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出自论语还是学记

合集下载

《教师资格考试辅导用书——教育学教材全解》(中学卷)(

《教师资格考试辅导用书——教育学教材全解》(中学卷)(

一、名词解释1.★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或专业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2.★ 教育学:一门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3.制度化教育:主要是指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指向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

4.★ 学校文化: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5.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6.最近发展区:是由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他认为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就是“最近发展区”。

7.★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8.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9.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进行交往而产生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

10.教育机智:是指一种面对突发事件,能够迅速而正确地做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简答1.★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2.近代教育发展变化的表现。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3)教育的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3.★ 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征。

中国古代哪位教育家提出了教育要因材施教的观点孔子

中国古代哪位教育家提出了教育要因材施教的观点孔子

中国古代哪位教育家提出了教育要因材施教的观点孔子中国古代的教育理念历经千年传承,其中最有影响力和深远影响的就是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提出了许多关于教育的观点,其中包括教育要因材施教的理念。

本文将介绍孔子以及他的教育思想,并解释他对个体差异的关注以及因材施教的重要性。

孔子(公元前551年至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教育家、哲学家和政治家。

他被尊称为“万世师表”和“至圣先师”,其思想对中国以及整个东亚地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体系非常庞大而复杂,其中包括了关于学习、道德、政治和家庭等诸多方面的观点。

其中,他提出的“因材施教”观点是他教育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关注个体差异,他认识到每个人具有不同的天赋、兴趣和能力。

他相信,一个良好的教育体系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进行个性化的教学,以充分发展他们的潜能。

孔子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他强调,在教育中应该关注培养学生的品德、道德和智慧,以使他们成为有用的社会成员。

因材施教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主张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兴趣,为其提供相应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孔子认为,每个人的学习方式和速度都不同,教育者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来调整教学方法,以满足他们的需求。

他强调,教育要注重实践性和个体化,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在孔子的教育观点中,教育者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他强调教育者应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成为学生的榜样和引导者。

他认为只有具备崇高品质的教育者才能够真正影响学生,并引导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因此,孔子着重培养教育者的修养和素质,以提高整个教育系统的质量。

孔子提出的教育要因材施教的观点对中国古代以及后来的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观点强调个体差异和个性化教学的重要性,为后来的教育改革和教育理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事实上,到今天,因材施教的理念仍然被广泛应用于现代教育实践中。

总结而言,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的杰出代表,他提出的教育要因材施教的观点体现了对个体差异的关注和个性化教育的重要性。

因材施教的意思

因材施教的意思

因材施教的意思[ yīn cái hī jiào ]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

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成语基本释义:[成语形式]ABCD式的成语[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常用程度]常用成语[感情色彩]中性成语[成语正音]教,不能读作“jiāo”。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教育《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春秋时期,孔子善于根据学生的智力、性格等去教导他们。

子路问他听到正确意见是否立即照做,孔子让他先请示一下父兄,而对冉有说可以立即照做。

学生公西华不解,孔子解释说冉有为人谦让应鼓励,子路轻率刚猛要慎重行事。

1、您因材施教的意思,善启心灵2、这是在网上摘录的对因材施教的意思所做出的解释,配合上包子论应该不难理解3、李老师实行因材施教的意思的教育理念,不用同一种模式来塑造学生。

4、因材施教的意思,激发身边孩子的学习兴趣,使孩子们的特长都得到充分的发挥,并探索适合自己学生特色的教学方法5、这与《学记》所提倡的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意思多么相似,他们所追求的理想真是殊途同归暂无英语翻译:教猴子爬树。

比喻指使坏人干坏事。

:形容具有特殊的才能、智慧。

:受教不必有固定的老师。

:教:教诲;术:方法。

教诲人有多种方法。

:教育引导很有办法。

: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

:不对具体事物进行调查研究,只是生搬硬套现成原则、概念来处理问题的思想作风。

源自《论语》的30个经典成语

源自《论语》的30个经典成语

源自《论语》的30个经典成语第一篇:源自《论语》的30个经典成语1、教育方面孔子适应时代的发展,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建立了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理论。

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影响着中国的教育理念,其教学模式仍生存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

关于教育方面的成语也一直在我们的语言中津津乐道。

如:【有教无类】【出处】子曰:“有教无类。

”《卫灵公》<释义>不论什么人都给以教育。

【诲人不倦】【出处】子曰:“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述而》<释义>教别人时耐心、不厌倦。

【学而不厌】【出处】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释义>学习总感到不满足。

形容勤奋好学。

【不耻下问】【出处】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释义>并不认为向学问不如自己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是丢脸的事。

【温故知新】【出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释义>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闻一知十】【出处】“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公冶长》<释义>听到一件事,便可以推知很多。

多用来形容聪明而善于推理。

【举一反三】【出处】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释义>原指教人认识四方形的东西,举出一个角就能类推另外三个角。

后比喻从一件事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

指善于推理,能由此知彼,触类旁通。

2、为政方面孔子根据政治的需要,提倡道德政治,即“为政以德”的主张。

他认为用道德来治理国家政事是极其重要的。

如:【名正言顺】【出处】“名不正则言不顺。

”《子路》<释义>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

后指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

多形容做事、说话理由正当而充分。

【祸起萧墙】【出处】“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

”《季氏》<释义>祸乱就发生在内部。

常见的几个教学原则所对应古语

常见的几个教学原则所对应古语

常见的几个教学原则所对应古语一、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统一的原则含义: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要结合知识、技能中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古语及名人名言:1.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2.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

——《礼记·文王世子》3.任何真正的教学莫不具有道德力量。

——第斯多惠4.文以载道。

——周敦颐《通书·文辞》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含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学会、学以致用的目的。

古语及名人名言:1.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陶行知2.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荀子》3.你要满足你的要求和愿望,你必须认真思考,但为了这个目的你也必须行动,知行紧密结合。

——裴斯泰洛齐4.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董其昌《画旨》三、直观性原则含义:教师应该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与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全面地掌握知识。

古语及名人名言:1.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

——《荀子》2.故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

——《荀子》3.一般说来,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

——乌申斯基4.人头脑中的一切,没有不源于感觉的。

——夸美纽斯四、启发性原则含义: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原则。

古语及名人名言:1.一个坏的老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老师教人发现真理。

——第斯多惠2.君子之教,喻也。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学记》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论语》4.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

《论语》中“因材施教”教育思想及其在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体现

《论语》中“因材施教”教育思想及其在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体现

《论语》中“因材施教”教育思想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体现1. 引言1.1 介绍《论语》中“因材施教”教育思想《论语》中“因材施教”教育思想是孔子提倡的一种教育理念,强调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能力水平,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育。

这一思想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论语》中,孔子曾说:“吾三思而后行。

”这句话表明孔子注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思考和选择教学方法,而不是一概而论。

他强调“因材施教”,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能力的强弱,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使每个学生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因材施教”教育思想体现了孔子对于个性化教育的重视,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应该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这种教育思想在当今教育领域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更是至关重要。

因为学生的背景和学习需求各不相同,只有采取个性化教育,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发展。

【内容到此结束,总字数为2000字。

】1.2 介绍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推进,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其在国际交流和合作中的地位日益显著。

对外汉语教学不仅关乎个体学生的语言学习,更关乎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和合作。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的语言水平、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都有所不同。

采用“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个性化的教学计划,能够使学生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提升学习兴趣和动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通过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资源,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就感。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教育思想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适应国际化的社会发展环境。

教师编重要人物以及理论口诀

教师编重要人物以及理论口诀

中外主要教育家及其重要理论及观点中国一、孔子春秋鲁国人1、《论语》:“学”“思”“习”“行”2、为人师表(榜样示):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3、“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巩固性教学原则4、“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个别教学形式5、《论语》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式教学6、最早提出“因材施教”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8、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二、孟子1、性善论2、教育的目标在于明人伦,大丈夫。

3、个人本位论。

三、荀子1、性恶论2、外铄论(个体身心发展的诱因)。

3、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

4、教育目标:基本层次:贤能之士;理想层次:圣人。

俗人、俗儒、雅儒、大儒。

5、学习过程:闻见思行6、强调尊师。

四、墨家1、兼爱、非攻。

2、教育作用:人性素丝说3、教育容:政治道德教育、科技教育、文史教育、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实用技术。

突破了儒家六艺的畴。

4、论‘强力而行’,重视道德行为的锻炼,刻苦磨练精神。

5、知识的来源:亲知、闻知、说知(依靠类推与明故的方法来获得知识)五、道家1、道法自然遵循自然,一切任其自然发展2、“绝学、愚民”3、教育目的:培养上士,隐君子。

4、教学原则:“用反”“虚静”,等充满辩证法的原则。

六、《学记》中的教育思想乐克正学记是我国也是世界第一本教育学专著,成文于战国时期。

1、“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教育担负的最大责任不是传承知识,而是移风易俗。

体现社会本位论。

2、“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意为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

其体现了社会本位论的教育观。

3、“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正课的教学,课外作业。

4、“师严然后道尊”体现师道尊严。

5、“君子之教,喻也”启发性教学原则。

6、“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启发性教学原则。

7“学不躐等”躐liè超越。

学不躐等意思是学习不能超越次第,应循序渐进。

《论语》中“因材施教”教育思想及其在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体现

《论语》中“因材施教”教育思想及其在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体现

《论语》中“因材施教”教育思想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体现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一、“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内涵“因材施教”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之一,“《论语·为政》中有‘因’是言情况而变,‘施教’是指用教学的方法。

”1这句话道出了“因材施教”的内涵,即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这种教育思想强调了个性化的教育,认为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能力和特点,因此应该针对个人差异进行具体的教学安排和教学方式。

二、“因材施教”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体现1. 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因材施教”强调个性化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中也应该根据学生的诉求和需求进行灵活的教学安排。

对于有留学计划的学生,可以专门设置针对留学考试的课程,针对商务交流的学生,可以设置商务汉语的课程。

重视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收获。

2. 授课形式多样化“因材施教”要求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外汉语教学也应该尽量多样化。

在口语教学中,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游戏互动、实地考察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口语能力。

在写作教学中,可以采用分级教学、批改作文等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3. 强化个性化辅导对外汉语教学中,学生的语言基础和学习能力各不相同。

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的辅导。

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采取针对性强的辅导措施,例如额外的练习、有针对性的辅导等,帮助学生逐步克服学习难题。

4. 注重课程的整体规划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将“因材施教”融入到整体课程规划中,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求,设置不同等级的汉语课程,并根据教学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完善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使教学效果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三、结语“因材施教”是一种重视个性差异的教育理念,它强调了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进行差异化的教学安排和教学方式,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得到了有效的体现。

孔子因材施教(启发法)教学思想

孔子因材施教(启发法)教学思想

孔子因材施教教学思想的评析范洁梅摘要:本文以《论语》为依据,对孔子实行因材施教的历史背景、孔子对因材施教的认识与实践和因材施教这一教学思想对后世教育理论教育实践的影响进行评析,论述了因材施教在现行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和发展,展示了孔子因材施教教学思想体系的博大精深。

关键词:因材施教个别差异一、孔子实行因材施教的历史背景孔子实行因材施教有其客观的历史条件。

一方面,春秋末期诸侯因争相招聘贤士为己所用,不拘一格选用各种人才,这就为孔子私学实行因材施教培养各类人才奠定了社会基础;另一方面,孔子为适应社会变革对人才的需要,提倡“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因此他的学生成份复杂:年龄不一,出身不同,地区不限,文化水平、道德素养、性格特征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学习目的各有千秋。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从各人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个人的个性特点和具体要求进行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

因材施教也是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个别教学组织形式。

在那时,因受社会生产力总体水平的制约,教师在教学时只同个别学生发生联系,即使学生有几十个人甚至更多,但由于年龄、知识程度、学习内容等原因,教师对学生也只能采取个别对待方式,这就使得教师有机会了解每个学生的“材”,这是因材施教的前提。

二、孔子对因材施教的认识与实践孔子提出因材施教较古代西方教育理论家昆体良早500年,他对因材施教有其独特的见解和做法:1、孔子注意了解学生情况,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

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

孔子在实践中十分重视这一点,他经常通过谈话、观察、了解学生的志向、思想、言行,从中进行分类、归纳。

除年龄、出身等方面差异外,尚有智力、性格、气质、才能、志向等方面的差异。

像孔子曾经说的:“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颜回能“闻一知十”,子贡只能“闻一知二”,说明孔子早就注意到学生在智力灵活性方面有着明显差异。

浅谈《论语》中“因材施教”的内涵

浅谈《论语》中“因材施教”的内涵

浅谈《论语》中“因材施教”的内涵作者:黄玉娇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5年第12期【摘要】《论语》中记载主张“有教无类”的孔子“因材施教”的含义主要是:通过“观其言,视其行”发现每位弟子的性格、爱好、品行及优缺点,根据其实际情况实施修身养性、从政治国、为人处世的教学,让每位弟子都能达到“仁义礼智信”的“圣人之性”,成为出类拔萃的贤才君子。

【关键词】孔子;《论语》;因材施教;教育思想;含义一、“因材施教”的前提因材施教作为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最具特色的教学思想,一定程度上是孔子致力于教育的理念的反映;另一方面,孔子处于官学衰败,私学兴起的特殊时期,进一步研究孔子的教育理念对理解“因材施教”的含义就显得格外重要。

1、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孔子所提倡的“有教无类”,与“性相近,习相远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前者是指要打破“学在官府”贵族对知识教育的垄断,使受教育者不再区分三六九等,一概具有受教育的权利;后者是强调人之本性并无很大差异,但是人的性格、智力水平、认知能力及道德修养会受到后天所处的生活环境、所接触的人或事的影响,或好或坏,与之相比,教育对其产生的影响最深,其中在《论语》中有诸多关于孔子注重教育、以教育为本的记载。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庶”,众也,指民,意为民既富,必教之,《集注》中提到“富而不教,则近于禽兽。

”[1] “不教民战,是谓弃之”意为用未经教育训练的人民作战,就相当于放弃了他们,说明无论是主动或被动,教民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是“教民”内容,“用道德来训导人民,用礼教来整饬人民,人民就会有羞耻心而归顺。

”[2] “不教民战”说明教民不仅包括政治、思想教育,又包括军事技术训练,在孔子的教育理念中,“民”是一个应该接受“文,行,忠,信”(《论语·述而》)各方各面教育的群体,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孔子坚持教学的宗旨。

《论语》的教学思想

《论语》的教学思想

《论语》的教学思想【摘要】《论语》中有许多中国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如“因材施教”、“启发教育”、“言传身教”、“注重实践”等,常为后人所称道和借鉴。

【Abstract】There are many Chinese humanistic education ideas in the Analects, like “teaching students in accordance of their aptitude”, “the heuristic education”, “teaching by personal example as well as verbal instruction”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practice”, which are often commended and used for reference by the posterity.【Keywords】The Analects Teaching idea万世师表孔夫子,弟子三千,他成就的“贤者”——能担负起传承儒学思想的弟子,就有七十二人。

他能成就这么多人,实在让人赞叹。

这些教育思想在今天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富有启迪教育意义。

今天我仅从教学方法这个角度,对《论语》里的教学思想做一些探究。

1.“因材施教”是孔子的教学思想之一。

因材施教,首先是“备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兴趣爱好等,然后根据学生的不同的个性采取不同的方法。

孔子在教学时,能积极的了解学生的生活经历,观察学生的思想本源、动机,研究学生的心理倾向。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论语·为政》)对于学生不仅“听其言而观其行”,而且还“退而省其私”。

(《论语·为政》)孔子针对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有的放矢,循循善诱,而不是千篇一律的说教。

读《论语》你会发现,往往学生提的是同一个问题而孔子却做出不同的回答。

礼记·因材施教

礼记·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武志庆《学记》认为:“学者有四失,教育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指出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存在四种心理缺点:有的表现为贪多求全,不求甚解;有的表现为知识面狭窄,智力得不到发展;有的表现为缺乏刻苦钻研精神;有的表现为畏难而退。

这四方面是学生不同心理状态的反映。

教师只有掌握了学生的差异,学生本身的优劣,才能因材施教,才能补其所知,展其所长,知人才能善教,才能为人师。

因材施教的过程中,教师要监控学生的发展过程并适时纠偏。

第一,老师要适时布置作业,并及时批改,发现问题及时纠错。

如果老师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与学生完成作业的时空不对称,错误得不到及时纠正,学生很容易摆脱老师的监控。

第二,学生的行为表现也必须在老师的监控之中,其行为表现实际上是记忆力、兴趣和爱好、反响速度、摹仿能力和耐力等五种行为特征的综合反应。

哪一种行为的偏差都会对一个学生的成长产生影响,所以老师必须关注学生在各个方面的表现。

第三,鼓励和强制同样都是使其“乐知”的法宝,有的人天赋反叛心理,强制的方法只能逼迫他向相反的方向走,这类人是少数;但大多数人是需要管理和监督的,即使是逼入知识的殿堂,终究会有尝到知识的美味那天,待那时自然就是“乐知者”了。

第四,作为教师应彻底消除偏见,切不可厚此薄彼,因材施教的精神就是有教无类,人人都应得到公平的教育。

“教育的平等只能是过程机遇的平等,而不是结果的平等。

”这让我开始反思教师是否仅仅只是关注学生教授结果的一致,而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我的脑海里自然而然就想到一副漫画:千人一面出自同一个模子。

这样忽视学生个性的教育必定失败的。

每个孩子都是潜在的天才少年,教师的责任在于帮助他找到合适的地方,在那里他可以施展才干。

由于每个学生的智力、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因而他们获知的效率具有不同步性。

新课标也提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创设教学环节中,要正确认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论语心得体会

论语心得体会

论语心得体会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想法。

你想好怎么写心得体会了吗?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论语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论语心得体会1暑假里,我把《论语》第二十章读完了。

在《论语》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孔子。

孔子头戴一顶帽子,长头发中有一两根银丝,直直地垂下;孔子的脑袋非常大,能装下许多知识;孔子身穿青色的汉服,好一个“美男子”!孔子共有三千多位学生,其中,七十二名特别优秀,被誉为“贤人”。

在《论语》中,孔子明确指导并予以评价的“清晰可辨”的弟子有很多个,包括“十哲”“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有: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文学有:子游、子夏。

”其中,子路勇敢、坚强,是孔子的学霸。

子贡家里非常富有,但他仍然勤奋好学。

我最喜欢孔子和自己儿子孔鲤的对话:尝独立,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不学《礼》不以立。

鲤退而学礼。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鲤独自一个人站在花园,孔子走过来说:“你学会《诗》了吗?”孔鲤说:“没有。

”孔鲤就去读《诗》。

孔鲤又来到了花园,孔子又说你学会了《礼》了吗?孔鲤说:“没有。

”回去又读了《礼》。

再后来孔子又来到了花园,孔子对孔鲤说:“《礼》《诗》学会了吗?”孔鲤说:“学完了,学完了。

”孔子的“老而不死,为之贼。

”这句话被后人错误理解成了老人不死,是贼。

其实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

有一次,我坐在公交车上,看见一位老奶奶没座位坐,于是对一个小伙子说:“喂!给我起来,难道你不知道尊老爱幼吗?”小伙子小声地说:“我生病了,刚从医院出来,想坐着休息一会儿。

”公交车上的人都开始指责老奶奶不对。

孔子既是一个懂“礼”的人,又是一个坚强的人,所以我会像孔子一样,学孔子《论语》里的道理,遇到事情不要放弃,要坚强。

论语心得体会2《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的经典,是儒家思想的代表著作。

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忠孝的出处和现实意义

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忠孝的出处和现实意义

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长期以来在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其原则是指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在我国,孔子是因材施教的先行者他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来选择教学内容和使用教学方法.其出处如下:《论语·为政》“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路和冉有向孔子请教的是同一个问题: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是不是应该马上去做呢?孔子却对不同的人作出不同的回答。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矛盾。

宋朝的朱熹把孔子这种因人而异的教学方法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因材施教一词由此而来.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有较大的影响。

唐代的韩愈北宋的张载也都曾提出,培养学生要像处理木材一样,做到各得其宜我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创办的育才学校,就十分重视这个经验,因此,他办校时间虽不长,却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掌握好因材施教的原则,是教师能否成功地进行传道授业解惑的关键。

在现代社会中,“因材施教”注重教育的针对性和可行性,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重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起来;把统一要求与培养特长结合起来,充分体现教育对人的完整性建构,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关怀人的生命成长。

由此可见,因材施教,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而不是一般的可供随意选择运用的教育技巧或方法。

它对教育行为的影响和作用,是带有根本性的、普遍性的。

有教无类论语》第五十七则原文: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孔子说:“不管那一类人,我们都可以给他以教育。

”一、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主要观点“有教无类”作为孔子在教育对象方面的基本原则,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包含了人们不分出身贵贱、不管品行善恶、不论智力高低,也不拘泥于地域和种族差异等,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等多重涵义。

下列古文能反映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是

下列古文能反映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是

下列古文能反映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有哪些?1. 引言在教育教学中,因材施教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原则,指的是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能力,选择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材,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古代文化中也存在着许多反映这一原则的古文,通过对这些古文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2. 古文一:《论语·为政》2.1 选择合适的学生孔子说:“年少时的孩子们,要教给他们学习。

”这句话表明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孔子认为在教育中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阶段和特点,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育方法和内容。

2.2 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还提到:“用其志,有其道,只贤与之。

”孔子认为教育要针对学生的兴趣和志向进行个性化的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2.3 强调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还强调:“诗不可意会,这些东西很难在口头上理解,必须要实际操作才能理解。

”这表明孔子注重实践教学,认为通过实际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3. 古文二:《大学》3.1 学习阶段的选择《大学》中提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句话说明了教育应该从个人修养开始,然后才能逐步拓展到家庭、国家和全球层面。

这种从狭义到广义的渐进式教育,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

3.2 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大学》告诉我们:“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句话强调了教育要顺应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采用温故知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逐渐扩大知识面,并深入理解学习内容。

3.3 知行合一的培养在《大学》中还提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这说明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行为。

因材施教的原则要求教育者注重学生的德育和品质培养。

4. 古文三:《孟子·离娄上》4.1 了解学生的特点孟子在《离娄上》中说:“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

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

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提倡因材施教而且亲身实践。

所谓因材施教,就是要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实施教育。

那孔子都对哪些弟子实施过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因材施教与子夏据《列子·仲尼》和《说苑·杂言》记载,有一次弟子子夏陪着孔子说话。

闲谈之中,子夏就把平时的疑问说了出来。

他很认真地问孔子道:“夫子,您觉得颜回为人怎么样?”孔子回答说:“颜回很不错啊,他在仁义的方面,比我还强呢!”子夏接着又问道:“那您看子贡怎么样呢?”“子贡嘛,口才很好,他的口才,我是赶不上的!”孔子回答说。

“那子路又怎么样呢?”子夏又问道。

孔子淡淡一笑,缓缓地说:“子路这人很勇敢啊,这方面我也不如他啊!”“那么,子张呢?”子夏问道。

孔子回答说:“子张在庄重的方面也是胜过我啊!”子夏更困惑了,很诚恳地对孔子说:“既然他们都超过了您,那怎么都来向您学习呢?”孔子解释说:“颜回是很讲仁义,但不太懂得变通;子贡呢,确实有很好的口才,可是往往又不够谦虚;子路的勇敢是没得说的,但他不懂得有时候需要退让;子张虽说很注意庄重,但是他有些孤僻,跟人合不来。

他们都各有自己的一些长处,但也有自己的短处啊!所以他们都愿意再学习学习,来提高自己。

”子夏豁然开朗。

孔子为学生解惑时也是因材施教的,即使弟子请教的是同一个问题,他也没有标准答案,而是因人而异。

孔子因材施教于颜渊据《论语·颜渊》记载,有一次,颜渊问孔子:“什么是仁呢?”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

”这话意思是说,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都符合“礼”的规定,这就是“仁”了。

颜渊又进一步问道:“老师,怎么才能做到克己复礼呢?”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就是说,不符合礼的东西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

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品德好,聪明好学,领会能力强,所以孔子回答时就告诉他“克己复礼为仁”。

孔子因材施教教学思想的评析

孔子因材施教教学思想的评析

孔子因材施教教学思想的评析范洁梅摘要:本文以《论语》为依据,对孔子实行因材施教的历史背景、孔子对因材施教的认识与实践和因材施教这一教学思想对后世教育理论教育实践的影响进行评析,论述了因材施教在现行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和发展,展示了孔子因材施教教学思想体系的博大精深。

关键词:因材施教个别差异一、孔子实行因材施教的历史背景孔子实行因材施教有其客观的历史条件。

一方面,春秋末期诸侯因争相招聘贤士为己所用,不拘一格选用各种人才,这就为孔子私学实行因材施教培养各类人才奠定了社会基础;另一方面,孔子为适应社会变革对人才的需要,提倡“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因此他的学生成份复杂:年龄不一,出身不同,地区不限,文化水平、道德素养、性格特征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学习目的各有千秋。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从各人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个人的个性特点和具体要求进行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

因材施教也是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个别教学组织形式。

在那时,因受社会生产力总体水平的制约,教师在教学时只同个别学生发生联系,即使学生有几十个人甚至更多,但由于年龄、知识程度、学习内容等原因,教师对学生也只能采取个别对待方式,这就使得教师有机会了解每个学生的“材”,这是因材施教的前提。

二、孔子对因材施教的认识与实践孔子提出因材施教较古代西方教育理论家昆体良早500年,他对因材施教有其独特的见解和做法:1、孔子注意了解学生情况,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

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

孔子在实践中十分重视这一点,他经常通过谈话、观察、了解学生的志向、思想、言行,从中进行分类、归纳。

除年龄、出身等方面差异外,尚有智力、性格、气质、才能、志向等方面的差异。

像孔子曾经说的:“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颜回能“闻一知十”,子贡只能“闻一知二”,说明孔子早就注意到学生在智力灵活性方面有着明显差异。

浅谈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论文

浅谈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论文

浅谈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论文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属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出生地鲁国陬邑(今属山东省曲阜市)。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浅谈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论文,欢迎阅读。

众所周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是儒家经典中的核心著作,虽篇幅不长,却涉及到很多的内容。

在《论语》当中体现了很多儒家的教育方法,如“因材施教”“学思结合”“循循善诱”等。

而其中“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又成为重中之重。

它是以孔子为代表的整个儒家教育体系中最为重要的教育方法。

第一,针对于学生的学识水平进行差异教育。

孔子在《雍也》篇当中说过这样一句话“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这句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意思是“对于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

有的学者认为这句话是孔老夫子强调人性的差异的论断,说人与人的差别是由天性决定的。

对此笔者对这句话有着不同的理解。

笔者认为这句话当中的“中人”是有中等学识水平的人,而不是由于先天素质所决定的“中人”,它是指人通过后天的学习而具备的中等水平的能力。

那也就是说孔子说这话的实质意思是要根据每个人不同的学识能力和学识水平对其实施不同的知识传授。

那么,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的关注这样的一个问题,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具体施教。

如在课堂问题的设置上就要有难易的等级层次。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机会参加到这样的课堂学习之中。

第二,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因材施教”。

孔子非常善于观察学生的性格特征,并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对每一个学生采取不同的施教方式。

孔子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着不同的性格差异,针对于此要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对同一个问题要有不同的.回答方式。

例如在《论语?先进篇》中‘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因材施教的成语典故

因材施教的成语典故

因材施教的成语典故【出处】《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解释】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

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教育【近义词】对症下药【反义词】一视同仁【示例】教师应当注意学生各方面的差异,以便因材施教。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公开讲学的教育家,他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其中一个经验就是“因材施教”。

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四人都曾问孔子怎样做才算“孝”,孔子给予不同的回答:孟懿子为鲁国三大贵族之一,轻视“周礼”,常有违犯周礼的僭越行为,孔子就说,无论父母生前死后,都要遵守周礼,才算孝;孟武伯对父母的冷暖病痛从不注意,孔子就说,首先要关心父母的健康,才能算孝;子夏、子游对父母生活尚能关心照顾,孔子就要求他们对父母态度要和悦亲切,恭敬如宾。

同是一个“孝”,孔子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予了不同的回答。

1、每个小孩都有不同的特质,如何因材施教是所有父母们的共同问题。

2、我觉得由于所带学生的年龄层不同,所以在教学当中一定要注意因材施教。

3、文章从教学管理制度、人才培养方式、校园文化氛围三个方面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思路与措施。

4、老师们应该因材施教,否则可能会扼杀许多学生的个别发展。

5、孔子是历史上最早实行因材施教理念的教育家。

6、您因材施教,善启心灵。

我们捧着优异的成绩,来祝贺您的胜利!7、李老师实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不用同一种模式来塑造学生。

8、因材施教、个性化学习是教育所追求的最高目标,但在传统教学的班级授课制中采用集体教学,要实现这一点是很困难的。

9、同一家庭的孩子,智力、兴趣、性格等也各不相同,父母应该要因材施教。

10、教学采取的是因材施教,但也并不完全是中国式教学:班级的规模很小,学生可以随意挑战老师的观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出自论语还是学记因材施教
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解释
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

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出处《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因人而异
意思是因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出自鲁迅《准风月谈·难得糊涂》。

解释:因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出处鲁迅《准风月谈·难得糊涂》:“然而风格和情绪、倾向之类,不但因人而异,而且因事而异,因时而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