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柯达中国市场营销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柯达公司在中国胶卷市场营销战略的分析与评价

柯达公司在中国胶卷市场营销战略的分析与评价

柯达公司在中国胶卷市场营销战略的分析与评价1. 引言柯达公司(Kodak)作为全球著名的摄影和影像解决方案提供商,一直以来在胶卷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

然而,在中国胶卷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柯达公司的市场份额逐渐下滑。

为了分析和评价柯达公司在中国胶卷市场的营销战略,本文将从市场环境分析、竞争对手分析、市场定位和品牌策略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2. 市场环境分析2.1 宏观环境柯达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时,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

首先,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高质量影像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其次,随着数字相机和智能手机摄影功能的普及,胶卷市场的规模不断缩小。

此外,政府对保护环境倡导绿色发展,胶卷的使用面临一定的限制。

2.2 微观环境在中国胶卷市场,消费者需求逐渐转向数字化摄影。

柯达公司面临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如佳能、尼康等国际品牌以及本土品牌如海鸥。

这些竞争对手通过不断创新和市场推广,不断与柯达公司争夺市场份额。

3. 竞争对手分析柯达公司在中国胶卷市场中的竞争对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3.1 国际品牌竞争佳能和尼康作为全球知名的相机品牌,在中国市场具备较高的知名度和品牌认知度。

它们凭借着优质的产品和专业的服务,赢得了众多摄影爱好者的青睐。

与柯达公司相比,它们在技术研发上投入更多,能够不断推出新型产品满足市场需求。

3.2 本土品牌竞争中国本土品牌如海鸥在胶卷市场上也展现出不俗的竞争力。

海鸥公司将定位于高端市场,并致力于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

通过加强与经销商的合作,海鸥公司不断扩大市场份额,与柯达公司形成一定的竞争关系。

4. 市场定位和品牌策略4.1 市场定位针对中国胶卷市场,柯达公司可以选择进行市场细分,将目标群体定位在摄影爱好者、摄影师和专业影像从业者等特定人群。

通过为这些人群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其不同的需求。

4.2 品牌策略为了重新赢得市场份额,柯达公司需要通过品牌策略来强化其在中国胶卷市场中的竞争力。

柯达在我国胶卷市场营销战略的分析与评价

柯达在我国胶卷市场营销战略的分析与评价

柯达在我国胶卷市场营销战略的分析与评价柯达(Kodak)作为一家全球知名的相机与胶卷制造商,一直以来在世界范围内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然而,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和发展,胶卷市场逐渐萎缩,柯达面临巨大的挑战。

本文将对柯达在我国胶卷市场的营销战略进行分析与评价。

首先,柯达在过去的市场营销战略中存在明显的问题。

由于错判市场趋势和技术变革,柯达未能及时调整战略,导致错失了数字化时代带来的机会。

柯达过于依赖传统的胶卷产品,忽视了消费者对于数码相机的需求,未能及时推出有竞争力的数码产品。

其次,柯达在我国胶卷市场的竞争力逐渐下降。

随着国内相机制造商的兴起和外国竞争对手的进入,柯达的市场份额不断减少。

柯达的产品定位过于高端,价格也相对较高,这使得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价格更具优势的竞争对手产品。

柯达未能与市场趋势相适应,缺乏针对性的营销策略,导致其品牌在我国市场的知名度和认可度逐渐下降。

然而,柯达也有一些积极的营销策略和努力。

一方面,柯达在与消费者的互动上进行了一些尝试,如提供快捷的售后服务、组织摄影活动等,这些举措有助于提升消费者对柯达品牌的关注度和认可度。

另一方面,柯达积极开展与合作伙伴的合作,寻求共同发展。

通过与其他企业的合作,柯达得以借助其合作伙伴的渠道和资源,进一步提升品牌在市场中的影响力。

综上所述,柯达在我国胶卷市场的营销战略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其过于依赖传统胶卷产品,忽视了数码化时代的机遇;产品过于高端定位,缺乏价格优势;与市场趋势不合,缺乏针对性的营销策略。

然而,柯达在与消费者和合作伙伴的互动上进行了一些努力,这为其寻求市场复苏提供了一定的希望。

柯达需要进一步调整战略,加强市场研究与了解,积极创新产品,提供有竞争力的解决方案,才能在我国胶卷市场上重拾竞争优势。

在进一步分析柯达在我国胶卷市场的营销战略时,有几个关键方面需要考虑。

首先,市场调研和分析对于制定有效的营销战略至关重要。

柯达在过去多年中未能对市场趋势和消费者需求进行准确的分析和调研,导致了对数字化相机市场的错失。

(完整版)柯达案例分析(终板)

(完整版)柯达案例分析(终板)

柯达破产剖析目录事例概括一.简介1.公司介绍2.发展历史3.销售领域4.柯达现状二.宏观环境剖析1.经济环境2.技术环境3.社会文化环境4.政治法律环境三.微观环境剖析1.行业背景2.竞争者情况剖析3.公司内部剖析四.柯达 swot 剖析7团队成员:迟雅璐7杨舒涵郝梦笔田赛33344556781. 公司内部优势 (Strengths) 20209年 5 月 18 日2. 公司内部劣势 ( Weaknesses) 93. 公司外面环境时机 ( Opportunities) 104. 公司外面环境威迫( Threats )11五.柯达给我们的启迪和教训10事例概括北京时间 1 月 19 日午间信息,柯达周四宣告,柯达及其美国子公司已经提交了破产保护申请。

柯达表示,此举在于增强其在美国和国外的财产流动性,将非战略知识产权商业化,妥当解决遗留的欠债问题,并使公司专注于最有价值的业务。

剖析:一.简介1.公司介绍伊士曼柯达公司由发明家乔治·伊士曼始创于1880年,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市。

柯达是“信息影像”行业的主要参加者之一,这个行业的市场价值达3850亿美元,包含设备 ( 如数码相机和掌上电脑) 、基础设备 ( 如在线网络和影像冲印系统) 以及服务和媒介( 如接见、剖析和打印影像的软件、胶卷和相纸) 。

柯达利用先进的技术、广阔的市场覆盖面和一系列的行业合作伙伴关系来为客户供给不停创新的产品和服务,以知足他们对影像中所蕴含的丰富信息的需求。

2.发展历史1880 年,乔治·伊斯曼在美国纽约州的罗切斯特成立了伊斯曼干版制造公司,利用自己研制的乳剂配方制作照相机用干版胶片。

1888 年,伊斯曼公司正式推出了柯达盒式相机,和那句有名的口号:“你只要按动快门,剩下的交给我们来做。

”1891 年,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借助乔治·伊斯曼开发的软胶卷,发了然首款电影摄像机。

柯达公司借此时机进入了电影胶片领域,并向来保持垄断地位到现在。

柯达公司案例分析

柯达公司案例分析

柯达公司案例分析目录一.环境分析········································································1.外部环境分析·································································2.内部环境分析·································································二.市场营销分析································································1 .前期数据调查·································································2.市场营销手段··································································三.战略分析·········································································1.1993年前后对比························································2. 利用SWTO模型分析·····················································3. 利用IFE矩阵分析······················································4. 柯达公司的战略转型·························································四.总结··············································································1.柯达危机的原因分析····················································2.启示··········································································五.人员安排·········································································一.环境分析1.外部环境分析1.1世界经济2008年美国爆发了严重的次借贷金融危机,影响至全球经济发展。

市场营销柯达案例

市场营销柯达案例

市场营销案例失败的柯达营销战略拥有132年历史的伊士曼柯达公司于2012年轰然倒下,正式申请破产。

这个相机与胶卷行业的巨无霸从辉煌走向没落的过程令人唏嘘,个中的原因有很多,本文主要从营销战略的视角分析它衰落与破产的原因。

柯达失败源于其战略性失误导致错过数码相机的浪潮,企业过于庞大而低效又导致其转型缓慢,无法跟上竞争对手的脚步。

很快从一个市场领先者退化为市场追随者,直至最后被市场所淘汰。

“战略决定成败”,从一开始柯达就犯了战略性的错误。

尽管1975年柯达公司就研发并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可是他们却固执地坚守着传统相机和胶卷的地盘,拒绝改变,从而错过了抢占数码相机市场的先机。

柯达股东一直难以割舍传统相机和胶卷带来的丰厚利润,安于守成,始终犹豫不决,不愿冒转型带来的巨大风险。

殊不知,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竞争对手不会在原地等待,尽管柯达最早研制出了数码相机,但不代表可以永远垄断这一技术。

柯达的竞争对手正是看到了在胶卷领域难以撼动它的霸主地位,因此全力研发、开拓数码相机市场。

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竞争极其惨烈,生存机会稍纵即逝,谁先抓住命运之手,敢于冒险,谁就能站稳脚根乃至大获全胜。

一步领先,不代表步步领先;可是一步落后,往往是步步落后。

很少有哪家电子企业可以长盛不衰,“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十来年”。

电子巨头已经接二连三地倒下,下一个会是谁?夏普、索尼、诺基亚、还是苹果……?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成就柯达的是传统相机和胶卷技术,而毁掉柯达的也恰恰是它们。

从产品寿命周期来看,1975年刚刚问世的数码相机显然处于产品的导入期。

这个阶段产品的特点是性能不稳定,竞争威胁低,分销商少,消费者购买决策的时间相对较长,利润几乎不存在。

但同时它又具有开拓者优势及生产者优势:规模经济、技术领导地位、专利、稀缺资源的所有权,以及其它进入壁垒。

柯达显然应该在这个时期采取相应的定价和营销战略,努力开拓市场,通过广告宣传和体验式营销等扩大产品知名度,迅速抢占市场。

关于柯达中国市场营销案例分析

关于柯达中国市场营销案例分析

关于柯达中国市场营销案例分析第一篇:关于柯达中国市场营销案例分析关于柯达中国市场营销案例分析内容摘要:多年来,伊士曼柯达公司在影像拍摄、分享、输出和显示领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一百多年来帮助无数的人们留住美好回忆、交流重要信息以及享受娱乐时光。

但是随着数码技术的崛起,柯达公司于2012年1月19日申请破产保护。

本文重点分析柯达的成功营销之路和面对危机的营销策略。

关键词:成功、破产、传统一、公司简介:柯达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影像产品及相关服务的生产和供应商,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市,是一家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的上市公司,业务遍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员工约8万人。

多年来,伊士曼柯达公司在影像、分享、输出和显示领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一百多年来帮助无数的人们留住美好回忆、交流重要信息以及享受娱乐时光。

但是随着数码技术的崛起,柯达公司于2012年1月19日申请破产保护。

二、柯达成功营销之路:柯达公司创办于1880年,一百多年来,柯达品牌背后代表的是先进的的光学影像技术和拍照的快乐,几乎成了胶卷和照片的代名词。

在床头影像行业里,柯达占有60%的市场,是无可置疑的霸主。

即使富士这样强劲的对手使用各种手段屡屡发起进攻,也被柯达一一击退。

柯达公司的历史是世界影像行业发展的的缩影,1885年,柯达产出世界上第一个民用胶卷。

1888年,制造了第一部民用相机,同年,柯达打出了第一个广告,画面上一个只手举着柯达相机,旁边是创始人伊士曼写的自信而自豪的承诺:“你压下按钮,其余有无负责。

”柯达上市后,一举获得成功。

1964年,柯达经过十年的研究,推出了一种“立即自动”相继,这种相机机型更加简洁轻便,便于携带;操作简便,无需测距对光,就能获得清晰照片;底片装卸便利安全。

这种“傻瓜式”的相机上市之初就销售掉750万架,一举创下了相机销售量的世界纪录,在影像行业里,可以说大部分的创新都与柯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辉煌一直延续到20世纪末,也成就了柯达庞大的影像帝国。

案例:柯达相机“牺牲打”的市场策略

案例:柯达相机“牺牲打”的市场策略

柯达相机“牺牲打”的市场策略背景1964年,柯达立即自动相机上市,当年销掉750万架,创下了照相机销量的世界最高记录;1966年,柯达海外销售额达21.5亿美元,在《财富》杂志中排名第34位,纯利居第10位,当时位于感光界第二的爱克发销量仅及它的l/6;1996年,在品牌顾问公司排名的10大品牌中,柯达位居第4,是感光界当之无愧的霸主。

柯达的霸主地位是靠什么赢得的?策略柯达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其独特的市场营销策略,其中最重要的是其在定价中采用独特的“牺牲打”策略。

所谓“栖牲打”,即以一种产品作为扩充市场的先锋,以高质低价格在市场上站稳脚跟之后,通过扩大相关产品的销售量弥补先锋产品跌价所造成的损失。

1964年,柯达推出“立即自动”相机之后,定价相当低,最低者13美元,8种机型中,有一半在50美元以下。

更出人意料的是:在柯达相机备受欢迎,销售直线上升之际,柯达公司宣布:“柯达相机,人人可以仿造。

”柯达将10年的研究成果公之于众,这种大将风度令人大惑不解。

然而不久人们就明白了,而且为柯达的精明所折服。

原来,柯达早就考虑到了随着照相机销量的增加,胶卷冲印服务肯定会有大量的需求。

于是在大家争相生产“立即自动”相机之时,柯达已将生产能力重点放在了胶卷的生产和冲印上。

果然,柯达的胶卷销量猛增,同时几乎垄断了整个冲印市场。

“迷你型”相机上市后,柯达又以同样的方法,降低价格,使“人人都买得起”,结果柯达的胶卷、照相机及相关器材的销量扶摇直上,尽管爱克发拼力使出密集式供应的老方法,富士、樱花不借血本降价,但总敌不过柯达胶卷的销售量。

点评柯达的过人之处在于,它舍得放弃短期利益去追求长远利益。

看似“愚蠢”的行为有时是最聪明之举。

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市场营销》案例九:柯达与富士在中国市场上的竞争6.1.9 案例九:

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市场营销》案例九:柯达与富士在中国市场上的竞争6.1.9 案例九:

柯达与富士在中国市场上的竞争说起中国的感光业市场,人们通常都说是“黄、绿、红”之争,指的就是柯达、富士、乐凯之争,其他品品牌还有柯尼卡、爱克发等。

但霸主地位的争夺只是柯达与富士之间。

伊斯曼·柯达公司是目前全世界最大感光材料生产厂商,创办于1880年,至今占据着世界感光业的霸主地位,占世界市场的42%左右。

而富士则是“二战”后才成立,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影响力,占据世界第二位。

两家公司的竞争一直都是非常激烈的。

首先体现在产品上,就是针锋相对——两家公司的产品结构几乎完全一样,都包括以下四类产品:民用影像产品:民用普通胶卷,民用相机等。

专业影像产品:专业胶卷,专业照相机,数码影像产品等。

磁记录产品:录音、录像带,电脑存储媒介等。

医疗产品:各类x光胶片,医疗成像系统等。

双方在中国市场的争夺非常激烈。

在中国,本来是柯达先进入,但开始可能没有重视富士的实力;富士在80年代后期发起大规模攻势,反而占了优势。

目前,在中国的民用普通胶卷(特别是100度)市场,富士的份额超过40%,而柯达低于40%,但在其他产品系列上,特别是专业产品和医疗产品,则是柯达占了绝对的优势。

因为中国在感光产品市场上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两家公司对中国市场都志在必得,在产品的促销、分销等策略上层开了激烈的竞争。

以下仅在分销策略上对两家公司进行一些比较。

1.柯达在中国市场的主要分销策略柯达在中国市场的基本目标,是保持其在专业、医疗产品上的绝对优势,力争在民用产品上打败富士,以达到对中国市场的占领。

在销售渠道策略上,柯达在多数产品上都采用垂直型营销系统,其中较突出的特点是采用较短的销售渠道:中国设厂——区域分销——零售商。

柯达一直想在中国直接设厂,到1997年5月,柯达已先后兼并了汕头公元胶卷厂和福建福达胶卷厂,从而直接在中国生产胶卷。

这样,胶卷从出厂到达最终消费者,经过的渠道很短。

而在渠道宽度上,柯达选择的经销商数量并不多,其特点是经销商专业化,不同类别的产品由不同专业公司代理。

柯达公司市场战略及失败原因(精选五篇)

柯达公司市场战略及失败原因(精选五篇)

柯达公司市场战略及失败原因(精选五篇)第一篇:柯达公司市场战略及失败原因柯达公司在中国的市场营销战略分析2011年10月1日,拥有131年历史的相机制造商伊斯曼-柯达公司提交破产保护申请。

这一消息无不令人震惊!人们怎么也不会想到那样一个大企业也会倒闭。

曾今的柯达给了我们许多美好的记忆,翻看以前的旧照片,可以看到每张照片后面的Kodak标志,而现在柯达却落得个破产的局面。

柯达公司业务范围曾遍布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何柯达公司在中国的营销战略会失败呢?回忆柯达公司在中国胶卷市场的营销手段(1)多元化的产品组合策略:柯达的民用摄影产品和服务很丰富,包括柯达彩色胶卷、相机、相纸和冲印服务。

这样的产品组合给柯达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2)独特的销售渠道:柯达金典的广告语“柯达串起每一刻”深入人心。

柯达除广告之外还经常举办或赞助一些摄影大赛或文体活动。

例如1996年在中国举办的“柯达杯”奥运摄影比赛,2000年柯达公司与新浪网共同报道悉尼奥运盛会是其最近的一次。

此外柯达公开它的“傻瓜相机”的技术专利,让更多的厂家生产此种相机,以促进胶卷的销售。

(3)采取质量战略:柯达的质量很好用起来很方便,做到了令顾客满意,实现“人人都会用”的宗旨。

(4)发展好的品牌形象:柯达早期广告画面有孩子、狗和朋友的家庭场景。

这些镜头就是生活的场景,柯达正是通过这些亲切的画面来打动消费者的心弦。

“这就是柯达一刻,别让它溜走”、“柯达串起每一刻”,从而将这些广告语映入了消费者的脑海,使消费者很自然地把享受快乐时光与“柯达”这一名字联系在一起。

此外柯达还采取了本地化战略。

1998年3月23日,柯达公司在中国投资逾10亿美元,采用先进技术拓展在中国的产品生产和销售。

至2001年底,柯达公司在中国内地有6000家特许专营商店,并在厦门的海沧开发区兴建工业园,使之成为柯达胶卷的主要生产基地。

1997年,柯达公司在中国销售额达2亿美元,1998年在中国的新的投资,使已处于困境之中的柯达公司取得新的庞大的市场。

柯达案例修改版

柯达案例修改版

柯达相机和富 士相机之间的 竞争同样激烈
在此同时尼康、 在此同时尼康、 佳能等公司也在 迅猛发展…… 迅猛发展
柯达最终能否转型胜利, 柯达最终能否转型胜利,能否重 现往日的辉煌? 现往日的辉煌?
我们拭目以待!
柯达 在中国"按错快门" 在中国"按错快门"
市场营销学案例分析(3 市场营销学案例分析(3) 国际学院 07级工商管理2班 第三组 07级工商管理2
一、柯达印象
二、柯达的背景
• 柯达公司由发明家乔治 伊士曼始创于1880年, 柯达公司由发明家乔治·伊士曼始创于 伊士曼始创于 年 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市。 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市。 • 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成为柯达全球第二大 到目前为止, 胶卷市场,仅次于美国。而根据预测, 胶卷市场,仅次于美国。而根据预测,数年 中国将成为柯达的全球第1大市场 大市场。 后,中国将成为柯达的全球第 大市场。 • 柯达在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 柯达在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1927年, 年 柯达就在上海设立了第一家办事处。目前, 柯达就在上海设立了第一家办事处。目前, 柯达在中国已经设立了28家办事处并在上海 家办事处并在上海、 柯达在中国已经设立了 家办事处并在上海、 厦门、汕头、无锡和台湾建立了生产厂。 厦门、汕头、无锡和台湾建立了生产厂。柯 达被誉为中国影像行业的领导者和模范的中 国企业公民。 国企业公民。
• • •


八、柯达的具体改革措施:
1、更换了其已经沿用了36年的品牌 标识
2、柯达将“色彩牌”作为自 己的主线,明显区别于过去胶卷推 广中的“亲情牌”。 但是随着家用打印机的普及和 手机照相技术的不断成熟, 手机照相技术的不断成熟,柯达还 将面临更多的挑战! 将面临更多的挑战!Fra bibliotek九、 柯达

市场营销学案例分析-柯达经营之路

市场营销学案例分析-柯达经营之路

摄影技术从胶卷向数码的最新转变,使柯 达面临来自数字成像技术对传统成像技术 造成的冲击的挑战。数码技术的广泛应用 改变了柯达的市场营销策略,也改变了零 售商业结构和消费者购物习惯。
社会文化多方面的影响,使消费者接受了 数码技术而遗忘了传统的胶卷。(文化)
精选ppt
6
经济环境
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消费更注重产 品的性能,数码相机的价格是可接受范围内。
柯达在中国的转型之路
--- 案例分析
精选ppt
1
柯达简介
柯达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影像产品及相关服 务的生产和供应商,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 市,是一家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的上市公司,业 务遍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员工约8万人。多 年来,伊士曼柯达公司在影像、分享、输出和显示 领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一百多年来帮助无数 的人们留住美好回忆、交流重要信息以及享受娱乐 时光。但是随着数码技术的崛起,柯达公司于2012 年1月19日申请破产保护。
精选ppt
7
从微观营销环境分析
• 顾客就是企业的目标市场,是企业服务的 对象。
• 企业的竞争者
精选ppt
8
思考1: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消费需求与市场竞争格局的影响
➢ 消费者的需求迅速从“胶卷”转向“数码”
➢ 科学技术对市场竞争格局产生颠覆性影响
精选ppt
9
思考2:柯达应如何面摄影技术从胶卷向数码最新转变
昔日辉煌
柯达凭借其先进的光学影像技术和胶卷 业的垄断优势长期引领着世界影像业的 发展。
精选ppt
3
盛极而衰
数码技术的冲击洪流下,柯达一百多年辛 苦建立的传统影像帝国的台基迅速崩塌。
精选ppt

柯达案例分析

柯达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柯达在中国的转型之路大连大学化工系王亮1.科学技术的发展怎样影响了消费需求的变化以及市场竞争格局?首先,科学技术推动了消费需求。

对于消费者来说,有了新的产品必然会去尝试,感觉不错后,就会形成普遍,进而需求量就会增加。

就像BB机,80年代进入中国后,由于其方便快捷的通讯,使得人们对它倍受青昧。

所以随着科学技术的成熟和社会需求,90年代开始,BB机如同雨后春笋遍地开花,逐渐变成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而巨大的需求量又会刺激市场竞争,企业为了更好地留住消费者,就会不断地研发新的技术,数字的BB机变成了汉字的,更加方便。

而当时已经出现了手机,但由于体积太大,加之价格不,所以难敌BB机。

1995年之后,随着手机的不断革新,体积变小、功能变全。

BB机逐渐败下阵来。

直到2005年,淡出了中国的舞台。

科技推动需求,需求刺激市场,市场又促进科技,三者不断循环,使得人类的脚步不断向前。

2.柯达应如何面对摄影技术从胶卷向数码的最新转变?柯达公司的前身是发明家乔治·伊士曼创建的伊士曼干版公司,由于之后生产出第一个傻瓜型胶卷相机名为“柯达”,所以才改名为柯达公司,正是因为胶卷相机的出现,使得摄影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成就了柯达公司。

但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正如彭安东所说“柯达发明了第一台胶卷相机,这却成为了柯达的掘墓者”。

其实早在1976年,柯达就开发出了数字相机技术,并将数字影像技术用于航天领域。

但由于传统胶卷技术的成熟及高利润,还有对于未来技术的不明确,导致其对于数字技术放置一边,而全身投入胶片市场的垄断。

最后随着数字时代的崛起,它却濒临破产。

就好像打火机的出现使得火柴成为了历史。

所以要跟上时代的脚步,抓住机会东山再起。

3.这个案例对中国企业有哪些启示?对于市场,企业应该有更远的目标和更准确的判断,特别是对于已经成功的企业,更要不断地研发技术产品,抓住消费者的需求。

柯达败就败在这里,面对数字市场的竞争,还将重金投在胶片市场。

营销案例分析(柯达)

营销案例分析(柯达)

《营销案例分析》平时作业柯达会被数码技术淘汰吗传统的照相技术基于光化学过程,感光材料从最初的蜡板发展到彩卷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

一个产业的兴衰沉浮,最大的现实依据是社会的需求结构与消费结构。

20世纪90年代数码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电子成像的大规模应用成为可能,照相正经历着从化学成像向电子成像的转变。

一、辉煌的发展史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中国的彩卷市场基本都是富士的天下,柯达在与富士的角逐中由于更擅长于营销,最终取得了胜利。

它成功的经验是:①营销技术。

富士不肯向中国转让先进技术,只提供产品,给柯达留下了市场空缺。

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柯达愿意提供先进技术,并救活了几个濒临倒闭的合资企业,柯达得到了进攻中国内地市场的机会。

②营销政府。

在营销技术的基础上,柯达全球副总裁叶莺女士开始营销政府,就是与中国政府签订排他性协议,规定从1998年以后的三年内中国政府不得引进其他外资(主要指富士)和建立合资企业。

这保证了柯达在中国市场的垄断地位。

二、面临的困境美国影像市场协会(PMA)统计显示,2003年美国数码相机的销量首次超过了传统相机,传统相机在2000年创出的销售高点已经成为历史“绝唱”。

对于主营传统影像业的柯达而言,虽然还是市场老大,但日子可能会越来越难过。

2002年,柯达收入的70%来自传统的胶卷和摄影产品,公司全部营运收益亦来源于此。

该公司2003年7月23日公布的第二季度财务报告显示,利润约为1.12亿美元,比2002年同期锐减60%。

来自中国信息产业部的一份市场调研报告显示:2000年第一季度,全国家庭数码照相机的拥有率仅为3%,而2002年全国将卖出80万台数码照相机,而且还在以年均35%的速度增长。

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一直占据中国胶卷市场绝对领先地位的柯达当然不甘落后,宣布要将70%的研发费用投入到数码领域,并立志要在中国达到平均每一万人拥有一家柯达快速彩色冲印店的目标。

柯达的战略无疑是希望通过这些举措能保住自己在行业内的霸主地位。

柯达公司在中国胶卷市场营销战略的分析与评价

柯达公司在中国胶卷市场营销战略的分析与评价

柯达公司在中国胶卷市场营销战略的分析与评价柯达公司是一家全球知名的影像产品制造商,在中国的胶卷市场中也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以下是对柯达公司在中国胶卷市场营销战略的分析与评价。

一、柯达公司在中国胶卷市场的分析1. 品牌知名度高:柯达作为一个老牌影像产品制造商,在中国市场上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

很多消费者对柯达的产品具有一定的信赖度。

2. 市场占有率下降:虽然柯达在中国胶卷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但其市场占有率逐渐下降。

这主要是因为数字摄影技术的普及和快速发展,使得传统胶卷市场逐渐萎缩。

3. 产品线丰富:柯达公司在中国市场推出了多款适应不同消费群体需求的胶卷产品。

从普通消费者到专业摄影师,都能找到适合自己需求的产品。

4. 缺乏创新力:柯达在胶卷市场上缺乏创新力,产品功能相对较为单一,无法满足消费者对创造性摄影的需求。

二、柯达公司在中国胶卷市场的评价1. 机遇与挑战并存:虽然传统胶卷市场持续萎缩,但柯达仍然有机会通过创新和调整战略来寻找新的市场机会。

例如,柯达可以将重点放在高端市场,推出更具高质量和创新性的产品。

2. 品牌优势有待发挥:柯达在中国市场上具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这是柯达公司的一大优势。

公司可以通过品牌营销活动来提高品牌影响力,加强与消费者的互动,增加用户黏性。

3. 加强与数字摄影的结合:柯达公司可以将传统胶卷技术与数字摄影技术相结合,提供更多与数字摄影相关的产品和服务。

例如,柯达可以推出与手机摄影配套的胶卷产品,满足一部分消费者对胶卷摄影的追求。

4. 提高产品创新力:柯达公司应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品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例如,推出更多针对特定消费群体的定制化产品,满足消费者对个性化摄影的需求。

总的来说,柯达公司在中国胶卷市场仍然面临挑战,但通过发挥品牌优势、与数字摄影结合、加强产品创新等措施,可以寻找新的市场机会,并保持竞争力。

柯达公司是一家历史悠久、全球知名的影像产品制造商,其在中国胶卷市场中也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经典案例营销分析:第87讲 柯达钓鱼

经典案例营销分析:第87讲 柯达钓鱼

经营佐料之七十八柯达钓鱼——愿者上钩案例背景1964年,柯达立即自动相机上市,当年销掉750万架,创下了照相机销量的世界最高记录;1966年,柯达海外销售额达21.5亿美元,在《财富》杂志中排名第34位,纯利居第10位,当时位于感光界第二的爱克发销量仅及它的l/6;1996年,在品牌顾问公司排名的10大品牌中,柯达位居第4,是感光界当之无愧的霸主。

柯达的霸主地位是靠什么赢得的?成功策略柯达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其独特的市场营销策略,其中最重要的是其在定价中采用独特的“牺牲打”策略。

所谓“栖牲打”,即以一种产品作为扩充市场的先锋,以高质低价格在市场上站稳脚跟之后,通过扩大相关产品的销售量弥补先锋产品跌价所造成的损失。

1964年,柯达推出“立即自动”相机之后,定价相当低,最低者13美元,8种机型中,有一半在50美元以下。

更出人意料的是:在柯达相机备受欢迎,销售直线上升之际,柯达公司宣布:“柯达相机,人人可以仿造。

”柯达将10年的研究成果公之于众,这种大将风度令人大惑不解。

然而不久人们就明白了,而且为柯达的精明所折服。

原来,柯达早就考虑到了随着照相机销量的增加,胶卷冲印服务肯定会有大量的需求。

于是在大家争相生产“立即自动”相机之时,柯达已将生产能力重点放在了胶卷的生产和冲印上。

果然,柯达的胶卷销量猛增,同时几乎垄断了整个冲印市场。

“迷你型”相机上市后,柯达又以同样的方法,降低价格,使“人人都买得起”,结果柯达的胶卷、照相机及相关器材的销量扶摇直上,尽管爱克发拼力使出密集式供应的老方法,富士、樱花不借血本降价,但总敌不过柯达胶卷的销售量。

案例点评柯达的过人之处在于,它舍得放弃短期利益去追求长远利益。

看似“愚蠢”的行为有时是最聪明之举。

赠送:创造市场许多食品企业都在感叹,“人们的口味越来越挑剔了,真是众口难调。

”可是,日本的日清食品公司,却不信这个邪,始终坚持“只要口味好,众口也能调”的独特经营宗旨,从人们的口感差异性出发,不惜人力、物力、财力在食品的口味上下功夫,终于改变了美国人“不吃热汤面”的饮食习惯,使日清公司的方便面成为美国人的首选快餐食品。

柯达公司市场营销战略的分析与评价

柯达公司市场营销战略的分析与评价

柯达公司市场营销战略的分析与评价柯达公司是一家著名的相机和摄影设备制造商,在过去几十年中一直是市场的领导者之一。

然而,随着数码相机和智能手机的兴起,柯达的市场份额逐渐减少。

为了应对市场竞争的挑战,柯达公司采取了一系列市场营销策略以恢复其竞争力。

首先,柯达公司专注于创新技术和产品的研发。

他们致力于提供高品质的相机和摄影设备,以满足消费者对精美照片的需求。

此外,柯达公司还不断推出新产品,如无人机和虚拟现实摄像机,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消费者的需求。

其次,柯达公司采取了多元化的市场战略。

他们不仅关注个人消费者,还将目光投向企业市场和专业摄影师。

柯达提供的解决方案包括数码相机、打印设备和软件,旨在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此外,柯达公司还加强了与其他公司的合作伙伴关系。

他们与苹果公司合作开发了柯达打印服务,使用户可以在柯达打印设备上直接打印从苹果设备上获取的照片。

这种合作不仅为柯达带来了更多销售渠道,还提升了用户体验。

尽管柯达公司采取了一系列市场营销策略以应对市场挑战,但有一些问题仍然存在。

首先,柯达在数字化转型方面的行动相对较慢,错过了许多机会。

其次,柯达的品牌形象相对陈旧,与消费者的印象不符。

这使得柯达在吸引年轻一代消费者方面面临着挑战。

总的来说,柯达公司的市场营销战略在一定程度上成功地帮助他们应对市场竞争的挑战并保持竞争力。

然而,随着技术和市场的不断变化,柯达需要继续创新并与时俱进,以确保其市场地位的稳固。

柯达公司是一家历史悠久的相机和摄影设备制造商,自创立以来一直是市场的领导者之一。

然而,随着数码相机和智能手机的兴起,柯达的市场份额逐渐减少。

为了应对市场竞争的挑战,柯达公司采取了一系列市场营销策略以恢复其竞争力。

首先,柯达公司专注于创新技术和产品的研发。

他们意识到市场的变化,消费者对于高品质照片的需求不断增加,于是他们不断投入研发,推出了一系列高质量的数码相机和摄影设备。

例如,柯达在2001年推出了第一款消费级数码单反相机,给消费者带来了更高的画质和更多的功能选择。

柯达一刻,站稳中国案例分析

柯达一刻,站稳中国案例分析

1
案例 介绍
柯达一刻,站稳中国
目前中国内地每人每年平均购买不到1卷胶卷,而在香港和台 湾地区每人每年购买约2卷,美国和日本人则买4卷。但中国内地却 有80%城镇居民和5%的农民拥有照相机;所以,市场潜力巨大。预 计在未来的两年中,中国市场的胶卷销售量将会增长12%至15%。 作为全球两大胶卷企业之一的柯达公司,尽管在全球裁员上万 人,在美国的市场份额由80%下降为75%,但仍在增加对中国的投资。 因为中国是其希望有大幅度消费增长的几个重要市场之一。 在过去三年中,柯达胶卷在中国的总销售额增长了近50%,但 柯达公司并未因此而放松广告宣传,仍然通过电视广告、户外广告 及售点广告等立体广告组合来扩大其影响。赖于柯达的广告宣传及 市场策略,1977年柯达胶卷销售量在中国增长了31%,而利润则增 长了41%。 “柯达品牌在中国已经树立起来了。”柯达大中国区的总裁说, 柯达计划在上海成立研究发展中心,并把在香港的柯达(中国)有 限公司总部移到上海。柯达公司希望中国的消费者能将“柯达”这 个名字与信任、质量和色彩等概念联系起来。为了传达这一信息, 该公司将推广的目标定为:可以自由支配收人的年轻人和有孩子的 夫妇。
柯达一刻,站稳中国
上海侨影店的销售经理曾感慨:如今的市场竞争太厉害,销售形式的 转变又太快,作为一家老字号的器材摄影冲印店,结合柯达的开放式卖场 理念,他们将货架设计得琳琅满目,尤其是不同品种、不同组合包装的胶 卷,吸引了众多来往的行人。连该店店员都说设想到胶卷还可以通过多包 装的形式销售,肯定会比卖单包装更具吸引力,销售量当然就增加了。侨 影过去的主要业务就是冲印和胶卷销售,单一的经营已经落后,于是他们 订购了大量的零售商品,让消费者产生“一步到位”的观念.销售大增。 北京黄山图片社加入“开放式柯达快速彩色”后,面貌焕然一新。同 时又引进了APS先进摄影系统的数码产品,先进的设备、舒适的购物环境。 丰富而专业的产品陈列、多元化的服务,提高了该店的竞争力。 “凡对照片质量有任何不满意,可以要求免费重印。”这是成都美幸 店的承诺。店经理说:“这句承诺可能比店员说一百句话还管用,不少顾 客都是冲着这个来的。也许它会带来一张照片成本的增长,但更可能有一 百张照片的销售增长。同时,它还可以促使我们更加重视相片质量。” (资料来源:《燕赵都市报》2000年3月28日)

案例柯达

案例柯达

二、产品策略
在产品进入衰退期以后的 策略:继留,集中,收割,放 弃,可采用集中和放弃兼顾。 放弃民用胶片市场单机终于仍 有较强竞争力的组织胶片市场, 将民用胶片资源整合到新的领 域。
三、市场行为购买
在了解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 从其角度出发, 对消费者购买 行为进行分析。对不同层次的消 费群体,应制订不同的计划,扩 大消费市场。
问题二
一、营销环境
二、产品策略
三、市场行为购买
四、企业内部技术
一、营销环境
在时代的潮流面前,柯达缺乏对市 场的前瞻性分析,仅沉醉于保持传统产 品市场份额和垄断地位,从而导致忽略 了市场需求,并逐渐丧失霸主地位。 因此,柯达应该对市场进行一个全 方位、系统的,分析充分了解当今时代 人们需求的差异化、个性化以及竞争者 的动态。
年轻
自由 个性
案例
问题回顾
一、柯达公司由成功的巅峰走向破 产的边缘给你带来哪些启示? 二、结合市场营销学的相关理论, 你认为柯达公司如何才能起死回生 并重振雄风?
问题一 启示一:
柯达的衰弱与产品市场 的生命周期有关,数字技术 的出现导致感光胶片进入产 品的衰退期,从而导致感光 胶片需求的萎缩,柯达公司 应实行维持策略、集中策略、 榨取利润策略和放弃策略。
^. ^
问题一 启示二:
产品的市场生命周期是由需求 和技术生命周期决定的,产品优势 要服从技术趋势,技术优势要受需 求变动趋势的制约。
问题一 启示三:
对企业而言,要有对技术变动趋 势的预测,不断进行新产品的研制开 发才是长期生存发展的基础。
问题一 启示四:
不要被核 心技术迷惑, 适应与把握需 求变动才是企 业战略制定的 核心。 在原有产品 不可避免被生存 淘汰时,应及早 转型,否则,业内部技术

市场营销学柯达案例分析(共10张PPT)

市场营销学柯达案例分析(共10张PPT)
新技术的应用需要企业根据营销环境制订新的营销策划,作出新的经营
管理战略。柯达应该紧跟科技的步伐,开发应用尖端技术,加强对用户的服务, 以适应经济市场在知识时代的要求。

2.5

现如今经济环境下品牌能有效地使产品和服务差异化,
从推广胶片向降推广低数码购转变买,及的早占风领中险国西和部的复广大杂市场性。 ,并传播产品或服务所能够提供的 利益、培养感情、建立信任。 而营销管理者应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能动地去适应营销环境
充分利用柯达冲印点分布多和广的优势,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全
程服务。

降低连锁店的成本,并且努力为连锁店提供齐全的柯达的设备。利用成本
优势占领影印市场。

从推广胶片向推广数码转变,及早占领中国西部的广大市场。占领中国低端市
场的同时也要向中端市场进发
2.3 对市场机会的察觉和把握能力是一个企业
能否成功的关键
• 加大对产品的科技投入,优化产业结构 • 客观分析企业的市场营销环境,加大力度完成对产品结构
的优化升级 • 适时调整自己的市场战略,拓宽销售渠道, 提高产品的
科技化水平和质量

• 2.8 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理念。导致了消
费需求的变化,从最初地满足生存的基本需求,到对更高品质的要 求,再到追求个性化,时尚化。
• 新技术的应用需要企柯业根达据营必销须环境紧制订跟新科的营技销策发划展,作的出新方的向经营,管理以战消略。费者需求为导向,积极进行自
身的科技创新和经营重点的转变,创造利于自己的营销环境,再次打开 市场。

• 2.7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生产力不断发 展,消费者需求也发生着变化,消费结构 和需求层次也不断提高,高科技产品的更 新更是可见一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柯达中国市场营销案例分析
内容摘要:多年来,伊士曼柯达公司在影像拍摄、分享、输出和显示领域一直
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一百多年来帮助无数的人们留住美好回忆、交流重要信息以及享受娱乐时光。

但是随着数码技术的崛起,柯达公司于2012年1月19日申请破产保护。

本文重点分析柯达的成功营销之路和面对危机的营销策略。

关键词:成功、破产、传统
一、公司简介:
柯达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影像产品及相关服务的生产和供应商,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市,是一家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的上市公司,业务遍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员工约8万人。

多年来,伊士曼柯达公司在影像、分享、输出和显示领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一百多年来帮助无数的人们留住美好回忆、交流重要信息以及享受娱乐时光。

但是随着数码技术的崛起,柯达公司于2012年1月19日申请破产保护。

二、柯达成功营销之路:
柯达公司创办于1880年,一百多年来,柯达品牌背后代表的是先进的的光学影像技术和拍照的快乐,几乎成了胶卷和照片的代名词。

在床头影像行业里,柯达占有60%的市场,是无可置疑的霸主。

即使富士这样强劲的对手使用各种手段屡屡发起进攻,也被柯达一一击退。

柯达公司的历史是世界影像行业发展的的缩影,1885年,柯达产出世界上第一个民用胶卷。

1888年,制造了第一部民用相机,同年,柯达打出了第一个广告,画面上一个只手举着柯达相机,旁边是创始人伊士曼写的自信而自豪的承诺:“你压下按钮,其余有无负责。

”柯达上市后,一举获得成功。

1964年,柯达经过十年的研究,推出了一种“立即自动”相继,这种相机机型更加简洁轻便,便于携带;操作简便,无需测距对光,就能获得清晰照片;底片装卸便利安全。

这种“傻瓜式”的相机上市之初就销售掉750万架,一举创下了相机销售量的世界纪录,在影像行业里,可以说大部分的创新都与柯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辉煌一直延续到20世纪末,也成就了柯达庞大的影像帝国。

(一)营销技术为柯达打开中国大陆腹地。

富士作为数码帝国之一,在对外技
术营销上采取保守战略,不肯向中国提供先进技术,只提供产品,这一策略为柯达留下了市场空缺。

柯达为了打开中国市场,采取开放的营销策略,为中国提供先进技术,同时救活了几个濒临倒闭的合资企业。

这是柯达成功的第一步。

(二)与官言商,制定政府营销战略。

在营销技术的基础上,柯达全球副总裁
叶莺女士与中国政府签订排他性协议,从1998以后的三年内中国政府不得引进其他外资和建立其他合资企业。

这就是著名的“98协议”,这一举措保证了柯达在中国市场的垄断地位。

(三)整合营销战略。

柯达公司长期引领着影像市场发展,提供产品及服务包
括OLED、专业影像、业务解决方案、商业印刷、商业影像、娱乐影像、消费产品、零售商与冲印、电影艺术等,柯达利用先进的技术、广阔的市场覆盖面和一系列的行业合作伙伴关系来为客户提供不断创新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他们对影像中所蕴含的丰富信息的需求。

柯达的“军团作战”战略使几乎所有能胶卷、相纸和冲印药水已全部是实现本土化。

以“柯达快速彩色”为标志的冲印店已成为仅次于中国邮政的零售网络。

三、柯达面临的危机
柯达陶醉于传统影像业的辉煌,当拍照市场由“胶卷时代”进入“数码时代”时,它仍犹豫再三,裹足不前,结果错失了先机。

随着数码时代的带来,消费者需求迅速从“胶卷”转向“数码”,而柯达所能提供给消费者的利益日渐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2000年,柯达的数码产品只卖到30亿美元,仅占其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二,即便到了2002年,柯达的产品数字化率也只能在百分之二十二左右,而竞争对手富士已达到报分至六十。

在数码技术摧枯拉朽的冲击洪流下,柯达一百多年辛苦建立的传统影像帝国的台基迅速崩塌。

(一)“98协议”的结束使柯达面临新一轮的压力。

协议结束后,被压抑已久
的富士终于觉醒,富士以数码技术为突破口,采取亲和的态度对待加盟合作者,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了自己的市场地位,这一举措给予柯达沉重的压力。

(二)科技的发展对消费需求与市场格局的影响。

数码相机是在传统相机的基
础上发展而来,它给拍摄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理念,即摄影的随意性和可操作性。

数码相机其优质的影像品质,丰富的功能,便捷的数据传输和储存,小巧的体形方便拍摄展示。

这些都优于传统相机,从而直接影响了消费者的需求。

除此,数码相机的价格在不断的下降,性能不断提升,功能不断丰富,刺激了消费者的潜在需求。

计算机应用和网络应用环境的日益完善,使以计算机及互联网为核心的数码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三)行业竞争激烈,感官行业属于高度垄断行业。

以尼康、美能达、奥林巴
斯、佳能、理光等为主角的日本相机军团已霸占了中国半壁江山。

尼康与柯达公司合作,共同开发生产专业数码相机,而佳能等国外品牌也陆续推出自己的数码相机产品。

由于数码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相机业的大洗牌将不单是生产企业之间的联合重组,IT、信息产业也有涉及。

企业不能独占市场,都会面对形形色色的竞争对手,在竞争市场上,出来自本行业的竞争外,还有来自替代品生产者,潜在加入者,原材料供应者和购买者等多种力量的竞争。

不难想象,柯达所面临的竞争极其激烈。

四、柯达的营销选择
中国消费者购买传统相机的数量,每年减少100多万部,数码相机每年增加100多万部。

早在1976年,柯达就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并将其用于航天领域,至今柯达拥有多达一千余项的数码成像专利技术,为同行业之最。

1998年,柯达开始生产民用数码相机,但只是把它当做热身运动,缺乏长远而明晰的
战略——对传统影像业务的倚重,使销售增长速度仍高达百分之十四。

2000年初,在美国市场销售的新相机中,数码相机还仅占二十分之一,2000年底,胶卷需求开始停滞。

柯达的判断出现错误,他以为这种状况是整体经济衰退造成的,而没有想到的是数码技术的“创造性破坏’’.直到2002年底,柯达才意识到,在数码影像技术的冲击下,传统胶卷的辉煌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2003年第一季度,柯达胶片产品在美国市场上的销售额同比降低了百分之二十四,在全国市场上则降低了百分之九。

2011年10月1日凌晨,美国当地时间周五,拥有131年历史的相机制造商伊斯曼-柯达公司(EK)可能提交破产保护申请。

受此消息影响,美国股市盘中柯达股票一度暴跌68%,创下该公司自1974年以来最大的单日跌幅。

2012年1月19日,美国伊士曼柯达公司宣布已在纽约申请破产保护,以争取渡过流动性危机,确保业务继续运营。

2013年5月3日,柯达申请退出破产保护,进行公司重组。

(一)恋战旧业务,战略目标几乎依旧。

没有根据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市场
发展趋势确定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企业的及时转型。

这就导致了如果没有一个好的CEO带领主动进行转型,公司的方向就会摇摆不定,想转型又不想放弃非常赚钱的胶片业务。

摄影技术从胶卷向数码的最新转变,使柯达面临来自数字成像技术对传统成像技术造成的冲击的挑战。

数码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柯达的市场营销策略,也改变了零售商业业态结构和消费者购物习惯。

柯达虽然采取转型之路,但是新兴产业的发展的速度却是柯达靠转型赶不上的。

所以它的转型之路失败了。

(二)固守传统,拒绝改变。

这就是缺乏市场预见性的体现,尽管1975年柯达
公司就研发并制造出第一台数码相机,可是他们却固执地坚守着传统相机和胶卷的地盘,拒绝改变。

没有更好的预见未来数码相机发展的市场需求和竞争格局的变化。

由于社会文化多方面的影响,使消费者接受了数码技术而遗忘了传统的胶卷,这种消费流行使柯达不得不走失败的转型之路。

(三)以自我为中心,没有正视消费者需求。

顾客就是企业的目标市场,是企
业服务的对象。

企业的一切营销活动都应为满足顾客为中心。

而柯达转型前的产品已经满足不了顾客的消费需求,即使在转型之后,市场已经被竞争者占领,所以柯达即使是转型也挽救不了破产的危机。

资料来源:
[1]伊士曼柯达公司资料,
http:///view/1621803.htm?fromId=60113
[2]分析:柯达(中国)市场营销案例,http:///zixun/4808.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