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诗教学中的美育-精选教育文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古诗教学中的美育
初中三年,语文教材选进了很多经典的古诗篇目,只是因
为有了升学的压力,在教学中对古诗文便多了几分技巧性的讲解而少了几分审美性的欣赏。
实际是,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有生命力的瑰宝,学习并欣赏古诗文的美,是让民族精神的血液在一代一代人身上流淌,是激活传统、继往开来的有力之举。
它的美体现在诸多方面,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施以正确的引导。
第一、古诗具备了音韵美
汉语是声调语, 以音调的高低、轻重、长短、快慢构成抑扬顿挫、高昂洪亮的音韵美, 准确地表达丰富细腻的感情。
中国诗歌的音韵之美,历经几千年一直在华夏大地上萦绕。
中国古代诗人赋诗,似乎是在用汉字为音符作曲。
读来或音韵铿锵、激越高亢;或柔和婉转、音调悠扬;或抑扬顿挫,优美和谐。
那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怎么把这种美带给学生呢?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文言诵读,要教给学生诵读的方法,包括诵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
这个层面的练习主要以教师的范读和领读为主,一句一句、一节一节地细读。
在教学中,老师的示范工作比几句鼓励的话更有表率作用,只有老师先投入地朗诵,学生才会抛下面子敢于出声,为欣赏到诗歌的音韵之美做前期准备。
其次,让学生学会朗诵,只在心中默读并不是很好的方法,最
好是能诵读出声,且反复多遍,但大声地读并不一定就是体会到了诗的音韵美,还要注重让学生在自由地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初步把握文言断句、重读的规律,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抑扬顿挫。
这样,能大大的增加诗的美感,也能培养和提高中学生对文学形象的美的感受能力和欣赏能力。
第二、古诗更具备了意境美
意境是文学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或自然景色与作者强烈
真挚的思想感情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意境是中国古代诗歌
最重要的审美特征,情感自然地寓于景物,所写内容要么青山绿水,芳草鲜花,清新素雅,所抒情怀空寂幽趣,远尘避世,风格飘逸;要么所写景事苍茫阔远,峭拔萧疏,所抒情怀慷慨悲凉。
但在教学中,往往因为中学生阅历有限,不能很深地体悟古人的情怀,而教师又囿于教学进度的安排,只好以教师生硬地讲解代替学生自我的独特感知,这样一来,便将美丽的诗文公式化,标准化。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避免这一问题呢?
首先,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诗人的风格和生活背景,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人们称之为诗风。
王维诗风的恬淡生动,王昌龄诗风的雄健浑厚,李白诗风的飘逸洒脱,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高适、岑参诗风的雄浑奇拔,李商隐诗风的清丽俊逸,杜牧诗风的含蓄绰约,李煜词风的伤感细腻,李清照词风的婉约凄切,等等。
如果能了解诗人当时写作诗歌时的背
景,对诗歌意境美的欣赏就更有裨益了。
其次,要教学生善于抓住诗中的意象。
一般说来,秋雨、梧
桐、夕阳、黄昏等象组表达了一种孤独、寂寞、凄凉、感伤的情绪;月亮,一般表达思念之情,有时也可表达孤独、凄凉之意;杨柳多抒离愁别绪。
把握住诗中常出现的意象,便不难把握诗的意境美。
比如说柳宗元的《江雪》,只有一个意象一一江雪,没有人踪甚至没有鸟迹的白茫茫一片的江雪。
江雪与诗中的人物,戴着蓑笠的老翁,构成本诗深远的意境:境与人互为映衬,作者孤高清洁的个性展露无余。
再次,要给学生自我体悟和想象的空间,中国的诗歌是非常
擅长省略和留白的。
由于诗歌篇幅有限和文字精炼的特点,诗歌中的省略无处不在,诗人有意的留白和无心的插柳也是俯首可得。
在诗歌的欣赏中要始终不离开一个“想”字,要给学生留出自己的时间,用自己的想象去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用自己的想象补齐诗中的省略,还原诗歌的场景画面,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
第三、诗文还具有人格美
美育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情感陶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逐步培养其热爱生活,崇尚美好事物高尚品德的精神境界,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不仅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慧美,更沉积着一个伟大民族不变的精魂。
所以, 在古诗文教学中,更要让学生学习古人的高尚气节,体会其人格魅力。
比
如,《过零丁洋》中文天祥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苏东坡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等等,直到今天仍然具有高不可估的教育力量。
总之,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审美教育的作用,认为“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
从一定意义上说,审美教育是通向人格完善的必由之路或桥梁,而文学正是美的世界。
作为审美对象,语文教材本身就是音韵美、意境美、情趣美集萃的仓库,体现着美本身和审美观念上的发展规律。
作为学生的引路人,语文教师有责任把最美的东西呈现给学生,提升学生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自觉抵制和消除各种精神污染,主动接收和吸取种种高洁、优美的“营养”,成为内心世界丰富而高尚的审美的人。
让学生由爱诗文而爱语文,由爱语文而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