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动手操作

合集下载

动手操作乐趣多(教案)通用版心理健康二年级上册

动手操作乐趣多(教案)通用版心理健康二年级上册

动手操作乐趣多(教案)通用版心理健康二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体验合作的乐趣,培养团队精神。

2.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习惯,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3. 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敢于面对挑战,克服困难。

4. 培养学生欣赏他人、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品质。

教学内容1. 主题:动手操作乐趣多2. 活动一:盲人方阵3. 活动二:解开千千结4. 活动三:画鼻子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合作精神、自信品质。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克服困难,建立自信。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磁铁、绳子、眼罩、画纸、画笔。

2. 学具:剪刀、胶水、彩纸、彩笔。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让学生认识到动手操作的重要性。

2. 活动一:盲人方阵-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四人。

- 每组选一名“盲人”,其他成员为“向导”。

- “盲人”戴上眼罩,由“向导”搀扶,通过障碍物,到达目的地。

- 活动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互相鼓励、支持,培养团队精神。

3. 活动二:解开千千结-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五人。

- 每组成员手拉手,形成复杂的人链。

- 在不松开手的情况下,成员们要设法解开人链,恢复原状。

-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沟通,共同解决问题。

4. 活动三:画鼻子-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三人。

- 每组选一名“画家”,其他成员为“模特”。

- “画家”在“模特”脸上画鼻子,但不能用手辅助。

-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他人,学会倾听、尊重他人。

板书设计1. 主题:动手操作乐趣多2. 活动一:盲人方阵3. 活动二:解开千千结4. 活动三:画鼻子作业设计1. 让学生回家后,与家人分享今天的学习内容,共同完成一个家庭合作任务。

2. 写一篇关于团队合作、自信品质的日记。

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2. 教师要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怎样让学生动手操作取得实效

怎样让学生动手操作取得实效

怎样让学生的动手操作取得实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教学中,教师也都认识到这一点。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也都设计一些动手操作的教学环节,来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能力。

但教学的实际效果却不大令人满意,并未取得实效。

为此,我校专门对《如何提高课堂动手操作的有效性》课题,进行了近一年的研究。

那么怎样才能使动手操作在课堂教学中取得实效呢?一、精心准备操作材料要让学生动手操作,就得准备操作材料。

操作材料的选择要有利于帮助学生感知数学现象,认识数学本质。

教学中由于一些老师对操作材料的准备工作重视不够,致使课堂出现了许多无效、低效的操作现象,甚至出现“操作”的错位,导致教学结果的偏差,人为增加教学进度的难度,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

常用的操作材料除了教材配套的教具、学具外,比如三角板、小棒、圈片、钉子板、量角器等等,另外,教师还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搜集一些操作材料。

有时课堂上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师还需要对现成的操作材料进行有目的的加工,以便更利于学生的操作和思考。

课堂上有现成的教具、学具供我们使用当然好,拿来即用,或者稍作改动,但有些教学内容所需的操作材料,则需要老师精心创造和制作。

于是学校在师生中间开展了自制教具、学具活动,要求每位师生针对本年级教科书上的难点内容、不易理解的知识,充分发挥智慧,大家一起动手制作教、学具,使这些知识能直观、形象易于理解。

一年来我校师生共制作教、学具400余件。

这些教学具的应用,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效果发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对操作的各环节要提出明确要求,避免盲目性,使活动有序进行小学生的注意力往往明显地带有无意性和情绪性,操作时,注意力常常被他们感兴趣的学具色彩、形状所吸引,由着自己的兴致来摆弄学具。

所以,教师应该用清楚的语言向学生提出明确的操作要求,按教学目的精心组织学生进行有序操作,使他们的操作活动具有明确的指向性。

让学生动手操作“做”数学

让学生动手操作“做”数学

一 、 让动手 操作与观察比较相融合
苏联





















要 的源泉 ,观察是知识理解和技艺之母 。 观察对 于理解事
物的深度 , 吸收掌握知识 的容量 , 智力发展 的程度和水平
有 着 直接 的关 系 。 ” 可 见 观 察的重 要性 。 观 察是 一 种 内化 的
手段 , 当它 结合 各种形 式 的动手 操作 让 , 视 觉 与触觉 融 为
个是 三 倍 数 , 6 个 是 2 个 的 3 倍 。 “ 图 ( 2 )” 中红 色 圆形 的 有
3
个 黄 , 色 的 有 6
个 ,黄 色的 个数 是 红
色个数 的 2
倍 红色 ,
的 3 个是 一
倍数 ,
黄 色的 6
个是
两倍数
6

个是 3
个的 2
倍 。 如 果摆 成 下 图 :
红 色● ●
黄 色o o 0 0 0 0 o
中交流 ,在交流 中再 进行操作 的 良性循环 过程 。
例 如 , 在 教 学 “ 三 角形 内 角和 ” 时 教 , 师 课 前 让 学 生 每 人
准备 直 角三
角形 、 锐
角三
角形 钝 、
角三
角形 纸
片一 ,
把 剪刀 。
课 堂上
,教 师指




节课
我们



角形 的 内角和 , 看 谁
能 利 用 手 中的 学具 , 通 过 折 、 剪 、 拼 等操 作 活 动 发 , 现 三 角 形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
在当今的教育领域中,动手操作已经成为启发学生思维和培养
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

然而,许多学生缺乏动手操作的经验
和技能,也缺乏足够的兴趣和意愿去进行动手操作。

因此,教师
要注意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以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

首先,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动手操作培训。

由于许多学
生缺乏动手操作的经验和技能,他们可能会在实际中遇到许多困
难和挫折。

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动手操作,例如手工制作、实验操作、游戏等活动,以帮助学生培养动
手操作的技能和信心。

此外,教师还应该提供相关的技术和方法,并针对学生的水平和兴趣进行个性化教学。

其次,教师应该在课程设计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


师可以通过设计实验、工程项目、场景模拟等具有实际应用性的
任务,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
教师还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
他们在动手操作中主动探索和创新。

最后,教师应该注重激发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的兴趣和热情。


师可以通过设计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任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和参与度。

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挥自己的
兴趣和特长,例如设计、编程、音乐等方面,以增加学生的学习
动力和满足感。

综上所述,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是教育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教师应该注重动手操作培训、课程设计和兴趣激发等方面的工作,以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培养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动手操作是指学生通过亲自操作物体、实践活动,进行实际操作的学习方式。

下面将从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两个方面来讨论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针对教学方法,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来培养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1. 实践活动法:通过组织实际操作的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践操作。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数学教材中的几何图形提取出来,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拼凑和组合,感受几何图形的属性和特点。

这种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操作技巧和空间观察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几何图形的性质。

2. 分组合作法: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学生可以相互帮助、互相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实践,通过实际操作和合作探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模拟实验法:通过让学生进行一些数学实验,模拟一些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学习面积和体积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实验,并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和计算,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面积和体积的概念。

对于培养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需要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

1. 实用性教学内容:选择一些实用性较强的数学内容进行教学,通过实际操作来讲解时间的计算,通过制作平面图来理解比例关系等。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他们对数学的实际应用感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 多样性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类型的数学内容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在不同领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几何形状的学习中,可以通过拼插、折叠、填充等多种方式来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灵活性教学内容: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注重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灵活性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

动手操作小学数学教案

动手操作小学数学教案

动手操作小学数学教案
年级:三年级
时间:40分钟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和掌握加法运算的基本规则。

2. 提高学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1. 加法习题卡片
2. 小组合作分组表
3. 珠子或其他实物作为教具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教师介绍当天的学习内容:加法运算。

让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加法规则,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加法。

二、授课(10分钟)
1. 教师向学生展示加法习题卡片,让学生自愿参加。

2. 学生根据卡片上的数字,进行加法运算,用珠子或其他实物代替数字,进行实际操作。

三、小组合作讨论(15分钟)
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4-5人。

2. 小组讨论并解决教师提供的加法问题,每组选择一名代表将解答结果写在白板上。

四、总结(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当天学习到的知识,强调加法的基本规则,鼓励学生多加练习,提高计算能力。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加法练习题作业,并鼓励学生在家继续进行动手操作加法练习。

教学反思:
1. 动手操作对学生理解加法规则和概念的帮助很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小组合作讨论能够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环。

3. 可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加更多的实物材料,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正确恰当地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探究与发现中。

例如,我在教北师大版数学十一册第六单元的《搭一搭》时,我是这样设计学生动手操作的:一、学生动手操作目的。

学生通过动手摆一摆、看一看、画一画等活动,让学生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并能根据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

二、教具学具准备阶段。

为了保证到时每个学生都有学具操作,我在上课前三天就布置学生每小组(8人)制作6个小正方体。

我还准备了万一在上课时有学生没有制作到小正方体,就把办公室的二十几盒粉笔分小组发给学生去操作。

三、实际动手操作阶段。

首先,我向学生讲清这次动手操作的要求、做法。

然后,让学生8人为一小组,由各组长组织好学生进行操作,小组长作好记录。

1、按老师出示的图来摆,并画出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2、用5个小正方体搭出自己喜欢的立体图形,并画出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3、根据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

每完成一项内容教师就组织全班学生进行交流汇报,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览。

通过这三个层次的实际操作,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理解了本节课的内容,能正确地绘图和还原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设计“学生动手操作”,我觉得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来设计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

2、要让学生准备好动手操作活动所需的学具,教师准备好演示教具。

3、要向学生讲清动手操作的目的、要求与做法。

4、学生动手操作时,老师要适时地进行观察、指导;操作后,要组织交流、评价、小结。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获得知识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获得知识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获得知识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点: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这种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关系的,仍然具有一定的具体形象性。

小学生的这些思维特点,决定了小学数学教学应把为学生提供有益于发展思维的感性材料视为教学的一条原则,通过教师的指导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低年级学生好动、好看、好问、好奇、好夸,我们的教学只有适应他们的思维特点,“投其所好”,才能使他们学得主动有趣、扎实、有效。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逐步总结出了摆、看、读、划、想、说六动教学法。

实践证明,动手与思维应该是完善的结合,即要在动手中思考,在思考时动手。

因此,实施这种教学法的关键在于充分提供动的机会,逐步变教师的演示教具为学生充分地摆弄学具,通过手摆、眼看、口说,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为知识的获得创造前提条件。

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凡是遇到建立概念,或是分析数量关系时,我总是让学生首先动手操作学具,在“玩”的过程中激发兴趣,积累感知,启迪思维,让学生活动遵循形象——表象——抽象的认识过程,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下面是组织学生动手操作的教学实例。

加法的初步认识我在黑板上画一棵树,树上放了2只鸟的图片,用来表示树上有2只鸟,要求学生也在数学本上画一棵树,树上放2只鸟的图片。

然后我又拿了一只鸟的图片,从黑板的右上角慢慢移动过来,放在树上,用来表示从空中又飞来1只鸟,并要求学生仿照我的过程去做。

提问:树上原来有几只鸟?又飞来几只?树上一共有几只鸟?学生一眼就看出原来有2只鸟,又飞来1只,2只和1只合起来,树上一共有3只鸟。

减法的初步认识我在磁性黑板上放了3架飞机图片,外面画线圈起来,提问:飞机场上停放几架飞机?接着让学生和我一起把其中的一架慢慢拿起来,越升越高,问:“飞走了几架?”飞走了1架,还剩几架?学生一眼就看出飞机场上还停着2架。

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能力七个有趣活动

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能力七个有趣活动

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能力七个有趣活动动手能力是儿童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能力,它不仅能提升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为了帮助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能力,我为您整理了七个有趣的活动,可以在课堂或家庭中进行。

活动一:造纸飞机比赛让学生们制作纸飞机,可以给他们一些原始的纸张和工具,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想象力来制作纸飞机。

然后,组织一个比赛,看谁的飞机能飞得更远或飞行时间更长。

这个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创造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

活动二:手工绘画提供给学生一些颜料、纸张和画笔,鼓励他们自由发挥进行手工绘画。

可以让他们画自己喜欢的动物、风景或者是自己的想象力作品等。

通过手工绘画,学生们可以锻炼手眼协调能力和细致观察能力。

活动三:拼图游戏使用适合年龄的拼图游戏,给学生们布置一些难度适中的拼图任务,让他们动手将拼图还原。

这个活动可以培养学生们的观察力、专注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活动四:手工折纸教导学生一些简单的手工折纸技巧,比如折纸飞机、动物等。

通过手工折纸,学生们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还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活动五:搭建积木提供一些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积木,让学生们动手搭建各种建筑、人物等。

这个活动可以锻炼学生们的空间想象力和手指灵活度,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耐心和坚持不懈的品质。

活动六:磨砂画制作给学生一块磨砂纸,可以使用一些小玩具、叶子等贴在上面,然后使用彩色铅笔涂鸦或者将砂纸涂成不同颜色。

这个活动可以让学生们体验到不同的材料和质地,培养他们的触觉感知和创造力。

活动七:手工制作玩具让学生们使用一些简单的材料如纸板、纸杯、颜料等,动手制作一些简易的玩具,比如纸杯电话、纸板船等。

这个活动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创造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对自己作品的自信心。

通过这七个有趣的活动,可以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能力。

这些活动既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在家庭中进行,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应该给予小学生更多的机会和平台来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让他们在玩乐中实现自我成长。

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答案: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实现:
1. 实践性教学:设置实验课、实训课等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践所学知识,提升技能水平。

2.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分工合作完成一定的实践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动手能力。

3. 案例分析:通过真实案例、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指导学生
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培养其动手操作的能力。

4. 实习实训:安排学生参与相关实习实训,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
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5. 制定实践任务:设计具体的实践任务,要求学生完成并呈现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动手操作的能力。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有效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帮助
他们更好地应对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

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

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在现代教育中,动手操作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特别对于理科学科和实际操作类的专业来说更是必不可少的。

动手操作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

本文将讨论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以便能够在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选取合适的操作对象在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时,首先要选取合适的操作对象。

这个对象应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典型性和实用性,以便能够在动手操作中全面展示知识点的重要性和应用方法。

同时,这个对象又不能太过于复杂或者太过于简单,应该与学生的年龄和学习水平相符合。

操作前,应该给学生一定的引导和科普知识,让他们了解所要操作的对象的相关信息和注意事项。

二、提供必要的工具和材料在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时,需要提供必要的工具和材料。

这些工具和材料必须符合安全、卫生、环保等要求,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但是也应该又限制一定的范围,以确保学生的安全同时也保证操作的顺利进行。

同时,教师也需要督促学生进行实验室设备的正确使用和整理。

三、确保实验室安全环境在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时,需要确保实验室的安全环境。

在操作前,应该对实验室进行检查和消毒,保证实验室的安全性和卫生性。

如果工具或材料有损坏或不充分,应该及时更换或者补充,以避免操作时出现意外。

同时,实验室的通风、照明等设施也应该符合要求,保证学生能够在安全、舒适的环境下进行动手操作。

四、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和步骤在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时,需要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和步骤。

操作的时间应该有充分的规划和安排,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理解知识点并且进行实践操作。

同时,实践步骤的安排也需要详细说明,确保学生能够按照正确的步骤进行操作,避免出现意外情况。

五、开展课堂讨论和交流在学生进行完动手操作后,教师应该及时开展课堂讨论和交流。

这样可以让学生全面了解每一步操作和实验的意义和重要性,也可以让学生交流彼此的体验和经验,相互促进。

同时,教师还可以对学生的操作进行点评和指导,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主动获取知识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主动获取知识
就出 来了。 这时我们要因势利导, 引导学 生
结合 刚才 的操作展 开思考 , 除了刚才我们 “
在数 学教学 中 ,为 了使 动手操作 达到
我 们 预 期 的教 学效 果 ,课 前 必 须 做 好 充 分 i
折 击、 吉等 数大 想 想怎 动脑 , 动 ” 的操作到‘ ” 的 去、 分 , _ : 家 由“ 态 态的思考 , 静 主
如教学“ 分数的初步认识"我们在引 ,
导学生用 大小相同 的长 方形纸 ( 调并板 强
( 份 4根余 一 根 ) 从 而 引 出“ 每 , 有余 数 的 i
。 书相 的折 } 并 过 析 出 除法 ” 进而 教 师引 导出 为什 么 余 数小 于 j :同 )出 、'通 分 得 除数 ” 个 问题 ,提 学生 思 考 。当他 们 1 这
曹 日昌. 普通 心理 学【 . M】北京 : 民教 育 出版 社 , 人
1 8 4: 7 9 7, 21
中华人 民共 和 国教 育 部 制 订 . 目制 义 务 教 育 数 学 全
课程标准 【 . M】 北京 : 北京 师范大学 出版 社 ,0 17 3 20 ,:
( 者单位 : 作 南京 晓 庄 学院 教 育科 学 学, 教 而教 , 于表 摆 做 为 浮
面, 流于形式, 而是要让学生在动手 操作的
过程 中, 学会思考 、 探究 , 主动获取新 知识 。
再 如 教 学 ‘ 余 数 的 除 法 ” 教 学 时 有 ,
要求 同学 们 拿 出 9根 小棒 ,将 9根 小棒 平均 分成 2份 ,再 要 求 同学 们 说 出 结果 i
中 让 动手操动 堂教学。甫种方式 获 知 学生 作是课 操 的一 主 取 在 手 ●杨“一 , 动 一

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一是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从而引导学生通过操作真正掌握理解知识,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形象的物体的知识。

二是有助于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增强亲自探究的欲望,从而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变“学会”为“会学”;一是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使抽象的公式、定理、法则得到验证,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及时提供课堂教学的反馈信息,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在动手操作中显不出来,从而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四是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就应该从课前、课堂和课后等各方面来实施。

一、课前收集信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习惯。

1、收集有关信息,获得感性认识。

教师要敢于打破教材,善于跳出教材,能巧妙组织教材,把知识教给学生,把学生教“活”。

从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摆在学生面前,让其观察生活,搜集信息,这样才能有效的激发其认知冲突,促使他们自主地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而在理解掌握知识,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到自己所学知识的价值所在。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百分率”这一内容时,不把书上的发芽率、成活率等例题搬到课堂上直接向学生讲解,而木的成活率、树木的合格率、种子的发芽率等等,并深入到社会生活,询问这此百分率在实际生活中是怎样应用的。

通过收集信息,使学生对“百分率”有了感性认识,对新课不再陌生,能轻松地接受各种新知识。

这样,从日常生活入手学习知识,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促进对新知识的理解,并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自制学具,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课前让学生用纸片裁剪各种三角形,学生为了剪全各种三角形,就必需复习有关三角形的基本知识;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前,布置学生剪一个规范的圆,学生为了剪一个规范的圆,就必须预习圆的有关知识。

课堂教学应多给学生动手操作

课堂教学应多给学生动手操作

课堂教学应多给学生动手操作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学习中,要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性,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从具体的生活现象中让学生实施动手,手脑并用,就能收到事半功陪的效果。

例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既是10以内加法的延伸,又是学生以后学习多位数加法的基础,正是认知的生长处,也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利用学具,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动手操作。

就以9﹢3=12为例∶㈠①9根小棒要和几根小棒才能凑满10根小棒?②另一根小棒应从哪里来?怎样摆?③最后的结果是多少?怎样摆出来?怎样列式?㈡①3根小棒要和几根小棒才能凑满10根小棒?②另7根小棒应从哪里来?怎样摆?③最后的结果是多少?怎样摆出来,怎样列式?㈢如果老师要你摆出15根小棒,要求一眼就看出多少根,你认为应该怎么样摆?有多少种摆法?㈣以上这些摆放中,相同的一步是什么?(凑十)我们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其中动手操作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为此,在教学中,除了精心设计好问题情境﹑准备好足够的学习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氛围外,重点就是要指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

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的体积时,先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预习:用什么办法推导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如果把圆柱体转化为长主体,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然后让学生拿出先准备好的萝卜和小刀,学生对照教材,切一切,拼一拼,想一想,若失败了,再试,反复试,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索、讨论、总结。

最后重点回答上面的第二问。

学生经过亲自切拼。

亲身体验,激烈争论,共同探索出了长方体和圆柱体的内在联系,得出不变的有:体积﹑底面积﹑高等;变了的有:侧面积﹑表面积﹑底面积﹑底面周长等。

不仅如此,学生还能轻而易举的说出增加的表面积就是长方体左右两面的面积,也就是圆柱体底面半径与高之积的2倍!学生思维的火花自然而然的爆发出来。

实践活动如何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实践活动如何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实践活动如何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

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首先,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直接接触和体验实际操作的过程。

传统的理论教学往往只是在书本和黑板上进行知识的传授,学生缺乏亲身的实践感受。

而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亲自动手去做、去尝试,比如在科学实验中,学生可以自己动手组装实验设备、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等。

这种亲身的体验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并且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从而提高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其次,实践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当学生参与到自己感兴趣的实践活动中时,他们会更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尝试。

比如,在手工制作活动中,学生可能会因为对制作某个手工艺品感兴趣,而主动去研究制作方法、寻找材料、不断改进自己的作品。

这种由兴趣驱动的主动学习能够让学生更加投入,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从而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

再者,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设备故障、操作失误、结果不理想等。

面对这些问题,学生需要自己思考、分析原因、寻找解决办法。

这一过程能够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今后遇到类似问题时能够更加从容地应对。

例如,在进行机器人编程的实践活动中,如果机器人的运行出现了偏差,学生就需要检查程序代码、调整参数,通过不断尝试和改进来解决问题。

实践活动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很多实践活动需要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小组成员之间需要分工合作、相互交流、相互支持。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发挥自己的优势、共同完成任务。

比如,在组织一场校园义卖活动中,学生们需要分别负责物品的筹备、场地的布置、宣传推广等工作,通过团队的协作来实现活动的成功举办。

这种团队合作的经验能够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盒水彩笔 、 4个苹果图 、一幅熊猫图。要 求是 : 以 为例 , 运用 这些材料 , 动手切

必须把操作 与思维 活动有机 结合起 来 , 这样才能使学生 由具体形象思维 向抽象
思维 过 渡 。
师: 如果一个很大 的圆形水 池 , 要求
它的周长 ,能用你们 小组的方法把水池
立 起 来 在刻 度 尺 上 滚 动 一 圈 吗 ? 设 置 冲 (
(4 4 ) 3 2 2 + 6 × - 4等不同的解法。一种原本
错 误 的 解 法 , 为 教 师 的 活 用 , 生 在对 因 学 抗 错 误 中 , 破 了常 规 思 维 , 突 变错 为宝 , 在
创造性思维中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 “ 做” 数学的乐趣。 ・
本质 , 磨炼 了创新思维 , 验了探索数学 体
二 、明 旨 而“ ” — 有 序 地 导 动 —
学 生 的操 作 活动 既 要 有 明确 的要
求, 又要有一 定的层次 和开放性 , 为不同
师: 观察表 中 的结 果 , 发现 什么 ? 你 可以分成哪几种情况?( 生讨 论 回答 , 师 根据摆 的结果 , 列成 除法算式 。) 师: 把多 出来 的 小棒 再分 一 份 , 行 吗?为什么都不动手了?…… 的学生 的数学思考 留有合理 的时间与空
理解 , 比生搬硬套 、 应 死记硬背的记忆会 印象深得多 。
三 、留 时 为 “ ” — 有 度 地 导 动 —
中是否需要学生动手操作 ,用 哪些学具 进行操作 ,在什么地方设计操作 。只有
“ 万事俱备 ”操作 活动才能顺利 开展 , , 教 师 的引导才能 有效 、 充分 、 到位 , 才能达 到预期的效果 。
逐步理解 了整 除与有余 数除法 的区别 ,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句话说得好‘听到的忘记了,看见的记住了,动手的理解了’,讲的就是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进行数学学习的重要意义,如果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通过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探索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

学生只要对学习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注意力就会优先集中,认识就会敏捷而深入,情绪就会愉快而高涨,思维就会活跃而有创造性,行为就会持久而永恒。

数学实验教学是学生参与操作的探索过程,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使小学生的好奇、好玩、好动的天性得到满足,进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例如,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时,在概念的理解上,首先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文具盒的盖面,数学课本的封面,课桌的桌面。

然后比较文具盒的面与数学课本封面的大小,数学课本封面与课桌桌面的大小,再根据理解感受,动口说一说面积的含义。

在教学面积单位时,让学生动手摸,感知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

在充分动手的同时,学会比较和测量面积。

这样,通过数学实验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但使学生深刻理解了所学的知识,而且促使学生智力活动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启迪、挖掘和发挥。

二、通过动手操作,调动学生全员参与的积极性。

教育的本质在于参与,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教学中去,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的获取知识。

动手操作能够提供使每个学生达到他们可能达到的最高学习水平的学习条件。

学生通过操作手中的学具,得出结论,无论他发现的结论是浅显,还是深刻,都是他最真实的体验和感受,都已经充分调动了他的参与性和探究性。

再者,有的学生理论知识不足,但动手能力较强。

在操作过程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得到鼓励并增强学习的信心,引发学习动机,主动进取,提高学习效果。

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结论,更应注重学生的数学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讨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而在认识过程中很难从老师的讲授和得出的结论中获取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品质。

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教师再引导学生到实际中验证,到生活中运用。

这样,学生对知识就会有更深入的理解,各方面素质也会得到和谐发展。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呢?本文将参照大纲要求,结合教材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辅以实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形成学生动手操作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氛围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

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会使学生在毫无压抑感的气氛中学习,敢于设疑,敢于动手操作论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其内在的心理需求。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教师应将单一的操作演示、学生简单的模仿操作转化为探索性、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摆一摆、拼一拼、搭一搭等实践活动去发现事物的奥秘,逐步形成实践求知的意识。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减法时”,23减7怎么算?教学时,教师首先要求学生拿出23根小棒(2捆各10根,加上3根散开的),试着从里面拿走7根,想想该怎么拿?学生自己会发现从散开的3根中减去7根不够减,通过动手操作找到三种不同的摆法:(1)将2捆小棒全部打开为20根,与散开的3根合起来是23根,从23根中直接拿走7根,剩下16根;(2)从2捆中拿出1捆打开为10根,从10根中直接拿走7根,剩3根,与剩下的1捆加3根合起来是16根;(3)将2捆中拿出一捆打开为10根,再与3根合起来为13根,从13根中拿走7根剩6根,最后与一捆合起来是16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1、让学生“进入”课本中的练习题。

我在让学生练习时,喜欢让学生把书本中出现的人物当作自己。

因为这样一来学生会觉得好象这道题目更贴近自己,感觉更亲切。

2、给学生创造动手操作、亲身参与的机会,让他们在参与中体验成功。

如在教学《连加连减》一课时,我事先制作了一些天鹅头饰,并且请班里的九个小朋友戴着头饰表演天鹅飞来飞去的情景。

下面的小朋友一看到这道活动的“例题”,立刻被深深地吸引了,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

教师很轻松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3、利用学生好动及好胜的心理特点,组织一些数学游戏、竞赛抢答等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

学习竞赛以竞赛中的名次或胜负为诱因,可以刺激学生自我提高的需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

一般的学习竞赛对于中等的学生影响最大,因此大部分孩子会在竞赛中通过努力不断进步。

若采用竞赛与自我竞赛相结合的形式就会使先进的学生更先进,后进的学生也变先进。

这样还有利于防止学生的骄傲情绪和自卑心理。

例如在教学10以内加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复习整理课时,我采用了小组竞赛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

竞赛分为三部分:口算、我当小考官和抢答思考题。

每一项均为全班参与,并从各组选出不同人次进行评判记入该组成绩。

由于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都很强,以比赛的形式上复习课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课堂安排层次性强,同学自己出题考自己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