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说普通话——变调规律

合集下载

普通话中的变调规则

普通话中的变调规则

普通话中的变调规则普通话作为中国国家通用语言,其音调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

普通话中的四声,是指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根据这四个音调的不同,汉字的发音也会有变化。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变音规则,比如轻声变调、连读变调等等。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普通话中的变调规则。

一、轻声变调1、轻声前有标调字轻声前有标调字的时候,轻声会发生变调。

具体规则如下:(1)轻声前有一、四声的标调字时,轻声变为二声。

比如“我⼀共去过两次”中,“我”原本是轻声,但因为前面的“过”是四声,所以“我”要发二声。

“他⼀共⼀个⼀”中,“⼀”是一声,所以“⼀”要发二声。

(2)轻声前有三声的标调字时,轻声变为⼀声。

比如“我去了⼀趟北京”中,“我”原本是轻声,但因为前面的“了”是三声,所以“我”要发⼀声。

“她出了⼀⼀书”中,“⼀”是三声,所以“⼀”要发⼀声。

2、轻声前无标调字轻声前没有标调字的时候,轻声会发生变调。

具体规则如下:(1)轻声前有不合并到上一个字的双音节词或短语时,轻声变为⼀声。

比如“心情”、“理解”、“学习”、“不⼀⼀”等。

这些词汇中的“心”、“理”、“学”、“不”原本是轻声,但由于后面的词或短语不合并到上一个字上,所以这些词要发⼀声。

(2)轻声前只有不合并到上一个字的单音节时,轻声变为⼀声。

比如“她⼀便⼀个男⼀的⼀具”,这句话中,“便”、“八”、“个”、“的”原本是轻声,但由于后面的音节不合并到上一个字上,所以这些词要发⼀声。

二、连读变调在普通话中,有些词语在连读的时候,会发生变调。

具体规则如下:(1)连读时发生⼀同⼀音的漾变时,主要包括下列情形:一、连读时发生去声的变声时。

如:⼀不当得当-⼀⼀典当,木屋门上-木⼀同上。

二、连读双轻声出现的地⼀:天都免费-天⼀免费,三⼀干扰⼀家-三⼀干扰人。

(2)连读时发⼀两同一音合成的嬲变时。

如:三把不东西-三八上東西,又长又胖的人-又放又⼀⼀⼀。

二者连读时发⼀ 同一音合成的集变时。

普通话变调大全

普通话变调大全

普通话变调规律总汇变调:音节在连读时,相邻音节声调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变调。

包括上声变调、去声变调、“一”和“不”的变调以及重叠形容词、“啊”的变调。

上声变调的现象和规律:上声音节单念成或在句尾时不变,仍读本调。

上声音节在阴、阳、去和轻声前,其调值由214 变 21( 211)。

例:上阴连读——北京、广播、统一、展开上阳连读——祖国、改革、语言、朗读上去连读——主意、理论、伟大、广泛上轻连读——怎么、老实、尾巴、喜欢上声音节和上声音节连读,前面一个音节的调值由214 变为接近35。

例:埋马( 35)——买马( 24)、坟场( 35)——粉场( 24)、油井(35)——有井(24)、急死了( 35)——挤死了(24)上声音节与上声音节相连时,第一音节由214( 2114)变 24,第二音节由214( 2114)变成轻声。

例:小姐、打点、打手、把手(复合词)雨里、水里、田里、米里、井里、手里(方位词)想起、举起、点起(动词重叠)写写、想想、洗洗、走走(相同动词重叠词结构)上声音节与上声音节相连时,第一音节由214( 2114)变为 211。

例:姐姐、姥姥、奶奶、宝宝(词龄长)耳朵、痒痒、马虎(重字名词结构)剪子、小子、时子(名词后缀)三个上声相连时的两种变化:第一、二字变24 调;第三个字上声音节不变。

例:展览 / 馆、管理 / 组、手写 / 体、举手 / 礼、蒙古 / 语、讲演 / 稿第一个音节21 调,第二个音节变214,第三个上声音节不变调。

例:纸 / 老虎、水 / 产品、苦 / 水井、小 / 组长、党 / 小组、好 / 领导遇多个上声相连的句子,要先分节再找变化。

例:请你往北走找柳组长取讲演稿特例(上声变调中的): A 法子( 35 轻)、主义( 35 轻)、晌午( 21 轻) / ( 24 轻)上声变调小结:上声读全调机会很少。

上声读半上(211)很多。

半上变化不大,第一个音节读211,第二个音轻音音节。

第六节普通话的音变

第六节普通话的音变
种 炼身方法) 】
对头 (名词 仇敌、对手) 死对头。
【对头 (形容词 正确 合适)“这话不对 头” 】
利害(形容词 剧烈 凶猛)“天热得利害”
【利害(名词 利益和损害)“不计利 害” 】
轻声的规律
(一) 结构助词 的、地、得。例如: 我们的 愉快地 写得好
(二) 时态助词 着、了、过。例如: 笑着 哭了 学过
2、两个上声相连 ,前一个上声字变成阳平:
领(214)+导(214)= 领导(35+214)
很好 理想 所以 粉笔 管理
3、三个上声字相连。 “双单格”(前两个音节为一个词语)前面
两个上声字变成阳平。例如:
演讲稿 展览馆 虎骨酒
管理组 水彩笔 手写体;
“单双格”(后两个音节为一个词语)前一 个字变半上(21),第二字变阳平。例如:
例如:一心 一年 一起; 3、夹在重叠的词中间读轻声。例如:
看一看 尝一尝;干不干 去不去
“一”“不”的变调练习
总结: 一不两字变调同,去声前面读阳平, 遇到非去要念去,夹在词间读轻声。
一了百了 一落千丈 一脉相承 一毛不拔 一劳永逸
不义之财 不三不四 不拘一格 不伦不类 不即不离
1、句子练习。 A 星期一一大早,我就看完了一本书。 B 你一走,他就给了我一张经典CD碟。 C 如果一定要走,也应该把理由说一说。 D 因为当初一念之差,导致现在一事无成。 E 一座座青山紧相连,一朵朵白云绕山间,一 片片梯田一层层绿,一阵阵歌声随风传。
练习
朗读句子,读出轻声的词语。 A 我的任务是擦玻璃。 B 相声是一门艺术。 C 小姑娘的钥匙丢了。 D 我们在商量怎么把这个消息告诉他。 E 这个问题不容易明白,麻烦你给我讲讲。 F 请你帮我打听一件事情。 G 在海边放风筝真有意思! H 赶紧换上干净衣服,我们去公园逛逛。

普通话考试注意的音变规则

普通话考试注意的音变规则

在声调一、普通话的声调共有四类不同的音高变化,简称四声。

在汉语里,声调具有区别词义的作用。

尽管声韵母都相同,如果声调不同,则表示不同的词义.如拼音“zhuzi",由于声调不同,它可能是“珠子”、“竹子”、“主子"、“柱子"或“铸字”。

如果把普通话声调的调值分为五度,那么普通话四声的调值分别为:第一声:阴平高平调调值55第二声: 阳平中升调调值35第三声:上声降升调调值214第四声:去声全降调调值51音变一、变调(一)上声变调1、上声的全调值应当是214(为“全上”)。

但只有在读单音节或者上声音节处于词尾时,我们要把214调值读全.特别是在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第一项及第二项测试中强调这一点.如:走,甩,想,大胆,历史,一起,宽广。

在朗读和说话过程中,除了极少数需要特殊强调的词之外,一般都不读全上,只读半上211。

2、当上声音节位于非上声字之前(阴平、阳平、去声、轻声)时,只读半上211。

如:好书,火车;祖国,朗读,讨论,感谢,姐姐,脑袋3、当两个上声字相连时,前一个音节变阳平,后一音节仍读全上。

如:领导,演讲,了解,厂长,处理,尽管4、当三个上声字相连时,根据意思(即词语结构)变调:⑴当词语结构是“双单格”时,前两个上声字调值变为阳平,第三个字仍读全上,如:展览/馆,虎骨/酒,管理/组,勇敢/者,手写/体,草稿/纸,水彩/笔, 洗脸/水⑵当词语结构是“单双格"时,前面一个字变半上(211),中间一个字变阳平,第三个字仍读全上,如:很/理想,老/保守,纸/雨伞,请/允许,小/拇指,冷/处理,小/海岛5、三个以上上声音节相连,先根据语意或气息分节,然后按照以上变调规律变调.如:永远/友好,请/往北/走,给你/两碗/炒/米粉(二)“一”和“不”的变调1、“一”的变调:(1)“一"的本调为第一声阴平,但实际上,它只有在读单音节字词、处在词句末尾或者表示序数时仍念本调。

普通话变调

普通话变调

• ③、单音节+单音节+单音节(“单三格”结构)。 前两个变阳平 软懒散 稳准狠 • ④、更多上声音节相连时,按语意分若干二字组 或三字组,然后按以上变调规律处理,停顿之前 的音节都读半上声,最后音节读完整。 • 例如: “岂有/此理”; • “请你/给我/打点儿/洗脸水。”; • “手表厂/有五种/好产品。”
分为五级(1最低,5最 高),每种声调都有固定的调值。那么阴平为高平调,值 55;阳平为中升调,调值35;上声为降升调,调值214去 声为全降调,调值51。 在词语和句子中,音节与音节相连发音时,有些音 节的调值会发生变化,就叫变调。普通话的变调主要分 ①、上声变调. ②、“一”“不”变调 ③、轻声 ④、儿化 ⑤ “啊”的音变
一、上声变调
普通话上声音节在单念或处于句尾以及处于句子中语音停顿位置 时,没有后续音节的影响,即可读原调。在其它情况下一般要作变调处 理,具体分为: 1、“上声+非上声”→“半上+非上声” (1)上声+阴平 (211+55) 首都 火车 礼花 雨衣 省心 警花 捕捞 老师 主编 把关 贬低 饼干 补充 打针 产生 取消 法规 反思 感激 (2)上声+阳平 (211+35) 古人 祖国 补偿 乞求 可能 厂房 起床 品尝 旅行 举火柴 海洋 典型 导游 表达 狠毒 打球 改革 抢夺 简洁 (3)上声+去声 (211+51) 本质 法律 北部 百货 小麦 讲话 美术 狡辩 稿件 保证 保护 宝贝 女士 尽量 理发 美丽 法院 跑步 野兔 鼓励 (4)上声+轻声 奶奶 嫂嫂 马虎 打扮 本钱 耳朵 底下 里面 主子 影子 本 事 姐姐 讲究 点心 暖和 骨头 伙计 买卖
• 二、“一”“不”的变调。 “一”“不”的本调为阴平,单念或在 词句末尾念本调。 • 1、“一”“不”在去声字前念阳平(调值 为35)。 • 一致 一再 一定 一律 一瞬 一共 一带 一向 一道 一并 • 不看 不累 不怕 不跳 不要 不叫 不 去 不便 不必 不定

普通话中上声变调的规律

普通话中上声变调的规律

普通话中上声变调的规律嘿,朋友们!咱今儿来聊聊普通话中上声变调这档子事儿。

咱平常说话啊,那上声可真是有它的小脾气呢!你想想,要是没搞懂它咋变调,那说出来的话不就怪怪的啦。

比如说吧,两个上声字挨一块儿的时候,前一个上声就得变得像阳平一样。

就好像“水果”,你要是都读成上声,那听着多别扭呀,得把“水”读成阳平,这听起来才顺耳嘛。

这就好比走路,得一步一步踩稳了,不然不就摔跟头啦。

还有啊,三个上声字连一起的时候,那就更有意思啦。

要是这三个字是“单双格”,也就是第一个字单独,后两个字连一起,那第一个字读半上,第二个字读阳平,像“小老虎”;要是“双单格”,就是前两个字连一起,第三个字单独,那前两个字读阳平,第三个字读半上,像“展览馆”。

你说这像不像玩游戏,得按照规则来,才能玩得转呀。

咱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吧,“我想买把雨伞”,这里的“雨伞”就得把“雨”读成阳平,不然多生硬呀。

这就跟炒菜似的,调料放得恰到好处,这菜才好吃。

要是上声变调没弄对,就好像菜里盐放多了或者放少了,味道就不对啦。

咱说话可不能马马虎虎的,得把这上声变调弄清楚咯。

你想想,要是在正式场合说话,因为上声变调没弄好而出了笑话,那多不好意思呀。

就像穿衣服,得搭配好了才好看,这上声变调就是咱语言的“搭配”呢。

咱平时得多练习呀,跟朋友聊天的时候就可以注意一下。

你看那些主持人,他们说话多标准呀,那就是因为他们把这些小细节都掌握得牢牢的。

咱也不能落后呀,是不是?反正啊,普通话中上声变调这事儿可重要啦,咱可不能小瞧它。

咱得把它当成一个有趣的挑战,好好琢磨琢磨,把咱的普通话说得越来越标准,让别人一听就觉得咱有水平!咱可不能让上声变调这小问题给难住咯,得加油呀!。

汉字变调规律表

汉字变调规律表

汉字变调规律表
汉字变调规律表主要是指汉字在语音变化中的声调变化规律。

汉语中的声调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语音现象,涉及到声母、韵母、声调以及语境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汉字变调规律:
1. 上声变调:上声(第三声)在特定的语境中会变成去声(第四声)或阴平(第一声)。

例如,“好”字在“好累”中读作去声,“好大”中读作阴平。

2. 去声变调:去声(第四声)在某些情况下会变成上声(第三声)。

例如,“不”字在“不好”中读作上声。

3. 阳平变调:阳平(第二声)在某些词汇中会因为连读或语境影响而变成上声或去声。

例如,“太阳”中的“阳”字读作上声。

4. 阴平变调:阴平(第一声)在连读或特定语境中可能会变成去声。

例如,“我们”中的“们”字读作去声。

5. 儿化音变调:儿化音通常会使得前面的音节变成阴平。

例如,“花儿”中的“花”字读作阴平。

6. 轻声变调:轻声(无重音)在连读中可能会影响到前一个音节的声调。

例如,“你们”中的“们”字轻声,使得“你”字读作阴平。

7. 语境变调:某些汉字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会有不同的声调。

例如,“了”字在“了解”中读作去声,在“了不起”中读作上声。

需要注意的是,汉字的变调规律并不是孤立的,它们往往会受到句子的语境、说话者的语气、方言的影响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要准确掌握汉字的变调规律,需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和实际语音变化进
行学习和实践。

普通话培训之语流音变

普通话培训之语流音变

4、绕口令训练
一颗豆,一粒米,一颗一粒要爱惜; 一点油,一滴水,一点一滴不浪费; 一枝花,一果树,一草一木要爱护。 一分钟,一秒钟,一分一秒不放松。
二、轻声发音训练 轻声是整个音节弱化的一种特
殊的音变现象。轻声的主要特点 是音长较短促;其次具有不同于 原调的特殊音高形式,音强一般 较弱,音色较含混。
普通话轻声音节的规律:
(1)名词的后缀“子、儿、头、 巴”以及“么”读轻声。
如:桌子 画儿 木头 尾巴 什么
(2)助词“的、地、得、着、 了、过、们”读轻声。
如:你的 他们 站着 去了 来过 轻轻地 好得很
(3)语气词“啊、吗、呢、 吧”等读轻声。
如:是啊 走吗 去吧 做什么呢
(4)重叠形式的动词、名词 后一个音节读轻声。
⑤“zhi、chi、shi、r”后的 “啊”,变读作“ra”,写作 “啊”。
如:是啊、同志啊、老师啊
口语与书面语
一、口语和书面语的概念
❖凡从口(嘴)里传达出的思想信息 都叫口语。说话、谈话、讲话、对话、喊话、
发言、聊天、耳语、私语等,统称为口语,或曰口 头语、口头语体
❖ 凡用书写工具(毛笔、钢笔、铅笔、圆 珠笔、签字笔。。。。)作用于可以承 载文字介质的思想信息叫书面语,或称书
音变,就是语音的变化。人们 说话时,不是孤立地发出一个个 音节,而是把音节组成一连串自 然的“语流”。在语流中,由于 相邻音节的相互影响或表情达意 的需要,有些音节的读音发生一 定变化,这就是语流音变。
普通话的语流音变主要 包括变调、轻声、儿化、 语气词“啊”的变读等。
一、声调音变训练 声调音变(变调)是相
定标准,是我们规范异读字读音的主要依据。
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着眼于普通话词语的一 些异读现象来审定读音,继承了1963年发布 的《普通话异读词三次审音总表初稿》的成 果,重新审订了某些读音。

普通话中的变调(二)

普通话中的变调(二)

如:你去哪儿啊?/我上图书馆啊。/借书啊?/是
啊。
A
23
朗读语料,注意“啊”的音变
原来是他啊(呀)! 是航模啊(呀)!
在阳平前: 祖国 海洋 语言 旅游 小时
在去声前:解放 土地 巩固 感谢 考试
在轻声前:尾巴 起来 宝贝 打发 暖和
A
5
2.上声+上声:变阳平,调值由214变为35。
美好 你好 海岛 古老
A
6
➢ 五、“一、不”的变调
➢ (一)“一”的变调 ➢ 1、单说或在词语末尾,念原调(阴平)
➢ 1.“一”单念或用在词句末尾,以及“一” 在序数中声调不变,念阴平。如:
➢ 单一、年初一、第一届、一楼一号、 六月一日、一一述说、天下第一
A
7
• 2.“一”在与“亿、万、千、百”等数量词组合 时,处在开头的位置就要变调。如:
• 一百一十元、一万一千一百一十元、一亿 人、
• 3.“一”在去声音前面变阳平(调值35)。 • 一半、一旦、一度、一共、一路、一样
• 4. “一”在非去声前读去声。如: • 一天、一家、、一年、一本、一曲、
A
8
• 5.“一”在两个重叠动词之间变轻声。 • 如: • 说一说、笑一笑、走一走、看一看、 • 查一查、想一想。
六、语气词“啊”的变化 • “啊”是一个用来表示语气、增加感情色
彩\舒缓语气的叹词。
• 它一般用在句头或句尾。
• 如果“啊”用在句尾常跟前面音节末尾的 音素连读产生音变.
A
10
• 用在句头的时候往往是单独念,不受任何音 素的影响,读音是a[A]。
(u、ou、iou、ao、iao) 如: 大声读哇!
快点儿走哇!

普通话变调大全

普通话变调大全

普通话变调规律总汇变调:音节在连读时,相邻音节声调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变调。

包括上声变调、去声变调、“一” 和“不”的变调以及重叠形容词、“啊”的变调。

上声变调的现象和规律:上声音节单念成或在句尾时不变,仍读本调。

上声音节在阴、阳、去和轻声前,其调值由214 变21(211)。

例:上阴连读——北京、广播、统一、展开上阳连读——祖国、改革、语言、朗读上去连读——主意、理论、伟大、广泛上轻连读——怎么、老实、尾巴、喜欢上声音节和上声音节连读,前面一个音节的调值由214 变为接近35。

例:埋马(35)——买马(24)、坟场(35)——粉场(24)、油井(35)——有井(24)、急死了(35)——挤死了(24)上声音节与上声音节相连时,第一音节由214(2114)变24,第二音节由214(2114)变成轻声。

例:小姐、打点、打手、把手(复合词)雨里、水里、田里、米里、井里、手里(方位词)想起、举起、点起(动词重叠)写写、想想、洗洗、走走(相同动词重叠词结构)上声音节与上声音节相连时,第一音节由214(2114)变为211。

例:姐姐、姥姥、奶奶、宝宝(词龄长)耳朵、痒痒、马虎(重字名词结构)剪子、小子、时子(名词后缀)三个上声相连时的两种变化:第一、二字变24 调;第三个字上声音节不变。

例:展览/ 馆、管理/ 组、手写/ 体、举手/ 礼、蒙古/ 语、讲演/ 稿第一个音节21 调,第二个音节变214,第三个上声音节不变调。

例:纸/ 老虎、水/ 产品、苦/ 水井、小/ 组长、党/ 小组、好/ 领导遇多个上声相连的句子,要先分节再找变化。

例:请你往北走找柳组长取讲演稿特例(上声变调中的):A法子(35轻)、主义(35轻)、晌午(21轻)/ (24轻)上声变调小结:上声读全调机会很少。

上声读半上(211)很多。

半上变化不大,第一个音节读211,第二个音轻音音节。

上声读24机会多,仅次于半上211,24的机会少。

上声读轻声机会比读 211、24的机会少。

普通话变调规律

普通话变调规律

一、“一”“不”“啊”的变调“一”的原调是y ī ,就是第一声,单念或在末尾念原调,比如数数时“一二三四”以及“第一”中的“一”就念第一声;但如果和第四声连读时“一”就念第二声,比如“一月”、“一个月”中的“一”;如果和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连读时“一”就念第四声,比如“一起”、“一年”、“一天”。

“不”的原调是b ù,第四声,单念或在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的字前念原调,比如“不!”“不吃”“不来”“不好”等等;而和第四声的词连读时就念第二声啦,比如“不要”。

“啊”的变调比较复杂“啊”附着在句子的末尾是语气助词。

由于跟前一个音节连读而受其末尾音素的合音影响,常常发生音变现象。

“啊”是音变是一种增音现象(包括同化增音和异化增音)。

在不同的语音环境中,“啊”的读音有不同的变化形式。

另外“啊”的不同读音,可用相应的汉字来表示。

1、前面音节的末尾音素是a、o、e、i、ü、ê的,读作“呀”(ya)。

快去找他啊(tāya)!你去说啊(shuōyq)!今天好热啊(rèya)!你可要拿定主意啊(yìya)!我来买些鱼啊(yúya)!赶紧向他道谢啊(xièya)!2、前面音节的末尾音素是u(包括ao、iao)的,读作“哇”(wa)。

你在哪里住啊(zhùwa)?他人挺好啊(hǎowa)!口气可真不小啊(xiǎowa)!3、前面音节的末尾音素是n的,读作“哪”(na)。

早晨的空气多清新啊(xīnna)!多好的人啊(rénna)!你猜得真准啊(zhǔnna)!4、前面音节的末尾音素是ng的,读作“啊”(nga)。

这幅图真漂亮啊(liàngnga)!注意听啊(tīngnga)!最近太忙啊(mángnga)!5、前面音节的末尾音素是的-i(前)的,读作“啊”(za);前面音节的末尾音素是的-(后)的,读作“啊”(ra)。

今天来回几次啊(cìza)!你有什么事啊(shìra)!你怎么撕了一地纸啊(zhǐra)!掌握“啊”的变读规律,并不需要一一硬记,只要将前一个音节顺势连读“a”(像念声母与韵母拼音一样,其间不要停顿)自然就会念出“a”的变音来。

普通话语音中的变调情况

普通话语音中的变调情况

普通话语音中的变调情况
注音的依据一般是《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该词典的正文统一不注变调,但在“凡例”和“不”“一”等字条中对变调的说明如下。

在普通话语音中两字相连的变调情况:(1)上声在非上声(阴平、阳平、去声、轻声)前变半上;(2)上声在上声前一般变阳平。

“不”字的变调:在去声字前,“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

“一”字的变调:“一”字单用或在一词一句末尾念阴平,如“十一、一一得一”;在去声字前念阳平,如“一半、一共”;在阴平、阳平、上声字前念去声,如“一天、一年、一点”。

在注变调的时候,再参考各版本的语文教材的异同就可以了(见“定稿须知”)。

顺便说一句,北师大版教材不注变调。

普通话变调规律总汇

普通话变调规律总汇

普通话变调规律总汇变调:音节在连读时,相邻音节声调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变调。

包括上声变调、去声变调、“一”和“不”的变调以及重叠形容词、“啊”的变调。

上声变调的现象和规律:上声音节单念成或在句尾时不变,仍读本调。

上声音节在阴、阳、去和轻声前,其调值由214变21(211)。

例:上阴连读——北京、广播、统一、展开上阳连读——祖国、改革、语言、朗读上去连读——主意、理论、伟大、广泛上轻连读——怎么、老实、尾巴、喜欢上声音节和上声音节连读,前面一个音节的调值由214变为接近35。

例:埋马(35)——买马(24)、坟场(35)——粉场(24)、油井(35)——有井(24)、急死了(35)——挤死了(24)上声音节与上声音节相连时,第一音节由214(2114)变24,第二音节由214(2114)变成轻声。

例:小姐、打点、打手、把手(复合词)雨里、水里、田里、米里、井里、手里(方位词)想起、举起、点起(动词重叠)写写、想想、洗洗、走走(相同动词重叠词结构)上声音节与上声音节相连时,第一音节由214(2114)变为211。

例:姐姐、姥姥、奶奶、宝宝(词龄长)耳朵、痒痒、马虎(重字名词结构)剪子、小子、时子(名词后缀)三个上声相连时的两种变化:第一、二字变24调;第三个字上声音节不变。

例:展览/馆、管理/组、手写/体、举手/礼、蒙古/语、讲演/稿第一个音节21调,第二个音节变214,第三个上声音节不变调。

例:纸/老虎、水/产品、苦/水井、小/组长、党/小组、好/领导遇多个上声相连的句子,要先分节再找变化。

例:请你往北走找柳组长取讲演稿特例(上声变调中的):A法子(35轻)、主义(35轻)、晌午(21轻)/(24轻)上声变调小结:上声读全调机会很少。

上声读半上(211)很多。

半上变化不大,第一个音节读211,第二个音轻音音节。

上声读24机会多,仅次于半上211,24的机会少。

上声读轻声机会比读211、24的机会少。

不论上声如何变调,都是原调范围的变化,所以拼音拼写时仍用原调号。

变调的规律

变调的规律

变调的规律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变调这神奇的玩意儿。

你说这变调啊,就像是音乐里的魔法,能让同一个音符变出不一样的味道来。

咱先来说说汉语里的变调。

就好比“一”和“不”这俩字,那可真是调皮得很呢!“一”字啊,在不同的情况下,读音能变得五花八门。

比如说,“一”在单独念的时候,那就是“yī”,可要是碰到后面是四声的字,它就变成“yí”啦,像“一个”。

要是后面是一声、二声、三声的字呢,它又变成“yì”,“一天”“一年”就是这样。

这多有意思啊,就像个会变脸的小家伙!再说说“不”字,它也是个爱变脸的主儿。

“不”在单独念的时候是“bù”,可要是后面是四声的字,它就成了“bú”,像“不是”。

这变调就像是生活中的小惊喜,时不时地给你点不一样的感觉。

你想想,要是说话都平平淡淡的,那多无趣呀!变调就像是给语言加上了调料,让它变得有滋有味儿。

你看那些唱歌的人,他们不也经常利用变调让歌曲更动听嘛。

有时候一个小小的变调,就能让整首歌的感觉都不一样了。

就好像一道菜,加一点盐和不加盐,那味道能一样吗?咱平时说话的时候也可以多注意注意变调呀,让自己的话听起来更有韵味。

比如说,你说“我去买本书”,和“我去买本儿书”,感觉是不是就不太一样啦?这就是变调的魔力呀!而且变调还能让语言更有节奏感呢。

就像打拍子一样,一下一下的,多带劲!你可以试着把一些句子用不同的变调方式说出来,感受感受那种变化。

哎呀,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让大家知道,变调可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东西,它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呢。

只要我们多留意,多尝试,就能发现它的奇妙之处。

所以啊,大家可别小看了这变调,它能给我们的语言带来好多乐趣和变化呢!让我们一起在变调的世界里尽情玩耍吧!。

普通话试讲 音变

普通话试讲 音变
声调与音变
一、变调 二、韵母的“四呼”
一、变调
1.上声的变调 2.去声的变调 3.一”和“不”的变调 4 .语气词“啊”的音变
上声的音变规律:
例: 老师 老头 老虎 老汉 上声与音平、阳平、去声相连时念半上, 调值由214变为21,也就是只降不升,近似 于低平调;上声与上升相连时,前面的上声 调值变为35,跟阳平一样。
iong的练习:
群雄 愚兄 女佣 语用学 续用
i和v,i和u,这样的音节凑在一 起的时候,需要我们的发音器官运 动距离比较大,嘴不能懒惰,例:
剧院(妓院) 大鱼(大姨)
去声的音变规律:
如:报告
去声只有在和去声相连的时候,前面的去 声调值不是读成51,而是53,即它不是下到 底,而上下半截起来再去读另外一个去声。
“一”的音变规律:
如:一天 一年 一宿 一月 “一”只有和去声相连时变成阳平,而与 其他声调相连时念去声。
练习:
秋江独钓图 纪晓岚 一蓑一笠一渔舟, 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拍一呼还一笑, 一人独占一江秋.
总结“啊”的发音规律:
顺势而发
二、韵母的“四呼”
39个韵母根据每一个韵母起头的元音的唇 形特点可分为四类: 开口呼 齐齿呼 合口呼 撮口呼
对韵母“四呼”的理解:
韵母起头元音是i或韵母本身是i的叫齐齿呼; 韵母起头元音是u或韵母本身是u的叫合口呼; 韵母起头元音是v或韵母本身是v的叫撮口呼; 剩下的都属于开口呼.
例:
急剧 汲取
绿

困倦
ong=ueng
有没有前拼声母的区别Fra bibliotekong属合口呼 唇开特点u,如:
工 农 红 龙
ong练习:
除虫 故宫 诉讼 胡同 故宫 木俑 牧童 普通 胡同 鹿茸 祖宗 疏松 不懂 不同 悟空 务农 苏红 古龙

学习普通话之变调

学习普通话之变调

学习普通话之变调
一、上声音节变调
1、上声音节单念或在句尾时不变,仍读本调。

例:北京、解决、广泛
2、上声音节在阴平、阳平。

去声和轻声音节前,其调值214变为21,也记211.
例:始终、老师、北京、朗读、改革、普及、准备、伟大、美丽
3、上声音节与上声音节相连,前面一个音节的调值由214变为35
例:也许、可以、采取、老板、赶紧、导演、领导
二、去声变调
1、去声音节在非去声音节前一律不变。

2、在去声音节前则由全降变成半降,即调值由51变成53.
3、例:记录、摄像、赞颂、救护
三、“一”的变调练习:一帆一桨一叶舟,
1、非去声音节前变去声。

一个渔翁一钓钩。

2、去声音节前变阳平。

一俯一仰一顿笑,
3、夹在重叠词中间念轻声。

一江明月一江秋。

4、“一”单念或在序数词中仍读本调阴平。

—清·陈沆(hàng)
四、“不”的变调一蓑一笠一渔舟,
1、在去声音节前变阳平。

一个渔翁一钓钩。

2、夹在词语中间念轻声。

一拍一呼还一笑,
3、单用或在词句末尾,以及在阴平、阳平、上声前念本调一人独占一江秋。

—清·纪晓岚
“一”“不”词语练习:
一板一眼一唱一和一模一样一丝一毫一字一板一朝一夕一心一意
一问一答一张一弛一起一落一上一下一前一后一左一右一窍不通
一丝不苟一丝不挂一尘不染一成不变一蹶不振一毛不拔一物降一物
不管不顾不哼不哈不即不离不卑不亢不伦不类不偏不倚不三不四
不干不净不清不楚不言不语不屈不挠不折不扣不大不小不上不下
不见不散不慌不忙不可一世。

变声调的规则

变声调的规则

变声调的规则
1. 哎呀呀,两个上声字相连前一个要变成阳平呀!就好比“水手”,要读成“shuí 手”呢。

2. “一”和“不”可特殊啦,它们在去声前要变阳平,像“一定”要读成“yí 定”呀,这是不是很有趣呢?
3. 当“一”“不”夹在词语中间的时候要轻读呢,“了不起”里的“不”就读得很轻呀,你发现了吗?
4. 上声在非上声前只变成半上声哦,例如“祖国”,“祖”就变成了类似“zú”的音呀。

5. 轻声可别小瞧呀,它会让词语的读法大变样,“妈妈”就是很好的例子呀,读起来多温柔。

6. 啊呀,两个去声字相连那可是不变调的,“任务”就是读“rèn wù”呀。

7. 咱说话的时候要是遇到三个上声字相连,可要看情况变调哦,“展览馆”就要读成“zhǎn lǎn guǎn”呢。

8. “啊”字的变调也要注意呀,根据前一个字的音会有不同读法呢,好比“好啊”就读“hǎo wa”呀。

9. 变声调的规则可真多呀,我们可得好好记住呀,不然说话都可能说错呢!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变声调的规则虽然有点复杂,但是只要我们多留意多练习,就一定能掌握好,让我们的语言表达更加准确和生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调规律
普通话中每个音节都不是一个孤立的单位,音节和音节连续读出,声调相互影响,或多或少要发生变化,不能保持原来的调值,这种现象叫变调,变调是一种自然音变现象,对语言的表达没有影响。

上声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前都会产生变调,读完全的上声原调的机会很少,只有在单念或处在词语、句子的末尾才有可能读原调。

上声的变调有两种情况:
上声在非上声(阴平、阳平、去声、轻声)前面变成半上,即只读上声的前一半,后一半消失。

如:首先、祖国、广大、耳朵。

上声在上声前面,前一个上声的调值变得跟阳平的调值一样。

如:手表、古典、美
好、理想。

“一”、“不”变调
“一”在单念或在词句末时念原调阴平声。

“一”在去声音节前面,变为阳平。

如:
一道、一次、一定、一致、一律、一晃、一动、一并、一刻、一路……“一”在阴平、阳平、上声前面时变为去声。

如:
在阴平前:一般、一端、一经、一边……
在阳平前:一时、一群、一条、一团……
在上声前:一举、一早、一手、一体……
“一”夹在重叠式的动词之间轻读。

如:
看一看、想一想、问一问、学一学……
“不”在单念或在句末时念原调去声。

“不”在去声音节前面,变为阳平。

如:
不会、不但、不论、不必、不变、不是、不信、不料、不愧、不错……“不”夹在动词或形容词之间,夹在动词补语之间轻读。

如:
好不好、行不行、看不清、打不开……
“啊”是表达语气、感情的基本声音,用于句首或单念时,读音是a;用于句尾时,作为助词,由于受前一个音节末尾音素的影响,读音常常发生变化。

变化的规律如下:
前面音节末尾的音素是 q、o、e、e、i、ü 时,读音变为 ya ,汉字写作啊“”或“呀”。

例如:
是他啊!要注意节约啊!
真多啊!要好好学习啊!
多新的车啊!好大的雨啊!
前面音节末尾的音素是u(含 ao、iao)时,读音变为 wa ,汉字写作“啊”或“哇”。

例如:
在哪儿住啊?真好玩啊!大家跳啊!
前面音节末尾的音素是n 时,读音变为 na,汉字写作“啊”或“哪”。

例如:
怎么办啊?加油干啊!要小心啊!
前面音节末尾的音素是ng 时,读音变为 nga,汉字仍写作“啊”。

例如:
大家唱啊!认真听啊!往上冲啊!
前面一个音节韵母是舌尖后元音 -i 时,读 ra,汉字仍写作“啊”。

例如:
这是一件大事啊!快吃啊!
前面一个音节的韵母是舌尖前元音 -i 时,读[za],汉字仍写作“啊”。

例如:去过几次啊!他才十四啊!
盖(动词)——盖儿(名词)
个(量词)——个儿(名词)
(2)区别词义
信(信件)——信儿(消息)
末(最后)——末儿(细碎的或呈粉状的东西) (3)表示喜爱、温婉的感情色彩
小曲儿、来玩儿、大婶儿、慢慢儿走(4)表示细、小、轻、微的性状
小鱼儿、门缝儿、一会儿、办事儿
附:带儿化韵的双音节词语
号码儿山坡儿饭盒儿水珠儿一下儿鲜花儿手稿儿知了儿小米儿戏词儿一块儿饭馆儿瓜瓤儿手印儿花瓶儿冰棍儿豆角儿纳闷儿围脖儿玩儿命中间儿封口儿小牛儿有趣儿果汁儿树根儿冰棍儿板凳儿花裙儿拔尖儿老头儿蝈蝈儿墨水儿照片儿起名儿小曲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