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乡变化的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家乡变化的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改革开放,家乡新貌

内容:改革开放30年来,家乡的变化(物质生活、精神文化)

时间:20XX年8月(暑假期间)

形式:(不定期)调查采访、访问

采访者:MJ

采访对象:武汉市

调查问题:

在走访过程中,谈论的问题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1、与30年前相比,家庭经济状况有什么不同?

2、改革开放给家乡带来了哪些切切实实的实惠?

3、从出生到现在,就个人而言,改革开放以来您的生活在哪些方面有了改善?

4、尽管城市在各方面的条都比农村优越,但农村终究得向城市看齐,您觉得农村建设还有哪些需要优化的地方?

摘要: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开始实行的,首先在农村进行,之后在城市进行,后又在各个领域进行改革。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指出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改革的标准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

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一系列标准和准则,成功的造就了我家乡的新面貌。作为90后的我们,无疑不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硕果。而祖辈父辈却更能体会到其中的艰辛与不易,他们更懂得这难能可贵幸福生活的可贵,他们见证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创新,经历了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了解他们口中的“翻天覆地”,于是,今年我利用暑假的时间向村里一些年长的人询问了一下:到底这30年来家乡都有了哪些变化。

从大家的回答中,我大致可以看出改革开放30年来,基本上所有的被采访者的家庭经济状况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都得到了提高,衣、食、住、行、用、思想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改变。

一、衣着方面

改革开放前,农村经济基础极其薄弱,农民生活条非常差,买什么都得靠票,见票给物,就好比买布得靠布票,穿的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一年”,“新老大,旧老二,破老三”也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家乡人民的收入的增加,市场上的商品逐渐丰富起来,人们的衣着需求发生了三个转变,即从“穿暖”向“穿美”转变,从“一衣多季”向“一季多衣”转变,从“请裁缝做衣”向“上商场购衣”转变。与此同时,人们的穿着更加注重服装的质地、款式和色彩的搭配,服装的名牌化、时装化和个性化逐渐成为乡民的一种追求。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网购也盛行起来,村里也有人喜欢在网上淘衣服。以前,大家都穷,穿着打补丁的衣服也不会觉得面子上挂不住,现在基本上在我们村里都看不到补丁衣服了,即便特别旧的也不怎么常见,我们家就是姊妹两个,小时候就是“新老大,旧老二”,现在貌似我比姐姐的新衣服还要多,并不是所谓的“爱美”,而是现在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我们正沐浴在改革开放的光照中。

二、饮食方面

记得在前几年的春节晚会有过这样的一个小品,一位老爷爷向他孙子讲粮票的故事。可见粮票是当时解决温饱的重要物品。因为人们的生活水平不高,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也不高,物质供应紧张,需要用票证限制人们的购买力,听村里人讲,一直到八十年代,粮票还在使用。

有句俗语叫“民以食为天”,可见,人们是将“食”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但与此同时,人们也将“食”作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正因为我们知道从“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会到社会历史的变迁,所以我们能够从大人的口中得出: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由食物匮乏到温饱得到基本解决再到越来越注重食品健康。以前,鱼肉在村民眼中就是一种奢望,粮食什么的都是自己种植,现在,基本上每餐都会到街上买点喜欢吃的菜回来。如今物质生活极大的丰富,琳琅满目的食品应有尽有,健康、营养、卫生的

观念也深入人心,食物的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也很关键,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三、住宿方面

进入我们村里,现在是楼房排排站,之前红瓦房代替了土砖房,现在楼房顶替了红瓦房。当然,楼房的样式也不尽相同,有的是前后都设计了阳台,有的是在二楼安装的落地窗,当然,每家每户所选用的瓷砖也不相同,相同的是,但凡是楼房,每家都安装了防盗门,不仅是为了防盗,同时也是为了达到协调美观的效果。

当然,村民被分到的土地面积也比较客观,一般情况下,村民还会在自家房屋后面修建一个庭院,在院子里面养养花,种种菜,就好似鸟语花香,环境优雅的“小别墅”。

另外,我们村以前许多人养鸡、喂猪,鸡和猪的粪便虽然可以做肥料,但是,地面到处是鸡粪也不雅观,而且还有臭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的增多,不再养那些牲畜了,这样就还原了农村本该有的面貌—新鲜的空气。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乡政府和村委集体经济组织的资助下,家家户户都接通了水、电,既可以饮用到洁净的自来水,又可以用上电灯、电话,甚至上网。住房问题得到了改善,乡民们是心满意足,在他们心中,有个温馨的小家,才是最踏实的。

四、出行方面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大到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一个较为发达的交通,都是空谈,永远走不出去,引不进来,永远只会拘泥于这么一个小小的国度。小到一个村,如果没有畅通的道路,那么永远都不能脱贫。

道路对出行而言是很重要的,小孩子上学,大人上街、走亲戚、去田地里种地,都得出门,如果依旧是那种泥巴路,下个雨桥就淹了,那是多么的不方便。听乡民说,以前只要是下大雨,每家每户都得派出一个劳动力去“抗洪”,他们得将泥土装进尼龙袋中填补桥两边的护栏,垒高是为了防止河岸边的泥土冲刷后流失。后来,政府出钱出力,先将街上的公路修好,又来修建各个镇上的桥,最后将水泥路覆盖到各个村,基本上到08年就实现了村村通,排排通。乡民们是喜悦的,因为家长不用再那么担心因赶不及去学校接孩子而让孩子躲在角落里哭泣,现在上初中的孩子都可以自己骑上自行车上学了。

当然,交通工具也由自行车变为摩托车,条特别好的也用上了小轿车。值得一提的是,交通的畅通,也带动了就业,提供了劳动力就业市场。我们村附近有一个地方种植了芦笋,大批的芦笋是要包装后送到农副市场或超市销售的,而这一系列的摘、捆、装,都要人去做,记得前两年暑假我妈妈还去做过零工。道路的畅通,使一些农副产品能顺利进军市场,也提供了就业机会,这无疑不是给乡民带来了切切实实的实惠。

五、消费品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