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武术史部分
先秦时期武术
一、武术起源:
1生存竞争中技击的萌芽。“人民少而禽兽众”《韩非子•五蠹》,在人与兽斗的过程中,武术技击开始了萌芽。既有徒手的拳打脚踢、奔跑、跳跃、闪躲等又有木棍木矛的器械适用,长期的生存竞争,必然有搏斗经验的积累。伴随着对动作的掌握,技击技巧与武术意识萌生了。
2原始战争促进武术萌生。人与兽斗是武术萌生的因素之一,而人与人斗则与武术萌生有更为直接的联系。武术开始萌生的另一个重要标志,是人们的战斗意识、竞争意识的出现。《晏子春秋》:“凡有血气者,皆有争心。”《淮南子•道应》“争者,人之所本也。”认为具有竞争意识是血气男儿的本性。原始的战争强化了人们的战斗竞争观念。为适应原始战争的需要,原始人群要作战斗的演戏操练,形成了与原始武术一体的原始武舞。
3原始宗教、教育、娱乐与武术的发端。武舞。
4原始武器的创造。石矛、木矛、石刀、石斧(大的称钺,小的叫斧)。弓箭的发明是历史的巨大进步。恩格斯认为“弓箭对于蒙昧时代,正如铁剑对于野蛮时代及枪炮对于文明时代一样,乃是决定性的武器。”二、商周时期武术:
1铜兵的使用与演进。商周时期青铜工艺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加上战争的频繁,促进了军事武艺的巨大发展,突出表现是青铜武器的广泛使用与进步。使用最多的铜兵是戈和矛。商代,人们结合矛和戈还创造了戟。
在中国武术史上有着特殊地位的剑,起源于商代。殷周战车装备的武器分三类:弓箭
为远射兵器,矛、戈为格斗兵器,剑为卫体武器。商周是华夏文明的第一页,青铜文化的
灿烂时代,也是中国武术进入武术文化开端的时代。
2拳搏与角力。商周时代,是具有一定技巧的拳击搏斗之术形成的开端。习练搏斗、角力是军事训练的主要内容。
最早的“拳”,见于《诗经•巧言》“无拳无勇”,勇指勇气,拳指力量。周代以拳勇代表武艺、勇力,尽管还没有“拳法”之类的词,但拳勇包含了徒手搏击的武艺。
3射术的发展与射礼。青铜的广泛使用,为制造箭簇提供了优越条件,促进了剑术的发展。周代,习射成为武士的重要标志,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家里生了男孩,便在大门左边挂上一张弓,向天地四方射六只箭,象征男孩将来成为守卫四方的勇士。
西周射术发展的另一显著特色,是使射术与礼乐相结合而形成“射礼”。不同的射礼其实是规格不同的射箭竞赛活动。实为2000年轻我国体制完备的体育竞赛活动。不仅有习武健身、寓德于武的意义,而且有丰富的娱乐性,为古代重要的文体娱乐活动。
4武舞。武舞与武术在原始文化形态中本为一体。商周时期,虽然二者在发展中各自出现了独特的文化表征,开始了分化,但在舞蹈的艺术性尚未充分发展,而实用性仍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时,武术与武舞有时是难以完全分开的。武舞的动作组合与武术套路有更多的一致性。大武舞是包含了许多武术动作的大型武舞,象舞完全是用武术的击刺动作组成的武舞。
5武士教育。射术是当时武士教育的重要课程。周代六艺教育中前四相中均有着丰富的武艺教育内容。六艺教育强调文武兼能,并重视礼仪道德的培养,但根本目的是培养武士,所以
武艺是主要的组成部分,这对武术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春秋战国武术体系的初步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极大提高,经济发展;文化学术繁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战争频繁,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尚武之风。武术体系得以初步形成。这一时期,武术社会功能向多面性发展;武术技术向多样化发展;武术意识向自觉性、理论性发展。使中国武术开始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
1武术功能多样化。武术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其社会功能的多样化。春秋战国时期,军事武艺伴随作战方式的变化固然有很大的演变,但更重要的是武术表演性、竞技性、娱乐性及健身性等社会功能的出现。武术社会功能的多样化使其性质发生了变异,突破了单一的军事武艺的局限,从技术到组织,从形式到思想,均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与发展,使它从较为质朴单纯的军事武艺演变成色彩绚丽、丰富多姿的武术文化。
武术功能的多样化发展,最为突出的表现是武术具有了表演性、竞赛性与娱乐性。最值得一提的便是盛行的斗剑之风。从《庄子•说剑》可以了解到:①斗剑的目的不是为了练兵备战,而是为了娱乐,为了满足统治者对剑士相斗的观赏,这就生动表明武术具有了竞技性、表演性和娱乐性。②反映出当时斗剑已具有较完备的体制:有专门的剑服;有选拔制度;有比赛方法和奖励。③当时已出现以斗剑为业的剑士一一职业剑士。④《说剑》:“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通过庄子这段剑术理论,反映出当时斗剑技术已发展到较高水平。
《汉书•刑法志》:“春秋之后,灭弱吞小,并为战国。稍增讲武之礼,以为戏乐,用相夸视。而秦更名角抵。”说明以武为戏,来源于春秋战国重视武力的时代风尚,使练武与娱乐相结合,既增加了习武的机会,又提高了武术竞技的兴趣,促进武术向着多功能的社会效应发展。
2武术技艺的多样化。首先体现在日常武艺的发展上。阵战武艺与日常武艺的分流,是武
术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阵战的特点是集体性、单一性与实用性,日常武艺则呈现出以个
体性为基本特征,并由此产生出技艺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民间武术所发展出来的种种进退
开合、闪展腾挪及套路花法等等,在战场上是无用的。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因多种需要而发展起来的武术,其技击技巧是以个体性为基础的,并在个体性前提下发展出武术技艺的多样性与丰富性。以个体为特征的武术有着极大发展,其原因是社会日常生活中对武术的需求增多的结果。文士兴起,武士“侠士”出现。(《韩非子》所云:“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侠士们言必信、行必果、扶危济困、重义轻生。他们都有高超的武艺,使民间武术在技术上更为多样化并更趋成熟。在器械中,剑术得到格外的重视和发展。铸剑技术也得到了极大发展。当时出现了一些武艺高强的世家,还以传授武术而著名。司马迁祖先“在赵者,以传剑论显。”
3武术意识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武术开始形成为一种文化形态,其重要标志之一是自觉性武术意识的出现及武术理论的初步形成。所谓自觉性武术意识,主要表现为武术竞技意识、武术伦理意识以及武术理论认识等方面。人们这时有一种从事武术活动、参与武艺较量,以追求战胜对方的满足感。这种通过武术活动来体现人们自我实现的愿望,便是武术的竞技观念。把通过武艺竞技取得胜利与人们的英雄观、欢乐满足感、荣誉感及审美感等一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