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儿科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常见和重要病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毒--儿科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常见和重要病原

钱渊首都儿科研究所

由于小儿呼吸器官发育不成熟,对环境变化适应能力差,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急性呼吸道疾病是小儿发病率高、危害性大的常见病、多发病。上呼吸道感染大多由病毒引起,占上呼吸道感染病原体的80%~90%或更多。下呼吸道感染中病毒感染者比上呼吸道感染减少。常见致病病毒有副流感病毒、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肠道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及冠状病毒等, 近年来发现偏肺病毒和博卡病毒也是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另外随着生物学技术的进展,不断有新的呼吸道病毒被发现。下面介绍一下儿科常见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毒病原:

一、呼吸道合胞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是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和支气管肺炎等严重下呼吸道感染的最主要病原,并可引起暴发流行,危害极大。

RSV是RNA病毒,属副粘病毒科肺病毒属,在世界各地广泛流行。在温带RSV的感染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在我国南方流行高峰主要在夏、秋季,而在北方则发生在冬春季。在世界不同地区每年因RSV感染而需住院治疗的患儿为1‰~5‰,住院病人病死率为1‰~3%。在我国每隔数年还会出现一次由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导致的流行性喘憋性肺炎(简称流喘肺炎,即流行性毛细支起气管炎)的暴发流行。根据抗原性和分子生物学可将RSV分为A、B 两个亚型。在流行季节,一般一个地区的流行以一个亚型占优势,不同年份A、B亚型可交替成为流行优势株。

RSV作为全球范围儿童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重要致病因子,在6周至9个月婴幼儿中易发展成严重的下呼吸道感染。特别是2~7个月婴幼儿,男性严重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较女性高30%。RSV通过鼻、眼表面粘膜接触感染,病毒在呼吸道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中复制,无病毒血症。易感者为3岁以内的婴幼儿。6周至6个月以内的婴幼儿感染后,25%~40%发展成严重的下呼吸道疾病。其中引起肺炎和支气管炎占5%~40%,毛细支气管炎占50%~90%。经过治疗,一般7~12天恢复,少数可延至数周,病死率<1%。但是在早产儿、新生儿、有先天性心脏病、非支气管发育异常、免疫缺陷、艾滋病等患儿中病死率高达37%,平均为3%~5%。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婴幼儿哮喘的重要诱因之一。RSV的再次感染很常见,再次感染的症状多越来越轻。

尽管研究历史长达数十年,但是目前还是没有理想的呼吸道合胞病毒疫苗为婴幼儿提

供免疫接种,但是可对高危人群接种呼吸道合胞病毒免疫球蛋白进行防护。

二、流感病毒

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是儿科上、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微生物。流感病毒是RNA病毒,属正粘病毒科,分为甲、乙、丙三型。甲型流感病毒的抗原变异性最强,可造成世界性大流行,在历史上曾引起多次大规模的流行,每一次都造成极大的损失。目前在人类广泛流行的甲型流感病毒仅限于两种亚型甲1(H1N1)和甲3(H3N2)(2009年出现新的H1N1型)。乙型流感病毒变异性较弱,常引起中度流行或局部暴发,而丙型流感病毒抗原性比较稳定,多以散发形式出现,主要侵犯婴幼儿。甲、乙型流感病毒交替流行,涉及面广,对人群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在婴幼儿、老年人和免疫抑制病人中流感肺炎或其他并发症常常导致死亡。

流感是第一个实行全球性监测的传染病。至今对流感尚无十分有效的治疗手段, 因此流感疫苗的接种仍为预防流感的主要措施,尤其对于一些流感的高危人群,疫苗的接种可降低发病率,减少并发症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每年3月世界卫生组织就上一年度全球流感疫情和流感病毒分离株抗原性变化发布下一年度的流感疫苗推荐株。目前人群接种的灭活或减毒疫苗为三价(甲1、甲3和乙型)疫苗。免疫接种后可获得暂时的对同样血清型病毒再感染的免疫力。

流感病毒的传播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在温带和寒带地区,流感通常在冬、春季流行。在亚热带地区和我国南方流感可全年发生,并常在春末夏初和冬季出现两个流行高峰。目前有两大类抗流感病毒的有效药物,一类是针对甲型流感病毒的M2通道阻滞剂金刚烷胺(anatadine)和金刚乙胺(rimantadine),另一类是对甲、乙型流感病毒都有效的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oseltamivir)和扎那米韦(zanamivir),这两类药物必须在36~48小时内使用才有良好的疗效。

三、副流感病毒

副流感病毒(parainfluenza virus, PIV)为单链RNA 病毒,属副粘病毒科副粘病毒属。副流感病毒感染呈全球性分布,为婴幼儿严重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因,其发病率仅次于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与人类感染有关的副流感病毒分为4 型。

在< 5 岁的婴幼儿,副流感病毒常侵犯气管、支气管粘膜上皮细胞,引起细胞变性、坏死、增生及粘膜糜烂。当侵犯肺泡上皮细胞及间质细胞则引起间质性肺炎,或表现为急性阻塞性喉-气管-支气管炎和肺炎。其中副流感病毒Ⅲ型感染多呈地方性,秋季发病率较高,一般不引起大流行,但几乎常年都可分离出该型病毒,主要引起< 1岁婴儿的感染,引起毛细支气

管炎和肺炎。副流感病毒Ⅰ、Ⅱ型往往隔年发生一次较大的交替流行,偶可发生流行交叉;II型更趋于散发。副流感病毒Ⅰ型主要侵及上呼吸道,可引起严重的喉炎、气管炎或支气管炎,发病年龄多数为6个月~3岁;II型,可引起婴幼儿哮吼(急性阻塞性喉-气管-支气管炎),但临床症状较轻。IV型仅引起轻度呼吸道疾病。

对副流感病毒感染现今尚无肯定有效的抗病毒化学药物。已知抗病毒药物金刚烷胺及其衍生物对副流感病毒感染无效。利巴韦林和干扰素对副流感病毒感染可能有一定疗效,宜在早期使用。

四、腺病毒

腺病毒(Adenovirus, ADV)为DNA病毒。由腺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疾病包括感冒、咽炎和扁桃体炎,且多发于婴幼儿。大约10%的小儿肺炎可能由腺病毒引起,其它腺病毒相关的疾病包括支气管炎和细支气管炎。腺病毒肺炎是婴幼儿肺炎的严重类型,曾在我国北方流行,引起严重的婴幼儿肺炎,病死率很高。患儿年龄分布主要在6个月至2岁之间。发病季节在北方以冬春季为主。人类腺病毒有众多血清型,在我国容易引起婴幼儿肺炎的是3、7、11和21型,尤其是3和7型腺病毒往往导致婴幼儿严重肺炎。

目前,腺病毒尚无理想疫苗,也无特殊的药物治疗。

五、小RNA科病毒

小RNA科病毒中常见的可引起婴幼儿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毒包括鼻病毒属的鼻病毒和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和新肠道病毒68、71型等。

鼻病毒(Rhinovirus , RhV) 是引起人类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最常见病原体,已超过120 个血清型,是人类病毒中血清型最多的病毒。鼻病毒在儿童中的感染以4 岁以前的年幼儿童多见,感染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可引起婴儿及儿童的严重下呼吸道感染,包括支气管炎及肺炎, 其年龄绝大部分集中于1 岁以内,临床表现与RSV 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急性毛细支气管炎)类似。鼻病毒已经被认为是大龄儿童和成人哮喘急性发作的诱因。鼻病毒感染在一年四季都有发生,但在流感病毒或呼吸道合胞病毒流行时较少见。.

许多型别的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等肠道病毒都可引起儿童呼吸道感染,新肠道病毒68型在儿童中可引起肺炎和细支气管炎;71型可引起流感样症状。肠道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在临床上很难与副流感病毒、RSV、腺病毒造成的临床表现区分,但是副流感病毒、RSV、腺病毒等病毒常见于冬季,而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呼吸系统疾病通常在夏季和秋季。

六、冠状病毒HCoV-OC43和HCoV-229E

冠状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能够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HCoV-OC43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