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题西林壁(网友来稿)_2
《望天门山》原文及鉴赏
《望天门山》原文及鉴赏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翻译: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浩然奔流到这里折回。
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
赏析李白这首诗,用碧水、青山、帆影、红日等绚丽多彩的物象,与诗人心中的断、开、出、来等意象,表现了雄伟壮丽的江山景观。
全诗四句,每句都是一个特写镜头。
在这幅壮丽的山水画中,山显得多么灵秀,水显得多么矫健,帆又显得多么潇洒。
在这景色的背后,反映了诗人的气宇、感情和风貌。
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体会到诗人的心情是愉快的,充满青春活力,对前途无限向往。
译文篇二“望”字统领全诗这是一首江行写景的七绝诗,题为“望天门山”,可见作为描写对象的天门山风光,系李白舟中放眼而“望”之所得。
全诗在“望”字统领下展开,“天门”之山形水色融为一体,雄奇壮伟的景象得到充分的展现。
李白身在船上,眼望两岸青山,有船不动而山在动的错觉,故描写出“两岸青山相对出”的佳句,似青山有情,欣然出迎远来的孤帆,颇富情趣。
山水互为映衬诗中的山水是紧密关联,互为映衬的。
楚江浩荡,似乎把“天门”冲“开”,而“天门中断”使楚江得以奔腾而出。
天门两峰横夹楚江,而楚江激流穿越天门。
山依水立,水由山出,山水相连,景象壮观。
“碧水东流”为山峰所遏制,故至天门而回旋,山为水开,水为山回,互为制约,又融为了一体。
“相对出”的“两岸青山”,与水中的“孤帆一片”,点面结合,动静相衬,构成一幅完整而动人的画面。
通览全诗,山形水势,或合说,或分描写,或明提,或暗示,密切相关,互映互衬,展现出了极为宏阔壮观的景象。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2.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读懂诗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读懂诗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小学三年级语文《题西林壁》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语】《题西林壁》是宋代⽂学家苏轼的诗作。
这是⼀⾸诗中有画的写景诗,⼜是⼀⾸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景⾊的描绘之中。
前两句描述了庐⼭不同的形态变化。
以下是整理的⼩学三年级语⽂《题西林壁》原⽂、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三年级语⽂《题西林壁》原⽂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低各不同。
不识庐⼭真⾯⽬,只缘⾝在此⼭中。
注释: ⑴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
⑵横看:从正⾯看。
庐⼭总是南北⾛向,横看就是从东⾯西⾯看。
侧:侧⾯。
⑶各不同:各不相同。
⑷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指庐⼭真实的景⾊、形状。
⑸缘:因为;由于。
此⼭:这座⼭,指庐⼭。
译⽂: 从正⾯、侧⾯看庐⼭⼭岭连绵起伏、⼭峰耸⽴,从远处、近处、⾼处、低处看庐⼭,庐⼭呈现各种不同的样⼦。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真正的⾯⽬,是因为我⾃⾝处在庐⼭之中。
【篇⼆】⼩学三年级语⽂《题西林壁》教案 教学⽬标: 1、认识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题西林壁》古诗。
3、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的⼼境,能把读的感受与他⼈交流。
4、体会观察的地点和⾓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样。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境。
2、引导学⽣把握好朗读的。
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体会诗⼈“*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的感受。
教学准备:学⽣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教学过程: ⼀、激情导⼊ 师:我们的祖国⼭清⽔秀、风景优美。
由古⾄今,许多⽂⼈墨客都留下了⼤量的赞颂祖国⼤好河⼭的佳作,你们都积累了那些有关这⽅⾯的古诗呢? 师:的北宋诗⼈苏轼在观赏了庐⼭后,写下⾄今仍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古诗(板书诗题) ⼆、初学感知 师:请同学们⾃读古诗,把不认识的⾃勾出来。
指名读。
正⾳ 再来读⼀遍,注意停顿。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题西林壁,教案教学设计]古诗两首望天门山ppt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题西林壁,教案教学设计]古诗两首望天门山ppt课时备课【本学期总第5 课时】【本单元第5 课时】【课题】:古诗两首【课型】:新授课【主备人】:好生镇中心小学杜建民【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是个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重难点关键】: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具准备】: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作品。
教师准备:准备有关的图画,一段古筝演奏的音乐。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1、复习学过的赞美长江的古诗。
通过自由背、指名背创设情境。
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学习《望天门山》1、屏幕显示长江的画面,听录音朗读。
2、学生分组自由读。
3、教师范读。
4、初步理解诗的内容:(1)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其他同学解答。
(2)教师解答归纳。
5、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1)让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闭上眼睛)。
(2)让学生说说古诗描绘的画面。
(可在小组内交流)(3)讨论:古诗描绘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6、指导背诵:(1)自由背(2)小组内轮流背【教学反思】:课时备课【本学期总第6 课时】【本单元第6 课时】【课题】:古诗两首【课型】:新授课【主备人】:好生镇中心小学杜建民【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是个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重难点关键】: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具准备】: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作品。
教师准备:准备有关的图画,一段古筝演奏的音乐。
【教学内容】: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学过的内容1、名背诵2、默写《望天门山》二、学习《题西林壁》1、屏幕显示庐山的画面,听录音朗读。
2、学生分组自由读。
3、教师范读。
4、初步理解诗的内容:(2)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其他同学解答。
课标版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题西林壁》课件.ppt
谢谢你的阅读
7
1、比一比,再组词。
缘( ) 隐( ) 绿( ) 稳( )
侧( ) 峰( ) 测( ) 锋( )
2019年10月17
谢谢你的阅读
8
横看成岭 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 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2019年10月17
谢谢你的阅读
9
2019年10月17
谢谢你的阅读
4
真实的全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2019年10月17
谢谢你的阅读
5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 成岭 侧 成峰, 远近 高低 各 不同。 不识 庐山 真 面 目, (轻读) 只缘 身在 此 山 中。 (强调)
2019年10月17
谢谢你的阅读
6
2019年10月17
题西林壁
制 作:吴玉文
工作单位:甘肃省山丹县南关小学
2019年10月17
谢谢你的阅读
பைடு நூலகம்
1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2019年10月17
谢谢你的阅读
2
墙壁
题西林壁
2019年10月17
谢谢你的阅读
3
巍然耸立的险峰 连绵起伏的山岭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诗中有画 诗中有理——《望天门山》和《题西林壁》
诗中有画诗中有理——《望天门山》和《题西林壁》
作者:王自文转贴自:外国语学校翻阅小学语文教材,我们看到许多散珠般的古诗篇目,虽然时光之河流逾千载,但辉煌灿烂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依然闪光夺目。
《望天门山》和《题西林壁》这两首古诗都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但《望天门山》主要写所见,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美,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人生态度;《题西林壁》侧重讲所感,感悟人生哲理。
教材选编这两首古诗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体会诗中的情或理,二是开拓视野,感受祖国风光的壮美。
《望天门山》写的是眺望天门山的景象,诗人抓住天门山隔江对峙的特点,分步描绘。
第一句主要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出现了一道壁立的峡谷。
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
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向东奔流,到这里江面变窄,激起滔天的波浪。
第三、四句写行船的感受。
青山、碧水、白帆染着金色的阳光,构成了一幅壮丽的画面。
这正是我们常说的诗中有画。
《题西林壁》侧重写感受。
头两句写所见,概括叙述游览庐山的总体印象:平视是一道起伏的山岭,侧视成了一座高耸的山峰,远看,近看,俯视,仰视看到的各不一样。
强调了这都跟观赏的人所处的位置和所站的高度有关。
后两句写所感,讲了从看庐山的经历中所悟出的道理:置身山中,不识全貌。
这两句已成为至理名言。
它告诉我们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客观全面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
这正是我们常说的诗中有理。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
苏轼出生在书香门第,自幼聪慧 好学,早年在京城任职,后因“ 乌台诗案”被贬至各地,历经坎
坷。
苏轼的文学创作涉及诗、词、散 文等多种体裁,其诗清新自然, 词豪放洒脱,散文则纵横捭阖,
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题西林壁的创作背景
题西林壁是苏轼在庐山游览时写下的名篇,全诗描绘了庐山的景色和作者的感受。
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承
题西林壁作为中国古诗的经典之作,被广泛传播和传承。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成 为了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这首诗促进了文化交流和传承,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中国 古诗的魅力。
激发文学创作灵感
题西林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激发了众多文学创作者的灵感。在现代 文学、诗歌、散文等领域,有许多作品受到了这首诗的启发和影响,成为了文学艺术的佳 作。
苏轼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庐 山的不同角度和层次,使读者能 够感受到山峦叠嶂、峰回路转的 景象。
意境:苏轼对庐山的情感和思考
对庐山的情感
苏轼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庐山的热爱 和敬仰,以及对自然的赞美和向往。
对庐山的思考
苏轼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庐山的哲学 思考,包括对人生、宇宙等方面的感 悟,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苏轼的智慧和 思想深度。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03
题西林壁的艺术手法和语言特 色
艺术手法:比喻、拟人、借景抒情等
比喻
诗人将庐山比喻为“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形象地描绘了 庐山多姿多彩的姿态。
拟人
借景抒情
诗人通过描绘庐山的景色,表达了自 己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感慨,如“不 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诗人将庐山赋予人的特性,如“不识 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使 读者感受到山的灵性和生命力。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课文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课文望天门山李白唐代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词句注释天门山:位于今安徽省当涂县西南长江两岸,东为东梁山(又称博望山),西为西梁山(又称梁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
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当涂在战国时期属楚国,故流经此地的长江称楚江。
开:劈开,断开。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一作“直北”,一作“至北”。
回:回漩,回转。
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出:突出,出现。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白话译文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浩然奔流到这里折回。
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词句注释⑴饮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饮酒。
⑵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显得美。
⑶空濛:细雨迷蒙的样子。
濛,一作“蒙”。
亦:也。
奇:奇妙。
⑷欲:可以;如果。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⑸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白话译文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四年级古诗两首题西林壁知识点
四年级古诗两首题西林壁知识点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四年级语文课本中的古诗《题西林壁》,这可是一首很有深意的诗呢!先来说说作者苏轼。
苏轼是北宋时期一位非常有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他的诗词文章都写得特别好,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题西林壁》这首诗的原文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咱们一句一句来理解。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耸立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子。
这告诉我们,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会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两句就更有深意啦!为什么不能认清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只因为自己就在这座山里面呀。
这其实是在说,我们在看待问题、认识事物的时候,常常会受到自身所处位置和局限的影响,导致不能全面、客观地认识事物。
再来讲讲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苏轼游览庐山,被庐山的美景所吸引,同时也对庐山的形态变化产生了思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从这首诗里,咱们能学到不少东西呢。
首先,它教会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
就像我们在做数学题的时候,有时候换一种解题思路,可能就会迎刃而解。
其次,它也提醒我们,在评价和判断事物的时候,要尽量跳出自己的局限,更全面、客观地去看待,这样才能得出更准确的结论。
接下来,咱们说说这首诗在语言上的特点。
整首诗的语言简洁明快,没有生僻的字词,但是却把道理说得很清楚。
苏轼用生动形象的描写,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庐山不同角度的样子。
在学习这首诗的时候,大家还要注意诗词的朗诵。
要读出节奏和韵律,比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样读起来就更有韵味啦。
关于这首诗的考点,老师也给大家总结一下。
一般会考察诗句的默写、诗句的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等等。
大家一定要把这些知识点牢记在心哦。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首诗,咱们再来看几个和它相关的例子。
《望天门山》原文及赏析
《望天门山》原文及赏析
【小编寄语】古诗,就是一个艺术作品,一个塑造作者情感世界的艺术作品,或表达某种情感,或描绘某种期待。
今天,语文小编跟大家分享古诗两首《望天门山》原文及赏析,一起来学习一下。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原文及赏析
原文:
天门中断楚*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作者:
李白(701-762)当然是大家公认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天才诗人之一,大多数人认为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词人。
他祖籍陇西(今甘肃),一说生于中亚,但少年时即生活在蜀地,壮年漫游天下,学道学剑,好酒任侠,笑傲王侯,一度入供奉,但不久便离开了,后竟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
他的诗,想象力“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确无人能及。
北宋初年,人们发现《菩萨蛮》“平林漠漠*如织”和《忆秦娥》“秦娥梦断秦楼月”两词,又尊他为词的始祖。
有人怀疑那是后人所托,至今聚讼纷纭。
其实,李白的乐府诗,当时已被之管弦,就是词的滥觞了。
至于历来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这两首词,格调高绝,气象阔大,如果不属于李白,又算作谁的作品为好呢?
注释:
天门山: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南,有东西两山,东名东梁山(古称望博山),西名西梁山。
两山夹长*对峙耸立,犹如高大的天门,故名。
楚*:这一段长*古属楚地,故云。
【赏析】:
壮丽的河山,使气度超凡的诗人兴味盎然;迷人的风光,荡涤了才华横溢的谪仙在*上的忧烦。
本诗以巨大的艺术力量,表现了李白对祖
国山川无限热爱的情感。
碧水、青山、红日、白帆,构成了**鲜明的画面,让人赏心悦目,啧啧称羡。
题西林壁古诗的意思和注释
题西林壁古诗的意思和注释一、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二、注释1.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2. 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3. 侧:侧面。
4. 各不同:各不相同。
5.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6.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7. 缘:因为;由于。
8.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三、诗句意思1.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意思: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 解析:这两句诗描述了观察者从不同的角度(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去看庐山时,所看到的庐山的形态是不一样的。
它写出了庐山的雄伟多姿,同时也为后面两句诗的哲理表达做了铺垫。
2.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意思: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 解析:这两句诗是全诗的主旨所在。
它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即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往往会受到自身所处位置(主观因素)的限制,难以全面、客观地认识事物的全貌。
就像在山中难以看清整座山的全貌一样,只有跳出局部,从整体上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
四、练习题(20题)及解析(一)字词理解类(5题)1. “题西林壁”中“题”的意思是()A. 题目B. 书写,题写C. 话题答案:B。
解析:“题西林壁”就是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意思,所以“题”在这里是书写、题写的意思。
2. “只缘身在此山中”中“缘”的意思是()A. 缘分B. 沿着C. 因为答案:C。
解析:“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思是只是因为自己在这座山中,所以“缘”是因为的意思。
3. “横看成岭侧成峰”中“岭”和“峰”的区别在于()A. 岭是高大的山脉,峰是高耸的山头B. 岭是连绵的山,峰是高耸而尖的山头C. 岭是单独的山,峰是众多山的组合答案:B。
李白望天门山原文及翻译
李白望天门山原文及翻译李白望天门山原文及翻译“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出自李白的《望天门山》。
下面是应届毕业生网小编Lynn整理的.相关内容资料。
(更多内容请关注应届毕业生网) 【原文】望天门山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⑵,碧水东流至此回⑶。
两岸青山相对出⑷,孤帆一片日边来⑸。
【注释】⑴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
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⑵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楚江:即长江。
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劈开,断开。
⑶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一作“直北”。
回:回漩,回转。
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⑷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出:突出,出现。
⑸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译文】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奔流到这里回旋徘徊。
两岸边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我乘着一叶孤舟从日边而来。
【创作背景】据安旗编著的《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和郁贤皓编著的《李白选集》,《望天门山》是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行至天门山,初次见到天门山时有感而发的。
【诗人简介】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汉族,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的原文、全诗简单意思翻译译文、注释及鉴赏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的原文、全诗简单意思翻译译文、注释及鉴赏《题西林壁》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中的一首古诗,由宋代诗人苏轼所著。
以下精心整理了《题西林壁》古诗的原文、全诗简单意思翻译、词语注释及鉴赏,供大家参考学习。
【原文】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翻译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词语注释】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2.题:书写,题写。
3.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这首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4.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5.侧:侧面。
6.各不同:各不相同。
7.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8.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9.缘:因为;由于。
【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族,眉州人。
北宋诗人、词人,宋代文学家,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存诗3900余首。
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中秋》、《赤壁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记承天寺夜游》等。
【创作背景】苏轼于公元1084年(神宗元丰七年)五月间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鉴赏】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观感的。
有时你看到到是起伏连绵的山岭,有时你看到的是高耸入云端的山峰。
21古诗两首《望天门山》
题西林壁的全诗诗意
题西林壁的全诗诗意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一、诗意1.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诗意: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子。
- 解析:这两句诗描述了观察者从不同的角度(横、侧、远、近、高、低)去看庐山时,所得到的不同视觉感受。
它通过对庐山不同视角下的景象描写,展现出庐山的雄伟多姿,同时也为后面的哲理感悟做铺垫。
2.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诗意: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自己就在庐山之中。
- 解析:这两句诗是全诗的主旨所在。
它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往往会受到自身所处位置(主观因素)的限制,难以全面、客观地认识事物的全貌。
就像在山中看山,由于视野受限,不能看到山的整体形状一样。
二、练习题(20题)(一)理解性默写- 解析:这两句诗直接描绘了庐山从不同角度看呈现出不同景色的特点,是对庐山景色的直观描写,所以在考查描写庐山景色的诗句时,应填这两句。
- 解析:这两句诗通过对在山中难以看清庐山全貌的现象,引申出人们认识事物时受自身局限的哲理,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意思相符。
(二)字词解释3. “题西林壁”中“题”的意思是()A. 题目B. 书写,题写C. 问题- 答案:B- 解析:“题西林壁”的意思是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题”在这里是书写、题写的意思。
4. “横看成岭侧成峰”中“岭”的意思是()A. 高大的山脉B. 山峰C. 小山丘- 答案:A- 解析:“岭”在这里指连绵的高山,与“峰”(高耸的山峰)相对,从诗句中“横看”的视觉效果来看,是连绵起伏的样子,所以是高大的山脉。
5. “只缘身在此山中”中“缘”的意思是()A. 缘分B. 因为C. 沿着- 答案:B- 解析:“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思是只是因为自己在这座山里面,所以“缘”在这里是“因为”的意思。
李白诗《望天门山》原文赏析
李白诗《望天门山》原文赏析李白诗《望天门山》原文赏析《望天门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
此作品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动静虚实,相映成趣,并能化静为动,化动为静,给人一种新鲜的意趣。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李白诗《望天门山》原文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白《望天门山》【原文】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赏析】: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
两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
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
历来的许多注本由于没有弄清“望”的立脚点,所以往往把诗意理解错了。
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
诗的前幅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
”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
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
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
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
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人教版《望天门山》与《题西林壁》教案范文
人教版《望天门山》与《题西林壁》教案范文人教版《望天门山》与《题西林壁》教案范文这两首都描绘了祖国山川风光,但《望天门山》主要写所见,抒发了赞美之情;《》侧重讲所感,感悟人生哲理。
(2课时)1、学会本课的生字。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其中一首。
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1、古诗作为我国悠久文化的珍贵遗产,深受同学们的喜欢。
最近的课外时间你又背诵了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望天门山》,大家说可能怎样来学习?老师根据学生的建议,归纳出台下顺序(假如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没有这样的练习,有可能总结不出来,老师可以进展引导):3、解古诗的作者及背景;(1)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大体理解诗意;(2)体会作者的感情;(3)感情诵读。
第一步:1、根据搜集到的资料,谈谈你对作者的理解。
2、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
第二步:1、组合作,利用字典、课后注释和文中的插图(投影出示插图)自学古诗,互相交流。
2、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弄明白下面几个重点的的意思:天门、楚江、中断(中连续开)、开(通)、至此回(在这里拐弯),通过理解这些重点的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意图:运用小组合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意思,在充分自学的根底上互相交流、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学才能、合作才能。
]3、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直解决。
4、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也可以把自己想像到的画面简单画出来,在交流时结合画面表达。
(建议老师在交流中尊重学生不同的感受,不要强生表达得太一致,将大概诗意表达好即可。
)第三步:1、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交流。
第四步:1、刚刚,我们一起欣赏了这首诗歌所描写的宏伟的景象,体会了作者的赞美之情,让我们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题西林壁(网友来稿)
课时备课
【本学期总第5课时】
【本单元第5课时】
【课题】:古诗两首
【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好生镇中心小学杜建民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是个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重难点关键】: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具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作品。
教师准备:准备有关的图画,一段古筝演奏的音乐。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1、复习学过的赞美长江的古诗。
通过自由背、指名背创设情境。
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学习《望天门山》
1、屏幕显示长江的画面,听录音朗读。
2、学生分组自由读。
3、教师范读。
4、初步理解诗的内容:
(1)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其他同学解答。
(2)教师解答归纳。
5、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
(1)让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闭上眼睛)。
(2)让学生说说古诗描绘的画面。
(可在小组内交流)(3)讨论:古诗描绘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
6、指导背诵:
(1)自由背(2)小组内轮流背
【教学反思】:
课时备课
【本学期总第6课时】
【本单元第6课时】
【课题】:古诗两首
【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好生镇中心小学杜建民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是个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重难点关键】: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具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作品。
教师准备:准备有关的图画,一段古筝演奏的音乐。
【教学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学过的内容
1、名背诵
2、默写《望天门山》
二、学习《题西林壁》
1、屏幕显示庐山的画面,听录音朗读。
2、学生分组自由读。
3、教师范读。
4、初步理解诗的内容:
(2)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其他同学解答。
(3)教师解答归纳。
5、步学习理解诗的内容,讨论交流。
(1)老师朗读诗文或听录音让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闭上
眼睛)。
(2)学生说说古诗描绘的画面。
(3)讨论:古诗描绘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从《题西林壁》一诗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6、指导背诵:
(1)自由背(2)小组内轮流背。
7、拓展阅读:
搜集苏轼的其他作品,全班诵读。
8、作业
(1)会默写其中的一首古诗。
(2)给其中一首古诗配画,在班中展出。
【教学反思】: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