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有感
教师读书随笔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有感
教师读书随笔《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有感我是一个不爱阅读的人,但为了孩子,我们进行了亲自阅读,为了完成任务,我在暑假里阅读了王维审老师的《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着读着,我逐渐明白了阅读的意义,是把别人的经验与自己的实践结合起来,理顺、吸收并转化成自己的东西。
换句话说,就是用别人的智慧帮助自己建构自我。
于是我静下心,认真阅读了这本书,我有两点体会。
一、我明白了我们该有怎样的师生关系,其实,我刚参加工作时,和书里小张的一样,为了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尽可能地迎合学生的兴趣。
即使学生出现了问题,也是用委婉的语气交流,怕伤学生的自尊心,刚开始还行,但后来课堂纪律越来越差,为了维持基本的课堂秩序,我也开始限制学生的活动,对违反纪律的问题也开始严厉制止。
到最后只能靠班主任来维持。
其实这件事困惑我很多年,今天不再困惑了,我终于知道了我属于“先宽后严”的老师。
从对教师对学生的约束来说,应该是先严后宽,慢慢让习惯成自然,这是最为理想的一种状态。
第二,我终于明白了孩子为什么学不会。
我们每位教师应该都有体会,现在的学生真是越来越笨,就数学上而言,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我们反复讲,讲了不知多少遍了,学生还是听不懂,甚至手把手教,学生照样学不会。
这个问题,困扰我多年,我始终想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经过王老师的指点。
我茅塞顿开。
其实我们犯得错误是“摁着牛头吃草”和“杀鸡取卵”。
对于大多数“笨”学生,他们之所以不愿意学,是因为他们不喜欢学习,他们对学习产生了排斥心态,而我们为了追求即时的效益,很违心的违背教育原则,把冰冷的教学和生硬的灌输作为主要的工作方法,最终受害的还是我们的学生。
其实对于学生来讲,只要解决了“愿意学”的问题,知识的接受和消化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所以我们要摒弃纯粹的教学观念,让人性参与到教育之中,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教育。
所以,我觉得我们要做“好玩”的教育。
孩子上幼儿园总是拽着妈妈的衣服哭闹,送孩子上幼儿园跟打仗一样,很累,很无奈,为什么不想上幼儿园,不好玩!我们精心备一节课,特别是公开课,学生的反应很平淡,甚至还有学生抠指甲,甚至睡觉,为什么,回答,不好玩!不光孩子是这样,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大概身在其中的人感到好玩的并不多。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
作为一名年轻的老师,我曾经有很多困惑。
我热爱传统文化,希望能够将其传授给我的学生们,但我也担心这是否与现行教育背道而驰。
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各种教育方法充斥着网络,让我感到非常眼花缭乱。
我甚至觉得养孩子就像买彩票,要看运气。
虽然我已经有了一些教育心得,但我仍然感到困惑。
然而,读完《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之后,我感到更加坦然。
这本书通过作者___的亲身经历和深刻反思,向我们解
释了困惑的原因,并告诉我们如何走出困境,保持进取的心态。
在“成为好教师的第一步”这一章节中,我明确了一颗愿意成长的心会让自己走得更远,教育生活也会更有意义。
作者说:“教师本来就是个文化人,读点书写点文字本来就是再正常不
过的事情。
”这让我意识到自己已经离文字太远了。
虽然我曾
经写下过一些教育感悟,但这些年来,随着教龄的增加,我已经逐渐变得麻木。
即使我有了一些教育感悟,我也很少再愿意写下来。
然而,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意识到保持一颗宽容向善的心,守住心中的美好,这才是成就不同于他人的关键。
在这本书中,作者不仅告诉我们读书的重要性,还教会了我如何阅读——“做大阅读的桩,成就读书的圈,寻找书中的我”。
保持一颗宽容向善的心,这让我感受到了作者___的博大胸怀和宽厚仁慈。
同时,我也领略到了作者简单、有力、果断取舍、睿智、随和的特质。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通用5篇)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通用5篇)《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通用5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通用5篇),欢迎大家分享。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1在教育的路上行走,时间越久,你就越会觉得它就是一场修行。
还记得当初的“唯成绩论”,以成绩的好坏去判定一位老师教学质量的高低,以成绩的高低去衡量自己教学的得失,却忽略教育的主题——学生,对学生心灵的关注少之又少,对于他们点滴中的成长忽略不计。
就这样走着走着,时不时,我会感觉困惑、倦怠,因为眼前有太多让我们困扰的事情牵绊。
读王维审老师的《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给予我更多沉静和理性的思考,这本书没有宏大的理论探讨,而是在娓娓道来中消解了一线教师普遍存在的困惑,无论从引领成长的“内功”上,还是从文章可读性的“外在”上来说,都是一本难得的教师心灵读本;它很少长篇大论、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更多的是用“接地气”的案例解读和教育叙事的笔法解答了教师群体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惑和疑虑,解读从新教师到杰出教师的成长历程。
一个教学中的意外,一名独特的学生,一堂有缺憾的课以及相悖于教育路上渐行渐远的步伐……它不仅仅是个插曲,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去理解它?如何去面对它?以怎样的心态去解决它?依稀记得刚上班时自己宏大的理想:做一名学生喜欢,受人尊敬、爱戴的好老师,自己也象王老师书中第一章——成为好老师的第一步中提到的“有一颗愿意成长的心”,“从教育叙事开始”“做一个会反思的教师”,从反思中思量“我们该有怎样的师生关系”,怎样“做一个从容的教师”,并“坚守住心中的美好”,朝着“最重要的是方向”努力着,并记录下自己一路走来的痕迹,可不知什么时候,自己却把原来的梦想丢弃了,各样各样的事情,疲于应付,就变成了敷衍,打开“百度”东拼西凑,面对使出浑身解数却无动于衷、原地不动的学生,我们纠结、苦恼,却不愿“承认差生的存在”,“选择一种有境界的舍弃”,拥有“抬高一厘米的权利”,“做一个简单的教师”,“不做链条上的那一环”,“给爱一个适当的位置”。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读了王维审老师所著的《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书中既有一线教师普遍存在的困惑,又有对教育现状的理性思考。
我拜读这本书,找到了一束光,照亮了自己的成长之路。
——找准突破自我的成长方向。
王老师在《最重要的是方向》一文中,向我们展示了庄华涛老师是如何突破困境,坚持教育写作,短短几年时间,发表文章几百篇。
庄老师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愿意成长,就可以蹚出一条路来,而这条路就是成长的方向。
比如作者王老师,学的是历史专业,当过临时工,教过数学,做过班主任,酷爱读书,善于反思,喜欢写作,陆续出版了多部教育专著,成为教育叙事写作引领者。
这源于他找准了自己成长的方向并付诸行动,加上持久的努力,成为改变未来的正能量。
面对社会、学校和家长的压力,更多时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我困惑过、恐慌过,该怎么办?是在教育一线继续碌碌无为,还是另辟蹊径,寻找新的出路?经过不断尝试和摸索,我时常回顾自己的教育成功之彩,反思自己的教育失败之痛,品味生活之美……每名教师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发现自己的强项,专注培养。
最为重要的是找准自己的成长方向,坚守自己内心的美好。
——在读写的更深处寻找一束光。
作为教师,怎样在读写中寻找一束光呢?王老师长久的阅读和写作,让他形成了自我反思的习惯。
作为班主任,他在处理任何一件哪怕是微乎其微的小事时,都会用下面的几个问题进行反思:我这样做合理吗?我达到理想的教育目的了吗?我对这件事的处理有没有不恰当的地方?如果再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会怎么去处理?这样的反思,不仅让他的教育行为趋于规范,走向成熟,更让他从慌乱、匆忙、紧张、重复的班级管理事务中慢慢解脱出来,有了更多的时间去规划、思考班级的发展方向。
这种追问和思考,打破了常规对我的束缚,引导我寻找出路,让那些肤浅、简单的经验,那些似是而非的疑惑和困扰,在自我剖析和碰撞中联想到了似曾相识的生活场景。
同样的读书困惑,同样的教学故事,在我身边也发生过,想一想自己当时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在对比之中,我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几个怎么办。
老师读书随笔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
老师读书随笔《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今年暑假,我有幸拜读了王维审老师的《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他从人治到经验管理,再到人性的回归,他的成长路径就是源于忘我的阅读、坚持不懈的写作以及直抵灵魂的反思与追问。
他说:“读书,让教育不断丰盈。
”从进入叙事者一路走来,我最深的感受是读书还可以照亮生命!可以让身心俱疲的我们找一隅安放心灵的故乡。
而教师写作的意义,王维审老师在《做一个不再困惑的教师》中是这么归纳的:一是可以去掉教师身上的匠气、俗气,二是可以让教师的心灵变得澄明清澈,三是可以让教师对自我有一种静谧的梳理与关照,四是可以让教师灵魂深处最丰饶的部分得以深度开垦。
如果说阅读可以照亮生命,写作使心灵变得澄明、清澈,那么反思无疑是对灵魂的一种追问。
这种追问,“是一种自觉的寻找,向更深处漫溯的寻找。
”通过不断的反思和追问,“不断进行阐释性思考和批叛性反思,让教育教学时刻充满活力和激情。
”如何读,写什么,怎样思?王维审老师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众多一线教师的困惑,在《做一个不再困惑的教师》中一一作了详细的阐述。
面对“教育之道”,虽然每个教师有不同的经历和个性,教不同的学科和学段,针对不同的学生和问题,每个人选择的方式方法、策略技巧也会不大相同,但最终都将归向教育之道。
有些“道”虽不可照搬照抄,却可以给我们一些智慧的启迪。
王维审老师在《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中,从成为好老师的第一步开始,亲切自然地娓娓道来,教我们如何读,怎样写,怎样坚守自己成长的方向,告诉我们“无法与体制对抗,也没有时间等待体制的完善,但我们完全可以在体制下加入一些自己的东西,用为师的智慧、专业和勇气,抵挡那些纷沓而来的倾轧,为那些纯真的孩子赢得一个缓冲地带,让他们有可能触碰到教育的柔软。
”而我们可以“有抬高一厘米的权力”,做一个简单的老师。
在本书的第三章:用什么样的眼晴看学生,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时教育需要转个弯,看似山穷水尽疑无路处,又会柳暗花明又一村的。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心得体会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老师,我们经常面临各种困惑和挑战。
我读完《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后,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对于教育的热爱和对于解决老师困惑的思考。
首先,这本书提醒了我作为老师的定位和责任。
作者强调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
综合素养和个性发展,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通过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来提高他们在未来社会的竞争力。
其次,这本书提供了很多实用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作者通过讲述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
和案例,分享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例如,利用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来激发学
生的思考和合作能力;通过探究式学习和项目制学习来增强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这些方法的实施需要我们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从传授知识者转变为引导者
和学习的合作者,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同时,这本书也提到了一些解决教育困惑的思考和建议。
作者认为,教育不应该局限
于学校的教学活动,应该与社会和家庭相结合。
教师应该主动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和
兴趣爱好,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共同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支持和帮助。
另外,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积极的心理辅导和支持。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和思考。
作为一个老师,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学
习的心态,不断探索适合我们学生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教育
的全面性,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不
再困惑的老师,为学生的未来做出更好的贡献。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1韩愈的《师说》中说道: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作为一名一线的幼儿教师,工作中我也常常很困惑:如何有效地和家长打交道——既不打消家长积极性,又能委婉地提出问题;如何有效地驾驭课堂;面对调皮、注意力不集中的幼儿,如何提高他们上课的积极性……类似这样的困惑,我有许多许多。
机缘巧合下看到了王维审老师所写的《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这本书,书中并没有侃侃而谈一些大道理,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来挖掘和阐述教育的真谛,读罢,让我瞬间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本书共分为七个章节,而让我最感兴趣的是第三章:用什么样的眼睛看学生。
在我平时的工作中,总有一些调皮、难管的孩子,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喜欢讲悄悄话,甚至还会发出怪声扰乱上课秩序。
对于这样的孩子,总感觉缺点多于优点,甚至找不到优点,因此我在教育过程中总会出现缺乏耐心的情况,有时,一些不合适的语句总会脱口而出,如:你真笨;我讨厌你。
而当我阅读了《用什么样的眼睛看学生》一文时,我突然为家长没有找我的茬而感到庆幸,同时也为我之前不适宜的言辞感到羞愧。
文中以一块石头的价值让故事中的徒弟明白了石头的价值不在于其本身,而是在于看石头人的眼睛,其实教育也是如此,关键是用什么眼睛来看。
这则小故事不禁让我想到了我和我的学生之间的一件小事。
丁李华是我们班有名的皮大王,打人、咬人、上课发出怪声等等,可以说他身上有许多老师讨厌的坏习惯,在我印象中很不好。
但记得有一天天气很冷,孩子们该起床了,我轻轻地叫醒孩子们,一个个帮他们穿衣服。
但是我的手很冰凉,于是我就开玩笑的对我正在帮忙穿衣服的孩子说:“陆老师的手好冷,你愿意帮我捂捂吗?”那孩子摇了摇头,我只叹孩子太小,不懂事,当然心里也有淡淡的失落。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
《做一个不再疑惑的老师》读后有感《做一个不再疑惑的老师》读后有感1学期初学校发了王维审老师的新作《做一个不再疑惑的老师》,提及来实在愧疚,被我放置在办公桌许久。
终于在暑期的空暇时间我又重拾起了这本书,细细品尝着王维审老师接地气的叙事里储藏着的大道理。
在教育的路上行走,时间越久,你就越会感觉它就是一场修行。
读王维审老师的《做一个不再疑惑的老师》,赐予我更多沉静和理性的思虑,这本书没有弘大的理论商讨,而是在娓娓道来中消解了一线教师广泛存在的疑惑,不论从引领成长的“内功”上,仍是从 __可读性的“外在”上来说,都是一本难得的教师心灵读本;它极少长篇大论、艰涩难懂的理论知识,更多的是用“接地气”的案例解读和教育叙事的笔法解答了教师集体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碰到的疑惑和疑虑,解读从头教师到优异教师的成长历程。
在《做一个不再疑惑的老师》中,王老师从个人成长经历谈到经验管理,再到人性的回归;从忘我的阅读到坚韧不拔的写作,再到直达灵魂的反省与追问。
从”念书,让教育不停丰盈”,到“写作,成为那远处的钟声”,再到“反省在更深处找寻”。
序言的每个小标题都发散着智慧的光辉,都震惊着我的心灵。
而从第一章“成为好教师的第一步”,到最后一章“从教书匠到教育家”的全文,则让人读后勾魂摄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念书,让我们不停宽阔视线,让我们不停增添知识,让我们下笔若有神,念书能够清洗我们心灵的尘埃,让我们对自我进行梳理,能够触摸到自己心里最深地方盼望的东西。
能够让我们理解自己究竟是个什么角色,什么样子,让身心俱疲的我们找一隅养精蓄锐。
但念书却更应当像老师说的,如吃饭和呼吸相同自但是然,成为一种常态。
诚如他言,“一个优异的念书人,念书不是为了服从他人的思想,不是为了做知识的积蓄罐,更不是为了做他人的传话筒”。
人最大的悲痛就在于弄不清楚我是谁,最大的不幸就是不确立哪些东西属于自己。
教师念书能够让我们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这个世界正在发生在着什么。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心得体会 -完整获奖版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心得体会暑假阅读书目,我第一眼就选中了这本,并非因为我困惑,只是觉得它和我的生活、工作会很贴近。
而看了后,确实有三点让我印象深刻。
一、让自己先快乐起来一周有七天,五天都在工作。
且不说爱孩子,要让自己先快乐,就是爱自己,更要让自己先快乐。
书上说,一个内心充盈、幸福感强烈的教师,传递给学生的一定是阳光和温暖,一个焦躁万分、疲惫不堪的教师,传递给学生的一定是恐惧和寒冷。
细想也的确如此。
曾经的某一天,我也因我的孩子们乱吵乱闹而焦躁万分,曾经的某一刻,我也因我的孩子们乱窜乱跳而疲惫不堪,那时的我,也曾暴怒的批评他们,狠心的放下狠话,或威胁,或训斥,被说的孩子被我的坏情绪感染,低头不语战战兢兢,眼里充满了恐惧,小心翼翼的看着我。
当时是被我吓怕了,可不一会仍旧会再犯。
生气毫无意义,没有对事情起到帮助,也没有对孩子做到教育。
而有时候,细细想来,我心情大好之时,孩子是怎么看怎么可爱,谁谁谁扎的辫子真洋气啊,谁谁谁跑着玩起来充满活力,谁谁谁嘴那么能说,还说的井井有条,真是个小能豆……那时的我,也没觉得孩子有多么的捣蛋,多么的难管。
反而越是哪天事儿多,心烦,不快乐,就一定会遇见熊孩子捣蛋,就一定会嫌他们不听话乱跑是一群疯娃娃,就一定会嫌他们叽叽喳喳乱讲话吵吵闹闹真烦人!这是心情在作祟,是情绪在传染!快乐就像一面镜子,你快乐照出的人也快乐,一切都温暖祥和,你不快乐,照出来的人也不快乐,一切都面目可憎。
你快乐的时候,看一切都美好,孩子们看起来一个赛一个的可爱,听他们对话是天真又有趣,看他们行动起来是精力充沛充满活力,搂着他们抱着他们听童言童语,看童乐童趣真是开心极了。
不快乐的时候,真真是看哪哪烦,看哪哪不如意,讨厌听他们吵闹的乱讲话,烦他们速度那么快的跑来跑去,也不喜欢他们围着你蹭来蹭去,心情不同,眼里看的事物也不同。
带着快乐之心看孩子,教孩子,孩子一定是越看越可爱,越教越快乐。
二、做一个会反思的教师我并非幼教专业,我不擅唱歌跳舞,我不会弹琴。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书体会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书体会入职三个月了,有过感动,有过失望,有过困惑,有过迷茫……新教师需要学习
的东西太多了,有时候甚至不知道自己什么不会,在读书的过程中发现王维审老师的许多观点在很好的指引我们这些新老师不断成长进步。
老师和学生之间到底该如何相处?我们该有怎样的师生关系?还记得九月份我
刚来学校的时候,就一直想把这群孩子当成自己的朋友,想着和他们愉快的学习,我用心去教,他们认真去听,每节课一点点时间我们就可以高效的完成新课,然后稍加练习就能巩固的非常棒,课后我也不想布置很多作业,毕竟小学生的天性还是爱玩。
刚开始还行,但后来不自觉的孩子太多了,课堂纪律不如预想的好,我时不时就会反思。
读了王老师的书,我知道对于教师对学生的约束来说,应该是先严后宽的,慢慢的让习惯成为自然,这才是最为理想的一种状态。
有的孩子为什么就是学不会呢?每位教师都应该深有体会,现在的孩子真是越
来越笨,就拿数学课来说,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我们反复的讲,学生还是听不懂,甚至手把手的教,他们照样不会。
经过王老师的指点,我突然茅塞顿开,其实是我们“摁着牛头吃草”了。
对于那些学生来说,他们之所以不会,是他们不愿意学,他
们不喜欢学,对于学习产生了排斥心理,我们急于求成,把冰冷的教学和生硬的灌输作为主要的工作方法,最终受害的还是我们的学生。
而我们最应该做的,是解决“愿意学”的问题,只要将这个问题解决,知识的接受和消化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虽然改变不了知识,但我们要尽可能的学会弯下腰,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探究一些他们喜欢的方式,再将知识教给他们。
打起精神,继续探索吧!。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初入教师职业,难免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困惑:如何提高教学水平、如何精进专业发展、如何更好与学生交往……这些问题都让我产生迷茫,有时就会找寻不到进步的方向。
11月我有幸拜读了王维审老师的《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我开阔了眼界,一下就有了拨开云雾见月明的感觉。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是王维审老师系列丛书的第二本,他用生动的语言、鲜活的实例向我们解答了教师群体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和疑问,让我产生了思考与反思。
其中,让我产生思考的第一部分,就是王维审老师写的成为好教师的第一步。
优秀的教师绝对不是天生的,每位踏上教师岗位的年轻人都需要成长的时间和空间。
尤其是现阶段的我们,更需要不断的在实践中发现不足与错误,在实践中改正错误,不断弥补。
我们都应该感恩入职初期,这样那样的磨难,也不应该为任何挫折而停下追求进步的脚步,这或许就是教师能做也是应该做的事。
积累经验,增长阅历,潜心向前,这或许就是成为好教师的第一步。
而成为好教师,必然离不开专业发展,王老师提到,读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读书,不仅可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也能提高自身的专业和人文素养,但如今来说,读书对我们来说似乎变成了一件难事,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占据了生活的大部分,静下来仔细思考阅读的时间少之又少。
但只有多读书,常读书的老师专业发展才能不断进步,成为一名优秀教师。
王老师提到,首先要读出一个根桩,其次要读出一个圈,再次要读出一个我,在这一方面,我还差的太远了。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应该多阅读专业书籍,提高专业素养,再阅读教育类书籍,在教学中不断实践自己的所学所获,深化知识,形成自己的教学认知。
其次,我们如何爱学生也引发了我的思考,作为一名教师,爱的教育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如何爱学生也是我们不断深思的问题。
师爱的意义就是让学生感受到温暖,却不依赖这份温暖,享受这一段时光,却又不贪恋这份时光。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精选6篇)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精选6篇)《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精选6篇)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精选6篇),欢迎大家分享。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1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如与学生交往的困惑、教学上的困惑、对专业发展的困惑等。
这些困惑,让我产生迷茫,有时候失去方向。
读了王老师《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一书,一下子让我开阔了眼界,走出了困惑,有了一颗进取之心。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是王维审老师“觉者为师”系列书的第二本,书中精选了王老师在各级报刊发表的与教师成长有关的随笔。
王老师用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一句句警言箴语,从“成为好教师的第一步、你有抬高一厘米的权利、用什么样的眼睛看学生、我们应该怎样爱学生、教育不仅仅是拯救、教育的另一种力量、从教书匠到教育家”这七个章节,向我们解读了从新教师到“杰出”教师的成长历程,解答了我们教师群体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惑和疑虑,也让我静下心来阅读和思考。
王老师在“成为好教师的第一步”章节中,说到“我们为什么要读写、教师读书怎么读、教师写作怎么写”等问题时,我真是觉得惭愧!忽然想到自己这几年的教学,忙于上课、备课、批改作业、辅导学困生等,闲暇时只想放松休息,哪怕买了书籍,也很少会静下心来好好阅读,更不要说动手来写一写自己的教育故事,日复一日,似乎越来越成为了一名“匠”,当年入师范学校的初心与梦想丢弃了,没有了“一颗愿意成长的心”。
读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只有常读书、会思考的教师才是真正的教师。
怎样读呢?王老师读书的建议是:读出一个桩、读出一个圈、读出一个我。
先要熟读所教学科的专业书籍,丰厚教育基本理论;其次要跳出教育看教育,阅读各类书籍,丰富阅读视野,聚拢成一个读书圈;再次在阅读的过程中,要与自己的实践结合起来,理顺、吸收并转化成自己的东西,读出自己来,构建自我。
2023年教师读书心得 走进《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
教师读书心得走进(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沉入夜色,捧起(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思绪涌起在(你有抬高一厘米的权力)里。
教育中,我们都在行动,也在不断地更新实践,但,我们却很难把握这些步伐的速度,我们不了解,我们该如何迈开我们的脚步,让教育步伐能跟得上教育灵魂的脚步?首先,我们得让自己的灵魂配得上自己的脚步。
让我们的灵魂配得上自己的脚步,不急不躁,或放慢脚步等一等灵魂,或荡涤灵魂紧追脚步。
王维审老师说:一个自觉成长的教师,不会顺从世俗的趋向,而会坚决自我立场、态度和信念,会以“我〃的方法而不是“他人〃的方法教书育人;一个自觉成长的教师,不会在因循守旧面前保持缄默,而会自觉地投身于教育研究,会以新的视角发觉新的领域,到达新的境地;一个自觉成长的教师,不会以自己的一生来换取功名、利益和权力,而会虔诚地守护人生的自由,会以一种自由、制造、给予的人生态度赢得心灵的安宁。
老师的话直击心灵,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的唯一,每一个灵魂也是独一无二的,但,往往,我们喜欢重复他人的步履,将自己的灵魂复制在另一个灵魂上,缄默了自己!很多时候,我们又盲目地顺从他人的脚步,抛弃了自己的灵魂,丢了自己!现实又如何呢?很多时候,我们一线老师看不清自己的方向,找不到自己的方向,甚至根本就不了解自己的方向在哪里?听说比赛课闪烁,就千方百计地磨炼比赛课,看,某某写作耀眼,又仿着他人码文字……结果呢?什么都兼顾了,什么又没兼顾得了,留下一串单独叹息自己的笨拙。
世上哪有笨拙之人,只是不够专一罢了。
究其原因,还是没有认清自己,虽说认识自己很难,但,“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人总有一项为哪一项自己能够驾驭的,且努力努力会驾驭不错的!让我们的灵魂配得上自己的脚步,看起来很难,其实也很简单。
用王老师的话说:做一个懂得拒绝的老师,了解自己需要什么,学会补短,忍心舍短。
拒绝了诱惑,才会有一生的坚守,拒绝了懒惰才不至于沦为平凡。
经得起“磨难〃,给予自己“觉者的力量〃,如此,我们的灵魂方渐渐配得上我们的脚步。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
The better to have loved and lost; Than never to have loved at all.(页眉可删)《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1假期,有幸读到王维审老师编著的《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这是一本非常接地气的书,没有高深的理论,有的是来自一线老师的声音,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告诉我们该如何去做,才能让自己少一些困惑,让自己离一个真正优秀的老师更近一些。
(一)如何做好自己尤其是在社会日益浮躁的今天,如何找寻一份宁静,做好自己。
王维审老师在__《要有站起来的底气》中提到一种现象:“一将功成万骨枯”,这是一个朋友对当下教师评价机制的评价。
初闻,似乎杀气重了些。
细想,却也有几分道理在里头。
朋友所说的“万骨枯”,应该就是那些在竞争中慢慢消沉的灵魂吧!更为可悲的是,那些有幸冲到前面的“将”们,在顺利摘下心仪的“奖牌”之后,也大都在激动之余不再继续追求。
荣誉到顶,职称到头,前面再也没有了值得争抢的诱惑。
于是,一切复归平静,在达到了自己的目标以后,心甘情愿、心平气和地放弃了努力,相比于那些败下阵来的人而言他们只不过是在距离起点稍远的地方。
于是,教育就出现了这样的一种怪现象:失败的人不再努力,成功的人也不再努力。
而事实上,作为一名老师,我们该用怎样的心态来面对自己的成长呢?无论何时,成长都是自己的事情。
与舞台大小无关,与有没有掌声无关,与利益得失无关,与别人的平头论足无关。
成长需要这样一份坦然的心态:既不做“万骨枯”的悲哀,也不求“一将功名”的荣耀。
成长需要这样一份自信:只要一心一意地做好自己的事情,时间终将会在你的身上积淀出美好的东西。
(二)站在教育的高度当家长急着问我们要高分时,当社会的考试形式不变,只有高分才能上好学校时,当素质教育的口号喊的响当当的时候,夹在中间的教师该如何去做?在王维审老师的一篇__《教育的高度》中,提到了一位老师发来的一封邮件,读来让人感慨万千:那位老师在邮件中说:“在此之前,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很成功的教师。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磨难是什么_模板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磨难是什么_模板《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磨难是什么张卫娟本周拜读了王维审老师的《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中”磨难是什么”一节,在书中王教授列举了如今有些青年教师经历的所谓”磨难”,列举了柳永、唐寅等大师级的经历以及自己艰辛的教育历程,件件桩桩无不让人感同身受,唏嘘不已。
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王教授刚毕业时的遭遇,致使他毕业后的三年是在非教育状态下度过的:无学生可教,无课可上,老师不像老师,工人不像工人。
这对于一个新教师来说,称得上是磨难,但也恰恰是这三年,让他在孤寂中深入阅读了大量教育经典,不仅完成教育人生的起始积淀,更让他有了坚韧的教育意志品质。
试想倘若王教授当初不是逆境逢生,而是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那我们就少了一位大师级的教育专家。
我不由自主联想到了自己,今年的交流生活可谓艰难。
暑期过后,由于种种原因,我被安排到离家20多公里的学校,环境改变了倒是小问题,最头疼的是班里的”天才”学生太多,文化基础太差,很多孩子的背后跟着的是一个特殊的家庭,这让我大大感到”水土不服”.虽然诸多不适,但我仍以满腔的热情迎接挑战,以满满的爱心来对待班里的孩子。
我依照本性给没吃早餐的孩子递上自己的备用口粮;对家庭困难的孩子嘘寒问暖,送学习用品并鼓励他改变现状;跟玩手机的同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讲述玩手机的危害,并与其一起制定学习计划;不厌其烦地给生活在单亲家庭且与父亲关系僵硬、顶撞老师的孩子进行感恩和励志教育……我自认为自己的行动足以感动或感化他们,但几个回合后,现实给了我一个响亮的耳光!这些孩子仍”我行我素”,不完成作业的同学周末还是不完成,而且有百般理由来为自己解脱;早晨迟到的还会姗姗来迟;玩手机的一位同学在周六与我长达一个多小时的通话并保证痛改前非之后的周天又出门玩游戏了……我感到深深的挫败感,感受到无语无力加无奈!这是怎样的一个班级,这是怎样的一群孩子啊……在班级状况接踵而来让我应接不暇的时候,我也气馁过,也想过得过且过,甚至想是不是欺负我一个外来人?但这样的念头转瞬即逝,不服输的内心不允许我就此放弃,我不由想到了张爱玲的:”短的是人生,长的是磨难”,孙悟空西天取经还八十一难呢,这或许也是我们班的磨难吧。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期盼已久的暑假如期而至,我的内心是开心的,但是,看着暑假安排单上,照样如期而至的还要读一本书:《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内心又有些担心,害怕自己看不完,因为确实也有些厚,但是也因为听过王维审,知道他写的东西比较亲切,容易让人接受,所以还是试着看了,也正因为我愿意去看了,所以我现在能为自己的尝试感到自豪,感到庆幸!按照自己的习惯,首先看了他的自序。
而这自序让我产生了很多的共鸣:在教育之初,我的过度在意和紧张,让我在课堂上容不得任何一个学生的分心和走神,要是有这样的现象出现,我一定会大声地斥责,如王维审一样。
所不同的是:他是被书中的一段文字所惊醒,而我是被像他一样老师的点拨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所指引:要懂得孩子,并允许孩子有那么一刻可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而我要做的,就是轻轻地帮助孩子学会支配自己的时间和思考,而不是简单地惊醒他、打断他、挖苦他,甚至是以粗暴的方式毁掉他的尊严和信心。
他是自序,总结起来就是:实践——读书——写作——反思,层层递进,让自己不断成长!因为他的自序,吸引我一章一章看下去!其中,最令人感触良深的就是那篇《做一个简单的教师》,是啊,我们都想做一个简单的教师,纯粹得教书育人,可是,现在的社会压力越来越大,外在的诱惑越来越多,教师的内心积攒下的东西也越来越负责,所以很多老师就显得“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个“身不由己”,道出了大多数教师耗光的激情和无奈的心态。
在今天,教育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竞争最集中的'领域,也是一个排序、比拼最频繁的职业。
对于学生来说,当堂检测、月考等等考试密度越来越大,评比的次数越来越多,而这些最终总会以某种形式转嫁到教师身上——学生的成绩不公开排名,可是教师的名次是一定要排出来的。
对于教师来说,除了要承担学生的成绩传递而来的压力外,还要被诸如职称、考核、迎检等涉及自身利益的东西捆绑。
这一切都让教师失去教育的原有耐心和理智,在教育理念上,急功近利,在教育指向上模糊不清,在教育行为上随笔逐流,处于一种被绑架、被挟持的被动工作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有感
假期中有幸拜读了王维审老师写的《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
这本书非常好,读后很受启发,受益匪浅。
记得曾看过这么一句话:人生的关键不在于拿了一幅好牌,而在于打好一幅坏牌。
我觉得这真是应了王老师的经历,王老师打好了自己的坏牌,找到了人生的方向,不但实现了人生的价值,还唤醒了一群正在摸索,处于困惑中的同仁。
王老师的书,不是在讲大道理,王老师总是言之有物,书中传递着王老师深刻的见解和独特的思考,值得所有教师学习。
全书分成七个章节,从心灵到行动,从学生到教师,从教师到教育,王老师用自己的切身的体验,深刻的反思,开阔的眼界向读者们解读困惑的原因并引导我们怎么走出困境,怎样保持一颗进取的心。
在“成为好教师的第一步”章节中,我明白了成为好老师必备的条件:
首先要“有一颗愿意成长的心”;这会让自己行走得更远,教育生活也会更有意义!
第二:书中不但告诉我们读书的重要,而且教会我读书的方法-“做大阅读的桩,成就读书的圈,寻找书中的我”。
第三:成为好教师“最重要的是方向”。
王老师讲到:“在我看来,一个教师想要获得专业发展,最重要的是要找到自己的方向。
”“所谓方向,就是在看清自己后,对人生做正确的规划;就是打破随遇而安
的状态,从庸碌寻常中蹚出一条路;就是知道自己想要去哪里,然后懂得忽略。
”
第四:成为好教师“必须懂得努力”。
王老师讲到:“在别无选择的时候,努力是最好的选择;努力没有那么悲壮,只不过需要坚持;所有的努力都是有用的,收获只是时间问题。
”
第五:王老师讲到:“作为教师,我们越是喜欢这份工作,越是希望得到教育上的成功,越是要学会从容面对那些忙碌的劳作和世俗的诱惑。
”王老师说的就是做这样一个从容的教师。
我在感叹之余,全是佩服,普通的文字告诉我深刻的道理。
在本书的第三章:用什么样的眼晴看学生,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时教育需要转个弯,看似山穷水尽疑无路处,又会柳暗花明又一村的。
比如在《蹲成蘑菇》一文中,一个年轻班主任说他遇到了一个说什么道理都“油盐不进”的学生,问王老师该如何处理,王老师就很认真地在QQ上给那个年轻班主任讲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有一个精神病人把自己当成一只蘑菇,整天撑把伞蹲在墙角,不吃也不喝。
心理医生却想了一个办法,和那个精神病人一样撑把伞蹲在他旁边。
病人奇怪地问:你是谁呀?医生说他也是一只蘑菇,之后医生站起来在房间走动,吃汉堡,并告诉精神病人蘑菇可以动,也可以吃东西,几星期后,虽然那个精神病人还觉得自己是蘑菇,但他却能正常生活了。
王老师举这个事例就是要告诉我们:如果你想改变一个人,最先要做的就是改变你自己:遇到蘑菇就蹲成蘑菇,遇到白杨就站成白杨,这才是为师之道。
还有些人认为我是爱学生的,仅有爱够吗?到底该怎样爱?王老师说我们教育培养的是社会人,我们不可能让学生一辈子生活在教师的影子里,我们给予学生的最适合的教育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独立、自信,具有极强的社会适应性,时时都能够信任自己的人。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育不是拯救人,而是发展人;教育不是推动人,而是引领人。
教育其实还有另一种力量:回归的课堂,安静的阅读,亲情的温暖,这些质朴的东西会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勇气,回到宁静,心无旁骛,开始最本真的教育,到那时,我们一定会有不同的感触,一定能够更清晰地看待自己,并找到从教书匠走向教育家的道路。
总之,王老师讲的是那么实实在在,所说的具有可操作性;王老师讲的给大家以具体的指导,给教师指明了一条清晰的路。
愿我们沿着王老师的指点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