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正式)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正式)](https://img.taocdn.com/s3/m/06f2ec78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d0.png)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正式)年级:八年级学科:物理教材:《初中物理实验教程》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测量物体密度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1. 测量物体密度的方法。
2. 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1. 密度计算公式的应用。
2. 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天平、量筒、水、待测物体。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密度概念,复习密度计算公式。
2. 提问:如何测量一个物体的密度?二、实验操作(15分钟)1. 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1.1. 使用天平测量待测物体的质量。
1.2. 将待测物体放入量筒中,记录水面初始位置。
1.3. 向量筒中加水,直至水面覆盖待测物体。
1.4. 记录水面最终位置,计算物体体积。
1.5. 利用密度计算公式,计算物体密度。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三、实验数据分析(15分钟)1. 让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并在黑板上展示。
2.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探讨可能存在的误差来源。
3. 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密度-质量关系图。
四、总结与拓展(15分钟)1. 总结实验方法和技巧,强调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2. 提问:密度测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实验,提高测量精度?五、布置作业(5分钟)1. 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完成密度计算练习。
2. 让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收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测量物体密度的实验,让学生掌握了密度计算的基本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动手操作,对物理实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但在实验数据分析环节,部分学生对密度-质量关系图的绘制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024年初中物理实验教案完整版
![2024年初中物理实验教案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8e3e66ae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de.png)
2024年初中物理实验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电和磁”,具体内容包括第1节“磁场与磁现象”及第2节“电流的磁场”。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磁场的概念,掌握磁体、磁极、磁感线等基本概念,并学习电流产生磁场的基本原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磁场的概念,掌握磁体、磁极、磁感线等基本概念,了解电流的磁场及其应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磁场知识解释生活中磁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磁感线的理解与应用,电流产生磁场的原理。
教学重点:磁场概念,磁体、磁极、磁感线等基本概念,电流的磁场。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磁铁、铁钉、电流表、导线、电源、实验用电磁铁等。
学具:每组一套磁铁、铁钉、导线、电流表、电源,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磁铁吸引铁钉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磁铁能吸引铁钉?什么是磁场?2. 知识讲解(15分钟)(1)磁场概念:教师讲解磁场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磁场是一种无形的物质。
(2)磁体、磁极:教师展示磁铁,讲解磁体、磁极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磁感线:教师通过板书和实验演示,讲解磁感线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磁感线的分布特点。
3.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针对磁场概念、磁极相互作用等知识点,选取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册上的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探究(15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磁铁吸引铁钉”实验,观察磁铁吸引铁钉的现象。
(2)学生分组进行“电流的磁场”实验,观察电流通过导线时产生的磁场。
六、板书设计1. 磁场概念2. 磁体、磁极3. 磁感线4. 电流的磁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磁场的概念及其特点。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案例分享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案例分享](https://img.taocdn.com/s3/m/125d179c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75.png)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案例分享物理是一门学习自然界基本规律的科学。
对于初中生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在这个领域里他们需要通过实验来深入了解物理规律,大大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实验作为基础教学手段之一,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承担着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任务。
教学实验不同于课本知识的笔头呈现,需要教师制定体验感好、易于理解的教案。
本文将分享几篇初中物理实验教案给大家。
一、万有引力实验教案1、实验目的:了解万有引力的概念,学习公式,实现万有引力的测量。
2、实验器材:大理石球、质量重力计、薄绝缘线、扭力平衡器、薄纸片。
3、实验步骤:(1)贴好绝缘线—在大理石球上贴一根绝缘线,并调整线的位置,使球向下的位置恰好在气垫之上。
(2)保护投掷手腕—将大理石球放在气垫之上,让球处于休息态。
将一张小的薄纸片从球顶端轻轻地放置在球上,当薄片不动时,手臂就可以保护了。
(3)投掷球—将球轻轻地向上投掷,测量球停留在每个高度上时的重力。
(4)记录实验数据—将测量的数据记录在数据表中,根据公式计算万有引力。
4、实验结果:测量出万有引力的大小,加深对万有引力的了解。
二、电路中的电流实验教案1、实验目的:了解电路中的电流如何工作,增加对电流的理解,学习制作和调试电路的技能。
2、实验器材:电源、电线、导体、电灯泡、万用表。
3、实验步骤:(1)接通电源和电线—根据实验设计图连接电源和电线,检查接线是否正确。
(2)连接导体—将导体与电灯泡一起连接到电源上,检查电路是否工作正常。
(3)进行实验—操作开关,观察电灯泡是否亮起,用万用表检测电路中的电流。
(4)记录实验数据—记录实验结果并与预期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出电路的问题。
4、实验结果:实验者可以了解电路中电流的工作原理,同时通过实验掌握制作、调试和解决电路问题的技能。
三、声音的传播实验教案1、实验目的:加深理解声音的传播方式,学习声音波的产生和传播。
2、实验器材:音响、耳机、可调平衡差分放大器、扬声器,万用表。
初中物理实践活动教案(通用3篇)
![初中物理实践活动教案(通用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ae506e6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33.png)
初中物理实践活动教案(通用 3 篇)够智慧你就来'二、活动理念初中物理是一门启蒙教育的学科,让学生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形成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实验是初中物理重要的一部分,特别是在当前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提倡探究性学习'的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生的动手能力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而且,通过实验,可以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其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攀登科学高峰的信心与勇气。
趣味物理制作是一种我们努力寻找贴近学生的生活的点,以学生熟悉的现象为研究对象,用学生常见的物品和生活用品为实验器材,使学生对物理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让学习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并且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是一个适合初中所有学生参加的第二课堂,目的在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和增加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物理知识实际应用能力。
三、活动准备活动前,同学们分好组(建议2-4 人一组),按照附录选择好小组要进行的趣味实验题目。
老师会在学生动手操作前,给学生做好知识指导,指导同学们做好材料的准备和知识准备!并且要求学生在给定时间内完成制作!四、活动人员学生小组成员,若干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活动,负责注意学生的人身安全)五、活动地点篮球场(物理实验室)六、活动时间初二下期中考试后(五月中旬)七、活动内容按照附录中所给制作选择一个,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取材和完成制作!最后进行集体表演!初中物理实践活动教案篇3一、活动背景金秋时节,为了丰富学生校园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xx 实验中学首届"悬臂梁模型的设计与制作'大赛也将拉开帷幕。
大赛选题背景:在露天的运动场上方要安装照明灯,由于条件限制,不允许在场地中间打桩,也不能用"门吊'的模式,在场地边已经打好了柱桩,设计和制作一个悬臂梁模型,在悬臂梁的伸出端挂灯具。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正式)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正式)](https://img.taocdn.com/s3/m/701cc2ac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99.png)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正式)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 实验目的(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 使学生了解物理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通过实验现象,巩固和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
2. 实验要求(1) 学生应熟悉实验仪器和设备的使用方法。
(2) 学生应能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数据。
(3) 学生应能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合理的结论。
二、实验内容和步骤1. 实验内容(1) 测量物体的质量。
(2) 测量物体的长度。
(3) 测量物体的温度。
2. 实验步骤(1) 测量物体质量: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记录数据。
(2) 测量物体长度: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记录数据。
(3) 测量物体温度: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记录数据。
三、实验注意事项1. 使用仪器设备时,要小心谨慎,避免损坏仪器。
2.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遵守实验规程。
3. 实验数据要真实可靠,不得随意篡改数据。
四、实验结果分析1.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物体的质量、长度和温度。
2. 分析实验结果,探讨物体质量、长度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2. 实验报告应包括实验题目、实验时间、实验地点、实验人员、实验设备、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等内容。
六、实验拓展与应用1. 引导学生思考:实验中测量物体的质量、长度和温度有何实际应用?2. 学生举例说明:例如,在制造产品时,需要准确测量产品质量以确保产品合格;在建筑行业,需要测量建筑物的长度和高度等。
3. 教师总结:物理实验测量技能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七、实验器材的维护与保养1. 教育学生爱护实验器材,正确使用和存放。
2. 讲解实验器材的维护保养方法,如定期清洁、检查损坏等。
3. 学生动手实践:分组负责实验器材的维护与保养。
八、实验安全常识1. 强调实验安全的重要性,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
2. 讲解实验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如电器、化学品等。
3. 学生演示:正确处理实验中的安全事故,如烫伤、割伤等。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28fec2a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a2.png)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初中物理实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一些常见金属如铁、铝、铜等的矿物,了解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方法。
(2)会根据化学方程式对含有某些杂质的反应物或生成物进行有关计算。
(3)了解金属锈蚀的条件以及防止金属锈蚀的简单方法。
(4)知道废旧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认识回收利用废旧金属等金属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阅读资料、联系实际等方法获取信息。
(2)运用比较、分析、联想、分类等方法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与讨论,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3)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4)树立为社会的进步而学习化学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铁的冶炼。
(2)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杂质问题计算。
(3)铁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
(4)合理利用金属资源的意识。
教学难点(1)对铁锈蚀条件及其防护措施的初步探究。
(2)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杂质问题计算。
教学工具实验用具:Fe2O3、石灰水、贮有CO的贮气瓶、磁铁、铁架台、酒精喷灯、酒精灯、试管、直玻璃管、橡胶塞、导管、火柴。
教学过程引言由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金属是一类重要的材料,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都离不开金属。
由于地球上的金属资源是有限的,故我们需对其进行合理的利用和有效的保护。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一、金属资源概况[讲解]地球上的金属资源广泛地存在于地壳和浩瀚的海洋中,除少数很不活泼的金属如金、银等有单质形式存在外,其余都以化合物形式存在。
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金属在自然界中以矿物形式存在。
含有矿物的岩石称为矿石。
工业上就是从矿石中来提炼金属的。
[请学生观看课本图8—16、8—17、8—18等有关金属资源的图片。
或展示矿石样本或放录像][过渡]不同种类的金属在地壳中的含量并不相同。
初中物理实验活动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活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15e141a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d3.png)
初中物理实验活动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光的折射现象的基本概念,了解折射定律。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内容:1. 光的折射现象的基本概念。
2. 折射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3. 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光的折射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光的折射现象。
2. 提问: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二、知识讲解(10分钟)1. 讲解光的折射现象的基本概念,包括折射率、入射角、折射角等。
2. 介绍折射定律的内容及应用,引导学生理解折射定律的重要性。
三、实验操作(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配备实验器材:透明塑料尺、水、玻璃棒、白纸等。
2. 引导学生按照实验操作步骤进行实验,观察光的折射现象。
3.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包括入射角、折射角等。
四、数据分析(10分钟)1.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光的折射现象,验证折射定律。
2.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计算折射率,并讨论其影响因素。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实验过程中的发现,概括光的折射现象的特点。
2. 引导学生反思实验过程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六、拓展与应用(5分钟)1. 学生运用折射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如眼镜的制作、光纤通信等。
2. 引导学生探讨光的折射现象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光的折射现象的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3. 学生数据分析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探究光的折射现象,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热烈,对光的折射现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但在数据处理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此外,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较为紧凑,可以适当延长课堂时间,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初中物理电流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电流实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0d6e25c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ac.png)
初中物理电流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电流的现象,了解电流的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理解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掌握欧姆定律。
二、教学内容1. 电流的概念2. 电流的产生和电流的方向3. 电流的测量工具——电流表的使用4. 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欧姆定律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水流比喻,引导学生思考电流的概念。
2. 实验一:观察电流的现象(1)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效应,如灯泡发光、磁场等。
(2)引导学生分析电流的方向与导体中的自由电荷运动方向的关系。
3. 实验二:电流的测量(1)介绍电流表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电流表。
(2)进行实验,测量不同导体中的电流,记录数据。
4. 实验三: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1)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2)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总结欧姆定律。
5. 总结与拓展(1)让学生总结电流的概念、产生条件和方向。
(2)引导学生思考电流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器设备的工作原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法,让学生在实践中观察、分析、解决问题。
2. 运用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理解电流的概念和特点。
2. 学生能熟练使用电流表进行测量。
3. 学生能掌握欧姆定律,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4. 学生具备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资源1. 电流表、导线、灯泡等实验器材。
2. 电源、开关等实验设备。
3. 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七、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思考电流的概念,导入新课。
2. 进行实验一,观察电流的现象,引导学生分析电流的特点。
3. 进行实验二,让学生学会使用电流表,测量不同导体中的电流。
4. 进行实验三,让学生观察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总结欧姆定律。
5.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初三物理实验教案6篇
![初三物理实验教案6篇](https://img.taocdn.com/s3/m/950c7815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27.png)
初三物理实验教案6篇初三物理实验教案篇1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研究,在中学物理教学研究中早已不是一个新问题了.许多物理教育工作者对于这一定律的教学发表了自己颇有见地的教学见解,并且得到了满意的教学效果.当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这些教学策略时,我们发现,确实可以取得如同一些文献中所述的预期效果.然而,当我们设计一些新的情境让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去解决问题时,令我们十分吃惊的是:学生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掌握程度却又非常之差.这使得我们困惑不解.为何对同一教学策略教学的结果的评价出现如此之大的偏差?是教师教的原因,还是学生学的原因,抑或两者兼而有之.这促使我们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进行深层次的理性思考,进一步,我们从学生的认知心理上,对这一规律的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 通常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一般是按教材编排顺序,先进行演示实验引出课题,然后通过讲解伽利略与亚里士多德的争论,消除“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错误观念,进一步通过做斜面小车实验证明牛顿第一定律的正确性,最后让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从而完成整个教学过程.为了检验学生学习和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情况,我们曾用这样一道题目来检测学生.题目如下.你坐在向前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里,将手中的钥匙竖直上抛,问当钥匙落下来时是落在手里,还是落在手后面.全班56名同学在试卷上皆答:落在手后面.问其原因,皆曰:汽车在走,而钥匙抛出后不再向前走了.2 怎样更好地改进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效果,使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效果真正是实实在在意义上的令人满足.我们认为,囿于一般形式上的教学方法的改进已是隔靴搔痒,而必须深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考察学生产生错误认识的根源.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学习物理概念、规律时所形成的错误,常常是由于其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的影响.所谓前科学概念,是指儿童在学习物理课程以前的生活实际中,对各种物理现象和过程在头脑中反复建构所形成的系统的但并非科学的观念.比如牛顿第一定律就是如此.在物理教学中,那种认为只需要“正面”传授知识,学生就能接受,如果他们仍不理解,可以多讲几遍就能达到目的的想法,实践证明是过于天真了.因为在有些学生的经验中,早已有了与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理论类似的观念.这样,当他们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之后,就可能把定律纳入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牛顿第一定律实际上成了“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代名词.让他们解释用手推车、用脚踢球等一些不易暴露错误观念的生活实例时,他们也能解释得头头是道.但当解释用手抛钥匙、飞机扔炸弹的例子时,他们却又运用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去解释,其错误观念暴露无遗.这正是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效果不佳的症结之所在.3 研究和改进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应当了解学生头脑中前科学概念的特点.第一,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是自发形成的.过去,我们在教学中,常常误认为学生在学习物理之前其头脑如同一张“白纸”,教师可以在上面任意涂画,事实并非如此.学生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当中,逐渐形成了自己对客观世界物质运动规律的看法.他们几乎每天都会看到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运动,而在力停止作用时物体静止,于是主观地断言:有力,则物体运动;无力,则物体静止.这正是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理论.第二,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具有隐蔽性.由于学生头脑中前科学概念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所以它以潜在的形式存在.这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学生自己并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因为学生并没有有意识地思考并形成“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概念.其二是前科学概念平时并不表现出来,但往往在学生运用物理概念解决问题时表现出来.比如前述测验表明,许多有10多年教龄的初中物理教师头脑中也存在着牛顿第一定律的前科学概念,然而他们自己却并不知道.第三,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具有顽固性.由于前科学概念是儿童头脑中业已形成的概念,且长期的日常生活经验与观察又加强了这些概念.因此,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慨念是非常顽固的.国内外物理教育界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一旦学生对某些物理现象形成了前科学概念,要想加以转变是极其困难的.尤其那些在人类科学认识史上经历了曲折历程的前科学概念,更是如此.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学生认识什么和如何行动,主要决定于他们所具有的认知图式(思维模式),而不完全取决于教师所讲述的内容.他们按照自己已有的图式吸收和排斥信息.在有错误认识存在的情形下,就会在头脑中形成和正确信息极不相同的东西.初三物理实验教案篇2【目的和要求】学会正确地使用直流伏特计测量电路两端电压;研究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中电压的关系。
最新初中物理实验教案
![最新初中物理实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65d2688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0869352.png)
最新初中物理实验教案一、实验目的1. 让学生掌握电压、电流表的使用方法;2. 学会利用公式 P = UI 计算电功率;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实验原理1. 电压表的使用原理:电压表并联在电路中,用于测量电路两端的电压;2. 电流表的使用原理: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用于测量电路中的电流;3. 电功率计算公式:P = UI,其中 P 表示功率,U 表示电压,I 表示电流。
三、实验器材1. 小灯泡一个;2. 电压表一个;3. 电流表一个;4. 滑动变阻器一个;5. 电源一个;6. 导线若干。
四、实验步骤1. 将小灯泡、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依次连接成电路,注意电压表并联在灯泡两端,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2. 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灯泡处于正常发光状态;3. 观察并记录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4. 根据公式 P = UI 计算小灯泡的功率;5. 改变滑动变阻器的电阻值,重复步骤 3 和 4,记录多组数据;6. 分析实验数据,探讨小灯泡功率与电压、电流的关系。
五、实验注意事项1. 连接电路时,要确保电压表并联在灯泡两端,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2. 调节滑动变阻器时,要缓慢进行,避免灯泡亮度突然变化;3. 观察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时,要准确记录;4. 计算功率时,要确保单位统一;5.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
六、实验拓展1. 尝试使用不同规格的小灯泡进行实验,观察功率与电压、电流的关系是否发生变化;2. 邀请同学合作,分别进行实验,比较不同实验者的数据,探讨实验结果的差异;3. 查阅资料,了解实际生活中灯泡的功率与电压、电流的关系。
通过本次实验,让学生掌握电压、电流表的使用方法,学会利用公式 P = UI 计算电功率,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实验拓展环节,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合集3篇】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合集3篇】](https://img.taocdn.com/s3/m/437776a9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ef.png)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合集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述职报告、讲话致辞、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job repor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policy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初中物理实验教案【合集3篇】初中物理实验教案篇1物理方法既是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也是学生在学习物理中常用的方法,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一些探究问题的物理方法。
2024年初中物理实验课标准教案
![2024年初中物理实验课标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d88c249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021ca71.png)
2024年初中物理实验课标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电与磁》中的第三节“电流的效应”。
具体内容包括:电流的热效应、化学效应和磁效应,着重探讨电流的热效应及其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电流的热效应、化学效应和磁效应的基本概念,了解电流的热效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研究电流的效应,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电流热效应的计算。
教学重点:电流热效应的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流表、电压表、电阻器、导线、电源、热风枪、电热水壶等。
2. 学具:每组一套电流表、电压表、电阻器、导线、电源。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通过展示电热水壶加热水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电流是如何产生热量的。
2. 实践操作:(1)让学生观察电热水壶加热水时电流表、电压表的读数变化。
(2)让学生自己动手连接电路,测量电流通过电阻器产生的热量。
3. 例题讲解:讲解电流热效应的计算方法,并给出实际例子。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与电流热效应相关的问题。
六、板书设计1. 大电流的效应热效应化学效应磁效应2. 小电流热效应的计算公式:Q=I²Rt示例:电热水壶加热水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电流热效应、化学效应和磁效应的概念。
电流为2A,电阻为10Ω,通电时间为5s时,产生的热量是多少?电热水壶加热水时,消耗的电能为多少?2. 答案:(1)电流热效应:电流通过导体时,导体会发热。
电流化学效应:电流通过液体时,液体会发生化学变化。
电流磁效应:电流通过导体时,导体周围会产生磁场。
(2)Q=I²RtQ=(2A)²×10Ω×5s=200J电热水壶加热水时,消耗的电能需要根据实际电压和电流计算。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1616c16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e0e1e57.png)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教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了解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
知道光是电磁波,电磁波在真空的传播速度。
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通过演示理解电磁波的产生及其在真空中的传播。
重、难点:电磁波的产生。
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
教学器材:电脑平台、收音机、电源、导线教学课时:1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无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电话的传播需要电话线,收音机、电视信号的传播没有导线,它们靠什么传播?……电磁波进行新课:1、电磁波的产生:演示:课本80页试验结果:产生了电磁波(为什么电流要时断时续)结论:变化的电流产生电磁波项目:振动源,波的形成水波声波电磁波,木棍的上下振动发声体的往复振动导体中电流不断变化2、电磁波的传播:在很多介质中可以传播,在真空中也能传播;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用c表示:c=3×108m/s这是宇宙中最大的速度①波长:用λ表示,单位是m②频率:1秒钟变化的次数,用f表示,单位Hz1MHz=1000kHz=它们的关系:c=λf3、电磁波的分类:课本81页图示,分类的依据是频率或波长光也是一种电磁波阅读“科学世界”录像……电磁波的海洋3、达标练习:课本后83页“动手动脑学物理”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总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物理包中课堂上未完成的内容。
课本后练习。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教案【篇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明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根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初步判断物体是否做功;(2)初步理解功的计算公式,知道功的单位是焦耳,并会进行有关计算;(3)知道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物体通过的距离垂直时,该力不做功;(4)知道功率的概念,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我们可以了解工作和工作的必要因素,并培养从生活现象中分析物理本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努力工作而不做工作的例子,引起学生的焦虑,激发他们对学习工作的知识内容的好奇心,使他们积极参与判断是否做工作的讨论。
初中物理实验课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d001bda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b4.png)
初中物理实验课教案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 实验目的(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提高其科学素养。
2. 实验要求(1)学生应提前预习实验内容,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
(2)实验过程中,学生要遵守实验纪律,注意安全。
二、实验内容1. 实验一:探究声音的产生(1)实验原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实验方法:让学生通过敲击不同材质的物体,观察声音的变化。
(3)实验目的: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
2. 实验二:测量物体的密度(1)实验原理:密度是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2)实验方法:让学生使用天平和量筒等工具,测量物体的密度。
(3)实验目的:让学生掌握密度测量方法,理解密度概念。
3. 实验三:研究串并联电路(1)实验原理:串并联电路中,电流和电压的分布规律。
(2)实验方法:让学生通过搭建串并联电路,观察电流和电压的变化。
(3)实验目的:让学生了解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和规律。
4. 实验四:测定重力加速度(1)实验原理:重力加速度是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加速度。
(2)实验方法:让学生通过抛物线实验,测定重力加速度。
(3)实验目的:让学生掌握测定重力加速度的方法。
5. 实验五:观察光的折射现象(1)实验原理:光在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
(2)实验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光的折射现象。
(3)实验目的:让学生了解光的折射原理和折射定律。
三、实验教学策略1. 实验前:教师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强调实验纪律和注意事项。
2. 实验中: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解答学生疑问。
3. 实验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实验结论。
四、实验评价1.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对实验原理、方法和现象的理解。
2. 实验操作:评价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3. 实验讨论:评价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实验时间安排1. 实验一:2课时2. 实验二:2课时3. 实验三:2课时4. 实验四:2课时5. 实验五:2课时六、实验六:制作简易指南针(1)实验原理:地球磁场对小磁针的影响。
初中物理教案(15篇)
![初中物理教案(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abfd5fe3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21.png)
初中物理教案(15篇)初中物理教案2教学要求:1知道浮力的概念.2理解物体浮沉条件.3掌握浮力的实质、方向.4能正确运用浮力的实质、物体浮沉条件求浮力.教材的重点与难点:重点:(1)浮力的概念及其实质.(2)物体的浮沉条件.难点:正确运用“压力差”和物体的浮沉条件求浮力.教学模式:实验、设问、讲解、练习教学时间:1课时.实物及实验器材:(1)投影仪一台,透明胶片数张.要求把板书、练习题课前写在胶片上,以减小课堂上书写时间.(2)演示弹簧秤一把.(3)500毫升烧杯三个,分别装400毫升的清水、饱和食盐水、酒精.(4)乒乓球2个,其中一个装细砂,用作悬浮演示.(5)边长为5cm的立方体红砖一块.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引入新课师:为什么船、木块能浮在水面上?生:船、木块受到水向上托的力.师:沉在水底的石块有没有受到水向上托的力?生:部分回答有,部分回答没有.教师演示课本图8—27实验,回答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托的力.这个“向上托的力”就是本节课所讲的浮力.二、讲授新课1.什么叫浮力?(板书)(1)先演示石块放在清水中,让学生知道石块受到水向上托的力.(2)然后把石块放在饱和的食盐水溶液里,说明石块也受到盐水向上托的力.(3)最后把石块放在酒精里,让学生进一步知道,石块放在酒精中时,同样也受到酒精向上托的力.师:从上述的实验,请同学们说出什么是浮力?生: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师:物体在空气里有没有受到向上托的力?氢气球脱手后为何会上升?生:物体在空气里同样受到向上托的力,所以氢气球脱手后会上升.浸入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板书)2、用实验引动学生第一、用弹簧秤和细线系着体积相同的规则的铁块,不规则的石块,干木块等,浸入水中后弹簧秤的示数减小;在水中游泳时感觉水有向上的托力等感性认识出发,逐个进行分析,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浸在水中物体要受到水对它的浮力,从而纠正“轻的物体在液体中总是上浮的,所以受到浮力的'作用;重的物体在液体中总是下沉的,因此不受浮力作用”的错误观点.第二、通过演示规则铁块和不规则的石块随着浸入水中体积的增大,弹簧秤的增数减小──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物体受到的浮力与其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当物体完全浸入水中后,深度增加时弹簧秤示数不变──说明“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在任何深度的浮力都相等”这一本质联系,从而摒弃那种“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没在水中的深度成正比”的错误认识.第三、通过观察铁块和石块浸入水中后弹簧秤示数减小相同这一现象,使学生初步认识:“体积相同的物体浸没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相同”这一本质联系,摒弃那种“浸没入水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与物体质量、密度、形状等有关”的错误认识.第四、通过观察木块浸入水中的体积增大到一定程度弹簧秤的示数为零的现象,使学生了解:漂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的重力.第五、在以上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对教材P144“一个边长为L的正方体,浸没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上表面在液体下面h1米处,如图正方体上表面和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是多大?方向怎样?”再加上“上下表面的压力差是多少?”的计算分析,初步认识浮力等于“液体作用在物体上下表面压力差,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这一本质联系,从而摒弃那种只有物质在液体中上浮时才有浮力的错误认识.第六、通过演示阿基米德原理实验和上述计算所得到的浮力:F浮=水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pg(h1+L)L2-pgh1L2=pgL3=pgV=pgV排=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V排=V).从实验和推导两方面进一步认识了“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这一本质联系,摒弃了那种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的模糊认识.由于气体具有同液体相同的性质,而气体的密度很小,气体对于体积不大的物体作用的浮力,通常小到难以觉察的程度,但热气球能载几吨重的物体上天,说明气体对浸没在它里面的物体也能产生浮力,阿基米德原理同样适用于气体.把上述由个别现象所得出的知识加以综合并进行抽象和概括就能得到“浮力”的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在物理教学中,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时,必须有意识地突出本质,摒弃非本质,这是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关键.初中物理教案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温度的概念,知道温度的常用单位和国际单位制中单位。
初中物理拓展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拓展实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c9a4b69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a2.png)
初中物理拓展实验教案一、实验目的1. 让学生了解太阳能电池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3. 提高学生对可再生能源的认识和利用。
二、实验原理1. 太阳能电池原理:利用太阳光照射到半导体材料上,产生电子-空穴对,通过外部电路产生电流。
2. 光伏效应:光照射到半导体材料上,使电子获得能量,从而发生跃迁,形成电流。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透明胶带2. 导线3. 铜片4. 硅片5. 光电池板6. 电池夹7. 灯泡8. 电流表四、实验步骤1. 将硅片和光电池板用透明胶带粘贴在一起,形成太阳能电池。
2. 将铜片和导线连接,插入硅片中,作为外部电路。
3. 将电流表与外部电路连接,观察电流表的读数。
4. 将灯泡与外部电路连接,观察灯泡的亮度。
5. 改变光照射角度,观察太阳能电池的输出电流和灯泡的亮度变化。
五、实验注意事项1. 操作过程中要小心,避免硅片和光电池板受损。
2. 连接电路时,确保导线接触良好,避免接触不良导致实验失败。
3. 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电流表和灯泡的变化,及时记录数据。
六、实验拓展1. 研究不同光照射强度对太阳能电池输出电流的影响。
2. 尝试使用不同类型的半导体材料制作太阳能电池,比较其性能。
3. 探索太阳能电池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太阳能充电器、太阳能路灯等。
七、实验总结通过本实验,学生了解了太阳能电池的原理和制作方法,培养了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同时,对可再生能源的认识和利用也有了提高。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学会了观察、记录数据和分析问题,提高了科学素养。
八、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掌握太阳能电池的制作方法。
2. 学生能解释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
3. 学生能分析不同光照射强度对太阳能电池输出电流的影响。
4. 学生能提出太阳能电池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九、教学建议1. 在实验前,教师应为学生讲解太阳能电池的原理和制作方法,确保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 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
物理实验初中 趣味教案
![物理实验初中 趣味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b69c696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c5.png)
物理实验初中趣味教案一、实验主题:探究声音的产生二、实验年级:初中三、实验课时:1课时四、实验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实验材料:1. 钢尺2. 桌子3. 泡沫块4. 剪刀5. 胶带六、实验步骤:1. 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引导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分组讨论: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3. 实验一:振动产生声音a. 让学生将钢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并保持钢尺的振动。
b. 让学生用耳朵靠近钢尺的振动端,听到的声音是由钢尺的振动产生的。
c. 让学生改变钢尺的振动幅度,观察声音的响度变化。
4. 实验二:振动频率与音调的关系a. 让学生将钢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并保持钢尺的振动。
b. 让学生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观察振动的频率变化,并听声音的音调变化。
c. 让学生总结振动频率与音调的关系。
5. 实验三:声音的传播a. 让学生将泡沫块放在桌子上,然后用钢尺在泡沫块上敲击,观察泡沫块的跳动。
b. 让学生将耳朵放在泡沫块上,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c. 让学生尝试在不同的环境中传播声音,如在水中、在空气中等,观察声音传播的速度和效果。
6.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回顾实验过程,总结实验现象,并思考如何将实验原理应用到生活中。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用尖锐物品划伤手指。
2. 实验时要保持安静,以免影响实验效果。
3. 实验结束后,要妥善保管实验材料。
八、实验评价:1. 学生能熟练操作实验,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
2. 学生能通过实验现象,总结出振动与声音之间的关系。
3. 学生能将实验原理应用到生活中,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九、实验拓展:1. 让学生探究不同乐器发声的原理。
中学物理教案优秀6篇
![中学物理教案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7b915507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66.png)
中学物理教案优秀6篇初中物理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动能、势能的概念。
(2)在探究实验中掌握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3)用能量的初步知识理解分析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认识动能、势能的存在。
(2)通过归纳概括得到动能、势能的概念。
(3)在探究实验中总结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1)动能和势能的概念;(2)动能、势能的影响因素。
三、教学难点:动能、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四、实验器材:玩具小车、玩具小球、鸡蛋、沙土、小桌、弹簧、斜面、小钢球、塑料球等。
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实验演示:玩具小车推着小球前进,举高的砝码砸碎盒子里的鸡蛋,压缩的弹簧恢复原状时推动小球前进,以及白板上展示的风推帆船前进,举高的重锤砸桩,拉弯的弓射箭等图片引出能量的定义。
(二)新课讲解1、能量:物体能够对外做功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
2、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老师引导]:对比、分析课前的演示实验,以及白板上风吹帆船前进、举高的重锤砸桩、拉弯的弓射箭三幅图片,把能量细分,得出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概念。
[学生总结]: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
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势能:把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又叫做势能。
[学生练习]:学以致用,相应习题的练习使学生加深对各种形式的能的理解。
3、探究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提出问题]:有的物体动能大,有的物体动能小,你能猜想一下动能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活动]:学生前后四个人一组讨论、分析猜想得出,动能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质量、运动的速度有关。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现在我们利用桌上的斜面、小球、小方块来探究动能的大小是否与物体的质量、运动的速度有关。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正式)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正式)](https://img.taocdn.com/s3/m/4ed1a587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63.png)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正式)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 实验目的(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了解实验仪器的基本构造和用法。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3)使学生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 实验要求(1)学生应提前预习实验内容,了解实验原理和步骤。
(2)实验过程中,学生应严格遵循实验步骤,注意实验安全。
(3)实验结束后,学生应认真填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现象和结论。
二、实验内容1. 实验一:测量物体长度(1)实验仪器:刻度尺、物体(2)实验步骤:a. 观察刻度尺,了解其量程和分度值。
b. 将刻度尺放在物体上,使其与物体平行。
c. 读取物体两端在刻度尺上的位置,计算物体长度。
(3)实验注意事项:a. 放置刻度尺时,要使其与物体平行。
b. 读数时,要保持视线与刻度尺垂直。
2. 实验二:测量物体质量(1)实验仪器:天平、砝码、物体(2)实验步骤:a. 调节天平平衡,游码移至零刻线。
b. 将物体放在天平左盘,砝码放在右盘。
c. 移动游码,使天平平衡,读取砝码质量。
(3)实验注意事项:a. 放置物体和砝码时,要轻拿轻放。
b. 移动游码时,要缓慢且稳定。
三、实验三:探究重力对物体下落速度的影响1. 实验仪器:尺子、小球、斜面2. 实验步骤:a. 将尺子固定在墙上,确保其垂直。
b. 将斜面放在尺子上,使斜面与尺子平行。
c. 将小球放在斜面上,释放小球,观察其下落速度。
d. 改变斜面角度,重复步骤c,观察小球下落速度变化。
3. 实验注意事项:a. 释放小球时,要确保其从同一高度开始下落。
b. 观察小球下落速度时,要注意其与尺子的相对位置。
四、实验四:制作简易电流表1. 实验仪器:电流表、导线、电池、电阻2. 实验步骤:a. 将电流表与导线连接,形成闭合电路。
b. 将电阻放入电路中,观察电流表指针偏转。
c. 改变电阻值,观察电流表指针偏转程度。
3. 实验注意事项:a. 连接电流表和导线时,要确保连接正确。
2024年初中物理实验教案完整版
![2024年初中物理实验教案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8cd468fd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c3.png)
2024年初中物理实验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电磁学”的第三节“电流的效应”进行设计。
详细内容包括:电流的热效应、化学效应和磁效应,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产生的各种现象及其应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电流的热效应、化学效应和磁效应,理解电流与各种效应之间的关系。
2. 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电流效应的观察与测量,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电流效应的产生原理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电流的热效应、化学效应和磁效应的实验操作与观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流表、电压表、电阻器、导线、电源、热风枪、硫酸铜溶液、铁钉、磁铁、实验电路图等。
2. 学具:每组一套实验器材,包括电流表、电压表、导线、电阻器、电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电热毯、电热水器等电器,引导学生思考电流产生的热效应。
2. 理论讲解:讲解电流的热效应、化学效应和磁效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3. 例题讲解:(1)计算电流通过电阻产生的热量。
(2)分析电流对硫酸铜溶液中铁钉的腐蚀现象。
(3)解释电流产生磁场的原理。
4. 实验操作:(1)分组进行电流的热效应实验,测量电流通过电阻产生的热量。
(2)分组进行电流的化学效应实验,观察电流对硫酸铜溶液中铁钉的腐蚀现象。
(3)分组进行电流的磁效应实验,观察电流通过导线产生的磁场。
5. 随堂练习:针对实验现象和原理,设计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电流的热效应、化学效应和磁效应的概念和原理。
2. 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3. 例题解答过程。
4. 习题及答案。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电流的热效应、化学效应和磁效应的原理。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电流对铁钉腐蚀的影响因素。
(3)计算电流通过电阻产生的热量。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研究电流的其它效应,如光效应、声效应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黄洋小学胡江何正兴一、声音的特性【提出问题】1、我们所接触到的各种声音中,有的听起来很尖、很刺耳,而有的听起来却很粗、很浑厚。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实际就就是指音调的高低。
既然声音都就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那么又为什么会造成音调有高有低呢?音调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呢?2、在物理学中,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不同的物体能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相同物体也能发出响度不同的声音。
那么声音的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呢?【猜想或假设】1、声音的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
2、声音的响度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振幅有关。
【设计实验】实验方案:物体的振动有两个参数:振幅与频率。
振幅就是指物体在一次振动中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而频率就是指物体一秒钟内振动的次数。
所以音调的高低与响度的大小应该与这两个因素有关。
为探究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我们可以利用一把钢尺按在桌子边沿,使它一端悬空,通过改变钢尺伸出桌子边的长度来改变它振动的频率,并保证前后振动时振幅基本相同,观察声音的音调就是否发生变化。
在研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大小时,我们可以借助音叉来进行,通过改变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来观察音叉振幅的大小。
但由于音叉的振幅较小,不便观察,我们可以利用乒乓球来放大其振幅。
所需器材:课桌、钢尺(或锯条)、铁架台、乒乓球(或泡沫小球)、细线、音叉【进行实验】实验步骤:(一)音调与频率的关系1、如图1-1那样,将一把钢尺(或锯条)紧紧按在桌子面上,使钢尺的一端伸出桌子边沿。
用手拨动钢尺,听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振动频率)。
2、使钢尺伸出桌子边沿的长度增加或减小,再次拨动钢尺,且保持钢尺振动的幅度与上面的相同,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同时注意听声音的音调变化。
3、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于表1中。
表1实验次数伸出桌子边的长度钢尺振动的快慢音调的高低第一次第二次(二)决定响度大小的因素1、如图1-2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或泡沫小球),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2、改变音叉发声的响度,再将发声的音叉快速轻触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再根据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来推断音叉振幅的变化。
3、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于表2中。
表2实验次数音叉发声的响度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音叉振动的幅度第一次第二次【分析与论证】1、声音的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
2、声音的响度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振幅有关。
【评估与交流】1、在本次探究中,您的猜想与结论就是否相同?如有出入,原因何在?2、还可以利用哪些器材完成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的实验?二、光反射时的规律【提出问题】用激光对平面镜照射,正对着照射、斜着照射,观察反射后的激光亮点,提出以下问题:1、射向镜面的光反射后将沿什么方向射出?2、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与法线的位置在同侧、异侧还就是重合?3、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一定相等不?4、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不?【猜想或假设】1、激光经镜面反射后,红色的亮点在正对镜面的身前,表明反射后的光线一定就是沿原路返回。
2、激光经镜面反射后,红色的亮点位置不固定,表明反射后的光线沿着什么方向射出,无规律可循。
3、激光经镜面反射后,反射光线沿什么方向射出,可能与激光向镜面入射的角度有一定的关系。
4、反射角可能等于入射角。
【设计实验】A.如图2-1所示,取一个平面镜M,一张可以绕轴ON水平转动的纸板EF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轴线ON垂直于镜面,保持纸板E、F在同一平面上。
B.在A实验基础上,让一束激光沿着纸板斜射向O点,同时把纸板F向后转动,观察反射光线,重复几次操作。
C.沿反射光线的反方向用激光入射到平面镜上,观察反射光线的位置。
所需器材:平面镜、白纸板、激光笔、直尺、水彩笔、量角器【进行实验】1、在纸板上画出入射光线AO,反射光线OD的径迹,改变入射光的入射方向两次,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出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径迹,如图2-2。
实验次数入射角i 反射角r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2、按上述实验设计中C分别进行实验,并将结果记录入下表中,如图2-3所示。
入射光线反射光线AOBOCODOEOFO【分析与论证】由于光在空气中传播我们瞧不见,无法观察到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我们将激光笔贴近硬纸板,根据光的反射我们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
从实验记录中可以瞧出,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可以完全重合。
1、分析实验1得出的结论就是: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分析实验2得出的结论就是:光路就是可逆的。
【评估与交流】1、坐在教室前排两侧的同学,常常会瞧不清黑板上的字,就是什么原因呢?2、人为什么能瞧到并不发光的物体呢?三、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提出问题】1、平面镜成像时,像的位置、大小跟物体的位置、大小有什么关系?2、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还就是实像?【猜想或假设】1、像与物体的大小就是相等的。
2、像与物体分别到平面镜的距离就是相等的。
3、像与物体的对应连线与平面镜垂直。
4、所成的像就是只能用眼睛观测的虚像。
【设计实验】该实验就是要探究物体与它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大小与位置关系。
而所成的像只能在平面镜中瞧到,其大小与位置并不能进行直接的测量,所以要通过一个外形完全相同的蜡烛来代替镜中的像来完成该实验。
所以,我们先取一块玻璃板,点燃一支蜡烛后立于玻璃板前,让蜡烛在玻璃板中成一个像,如图3-1所示。
然后,拿另一支蜡烛竖立在玻璃板后,前后、左右移动,直到蜡烛与像完全重合,并记下两只蜡烛的位置。
这样,像与物体的大小,以及物体与镜面与像与镜面之间的关系就可通过实验得到。
改变玻璃板前蜡烛的位置,再一次对实验结果进行验证。
所需器材:玻璃板、大白纸、水彩笔、直尺、火柴、两支相同的蜡烛【进行实验】实验步骤:1、在桌面上铺一张大白纸,在纸的中央处画一直线,在直线上竖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
2、把一只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观察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
3、再拿一只同样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瞧上去跟前面那只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就是前面那只蜡烛的像的位置。
4、在纸上记下这两只蜡烛的位置,用直线把每次实验中蜡烛与它的像的位置连接起来,用刻度尺测量蜡烛与它所成的像到玻璃板的距离,并记录于表中。
5、移动点燃的蜡烛的位置,按步骤1-4重做实验,也将测量结果与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于表中。
2、在一张白纸上用墨汁写上A、B、C三个字母,当墨迹未干时将纸对折,然后摊开,这样在纸上就有2个对称的图形,再将一块玻璃板沿纸的对折线垂直于纸面竖起放置,从玻璃板前进行观察,您会观察到的现象就是什么?由此您能得出怎样的结论?【分析与论证】1、从表中的测量数据可知,物体与像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就是:物与像的连线垂直于镜面,且物到镜的距离等于像到镜的距离。
2、在实验中,两只蜡烛的外形完全相同,从而能将未点燃的蜡烛与点燃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说明了:物与像的大小就是相等的。
【评估与交流】1、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用玻璃代替平面镜的目的就是什么?2、在玻璃板的同一侧,某同学通过玻璃板瞧到了同一只蜡烛的两个像,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什么?四、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提出问题】照相机、投影仪里面都有凸透镜,放大镜本身就就是凸透镜。
它们都就是利用凸透镜使物体成像。
但就是,照相机所成的像比被照的物体小,并且就是倒立的;投影仪所成的像比物体大,也就是倒立的;放大镜所成的像却就是放大正立的。
这就是为什么?凸透镜成像就是否有什么规律呢?1、像的大小、正倒跟物体的位置有什么关系?2、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像,在光屏上成放大、缩小的像就是以什么位置为分界的呢?3、实像与虚像就是否都能用光屏接收?【猜想或假设】1、照相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使用投影仪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小。
瞧来,像就是放大还就是缩小的,可能与物体与像的相对位置有关。
2、无论就是照相机还就是投影仪(它们都成倒立的像),物体与像都在凸透镜的两侧,而放大镜(成正立的像)成像时,物体与像就是在透镜的同侧。
瞧来,像的正倒很可能跟它与物体就是否在同侧有关。
【设计实验】1、拿一个凸透镜,用“太阳聚焦法”找出凸透镜的焦点,测出焦距。
然后透过凸透镜观察蜡烛的火焰,观察到的蜡烛能否用光屏接收,它比实际的烛焰大还就是小,此时烛焰到凸透镜的距离满足什么条件?2、从左到右依次在水平桌面上放蜡烛、凸透镜(焦距在10cm-20cm之间)与光屏,如图所示。
所需器材: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刻度尺、光具座(或直接利用水平桌面)【进行实验】1、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尽量远的位置上,调整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
观察像的大小、正倒,分别测量物体、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几厘米,放好后重复以上操作,直到在光屏上得不到蜡烛的像。
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进行观察。
怎样才能观察到烛焰的像?像在什么位置(只需估测)?像就是放大的还就是缩小的?正立的还就是倒立的?按上述操作,把数据填入下表:分析上表中的数据,按照探究开始时提出的问题,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选取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竖直立在水平面上,用一支点燃的蜡烛作为物体放在凸透镜的左侧,研究烛焰所成的像。
在凸透镜的右侧用一块白色的硬纸作屏,承接烛焰的像。
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较远的位置,逐渐靠近凸透镜,调整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并用刻度尺测出蜡烛到透镜、光屏到透镜的距离,把观测的结果与测量的数据记录入下表中:【分析与论证】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注意:(1)物体靠近焦点,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像就逐渐变大。
(2)像的正倒、虚实、大小都就是相对于物体而言的。
【评估与交流】为什么有的时候无论怎样左右移动光屏,在光屏上都不能呈现烛焰的像,其原因可能就是什么?五、固体溶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提出问题】有很多物质在熔化时就是先变软后再慢慢变成可流动的液体的,如蜡、橡胶、沥青等;而有些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没有变软、变稀的过程,而就是直接变成液态,如冰、海波、铁、锡等,那么:1、不同物质在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就是否相同?2、不同物质熔化时的熔点就是否一样?3、物质由液态变化为固态时,温度变化规律就是否相同?【猜想或假设】1、不同物质在熔化时虽然状态变化过程有些不同,但要加热温度都会上升。
2、不同物质熔点不同。
3、物质凝固时,温度变化有无规律可循,取决于物质的种类。
【设计实验】1、把一定量的海波与蜡分别放入试管中后,放在火焰上加热,然后用温度计测量它们的温度变化,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温度。
2、把海波已熔化的试管放入冷水中冷却,再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温度。
所需器材:酒精灯、试管两支、烧杯、水、温度计、铁架台、石棉网、火柴、海波、蜡、钟表【进行实验】1、研究海波的熔化温度,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温度,把结果记录在下列表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