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课教案

合集下载

集体备课教研活动教案设计(3篇)

集体备课教研活动教案设计(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专业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

集体备课作为一种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方式,越来越受到学校和教师的青睐。

本教案设计旨在通过集体备课教研活动,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优化教学设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活动目标1. 通过集体备课,提高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把握。

2. 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4. 培养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三、活动主题以《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荷叶圆圆》一课为例,进行集体备课教研活动。

四、活动时间2023年4月15日(星期五)下午2:00-5:00五、活动地点学校多功能厅六、参与人员1. 三年级语文教师2. 学校教研组长3. 教研室专家七、活动流程(一)准备阶段(1:30-2:00)1. 教师提前准备好相关教学资料,包括教材、教参、教学案例等。

2. 教研组长对活动流程进行简要说明,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二)主备人汇报(2:00-2:30)1. 主备人介绍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2. 展示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环节、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等。

(三)集体研讨(2:30-4:00)1. 教师们对主备人的教学设计进行讨论,提出修改意见和补充建议。

2. 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讨:a. 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否合理?b. 教学重难点的处理是否恰当?c. 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适合学生?d. 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科学?e. 教学评价的方式是否有效?3. 教研组长或专家对研讨过程进行引导和总结。

(四)教学展示(4:00-4:30)1. 主备人进行教学展示,其他教师观摩。

2. 教师们对教学展示进行点评,提出改进建议。

(五)总结反思(4:30-5:00)1. 教研组长对本次集体备课教研活动进行总结。

2. 教师们进行个人反思,提出改进措施。

八、活动预期效果1. 通过集体备课,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教学设计方案。

《连加连减》教研课的教案及反思

《连加连减》教研课的教案及反思

一、教案主题:《连加连减》教研课的教案及反思二、教案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连加连减的概念及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连加连减的定义及示例。

2. 连加连减的运算规律。

3. 连加连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连加连减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连加连减的定义、运算规律,并通过示例进行演示。

3. 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应用: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连加连减解决实际问题。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连加连减的重要性。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讲解连加连减的概念和应用。

3. 反思学生参与度: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有无被动学习的情况。

5. 反思教学效果:学生是否掌握连加连减的知识,有无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设计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连加连减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通过课堂观察,评估学生参与度和合作情况。

3. 收集学生反馈,了解他们对连加连减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对教学方法的接受程度。

4. 对学生的解答和操作进行评价,关注其计算准确性及解题思路的清晰性。

七、教学资源:1. 准备连加连减的练习题库,包括基础题、应用题和拓展题。

2. 制作教学PPT,图文并茂地展示连加连减的概念和例题。

3. 准备实物教具,如小棒、计数器等,帮助学生形象理解连加连减。

4. 搜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为课堂讨论和练习的素材。

八、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连加连减的规律。

2.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助。

3. 通过游戏和竞赛等形式,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4.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个别辅导,确保他们能够跟上教学进度。

九、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连加连减在其他数学领域的应用,如概率、统计等。

幼儿园音乐教研课教案(3篇)

幼儿园音乐教研课教案(3篇)

第1篇课时:1课时年级:大班教学目标:1. 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幼儿的音乐素养。

2. 通过演唱《小星星》,让幼儿学会倾听、模仿和表现音乐。

3.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学会与同伴共同完成音乐活动。

教学重点:1. 让幼儿学会演唱《小星星》。

2. 让幼儿在演唱过程中,感受音乐的美感。

教学难点:1. 让幼儿在演唱过程中,注意节奏和音准。

2. 让幼儿学会与同伴合作,共同完成音乐活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小星星》歌曲。

2. 钢琴或电子琴。

3. 音乐欣赏视频。

4. 音乐道具:星星、月亮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播放音乐欣赏视频,引导幼儿欣赏音乐。

2. 提问:你们听到了什么?你们觉得这首歌好听吗?3. 引出课题:《小星星》。

二、基本部分1. 教师讲解《小星星》的背景故事,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2. 教师播放《小星星》歌曲,让幼儿初步感受歌曲旋律。

3. 教师示范演唱《小星星》,引导幼儿模仿。

4. 教师讲解歌曲节奏和音准,让幼儿学会正确演唱。

5. 教师带领幼儿进行集体演唱,纠正音准和节奏。

6. 教师分组,让幼儿进行分组演唱,培养合作意识。

三、拓展活动1. 教师引导幼儿用动作表现《小星星》的旋律。

2. 教师带领幼儿进行音乐游戏,如“星星找月亮”等,巩固歌曲学习成果。

四、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次音乐教研课的学习内容,表扬幼儿的进步。

2. 教师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多听音乐,感受音乐的美。

3. 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演唱过程中的音准和节奏表现。

2. 观察幼儿在合作演唱中的互动情况。

3. 收集幼儿在拓展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幼儿的综合能力。

教学反思:本次音乐教研课,通过演唱《小星星》歌曲,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音乐知识。

在教学中,我注重以下几点:1. 注重幼儿的兴趣培养,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2. 通过示范演唱和分组演唱,让幼儿学会正确演唱歌曲。

3. 在拓展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提高幼儿的综合能力。

小班教研《培养幼儿良好行为》教案

小班教研《培养幼儿良好行为》教案

小班教研《培养幼儿良好行为》教案课程目标:1. 了解幼儿良好行为的重要性,认识到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必要性。

2. 学习并掌握一些有效的教育方法和策略,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 提高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幼儿园的教育质量。

教学内容:1. 幼儿良好行为的定义和重要性2. 培养幼儿良好行为的策略和方法3. 教师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中的角色和责任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讨论:什么是幼儿良好行为?为什么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很重要?2. 分享: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分享一件幼儿良好行为的表现和一件不良行为的表现。

二、幼儿良好行为的定义和重要性(10分钟)1. 讲解:幼儿良好行为是指幼儿在社会交往中遵守规则、尊重他人、自我管理等方面表现出的积极行为。

2. 强调: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对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自信心、自律性和责任感。

三、培养幼儿良好行为的策略和方法(15分钟)1. 讲解:通过制定明确的行为准则、以身作则、表扬和奖励、创造积极氛围等方法,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 分享:每位教师分享一种自己使用过的有效培养幼儿良好行为的方法。

四、教师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中的角色和责任(10分钟)1. 讲解:教师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的关键,需要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渗透良好行为的教育。

2. 强调: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好幼儿的榜样,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

五、案例分析(10分钟)1. 给出一个关于幼儿良好行为的案例,让教师进行分析。

2. 讨论:如何运用之前学到的方法和策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六、总结和反思(10分钟)1. 回顾课程内容,让教师对培养幼儿良好行为有更清晰的认识。

2. 讨论:如何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提高幼儿园的教育质量。

教学评价:1. 观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

2. 收集教师分享的教学方法和案例分析,评估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初中校本教研教案(3篇)

初中校本教研教案(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校本教研吗?请谈谈你们的看法。

2. 主体部分(1)小组讨论: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1)校本教研的定义及意义;2)校本教研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关系;3)如何开展校本教研活动?(2)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3)教师总结各小组的讨论成果,并对重点问题进行讲解。

3. 课堂练习(1)教师出示一道与本节课相关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展示自己的解题过程,其他同学评价。

4. 课堂小结(1)教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内容。

(2)提问: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3)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5. 课后作业(1)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思考:如何将校本教研的理念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四、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本节课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2. 教学改进: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几点:(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结合实际教学,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评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校本教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研活动教案5篇

教研活动教案5篇

教研活动教案5篇教案的详细设计可以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互动,教案的设计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教研活动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教研活动教案篇1活动主题:1.解决小、中、大各年龄班幼儿在音乐能力、经验、审美和基本技能上存在脱节现象,基本技能不扎实的问题。

2.解决教师自身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分析教材的能力有限,不知道应该教给孩子什么、怎样教的问题。

活动目标:1.从研究内容的确定上入手,发动教师在教材外广泛搜集整理优秀的音乐教育内容。

2.确定在小班组开展以音乐游戏为主,中班组以韵律活动为主,大班组以打击乐为主,各年龄班侧重歌唱的教研实践。

3.将不同水平教师划分小组,充分挖掘教师之间的经验互补、有效突出专业引领作用。

4.开展集体备课、一课多研,提高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教师主动参与教研的积极性,通过集体的智慧,有效解决突出问题,实现教学模式最优化。

5.营造开放、民主的教研氛围,增进不同园所教师之间的交流,在观点表达、思想碰撞中提升教师的反思能力,促进相互了解、共同提高。

活动准备:1.教师知识经验准备:自行学习与幼儿园音乐教育相关的理论及经验文章。

2.分组讨论用的会议记录纸、数码照相机、多媒体设备。

3.参加人员:全园教师4.时间:20XX年X月XX日活动过程:一、由主持者向大家介绍本次教研活动的背景及教研内容:幼儿园音乐活动以其生动活泼的内容、丰富多彩的形式吸引着幼儿的热情参与,发展着幼儿的个性和能力。

《纲要》中在艺术领域提出了要引导幼儿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的目标。

但近几年来,我园由于教师结构的不断变化,教师对音乐教育活动认识不足,备课简单,不能深入分析教材,活动过程随意性较大的现象。

因此,我们本着一切从幼儿园实际出发的原则,按照园本教研的精神实质,从下而上,找准真问题,分析教材、研究幼儿、反思教师行为,并期望通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和研究,一方面提高教师自身的音乐素养、丰富拓展音乐教学方法,提高对音乐的实践研究能力,为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提供学习与展示的平台;另一方面,让研究的成果能够实实在在地落实到幼儿的发展上,让幼儿在有效的教学方法中有收获地学习。

音乐韵律教研课教案设计(3篇)

音乐韵律教研课教案设计(3篇)

第1篇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音乐韵律的基本概念和特征,掌握音乐韵律的基本技巧。

2. 培养学生对音乐韵律的感知能力和表现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3. 通过音乐韵律的学习,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音乐韵律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音乐韵律的基本技巧。

教学难点:1. 音乐韵律的感知能力和表现能力。

2. 音乐韵律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1. 音乐教材、教学课件、音响设备。

2. 学生分组。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音乐中的韵律。

2. 教师提问:你们听到了什么?音乐中的韵律是怎样的?二、新授1. 教师讲解音乐韵律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 音乐韵律:音乐中的一种节奏、音高、音色等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而成的音乐形式。

- 特征:节奏性、旋律性、和声性、表现性。

2. 教师示范音乐韵律的基本技巧。

- 节奏性:通过强弱、快慢等节奏变化,使音乐具有鲜明的韵律感。

- 旋律性:通过音高、音程、音色等元素的变化,使音乐具有优美的旋律。

- 和声性:通过和弦、和声进行等和声元素的变化,使音乐具有丰富的和声效果。

- 表现性:通过音乐韵律的表现,传达音乐的情感和意境。

三、实践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歌曲进行音乐韵律的实践。

2. 学生根据歌曲的节奏、旋律、和声等元素,进行音乐韵律的表现。

3. 教师巡回指导,对学生的音乐韵律表现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展示1. 各组展示自己的音乐韵律表现。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五、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音乐韵律的基本概念、特征和技巧。

2. 学生分享自己在音乐韵律实践中的收获和感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音乐韵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了音乐韵律的基本概念和特征,掌握了音乐韵律的基本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表现能力,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音乐韵律的魅力。

初中语文教研教案(3篇)

初中语文教研教案(3篇)

第1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了解作者鲁迅及其写作背景。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课文内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2)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关注社会生活的情感。

(2)培养学生正确对待人生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理解词语的意思,掌握生字词。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生字词卡片、课文朗读录音等。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鲁迅及其写作背景。

2. 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鲁迅的了解。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读课文,圈画出生字词,查阅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2. 学生交流自主学习成果,教师点评。

三、合作探究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1)课文中有哪些景物描写?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些景物的?(2)课文中有哪些人物描写?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些人物的?(3)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 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展示1.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2.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点评。

五、总结全文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的感受。

六、布置作业1. 查找有关鲁迅的资料,了解他的生平事迹。

2.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展示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小班科学教研课教案(3篇)

小班科学教研课教案(3篇)

第1篇课时:1课时年级:小班教学目标:1. 了解水的特性,知道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2.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激发幼儿的求知欲。

教学重点:1. 了解水的特性。

2.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难点:1. 引导幼儿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水的特性。

2.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奇妙的水》2. 实验材料:透明杯子、水、颜料、小石子、气球、橡皮筋等3. 观察记录表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出示一杯清水,引导幼儿观察水的颜色和味道。

2. 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是什么颜色的?有什么味道?二、新课讲授1. 教师通过课件介绍水的特性,如: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可以流动,可以溶解许多物质等。

2. 教师带领幼儿进行实验,观察水的特性。

a. 实验一:透明杯子装水实验实验步骤:将水倒入透明杯子中,观察水的颜色和形状。

实验观察:水是无色的,呈圆柱形。

b. 实验二:颜料溶解实验实验步骤:在水中滴入几滴颜料,观察颜料在水中的变化。

实验观察:颜料在水中溶解,形成彩色水。

c. 实验三:小石子沉浮实验实验步骤:将小石子放入水中,观察小石子的沉浮情况。

实验观察:小石子沉入水底。

d. 实验四:气球充气实验实验步骤:将气球放入水中,用橡皮筋固定,观察气球的沉浮情况。

实验观察:气球在水中浮起来。

三、总结与拓展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幼儿回顾水的特性。

2. 提问:小朋友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关于水的知识?3. 拓展活动:让幼儿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进行更多的水实验,如:观察水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了解水的三态变化等。

四、课后作业1. 家长协助幼儿完成课后拓展活动,记录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

2. 家长与幼儿一起分享实验经验,增进亲子关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幼儿了解了水的特性,培养了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连加连减》教研课的教案及反思

《连加连减》教研课的教案及反思

《连加连减》教研课的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连加和连减的概念,掌握其运算方法。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

3. 通过对连加连减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连加的概念及运算方法。

2. 连减的概念及运算方法。

3. 连加连减的混合运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连加和连减的运算方法。

2. 难点:解决连加连减的混合运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连加连减的概念。

2. 采用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连加连减的运算规律。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连加连减的运算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出连加连减的概念。

2. 新课讲解:讲解连加和连减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其运算方法。

3.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简单的连加和连减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拓展提高:设计一些复杂的连加连减混合运算题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总结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为今后的学习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堂练习的准确性和速度。

3.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连加连减的题目,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以检验其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讲解了连加连减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反思教学过程:是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4. 反思教学评价:评价方式是否合理,是否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5. 改进措施:根据反思结果,对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课后作业:(1)妈妈买了3个苹果,又买了2个香蕉,一共买了多少个水果?(2)小华有5个糖果,他给了小明2个,还剩下多少个糖果?(3)老师给了8个小红花,小红又得到了3个小红花,一共有多少个小红花?(1)小明有10个奥特曼玩具,他给了小红3个,又从妈妈那里得到了2个,请问现在小明有多少个奥特曼玩具?(2)超市运来20箱饮料,卖出8箱,又运来5箱饮料,请问现在超市还有多少箱饮料?九、教学课件:1. 连加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一个接一个教研活动教案(3篇)

一个接一个教研活动教案(3篇)

第1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专业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校决定开展一系列的教研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旨在通过“一个接一个”的教学模式,引导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活动目标1. 了解“一个接一个”的教学模式,掌握其基本特点和方法。

2. 通过实践探索,提高教师运用“一个接一个”教学模式的技能。

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4.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活动内容1. 理论学习(1)介绍“一个接一个”的教学模式的基本概念、特点和优势。

(2)分析“一个接一个”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和注意事项。

2. 案例分析(1)展示优秀案例,让教师了解“一个接一个”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

(2)教师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成功之处和存在的问题。

3. 实践操作(1)教师分组,每组设计一节“一个接一个”的教学课。

(2)教师进行模拟教学,其他教师观摩并给予评价。

4. 总结与反思(1)教师分享实践心得,总结“一个接一个”教学模式的优点和不足。

(2)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四、活动时间本次活动分为四个阶段,共计2周时间。

第一阶段:理论学习(1周)第二阶段:案例分析(1周)第三阶段:实践操作(1周)第四阶段:总结与反思(1周)五、活动地点学校多功能厅、教室、办公室等。

六、活动组织1. 成立活动领导小组,负责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实施。

2. 教研室负责活动的宣传、协调和监督。

3. 教师积极参与,认真完成各项任务。

七、活动评价1. 教师对“一个接一个”教学模式的掌握程度。

2. 教师运用“一个接一个”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效果。

3. 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情况。

4. 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和创新精神。

八、活动预期成果1. 教师对“一个接一个”教学模式有较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2. 教师运用“一个接一个”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能力得到提高。

初中生物教研课题教案(3篇)

初中生物教研课题教案(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掌握光合作用的公式和场所;理解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等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光合作用的公式和场所。

2. 教学难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光合作用的实验探究。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光合作用吗?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二)讲授新课1. 光合作用的概念- 教师讲解光合作用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原理。

- 学生阅读教材,掌握光合作用的概念。

2. 光合作用的过程- 教师讲解光合作用的过程,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

-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

3. 光合作用的公式和场所- 教师讲解光合作用的公式:6CO2 + 6H2O + 光能→ C6H12O6 + 6O2。

- 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公式,掌握光合作用的场所。

4. 光合作用的意义- 教师讲解光合作用的意义,包括为植物提供能量、维持生态平衡等。

- 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意义。

5.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 教师讲解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包括相互依存、相互对立。

- 学生理解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

(三)实验探究1. 实验目的:验证光合作用的产物。

2. 实验材料:绿色植物、烧杯、酒精、澄清石灰水等。

3. 实验步骤:- 将绿色植物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

- 将烧杯置于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

- 取出植物,将其放入酒精中浸泡一段时间。

- 将浸泡后的植物放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

4. 实验结果分析:观察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判断光合作用产物是否为氧气。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公式、场所、意义和与呼吸作用的关系。

《连加连减》教研课的教案及反思

《连加连减》教研课的教案及反思

《连加连减》教研课的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连加和连减的概念,掌握其运算方法。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连加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2. 连减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3. 实际问题中的连加连减运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连加和连减的运算方法,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 教学难点:理解连加和连减的概念,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连加连减的意义。

2.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 采用问答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引出连加连减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连加和连减的概念,举例讲解运算方法。

3.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简单的连加连减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及时反馈并进行讲解。

4. 小组讨论:设计一些综合性的连加连减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解答。

5.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连加连减的运算方法及其应用。

6.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连加连减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 学生是否掌握了连加连减的运算方法?3. 小组合作学习是否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作用?4.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如何改进?5. 课后作业的布置是否合理?能否巩固所学知识?六、教学策略与资源:1. 教学策略: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连加连减的规律。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画和互动软件,增强学生对连加连减概念的理解。

设计具有层次性的练习题,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 教学资源:PowerPoint演示文稿连加连减的卡通动画示例练习题库及答案分组讨论卡片七、学习评估:1. 形成性评估: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来进行评估。

初中数学教研活动教案(3篇)

初中数学教研活动教案(3篇)

第1篇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和意义。

2. 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包括公式法和因式分解法。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教学重点:1.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和意义。

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公式法和因式分解法。

教学难点:1.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沟通与协作。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教学板书3. 学生分组4. 实例题和练习题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一元二次方程是什么吗?请举例说明。

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一元二次方程是形如ax²+bx+c=0(a≠0)的方程,其中a、b、c是常数,x是未知数。

二、新课讲解1.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a. 公式法- 讲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x = (-b±√(b²-4ac))/(2a) - 通过实例讲解公式的推导过程和适用条件b. 因式分解法- 讲解因式分解法的基本原理- 通过实例讲解因式分解法的步骤和技巧2. 实例讲解a. 公式法实例:解方程x²-5x+6=0b. 因式分解法实例:解方程x²-4x+4=0三、小组合作学习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4-6人。

2. 每组选择一个组长,负责协调小组讨论和解答问题。

3. 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以下任务:a. 复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b. 分析实例题,找出解题思路c. 小组成员互相解答问题,共同进步d. 每组选取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解题过程四、课堂练习1. 学生独立完成以下练习题:a. 解方程x²-6x+9=0b. 解方程x²+5x+6=0c. 解方程2x²-4x-6=02. 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疑问,指导学生完成练习。

五、总结与反馈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小班教研课讲故事教案(3篇)

小班教研课讲故事教案(3篇)

第1篇课时:1课时年级:小班教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教学目标:1. 培养幼儿对故事情节的感知能力,提高幼儿的听讲兴趣。

2. 让幼儿了解故事中的道德观念,懂得助人为乐、关心他人的道理。

3. 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重点:1. 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中的情感。

2. 培养幼儿的道德观念,懂得关心他人。

教学难点:1. 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将故事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2. 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交际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小猪快跑》2. 小猪、老虎、小鸟等故事角色头饰3. 故事背景音乐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出示小猪头饰,引导幼儿观察,激发幼儿的兴趣。

2. 教师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是谁吗?”3. 幼儿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故事《小猪快跑》。

二、故事讲述1. 教师播放故事课件,带领幼儿共同欣赏故事《小猪快跑》。

2. 教师在讲述过程中,注意引导幼儿观察画面,感受故事情节。

3. 教师提问:“小朋友们,你们觉得小猪为什么会跑?小猪为什么要帮助小鸟?”三、故事讨论1. 教师引导幼儿讨论故事中的道德观念,如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等。

2. 教师提问:“小朋友们,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你们是如何做的?”3. 幼儿分享自己的经历,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四、角色扮演1. 教师发放小猪、老虎、小鸟等故事角色头饰,让幼儿分组进行角色扮演。

2. 教师指导幼儿按照故事情节进行表演,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丰富表演内容。

3. 教师评价幼儿的表演,肯定幼儿的进步和优点。

五、总结与拓展1. 教师总结故事内容,强调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重要性。

2. 教师提问:“小朋友们,你们觉得我们应该如何做一个有爱心的人?”3. 幼儿分享自己的看法,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4. 教师播放背景音乐,带领幼儿一起做“爱心传递”游戏,培养幼儿的爱心。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述故事《小猪快跑》,让幼儿了解了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重要性。

幼儿园教研课音乐教案(3篇)

幼儿园教研课音乐教案(3篇)

第1篇一、活动目标1. 让幼儿通过音乐活动,感受音乐的节奏和旋律,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

2. 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现力。

3. 增强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激发幼儿的创造力。

二、活动准备1. 音乐CD:《快乐的小动物》2. 音乐教具:小动物头饰、彩球、彩带等3. 活动场地:宽敞的教室三、活动过程(一)导入1. 教师播放音乐《快乐的小动物》,引导幼儿随着音乐做简单的舞蹈动作。

2. 提问:你们喜欢这首歌吗?为什么?(二)基本部分1. 教师讲解歌曲内容,让幼儿了解歌曲中小动物的特点。

2. 播放音乐,教师带领幼儿学习歌曲《快乐的小动物》。

a. 学习歌词:小兔子蹦蹦跳,小鸟飞得高,小猴子摘果果,小狗摇尾巴。

b. 学习旋律:教师弹奏钢琴,幼儿跟唱。

c. 学习节奏:教师用打击乐器示范,幼儿跟随节奏拍手。

3. 教师引导幼儿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角色,如小兔子、小鸟、小猴子、小狗。

4. 每组幼儿根据所选角色,发挥想象力,用肢体动作和表情表现歌曲内容。

5. 教师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扮演,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音乐的魅力。

(三)拓展活动1. 教师引导幼儿分组,每组选择一个乐器,如小鼓、铃铛、沙锤等。

2. 每组幼儿根据所选乐器,自行创作一段简单的旋律,并尝试演唱。

3. 教师组织幼儿进行乐器展示,让幼儿互相欣赏、学习。

四、活动总结1. 教师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觉得哪个环节最有趣?2.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歌曲《快乐的小动物》,感受到了音乐带来的快乐。

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音乐,多发现生活中的美。

五、活动反思1.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2. 活动环节要富有创意,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音乐。

3. 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六、活动延伸1. 家长可以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动物,了解动物的特点。

2. 家长可以和幼儿一起创作简单的歌曲,培养幼儿的音乐素养。

户外活动教研课教案小班(3篇)

户外活动教研课教案小班(3篇)

第1篇教学目标:1. 通过户外活动,让幼儿了解各种小动物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 培养幼儿观察、发现和表达的能力。

3. 锻炼幼儿的身体素质,提高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1. 了解小动物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发现和表达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

2. 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快乐。

教学准备:1. 小动物图片若干。

2. 简单的户外游戏器材。

3. 安全措施:如防滑鞋、护具等。

教学过程:一、热身活动1. 教师带领幼儿做简单的热身运动,如跳绳、跑步等。

2. 通过热身活动,让幼儿的身体充分活动起来,为接下来的户外活动做好准备。

二、观察小动物1. 教师出示小动物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小动物的外形、颜色、生活习性等特点。

2. 幼儿分组,每组选取一种小动物,共同观察、讨论,并分享观察结果。

三、户外游戏1. 游戏一:小动物找家- 将户外场地划分为若干个区域,每个区域代表一个小动物的家。

- 教师随机抽取小动物图片,幼儿根据图片找到对应的小动物家。

- 找到家的幼儿可以进入家中,进行简单的角色扮演。

2. 游戏二:小动物接力赛- 将幼儿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选出一个代表小动物。

- 教师发出指令,代表小动物的幼儿进行接力赛。

- 先完成的队伍获胜。

四、总结与反思1. 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总结,回顾今天所学的小动物知识。

2. 幼儿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3. 教师对活动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小动物的认识程度。

2. 评价幼儿在游戏中的团队合作意识,以及他们在游戏中的表现。

3. 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安全意识,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教学延伸:1. 家园共育:鼓励家长带孩子去动物园或公园,观察真实的小动物。

2. 主题活动:在班级内开展“我喜爱的小动物”主题活动,让幼儿分享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并学习相关知识。

3. 创意手工:引导幼儿利用废旧材料制作小动物玩具,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积的变化规律》教研课教案

《积的变化规律》教研课教案

《积的变化规律》教研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积的变化规律,理解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0除外),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举例,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积的变化规律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简单的数学游戏或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对积的变化规律的思考。

2.探索新知(1)2×3=6(2)2×6=12(3)2×9=18(4)2×12=24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

3.实践应用(1)如果一辆汽车行驶的速度是60千米/小时,行驶时间分别是1小时、2小时、3小时、4小时,求汽车行驶的路程。

(2)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0厘米,宽分别是2厘米、4厘米、6厘米、8厘米,求长方形的面积。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视课堂,指导学生。

5.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积的变化规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学生反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6.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题。

(2)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的应用。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环节,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发现并理解积的变化规律。

2.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课堂练习题设计合理,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4.教师在课后要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5.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教师:“同学们,我们来看这几个算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学生:“它们都有一个因数是2。

”教师:“很好,那我们再来看看另一个因数,它们分别是多少?”学生:“3、6、9、12。

”教师:“那我们再来观察一下积的变化,它们分别是多少?”学生:“6、12、18、24。

校本教研活动教案(3篇)

校本教研活动教案(3篇)

第1篇一、活动主题主题: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对核心素养的认识,理解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2. 培养教师设计符合核心素养要求的课堂教学活动的能力。

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三、活动时间1. 理论学习:2课时2. 实践操作:2课时3. 交流分享:1课时四、活动对象小学语文教师五、活动准备1. 教师提前收集相关教学案例和理论资料。

2. 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3. 教师准备课堂实践活动所需的材料。

六、活动过程第一课时:理论学习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核心素养的概念及其在当前教育改革中的地位。

2. 引导教师思考: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有哪些?二、核心内容1. 讲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2. 分析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如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等。

3. 介绍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设计原则,如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情境导向等。

三、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几个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案例,引导教师分析案例中教师如何设计教学活动,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

2.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将核心素养融入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中?四、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2. 教师引导教师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第二课时:实践操作一、导入1. 回顾上节课的核心内容,引导教师思考:如何将核心素养融入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中?二、实践操作1. 教师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设计。

2. 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

3. 教师展示自己的教学设计,其他教师进行点评和讨论。

三、交流分享1. 教师分组进行交流,分享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和心得体会。

2. 教师代表发言,分享自己在设计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

初中物理校本教研教案(3篇)

初中物理校本教研教案(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2)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3)学会使用控制变量法研究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2)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2)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2. 教学难点:(1)控制变量法在实验中的应用。

(2)摩擦力大小的测量。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摩擦现象,如走路、汽车刹车等,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的作用。

2. 提问: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二)新课讲授1. 摩擦力的产生条件(1)教师讲解摩擦力的概念,强调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是两个物体相互接触且接触面粗糙。

(2)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摩擦力的产生过程。

2. 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1)教师讲解控制变量法,强调在实验中保持其他变量不变,只改变一个变量。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三)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大小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2. 提问:摩擦力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摩擦力有哪些危害?(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查找生活中摩擦力的应用案例,下节课进行分享。

四、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大小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2.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良好,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表达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高三小说人物形象专题教案
教学目标:学习并掌握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
掌握人物形象分析技巧;
审题无误,规范答题。

教学重难点:人物形象分析
教学方法:专题讲练结合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讲解。

1、掌握常见的人物塑造方法及其作用。

(参考一轮用书P65讲解)
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动作描写、心理描
写、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他人的介绍、描述以及作者的介绍、评价
借助其他人物对比衬托
借助物象衬托
借助环境烘托
特别注意:
肖像描写:肖像描写包括人物的身材、容貌、服饰、打扮以及表情、仪
态、风度、习惯性特点等。

神态描写:专指面部表情,描写时要用表示神态、表情的词语。

细节描写:有动作描写细节、服饰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细节、语言描写细节、环境描写细节等。

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有:①刻画人物性格、爱好、追求;②深化主题;③推动情节发展;④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⑤渲染人物心情、心理活动。

2、学以致用——高考真题演练。

真题再现:2019年全国一卷《理水》(节选)第8题。

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塑造人物形象手法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首先要
明确常见的刻画人物的手法,对小说塑造形象手法类的题目,一般组织答案的
步骤:第一步,指明小说运用了哪一种描写手法。

第二步,结合具体情节分析
这种描写手法在文句中是如何体现的。

第三步,明确有何效果或作用。

要点明
此手法突出了人物的什么形象特点。

参考答案:①形象描写(外貌描写),描写了大禹及其随从们“乞丐”似的形象,赞美艰苦环境中的埋头苦干的实干家群体形象。

②言行描写,通过大禹坚
毅寡言,一旦说话就铿锵刚直,掷地有声的特点,表现为国为民,舍身苦干的
品德。

③对比描写,通过与其他官员的对比,塑造大禹及其随员,凸显其“中
国的脊梁”形象。

二、人物形象分析。

1、高考感知:
1.2018年全国一卷:小说中说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2017江苏卷:结合情节,简要分析小说中“我的朋友”的生活状态。

(6分)
3.2017山东卷:请简要概况七岔犄角公鹿的形象特征。

(4分)
4.2016年高考新课标Ⅱ卷: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6分)
5.2016年高考新课标Ⅲ卷: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6分)
6.2016年高考山东卷:文中的吴秋明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概括。

(4分)
7.2015年高考安徽卷:请依据小说相关内容,概括达子形象的特点。

(6分)
考查频率高,足见人物形象分析之重要程度,掌握它,必须的!
2、明确考查要求:
(1)是概括还是分析。

概括”题只要求写出人物形象或性格特点即可,“分析”题要在此基础上结合文字分析。

(2)是性格还是形象。

“形象”一词应大于“性格”,它以性格为中心,兼及人物的外在特征、身份地位等。

答形象题时不要忘记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等因素。

主人公是一个(性格)的
(身份)
补充:注意区分“形象特点”和“性格特点”:
①性格特点包括人的心理、情感、待人接物、品行操守、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
②形象特点主要以性格特点为中心,可以把人物的肖像,身份,地位,职业等加进去。

3、分析思路:
1.从小说中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等方面入手。

因为这些直接决定人物
的言行,影响人物的形象(性格)。

2.从人物描写入手,看人物性格的具体表现。

人物描写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从中看小说人物性格的各个侧面。

3.从情节入手,看人物性格构成与发展变化。

在分析人物性格成长与情节的关系时,一方面要题抓住故事情节的矛盾冲突来看人物性格的内涵;一方面要关注重要场面和精彩细节中人物形象路的特点
4.从环境入手,看人物性格成长的背景。

环境是人物性格成长的基石。

小说中的环境可
以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

5.从人物间的关系入手,分析人物性格。

许多小说作品所提供的人物往往不止一个,这就要求我们准确分析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确定主次,从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中,把握主要
人物的性格特征。

补充:注意作者对人物直接议论戒借作品中其他人物间议论的语句,是褒,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等等。

4、解题步骤:
第一步:仔细审题,分清类型
第二步:划句分析,讲求方法
第三步:归类合并,准确表达
5、规范答题:
1.请概括(分析)××的形象(性格)特点。

分点作答
①个性特征1(+举出实例);
②个性特征2(+举出实例)……
概括分析
2.分析××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总括句(人物身份)。

分点作答①个性特征1(+举出实例);
②个性特征2(+举出实例)……
高考真题示例:
1、文中的吴秋明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概括。

(4分)( 2016年高考
山东卷)
参考答案:吴秋明是一个细心、耐心,有爱心,充满吸引力的单身心理学女博士的形象。

2、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2015
课标全国Ⅰ《马兰花》)
①朴实善良。

听说麻婶的不幸后,不时发呆,并及时到医院探视。

②善解人意。

见麻婶女儿伤心,便不再提借钱的事;丈夫对她不满,她尽量忍让。

③做人有原则。

尽管挣钱不易,但不为钱伤害情义;丈夫言行过分,她会据理力争。

学以致用——高考真题演练。

一轮用书P100《玻璃》: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高考真题提升演练:
一轮用书P96《赵一曼女士》:小说中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做人物形象分析题的注意事项】
1.审清题目的要求(具体、概括、分值)
2.准确揭示人物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要“言必有据”,不可无中生有。

3.防止戴高帽,任意拔高。

4.应多角度多侧面地分析、概括。

5.合并同类信息(避免重复)
6.分条写出,做到准确、简洁、有条理。

三、课后巩固提升。

1、2019年全国二卷《小步舞》第二小题。

2、一轮用书第100页《战争》第二小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