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直门外大街道路规划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直门外大街道路规划方案
项目承担单位: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项目主持人:黄艳金东星李秀敏
项目参加人:周乐龚嫣
本规划方案基于对道路在市区路网中的地位与功能、道路与沿线土地利用交通需求特征的关系、城市空间环境等方面的分析,提出了既能够满足网络功能结构要求,又能够妥善解决沿线交通集散需求,并充分体现“公交优先”行驶及营造好的城市空间环境的道路规划方案。
从交通环境容量与城市景观等方面,提出了对道路沿线土地的规划要求。
一、现况概述
西直门外大街(以下简称西外大街)位于北京市中心区的西北部,西起白石桥路,东至西直门立交桥,长度2.6公里。
它是西二环路与西三环路之间一条重要的城市干道,也是目前市中心区与中关村科技园区之间的主要通道。
1.交通
西外大街现有路面宽度20米,双向4条机动车道,双向机动车高峰小时流量为2300辆。
道路沿线有3座公交场站,拥有27条公共电汽车始发线路,上下车乘客曰均31万人次,高峰小时4. 1万人次。
西外大街大型公共建筑缺少配建停车位(机3380个、非15920个)与占用道路的机动车与自行车临时车位总和分别为4420个和21520个。
目前大街各类交通流相互交织、干扰严重。
2.用地
在道路两侧规划的33块用地中,22块己建成,建筑面积91.4万平方米;2块为近期拟建用地,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
其中,商业、办公、酒店、展览馆、体育馆等公共建筑占90%。
3.交通源分布特征
强交通源(占总交通生成量的65%):交通流集散不定时但集中——北京展览馆1.5~4万人/日,首都体育馆1.8万人/日。
以周为周期,节假日交通集散量大——商业、休闲娱乐(如动物园)建筑。
以日为周期,每日交通集散量都大——公交枢纽一般交通源(占总交通生成量的35%):办公(写字楼)、酒店、住宅等。
4.环境状况
(1)空间环境
现状街道空间的定义、功能划分和使用不明确。
公共建筑和公共场所集中,但缺乏人滞留的城市空间。
道路北侧公共建筑与道路红线之间虽有5至10米的距离,但路南侧公共建筑80%以上与道路红线之间没有控制距离。
不适当的土地使用性质(如服装批发市场等),对交通与环境的负面影响过大。
(2)人文环境
该地区具备市区其它地区少有的、独特的社会-科学-文化内涵,其构成主要体现在诸如动物园、天文馆、古脊椎馆等科普教育设施,以及首都体育馆和北京展览馆。
(3)城市景观
建筑景观
沿街建筑形式和体量混乱,不连续、无主次,缺乏统一规划设计。
城市重要的对景建筑或缺乏环境衬托,或建筑本身缺乏整体性的考虑。
街道景观
街道公用设施简陋,对街道景观的作用不积极,而且缺乏个性。
二、概念规划
1.地区整体的功能定位及规划原则
(1)此地段是汇集部分市级文化、科普教育、体育、休闲娱乐等大型公共场所的特殊地区
规划原则
具备方便的公共交通,足够的机动车和自行车停车位。
有宽松的步行空间,连续和方便的步行系统,融适当尺度的集散性、商业性和文化性为一体的广场。
环境和建筑的风格和品质符合地区氛围和定位的要求。
土地使用的调整要考虑该地区的交通环境容量。
(2)作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南起点
规划原则
应该与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功能定位有所关联;或作为中关村科技园区周边地区,具有与
科技内容相关或能提供服务的功能。
土地使用规划应根据新的功能要求做相应调整,或做远期改造的调整规划。
环境质量应该向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标准看齐。
(3)市区重要的公交客流集散地带
西直门公交枢纽
性质:对外与市内客运交通相衔接的枢纽。
包含有地面公共交通、地铁、城市轻轨、城市间铁路等多种客运交通方式。
功能:担负市中心区与边缘集团、以及跨省市间出行乘客的换乘。
规模:地面公交线路23条、环线地铁1条、城市轻轨1条、京包铁路,总集散量日均25~30万人次。
规划原则:合理的功能布局,便捷的换乘方式,简洁、高效的车流组织。
适度的建筑体量和形式, 高品质的环境,对周围地区起积极的作用。
动物园公交首末站
性质:由市区内公共电车、汽车线路衔接组成的市内客运交通枢纽。
功能:作为近郊西北地区与市中心地区之间出行乘客的换乘结点。
规模:公共电、汽车线路7条,日均集散量为8万人次。
规划原则:交通组织有序,拥有足够的自行车停放场地和人流集散广场,设置连续的步行空间;土地使用不能过于综合化,避免加剧交通环境的复杂性。
(4)重要的城市道路交通功能
作为城市快速道路的功能
是市区二、三、四环路之间10条规划快速联络干道之一,要求机动车行驶具有连续性和通畅性。
是市中心区与西北郊组团之间交通联系的重要纽带。
由于动物园、北京展览馆的用地限制,三里河路、展览馆路、西直门外大街三条道路均汇聚在西外大街上,与其丁字交叉,西外大街是承担它们与中关村地区联络的重要通道。
要求该通道有一定的畅通性。
承担道路沿线建筑交通集散的功能
道路沿线用地多为交通集散量较大的公共建筑,这些建筑的交通集散主要依靠西外大街,因此,要有足够的道路空间服务于沿路建筑。
规划原则
西外大街实际兼有疏解“过境”与“地方”车流的功能。
道路空间的使用、出入口的设置等应该优先满足沿路地区的交通需求。
(5)重要的公共客运交通走廊
该地区内设有市区重要的公交枢纽,目前道路单向通过公交车超过120辆/小时,属市区
范围内道路每小时单向通过公交车数量较大的路段。
规划原则:在道路使用及车站设置方面,充分体现“公交优先”,设置公交专用车道。
2.街道空间形态的规划设计
西外大街的道路红线宽度为80~90米,道路空间按照使用功能划分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快速路空间(主路空间)
规划设计要求
使用功能:二、三环路之间的快速联络通道,承担“过境”交通功能。
空间形态:连续的(半)封闭和隔离空间,尺度不宜过大,不应过分强化“过境”功能,避免形成“非人尺度”的空间形态。
环境景观:宜用景观树木将该空间从整个街道空间中分隔出来,以减弱90米宽的街道超大空间的空旷感。
研究重点:占道路空间份额的多少——宽度、交叉路口形式、近远期实施的计划。
(2)辅路空间
规划设计要求
使用功能:弥补由于快速道路在该交通走廊内的设置可能出现的服务于道路沿线交通集散需求的道路能力不足的问题;是公共客运交通的集散通道;担负部分自行车交通。
空间形态:与沿路建筑用地和步行道一起成为实际意义上的“街道空间”,并拥有与其功能要求相符的使用宽度。
环境景观:各种车流组织有序,整体性的街道景观。
研究重点:公交专用道的设置,自行车交通的分流,出入口设置,交通流组织。
(3)步行道空间
规划设计要求
使用功能:为沿路大量的各类公共建筑和场所及公交换乘的人流提供步行空间;为该地区特殊的功能定位创造独特的环境氛围;承担创造独特的城市景观和塑造高品质的城市环境的作用。
空间形态:
空间的滞留性——要求宽松的空间尺度,可以吸引人的停留;
空间的连续性——要求连续的系统,包括方便的过街设施,减少被机动车的打断的频率;
丰富的空间要素——包括步行道、各类绿化、各类街道家具等。
环境景观:“人”的空间环境,整体、连续、独特的街道环境和景观。
研究重点:占道路份额的多少——宽度;空间要素及其形式。
(4)广场空间
西外大街沿线规划有2处大型城市广场和若干处公共建筑出入口前的小型广场。
北京展览馆前广场
规划设计要求:
功能定位:市级文化性、景观性广场。
空间形态:整个广场在视觉上的一体性和完整性;在行为上的连续性;在心理和感受上应该自然过渡。
环境景观:丰富的环境要素,亲人的环境尺度,烘托北京展览馆独特的建筑。
研究重点:三个广场的连通方式,以及与机动车道的关系。
西直门公交枢纽站前广场
规划设计要求:
功能定位:市级大型的公交集散性、景观性广场。
空间形态:较为开敞的、导向性明确的、人流组织合理的。
环境景观:位于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上,注重与周边城市景观的关系;长期大量人流滞留、过境的空间,注重环境的亲人化。
研究重点:空间布局、空间要素的构成、人流的导向和组织。
(5)街道中不同空间之间的过渡与衔接
在上述四种不同的道路空间中,相邻两个空间之间的划分、过渡及衔接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道路的使用,以及环境和景观的塑造。
快速路与辅路
保证快速路相对的独立性和封闭性,尽量减少两个空间之间的互通点。
辅路与步行道
两个空间之间保证一定的完整性和必要的衔接;
保证步行道一定的连续性,尽量减少机动车隔断步行道的频率,沿路建筑的机动车出入口尽量合并使用,并充分利用建筑背面的支路系统;
提供必要的公交车停靠空间,明确步行空间和等候及上下公交车空间之间的界定,但过渡与衔接要方便自然。
步行道与广场
两个空间之间应该具有整体性,是一体化的;
同时应该有一定的空间限定和分隔,分隔的方法应该是“软性”的,以缓解公共建
筑的集散人流和“过境”人流之间的冲突。
3.城市街道景观意象
西外大街沿线地区既有重要的城市级标志性建筑物——北京展览馆,又有北京天文馆、首都体育馆、北京动物园大门等代表地区特征的公共建筑,在街道景观规划设计中,要突出这些标志性和特征性的建筑。
(1)规划设计原则
强调街道景观的完整性,突出历史和文化的内涵。
沿街建筑应该主次分明,有主角和配角的区分。
在环境上突出和烘托城市的对景建筑,注意位于城市重要公共空间上的景观设计。
(2)规划设计方法
确定主要建筑角色
最主要建筑角色:北京展览馆;
主要建筑角色:西直门交通枢纽站、北京天文馆、首都体育馆、凯旋大厦等。
对主要和次要建筑角色的要求
建筑体量;
建筑形式;
建筑与街道空间的关系,建筑前广场的尺度。
三、规划方案概要
1.道路断面布置
主路:在满足快速交通基本要求的条件下,将快速车道数量和宽度压缩到最小,留出更多的空间给地方交通和绿化。
单向各布置两条行车道和一条连续停车带,单向宽度11.75米。
辅路:单向辅路宽度11.5米,其中,西直门至展览馆段为两条机动车道和4.5米宽的自行车道;展览馆至白石桥路段为两条机动车道和一条公交专用道,为避免自行车流与机动车流之间的干扰,将自行车道移至南侧的展览馆南路。
步道:单向步道宽度为11.25-16.25米。
分隔带:中央分隔带宽2米,主辅路分隔带宽4.5米。
2.道路平面及交叉口
为保证该道路的快速功能,该道路与展览馆路、白石桥路交叉为立交,立交型式充分考虑城市景观的要求。
主辅路之间的出入口平面设计具有导向性,避免同一口内出现出入车辆交叉现象。
根据需要在辅路出口段与主路进口段设置专用集散车道。
3.展览馆广场规划
将现在展览馆路和西外大街分割为三个广场的用地合并为一个整体,增强广场空间的整体性,作为城市级文化和景观性公共广场。
西外大街主路以下穿的方式通过广场,地面利用环行道路组织机动车交通。
广场南北人行的联系靠地下通道,保障人的活动行为的连续。
4.交通设施规划
本规划方案中加强了公共交通场站、自行车和机动车公共停车场、人行过街设施的规划。
人行步道、地下通道、过街天桥、集散广场等构成步行系统,与地铁车站、公交场站、大型娱乐场所及地下停车场的出入口等人流集中的建筑相结合。
5.交通组织
西直门外大街中的展览馆路至白石桥路段禁止自行车通行,自行车辆绕行西直门外南路,动物园公交枢纽的南出入口(西直门南路)处,自行车经地下隧道通行,保证骑车人的交通安全。
西直门外南路中的展览馆路至三里河路路段,除公共交通车辆和沿街单位的车辆外,
禁止其它机动车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