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14互联网发展报告
2014互联网发展报告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在过去几年中变得愈发重要。
本文将对2014年互联网的发展进行深入分析和总结。
一、互联网用户数量的增长2014年,全球互联网用户数量持续增长,达到了巨大的规模。
根据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球互联网用户数已经超过30亿,相较于2013年增长了超过10%。
这表明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与此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和日益增长的需求。
二、移动互联网的崛起2014年,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成为一个突出的趋势。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网络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移动设备进行上网。
根据研究表明,截至2014年底,全球移动互联网用户数已超过20亿,占全球互联网用户总数的绝大部分。
这一数字的飞速增长彰显了移动互联网的巨大潜力和发展前景。
三、社交媒体的兴起2014年,社交媒体的发展呈现出了蓬勃的态势。
Facebook、Twitter、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成为人们交流和分享信息的主要渠道。
据统计,2014年全球社交媒体用户数量超过20亿,其中Facebook用户数达到了10亿,微信用户数更是达到了6亿。
这些数字显示了社交媒体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也反映了社交媒体对信息传播和沟通方式的颠覆性改变。
四、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2014年,电子商务行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和进展。
随着人们对便捷购物和在线支付的需求增加,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转向电子商务。
数据显示,2014年全球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2.5万亿美元,相比2013年增长了超过20%。
这一数字再次展示了电子商务的巨大潜力和市场规模。
五、互联网安全形势的严峻虽然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但同时也伴随着互联网安全问题的加剧。
2014年,网络黑客攻击事件频繁发生,企业和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日益加大。
互联网安全形势的严峻要求各方加强网络安全防护,保护用户的隐私和信息安全。
六、未来趋势展望展望未来,互联网的发展前景广阔。
(完整版)网络经济学案例分析
1.正反馈的动态经济过程,分析某一网络产业(如微博)的兴衰过程特征【案例1】微博的兴衰过程2010年国内微博迎来春天,微博像雨后春笋般崛起。
四大门户网站均开设微博.根据相关公开数据,截至2010年1月份,该产品在全球已经拥有7500万注册用户。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1年7月19日发布《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2011年上半年,中国微博用户从6331万增至1.95亿,增长约2倍.微博在网民中的普及率从13。
8%增至40.2%.从 2010年底至今,手机微博在网民中的使用率比例从15.5%上升到34%.截至2013年3月,新浪微博注册用户数达到5.03亿,得益于抢占了先机,而且在整体的战略执行上也比较彻底到位,所以获得了地位。
仅仅几年时间,新浪微博就为新浪生下了一个价值几十亿美金的‘金蛋’.腾讯拥有近7。
5亿的QQ注册用户,3亿左右的活跃用户。
这部分人群很容易受潮流趋势的影响,开通腾讯微博。
通过腾讯微博能够与QQ好友和腾讯微博上的其他用户进行信息的分享。
企业用户通过注册腾讯官方微博,得到认证后,能够迅速的扩大企业的知名度以及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个人用户通过腾讯微博,也能在微博平台进行个人的推广,很多的社会事件揭露都来自于微博平台。
高校教育平台也随之建立,如腾讯微博校园上的高校新闻哥微博体系的发展,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信息化发展的步伐.2012年3月31日,由腾讯微博、腾讯教育发起的“微言论教——浙江高校新媒体发展论坛”在浙江杭州顺利召开。
本次论坛特邀浙江省委组织部部长蔡奇,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郑继伟,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鲍学军与各位高校领导一起,同共话高校微博发展,交流先进经验,让微博更好的服务高校,服务学生。
高校新闻哥微博体系的建设发展是腾讯教育针对校园新媒体发展的一次创新性的试水。
促使一批像中国传媒大学南广新闻哥、复旦大学新闻哥等优秀新闻哥的诞生。
对进一步推进高校新媒体的发展普及有着重大意义,微博让高校占领舆论高地掌握话语权。
CNNIC:2014年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网民篇(1)
(一)总体网民规模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358万人。
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较2012年底提升3.7个百分点,整体网民规模增速保持放缓的态势。
近来年,中国网民规模增长主要源于以下四个方面因素:第一,中国政府在信息化领域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方针并持续加强基础网络设施建设,为互联网接入提供较好的网络基础条件;第二,运营商和各大厂商积极推动互联网应用发展,加快网络应用对社会生活的渗透,如打车、支付等应用与线下结合紧密,吸引更多人使用互联网;第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联动加强,提升整体社会对互联网的认知,促使更多人使用互联网;第四,网络应用的社交性和即时沟通的便捷性,在增加网民使用黏性的同时加大了网民对非网民同伴的连带影响,促进非网民向网民转化。
这一系列因素共同推动互联网用户规模的增长,尤其推动了手机网民规模的持续增加。
2013年中国新增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73.3%,高于其他设备的使用比例,这意味着手机依然是中国网民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插入图片1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逐渐饱和,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主题已经从“普及率提升”转换到“使用程度加深”,而近几年的政策和环境变化也对互联网使用深度的提升提供有力保障:首先,国家政策支持,2013年国务发布《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说明了互联网在整体经济社会的地位;其次,互联网与传统经济结合越加紧密,如购物、物流、支付乃至金融等方面均有良好应用;再次,互联网应用塑造全新的社会生活形态,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均有较大改变。
插入图片2新增网民上网设备使用情况对非网民未来上网意愿进行分析显示:2013年非网民中表示半年内肯定上网或可能上网的比例为11.9%,与2012年底基本持平,说明非网民中原本就有上网意向的潜在网民已逐步完成向网民的转变;非网民中未来不一定/说不清是否上网的比例为13.7%,相比2012年底有所上升,肯定不上/可能不上的比例则有所下降,说明非网民中倾向不上网的用户开始逐渐改变其上网意向,这部分人也将成为下一阶段互联网网民规模增长的重要来源。
网络文学著作权保护现状及分析
网络文学著作权侵权现状保护和分析随着当前电子科技信息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我国已逐步步入互联网的时代。
智能手机等工具发展,更是进一步推动了网络在我国的应用和传播的发展。
据2014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2013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全年新增网民5358万人,较2012年底提升3.7个百分点,其中手机网民的规模达到5亿,年增长率为19.1%,稳居上网的第一大终端的宝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地铁上,公交上,掏出手机浏览网页,或浏览时新小说,或阅读电子刊物。
3G网络进一步普及、智能手机和无线网络持续发展的背景,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放弃传统的纸质的阅读模式而开始转向电子书籍,网络文学这一概念也随之应运而生并飞速发展起来。
按照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报告显示,2013年手机网络文学的用户规模又比2012年底增长了12.0%,而就算据09年的数据显示,中国网络文学用户已达到1.62亿,使用率高达42.3%。
网络文学已经迅速成长为继网络音乐,网络视频和网络游戏之后第四大网络娱乐类应用方式。
数字化在给文学提供毋庸置疑的便利性条件,为其开辟新的传播和使用方式的同时,也反过来影响到知识的创造和传播。
伴随迅猛发展的网络文学而来的,还有愈演愈烈的数字化的著作权侵权问题。
大量的盗版网站,与网络文学同源而生,利用数字化的便捷愈演愈烈。
据数据了解,目前全国大型盗版网站约有10万家,中小型盗版网站数百万家,每年盗版市场总规模高达50亿元,而同期正版市场规模仅为1亿多元。
在越来越多的读者乐衷于依靠大量盗版网站来免费的获取VIP等收费文学的阅读的同时,往往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为侵犯他们所推崇的作者权利的帮凶。
一、网络文学的概念和定义网络文学,通说认为,主要指近年来产生的,以互联网为展示平台和传播媒介的,借助超文本链接和多媒体演绎等手段来表现的文学作品、类文学文本及含有一部分文学成分的网络艺术品。
互联网调查报告范文
互联网调查报告我们已经看到,网络对大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身心、人际关系、情绪情感、兴趣爱好等多方面带来不少负面影响,个别学生达到网络成瘾的程度,问题十分突出。
对此,我们必须高度警觉,加大对大学生网络问题的研究力度,积极探索应对大学生网络问题的策略方法,引导大学生走健康的网络之路,以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这是新时期高校面临的崭新课题。
一、大学生网络问题的调查分析(一)正面影响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成为了大学生共享与获取信息资源的渠道,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都产生了极大的积极影响。
1、网络为大学生开凿了一个广阔的信息渠道。
计算机网络的逐步普及,使得大学生能够从各种网络上获得千变万化的时代信息和人文科技知识,汲取各种知识营养,来发展和壮大自我。
如在调查问卷中,学生对“你觉得网络使你的生活”的回答: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占52%;有更多的事可做,更充实占27%;浪费不少时间占7%。
这一结果表明了网络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的提升有很大的作用。
2、网络为大学生的学习打开了方便之门如今网络上资源共享越来越多,信息的传播,文化的交流只在瞬息之间。
网络的开放性和方便性、内容的多样性和广泛性,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大大拓宽了大学生的求知途径,有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促进学业;网络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种自由、轻松、没有压力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大学生培养和发挥创新能力;网络是一个广阔空间,存在着许多新鲜和未知的事物,有助于开发大学生的潜力。
方便大学生查阅资料,解决学习上的难题。
在“你认为网上有你所需要的学习资料吗”的问卷中,回答:有很多的占75%;有一些的占25%;没有人认为没有。
又,在“当你学习上遇到困难,寻求帮助的途径”的问卷中:找同学商量占33%;上网求助占63%;自己独立解决占4%。
这一结果表明网络对大学生的学习有着积极的作用。
3、网络促进大学生的友情互动,共同提高网络最突出的优点是它的交互性,它既是信息的载体,又是媒体中介,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迅捷通道。
市级电视台的生存困局及突围策略
市级电视台的发展困局及突围策略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冯全红指导老师王萌摘要:在我国目前的电视传播格局中,市级电视台数量庞大,在格局的最底层,在设备、人员、资金方面都无法与央视、卫视相提并论,央视依靠专业化的信息咨询夺得冠军,省级卫视强调特色定位,靠娱乐节目异军突起,当下随着移动电视、手机电视、平板电脑等新兴媒体的兴起,吸引了大量的年轻消费群体,现在的市级电视台独守空城、生存现状尴尬。
如何突围困局呢?首先是“知己”,市级电视台的自身问题究竟在哪?市级电视台是否还有生存下去的价值?其次,“知彼”,竞争对手(像移动电视、手机电视、平板电脑等)的优势在哪里?当下又有怎样的发展机遇?考虑清楚了这几个问题,我们才能真正找到市级电视台的发展道路,这也是本文所关注的问题所在。
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来进行阐述:第一,在和央视、卫视、新兴媒体对比中发现市级自身存在的劣势和弊病;第二,市级电视台的存在价值及当前媒体大环境下的发展潜力和机遇,最后,对市级电视台的突围策略做介绍和分析。
关键词:市级电视台新媒体民生新闻How the Municipal TV stand out currentlyStudent majoring in Radio and television yournalism Feng quanhongTutor Wang mengAbstract:In the current pattern of TV transmission in our country, the municipal television stations take a large percentage which are in the bottom of the pattern.No matter from the equipment, personnel and funds the municipal TV stations cannot be mentioned in the same breath with CCTV and any othersatellite TV. CCTV stays on th e top because of it’s specialized information consulting. The satellite TV emphasizes characteristic positioning and becomes more popular by the entertainment programme. With the rise of the mobile TV, pad and the other multi media products, the satellite TV station attracts a lot of young consumers.The survival status for the municipal is veryembarrassing.How to break through the difficulties?The first is "to know myself". What is the problem with municipal televisionstation itself. Are there any values for the municipal television to survive?Second is "to know others". What are the advantages of the competitors(such as mobile TV, pad and multi-media etc.) Now what are the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Thinking about these questions, we can truly find the developing path for the municipal television station. this is also the problemwe need focus on in this passage.This article states from 3 parts. first, from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CTV, satellite television and new media, we found the disadvantages and defectsfrom the municipal TV station itself;Second there are still some value, advantages and capacity for the municipal television station. finally, talk about the municipal television stations How to break through the difficulties?Key words:Municipal television stations New media people's livelihood news学习文档仅供参考引言随着中国大众传媒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有线电视、省级卫视的崛起,互联网大规模覆盖,电视台的生存面临极大的挑战,受众流失、节目收视率呈直线下降、众多资源被严重挤压。
cnnic-2013年第33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cnnic:2013年第33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c nnic cnnic第38次报告cnnic2016年上网人数第38次互联网统计报告篇一:2014年CNNIC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4年1月)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前言国家主管部门研究决定由中国1997年,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牵头组织有关互联网单位共同开展互联网行业发展状况调查,自1997年至今CNNIC已成功发布了32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本次报告是第33次报告。
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改变人民生活形态的关键行业,CNNIC的历次报告则见证了中国互联网从起步到腾飞的全部历程,并且以严谨客观的数据,为政府部门、企业等各界掌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动态、制定相关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受到各个方面的重视,被国内外广泛引用。
自1998年以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形成了于每年1月和7月定期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惯例。
第33次统计报告延续了以往内容和风格,对我国网民规模、结构特征、接入方式和网络应用等情况进行了连续的调查研究。
本年度《报告》的数据采集工作一如既往地得到了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国家主管部门指导下,各项调查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在各互联网单位、调查支持网站以及媒体等的密切配合下,基础资源数据采集及时完成。
在此,谨对他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时也对接受第33次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调查的网民朋友表示最同诚挚的谢意!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 年1月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目录报告摘要 (5)第一章调查介绍........................................................................................9 第二章网民规模与结构特征 (15)一、网民规模...................................................................................................... (15)(一)总体网民规模...................................................................................................... ..............15 (二)手机网民规模...................................................................................................... ..............18 (三)分省网民规模...................................................................................................... ..............19 (四)农村网民规模...................................................................................................... .. (21)二、网民属性...................................................................................................... (22)(一)性别结构...................................................................................................... ...................... 22 (二)年龄结构...................................................................................................... ...................... 22 (三)学历结构...................................................................................................... ...................... 23 (四)职业结构...................................................................................................... ...................... 23 (五)收入结构...................................................................................................... . (24)三、接入方式...................................................................................................... (25)(一)上网设备...................................................................................................... ...................... 25 (二)上网地点..............................................................(来自: 写论文网:cnnic:2013年第33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6 (三)上网时长...................................................................................................... . (27)第三章互联网基础资源 (29)一、基础资源概述...................................................................................................... . (29)二、IP地址.................................................................................................... ...................................29 三、域名...................................................................................................... ......................................30 四、网站...................................................................................................... ......................................32 五、网页...................................................................................................... ......................................32 六、网络国际出口带宽.................................................................................................... . (33)第四章网民互联网应用状况 (35)一、整体互联网应用状况.................................................................................................... (35)(一)信息获取...................................................................................................... ...................... 37 (二)商务交易...................................................................................................... ...................... 37 (三)交流沟通...................................................................................................... . (41)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四)网络娱乐...................................................................................................... . (43)二、手机网民应用状况.................................................................................................... . (45)第五章网民互联网行为解读 (53)一、搜索引擎:搜索产品、细分市场和终端设备改变用户搜索习惯 (53)二、社交网站:用户活跃度下降,用户向其它应用转移............................................................ 58 三、电商应用:多因素驱动电子商务市场快速发展....................................................................62 四、网络视频:硬件技术、网络环境、线下节目推动着网络视频行业向前发展.....................70 五、网络游戏:整体行业持续放缓,手机端游戏热度高............................................................ 71 六、移动互联网:行业全面发展,加速向日常生活渗透 (75)第六章中小企业互联网应用状况 (81)一、企业互联网应用发展状况.................................................................................................... . (81)(一)计算机使用状况...................................................................................................... . (81)(二)互联网使用状况...................................................................................................... (82)(三)宽带使用状况...................................................................................................... .. (83)二、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及网络营销发展状况 (85)(一)电子商务使用状况...................................................................................................... ......85 (二)网络营销使用情况...................................................................................................... (87)三、中小企业互联网应用特点与趋势 (87)附录1互联网基础资源附表 (89)附录2调查支持单位 (100)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附录3中国互联网数据平台介绍........................................................101 4篇二:《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读后感《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读后感读完《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才对很多中国互联网络目前的状况有了全新的认识,有很多地方与自己的认识有着很大的出入。
运用新媒体手段创新科技宣传工作的必要性
运用新媒体手段创新科技宣传工作的必要性作者:艾积保来源:《今传媒》2015年第02期摘要:新媒体的兴起和发展,给我国的媒介生态和传播环境带来了深刻变革。
新媒体既是信息传播的工具,更是一块异常激烈的思想舆论阵地,因此新媒体以其独特的信息传播方式,承担起了大众媒体的宣传职责,为宣传活动提供了新空间与新途径。
因此,本文主要探讨新媒体对科技宣传的必要性。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科技宣传;必要性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2-0104-02一、新媒体技术已成为大众宣传的重要手段新媒体技术支撑下的新媒体已渗透到经济、社会、政治等各个领域。
新媒体是当今社会舆论的集散地,对于国家管理,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想发展和稳定就必须占领舆论的制高点,充分运用新媒体发挥其宣传教化功能,传递社会“正能量”。
先进的媒介技术常常率先在与政治相关的领域中使用[1],这里主要以互联网中的政治宣传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其运用和效果方面的阐述。
(一)新媒体在大众宣传中的运用在我国,政治宣传作为大众宣传的重要部分,也是新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
从2012年,政务微薄已成为了网络问政的主要途径,2013年4月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钱小芊在参加第六届中美互联网论坛时指出,中国97%以上的中央政府部门、100%的省级政府和98%以上的地市级政府部门开通了政府门户网站,政务微博账号数量超过17万个[1]。
每年的两会都是全国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也是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重大事件。
媒体旨在运用最佳宣传和报道方式让两会信息和精神为老百姓所理解。
从两会召开前的前期宣传,到两会召开时的现场直播,再到两会的圆满结束,都是各大媒体的宣传阵地和主战场。
2014年全国两会,央视网推出的三大新媒体产品,分别是:《我有问题问总理》《给总书记捎句心里话之2014 我对书记有话说》《解码两会》。
这三个平台实现了作为新媒体的宣传和报道任务,最大限度地扩大了两会的影响力,让更多的网民了解两会精神,同时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互动。
《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讯)2014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
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手机网民规模的持续增长促进了手机端各类应用的发展,成为2013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一大亮点。
网民规模增长进入平台期发展主题从“量变”转向“质变”《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全年新增网民5358万人。
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较2012年底提升3.7个百分点。
综合近年来网民规模数据及其他相关统计,中国互联网普及率逐渐饱和,互联网发展主题从“数量”向“质量”转换,具备互联网在经济社会中地位提升、与传统经济结合紧密、各类互联网应用对网民生活形态影响力度加深等特点。
手机网民数量持续增长高流量手机应用成亮点截至2013年12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亿,年增长率为19.1%,继续保持上网第一大终端的地位。
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比例由2012年底的74.5%提升至81.0%,远高于其他设备上网的网民比例,手机依然是中国网民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在3G网络进一步普及、智能手机和无线网络持续发展的背景下,视频、音乐等高流量手机应用拥有越来越多的用户。
截至2013年12月,我国手机端在线收看或下载视频的用户数为2.47亿,与2012年底相比增长了1.12亿,增长率高达83.8%,在手机类应用用户规模增长幅度统计中排名第一。
用户上网设备向手机端转移、使用基础环境的改善和上网成本的下降三方面是手机端高流量应用使用率激增的主要原因。
社交类综合平台持续升温网络游戏终端竞争加剧《报告》显示,2013年微博、社交网站、论坛等互联网应用的使用率较2012年有所下降。
类似即时通信等以社交元素为基础的平台应用则发展稳定:在2013年,整体即时通信用户规模在移动端的推动下提升至5.32亿,较2012年底增长6440万,使用率达86.2%。
浅谈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_黄荣明
・367・摘 要: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在大学生中的普及,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面对移动互联网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在培育大学生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和网络舆论阵地建设,在校园中形成一个强大的舆论引导力和精神凝聚力。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随着科技的发展,以互联网、手机、微博、微信为标志的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
2014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5.8%。
其中手机网民规模更是达到5亿,年增长率为19.1%。
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手机网民规模的快速增长促进了手机客户端应用的发展,这也成为2013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一大亮点。
当前,随着3G 和4G 网络的发展,以智能手机为终端的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
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与移动互联网紧紧联系在一起,“每日必网”、“无网不在”成为大学生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
而大学生作为移动互联网一个庞大的受众群,正值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由于移动互联网的开放性和自由性,网络上的信息琳琅满目、良莠不齐,对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巨大的影响。
高校是培养和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摇篮,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教书育人活动中去。
因此,研究和探讨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移动互联网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随心地在网络上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
这不仅给大学生获取信息带来的便捷,同时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
1.1 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当前,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应用,在大学校园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拇指族”,而就在这种“拇指文化”在校园中大行其道的时候,也给大学生带来一定的烦恼,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2014)》发布
《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2014)》发布2014移动互联发展大会今日在京举行,会上发布的由人民网研究院主编的《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2014)》蓝皮书,全面介绍了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状况和特征亮点。
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月,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8.38亿户,在移动电话用户中的渗透率达67.8%;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占总网民数的八成多,手机保持第一大上网终端地位。
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进入全民时代。
衣食住行渗透传统行业移动应用数量达百万量级规模,苹果应用下载量世界第二。
传统行业要想生存发展,必须主动拥抱互联网,不断变革创新2013年,“互联网+”成为热词,传统行业纷纷与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联姻”。
从报刊、网站到医院、银行,从读书、教育到娱乐、购物,几乎各行各业都在试水移动客户端。
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认为,“人们热议的互联网思维,或许要升级为2.0版,变为移动互联网思维”。
去年,我国移动应用数量达百万量级规模。
其中,在苹果应用商店各国下载量排行榜上,中国位居第二。
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移动购物市场交易规模达1676.4亿元,在移动互联网行业规模占比最高。
面对广阔的移动购物市场,阿里巴巴、京东、当当网、亚马逊中国等各大电商在移动端加速“跑马圈地”。
同时,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新型移动支付发展迅猛。
根据报告,2013年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突破1.3万亿元,同比增长8倍多,远超个人电脑支付增长率。
未来,随着线上到线下渠道打通,银行、运营商和第三方支付企业将携手促进移动支付产业的新一轮发展。
移动互联网金融已经从过去的小规模、零散型,开始进入到规模化、与传统线下金融服务互补、融合发展的新阶段。
截至2014年2月,余额宝开户数已经突破8100万人,规模突破4000亿元。
在线旅游方面,移动端的竞争开始发力。
截至2013年10月,携程移动端酒店预订占比的峰值超过40%,艺龙来自移动端的业务贡献率超过25%。
2014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
83.1%
2014 2013 2012
83.1% 91.0% 96.0%
访问质量
2014 年,在移动端上,网民的平均停留时间*增加,跳出率*降低,但平均页面访 问数*趋向与 PC 端接近,较 2013 年有明显下降。
2014
2.7p
2014
Phone
2013
4.0p
2013
2012
4.3p
2012
搜索
门户
搜索
门户
视频
社交
邮箱
垂直
品牌 转化
导航
视频
社交
邮箱
垂直
品牌 忠诚
导航
搜索
门户
搜索
门户
视频
社交
视频
社交
26
搜索引擎
2014 年,在移动端搜索市场上,稳居第一,较之去年有明显上升,神马(shenma) 搜索跃居第二;在 PC 端搜索市场上,和 360 分别位居第一、第二位。
shenma
W nid o ws
98.8%
W nid o wsXP
6 2.1%
其他 iOS 5 1. 0%
2.9%
iOS 8
3.0%
iOS 6
其他 8.5%
7.1%
A n dr o id4
48.7%
iOS
移动端 Android
36.6%
54.9%
iOS 7
22.6%
其他 0.4%
An dr oid3
5 .8%
08
24 小时日均访问量
18:00
20:00
22:00
13
不同地区
2014 年,在 PC 和移动端上访问量的省份分布与往年基本保持一致;从七大地区划分来看,华东的优势毋 庸置疑,华南在移动端名列第二,华北在 PC 端位居第二,其他地区和前三名的差距明显。
网络信息检索一2014.3研究生
第二节 网络信息检索工具
当已经知道地址时直接通过地址访问。 当不知道地址的时候,需要借助检索工具
1 搜索引擎 2 网络资源目录 3 信息门户 4 搜索软件
1 搜索引擎
搜索引擎其实也就是一个数据库,内容以网页信息资源为 主,也包括文档、图片和多媒体。 搜索引擎与文献数据库相比,其中一个重要的不同是通过 计算机自动完成信息资源的发现、标引和入库。 搜索引擎的搜索技术继承了传统文献信息检索技术的精髓, 在搜索引擎中很多检索技术依然适用。 搜索引擎的好坏评判除了索引的网页数量外,其中重要的 一个方面是搜索结果的输出(结果的相关性)。
三、 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
复杂性:网络信息资源具有大数量、多类型、多媒体、非 规范、跨时间、跨地域、跨行业、多语种等特点。 在很大程度上网络的增长和信息资源的动态快速增加是由 用户驱动的,但缺乏有效的统一管理机制,信息安全和信 息质量的不均衡性。 信息分布和构成缺乏结构和组织,信息源不仅分散无序, 而且其更跌和消亡也往往无法预测,因此增大了信息资源 管理和利用的难度。
按所采用的网络传输协议可分为
WWW网络资源:因特网信息资源的主流,它使用http协 议,使用简单,功能强大,能方便迅速的浏览和传递分布 于网络各处的文字、图象、声音和多媒体超文本信息。 FTP信息资源:它使用ftp协议,FTP相当于在网络上两个 主机之间复制文件。目前仍是发布、传递软件和长文件的 主要方法。 TELNET信息资源:telnet是远程登陆协议。telnet信息资 源包括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许多机构都提供远程登陆的 信息系统,如图书馆的公共目录系统,信息服务机构的综 合信息系统等。 用户服务组资源:包括新闻组,电子邮件组等。这些电子 通信组形式所传递和交流的信息资源是网络上最自由、最 具有开放性的资源。new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NNIC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第一部分总体概要一、基础数据◇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358万人。
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较2012年底提升3.7个百分点。
◇截至2013年12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较2012年底增加800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81.0%。
◇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中农村人口占比28.6%,规模达1.77亿,相比2012年增长2101万人。
◇中国网民中通过台式电脑上网和笔记本电脑上网的比例分别为69.7%和44.1%,相比2012年均有所下降,下降比例分别为0.8个百分点和1.8个百分点。
手机上网比例保持较快增长,从74.5%上升至81.0%,提升6.5个百分点。
◇我国域名总数为1844万个,其中.CN域名总数较去年同期增长44.2%,达到1083万,在中国域名总数中占比达58.7%。
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站总数为320万,全年增长52万个,增长率为19.4%。
◇截至2013年12月,全国企业使用计算机办公的比例为93.1%,使用互联网的比例为83.2%,固定宽带使用率为79.6%。
同时,开展在线销售、在线采购的比例分别为23.5%和26.8%,利用互联网开展营销推广活动的比例为20.9%。
二、趋势与特点中国网民规模增长空间有限,手机上网依然是网民规模增长的主要动力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358万人。
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较2012年底提升了3.7个百分点,普及率增长幅度与2012年情况基本一致,整体网民规模增速持续放缓。
与此同时,手机网民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规模达到5亿,年增长率为19.1%,手机继续保持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
而新网民较高的手机上网比例也说明了手机在网民增长中的促进作用。
2013年中国新增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73.3%,远高于其他设备上网的网民比例,手机依然是中国网民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中国互联网发展正在从“数量”转换到“质量”2013年12月,中国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较2012年底提升了3.7个百分点,普及率增长幅度延续自2011年来的放缓趋势。
总体而言,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主题已经从“普及率提升”转换到“使用程度加深”,而近几年的政策和环境变化也对使用深度提供有力支持:首先,国家政策支持,2013年国务发布《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说明了互联网在整体经济社会的地位;其次,互联网与传统经济结合愈加紧密,如购物、物流、支付乃至金融等方面均有良好应用;再次,互联网应用逐步改变人们生活形态,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均有较大改变。
高流量手机应用的发展较快2013年,手机端视频、音乐等对流量要求较大的服务增长迅速,其中手机视频用户规模增长明显。
截至2013年12月,我国手机端在线收看或下载视频的用户数为2.47亿,与2012年底相比增长了1.12亿人,增长率高达83.8%。
手机视频跃升至移动互联网第五大应用。
手机端高流量应用的使用率增长主要由三方面原因促进,首先是用户上网设备向手机端的转移,整体网民对于电脑的使用率持续走低;其次,使用基础环境的完善,如智能手机和无线网络的发展吸引更多用户使用手机上网;最后是上网成本的下降,如上网资费降低、视频运营商和网络运营商的包月合作等措施降低了手机视频的使用门槛。
以社交为基础的综合平台类应用发展迅速2013年,微博、社交网站及论坛等互联网应用使用率均下降,而类似即时通信等以社交元素为基础的平台应用发展稳定。
从具体数字分析,2013年微博用户规模下降2783万人,使用率降低9.2个百分点。
而整体即时通信用户规模在移动端的推动下提升至5.32亿,较2012年底增长6440万,使用率高达86.2%,继续保持第一的地位。
移动即时通信发展迅速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即时通信与手机通信的契合度较大,另一方面是由于在社交关系的基础之上,增加了信息分享、交流沟通、支付、金融等应用,极大限度的提升了用户黏性。
网络游戏用户增长乏力,手机网络游戏迅猛增长2013年中国网络游戏用户增长明显放缓。
网民使用率从2012年的59.5%降至54.7%。
网络游戏用户规模为3.38亿,网络游戏用户规模增长仅为234万。
与整体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趋势不同,手机端网络游戏用户增长迅速。
截至2013年12月,我国手机网络游戏用户数为2.15亿,较2012年底增长了7594万,年增长率达到54.5%。
整体行业用户的增长乏力以及手机端游戏的高速增长意味着游戏行业内用户从电脑端向手机端转换加大,手机网络游戏对于PC端网络游戏的冲击开始显现。
网络购物用户规模持续增长,团购成为增长亮点商务类应用继续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其中网络购物以及相类似的团购尤为明显。
2013年,中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3.02亿人,使用率达到48.9%,相比2012年增长6.0个百分点。
团购用户规模达1.41亿人,团购的使用率为22.8%,相比2012年增长8.0个百分点,用户规模年增长68.9%,是增长最快的商务类应用。
商务类应用的高速发展与支付、物流的完善以及整体环境的推动有密切关系,而团购出现“逆转”增长,意味着在经历了野蛮增长后的洗牌,团购已经进入理性发展时期。
中小企业互联网基础应用稳步推进,电子商务应用有待进一步提升总体来看我国企业使用计算机、互联网信息化状况较好,但微型企业需重点加强;东、西部地区企业的互联网基础应用水平差距有所缩小,但中部地区与其他地区间存在的差距较大。
我国使用网络营销推广的企业比例仍然不高,利用即时聊天工具、搜索引擎、电子商务平台推广保持在前三位。
即时聊天工具庞大的用户基数、较强的用户黏性和丰富的管理工具,已成为企业营销的重要工具;从消费者行为模式来看,搜索行为直接指向购买,电子商务平台正是购买行为的发生场所,并且由于营销推广成本有限,因此中小企业更倾向于选择投入可控、性价比较高的方式。
第二部分网民规模(一)总体网民规模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358万人。
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较2012年底提升3.7个百分点,整体网民规模增速保持放缓的态势。
中国网民规模与互联网普及率近来年,中国网民规模增长主要源于以下四个方面因素:第一,中国政府在信息化领域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方针并持续加强基础网络设施建设,为互联网接入提供较好的网络基础条件;第二,运营商和各大厂商积极推动互联网应用发展,加快网络应用对社会生活的渗透,如打车、支付等应用与线下结合紧密,吸引更多人使用互联网;第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联动加强,提升整体社会对互联网的认知,促使更多人使用互联网;第四,网络应用的社交性和即时沟通的便捷性,在增加网民使用黏性的同时加大了网民对非网民同伴的连带影响,促进非网民向网民转化。
这一系列因素共同推动互联网用户规模的增长,尤其推动了手机网民规模的持续增加。
2013年中国新增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73.3%,高于其他设备的使用比例,这意味着手机依然是中国网民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逐渐饱和,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主题已经从“普及率提升”转换到“使用程度加深”,而近几年的政策和环境变化也对互联网使用深度的提升提供有力保障:首先,国家政策支持,2013年国务发布《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说明了互联网在整体经济社会的地位;其次,互联网与传统经济结合越加紧密,如购物、物流、支付乃至金融等方面均有良好应用;再次,互联网应用塑造全新的社会生活形态,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均有较大改变。
新增网民上网设备使用情况对非网民未来上网意愿进行分析显示:2013年非网民中表示半年内肯定上网或可能上网的比例为11.9%,与2012年底基本持平,说明非网民中原本就有上网意向的潜在网民已逐步完成向网民的转变;非网民中未来不一定/说不清是否上网的比例为13.7%,相比2012年底有所上升,肯定不上/可能不上的比例则有所下降,说明非网民中倾向不上网的用户开始逐渐改变其上网意向,这部分人也将成为下一阶段互联网网民规模增长的重要来源。
非网民未来上网意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步完善、网络接入便利性以及上网终端费用的逐步下降,使网络设备和网络条件等影响非网民上网的因素比重不断减少,而“年龄太大/太小”及“不懂电脑和网络”这两个因素比重则不断增大,这种情况一方面说明未来互联网的普及难度加大,在易转化人群中已逐步达到饱和,另一方面说明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使用能力依然是互联网深入普及的重点,未来还应进一步加大互联网教育普及。
未来,手机上网依然是带动中国网民增长的重要因素。
手机相对电脑的技术门槛更低,是互联网向农村地区、低收入群体渗透的重要途径。
在手机上网普及过程中,运营商的推动作用还将继续存在,通过网络套餐和3G号码的推广宣传活动促进手机用户向手机网民用户的转换。
尤其针对农村等相对落后地区居民,在加大手机上网宣传的同时还应开发更多和农村生活相关联的应用,提高农村居民对互联网的兴趣,从而促进其对互联网的使用。
非网民不使用互联网的原因2013年8月1日,国务院印发《“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强调加强战略引导和系统部署,推动我国宽带基础设施快速健康发展,加大光纤到户、农村宽带进入乡村、公益机构宽带接入力度。
可以预见,未来基础网络设施建设还将继续加强,网络基础设施服务能力也将进一步提升,全方位多维度的网络接入支持将推动中国网民规模的持续增长和网络应用的普及深化,促进我国互联网的技术发展与应用创新。
(二)手机网民规模截至2013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较2012年底增加800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2年底的74.5%提升至81.0%,手机网民规模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手机网民规模的持续增长,一方面得益于3G的普及、无线网络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价格持续走低,为手机上网奠定了较好的使用基础,促进网民对各类手机应用的使用,尤其为网络接入、终端获取受限的人群提供接入互联网的可能。
根据工信部公布的数据,2013年1月至10月,我国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3.48亿部,销量保持快速增长;2013年11月3G移动电话用户达3.86亿户,较上年同期增长1.54亿户。
另一方面得益于手机应用服务的多样性和深入性,尤其是新型即时通信工具和生活类应用的推动下,手机上网对日常生活的渗透进一步加大,在满足网民多元化生活需求的同时提升了手机网民的上网黏性。
在智能终端快速普及、电信运营商网络资费下调和Wi-Fi覆盖逐渐全面的情况下,手机上网成为互联网发展的主要动力,不仅推动了中国互联网的普及,更催生出更多新的应用模式,重构了传统行业的业务模式,带来互联网经济规模的迅猛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