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0000遥感地质调查技术规定

合集下载

环境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正文-修改

环境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正文-修改

1:250000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技术要求前言为加强区域环境地质调查的技术管理,统一规范调查工作的内容与要求,制定本技术要求。

本技术要求规定比例尺1:250000区域环境地质调查工作的内容与技术要求,并提出了相应的工作方法。

本技术要求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和归口管理。

本技术要求由湖北省地质调查院负责牵头起草。

本技术要求主要起草人:刘广润、程伯禹、黄润秋、王德潜、陈国金、李明朗、王小平。

本技术要求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解释。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 本技术要求包括比例尺1:250000区域环境地质调查的前言、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基本术语、总则、设计书编制、调查内容与要求、调查工作技术方法、地质环境评价、报告书与图件编制及成果验收。

1.2本技术要求适于比例尺1:250000区域性环境地质调查工作使用。

原则上也适用于比例尺1:500000、1:100000区域性环境地质调查和1:250000区域地质综合调查中的环境地质调查工作使用。

2引用与参考的标准及技术要求ZB/D14002—89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10万~1:20万)GB 12329-90 岩溶地质术语地质矿产部地质环境管理司省(自治区)地质灾害调查基本要求(比例尺1:50万至100万)(试行) 1992年GB/T 14157-93 水文地质术语GB/T 14498-93 工程地质术语DZ/T 0061-93 冻土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比例尺1:10万~1:20万)GB/T 15772-1995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地质矿产部地质环境管理司省(自治区)环境地质调查基本要求(比例尺1:50万)(试行) 1996年SL 190-96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DZ/T 0190-1997 区域环境地质勘查遥感技术规程比例尺1:50000TB 10055-98 铁路工程地质黄土地区勘测规则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 2000年中国地质调查局 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暂行) 2001年GB 50021-200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324-2001 冻土工程地质勘察规范3基本术语地质环境 geologic environment是人类自然环境的一部份,系指与人类生活与生产活动有相互影响的地质体及地质作用的总和。

遥感技术在1∶5万环境地质调查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1∶5万环境地质调查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1∶5万环境地质调查中的应用【摘要】遥感技术在1∶5万环境地质调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首先介绍了遥感技术的概述和1∶5万环境地质调查的需求,随后详细分析了遥感技术在这一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及其优势。

虽然遥感技术在环境地质调查中有着诸多优势,但也面临着一些技术挑战。

文章探讨了遥感技术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并对整篇文章进行了总结。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遥感技术在1∶5万环境地质调查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同时也能够对遥感技术在未来的发展趋势有所了解。

【关键词】关键词:遥感技术,1∶5万环境地质调查,应用,优势,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环境地质调查是地质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地质构造、地貌特征、岩性分布等进行综合研究,可以为资源勘查、工程建设等提供重要信息支持。

1∶5万环境地质调查是我国地质勘查的基础工作之一,其覆盖范围广泛,对地质矿产资源的综合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环境地质调查工作存在着调查范围广、勘查周期长、成本高等问题,给地质调查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因此迫切需要一种高效、快捷、精准的调查手段来解决这些问题。

遥感技术的发展为环境地质调查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通过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大范围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和数据,可以有效地辅助地质调查工作,提高调查的效率和精度。

研究遥感技术在1∶5万环境地质调查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推广价值。

1.2 研究意义1. 促进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遥感技术在1∶5万环境地质调查中的应用,可以帮助更好地了解地质环境特征和资源分布情况,为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2. 辅助城市规划和建设通过遥感技术,可以快速获取大范围地质信息,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更好地规划城市发展方向和布局。

3. 促进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1∶5万环境地质调查是地质科研的基础性工作,遥感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数据获取的效率和准确性,推动地质科研和技术创新的发展。

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中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资料应用

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中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资料应用

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中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资料应用附录J(提示的附录)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中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资料应用J 1 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中地球物理资料应用J1.1 地球物理资料收集利用任务的确定地球物理资料收集利用的主要任务是综合解释分析、编制有关推断图件,为区域地质调查设计的编写等提供资料和依据,其具体任务应根据拟调查的地质工作任务以及可收集到的物探资料来确定,常规的物探资料可以解决以下问题:追索、圈定与围岩有明显物性差异的隐伏岩体或岩层,以及两侧岩石物性有明显差异的断裂等,可进行基岩地质、构造填图;研究结晶基底起伏及其内部成份和构造,圈定沉积盆地分布范围;识别不同类型的火山岩、侵入岩和变质岩,研究火山机构,地质构造,划分构造单元等。

J1.2 地球物理资料的收集和利用J1.2.1 收集资料: 详细收集测区内有关地球物理资料,如区域重力、航磁、航放以及地区电磁测深、地震剖面和物探测井等资料,编制地球物理工作研究程度图,对以往工作进行评述,明确收集到的资料已解决的地质问题和利用该资料能够解决的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问题。

J1.2.2 资料整理: 对收集到的资料为使其统一,应按现行有关“规范”要求进行整理,统一到同一个系统中来。

若确因资料年代久远,一些资料的工作方法不清,在使用时应加以说明。

编图时应尽量收集使用最新资料和高精度资料,并在设计编写时提交地球物理资料推断成果图。

J1.3 物性资料物性资料是地球物理场进行地质解释的重要基础,应加强这方面工作。

物性工作除了收集到的物性进行整理外,还应对缺少的部分进行补测工作,补测的标本应尽量选择在地质剖面或路线上新鲜基岩。

物性工作还应充分利用钻孔资料,测定岩芯物性参数,也可利用物性测井资料反演物性参数,了解同种岩石的垂向变化规律。

必要时,要应用浅钻,取岩芯进行地质观察和物性测定工作。

物性测定时,还应尽量在同一块标本上取得不同参数,如密度、磁化率、剩余磁化强度、电阻率等,这样便于物性参数间的相关分析,为综合利用地球物理场资料进行地质解释奠定基础。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规范(1:250000)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规范(1:250000)
5 设计书的编写
5.1 设计书是开展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工作的依据,应由项目承担单位根据上级主管部门 下达的任务书编写。 5.2 设计书编写前准备工作 5.2.1 资料收集
2
a. 收集与测区有关的自然地理、区域地质、矿产资源、地球化学、地球物理、遥感、土壤 类型、生态环境、地方病等基础资料。
b. 收集与测区有关的农业生产、土地利用、城镇发展、工矿企业布局、以及规划等方面的 资料。 5.2.2 根据测区不同类型疏松覆盖层、河流、浅层地下水、湖泊、滩涂、近岸海域沉积物分布情 况,研究和确定野外采样方法及采样点布局。 5.2.3 实地踏勘
a. 自然地理、区域地质、矿产资源、地球化学、地球物理、遥感等情况概述; b. 调查区经济发展、农业、土壤及生态环境问题简要评述; c. 前人工作及研究程度评述。 5.3.3 野外工作方法、技术及质量要求 a. 拟采用的野外工作方法、样品加工处理方法; b. 野外工作与样品加工的质量检查方法。 5.3.4 样品测试分析方法与监控方案:包括拟测定的元素、指标,分析方法的选定,质量标准、 质量监控方法等。 5.3.5 数据处理及编图方法。 5.3.6 重要异常查证:包括拟采用的异常圈定、筛选方法,查证方法,查证程度等。 5.3.7 实物工作量与预期成果。 5.3.8 组织管理、人员、装备。 5.3.9 经费预算。 5.3.10 质量管理与技术保障措施。 5.3.11 设计附图。 5.4 设计书应提交主管部门审查后实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如有较大变化需要进行修改或补 充设计时,应提出书面报告,经原设计审查部门批准后实施。
II
前言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规范(1:250000)》是针对我国第四系发育的平原、盆地、滩涂、 近岸海域、湖泊、湿地、草原、黄土高原及丘陵山地等地区开展的区域性、基础性资源与环境地 球化学调查工作而制定的。

区域地质调查项目设计编写要求

区域地质调查项目设计编写要求

区域地质调查项目设计编写要求
区域地质调查项目设计编写要求
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以下简称区调)设计书是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下达的任务书并参照有关技术规范的要求,结合测区的具体情况编制而成,经审查认定后的设计书(附有审查认定) 是开展野外地质调查、质量监控、任务完成状况和成果评审验收的主要依据。

一、1:250000区调的基本任务
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制订的《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暂行)》(以下简称技术要求(暂行))的规定:1:250000区调是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其目的任务是以详实的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通过填制1:250000比例尺的地质图件,查明区内地层、古生物、岩石(含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及混杂岩等)、构造以及其它各种地质体的特征,并研究其属性、形成时代、形成环境和发展历史等基础地质问题,为矿产资源、土地资源和海洋资源的普查,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农业地质和城市地质的勘查,为地学教学和科学研究以及推动国际地学前缘学科发展等提供基础地质资料;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地学基础性资料和依据,同时为社会公众提供公益性区域地质信息。

中国国土幅员辽阔,地质条件复杂多样,以往工作程度和研究程度各地也不尽相同,要在有限的资金保证和统一质量要求下完成上述任务,必须对1:250000区调进行分类指导。

根据自然地理条件、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和以往研究程度,对当前安排的1:250000区调工作分为三类:。

1250000遥感地质调查技术规定

1250000遥感地质调查技术规定

中国地质调查局DD 2001­01 1:250000遥感地质调查技术规定二ОО一年三月二十日前言本标准的技术内容是根据国土资源大调查中地质调查工作的需要,按我国目前遥感地质应用的先进水平制定的。

附录A、附录B都是本标准的标准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并负责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解释。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曾朝铭、贺尚荣。

参加起草人:刘纪选、黄海、齐泽荣、耿燕婷。

目录前言1范围 (1)2引用标准 (1)3定义 (1)4 总则 (2)5 遥感地质调查设计编制 (3)6 实地踏勘 (5)7 遥感地质调查 (5)8 实地检查验证 (6)9 遥感地质调查报告编制 (7)10 质量检查及成果验收 (8)附录A(标准的附录) 遥感地质调查设计编写提纲 (10)附录B(标准的附录)遥感地质调查报告编写提纲 (12)1:250000遥感地质调查技术规定DD 2001-01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用遥感方法进行1:250000地质调查的内容、程序、方法及主要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未开展过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地区的遥感地质调查工作。

同比例尺矿产地质调查、环境地质调查及水文地质调查也可参考。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本标准引用即构成本标准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下列标准时应以最新版本为准。

DZ/T 0001—91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DZ/T 0151—95 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1:50000)GB 15968—1995 遥感影像平面图制作规范GB 958—89 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DZ/ T 0179—1997 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50000)3.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遥感利用地物(或天体)对电磁波谱响应的影像信息进行非接触式远距离科学研究或勘查测量。

3.2 遥感地质调查以遥感资料为信息源,以地质体、地质构造和地质现象对电磁波谱响应的特征影像为依据,通过图像解译提取地质信息、测量地质参数、填绘地质图件和研究地质问题。

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DD 200401 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Technical Requirement of 1250000 Regional Hydrogeologic Survey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本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的性质法1.2本果提交1.3 本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参照2 引用标准GB 5749—85 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GB/T 13727—92 天然矿泉水地质勘探规范GB 10202—88 海岸带综合地质勘查规范GB/T 14158—93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0000GB/T 14175—93 水文地质术语GB/T 14497—93 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文件要求GB/T 14848—93 地下水质量标准GB 15218—94 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GB 50027—2001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DZ 44—86 城镇及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DZ 55—87 城市环境水文地质工作规范DZ/T 0124—94 水文地质钻孔数据文件格式DZ/T 0128—94 地下水资源数据文件格式DZ/T 0133—94 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DZ/T 0148—94 水文地质钻探规程DZ/T 0151—95 区域地质调查遥感技术规定150000DZ/T 0181—97 水文测井工作规范3 术语与定义3.1 区域水文地质调查regional hydrogeologic survey为调查区域地下水类型其开发利用与保护3.2 环境水文地质学environmental hydrogeology研究自然环境中地下水与环境及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结果控制和改造的学科题3.3 水文地球化学hydrogeochemistry研究地下水化学成份的形成和变化规律以及地下水地球化学作用的学科3.4 同位素水文地质学isotopic hydrogeology应用同位素方法研究解决水文地质问题的学科3.5 地下水资源groundwater resources赋存和运移于岩层之中3.6 地下水补给资源resources of groundwater recharge在天然或开采条件下律变化的多年平均补给量3.7 地下水开采资源exploitable resources of groundwater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取出的地下水水量3.8 地下水激发补给量induced recharge of groundwater含水层在开采条件下所获得的大于天然补给量部分的补给量3.9 地下水资源开采潜力potential of groundwater resources现状开采条件下地质问题区可采资源量扩大的量为负数3.10 地下水开发环境效应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f groundwater development对地下水开发利用引起的或可能引起的正的或负的地质环境影响的分析研究评价两个方面3.11 地下水脆弱性评价groundwater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评价地下水的防污染能力3.12 地下水系统groundwater system具有水量3.13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hydrogeologic conceptual model把含水层实际的边界性质学与物理模拟的模式3.14 地下水数学模型mathematical model of groundwater flow以水文地质概念模型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能刻划和模拟地下水系统结构一组数学关系式3.15 数值模拟numerical modeling用离散化方法求解数学模型微分方程近似解的方法3.16 模型识别calibration of numerical model根据已知的初始条件参数识别3.17 模型检验verification of numerical model采用模型识别后的参数和初始条件得数据和实际观测数据进行对比3.18 地下水模拟预测groundwater model forecasting在模型识别和检验的基础上水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4 总则4.1 调查的主要目的4.1.1 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管理社会发展规划提供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和决策依据4.1.2 为城市建设和矿山质资料4.1.3 为更大比例尺的水文地质勘查种专门水文地质工作提供设计依据4.1.4 为水文地质4.2 调查的基本任务4.2.1 基本查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径流和排泄条件及其变化4.2.2 基本查明区域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条件4.2.3 基本查明区域地下水动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4.2.4 基本查明地下水开采历史与开采现状资源开采潜力4.2.5 基本查明存在或潜在的与地下水开发利用有关的环境地质问题的种类度策建议4.2.6 采集和汇集与水文地质有关的各类数据4.2.7 建立或完善地下水动态区域监测网点5 基本要求5.1 调查区选择和范围确定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区的选择要根据国民经济建设的战略布局和需要条件与研究程度确定已经产生严重环境地质问题的地区5.2 调查原则要求5.2.1 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RS 全球定位系统GPS GIS 等技术方法取样测试5.2.2 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发利用发利用成有关的地质构造根据工作进展适时调整工作部署5.2.3 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应以地下水赋存和补给源前景的含水层发前景地段的地下水资源量矿泉水资源进行分析统计5.2.4 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的工作方法和工作量应根据调查区地质地质条件复杂程度结合调查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用前景综合确定5.2.4.1 调查区按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分为三类1地形平缓地下水补给题2地形起伏含水层层次多但具有一定规律较大变化3地形破碎分布不稳定问题突出5.2.4.2 调查区按水文地质研究程度分为三级1进行过1200000区域水文地质普查供水水文地质勘察等工作2进行过1200000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工作3区域水文地质工作空白地区1200000以下小比例尺区域水文地质工作的地区5.2.4.3 根据调查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和水文地质研究程度及其组合的不同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工作方法1和全面的资料收集2较高的高级或中级地区查工作量3务为目标4以及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前景5.2.4.4 1250000水文地质调查主要技术定额11250000水文地质调查主要技术定额宜参照表1执行2作量与纳入技术定额的已有资料工作量文地质问题的已有资料表 1 主要技术定额地 区 类 别观测路线 km/100km 2 观测点 个/100km 2 水点占观测点比例% 勘探钻孔数 个/100km 2 水质分析 组/100km 2 简单地区1040 520 40600.10.5 210 中等地区 2050 1030 0.10.7 515 平原地区复杂地区3060 2050 0.2 1 1020 简单530 520 2040 00.2 110 山 区复杂2050 1030 0.10.4 515 简单520 210 2050 0.10.3 1 5 戈壁平原复杂 1030 520 0.20.4 510 简单2050 1030 3050 0.20.4 515 干旱内陆 盆地区细土平原复杂2560 1550 0.30.6 1025 黄土丘陵2050 1540 2040 0.20.8 515 黄土塬区 1040 1030 3050 0.10.6 1015 黄土地区河谷平原 1545 1535 4060 0.4 1 1530 滨海平原2060 2050 4060 0.2 2 520 丘陵台地 1550 1540 2040 0.11515 滨海地区岛 屿 3080 2060 2040 不定 515 河谷平原2060 2035 4060 0.2 1 520 复杂山区 1550 1530 2040 0.10.5 210 丘陵山地区简单山区 1530 520 2040 00.3 1 5 裸 露 区4080 3050 4060 0 1 520 覆 盖 区 1060 530 3070 05 3115 岩溶地区埋 藏 区10505202070 00.515资料或进行简易抽水的机2030%定1:20万或更大比例尺的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地区2050%1020%5.2.5 按区域地下水系统开展调查的项目外应有必要的物探下水的交换条件5.2.6 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周期一般以23年为宜5.3 调查工作阶段一般可分为以下六个阶段主要问题6 设计书编制与审批6.1 设计书编制的原则要求6.1.1 设计书编制应根据任务书要求查区地质确定技术路线布置合理6.1.2 设计书内容应系统6.1.3 跨年度项目应编制总体设计书和年度工作方案施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对设计书及时进行补充修改和调整工作6.1.4 设计书编写的主要依据1236.1.5 设计书编制应遵循接受任务6.1.6 各类地区的主要技术定额可参照表1确定6.1.7 设计书中有关区域水文地质数据库的建立及属性文件格式6.2 设计书内容设计书的主要内容包括经费预算6.2.1 设计书文字大纲前言包括任务来源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及其调查研究程度次工作拟解决的主要的问题第一章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划工业第二章地质地下水的补给力模型第三章工作部署工作部署原则题布置的实物工作量第四章工作方法与主要技术要求简要叙述采用的工作方法发与环境效应评价第五章经费预算按第六章组织管理和保证措施包括项目组人员组成保证措施第七章预期成果包括文字报告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6.2.2 设计书附图与附件123456.3 设计书审批设计书审查工作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审查书7 调查内容与要求7.1 基本内容与一般要求7.1.1 基础地质调查7.1.1.1 地形地貌调查调查地貌类型研究地形地貌与地下水的形成7.1.1.2 地层岩性岩相调查12统或亚统分分3岩性4生物化石等7.1.1.3 地质构造调查在搜集和分析已有资料的基础上过遥感解译和地面调查质意义1储水构造类型2水理性质3储存和运动的关系47.1.2 地下水调查7.1.2.1 地下水类型1分析地下水的赋存和富集规律率及地表植被状况2开采历史与地下水水位3水量性的井进行简易抽水试验4泉水动态及利用情况选择代表性泉进行泉水动态监测7.1.2.2 地下水补给1分带规律和流向水之间水力联系2史347.1.2.3 地下水系统边界条件调查调查确定区域性地下水系统的空间分布研究人类活动对边界条件的影响7.1.2.4 地下水人工调蓄调查调查已建的和宜建设的进行地下水人工调蓄工程的位置7.1.2.5 地下水开发利用调查1234567内容包括状况渠道有效利用系数额7.1.3 气象水文调查7.1.3.1 气象收集调查区及周边地区气象站的长系列降水量7.1.3.2 水文调查地表水系水质及水温资料7.1.4 水文地质条件变化与环境地质调查7.1.4.1 一般要求调查近20年来地下水的补给及其与地下水开发及环境影响的关系从地下水可持续开发利用角度括与地下水开发利用有关的地质环境问题地下水资源衰减化7.1.4.2 区域地下水位下降调查1漏斗形成的原因市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区应在丰水期2调查地下水开采量衰减程度和原因347.1.4.3 水质污染1污染发展趋势2发展趋势7.1.4.4 地方病调查调查地方病类型7.1.4.5 盐渍化调查土壤盐渍化关系7.1.4.6 地面沉降与地裂缝调查1调查与地下水开采有关的地面沉降和发展趋势27.1.4.7 岩溶塌陷调查由于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岩溶塌陷的范围度7.1.4.8 生态环境恶化在遥感解译的基础上绿洲与湿地消失7.2 不同类型区水文地质调查7.2.1 不同类型区水文地质调查除执行第7.1条规定的内容和要求外7.2.2 平原地区7.2.2.1 调查平原的成因类型分布7.2.2.2 调查下伏基岩的埋深的类型7.2.2.3 山前冲洪积平原区a. 山区与冲洪积平原的对接关系b. 冲洪积扇的形态分布c. 古河道分布d. 冲洪积平原不同部位地下水埋藏条件规律7.2.2.4 冲积平原区a. 区域地势貌的形态特征b. 第四纪不同成因堆积物的分布范围c. 划分含水层的补给条件d. 湖相及海相地层分布区咸水的分布与埋藏条件律e. 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形成条件7.2.2.5 地下水人工补给区的位置与补给层位历史7.2.2.6 宜建设地下水库进行地下水人工补给区的位置范围7.2.3 岩溶地区7.2.3.1 岩溶地区按岩溶地层埋藏条件调查可划分为裸露型裸露型半裸露型覆盖型埋藏型7.2.3.2 调查岩溶地貌系露位置流速谷7.2.3.3 调查碳酸盐岩及其它可溶岩层的分布特征的岩层7.2.3.4 调查区域构造格局与主要构造形迹的性质溶发育和水文地质条件的控制7.2.3.5 调查地下河特征统7.2.3.6 划分含水层含水层组的水力联系富集规律地下水补给来源7.2.3.7 调查岩溶地下水开发利用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的类型人类活动引起的岩溶地下水污染范围7.2.3.8 调查人工补给地下水的可能性7.2.4 黄土地区7.2.4.1 根据黄土地区地貌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差异平原区三类地区7.2.4.2 黄土丘陵区1层或基岩的接触关系2过民井和泉调查了解单井出水能力及地下水水质3其排泄状态456系7.2.4.3 黄土塬地区1因2古土壤层厚度及其组合特征3量457.2.4.4 河谷平原地区1结构类型规律2形成的控制作用3下水与地表水间的补给4发展趋势57.2.4.5 黄土地区下伏基岩水文地质调查7.2.8条要求进行7.2.5 干旱内陆盆地区7.2.5.1 干旱内陆盆地可分为山前戈壁平原区的分布范围及分区界线7.2.5.2 山前戈壁平原区1地层时代用234出山口的径流量5件和可调节库容量7.2.5.3 山前细土平原区1地质特征234有元素和盐矿567.2.5.4 沙漠盐漠盐湖区1质与古地理环境23地下水的分布与埋藏条件457.2.5.5 内陆盆地区下伏基岩水文地质调查可参照第7.2.8条要求进行7.2.6 高原多年冻土地区1冻土和岛状冻土的分布2与冰雪融水调查3的埋藏与分布规律水层间的水力联系4围露头的冰锥5确定气体的成份与成因6成的地质构造条件7.2.7 滨海及沿海岛屿地区7.2.7.1 滨海及沿海岛屿地区包括滨海平原围及分区界线7.2.7.2 滨海平原1三角洲的范围2陆相含水层3及新构造运动的关系4出水能力及地下水动态特征567降地表水恢复和补充地下水资源的途径和经验7.2.7.3 沿海岛屿重点调查淡水透镜体的分布照第7.2.8条要求进行7.2.7.4 丘陵台地与平原下伏基岩地下水调查可参照第7.2.8条要求进行7.2.8 丘陵山地地区7.2.8.1 丘陵山地区水文地质调查应以水文地质测绘为主态特征7.2.8.2 调查山地和丘陵的成因模7.2.8.3 调查含水层火成岩和变质岩裂隙水的分布和水文地质条件7.2.8.4 碎屑岩地区12单井出水能力7.2.8.5 火成岩地区1碎程度2火山的调查并注意边缘地下水溢出带的分布井出水能力变类型7.2.8.6 调查山间河谷平原度7.2.8.7 调查断裂构造的类型规模和分布7.2.8.8 调查矿坑水的来源疏干8 调查技术方法与要求8.1 资料搜集8.1.1 目的1调查区地质水文地质概况2质量的目标8.1.2 资料搜集内容与要求8.1.2.1 基础地质123458.1.2.2 水文地质12345678.1.2.3 遥感与地球物理勘探遥感包括不同时期的航片与卫片及其解译成果电法8.1.2.4 气象水文全面收集区内各气象站及水文站的气象水文资料气象资料包括工作区所处气候带及冻结深度资料量8.1.2.5 环境地质开发地下水引起的地下水位下降裂缝恶化及其发展趋势上游截流引起的地下水位下降发展趋势8.1.2.6 地下水开发利用地下水开发的历史及现状下水开发与利用潜力等8.1.2.7 国民经济现状按行政区划收集社会经济现状和发展规划8.1.2.8 其它有关资料8.1.3 资料初步整理要求8.1.3.1 对收集到的资料应分类整编8.1.3.2 编制实际材料图图件草图8.1.3.3 把搜集的钻孔素测试8.2 遥感解译8.2.1 遥感解译目的提高地质工作预见性工作量8.2.2 遥感解译基本要求8.2.2.1 应尽可能选用多种类型时8.2.2.2 遥感解译工作应先于水文地质测绘收集综合解译三个步骤8.2.2.3 野外检验应与水文地质测绘紧密结合括解译判释标志检验8.2.2.4 有条件时可根据影像信息盖类型8.2.2.5 对地质的动态解译分析8.2.2.6 各种地质8.2.2.7 遥感RS GPS GIS 实现地质8.2.3 遥感解译内容1特征与地质构造23节理裂隙密集带4湿地及各种岩溶现象的分布发育规律5渍化的演变68.2.4 成果资料12348.3 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测绘是以地面调查为主录和制图的一项综合性工作8.3.1 基本任务8.3.1.1 调查各类含水层的分布规律与埋藏条件埋藏深度转化量8.3.1.2 调查泉的类型8.3.1.3 调查地下水的补给地下水系统8.3.1.4 调查地形地貌集规律8.3.1.5 调查区域地下水的化学成分8.3.1.6 调查地下水开发利用历史与现状势8.3.1.7 调查生态群落的适存水位以及地下水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8.3.2 测绘工作的基础与比例尺8.3.2.1 1250000水文地质测绘应在相同或更大比例尺地质测绘基础上进行应同时进行地质水文地质测绘8.3.2.2 野外工作底图应采用1:100000或1:250000比例尺的最新地形图8.3.3 工作方法与要求8.3.3.1 基本工作方法为路线穿越—观测点法(岩体)和构造线走向含水层和构造线走向布置带井(如暗河出入口)和地表水体等有地质不应平均布置8.3.3.2 应采用数码摄影pH值率Eh值等应在现场实测8.3.3.3 精度要求1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数据库建库要求采集数据2GPS定位性点可采用手持GPS或地形图定位3500m或面积大于0.25km2的地质体均应正确表示于图上体或水文地质体即使小于前述规定亦应夸大表示于图上41要求8.3.4 工作程序8.3.4.1 准备工作对测区水文地质条件物资设备准备和编制水文地质测绘技术工作细则8.3.4.2 野外调查探井8.3.4.3 资料整理和阶段性工作总结采取的岩土水样或标本及时进行整理面结束后应编写水文地质测绘工作总结8.4 水文地质物探8.4.1 地面物探8.4.1.1 地面物探布置原则1步探测的地段2测线和测点尽可能与已有的或设计的钻探剖面线一致8.4.1.2 解决的地质水文地质问题1确定地质构造剖面23456透镜体的分布78.4.1.4 方法选择与技术要求1:被探测对象的相邻介质对同一物性参数有明显的差异测对象有一定规模野外工作不能开展的程度2交通等工作条件用二种或二种以上方法的综合物探3试验工作应布置在有代表性地区或调查工作程度较高有钻孔控制点的剖面上42表2 常用物探方法及应用范围表探测主要目的常用物探方法地质构造剖面电测深含水层厚度浅埋区电测深深埋区电测深古河床电测深浅埋区电测深法基岩埋深深埋区电测深法浅埋区电测深法隐伏地质构造深埋区电测深法浅埋区电测深法岩溶发育带深埋区电测深法地下水矿化度电测深法冻土层下限电测深法注300500m划分5算机进行数据处理6的专门章节7和记录8.4.1.5 物探资料解释物探资料的解释推断12348.4.2 水文测井8.4.2.1 基本要求123井温等流体测量4DZ/T 0181—1997 8.4.2.2 测井的任务123456788.4.2.5 资料与成果测井钻孔应提交测井数据8.5 水文地质钻探8.5.1 目的与任务12,测定岩土物理性质和水理性质3458.5.2 水文地质钻探布置原则1地貌和水文地质条件以及物探资料238.5.3 钻孔主要技术要求钻孔主要技术要求见表3表3 钻孔主要技术要求项目技术要求孔深钻孔深度应钻穿主要含水层或含水构造带孔径终孔直径Ф200mmФ190mm 备外径大Ф50mm钻进冲洗介质根据地层性质为钻探冲洗介质岩芯17060砂砾岩40303m 对取心特别困难的巨厚(大于30 m)卵砾石层一般不超过5m8m2号34,岩芯按设计书要求进行处理取样按设计书要求采取地下水孔位勘探钻孔应测量坐标和孔口高程止水分层或分段抽水试验钻孔项目技术要求洗孔与试抽水文地质试验孔均应进行洗孔与试抽对比根据含水层岩性与水文地质条件而定0.5h不少于2h10沉淀物0.1孔试抽之后出水量达到预计出水量要求或与附近水井出水量相一致时孔深与孔斜1100米和钻进至主要含水层及终孔时孔深校正最大允许误差为千分之二2100米和终孔时100米不得超过1°井1°简易水文地质观测所有钻孔在钻进过程中必须做好简易水文地质观测12 348.5.4 钻孔处理钻探取样用的钻孔应进行封孔8.5.5 钻探成果所有钻孔钻探试验结束后12345678910111213Q—t及s—t关系曲线Q=f s q=f s141516171819208.6 抽水试验8.6.1 抽水试验的任务12K T a等3458.6.2 一般规定1抽水试验工作23米45质垂向分带的厚层含水层6抽水试验观测孔时78.6.3 稳定流抽水试验要求8.6.3.1 抽水试验一般应进行3次水位降深备能力确定2次降深值宜分别为最大降深值的1/3和2/3后小8.6.3.2 抽水试验的稳定标准定的范围内波动1238.6.3.3 抽水试验的稳定延续时间18h216h324h4中8h8.6.3.4 抽水试验时12357 101520253040506080100120min各测一次30min测一次8.6.3.5 水温2h观测一次0.58.6.3.6 稳定流抽水试验抽水结束后8.6.4 非稳定流抽水试验要求8.6.4.1 每个试段一般宜采用非稳定流抽水试验水或停抽现象8.6.4.2 抽水试验延续时间1s h2—1gt关系曲线有拐点时s为动水位下降值h=H-s H为含水层厚度h2=H2-h22s h2—lgt关系曲线没有拐点时用最远观测孔的s h2—lgt关系曲线确定8.6.4.3 抽水试验时12357101520253040506080100120min各观测一次30min观测一次8.6.5 恢复水位观测每一降深抽水试验结束时8.7.3.3要求进行8.6.6 原始资料与成果12s-lgt lgs-lgt曲线s-lgr曲线3参数48.7 地下水均衡试验8.7.1 地下水均衡试验的主要目的是获得工作区地下水均衡要素取降水入渗补给系数8.7.2 地下水均衡试验场地的位置应选择在具水文地质代表性8.7.3 试验方法可根据试验精度要求和试验条件选用地中渗透仪法或零通量面法8.8 同位素水文地质8.8.1 用同位素方法解决的主要水文地质问题12348.8.2 方法与样品采集8.8.2.1 方法选择1233H/3He研究水的形成时间43H测定年龄53H CFC方法614C测定年龄36Cl等方法测定年龄8.8.2.2 取样点布置1需要解决的问题部署取样点2析问题背景值文地质边界附近宜多投入工作量38.8.2.3 采样方法及送样要求见附录B8.8.3 资料与成果123458.9 地下水动态监测8.9.1 目的与任务123458.9.2 监测网布置基本要求8.9.2.1 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的布置应能控制区域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8.9.2.2 观测点应沿地下水区域径流方向布置8.9.2.3 为调查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水力联系8.9.2.4 为调查垂直方向各含水层8.9.2.5 为调查咸水与淡水分界面的动态特征近应加密观测点8.9.2.6 对大型集中开采地段漏斗之外8.9.2.7 为了满足数值法模拟的要求8.9.2.8 为获取地下水水量计算所需要的水文地质参数8.9.2.9 泉水应按不同类型1L/s的大泉测点8.9.2.10 对主要地表水体应设置观测点8.9.2.11 观测孔的深度必须达到所要观测的含水层内般不应小于108mm8.9.2.12 环境地质监测资料应以收集为主与地下水动态相应的环境地质监测8.9.2.13 地下水动态监测时间1个水文年8.9.2.14 项目结束后8.9.3 监测内容及技术要求地下水动态监测内容主要包括地下水水位当研究地表水体与地下水关系时8.9.3.1 地下水水位观测必须测量其静水位10d10日20日末月必须有一次静水位观测数据8.9.3.2 地下水水量监测包括观测泉水流量1测法时h2时间及开采量的技术档案8.9.3.3 地下水水温观测可每月进行一次0.5测气温8.9.3.4 地下水水质监测频率宜为每年两次以后可做简分析8.9.3.5 地表水体的观测内容包括水位的地下水观测同步8.9.3.6 区域地下水动态长期监测孔宜安装水位水温自动记录仪器8.9.3.7 环境地质监测环境地质监测包括与地下水有关的水环境问题件和存在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及其严重程度质监测8.9.4 资料整编与成果8.9.4.1 资料整编12温3次458.9.4.2 地下水动态监测资料与成果应包括以下内容1234567891011128.10 水8.10.1 水质分析8.10.1.1 目的与任务1价提供依据2因3价污染程度和危害情况48.10.1.2 采样范围与要求11030水点应采集全分析水样2345下水污染区应增加采集专项成分分析水样8.10.1.3 水质分析1Eh 值pH 值Ca 2+Mg 2+Na ++K ++4NH Cl-−24SO −3HCO −23CO −2NO −3NO F-味Eh 值pH 值应在采样现场实测2Fe 2+Fe 3+Cr 6+Mn 2+Hg +Al 3+Sr 2+溶性SiO 2COD CO 23射性高背景值或高异常地区可能作为饮用水源的地下水镇化肥等有关的有害微量元素分析下热水水质评价要求增加有关组分和微量元素分析引起的水质恶化应适当增加同位素样品的分析测定 8.10.2 岩 8.10.2.1 目的与任务1基础资料2 3源量以及评价有关环境地质问题提供水文地质参数4 8.10.2.2 土样的鉴定1 2 3 4 5份和含量6石14C 等样品 8.10.2.3 岩石实验及化学分析1定岩石的有效孔隙度2Ca 2+Mg 2+Na ++K +−24SO CL-−23CO −3NO R 2O 3SiO 2S 等3研究设计中规定 8.10.3 其它专题研究样品的采集测试求9 地下水资源评价9.1 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基本要求9.1.1 地下水资源评价原则9.1.1.1 地下水资源评价应以水均衡理论为指导9.1.1.2 地下水资源评价要充分考虑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9.1.1.3 地下水资源评价应对地下水资源的数量并遵循生态良性循环9.1.1.4 地下水资源评价应按地下水盆地或地下水系统进行以及县9.1.1.5 地下水资源评价应充分考虑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和地下水资源的潜力力做出评价水作出分质评价9.1.1.6 地下水资源评价是一个综合研究的过程文地质勘查评价的基础上9.1.1.7 可根据调查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和研究程度应根据勘查任务的要求步建立区域地下水资源动态评价信息系统9.1.2 地下水资源评价所需资料1参数23459.2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9.2.1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的基本要求9.2.1.1 区域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包括地下水补给资源9.2.1.2 地下水资源量计算的方法应根据调查区水文地质条件确定法进行计算和分析对比9.2.1.3 地下水资源量计算方法宜选择数值法和水均衡法9.2.1.4 地下水资源量计算应充分发挥地理信息系统的强大空间数据操作优势GIS技术与地下水流数值模拟相结合9.2.2 地下水补给资源量的确定9.2.2.1 利用各单项补给量之和计算总补给量时重复的项目相加9.2.2.2 地下水补给量计算时均补给量及特征年份9.2.2.3 天然补给量计算12入渗补给为主时或有限差分法计算3。

1∶250000 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暂行)

1∶250000 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暂行)

1∶250000 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暂行)中国地质调查局DD2001—021∶250000 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暂行)二00 一年六月八日前言"1:250000 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以下简称"技术要求")规定了1:250000 区域地质调查的性质、目的任务、调查内容、技术方法、工作程度与精度要求、资料综合整理、图件编制、地质调查报告编写、评审验收和最终成果提交办法。

考虑到我国西藏大部分和新疆、青海、内蒙古尚有部分地区未开展过中比例尺(1:200000)区域地质调查,其它省、市、自治区虽均己全面进行过1:200000 区域地质调查, 但随着近年地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的不断更新,原我国中比例尺填图成果和相关技术方法已显陈旧,亟需更新; 我国的中比例尺地形图和数字地理底图数据库数据,已由过去的1:200000 改为按国际1:250000 分幅进行;又考虑到国土资源部将1:250000 比例尺地质图定位于我国新一轮中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地质图件的实际情况, 特编制此"技术要求",其目的是使不同调查程度、不同地域的1:250000 图幅,按统一要求开展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以确保达到相应的地质调查研究水平。

本技术要求是在原地质矿产部1976 年颁发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暂行规范(1:200000) 》、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DZ/T0001-91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GB958-89 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等规范的基础上,并结合我国1996-2000 年启动的多幅1:250000 区域地质调查及地质填图方法研究的初步成果编制而成。

本技术要求自生效之日起,作为我国1:250000 区域地质调查的技术要求。

本技术要求附录A ~ D 是标准的附录;其它附录是提示的附录。

本技术要求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和归口管理。

本技术要求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调查部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调查研究院负责起草。

地质调查规范

地质调查规范

地质调查规范篇一:区域地质调查行业标准-资源勘探常用资料目录区调队法律法规及技术性文件(2006年4月27)质量技术类区域地质调查1、《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总则(试行)》(DD 2004—02)2、《青藏高原艰险区(B类区)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DD2003-01)3、《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DD2001—02)4、《1:250000遥感地质调查技术规定》(DD 2001-01)5、《火山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 17412·1-1998)6、《沉积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 17412·2-1998)7、《变质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 17412·3-1998)8、《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5万)》(DZ/T0179-1997)9、《1:5万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DZ/T0157-95)10、《浅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细则(1:5万)》(DZ/T 0158-95)11、《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50 000)》(DZ/T 0094—1994)12、《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万)》(GB/T 14158-1993)13、《1:5万区域地质调查总则》(DZ/T 0001-91)14、《1:5万区域地质图图例》(GB/58-89)15、《沉积岩类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16、《花岗岩类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17、《变质岩类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18、《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手册》,四川省地矿局,1992矿产勘查19、《战略性矿产远景调查技术要求》(DD 2004—04)20、《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 13908—2002)21、《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DZ/T0033—2002)22、《固体矿产预查暂行规定》(DD 2000—01))23、《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规定》(DZ/T0078—93)24、《固体矿产普查总则》(GB/T13687—92)工程地质勘查25、《1:10万~1:20万工程地质调查规范》(DZ/T0096-1994)26、《1:2.5万~1:5万工程地质调查规范》(DZ/T0097-1994)矿山资源储量核实27、《固体矿产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和经工程验证的预测资源量估算技术要求》(DD 2002—01)28、《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GB/T18341—2001)29、《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30、《对矿山保有资源储量核实报告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31、《矿山保有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制参考提纲》32、《矿山保有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制参考提纲有关章节内容和附图要求的说明》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33、《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技术要求》,国土资环发[2000]27号文34、《关于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35、《土地复垦规定》区域矿产规划36、《关于开展市、县级矿产资源规划工作的通知》,川国土资发[2003]108号文矿山开发利用方案编制37、《关于加强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的通知》,国土资发[1999]98号文38、《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建设项目压覆矿产资源调查39、《关于建设项目压履矿产资源审批工作的通知》,川国土资发[2004]227号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40、《地质灾害防治条例》,2004-3-141、《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附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国土资发[2004]69号文42、《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川国土资发[2004]240号文区域地质灾害规划43、《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2003-344、地质遗迹景观调查与地质公园建设45、《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地质矿产部,1995-5-446、《关于申报国家地质公园的通知》(附件:<国家地质公园申报表>、<国家地质公园综合考察报告提纲>、<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工作指南(试行)>、<国家地质遗迹(地质公园)评审委员会组织和工作制度>、<国家地质公园评审标准>),国土资厅发[2000]77号文47、《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工作指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学部,2002-448、《古生物化石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2002-10-149、《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技术要求和工作指南》,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2002-1150、《关于做好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工作的通知》(附件:<世界地质公园申报书>、<世界地质公园申报综合报告>、<世界地质公园总体规划文本>、<世界地质公园总体规划说明书>、<世界地质公园的画册>、<世界地质公园的光盘>、<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科学内容展示方案>、<世界地质公园景区(点)说明及标示集<、<遵循的法律及参考标准>),国土资厅发[2003]4号文51、《关于申报国家矿山公园的通知》(国家矿山公园申报工作指南及附件:<国家矿山公园申报书>、<国家矿山公园综合考察基本要求>、<国家矿山公园总体规划工作要点>、<国家矿山公园评价标准>),国土资发[2004]256号文,2004-11-1952、《四川省地质公园申报、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四川省国土资源厅,200453、《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54、《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55、《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测量56、《城市测量规范》(CJJ8-99)57、《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7929-1995)58、《城镇地籍调查规程》(TD10001-93)59、《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73)信息工程60、《GIS图层描述数据内容标准》(DDB9702 )61、《资源评价工作中地理信息系统工作细则》(DDZ9701 )62、《国土基础信息分类与代码》(GB/T 13923-92 )63、《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GB9649-88 )人力资源64、《工人考核条例》,劳动部65、《四川省地矿局人才引进教育培训暂行规定》66、《四川省职业技能鉴定实施办法及有关实施意见》环境类67、《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9-168、《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9-169、《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2000-3-2070、《国家危险物名录》1999-10-171、《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11-2972、《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7-3-173、《水污染防治法》1996-5-1574、《固体废物污染环境保护法》1996-4-175、《污染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7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77、《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78、《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管理规定》1992-10-179、《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1991-7-180、《环境保护法》1989-12-2681、《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82、《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篇二:环境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正文-修改1:250000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技术要求前言为加强区域环境地质调查的技术管理,统一规范调查工作的内容与要求,制定本技术要求。

遥感影像地图制作规范(DD2011-01)_OCR

遥感影像地图制作规范(DD2011-01)_OCR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DD2011 - 01遥感影像地图制作规范(1 : 50 000 、1 : 250 000)中国地质调查局2011年12月目次前. .......................................................................................................................................................................... I II 弓IW ....................................................................................................................................................................... I V 1 細. .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4 2 4.1遥感影像地图要素. (2)4.2数学基础. (2)4. 3 分幅与编号. (2)4. 4 牙楼. (2)4.5文件命名与格式. (2)4.6 基本要求. (2)4.7工作程序. (2)5资料准备. (2)5.1 遥感图像资料 (2)5.2地理资料. (3)5.3专题要素资料. (3)6遥感图像处理 (3)6.1 图像预处理 (3)6.2图像融合 (3)6.3图像几何校正处理. (4)6.4图像数字镶嵌处理. (4)6.5图像增强. (4)6.6图像切割. (5)7遥感影像地图整饰 (5)7.1图像掩膜处理. (5)7.2图廓整饰 (5)7.3 图面整饰. (6)7.4地理要素整饰. (6)8图件输出. (8)8.1合并图层. (8)8.2设置出图分辨率. (8)8.3 文件格式. (9)9质量检查. (9)I9.1文件名及数据格式检查 (9)9. 2数学基础检查 (9)9. 3平面精度检测 (9)9. 4接边精度检测 (9)9. 5影像质量检测 (10)9. 6 整饰质量检测 (10)附录A (规范性附录)1 : 50000遥感影像地图整饰样式. (11)附录B (规范性附录)1 : 250 000遥感影像地图整饰样式. (12)⑽娜 (13)表1基本等高距. (7)表2比例尺与公路级别、行政区划级别 (8)II刖本规范是在《1 : 250000全国遥感影像地图制作》、《卫星遥感图像处理新方法和图像处理系统开发》等项目成果基础上,结合工作实践,并参考遥感影像平面图制作规范等有关技术标准编制而成。

遥感地质调查技术规定

遥感地质调查技术规定

中国地质调查局DD 2001­01 1:250000遥感地质调查技术规定二ОО一年三月二十日前言本标准的技术内容是根据国土资源大调查中地质调查工作的需要,按我国目前遥感地质应用的先进水平制定的。

附录A、附录B都是本标准的标准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并负责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解释。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曾朝铭、贺尚荣。

参加起草人:刘纪选、黄海、齐泽荣、耿燕婷。

目录前言1范围 (1)2引用标准 (1)3定义 (1)4 总则 (2)5 遥感地质调查设计编制 (3)6 实地踏勘 (5)7 遥感地质调查 (5)8 实地检查验证 (6)9 遥感地质调查报告编制 (7)10 质量检查及成果验收 (8)附录A(标准的附录) 遥感地质调查设计编写提纲 (10)附录B(标准的附录)遥感地质调查报告编写提纲 (12)1:250000遥感地质调查技术规定DD 2001-01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用遥感方法进行1:250000地质调查的内容、程序、方法及主要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未开展过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地区的遥感地质调查工作。

同比例尺矿产地质调查、环境地质调查及水文地质调查也可参考。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本标准引用即构成本标准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下列标准时应以最新版本为准。

DZ/T 0001—91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DZ/T 0151—95 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1:50000)GB 15968—1995 遥感影像平面图制作规范GB 958—89 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DZ/ T 0179—1997 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50000)3.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遥感利用地物(或天体)对电磁波谱响应的影像信息进行非接触式远距离科学研究或勘查测量。

3.2 遥感地质调查以遥感资料为信息源,以地质体、地质构造和地质现象对电磁波谱响应的特征影像为依据,通过图像解译提取地质信息、测量地质参数、填绘地质图件和研究地质问题。

遥感技术及其在1比5万矿调运用

遥感技术及其在1比5万矿调运用

遥感技术及其在1:5万矿调中应用吴再民1滕云2黑龙江省地质勘查局703队勘查院,黑龙江哈尔滨150300摘要遥感资料的特点、解译方法、标志及其在1;5万矿调中综合应用有助于提高成果质量。

是用来区分和识别不同物体或确定物体属性的特定影像特征。

关键词遥感解译方法解译标志影象特征遥感(Remote Sensing)是六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系列远距离探测先进技术的总称。

它采用了红外、微波、宇航等新技术从而获得对大气、地面、水面、水下等信息。

因此,它能区分岩石的类型与分布、辨认构造、断裂、寻找矿床等。

在1:5万矿调中利用遥感资料的特点、标志、来进行解译,指导填图工作是行之非常有效的。

一、遥感资料的特点及其解译方法〔1〕遥感解译方法、原则和程序:以前通常是目视解译为主,现在一般是在计算机上以人机会话方式进行识别和解译工作,其基本方法有五点:1.解译是认识实践的反复过程,首先要熟悉、吃透本工作区域的有关资料(即地质、地貌、水文、气象、植被、土壤、物探、化探资料及前人各类工作成果);分析研究前人对区域地质遥感解译成果的合理、可靠程度,弄清遥感资料能解决的地质问题和已解决及有待解决的地质问题。

地质体的性质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两大类,遥感主要是反映地质体的光谱特征信息,对全面认识地质体而言,有其局限之处。

不言而喻,能通过地质、物探、化探多方信息去认识地质体,则是更为全面、可靠的。

因此在遥感解译中,应充分收集利用已有地质、物探、化探等资料进行综合解译分析,有助于提高成果质量。

2.总体观察分析,也就是初步解译,了解区域的格架,对地层、岩石、构造、矿产、地貌等因素的内在联系看成一个整体,分析其标志的意义,由整体到局部进行逻辑性推理判断,区分异同。

3.对比分析,有条件要依据不同比例尺、片种、时代、季节、波段(345、453、354)、关系,相应的软件提高认识。

毗邻地段进行对比,了解解译标志变化与地质体、地质现象间的关系,提高认识。

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

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

中国地质调查局—∶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暂行)二一年六月八日前言"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以下简称"技术要求")规定了区域地质调查的性质、目的任务、调查内容、技术方法、工作程度与精度要求、资料综合整理、图件编制、地质调查报告编写、评审验收和最终成果提交办法。

考虑到我国西藏大部分和新疆、青海、内蒙古尚有部分地区未开展过中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其它省、市、自治区虽均己全面进行过区域地质调查, 但随着近年地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的不断更新,原我国中比例尺填图成果和相关技术方法已显陈旧,亟需更新; 我国的中比例尺地形图和数字地理底图数据库数据,已由过去的改为按国际分幅进行;又考虑到国土资源部将比例尺地质图定位于我国新一轮中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地质图件的实际情况, 特编制此"技术要求",其目的是使不同调查程度、不同地域的图幅,按统一要求开展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以确保达到相应的地质调查研究水平。

本技术要求是在原地质矿产部年颁发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暂行规范()》、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区域地质调查总则()》、《区域地质图图例()》等规范的基础上,并结合我国年启动的多幅区域地质调查及地质填图方法研究的初步成果编制而成。

本技术要求自生效之日起,作为我国区域地质调查的技术要求。

本技术要求附录是标准的附录;其它附录是提示的附录。

本技术要求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和归口管理。

本技术要求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调查部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调查研究院负责起草。

本技术要求主要技术顾问:叶天竺张洪涛陈克强肖庆辉魏家庸。

本技术要求主要起草人:于庆文张克信王义昭其和日格李长安曲关生古凤宝庄文明。

本技术要求委托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解释。

目录前言.范围………………………………………………………………………………. 引用的标准和技术要求………………………………………………………. 目的任务………………………………………………………………………. 基本准则………………………………………………………………………. 工作程序………………………………………………………………………. 立项论证………………………………………………………………………. 组队要求………………………………………………………………………。

1_250000 遥感地质调查技术规定

1_250000 遥感地质调查技术规定

中 国 地 质 调 查 局DD 2001­01 1:250000遥感地质调查技术规定二 О О 一 年 三 月 二 十 日前 言本标准的技术内容是根据国土资源大调查中地质调查工作的需要,按我国目前遥感地质应用的先进水平制定的。

附录A、附录B都是本标准的标准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并负责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解释。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曾朝铭、贺尚荣。

参加起草人:刘纪选、黄 海、齐泽荣、耿燕婷。

目 次前 言1范围 (1)2引用标准 (1)3定义 (1)4 总则 (2)5 遥感地质调查设计编制 (3)6 实地踏勘 (5)7 遥感地质调查 (5)8 实地检查验证 (6)9 遥感地质调查报告编制 (7)10 质量检查及成果验收 (8)附录A(标准的附录) 遥感地质调查设计编写提纲 (10)附录B(标准的附录) 遥感地质调查报告编写提纲 (12)1:250000遥感地质调查技术规定DD 2001-01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用遥感方法进行1:250000地质调查的内容、程序、方法及主要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未开展过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地区的遥感地质调查工作。

同比例尺矿产地质调查、环境地质调查及水文地质调查也可参考。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本标准引用即构成本标准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下列标准时应以最新版本为准。

DZ/T 0001—91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DZ/T 0151—95 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1:50000)GB 15968—1995 遥感影像平面图制作规范GB 958—89 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DZ/ T 0179—1997 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50000)3.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遥感利用地物(或天体)对电磁波谱响应的影像信息进行非接触式远距离科学研究或勘查测量。

1∶25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DD 2004—01)

1∶25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DD 2004—01)

1∶25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DD 2004—01)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 本《技术要求》规定了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的性质、目的、任务以及调查内容、技术方法、工作程度与精度、资料整理、图件编制、报告编写与提交成果的要求及方法。

1.2 本《技术要求》是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程序、设计编写、调查实施、成果编制、质量监控、成果提交、验收与评审的主要依据。

1.3 本《技术要求》适用于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

开展其它比例尺的区域水文地质调查也可参照。

2 引用标准GB 5749—85 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GB/T 13727—92 天然矿泉水地质勘探规范GB 10202—88 海岸带综合地质勘查规范GB/T 14158—93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0000)GB/T 14175—93 水文地质术语GB/T 14497—93 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文件要求GB/T 14848—93 地下水质量标准GB 15218—94 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GB 50027—2001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DZ 44—86 城镇及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DZ 55—87 城市环境水文地质工作规范DZ/T 0124—94 水文地质钻孔数据文件格式DZ/T 0128—94 地下水资源数据文件格式DZ/T 0133—94 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DZ/T 0148—94 水文地质钻探规程DZ/T 0151—95 区域地质调查遥感技术规定(1∶50000)DZ/T 0181—97 水文测井工作规范3 术语与定义3.1 区域水文地质调查 regional hydrogeologic survey为调查区域地下水类型、埋藏、分布、形成条件、物理及化学性质、运动规律,区域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与保护、区域环境地质问题所进行的综合性水文地质工作。

3.2 环境水文地质学 environmental hydrogeology研究自然环境中地下水与环境及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结果,并对地下水与环境进行保护、控制和改造的学科。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细则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细则

(7) ZB/TD 10004-1989《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 (1:50000)》; (8) DZ/T 0158-1995《浅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细则 (1:50000)》; (9) GB 958-1989《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 (10) DZ/T 0179《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 (1:50000)》; (11) DZ/T 0197-1997《数字化地质图图层及属性文 件格式》; (12)《地质调查项目原始资料检查暂行规定》(《中国地 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制度汇编》); (13)《地质调查项目野外验收暂行办法》(《中国地质调 查局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制度汇编》)。
1.3.6 注意事项
1.3.6.1 任一产状数据的有效控制距离要求在野外测制过 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加以确定,并详细记录,以便室内计 算之用。 1.3.6.2 一般情况下,剖面图上出露宽度小于1 mm的脉 岩在计算地层厚度时不必抛去其影响,超过1mm时,则应 抛除采用岩脉两侧分别算厚度。但应注意如岩脉虽小,但 比较发育,且对某一地段厚度影响亦较大时,此时可根据 实际情况予以剔除。沿断裂充填的脉岩,厚度计算时应按 断层处理。 1.3.6.3 同一背、向斜两翼完整、岩层同时出露于剖面时, 厚度计算可用较发育的一翼。柱状图中可表示岩性相变或 说明厚度变化,但不得分别采用两翼岩层中较大厚层建立 地层柱。
主干路线:是控制测区的主要路线,必须穿过测区主要地 质构造线,布置在露头好的地区,以形成路线格架。填图 时主干路线必须做定量的路线记录和信手剖面。要查明各 岩石地层单位的基本组成及其变化、标志层、相变带的分 布范围与变化特征,了解断裂、褶皱构造发育特征,并做 必要的构造测量。对具一定规模的沉积矿产了解矿体的组 成、厚度、赋存状况等。此外主干路线还应补采必要的样 品。 辅助路线:是对主干路线填图时控制不够地段的补充路线。 一般做到定性的观测记录即可。其作用是控制不整合界面、 构造线、相变带、标志层、矿化地段等重要地质界面的延 伸、变化特征,勾绘地质图和与实测剖面及主干路线进行 对比,对辅助路线上有重要地质意义的地质现象应作详细 观测、记录,必要时取样。 在地质情况发生变化时,主干路线和辅助路线可全部或部 分互换,记录内容要求随之作相应调整。

最新1:25万水文地质测绘技术要求汇总

最新1:25万水文地质测绘技术要求汇总

1:25万水文地质测绘技术要求8.3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测绘是以地面调查为主,对地下水和与其相关的各种现象进行现场观察、描述、测量、编录和制图的一项综合性工作,并对所取得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用以判断调查区的水文地质条件,为区域规划和专门性生产建设提供水文地质依据。

8.3.1水文地质测绘的基本任务8.3.1.1基本查明各类含水层的分布规律与埋藏条件,包括含水层的产状、层次、岩性、厚度、分布范围、埋藏深度、破碎情况及其变化、水位、富水性、水的化学成份,以及各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与地表水的转化关系和转化量。

8.3.1.2基本查明泉的类型、流量、水化学成分、分布及动态变化特征,初步确定其实际价值与开发前景。

8.3.1.3基本查明地下水的补给条件、径流条件和排泄条件,以及地下动态的一般规律。

8.3.1.4调查地貌、自然地理、地层构造等,分析含水层、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的富水性、分布和埋藏条件、边界条件等水文地质特征。

8.3.1.5研究区域地下水的化学成分、水文地球化学环境及地下水的污染情况,对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前景做出初步评价。

8.3.1.6掌握区内现有地下水供水或排水设施的工作情况和开采前后环境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基本查明区内存在的主要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包括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地下水污染、咸水入侵等)、成因及演化趋势。

8.3.2水文地质测绘的一般要求8.3.2.1测绘工作的基础、比例尺要求1、新一轮1:25万区域水文地质测绘是在全国基本完成首轮水文地质普查工作基础上进行的,具体工作应在充分收集、分析研究了区内已有各类比例尺的地质、水文地质资料的基础上,找出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展开。

2、工作底图应采用1:10万或1:20万比例尺的地形图。

几图幅同时开展工作时,必须事先进行充分协商,采用相同的投影系统,以免接图发生困难。

8.3.2.2水文地质测绘基本工作方法、技术手段、精度与技术要求、工作量定额。

地质调查项目设计书编写要求

地质调查项目设计书编写要求

附件三地质调查项目设计书编写要求地质调查项目设计书是地质调查项目实施单位和承担单位开展项目工作的依据。

为保证地质调查项目目标任务的完成,规范设计的编写,特制定本要求。

一、设计编写总体要求(一)适用范围本要求适用于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国土资源大调查地质调查项目和其他国家财政调查专项。

(二)设计分类1.地质调查项目设计按专业类别分为:(1)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2)1:50000区域地质调查(3)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物化探异常查证(4)区域矿产资源潜力调查评价(5)矿产资源普查评价(6)区域环境地质调查评价(7)生态环境地质调查(8)地下水资源勘查(9)地质灾害调查评价(10)区域重力调查(11)矿产地球物理勘查(12)航空物探测量(13)区域地球化学勘查(14)矿产地球化学勘查(15)遥感地质调查(16)航空遥感(摄影)(17)地质调查方法技术研究(18)地质调查专项研究(科研类项目)2.地质调查项目设计按工作阶段(性质)分为:(1)新开项目总体设计(2)续作项目年度工作方案3.地质调查项目设计按项目层次分为:(1)计划项目设计(2)工作项目设计(三)工作程序设计编写的工作程序包括:明确任务、资料收集、现场踏勘、设计编写、设计初审等。

1.明确任务项目实施单位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下达的《地质调查计划项目任务书》、项目承担单位根据计划项目实施单位下发的《地质调查工作项目任务书》,认真研究项目的目标任务,落实设计编写的具体方案,并做好设计编写的相关准备工作。

2.收集资料和现场踏勘设计编写前要系统收集工作区内已有的相关地质工作成果与资料。

并在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设计编写的需要,进行必要的现场踏勘。

3.设计文字及图件编制设计编写时,项目实施单位和承担单位应根据地质调查项目任务书及有关的技术标准、规范和要求,及时组织设计编写,按时保质完成设计及附图、表的编制。

4.设计初审设计初稿完成后,项目实施单位和承担单位应组织有关专家对其进行初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地质调查局DD 2001­01 1:250000遥感地质调查技术规定二ОО一年三月二十日前言本标准的技术内容是根据国土资源大调查中地质调查工作的需要,按我国目前遥感地质应用的先进水平制定的。

附录A、附录B都是本标准的标准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并负责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解释。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曾朝铭、贺尚荣。

参加起草人:刘纪选、黄海、齐泽荣、耿燕婷。

目录前言1范围 (1)2引用标准 (1)3定义 (1)4 总则 (2)5 遥感地质调查设计编制 (3)6 实地踏勘 (5)7 遥感地质调查 (5)8 实地检查验证 (6)9 遥感地质调查报告编制 (7)10 质量检查及成果验收 (8)附录A(标准的附录) 遥感地质调查设计编写提纲 (10)附录B(标准的附录)遥感地质调查报告编写提纲 (12)1:250000遥感地质调查技术规定DD 2001-01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用遥感方法进行1:250000地质调查的内容、程序、方法及主要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未开展过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地区的遥感地质调查工作。

同比例尺矿产地质调查、环境地质调查及水文地质调查也可参考。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本标准引用即构成本标准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下列标准时应以最新版本为准。

DZ/T 0001—91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DZ/T 0151—95 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1:50000)GB 15968—1995 遥感影像平面图制作规范GB 958—89 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DZ/ T 0179—1997 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50000)3.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遥感利用地物(或天体)对电磁波谱响应的影像信息进行非接触式远距离科学研究或勘查测量。

3.2 遥感地质调查以遥感资料为信息源,以地质体、地质构造和地质现象对电磁波谱响应的特征影像为依据,通过图像解译提取地质信息、测量地质参数、填绘地质图件和研究地质问题。

3.3 图像泛指由遥感方法直接获取的,由遥感数据经数学处理、变换产生的各种介质的相片。

3.4 图像结构由像元点阵的灰度、色彩等变化频率表征的图像光滑、粗糙现象或均匀、斑状等组合特征。

3.5 图像构造由一种或几种图像结构有规律地排列组合构成的图案。

3.6 影像图像中具有特定波谱特征、空间特征或结构、构造的区间。

3.7 遥感解译在图像中识别和圈定某种影像、赋予特定属性和内涵以及测量特征参数的过程。

3.8 解译标志图像中可以用来区分相邻物体或确定物体属性的波谱特征和空间特征如:色调、色彩和阴影;结构与构造;形状、大小和高低;地形与地貌;特定的空间位置以及与周围地物的相关关系等。

3.9 特征解译标志相同的自然地理—地质景观区中,某地质体、地质现象特有的比较稳定的一种解译标志或几种解译标志的组合。

3.10 遥感异常根据特定的遥感数据圈定的、可能与成矿矿化或围岩蚀变矿物有关的吸收光谱分布区、带。

3.11 影像岩石单位泛指根据目视解译圈定或用计算机自动分类提取的,可用以表征沉积岩、火山岩、侵入岩和变质岩等同一岩石或几种岩石有规律组合的影像区、带。

3.12 重现性遥感解译的各种地质界线,能否在同等技术条件下重复解译中再现。

4. 总则4.1 1:250000遥感地质调查的主要任务是:根据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要求,从遥感资料中最大限度地提取区域地质信息;研究各种地质体或地质现象相对时、空分布规律和相互关系,分析地质作用过程及演化特点;编制1:250000遥感地质图系。

4.2 遥感地质调查以遥感理论为基础,以遥感影像为依据,在现代地质理论和地质填图方法指导下,根据不同自然景观区遥感地质特点进行工作。

4.3 遥感地质调查以使用航天遥感资料为主,航空遥感资料为辅。

提倡尽可能使用多平台、多类型、多分辨率和多时相的遥感资料。

测区使用的主导性遥感资料类型和时相,应针对测区自然地理—地质景观特点选取。

4.4 遥感地质解译,应采用从已知到未知,从区域到局部,从总体到个别,从定性到定量,循序渐进,不断反馈和逐步深化的方法进行工作。

4.5 遥感地质调查实际材料图中除应表示各种解译点、观测路线、剖面、标本样品采集点等实测资料外,还应在图中如实地区分出直接引用前人的、被遥感解译修改补充了的以及由遥感新解译的地质资料。

4.6 遥感地质找矿预测,应以遥感异常和其它可能与成、控矿相关的可视化遥感找矿信息(线、带、环、色、块等)为主要依据。

4.7 提倡遥感调查在G I S平台上进行工作。

5. 遥感地质调查设计编制遥感地质调查设计在资料收集、分析,影像地图编制及初步遥感地质解译等工作基础上编写。

5.1 资料收集、分析5.1.1 应注意收集测区自然地理和气候资料,分析环境特征。

5.1.2 应充分收集与遥感调查任务有关的区域地质、矿产、物探、化探及遥感地质资料,了解测区研究程度及存在的主要区域地质问题。

5.1.3 应尽可能收集可用于建立信息提取训练场和样区等的高质量的自然地理、地质矿产资料和地物波谱资料。

5.1.4 应收集1:250000国家基础地理数据和图件资料。

5.1.5 应掌握测区现有遥感图像数据情况,根据测区自然地理—地质景观特点,确定拟主要(和辅助)使用的遥感图像数据类型、时相、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以及太阳角等,并根据云、雪覆盖情况优选最佳的图像数据。

5.2 遥感影像地图编制5.2.1 1:250000遥感影像地图,应采用经过优选的在本区自然环境条件下地质信息最丰富的波段直接合成,必要时也可采用经过数学变换处理的图像合成。

5.2.2 使用多景图像镶嵌制图时,图像的成像时间应比较接近。

合成图像各波段间的配准以及相邻图像间同名点配准精度应控制在一个像元之内。

相邻图像应进行无缝镶嵌,不同时相图像应进行彩色匹配处理,镶嵌过程中应尽可能减少非接边区图像光谱的非线性变化。

5.2.3 遥感影像地图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图像几何校正采用多项式拟合法,校正控制点可在1:100000地形图中均匀选取,每个图幅(1:100000)应不少于9个点,与地面控制点间的拟合精度应控制在2个像元以内。

5.2.4 图件整饰和注记按GB 15968有关规定执行,图廓外应附镶嵌索引图,注明所用图像种类、波段、各波段设色及各景成像时间。

5.2.5 成图精度:图廓对角线实测值与理论值之差不大于±1mm; 图中地物点相对附近控制点、经纬网或公里格网点平面位置中误差不大于±1mm。

5.2.6 图像数据采用“tif”格式存放。

5.3 初步遥感地质解译5.3.1 解译内容:a) 测区不同自然地理景观分区及可解译程度分区;b) 测区地质解译标志研究;c) 构造格架解译;d) 区域岩石解译。

5.3.2 解译方法以目视解译为主,人机交互式解译为辅。

5.3.3 遥感地质解译草图可采用初步解译结果和前人资料综合编制。

5.4 设计编写5.4.1 设计书必须在初步遥感地质解译基础上编写。

5.4.2 设计书应扼要阐明测区地质特征和不同分区遥感地质特征。

5.4.3 设计重点是针对测区不同分区遥感地质特征,科学地选用遥感图像数据,确定不同对象的信息提取方法技术及精度要求。

5.4.4 设计书编写提纲见附录A。

6. 实地踏勘6.1 当收集的资料不足以有效地建立测区地质解译标志时,可根据需要进行实地踏勘。

6.2 踏勘路线应根据测区(不同自然地理—地质景观区)建立解译标志的需要合理地加以部署,路线应力求通行条件最好、穿越的影像岩石单位最多。

6.3 路线上应着重了解各种地质体、地质构造的影像特征,研究地质体划分及确定相邻地质体之间界线的特征解译标志。

6.4 在条件允许时,应收集测区主要成矿类型的矿石及蚀变围岩岩石标本进行室内光谱测试。

7. 遥感地质调查遥感地质调查主要通过遥感图像详细地质解译实现。

7.1 详细遥感地质解译内容7.1.1 沉积岩岩石识别,岩石地层单位或影像岩石单位解译。

7.1.2 火山岩岩石及火山机构识别,岩石地层单位、岩相带或影像岩石单位解译。

7.1.3 侵入岩岩石识别,岩体或影像岩石单位解译。

7.1.4 变质岩岩石识别,构造—地(岩)层、构造—岩石单位或影像岩石单位解译。

7.1.5 第四纪沉积物识别,不同成因类型沉积物解译。

7.1.6 构造识别,构造形迹(如:褶皱、断裂、剪切带、推覆体、走滑或伸展构造等)性质及相对时、空关系解译。

7.1.7 环状影像识别,环状影像的属性(如与地质体、地质构造、地质作用或成矿作用等之间的相关关系)解译。

7.1.8 遥感异常及与找矿有关的其它遥感地质信息提取。

7.1.9 其它地学专题信息(如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及旅游地质等)的识别与解译。

7.2 详细遥感地质解译方法7.2.1 详细遥感地质解译应以未经无缝镶嵌处理的遥感数字图像为主,无缝镶嵌的影像地图为辅。

7.2.2 详细遥感地质解译应综合使用目视解译、人机交互式解译及计算机自动识别等方法。

7.2.3 应根据工作区自然环境特点、拟提取的地质信息种类及遥感地质特征,有针对性地分别进行图像处理方案设计。

7.2.4 图像处理训练场、训练样本的选择,应有较翔实的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已知资料为依据。

7.2.5 图像中地质界线的圈定,应以追索法为主,在地形陡变或岩层强烈褶皱地区,可通过编制遥感解译剖面方法予以解析圈定。

7.3 详细遥感地质解译精度7.3.1 在地质解译过程中,直径大于2500m的闭合地质体,宽度大于500m、长度大于2500m的块状地质体以及长度大于5000m的线状地质体应标定在图上;具有重要地质意义但规模较小的地质体、地质现象,可适当放大表示。

7.3.2 遥感地质解译界线(不含推测部分)重现性,用随机抽样检查的合格率衡量,解译界线的合格率应不低于85%。

计算方法为:合格率=(检查解译结果再现的样品数/检查抽样样品的总数)×100。

7.4遥感地质解译编图7.4.1遥感地质解译图件可采用1:250000(或1:100000)单色、彩色影像地图或简化的地形图为底图。

7.4.2 主要图件如下:a) 遥感解译地质图;b) 遥感异常(含其它可能与成、控矿相关的线、带、环、色、块等遥感地质找矿信息)图;c) 其它遥感解译地学专题图。

7.4.3遥感解译图只反映遥感解译成果,所解译的各种主题信息,应尽可能详尽地反映在图上。

7.4.4 遥感解译图件可采用图层方式存放。

8. 实地检查验证8.1 属性不明的解译成果,可根据需要进行实地检查,查明属性和特征;已认定属性的解译成果,可根据需要随机抽样进行实地验证,评价解译可靠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