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史
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史
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史中国武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不断演化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武术体系。
武术源于生存和战斗武术起源于人类生活的需要,是为了保护自己、捕猎和战斗而形成的技能。
远古时期,无论是原始社会的社会斗争还是部落之间的争斗,都需要人们具备一定的战斗能力。
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开始学习和发展各种技能,如拳、腿、擒拿、弓箭、刀剑等,以便在战斗中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取得胜利。
中国武术的发展历程中国武术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远古时期中国武术的远古时期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在这个时期,原始社会人们已经开始了解和使用武器,如石斧、石器等。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武器的种类和数量逐渐增多,人们开始利用武器进行战斗和捕猎。
同时,人们也开始学习各种武术技能,如擒拿、拳法、腿法等。
封建社会时期在封建社会时期,武术得到了更为广泛和深入的发展。
尤其是在宋朝、明朝、清朝时期,武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段时期,武术成为了一种严密的体系,各个地区的武术学派层出不穷,形成了多样而充满活力的武术文化。
现代时期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国武术经历了一段艰难的历程。
在20世纪初期,中国武术几乎已经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西方体育运动。
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武术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发展。
以杨派太极拳大师杨振铎、陈式太极拳大师陈复生、咏春拳宗师叶问为代表的一批武术名家,不断探索和创新,将中国武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中国武术的影响中国武术不仅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更在文化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首先,中国武术为人们提供了一种锻炼身体和强身健体的有效手段,更为重要的是,它对于培养人们品质和精神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武术的积极引领下,中国文化的精髓和优秀品质得以在世界上彰显。
总结作为中国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武术在历经沧桑的变迁中逐渐成熟并深深烙印在了人们心中。
武术的起源发展简史怎样的
武术的起源发展简史怎样的武术是一种运动,更是一种文化。
这是武术区别于其它运动项目的最大特征。
中国武术的发展史是悠久的。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武术的发展简史,希望你们喜欢。
武术的发展简史武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的产生,缘起于我国远古祖先的生产劳动。
人们在狩猎的生产活动中,逐渐积累了劈、砍、刺的技能。
这些原始形态的攻防技能是低级的,还没有脱离生产技能的范畴,却是武术技术形成的基础。
武术作为独立的社会文化现象,是同中华民族文明的产生同步的。
武术萌芽于原始社会时期。
氏族公社时代,经常发生部落战争,因此在战场上搏斗的经验也不断得到总结,比较成功的一击、一刺、一拳、一腿,被模仿、传授、练习着,促进了武术的萌芽。
武术成形于奴隶社会时期。
夏朝建立,经过连绵不断的战火,武术为了适应实战需要进一步向实用化、规范化发展,夏朝时期的武术活动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发展:一、军队的武术活动,二、以武术为主的学校教育。
商周时期,商代出现了武术训练的重要手段---田猎,商周利用“武舞”来训练士兵,鼓舞士气,周代设的“序”,“序”等学校中也把射卸,习舞干列为教育内容之一。
相传在周时期出现了一部中国武术史上重要的著作《周易》,亦称《易经》,“一阴一阳为之道”这本书有涵很丰富的哲学思想,对我国养生学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其“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产生了太极学说,从此奠基中国武术体系,进入春秋战国以后,诸候争霸,都很重视技术在战场中的运用。
齐恒公举行春秋两季的“角试”来选拔天下英雄。
在这时期,剑的制造及剑道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武术发展于封建社会时期。
秦汉以来,盛行角力、击剑。
随着“宴乐兴舞”的习俗,手持器械的舞练时常在乐饮酒酣时出现,如《史记·项羽事纪》记载的“鸿门宴”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便是这一形式的反映。
此外,还有“刀舞”,“力舞”等,虽具娱乐性,但从技术上更近于今天套路形式的运动。
唐朝以来开始实行武举制,对武术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如对有一技之长的士兵授予荣誉称号。
中国武术的发展历史
武术近代发展
民国时期
民间出现许多拳社、武士会等武术组织,1928年成立中央国术馆,武术开始融入近代体育体系。
武术现代化与国际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武术得到蓬勃发展,建立武术协会、武术队等,形成广泛的群众性武术活动网。1985年举行首届国际武术邀请赛,武术开始走向世界舞台。
武术进一步发展
两晋南北朝时期
练武活动出现“口诀要术”,武术从单纯的军事技能衍生出竞技,开始朝着武术表演的方向发展。
武术兴盛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
武则天开设武举,少林武术记载始于唐朝初年,武术人才辈出,门派开始形成。
武术走向成熟
两宋时期
健身练武成为志士仁人生活的重要内容,民间组成研习武艺的组织——“社”,武术流派开始出现。
中国武术的发展历史
发展阶段
时间范围
主要特点与事件
原始武术
夏商西周时期
原始人使用棍棒、石器等同野兽搏斗,学会了一些基本的格斗和搏杀技能。
战争技能完善
春秋战国时期
各国诸侯重视培养和训练将士的搏击技术,剑术得到发展,如齐桓公举办“春秋角试”选拔武士。
武术初见雏形
秦汉三国时期
带有搏击性质的“角抵”已有广泛基础,铁兵器出现,攻防兼备的招式融合,出现编排起来的攻防连续套路。
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引言概述:中国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战争时期,经过漫长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武术体系。
本文将从中国武术的起源、发展历程、传统流派、现代发展以及国际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中国武术的起源1.1 古代战争时期的起源:中国武术起源于古代战争时期,是古代军事技能的一种延伸和发展。
1.2 军事训练的渊源:中国武术最初是为了战争需要而产生的,是古代军事训练的一部分。
1.3 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武术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融合了道教、儒家、佛教等思想。
二、中国武术的发展历程2.1 历史演变:中国武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2.2 传承发展:中国武术在不同历史时期得到了不同朝代的支持和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传统流派。
2.3 文化传承:中国武术的发展历程中,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念。
三、中国武术的传统流派3.1 南拳北腿:中国武术的传统流派主要包括南拳北腿、太极拳、形意拳等,各具特色。
3.2 太极拳:太极拳是中国武术中最具代表性的流派之一,注重内功修炼和身心调和。
3.3 形意拳:形意拳注重快速攻防和力量的运用,是中国武术中的一种实战流派。
四、中国武术的现代发展4.1 国际影响:中国武术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4.2 体育化发展:中国武术在现代社会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发展,成为一种受欢迎的体育项目。
4.3 理论研究:中国武术的现代发展不仅注重实战技能的传承,还注重理论研究和科学化训练。
五、中国武术的国际影响5.1 世界传播:中国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可和传播。
5.2 国际比赛:中国武术在国际比赛中表现出色,成为中国体育的一张名片。
5.3 文化交流:中国武术的国际影响不仅体现在体育领域,还体现在文化交流和人文交流方面,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中国武术的故事
中国武术的故事
中国武术源远流长,自古就被视为一种神圣的技艺。
在中国历史上,武术不仅是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更是一种表达爱国主义和精神的一种方式。
以下是中国武术的一些故事:
1. 武圣关羽:武圣关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武将,他的武艺非常高强,同时也是一位忠诚的爱国者。
据传说,关羽在战斗中经常赤脚奔跑,以此来锻炼自己的身体和意志。
他的故事被广泛传颂,成为了中国武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人物。
2. 太极拳:太极拳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武术,以其柔和、缓慢、流畅的动作而著名。
太极拳的创始人是陈王廷,他是一位道士,他在修炼太极拳的过程中,融合了道家的思想和精神,将太极拳发展成为了一种具有哲学思想的武术。
3. 武侠文化:在中国的文学和电影中,武侠文化一直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主题。
武侠文化中,主人公往往需要具备高超的武艺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才能在江湖中立足。
武侠文化中有许多经典的故事和人物,如《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天龙八部》中的段誉和虚竹等。
4. 武术之乡:中国有许多武术之乡,如河南的嵩山、福建的南靖等。
这些地区以武术文化著称,孕育了许多著名的武术家和武林高手。
武术之乡的传统武术文化历史悠久,深受人民的喜爱和推崇。
中国武术文化源远流长,包含了许多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
在中国的文学、电影和武术训练中,武术文化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传承。
中华武术的发展历程
中华武术的发展历程
中华武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古代中国,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之一。
中华武术的发展历程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和发展,在道家、儒家、佛教等思想文化的熏陶下,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武术体系。
在古代,武术主要以军事需要为主,作为保家卫国的重要手段,有着较为严格
的军事化训练和实战技法。
到了北魏时期,武术开始出现专门的武术学校和武馆,逐渐形成了以武术为主的武术体系。
隋唐时期,武术在社会上逐渐普及,成为每个人都可以学习的技艺。
宋代以后,武术逐渐从战争中脱离出来,成为了一种文化艺术。
明清时期,武
术开始融入到文化、哲学、艺术等多个领域,形成了多样化的派别和流派。
其中,少林、太极、八卦、形意等武术流派逐渐形成并传承至今。
近现代,中华武术在中国文化的复兴中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20世纪初,中国爱国者孙中山等人发起的北伐战争,为中华武术的复兴奠定了基础。
1949年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华武术得到了更广泛的推广和传承。
到了21世纪,中华武术已经成为了一种体育运动和文化艺术,受到了国际社
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中国将武术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推动中华武术的传承和创新,在国际武术比赛中频频夺冠,展现了中华武术在世界舞台上的风采。
总的来说,中华武术的发展历程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历史的长河中,
中华武术不断汲取中国文化的精髓,不断创新和发展,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也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华武术将继续传承下去,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古代的武术文化与武术发展史
中国古代的武术文化与武术发展史中国武术文化在古代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不仅是民间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还伴随着战争、军事、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和变革。
在中国的衣食住行、文化习俗、思想信仰等各方面都能感受到武术文化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武术文化的形成武术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时代的演变逐渐成形。
在中国古代的商朝时期,军事技术逐渐发展,并由此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武术文化,这也是中国武术的雏形。
对于商朝时期的武术文化,我们很难有很多的资料,但是从文物中可以发现,商朝时期已经有了一些武器,如刀、枪等,也有一些防身技术。
据史书中记载,商高宗曾刘备劝谏:“为寡不可以不兵,兵又不可以无技,故必学焉。
”在春秋战国时期,武术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
各国相互交战,武术技巧显得尤为重要。
同时,镰刀、战车、弓箭等武器的应用也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不仅如此,战国时期的各种学派和诸多文化思潮对武术文化的影响也非常巨大。
汉代时期,由于长时间的战争,武术文化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
同时,在治理国家和巩固统治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武术文化在汉代社会的每个角落都拥有底蕴深厚的人才和追随者。
到了唐宋元明清时期,由于武术文化的迅猛发展,涌现出了很多跨越各个历史时期的大师、名宿、武林英雄、武侠小说等,这使得武术文化在民间习俗和文化传承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二、中国武术发展史传统的中国武术,可以大致分为南拳和北拳两大流派。
南拳主要流行于广东、福建、台湾等地,其特点是缠、螺旋、擒、按、吸、拌等柔和技巧,以妙手空空、摇摆如意为主要手法。
北拳则主要流行于北京、天津、山西、河北等地,其特点是力道大、快速攻击、霸道直接,以强有力的出手和攻打技法为主。
在中国武术发展史中,明清两代受外族侵略斗争的历史给武术文化带来了很大影响。
因此,中国武术在战争和政治斗争的环境下逐渐成熟,不断发挥着文化凝聚力和自卫能力。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武术开始走向了国际市场。
中国武术的发展过程
中国武术的发展过程
中国武术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遗产,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才得以形成今天的
体系。
以下将从不同的历史阶段分析中国武术的发展过程。
1.先秦时期
2.汉代至唐代
随着汉朝的统一,武术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
尤其是汉武帝刘彻时期,武术训练开
始纳入士兵的训练中,促进了武术的传承。
到了唐代,武术的流派越来越多,如“太极拳”、“八卦掌”等经典武术流派便于此时期形成。
3.宋代至明清时期
宋代时,武术的技法和理论开始慢慢融入到书本和文学中,开始有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到了明清时期,武术又迎来了一个发展时期。
如“南拳”、“北拳”、“咏春拳”等代表
着明清时期的武术经典。
4.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武术的运动成为了一种流行的潮流。
众多武术家开始传播武术和理念,
如杨振铎、郭宝昌、刘雪庵等人更是使武术在民间的推广和发扬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5.现代化以后
20世纪50年代,中国武术运动开始得到官方的权威认可,采用全面系统化的方法进
行编码、科学化的实验研究等,并建立中央武术团体、学术组织体系,也使得武术的水平
不断提高。
同时,武术开始走向国际舞台,参加了一系列渐渐深入各世界级的比赛和展示,使其更受到世界的关注。
综上所述,中国武术的发展早已发展从先秦时期开始,相信在未来武术的影响和地位
也将越来越突出。
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中国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它不仅是一种独特的体育运动,更是一种综合了武技、哲学、医学和文化的综合性艺术形式。
本文将从中国武术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中国武术的起源中国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战争时期。
在那个时候,人们为了自卫和保护家园,开始研究并创造了各种武术技巧。
最早的武术形式主要以实用性为主,注重生存和战斗技能的训练。
随着时间的推移,武术逐渐演变成一种综合性的体育运动,并融入了哲学、文化和艺术等元素。
二、中国武术的发展历程1. 古代武术的发展:古代中国武术的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原始社会时期,人们通过模仿动物的动作和技巧来进行战斗。
第二阶段是奴隶社会时期,武术开始有了系统的训练方法和技巧,并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第三阶段是封建社会时期,武术逐渐成为贵族和士人的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并且开始流传于民间。
2. 武术的整合与发展:在宋朝时期,武术开始融合了道家、儒家和佛家的思想,形成了“文武合一”的理念。
明清时期,武术进一步发展,形成了许多著名的流派和拳法,如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
同时,武术开始有了更加系统的理论体系和训练方法,成为一种独特的体育运动。
3. 武术的现代发展:20世纪初,中国武术开始走向国际舞台。
中国武术选手参加了各种国际武术比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同时,武术也逐渐成为一种受人们喜爱的健身运动方式,被广泛应用于健身俱乐部和体育教育中。
三、中国武术的影响与意义1. 保护传统文化:中国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和练习武术,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2. 培养品质和修身养性:中国武术注重修身养性的培养,通过训练可以培养人的毅力、耐力和自律性,提高人的身心素质和道德修养。
3. 促进身心健康:武术作为一种身心结合的运动方式,可以有效地锻炼身体各个部位的肌肉和韧带,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同时也可以调节人的情绪和压力,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建国以来中国武术大事记
【建国以来中国武术大事记】1950年—1999年一九五Ο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在北京召开了武术工作座谈会,倡导、发展武术,把武术提到了新中国体育工作的议事日程。
一九五二年6月,毛泽东主席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第二届代表大会题写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并号召人们做体操、打球、跑步、爬山、游泳、打太极拳等。
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成立后,武术被列为推广项目,并设置了民族形式体育研究会,依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进行武术等民族形式体育的挖掘、整理、继承和推广工作。
一九五三年11月8日至12日,在天津举行了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
武术是这次大会的主要表演项目之一。
有145名运动员进行了332个武术项目表演。
政务院副总理兼国家体委主任的贺龙提出了发掘、整理、提高、发扬、光大武术的主张,对武术运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九五四年国家体委在中央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前身)组建第一支国家武术队(当年底解散)。
在国家体委运动司主持下,汇聚全国太极拳名家研讨,后由李天骥执毛,在传统杨式太极拳基础上,创编了24式简化太极拳,以便学练。
此成为新中国简化拳种之始。
一九五五年国家体委运动司下设武术科(后改为武术处)。
一九五六年2月,《简化太极拳》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
3月,国家副主席刘少奇在同国家体委负责人谈话中指出:“要加强研究,改革武术、气功等我国的传统体育项目。
研究其科学价值,采用各种方法,传播推广。
”4月28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运动竞赛制度暂行规定(草案)》,把武术列为表演项目。
定期举行,使武术作为体育竞赛项目,开了新的一步。
11月1日至7日,在京举行的十二单位武术表演大会上,首次试行打分办法,区分运动员技术水平的高低,使武术竞赛向规范化方向迈进了一步。
一九五七年1月,通过《关于1956年体育工作总结及1957年工作的要求》,第一次把武术列为国家竞赛项目。
6月16日至21日,全国武术表演评比大会在京举行,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83名男女运动员参加。
武术历史了解中国武术源流的演变
武术历史了解中国武术源流的演变中国武术源流的演变中国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它不仅是一种独特的体育活动,更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本文将向您介绍中国武术的起源与演变过程。
一、起源于古代战争中国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战争时期。
在远古时代,人类为了生存和保护自己的领土,开始利用肢体技能进行战斗。
这种战斗方式很原始,但考古学证据表明,中国的战斗技巧和格斗术在早期已经开始发展。
1. 早期武器技巧在战争中,各个部落和国家开始发展出各种武器,如剑、枪、刀、斧等,并懂得如何使用这些武器进行战斗。
这促使了武器技巧的发展和武术技能的进步。
2. 军事教育的兴起随着社会的发展,各个朝代开始重视军事教育。
军队中的士兵接受武术训练,学习格斗技巧和武器使用方法。
这也进一步促进了武术技能的发展。
二、演变为军事技能与文化艺术武术不仅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还逐渐演变为一种文化艺术形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1. 以武会友中国古代社会中,武术技能成为了男子间交流的一种方式。
人们通过比武、切磋技艺来互相学习和交流。
这种交际方式使得武术技能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2. 传统舞蹈与武术在中国历史上,武术与传统舞蹈相互渗透。
许多武术动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宫廷舞蹈和民间舞蹈。
这种融合使得武术不仅具有战斗性和实用性,同时也成为了一种艺术表演形式。
三、武术的流派与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武术分为许多不同的流派和门派。
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独特的技巧和特点。
1. 太极拳太极拳是中国武术中最有名的流派之一。
它以柔和缓慢的动作和内功修炼著称。
太极拳注重身体的平衡和内外的协调,既有健身效果,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 南拳与北拳中国南方和北方的武术风格有所不同。
南拳注重脚法和柔韧性,以灵活、迅猛的动作为特点;北拳则重视力量和爆发力,拳法刚劲有力。
南拳与北拳共同构成了中国武术的两大流派。
3. 易筋经与铁布衫易筋经和铁布衫是中国武术中的传奇,被广泛传颂。
中国武术的发展历史简介
中国武术的发展历史简介推荐文章怎么补肾练武术如何补肾热度:武术基本功如何练成武术腿法的基本功热度:武术基本功如何才能练好武术热度:武术怎么练筋如何抻筋耗腿练武术热度:武术的基本拳法如何学好武术的基本功热度:武术,中国武术、中国传统武术,通过武化流传。
古人说通过习武可以强身健体。
中国武术也有一定的发展历史。
下面是由店铺分享的中国武术的发展历史,希望对你有用。
中国武术的发展历史武,止戈为武;术(文人文化),思通造化、随通而行为术。
按照文人文化的信仰來説:武术,停止(止)战斗(戈)的技术。
按照文人文化的信仰來説:拥有消停战事、维护和平的实力,通过武化流传,是物质文明的导向和保障。
武术,使用(包括但不限于)打斗等手法、来达到停止战斗的目的、的技术。
中国武术、中国传统武术,均以"制止侵袭"为技术导向、引领修习者进入认识人与自然、社会客观规律的传统教化方式。
有人对武理解成"举戈而动,欲与人、欲与兽斗"是一种误解,其产生谬误处是对"止"的认识上:以趾为动。
对武的理解便误解成"举戈而动"而非"止戈为武"的原意了。
"止"字,是"一只脚(趾)"的意思,是"步"字的前一只脚,后面的一只脚不再踏上来、停止前行的意思。
(wu)的发音出自于舞。
"舞"是先于"武"出现之前、用来彰显身强力壮、矫健灵活的行为。
后来,因为出现争斗,继而立武:停止争斗的行为。
六尺为步,半步为武。
武,即界定了人的安全范畴。
半步(止)为三尺。
尺,指尺骨。
三尺,指一腿之距。
武与戊同音通义:戊,wu,会意。
从丿从戈,。
"丿"意为"不"。
"戈"与"丿" 联合起来表示"不动之戈"。
中国武术的历史和传承
中国武术的历史和传承中国武术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它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勇气。
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战争、狩猎和舞蹈等活动,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功夫体系和文化传承。
中国武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多年的夏朝时期,当时的武术技术主要是与战争、防御等活动有关的。
汉朝时期,武术得到了更加系统的发展,这一时期三家武术流派——南少林、北少林和崆峒派逐渐形成。
到了唐朝时期,武术开始被广泛地应用于宫廷和士族的生活中,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与国家文化和精神有关的艺术形式。
宋朝时期,武术技术有了更加细致和精湛的发展,同时也出现了较为成熟和完整的教学体系。
明朝时期,武术成为了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并通过一些杂剧、武打戏等文艺作品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中国武术的传承始终是一项艰苦的任务,其背后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和毅力。
传承无疑从师徒关系开始,而这种关系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贵族制度的时期,这时间跨度长达两千多年。
传承的理念主要都是通过日积月累的学习、练习和实践,来共同推动技能的发展和壮大。
中国武术的传承过程是漫长而缓慢的,依赖于师父、学生的不断努力和传承,以及社会对武术的认可。
为了确保这种文化传承方式得以延续,多种传承方式都逐渐出现。
从最原始的口传心授、师传徒弟,到后来的民间团体和武馆,再到今天的体育学校和大学,国家的支持和学界的关注,武术的传承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传承的传统观念,在现代社会得以更为广泛的推广。
从中国武术的历史和传承,我们可以看出,它不仅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也是一种精神品质。
武术是一种追求和平和安全的体系。
在学习和传承武术的过程中,需要坚持和遵循某种道德和准则,如尊重师长、遵守规矩及其他一系列基本准则。
它不仅强调技术的训练,更是强调精神修养的提高。
正如我国传统的武术宗师讲:“武术之根在德,套路不好,技击再高也不是好的武术。
”在现代社会,武术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同和传播,极大地推动了武术文化的传承。
中国武术史
中国武术史中国武术的历史起源要追溯到自卫术的需要、古代的狩猎活动以及军事训练。
极接近的搏斗以及武器练习在中国士兵的训练中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这开始,中国武术继续合并不同的哲学和观点,在它的练习中——从斗争到健康,最后作为了塑造的一种方式扩大了武术的目的。
作为回报,中国武术观点的影响可以在诗歌、小说和电影中被找到。
中国武术现在成了中国文化中的必要元素。
根据传说,黄帝的统治介绍了中国武术最早的形式。
在他成为中国的领导者之前,他写下了传说中的药草专著,占星术和武术,黄帝被描述成一个有名的普通人。
据说他发展了角抵或角羝的训练并把它运用在战争中。
尽管根据这些传说,角抵逐步形成于周朝的一个叫角力的摔跤打斗体系中,它的练习在周朝相当于被叫做古希腊的仪式。
这项打斗体制包含技术,例如攻击,抛出,合作和压力点攻击。
在清朝角力成为了一项运动。
角力最终以摔跤闻名,它的现代形式。
高级武术理论建立在阴和阳的对立主义上,以及春秋时期所记载的刚和柔得合成。
汉朝的历史文献记载,在汉代前,有一种有区别的没有武器的斗争,叫做手搏。
如何手搏的说明被写下来,用于摔跤中,后来以角力被人们熟知。
摔跤也被写在《史记》中,《史记》是司马迁在公元前109到91年间撰写的。
在唐代,李白就用诗来描述剑舞至今不朽。
在宋代和元朝,相扑(Sumo最早的形式)竞赛在皇宫中被发展起来。
现代观念中的武术则是发展于明清时期。
武术也涉及到了中国哲学,被记录在《庄子》,一本道家著作,涉及到了心理学和武术练习。
《庄子》是以作者名字命名的,被相信存在于中国于公元前4世纪。
《道德经》是道家的老子写的,其中也包含适用于武术的原则。
根据儒家古典著作之一的《周礼》,古代的箭术和御术是“六艺”的一部分,在周朝六艺又包括礼,乐,书法和算术。
《孙子兵法》是孙子写于公元前6世纪,其中讲述直接将武术用于战争中,这些以前的例子都表明随着时间推移,武术思想的改变联系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哲学基础。
中国古代武术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武术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武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武术起源于战争,是一个民族的体育文化的代名词。
预计从战争开始,中国武术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多个不同的时期。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中国古代武术的发展历程。
一、原始的武术时期(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221年)原始的武术时期,是从先秦时期的战争开始的。
在那个时期,对抗纠纷解决方式还是用武力。
因此,古代的中国人为了保护生命和抵御外敌而创造出了许多形式的格斗术和拳术,这些拳术和格斗术从古代时期就在民间广泛流传。
然而,在此期间,由于没有固定的规则和技巧来传授武艺,因此,武术技能还处于初级阶段。
即使有些拳术已经存在了,但它们并没有被正式记录在案,也没有被科学地传承下去。
有些武器也还没有被发明,例如弓箭、戟等,而刀、枪、叉等兵器也只是最原始的形式。
二、封建王朝的武术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1911年)此时期,中国出现了一系列的封建王朝,这种政治制度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
同时,武术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无论是技术还是理论都有很大的进步。
汉朝时期,武术开始正式出现在宫廷中,拥有很高的地位。
黄帝内经、李时中药经等著作也出现了许多关于武术的论述,这些论述为武术研究奠定了基础。
唐朝时期,拳术的技术达到了一个新高度,许多知名武术家的名字被保留下来。
到了北宋时期,太极拳等许多武术科学技巧的理论也达到了繁荣的时刻。
元朝时期,中国面临外族入侵,武术进入了复杂的阶段。
在明朝和清朝时期,武术技能不断发展和进步,推出了很多流派,丰富了武术发展的内涵。
这一时期的武术科学成就值得在今天深入学习。
三、现代的武术时期(1911年至今)在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多变化。
武术也不例外。
这时,民间武术开解封了它的密林,变得更加开放与普及。
同时,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为了满足蓬勃发展中的经济、文化等社会需求,中国的武术也经历了一次大革新的时期。
中国武术简介
太极拳刚柔相济, 行云流水,在练 习中使疾病消失, 使身体健康。
咏春拳
咏春拳立足于实 战,招式多变, 善发寸劲,是一 种近身格斗术。
田猎
田猎是一项具有军事意义的生产活动,是 猎杀野兽供给宗庙祭祀。也是为了驱驰车 马,进行军事训练。
角力
角力是人们用自身 的力量而不借用任 何工具去征服自然 界的一项活动 。
霍元甲简介
霍元甲,清末著名 爱国武术家,先后 在天津和上海威震 西洋大力士,是一 位家喻户晓的民族 英雄,他的一生虽 然短暂,但却充满 传奇色彩。
现代
日常功用
观赏表演 擂台竞技
三.武术常识——抱拳礼
抱拳礼:此礼法 是由中国传统 “作揖”和少 林拳的抱拳礼, 加以提炼、规范, 并赋予了新的涵 义。
常识——马步
马步:马步是练 习武术最基本的 桩步,是众多武 术的入门必学。
四.比较有代表性的拳术
1.太极拳
2.咏春拳
太极拳
中 国 武 术 简 介
一· 起源
武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产生源 于我国先民的生产劳动,在与自然抗争的 过程中逐渐形成武术的雏形。
二.发展阶段
古代
现代
古代
商周出现了田猎 ,秦汉盛行角力。 唐朝 时期开始实行武举制。宋元出现了“英略 社”和“弓箭社”。明清是武术大发展时 期,各种武术基本成熟,这个时期出现了 一位著名爱国武术家——霍元甲
第一章 武术简史
汉代军中的长兵主要是戟和矛, 汉代长戟为主要兵器,三国时,矛大 量见于记载。汉魏的长兵史料中还有 “长刀”、“斧”等。
《兵技巧》为武术著作,共13家199篇。 其所载大多为射法。还列载了《手博》6篇, 《 剑 道 》38 篇, 《 蹴 鞠 》25篇 , 其 中 《手 搏》,《剑道》无疑是拳法和剑术的专著。
思考题
关闭窗口
什么是武术史
▪ 武术史是一门研究武术在历史长河中,在多种文 化合力作用下,孕育、形成与衍变发展的学科。
▪ 从学科性质讲,它属于社会科学范畴,从历史学 角度看,它属于通史性的专门史,其时间跨度从 原始社会一直到当代。将其分为三阶段:
——古代武术,从原始社会一直到清末。 ——近代武术,辛亥革命到1949年新中国成
汉代角抵有了新的发展,它在原来“两两 相当,角力,角技艺”的基础上,还吸收了其 它内容,形成规模宏大的综合性文体表演—— 角抵戏。包括武术表演、舞蹈、杂技幻术等内 容。手搏在这一时期也较盛行。它作为一种 “手对战”之技,在方法以“击、打”为主。
习练剑术在汉代很普遍,一是统 治阶级集团,士大夫阶层普遍开展。 二是在民间习剑击剑之风也盛行。
枪是唐代军中长兵,从形制看,唐代 的枪基本有白杆枪、木枪,漆枪和朴枪四 种,“制同稍而铁刃,上缀朱丝拂”,可 见唐代枪式已与后来武术中的枪式基本无 异。
➢ 傅玄在《矛剑》中写道:“进退疾鹰鹞 ,龙战而豹 起”,这是描述其挥舞矛的动作矫建,接着又说: “如乱不可乱,动作顺其理,离合有统纪”,这显 然作者对矛舞的评论——动作尽管离合多变,但必 须符合其规范要求。
由于战乱频繁,尚武成风,寺院也开始习 武,其目的是为了保护寺院财产,但也与 武术的健身性娱乐性有一定关系。少林武 艺以棍法为特长,这与佛家讲慈悲为本, 戒斗戒杀,棍棒非铜铁,无锋刃,非凶器, 多用于自己,佛家弟子携带较宜有一定联 系。
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不仅是一种身体锻炼的方式,更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包括其起源背景、发展历程、主要流派和特点等方面的内容。
一、起源背景中国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战争时期。
在古代,战争是常态,人们为了自卫和保护家园,开始研究各种格斗技巧和战斗技术。
这些技巧和技术逐渐形成为了中国武术的雏形。
二、发展历程中国武术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
在古代,武术主要是军事技能的一部份,随着时间的推移,武术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体育项目和艺术形式。
在不同的朝代,武术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推广。
1. 古代武术古代武术主要以军事需求为导向,包括剑术、刀术、枪术、棍术等。
这些技术在战争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逐渐形成为了各种流派和门派。
2. 宫廷武术宫廷武术是指在古代王朝的宫廷中培养和传承的武术形式。
宫廷武术注重姿式优美、动作流畅,更注重武术的艺术性和表演性。
3. 民间武术民间武术是指在百姓中广泛传承和发展的武术形式,它更注重实用性和实战性。
民间武术包括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这些流派强调内功修炼和身心和谐。
三、主要流派中国武术有众多的流派和门派,每一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以下是中国武术的几个主要流派:1. 太极拳太极拳是中国武术中最为著名的流派之一,以其缓慢、柔和的动作和内功修炼而闻名。
太极拳注重身体的调和和内外的协调,被誉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2. 形意拳形意拳是一种以意为主,形为辅的武术形式。
它注重意念的集中和力量的发挥,通过意念的调动来控制身体的动作。
形意拳的动作简洁、刚猛有力,被称为“拳中之王”。
3. 八卦掌八卦掌是一种以八卦图为基础的武术形式,强调身体的旋转和转移。
八卦掌的动作灵便多变,具有很强的应变能力,被称为“变化无穷”。
四、特点中国武术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魅力,以下是中国武术的几个主要特点:1. 内外兼修中国武术注重内功修炼和外功技术的结合。
中国武术的介绍
中国武术的介绍(原创版)目录1.中国武术的概述2.中国武术的发展历程3.中国武术的主要门派和特点4.中国武术的技击功能和健身价值5.中国武术的传承与发扬正文【中国武术的概述】中国武术,又称中华武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体育运动方式。
武术源于古代战争,与军事技能密切相关,它在历史演变中不断吸纳民间技艺,逐渐形成了丰富的技术体系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中国武术的发展历程】中国武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早在商周时期,武术就作为一种军事技能被用于战场。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武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秦汉时期,武术开始向民间传播,许多门派和武术技艺逐渐形成。
隋唐时期,武术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许多著名的武术家和门派相继出现。
宋元时期,武术继续发展,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拳谱。
明清时期,武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许多门派在此时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中国武术的主要门派和特点】中国武术源远流长,门派众多,各具特色。
主要的门派包括少林、武当、峨眉、南拳、北腿、八卦、太极等。
这些门派都有自己独特的技法、套路和训练方法,有的注重内功修炼,有的强调外功锻炼,有的讲究柔韧性,有的注重力量和速度。
尽管各门派之间有所不同,但都遵循着一定的武术原则,如刚柔并济、内外兼修、快慢相间等。
【中国武术的技击功能和健身价值】武术最早的功能是技击,即通过训练掌握一定的格斗技能,用于自卫和进攻。
随着历史的发展,武术逐渐融入了更多的健身、养生和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内容。
武术的健身价值主要体现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等方面。
通过武术的练习,人们可以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协调性和力量,改善心肺功能,促进新陈代谢,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中国武术的传承与发扬】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需要我们继续传承和发扬。
首先,我们要加强对武术的历史、文化、技艺等方面的研究,深入挖掘武术的内涵。
其次,我们要将武术普及到更多的人群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和参与武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武术史部分先秦时期武术一、武术起源:1生存竞争中技击的萌芽。
“人民少而禽兽众”《韩非子•五蠹》,在人与兽斗的过程中,武术技击开始了萌芽。
既有徒手的拳打脚踢、奔跑、跳跃、闪躲等又有木棍木矛的器械适用,长期的生存竞争,必然有搏斗经验的积累。
伴随着对动作的掌握,技击技巧与武术意识萌生了。
2原始战争促进武术萌生。
人与兽斗是武术萌生的因素之一,而人与人斗则与武术萌生有更为直接的联系。
武术开始萌生的另一个重要标志,是人们的战斗意识、竞争意识的出现。
《晏子春秋》:“凡有血气者,皆有争心。
”《淮南子•道应》“争者,人之所本也。
”认为具有竞争意识是血气男儿的本性。
原始的战争强化了人们的战斗竞争观念。
为适应原始战争的需要,原始人群要作战斗的演戏操练,形成了与原始武术一体的原始武舞。
3原始宗教、教育、娱乐与武术的发端。
武舞。
4原始武器的创造。
石矛、木矛、石刀、石斧(大的称钺,小的叫斧)。
弓箭的发明是历史的巨大进步。
恩格斯认为“弓箭对于蒙昧时代,正如铁剑对于野蛮时代及枪炮对于文明时代一样,乃是决定性的武器。
”二、商周时期武术:1铜兵的使用与演进。
商周时期青铜工艺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加上战争的频繁,促进了军事武艺的巨大发展,突出表现是青铜武器的广泛使用与进步。
使用最多的铜兵是戈和矛。
商代,人们结合矛和戈还创造了戟。
在中国武术史上有着特殊地位的剑,起源于商代。
殷周战车装备的武器分三类:弓箭为远射兵器,矛、戈为格斗兵器,剑为卫体武器。
商周是华夏文明的第一页,青铜文化的灿烂时代,也是中国武术进入武术文化开端的时代。
2拳搏与角力。
商周时代,是具有一定技巧的拳击搏斗之术形成的开端。
习练搏斗、角力是军事训练的主要内容。
最早的“拳”,见于《诗经•巧言》“无拳无勇”,勇指勇气,拳指力量。
周代以拳勇代表武艺、勇力,尽管还没有“拳法”之类的词,但拳勇包含了徒手搏击的武艺。
3射术的发展与射礼。
青铜的广泛使用,为制造箭簇提供了优越条件,促进了剑术的发展。
周代,习射成为武士的重要标志,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家里生了男孩,便在大门左边挂上一张弓,向天地四方射六只箭,象征男孩将来成为守卫四方的勇士。
西周射术发展的另一显著特色,是使射术与礼乐相结合而形成“射礼”。
不同的射礼其实是规格不同的射箭竞赛活动。
实为2000年轻我国体制完备的体育竞赛活动。
不仅有习武健身、寓德于武的意义,而且有丰富的娱乐性,为古代重要的文体娱乐活动。
4武舞。
武舞与武术在原始文化形态中本为一体。
商周时期,虽然二者在发展中各自出现了独特的文化表征,开始了分化,但在舞蹈的艺术性尚未充分发展,而实用性仍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时,武术与武舞有时是难以完全分开的。
武舞的动作组合与武术套路有更多的一致性。
大武舞是包含了许多武术动作的大型武舞,象舞完全是用武术的击刺动作组成的武舞。
5武士教育。
射术是当时武士教育的重要课程。
周代六艺教育中前四相中均有着丰富的武艺教育内容。
六艺教育强调文武兼能,并重视礼仪道德的培养,但根本目的是培养武士,所以武艺是主要的组成部分,这对武术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春秋战国武术体系的初步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极大提高,经济发展;文化学术繁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战争频繁,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尚武之风。
武术体系得以初步形成。
这一时期,武术社会功能向多面性发展;武术技术向多样化发展;武术意识向自觉性、理论性发展。
使中国武术开始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
1武术功能多样化。
武术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其社会功能的多样化。
春秋战国时期,军事武艺伴随作战方式的变化固然有很大的演变,但更重要的是武术表演性、竞技性、娱乐性及健身性等社会功能的出现。
武术社会功能的多样化使其性质发生了变异,突破了单一的军事武艺的局限,从技术到组织,从形式到思想,均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与发展,使它从较为质朴单纯的军事武艺演变成色彩绚丽、丰富多姿的武术文化。
武术功能的多样化发展,最为突出的表现是武术具有了表演性、竞赛性与娱乐性。
最值得一提的便是盛行的斗剑之风。
从《庄子•说剑》可以了解到:①斗剑的目的不是为了练兵备战,而是为了娱乐,为了满足统治者对剑士相斗的观赏,这就生动表明武术具有了竞技性、表演性和娱乐性。
②反映出当时斗剑已具有较完备的体制:有专门的剑服;有选拔制度;有比赛方法和奖励。
③当时已出现以斗剑为业的剑士一一职业剑士。
④《说剑》:“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
”通过庄子这段剑术理论,反映出当时斗剑技术已发展到较高水平。
《汉书•刑法志》:“春秋之后,灭弱吞小,并为战国。
稍增讲武之礼,以为戏乐,用相夸视。
而秦更名角抵。
”说明以武为戏,来源于春秋战国重视武力的时代风尚,使练武与娱乐相结合,既增加了习武的机会,又提高了武术竞技的兴趣,促进武术向着多功能的社会效应发展。
2武术技艺的多样化。
首先体现在日常武艺的发展上。
阵战武艺与日常武艺的分流,是武术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阵战的特点是集体性、单一性与实用性,日常武艺则呈现出以个体性为基本特征,并由此产生出技艺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民间武术所发展出来的种种进退开合、闪展腾挪及套路花法等等,在战场上是无用的。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因多种需要而发展起来的武术,其技击技巧是以个体性为基础的,并在个体性前提下发展出武术技艺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以个体为特征的武术有着极大发展,其原因是社会日常生活中对武术的需求增多的结果。
文士兴起,武士“侠士”出现。
(《韩非子》所云:“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侠士们言必信、行必果、扶危济困、重义轻生。
他们都有高超的武艺,使民间武术在技术上更为多样化并更趋成熟。
在器械中,剑术得到格外的重视和发展。
铸剑技术也得到了极大发展。
当时出现了一些武艺高强的世家,还以传授武术而著名。
司马迁祖先“在赵者,以传剑论显。
”3武术意识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武术开始形成为一种文化形态,其重要标志之一是自觉性武术意识的出现及武术理论的初步形成。
所谓自觉性武术意识,主要表现为武术竞技意识、武术伦理意识以及武术理论认识等方面。
人们这时有一种从事武术活动、参与武艺较量,以追求战胜对方的满足感。
这种通过武术活动来体现人们自我实现的愿望,便是武术的竞技观念。
把通过武艺竞技取得胜利与人们的英雄观、欢乐满足感、荣誉感及审美感等一系列社会心态联系起来,便是武术获得多方面社会功能的心理契机,也是武术竞技能实现多方位社会需要的基础。
春秋战国时代的武士们在较武竞技的实践中,还形成了一种公平竞争、崇敬强者、以武艺高低决定社会地位的竞技意识。
反映出武术的伦理思想,表明伦理意识是武术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崇尚伦理道德是华夏民族的特色,在武术中的表现即为对武德的重视。
随着武术多功能发展及技术日趋复杂与完善,从实践中来的武术理论开始形成,中国武术史上最早的武术理论,就是此时的剑术理论。
吴越春秋中记载越女“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
”《庄子•说剑》中的著名击剑理论“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
”这段击剑要领被视为武术技击理论的纲领,其意义远远超出了击剑,可以看成是整个武术的一种战略战术理论。
思想是:故卖破绽,邮递来攻,因敌应变,后发制人,夺取胜利。
这是中国武术的基本理论思想之一。
由此可见春秋战国在武术实践的推动下,武术理论开始出现并逐步得到发展,且称为中国武术体系已初步形成的重要标志。
四、先秦诸子与武术1儒家与武术。
孔子是一位勇力非凡的武士,精通军事武艺射、御之术。
虽然主张“仁政、德治”,但是强调文武兼备“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
”培养人才的目标是各方面都得到发展的“完人”。
先秦儒家对中国武术的深远影响还表现在儒家的“仁爱”观念。
它构成了武术伦理思想的核心。
崇尚伦理,讲求仁义忠信,是中国武术文化的鲜明特色。
至今仍使中国武术在世界人们心目中不仅是技击、健身之道,更成为精神修养、人格净化的一种途径。
论语中说“仁者必有勇”,“勇而无礼则乱。
”武术是战斗的力量、杀伐的手段,就必须纳入一定的伦理法则之中,这是中国武术伦理色彩浓厚的根本原因。
2墨家与武术。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但是也主张以武力反对一切侵略与不义。
弟子均精通武艺,并恪守信义,重义轻生。
其“侠以武犯禁”的犯禁,正是为了坚持正义而敢于置法规于不顾的仗义行侠。
形成了“武侠”的思想。
3道家与武术。
道家思想对中国武术思想的影响表现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两个方面:在认识论方面,武术汲取了道家关于宇宙本源的“道论”“气论”及“天人合一”论的观点,来解释中国武术的本质。
在方法论方面,中国武术主要汲取了道家“物极必反”、“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后发制人”等思想,来作为武术技击思想的指导原则。
庄子论剑和越女论剑的理论,都是道家这些观点的生动体现。
4兵家与武术。
两者是同源之水、同本之木,关系密切,因为二者的根本特征都是技击的运用。
中国武术的战略战术思想直接源于《孙子兵法》。
主要表现在以下8各方面。
①“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②“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③“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即兵不厌诈。
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
”⑤“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⑥“兵因敌而制胜”。
⑦“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⑧“善用兵者,如常山之蛇,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击其中则首尾皆应。
”5阴阳家与武术。
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八卦学说。
阴阳哲学的动静、虚实、刚柔、开合、进退、内外、起伏、显藏、攻守等概念在武术理论和技术中得到极为广泛的运用。
五行相生: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五行相克: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影响了形意拳。
五、先秦民族武术的交流。
作为文化形态之一的中国武术,实际上是以汉民族武术为主体,在长期民族文化交流中,融汇了多种民族武术所形成的。
我国骑射始于战国时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大规模学骑射、用骑兵,特别是以骑射为尚武精神的代表,始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秦汉三国时期武术(前221—公元280年)一、秦代收兵与汉代尚武。
汉匈战争导致汉王朝对军事的依赖,更直接促进了军旅和民间对武术的重视。
秦、汉、三国时期武术史上最值得的注意的是:武术著作大量出现;武术形成为初期流派;刀渐而取代了剑在军事舞台上白^地位,剑逐渐转移至非军事用途并继续发达;汉刀、汉代的刀剑之术以及相扑、角抵活动,这时东彳日本。
秦统一后,收天下兵,聚之咸阳,为十二铜人。
对民间武器的收缴非常彻底。
汉朝匈奴的频繁入侵,使其非常重视武备,促进了武术本身的发展。
汉代弩箭的发达,显然与汉匈战争开大阵直接相关,而刀取代剑的地位,则与刀更适于骑兵劈杀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