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药典中药储存条件
2015版药典一部中药部分的相关要求解读

2015版药典一部中药部分的相关要求解读2015版药典一部中药部分的相关要求解读一、饮片的定义饮片系指药材经过炮制后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或制剂生产使用的处方药品。
注:中药制剂生产企业投料使用的应为饮片而非原药材。
二、中药材质量标准制定(一)制定依据中药材质量标准制定一般根据0212《药材和饮片检定通则》、药材正文以及企业内控标准中增加的项目制定。
2015版药典中药药材部分正文内容包括:( 1 )品名;(2 ) 来源;(3 )性状;(4 ) 鉴别;(5 ) 检查;(6 ) 浸出物;(7 ) 特征图谱或指纹图谱;(8 ) 含量测定;(9 )炮制;( 1 0 )性味与归经;(11 )功能与主治;(1 2 )用法与用量;(1 3) 注意;(1 4)规格;(1 5)贮藏;(16) 制剂;(17 )附注等。
(二)质量标准的内容药材和饮片的检定包括“性状”、“鉴别”、“检查”、“浸出物测定”、“含量测定”等。
质量标准中一般包括以下内容:(1)物料名称:中文和汉语拼音;(2)物料代码;(3)类别;(4)产地;(5)依据;(6)药材定义;(7)性状;(8)鉴别;(9)检查;(10)浸出物;(11)含量测定;(12)制剂;(13)贮存条件和注意事项;(14)复验期。
备注:若购入的是原药材,原药材需经过拣选后投料。
企业需要同时制定原药材标准和饮片标准。
饮片标准中需制定药材拣选的方法和拣选后检查的标准。
鉴别项、含量测定项可同原药材,但是性状项应有区分。
(三)相关项目解读(1)性状性状分原药材标准和饮片标准,对于生产企业而言,饮片标准一般为经炮制后的药材标准。
因此两者之间的性状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
如黄芪,黄芪药材性状描述为:本品呈圆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较粗,长30~90cm,直径1~3. 5cm。
表面淡棕黄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
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强,并显粉性,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和裂隙,老根中心偶呈枯朽状,黑褐色或呈空洞。
中药储存与养护的基本要求

中药储存与养护的基本要求一、储存环境方面。
1. 温度合适。
中药就像人一样,对温度挺挑剔的。
不能太热,要是温度太高,像夏天大太阳直晒的那种热,好多中药会变质。
比如说一些含有挥发油的中药,像薄荷、荆芥之类的,温度一高,那挥发油就跑得更快了,药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也不能太冷,要是把一些南方产的中药放到特别冷的地方,可能会被冻坏。
所以一般常温就挺好,要是有条件,温度能控制在15 25℃之间那是相当理想的。
2. 湿度适中。
湿度就像中药的“心情”,太湿了可不行。
如果环境太潮湿,像住在海边或者梅雨季节的时候,中药就容易发霉。
像那些含糖类、黏液质多的中药,像熟地、天冬之类的,就像爱吃糖的小朋友在潮湿环境里容易长蛀牙一样,它们特别容易发霉。
太干了也不好,有些中药会干裂,特别是那些质地比较脆的药材,像白芷,太干就容易断成一小节一小节的。
湿度保持在45% 75%左右比较合适。
3. 避光保存。
有些中药就像怕晒的小姑娘,不能见太多光。
像大黄,要是老被太阳晒着,它里面的有效成分就容易被破坏。
因为光就像个调皮的捣蛋鬼,会把中药里一些怕光的成分给搞乱。
所以要把中药放在阴暗的地方,要是用透明瓶子装,也得给它们找个避光的小角落放着。
二、存放方式方面。
1. 分类存放。
这就好比把不同性格的人分开住。
中药也得分类放。
把植物类的、动物类的、矿物类的分开。
植物类的里面呢,再把花类的、叶类的、根类的分开。
比如说花类的金银花和根类的人参就不能放一起,不然它们可能会互相影响。
动物类的像地龙、全蝎这些,气味比较特殊,要是和植物类的放一起,可能会把植物类中药熏得也有怪味。
矿物类的朱砂之类的,比较稳定,但是也不能和那些容易被污染的中药混着放。
2. 密封储存。
中药得像被保护起来的小宝贝一样密封好。
因为空气中有好多“坏东西”,像氧气会让一些中药氧化变质。
如果不密封,还会有灰尘、小虫子之类的进去捣乱。
对于那些容易挥发、容易受潮或者容易被氧化的中药,密封就更重要了。
中药饮片的贮藏条件(药典)

贮藏条件
置阴凉干燥处 置阴凉干燥处 密闭、防潮、避光 置阴凉干燥处 置通风干燥处 置阴凉干燥处 置阴凉干燥处 置阴凉干燥处,放虫蛀 置阴凉干燥处,放虫蛀 置通风干燥处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置通风干燥处,防霉。 置干燥处,防蛀。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置阴凉干燥处,防潮 置干燥处,防蛀 置阴凉干燥处。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置干燥处。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置阴凉干燥处,防潮。 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置阴凉干燥处,防潮。 置干燥处 置阴凉干燥处。 置干燥处。 置通风干燥处,防霉,防蛀。 置干燥处,防蛀。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密封,置阴凉处。 置阴凉干燥处,防潮,防蛀。 置干燥处,防潮。
未成熟果实的 果皮
种仁 根 根 块根 根茎 花 树脂 块茎 草类 草类 菌类 未成熟果实 幼果 果实 果实 皮 果实 燥带钩茎枝 根茎 根 根茎 根 动物类 皮 种子 种子 干燥幼叶及胚 根茎 嫩枝 根 种子 根
置阴凉干燥处。
置阴凉干燥处。. 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置干燥处。 置干燥处,防霉,防蛀。 置 干 燥 处 ,防 蛀 置通风干燥处,防潮。 置阴凉干燥处,防潮,防蛀。 置阴凉干燥处。 置干燥处,防蛀。 置阴凉干燥处。 置阴凉干燥处,防潮 置干燥处,防潮。 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置通风干燥处。 置阴凉干燥处,防闷热,防潮,防蛀 置通风干燥处。 置阴凉干燥处。 置干燥处。 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置干燥处,防霉,防蛀。 置阴凉干燥处 置阴凉干燥处,防霉,防蛀。 置干燥处。 置通风干燥处。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置干燥处,防蛀。 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 置干燥处,防蛀 置阴凉干燥处。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防霉,防蛀。 防蛀。
(药典)药品贮存条件及湿度

根据2005、2010年版《中国药典》
遮光,系指用不透光的容器包装,例如棕色容器或黑纸包裹的无色透明、半透明容器;
密闭,系指将容器密闭以防止尘土及异物进入;
密封,系指将容器密封以防止风化、吸潮、挥发或异物进入;
熔封或严封,系指将容器熔封或用适宜的材料严封,以防止空气与水分的侵入并防止污染;
阴凉处,系指不超过20℃;
凉暗处,系指避光并不超过20℃;
冷处,系指2~10℃;
常温,系指10~30℃,凡贮藏项未规定贮存温度的系指常温;
除另有规定外,生物制品应在2~8℃避光贮藏.
干燥处:系指贮存和保管药品的处所不潮湿,没有水分或水分很少,即药品贮藏处的相对湿度应在45~75%之间。
GSP规定的相对湿度45%-75%之间是强制规定(上下限含45%、75%),这两个值是临界值.。
中药行业的药品贮存与保管要求

中药行业的药品贮存与保管要求中药行业的药品贮存与保管是一项关乎药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工作。
合理的药品贮存与保管要求可以有效保护药品的稳定性和有效性,确保中药的疗效。
本文将介绍中药行业的药品贮存与保管的要求。
一、环境条件的要求中药的贮存与保管环境对于确保药品的质量非常重要。
下面是中药行业中常见的要求:1. 温度要求:中药的贮存温度一般在15°C~25°C之间,应避免高温和低温环境对药品的影响。
2. 湿度要求:贮存中药的环境湿度一般在50%~60%之间,过高或过低的湿度都会对药品的品质产生不利影响。
3. 光线要求:中药应远离阳光直射和强电磁场,以避免光线和辐射对药品的破坏。
二、包装要求中药行业在药品贮存与保管方面对包装的要求非常严格,以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以下是中药包装的要求:1. 药品标签:中药包装上应有药品的名称、规格、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等信息,以便操作人员和使用者查看。
2. 包装材料:中药包装材料应符合药品包装的要求,材料应具有保护药品的特性,防止日光、潮湿和污染。
3. 密封性:中药包装应具备良好的密封性,杜绝外界空气、水分或灰尘等物质的进入。
三、库房管理要求中药行业的药品贮存与保管还涉及到库房管理的要求,以确保药品能够完好保存。
以下是库房管理的要求:1. 库房布局:库房应具备明确的货架和存放位置,以便于药品的分类存放和管理。
2. 温湿度控制:库房内应配备合适的温湿度控制设备,以保持合适的环境条件。
3. 药品分类管理:库房内的药品应按照不同的品种、规格、批号等进行分类管理,以便于追溯和取用。
4. 货物摆放:药品应远离墙壁,保持与墙壁之间的一定距离,以防止湿度和温度对药品的影响。
5. 防潮与防虫:库房应定期检查和防治潮湿和虫害等问题,确保药品质量不受影响。
四、药品保质期管理中药行业药品贮存与保管要求还包括药品保质期管理。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要求:1. 药品保质期监测:库房内的药品保质期应进行定期监测,并建立相应的记录。
国内外药典和中国GSP贮藏条件下温度和湿度的规定

国内外药典和中国GSP贮藏条件下温度和湿度的规定1. 中国药典2015年版:(原文出自第4部项目与要求第二十一条)阴凉处:不超过20℃凉暗处:避光并不超过20℃冷处:2~10℃常温:10~30℃未规定贮藏温度的一般系指常温。
冷藏或冷冻(-20~8℃):(原文出自第4部 446页)2. 欧洲药典EP7.0:(原文出自Generalnotices 部分 )冷冻(In a deep-freeze):-15℃以下冷藏(In a refrigerator):2~8℃冷处或凉处(Cold or cool):8~15℃室温(Room temperature):15~25℃3. 中国GSP(局令28号)第八十三条企业应当根据药品的质量特性对药品进行合理储存,并符合以下要求:(一)按包装标示的温度要求储存药品,包装上没有标示具体温度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的贮藏要求进行储存;(二)储存药品相对湿度为35%—75%;4. 美国药典USP34:冷冻(Freezer):-25~-10℃冷处(Cold):不超过8℃冷藏(A “refrigerator”is acold place): 2~8℃受控制的冷处(Controlled cold temperature):2~8℃,在贮存、运输及分配时允许在0~15℃。
短时的可超过25℃,但应保证不超过24小时,除非有稳定性数据支持或生产商许可标识。
凉处(Cool):8~15℃室温(Room temperature):工作区温度可控室温(Controlled room temperature):20~25℃,平均温度应不超过25℃。
药房、医院、仓库允许在15~30℃。
平均温度只要在范围内,短时的可超过40℃,但应保证不超过24小时。
超过40℃应有生产商许可标识。
暖处(Warm):30~40℃过热(Excessive heat):高于40℃干燥处(Dry place):在可控室温下,或在其他温度的等同气压下,平均相对湿度不超过40%。
中药储存养护制度

中药储存养护制度
一、中药房应具备必要的避光、通风、防虫、防鼠条件以及温度、湿
度控制设备。
二、中药饮片应当按照规定的储存条件,分别存放于常温区、冷藏箱,
并监测和记录储存区域的温度、湿度,每日上、下午各记录一次温湿度,并根据温湿度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中药饮片调剂室的药斗等储存中药饮片的容器应当排列合理,有
药名标签。
药品名称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或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规范名称。
标签和药品要相符。
过期、变质、失效等不合格的中药饮片集中存放。
四、保持中药饮片存放区的清洁卫生,做好防潮、防腐、防污染、防
虫、防鼠等工作。
五、定期对中药饮片进行检查与养护,发现有霉变、虫蛀的中药饮片
及时处理。
中药材储存标准

中药材储存标准
中药材的储存应符合以下标准:
1. 温度控制:药材应存放在干燥、阴凉、通风良好的环境中,避免暴露在阳光直射下和高温环境中。
一般建议保存温度在15-25摄氏度之间。
2. 湿度控制:药材对湿度较为敏感,应防止受潮。
药材的储存环境湿度应控制在40%-60%之间。
3. 光照控制:药材应避免直接暴露在光线下,可以选择使用不透明的容器或储存柜。
4. 防虫控制:药材储存时应做好防虫措施,避免虫害对药材的损坏。
可以使用密封包装或放置防虫剂等方法。
5. 避免异味:药材应与具有较强气味的物品隔离储存,以防止异味的传递和污染。
6. 贮存期限:药材应定期检查,过期或长时间未使用的药材应及时清理或更新。
7. 包装要求:药材应采用透气性好的包装材料,有效避免潮气积聚。
8. 分类储存:不同种类的药材应分类储存,防止相互交叉污染。
以上标准可根据不同药材的特性和储存环境的条件进行相应的调整。
为了保证药材的质量和安全性,建议依据药典或相关规章制度进行储存管理。
中药饮片储存管理规范

中药饮片储存管理规范引言:中药饮片是传统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储存管理对于保证中药饮片的质量和有效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中药饮片储存管理规范,包括储存环境、储存容器、储存期限、储存记录和储存检查等方面的内容。
一、储存环境:1.1 温度控制:中药饮片的储存温度应控制在15-25摄氏度之间,避免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对药材质量造成不良影响。
1.2 湿度控制:储存环境的相对湿度应控制在50%-70%之间,过高的湿度容易导致中药饮片受潮发霉,过低的湿度则容易使药材变干、失去活性。
1.3 光照控制:中药饮片储存区域应避免阳光直射,光照会使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分解,降低药效。
二、储存容器:2.1 储存容器的材质:储存容器应选用无毒、无味、不易吸湿的材质,如不锈钢、玻璃瓶等。
2.2 容器的密封性:储存容器应具备良好的密封性,以防止空气、湿气和异味的侵入,保持中药饮片的质量。
2.3 容器的标识:每个储存容器都应有清晰的标识,标明药材的名称、批号、生产日期和有效期等信息,以便管理和使用。
三、储存期限:3.1 有效期限的确定:根据中药饮片的特性和稳定性,制定合理的有效期限,一般不超过两年。
3.2 有效期限的监测:定期对储存中的中药饮片进行有效期限的监测,及时淘汰过期的药材,确保使用的中药饮片符合质量标准。
3.3 有效期限的记录:对每批中药饮片的储存日期和有效期限进行详细记录,以便追溯和管理。
四、储存记录:4.1 入库记录:对每批中药饮片的入库日期、数量、来源等进行记录,确保药材的来源可追溯。
4.2 出库记录:对每次中药饮片的出库日期、数量、用途等进行记录,以便追踪和管理药材的使用情况。
4.3 库存盘点记录:定期进行库存盘点,记录中药饮片的库存数量,及时发现和解决库存异常情况。
五、储存检查:5.1 外观检查:定期对中药饮片的外观进行检查,包括颜色、气味、形状等,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5.2 质量检测:定期对中药饮片进行质量检测,包括有效成分含量、微生物限度等,确保药材的质量符合标准。
《中国药典》2015一部中药材部分Word版1-15页

一枝黄花YizhihuanghuaSOLIDAGINISHERBA本品为菊科植物一枝黄花SoZWagodecMrrensLour.的干燥全草。
秋季花果期采挖,除去泥沙,晒干。
【性状I本品长30?100cm。
根茎短粗,簇生淡黄色细根。
茎圆柱形,直径〇.2?0.5cm;表面黄绿色、灰棕色或暗紫红色,有棱线,上部被毛;质脆,易折断,断面纤维性,有髓。
单叶互生,多皱缩、破碎,完整叶片展平后呈卵形或披针形,长1?9约〇.7cm(2)材2g品,液各5fJ,水(以3%(365mn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再喷以5%三氯化铁乙醇溶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检查】水分不得过13.0%(通则0832第二法)。
总灰分不得过8.0%(通则2302)。
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4.0%(通则2302)。
【浸出物】照水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通则2201)项下的热浸法测定,不得少于17.0%。
【含量测定】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通则0512)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甲醇-0.4%醋酸溶液(16:8:76)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360nm。
理论板数按芦丁峰计算应不低于25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芦丁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lml含0.lmg的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粉末(过三号筛)约2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人70%乙醇50ml,称定重量,加热回流4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70%乙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l〇27H3。
0,s)干燥。
?或切l〇cm。
有浅【鉴别】取本品粉末3g,加乙醇40ml,浸渍过夜,加热回流6小时,滤过,滤液加6mol/L盐酸溶液6ml,加热回流3小时,蒸干,残渣加乙醇l〇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
另取东莨菪内酯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lml含0.2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中药材的储存方法有哪些讲究

中药材的储存方法有哪些讲究中药材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物质基础,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临床疗效。
为了保证中药材的质量和药效,正确的储存方法至关重要。
中药材的储存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因素,包括环境条件、包装材料、防虫防霉措施等。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中药材的储存方法都有哪些讲究。
首先,温度和湿度是影响中药材储存的关键因素。
大多数中药材适宜在阴凉、干燥的环境中储存,温度一般控制在 20℃以下,相对湿度控制在 60%至 70%之间。
对于一些容易受潮变质的中药材,如党参、麦冬等,湿度更要严格控制。
如果储存环境温度过高,容易导致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挥发、分解;湿度过大,则容易引起中药材发霉、虫蛀。
其次,通风良好的储存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
通风可以降低储存环境中的湿度,减少霉菌和害虫的滋生。
在仓库中,可以安装通风设备,如风扇、通风口等,以保持空气流通。
但需要注意的是,通风时要避免灰尘和杂质进入中药材中。
中药材的包装材料也对储存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一般来说,应选择透气性差、防潮性好的包装材料,如塑料袋、铝箔袋等。
对于一些易挥发的中药材,如薄荷、冰片等,可以采用密封性能好的玻璃容器进行储存。
同时,包装材料应清洁、干燥、无异味,以免对中药材造成污染。
在储存中药材时,还要注意分类存放。
不同种类的中药材,其性质和特点各不相同,因此需要分别存放。
例如,根茎类、果实种子类、花类、叶类等中药材应分开存放,避免相互影响。
对于有毒中药材,更要单独存放,并做好标识,以防误食误用。
防虫防霉是中药材储存中的重要环节。
可以采用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防治。
物理方法包括晾晒、烘烤、冷冻等。
定期将中药材晾晒,可以去除潮气,杀灭虫卵和霉菌;对于一些易生虫的中药材,可以在低温环境下冷冻一段时间,以达到防虫的目的。
化学方法则是使用防虫防霉剂,如磷化铝、硫磺等,但使用时要严格控制剂量,避免对中药材造成污染和损害。
另外,中药材的储存时间也有一定的限制。
中国药典中药饮片储存标准

中国药典中药饮片储存标准中国药典对中药饮片的储存标准做出了详细规定。
这些标准旨在确保中药饮片的质量和安全,并确保它们在储存期间不会受到损害。
以下是关于中国药典中药饮片储存标准的主要内容:1.储存条件中药饮片应当存放在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地方,以防止受潮、霉变、虫蛀和鼠咬等。
储存温度应保持在30℃以下,相对湿度应控制在70%以下。
对于一些对湿度敏感的饮片,如含糖类、蛋白质类等,应将湿度控制在更为严格的范围内,如45%~65%。
1.包装要求中药饮片应有适当的包装,以防止受潮、污染和交叉污染。
包装材料应清洁、干燥、无毒、无异味,并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对于不同种类的饮片,应采用不同的包装方式。
例如,对于易吸潮的饮片,应采用防潮包装;对于易碎的饮片,应采用坚固的包装;对于易挥发的饮片,应采用密封性好的包装。
1.储存期限中药饮片的储存期限因品种而异。
一般来说,中药饮片的储存期限不应超过两年。
对于一些容易变质或失去药效的饮片,如人参、鹿茸等,储存期限可能更短。
此外,对于一些贵重药材,如冬虫夏草、燕窝等,应采用低温冷藏等方法储存,以保持其质量和价值。
1.储存管理中药饮片的储存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1)分类储存:应根据药材的性质和用途将其分类储存。
例如,将根茎类、叶类、花类、果实类等不同种类的药材分别存放。
(2)定期检查:应定期对库存饮片进行检查,包括外观、气味、色泽等指标。
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措施处理。
(3)建立档案:应对每批次的饮片建立档案,记录其产地、采收时间、加工方法、储存条件等信息。
此外,还应记录每次进货和发货的时间、数量等信息,以便进行追踪和管理。
(4)严格控制库存:应根据临床需求和销售情况合理控制库存量,避免积压和浪费。
同时,应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确保在库饮片的新鲜度和质量。
(5)灭鼠防虫:应采取措施防止鼠咬和虫蛀,如放置驱虫剂或杀虫剂等。
同时,应定期检查仓库内是否有虫蛀或鼠咬的情况,如有发现应及时处理。
中国药典中药品储存条件

中国药典中药品储存条件中国药典是一本权威的药物规范与指南,其中包含了很多关于中药品的储存条件的要求。
针对中药品的储存条件,中国药典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一、温度要求中药品的储存温度要求较为严格,通常要求在10℃以下的低温环境下储存。
例如一些易受热和潮湿影响的中药材、中药饮片等,应该储存于相对恒定的室温下,最好控制在不超过25℃的范围内。
二、湿度要求中药品的湿度要求也是很重要的。
太高的湿度会导致中药品发霉、结块,严重影响质量和药效。
根据中国药典的要求,中药材和饮片的湿度应保持在10%~20%之间。
另外,一些特殊的中药品如植物提取物,它们对湿度要求较高,一般要求将湿度控制在40%以下。
三、避光要求中药品的储存还需要避光。
光线会导致许多中药品中的有效成分分解、氧化或光敏药物退化,从而影响药品的质量和疗效。
因此,中药品的储存区域应当避免阳光照射和直接光照,尽量选择干燥、通风和避光的地方进行储存。
四、通风要求中药品的储存区域应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确保空气畅通。
通风可以有效地控制温度和湿度,防止中药品由于潮湿和高温而发生质量变化。
同时,通风还可以预防中药材和饮片受到霉菌和微生物的污染,保持其良好的品质。
五、防潮要求中药品的储存区域应该是干燥的,尽量避免潮湿环境。
潮湿会使中药材和饮片吸湿、结块,导致品质变差。
因此,存放中药品的容器应具有良好的密封性,防止湿气渗入。
六、防虫要求中药材和饮片遇到虫害是很常见的问题,因此,中药品的储存也要注意防虫。
中国药典中规定了一些中药材对虫害的防治方法,如使用活性炭、传统的姜黄粉等进行防虫处理,或者使用密度大于62克/升的原木板材进行制作。
此外,中药材和饮片的储存区域也要保持清洁,定期进行卫生清理,避免虫害。
综上所述,中国药典对中药品的储存条件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主要包括温度、湿度、避光、通风、防潮和防虫等方面的要求。
这些储存条件的严格执行可以保证中药品的质量和药效,确保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2015版药典规定阴凉库存放的饮片和中成药

阴凉存放的中药材、饮片饮片名称贮存要求备注饮片名称贮存要求备注饮片名称贮存要求备注饮片名称贮存要求丁香凉燥八角茴香凉燥人工牛黄阴凉牛胆粉凉燥人参凉燥人参叶凉燥三七凉燥三白草凉燥干姜凉燥炮姜凉燥土木香凉燥大蒜凉燥大蓟炭凉燥山麦冬凉燥千年健凉燥千金子凉燥山柰凉燥山银花凉燥川木香凉燥千金子霜凉燥川牛膝凉燥川芎凉燥广枣凉燥广藿香凉燥小茴香凉燥天山雪莲凉燥天然冰片阴凉木瓜凉燥牛黄凉燥牛膝凉燥片姜黄凉燥化橘红凉燥月季花凉燥乌药凉燥乌梅凉燥火麻仁凉燥巴豆凉燥巴豆霜凉燥水飞蓟凉燥甘松凉燥艾片阴凉艾叶凉燥石榴皮凉燥生姜白术凉燥白芷凉燥瓜蒌凉燥瓜蒌子凉燥炒瓜蒌子凉燥瓜蒌皮凉燥冬虫夏草凉燥母丁香凉燥老颧草凉燥芒硝凉燥西红花凉燥西洋参凉燥当归凉燥虫白蜡阴凉肉豆蔻凉燥肉桂凉燥血竭凉燥冰片阴凉安息香凉燥防风凉燥红大戟凉燥红花凉燥红豆蔻凉燥红参凉燥麦冬凉燥苍术凉燥芦荟凉燥苏合香凉燥豆蔻凉燥两头尖凉燥吴茱萸凉燥丹皮凉燥牡荆叶阴凉皂矾(绿矾)凉燥佛手凉燥余甘子凉燥辛夷凉燥羌活凉燥沉香凉燥没药凉燥阿魏凉燥陈皮凉燥盐附子凉燥青叶胆凉燥青皮凉燥青蒿凉燥玫瑰药凉燥苦杏仁凉燥苘麻子凉燥枫香脂阴凉郁李仁凉燥岩白菜凉燥罗布麻叶凉燥佩兰凉燥金银花凉燥乳香凉燥油松节凉燥降香凉燥细辛凉燥荆芥凉燥荆芥炭凉燥荆芥穗凉燥荆芥穗炭凉燥荜茇凉燥荜澄茄凉燥草豆蔻凉燥草果凉燥茵陈凉燥胡椒凉燥枳壳凉燥枳实凉燥柏子仁凉燥枸杞子凉燥砂仁凉燥香加皮凉燥香附凉燥香橼凉燥香薷凉燥重楼凉燥姜黄凉燥前胡凉燥桂枝凉燥桃仁凉燥核桃仁凉燥臭灵丹草凉燥徐长卿凉燥高良姜凉燥益智仁凉燥海马凉燥海龙凉燥菊苣凉燥菊花凉燥梅花凉燥野马追凉燥野菊花凉燥猪胆粉凉暗鹿茸凉燥羚羊角凉燥紫花前胡凉燥紫苏叶凉燥紫菀凉燥蛤蚧凉燥花椒伴黑种草子凉燥筋骨草凉燥蓍草凉燥蓝布正凉燥蓖麻子凉燥雷丸凉燥蜂蜡阴凉锦灯笼阴凉矮地茶凉燥满山红凉燥榧子凉燥酸枣仁凉燥鹤虱凉燥薄荷凉燥橘红凉燥藁本凉燥檀香凉燥翻白草凉燥麝香凉暗备注。
2015版药典中药饮片原药材贮藏方法(中药饮片厂药店必备)教程

灵芝
293
阿胶
294
阿魏
295
陈皮(果皮)
296
附子
297
忍冬藤(银花藤、金银藤)
298
鸡内金
299
鸡血藤
300
鸡骨草
301
鸡冠花
302
青风藤
303
青叶胆
304
青皮
305
青果(白榄干)
306
青葙子
307
青蒿
308
青礞石
309
青黛
310
玫瑰花
311
苦木
312
苦玄参
313
苦地丁
314
苦杏仁(北杏仁)
315
209
肉苁蓉(大芸)
210
肉豆蔻(肉果)
211
肉桂
212
朱砂
213
朱砂根
214
竹节参
215
竹茹
216
延胡索(元胡)
217
华山参
218
自然铜
219
伊贝母
220
血余炭
221
血竭
222
全蝎(全虫)
223
合欢皮
224
合欢花
225
决明子(草决明)
226
冰片(合成龙脑)
227
关黄柏
228
灯心草
229
灯盏细辛(灯盏花)
336
佩兰
337
金龙胆草
338
金果榄
339
金沸草
340
金荞麦
341
金钱白花蛇(白花蛇)
342
金钱草
343
金铁锁
34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6 连钱草 干燥处、防霉
267
连翘
干燥处
268 吴茱萸 阴凉干燥处
269 牡丹皮 阴凉干燥处
270 牡荆叶 阴凉处
271
牡蛎
干燥处
272 体外培育牛黄 密封、遮光、防潮、防压、室温保存
273 何首乌 干燥处、防蛀
274 制何首乌 干燥处、防蛀
275 伸筋草 干燥处
276 皂角刺 干燥处
277
皂矾
1 一枝黄花 干燥处
2
丁公藤 干燥处
3
丁香
阴凉干燥处
4 八角茴香 阴凉干燥处
5 人工牛黄 阴凉处,密封,防潮,遮光
6
人参
阴凉干燥处、密闭保存、防蛀
7
人参叶 阴凉干燥处、防潮
8
儿茶
干燥处、防潮
9
九里香 干燥处
10
九香虫 木箱内垫油纸、防潮、防蛀
11
刀豆
通风干燥处、防蛀
12
三七
阴凉干燥处、防蛀
13
三白草 阴凉干燥处
315
苦参
干燥处
316 苦楝皮 通风干燥处,防潮
317 苘麻子 阴凉干燥处
318 枇杷叶 干燥处
319 板蓝根 干燥处、防霉、防蛀
320 松花粉 干燥处、防潮
321 枫香脂 阴凉处、密闭
322 刺五加 通风干燥处,防潮
323 郁李仁 阴凉干燥处,防蛀
324
郁金
干燥处、防蛀
325
虎杖
干燥处、防霉、防蛀
301 鸡冠花 通风干燥处
302 青风藤 干燥处
303 青叶胆 阴凉干燥处
304
青皮
阴凉干燥处
305
青果
干燥处、防蛀
306 青葙子 干燥处
307
青蒿
阴凉干燥处
308 青礞石 干燥处
309
青黛
干燥处
310 玫瑰花 阴凉干燥处、密闭
311
苦木
干燥处
312 苦玄参 干燥处
313 苦地丁 干燥处
314 苦杏仁 阴凉干燥处,防蛀
218 自然铜 干燥处
219 伊贝母 通风干燥处、防蛀
220 血余炭 干燥处
221
血竭
阴凉干燥处
222
全蝎
干燥处、防蛀
223 合欢皮 通风干燥处
224 合欢花 通风干燥处
225 决明子 干燥处
226
冰片
阴凉处、密封
227 关黄柏 通风干燥处,防潮
228 灯心草 干燥处
229 灯盏细辛 干燥处
230 安息香 阴凉干燥处
14
三棱
通风干燥处、防蛀
15
三颗针 干燥处
16
干姜
阴凉干燥处、防蛀
17
炮姜
阴凉干燥处、防蛀
18
干漆
密闭保存、防火
19
土木香 阴凉干燥处
20
土贝母 通风干燥处
21
土荆皮 干燥处
22
土茯苓 通风干燥处
23
土鳖虫 通风干燥处、防蛀
24 大叶紫珠 通风干燥处
25
大血藤 通风干燥处
26 大豆黄卷 通风干燥处、防蛀
干燥处
161
白果
通风干燥处
162 白屈菜 通风干燥处
163
白前
通风干燥处
164 白扁豆 干燥处、防蛀
165
白蔹
通风干燥处、防蛀
166 白鲜皮 通风干燥处
167
白薇
通风干燥处
168 瓜子金 通风干燥处、防蛀
169
瓜蒌
阴凉干燥处、防霉、防蛀
170 瓜蒌子 阴凉干燥处、防霉、防蛀
171 炒瓜蒌子 阴凉干燥处、防霉、防蛀,密闭
小茴香 阴凉干燥处
67
小通草 干燥处
68
小蓟
通风干燥处
69
飞扬草 干燥处
70
马齿苋 通风干燥处、防潮
71
马勃
干燥处、防尘
72
马钱子 干燥处
73 马钱子粉 密闭保存、干燥处
74
马兜铃 干燥处
75
马鞭草 干燥处
76 王不留行 干燥处
77 天山雪莲 阴凉干燥处
78
天仙子 通风干燥处
79
天仙藤 干燥处
80
天冬
206
当归
阴凉干燥处
207
当药
干燥处
208 虫白蜡 阴凉处、密闭
209 肉苁蓉 通风干燥处、防蛀
210 肉豆蔻 阴凉干燥处、防蛀
211
肉桂
阴凉干燥处
212
朱砂
干燥处
213 朱砂根 干燥处
214 竹节参 通风干燥处、防蛀
215
竹茹
通风干燥处、防霉、防蛀
216 延胡索 干燥处、防蛀
217 华山参 通风干燥处、防蛀
阴凉干燥处
41 山香圆叶 通风干燥处
42
山银花 阴凉干燥处、防潮、防蛀
43
山楂
通风干燥处、防蛀
44
山楂叶 干燥处
45
山慈菇 干燥处
46
千年健 阴凉干燥处
47
千里光 通风干燥处
48
千金子 阴凉干燥处、防蛀
49 千金子霜 阴凉干燥处、防蛀
50
川木香 阴凉干燥处
51
川木通 通风干燥处、防潮
52
川贝母 通风干燥处、防蛀
172 瓜蒌皮 阴凉干燥处、防霉、防蛀
173 冬瓜皮 干燥处
174 冬虫夏草 阴凉干燥处、防蛀
175 冬凌草 干燥处
176 冬葵果 干燥处
177 玄明粉 密封、防潮
178
玄参
干燥处、防霉、防蛀
179 半边莲 干燥处
180 半枝莲 干燥处
181
半夏
通风干燥处、防蛀
182 法半夏 通风干燥处、防蛀
183 姜半夏 通风干燥处,防蛀
326
昆布
干燥处
327 明党参 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
328 岩白菜 阴凉干燥处
329 罗布麻叶片 阴凉干燥处
330 罗汉果 干燥处、防霉、防蛀
331
知母
通风干燥处,防潮
332 垂盆草 干燥处
333 委陵菜 通风干燥处
334 使君子 通风干燥处,防霉,防蛀
335 侧柏叶 干燥处
336
佩兰
阴凉干燥处
阴凉干燥处、防潮、防尘
278
佛手
阴凉干燥处、防霉、防蛀
279 余甘子 阴凉干燥处
280
谷芽
通风干燥处、防蛀
281 谷精草 通风干燥处
282
龟甲
干燥处、防蛀
283 龟甲胶 密闭
284
辛夷
阴凉干燥处
285
羌活
阴凉干燥处,防蛀
286 沙苑子 通风干燥处
287
沙棘
通风干燥处,防霉,防蛀
288
沉香
阴凉干燥处、密闭
通风干燥处、防霉、防蛀
81
天花粉 干燥处、防蛀
82
天竺黄 密闭、干燥处
83
天南星 通风干燥处、防霉、防蛀
84 制天南星 通风干燥处、防霉、防蛀
85
天麻
通风干燥处、防蛀
86
天葵子 通风干燥处、防蛀
87 天然冰片 阴凉处、密闭
88
云芝
通风干燥处
89
木瓜
阴凉干燥处、防潮、防蛀
90 木芙蓉叶 通风干燥处
91
184 清半夏 通风干燥处、防蛀
185 母丁香 阴凉干燥处
186 丝瓜络 干燥处
187 老鹳草 阴凉干燥处
188
地龙
通风干燥处、防霉、防蛀
189 地枫皮 干燥处
190 地肤子 通风干燥处,防蛀
191 地骨皮 干燥处
192
地黄
通风干燥处、防霉、防蛀
193 熟地黄 通风干燥处
194
地榆
通风干燥处、防蛀
53
川牛膝 阴凉干燥处、防潮
54
川乌
通风干燥处、防蛀
55
制川乌 通风干燥处、防蛀
56
川芎
阴凉干燥处、防蛀
57
川射干 干燥处
58
川楝子 通风干燥处、防蛀
59 广东紫珠 通风干燥处
60
广枣
阴凉干燥处
61 广金钱草 干燥处
62
广藿香 阴凉干燥处、防潮
63
女贞子 干燥处
64
小叶莲 干燥处
65
小驳骨 干燥处
66
137
石斛
干品通风干燥、防潮。鲜品阴凉潮浸湿处、防冻
138 石榴皮 阴凉干燥处
139
石膏
干燥处
140 煅石膏 干燥处
141 布渣叶 干燥处
142
龙胆
干燥处
143 龙眼肉 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
144 龙脷叶 通风干燥处
145 平贝母 通风干燥处、防蛀
146 北刘寄奴 干燥处
147 北豆根 干燥处
148 北沙参 通风干燥处、防蛀
361
珍珠
密闭
362 珍珠母 干燥处、防尘
363
荆芥
阴凉干燥处
364 荆芥炭 阴凉干燥处
365 荆芥穗 阴凉干燥处
366 荆芥穗炭 阴凉干燥处
367
茜草
干燥处
368
荜茇
阴凉干燥处,防蛀
369 荜澄茄 阴凉干燥处
370
草乌
通风干燥处,防蛀
371 制草乌 通风干燥处,防蛀
372 草乌叶 干燥处
373 草豆蔻 阴凉干燥处
乌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