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品高考复习方案》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第1单元 听课手册-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远古至公元前221年)
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
【主干知识梳理】
1.王位世袭制
2.王族交纳贡赋卿大夫建立武装周天子王权独立性
3.权力父系血缘
嫡长子继承制统治集团
【考点深化探究】
考点一
1.特点: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同姓亲族的封地或居于富庶之地,或居于战略要地。

统治策略:以亲制疏,将血缘内聚力转化为政治向心力。

2.A [解析] 本题以周初分封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根据题干和所学,西周通过分封把王族子弟分封到各地,形成拱卫王室的诸侯国,从而使西周的文化传播到当地,另外各诸侯国与周王室的频繁交往也带动了各地文化交流,故A项符合题意;通过分封,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但并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B项;西周实行分封制,当时并未实现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排除C项;宗法制通过父系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权力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了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而题干重在考查分封制,排除D项。

考点二
导致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宗法色彩。

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等级制、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极端的皇权主义;另一个重要表现是亲贵合一、裙带作风及封建统治者的反对理性和守旧思想。

考点三
相同点:保留了血缘社会。

不同点:从血缘社会到地缘社会;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分权到集权。

【高考链接突破】
•解考题
考题1 A [解析] 本题考查商汤的治国理念。

根据材料,商汤把捕猎鸟兽的罗网“去其三面”,因而获得诸侯拥护,从而创立商朝,由此信息可以判断,商汤成功的原因在于他的仁德之心,故A项正确。

夏商时期,中国主要的经济活动是农业,故B项错误;C项与《史记》记载“意在说明”不符,故错误;材料未涉及资源争夺的问题,故排除D项。

考题2 B [解析] 本题以青铜器上铭文的变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和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材料关键信息是周代青铜器上铭文的变化:一是铭文格式化,字数增多,这体现的是对商代青铜器铭文形式的继承和发展;二是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歌颂祖先,为子孙提供借鉴,这体现的是西周青铜器铭文对商朝青铜器铭文的内容与作用的继承与发扬。

故答案为B项。

A项与材料内容无关;C项说法本身错误,西周时宗法制是走向了完善,在春秋战国时期受到挑战;材料未涉及青铜器功用与前代的比较,故D项错误。

考题3 C [解析] 本题以周代的“雅言”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材料强调在周礼之下“雅言”的统一,解答角度是最早的起源地。

周礼下“雅言”的起源地是在周王直接控制的地区,故答案为C项。

孔子只是最早整理春秋之前的诗歌,编订了《诗经》,他是《诗经》中“雅”的最早整理者,故排除D项。

考题4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以考古墓葬等级区别为切入点,考查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变革的情况。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区分秦国与东方六国墓葬的不同特点,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

战国时期秦国墓葬的特点是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没有等级差别,这是商鞅变法后,秦国中央集权加强的突出表现;而东方六国墓葬等级区分清楚,反映出分封制的影响依然存在。

A项内容题干中未涉及,故排除;B项内容本身表述错误,故排除;D项内容本身表述错误,战国时期的战争本身就是对分封制的破坏,故排除。

•练经典
1.C [解析] “联邦”或“邦联”式的国家结构形式体现的是国家没有完全控制地方,中央与地方关系松散,故选C。

分封制下诸侯有一定自主权,没有实现集权,A项错误;分封制的分权性是指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分割了中央权力,与材料内容不符,B项错误;分封制在当时是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进步制度,D项错误。

2.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这些诸侯国都是臣服于周王朝的封国,都属于周王朝的势力范围,故而起到了拓展西周势力的作用,故选B。

这些诸侯在西周初年都是臣服周王室的,“认为共主,以天子礼奉事之”,并
没有显露反叛之心,A项错误;仅依据材料中,我们并不能得出西周大一统格局已经形成的结论,C项错误;西周末年虽然已出现诸侯纷争现象,但他们都还是尊周天子为天下共主,并未出现诸侯纷争的局面,D项错误。

3.B [解析] 原文大意是,凡人性都亲近自己的双亲,因为亲近双亲所以尊崇自己的祖先,因为尊崇自己的祖先所以敬重作为祖先后裔的宗族,因为敬重作为先族后裔的宗族所以能团结聚拢族人,因为同族人聚拢在一起,所以有严谨的宗庙制度,有严谨的宗庙制度所以有国家的威重。

由此可知,材料强调血缘宗法关系,故选B。

西周实行分封制是为了扩大统治的疆域,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必要性的内容,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嫡长子继承制的内容,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重视血缘宗族关系,没有体现爵位世袭的重要性,D项错误。

4.B [解析] 据材料“古者诸侯始受封,必有采地”可知,世代相传的采地是维系宗法体系的纽带,故选B。

材料介绍采地与分封制的关系,没有反映出分封制的思想基础,A项错误;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C项错误;封地由诸侯世袭,但其所有权归国君,不是诸侯的私有财产,D项错误。

5.B [解析] 本题以青铜器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难度较小。

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大多是礼器,比如“鼎”就是一种权力的象征,西周时期按照等级制度,天子和诸侯享有的鼎的数量是不同的,故B项正确。

商周时期,青铜比较稀缺,因此青铜器很少用作农具,故A项错误;食具不是权力的象征,故C项错误;货币是经济的象征,故D项错误。

6.A [解析] “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上下关系既区别贵贱等级,又保持和睦关系,即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最能体现礼乐的主要社会功能,故选A;礼乐制度本质上维护的是分封制下的社会等级秩序,故B、C两项错误;D项只是对礼的理解,故D项错误。

7.C [解析] 原始社会强调的是集体议事方式,材料中体现了这种集体议事方式的影响,故选C。

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分封制的推行,A项错误;材料中突出的是“会群后”“召六卿”“共饬国典”,强调的不是专制主义,B项错误;材料不是在强调贵族议事制度的完善与否,D项错误。

8.B [解析] 根据材料“贵族当众责备君主,并朝他吐口水,却没受到他的训斥或处罚;拒绝他对珍玩的索求;在他妻妾群中与他一起玩游戏;未获邀请而坐上他的桌子”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奴隶社会时期的君臣关系,君主对贵族而言还未获得应有的权威,此时君主权力还未实现高度集中,故选B。

A、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第2讲先秦时期的经济
【主干知识梳理】
1.耒耜铁农具
2.冶铜技术司母戊鼎斜纹提花
3.贝政治重农抑商
【考点深化探究】
考点一
1.历史地位: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封建社会统治的基础。

评价:①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小农经济始终在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是封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②其发展状况关系到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否和古代政权的安危;但封建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2.C [解析] 本题考查小农经济的特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和调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内容反映的是小农经济的特点,没有体现土地兼并的相关信息,A项错误;材料中“佃则有田”说明佃户有田可耕,B项错误;材料中“家给人足”“妇人纺织,男子桑蓬”体现的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C项正确;D项内容只是材料中的一个方面,并未全面反映材料的内容,故错误。

考点二
原因:战国时期农业和手工业进步,促使商业贸易频繁;商人在商品竞争中推动商品畅销的需要。

【高考链接突破】
•解考题
考题1 D [解析] 本题以考古材料为切入点,考查战国前的社会经济特点。

本题考查新课程标准的历史时空观,考查学生对地图材料有效信息的提取、解读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的关键信息:一是时间“战国以前”;二是不少以自然陨铁为材料的铁器分布地区的差异,即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新疆和长江流域也有分布;三是审设问“据此可知,战国以前”,要求答案完整反映材料信息。

A项中“铁制农具”不能等同于题干中的“铁器实物”,同时“普遍”一词表述过于绝对,与材料中主要集中于黄河流域等地相矛盾,排除;B项与基本史实相违背,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新疆与中原的联系才开始密切;C项与材料中的
“自然陨铁”相矛盾;材料涉及铁器分布的地区,铁器代表生产力水平,各地铁器使用差异,恰恰反映了各地社会发展程度的差异,故答案为D项。

考题2 A [解析] 本题以春秋战国之际的局部地图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图片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考查学生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能力。

依据题干图片材料可知,春秋战国之际出现巨富之地的陶和曹鲁之间均为河流、湖泊所在地,区域位置优势明显,故题干现象反映出区域位置对商贸发展的重要性,A项正确;图片信息未体现出争霸战争,故B项错误;交通条件只是影响经济状况的一个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显示城市规模的扩大对商业的影响,故D项错误。

考题3 A [解析] 小农经济的特点之一是自给自足。

一个农夫耕种土地可以养活五口人或九口人,这有利于个体家庭的稳定,促进小农经济的形成,故A项正确;战国时期,手工业和商业不断发展,故B项错误;随着铁器、牛耕的使用和私有土地的出现,个体小农经济应运而生,C项与史实正相反,故错误;个体农耕发展推动的是个体小农经济的发展,而与大土地所有制无关,故D项错误。

考题4 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古代商业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论证、探讨历史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

材料中,孟子时代的民间商人经商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到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说明民间商人经商取得了合法地位,故D项正确。

材料不能体现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商业市镇兴起是在宋代,且在材料中未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中要求在城里市场上经商的商人交税,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说法错误,故C项错误。

•练经典
1.A [解析] “率时农夫,播厥百谷”“先知稼穑之艰难”表明当政者对农业的重视,故A项正确;当政者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与材料的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耕作技术出现革命性的变化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C项错误;小农经济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不是西周时期,故D项错误。

2.D [解析] 据材料“冬至后五旬七日昌生。

昌者,百草之先生也,于是始耕”“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可知,古代农业注重农业时令,尊重自然规律,重视历法指导,具有精耕细作的特点。

注重农业时令、尊重自然规律、重视历法指导都只是说明材料中的一个方面,表述不完整,故排除A、B、C三项,答案为D项。

3.A [解析] 由材料“贩卖畜牧产品,经常路过滑国到成周经商,需奔波数百里路”可知,当时已有较远距离的贩运活动,故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政府的政策,故排除B、D两项;材料没有说明商人地位的高低,故排除C项。

4.C [解析] A项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体现了在利益驱动下,商人宁愿冒着巨大的风险也要长途贩运土特产品,故从业风险只说明其中的一部分,排除B项,选C项;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5.C [解析] “攻木”“攻金”“攻皮”“设色”“刮摩”“抟埴”的细致分工,有利于提高手工业者的熟练程度和技术,说明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故C项正确。

材料不涉及“生产标准化”“生产多样化”“产量庞大”,直接排除A、B、D三项。

6.D [解析] 青铜是红铜和锡、铅的合金,排除A项;夏、商时就已制造出青铜器,排除B项;青铜比纯铜的硬度高,排除C项;D项符合史实。

第3讲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主干知识梳理】
1.私人讲学思想解放
2.以德治民仁政仁义
4.道无为而治相对
5.夏小正
【考点深化探究】
考点一
核心特征:学术自由。

原因:政治社会环境自由宽松;私人讲学之风盛行;有一批有德、有才、有识并敢于表达自己不同观点的思想家;自由读书、著书之风盛行;等等。

考点二
1.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2.治国上:儒家主张“德治”,法家主张“法治”。

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

人与自然关系:荀子主张“制天命”,庄子主张“顺自然”。

人生态度:儒家主张入世,道家主张避世。

看待社会成员关系:墨家主张“兼爱”,儒家主张尊卑有序。

3.(1)春秋战国,社会分裂割据,各诸侯国热衷于争霸战争、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

(2)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有着本质的区别。

孟子民本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孟子的“仁政”等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而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与社会主义制度下“以人为本”的理念有着本质不同。

【高考链接突破】
•解考题
考题1 C [解析] 本题以《墨子》中记载的科技成就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以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墨子》记载了几何、力学、光学等自然科学领域及军事技术、机械、土木工程诸方面的伟大成就,墨子是著名的平民思想家、政治活动家,代表中下层手工业者的利益,是小生产者的代言人,故C项正确、D项错误。

题干材料体现的是科技成就,未体现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A 项错误;由材料内容可知《墨子》内容广泛,但无法得出其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的结论,排除D项。

考题2 A [解析] 本题以西周与战国时期文字的写法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私学和士阶层的发展、兼并战争等使汉字的使用更为广泛和频繁,人们对文字的丰富和发展作了有益的尝试,故A项正确;西周至战国时期,人们把文字刻在甲骨、陶器上,或镌刻在青铜器上,后来更多地使用竹片、木简和帛做书写材料,但书写材料的不同对字形的变化影响不大,故B项错误;各国变法主要是为了增强自身实力,对字形的变化影响不大,故C项错误;“书同文”是统一全国后秦始皇实行的文化政策,故D项错误。

考题3 C [解析] 本题以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与现实政治不相适应,在汉武帝以后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适应了政治需要,故A项错误;B项与孟子和荀子等儒家学者的主张矛盾,儒家学者不反对变革,他们反对的是现实政治与其政治理想不同;D项是对材料信息的误读,儒家学者是借古人之口,倡导自己的政治理念和理想。

故答案为C项。

考题4 C [解析] 本题以“王”字的起源为切入点,引出儒家思想的仁政等内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依据材料信息,“王”字的本义是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而孟子强调的是只有“以德行仁者”才能成为天下首领,故A项错误、C项正确;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而“无为而治”是道家学派的主张,B项错误;宗法制度在战国前已出现,而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其主张不可能为宗法制度奠定思想基础,时间错误,D项错误。

考题5 A [解析] 孟子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这体现的是对个人品德的要求,答案为A项。

材料没有体现坚持个人独特性格的内容,故B项错误;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们勇于突破礼教的束缚,主张反抗专制暴政,故C、D两项错误。

•练经典
1.D [解析] 材料中体现了孔子关于“礼”的主张。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用周礼去匡正事物是违背了历史发展趋势的,故A项错误;周礼是西周时期的社会等级秩序,代表的是旧有的政治制度,孔子主张恢复周礼,这与政治改革相矛盾,故B项错误;孔子认为要用周礼匡正人和事物让其“名正言顺”,即孔子认为当时社会弊端是“名不正,言不顺”,这并没有正确揭示当时社会混乱、诸侯争霸的弊端,故C项错误;孔子希望用周礼的等级秩序去匡正人和事物,也就是希望用统一的政治制度去规范社会,让天下太平,这其中体现了构建有序的统一思想,故D项正确。

2.B [解析] 据材料“爱心”再结合所学可知,孔子主张“仁者爱人”;据材料“正气”再结合所学可知,孟子主张涵养浩然之气;据材料“热血”再结合所学可知,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强调无等级差别的爱;据材料“冷眼”再结合所学可知,法家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坚持以法治国。

故A、C、D三项错误,B项正确。

3.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该思想是指由学而官、而贵、而富,即凭借知识跻身统治阶层,这为官僚政治的实现提供途径,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为君主专制奠定理论基础的是法家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礼法并施的思想,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墨家思想并未继承孔子的儒家思想,故D项错误。

4.A [解析] 由材料“君权之扩张遂同时成为政治上之需要与目的,而政治思想亦趋于尊君国任法术之途径矣”可知,加强君权顺应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这是法家思想兴起的客观背景,故A项正确。

由材料“诸侯强大之事实,与攻伐兼并”可知时间为春秋战国时期,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法家加强君权的思想,而非百家争鸣,故C项错误;大一统局面形成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故D项错误。

5.C [解析] 周公制作的典章礼乐仅适合周朝,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故周公在后世被视为圣人并不是因为周公制作典章礼乐为后世确立了道德规范,故A项错误;材料中,周公平定三监之乱有利于社会稳定,但这仅对西周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可能是后世统治者和学者视周公为圣人的原因,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春秋以后,周公被历代统治者和学者视为圣人的原因是周公制作典章礼乐,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与传统文化产
生一定的影响,这反映了古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视,故C项正确;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中央未对地方进行有效的控制,故D项错误。

6.D [解析] 西周实行分封制,统治集团并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A项错误;题干主要讲述西周吸取商朝灭亡的教训而改变统治思想,没有谈及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故B项错误;“天命”观属于神权思想,但是题干没有谈及打破神权对王权统治的困扰,故C项错误;题干主要论述西周吸取了商朝灭亡的教训,开始重视“德”,在实际行动中要“保民”,开创了后世民本思想的先河,故D项正确。

7.C [解析] 据材料“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可知,中国古代的此项历法成就是为农业发展服务的,故C项正确。

题目材料不涉及该历法对天文学发展的影响,故A项错误;小农经济是春秋战国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故B项错误;二十四节气不属于封建迷信,故D项错误。

8.D [解析] 汉字出现了多种写法,其主要原因是战国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影响了文字的统一,故D项正确。

战国时期主要书写材料仍为竹木简和帛,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字形各异并不能说明文化发展的多样些,故B项错误;百家争鸣出现于战国时期,主要强调诸多学派思想的并存,与材料现象无关,故D项错误。

单元整合(一)
考题例证1 C [解析] 材料中讲述到普罗泰格拉怀疑神灵,也意味着他肯定人的价值,孔子对鬼神敬而远之的态度,也体现出孔子重人事的主张,因此普罗泰格拉和孔子的主张都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故选C。

在普罗泰格拉和孔子所处时代,二者不可能相互影响,A项错误;在孔子所处的时代,东西方文化交流并没有展开,故B项错误;普罗泰格拉的人文主义思想是希腊当时的主流思想,而孔子的思想在他所处的时代由于不顺应时代要求,因此并不是主流,D项错误。

考题例证2 A [解析] 根据材料“授土授民……叫作‘建国’”“授土授民……叫作‘立家’”可知是分封制,根据材料“只知效忠于‘家’……不知效忠于‘国’”得出分封引发家国对立,故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宗法制相关内容,故B、C两项错误;材料论述了分封制的弊端,未涉及分封制利弊的比较,故D项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