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_题西林壁_游山西村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古诗两首诗意题西林壁游山西村直接打印贴课本上背诵
《游山西村》:
不要笑话农人田家的腊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
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
哲理:当陷入困境,看似无望的时候,千万不要放弃,只要心中充满希望,就会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
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
哲理:当陷入困境,看似无望的时候,千万不要放弃,只要心中充满希望,就会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
《题西林壁》:
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是巍然耸立的高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看到的景色各不相同。
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自己在这座山当中,视野太窄了。
《题西林壁》:
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是巍然耸立的高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看到的景色各不相同。
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自己在这座山当中,视野太窄了。
哲理:要客观、全面地观察、认识事物,不要被局部现象所迷惑。正如成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游山西村》:
不要笑话农人田家的腊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
哲理:要客观、全面地观察、认识事物,不要被局部现象所迷惑。正如成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游山西村》:
不要笑话农人田家的腊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
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
哲理:当陷入困境,看似无望的时候,千万不要放弃,只要心中充满希望,就会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设计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这两首古诗;(2)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3)分析两首诗的韵律特点,了解古诗的格律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古诗;(2)学会欣赏古诗中的美景,培养审美能力;(3)学会通过古诗表达自己的情感,提升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中的自然美,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2)体验古诗中的家国情怀,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3)理解古诗中的哲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2)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3)分析两首诗的韵律特点,了解古诗的格律知识。
难点:(1)深入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2)运用古诗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苏轼和陆游两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两首诗的题目,激发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两首古诗,体会诗歌的韵律美;(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古诗的格律知识。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两首诗的意象和情感;(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欣赏感悟:(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古诗中的美景,培养审美能力;(2)学生尝试通过古诗表达自己的情感,提升表达能力。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多背古诗。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两首古诗;2. 写一篇关于《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的赏析文章;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试着仿写。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两首古诗的朗读和背诵情况;2. 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 学生在欣赏感悟环节的表现;4.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课文讲解一、【多音字组词】重:chóng(重复、重新)只:zhǐ(只有、只好)zhòng(重量、重担)zhī(船只、一只鸡)二、词语解释:【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缘】因为。
【莫】不要。
【识】认识,了解。
三、释句导读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句诗的意思是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
这是作者由看到的景象产生的联想,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诗句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耐人寻味,它启迪我们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合理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句诗的意思是,来时翻过一座座山,涉过一道道水,还以为前面没有了路,可是走着走着,前面又出现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村庄,于是悟到一条人生哲理:经过坎坷曲折之后,往往会突然出现坦途。
这句诗在写景中寓有一定的人生哲理,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
现在常用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四、课文解读(一)、《题西林壁》这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
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路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
前两行诗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睱接。
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是荫天蔽日,从近处看则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嶂;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庐山空间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精选)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2单元 5.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课件 新人教版
55.不求与人相比,但求超越自己,要哭就哭出激动的泪水,要笑就笑出成长的性格! 2.如果你不努力,一年后的你还是原来的你,只是老了一岁。 22.想成功就要和成功者的思想、脚步和时间重叠。 9.无人理睬时,坚定执着。万人羡慕时,心如止水。 19.我来到,我看到,我征服!---罗马的凯撒 7.人生就像一场戏,演好自己的角色才是戏成功的关键。 23.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亦是如此,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 13.生活会辜负努力的人,但不会一直辜负努力的人。 29.成功在优点的发挥,失败是缺点的累积。 43.天赐我一双翅膀,就应该展翅翱翔,满天乌云又能怎样,穿越过就是阳光。 47.学习不一定成功,不学习一定不能成功。 40.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 92.只有你学会把自己已有的成绩都归零,才能腾出空间去接纳更多的新东西,如此才能使自己不断的超越自己。 27.明白事理的人使自己适应世界,不明事理的人硬想使世界适应自己。 62.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就永远只能是死水一潭。 22.只要你还活着,你就没有理由逃避问题,你也有机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8.世上许多事情是我们难以预料的,总会遇到很多不如意的事。 21.我不能说只要坚持就能怎样,但是只要放弃就什么都没有了。 13.沧海可填山可移,男儿志气当如斯。 12.成功与不成功之间有时距离很短,只是后者再向前了几步。 53.人的一生也不可能顺顺利利,总会遇到一些风风雨雨。要经历风雨,就必须把自己磨练成一个对待困难不折不挠的强者,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没有人会甘于做弱者,让生命流失在无 声的岁月间。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
我能画一画
岭:高大连绵的山脉。 峰:高而尖的山头。
横看成岭侧成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教学反思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
(教学反思参考1)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教学《题西林壁》这首诗时、我课前先布置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有关于题壁诗的、有关于苏轼生平的、还有苏轼的其他著作等、以便于课前预习的资料查阅、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了诗歌的背景、相关的内容、更有助于诗歌学习.由于这首诗的诗句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因此、教学本诗时、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我先采用讨论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探讨这首诗的含义、使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我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比如对一个同学、我们应该怎样看?只看到他的缺点呢、还是只看到他的优点呢?还可以举出其他事例、告诉同学们今后应如何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你还发现了哪些站在不同角度会看见不同的事物的例子、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没想到、学生回答地让我惊讶!他们说出了很多连我都没发现的例子、我不得不称赞他们的观察力、我顺势又提了个问题:通过学习了古诗,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他们回答地也比较到位.通过这样的学习、从而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体会诗中的情和理、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初步感受能力;二是开拓学生视野、让他们感受祖国风光的壮美、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而且懂得了应该怎样正确地对待人和事.我认为在教学古诗时、让学生以诗人的身份去读去感悟、效果较好.整堂课用“赏美景、品名诗”这条线串起来、这样活而不散.在这堂课中我还做到了个性化朗读和多元化感悟、使得学生更能品出“诗中有画、诗中有歌、诗中有理”的韵味、实现了学习目标.当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1.由于学生感悟很多、所以预设的拓展的内容没有出示;虽然力求关注每位学生、设计了多样化评价、解说式评价、引导性评价等评价方式、但真正到了课堂上、还是觉得不尽完美.2.在处理教学难点时、有点急于求成.在前两句诗歌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基本明白“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但要他们谈谈学习古诗后有什么启发时、学生思维转不过来、于是我直接点拨、没有给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机会(心里担心着时间所剩无几了).其实、应该给学生充分思考、讨论的时间、最后的拓展阅读完不成的话、可以放到课后.《游山西村》:备课充足、能使课堂发挥得更加的好.在备课《游山西村》这首诗时、我就感叹于诗人用词的精炼、准确、仅“山重水复无疑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把作者当时由疑惑到惊喜的转变表现得淋漓尽致.整首诗蕴涵的东西很多、有对美的诠释、不仅景美而且人情更美.在上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进行质疑、我们班一向容易走神的廖国欣站起来就问:“柳暗花明又一村”是什么意思?我让学生分解字来解释、“柳暗”柳是指什么?学生回答:“柳树”、“暗”呢?“就是柳树很多、很荫深.”“花明”、学生对这个没有能理解、我引导说春天的鲜花开得怎样、“鲜花一丛丛、颜色很鲜艳”.谁能把这句话连起来说?梁乐儒拿起书:“这句诗是说陆游骑着驴走在山间、山一座又一座、水一条又一条、陆游怀疑前面没有路了、忽然他发现柳树荫深、鲜花鲜艳、不远处看到了一个村庄.”我一听、骑驴、就知道他是看插图知道的、我立即传递给学生另一种学习诗歌的办法、看插图.借助机会、我顺势让学生找找、“这句诗中写了哪些景?”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山、水、柳树、花.”我指着诗句轻声地问:“只写了景物吗?有写心情的吗?”学生受到了挑战、悄悄地诵读了诗句、“有、疑字、诗人看到重重山、怀疑没有路了.”我激动地说:“好、读得真认真、再看看、还有吗?”另一个学生说:“老师还有、又字、我体会到了陆游当时看到村庄他很高兴.”“能把高兴换一个词吗?”“惊奇”接近了、又高兴又惊奇、可以说“惊喜”、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体会到了诗人心情的转变过程、我告诉学生这种写法就是“情景交融”.学生听得特别的认真.平时问题最多的蒙哲平站起来问:“张老师、这句话说诗人去山西村的路上、为什么放在后面写?是不是弄错了.”这下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故意说;“是啊、是诗人弄错了吧?同意吗?”学生若有所思地进入了思考、有个同学说:“我不同意、诗人没有写错、他是把他在路上遇到的事情回忆说给山西村的村民听.”说得对啊、其实这是一种倒叙的写法、这样更加的突出了最后两句、我这样一说学生、就联系到上个学期学习的《燕子专列》也是采用了这种写法.。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课古诗两首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 不识庐山 真 面 目, 自己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28
诗的大意是:
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 伏,从侧面看,是巍然耸立的高 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 看庐山,看到的景色各不相同。 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自 己在这座山当中,视野太窄了。
29
背一背:
背古诗
题西林壁
22
远
高
各 不 同
近
低
23
题西林壁
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
认识 远近高 低 各 不 同。 面貌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庐山所呈现的景象
24
题西林壁
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
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隐( 稳(
峰( 锋(
) )
) )
36
当堂小测
1、比一比,再组词。
缘( 缘分 绿( 绿色 侧( 测( ) )
) 隐( 隐藏 ) 稳( 安稳 峰( 锋( ) )
37
) )
当堂小测
1、比一比,再组词。
缘( 缘分 绿( 绿色 侧( 侧面 测( 测量
) 隐( 隐藏 ) 稳( 安稳 )峰( ) 锋( ) )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10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11
横看
连绵起伏的山岭
12
山 岭
13
侧看
高耸入云的山峰
14
山 峰
15
山岭:连绵起伏 山峰:高耸入云
四年级上册人教版古诗
四年级上册人教版古诗《题西林壁》 - 诗题:《题西林壁》 - 作者:苏轼(宋) - 完整诗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游山西村》 - 诗题:《游山西村》 - 作者:陆游(宋) - 完整诗文: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诗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作者:李白(唐) - 完整诗文: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 - 诗题:《送元二使安西》 - 作者:王维(唐) - 完整诗文: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过故人庄》 - 诗题:《过故人庄》 - 作者:孟浩然(唐) - 完整诗文: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独坐敬亭山》 - 诗题:《独坐敬亭山》 - 作者:李白(唐) - 完整诗文: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望洞庭》 - 诗题:《望洞庭》 - 作者:刘禹锡(唐) - 完整诗文: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忆江南》 - 诗题:《忆江南》 - 作者:白居易(唐) - 完整诗文: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乡村四月》 - 诗题:《乡村四月》 - 作者:翁卷(宋) - 完整诗文: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四时田园杂兴》 - 诗题:《四时田园杂兴》 - 作者:范成大(宋) - 完整诗文: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说课(精选17篇)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说课(精选17篇)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说课篇1一、说教材教材简析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组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
这一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进行编排,这一组课文选择的文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更重要的是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
因为这一课包含有两首古诗,需要两课时进行教学,所以,我在这儿,用十五分钟的时间,只能简单谈谈《题西林壁》这一首古诗的说课。
大家都知道《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
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庐山的感受。
前两行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
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重峦叠障;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这里的幽,是幽谷的幽)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现在,我再来说说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这里,我需要说明的是,在语文课程标准里边儿明确指出,关于识字写字的教学,有十分清楚的要求:即,在某一阶段,有些汉字只要求会认,不要求会写,而且对识字写字的要求是下要保底,也就是要保证一个最基本的底线,上不封顶。
游山西村题西林壁对比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 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俗语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谢谢大家!
山西村柳暗花明之美景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 、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 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异:1、游的地点侧重不同:
2、表达人生哲理不同:
游的地点侧重不同
农家生活场景情趣和田园风光
四年级上册古诗:题西林壁 [宋]苏轼
庐山之景
侧 远
横
高 近
低
பைடு நூலகம்不同人生哲理
《题西林壁》写作背景
苏轼于1084年被贬所改迁 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 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 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 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 游诗。《题西林壁》是游庐山后 的总结。
贬:降职 左迁
两首都是“游”
记诗。
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
同:1、两首都是“游” 记诗
银川市实验小学阅海第一校区
韩翠莹
1、都是在人生失意的时候寻找一丝安慰阐
述哲理。
2、两首都是“游” 记诗。
《游山西村》写作背景
因为极力赞助张浚北伐 ,被投降派劾以罢官闲居 。诗人心中当然愤愤不平 ,对照尔虞我诈的官场, 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 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诗 题中“山西村”,指三山 乡西边的村落。所以这首 诗是诗人处于人生失意时 的作品。
《游山西村》之名句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 光无限,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表现了 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性,令人回味无 穷。现在多用来比喻困境中也往往蕴含着 希望。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同步练习
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同步练习题一、默写《题西林壁》并结合诗句理解词语。
《题西林壁》题:____________西林:________________只缘:__________不识:________________横看:________________二、读《题西林壁》,按要求填空。
1.《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__。
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______、______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位置观看____________的感觉。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俗话说:“当事者迷。
”诗中有哪句诗说明这个道理,请填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的启发是()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它方面。
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调查了解,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
二、把下面的词组织成句,句子要通顺。
1.来了果子野的早已秋天满山熟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个想到心惊有点一就肉跳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默写《游山西村》游山西村,。
,。
,。
,。
二、填空1.此诗选自《》,作者,字,号。
(朝)著名诗人。
现存诗作近万首,是我国诗歌历史上最“多产”的作家。
有《》《》等传世。
2.“,”蕴含深刻哲理。
3.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一、“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设计
5古诗两首教学内容:学习苏轼的《题西林壁》和陆游的《游山西村》教学总目标:1、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2、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题西林壁(苏轼)教学目标:1、借助字典弄清词句的意思;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常规教具、相关图片等教学过程:一、导入,引入新课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
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
(放映庐山课件)(目的: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生谈感想(目的: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二、讲解1、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2、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重点:卷舌音、平舌音)3、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
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
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
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师配乐朗诵古诗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古诗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古诗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古诗包括题西林壁游山西村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等。
以下是这些古诗的相关介绍:题西林壁作者介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他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出处:这首诗是苏轼在游览庐山时所作。
注释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壁:墙壁。
横看:从正面看。
侧看:从侧面看。
远近高低:指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只缘:只因为。
翻译: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赏析:这首诗通过描写庐山的景色,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就必须全面客观地去观察和分析,不能只从一个角度去看待。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庐山的不同形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庐山呈现出不同的样子,这体现了庐山景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后两句则是诗人的感悟,他通过自己在庐山之中无法看清庐山真面目的经历,告诉我们要想看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跳出事物本身,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和分析。
游山西村作者介绍: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词,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涵盖了爱国情怀、田园生活、爱情等多个方面。
出处:这首诗是陆游在罢官归乡后所作,描绘了他在山西村的所见所闻。
注释腊酒:腊月里酿造的酒。
足鸡豚: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
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
山重水复: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
柳暗花明:柳色深绿,花色红艳。
箫鼓:吹箫打鼓。
追随:紧跟着。
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作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和五谷神,祈求丰收。
古风存: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
翻译: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不醇厚,丰收的年景农家待客菜肴非常丰盛。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5古诗两首 课堂重点笔记
5、古诗两首
一、四会生字
莫莫哭变幻莫测莫不欢喜易混字:冷漠寂寞
腊腊月腊梅腊肉易混字:猎人爱惜
浑浑然天成浑厚浑浊易混字:挥汗如雨光辉
疑疑问怀疑半信半疑易混字:凝视新颖
二、会认生字
豚河豚豚鼠
三、多音字
重要不堪重负
重
重逢山重水复
四、主旨理解
《题西林壁》作者抓住了庐山的姿态谈感受,赞美了庐山的雄奇壮观、千姿百态的景象,于写景之中寄寓一定的哲理。
《游山西村》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里,农村喜悦欢腾的景象和风光习俗,展现了一幅田园生活的美好图画。
赞扬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体现了诗人热爱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五、蕴含哲理
《题西林壁》蕴含着“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深刻哲理。
《游山西村》则由“柳暗花明”的自然景观入手,发出了“绝处逢生”的感叹。
六、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书名文学家、画家、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词派代表人物,与苏洵,苏辙并称“三苏”。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风格雄浑浩方,激情洋溢。
七、课外扩展
哲理诗欣赏观书有感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成语源头活水出处,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世界地图引起的发现》四篇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教材简析:《题西林壁》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
宋朝著名诗人苏轼在游览庐山后采用叙事与说理相结合的方式,将自己的所看所感记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成为不朽的佳作。
《游山西村》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村的风光习俗,展现了一幅田园生活的美好图画。
赞扬了农民的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题西林壁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准备1.橡皮泥。
2.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3.powerpoint。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吟诵):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
请全班打开课本第22面,齐读古诗《题西林壁》。
(生读古诗,师板书课题)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
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二、学习课文(一)解诗题,知作者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小四语文第8讲: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学生版)
第8讲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题西林壁这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
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
前两行诗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
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是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则是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障;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游山西村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第一、二行诗写不要笑话农人田家的腊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
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
第三、四行诗写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善状难写之景,又于写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
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难点: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一、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
《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中心思想及赏析
《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中心思想及赏析《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中心思想及赏析引导语:《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这两首诗都是哲理诗,各自告诉了我们关于人生的道理,这两首诗中心思想是什么?应该怎么赏析这两首诗呢?题西林壁 [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中心思想】《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赏析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每课详解:第2单元第5课 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柳暗花明又一村。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4.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主要作品:《惠崇〈春江晓景〉》《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
其诗歌的主题是抗金复国和同情人民苦难,他的诗艺术风格雄浑豪放、激情洋溢。
主要作品:《示儿》《书愤》《卜算子•咏梅》《诉衷情》等。
1.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2.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
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因在隆兴二年(1164)积极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符离战败后,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从隆兴府通判任上罢官归里。
陆游回到家乡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
“慷慨心犹壮”的爱国情绪,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
√海 豚hǎi tún腊(là nà )酒 浑( hún hùn )水摸鱼 莫( mò mè )笑 海豚( tún tén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小学四年级全阅读古诗1一4首
小学四年级全阅读古诗1一4首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学校四班级全阅读古诗1一4首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学校四班级全阅读古诗1一4首第5课、古诗两首《题西林壁》苏轼(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凹凸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游山西村》陆游(宋)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第20课、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唐)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唐)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语文园地里还有一首:《过故人庄》孟浩然(唐)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二.学校四班级阅读竞赛必背40首古诗滁州市琅琊路学校课外阅读必背古诗类四班级上学期学校生必背古诗篇目(后89首)200九、9班级:姓名:四一、冬夜读书示子聿(yù)(南宋陆游)(苏教版/第11册)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四二、观书有感(南宋朱熹)(苏教版/第11册)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pái huái)。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四三、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四四、从军行(唐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四五、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四六、华山(宋寇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四七、峨眉山月歌(唐李白)(苏教版/第7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qiāng)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yú)州。
四八、竹枝词(唐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苏轼
墙壁
题西林壁
写在西林寺墙壁上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
居士,眉山人。他在诗、词 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 做作品大都挥洒自如,明快 豪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 他以诗为词,扩展了词的领 域和表现手法,对词的发展 作出了贡献。著有《东坡全 集》。
美
人
景色迷人
更 美
这首诗是作者居住山阴 老家农村时所作。生动地描 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 光,对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 流溢着喜悦、挚爱的感情。 诗中的三、四两句,尤其写 得流利生动,已经成为广泛 流行的成语。
古 你不要因农家的腊酒浑浊而笑话他们, 诗 他们是用丰足的菜肴款待你,没有把你
当成外人。
散 山岭重叠,溪水弯曲,远望好像前面已 经没有路了,
译 走到近前才知道在垂柳掩映山花烂漫的 地方又出现了一个山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赞扬了农民的淳朴、好客的品 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 感情。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 锦簇,春光无限,又形容陷入困境 ,好像已经没有希望,忽然绝处逢 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 的信心。现在多用来比喻人在遇到 困境时会生出许多希望。
游山 西村
叙事
莫笑 腊 酒 浑 留客 足 鸡 豚
写景
山水环 绕 柳绿 花 艳
盛情待客
景
诗句意思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不要笑话农家的腊酒浑浊
诗句意思
丰年留客足鸡豚
在丰收之年款待客人,有足够 的鸡和猪。
不要笑话农家的腊酒浑浊,
在丰收之年款待客人,有足够 的鸡和猪。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 怀疑无路可走时
走到近前
才知道在垂柳 掩映山花烂漫 的地方又出现 了一个山村。
面目,是因为我自己身在 庐山之中
小组讨论:
1、怎样才能够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你从这首 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测一测: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
句诗启示人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
2、学了这首诗,我懂得了 看事物的角度不同,
得到的结论也不同 ,我们要从不同角度思考问
题,客观全面的看待问题
。
背一背: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 侧 ,
各不同。
不识 真面目,
身在
。
你是否有在农村生活的经历 ?说说农村给你感受。
陆游
游山西村
(南宋) 陆游 hún
莫笑-农家\腊酒浑,
tún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1知诗人,解题意
中文名:陆游 别名: 陆放翁 国籍: 中国
真实的全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放飞想象:
横着看,庐山 侧着看,庐山 从远处望,庐山 从近处看,庐山 从高处俯视,庐山 从低处仰望,庐山
千姿百态 变化万千
; ; ; ; ;
……
古 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
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
诗 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
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
今 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 译 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
游山西村
民族: 汉
出生地: 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
出生日期:1125年11月13日 逝世日期:1210年1月26日
在山西村游玩。
职业: 诗人,词人
主要成就:诗词创作代表作品:
《放翁词》1卷《渭南词》2卷、
《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创
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是古
代诗人中创作作品最多的
平生作诗近万首, 是古代诗人中创作作 品最多的,其作品多 强烈抒发自己的政治 抱负和强烈的爱国情 怀,同情人民疾苦, 思想性很强。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巍然耸立的险峰 连绵起伏的山岭
横为 岭
横看 ----------成岭
高高耸立的 为峰
峰
侧看
------------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远看
近看
抬 头 仰 望
低 头 俯 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