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现象及处理方法

合集下载

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交流和翻译工作变得日益重要。

而中英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着诸多差异,这些差异对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并探讨如何有效地处理这些差异,提高翻译质量。

一、语言差异中英两种语言在语法、词汇和表达习惯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英语中,句子的主语、谓语和宾语的位置通常是固定的,而在汉语中,句子的成分排列却是比较灵活的。

这就导致了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对句子结构进行调整。

中英两种语言的词汇也存在着词性、词义和用法的差异,这就需要译者对词语进行准确的理解和巧妙的选择。

二、文化差异中英两种文化在价值观、习惯和信仰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中国人崇尚“和谐”和“忍让”,而英国人更加注重“个人主义”和“自由”。

在翻译中,就需要考虑到文化差异对语言表达的影响,以便传达准确的意义和情感。

在翻译文学作品或口译时,还需要考虑到不同文化中的习惯、节日和信仰等因素,以确保翻译的贴切和生动。

三、表达习惯中英两种语言在表达习惯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英文表达通常更加直接和简洁,而中文表达则更加留白和含蓄。

翻译中需要注意到这种差异,确保在传达意义的不失去原文的风格和气质。

在翻译商务文件或法律文件时,还需要考虑到中西方在用语和表达上的差异,以避免出现理解上的歧义和误解。

四、解决方法针对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加以解决。

译者需要具备扎实的双语能力和文化背景知识,确保在翻译过程中准确理解原文的意义和情感,并在译文中巧妙地处理语言和表达的差异。

可以通过文化交流和研究,加深对不同文化之间的了解和尊重,以确保翻译的文化适切和通达。

可以借助现代技术,比如机器翻译和语料库检索,以提高翻译的效率和质量。

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理解并处理好这些差异,是提高翻译质量和加强跨文化交流的关键。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引起人们对中英文化差异的重视,并为跨文化翻译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浅析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

浅析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

浅析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英汉互译也变得越来越普遍。

然而,英汉互译中存在着许多文化差异,这些文化差异不仅仅影响到翻译的质量,也会影响到双方的交流效果。

本文将针对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语言表达习惯语言表达习惯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特有的一套表达方式和规则。

英汉语言的语法、词汇和语气等方面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

1.1 语法英语中的语法较为简单,且喜欢用被动语态,往往注重表达的是行为的过程,而中文则偏向于主语,注重表达的是行为的结果。

例如,英语的“the book was written by Tom”可以直接翻译成“这本书是Tom写的”,但是中文更习惯表达被动者,所以对应的翻译为“这本书是被Tom写的”。

1.2 词汇英汉之间的词汇使用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例如,“红颜薄命”在中文中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表达,而在英语中则不存在相应的形式,只能翻译成“beautiful women often have a tragic fate”,这个翻译虽然表达的意思基本一致,但是在词汇选择和表述上已经有些许的不同。

1.3 语气英语中的语气重点在于准确表达,而中文中则更强调礼貌和委婉。

例如,英语中的“Can you wait a moment?”可以直接翻译成“请你等一下”,但是中文的表达则更加含蓄委婉,“请问可以稍等片刻吗?”在传递相同的信息的基础上,语气的委婉程度也有不同。

二、文化内涵文化内涵是指语言和词汇在不同文化环境下所蕴含的意义。

英汉语言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双方的翻译效果。

2.1 礼节在英语社交场合中,通常使用较为正式的语言和词汇,例如礼貌称呼、用语等。

在中文文化中,也有诸多的礼节性用语,例如“您好”、“拜托”等。

在翻译时,需要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词汇,以适应不同文化习惯。

2.2 宗教宗教在英汉文化中具有不同的地位。

在英语中,诸如Christmas、Easter等宗教节日是比较特别的,而中国传统节日的宗教色彩则较少。

英汉翻译中处理文化差异的翻译策略分析

英汉翻译中处理文化差异的翻译策略分析

英汉翻译中处理文化差异的翻译策略分析近年来,随着世界各国不断深化了解和交流,跨文化交流日益重要。

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在英汉双语翻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不同文化的重要差异,在英汉翻译过程中,文化差异的问题一直是译者所面临的挑战之一。

如何在双语翻译过程中更好地处理文化差异,这已成为当今翻译界的研究热点之一。

文化差异是指文化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价值观念,传统习俗,心理性格,行为模式,以及其他各种文化特色方面。

这种差异本质上是民族文化表达能力的差异,也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然而,在英汉翻译过程中,文化差异可能会成为一种障碍,从而影响翻译质量。

为了更好地处理英汉双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译者可以采用多种翻译策略。

首先,译者可以考虑用原文表达的文化象征性成分结合原文的文化背景,把原文的文化信息转化为读者能够理解的形式,使原文中的文化信息在翻译后依旧具有完整意义。

其次,译者可以添加一些文化性色彩,使翻译结果在保持有效表达的同时得到加强。

最后,译者还可以采用文化背景的加工过程,让原文中的文化背景更好地与翻译文本的语境相结合,使翻译结果更加贴近读者,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透彻的理解性。

此外,在处理英汉双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时,译者还需谨慎考虑文化习惯差异。

由于英汉在语言本身以及使用表达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异,文化习惯也会随之而变。

例如,在中文中,表达“尊敬”的词语更多,而英文中,多为“respect”一词;在中文中,表达礼貌往往会多一些客气介词,而英文中则不会。

译者在处理这些所谓的文化习惯差异时,一定要谨言慎行,结合原文内容和上下文,进行灵活的处理。

总的来说,处理英汉双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应采取多种方法。

首先,译者应当认真研究原文的文化内涵,结合译文的语境和读者的理解能力,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把原文的文化信息有效地传达给读者。

其次,要谨慎考虑文化习惯差异,不要让原文文化无法有效传达。

最后,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还应该考虑到读者的文化背景,避免翻译出现误解和歧义现象。

2024年浅析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

2024年浅析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

2024年浅析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英汉互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交流。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所属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价值观念等存在显著差异,翻译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诸多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并分析如何在翻译中妥善处理这些差异。

一、语言习惯差异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结构、句子构造和表达习惯上存在明显的不同。

英语注重形式逻辑,句子结构严谨,常使用长句和复合句;而汉语则更注重意合,句子简短明了,多使用并列结构和流水句。

在翻译时,需要灵活调整句子结构,以适应目的语的表达习惯。

例如,英语中的定语从句和状语从句在汉语中可能需要转化为独立句或者前置修饰语,以确保译文的流畅和自然。

二、词汇文化内涵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也是文化信息的载体。

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词汇往往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一些在英语中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词汇,在汉语中可能找不到完全对应的表达。

反之亦然。

在翻译时,需要深入了解词汇的文化内涵,选择恰当的译文,避免误解和歧义。

例如,“dragon”在英语中通常代表着邪恶和凶猛,而在汉语中则是吉祥和力量的象征。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充分考虑目标语言读者的文化认知,以避免产生误解。

三、习语与俚语翻译习语和俚语是语言中富有表现力的部分,它们通常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大量的习语和俚语,这些表达在直译时往往难以传达原文的含义。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对习语和俚语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理解,找出它们在不同文化中的对应表达或者采用意译的方式传达原文的语义和情感色彩。

同时,还需要注意保持原文的风格和韵律美感,以使译文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四、思维方式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也存在差异。

英语国家的人们往往更注重逻辑分析和形式推理,而汉语国家的人们则更注重整体思维和直观感悟。

这种差异在翻译中表现为对同一事物的描述和表达方式的不同。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充分考虑目标语言读者的思维习惯,适当调整表达方式,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需求。

外语专业翻译实习中的文化差异及应对策略总结

外语专业翻译实习中的文化差异及应对策略总结

外语专业翻译实习中的文化差异及应对策略总结在外语专业翻译实习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面临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原文材料。

这些文化差异对翻译工作产生了一定的挑战,因此我们需要了解和应对这些差异,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本文将就外语专业翻译实习中常见的文化差异及应对策略进行总结。

一、语言习惯的文化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语言习惯存在着明显的文化差异,这对翻译实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面对原文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修辞手法:某些修辞技巧在不同文化中的表达方式可能存在差异。

比如,中文中常用的比喻、典故等,可能在其他语言中无法找到合适的对应表达。

因此,在翻译时要根据目标语言和文化的特点,寻找最恰当的翻译方式。

2. 语气和语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会导致在语气和语调上存在差异。

在翻译实习中,需要尽量把握原文中的情感色彩和语气,准确传达给目标语言读者。

3. 社交礼仪:不同文化对于社交礼仪的重视程度不同,翻译时需要注意原文中的社交辞令和礼貌用语的翻译,以确保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有效交流。

针对以上的文化差异,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应对策略:1. 学习目标语言文化:深入学习目标语言所对应的文化,了解其语言习惯、修辞技巧、社交礼仪等方面的特点。

这样可以提高我们翻译时的文化敏感性,更好地匹配源文和译文。

2. 多角度查证:在遇到困难的源文句子时,可以借助网络、词典等工具查证更多的解释和用法。

同时,也可以与母语为目标语言的同学或老师进行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3. 积累丰富经验:学习外语翻译需要长期积累经验,通过不断实践和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文化差异。

在实习期间,可以多进行翻译训练,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

二、知识背景的文化差异外语专业翻译实习中,涉及到各种领域的原文材料,我们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

然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可能导致在某些领域的知识差异。

以下是针对这方面的应对策略:1. 建立专业词汇表:针对常用的领域,如法律、医学、经济等,可以建立自己的专业词汇表。

中英互译中如何处理语言或文化的差异?

中英互译中如何处理语言或文化的差异?

中英互译中如何处理语言或文化的差异?一、咬文嚼字,恰当选择词汇和翻译策略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着词汇的差异,而准确的翻译是解决语言差异的关键。

在进行中英互译时,需要根据语境和特定环境来恰当选择词汇。

无论是中文翻译成英文还是英文翻译成中文,都要根据目标语言的特点和读者的文化背景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既要保持原文的准确性,又要使译文贴近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二、注重语言的音韵和韵律中英两种语言的音韵和韵律差异明显,因此在翻译中要注重这一差异。

中文的韵律多为平仄抑扬,英文的韵律则以强音和节奏为主。

为了使翻译更加流畅,要注意适度调整句子结构,使句子的音韵和韵律在目标语言中得以体现。

三、考虑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语言和文化是相互影响的,因此在中英互译中,要特别关注文化差异。

在翻译某些特定文化和习惯时,要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进行合理的调整。

此外,在进行中英互译时,也要注意到一些与文化相关的表达方式和习惯,以确保翻译结果在语言习惯上更加贴近目标语言的读者。

四、灵活运用修辞手法对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通过灵活运用修辞手法可以达到更准确地表达。

比如,借用修辞手法中的拟人、对比和比喻等手法,可以在不同语言之间产生视觉和情感的共鸣,使翻译更加生动有趣。

五、加强文化交流与理解为了更好地解决中英互译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至关重要。

通过了解和学习中英两国的文化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从而避免翻译中的误解和冲突。

总结起来,中英互译中要处理好语言和文化的差异,需要咬文嚼字、注重音韵和韵律、考虑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灵活运用修辞手法以及加强文化交流与理解。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在中英互译中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

中英文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和应对策略

中英文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和应对策略

中英文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和应对策略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推进,跨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

而语言的作为文化的载体,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

在中英文翻译中,文化差异是一个必须要考虑到的因素。

本文通过从语言习惯、文化背景、制度差异等方面分析中英文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并探讨如何合理应对这种差异。

1. 语言习惯的差异中、英文在语言结构、格调、表达方式上存在较大的区别,这就为中英互译带来了困难。

例如,在中文中有“失言”、“失态”的概念,而在英文中则常用“put one's foot in one's mouth”、“lose face”等表达方式。

此外,在英文中,表达目的的原因常常放在句首,而在中文中则常常放在句尾。

这些都是语言习惯上的差异,因此在翻译时需要注意语言的表达方式和在不同语言中的含义。

应对策略:应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熟悉两种语言的特点,以及语言所涉及的文化差异,来逐步提高对语言的应变能力。

此外,选用适当的翻译软件也是能够提高翻译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2. 文化背景的差异中英两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重视家庭观念、同事间的关系,注重“人情味”以及对自己国家的尊重;而英国则以文化、法制等为基础,注重法律条文以及客观公正的原则。

这种文化背景的差异常常因不同的语言表达而产生翻译上的偏差和误解。

应对策略:在翻译时,必须要考虑到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文化背景差异,以及这种差异所反映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因此,在进行中英互译时,要在语言上精准地表达出这种文化背景的内涵和特点。

3. 制度差异的差异中国和英国则在制度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例如,中国社会的组织结构比较松散,不像英国一样有严格的等级制度;中国拥有的中文官方用语体系在英国并不存在。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充分了解两国之间的制度差异,这是避免翻译错误和误解的重要一环。

应对策略:在翻译中需要尊重两国之间的制度差异,合理应对这种差异,以确保正确、准确地表达文本中涉及的概念,也避免在翻译过程中新增过多的意译内容。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与解决方案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与解决方案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与解决方案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英汉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这个过程中,文化差异成为了最大的问题之一。

由于汉语和英语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社会体制、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翻译难度逐渐增加。

本文将探讨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

一、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文化差异是英汉翻译中不能避免的存在。

这种差异对翻译有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语言表达的差异汉语和英语在语法结构、词汇、词序、语态等方面存在非常大的差异。

例如,在英语中,句子强调部分放在句首,而在汉语中放在句尾。

这种差异使得翻译中的语言表达非常困难。

2、逻辑思维的差异汉语和英语的思维方式存在差异。

英语思维方式较为逻辑,重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而汉语思维方式则较为象征与比喻,强调意象和情感。

这种差异会影响到译者对语言的理解、选择和表达,导致翻译的精度和准确性下降。

3、文化内涵的差异汉语和英语之间还存在文化差异。

汉语文化历史悠久,注重传统伦理道德和家庭观念,而英语文化则更加开放多元,讲究个人自由与权利。

这种文化差异会涉及到翻译中的词汇选择、语言表达、社会价值观念等方面。

二、解决方案为了在英汉翻译中有效解决文化差异问题,以下方案可以提供一些帮助。

1、读懂原文在英汉翻译中,译者必须先理解原文的文化特点和背景知识。

只有读懂原文,才能有效地翻译出高质量的译文。

2、适度的文化调整在翻译时,译者应根据目标语言的受众和文化内涵适度地对原文进行调整。

例如,将饮食和节日的翻译调整为与受众文化相符的词汇和表述方式,从而使其更容易为读者所接受和理解。

3、避免直译直译是指将原文的词汇、语法结构和语言风格等直接转换成目标语言的方式。

在翻译中,直译往往会导致译文的意思不准确或者表达方式拗口,因此应该尽量避免直译的方法。

4、加大文化学习与交流英汉翻译中文化差异的问题需要通过增加语言学习与文化交流来进行解决。

翻译者需要加强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学习,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从而提升翻译质量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如何处理新闻翻译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问题

如何处理新闻翻译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问题

如何处理新闻翻译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问题在新闻翻译中,语言和文化差异问题是一个常见的挑战。

对于译者来说,处理这些差异是确保准确传达新闻信息的关键。

本文将讨论如何处理新闻翻译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问题。

一、语言差异的处理1. 选择适当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在新闻翻译中,词汇选择至关重要。

译者需要根据目标语言和目标读者的背景来选择合适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例如,一些特定的政治或法律术语可能在不同的语言中有不同的含义,译者需要确保准确传达信息。

2. 注意文体和语言风格每个语言都有其独特的文体和语言风格。

在新闻翻译中,译者需要熟悉目标语言的文体和语言风格,以便尽可能地保持原文的风格和意义。

例如,在有些语言中,新闻报道通常使用客观、简练的语言,而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更加注重感情色彩。

3. 理解语言背景和文化背景译者需要了解原文的语言背景和文化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新闻的含义和目的。

这有助于译者准确地传达信息,并避免传达错误的意思。

例如,某些习惯用语或俚语在不同的语言中可能无法直接翻译,译者需要借助目标语言的类似表达方式。

二、文化差异的处理1. 了解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在新闻翻译中,译者需要了解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以便传达信息的适当性。

不同的文化可能对同一事件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译者需要在考虑文化背景的基础上进行翻译。

例如,在一些文化中,某些话题可能被视为敏感或不适宜进行讨论,译者需要相应地进行调整。

2. 避免误导和歧义因为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有时候直译会导致误导或歧义。

译者需要特别注意这一点,并尽量避免传达错误的信息。

应该根据目标语言和文化的要求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解释,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清晰度。

3. 尊重不同的价值观和文化习惯在新闻翻译中,尊重不同的价值观和文化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译者需要避免对其他文化进行评判,并尽量保持信息的中立性和客观性。

应该尊重他人的信仰、价值观和文化传统,并避免产生偏见或误解。

结论新闻翻译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问题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

中英文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和翻译策略分析

中英文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和翻译策略分析

中英文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和翻译策略分析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英文翻译已成为交流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然而,由于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存在,中英翻译中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被凸显出来。

在跨文化翻译中,翻译者需要重新认识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念、习惯和语言习惯,处理文化差异,使用正确的翻译策略,以便更好地呈现原件的信息和意义。

一、文化差异产生的影响在跨文化翻译时,文化差异产生的影响可能涉及社会制度、思维方式、语法和词汇的使用等方面。

例如,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被视为一种可以被浪费、省略、赋予价值的资源,需要高效利用。

而在中国文化中,时间被看作是一种永恒循环的流逝,以及一种现实的存在,不能短暂地用于特定的目的。

因此,在英文中常常使用精准的时间词汇来表达时间,而中文中则往往使用更多的词汇来描述时间的真实状态。

另一个例子是,在中国文化中,对尊重长者的观念非常重要。

在英文中,“you”常常大多数情况下都可以用来表示“你”,然而在中国文化中,“you”只能用来表示相对年长或者尊贵的人。

这种使用方式在翻译中也需要注意。

这些文化差异会影响词汇和语法的使用,以及整体意思的表达,因此,需要在翻译过程中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

二、翻译策略1. 直译和意译直译是指用目标语将源语一字不漏地翻译出来,以便传达原文的字面意思。

直译常用于天气预报、时间等和不涉及文化差异的场合。

但是,直译可能会导致翻译者忽略词汇和句法之间的文化差异,使得最终的翻译含义不清。

相反,意译是指采用目标语不同的表达方式来传达翻译文本的含义,以避免源语的产生的误解。

意译常常用于文化差异较大的场合,这也是翻译中比较常用的方法。

2. 贴近文化在翻译时,为了充分考虑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翻译者必须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

只有在深入了解这些差异之后,才能更好地传达文本的真实含义。

3. 被动转主动在英文中,常常使用主动语态表达句子的主要内容,而在中文中则往往使用被动语态。

因此,为了更好地传达信息,翻译者可能需要将被动语态转换为主动语态,或者将主动语态转化为被动语态。

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成因及处理策略

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成因及处理策略

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成因及处理策略【摘要】英汉互译既是跨语言的也是跨文化的信息交流。

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生产条件和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民族心理以及文学艺术传统等导致中西文化差异的形成。

在英汉互译中,译者不仅要具有较强的文化差异意识,而且要结合具体情况恰当选择或者综合运用归化、异化策略,尽可能使译文达到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英汉互译;文化差异;处理策略;归化;异化英汉互译不仅仅是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信息交流,更是中西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For truly successful translating, biculturalism is even more important than bilingualism, since words only have meanings in terms of the cultures in which they function.” [1]) 因此英汉互译要将中西文化结合起来,否则,就不可能实现两种语言之间的真正交流。

而英汉两个民族由于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生产条件和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民族心理、文学艺术传统等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表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色,产生了英、汉民族间的文化差异。

由于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深受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各种语言不可避免地带有各自民族文化的特征,而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又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文化间的比较,因而译者必须具有较强的文化差异意识。

换言之,译者必须意识到翻译这一信息交流既是跨语言(inter-language)的又是跨文化(inter-culture)的交流,不仅仅是语言差异,文化差异也可能成为交流的障碍。

因此笔者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阐述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成因及处理策略。

文化视角下常见的英汉互译问题及对策

文化视角下常见的英汉互译问题及对策

文化视角下常见的英汉互译问题及对策作者:李媛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3年第24期【摘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各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英汉互译已经成为了一种必不可少的交流方式。

然而,在英汉互译中,由于不同文化的差异,常常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文化背景知识的不同、语言习惯的差异、文化概念的缺失、审美差异以及法律、政治、经济等体系的差异等等。

这些问题严重影響了英汉互译的准确性和效果。

因此,为了更好地进行英汉互译,需要加强文化视角的理解和应用,找到相应的对策,从而提高英汉互译的质量和水平。

基于此,本文将探讨在英汉互译中常见的文化视角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英汉互译;文化视角;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24—217—03引言文化视角在英汉互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影响语言的表达和理解。

在英汉互译中,文化视角就是指将文化元素融入到翻译过程中,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自然流畅性。

例如,在翻译一个文化元素丰富的语言时,需要了解文化的历史、传统、价值观等背景知识,否则翻译就会失去其文化内涵。

因此,文化视角是英汉互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只有理解和应用文化视角,才能在英汉互译中实现准确、自然和恰当的表达。

一、文化视角下英汉互译的重要性在全球化的今天,英汉互译已经成为跨国交流的重要方式,而文化视角对英汉互译的重要性也逐渐被认识到。

文化视角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达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信息,从而促进跨文化交流和合作。

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不仅表现在人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等方面,还表现在语言使用上。

比如,中文中有“以人为本”的说法,而英语中则有“the customer is always right”这个表达。

文化视角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这些差异,并在翻译过程中准确传达信息。

关于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现象及处理方法

关于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现象及处理方法

关于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现象及处理方法" 论文关键词:历史文化差异宗教文化差异习俗差异思维模式审美观论文摘要:翻译是在接受语中制造出原语信息的最近的自然等值物,首先是在意义方面,其次是在文体方面。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文化模式的交流。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在历史、习俗、思维和宗教多方面都具有特殊性。

译者要仔细在两种文化中寻找对应的表达方式,做出各种必要的转换,以传递原文中真实的文化信息。

Nida说“翻译是在接受语中制造出原语信息的最近的自然等值物,首先是在意义方面,其次是在文体方面。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文化模式的交流。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社会发展、历史衍变的产物,作为文化的载体、信息传递的工具,地位举足轻重。

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这些文化差异导致英汉表达法的不同。

要掌握一种语言就要熟悉其背后的文化特殊性,就要洞察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差异。

为使译文读者得到和原文读者基本相同的文化信息,在翻译中遇到两种文化的差异时,译者就要仔细在两种文化中寻找对应的表达方式,做出各种必要的转换,以传递原文中真实的文化信息。

1.1 历史文化差异历史文化是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而成。

不同的历史渊源使各民族间形成了相互不同的性格气质和生活方式。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孕育了丰富的具有浓厚民族色彩和鲜明文化个性的成语和历史典故。

如“三个臭皮匠,抵上一个诸葛亮”, 诸葛亮在中国家喻户晓,他是智慧的象征。

但西方人未必知道他。

若直译为“Three cobbles equal Zhuge Liang.”译文读者就会很迷惑,因此,应采取直译和增译相结合的方式,译为“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Chuge Liang the mastermind. ” 或者采用意译的方式译为,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与英语中的“Two hands are better than one.”相对应。

中英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习俗和习惯

中英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习俗和习惯

中英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习俗和习惯一、前言二、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桥梁,它不是简单地把一种文字转换成另一种文字,而是把一种语言(源语)所表述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目标语)去传递,在信息传输的过程中,文化承载着大量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层次涵义,因此,那些抛开文化国素只对文字进行转译的翻译方式往往是极不严谨也极不科学的,这也是为什么曾经一度盛行于20世纪50年代的“机器自动翻译(Automatic Translation) 最终走向没落主要原国,正如当代伟大的翻译学家Nida(奈达) 所说:“词汇只有在其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才有意义,在翻译过程中,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

由于各国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同样的事物在两种不同的文化里涵义可能完全不同,汉语和英语是东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的,这种文化差异给翻译工作者们带来了诸多困难,要想克服这些困难,必须对英汉文化差异的方方面面进行深入研究、认真分析,从而找出针对性的翻译技巧来解决这些困难,二、英汉文化差异成因分析及翻译对策研究1.风俗习惯的差异,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风俗习惯,这在中英两国风俗上也得到了明显的体现。

悠久的农耕文化使得中国人在过去的几百年里生活在相对固定的环境里,邻里之间非常熟悉,人们之间经常会用“从哪儿来?"、“到哪儿去?”来表示对对方的关心;此外,农耕文化对日常饮食给予了高度关注,自古有言,“民以食为天”,可见日常饮食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人喜欢用“吃过了吗?”来问候对方。

而在英国的过去几百年里,工业革命的先进技术使得真工业化起步较早,城市化步伐很快,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流动性较大,相互之间的熟恶度也较低,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自己的隐私看的非常重要。

因此,人们在相互问候时很少涉及对方的私人生活,常用“Hello”、“Hi"、“Are you al rig ht"、“How are you”等问候语,基于以上风俗习惯的差异,在翻译“吃了吗”时,如果直接根据字面翻译成“Have you had the meal?"的话,对方一定会误认为你在委婉的向对方发出用餐邀请,从而引起误会,同样地,如果把“你从哪儿来啊?"、“你到哪儿去啊?"简单地直译成"where have you bee n?”、“where are you going?”的话,对方并不会感受到你在关心他,而会误认为自己的隐私受到了干涉,从而引起误解。

文化差异造成的CHINGLISH现象及避免对策文化差异及翻译对策

文化差异造成的CHINGLISH现象及避免对策文化差异及翻译对策

文化差异造成的CHINGLISH现象及避免对策文化差异及翻译对策一、有关*****SH及其产生近年来,中国学者就中式英语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李文中认为,“中式英语是一种畸形语言现象,将随着英语的普及和中国英语使用者的自我审视而逐步减少或消亡。

”庄绎传认为,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对原文理解不透;二是对英语的特点不熟,沿用汉语的搭配和结构。

笔者认为,*****SH的由来除去语法错误造成的之外,主要有以下几种:1.受母语迁移的影响。

中国的英语学习和使用者容易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把英语单词按照汉语思维习惯组合在一起,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的英语。

如在学生四级作文中所写的watch brother(表兄弟)。

2.受中西方两种文明所带来的不同思维方式影响。

思维方式是一个社会群体的思维特点。

由于语言代表着思维,并受着思维方式的影响与支配,有些使用者把英语词汇、短语填进母语的句式,只找出与中文意思对等的词,然后根据自己的思维规则进行排列。

如The four little dragons(亚洲四小龙)这是中国人的翻译,西方人则将理解为“亚洲四个小魔鬼”。

因为龙(dragon)在西方是贬义词,是邪恶的象征。

3.受中西方文化习俗的相异点影响。

在笔者看来,这是中国式英语产生的根本原因,也是本文所要讨论的。

二、文化习俗差异造成的*****SH现象1.文化习俗的定义文化习俗是制度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人们社会活动和交往中呈现出来的诸多单元事态中的统一体。

是贯穿于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的文化,不同民族在称谓,礼仪,招呼,致歉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文化规约和习俗。

2.文化习俗差异的影响文化语言理论认为,语言和文化之间不可分割。

在国门敞开,中国人走向世界,西方人踏进中国的今天,了解中西方文化习俗差异以及其对“中式英语”(Chinglish)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力图从以下案例,来说明Chinglish可能会给大家带来的尴尬和不悦。

谈处理翻译中文化差异的两种方法

谈处理翻译中文化差异的两种方法

谈处理翻译中文化差异的两种方法归化和异化是翻译中处理文化差异的两种策略。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译者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两种策略,根据具体语境灵活运用。

翻译;异化;归化;策略;文化差异如果我们把语言比作是一块织物的话,文化便是这块织物的部分经线或纬线,它已巧妙地融入语言中。

语言各不相同,文化各有特点。

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不同文化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外显形式。

无论个人还是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立生存发展,于是在各个民族需要交流的前提下便有了翻译活动。

翻译绝非两种语言之间的简单转换,甚至也不是语言、专业知识及翻译技巧的简单相加,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准确而完整的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因此必然涉及两种不同的文化。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对这些文化因素作何处理呢?尤其在当今社会政治经济背景之下,在文化方面人们提倡文化多元化,追求文化平等,交际与文化都具有以人为本的特质,人文关怀在翻译界已经赢得高度的重视,翻译中文化因素的适当传达显得更为重要。

对于一个译者而言,不但要了解两种语言之间的异同,更要了解语言背后两种文化的异同,从而在翻译活动中特别是在文化因素的转换中选择有效的转换手法,促进文化之间的沟通与融合。

1.文化与语言及翻译过程中文化的传达近几年来在翻译界掀起了文化热潮,认为翻译不仅涉及两种语言的转换,还涉及两种文化的转换。

那么到底如何界定文化呢?一般认为,“文化”是指不同的人种、民族、社会成员所特有的生活方式、思想方式、行为方式及其与之密切相关的一切后天习得的方面。

从共时角度看,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它是该民族在其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历史地形成的,凝结着这一民族世世代代在其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成果,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从历时的角度看,文化又处在不间断的进化中,各个民族的文化在相互交流中产生影响,互相渗透,互相吸收,从而使各个民族文化关系处在一种动态变化中。

旅游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与处理方式

旅游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与处理方式

旅游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与处理方式【摘要】文化差异是旅游英语翻译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对翻译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从语言和礼仪两方面阐述了文化差异的体现,并探讨了如何调整语言表达方式、跨文化交流技巧、尊重当地文化习俗以及避免引起文化冲突的方法。

建议在翻译过程中建立互信关系,这是解决文化差异的关键。

文化差异也可以丰富旅行体验,让旅行更加有趣和有意义。

旅游英语翻译者应该充分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注重细节,灵活应对,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质量,同时让游客在旅途中感受到不同文化的魅力和魅力。

【关键词】文化差异、旅游英语翻译、处理方式、语言、礼仪、调整、表达方式、跨文化交流技巧、尊重、文化习俗、避免冲突、互信关系、丰富旅行体验1. 引言1.1 文化差异对旅游英语翻译的影响文化差异是旅游英语翻译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它不仅影响着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还涉及到礼仪和文化习俗的理解和尊重。

在跨文化交流中,文化差异往往会导致误解和障碍,影响沟通的效果和旅客的旅行体验。

在旅游英语翻译中,文化差异可能导致语言理解上的困难,因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对于相同词汇的理解可能存在差异。

中国人常常用“红色”来表示喜庆和吉祥,而西方人则通常将红色与危险或禁忌联系在一起。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考虑到当地文化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

文化差异还体现在礼仪和行为习惯上。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有着不同的礼仪和行为规范,例如在一些国家,直接问及他人的年龄和收入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而在其他国家则可能被视为正常行为。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了解并尊重当地的文化习俗,避免因不当的言行而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和冲突。

文化差异对旅游英语翻译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它需要译者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和技巧,尊重并理解当地文化,避免引起文化冲突和误解,从而确保旅客的旅行体验更加愉快和顺利。

1.2 处理文化差异的重要性处理文化差异在旅游英语翻译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英汉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策略

英汉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策略

英汉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策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各界人士对英汉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策略十分重视,尤其是在我国正式加入WTO世贸组织以后,跨国文化交流大幅度增长,甚至逐渐普及到各行各业当中。

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充分反映在生活各个方面。

当交流顺利时,人们根本意识不到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只有当两者的交流出现问题时,人们才会意识到不同文化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尽管有很多方式能够促进文化有效沟通,但都必须要通过言语来进行交流。

语言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只有经过这个环节才能促进两者之间有效的交流。

换句话来说,语言是整个文化传承的基础,如果没有语言,那么文化就会成为一棵无根之树,两者是相互依存的。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特殊的文化特点和语法。

比如:英语和汉语,由于两种语言存在于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因此所代表的含义有很大差距,不同的词语可以有相同的含义。

二、英汉翻译中文化差异的主要体现(一)地域环境差异地域性文化具有非常独特的特点,是人类文明建设的产物。

在全世界生活的人类,其具有非常明显的地域性,因为沟通的原因导致地域性文化差异较大,特别是在词语运用方面,比如在西风和东风运用方面,在汉语当中,经常将东风当作褒义词,如《三国演义》当中有“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里的东风代表的是首要条件。

而在英国、日本等国家,他们主要依靠岛屿生活,经常吹的是西风,并且是暖风,而我国的西风通常都是冷风,所以人们称西风为西北风,暗含贬义。

土和水所代表的含义之间也存在一定差距,由于英国靠近海边,航海业非常发达,在语言当中包含很多与海相关的单词。

比如:hatten down the hatches(未雨绸缪),hatten 代表甲板上的舱门,这个短语就是让水手们提前为暴风雨来临做好充分准备。

而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语言自然和农业有较为密切的关系,从这里不难看出两个不同地方的文化就有很强的地域性。

(二)思维模式差异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三观,他们的思维模式存在很大区别,人们都会通过自己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

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及应对策略

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及应对策略

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及应对策略
在商务英语翻译中,文化差异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商务文化、礼仪、价值观等都可能影响到翻译的准确性和传达信息的效果。

以下是应对文化差异的一些建议和策略:
1. 熟悉目标文化:翻译人员应该深入了解目标文化的商务礼仪、文化习惯、价值观等。

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源文本的含义,并将其准确传达给目标受众。

2. 避免直译:直译可能导致文化误解和不当表达。

应该根据目标文化的习惯和表达方式进行自然的转换,确保翻译更符合当地的商务习惯。

3. 考虑语境:翻译时要充分考虑源文本所处的语境和背景。

一些商务术语和行业用语可能在不同文化中有不同的解释,因此必须根据具体情况作出适当的调整。

4. 使用当地化:在翻译商务文件或资料时,可以使用当地化的方法,将产品或服务针对当地市场进行定制化,以符合目标受众的需求和习惯。

5. 尊重文化差异:在商务交流中,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是至关重要的。

避免使用冒犯性或不合适的语言,了解并尊重对方的文化背景和传统,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商务关系。

6. 请教本地专家:如有条件,最好请教目标文化的本地专家或咨询
当地人士,了解他们的观点和建议。

这将有助于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适应性。

7. 适应当地市场:在进行商务翻译时,还应考虑当地市场的需求和偏好。

适应目标市场的语言和文化,使翻译更具吸引力和有效性。

8. 审校和反馈:在完成翻译后,进行审校是必要的步骤。

可以请当地专业人士或本地合作伙伴对翻译进行审核,以确保没有遗漏或错误。

翻译中的文化差别与解决方式探新

翻译中的文化差别与解决方式探新

翻译中的文化差别与解决方式探新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中西方的人们处在不同的文化中,文化的差异就会使我们对同一世界产生不同的认识。

在描述周围的世界和生活时,由于生活经验和世界观等因素的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也影响着语言,因此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克服文化思维方式的差异,使翻译的文章能够被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所理解,是翻译能否准确表达出原文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

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对英汉两种语言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人们对于同一事物也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喜好。

因此,一旦涉及到具体的文章,翻译者往往就会根据自己积累的文化经验和养成思维习惯进行联想。

例如,当中国人一提到“狗”(dog),就会常和“走狗、狗娘养的、狗杂种、猪狗不如、狗仗人势”这类贬义色彩的词联系到一起;而在西方,人们会把“dog”看作是一个中性词,而且这个词还主要含有褒义含义。

他们会把狗看成是最忠诚的朋友,因此有很多涉及到“dog”这个词的翻译方法也都是褒义的,比方说像“aluckydog”(幸运儿),“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或常以狗的形象比喻人的行为,如“topdog”(优胜者)。

再比如说,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龙”代表着“威严、权威”,而在西方文化和思维习惯中,“龙”则是“邪恶”“魔鬼”的象征;“牛”这个动物,中国人会把它看成是“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象征,鲁迅曾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从这句诗词里,我们就能看出“牛”这种动物在中国文化中所代表的含义。

而西方人的思维习惯和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恰恰相反,他们会把它与“恐吓、愚弄别人、令人讨厌的人”联系在一起;众所周知,在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中,提到狐狸(fox)就通常会把它与“阴险、狡猾的人”联系起来,而在英语里恰恰相反,fox通常会指那些“聪明、机灵的人”。

通过这些生动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文化思维习惯下的人们在相同的词汇理解上竟然会产生如此大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现象及处理方

" 论文关键词:历史文化差异宗教文化差异习俗差异思维模式审美观
论文摘要:翻译是在接受语中制造出原语信息的最近的自然等值物,首先是在意义方面,其次是在文体方面。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文化模式的交流。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在历史、习俗、思维和宗教多方面都具有特殊性。

译者要仔细在两种文化中寻找对应的表达方式,做出各种必要的转换,以传递原文中真实的文化信息。

Nida说“翻译是在接受语中制造出原语信息的最近的自然等值物,首先是在意义方面,其次是在文体方面。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文化模式的交流。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社会发展、历史衍变的产物,作为文化的载体、信息传递的工具,地位举足轻重。

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这些文化差异导致英汉表达法的不同。

要掌握一种语言就要熟悉其背后的文化特殊性,就要洞察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差异。

为使译文读者得到和原文读者基本相同的文化信息,在翻译中遇到两种文化的差异时,译者就要仔细在两种文化中寻找对应的表达方式,做出各种必要的转换,以传递原文中真实的文化信息。

1.1 历史文化差异
历史文化是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而成。

不同的历史渊源使各民族间形成了相互不同的性格气质和生活方式。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孕育了丰富的具有浓厚民族色彩和鲜明文化个性的成语和历史典故。

如“三个臭皮匠,抵上一个诸葛亮”, 诸葛亮在中国家喻户晓,他是智慧的象征。

但西方人未必知道他。

若直译为“Three cobbles equal Zhuge Liang.”译文读者就会很迷惑,因此,应采取直译和增译相结合的方式,译为“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Chuge Liang the mastermind. ” 或者采用意译的方式译为,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与英语中的“Two hands are better than one.”相对应。

西方也蕴藏着大量的历史文化典故。

如Achilles’ heel、Penelope’s web、a Pandora’s box等。

儒教、道教、佛教是中国的三大宗教,在中国民众中有深远的影响。

英美人多信仰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上的一切都是按上帝的旨意安排的,翻译时应注意。

如,《红楼梦》中刘姥姥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Hawkes 译为“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于上帝。

)这就把刘姥姥的宗教错认为是基督教了。

杨宪益的翻译“Man proposes, Heaven disposes. ”,则更为贴切,更符合刘姥姥的信仰。

1.3 习俗差异
风俗文化是指贯穿于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的文化。

中国人见面寒暄多问“你到哪儿去?”“你干什么
去?”。

这在英美文化中则属于隐私。

他们会想,我去哪里与你无关,别来干涉我的事情。

美国人打招呼时,经常说“Hello”,“Hi”,见面时喜欢谈天气、运动等比较中性不容易引起冲突的话题, 如“Lovely weather, isn’tit ”。

外国人告别时通常说“bye-bye”或“See you later”,“See you around.”。

而中国人却通常说:“慢走”、“走好”。

在翻译时应该注意转换成译文的寒暄用语。

在饮食习俗上,中国人热情待人喜欢帮客人布菜,劝客人多吃、多喝,英美人则习惯“Help yourself”。

在家庭关系上,中国人注重的是父子、兄弟的关系。

男方的兄弟是亲人,兄弟也叫手足,姐妹则是亲戚,而女方的兄弟姐妹都是亲戚。

从称呼上我们也可以看出对父系的亲和对母系的疏。

叔伯的孩子称为堂兄弟、堂姐妹,而姑姑、舅舅的孩子为表兄弟、表姐妹,姨则更远一层,姨的孩子称为姨兄弟、姨姐妹。

而英美人家庭的主要关系是夫妻关系,父母亲的兄弟姐妹不分远近,都是亲戚,统一用uncle、aunt 称呼。

"
社会是发展的,习俗也随之变化。

由于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一个家庭只生一个孩子,中国家庭结构在简化,随之称呼也在简化,如姑父、姨父现在也被称为叔叔,不再有亲疏远近之分了。

1.4 思维观念的差异
首先,中国人以人为本,以“我”为中心,中国古代的帝王自称“孤”、“寡人”、“朕”。

反映在语言上则表现为,中国人喜好采用主动语序,而英语中注重客观事实、人所处的客观环境、所做的事
及外在的逻辑关系,常用被动语态。

如:
他与此事有关。

He is involved in this matter.
Great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environment protection.应该重视环保。

其次,在审美情趣上,中国人爱欢聚一堂,喜欢询问别人的情况,西方人则注重隐私、讨厌嘈杂。

中国人喜欢迁往大城市,西方人向往宁静的乡村。

中西作家在对美的描述上也有不同。

中国人欣赏含蓄内敛的儒雅美,西方人则欣赏强壮野性的外在形体美。

签于以上历史、习俗、思维和宗教多方面的差异,导致英汉表达法的不同,因此,在翻译时不仅仅要注重语言符号的转换,更要转换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这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参考文献:
[1]朱耀先.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J].
[2]马文霞.文化差异与翻译.[J].济南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三期.
[3]刘汝荣.试论文化差异与翻译.[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4]沈立文.试析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障碍. [J]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第四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