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名乡解元概述
传统文化概论 简要谈谈明清乡试的主要做法
传统文化概论简要谈谈明清乡试的主要做法
明清时期,举人考试成为乡试,是省级地方考试。
考试时间、地点:
每三年举行一次,于子、卯、午、酉年举行,举行乡试这一年,被成为“大比之年”。
考试于每年秋天八月举行,因此被成为“秋闱”。
乡试共分三场,分别于八月初九、十二、十五三天举行。
乡试是省级考试,于各省省会举行,地点在省贡院。
考试内容:我们常常将明清科举,简单称之为“八股取士”,但其实八股只是三场考试中的一场。
第一场:四书义三道、经义四道,共七篇。
这七篇就是八股文。
第二场:论一道,判语五条,诏、诰、表内一道。
这主要考的是应用文写作。
第三场:经史时务策一道。
有点类似申论。
考试流程:入场:严格搜查,不得夹带,进入号房。
开考:每名考生由一名号军监视,防止作弊。
结束:考试黄昏结束,如尚未完成,给蜡烛三支,蜡烛用完,必须交卷。
乡试是一省范围内的考试,参加者必须是秀才,考试合格即称为“举人”。
主考官为朝廷任命的朝官,地位高于学政。
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即逢子卯午酉年举行,时间为秋季八月,故称“秋闱”,地点在
各省城贡院。
因贡院外墙很高,荆棘密布,故又称“棘闱”。
贡院内分成许多考棚,以《千字文》编号为舍。
发榜时正值桂花开放,又称“桂榜”。
乡试合格者第一名称“解元”,有解送朝廷录用之意。
中举后,可称为“老爷”,进入统治阶级。
传统文化名乡——解元之五、解元福音
传统文化名乡——解元
之五:解元福音堂
据传,解元福音堂建在今弥勒山下,为四合院,占地面积1500 多平方米。
正厅仿英国教堂格局而建,气势非常雄伟,中间的传教堂可容纳数百人。
当年,乡人刘天来(字刘自东),住现二龙镇松垭庙村。
年轻时聪明好学,并热心社会活动。
早在辛亥革命时期,就积极投入了冉射屏组织的“同盟会”,并参加了后期的反袁斗争。
事败之后,他又投拜英国在阆中的基徒教一女传教士。
参加洋教后,由于他年轻气盛,又有文化,悟性很高,深得英国教士的器重。
受英教会的旨意,他便从自家拿出大量银两,又积极筹措财物在解元弥勒山下修建了福音堂,并担任传教士。
每年传教时,他都要从阆中福音堂请来洋教士。
本地人苟才德、苟炳南分别负责解说。
其影响面很大,吸引来众多有识人士前来聆听教诲。
苟炳南负责福音堂的管理。
新中国成立后,此福音堂几经修缮,成为乡人民政府住地。
明代贵州解元研究
明代贵州解元研究明代时期,贵州解元是指在乡试中名列第一,荣膺解元科举头衔的士子。
解元之称非常受到当时社会的重视与尊重。
毫无疑问,解元是当时社会地位最高的学子之一。
贵州作为历史上开化程度较低的一省,其解元的分布与人数不及其他地区,但贵州的解元也是受到高度重视的对象。
在明代,贵州共有43名解元,他们的姓名、籍贯、年份等相关信息都有详细记载。
对于贵州解元的研究,可以深入探究其历史背景、科举政策、文化现象等方面。
首先,贵州解元的大多数都来自于以遵义、都匀、安顺为代表的三大文化中心。
这些地区人才济济,历代都有出色的文化传承与文化交流。
在明代,这些地区的文化较为繁荣,吸纳了来自外地的汉族文化精华和地方民族文化的营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
有诗语曰:“遵都安,半壁夔峨太阳早。
洞庭菱,滇池双芙蓉海角酷。
”这些地方对于晋江文化、江南文化、福建文化等流派都有所接纳与传承。
其次,贵州解元的兴起和发展与科举政策的调整、变化密切相关。
明朝前期,科举制度施行比较宽松,考取进士、贡生、举人等各级别文臣的比例都较为平均。
而在明朝中期,科举政策有所收紧,新的科举政策对于乡试的选拔和评价标准进行了重大调整。
乡试成为科举制度中最为重要的关卡,也是得到官职、财富、荣誉的必经之路。
因此,贵州解元的多元化也和较为严格的科举政策有关。
再者,贵州解元的研究也可以从文化现象等方面进行探究。
明代时期,文化界风起云涌,人文思潮、哲学思想、经史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多样化的表现。
在这个大背景下,贵州解元的思想观念和文学艺术也表现出多元化和民族化的特点。
例如,明朝初年有“丁公殿诗社”在贵阳市郊创立,成为贵州诗歌的中心。
同时,贵州还出现过多位文学家、历史学家、经学家等各类人才,在文化教育方面做出重大贡献。
总之,贵州解元的研究是对于明代社会历史与地区文化的探究。
其研究可以从不同角度分析解元出现的历史因素,比如政治制度、文化传承、区域特色等,也可以从解元的思想品质、学识智慧以及行事原则等方面入手。
传统文化名乡解元之十:神灵枣儿观
神灵枣儿观
相传唐朝时期,在方斗山下卢家边的一个山嘴上,凸起一个小山包,方圆约两百多平方米。
此山包十分奇特,既无苍松翠柏,又无灌木荆棘,唯独红枣树长得十分茂盛。
每年果实成熟季节,众多乡民前来采摘品尝,红枣甘甜可口,其味无穷。
有一道士途经此地观其山景赞叹不已:此山后倚方斗,面向玉盘,坐向午山子,与北斗对应,实乃魁星点斗之地。
便汇集地方绅士,筹集钱物,在这山包上建起一座高大雄伟的寺庙,命名为“枣儿观”。
观内中间是一大殿,两边各有耳房一间。
正殿中央塑的是山神爷、文昌菩萨、牛王菩萨,众多小神仙并列两侧。
此观建成后,香火十分兴旺,每逢年节,许愿还原的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
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枣儿观、观中冠,求神拜佛真灵验。
年头诚心来求神,包你一年人畜安。
”即是对枣儿观香火日旺的真实写照。
遗憾的是这千年古刹在解放后被陆续拆除。
又传,上世纪集体生产时期,当地农民晚上守棉花,睡在枣儿观脚下路上,迷迷糊糊听见有人手抖铁链,大声吼叫:展开、展开……可当这些农民惊醒后四处查看,又不见人影。
自此,再也没有人晚上敢在那里睡。
可真谓:大路朝天,各走半边。
倘若挡道,神灵都不干。
有后人说,枣儿观虽拆,但阴差常住。
至今,每逢年节,仍有人在原观前烧钱挂纸求平安。
传统文化名乡——解元之十一:滚经坪、三教堂
传统文化名乡——解元之十一:滚经坪滚经坪属今解元乡滚经村一社。
相传清朝末年,有一屈姓人家,其儿子屈熬娶苟氏为妻。
后屈熬短命,苟氏便要出家为尼。
娘家不愿让自己的女儿远去,便将自家的一处庄房和几块田地相赠,并在正堂内请人塑起泥像,请来师傅传道让苟氏在此修行。
当地人们见苟氏如此信诚,便齐心协力筹集钱物在此地修起一座庙宇,名“白鹤观”。
几年后,又有一罗氏出家来“观”中拜苟氏为师。
师徒二人一心修道,致使当时白鹤观香火很旺,与相邻的骑龙庙、玉盘山庙来往频繁,每年均在此聚众吃斋念佛。
之后,这里还设有专门场地念经做道场。
每次念经后,又把经文写在纸单上,由一和尚铺在地下用一神木在上面滚,和尚边滚口中还念念有词。
最后,又把这张经文折好放在经匣子里存在庙中。
自此,人们就叫这块地为滚经坪。
直至临解放时,观中还有海童和继受两位尼姑。
民国十三年,当地一绅士罗明斋开始在白鹤观的耳房办私塾,先后请来罗天润、安天方先生从教。
罗明斋还招收了临近的一些孩子也来此念书,滚经坪办学也就从此开始。
滚经村因此得名。
三教堂三教堂在今解元、龙坪和石滩三乡镇的交界处,此地名三叉河。
清朝前期,此地修有一座小庙,名“三教堂”。
据传,在庙中的佛座下面,原来有一口井,井中流出的水是咸的,人们把它舀起来倒在石坝子的凹处,等水晒干了就是一层盐。
自此,当地人们就在此大量晒盐贩卖。
三岔河开采盐井后,南部的盐井就干了。
几年后,消息慢慢传到南部。
南部的盐商暗中派人查出实情,便勾结南充府台官吏派兵强行封了这口井,并在上面修了一座庙,庙中的佛爷就坐在井口上,此庙命名为三教堂。
自此,民间就有“阆中开盐井,淡死南部人”的传说。
解元乡民间传统文化汇编续
解元乡民间传统文化汇编(续)一.川剧:梧桐双凤幕后唱:尹枢尹极中状元,梧桐双凤美名传。
白:唐朝时期,乡人尹枢尹极兄弟二人擅长诗文,文采出众,年逾七旬,分别先后状元及第,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对兄弟状元。
唱:东岭村尹家湾,唐朝时期出状元。
枢极兄弟擅诗文,文采出众世人赞。
唐德宗贞元七年,杜黄裳为主考官。
枢写珠还合浦赋,黄裳赞誉绝笔篇。
同科竟考数百人,唯有尹枢文非凡。
黄裳当众读考卷,众位考生口无言。
枢贴头名状元榜,朝野权势无异荐。
黄裳敬枢为前辈,千古佳话留人间。
宪宗元和第八年,韦中书为主考官。
极作履春冰诗文,癸巳科获头状元。
枢中状元廿二年后,尹极再把门庭显。
一代名人载青史,梧桐双凤美名传。
白:尹枢尹极故居尹家湾,一套红木建成的四合院座落中央。
坐西向东,背靠弥勒山,面向双山梁。
北有金鸡啼鸣,南有天马腾飞,实乃风水宝地。
唱:枢极故里尹家湾,红木院落中央建。
苍松翠柏四周掩,田园肥沃丰物产。
背靠弥勒向双山,书案笔架一应现。
金鸡北啼唤书郎,陵山天马助远行。
地灵人杰一宝地,子孙兴旺代代传。
白:枢极父辈墓地,其地形人民称之为金线吊葫芦。
墓内漱水常滴,又称响堂坟。
可恶妒忌之人,坟后石坝凿坑破此地形。
唱:响堂坟金线牵,吊棺两口中央悬。
真龙穴地葬父辈,子孙兴旺出状元。
可恶仇人凿石坑,切断金线破地形。
一代名人祖坟毁,留给乡人常惋叹。
白:尹枢状元及第,尹极中解元后,兄弟二人合府迁至今阆中居住,现有保宁府状元坊可考。
其田产和兄弟二人读书的学堂——庆福院充公。
后人为留纪念,将庆福院更名为解元寺。
唱:枢极兄弟合府迁,田园学堂充公产。
乡人子孙自此读,学文习武数代延。
为留后人做纪念,解元寺替庆福院。
招收僧人塑佛像,善男信女供祭奠。
前后殿门挂金匾,镏金大字金光闪。
佑启人文光射斗,枢极联光养正贤。
解元由此而得名,以祈后人铭祖先。
梧桐枝上栖双凤,菡萏花间立并鸳。
2013年5月2日二.快板:话解元中华上下五千年,唐朝盛世国泰安。
太宗军师袁天罡,勘察风水回四川。
明代贵州解元研究
明代贵州解元研究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
在明朝时期,有很多优秀的人才涌现出来,
其中就包括了不少贵州地区的解元。
这些解元不仅在当时的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更是在
以后的历史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本文将通过研究明代贵州解元的情况,探究这些优
秀人才背后的故事和历史背景。
首先,明代是中国历史上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都十分繁荣的一个时期。
在这个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良。
为了更好地选拔优秀人才,明朝采取了“察举”制度,即在经过初选之后,通过侦查、考察来推荐优秀人才。
这一举措提高了考试公平性,同时也拓宽了优秀人才的渠道。
在贵州地区的解元中,最为著名的有唐寅。
唐寅是明代著名的书画家,他的书法、绘
画作品在当时非常有名,甚至传到了后世。
唐寅出生于贵州毕节一个贫寒家庭,但他在学
术上的天赋非常出众。
他被极力推荐到了明朝的科举考试中,并在最后一次考试中获得了
解元的称号。
唐寅在当时的社会中,因其出身贫寒、文学才华出众的生平而备受尊崇。
除了唐寅外,明代贵州的解元中还有许多其他非常优秀的人才。
这些人才的名字可能
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但他们的贡献和影响却是无法忽视的。
在《明史》中对贵州
的解元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建功立业、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
重要人物。
总的来说,明代贵州的解元们是在特殊历史背景和环境下脱颖而出的优秀人才。
他们
以文化、军事、策略等方面的出色表现,在当时的社会中赢得了赞誉和尊重,同时也为中
国历史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传统文化名——解元之六:千年古刹陵山寺
传统文化名乡——解元之六:千年古刹陵山寺陵山寺位于解元场之西南约五公里处,海拔高度为750米。
人们观其地貌,喻此地形如一匹镇山之天马。
马头:风寨山。
马身:陵山寺。
马尾:彭家嘴。
马粪流入铧厂沟,故此地土地肥沃,物产丰富。
马身开阔平坦,土地面积达十余亩。
远古时期,在这巍巍陵山上,曾先后建过四座古庙,一栋戏楼,气势十分雄伟。
每逢年节,来来往往朝拜的人们络绎不绝,热闹非凡。
(1)古庙桃山寺唐朝前,在陵山的上司包上建有一座古庙,庙宇周围漫山遍野桃树成林。
每到春天,花香四溢,吸引来成千上万蜜蜂,在很远很远的地方都能听得见蜂鸣声。
上山赏花的人来人往,连连不断。
尤其是果实成熟季节,四面八方的人们来此山品尝仙桃,津津有味,其乐无穷,这一奇特的自然景观让人流连忘返。
为此,人们将此庙命名为桃山寺,在寺中贡奉神灵,佑其永保这人间仙境。
有一地方恶霸,拉拢一些人占山为匪,盘踞桃山寺,并抢来木莲和尚之母为妾。
木莲和尚为救母亲,多次蒙面潜入寺中。
终因土匪势力强大,防守甚严,欲救无能。
木莲不忍母亲受其凌辱,情急之下一把火烧毁了桃山寺。
后人又在桃山寺下新建一座庙宇,名福海寺。
(2)唐时御赐辑瑞院又传唐朝时期,唐太宗的皇后生眼疾久治不愈。
有一天,在娘娘的洗脸金盆中显现一颗十分葱郁的药柏树,众人深感惊奇。
皇帝闻之,立即下诏在全国查访此树。
一周后,终于在桃山寺下找到了与皇后娘娘看到的一模一样的药柏树。
差官即采集药柏果实送到宫中,皇后娘娘用药柏果熬的水洗脸,眼疾很快就好了。
朝廷太师向皇上进言道:“此乃观音菩萨在此山显灵。
”太宗为敬神灵,又即刻下诏:由朝廷拨款扩建福海寺,并赐名“辑瑞院”,并新建一座观音庙。
地方官员请来著名风水大师查其地形,最后确定将原寺庙拆除,仍在药柏树下利用马鞍处宽敞的地势,修建一座规模比较宏大的寺院。
经建庙总管与工匠精心设计,建成后的寺庙分为三殿两院。
前殿塑有千手观音、土地爷等神像。
正对前殿的传报梁下还建有一戏楼。
中殿塑的是文昌菩萨、韦驮菩萨,两侧还塑的有地藏王菩萨,行神菩萨等。
传统文化名乡——解元之七:解元乡方斗山寺庙1
传统文化名乡——解元之七、解元乡方斗山寺庙在解元场东侧的山岭上,凸起一座高山,海拔高度为785米。
此山顶近似一正方形,有耕地面积上百亩,四周地势平坦,极像古时庄稼人用来应粮的斗,中间一条弧形的小山梁又像斗把,故人们便叫这座山为方斗山。
方斗山只有四个角分别有一条道路上山,山口都建有高高的寨门,其余都是陡壁悬崖。
山顶上有一座古庙,修建于唐朝时期。
庙宇分前后两殿,殿堂高大明亮,殿内金碧辉煌。
前殿塑的有刘备、关羽、张飞三位战神。
他们手执兵器,十分威武。
正殿供的是夫子老君佛的塑像,侧边还塑有众多小神。
在两殿间的小院中还塑有一尊高大的韦陀菩萨,小院的西边耳房塑的是送子娘娘。
前殿门口有一口很大的“字库”,终日香火不断。
在方斗山庙的北边建有一座雄伟高大的戏楼,其看戏的场地可容纳上千人。
一年一度的香会甚是热闹。
先是由地方上有名望的大地主赵东山发起的。
会前,根据四方八衙,每衙推荐一个会首,再有会首推选一名当地有钱有势的人任催官,负责主持香会的全面工作。
会首和催官每年推选一次。
每衙的会首在年前均要筹集香钱,香钱的多少是根据家庭的经济状况自愿缴纳。
筹集的香钱均要登记造册,公布于众,交催官管理作为当年香会等开支。
由于催官都是有钱有势的人,他们在“办会”时还相互竞争,一个比一个超的“漂亮”。
每年除了主持香会外还要在娘娘会期间请戏班唱戏,一般七天,有的甚至唱十天,香钱不够的催官自愿补足。
香会从正月初三开始,先请和尚念经三天。
一位和尚至少要带八个助手或小和尚。
三日内,庙内寺外,击鼓诵经、求神拜佛、许愿还愿的人来人往,香烟四溢,充满浓郁的新春佳节气息。
初六下午开始“清宅”。
根据四方八衙组织八路清宅的队伍。
每衙由一个会首举着“行神菩萨”像牌带路,接着走的是手拿经书的和尚,后面走的是打锣鼓和看热闹的乡民。
每到一家,主人要提前点起三堆白烟驱邪。
清宅的队伍一路敲锣打鼓来到庭院,主家燃放鞭炮热烈欢迎。
会首和和尚进入堂屋各站一方,和尚便开始清宅。
传统文化名——解元之四:状元故里
传统文化名乡——解元
之三、状元故里
尹枢、尹极二人故居在现解元场尹家湾,座西向东,背靠弥勒山,面向双山梁。
其故居地势独特:向北紧邻鸡山梁,喻金鸡北啼鸣唤书郎;东迎双山梁酷似书案,居右几座小山包酷似笔架,延至方斗山酷似粮屯;西接弥勒山,喻弥勒佛佑其子孙科举成名;南倚永陵山,陵山远看如一匹天马,似助学子远行,真可谓地灵人杰!
枢、极住居为一套撮箕口木制结构院落,四周翠柏掩映。
时隔数年,其故居仍保存完好。
明朝时期,湖广人尹启信来四川,在枢、极故里定居,当时从树藤中砍出的房屋几经维修仍恢复原貌。
他俩的父母对子女要求甚严,二子皆勤奋苦读,终功成名就。
据风水大师云:枢、极父辈墓地乃风水宝地。
其地形人们称之为金线吊葫芦,墓穴建造十分壮观。
因墓内漱水常滴,人们又称响堂坟。
明代贵州解元研究
明代贵州解元研究明代贵州地区是当时全国较为偏远的地区之一。
然而,这里诞生了不少优秀的人才。
其中,解元是明代科举制度中最高的一种称谓,意为获得解元(头名)的贡生。
本篇文章主要对明代贵州地区的解元进行研究探讨。
明代被誉为中国科举制度最为繁荣的时期。
科举制度分为三级:乡试、会试和殿试,解元也是分别在这三个环节中产生的。
根据《明史》记载,明代贵州地区一共有29位解元,其中乡试解元13人,会试解元10人,殿试解元6人。
从数量上看,明代贵州的解元数量并不算突出。
但结合贵州当时的经济和文化地位,这个数字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而且从明朝第一位贵州解元姚广孝开始,贵州地区解元的数量逐年增加,这说明当时贵州地区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贵州地区地势险峻,气候较为恶劣,交通条件恶劣,大部分地区还存在着壮、苗、侗等少数民族自主性极高的情况。
这种自然和人文环境影响了当地人才的培养。
据考证,明代贵州解元中绝大多数是地方士绅子弟出身,只有少数来自外省。
在贵州地区,文化教育主要由两条线路承担:一个是官学,一个是私塾。
官学培养的是以考取官职为目标的读书人群,而私塾则以家族延续为主要目的,其贡献在于培养出家族传统下的优秀子弟。
贵州解元中有不少是从私塾转入官学的,清初贵州地方志《雷山志》曾记录过:“个中良士及士林称及第者,多未受膺擢。
往往出苦练古文、琴棋、书画各艺,卓尔成名。
”可见私塾在当时贵州地区的重要性。
其一、优秀的文化氛围:贵州地区虽然交通不便,但其与湖广、江西等文化名地的紧密联系使得这里的文化气息透着浓郁的外来文化,这对地方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其二、优秀的教育思想:当时贵州地区的文化教育很有特色。
较早就有“为国家谋士,为地方尽职”的理念,而这种理念在明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其三、官学和私塾的良性互动:贵州的私塾、官学同居并屡见不鲜。
在官学里有许多私塾的学生,反之,私塾的学生成为官学生员也很顺利。
这种良性互动促进了贵州解元人才的培养。
连中三元成语的由来和背后的历史故事
连中三元成语的由来和背后的历史故事解元和连中三元都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取得的最高级别的考试成绩,代表了中国古代士人的最高荣誉。
这两个成绩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与科举制度密切相关,承载了中国传统教育和文化的重要价值观。
在本文中,我将详细解释解元和连中三元的含义、背后的历史故事,以及这两个成绩在中国古代社会的意义。
一、解元和连中三元的含义1. 解元解元是科举考试中的最高级别,指在乡试(又称省试)中获得第一名的考生。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分为三级考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首先,考生需要在乡试中脱颖而出,取得解元的成绩。
然后,他们才有资格参加会试,最终通过会试才有机会进入殿试。
在殿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考生,可以被皇帝任命为官员。
乡试是科举考试的第一场考试,由地方官员主持,考察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才能。
获得解元意味着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取得了最高分数,成为该省(或地区)的第一名。
解元在当时的社会地位极高,除了被提拔为官员外,还会受到封赏和社会上的广泛尊崇。
2. 连中三元连中三元是指在三次科举考试中均获得第一名的考生。
这三次考试依次为:乡试、会试和殿试。
连中三元是解元的更高荣誉,代表着考生在三次考试中保持卓越的表现。
在整个科举考试体系中,连中三元的人数相对较少,因此更具特殊意义。
解元和连中三元不仅仅是一种成绩,背后还有许多令人感动和振奋人心的历史故事,这些故事展示了古代中国士人对学问的追求和为之奋斗的精神。
1. 欧阳修:连中三元的传奇欧阳修(1007年-1072年)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和诗人。
他以才华横溢和高超的文学造诣而闻名。
在考试中,欧阳修三次都获得了第一名,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数连中三元的人之一他的第一次尝试是在乡试中,当时他只有18岁。
他表现出色,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解元的头衔。
接下来的会试和殿试中,欧阳修继续展现出卓越的学问和才能,均获得第一名,成功连中三元。
他的才华和成就使他成为了北宋重要的政治顾问和文学巨匠,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统文化名乡——解元之九:土地场阎王庙
土地场阎王庙
土地场位于南台山与陵山寺之间的垭口处,是井溪乡、清泉乡及解元乡祖寺垭村部分村民上(省道302)公路的必经之地。
清朝时期这里兴过场,故名土地场。
四周地势开阔平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
唐朝时期,此地建有一座阎王庙。
庙内正殿供有城皇夫子(阎王爷)塑像,两边塑的是判官小鬼、吾二爷夫妇及鸡脚神塑像。
据传说,判官是专门为判了死刑的人勾簿子的,吾二爷夫妇手执铁炼,专门拿勾了簿子的人。
鸡脚神就是人们常说的吊喉鬼,他专门引诱你去吊喉致死。
人们在此庙供奉阎王爷等神像,每逢年节都来烧钱挂纸,以求神灵保佑、宽恕。
若有红白之事途经此地的过客,都不忘在庙里过上纸钱,燃放鞭炮。
还有人给吾二爷嘴上糊鸦片烟,以告诫其不要乱拿人。
明代江西解元初探
作者简介:苏桂娟(1987—),女,辽宁师范大学明清文献方向研究生。
府产生的解元数成正比,而且也比较集中。如吉安府考中庶吉 了积极的贡献。
华
士的解元就有 11 人、南昌府 4 人,这二府解元庶吉士占了江西 解元庶吉士的 83.3%。这种解元地理分布的差距还是十分明显 的。可以说江西强大的科举实力主要是由吉安府、南昌府所支
○ 一
明代江西的解元,在会试中表现的十分优秀。以登科录、《碑 中 7 县都解元,其次是瑞州府,其所辖三县,其中两县有解元产
一 年
录》以及《皇明贡举考》、《类姓登科考》为参考文献,共统计江西 生,比率为 66.7%,其次是南昌府 8 县州,其中解元所占 5 州县,
第 解元考中进士者 56 人,中进士率为 64.4%,“明代共取进士 24599 比率为 62.5%。
【参考文献】 [1]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登科录[M].宁波出版社,2006. [2][明]张朝瑞.皇明贡举考.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 828 册)[M].上
历官南京礼部尚书赠太子少保谥文恪” ,弘治二年汪俊“癸丑会 海古籍出版社,2006.
元,选庶吉士,仕至礼部尚书,赠太子少保谥文庄 ”等。明代江 西解元解缙、陈循、陈文都是有名的首府,江西解元任官从二品
明代江西解元人才辈出,其中包括明代第一位状元以及历
[明]张弘道、张凝道:《皇明三元考》,卷九,第 151 页,《续修四库全
史上众多的名人骚客。87 名解元中明确其最终官职的人数有 72 书·史部》,第 828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年。
[清]赵翼:《陔馀丛考》卷二十九,第 595 页,商务印书馆,1957 年。
力雄厚,江西解元在激烈的乡试中独占鳌头,拥有较高的进士中
(第 513-518 册)[M]. [8][清]永瑢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1-5 册)
状元,会元,解元,进士,贡生,举人,秀才,一次性教你分清楚
状元,会元,解元,进士,贡生,举人,秀才,一次性教你分清楚状元,榜眼,探花,是你一定不会陌生的三个称谓。
现代社会也泛指某个学生在某次考试中得了第一名,也指在某个行业或某个领域、甚至是某个范围内技术领先、成绩突出的人或组织。
其实在古代,“状元”一词还真大有说道。
那时,“中状元”称“大魁天下”或“魁星点斗”“独占鳌头”,意思是在科举考试中考取进士第一名,是古代读书人的最高荣誉。
古代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
殿试第一称状元。
一个人如果乡试、会试、殿试三次考试中均考得第一名,叫“连中三元”。
“状元”一词产生于唐代,状元一词要拆开理解,其中“元”是“首”的意思,如同“一元复始,万象更新”里的元,代表首个,或第一;而“状”字,则与旧时科举程序有关。
唐代科举考试是两级制,先在地方考得“贡生”(相当于后来的“举人”)资格后,才有资格参加在京城举行的考试,进一步考取“进士”。
进京考试的“贡生”先要到礼部填写包括自己身世和近况的个人资料,相当于现在的报考表,名曰“书状”或者“投状”。
因此,后来考得进士第一名的就是这些“投状”中的第一名,故称之为“状元”,或“状头”。
还有另一种说法是,在发布进士榜时,因为皇榜是自上而下挂在墙上,而进士名单则是依照名次自上而下,进士第一名自然在最前面,位于榜首,所以称之为“榜首”或者“状元”、“状头”。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状元”在宋代时并非指进士第一名,而是对于“殿试”三甲中“一甲”的统称,即“进士”前三名均可称为“状元”,也就是说宋朝时,每次殿试,“状元”有三个。
只是到明清之际,殿试一、二、三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自此,“状元”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名,其地位也日益特殊(唐朝时,先后有11名状元后来当了宰相。
宋、明时,状元一般会被安排到翰林院去做编修,官封六至七品。
清朝时,状元也是在翰林院任职,但是却可以去外面当官,担任地方上的官员,比如说学政、知府、道员、按察使、侍郎等等,等到他们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之后,再另行安排。
传统文化名乡——解元之十二:皇恩亲赐刘继源
传统文化名乡——之十二:皇恩钦赐刘继源
相传远古时期,帝尧陶唐氏之后,受封于刘(河北唐县)后裔以国为姓,有后人陆续进入四川。
明朝时期,陵山寺周围居住的大多数都是刘姓人,相传11代。
今刘家沟、刘家湾、刘家坎一带,刘氏已繁衍达数千人。
八大王剿四川时,族人纷纷逃往外地避难,多无下落。
十八年后,原本地人刘璠带着儿子刘光汉及宗侄子刘光年返回故里。
此时,大部分房屋已垮塌,田园荒芜。
刘氏一家自此辛勤劳作,开荒种地,他们用竹签插占为业,并年年扩展。
刘氏男丁又慢慢开始经营蚕桑、油桐生意,日子越过越红火,不到十年,已成为当地一大户人家。
有一天,刘光汉的后裔刘继源,外出做生意一天就赚了一锭银子甚是高兴,回家在妻子面前炫耀。
也恰逢这天,其妻在坡上割草时发现一个蛮洞子里有很多金银财宝,正暗自高兴。
她悄悄给男子说:“你只赚了一锭银子有什么稀奇,我今天发现了一洞银子……”儿子庚即去告诉给父亲,全家人高兴的几乎一夜未眠。
第二天一早,又几乎全家出动,把洞里的财宝全部背回家中。
刘家人面对这巨财各持己见,最后父子二人商定,将金佛爷、金观音、金马及大多数首饰送交朝廷,自己留下一部分银两用于扩建住房。
当朝皇帝为嘉奖刘家献宝之功,特赐金字大匾一道。
在今刘氏后人刘学良居住的四合院正堂屋门上,曾挂有这道镏金大匾,曰“皇恩钦赐”。
传统文化名乡之二;解元寺docx
传统文化名乡——解元(二)、文人荟萃之地解元寺唐朝时期,乡人尹枢、尹极兄弟二人以擅长诗文出名。
尹枢,德宗贞元七年状元;尹极,宪宗元和八年状元。
据史料记载,尹枢、尹极兄弟二人考上状元都已年逾七十,因年事已高便都衣锦还乡,是中国历史上最老的兄弟状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对兄弟状元,两兄弟文采出众,被世人敬称“梧桐双凤”,在当地一直被传为佳话。
因唐时举进士者皆由地方解送入试,故称乡试第一名为解元。
枢极祖籍现解元乡尹家湾,其父乃地方商贾,经营丝绸、桐油,生意甚隆,家业丰厚。
其父母对子女要求甚严,二子皆勤奋苦读,终功成名就。
枢极父辈在其田园上置有跑马场,延续到清朝时期,当地大地主何炳春仍在此地骝马。
还精心设计建造了专供子女读书的四合书院—庆福院。
庆福院分上下两院,上院中央建有戏楼,院内设有读书阁、主仆居室等。
庆福院四周翠柏掩映,古柏参天。
在庆福院前两山嘴上都建有高塔,据传清朝时此塔因倾斜而毁,至今此处还叫塔子田、塔子地。
尹枢状元及弟,尹极中解元后,兄弟二人便合府迁至阆中居住(今阆中市学道街天主教堂)。
临行前将其田产大部分充公,并明确划定自留与充公的田产界线,现有国家嘴、国家田可考。
还将其庆福院充公作为乡人子孙的读书院。
其后代子孙为了纪念他们,将庆福院更名为解元寺,招收僧人,雕塑佛像,以供善男信女祭祀。
解元寺修缮后分为上下两殿,前殿山门壁上悬挂两道镏金大字匾,一道文曰:“佑启人文”。
另一道文曰:“文光射斗”,后殿山门上置一道金匾文曰:“枢极联光”。
清光绪卅一年(1905),解元寺内便开始设官办蒙学(谓之启蒙教育)。
校内布置礼堂一间,正墙上悬挂镀金木匾一道,曰“蒙以养正”,并挂有至圣先师孔仲尼遗像。
民国初年,解元寺即开办初级小学,民国三十二年又开设东岭初级中学。
解放后,1952年又在此处设立公办小学。
故自唐朝起,现解元场就因有解元寺而得名。
秀才,举人,进士,(解元,会元,状元)
秀才,举人,进士,(解元,会元,状元)秀才是古代中国对某些士大夫的称呼。
明清时,一般指通过了科举中院试的生员,属士大夫中的最基层。
秀才一名在隋朝科举开始以前已有。
在汉朝使用举察制时,由各州推举的民间人材称之为“秀才”。
隋朝开始开科取士,最初亦为取秀才。
到了唐朝初年,秀才是常科考试的一种。
但后来“秀才科”被废,秀才一词一度变成了读书人的泛称。
到了宋朝时,凡经过各地府试者,无论及第与否,都可以称为秀才。
故此当时有“不第秀才”之称。
明、清时,秀才是经过院试,得到入学资格的“生员”的俗称。
得到秀才资格,是进入士大夫阶层的最低门槛。
成为秀才即代表有了“功名”在身,在地方上受到一定的尊重,亦有各种特权。
例如免除差徭,见知县时不用下跪、知县不可随意对其用刑、遇公事可禀见知县等等。
秀才中部份人是贫穷家庭出身,但是得到秀才功名不一定可以带来财富。
只有生员资格的秀才并没有俸禄,若果未能通过之后的乡试中举,亦不足以为官。
很多秀才在功名上未能更进一步,只能回乡以教书等方法为生。
这些在经济上并不富裕,但在社会上地位稍高于平民的读书人被称为“穷秀才”。
在明清时的中国,秀才是地方士绅阶层的支柱之一。
在地方乡村中,他们代表了“知书识礼”的读书人。
因为他们在地方官吏前所有的特权,故此经常会作为一般平民与官府之间沟通的渠道。
遇上地方上的争执,或者平民要与官衙打交道,经常都要经过秀才出面。
而一般平民家中遇有婚丧事,或过年过节,亦有请村中秀才帮忙写对联、写祭帐等习惯。
状元是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
唐代举人赴京应礼部考试都须投状,因此称进士科及第的第一名为状元,也叫状头。
宋代以殿试首名称状元。
明、清会试以后,贡士须作殿试,分三甲取士,一甲三名,第一名为状元。
殿试取中的前三名进士,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殿试在唐代已有,至宋初才成为定制。
唐武则天时,试贡举之士立于殿前,门下省长官奏状,名次最高者置于最前,因而称为状头,也叫做状元。
华容历史上的状元和解元
华容历史上的状元和解元我们华容县历来人文鼎盛,人才辈出。
历史上产生过状元、解元等令文人学士羡慕、让华容人民骄傲的优秀人物。
说起状元,人们自然会想到,我县在科举时代出现的唯一一个状元黎淳。
其实,我县称得上“状元”的人,还有一位,那就是东汉位极人臣的太傅胡广。
胡广(91-172)出身于官宦世家,“广有雅才,学究五经,古今术艺皆毕览之”。
在东汉元初五年(118),胡广参加朝廷举行的章奏考试,被当时汉安帝刘祜钦定为“天下第一”。
只是当时还没有进入科举时代,没有“状元”这个说法。
但被皇帝钦定为“天下第一”,肯定与后来才出现的“状元”的头衔是相等的,可以算是事实上的“状元”。
黎淳(1423-1492)本姓杨,是关西夫子杨震的后裔。
黎淳的曾祖父元勋出继姑氏,遂姓黎。
在明天顺元年(1457)的殿试中,黎淳以《帝王治天下,必以求贤安民为首务》的策论,被明英宗皇帝朱祁镇钦点为第一甲第一名,即状元。
黎淳荣膺状元桂冠,文倾朝野,名震乡帮。
历史从此记住了“黎淳”这个名字,华容人为此着实高兴了好几百年。
在科举时代,华容还出现了不少解元。
解元就是当时省级科举考试——乡试的第一名,又称解首。
《明史·选举志二》载:“士大夫又通以乡试第一为解元。
”据文献记载,华容第一个获得解元的人是董廷圭。
董廷圭,字国器,明景泰庚午(1450)年,荣获当时湖广(相当于今湖南湖北)乡试第一名,并于次年考上进士。
董廷圭任官山东、河南监察御史,后升山东按察副使。
董廷圭为官勤勉、廉正清明、不计私利、铁面峻躯,是个好官。
大明名臣刘大夏(1436-1516)也曾摘取解元桂冠。
天顺己卯(1459)年,23岁的刘大夏荣获湖广乡试第一名。
可在第二年的会试中落榜。
1463年春,刘大夏第二次赴京赶考,却遇贡院考场失火,险些丢了性命。
会试只好改在秋天举行。
半年之后,刘大夏终于顺利通过了会试和殿试,考上了进士。
但是,进士的名次是很重要的,刘大夏只考了个第三甲第21名,只能称为赐同进士出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述
解元乡驻地解元场,位于阆中城东北部,东接石滩,西邻清泉,南接二龙,北与土垭相连,总面积约26平方公里。
乡内山势险峻,沟壑纵深,平均海拔高度为620米,最高方斗山海拔785米。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物产丰富,人杰地灵。
民间传统文化多彩斑斓,十分丰富。
早在唐朝时期,解元寺已是文人荟萃之地,名人辈出载誉青史。
乡人尹枢、尹极兄弟二人以擅长诗文出名。
尹枢,德宗贞元七年状元;尹极,宪宗元和八年状元。
据史料记载,尹枢、尹极兄弟二人考上状元都已年逾七十,因年事已高便都衣锦还乡,是中国历史上最老的兄弟状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对兄弟状元,两兄弟文采出众,世人敬称“梧桐双凤”。
尹枢状元及弟,尹极中解元后,兄弟二人便合府迁至阆中居住。
其后代子孙为了纪念他们,将庆福院更名为解元寺。
招僧人,塑佛像,以供善男信女祭祀。
故自唐起,解元场就由此而来。
解元乡也因有解元寺而得名。
解元乡名胜古迹历史悠久
千年古刹陵山寺,修建于唐朝时期,唐时御赐“辑瑞院”。
殿内金碧辉煌,雕刻、绘画栩栩如生。
清朝时期,乾隆皇帝亲赐“陵山寺”。
一年一度的庙会接待八方来客,热闹非凡。
灵山观音庙修建在陵山寺西北边的山崖下,半边悬空十分状观。
据传,建庙时观音菩萨显灵四周突起大雾,给人们的感觉是观音庙如
建在平地之上,让工匠们毫无畏惧地完成了后续工作。
后人便在此写下“灵山”两个朱红大字。
始建于明朝时期的解元场雍梁山脚下的三圣宫,在碧野环抱之中,古黄连树掩映之下,显得气势磅礴,高大宏伟。
据传,当年这座古庙不知是占尽了风水,还是羸得了民意,香火日旺。
当你步入解元场头,就能听的见从庙宇中传出的洪亮的祈祷诵经之声,和响彻青云的晨钟暮鼓之音,见其景、闻其音,使你顿感心旷神怡。
在今阆中市的解元、龙坪和石滩三乡镇的交界处三叉河,清朝前期,此地修有一座小庙,名“三教堂”。
正堂下有一口盐井被南部人所填。
据传,因“阆中开盐井,淡死南部人”。
解元乡民间传说栩栩如生
欲贪朝廷建庙银两的差官,连人带马和银两一起埋葬的装宝梁。
天神杨戬之母触犯天条,被关在陵山寺,杨戬救母心切,便不惜开山凿洞到陵山,后留下通河洞穴---“陵山天目眼”。
解元场卧牛岭上的
神牛其雄无比,若不能善意驯服,就会出来作乱。
如此传说阐释出一个朴素的道理:人与自然当和谐相处。
明末清初年间,木门垭口处,由面葛藤长成的一道半圆形拱门下有宝物。
盗宝人用斧砍藤刀口瞬间又愈合,后经道士指点用锯子锯。
刚锯到一半时突然天昏地暗,狂风大作,大雨倾盆而至。
树藤中喷出一股血水急流而下,冲垮葫芦井对面的土包。
一条巨龙乘狂风而去,
拱断了今千佛境内的猪垭槽。
自此,后人便有“锯断木门垭,冲垮葫芦井,拱断猪垭槽”之说。
相传,古时候今石牛坪有一头巨大的石牛横卧在此坪中央的碾房坝。
在对门山上住的王建老爷,用炮轰倒在地里吃麦子的水牛后石牛爆炸,惊呆了众多乡民。
今铧厂村豹子洞下面的一个漏米岩,每天掉一把米,救活了因灾荒粮食颗粒无收频临死亡的孤儿寡母。
美好的传说,动人的故事,在解元这遍古老的土地上生生不息。
一方土地史韵悠长
清嘉庆元年(1796年)至九年(1804年),湖北、四川、陕西三省,以白莲教为组织形式的农民,举行起义反抗封建压迫。
白莲教所到之处首先是打富济贫。
当地首富杜百万闻讯,躲进陵山寺庙里。
白莲教炮轰陵山寺,烧死杜百万。
1933年,川北红军夜袭盘踞在天险木门垭的国民党军营和屈伯恒民团驻地,几乎全歼国民党军队一个团,吓得溃败不堪的屈匪无处藏,连夜逃回陵山寺。
红军乘胜追击,在陵山寺对面南台山上用三支步枪打实弹,油桶里面放鞭炮,使惊魂未定的屈匪一伙以为是红军主力又追过来,更吓得魂飞魄散,又连夜逃向龙头寨。
一首“红军打到解元场,当地人民得解放。
又杀猪又宰羊,军民联欢喜洋洋。
”的民歌传唱至今。
她唱出了旧中国人民渴望翻身得解放,感谢救星共产党,热情款待工农红军的喜悦心情。
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乡人苟希宇在家乡开办的阆城之东北最高学府---东崚中学,为中共地下党员宣传革命,埋下革命种子提供了时地。
接纳了国难时期因躲避战乱,来自全国各地的学校教师,组建了一支爱国爱家,一心育生救国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东岭中学培养的莘莘学子,个个有很高的文化素养,解放后,成为了祖国各条战线的栋梁之才。
“心之懮矣﹐我歌且谣。
”
“姑娘十八该出堂,但愿找个有情郎。
白天与我同干活,晚上与我圆洞房。
”道出了淳朴的农村姑娘追求美满婚姻和充满情调的夫妻生活。
“嘿佐、嘿呀佐,你嘿佐来、我嘿佐”的民工号子,唱响了家乡人民为共创美好家园而团结互助的心声。
族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不得有箕豆相煎之行为。
敬老尊贤敦亲睦族,不得有忤逆不道之行为。
明理尚义入孝出悌,不得有悖反伦常之行为。
慎终追远光宗耀祖,不得有辱没门风之行为。
崇法守纪爱国爱家,不得有祸国殃民之行为。
”是我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团结友善,明理守法,爱家爱国等光荣传统的缩影。
解元乡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文化,凝结着解元人几千年来朴实浓郁的生活情感。
今陆续刊出,以祈后人代代传承。
201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