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美德教育

合集下载

让德育之花在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绽放

让德育之花在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绽放
让德育之花在 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绽放
重庆 市江津 区先锋初级 中学文教 学要进行思想教 育, 要 着 重 于 思 想 感 情 的 陶 台,道 德 品 质 的 培 养, 使 学生提 高社会 主义觉悟 , 初 步具 有辨别是非、 善恶、 美丑 的 能 力 。” 这段 话 的 精 髓 是 语 文课 中要 注 重 思 想 品 德 教 育, 从 一定程度上揭示 了德育在语文 课 中教学 中的重要地位 。 本文论述 了中 学语文古诗文 中的德 育教育 内容。 了母子 相依为命 的血 肉亲情 ,扣人心 《 唐 睢不辱 使命 》 告诉 学生们要 有 弦, 催人泪下 ; “ 但 愿人长久 , 千里共婵 大智大勇 。 娟。 ” 是苏轼对弟弟苏辙的怀念 , 当然也 《 关 睢》 告诉学生 们要 有纯 洁执 着 是美好 的祝愿 , 兄弟 之间的血 肉亲情因 的爱情观 。

人的心灵美 ,实质上就是道德美 。 厚; “ 何夜无月 , 何处无竹柏 , 但少 闲人 历史上的道德伦理对新 时期学生美 德 如吾两人者耳 !” 点化了志同道合者心 的形成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 有灵犀一点通的然契 ; “ 待到重阳 日, 还 三、 人 生观 的 教 育 来 就菊花 。 ” 道出了人世间朋友的真诚 ; 做 为一个新时代的 中学生, 树立正
月而浓而醇 ; “ 桃花潭水深千尺 , 不 及 汪 伦送我情。 ” 极尽夸张 , 表达了友情的深
【 关键词 】 中学语 文; 古诗文 ; 德育
人教 版 初 巾语 文 教 材 中 的古 诗 文 蕴 含 着 丰 富 的德 育 内容 , 它 凝 结 了 中 华 文 化 五 千 年 的思 想 精 华 。 比如 : 爱 家 爱 国的崇高理想 , 孝老爱 亲 、 尊 师重友的 传统 美德 , 坚强不屈 、 勇往直前 的优 良 品质 。做 为 一 位语 文 教 师 , 要 善 于 挖 掘 这些古诗文中的德育要素 , 激发我们学 生的德育情感 , 让我们的学生从传统文 化巾继承德育传 统 , 接受 熏陶 , 提高我 们学生的德育素质和修养。 情 感 的熏 陶 1 . 培养学生爱国爱 家的情怀 任何一个民族的进步 , 都离不开本 民族成员爱家爱 国的生命激情 的激励 , 离 不 丌 本 民族 成 员 忠 诚 祖 国 的 生 命 卿 念 的肩迪和引导 , 离不丌献 身祖 国的生 命 情 操 的 自觉 和操 守 。 而 这 种 家 国 情 怀, 从 民族 文 化 的历 史长 河 中缓 缓 走 来, 往 对 古 诗 文 的教 学 巾 , 教 师 应 因 势 利导 , 激 发 学 生 强 烈 的 爱 国热 情 。如 何 引导他们树雄心 、 市壮志 , 成 为有 理 想 有 知 识 的 爱 国青 年 呢? 其实 语 文 教 材 中 有 许 多 爱 国辛 义题 材 , 教 师可 以在 语 文 学科教学巾进行爱 国主 义思想渗透 , 使 爱 国 丰 义 教 育 与 语 文学 科 教 学 有 机 地 统一起来。 “ 衔远 出, 吞长 汀 , 浩浩 汤汤 , 横尤 际涯。” 一个烟波浩淼 的洞庭湖就如唰 在 我 们 而前 ; 从七 百里 三 峡 中我们 感 受 到 了 四季 i峡 的绚 丽风 光 ; “ 造 化 钟 神 秀, 阴 阳割 昏晓 。 ” 泰I 1 I 集 天 地 间 神 奇 秀 丽 的 景 色 于一 隅 的 极 妙 景 观 让 人 心 旷 神怡 ; “ 大漠孤烟肓 , 长河落 口圆。 ” 让我

传统文化在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渗透

传统文化在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渗透

浅谈传统文化在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渗透摘要:传统文化逐渐受到冷落,语文教师要在文言文教学中担当起传播传统文化的重任。

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诗意的眼光关注自然,挖掘作品中的传统文化精华,构筑学生心灵家园。

通过扩展阅读经典、讨论评价、读写结合等方式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陶冶学生情操。

要求教师要提高自身文化修养、有创新意识以及人文关怀的精神。

关键词:传统文化;必要性;内容;途径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012-02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但近年来随着国际化的脚步加快,外来文化的渗透,使得传统文化受到冷落。

这一现象已引起了专家的重视,语文教育界”回归传统”的呼声日愈高涨。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传统文化智慧。

语文作为文化的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它物质工具的特殊性。

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

站在时代的讲台上,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一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养教育的特殊功能,让学生在祖国灿烂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滋养下,绽放出最美的心灵之花。

1.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中国社会经济蓬勃发展,正在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

蜂拥而至的外来文化吸引了中国孩子的眼球。

他们喜欢吃洋快餐,爱看日韩动画片,抢着过圣诞节、情人节,却忽略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

生活在中国大地上,心却远离了本土文化,断链的文化缺失,使得学生心灵飘荡无依。

另一方面,家长在物质上无条件的满足,养成了独生子女惟我独尊的无礼与自私,有才无德之人比比皆是。

追求物欲的享受、目中无人、“三省吾身”、“贤思齐“的美德亦早已被他们抛之脑后。

我们看到他们生活在幸福之中,他们却寻求各种刺激来填充空虚无聊的心灵。

而中国传统文化丰富的人文积淀,有利于培养人的审美情趣,有利于塑造健康的人格。

古诗文中,有”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豁达,也有”不以物善,不以已悲”的淡定;有”欲上青天揽明月”的雄心,也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幽美,也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苍凉……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强大的人格力量感染人,以清新优美的意境美化人,它们能在不知不觉间改变人的品格,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

怎样通过古诗教学培养学生的美育品质

怎样通过古诗教学培养学生的美育品质

怎样通过古诗教学培养学生的美育品质小学语文教材中入选的古诗,不仅深含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底蕴,更有潜移默化的多种功能,包括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审美情趣与能力,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等。

对小学生来说,怎样通过古诗文的教学、学习来指导学生审美呢?1.通过反复吟诵,品味古诗的语言美古诗的语言美,首先是指语言的音乐美。

古诗的语言美,还指语言的精确美、凝炼美。

每首古诗的字数有限,因而诗人十分讲究用词的精当确切、凝炼含蓄,有时一字一词,包含极丰富的内容。

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古诗的语言美呢?教师首要的还是应该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出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然后通过正确理解诗的内容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的语言美。

比如在初学诗歌时,教师进行师范朗读,学生可以很快掌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凑,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可以把古诗编排成童谣的形式,再搭配简单的舞蹈动作,让学生在蹦蹦跳跳中体会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

2.通过启发想象感受古诗的画面美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评论唐代大诗人、画家王维(摩诘)的《蓝田烟雨图》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可见诗与画是有共同点的。

从小学教材中所选的古诗看,其中不少堪称”诗中有画”的名篇。

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全诗一句一景,合起来则宛如一幅浑然一体的画卷。

其中对景物色彩的描绘有鹂之”黄”,柳之”翠”,鹭之”白”,天之”青”,雪之”白”,还有暗含诗中的江之蓝、船之褐等。

这些色彩绚丽的景物,远近高低相映成趣,真是一派春和景明、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象。

诗和画虽然有某些共同的审美特征,但是,画是视觉艺术,诗是语言艺术,两者的审美特征也有明显的区别。

画,是用线条、色彩、形体、构图等来表现的,具有直观性;诗,是用语言描述的”无形画”,具有间接性。

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中,必须通过语言这个媒介,启发学生去想象,才能使学生感受诗中的画面美。

语文教学活动中怎样积极渗透传统美德教育

语文教学活动中怎样积极渗透传统美德教育
尚博 大的 舔犊之 情 ;让 学生从 “ 儿 子 ”那 “ 晶莹 的泪 光 ”中 , 深 刻 领会 儿子对 父 亲的 那颗愧 疚 、感 激 、思 念 的心 。在学 生读
的 民族 自豪 感 和 自 尊 心 ,从 而使他 们不 断 树立 热爱祖 、热爱 人 民的情 怀和立 志报 国 、振兴 中华 的凌云壮 志。 在 教 学名人 名篇 时 ,也 可 以利 用文 中的人 物插 罱或 让学 生
声 ,如见其 形 ,从 而掀 起学生 思想 感 情的 波澜 ,使学 生 随着作 者 的感情 变化 ,受到感染 ,产 生共鸣 ,得到 潜移默 化的熏 陶 。
细无声 的 自我教 育作 用 。在 初 中语 文课 本 中 ,有很多 的古 诗文 都 是进 行 传 统 美 德教 育 的 好 教材 。例 如 ,有 “ 先 天 下 之忧 而 忧 ,后天 下之 乐 而乐 ” ,教 人胸 怀 大志 、天下 为公 的 《 岳阳 楼 记 》 ;有 “ 敏 而好 学 ,不耻 下 问” ,教 人 勤奋 苦学 、立 志成 才 的 《 论语 》等 。这些古 诗文 ,大多 篇幅短 小 ,语言精 炼 优美 , 读来 琅 琅上 口。指导学 生熟 读背 诵 这些古 诗文 ,不但 能 帮助 学 生增 加 知识 的积 累 ,加深对 课 文的 理解 ,深切 感知 中华 民族 源 远 流长 的灿 烂文化 ,充分 体验 和领 会我们 民族 的精髓与 灵魂 。
四、熟读 背诵文 章 。让 文化沐 浴心 灵 熟读 背诵 是语 文教 学 的重要 手段之 一 ,对 于学生 也是 一种 思 想熏 陶 、一种 精神 享 受 、一种情 操感 染 ,能对 学生 起到 润物
其 文 、明 其 理 之 后 ,又 补 充讲 读 了二 十四 孝 中 《 黄 香 扇 枕 温
衾 》这则 传扬 子女 侍奉 父母 之道 的故 事 ,并 请学 生 齐唱 了一 首

诵读经典古诗,弘扬中华美德

诵读经典古诗,弘扬中华美德

诵读经典古诗,弘扬中华美德【摘要】《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1-6年级的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

古诗文语言凝练,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千百年来,很多卓有成就的学者,在回忆自己成长历程中,都感慨得益于早年的启蒙教育,尤其是古诗文的背诵对于培养坚定的人生信念及扎实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影响了他们一辈子的修身和治学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而,在学生时期,在一个人记忆力最好的时候,大量记诵一些古诗文,让儿童认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精英,了解先人的境界,认识祖国文化的伟大,丰富学生的积累,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

【关键词】诵读古诗弘扬美德【正文】我国的古诗文浩如烟海、源远流长,是祖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1-6年级的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

古诗文语言凝练,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千百年来,很多卓有成就的学者,在回忆自己成长历程中,都感慨得益于早年的启蒙教育,尤其是古诗文的背诵对于培养坚定的人生信念及扎实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影响了他们一辈子的修身和治学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而,在学生时期,在一个人记忆力最好的时候,大量记诵一些古诗文,让儿童认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精英,了解先人的境界,认识祖国文化的伟大,丰富学生的积累,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

如何使学生热爱我们文化瑰宝,如何使学生在有情趣、积极的心理状态下开展诵读,丰富文化积累,感悟古老文化的精髓,养成诵读古诗文的良好习惯。

学校因此提出建设“书香校园”,这也坚定了我们搞一个古诗文教学研究的决心。

怎样站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更高层次、更有价值的东西去研究?在一次次的争论中,我们渐渐明确了研究的方向,那就是在语文课标下的“开展经典古诗文诵读,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小学古诗文诵读研究。

1课题研究两年的基本情况及主要成果两年多来,我校经典诵读在课题组教师引领努力下,从个别班级开始到全校实施,逐步壮大深入。

古诗文教学中的美德教育

古诗文教学中的美德教育

我 意 识的 活 动空 间 。研究 性学 习 就是 要克 服 以往 的弊 端 , 让学 生 从被 动 地接 受 、 输 到 主动地 探 索研 究 : 知识 的记 忆 、 灌 从 文章 内容 的再 现 到 问题 的发 现 与 解 决 : 迷 信 教 材 , 教材 看 作 是 从 把 完美 的不 可逾 越 的规 范 到平 等 地 审视 教材 . 教 材 当作 学 习研 把 究, 同时也 是 分析 甚 至批 判 的对 象 平等 审视 就 不 能 生疑 . . 不 没 有 疑问 就 没有 深 入思 考 , 没有 思 考 就不 会 有研 究 与收获 。每 个 人对 文 学 作 品 的解 读 是 不 同 的 。研 究 性 学 习 的 目的与 途 径 之 就是 开 发学 生 独特 的 接受 个 性 , 成独 立思 考 的 习惯 。 养 ( ) 建研 究性 学 习的平 台 如 果 语文 教 师 能 因 地 制 宜 二 搭 地 利 用 现 有 的教 学 资 源 为语 文 构 建 研 究 性学 习 的平 台 .那 么 语 文 研 究性 学 习 就更 容易 着 手 。 1为学 生 搭 建 研 究 性 学 习 的 资 源 平 台 。 作 为研 究 性 学 习 . 的载 体 , 每一 篇 课 文 都 有 其 独 特 的价 值 , 就看 你 怎 么 运 用 。 为 了让学 生 获 得 更 开 阔 的视 野 、 到 更 大 的锻 炼 , 师 可 以 引导 得 教 学 生把 一 篇 课 文 放到 一 个 更 大 的 参 照 系 中 ,通 过 比 较分 析 其 异 同 . 会各 自的 特点 , 索普 遍 规 律 。 领 探 现在 , 我们 正 生 活 在信 息 时代 .网 络资 源 成 为 高 中语 文研 究 性 学 习 的 资料 的 主要 来 源 , 研究 到 探 索 , 到 实践 的 材 料 , 有尽 有 。 从 再 应 2为 学 生搭 建 研 究 性 学 习 的 的支 撑 平 台 。研 究 性 学 习 特 . 别 重视 其 实施 的过 程 , 良好 的 支 撑 平 台 , 仅 能 为学 校 开 展 的 不 研究 性 学 习 提供 完 善 的 技 术支 持 发 展 提供 保 障 。 3为 学生 搭 建 研 究 性 学 习 的展 示 平 台 。研 究 性 学 习 是 一 . 个 长 期 学 习过 程 , 学 生 来说 , 他们 经过 了努 力 、 究 , 于 对 当 研 终 有 了结 果 、有 了 结论 的时 候 ,都 迫 切 期望 能 够 展 示 自己 的成 果 。在 这个 时 候 , 师 就 应 该 为他 们 搭 建 一 个 舞 台 , 供 一个 教 提 机 会 . 他 们充 分 展 示 自己 的成 果 , 成 自己的 研 究课 题 。对 使 完 教 师来 说 , 这是 关 注 学 生 研究 情 况 的一 个 方 面 , 是 检 查学 生 也 研 究结 果 的 重要 环 节 , 因此 . 师 必须 认 真 搭 建 研究 性 学 习的 教 展 示平 台。 ( ) 课 堂教 学 中发 现 可 研 究 的 课 题 , 教 学 的 一 个 有 三 从 是 效 途径 。 究 对 象不 局 限 于课 堂 和 教材 。 研 教师 可 以引导 学 生 从 阅读 中发 现课 题 . 生 活 中发 现课 题 . 至 从其 他学 科 的 学 习 从 甚 中找 到 语文 方 面 的 课题 。让 学 生 做 课 题 或进 行 研 究 性 学 习 的 着 眼 点 不在 于 解 决 实 际 问题 . 而在 于学 会 发 现 问题 : 在 于得 不 出 多么 有 价 值 的结 论 , 在 于熟 悉 研 究 过 程 , 而 学会 研 究 方 法 ; 不 在 于创 造 使 用价 值 , 在 于培 养 研 究 意 识 : 不 在 于解 决 语 而 也 文 领域 的某 个 难题 , 是通 过 长 期 、 量 、 而 大 平凡 的研 究 训 练 , 让 学 生 树 立 平 等 的 态度 , 判 的 意 识 、 立 的 精 神 , 及 相 应 的 批 独 以 合 作能 力 和 实践 习惯

中职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

中职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

中职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摘要】中职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传承与弘扬古诗文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与情感认知。

在中职教育中,古诗文教学具有特殊意义,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

注重学生情感认知与体验,可以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认同。

中职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不可或缺,而中职语文古诗文教学应坚持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学生的综合素养开启更广阔的视野。

传统文化在中职教育中的价值不容忽视,应当成为中职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以引导学生热爱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关键词】关键词:中职语文、古诗文教学、传统文化、传承、弘扬、人文素养、特殊意义、情感认知、体验、渗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 引言1.1 中职语文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性中职语文古诗文教学在中职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古诗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古诗文教学,学生可以了解和感受到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培养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古诗文作为文学艺术的精品,具有深厚的文学内涵和审美价值,通过学习古诗文,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情操,培养优美的文学情趣。

古诗文还是倾注了古人智慧和感悟的成果,通过解读古诗文,学生可以汲取到丰富的人生哲理和道德规范,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格修养。

中职语文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更在于通过古诗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1.2 传统文化在中职教育中的价值传统文化在中职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精神财富,是历史的结晶,是文化的根基。

传统文化包含了丰富的思想、道德、审美、礼仪等元素,反映了一个民族的传统观念、生活方式和情感体验。

在中职教育中,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

传统文化可以激发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通过古诗文教学,学生可以接触到古代文化的精粹,了解古人的思想和情感表达方式,从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语文教学中的传统美德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传统美德教育

收 到不 错 的 效 果 。其 中一 些 内容是 可 以指 导 学 生人 生 发 达 一 定 的 观 点 , 抒 发 一 定 的情 感 ,反 映 一 定 的道 德 情
展 的 ,如 “ 精 于勤 ,荒 于 嬉 ” “ 行 健 , 君 子 以 自强 操 ,教 师 这 时要 予 以正确 的 引导 , 使之 能 身 体 力行 ,把 业 天 不 息 ”等 ,使 学 生从 小 培 养勤 奋 、刻 苦 的 优 秀 品质 ,必 良好 的道 德 情 操 ,优 秀 的传 统 美德 内化 为 自己 的信 念 , 定使 学生 受 益 终 生 。而 且 通 过 开展 活 动 ,也 增进 同学 友 贯 彻 到 具 体行 动 中去 。 “ 育 绝 非 单纯 的文 化传 递 ,教 教 谊 ,培养 合作 精 神 ,懂得 互相 帮 助和 关 爱 。 育 之为 教育 ,正是 在于 它是 一种 人格 心 灵 的唤醒 ”。
2在语文 实践 与探 究活动 中广泛开展
中华 文 化 历 经几 千 年 发 展 ,生 生不 息 ,历 久 弥 新 ,
是 人类 历 史 最 悠 久 、最 灿 烂 的 文 明 ,在 世 界 范 围 内 受 到 态 度 和 价 值观 ”则 是 人 文性 的 。工 具性 即是 求 真 ,而 人 推 崇 。 一 些 优 秀 的 传 统 美 德 深 入 人 心 , 反 映 社 会 普 遍 文 性 则 是 求 善 、求 美 。工 具性 与 人 文 性 的统 一 ,使 语 文 的价 值 观 。课 本 中楹 联 、书 法 内容 的教 学 使 学 生 开 阔眼 焕 发 出强 大 的 生 命 力 。作 文 训 练 占语 文 学 习 的 半壁 江 界 , 丰 富知 识 ,增进 对 祖 国传 统 文化 的认 同感 , 树立 民 山 ,能 否 充分 利 用 这 一 重要 途 径 开 展传 统 美 德 教育 关 系 族 自信 心 、 自豪 感 。还 可 以利 用课 余 时 间组 织 学 生收 集 到 德 育 的 成败 。正 如 王 国维 所 说 “ 一切 景 语 皆情 语 ” 。 反 映传 统 美 德 的 名言 警 句 ,激 发 调动 学 生 的 学 习 兴趣 , 无 论 学 生 写 哪类 主 题 的 、哪 类 体 裁 的文 章 ,其 中必 然 表

谈如何通过古诗词对小学生实施传统美德教育

谈如何通过古诗词对小学生实施传统美德教育

谈如何通过古诗词对小学生实施传统美德教育作者:卢桂清来源:《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0年第18期摘要:如今,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中心。

学校作为重要的教育机构,具有教书和育人的重要责任。

但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由于过于追求考试的分数,而忽视了“育人”的过程。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语文教师要摒除传统的语文教育观,立足于小学生的传统美德教育。

本文将深入挖掘古诗词中的优秀内容,以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延续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根。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传统美德在古诗词教学中挖掘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这样做可行吗?答案是肯定的。

在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古诗词绝对是一颗耀眼的明珠。

它语言精练,意境丰富,韵律感强,更包含了诗词作者的雄心壮志和高尚情操。

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懂得挖掘这些精彩的内容,对小学生实施传统美德教育,以期让素质教育改革在教学实践中得到落实。

一、通过古诗词对学生实施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性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素养,形成鲜明个性和情感的重要时期,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不能将视野局限在诗词本身的意思上,还应当积极挖掘其中潜在教育价值,拓展和延伸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深度和宽度,让学生在青少年时期就能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和价值观。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对学生实施传统美德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那就是“传统美德”。

所谓传统美德,指的就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精神、品质和意志,它历经了五千年历史而很好地被继承和保存了下来,它有益于人们精神文明的构建,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也是我们处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的结晶。

具有代表性的传统美德有:爱国、勤俭、忠孝等。

其实,这些内容在很多优秀古诗词作品中都有体现,但平时的教学中,可能很少有教师加以关注。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师应当重新认识古诗词教学,并且深度挖掘其中的传统美德,以便把好“育人”的关卡。

怎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

怎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
犊 之 情 ;让 学 生 从 “ 儿 子 ”那 “ 晶 莹 的 泪 光 ”中,深 刻 领 会 儿 子 人 民的情 怀 和 立 志报 国 、 振 兴 中华 的凌 云壮 志 。 在教 学 名人 名 篇 时 , 也 可 以利 用 文 中 的人 物 插 图 或 让 学 生
对 父 亲 的那 颗愧 疚 、 感激、 思 念 的心 。 在学 生 读 其 文 、 明其 理 之 后 ,
如 《过 零 丁洋 》是 一首 脍 炙人 口的杰 作 。教 学 时 , 我 先 从 诗 人 不 幸 被 俘 而坚 贞 不 屈 的背 景 介 绍 导人 ,接 着播 放 配 乐 朗 读 录
细 无 声 的 自我 教 育作 用 。在 初 中语 文 课 本 中, 有很 多 的 古 诗 文

这一优 势,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积极渗透传统美德 教育。
关键词 : 传统美德

语文 教育 取 丹心 照汗 青 ”这一 慷 慨 激 昂、 气 壮 山河 的 诗句 吟 诵 中, 胸中自
三、利 用 图片 教 育。加 强引导 志 向 语 文 教 材 中有 不 少 精 美 的 插 图 。在 教 学 中,应 充 分 重 视 和 利 用这 些 图片 加 强 对 学 生 的传 统 美 德 教育 。比如 ,在教 学有 关
置 与 教 学 内容 相关 的 教 学 情 景 或 氛 围,使学 生 进 入 “ 当时 的 历
史 境 界 ”中 , 与 文 本 中 的人 物 “ 见 面 ”, 让 文 中 的画 面 和 作 者 的 思 想 熏 陶、 一种精神享受、 一种情操感 染, 能 对 学 生 起 到 润 物 思 想 感 情 在学 生 的头 脑 中活 起 来 , 使之如临其境 , 如闻其声, 感 情 变化 , 受到感染, 产生 共 鸣 , 得 到潜 移 默 化 的熏 陶 。

借助古诗文教学传承传统文化的意义及策略

借助古诗文教学传承传统文化的意义及策略

借助古诗文教学传承传统文化的意义及策略标签:初中语文;文化传承;策略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的思想精髓和传统美德富含其中,这些文化精华汇聚于语文教材的古诗文经典篇目之中。

课程标准初中语文教材中加大了古诗文的比重,这体现了国家层面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审时度势,认识到传承保护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理所当然地担当起传承祖国优秀文化的重任,通过有效策略提高学生对民族传统的认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一、借助古诗文教学实现文化传承的意义1. 重温文化精髓。

近年来,国学热兴起,国学走出国门,孔子学院遍及世界,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对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报以崇敬之情。

国人也重拾文化自信,将国学经典渗透到领导讲话、职业培训、专家讲座、亲子教育之中。

与初中语文大纲教材相比,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明显增加了古诗文的比重,这也体现了国家课程重视文化传承的明显意图。

重温古代文化精髓,已经从口号、文件演变成为一种前所未有的民族行动。

2. 汲取文化智慧。

传统文化归根结底是优秀的文化精髓,将这种精髓植入学生思想中,并由自身的民族智慧内化涵养,发扬光大。

我国的传统文化处处迸发着闪光的思想,古人以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文采总结历史,给予后人的除了惊叹,更多的是启迪和智慧。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多元化思想的冲击,人们需要更开拓的眼界和创新的思维,在保留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基础上,发扬光大,改革创新,不负时代。

3. 重拾民族自信。

习近平说:“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是经实践检验了的解决当今世界道德滑坡、国际争端,促进社会和谐、世界和平的一剂良药。

我们要重拾民族自信,将华夏文明精髓首先植入学生内心,让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种子在新一代学子身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通过古诗文教学传承文化的策略1. 扩大学习范围,增加传统文化知识学习的广度。

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传承

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传承

古今语文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传承黄东旭(平顶山市理工学校,河南平顶山467091)【摘要】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发展历史,语文是我国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诗人和作家,他们留下的古诗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值得我们去传承和发扬。

在高中语文课本上节选了大量的优秀古诗文,这就要求老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认识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要带领学生深入学习和了解这些优秀的古诗文,并在此基础上,充分体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接下来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就对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如何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文化传承文言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在高中语文课本上有许多优秀的古诗文和文言文,都体现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蕴含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

让学生学习这些古诗文,可以有效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能够更好地实现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

以下对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意义进行具体分析。

一、古诗文教学对文化传承的意义分析在高中阶段,每本语文书上都设置了大量的古诗文学习内容,这些古诗文的题材各有不同,但是都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以下对高中古诗文教学的意义进行具体分析(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古诗文是高中生的必学内容,在高考中古诗文阅读,也占较高的分值比。

学习古诗文不仅是为了应付高考,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通过古诗文的学习,学生可以认识到更多我国历史上优秀的古代名人,从而可以有效增强学生对我国优秀历史文化的了解。

此外,在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很好地提高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从而有利于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文化视野古诗文记载了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通过学习古诗文可以很好地增强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的认识,也能让学生了解到古代著名人物。

幼儿园诗词之美:唐诗宋词传统文化教学教案

幼儿园诗词之美:唐诗宋词传统文化教学教案

幼儿园诗词之美:唐诗宋词传统文化教学教案1. 引言在幼儿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一直是备受重视的部分。

而唐诗宋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意境深受人们喜爱。

开展唐诗宋词传统文化教学对于幼儿的综合素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深入探讨幼儿园诗词之美的传统文化教学,重点围绕唐诗宋词的教学教案展开讨论。

2. 幼儿园诗词之美的意义在幼儿园阶段,孩子的认知能力正在快速发展,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在增强。

通过唐诗宋词的传统文化教学,可以培养幼儿对优美语言的感知能力,拓展其文学修养,激发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幼儿的文化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唐诗宋词传统文化教学教案的编写(1)初步了解:在进行唐诗宋词传统文化教学之前,教师首先要对所选的诗词作品进行初步了解,包括作者尊称、创作背景、意境、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内容,确保对诗词的核心意义有清晰的认识。

(2)情境营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音乐、图片或者小道具等方式,营造出与诗词意境相符的情境,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诗词内涵。

(3)诗词朗诵:通过幼儿园小朋友间的诗词朗诵活动,激发他们对唐诗宋词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培养幼儿的音乐感和节奏感。

4. 案例分析:《静夜思》以《静夜思》为例,通过教师的讲解、情境营造和幼儿的诗词朗诵,帮助幼儿理解诗中所表达的孤寂之美。

在情境营造中,教师可以模拟夜晚的安静,引导幼儿感受夜晚的静谧之美,与诗中的意境进行对比,提高幼儿的情感体验。

5. 总结唐诗宋词传统文化教学教案可以是一项复合型的任务,需要教师在传授诗词知识的还要注重培养幼儿的情感体验和文学修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幼儿互动,共同体验诗词的魅力,从浅显到深入,激发幼儿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理解。

6. 个人观点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教学,可以培养幼儿的文学情操,丰富幼儿的内心世界,同时也有利于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通过以上的教学教案实例和总结,相信幼儿园诗词之美的传统文化教学将会给孩子们带来更多的欢乐与收获,同时也有助于培养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理解。

只此青绿传播传统文化分析

只此青绿传播传统文化分析

只此青绿传播传统文化分析初中古诗文是初中的必修课程,由于古诗文和现代文的语言差异,因此初中学生很难理解古诗文所表达的意思,因此想要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还需要初中语文教师进行深入探索。

在我国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文教材占了一定的比重,但几百篇古诗文并不能将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所涵盖。

经过分析在我国初中古诗文教材中,其传统文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1、爱国主义方面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歌颂爱国主义的诗人以及文人不计其数,因此创下了很多爱国佳作。

目前我国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入了较多歌颂爱国主义的古诗文,其主要目的是让中学生继承爱国主义的传统美德。

例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就表达了自己愿为祖国而牺牲的壮志豪情;再比如诗人杜甫所写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表现出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再例如范仲淹所写的《岳阳楼记》也是爱国主义的体现,该古文体现了作者为官清廉的高尚品德。

在初中古诗文的选入中不难发现有三分之一的古诗文都是对爱国主义的歌颂和赞美,其在传统文化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1.2、人间真情方面最基本的人间真情包括亲情、友情、爱情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四个方面,其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大代表,人间真情在我国文学创作中可谓是不变的主题,在古诗文中也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歌颂人间真情的古诗文不计其数,其中比较突出的是马致远的《秋思》,该古文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体现的非常完美,不禁令读者潸然泪下,再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能感受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真诚,体会到作者对亲人的祝愿。

在初中古诗文教材中像此类呼唤人间真情的古诗文还有很多,在此类古诗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懂得了真善美的存在,并让学生更好的去发现真善美。

1.3、了不起理想志向方面古代君王社会难免会出现阶级社会不公的现象,因而涌出大量抱有远大理想的诗人,通过对社会以及人生的思考从而将自身的追求抱负寄托于诗文上,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社会的追求及安居乐业的憧憬,这是传统文化的另一种表现。

中华传统美德古诗词大全

中华传统美德古诗词大全

中华传统美德古诗词我们应传承中华美德,使我们的民族精神代代相传。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华传统美德古诗词大全,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2、临患不忘国,忠也。

——《左传·昭公元年》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礼记·儒行》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

——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8、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病起书怀》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11、精忠报国。

——《宋史·岳飞列传》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13、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1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1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秦伯》16、志不强者智不达。

——《墨子·修身》1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18、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诫外生书》19、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20、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耿弇列传》21、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

——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下》2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晁错论》23、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

——石成金《传家宝·俗谚牧民》2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2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26、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策略研究
-------古诗文诵读中的传统美德教育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十九中学肖茹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诗歌在文学发展过程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中国的古代诗歌,具有言约义丰,声圆调响等特点。

因此,我国古代传统语文教学,极为重视诵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诵读,对学生掌握诗歌主题,培养语感,具有很大的帮助。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册,诗歌单元教学内容占50%,可见他在该册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如何较好的完成诗歌教学,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诗歌这种文学作品美得内涵,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与其让学生死记硬背,不如教给他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古人尚且重视这样的学习方法,而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又该怎么做呢?
在我们今天的诗歌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教学方法:教师从分析诗歌语言入手,告诉学生这句诗的意思,具有什么象征意义;另外,给诗歌划分节奏。

然而,却缺乏具体指导学生如何朗读诗歌,没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正确的诵读体会诗歌的意义,忽视了“领会”的作用。

这种以教师讲解诗句含义和写作技巧为主的教学,只能是培养出能回答各种诗歌练习的解答机器。

许多学生在经过了多年的学习后,朗读诗歌如初学绕口令,一字一顿,既不顺畅,又无法读出诗歌的意境和韵味,更不用说真正体会到诗歌语言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健康高尚的思想感情,从而获得情感上的共鸣,陶冶他们的情操了。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

而上文所述的诗歌教学,无法彻底贯彻落实教学大纲的要求。

为了贯彻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真正培养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品味诗歌语言,从而使学生掌握诗歌语言、意境、内涵。

湖北特级语文教师洪镇涛老师在语文教改实验中,向学生提出学习语文应遵循“感受——领悟——积累——运用”的四步途径,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在教学中,把这四步途径运用到诗歌教学当中,提高了诗歌教学的效果。

朗读是言志传神,负载思想感情的后一种口语表达艺术,是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在创作;同时朗读也是学习语文的一项最基本的能力。

对于一首好诗,如果老师能及时地引导学生从最基本的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到高层次的声情并茂、悦耳动听等方面来激发兴趣,便迈入了成功的第一步。

诗歌语言是高度凝练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概括性。

学生学习诗歌,往往感到非常困惑,为什么短短的几行诗,甚至几个字,能够具有哪些丰富的内涵意义呢?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28字的散曲极其凝练地写出羁旅之思。

但如何让学生理解这一点呢?我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把《天净沙•秋思》的语言描述成画面,运用联想和想象把这首元曲的高度凝练的诗歌语言变成生动具体的散文语文,使简练的语言成为联想和想象的依据,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加油添醋,把诗歌语言形象化、具体化。

在学生想象的基础上,教师抓住诗歌中的关键字眼,引导学生口述画面:枯藤老树的形态,秋风的萧索,夕阳的颜色,人物的心理活动。

最后,教师在学生口述内容的基础上,总结出文字。

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也使他们通过自己的想象,融入了散曲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文中强烈的羁旅之情:凄凉的环境,孤独的人物,游子惆怅的心情。

因而,学生也就产生了强烈的阅读兴趣,希望进一步学习这首美丽而又凄凉的散曲。

这时,教师再作朗读方法指导,引导学生讨论出这首元曲朗读是时语调应哀婉,语速应缓慢,以读出这首散曲的意境,通过这两个步骤的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给调动起来了,融入到课堂的笔练和口诵之中。

在读懂内容的基础上品味诗中的感情。

“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包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诗言志,歌抒情”,诗歌是最长于抒情的文学体裁,没有情,就没有诗。

古人有言:“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可见强烈的抒情是诗歌的重要特征,而品味诗中的情感抒发则是学习、鉴赏诗歌的关键。

在教读《沁园春长沙》我让学生根据上阕“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和下阕”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等句子的反复诵读,体会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雄心壮志和乐观向上的革命豪情。

而在教师有感情的朗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后让学生及时l领会诗人对异国母校的无限依恋和依依惜别的深情。

其实,把握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学生们头脑中对诗歌意境的审美鉴赏活动已自然而然地唤起了。

教读诗歌不能单从分析语言出发,这样很容易使学生厌烦,必须结合作者的思想、所处的时代背景,联系所学过的意境相似、思想感情相同的诗歌进行教学,这样才能使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意义。

在教学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时,如单从字面出发,学生很难理解这首诗为什么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之情,很难想象“风吹雨”能和南宋王朝的命运相联系。

教师在讲读时,应在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陆游的生平,分析他所处的时代环境:宋金隔江对峙,陆游曾经从军,年老时仍然要求上阵杀敌,并且联系陆游的《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千乃翁。

”通过这几个步骤,诗人的爱国主义形象也就初步体现出来的,学生也很容易理解。

然后再引导学生深入品味诗歌语言“僵卧”与“尚思”,“不自哀”与“戍轮台”相联系,“铁马冰河”的拳拳爱国之情。

通过作者生平的介绍,时代背景的分析,相同主题诗歌的对比,语言的深入品味,诗歌的反复诵读,诗人那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也就在学生的心灵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记。

古诗教学,应多联系既有的知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由浅入深地品味诗歌,获得最佳效果。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断》和《君子于役》,虽然主题不同,可是从画面内容、写作技巧上也有相通之处:二者都采用了以景衬情的手法,画面都充满了感伤的色彩。

初中时学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上课前可以采用回忆的方式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温故而知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诗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在这首诗歌中就有这样的名句,和学生讨论为什么这几句就成为了名句呢,在学习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和辛弃疾的〈〈破阵子〉〉这两首诗,无论是作者生平、时代环境、思想主题、诗歌意境等都很相近,在教学中可以进行对比教学。

主题相同的诗歌可以进行对比教学,主题不相同的诗歌也同样可以进行对比教学。

“教是为了不教”。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应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

不仅让学生知道学了什么,还要让学生知道怎样学,要学什么。

诗歌要想真正的理解再送度的同时还要理解诗中的具体可感的形象,从意象入手领悟诗歌的意境美。

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分析诗中“空山新雨、明月松间、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等五幅画面的意象,结合诗人于画中寄托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让学生真正品悟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

每当引导学生忘情徜徉在如此醉人的诗情画意中时,你说怎么不激起他们心中的层层涟漪、阵阵诗意?于是,带领学生进入学诗的最后一步便“水到渠成”。

孔夫子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一个“好”字,一个“乐”字,其中便有浓郁的趣味。

诗歌教学,教师应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发展学生的朗诵能力、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所以教给他他们的不仅仅是方法,而是要他们从中不断吮吸诗歌艺术的精髓,真正做到学在其中,品在其中,悟在其中,乐在其中,让学生进入诗的意境,从而达到潜移默化、陶治情操的效果。

既训练学生读诗、鉴赏诗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高尚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

自己真可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