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数乘一位数教案教案word版本

多位数乘一位数教案教案word版本
多位数乘一位数教案教案word版本

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教案

第一课时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教学内容:数学教材56、57页例1、2 练习十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一位数同整十、整百、整千数相乘的口算算理,掌握其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和类推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算理,掌握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口算一位数同整十、整百数相乘

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

口算: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去游乐园吗?今天,张老师就带着大家去游乐园玩一玩。

这是进入游乐园的通行证,只要你准确算对下面的算式,就能得到通行证,有信心得到它吗?举手来说。

6×4= 8×5= 2×9= 3×9=

3×8 = 9×7= 7×6= 4×8=

师:我们同学算得既对又快,还把解决它的口诀也说出来了,真了不起!恭喜你们拿到通行证!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游乐园。

二、学习新知:1.小组交流,探索算法出示例1情境图(1)出示问题:坐碰碰车每人20元,3人要花多少钱?

师: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独立完成,然后在四人小组内说说你的算法。(2)小组反馈:①3个20是60;20+20+20=60

②2个十乘等3于6个十这样的题目会做了吗?下面来考考你。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3)计算40×3= 2×400= 20×6= 2×7=

50×3 = 4×600= 7×30= 20×7=

开小火车2、合作探究,教学例2:

坐过山车每人12元,3人需要多少钱?

(1)尝试说出计算结果:(2)合同组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提示同学可以利用小棒)(3)小组汇报:(4)教师小结算法:

三、巩固练习10×4= 10×6= 10×7=

20×4= 40×6= 60×8=12×4= 23×2= 34×2=

四、课堂小结:今天学习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设计:1、完成P58 12、完成P58 2

说说口算的方法

3、完成P58 3、

4、完成P58

5、6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完成P59 7

独立完成表格,同位互查,集体订正

6、完成P59 8、9、10、11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第二课时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60页,例1. 练习十三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掌握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2.使学生体验计算方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学习数学的兴趣。3.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算理,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算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开火车:

200×4= 100×2= 700×7=

600×7= 100×5= 3000×5=

看来小朋友们都会口算整十数或整百数乘一位数了,今天我们来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板书课题)

二、理解算理,探索算法

1.出示例一:每盒有12支彩笔,3盒一共有多少支彩笔?

列出算式:12×3=

动手操作,理解算理(1)12×3不是整十数乘一位数,小朋友们想一想等于多少呢?不能口算的同学用小棒帮帮忙。

(2)交流算法。学生的算法可能有:12+12+12=36、10×3=30、2×3=6、30+ 6=36。

(3)师摆小棒演示算理。指着第二种算法:12哪去了?为什么10×3、2×3呢?学生思考并交流。

2.探索算法(1)同学们,乘法除了可以口算以外,还可以列竖式计算。(2)师生共同列出乘法竖式,指出:

末位对齐,乘号写在第二行的前面。

(3)介绍各部分名称。先用个位上的2乘3等于6,写在积的个位上,再用十位上的1乘3,十位上的1表示一个十,1乘3等于3写在十位上。

(4)挑学生说算法。

3.用竖式计算124×2

请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写在练习本上。之后,交流计算方法。

4、试一试2×8= 23×2= 123×2=

三、练习巩固,应用提高1.第60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评价。2.列式计算①小火车一次可坐22人,3次一共可以坐多少人?

②每一边放342盆花,两边共放多少盆?

四、课后小结:1.怎样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

2.计算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五、作业设计1、P63 22、竖式计算

第三课时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笔算乘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61页例2练习十三3、4、5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与操作,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理解“满十进一”“满几十进几”的算理,初步掌握笔算中的进位法则。

2、通过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笔算中进位法则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类推能力。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主动去获取新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操作,理解为什么要进位,掌握怎样进位。

教学难点:分清进位与不进位的情况,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继续研究“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1、口算下面各题。

4×4+2 5×7+4 6×5+1

2、自己试着写一道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式,交流自己所写的算式,老师选择一些进位的算式板书在黑板上。

师:老师这儿也有一道算式,想看看吗?(出示例2情境图)

二、探索新知

(1)自学提示:(可以利用小棒)

认真看课本61页例2,看图:看文字并填空,重点看小女孩的笔算方法,思考:1、笔算乘法时,从哪一位乘起,乘得的积满几十,该怎么办?

2、得数中的十位上的5是怎样得来的?

比一比,看谁做得对并和同桌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27×2 15×5 214×3

3、小组汇报,展示:

二、探讨交流(1)这道题应该怎样算?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2)、学生独立完成,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组的同学听。

(3)、各组代表汇报本组的各种算法,并说说本组的新发现。

(4)、各小组汇报的板演到黑板上。

(5)、请小组说说计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在哪里?

1、那一位相乘的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

2、当心漏加进上来的数。

3、要先乘后加进上来的数,不能先加进来的数,然后再乘。

三、巩固练习

1、学生在练习上完成“做一做”1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2、完成“做一做”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

四、全课小结。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2、教师小结

五、作业设计1、完成P61 32、完成P61 4

读题列算式计算

3、完成P61 5

第四课时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

教学内容:三年级数学教材62页例题3练习十三6、7、8、9、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

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2、培养学生生动获取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连续进位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连续进位的方法。并能进行准确计算。

口算卡片、课件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算下面各题

4X4+2= 5x7+4= 6x5+1= 3x4+2= 7x8+5= 6x7+5= 3x9+5= 6x9+8= 2x9+3=

2、说一说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时应该怎样计算?

3、什算下面各题,请三位学生板演,其它同学写在练习本上,并说一说自已是怎样算的。

二、学习新知1、出示例3情景图

引导学生说出图意:学校正在召开运动会,老师和几名同学为运动员准备了矿泉水,每箱24瓶,9箱一共有多少瓶?

2、怎样列式计算?为什么?24x9也就是9个24是多少?

3、尝试计算:先估算一下,9箱大约是多少瓶?

试着用列竖式计算,计算完成后小组交流:

4、小组汇报: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请计算正确的同学说一说计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在哪里!个位上4x9=36,向十位进3后,十位上2x9=18,表示18个十,18个十还要加上刚才进上来的3个十共21个十,这2应写在积的百位,1应写在积的十位

老师小结:用一位数乘另一个因数的十位后要看看个位上乘得的积有没有进位,若有进位,不要忘记加上进位的数,如加上进位数后又需要进位,那么还需向百位进位或把最高位写在百位上。

三、巩固练习完成P62 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设计

1、自己列式算一算:137x6=822

2、学校运动会开幕式,有4个方阵,每个方阵128人,一共有多少人?12 8×4=512(人)

说一说,计算中需注意什么?

3、完成P64 6、7、8、9、10

7、8、10题读题理解后让学生列算式解答

9题让学生按第一小问提类似的问题自己解决

第五课时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练习课

教学内容:课本P63页练习十三11、12、13、14、1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熟练地应用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法则进行计算。

2.通过练习,体现认真、细致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能够准确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仔细认真地学习态度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需要注意什么?

二、练习设计:1.听算:(只写得数)集体订正

500×7 21 ×4 320× 3 1000×9 430×2

2.找出下面各题的错误,并改正(展台展示,学生评价)

135×5= 525 269×6 = 6564 4273 × 5=8456

3.计算下面各题。(集体订正)

(1)5乘173是多少?(2)4个2531是多少?(3)23的2倍是多少?

4.(集体订正)篮球78元足球65元羽毛球拍36元

中国象棋12元乒乓球拍24元

观察上面物品的价格,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可用比赛形式(看谁用最短的时间完成或3分钟内全做对的给予表扬。6.练习十三第十一、十三题。完成后集体订正。

三、小结:你有什么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

四、作业设计

1、一列火车有9节车厢,每节车厢有118个座位,这列火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2、300个同学乘4辆汽车去郊游。前3辆汽车各坐78个同学,第4辆汽车要做多少个同学?

3、完成P65 12、1

4、15

第六课时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教学目的:1.使学生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2.使学生掌握第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3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让学生会计算0的乘法

教学难点: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并能够准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1.口答.3×4表示几个几相加?2×5表示几个几相加? 2.第二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法则。

3、挑学生板演。53×7 29 ×4 328× 3 156×9 436×2

二、探究新知(一)知识铺垫:1.教师谈话: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位数乘法的笔算.今天这个新知识的特点是“有0”.

2.问:有3盘苹果,每个盘子有5个苹果,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谁来解答?问:5×3=15,这个式子表示什么?(5×3=15,表示3个5相加的和是15) 3.提问:每盘有1个苹果,3盘共有多少个苹果?

1×3=3这个式子表示什么?(表示3个1相加的和是3)

(二)学习新课1.(0乘以任何数都得0)

(1)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自主探索

问:小猴面前的盘子里为什么没有桃了?一个桃都没有用哪个数表示?7个盘子里一共还有多少个桃子?

问:0乘以7为什么等于0呢?分小组讨论后,指名学生回答.(因为7个0相加结果是0)

(2)尝试计算.0×9 0×7 0×2 0×5

老师指其中一题(0×5)提问:为什么0乘以5等于0呢?(0×5表示5个0相加,所以结果得0)

2.教学例5:(被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笔算)

运动场的看台分为8个区,每个区有604个座位。运动场共有多少个座位?生尝试列式,小组交流604×8

(1)请一名同学到黑板上做,其余同学在练习本上试做.(完成后交流)(2)问:这题在计算中运用到了哪些学过的知识?

(这题在计算中运用了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以及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法

则) 教师要求同学们讨论一下,这题应该怎样计算?请一名同学到黑板上进行计算,并说说计算过程.(集体订正计算结果)

(3)小结三、巩固反馈1.口算练习:P66 1

2.判断○里填什么运算符号。P66 2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的知识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谁来说一说被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怎样进行计算?

五、作业设计

1.完成P68 1、2、3、4、5

第七课时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内容: 三年级数学教材,67页例题6. 练习十四6、7、8、9、10、1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2、能够正确熟练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正确熟练地计算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难点:末尾有0的乘法简便算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教师先把教科书中的复习题按下面的格式写在黑板上.

20×3 12×4 200×3 120×4 2000×3 1200×4

然后让学生口算,教师逐题从上到下分别写出左右两组题的得数.然后提问:观察每一组题,第一个因数有什么特点?乘积有什么特点?怎样算比较简便?二、新知探索

1.教学例6.(1)出示主题图

学校图书室买了3套《小小科学家》丛书,每套280元。一共需要多少元?(2)自主尝试计算280×3

(3)提问学生:这道题怎样列竖式?

再提问:还有更简便的算法吗?小组交流:

(4)小结:第一个因数末尾的0可以先不计算,只用乘法去乘0前面的数,最后再把第一个因数末尾的0、落下来.

然后让学生列竖式用简便算法计算.

(5)教师接着出示2500×3,让学生用简便方法试算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简便.

2.及时练,列竖式计算:

250×3 120×4 2500×3 1600×4

指导学生做“做一做”中的题目时,可先让学生独立做,教师要注意巡视,了解学生计算的情况。

3、巩固练习(1)完成P67 做一做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2)完成P69 8三、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设计

1.列竖式计算:P68 6.

2.听然后做:学校买4台电风扇,每台140元,一共要用多少元?

挑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3、完成P69 7

一条蚕大约吐丝1500米,小红养了6条蚕,大约吐丝多少米?

让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题目中有两个大约,结果不用大约,约等。

4、完成P69 9、10、11、12

第八课时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乘法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验估算的过程,初步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进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1、用幻灯片出示教科书第70页例题主题图:

“三年级一班29个同学去参观航天航空展览,门票每张8元。”

请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补充提出:

如果老师这时只带250元钱去够吗?

二、尝试解决。

1、教师先请学生猜一猜带250元够不够?再请学生思考怎么知道我们猜得对不对呢?看看小精灵是怎么说的?

2、怎么才能知道8×29大约是多少呢?能不能用我们前面学过的计算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3、启发学生想出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整十乘一位数的乘法口算。我们可以把2 9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数来估算。

4、因为8×30﹦240,所以8×29的积比较接近240。我们可以列成8×29≈2 40。再由小精灵介绍“约等号”。可见带250元够买门票。

三、巩固练习。1、估计下列几道乘法算式的积大约是多少?

32×6 49×5 218×4 581×2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说明各应看成几百或几十。

说明因数是三位数时,只要看成最接近的整百数既可。

2、完成教科书第70页“做一做”。

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答案。结合订正答案的过程

让学生说一说估算的过程。

2、请学生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开头我们碰到了什么问题,是怎么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的?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五、作业设计1、完成P73 1 2、完成P73 2、3、43、完成P73 5

先不做,让学生说说每个小题怎么估算,统一方法后再算

4、完成P73 6

三个问题明确哪个问题是精算,哪个问题是估算,再让学生动手做

第九课时多位数乘一位数解决问题

教学目的:1、能运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一、复习引入。

想一想(每个算式表示什么?)1、买3支同样的钢笔用12元钱,平均每支钢笔用多少钱?

2、一个算草本2元钱,买5个算草本要用多少钱?

动脑筋:口头提问题再解答。

1、4位小朋友共搬了20盆花,___________?(强调平均)

2、小白兔1天需要吃6个胡萝卜,吃了5天,__________?

二、探究新知。(一)教学例题8。(除乘)

1、出示例题:妈妈买3个碗用了18元。如果买8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你们能帮妈妈算一算,应该付多少钱吗?

2、同桌讨论后汇报。

3、生列式:18÷3=6(元)6×8=48(元)

4、师:你回答的非常正确,能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5、师:看问题,想求:8个同样的碗应付多少钱?就得知道什么条件?(一个碗多少钱)我们来往前看,哪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一个碗多少钱?(18元可以买3个碗)

6、谁能像这样说一说。下面就请你用这个方法试一试解决下一个问题:30元可以买几个同样的碗?

7、我们今天遇到的问题都需要2步计算,大家来说一说这类题应该怎样解决呢?

(二)教学例题9。(乘除)

1、出示例题:妈妈的钱买6元一个的碗,正好可以买6个。用这些钱买9

元一个的碗,可以买几个?

2、请生说解题思路。

3、独立尝试解决问题

4、指名汇报:说一说你是怎样思考的

三、练习巩固:1、例题8、9后面的做一做

2、同桌合作编一道用乘法和除法解决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然后再解答出来。

四、课后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设计

1、完成P74 7读题理解题意,思考回答每个问题所需要的条件有哪些,明确哪些条件需要计算求得,再列算式解答

2、完成P74 9、10让学生说清楚“照这样计算”的意思是什么,再来解答

第十课时多位数乘一位数解决问题练习课

教学目的:1、能较熟练运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3、能较熟练的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2、竖式计算

98×8 64×5 521×6 909×4 236×4

二、练习过程1、完成P74 11

出示题目后不要让学生动笔,思考估算的方法,指名说一说,再笔算

2、完成P74 12

3、完成P74 13说说摆一个三角形用几根小棒,摆一个正方形呢?

4、思考题:已知A+9=B,且A和B都是两位数,A是9的倍数,B是7的倍数,那么A是(),B是()。

5、一个修路队,上半月修了321米,下半月修的长度是上半月的2倍还多2 0米,下半月修了多少米?

三、作业布置

1、四(1)班有女生29人,男生的人数是女生的2倍,这个班共有多少人?

2、三年级有5个班的同学去春游,其中2个班各有46人,其余3个班各有5 7人。5个班共有多少人?

3、亮亮6分钟折了18只纸船,照这样的速度,亮亮25分钟能折多少只纸船?

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教案

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 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不进位)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P74例1 教学目标: 1、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的计算含义。 2、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重、难点: 探索并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及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具准备:课件、小棒、口算卡片。。 课前思考: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是多位数乘一位数这一单元教学的 重点,是学生学习笔算乘法的开始,是在学生会做表内乘法,整十、整百的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加两步混合运算和万以内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又是以后学习多位数乘法的基础。在第一课时例1的教学中教材创设了生活中的实际情景,从解决问题入手,这也是体现了计算的实用价值。通过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的探究过程,让学生理解笔算算理、掌握算法。同时呈现了两种不同的算法即分步口算方法和笔算方法,透过两种算法寻找不同算法之间的联系。此外还安排了“做一做”三道有层次性的对比练习,既为了正确书写竖式,同时也进一步巩固笔算的方法。 在这节课中,孩子们将要接受一个全新的教学任务:列竖式计算。它与加、减法的笔算虽有相同之处:在书写格式上都要求相同数位对齐,在计算顺序上都是从个位算起,但它们又有很大差异,在计算过程中,加减法笔算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而多位数乘一位数不是

相同数位上的数相乘,而是要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另一个因数的每一位。因此,我认为本节课重点应带领学生解决的问题有: 1、竖式的正确书写格式; 2、竖式中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3、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一般计算法则。 基于这些考虑,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始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喜欢接受挑战,好表现,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正在发展,对学习兴趣有余,勤奋不足,我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处理,力求既能抓住重点,又让枯燥的笔算教学生动而不呆板。 首先,创设例题的情景,观察获取数学信息,直接引入,力求简单有效,贴近生活,在课一开始就开门见山,目标明确。 其次,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适时渗透思考方法和解题的策略。尽量充分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学生自主探究、交流讨论的基础上,经历探索的过程,形成个性化的解题策略。 再次,练习的设计力求精炼。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练习形式多样,从“争当笔算小能手”到“坐火车中的数学”,再到“我会填”,由“闯关夺奖”一条线串联,在注重趣味的同时,注意体现设计的层次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口算: 2×3= 20 ×3 = 10×3= 30 ×5= 2、口答: 15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5里面有()个一。 350里面有()个百和()个十。 3、提出问题:出示例1情境图。

三年级上册 多位数乘一位数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多位数乘一位数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复习课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回顾本单元的知识,巩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在头脑中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结构。 2.通过联系实际生活情境来分析思考,提高学生选择和判断算法的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在头脑中形成较为系统的数学认知结构,提升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水平。 教学难点:选择和判断算法、灵活运用算法。 【整体设计意图】 《多位数乘一位数》是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中数的运算的内容,对于计算教学的内容,如何进行整理与复习?在整个磨课活动中对于这一点,我们做了大量的思考和实践,下面具体谈谈整节课的思路及想法: 最初的设计我们让学生通过浏览课本,根据例题罗列类型,但是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并不能看出每个例题所代表的类型,而且我们思考对于计算教学中的知识点罗列并不是最重要的,而借助各种不同类型的题目梳理出每一种类型的题目如何计算,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应该是复习的重点。基于这种认识,我们设计了揭拼图的情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揭图的顺序,经过大量的课前调查,我们发现学生一般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口算——估算——笔算)进行选择,通过交流先选哪一个、为什么选这一道、在计算时是怎么算的这样几个问题对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和估算进行了梳理,完成了对口算知识框架的构建。然后在学生笔算剩下六道题的基础上交流:你感觉哪道题比较难,难在哪里?哪几道比较特殊?特殊在什么地方,容易在什么地方出错等几个问题,梳理出笔算每一种类型的题目如何计算,计算时应注意什么,最终构建成知识结构图。然后又把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内容整理成知识树的形式,这样又教给了学生一种梳理知识的方法,从而让这一单元的知识形成了较为系统、完整的网络,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巩固了所学

(完整word版)数学建模的主要步骤

数学建模的主要步骤: 第一、模型准备 首先要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明确建模目的,搜集必需的各种信息,尽量弄清对象的特征。 第二、模型假设 根据对象的特征和建模目的,对问题进行必要的、合理的简化,用精确的语言作出假设,是建 模至关重要的一步。如果对问题的所有因素一概考虑,无疑是一种有勇气但方法欠佳的行为,所以 高超的建模者能充分发挥想象力、洞察力和判断力,善于辨别主次,而且为了使处理方法简单,应 尽量使问题线性化、均匀化。 第三、模型构成 根据所作的假设分析对象的因果关系,利用对象的内在规律和适当的数学工具,构造各个量间 的等式关系或其它数学结构。这时,我们便会进入一个广阔的应用数学天地,这里在高数、概率老 人的膝下,有许多可爱的孩子们,他们是图论、排队论、线性规划、对策论等许多许多,真是泱泱 大国,别有洞天。不过我们应当牢记,建立数学模型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明了并能加以应用,因此工

具愈简单愈有价值。 第四、模型求解 可以采用解方程、画图形、证明定理、逻辑运算、数值运算等各种传统的和近代的数学方法, 特别是计算机技术。一道实际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纷繁的计算,许多时候还得将系统运行情况用计 算机模拟出来,因此编程和熟悉数学软件包能力便举足轻重。 第五、模型分析 对模型解答进行数学上的分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quot;,能否对模型结果作 出细致精当的分析,决定了你的模型能否达到更高的档次。还要记住,不论那种情况都需进行误差 分析,数据稳定性分析。 数学建模采用的主要方法有: (一)、机理分析法:根据对客观事物特性的认识从基本物理定律以及系统的结构数据来推导出模 型。 1、比例分析法:建立变量之间函数关系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 2、代数方法:求解离散问题(离散的数据、符号、图形)的主要方法。 3、逻辑方法:是数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方法,对社会学和经济学等领域的实际问题,在决策,对策

数学建模教学设计说明

《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数学建模》教学设计说明 郑州市第九中学郑敏 本节课是数学建模的入门课.数学建模是高中数学新课程中新增的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课程标准》中没有对数学建模的内容做具体安排,只是建议将数学建模穿插在相关模块的教学中,要求通过数学建模,了解和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而以函数为模型的应用题是中学数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从应用题中抽象出问题的数学特征,找出函数关系,解决实际问题也是中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所以本节课从“3.2 函数模型应用实例”中选取一道生活中的建模实例,借助图形计算器,综合分析对比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优缺点,为以后的数学建模打基础,但未能使学生全面认识数学建模的全过程,于是又在本题的基础上有所改编,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分析探究、交流合作、小组展示、总结归纳、深化反思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建立完整的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深化数学建模思想.因此本节课是从函数出发,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尝试数学建模,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数学的魅力. 高一下学期的学生学习过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各自的函数特点,基于学校的支持,学生对于图形计算器已经有一定的基础,知道数形结合、转化化归、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但对于如何建立数学模型尚不明确.从数学活动经验上来说,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有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和小组合作学习的经验,好奇心强,学习比较积极主动. 本节课是数学建模的基础课,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认识,在认知方式和思维难度上对学生有较高的要求,而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比较薄弱,学生在建立数学模型及优化数学模型的过程中会比较困难. 在领会以上精神后,我在设计本节课时注意了以下问题: 从主导思想上:本节课依据“教评学一致性”的理念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实施目标导引教学.基于学习目标创设学习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目标设计与之匹配的评价设计和教学方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动手动脑动口,在学习过程中逐步锻炼分析问题、抽象概括的能力. 从内容上:本节课是数学建模的基础课,数学建模是高中数学新课程中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课程标准》中要求通过数学建模,了解和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所以本节课从“3.2 函数模型应用实例”中选取一道生活中的建模实例,借助图形计算器,对于选择数学模型这一难点,通过分析探究、交流合作、小组展示、师生释疑等环节,设计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对比各自函数的特点,得出符合题意的数学模型,从而突出本节课的重点.但在实际生活中,符合题意的数学模型不一定符合实际情况,于是在题目的基础上加以修改,用实际问题去检验数学模型,不断拟合出最优的数学模型,让学生体会数学

初中数学建模案例

初中数学建模案例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中学数学建模论文指导 中学阶段常见的数学模型有:方程模型、不等式模型、函数模型、几何模型和统计模型等。我们也把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统称为应用建模。可以分五种模型来写。论文最好自己写,如果是参加竞赛的话从网上找的会被搜出来的。 一、建模论文的标准组成部分 建模论文作为一种研究性学习有意义的尝试,可以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来说,建模论文的标准组成部分由论文的标题、摘要、正文、结论、参考文献等部分组成。现就每个部分做个简要的说明。 1. 题目 题目是给评委的第一印象,所以论文的题目一定要避免指代不清,表达不明的现象。建议将论文所涉及的模型或所用的计算方式写入题目。如“用概率方法计算商场打折与返券的实惠效应”。 2. 摘要 摘要是论文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摘要应该使用简练的语言叙述论文的核心观点和主要思想。如果你有一些创新的地方,一定要在摘要中说明。进一步,必须把一些数值的结果放在摘要里面,例如:“我们的最终计算得出,对于消费者来说,打折比返券的实惠率提高了23%。”摘要应该最后书写。在论文的其他部分还没有完成之前,你不应该书写摘要。因为摘要是论文的主旨和核心内容的集中体现,只有将论文全部完成且把论文的体系罗列清楚后,才可写摘要。 摘要一般分三个部分。用三句话表述整篇论文的中心。 第一句,用什么模型,解决什么问题。 第二句,通过怎样的思路来解决问题。

第三句,最后结果怎么样。 当然,对于低年级的同学,也可以不写摘要。 3. 正文 正文是论文的核心,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论文的写作中,正文应该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选择模型—建立模型—得出结论”的方式来逐渐进行的。其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应该是清晰简短。而选择模型和建立模型应该是目标明确、数据详实、公式合理、计算精确。在正文写作中,应尽量不要用单纯的文字表述,尽量多地结合图表和数据,尽量多地使用科学语言,这会使得论文的层次上升。 4. 结论 论文的结论集中表现了这篇论文的成果,可以说,只有论文的结论经得起推敲,论文才可以获得比较高的评价。结论的书写应该注意用词准确,与正文所描述或论证的现象或数据保持绝对的统一。并且一定要对结论进行自我点评,最好是能将结论推广到社会实践中去检验。 5. 参考资料 在论文中,如果使用了其他人的资料。必须在论文后标明引用文章的作者、应用来源等信息。 二、建模论文的写作步骤 1. 确定题目 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生活中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研究对象设置论文题目。最好是找一位或几位老师帮助安排研究课题。在确定好课题后,应该写一个写作计划给指导老师看看,并征求他们对该计划的建议。 2. 开展科研课题

计量经济学第五章 练习题教案资料

计量经济学第五章练 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某商品需求函数为 u x b b y i i i ++=10,其中y 为需求 量,x 为价格。为了考虑“地区”(农村、城市)和“季节”(春、夏、秋、冬)两个因素的影响,拟引入虚拟变量,则应引入虚拟变量的个数为( )。 A.2 B.4 C.5 D.6 2. 根据样本资料建立某消费函数如下: x D t t t C 45.035.5550.100?++=,其中C 为消费,x 为收入,虚拟变量???=农村家庭 城镇家庭01?D ,所有参数均检 验显著,则城镇家庭的消费函数为( )。 A.x t t C 45.085.155?+= B.x t t C 45.050.100?+= C.x t t C 35.5550.100?+= D.x t t C 35.5595.100?+=

3 设消费函数为 u x b x b a a y i i i i D D +?+++=1010,其中虚拟变量D=???农村家庭 城镇家庭01,当统计检验表明 下列哪项成立时,表示城镇家庭与农村家庭有一样的消费行为( )。 A.0,011==b a B.0,011≠=b a C.0,011=≠b a D. 0,011≠≠b a 4. 设消费函数 u x a a y i i i b D +++=10,其 中虚拟变量?? ?= 01南方北方 D ,如果统计检验表明 01≠α成立,则北方的消费函数与南方的消费函数是 ( )。 A.相互平行的 B.相互垂直的

C.相互交叉的 D.相互重叠的 5. 假定月收入水平在1000元以内时,居民边际消费倾向 维持在某一水平,当月收入水平达到或超过1000元时,边际消费倾向将明显下降,则描述消费(C )依收入(I )变动的线性关系宜采用( )。 A. ?? ?≥=+?++=元 元10001 10000 ,210I I D D u I b I b a C t t t t π B. ?? ?≥=+++=元 元10001 10000 ,210I I D D u I b b a C t t t π C. 元1000,)(**10=+-+=I u I I b a C t t t D. u I I b I b a C t t t t D +-++=)(*210,D 、I *同上 6. 下列属于有限分布滞后模型的是( )。 A. u y b y b x b y t t t t t a +++++=--Λ22110

三年级数学上册多位数乘一位数例7教案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课题:多位数乘一位数 【学习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例7 【课程标准】 1.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 2.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市级意义作出解释。 【学习目标】 1.通过游戏、讨论的活动,能够理解什么是估算(不进位)。 2.通过课本例题列出算式,选择恰当的策略进行乘法估算。 3.掌握估算的正确步骤,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此问题,并能正确解答。【学习重点】 掌握估算的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估算,并正确运用。 【学习难点】 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解问题的能力。 【评价活动方案】 1.通过奖励铅笔的情境创设引出课题。完成已学知识的回顾与掌握,评价目标1。 2.根据课件,通过小组合作,解答例7,提出估算的方法。评价目标2。 3.理解并学会运用估算的方法,掌握解决问题的正确步骤,做课本想一想,评价目标3。 4.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课堂测验,学会运用估算解决问题。评价目标4。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铅笔 【学习过程】 一、情景回顾,复习旧知 教师通过出示铅笔引出估算的意思,引导学生利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就可以推算出接近“60”的数都有哪些。 二、主动探索,经历过程(评价目标1) 1.提出问题 提问:同学们猜猜看,这个笔筒里可能有多少支铅笔?你是怎么想的(预设学生61、62、63、64;55、56、57、58、59) 2.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请同学们直接说出算式的得数。

2.刚才计算的都是什么样的口算呢?你们怎么算得这么快呢? 3.通过数学口算的游戏互动,引出新的课题。 三、创设情境,感受估算(评价目标2) 老师:秋天来了,同学们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 (秋游)现在我们一起来到秋游的现场。 出示例7情境图。 1.阅读与理解:仔细看图读题,你从题中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数学问题?(知道门票价格和参观人数,要求250元买门票够不够。) 2.分析与解答: (1)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呢?为什么这样列式?(一人8元,共有29人,就是求29个8元是多少,所以根据乘法意义列式为29×8。板书:29×8)(2)选择算法:要解决这个问题呢?是用笔算出精确的结果呢;还是运用估算,只算出大约是多少就可以?(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得出:在解决够不够的问题时,我们只需要估算出大约数就能比较出结果,估算在这时能更简便地比出结果。 (3)引出课题:乘法的估算。 (4)研究估算方法:怎么知道29×8大约得多少?(同桌交流,全班反馈)把29估成接近的整十数30,30×8=240,29×8<240,所以250元够了。 3.回顾与反思:我们刚估算后得出的结果是否正确,需要我们验证,谁来说说:29人买门票,250元为什么够了?(有30人买门票只需240元,所以29人买门票250元肯定够了。) 验证正确后,我们要做什么?(写答)。一起答…… 4.加强巩固:想一想,如果92人参观,带700元买门票够吗?800元够吗?(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估算方法,说明700元不够,800元够的道理) 92×8≈720(元) ┇ 接近90 (把92少估成90都需要720元,那92人700元更不够) 92×8≈800(元) ┇ 多估成100 (把92多估成100都够了,那么92人800元就更够了) 5.整理估算思路与方法:通过刚才对乘法估算的研究,你认为我们在什么地方需要重点注意? ≈和=有什么不同之处?(≈表示估算的数,=表示准确的数) 四、巩固练习(评价目标3) 1.教材第70页“做一做”。 尝试完成,全班交流估算方法。 32×6≈180(千克)

多位数乘一位数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精品课)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整理和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一个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掌 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会用简便灵活的方法计算因数中有0的乘法。 2、通过对一个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计算的整理和复习,使所学的知识 条理化、系统化,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 3、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会归纳、 整理和应用。 教学重点:对各知识点的知识的整理与复习。 教学难点:如何有序整理知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算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数学课我们要一起来复习多位数乘一位数,(板书课题)齐读。在这个单元中,都有哪些内容? 生:口算和笔算。(板书:口算、估算、笔算) 那这两道,你会吗? 30×9= 800×7= 生答完。 师:你怎么算的这么快? (生回答) 师小结:计算像这种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时,我们可以…… 生:不看末尾零,先算3乘9或8乘7,还要记得补上他们末尾的0。师:那这一题呢?2000×0= (生答完)

小结: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下面请用这些知识,完成练习中的第 一题。 (生独立练习)同学都算得很快,请*小组说说答案。 师:我们来看看4乘500这道题,500后面只有两个零,为什么积中却有三个零? 生:…… 师:恩,很好。全对的同学,请举手。你们不仅算得快,还能算得准! 那这单元除了口算,还有……? 生:估算。 【设计意图:整理归纳口算的计算技巧,提高口算的能力】 二、复习估算 师:那下面这道题呢?你会算吗?78×6≈ 生:把78看成80,80乘6,所以78乘6约等于480。 师:那这一题呢?498×7≈ 生:…… 师:为什么你们要把78看成80,把498看成500呢? 生:因为80和500都是最接近的整十、整百数,好算。 师:哦,刚才我也说过了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可以直接口算。现在我们就利用口算的知识来进行估算。 好的,下面请完成练习上的第二题。 请小组说说答案。 师:全部算对的同学请举手。大家都会估算,那这道题呢?请一个同学读读题。 生:果园种着5排树,每排有42棵,一共约有多少棵树? 师:这道题我们用什么方法解决?生:估算。

数学建模论文范文[1]

利用数学建模解数学应用题 数学建模随着人类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日趋数字化,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人们身边的数学内容越来越丰富。强调数学应用及培养应用数学意识对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意义十分巨大。数学建模在数学教育中的地位被提到了新的高度,通过数学建模解数学应用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将结合数学应用题的特点,把怎样利用数学建模解好数学应用问题进行剖析,希望得到同仁的帮助和指正。 一、数学应用题的特点 我们常把来源于客观世界的实际,具有实际意义或实际背景,要通过数学建模的方法将问题转化为数学形式表示,从而获得解决的一类数学问题叫做数学应用题。数学应用题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数学应用题的本身具有实际意义或实际背景。这里的实际是指生产实际、社会实际、生活实际等现实世界的各个方面的实际。如与课本知识密切联系的源于实际生活的应用题;与模向学科知识网络交汇点有联系的应用题;与现代科技发展、社会市场经济、环境保护、实事政治等有关的应用题等。 第二、数学应用题的求解需要采用数学建模的方法,使所求问题数学化,即将问题转化成数学形式来表示后再求解。 第三、数学应用题涉及的知识点多。是对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检验,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涉及的知识点一般在三个以上,如果某一知识点掌握的不过关,很难将问题正确解答。 第四、数学应用题的命题没有固定的模式或类别。往往是一种新颖的实际背景,难于进行题型模式训练,用“题海战术”无法解决变化多端的实际问题。必须依靠真实的能力来解题,对综合能力的考查更具真实、有效性。因此它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二、数学应用题如何建模 建立数学模型是解数学应用题的关键,如何建立数学模型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层次:直接建模。 根据题设条件,套用现成的数学公式、定理等数学模型,注解图为: 将题材设条件翻译 成数学表示形式 应用题审题题设条件代入数学模型求解 选定可直接运用的 数学模型 第二层次:直接建模。可利用现成的数学模型,但必须概括这个数学模型,对应用题进行分析,然后确定解题所需要的具体数学模型或数学模型中所需数学量需进一步求出,然后才能使用现有数学模型。 第三层次:多重建模。对复杂的关系进行提炼加工,忽略次要因素,建立若干个数学模型方能解决问题。 第四层次:假设建模。要进行分析、加工和作出假设,然后才能建立数学模型。如研究十字路口车流量问题,假设车流平稳,没有突发事件等才能建模。

多位数乘一位数知识点归纳

多位数乘一位数知识点梳理 1、口算乘法: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可以先用整十整百“0” 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计算出结果后,再看因数末尾 有几个“0”,就在积末尾添上几个“0”。 2、因数×因数=积 3、笔算乘法(不进位)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 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多位数的每一位上的数,与哪一位相乘,就把积对着那一位写。 4、笔算乘法(进位)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 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多位数的每一位上的数,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乘完以后一定要记 得加进上来的数)。 5、任何数与“0”相加减都等于这个数。 6、“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7、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 一位数依次去乘多位数的每一位上的数,哪一位上的乘积是“0”,若没有进上来的数,就在那一位上写“0”,若 有进上来的数必须加上。 8、单价×数量=总价 9、用估算解决问题:在生活中遇到“大约”、“坐得下吗”、“够 吗”、“能一次运走吗”、“够不够”、“能……吗”等问题时,一

般不需要计算出精确结果。通常采用估算的方法,然后进行比较就可以了。 10、估算要求:估成最接近的整十整百数,纯计算的题一般 把三位数估成接近的整百数,两位数估成接近的整十数(在估算中一般把90估成100),但在应用题中,三位数一般估成接近的整十数。比如446在纯计算的题中估 成400,但在应用题中估成450。 11、求几个几用乘法计算。 12、求一个数里面包含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 13、归一问题:每份量保持不变,解题时需要先用除法计算 出每份量。 14、归总问题:总数保持不变,解题时需要先用乘法计算出 总数。

数学建模Word使用

数学建模竞赛利用好Word教程 花一天时间学好Word排版,绝对是一劳永逸的事。 Word不是最重要的,但绝对是影响建模表达、写作效率和修改方便性的关键。 所有与内容无关的排版工作都交给Word去完成吧。 记得初识数模时,Word曾让下天同志郁闷了半个夏天;后来参加了几次大赛,自以为Word 用得还可以,结果毕业设计时经高人提点,发现Word竟可以这样用。好东西当然要大家一起分享,现介绍***(网上down的,未能核实真身)的大作如下,以抛砖引玉: 用Word编辑论文的几个建议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大家主要还是用Microsoft Word (以下简称Word)编辑论文。Word在写科技论文方面虽然有一些先天不足,但却提供了非常强大的功能。如果不能充分利用这些功能,可能经常要为不断地调整格式而烦恼。我把自己以前使用Word的经验和教训总结一下,抛块砖。 原则: 内容与表现分离 一篇论文应该包括两个层次的含义:内容与表现,前者是指文章作者用来表达自己思想的文字、图片、表格、公式及整个文章的章节段落结构等,而后者则是指论文页面大小、边距、各种字体、字号等。相同的内容可以有不同的表现,例如一篇文章在不同的出版社出版会有不同的表现;而不同的内容可以使用相同的表现,例如一个期刊上发表的所有文章的表现都是相同的。这两者的关系不言自明。在排版软件普及之前,作者只需关心文章的内容,文章表现则由出版社的排版工人完成,当然他们之间会有一定交互。Word倡导一种所见即所得(WYSIWYG)的方式,将编辑和排版集成在一起,使得作者在处理内容的同时就可以设置并立即看到其表现。可惜的是很多作者滥用WYSIWYG,将内容与表现混杂在一起,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人工排版上,然而效率和效果都很差。本文所强调的“内容与表现分离”的原则就是说文章作者只要关心文章的内容,所有与内容无关的排版工作都交给Word去完成,作者只需将自己的排版意图以适当的方式告诉Word。因为Word不仅仅是一个编辑器,还是一个排版软件,不要只拿它当记事本或写字板用。主要建议如下。 1. 一定要使用样式,除了Word原先所提供的标题、正文等样式外,还可以自定义样式。如果你发现自己是用选中文字然后用格式栏来设定格式的,一定要注意,想想其他地方是否需要相同的格式,如果是的话,最好就定义一个样式。对于相同排版表现的内容一定要坚持使用统一的样式。这样做能大大减少工作量和出错机会,如果要对排版格式(文档表现)做调整,只需一次性修改相关样式即可。使用样式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由Word自动生成各种目录和索引。 2. 一定不要自己敲编号,一定要使用交叉引用。如果你发现自己打了编号,一定要小心,这极可能给你文章的修改带来无穷的后患。标题的编号可以通过设置标题样式来实现,表格和图形的编号通过设置题注的编号来完成。在写“参见第x章、如图x所示”等字样时,不要自己敲编号,应使用交叉引用。这样做以后,当插入或删除新的内容时,所有的编号和引用都将自动更新,无需人力维护。并且可以自动生成图、表目录。公式的编号虽然也可以通过题注来完成,但我另有建议,见5。

计量经济学总结教案资料

计量经济学复习范围 一、回归模型的比较 1.根据模型估计结果观察分析 (1)回归系数的符号和值的大小是否符合经济理论要求 (2)改变模型形式之后是否使判定系数的值明显提高 (3)各个解释变量t 检验的显著性 2.根据残差分布观察分析 在方程窗口点击View \ Actual ,Fitted ,Residual\Tabe (或Graph ) (1)残差分布表中,各期残差是否大都落在σ ?±的虚线框内。 (2)残差分布是否具有某种规律性,即是否存在着系统误差。 (3)近期残差的分布情况 二、 判断新的解释变量引入模型是否合适(遗漏变量检验) 1、基本原理 如果模型逐次增加一个变量, 由于增加一个新的变量,ESS 相对于RSS 的增加,称为这个变量的“增量贡献”或“边际贡献”。 不引入:0H (即引入的变量不显著) ())'','(~) ''/(/' k k F k n RSS k ESS ESS F new old new --= 或 )'','(~/)1(/)(' '2' 2 2k k F k n R k R R F NEW OLD NEW ---= 其中,'k 为新引进解释变量的个数,''k 为引进解释变量后的模型中参数个数。 判别增量贡献的准则:如果增加一个变量使2 R 变大,即使RSS 不显著地减少,这个变量从边际贡献来看,是值得增加的。 若F>F 或者对应的P 值充分小,拒绝 则认为引入新的解释变量合适;否则,接受 则认为引入新的解释变量不合适。 三、伪回归的消除 如果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均虽随时间而呈同趋势变动,如果不包含时间趋势变量而仅仅是将Y 对X 回归,则结果可能仅仅反映这两个变量的同趋势特征而没有反映它们之间的真实关系,这种回归也称为伪回归。

三年级上册数学.6 多位数乘一位数单元核心归纳与易错警示

单元核心归纳与易错警示

卷面(3分)。我能做到书写端正,卷面整洁。 知识技能(67分) 一、我会填。(每空1分,共25分) 1.一节课是()分钟,再加上()分钟是1小时。时针在6和7之间,分针指向8,此时是()。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元硬币大约厚2()两头牛重约1000() 武汉地铁1号线长约39()一场足球比赛的时间是90() 4.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3时=()分30毫米=()厘米 1分40秒=()秒4000千克=()吨 90秒-1分=()秒1吨-300千克=()千克 5.阳光小学“红领巾”广播站每天播音时间如下: 第一次:早上8:05—8:20 第二次:中午1:20—1:45 “红领巾”广播站每天共播音()分钟。 7. 灰珠子的个数是白珠子的()倍。白珠子的个数不变,要使灰珠子的个数是白珠子的5倍,应增加()个灰珠子。 8.爸爸的钱包里有862元,买了一件379元的衣服后,剩下的钱()买一辆价值500元的童车。(填“够”或“不够”) 二、我会判。(对的画“√”,错的画“×”)(5分) 1.三位数减三位数的差一定是三位数。() 2.一枚鸡蛋大约重50千克。() 3.三年级数学书大约厚6毫米。() 4.把1分米长的线段平均分成10段,每段长1厘米。() 5.求8的3倍是多少,就是求3个8是多少。()

三、我会选。(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0分) 1.估算396+489的结果,它们的和肯定()。 A.不到800 B.大于800 C.小于700 2.3千克铜和3000克棉花比较,()。 A.铜重 B.棉花重 C.一样重 3.元元和菲菲约定8:25在少年宫门口见面,但元元迟到了一刻钟。元元到达少年宫门口的时间是()。 A.8:40 B.8:10 C.8:50 4.操场跑道长400米,乐乐跑了3圈后,还差()米就是2千米。 A.200 B.600 C.800 5.小明家到武汉的路程是96千米,爸爸带小明从家出发去武汉的黄鹤楼游玩,出行的方式应是()。 A.步行 B.骑共享单车 C.乘坐动车 四、我会算。(共23分)

数学建模优秀论文模板(全国一等奖模板)

Haozl觉得数学建模论文格式这么样设置 版权归郝竹林所有,材料仅学习参考 版权:郝竹林 备注☆ ※§等等字符都可以作为问题重述左边的。。。。。一级标题 所有段落一级标题设置成段落前后间距13磅 图和表的标题采用插入题注方式题注样式在样式表中设置居中五号字体 Excel中画出的折线表字体采用默认格式宋体正文10号 图标题在图上方段落间距前0.25行后0行 表标题在表下方段落间距前0行后0.25行 行距均使用单倍行距 所有段落均把4个勾去掉 注意Excel表格插入到word的方式在Excel中复制后,粘贴,word2010粘贴选用使用目标主题嵌入当前 Dsffaf 所有软件名字第一个字母大写比如E xcel 所有公式和字母均使用MathType编写 公式编号采用MathType编号格式自己定义

农业化肥公司的生产与销售优化方案 摘 要 要求总分总 本文针对储油罐的变位识别与罐容表标定的计算方法问题,运用二重积分法和最小二乘法建立了储油罐的变位识别与罐容表标定的计算模型,分别对三种不同变位情况推导出的油位计所测油位高度与实际罐容量的数学模型,运用matlab 软件编程得出合理的结论,最终对模型的结果做出了误差分析。 针对问题一要求依据图4及附表1建立积分数学模型研究罐体变位后对罐容表的影响,并给出罐体变位后油位高度间隔为1cm 的罐容表标定值。我们作图分析出实验储油罐出现纵向倾斜 14.时存在三种不同的可能情况,即储油罐中储油量较少、储油量一般、储油量较多的情况。针对于每种情况我们都利用了高等数学求容积的知识,以倾斜变位后油位计所测实际油位高度为积分变量,进行两次积分运算,运用MATLAB 软件推导出了所测油位高度与实际罐容量的关系式。并且给出了罐体倾斜变位后油位高度间隔为1cm 的罐容标定值(见表1),最后我们对倾斜变位前后的罐容标定值残差进行分析,得到样本方差为4103878.2-?,这充分说明残差波动不大。我们得出结论:罐体倾斜变位后,在同一油位条件下倾斜变位后罐容量比变位前罐容量少L 243。 表 1.1 针对问题二要求对于图1所示的实际储油罐,试建立罐体变位后标定罐容表的数学模型,即罐内储油量与油位高度及变位参数(纵向倾斜角度α和横向偏转角度β)之间的一般关系。利用罐体变位后在进/出油过程中的实际检测数据(附件2),根据所建立的数学模型确定变位参数,并给出罐体变位后油位高度间隔为10cm 的罐容表标定值。进一步利用附件2中的实际检测数据来分析检验你们模型的正确性与方法的可靠性。我们根据实际储油罐的特殊构造将实际储油罐分为三部分,左、右球冠状体与中间的圆柱体。运用积分的知识,按照实际储油罐的纵向变位后油位的三种不同情况。利用MATLAB 编程进行两次积分求得仅纵向变位时油量与油位、倾斜角α的容积表达式。然后我们通过作图分析油罐体的变位情况,将双向变位后的油位h 与仅纵向变位时的油位0h 建立关系表达式01.5(1.5)cos h h β=--,从而得到双向变位油量与油位、倾斜角α、偏转角β的容积表达式。利用附件二的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来确定倾斜角α、偏转角β的值,用matlab 软件求出03.3=α、04=β α=3.30,β=时总的平均相对误差达到最小,其最小值为0.0594。由此得到双向变位后油量与油位的容积表达式V ,从而确定了双向变位后的罐容表(见表2)。 本文主要应用MATLAB 软件对相关的模型进行编程求解,计算方便、快捷、准确,整篇文章采取图文并茂的效果。文章最后根据所建立的模型用附件2中的实际检测数据进行了误差分析,结果可靠,使得模型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罐容表标定;积分求解;最小二乘法;MATLAB ;误差分

多位数乘以一位数知识整理及习题

多位数乘一位数 知识点我的例子我的提醒 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20×4= 200×4= 2000×4= 最后一定要在末尾补添“0” 估算21×7≈ 498×5≈ 28×7≈应用四舍五入的方法,转化为多位数乘以一位数的口算 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32×3= 多位数中的每一位都要和一位数 相乘。 不连续进位23×4= 多位数中的每一位都要和一位数 相乘。满了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 几。 连续进位169×8= 多位数中的每一位都要和一位数 相乘。满了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 几。 0的特性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 0和任何数相加都得() 中间有0的乘法108×3= 记住:0乘以任何数都等于0 末尾有0的乘法640×2=

《多位数乘一位数》 一、填空: 1、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与任何数相加都得()。 2、60+60+60+60改写成乘法算式是()。 3、最大的一位数乘最小的三位数,积是()。 4、250×8的积的末尾有()个0。 5、有一个三位数,百位上是1,十位上是5,个位上是0,它的3倍是() 6、一部电话816元,一共大约花()元。 二、选择: 1、55×0×9得()。 A、495 B、55 C、0 2、108×5()108+5。 A、﹥ B、﹤ C、= 3、最大的两位数乘最大的一位数,积是()。 A、三位数 B、四位数 C、三位数或四位数 4、304×5的积中()。 A、有1个0 B、有2个0 C、没有0 5、与128×2不相等的算式是()。 A、128+128 B、2×128 C、128+2 6、0+0+0的结果与()相同。 A、0×3 B、0+3 C、0+4 三、计算:

第六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教案

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学会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能够正确地口算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口算乘法和笔算乘法两部分。 本单元先出口算乘法,内容包含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相应的估算。先出口算,是因为学生在表内乘法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用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比较容易接受。同时,由于笔算乘法,如12×3,在计算时要算2×3和10×3,这就要用到整十数乘一位数。因此在教学笔算乘法时需要有口算的基础。此外,乘法估算也同样需要有一定的口算乘法的基础,所以先出口算有利于学生掌握笔算和学习估算,在进行笔算和估算的同时又可以巩固口算,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它是多位数乘法的基础。但笔算乘法与笔算加、减法有很大差异,在计算过程中,多位数乘一位数不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乘,而是要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另一个因数的每一位,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其中计算步骤较多,要顾及的问题也很多,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容易出错。因此教材在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算理的基础上,采取各个突破的办法来克服笔算乘法的难点。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1)通过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引出笔算竖式,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2)突破笔算乘法的难点。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进位问题,二是因数的中间和末尾有0的问题。在进位中,先出不连续进位的,再出连续进位的,两种情况都以两位数乘一位数为主。这样编排重点突出,分散了难点,便于学生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用类推的方法掌握新知识,从而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本单元加强了“解决问题”的教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创设了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提出乘法计算问题,使学生体会到乘法计算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蕴涵在许多现实情境中的

学生成绩分析数学建模优秀范文讲课教案

学生成绩分析数学建模优秀范文

2012年暑期培训数学建模第二次模拟 承诺书 我们仔细阅读了数学建模联赛的竞赛规则。 我们完全明白,在竞赛开始后参赛队员不能以任何方式(包括电话、电子邮件、网上咨询等)与本队以外的任何人(包括指导教师)研究、讨论与赛题有关的问题。 我们知道,抄袭别人的成果是违反竞赛规则的, 如果引用别人的成果或其它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明确列出。 我们郑重承诺,严格遵守竞赛规则,以保证竞赛的公正、公平性。如有违反竞赛规则的行为,我们愿意承担由此引起的一切后果。 我们的参赛报名号为: 参赛队员 (签名) : 队员1: 队员2: 队员3:

2012年暑期培训数学建模第二次模拟 编号专用页 参赛队伍的参赛号码:(请各个参赛队提前填写好):竞赛统一编号(由竞赛组委会送至评委团前编号): 竞赛评阅编号(由竞赛评委团评阅前进行编号):

2012年暑期培训数学建模第二次模拟 题目学生成绩的分析问题 摘要 本文针对大学高数和线代,概率论成绩进行建模分析,主要用到统计分析的知识及SPSS软件,建立了方差分析、单因素分析、相关性分析等相关模型,从而分析两个专业、四门课程成绩的显著性,以及课程之间的相关性。最后利用分析结论表明了我们对大学数学学习的看法。 问题一:每门课程两个专业的差异性需要进行多个平均数间的差异显著性检验,首先应该对数据进行正态分布检验,结论是各个专业的分数都服从正态分布,之后可以根据Kolmogorov-Smirnov 检验(K-S检验)原理,利用SPSS 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出方差分析表,进行显著性检验,最后得出的结论是高数1、高数2、线代和概率这四科成绩在两个专业中没有显著性差异。 问题二:对于甲乙两个专业分别分析,应用问题一的模型,以每个专业不同班级的高数一、高数二、线代和概率平均数为自变量,同第一问相同的做法,得到两个专业中不同学科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问题三:我们通过对样本数据进行Spss的“双变量相关检验”得出相关系数值r、影响程度的P值,从而来分析出高数1、高数2与概率论、现代的相关性。 问题四:利用上面数据,得到各专业课程的方差和平均值,再通过对各门课程的分析,利用分析结论表明了我们对大学数学学习的看法。 本文针对大学甲、乙两个专业数学成绩分析问题,进行建模分析,主要用到统计分析的知识和 excel以及matlab软件,建立了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的相关模型,研究了影响学生成绩的相关因素, 以及大学生如何进行数学课程的学习。

数学建模论文范文

数模论文的撰写方法 1. 题目 2.摘要 3. 问题重述 4. 问题分析 5. 模型假设与约定 6. 符号说明及名词定义 7. 模型建立与求解①补充假设条件,明确概念,引进参数; ②模型形式(可有多个形式的模型); 8. 进一步讨论(参数的变化、假设改变对模型的影响) 9. 模型检验(使用数据计算结果,进行分析与检验) 10. 模型优缺点(改进方向,推广新思想) 11. 参考文献及参考书籍和网站 12.附录(计算程序,框图;各种求解演算过程,计算中间结果;各种图形、表格。) 下面是范例:

1 问题的提出 位于我国西南地区的某个偏远贫困村,年平均降水量不足20mm ,是典型的缺水地区。过去村民的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用水一方面靠的是每家每户自行建造的小蓄水池,用来屯积每逢下雨时获得的雨水,另一方面是利用村里现有的四口水井。由于近年来环境破坏,经常是一连数月滴雨不下,这些小蓄水池的功能完全丧失。而现有的四口水井经过多年使用后,年产水量也在逐渐减少,在表1中给出它们在近9年来的产水量粗略统计数字。2009年以来,由于水井的水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不仅各种农业生产全部停止,而且大量的村民每天要被迫翻山越岭到相隔十几里外去背水来维持日常生活。 为此,今年政府打算着手帮助该村解决用水难的问题。从两方面考虑,一是地质专家经过勘察,在该村附近又找到了8个可供打井的位置,它们的地质构造不同,因而每个位置打井的费用和预计的年产水量也不同,详见表2,而且预计每口水井的年产水量还会以平均每年10%左右的速率减少。二是从长远考虑,可以通过铺设管道的办法从相隔20公里外的地方把河水引入该村。铺设管 道的费用为 L 66Q .0P 0.51 (万元),其中Q 表示每年的可供水量(万吨/年),L 表示管道长度(公里)。铺设管道从开工到完成需要三年时间,且每年投资铺设管道的费用为万元的整数倍。要求完成之后,每年能够通过管道至少提供100万吨水。 政府从2010年开始,连续三年,每年最多可提供60万元用于该村打井和铺设管道,为了保证该村从2010至2014年这五年间每年分别能至少获得150、160、170、180、190万吨水,请作出一个从2010年起三年的打井和铺设管道计划,以使整个计划的总开支尽量节省(不考虑小蓄水池的作用和利息的因素在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