中的定义与分类 (6)2.2 肢体功能障碍的评估方法 (7)2.3 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 (8)三、运动恐惧的定义与理论基础 (9)3.1 运动恐惧的概念界定 (10)3.2 运动恐惧的理论模型 (11)3.3 运动恐惧对患者的影响 (12)四、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运动恐惧现状 (13)4.1 患者运动恐惧的普遍性 (15)4.2 不同特征患者的运动恐惧差异 (16)4.3 运动恐惧与患者生活质量的关系 (17)五、运动恐惧的干预策略及效果评估 (18)5.1 认知行为疗法 (19)5.2 物理治疗 (21)5.3 心理干预 (22)5.4 干预效果的评价方法 (24)六、研究展望与不足 (25)6.1 研究局限 (26)6.2 未来研究方向 (27)七、结论 (28)7.1 研究成果总结 (29)7.2 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 (30)一、内容概览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脑卒中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面临着运动能力受限、生活质量下降等诸多困境。

这些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运动恐惧(exercise fear)现象,即对进行康复锻炼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和恐惧感。

运动恐惧不仅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还可能导致心理和生理健康问题。

研究运动恐惧的成因、表现及干预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1 研究背景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

肢体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后遗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度。

运动功能恢复是脑卒中康复治疗的核心目标,许多患者在康复过程中会出现运动恐惧的情绪障碍,这不仅阻碍了康复的进程,也降低了患者主动参与康复治疗的积极性。

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训练(1)

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训练(1)

软组织牵伸种类
短暂牵伸:在训练之前进行短暂的被动牵伸 可以降低肌肉张力,每次保持20秒,然后放 松,重复4-5次
持续牵伸:持续维持至少20—30分钟
肱骨内旋、内收肌、屈肘肌牵伸
上肢任务导向训练
任务导向训练:练习特异运动任务,并接受 某种形式的反馈
侧重于功能,而非损伤 任务导向训练可以促进神经可塑性变化,这
联合反应发生在不同肢体,而共同运动发生 在一侧肢体
联合反应是不随意的,而共同运动是半随意 的
目前沿用的神经发育技术有
Bobath疗法 Brunnstrom疗法
PNF疗法 Rood疗法 以前三种应用较多
神经发育技术(NDT)
一级A类证据表明神经发育技术并不优于其 它治疗技术
一级B类证据表明运动再学习技术在短期内 运动功能恢复较Bobath治疗疗效好,但长期 疗效无差异
上肢功能恢复机制
脑卒中后前几周的恢复主要是自然恢复,而 不是康复训练的效果
发病3个月之内的康复疗效与自然恢复相混 杂
上肢功能恢复机制
在发病数小时至数天,大脑阻止可逆性半暗 带脑组织损伤,通过上调一些蛋白质来促进 缺血中心区及半暗带的神经可塑性
远隔机能障碍恢复也是皮层功能重组的机制 之一
运动障碍原因:肌肉无力
上肢任务导向训练
Reinforce:强化 任务导向训练需要定时进行正向强化 但是反馈应该逐渐减少
上肢任务导向训练
Repetitive:重复性
上肢任务导向训练
用于轻度上肢瘫痪的患者 以任务或作业为导向:如够物和抓握(不同
方向、不同大小物体) 重复训练 任务要有一定难度 要有操作的物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或目标
低功能患者的入选标准
能满足上述标准的患者只占慢性CVA患者的 20-25%.

脑卒中运动功能评定量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脑卒中运动功能评定量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脑卒中运动功能评定量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特征是突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由于脑血管破裂或者脑血管阻塞引起。

脑卒中后,患者常常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包括肢体无力、肌张力异常、协调性运动障碍等。

评估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对于制定康复治疗计划和评估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脑卒中运动功能评定量表是一种常用的评估工具,用于测量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程度和康复进展。

这个评定量表基于临床观察和量化测量,通过对患者的动作、力量和协调性进行评估,可以客观地了解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情况。

评定量表的结果可以帮助医生和康复师判断患者的康复潜力和康复方案的制定,以及随着治疗的进行进行进一步的跟踪评估。

脑卒中运动功能评定量表的开发旨在提供一个标准化的评估工具,使医生和康复师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状况,并制定相应的康复计划。

同时,评定量表的使用可以增强康复治疗的客观性和可比性,为患者提供更科学、个性化的康复方案。

今后,我们希望通过进一步优化和改进脑卒中运动功能评定量表,提高其准确性和可操作性,使其能够更好地满足临床和康复实践的需求。

我们期待该评定量表的广泛应用,为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指导。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如下编写: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描述和分析:1. 引言:首先,我们会对脑卒中运动功能评定量表的背景和意义进行概述。

通过介绍脑卒中的定义和发病情况,说明运动功能评定量表在脑卒中康复中的重要性。

2. 正文:正文部分会围绕脑卒中运动功能评定量表展开。

首先,我们将介绍该量表的特点和分类情况。

然后,具体阐述该量表在评估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方面的应用,并详细解释评估过程和参数。

最后,我们还会讨论该量表在康复治疗中的作用和意义。

- 第一个要点:我们将详细介绍脑卒中运动功能评定量表的内容和结构。

通过具体列举评估项目和指标,说明该量表可以全面评估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各个方面,包括肢体活动、平衡和协调等。

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的研究发展

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的研究发展

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的研究发展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都处于较高水平。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每年全球有数百万人因脑卒中而死亡或变得残疾。

脑卒中患者在脑血管病变导致脑组织受损后,常出现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如何进行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成为医学界和科研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以下将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的研究发展进行详细阐述。

一、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特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肢体无力、协调能力下降、步态不稳等症状。

这些症状常常导致患者失去正常的生活能力,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家庭生活质量。

运动功能障碍还会给患者的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引发抑郁、焦虑等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进行有效的康复治疗,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至关重要。

二、传统康复治疗方法在过去的康复治疗中,常用的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治疗、运动训练、功能训练等。

物理治疗主要通过按摩、热敷、理疗等手段来促进患者的运动功能康复,但这些方法效果有限,不能满足患者的康复需求。

而运动训练和功能训练主要通过锻炼患者的肌肉和协调能力来改善运动功能障碍,但由于脑卒中患者往往伴有认知功能障碍,导致他们难以完成复杂的运动训练,因此传统康复治疗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

三、新兴康复治疗技术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兴的康复治疗技术不断涌现,为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康复训练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

虚拟现实技术可以通过模拟各种场景和情境,让患者在虚拟环境中进行运动训练,提高训练的趣味性和逼真度,从而更好地激发患者的康复动力。

虚拟现实技术还可以根据患者的个体特点进行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提高康复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功能性电刺激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中。

功能性电刺激技术通过刺激患者的神经肌肉,促进肌肉的活动,改善肢体无力和协调能力,从而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法
根据患者的机体整体状况选择适合 其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进行训练 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
1
更衣训练
2
进食训练
3
个人卫生能力训练
4
转移能力训练
谢谢观看
正确的站立 双下肢负重 患侧下肢 健肢支撑患 站立平衡
姿势
站立训练
负重 肢活动训练
训练
方法
3
具体治疗项目——物理因子治疗
改善上肢伸肌和下肢 屈肌的收缩力,通过 反射性交互抑制的作 用以抑制上肢屈肌和 下肢伸肌过高的肌张力
方法
肌电生物反馈
方法
作用
功能性电刺激
方法
低中频电刺激
3
具体治疗项目——作业治疗
Brunnstrom Ⅱ~Ⅲ期康复目标
抑制痉挛、联合反应 打破共同运动模式
指导患者用患侧肢体 做主动活动与日常生
活活动相结合
1
2
康复目标
3
4
易化正确的运动模式 促进分离运动尽早出现
配合心理疏导和对患侧 各种感觉刺激,以及相 关的康复治疗加快功能 障碍的改善
3
具体治疗项目
01 抑制痉挛 02 卧位运动 03 卧坐转移 04 坐位训练
《常见疾病康复》
主题:脑
01 运动障碍特点 02 康复治疗目标 03 具体治疗项目
1
Brunnstrom Ⅱ~Ⅲ期运动功能障碍特点
Brunnstrom Ⅱ~Ⅲ期
• 相当于临床的急性期,约在脑卒中 后1~3个月
• 此阶段偏瘫侧逐渐进入典型的痉挛 状态
05 坐站转移 06 站立训练 07 物理因子治疗 08 作业治疗
3
具 体 治 疗 项 目 ——抑 制 痉 挛
方法:神经生理疗法(抑制性手法)
Rood技术 挤压、牵拉等
Brunnstrom技术 各种反射的应用
1
2
方法
3
4
Bobath技术 控制关键点、反射 性抑制及调正反应 促进姿势反射等
PNF技术 对角螺旋式运动 促进分离运动 的 进一步成熟和正 常运动模式的重 新建立
此期的特点:
腱反射亢进 出现联合反应 肌张力增高
1
Brunnstrom Ⅱ~Ⅲ期运动功能障碍特点

肌张力异常

代偿增加
姿势控制异常

肌肉活动异常


运动能力低下
运动模式异常





肌张力更高
肌张力异常 姿势控制异常

肌肉活动异常



联合反应进一步增加
联合反应及肌张力增加


更加过度用力
2
3
具体治疗项目——卧 位 运 动
方法
向健侧翻身(主动/辅助) 向患侧翻身(主动/辅助)
早期防止异常步态出现
翻身训练
患侧上肢 训练
患侧下肢 训练
桥式运动
防止肩胛骨回缩、下降、痛肩和肩关节 半脱位,维持关节活动度,抑制痉挛
骨盆及下肢的控制训练
3
具体治疗项目——卧坐转移
是指患者主动完成的从 卧位转移至坐位的训练
定义
从健侧位坐起
方法一 方法二
从患侧坐起
3
具体治疗项目——坐位训练
作用:可防止 肺部感染,改 善心肺功能, 增加视觉信号 输入
方法:保持 正确坐姿
坐位平衡 训练
偏瘫上肢 的训练
偏瘫下肢 功能活动
3
具体治疗项目——坐站转移
方法
辅助性站起
主动性站起
有站立向 坐位转换
3
具体治疗项目——站立训练
作用 : 为步行做充分准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