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古诗两首望天门山
李白《望天门山》注释及古诗赏析
李白《望天门山》注释及古诗赏析李白《望天门山》注释及古诗赏析望天门山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1.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
2.楚江:即长江。
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3.至此回:长江东流至天门山附近回旋向北流去。
4.回:回旋。
5.出:突出。
6.日边:天边。
古诗赏析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
两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
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
历来的许多注本由于没有弄清“望”的立脚点,所以往往把诗意理解错了。
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
诗的前幅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
”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
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
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
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
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幼儿唐诗《望天门山》原文译文鉴赏
幼儿唐诗《望天门山》原文|译文|鉴赏据安旗编著的《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和郁贤皓编著的《李白选集》,《望天门山》是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行至天门山,初次见到天门山时有感而作的。
我们也通过这首诗感受一下天门山千年前的风采吧!幼儿唐诗《望天门山》原文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及注释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注释⑴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
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⑵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楚江:即长江。
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劈开,断开。
⑶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一作“直北”。
回:回漩,回转。
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⑷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出:突出,出现。
⑸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赏析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
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
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
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
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写足也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这两句写诗人远眺天门山夹江对峙,江水穿过天门山,水势湍急、激荡回旋的壮丽景象。
第一句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李白《望天门山》全诗译文及赏析
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所以叫“天门”。
中断:指东西两山之间被水隔开。
楚江:即长江。
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劈开,断开。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回:转变方向,改变方向。
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天边。
出:突出,出现。
译文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
浩浩荡荡的长江东流到此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回旋着向北流去。
两岸边的青山,相对着不断现出,令人有两岸青山迎面扑来的感觉。
我仿佛乘坐着一艘小船从天边披着阳光顺流而下。
赏析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
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
“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
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两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
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
”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
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望天门山》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望天门山体裁:诗题文: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作者:名字:李白年代:唐代描述: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翻译:原文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
原文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据安旗编著的《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和郁贤皓编著的《李白选集》,《望天门山》当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春夏之交,二十五岁的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初次经过天门山所作。
赏析二:思想内容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
赏析三:艺术特色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
诗的前两句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
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第三句承前第一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第四句承前第二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
“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
《望天门山》古诗全文
《望天门山》古诗全文《望天门山》古诗全文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
近体诗形成前,各种汉族诗歌体裁。
也称古诗、古风,有“歌”、“行”、“吟”三种载体。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望天门山》古诗全文,欢迎大家分享。
望天门山唐代: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注释⑴天门山:在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
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⑵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了两山。
楚江:即是长江。
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劈开,断开。
⑶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一作“直北”。
回:回漩,回转。
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⑷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出:突出,出现。
⑸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赏析这一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
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
随着作者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
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
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写足也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
这一首诗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
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它所构成的意境优美、壮阔,人们读了诗恍若置身其中。
作者将读者的视野沿着烟波浩渺的长江,引向无限宽广的天地里,使人顿时觉得心胸开阔、眼界扩大。
小学古诗《望天门山》注释及译文
望天门山
唐代: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
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滚滚东流到这里,又回旋向北流去。
两岸青山互相对峙美景难分高下,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注释
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楚江:即长江。
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劈开,断开。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一作“直北”。
回:回漩,回转。
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出:突出,出现。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望天门山古诗原文与鉴赏翻译
望天门山古诗原文与鉴赏翻译《望天门山》原文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注释1、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
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2、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楚江:即长江。
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劈开,断开。
3、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一作“直北”。
回:回漩,回转。
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4、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出:突出,出现。
5、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望天门山》翻译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奔流到这里回旋徘徊。
两岸边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我乘着一叶孤舟从日边而来。
《望天门山》赏析【赏析一】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
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
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
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
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写足也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这两句写诗人远眺天门山夹江对峙,江水穿过天门山,水势湍急、激荡回旋的壮丽景象。
第一句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
望天门山原文赏析(最新)
望天门山原文赏析古诗两首《望天门山》原文及赏析原文: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作者:李白(701-762)当然是大家公认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天才诗人之一,大多数人认为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词人。
他祖籍陇西(今甘肃),一说生于中亚,但少年时即生活在蜀地,壮年漫游天下,学道学剑,好酒任侠,笑傲王侯,一度入供奉,但不久便离开了,后竟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
他的诗,想象力“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确无人能及。
北宋初年,人们发现《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秦娥梦断秦楼月”两词,又尊他为词的始祖。
有人怀疑那是后人所托,至今聚讼纷纭。
其实,李白的乐府诗,当时已被之管弦,就是词的滥觞了。
至于历来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这两首词,格调高绝,气象阔大,如果不属于李白,又算作谁的作品为好呢?注释:天门山: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南,有东西两山,东名东梁山(古称望博山),西名西梁山。
两山夹长江对峙耸立,犹如高大的天门,故名。
楚江:这一段长江古属楚地,故云。
【赏析】:壮丽的河山,使气度超凡的诗人兴味盎然;迷人的风光,荡涤了才华横溢的谪仙在政治上的忧烦。
本诗以巨大的艺术力量,表现了李白对祖国山川无限热爱的情感。
碧水、青山、红日、白帆,构成了色彩鲜明的画面,让人赏心悦目,啧啧称羡。
望天门山唐代: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注释⑴天门山:在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
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⑵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了两山。
楚江:即是长江。
2023年望天门山原文赏析
2023年望天门山原文赏析2023年望天门山原文赏析1原文: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诗词赏析:该诗为725年(开元十三年)作者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
李白无比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一生遍游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
该诗描写诗人舟行江中溯流而上,远望天门山的情景。
天门山为今安徽省芜湖市的东梁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总称。
《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
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
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
“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
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两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
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
”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
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
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原文、译文及作者介绍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原文、译文及作者介绍【望天门山】原文:望天门山【作者】李白【朝代】唐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作者介绍: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原文: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作者】苏轼【朝代】宋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三年级古诗两首望天门山知识点
三年级古诗两首望天门山知识点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三年级古诗中的《望天门山》,这可是一首非常精彩的古诗哟!先来说说作者李白,他可是唐朝大名鼎鼎的诗人,被称为“诗仙”呢!他的诗歌豪放飘逸,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和浪漫的情感。
《望天门山》这首诗的原文是:“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咱们一句一句来理解。
“天门中断楚江开”,这里的“天门山”可不是咱们平常说的那个门,而是两座山,就像大自然的大门一样。
长江水把这两座山从中间冲开,气势可太磅礴啦!“楚江”指的就是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下游地带属于楚国。
“碧水东流至此回”,碧绿的江水滚滚向东流,流到天门山这儿打了个转儿。
这说明水流湍急,天门山的地势险要。
“两岸青山相对出”,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着,好像在迎接我们,它们仿佛在比赛谁长得更高更挺拔。
“孤帆一片日边来”,远远地看到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慢慢驶过来。
这画面是不是特别美?接下来咱们看看这首诗的意境。
诗人通过描绘天门山的雄伟和长江水的汹涌,展现出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整首诗给人一种开阔、雄伟的感觉,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
再来说说这首诗的修辞手法。
“天门中断楚江开”用了夸张的手法,把长江水的力量夸大,突出了天门山被冲开的壮观景象。
“两岸青山相对出”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青山当作人来写,说它们相对而出,增加了诗歌的生动性。
在学习这首诗的时候,咱们还要注意生字词。
比如“断”字,要注意笔顺和写法;“碧”字上面是“王”和“白”,可别写错啦。
理解了诗意,咱们还可以试着把这首诗背下来。
背诵的时候,可以想象着诗中的画面,这样会更容易记住。
对于这首诗,咱们还可以做一些拓展学习。
比如,找一找李白其他描写山水的诗,对比着读一读,看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另外,同学们可以试着根据这首诗画一幅画,把自己心目中的天门山和长江画出来,这样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
考试的时候,关于这首诗可能会出这样的题目:让你解释某个字词的意思,或者让你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小学四年级语文《望天门山》课件优秀7篇
小学四年级语文《望天门山》课件优秀7篇望天门山课件篇一一、教材简介本课文是三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古诗,李白的《望天门山》,我略去其中的写字和识字环节,和大家探讨的是如何更好地学习古诗。
我确定本首诗的教学目标是: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感情,热爱祖国河山2、能正确朗读、会背诵3、感受语言,积累语言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法如下:二、层层深入,图文结合(教法)我把学习由浅入深,板画与古诗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真正领略古诗的风采。
学生该如何有效学习呢,可以概括为三、读中感悟,感悟促读(学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边读边感悟,感受到的内容用读来表达。
具体该如何操作呢?下面我简介教学流程(一)导入(背景导入)我觉得这样可以更好的理解诗的内容。
我这样给学生介绍,李白25岁时,离开四川去洞庭湖游览,接着他乘船顺江向东,在经过安徽省涂县的东西梁山时,看到滚滚的长江时,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李白当时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呢?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李白的这首《望天门山》此时板书课题(二)层层深入展开教学(1)读熟扫除障碍首先,让学生把诗读正确、流利,扫除生字障碍。
师:我们用两分钟的时间把这首诗读熟,放手让学生自由读,在读熟时,我接着引导学生读懂(2)读懂理解诗句意思在理解诗句意思时,学生读一句,教师板画一处,诗图结合,诗句的意思全在图中,一目了然。
这时再引导学生读诗,这次学生的感受一定和第一次不一样。
师:同学们看这首诗的四行两句,谁能读出不同语气,在学生的朗读中就会体验到第一句中长江的雄浑、辽阔、汹涌。
也体验到了第二句中那撒满夕阳的辽阔的长江中,那孤帆一点的绮丽、洒脱。
引导学生用各种形式朗读。
(3)品读感受语言的奇妙这是教学的难点,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很高的要求,我觉得这么好的语文素材,这么优秀的文化瑰宝,如果不利用好,太可惜了,但又不能强加给学生。
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是这样设计的,我让学生在不同的字下点上重音,然后朗读体会,谈自己的感受。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课文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课文望天门山李白唐代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词句注释天门山:位于今安徽省当涂县西南长江两岸,东为东梁山(又称博望山),西为西梁山(又称梁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
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当涂在战国时期属楚国,故流经此地的长江称楚江。
开:劈开,断开。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一作“直北”,一作“至北”。
回:回漩,回转。
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出:突出,出现。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白话译文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浩然奔流到这里折回。
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词句注释⑴饮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饮酒。
⑵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显得美。
⑶空濛:细雨迷蒙的样子。
濛,一作“蒙”。
亦:也。
奇:奇妙。
⑷欲:可以;如果。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⑸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白话译文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两首望天门山》gaidong
学习古诗方法:
• 1、知诗人,解诗题。 • 2、抓字眼,明诗意。 • 3、读诗句,悟诗意。
唐代诗人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701--762),字太白,盛 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最伟大 的诗人之一。号青莲居士。四川绵 州昌隆人。李白诗歌散失不少,今 尚存900多首,内容丰富多采,他一 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 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 千首诗,他的诗以磅礴雄伟的气势、 炽烈奔放的情感、丰富奇丽的想象、 大胆惊人的夸张、清新自然的语言, 创造出了瑰丽多彩的艺术形象,达 到了“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的艺术效果,被称为"诗仙"。
1、出,字写出了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 十分逼真地表现舟行过程中天门山特有的姿态。 2、日边来,写出了诗人望天门山的位置,是在 孤帆上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
小资料袋: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整首诗的意思:
高高的天门山被长江从中间劈开,成 为两山,碧绿的江水奔腾东流,流到这里 突然回旋澎湃,向北流去。 两岸的青山相互对耸立,一会儿出现, 一会儿又忽闪不见,一只小船从正乘风破 浪从日边驶来。
1.“欲把西湖比西子”中的“ 西子”是谁?
西施
2.诗人为什么要把西湖比作西施?
因为西施是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 美女,说明了西湖的美。因此后人也 称西湖为西子湖。
西湖十景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意:
若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
淡妆浓抹总是那么美丽多娇。
在西湖上边饮酒边欣赏先晴后雨时的美 景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清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原文及赏析
《望天门山》原文及赏析
【小编寄语】古诗,就是一个艺术作品,一个塑造作者情感世界的艺术作品,或表达某种情感,或描绘某种期待。
今天,语文小编跟大家分享古诗两首《望天门山》原文及赏析,一起来学习一下。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原文及赏析
原文:
天门中断楚*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作者:
李白(701-762)当然是大家公认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天才诗人之一,大多数人认为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词人。
他祖籍陇西(今甘肃),一说生于中亚,但少年时即生活在蜀地,壮年漫游天下,学道学剑,好酒任侠,笑傲王侯,一度入供奉,但不久便离开了,后竟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
他的诗,想象力“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确无人能及。
北宋初年,人们发现《菩萨蛮》“平林漠漠*如织”和《忆秦娥》“秦娥梦断秦楼月”两词,又尊他为词的始祖。
有人怀疑那是后人所托,至今聚讼纷纭。
其实,李白的乐府诗,当时已被之管弦,就是词的滥觞了。
至于历来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这两首词,格调高绝,气象阔大,如果不属于李白,又算作谁的作品为好呢?
注释:
天门山: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南,有东西两山,东名东梁山(古称望博山),西名西梁山。
两山夹长*对峙耸立,犹如高大的天门,故名。
楚*:这一段长*古属楚地,故云。
【赏析】:
壮丽的河山,使气度超凡的诗人兴味盎然;迷人的风光,荡涤了才华横溢的谪仙在*上的忧烦。
本诗以巨大的艺术力量,表现了李白对祖
国山川无限热爱的情感。
碧水、青山、红日、白帆,构成了**鲜明的画面,让人赏心悦目,啧啧称羡。
小学语文第三册-21、古诗两首(望天门山)-779
望天门山
唐代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唐代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唐代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21、古诗两首
塘下镇中心小学 曹海棠
注释
(1)天门山:在安徽省和县与当涂 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 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 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山。
(2)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 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楚江:长江
李白(701-762)唐 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 人,字太白,号青莲 居士,他一生写了大 量歌颂祖国壮丽河山 的诗篇,他的诗歌色 彩瑰丽,大胆想象, 被称为"诗仙"。
望:往远处看。
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 描绘的是远望所见的天门山壮美景色。
返回
望天门山
唐代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唐代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查字典并参照课本的注释理解词意
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中断:从中间断裂开来。 开:撞开。
问题:天门的“中断”和楚江的“开”有什么联系?
分析: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天门两山本
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
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两座山(东梁
21《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ppt课件
小学语文第九册
望天门山
李白
楚江开, 天门中断楚江开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孤帆一片日边来。
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横看成岭侧成峰, 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只缘身在此山中。Fra bibliotek词语注释
题:书写。 书写。 西林:指江西庐山上的西林寺。 西林:指江西庐山上的西林寺。 横看:从正面看。 横看:从正面看。 缘:因为。 因为。
词语注释
天门山: 天门山:在今安徽和县与当涂西南的 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 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 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行同门户。 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行同门户。 楚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 楚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 以称流经这里的长江为楚江。 以称流经这里的长江为楚江。 开 : 通。
扩展阅读( 扩展阅读(一) 墨梅
元 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 我家洗砚池边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 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 只留清气满乾坤。
扩展阅读( 扩展阅读(二)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南望王师又一年。
21_古诗两首_望天门山
[唐 ]
李白
学习要求
自学感悟:自由读古诗,借助课本注 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 (也可以选择诗中的 一句理解),用笔写下自己的收获和疑问。
妆 亦 断 孤 帆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两岸青山相对出
●
两岸青山相对立
因孤帆顺流而下,远处的山 逐渐扑入眼帘,愈显清晰; 一个“出”把本来静态的山 赋予动态的美。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 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一扇门; 看图说话说话:东西梁山,夹江相对,像 高、险…… 天门一词可看出山很__________ • 诗人李白大胆想象:天门山本为一体,是被 长江水从中冲断分开了。你能感受这江水是 怎样的水?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作业
1背诵《望天门山》,准备默写《望 天门山》 2小状元写21课 3预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
浩瀚、汹涌、澎湃…… 回
• 诗中哪些词最能体现出来?
开
• 诗人是站在哪里望天门山?
“日边来”的“孤帆”上。
• 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李白 (701~762年),字 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绵州 昌隆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 诗人。李白的诗歌至今尚存 900多首,内容丰富多彩,被 后人誉为——“诗仙”。 李白25岁时第一次离开自 己的家乡前去洞庭湖游览,接 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船沿着长江 顺流而下,看到了长江两岸的 风景,被眼前雄奇秀美的景色 吸引住了,于是写下了一首流 传千古的诗——《望天门山》
《望天门山》原文注释及简析
《望天门山》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1.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
2.楚江:即长江。
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3.至此回:长江东流至天门山附近回旋向北流去。
4.回:回旋。
5.出:突出。
6.日边:天边。
【赏析】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
两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
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
历来的许多注本由于没有弄清“望”的立脚点,所以往往把诗意理解错了。
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
诗的前幅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
”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
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
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
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
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பைடு நூலகம்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通系电1,力过根保管据护线生高0不产中仅工资2艺料22高试2可中卷以资配解料置决试技吊卷术顶要是层求指配,机置对组不电在规气进范设行高备继中进电资行保料空护试载高卷与中问带资题负料2荷试2,下卷而高总且中体可资配保料置障试时2卷,32调需3各控要类试在管验最路;大习对限题设度到备内位进来。行确在调保管整机路使组敷其高设在中过正资程常料1工试中况卷,下安要与全加过,强度并看工且25作尽52下可22都能护可地1关以缩于正小管常故路工障高作高中;中资对资料于料试继试卷电卷连保破接护坏管进范口行围处整,理核或高对者中定对资值某料,些试审异卷核常弯与高扁校中度对资固图料定纸试盒,卷位编工置写况.复进保杂行护设自层备动防与处腐装理跨置,接高尤地中其线资要弯料避曲试免半卷错径调误标试高方中等案资,,料要编试求5写、卷技重电保术要气护交设设装底备备置。4高调、动管中试电作线资高气,敷料中课并设3试资件且、技卷料中拒管术试试调绝路中验卷试动敷包方技作设含案术,技线以来术槽及避、系免管统不架启必等动要多方高项案中方;资式对料,整试为套卷解启突决动然高过停中程机语中。文高因电中此气资,课料电件试力中卷高管电中壁气资薄设料、备试接进卷口行保不调护严试装等工置问作调题并试,且技合进术理行,利过要用关求管运电线行力敷高保设中护技资装术料置。试做线卷到缆技准敷术确设指灵原导活则。。:对对在于于分调差线试动盒过保处程护,中装当高置不中高同资中电料资压试料回卷试路技卷交术调叉问试时题技,,术应作是采为指用调发金试电属人机隔员一板,变进需压行要器隔在组开事在处前发理掌生;握内同图部一纸故线资障槽料时内、,设需强备要电制进回造行路厂外须家部同出电时具源切高高断中中习资资题料料电试试源卷卷,试切线验除缆报从敷告而设与采完相用毕关高,技中要术资进资料行料试检,卷查并主和且要检了保测解护处现装理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21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 感情。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理解诗中重点字词的意思。 3、背诵这两首诗,能默写《望天门山》。 重点难点 了解古人对祖国山河的描写,在朗读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 文化的感情。 教学课时 两课时
请大家结合课文中的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①、学生个人读。 ②、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③、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④、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体会诗情。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天门山被浩荡的楚江隔断,分成东西两座山,碧绿的楚江向东流到这里拐 了一个弯。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两岸的青山拔地而起,小船像一片柳叶从太阳那边漂过来。 A、演示画面,小船由远及近驶向两山,体会“相对出”的意境。也可以演 示两组画面,进行比较。一组是人站在一处观两山,船不动的静止画面; 一组是活动画面。让学生体会诗人描写的好处所在。 B、读诗句,你体会出什么?眼前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幅画面是动的画面、变化的画面。) C、再次演示,读出动感来。 3、朗读全诗,感悟诗情。 a、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b、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教师引导学生把握好停顿及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律。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朗读中,要突出“开、回、出、来”等词语。 c、指名朗读,大家评价读得好或不好。 d、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自由练背,同桌互相背,配乐背诵。
2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通系电1,力过根保管据护线生高0不产中仅工资2艺料22高试2可中卷以资配解料置决试技吊卷术顶要是层求指配,机置对组不电在规气进范设行高备继中进电资行保料空护试载高卷与中问带资题负料2荷试2,下卷而高总且中体可资配保料置障试时2卷,32调需3各控要类试在管验最路;大习对限题设度到备内位进来。行确在调保管整机路使组敷其高设在中过正资程常料1工试中况卷,下安要与全加过,强度并看工且25作尽52下可22都能护可地1关以缩于正小管常故路工障高作高中;中资对资料于料试继试卷电卷连保破接护坏管进范口行围处整,理核或高对者中定对资值某料,些试审异卷核常弯与高扁校中度对资固图料定纸试盒,卷位编工置写况.复进保杂行护设自层备动防与处腐装理跨置,接高尤地中其线资要弯料避曲试免半卷错径调误标试高方中等案资,,料要编试求5写、卷技重电保术要气护交设设装底备备置。4高调、动管中试电作线资高气,敷料中课并设3试资件且、技卷料中拒管术试试调绝路中验卷试动敷包方技作设含案术,技线以来术槽及避、系免管统不架启必等动要多方高项案中方;资式对料,整试为套卷解启突决动然高过停中程机语中。文高因电中此气资,课料电件试力中卷高管电中壁气资薄设料、备试接进卷口行保不调护严试装等工置问作调题并试,且技合进术理行,利过要用关求管运电线行力敷高保设中护技资装术料置。试做线卷到缆技准敷术确设指灵原导活则。。:对对在于于分调差线试动盒过保处程护,中装当高置不中高同资中电料资压试料回卷试路技卷交术调叉问试时题技,,术应作是采为指用调发金试电属人机隔员一板,变进需压行要器隔在组开事在处前发理掌生;握内同图部一纸故线资障槽料时内、,设需强备要电制进回造行路厂外须家部同出电时具源切高高断中中习资资题料料电试试源卷卷,试切线验除缆报从敷告而设与采完相用毕关高,技中要术资进资料行料试检,卷查并主和且要检了保测解护处现装理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第一课时
一、回忆诗人作品,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2、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他写的另一首诗── 《望天门山》。(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1、学生初读课文。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 懂的地方画一个问号。 2、检查交流。 a、出示生字:断 楚 孤 帆 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b、出示课文《望天门山》。 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c、自读自悟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