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重难点

合集下载

2021年考研专业课《心理学》:实验心理学重难点(2)

2021年考研专业课《心理学》:实验心理学重难点(2)

2021年考研专业课《心理学》:实验心理学重难点(2)三.反应时法(一)反应时概述1)反应时的含义:不是指执行反应的时间,而是指刺激施于有机体之后,到明显反应开始所需要的时间;反应时实验的基本原则:准确--速度性权衡;反应时的开端: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提出人差方程:B-A=1.233 秒历史研究:赫尔姆霍兹,成功测定蛙的神经传导速度为(26m/s),人的神经传导速度60m/s,将反应时正式引入心理学的是荷兰心理学家唐德斯(ABC 减数法),之后斯腾伯格又提出了加因素法;所以,第一阶段:以减数法为核心(ABC 时期)第二阶段:以加因素法为标志(新时期)2)反应时的种类A 反应时:一个反应仅对应于一个刺激,当一个刺激表现时,就立即对其做出反应这种反应时间也称作简单反应时间B 反应时:多个反应,各自对应事先所规定的那个刺激实行反应测得的反应时间包含简单反应时、辨别时间和选择时间C 反应时:一个反应,仅对应于多个刺激中的那个事先规定好的刺激,对其他刺激的表现不需反应测得的反应时间包括简单反应时和辨别反应时简单反应时简单反应时辨别时间选择时间辨别时间简单反应时ABC(二)反应时的影响因素:分为外部因素与机体因素:其中外部因素分为:刺激方面的因素;环境方面的因素;实验仪器的因素;刺激方面的因素:(1)刺激表现的感觉通道的性质,一般来说:触觉的反应时<听觉反应时<视觉反应时(2)刺激的物理特性:刺激物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属性都会影响反应时的产长短;(3)刺激的物理特性的复杂水准:刺激物体是平面的还是立体的,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等等,也会影响到反应时;(4)刺激表现的位置:在显示器屏幕的中间还是两侧,是视野中心还是边缘;(5)有无线索提示,以及线索与刺激的相容性:当有线索存有时可能会加快刺激的反应速度;环境方面的因素:比如噪音的影响,光线,通风情况等都会对反应时造成影响;实验仪器:实验仪器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也会影响反应时的测量;主观因素:感觉器官的适合水平;被试的注意和准备状态;练习效应;被试的动机与态度;年龄因素及个体方面的差异因素;被试的身心状态,比如药物,疾病的作用;(三)反应时技术(1)减数法:减数法的原理:减数法的实验逻辑:如果一个作业包含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以外两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减数法的应用:证明心理旋转的存有;证明短视记忆的视觉编码;(2)加因素法:加因素法的前提: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系列实行的而不是平行发生的;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一系列有先后顺序的加工阶段组成的。

实验心理学重难点解析2

实验心理学重难点解析2

实验心理学重难点解析(2)二、心理实验的变量与设计(一)心理实验的含义与基本形式1.实验法的概念: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实验法.在实验法中,研究者可以积极地利用仪器设备干预被试者的心理活动,人为地创设出一些条件,使得被试者做出某些行为,并且这些行为是可以重复出现的.2.实验法的特征:与其他研究方法相比,实验法的显著特点是:①要操纵或控制变量,人为地创设一定的情境;②基本目的在于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③有严格的研究设计,包括被试选择、研究的测量和工具、实验程序、设计分析方法等,以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性.3.实验法的分类:根据心理学实验研究目的的不同可分为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根据实验情境的不同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根据实验设计的不同可分为前实验、真实验和准实验;根据实验中自变量的数量的多少可分为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等等.(二)心理实验中的变量及其控制1.自变量的种类与控制:自变量:即刺激变量,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自变量的种类::刺激特点自变量:刺激的不同特性会引起被试不同的反应.环境特点自变量:进行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温度、是否有观众在场、是否有噪音、白天或夜晚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时间这个自变量在记忆研究中是如此重要和无时不在,你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不用时间作自变量的记忆实验.被试特点自变量:一个人的各种特点,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内外倾个性特征、左手或右手为利手、自我评价高或低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被试的暂时差别:通常是由主试给予不同的指示语造成的.对自变量方面的控制①对自变量规定操作定义.实验中规定操作性定义有很多好处,可以使研究者的思考具体而清晰;可以增进科学研究者之间沟通的正确性;可减少一门学科所用概念或变量的数目.②检查点的确定.心理学研究中的自变量,有些有质的区别,是连续的,例如不同的感觉通道,不同的学习方法等,这些不同的质就是不同的检查点,或称为实验处理.一般检查点确定在三到五个为宜.③仪器的校准.实验中对仪器的控制要求是:仪器不仅能对自变量的操作达到严密准确,同时也应具有控制无关变量的能力.④控制呈现刺激方式.包括呈现时间的长短、呈现的顺序、空间位置等,都应根据要求加以控制.2.因变量的种类与控制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因变量指标有:①准确性方面的指标,正确率;②速度或敏捷度方面的指标;③刺激的强度水平;④概率或频率;⑤反应的强度或力量等.对因变量方面的控制①对反应规定操作定义.规定反应变量的操作性定义便于数量化,但是同时要注意指标的单一性偏差.②反应变量应具备的条件.实验中的反应指标一般需要具备几个特征:指标要具有有效性;要具有客观性;指标要能够数量化;指标要能够精确地、真实地度量反应的变化.③反应指标的平衡.3.无关变量及其控制对无关变量的控制①对部分被试变量()及暂时被试变量的控制方法.如指导语主试对被试的态度双盲实验实验组、控制组减少被试差异或扩大人数等.②对环境变量及部分被试变量的控制方法:消除无关环境变量保持无关变量恒定通过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结果的对照达到平衡的效果.随机化法.随机化分配被试,利用数学概率原理,从理论上使各个处理条件下的情况相似.达到平衡误差的目的.利用ABBA或者AB法平衡.采取抵消、循环法,利用实验顺序的变化抵消平衡实验误差.统计方法的运用.在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中充分考虑实验误差的影响.通过统计方法观察实验可能存在的误差.补充:变量的操作性定义1.操作定义及其特征、作用在研究中,对研究变量作出明确定义有两种方式:一是抽象定义,指对研究变量或指标本质的概括,以揭示其内涵,并将其与其他变量或指标区别开来;二是操作定义,指用可感知、度量的事物、事件、现象和方法对变量或指标作出具体的界定、说明.操作定义的最大特征就是它的可观测性,作出操作定义的过程就是将变量或指标的抽象陈述转化为具体的操作陈述的过程.实验中给出操作性定义有三个好处:①可以使研究者的思路具体而清晰;②可以增进科学研究者之间沟通的正确性;③可以减少一门学科所用概念或变量的数目.2.操作定义设计的原则与方法在对自变量规定使用操作性定义时,要特别防止操作性定义单一性偏差,影响研究的构想效度.设计操作定义常见的方法有:①方法与程序描述法,即通过特定的方法或操作程序给变量或指标下定义的一种方法,如”疲劳”可定义为连续工作8小时后个体存在的状态;②静态特征描述法,即通过描述客体或事物所具有的静态特征给变量下定义的一种方法,如”聪明”可定义为学识渊博、语言词汇量大、思维敏捷;③动态特征描述法,即通过描述客体或事物所具有的动态特征给变量下定义的一种方法,如”好学”可定义为经常上自习、进图书馆、进书店、看报纸和电视等.(三)实验设计1.实验设计及评价标准(孟老师,(一)研究设计的内容研究设计的内容包括:①明确研究目的、选择研究对象;②选择研究方法与设计方式;③确定研究变量与观测指标;④选择研究工具与材料;⑤制定研究程序与选择研究环境;⑥考虑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的方法.2.前实验设计与事后设计前实验设计是最为原始的.基本类型有:1.单组后测设计这种实验设计,它对任何无关变量都是对一组被试实施实验处理,然后再对其进行观测,以评价实验处理的效果.该设计由于未控制无关变量的干扰和影响,因而难以得出因实验处理而引起实验结果的结论.2.单组前后测设计在实验处理之前增加了一次前测,通过前测可以获得所抽取样本的最初水平或心理特征,再与单组后测结果进行比较,以分析实验处理的效应.该研究设计的结论也缺乏可靠性,因为其中可能存在练习效应以及历史、成熟因素的影响.3.对照组比较设计除了接受实验处理的实验组外,另外设置了一个不接受实验处理的控制组,因而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历史、成熟和统计回归等无关因素.但是,在该设计中,实验组与控制组被试的选取和分配不是随机的,而且没有前测,因此也不能肯定地将实验组和控制组后测的差异归因于实验处理.3.准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是介于前实验设计和真实验设计之间的实验设计,它对无关变量的控制比前实验设计要严格一些,但不如真实验设计控制得充分和广泛.1.时间序列设计时间序列设计是指对一组非随机取样的被试实施实验处理,并在实验处理前后周期性地做一系列测量,然后分析前后测量是否具有连续性,从而推断实验处理的效果.其基本形式为:一系列前测呻实验处理斗一系列后测.时间序列设计的可能结果如图1-3-1所示.A图中前后测量结果基本上都是连续的,表明实验处理无效;B图中前后测量结果不连续,表明实验处理有效.其中,第一种情况有稳定的正效应,第二种有短暂的作用,第三种有负效应.由于采用了一系列前测,时间序列设计对于成熟、历史和测验效应均有了一定程度的控制.时间序列设计多用于小样本实验,结果一般采用t检验进行考察.图1-3-1 时间序列设计的可能结果2.相等时间样本设计相等时间样本设计是指对一组被试抽取两个相等的时间样本,前一个时间样本里出现实验变量,而在后一个时间样本中不出现实验变量,其基本形式如下:通过比较多次测量的差异,可检验实验处理的效果并分析实验安排的顺序效应.相等时间样本设计可有效控制历史因素的影响,但外部效度不高.它一般适用于一次实验处理对被试序列、行为只有暂时影响的研究,如某些行为的矫正研究.3.不相等控制组前后测设计这种设计的基本形式如下:实验组:前测→实验处理→后测为控制组:前测→后测由于采用了控制组和前后测,不相等控制组前后测设计控制了历史、成熟、测验等因素,比前实验设计完善了一步.但是,它还不如真实验中的前后测设计.因为在不相等控制组前后测设计中被试不是通过随机抽取的,只是采用原有的静态组,实验组和控制组之间可能存在选择偏差.其统计分析一般是采用独立样本的厂检验和协方差分析,将两组前后测的分数变化进行比较,从而估计出实验处理的效果.4.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时间系列设计这种设计的基本形式如下:实验组:一系列前测→实验处理→一系列后测控制组:一系列前测→一系列后测可见这种设计既采用了序列前后测又设置了非随机分配的控制组,能更好地控制成熟和历史的因素,而且测验的练习效应和敏感性也能得到有效的平衡和控制.5.分解样本前后测设计这种设计的基本形式如下:A组:前测→实验处理→后测被试B组:前测→实验处理→后测从形式上看,这种设计是将前实验设计的单组前后测设计进行两遍,比较适合于不能一次使所有被试都接受处理、但要求最终所有被试都接受处理的情况.6.修补设计修补设计实际上是将两个不同的前实验设计结合在一起.其基本形式为:A组:实验处理→后测B组:前测→实验处理→后测4.真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就是通常所说的实验设计,其特征在于对影响内部效度的无关变量采取了严格的控制并有效地操纵研究变量.根据被试接受实验处理的情况,真实验设计可分为被试问设计、被试内设计和配对组设计三大类.1.被试间设计即每个被试只接受一种自变量水平的实验处理,不同的被试接受不同的自变量水平的实验处理.在这种设计中由于被试是随机取样并随机安排接受不同的实验处理的,因而又称完全随机化设计;各实验处理组之间不相关,因而又称独立样本设计.被试间设计的数据在统计分析时,通常是对实验组和控制组的结果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或方差分析.被试问设计可以分为后测设计、前测后测设计和所罗门四组设计(又称重叠实验设计)等几种类型,它们可以分别用以下的模式表示.后测设计:实验组:随机取样()→实验处理→后测控制组:随机取样()→后测前测后测设计:实验组:随机取样()→前测→实验处理→后测控制组:随机取样()→前测→后测所罗门四组设计:实验组1:随机取样→前测→实验处理→后测控制组1:随机取样→前测→后测实验组2:随机取样→实验处理→后测控制组2:随机取样→后测2.被试内设计被试内设计是指每个或每组被试接受所有自变量水平的实验处理的真实验设计.又称”重复测量设计”.如果用被试组代替单个被试,每组都要接受所有的实验处理,但组中的每个被试随机地接受一种实验处理,这样的组叫区组,这种设计称为”随机区组设计”.同一区组内的被试应尽量”同质”(即在各方面都相似或相同).随机区组设计的实验处理之间相关,因此又称”相关样本设计”.被试内设计将被试的个别差异从被试(组)内变异中分离出来,提高了效率.对于容易导致的练习或疲劳效应,通常采取全随机法、对抗平衡法(ADUA)、拉丁法等方法予以消除.被试内设计可分为完全和不完全被试内设计两种,两者的区别在于每个或每组被试接受所有的还是部分的实验处理.结果可用方差分析处理.3.配对组设计实验组→实验处理→后测前测斗配对十随机分组控制组→后测从中可见,配对组设计既具有被试间设计的某些特点,如每组被试接受一种实验处理,又有被试内设计的特点,即实验组与控制组同质.完全随机单因素设计;完全随机多因素设计;随机区组设计.(可以参阅舒华老师《心理与教育研究中的多因素实验设计》北师大出版社多因素设计的优越性!1.做一项有三个自变量的实验比分别做三个实验的效率要高.2.做一项实验比分别做三项实验易于保持控制变量恒定.3.也是最重要的,在几个自变量同时并存的情形下所概托的实验结果比从几个单独实验所概括的结果更有价值,更接近生活实际.4.一项实验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当一个自变量的效果在另外一个自变量的每一水平上不一样时,我们就说存在着(自变量的)交互作用.(四)实验研究的效度1.内部效度与外部效度2.内部效度的影响因素研究的内部效度是指在研究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存在一定关系的明确程度.如果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关系并不会由于其他变量的存在受到影响,从而变得模糊不清或复杂化,那么这项研究就具有内部效度.要使研究有较高的内部效度,就必须控制各种外部变量,消除它们对研究结论的影响.这些外部变量通常有成熟因素、历史因素、被试选择上的差异、被试缺失产生的效应、前测效应、实验程序不一致或处理扩散产生的效应、统计回归效应、多种研究条件与因素间的交互作用等.3.外部效度的影响因素研究的外部效度是指研究结果能够一般化和普遍适用到样本来自的总体和到其他总体中的程度,即研究结果和变量条件、时间和背景的代表性和普遍适用性.外部效度可以细分为总体效度和生态效度两类.要提高研究的外部效度,应注意在研究中消除和控制如下因素:①被试的代表性差;②操作定义不明确;③研究对被试的反作用;④事前测量与实验处理的相互影响;⑤多重处理的干扰;⑥实验者效应;⑦研究与实际情境相差较大;⑧被试选择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补充:构思效度是指理论构思的合理性及其转换为抽象与操作定义的恰当性程度.要使研究有较高的构思效度,应做到:①理论构思必须结构严谨、符合逻辑、层次分明,形成某种”构思网络”;②严谨地对各种变量做出明确、严格的说明;③给变量下明确的操作定义,并制定相应的客观测量指标;④消除或控制各种影响因素,如构思水平之间的混淆、主被试效应等.统计结论效度是关于研究的数据分析处理程序的效度检验,或者说,它是检验研究结果的数据分析程序与方法的有效性的指标.统计结论效度的基本问题是研究误差、变异来源与如何适当地运用统计显著性检验,它不涉及系统性偏差的来源问题,而是研究误差变异情况和如何适当运用统计显著性检验的问题.要提高统计结论的效度,首先必须保证数据的质量;其次要明确各种统计检验方法的基本假设和适用条件,选用适宜的统计程序;此外还应注意适当增大样本的容量.补充:研究评价的基本问题(一)研究评价的意义研究评价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①有助于认识研究结果的价值;②有助于研究成果的交流;③从科研管理来看,有助于科研资助或管理机构的决策;④有助于研究结果的应用和推广;⑤研究评价是整合局部研究成果的基础,有利于学科研究体系的完善和系统化.(二)研究评价的内容评价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研究所依据的理论或观点的合理性;②研究方法的恰当性和新颖性;③研究结果的可靠性;④研究解释的恰当性;⑤研究结论的概括性;⑥研究的理论和应用价值.(三)研究评价的方法从方法的性质上,研究评价主要有两种方法,即理论思维方法和评价技术或方法.前者指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等理论方法;后者指具体的评价技术或方法,如研究报告的评价方法、内容分析和元分析等方法.从评价的范围上,研究评价主要有针对某一项研究的单个评价和涉及大量同类研究的综合评价.前者一般通过研究报告的阅读和评价来进行;后者常采用内容分析和元分析的方法进行.从科研管理或评定者的组成上,研究评价主要有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前者一般以研究报告总结的形式出现;后者指有关专家对研究进行的评价,如成果鉴定会、评审会等.二、研究报告的阅读与评价:(1)问题提出部分.比如作者要解决什么问题;该研究要检验的假设是什么等.(2)研究方法部分.比如作者的研究方法是否能够检验研究假设;研究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是什么,被试如何取样,是否合理等.(3)结果部分.比如将该研究获得的结果与自己预测的结果进行比较,若一致,试问自己将如何解释这一结果.(4)讨论部分.将自己对结果的解释与研究者的解释相比较,当出现不同时,要思考为什么自己不那样解释或者为什么作者不那样解释(5)结论.主要是判断结果的概括性,即结果的普遍推广程度.除此之外,还需要从报告格式规范、行文要求等方面进行评价.。

实验心理学》教案--心理物理学方法

实验心理学》教案--心理物理学方法

《实验心理学》教案--心理物理学方法一、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心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

2. 培养学生运用心理物理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帮助学生掌握心理物理学实验的基本技能。

二、教学内容1. 心理物理学概述:心理物理学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实验心理学中的地位。

2. 心理物理学方法:感觉阈限、感受性、心理物理定律等基本概念。

3. 心理物理学实验设计:单一变量实验设计、多重变量实验设计。

4. 心理物理学实验技能:实验操作、数据收集与分析。

5. 心理物理学实验案例分析: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领域的心理物理学实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心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及其在实验心理学中的应用。

2. 难点:心理物理学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心理物理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

2. 演示:展示心理物理学实验过程和结果。

3. 实践:学生亲身体验心理物理学实验,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4. 讨论: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心理物理学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五、教学准备1. 教材:《实验心理学》相关章节。

2. 实验器材:心理物理学实验所需的仪器和设备。

3. 实验材料:心理物理学实验所需的各种刺激材料。

4. 课件:制作教学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

六、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引入现实生活中的心理物理学现象,激发学生对心理物理学的兴趣。

2. 新课讲解:讲解心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

3. 案例分析:分析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领域的心理物理学实验案例。

4. 实验演示:演示心理物理学实验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实验现象。

5. 学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心理物理学实验,亲身体验实验过程。

6. 结果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心理物理学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七、作业布置1. 复习本节课所学的心理物理学基本概念和实验方法。

2. 完成课后练习,包括相关理论知识点的巩固和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

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重难点(3)

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重难点(3)

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重难点(3)实验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课考试的一个重要部分,考生在复习准备中要把握重点,捋清复习思路,这样才能够熟练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打好基础。

下面是凯程教育整理的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重难点(3),希望大家认真应对接下来的复习。

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重难点(3)四.心理物理学方法(一)阈限的测量感觉阈限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绝对阈限:指刚好能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另一种是差别阈限:指刚好能引起差异感受的刺激变化量;操作定义:绝对阈限: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反应的刺激值;差别阈限: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强度之差;1)极限法又叫最小变化法、序列探索法、最小可觉差法;基本概念:不肯定间距Iu:上限与下限之间的距离;Iu=Lu-Ll主观相等点PSE:不肯定间距的中点;PSE=(Lu+Ll)/2差别阈限DL:取不肯定间距的一半,或上差别阈限与下差别阈限之和的一半。

误差方面极限法进行实验时,被试主要产生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还会偶尔产生练习误差和疲劳误差这两种系统误差。

习惯误差:被试因习惯于由原先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或感觉状态,而对新的刺激作了错误的判断;在递减系列中----使阈限偏低;在递增系列中---使阈限偏高;期望误差:被试因过早期望将要来临的刺激而导致错误的判断;在递减系列中---使阈限偏高,在递增系列中--使阈限偏低;采用递增递减交替进行的设计能抵消这两种误差,并且递增递减的系列要保持数量一致。

练习误差:由于实验的多次重复,被试逐渐熟悉了实验情景,对实验产生了兴趣和学习效果,导致反应速度加快和准确性逐步提高的一种系统误差。

可能使阈限降低;疲劳误差:由于实验多次重复而发展的疲倦或厌烦情绪,导致被试反应速度减慢和准确性逐步降低的一种系统误差,可能使阈限升高;随着时间的进展,练习可能使阈限降低,而疲劳可能使阈限升高。

为了平衡这两种误差,最小变化法的递增与递减,采用ABBA 法,交替进行;注:分清差别阈限的上限和上差别阈限的区别?差别阈限的上限:在递减系列中,最后一次“+”到非“+”之间的中点为差别阈限的上限,即Lu;上差别阈限:等于差别阈限的上限减去标准刺激的值:DLu=Lu-St具体测定方法:见实验心理学P2342)平均差误法实验规定以某一刺激为标准刺激,然后要求被试调节另一比较刺激,使后者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

《实验心理学》(孟庆茂版)超详细知识点及重点笔记

《实验心理学》(孟庆茂版)超详细知识点及重点笔记

《实验心理学》(孟庆茂版)超详细知识点及重点笔记教材:《实验心理学》(孟庆茂、常建华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第一版第一章绪论--心理学怎样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第一节心理学的科学性一、什么是科学?科学就是通过客观的观察和严密的论证来获取知识。

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权威、逻辑推理、经验或直觉、科学。

就一个人来说,科学研究是获得正确知识的一个重要来源;而对全人类来说,科学就是获取真知的唯一来源了。

科学与前面三个途径的区别在于其客观性和严密性。

所谓客观性,就是科学只承认和研究客观存在的事物;所谓严密性,就是科学家采用严密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

二、科学的五大前提假设(一)世界是真实的对于大多数科学家来说,我们面临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不以我们的意志而转移的。

(二)世界是有规律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只要条件满足,就会出现过去出现过的事件。

(三)世界是有因果关系的科学家认为,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其原因,而不是毫无理由地独自产生的。

(四)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任何一个科学家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承认:世界是可知的。

(五)世界是可以用理性加以理解的推理--逻辑思维是理解一切事物和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

对科学家来说,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通过推理加以解释,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推理而得到解决。

三、心理学是不是科学学科的科学性是一个连续体,在学科发展的同时,其科学性也在发展。

在冯特时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是所谓的"内省",它直接违反了科学研究的客观性原则。

行为主义认为,只有那些可以观察到的行为才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当代认知心理学则是一个典型的研究从被试身上直接观测到的客观事实、寻找其中因果关系的学术流派。

而与之同时代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则重视意识、情感、价值等行为主义心理学比较忽视的内容,它不甚强调客观观察(事实上也很难做到这一点)。

另外,心理学的不少分支(例如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等)比较倚重高级统计分析,而这些方法并不一定能直接得出因果关系,对分析结果的解释也可以各不相同,这也降低了它们的科学性。

心理学应对考研心理学专业常见难点

心理学应对考研心理学专业常见难点

心理学应对考研心理学专业常见难点考研心理学专业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全面考察,许多同学在备考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难点和挑战。

本文将从认知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四个方面出发,介绍心理学专业考研中常见的难点,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法和应对策略。

一、认知心理学常见难点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知觉、学习和记忆等认知过程的学科。

在考研过程中,同学们可能会遇到以下难点:1. 注意力与习得:注意力是认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而习得是指个体通过重复暴露于刺激环境中而获得的相对持久的知识或技能。

理解和应用注意力与习得的理论和实验方法是认知心理学考试中的难点。

应对策略:多进行实践操作,如完成一些与注意力和习得相关的实验,掌握操作步骤和数据处理方法,加深对注意力与习得的理解。

2. 认知发展:认知发展研究主要关注人类从婴儿到成年人认知能力的变化和发展规律。

对于没有相关专业背景的同学来说,理解和掌握不同年龄段的发展特点以及对应的理论模型是一项挑战。

应对策略:查阅相关教材和参考书籍,将认知发展的主要理论和模型进行整理和归纳,形成自己的思维导图,有助于记忆和理解。

二、实验心理学常见难点实验心理学是通过科学实验方法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的学科。

在考研过程中,同学们可能会遇到以下难点:1. 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是实验心理学考试中的重要内容,要求考生了解和掌握经典实验设计的原理和步骤,并能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合适的实验。

应对策略:通过学习经典的实验设计,并多进行实践操作,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步骤,加强对实验变量的操作和测量。

2. 数据分析与统计:实验心理学中的数据分析和统计是考研难点之一,要求对常见的数据分析方法和统计指标进行掌握和应用。

应对策略:多进行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的实践操作,熟悉常见的数据分析方法和统计指标,掌握数据处理软件的使用技巧。

三、发展心理学常见难点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生命周期内心理过程和行为变化的学科。

实验心理学的重点和难点及实验心理学题库整理版

实验心理学的重点和难点及实验心理学题库整理版

实验心理学的重点和难点一、 实验心理学概述(一)实验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1. 冯特首次提出心理学必须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从而搭建了实验心理学的框架;2. 费希纳开创性地提出量化研究心灵的思想,其著作有《心理学物理纲要》;3. 艾宾浩斯开用实证方法研究记忆等高级心理活动之先河,采用节省法;(二)实验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略二、实验心理学的变量与设计(一)心理学实验的含义与基本形式1) 观察法:是描述性质的方法,特点:直接性,描述性;缺点:过于直接和简单;其中自然观察法是最受推崇的一种方法,是指对自然情境下的现象进行深入观察的一种方法;其中个案法,是指深入研究单个或少数几个被试的观察法;(注意无干扰观察::指研究者为了避免被试由于知晓正在被观察,产生非自然状态下的行为,而采用的一种无干扰观察技术)2) 相关研究:探索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3) 实验法:是科学心理学研究的最高级的方法;实验法的优点:①实验者带有特定的目的进行实验,这比起耐心等待自然观察要有效、经济和方便得多②实验者可以控制一切无关变量而只改变一些研究感兴趣自变量,因此结论更加严谨③实验条件为实验者的观察和记录创造了最好的条件,测量较为精确④设定明确的实验条件可以使别人来重复并检验实验的结果实验法的缺点:①实验条件控制有过多的人为性②实验干涉程度高③对于复杂的行为无法测量④不适合大规模探索性研究根据实验的条件要求严格程度分类:自然实验法:在自然情境下,对实验情境进行一定控制来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变化进行研究,结果与真实生活或工作情境比较接近,具有很好的推论性;实验室实验: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精确和严格的控制进行研究,结果与真实情况差异较大,推论性较差;(二)心理学实验中的变量及其控制1) 自变量的种类与控制自变量: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自变量的分类:①作业变量(课题变量):即各种可以操纵的具有质或量的变化的刺激,如教材、教法、教学手段或教学组织形式等;②环境变量,即实验的环境,如实验室的照明情况或噪音强度等;③被试变量,又称机体变量,是指在外界条件一致的情况下,被试间不同程度的持续性特征,如年龄、性别、血型、不同文化程度、职业特点、健康状况等;④暂时的被试变量,指通过主试的言语、态度以及用某些方法使被试的机能状态、特性等产生一时的变化,将这种一时的变化作为引起被试反应的自变量,如疲劳、焦虑等。

【2021北师大心理学MAP考研】实验心理学重难点讲解一

【2021北师大心理学MAP考研】实验心理学重难点讲解一

【2021北师大心理学MAP考研】实验心理学重难点讲解一实验设计这块是我们考试的重点,每年必考一道实验设计的论述题,在这里先把基本的概念和实验设计类型搞清楚,有助于我们解决各种实验设计的题目。

实验设计:指研究者针对需要验证的实验假设,为有计划地搜集观察资料而预先建立和依据的工作模式。

评价标准(1)内部效度:指在研究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关系的明确程度。

(如测体重要用秤而不是尺,测智商要用智商的量表而不是人格量表)(2)外部效度:实验的结果能够一般化和普遍化到其他总体、变量条件、时间背景中去的程度。

即研究结果的普遍性和可推广性。

内部效度是外部效度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按照大纲规定的三块内容,其实是从对实验设计标准的不同进行分类的。

一、根据实验中自变量的数量:1.单因素实验设计:实验中只有一个自变量,被试接受这个自变量的不同水平的实验处理的设计。

2.多因素实验设计:实验中有多个自变量,被试接受几个自变量水平的结合的实验处理。

能探讨较复杂的因果关系,如交互作用,代表实验设计发展的一种趋势。

二、根据对实验控制条件的严密程度的不同:1.前实验设计:是一种对自然条件下发生的心理现象进行观测、记录、描述的设计方法。

这种设计往往不易采取随机化原则分配被试,而且也不易主动地控制自变量和其他无关变量,它可以为进一步实施更严格的设计积累资料。

意义:为更高层次的真实验设计和准实验设计提供必要的基础和资料。

局限:易受无关变量的影响。

包括:单组后测设计、单组前后测设计、固定组比较设计、事后回溯设计2.准实验设计:是指降低了实验控制的标准,通常在不易对被试进行随机取样,无法严格创设等组的条件下进行的设计。

如: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工作压力与工作效率。

优点:在真实性和生态效度上高于真实验设计。

局限:无关变量控制不够严格、因果关系确定性弱3.真实验设计:就是通常所说的实验设计, 是以数理统计为基础的实验设计。

心理学课程组织教学设计思路及重点、难点和对策

心理学课程组织教学设计思路及重点、难点和对策

心理学课程组织教学设计思路及重点、难点和对策心理学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及重点、难点和对策一、课程组织教学设计思路1.确定教学目标心理学课程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明确教学目标。

在心理学课程中,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培养,既要让学生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形成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和态度。

2.组织教学内容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包括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心理学的主要分支及其应用等方面,尤其要围绕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和兴趣点展开,引导学生学习心理学知识。

3.创设教学环境心理学课程的教学环境要求舒适、和谐、积极向上。

教师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技术,如PPT、实验、讨论、案例分析等,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激发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4.分层次教学在心理学课程的教学设计中,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和个别差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差异化教学。

5.激发学生兴趣心理学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在课堂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社会现象等,利用生动的案例、图表等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其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6.强化实践教学心理学课程需要注重实践教学的设计和实施。

通过实验、实习、案例分析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设计的重点1.培养学生的基本心理理论知识心理学课程的重点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基本心理理论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基本心理学概念、理论和原则,包括感知、认知、情感、学习、记忆、思维、语言、人格、发展心理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

2.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教授一些常用的心理学分析方法和实际应用技巧,以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心理学课程的教学设计重点还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判断力,使他们能够理性地思考和分析问题。

浙江省考研心理学复习实验心理学重难点汇总

浙江省考研心理学复习实验心理学重难点汇总

浙江省考研心理学复习实验心理学重难点汇总实验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通过实验方法来研究和解释个体和群体的行为和认知过程。

在浙江省考研心理学复习中,实验心理学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对浙江省考研心理学复习中的实验心理学重难点进行汇总和解析,帮助考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一、实验设计与实施实验设计是实验心理学中的关键环节,一个合理的实验设计能够确保实验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以下是几个实验设计中的重难点:1.1 研究假设与问题:在实验设计之前,研究者需要明确研究的假设和问题,这将直接影响实验的目标、方法和结果解释。

1.2 实验变量的选择与操作:实验变量是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研究者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和操作实验变量,以确保实验的有效性。

1.3 随机分组与对照组设计:随机分组和对照组设计是实验设计中常用的方法,它能够控制和排除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但在实施中需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1.4 样本的选取与招募:样本的选取和招募是实验设计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研究者需要根据研究问题来确定合适的样本,并注意样本的代表性和实验的伦理性。

二、实验数据分析与解读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解读是实验心理学研究的核心环节,以下是几个数据分析与解读中的重难点:2.1 数据的整理和处理:在进行数据分析之前,研究者需要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处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2 统计方法的选择和应用:统计方法是实验数据分析中的重要工具,研究者需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和研究问题来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并正确地应用到数据分析中。

2.3 结果的解读与讨论: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研究者需要对实验结果进行解读和讨论,分析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和影响,进一步挖掘研究目的和问题的内涵。

三、实验心理学常见实验方法与技术实验心理学中有许多常见的实验方法和技术,以下是几个重难点的介绍:3.1 心理问卷设计与应用:心理问卷是实验心理学中常用的数据收集工具,研究者需要掌握问卷设计的原则和技巧,并学会正确地使用心理问卷来收集数据。

实验心理学重难点2

实验心理学重难点2

实验心理学重难点(2)(三)实验设计(详见朱莹,北大实验心理学)易考题目:简述多自变量实验的优点.答案要点:(1)效率高.两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的实验比分别进行两个或多个单自变量的实验效率高,事半功倍.在同样的时间内可以完成二倍甚至多倍的工作.(2)实验控制较好.进行一个多自变量实验时,对于某些额外变量来说,比进行多个单自变量实验,更容易于控制和保持恒定.(3)实验结果的普遍性.由多个自变量的实验获得的结果适合于解释多种情况下的行为,这就比多个单独实验所概括的结果更有价值.(4)可以获得交互作用.这有利于研究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四)实验研究的效度1)内部效度内部效度:实验中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内部效度的影响因素:主试因素;被试因素;选择;测验;成熟;历史;被试的亡失;统计回归;仪器的使用.(详见MJ大纲解析)2)外部效度外部效度:实验结果能否普遍推论到样本总体和其他同类现象中去.即实验结果的普遍性与适用性;影响外部效度的因素:(1)实验环境的人为性(2)被试样本缺乏代表性(3)测量工具的局限性(详见MJ大纲解析)3)构思效度构想效度:关于关系变量及变量之间关系构想的准确性,以及实验变量在实验时的操作定义与推理时的定义的一致性程度.影响构想效度的因素为:①理论上构想的代表性不足;②构想的代表性过于宽泛;4)统计结论效度统计结论效度:是指由统计方法适切性所引起的统计结论有效性的程度,它主要反映统计量与总体参数值间的关系.影响统计结论效度的因素:(1)统计检定力低.(2)所选用的统计方法依据的各种假设条件满足的程度.(3)多重比较和误差变异.(4)测量工具的信度.(5)实验处理执行的信度,即实施实验时遵守设计要求的程度.(6)实验环境内,无定形非相关事故的影响.(7)被试者的随机变异.。

实验心理学重难点解析6

实验心理学重难点解析6

实验心理学重难点解析(6)Posner(1970)怎样用实验证明了短时记忆的信息加工有视觉和听觉编码的两个连续阶段?(中科院2 003研答:Posner用减数法反应时实验结果证明了短时记忆的信息加工有视觉和听觉编码的两个连续阶段.实验是这样进行的,给被试并排呈现两个字母,这两个字母可以同时给被试看,或者中间插进短暂的时间间隔,要被试者指出这一对字母是否相同并按键作出反应,记下反应时.所用的字母对有两种:一种是两个字母的读音相同而写法不同(Aa),一种是两个字母的读音相同而写法都一样(AA).在这两种情况下,正确的反应均为”相同”.在两个字母相继呈现时,其间隔为0.5秒和1秒,或1秒和2秒等.他们得到的结果显示,在两个字母同时呈现时,AA对的反应时小于Aa对;随着两个字母的时间间隔增加,A A对的反应时急剧增加,但Aa对的反应时则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并且AA对和Aa对的反应时的也逐渐缩小,当时间间隔达到2秒,这个差别就很小.从这个实验结果,Posner等人认为,某些短时记忆信息可以有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两个连续的阶段.Posner(1970)怎样用实验证明了短时记忆的信息加工有视觉和听觉编码的两个连续阶段?(中科院2 003研答:Posner用减数法反应时实验结果证明了短时记忆的信息加工有视觉和听觉编码的两个连续阶段.实验是这样进行的,给被试并排呈现两个字母,这两个字母可以同时给被试看,或者中间插进短暂的时间间隔,要被试者指出这一对字母是否相同并按键作出反应,记下反应时.所用的字母对有两种:一种是两个字母的读音相同而写法不同(Aa),一种是两个字母的读音相同而写法都一样(AA).在这两种情况下,正确的反应均为”相同”.在两个字母相继呈现时,其间隔为0.5秒和1秒,或1秒和2秒等.他们得到的结果显示,在两个字母同时呈现时,AA对的反应时小于Aa对;随着两个字母的时间间隔增加,A A对的反应时急剧增加,但Aa对的反应时则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并且AA对和Aa对的反应时的也逐渐缩小,当时间间隔达到2秒,这个差别就很小.从这个实验结果,Posner等人认为,某些短时记忆信息可以有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两个连续的阶段.传统心理物理实验方法测量感受性时会产生哪些方面的误差.请分析可能影响获得可靠数据的因素及可采取的措施.(北师大2004研答:传统心理物理实验方法包括极限法、平均差误法和恒定刺激法等.在测验感受性时常常出现常误和系列效应问题误差.常误就是系统误差.大部分是因为实验顺序不同,如时间、空间、动作等造成.常见的有习惯误差与期望误差、练习误差与疲劳误差、空间误差、动作误差、时间误差等.系列效应是指根据一个刺激在量上与整个系列的关系,对它产生过高或过低估计的倾向.传统心理物理实验方法测量感受性时会产生常见的误差:①极限法的刺激由递减和递增的两个系列组成,每次呈现刺激后让被试报告,回答是否有感觉.刺激的增减应尽可能的小,目的是系统的探求被试由一类反应到另一类反应的转折点,即在多强刺激时由有感觉变为无感觉;或由无感觉变为有感觉.注意递减、递增系列是交替进行的,数量一致;每个系列的起始点也不一样,以免被试形成定势.极限法中要求被试以口头报告的形式表示,因此容易受到练习、疲劳、习惯因素的影响.采取ABBA法或AB法可以平衡误差.实验前要先训练被试,使其掌握训练标准,在整个实验中保持一致.②平均差误法是实验者规定以某一刺激为标准刺激,然后要求被试调节另一比较刺激,使后者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客观上一般不可能使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完全一样,于是每一次比较就会得到一个误差,把多次比较的误差平均起来就得到平均误差.因为平均误差与差别阈限成正比,所以可以用平均误差来表示差别感受性.平均差误法要求被试调整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所以容易因为主观原因造成动作误差、空间误差和时间误差等,可以采用多层次的ABBA或AB法平衡.③恒定刺激法中刺激通常由5-7个组成,在实验过程中维持不变,因而这种方法叫做恒定刺激法,又叫次数法、常定刺激差别法、正误示例法.刺激的最大强度要大到它被感觉的概率达到95%左右,刺激的最小强度要小到它被感觉的概率只在5%左右.各个刺激之间的距离相等,确定几个制定值,与最大间距与最小变化不同,恒定刺激法的刺激是随机呈现的,每个刺激呈现的次数应相等.恒定刺激法所用的刺激数目少,且不需要随时调整刺激的强度,因此测不易随时改变强度的刺激较为方便.同时它的刺激随机呈现,所以可以克服期望误差和习惯误差.但是猜测的可能性比较多.因此,需要做好实验设计.阐述减数法的基本思想及其应用.在表象心理旋转实验中,如何运用减数法的原理获得表象心理旋转的速度?(北师大2003研答:(1)减数法就是指唐德斯ABC反应时,是一种用减数方法将反应时间分解成各个成分,然后来分析信息加工过程的方法.A反应就是指简单反应.B反应是指选择反应.C反应是指辨别反应.其中C减去A就得出辨别时间有多长,B减去C就得出选择时间有多长.①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实验.波斯纳(Posner,1970)通过应用减法反应时间实验,证明了在短时记忆的短暂时间内,存在着视觉的编码.这说明短时记忆中,先出现一个短暂的视觉编码,然后出现听觉编码,所以随着两个字母相继呈现时间的加大,视觉编码效应逐渐消失,听觉编码效应增大,其反应时间也加大,从而缩小了与A、a字母对反应时间的差别.这就是应用减法反应时间的方法,证明了某些短时记忆的信息加工,可有视觉与听觉编码两个连续阶段.②句子-图画匹配实验.这一实验是由柯拉克(H.H.Clak)和蔡斯(W.G.CHase)设计的,实验时给被试看一个句子和一个图画,例如”星形在十字之上”要求被试判断二者是否一致并作出反应,记下反应的时间.句子有八种,主语有”星形”和”十字”,谓语有”在之上”和”在之下”、”不在之上”、”不在之下”.③心理旋转实验.1973年库伯(LA.Cooper)和谢帕德(凡N.Shepard)设计该实验来证明心理旋转的实际存在.实验选取不同的字母和数字(如R、J、C、2、5、7等)为实验材料,将这些材料取正面或反面以及六种不同的倾斜度,让被试反应后记录反应时间.(2)197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谢帕德(凡Shepard)和梅茨勒(Metzler)等做了一系列实验.实验的材料是一对对不同方位的立方体的二维形式图.要求被试判断所用的时间.实验中A和B是两对完全相同的图形,所不同的仅仅是它们的方位,A中两个物体在平面上相差80°角,B中两个物体的深度上相差80°角.C中的一对物体是两个方位和结构都不同的物体.谢帕德和梅茨勒制作了一千六百对这类图片,他们请了八位成人被试者进行判断实验.被试者报告了他们判断时使用的方法:首先是把一个物体图形在心理旋转,直到与另一物体的方位相同,然后进行匹配比较,从而作出完全相同或完全不同的判断.以被试者对八百对同物图片判断的结果,可以看出,无论图片所示的物体是在平面上调转(即通过旋转画纸就可以实现),还是在三维深度中旋转(把物体方位旋”进”画纸中去),判断所用的时间同两物图片上的角度差异成线性关系,即旋转的度数越多,反应所用的时间越长.这就是著名的心理旋转的实验.后来,谢帕德和库珀(Cooper)合作,以不同倾斜角度的正向和反向的字母R为实验材料,对心理旋转作了进一步的研究.两类心理旋转实验说明了以下重要事实:①表象这一心理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用科学的实验方法证明的.心理旋转的实验恰恰证明了表象的存在,并非像行为主义心理学所断言的那样,外界刺激传人大脑,就如同进了黑箱子,人们无法知道头脑是怎样活动的.也不像机能主义心理学那样,单凭被试者的内省报告就来分析人的心理活动.认知心理学用实验进一步揭露信息在大脑中进行加工的过程.②心理旋转实验证明了表象是物体的抽象的类似物的再现.在没有刺激呈现的情况下,头脑中会对视觉信息和空间信息进行加工.表象是真实物体的类似物,它是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头脑中的,它具有直观性.大脑对表象的加工操作类似于对真实物体进行知觉时的信息加工.事实上,心理旋转正是真实的物理旋转的一种类似物.只不过表象是这种实物旋转在头脑中的复现而已,并且复现时不受任何感觉通道的束缚.。

《实验心理学》教案心理物理学方法

《实验心理学》教案心理物理学方法

《实验心理学》教案-心理物理学方法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心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让学生掌握心理物理学实验的设计和数据分析。

3. 让学生了解心理物理学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 心理物理学概述心理物理学的定义心理物理学的研究对象2. 心理物理学方法最小可觉差法(JND)恒定法适应法3. 心理物理学实验设计实验设计的原则实验设计的类型4. 心理物理学数据分析数据处理方法结果解释与评估5. 心理物理学应用案例视觉感知实验听觉感知实验1. 讲授法:讲解心理物理学的概念、方法和实验设计。

2. 演示法:展示心理物理学实验过程和数据分析。

3. 实践法:学生自行设计并实施心理物理学实验。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实验心理学》2. 实验器材:心理物理学实验设备(如视觉感知实验的图像显示器、听觉感知实验的音频设备等)3. 辅助材料:实验指导书、数据分析软件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提问、回答问题的情况。

2. 实验报告:学生完成心理物理学实验的质量和分析深度。

3. 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心理物理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心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心理物理学实验的设计和数据分析。

3. 心理物理学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最小可觉差法(JND)在实验中的应用。

2. 心理物理学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解释。

3. 心理物理学实验的伦理问题。

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心理物理学实验,引发学生对心理物理学的兴趣。

2. 讲解:讲解心理物理学的概念、方法和实验设计。

3. 演示:展示心理物理学实验过程和数据分析。

4. 实践:学生自行设计并实施心理物理学实验。

5. 讨论: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实验中发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八、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学生的反馈等。

心理学考研复习重难点总结

心理学考研复习重难点总结

心理学考研复习重难点总结心理学考研复习重难点总结考研心理学这一学科越来越注重理解和实际应用,考生们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把握好重难点的知识。

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心理学考研复习的知识点汇总,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心理学考研应用心理学重点把握四方面注意对考研心理学各科目复习重点的把控:【1】心理学导论,其考察目标是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基本事实和理论,了解发展趋势,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复习中要以心理学的流派,注意,记忆,思维,情绪,情感,能力,人格,社会心理等部分为重点。

【2】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目标是掌握基本的概念,原理与理论,并运用这些解释发展与教育的各种现象,解决面临的问题。

复习中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设计和常用研究方法,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各个心理过程在各年龄阶段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学习理论,学习动机,学习迁移为重点。

【3】理统计与测量,对此我们需要掌握心理测验的理论,了解擦眼的原理与使用,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分析问题并解释结果,这部分以推断统计,心理测验的理论和常用心理测量量表为主。

【4】实验心理学,这一板块重在掌握实验的基本原则和过程,掌握心理实验的技术和方法,在复习中重在掌握实验中的的变量和设计,心理实验的方法,心理学的经典实验和实验范式,以及实验逻辑。

心理学考研概论要点种类定义特点备注(1)命名量表只是用数字来代表事物或对事物进行分类。

命名量表中的数字没有任何数值意义,不能作量化分析。

无大小意义,只表明类别。

无参照点和单位。

无法比较大小或进行任何数学方法运算。

(2)顺序量表表明类别的大小或某种属性的多少。

主要用于分等论级和分类。

数字仅表示等级并不表示某种属性的真正量或绝对值。

无参照点(没有绝对零度)和单位。

无法进行数学方法运算。

(3)等距量表存在大小关系。

无绝对零度,但存在相对零点。

可以进行数学运算,有相等单位。

(4)等比量表是最精确的测量。

大多是物理量表。

而心理量表只能达到等距量表水平。

可以知道事物之间的某种特点上相差多少及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

《实验心理学》重难点权威解析

《实验心理学》重难点权威解析
(5)研究手段的现代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在心理学研究中,录音、录像、摄像、照相设备以及各种专门研究仪器、工具(如运动房屋、视崖装置、信号发生器、面部情绪变化测试仪、运动分析器、自动记录仪、分析仪、眼动仪等)都得到了广泛采用,一批现代化的观察室和实验室纷纷建立。其中,计算机技术在心理学研究中数据处理、实验控制、心理过程模拟等多个环节的大量应用,是研究手段现代化最突出的表现。
心理学发展到今天,所争论的问题已不再是实验方法对心理学的研究是否适用,而是如何使心理学的实验方法更加完善,如何用实验室中发现的心理学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
试述近年来心理学研究方法发展的新趋势。(北师大2005研)
答:心理学的产生、形成、发展和演变,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9世纪70年代之前为准备期,1879年诞生了科学心理学;自1879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心理学形成、分化和发展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是心理学的演变、增新时期。与此同时,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也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古代到19世纪70年代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前,人们对心理现象的认识,主要依靠不充分的观察和思辨的方法;自从1879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人们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广泛采用了定量研究的方法,心理实验得到迅速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心理学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借用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用以更新传统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例如:功能模拟方法、电生理模拟方法是借用自然科学的;文献传记法是借用社会科学的。近年来,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明显出现一些新趋势:
但在心理过程进行时,试图报告意识的变化会干扰当时的意识状态,为了克服内省法的这种困难,常常采用回忆的方法。只有养成了内省习惯的被试者,才能在观察时默记或做记录而不干扰他的意识。冯特还认为实验的方法只适宜于研究基本心理过程,如感觉、联想之类。对于高级心理历程,如记忆、思维、社会心理和人格等,则只能用观察法或通过研究人性史来探索,为此他写了《民族心理学》。

心理学:实验心理学重难点权威解析(三)

心理学:实验心理学重难点权威解析(三)

三、反应时法 (⼀) 反应时概述 1. 反应时的研究意义和历史发展 2. 反应时实验的种类 (⼆) 反应时的影响因素 1. 外部因素 反应时间依赖于刺激的强度:随刺激强度的增加⽽缩短,但减少量越来越⼩,强度再增加,反应时间也不会短于110毫秒。

反应时间依赖于刺激的时间特性和空间特征: 1.当物理刺激强度本⾝不变,⽽增加作⽤于感官的时间,造成时间的累积作⽤,这样便会增加刺激的⼼理强度。

2.如果物理刺激强度不变,刺激时间⼀定,增加视觉刺激的⾯积时,由于感受器神经兴奋的空间积累作⽤,也会增加刺激的⼼理强度。

2. 机体因素 反应时间依赖于受刺激的感觉器官 1.不同感官的反应时间不同, 2.同⼀感觉通道接受的刺激不同, 3.刺激相同感觉通道的不同部位,反应时间也有差异; 4.刺激复合感觉器官,会影响反应速度。

反应时间依赖于机体的适应状态 1.依赖于机体的适应状态:眼睛对光、暗适应的⽔平不同,反应时间也不同。

2.被试的准备状态也是影响反应时间的因素之⼀。

3.额外动机会加速反应。

4.年龄也影响反应时间。

5.练习因素与反应时间的关系最密切。

6.个别差异和反应时间。

(三) 反应时技术及其发展 1. 反应时技术 减法法;加法法;开窗实验。

反应时技术在认知⼼理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反应时技术⼀般包括减法法和加法法,是⽤反应时分析信息加⼯过程的技术。

⼀、减法法 (⼀)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实验 波斯纳(Posner,1970)通过应⽤减法反应时间实验,证明了在短时记忆的短暂时间内,存在着视觉的编码。

这说明短时记忆中,先出现⼀个短暂的视觉编码,然后出现听觉编码,所以随着两个字母相继呈现时间的加⼤,视觉编码效应逐渐消失,听觉编码效应增⼤,其反应时间也加⼤,从⽽缩⼩了与A、a字母对反应时间的差别。

这就是应⽤减法反应时间的⽅法,证明了某些短时记忆的信息加⼯,可有视觉与听觉编码两个连续阶段。

(⼆)句⼦——图画匹配实验 这⼀实验是由柯拉克(H. H. Clak)和蔡斯(W. C. CHase)设计的,实验时给被试看⼀个句⼦和⼀个图画,例如“星形在⼗字之上”要求被试判断⼆者是否⼀致并作出反应,记下反应的时间。

心理学实验设计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心理学实验设计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心理学实验设计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导言:心理学实验是研究心理现象和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在实际进行实验设计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问题。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实验设计中常见的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应对实验设计过程中的困难。

问题一:抽样偏差在心理学实验中,抽样偏差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由于实验参与者的选择和样本的构成,可能导致结果的不准确性或不够代表性。

解决方案:1. 使用随机抽样方法:通过对目标人群进行随机选择,可以保证样本的代表性。

2. 增加样本规模:增加参与者数量可以减小随机误差,提高实验的可靠性。

3. 控制参与者特征:在实验设计中,可以控制参与者的相关特征,比如性别、年龄等,以减少抽样偏差对结果的影响。

问题二:实验条件控制在心理学实验设计中,实验条件的控制是确保实验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的重要一环。

然而,实验条件的控制常常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

解决方案:1. 建立实验室环境:确保实验室环境的一致性,包括光照、温度等因素,以减少实验条件的差异性。

2. 使用随机化控制:通过将参与者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实验条件组中,可以减少非实验因素的影响,实现实验条件的控制。

3. 使用控制组:设置一个与实验组相比较的对照组,可以更好地评估实验条件的效果,排除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问题三:实验测量工具心理学实验要求使用科学的测量工具来获得准确的数据。

然而,常常遇到测量工具不准确、不合理或不适用的情况。

解决方案:1. 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根据研究目的和问题,选择能够客观、准确反映心理现象的测量工具。

2. 预测试和修正:在正式实验之前,进行预测试,评估测量工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并根据结果进行必要的修正。

3. 校准测量工具:在使用测量工具之前,确保仪器设备的准确性,并进行相关的校准工作,以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问题四:伦理问题在心理学实验设计中,伦理问题是必须严格遵守的原则。

研究者需要确保实验过程中的参与者权益和隐私得到保护,并确保实验是道德和合法的。

实验心理学重难点5

实验心理学重难点5

实验心理学重难点(5)(二)心理量表法1)量表的类型从心理量表否等距和有无绝对零点来分,将心理量表分为顺序量表,等距量表,比例量表;2)感觉比例法(分段法)与数量估计法比例量表示既等距又有绝对零点的量表;分段法:是制做感觉比例量表的一种最直接的方法;数量估计法(使用了史蒂文斯密定律):也是制作比例量表的一种直接的方法;此法的具体步骤是主试者先呈现一个标准刺激,例如,一个重量,并赋予标准刺激一个主观值,例如为10,然后让被试者以这个主观值为标准,把其他不同强度比较刺激的主观值,放在这个标准刺激的主观值的关系中进行判断,并用数字表示出来.然后计算出每组被试者对每个比较刺激量估计的几何平均数或中数,再以刺激值为横坐标,感觉值为纵坐标,即可制成感觉比例量表.3)感觉等距法和差别阈限法等距量表是一种有相等单位但没有绝对零点的量表;感觉等距法:要制作等距量表,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感觉等距法;它是通过把一个感觉分成主观上相等距离来制作.差别阈限法:是制作等距量表的间接方法;差别阈限发认为,每一个最小可觉差在心理上都是相等的,因此可以用最小可觉差作为心里物理量标的灯具单位;随着心理感受梯级的提高,为了产生下一个最小可觉差,在刺激方面需要的增加量越来越大;4)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顺序量表(等级量表)是一种较粗略的量表,它既无相等单位又无绝对零点,只是把事物按某种标准排出一个次序.等级排列法:是一种制作顺序量表的直接方法;把许多刺激同时呈现,让许多被试者按照一定标准,把这些刺激排成一个顺序,然后把许多人对同一刺激评定的等级加以平均;对偶比较法:对偶比较法(或配对比较法)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对地呈现,让被试者对于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做出判断:这种特性的两个刺激中哪一个更为明显,假如以n代表刺激的总数,所以配成对的个数是n(n-1)/2.注意使用ABBA法加以平衡顺序误差;(三)信号检测论1)信号检测轮的由来2)信号检测论的基本原理在信号检测实验中,被试者对有无信号出现的判定,可以有四种结果:①击中:当信号出现时(SN),被试报告为”有”,以y/SN表示.我们把这个判定的概率称为击中的条件概率,以P(Y/SN)表示.②虚报:当只有噪音出现时(N),被试报告”有”,以y/N表示.我们把这个判定的概率称为虚惊条件概率,以P(Y/N)表示.③漏报:当有信号出现时,被试报告为”无”,以n/SN表示.把这种判定概率称为漏报条件概率,以P(n/SN)表示.④正确拒绝:当无信号而只有噪音出现时,被试报告为”无”,以n/N表示.我们把这个判定的条件概率称为正确拒斥的条件概率,以P(n/N)来表示.从统计学的观点来讲,信号检测就是要检验两个统计假设H0(无信号)和H1(有信号)的真伪.在获得多次测试得到对信号的印象之后,被试的头脑中将产生两种分布,一个噪音的,一个是有噪音背景的信号.有一些感觉印象模糊,即可能是噪音也可能是信号,于是两个分布中间有重叠.两个分布的距离取决于信号的清晰程度和被试感觉的灵敏性.这时,一个判断标准必须划定,从而指导被试决定什么样的刺激就可以被判断为有,而其他的不可:图中黑色部分为虚报,也叫α错误;斑点部分为漏报,也叫β错误;浅灰色部分为正确否定;深灰色部分位击中;图中d''表示感觉过程,β表示决策过程,并且我们可以看出如下关系:统计决策需要的两个基本假设以及两个相等的有重叠的正态分布都满足,于是统计原理能成为信号检测论的数学基础.(2)最优决策原则判断标准的确定是按照最优原则进行的,也就是让期望值最高,使收益值最大,因此最优决策标准实际就是按照最大期望值标准确定的.人类被试在确定判断标准时实际受三个因素影响:①信号和噪音之先验概率大小②判定结果的奖惩多少③被试要达到的目的及其他有关因素3)辨别力指数d''及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接收者操作特性曲线:对于已经形成分布印象的信号,如果我们将击中率作为虚报率的函数,当决策过程标准由保守向大胆方向移动时,我们将得到接收者操作特性曲线,曲线上各点反映着相同的感受性,它们都是对同一信号刺激的反应,不过是在几种不同的判定标准下所得的结果就是了.在一条接收者操作特性曲线中(简称ROC曲线),不同的点代表不同赏罚值激励出的不同判定标准,而每个点的斜率就是β,判别力指数d'':即观察者的敏感性,也是信号和噪音分布之间的距离,对应感觉过程,ROC曲线与对角线间的最大距离d''=(MSN-MN)/σN = ZSN-ZN (M是信号分布的平均数判断标准β:做出决策的分界线,人根据最优原则主管划定的标准,对应决策过程,ROC曲线上点的切线斜率β= OSN/ON (O是正态表中的纵坐标值判断标准Cx:表示判断标准的另一种方法,其实际表示判断标准截点处的刺激的物理强度,也就是感觉阈限CX = IS - (IS-IN)/ d''×4)信号检测论的应用(1)有无法当主试呈现刺激之后,让被试判定所呈现的刺激中有无信号,并给与口头报告.(2)评价法也较多重决策法,呈现刺激的方式同有无法一样,要求被试根据自信度给出更细腻划分的有无的等级评价,得出的评价将是一个从有到无的连续体.(3)迫选法被试进行判断之前,信号和噪音都呈现数次,让被试再对它们进行判断.一般多用二项迫选法,即呈现一次噪音一次信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心理学重难点一.实验心理学概述(一)实验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1.冯特首次提出心理学必须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从而搭建了实验心理学的框架;2.费希纳开创性地提出量化研究心灵的思想,其著作有《心理学物理纲要》;3.艾宾浩斯开用实证方法研究记忆等高级心理活动之先河,采用节省法;(二)实验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略二.实验心理学的变量与设计(一)心理学实验的含义与基本形式1)观察法:是描述性质的方法,特点:直接性,描述性;缺点:过于直接和简单;其中自然观察法是最受推崇的一种方法,是指对自然情境下的现象进行深入观察的一种方法;其中个案法,是指深入研究单个或少数几个被试的观察法;(注意无干扰观察::指研究者为了避免被试由于知晓正在被观察,产生非自然状态下的行为,而采用的一种无干扰观察技术)2)相关研究:探索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3)实验法:是科学心理学研究的最高级的方法;实验法的优点:①实验者带有特定的目的进行实验,这比起耐心等待自然观察要有效、经济和方便得多②实验者可以控制一切无关变量而只改变一些研究感兴趣自变量,因此结论更加严谨③实验条件为实验者的观察和记录创造了最好的条件,测量较为精确④设定明确的实验条件可以使别人来重复并检验实验的结果实验法的缺点:①实验条件控制有过多的人为性②实验干涉程度高③对于复杂的行为无法测量④不适合大规模探索性研究根据实验的条件要求严格程度分类:自然实验法:在自然情境下,对实验情境进行一定控制来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变化进行研究,结果与真实生活或工作情境比较接近,具有很好的推论性;实验室实验: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精确和严格的控制进行研究,结果与真实情况差异较大,推论性较差;(二)心理学实验中的变量及其控制1)自变量的种类与控制自变量: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自变量的分类:①作业变量(课题变量):即各种可以操纵的具有质或量的变化的刺激,如教材、教法、教学手段或教学组织形式等;②环境变量,即实验的环境,如实验室的照明情况或噪音强度等;③被试变量,又称机体变量,是指在外界条件一致的情况下,被试间不同程度的持续性特征,如年龄、性别、血型、不同文化程度、职业特点、健康状况等;④暂时的被试变量,指通过主试的言语、态度以及用某些方法使被试的机能状态、特性等产生一时的变化,将这种一时的变化作为引起被试反应的自变量,如疲劳、焦虑等。

自变量的控制:(1)对自变量下操作定义(由Bridgeman提出该概念)。

指一个心理现象根据测定它的程序下定义就是操作定义;例如,把疲劳定义为,从事某种体力劳动的时间量。

(2)确定自变量的各个水平,所谓自变量的水平,指自变量的一个取值;(因素型实验的自变量一般不超过4个水平;如果考察线性关系,可取3--5个水平,如果函数关系复杂,至少要5个水平)2)因变量的种类与控制因变量的种类:反应速度;反应速度的差异;反映的正确性;反应标准;主观指标主要是口语纪录;因变量的控制:(1)反映控制,目的:是让被试的反应确实发生在实验者感兴趣的因变量纬度上。

其中指导语能够控制被试的反应,指导语应符合以下要求:内容确定;完全;简单明确;标准化;(2)选择恰当的因变量指标:一个恰当的因变量指标应该具有:可靠性,有效性,敏感性;(有效性,客观性,数量化)(3)避免量程限制:天花板效应与地板效应:反映指标的量程不够大,造成反应停留在指标量表的最顶端或最底端;3)额外变量及其控制额外变量的定义:又叫控制变量,是与实验目的无关,但又对被试的反应有一定影响的变量额外变量的控制方法:(1)排除法: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2)恒定法: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3)匹配法:旨在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

使用匹配法的具体做法就是:先就某些与实验有着高相关的特性对所有被试进行测量;然后根据测得的结果匹配分组让实验组和控制组相等。

(4)随机化法:被试随机地分配到各处理组中去的技术。

它的逻辑是:如果总体中的所有成员都有同等机会被抽取到任一处理组,那么可以期望随机分别形成的各处理组的各种条件和机会均等。

(5)统计控制法:事后采用统计技术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

(6) 抵消平衡法:ABBA法,拉丁方法;( 上述各种方法为实验者提供了控制额外变量的有力手段,但它们各有所长,所有实验者应分析实验的具体条件,适当地运用它们。

)(三)实验设计(详见朱莹,北大实验心理学)易考题目:简述多自变量实验的优点。

答案要点:(1)效率高。

两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的实验比分别进行两个或多个单自变量的实验效率高,事半功倍。

在同样的时间内可以完成二倍甚至多倍的工作。

(2)实验控制较好。

进行一个多自变量实验时,对于某些额外变量来说,比进行多个单自变量实验,更容易于控制和保持恒定。

(3)实验结果的普遍性。

由多个自变量的实验获得的结果适合于解释多种情况下的行为,这就比多个单独实验所概括的结果更有价值。

(4)可以获得交互作用。

这有利于研究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实验研究的效度1)内部效度内部效度:实验中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

内部效度的影响因素:主试因素;被试因素;选择;测验;成熟;历史;被试的亡失;统计回归;仪器的使用。

(详见MJ大纲解析)2)外部效度外部效度:实验结果能否普遍推论到样本总体和其他同类现象中去。

即实验结果的普遍性与适用性;影响外部效度的因素:(1)实验环境的人为性(2)被试样本缺乏代表性(3)测量工具的局限性(详见MJ大纲解析)3)构思效度构想效度:关于关系变量及变量之间关系构想的准确性,以及实验变量在实验时的操作定义与推理时的定义的一致性程度。

影响构想效度的因素为:①理论上构想的代表性不足;②构想的代表性过于宽泛;4)统计结论效度统计结论效度:是指由统计方法适切性所引起的统计结论有效性的程度,它主要反映统计量与总体参数值间的关系。

影响统计结论效度的因素: (1)统计检定力低。

(2)所选用的统计方法依据的各种假设条件满足的程度。

(3)多重比较和误差变异。

(4)测量工具的信度。

(5)实验处理执行的信度,即实施实验时遵守设计要求的程度。

(6)实验环境内,无定形非相关事故的影响。

(7)被试者的随机变异。

三.反应时法(一)反应时概述1)反应时的含义:不是指执行反应的时间,而是指刺激施于有机体之后,到明显反应开始所需要的时间; 反应时实验的基本原则:准确--速度性权衡;易考试题 : 什么是速度—准确性权衡现象?在反应时研究中应如何注意此问题? 答案要点:(1)在反应时实验中,被试也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

一些被试可能为了追求快的速度,而 忽略反应的正确性;而有些被试可能比较谨慎,他们为了保证反应的准确性,不惜放慢速度。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就被称为“速度-准确性权衡”,即指在实验过程中,被试根据不同 的实验要求或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建立一个权衡反应速度与反应准确性的标准来指导其反 应。

(2)在以反应时为因变量指标时,单一考虑速度,或单一考虑准确性,往往容易得到片面 的结论,这样就大大地损害实验结果的说服力。

因此,在进行反应时实验时,必须同时考虑 速度和准确性这两个因变量。

当只选择其中一个作为因变量指标时,应对另一个指标有所交 代,说明其可以忽略不计的原因。

反应时的开端: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提出人差方程:B-A=1.233秒 历史研究:赫尔姆霍兹,成功测定蛙的神经传导速度为(26m/s ),人的神经传导速度60m/s ,将反应时正式引入心理学的是荷兰心理学家唐德斯(ABC 减数法),之后斯腾伯格又提出了加因素法;因此,第一阶段:以减数法为核心(ABC 时期) 第二阶段:以加因素法为标志(新时期) 2)反应时的种类A 反应时:一个反应仅对应于一个刺激,当一个刺激呈现时,就立即对其做出反应 这种反应时间也称作简单反应时间B 反应时:多个反应,各自对应事先所规定的那个刺激进行反应 测得的反应时间包含简单反应时、辨别时间和选择时间C 反应时:一个反应,仅对应于多个刺激中的那个事先规定好的刺激,对其他刺激的呈现不需反应 测得的反应时间包括简单反应时和辨别反应时(二)反应时的影响因素:分为外部因素与机体因素:其中外部因素分为:刺激方面的因素;环境方面的因素;实验仪器的因素;刺激方面的因素:(1)刺激呈现的感觉通道的性质,一般而言:触觉的反应时<听觉反应时<视觉反应时(2)刺激的物理特性:刺激物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属性都会影响反应时的产长短;(3)刺激的物理特性的复杂程度:刺激物体是平面的还是立体的,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等等,也会影响到反应时;(4)刺激呈现的位置:在显示器屏幕的中间还是两侧,是视野中心还是边缘;简单反应时 简单反应时 辨别时间 选择时间 辨别时间 简单反应时 A B C(5)有无线索提示,以及线索与刺激的相容性:当有线索存在时可能会加快刺激的反应速度;环境方面的因素:比如噪音的影响,光线,通风情况等都会对反应时造成影响;实验仪器:实验仪器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也会影响反应时的测量;主观因素:感觉器官的适应水平;被试的注意和准备状态;练习效应;被试的动机与态度;年龄因素及个体方面的差异因素;被试的身心状态,比如药物,疾病的作用;(三)反应时技术(1)减数法:减数法的原理:减数法的实验逻辑:如果一个作业包含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以外两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减数法的应用:证明心理旋转的存在;证明短视记忆的视觉编码;简单反应时 = A反应时间辨别时间 = C反应时间– A反应时间选择时间 = B反应时间– A反应时间(2)加因素法:加因素法的前提: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系列进行的而不是平行发生的;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一系列有先后顺序的加工阶段组成的。

加因素法的实验逻辑:如果两个因素有交互作用,那么它们是作用与同一加工阶段的,如果两个因素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即是相互独立的,那么它们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加因素法涉及的反应时实验:斯腾伯格曾借助加因素法揭示了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的四个独立加工阶段,即刺激编码阶段(测试项目的质量)、顺序比较阶段(测试项目的数量),决策阶段(反映类型)和反应组织阶段(反映类型的相对频率)。

(刺顺决反)(3)开窗实验是由汉密尔顿(Hamilton) 和霍客基(Hockey)提出的;从他们的实验中可以看出字母转换作业的三个加工阶段:编码阶段(从按键看到第一个字母到出声转换),转换阶段(出声转换所需要的时间)和存储阶段(从前一个字母转换结束到按键看见下一个字母);(4)反应时的新进展序列反应时:内隐学习的新的研究范式;内隐联想测验:是由格林沃尔德(Greenwald)提出的;内隐联想测验的各种变式:(1)Go/No-Go测验: 采用信号检测论的辨别力指数d'为指标;(2)外在情感性西蒙任务: 米尔克和克劳尔(Mierke&Klauer);四.心理物理学方法(一)阈限的测量感觉阈限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绝对阈限:指刚好能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另一种是差别阈限:指刚好能引起差异感受的刺激变化量;操作定义:绝对阈限: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反应的刺激值;差别阈限: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强度之差;1)极限法又叫最小变化法、序列探索法、最小可觉差法;基本概念:不肯定间距Iu:上限与下限之间的距离;Iu=Lu-Ll主观相等点PSE:不肯定间距的中点;PSE=(Lu+Ll)/2差别阈限DL:取不肯定间距的一半,或上差别阈限与下差别阈限之和的一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