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蝴蝶梦_里女性形象评析
后现代女性主义的思想解读——以《蝴蝶梦》为例
后现代女性主义的思想解读——以《蝴蝶梦》为例作者:江帆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9年第5期江帆[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温州325035]摘要:《蝴蝶梦》中人物形象鲜明,作者在剧中所要表达的观点和思想情感随着后世对于这部小说的进一步解读和女权主义的进一步发展逐渐显露出来。
本文就是立足于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想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我”和吕蓓卡截然不同的两种女性形象以及小说的深层次矛盾进行进一步分析,深入解读小说体现的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想。
关键词: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想解读深层次矛盾一、前言《蝴蝶梦》的情节发展比较清晰,故事讲述了“我”、吕蓓卡以及迈克西姆三人间的情感纠葛。
在“我”和麦克西姆两情相悦并闪电结婚后,“我”才发现婚后的生活没有想象的那么顺利。
嫁入富人家庭的“我”在随丈夫入住其家园后,受到家里女仆的刁难和轻视,更让“我”觉得难受的是,“我”在这里一直被丈夫已故的前夫人吕蓓卡的阴影所笼罩。
为了摆脱吕蓓卡的阴影,“我”尝试了很多方法,依然毫无用处,“我”甚至在无形中也受到了吕蓓卡的影响。
本文通过研究小说中的深层次矛盾以及三位主角的情感纠葛,尤其是恶魔女主人公吕蓓卡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进一步解读小说人物所体现的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想。
二、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想在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社会主义女权主义以及激进主义女权主义三大主要派别长达数百年的争论之后,后现代女性主义(Postmodern Feminism)开始崭露头角。
它一方面跟随传统女权主义主张颠覆父权秩序,另一方面还要颠覆女权主义据以存在的基础。
茱莉亚·克里斯蒂娃、琳达·奥尔克芙等后现代女性主义代表吸收了后现代主义思想家福柯的思想,否定二元论思维模式、宏大叙事和整体性等概念,充分肯定多元性和差异性的重要性,解构社会文化、思维习惯、男权意识对女权主义的影响。
后现代女性主义强调局部的、有历史特殊性的和特殊利益性质的理论和实践,不主张把女性看作是一个普遍的范畴和概念,认为不存在一个单一的女性主义理论,因为女性属于不同的阶级、种族、民族、能力等。
《蝴蝶梦》:从三个角度来解读女主吕蓓卡性格扭曲的深层次原因
《蝴蝶梦》:从三个⾓度来解读⼥主吕蓓卡性格扭曲的深层次原因《蝴蝶梦》的作者达芙妮·杜穆⾥埃(1907 - 1989)是英国当代著名⼥作家,她是英国那个时代最具影响⼒的世界级作家之⼀。
⼩说⼀经⾯世,就得到了众多赞誉:悬疑⼩说最⾼殊荣安东尼奖:20世纪最佳⼩说BBC百部英国⼈最爱的⽂学作品20世纪百部推理经典1938年美国国家图书奖《蝴蝶梦》这部⼩说结构精巧,⽤了⼀种细腻的笔触塑造了⼀群⽣动的⼈物,和他们离奇的故事。
⼩说⼀开始就向我们展⽰出了曼陀丽庄园,它的美丽和神秘,⽆不牵动着我们的内⼼。
可是当我们⾛进这座深深的庭院,看到的是⼀个充满悬疑的爱情故事,却丝毫感受不到美好和浪漫,当所有的谜底展现在我们⾯前的时候,我们只有深深地叹息,叹息这个吕蓓卡,聪明绝顶,却⼜有着蛇蝎⼼肠的⼥⼦。
⼩说的⼥主⼈公吕蓓卡是⼀个美丽⽽⾼贵的⼥⼦,她游⾛于上流社会,受到众⼈追捧,可她⾻⼦⾥却放荡,霸道。
后来吕蓓卡发现⾃⼰患了不治之症,也许是害怕⾃⼰死后,丈夫会揭穿她丑恶的⾯具,将她的不伦隐私公之于众,同时为了保持她在她在众⼈⾯前⼀贯的⾼贵和优雅形象。
她决定⾃杀并设计布局成迈克西姆杀了⾃⼰,⽽迈克西姆⼀直⽣活在吕蓓卡死去的阴影中。
被众⼈称颂不已的吕蓓卡,为何会有着如此截然不同的两⾯性,她每天在外⼈眼⾥和家中扮演着两种⾯孔:天使和恶魔,在这两种⼈格之间随意穿梭,并乐此不疲,已经达到了⼀种疯狂⽽病态的程度。
今天我将从吕蓓卡的个⼈性格、家庭因素和当时⼥主所处的社会环境因素⼊⼿,解读⼀下⼥主性格扭曲的深层次原因。
01、吕蓓卡的个⼈因素:吕蓓卡美貌且颇有魄⼒和才⼲,同时她是控制欲望极强的⼥⼈,为了在众⼈⾯前维持⾃⼰的形象内⼼饱受煎熬,最终导致⼈格分裂①吕蓓卡漂亮聪明能⼲,能够轻易捕获所有⼈的欢⼼,于是她很快就沉迷于这种感觉,但同时带来的焦虑感也令她倍感压⼒吕蓓卡在众⼈的眼⾥简直就是⼀个完美的尤物,她集美貌与智慧于⼀⾝,“男⼈﹑⼥⼈﹑⼩孩, 还有狗, 都会被她迷住。
[达夫妮《蝴蝶梦》中的主要人物分析]《蝴蝶梦》达芙妮
[达夫妮《蝴蝶梦》中的主要人物分析]《蝴蝶梦》达芙妮发表于1937年的《蝴蝶梦》是达夫妮的成名作。
细腻的情感刻画、曲折的情节描写,使小说自面世以来一直受到广泛好评。
《蝴蝶梦》与《简爱》《傲慢与偏见》《飘》《呼啸山庄》等五部英语小说,在2005年被英国浪漫小说家协会评为浪漫经典之作。
小说中刻画的人物角色栩栩如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中主要人物形象分析如下:迈克西姆把吕蓓卡的放荡看作是造成婚姻悲剧的唯一原因,那么他本人在这段不幸的婚姻中又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呢他本人在这场失败的婚姻中充当了一个怎样的角色呢?通读完小说之后基本上可以断定,他充当了一个“破坏者”的角色。
事实上,是他一手毁掉了自己的婚姻与幸福。
令人叹息的是,他不仅对自己的过错与缺点毫无察觉,也从来没有反省过自己的言行,而是让吕蓓卡承担所有罪责。
迈克西姆对土壤、土地的爱超越对人的爱,是他性格上最严重的缺陷。
他把曼陀丽庄园置于一切之上,自己也承认深深地爱着曼陀丽,这其实是一种不正常的感情。
他容忍吕蓓卡放荡居然是为了保护曼陀丽的名声。
对曼陀丽的管理成了迈克西姆生活的主题,而没认识到正是对曼陀丽畸形的爱使他忽略了吕蓓卡、他的奶奶和姐姐这些亲人。
仅仅是为了尽到孙子的义务,他每年看望奶奶三次。
也不常和姐姐见面,更谈不上分享心里的秘密、倾述贴心话了。
事实上迈克西姆是毫无亲情观念的。
最了解他的姐姐对他有这样的评价:“他很沉静,感情从不外露。
你根本猜不透他那古怪的脑袋里装着些什么样的想法。
”沉静的人总是给人城府很深、工于心计的印象。
他从不与人分享内心的秘密,对第二任妻子“我”也是如此。
“我”和迈克西姆在一起要忖度他的想法,揣摩他的心思。
在和他分开时,“我”竟然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轻松。
这表明迈克西姆常常让人感受到莫名的压抑。
另外,迈克西姆还是一个极端自私的人,从他对妻子的态度就能够得知。
他从不关心妻子的感受和情感,认为给了她充裕的物质条件就足够了。
迈克西姆的婚姻总是与真正的爱情无关,他和吕蓓卡结婚也并不是因为真的爱她,他仅仅是垂涎她的美貌,对他来说更为重要的是:吕蓓卡拥有与曼陀丽庄园相配的出身、教养、头脑与姿色,可以为曼陀丽锦上添花,提高声望。
“反抗”或“顺从”:自然主义色彩下《蝴蝶梦》中女主两极生存
“反抗”或“顺从”:自然主义色彩下《蝴蝶梦》中女主两极生存《蝴蝶梦》是英国女作家达芙妮·杜穆里埃所创作的长篇小说,发表于1938年。
作者以第一人称“我”来讲述故事,通过“我”之口呈现了一个神秘莫测的自然主义色彩丛林女王吕蓓卡。
吕蓓卡的放荡不羁与“我”的温良恭顺形成了鲜明对比并互文着当时的女性存在。
通过展现两位女主在男权社会立足的两极生存方式,《蝴蝶梦》透露了强烈的环境塑人、适者生存的自然主义逻辑,诠释了环境局限下女性乌托邦理想的困境。
标签:自然主义;生存法则;环境塑人;男权社会;女性乌托邦一、曼陀丽:冷酷的生存环境依托达尔文进化论所生长成熟的自然主义文学流派,拥趸“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强调环境与人不可分割的联系、以及环境对人性与命运潜移默化的影响。
而《蝴蝶梦》中所建构的故事发生地“曼陀丽庄园”承托起全书的自然主义基底,是冷酷无情、物欲横流的“自然主义氛围”[1]中的“丛林”的化身。
曼陀丽是世人眼中的“仙乡”,有着馥郁芬芳的杜鹃谷玫瑰园、品味超群的书画藏品、庞大巍峨的哥特风建筑群,毗邻海岸,坐拥大把的服务周到的管家仆人,而一年一度的变装晚宴也代表了上流社会的审美趣味。
然而这所宅第中森严的阶级感与物欲感却泯灭了大部分“仙乡”的温馨色彩,使曼陀丽成为一个清冷而遗世独立的形象。
小说中的“我”跟随男主人迈克西姆来到曼陀丽,平民出身、青涩无知的“我”是一个实打实的闯入者,刚到宅第便被曼陀丽的代表人物、宅邸总管丹弗斯太太给了个下马威:丹弗斯太太率众人夹道迎接这位平民新娘“我”,慌亂之中“我”竟将两只手套都掉在了地上,而丹弗斯太太借拾起的机会给予“我”轻蔑的眼色——这是上流阶层对捉襟见肘、强装镇定的灰姑娘的首次示威。
事实上整个曼陀丽的人始终对“我”是不待见的,以一个居高临下的姿态看待这位高攀的“灰姑娘”。
“你要知道,你和吕蓓卡是多么不同!”通过配角的口吻,作者时刻强调“我”闯入者形象的格格不入。
恶魔与天使—《蝴蝶梦》中吕蓓卡和“我”的人物形象分析
是 迈 克西 姆 的前 妻, 小 说 开 始 时 便 已死 去 , 但 她 的 影 响力却 留存 于曼 陀丽 庄 园 的时时 处处 , 曼 陀丽 的
态 自恋 . “ 除 了 自己 , 她谁 也 不 爱 ” ; 她 性 格狡 诈 , 在
自己弥 留之际依 然设 计 陷 害丈夫 , 使 其 背上 杀人 的 罪名 。 她 的丈 夫迈 克西姆 对其 恨之 入骨 , 说她 “ 心 肠 狠毒 , 活该 下地 狱 , 是 个魔 鬼般 邪恶 的坏 女人 。” _ l 】 天 使 和恶魔 , 是男 性 根据 自己 的喜好 对女 子 的 定 义 。符合 男性 审美 理想 的女性 就 是天 使 , 而一 些 女性 因其 强悍 、 有头 脑 和不 肯顺从 男 性 则被 称之 为 恶魔 。这 是 男权 社 会 中男 性 对 叛 逆 女性 的一 种 歪 曲, 因为此类 女 性 的身上 有一 些 让男 人讨 厌甚 至 恐 惧 的特 质 , 所 以她们 被 冠 以恶魔 形 象 , 而 吕蓓 卡 无 疑 是恰 好具 备这 些特 质 。 吕蓓 卡外 表上 的 “ 美” 与其 本 质上 的 “ 丑” 的极端 对立 , 正 是作 者 屈从 于男 权 中
质 和强烈 的反叛 力量 . 被视 作 是女 性 中 的另类 。她
姆、 吕蓓 卡和 “ 我” 的情感 纠葛 , 反 映 出男 权社 会 中 两个 女人对 于 婚姻 的两 种截 然不 同的态 度 . 以及 这 两 种女 性在 男 人心 中截然 相反 的定 位 。
一
、
吕蓓 卡— — 恶魔 的化 身
吕蓓卡 颇具 神秘 主义 色彩 , 具 有 一种 邪 恶 的气
蝴蝶梦女性生态主义解读
《蝴蝶梦》中吕蓓卡形象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The study on the ecofeminism of Rebecca in Rebacca摘要:《蝴蝶梦》是上世纪英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女性和自然是《蝴蝶梦》的重要主题。
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对《蝴蝶梦》中的吕蓓卡形象进行了解读,揭示出《蝴蝶梦》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深层的生态女性主义哲思。
关键字:吕蓓卡;生态女性主义;石南;大海;Abstract: Rebecca i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literary works in England. Women and nature are the important themes of Rebecca. This paper analyzes “Rebecca” from an ecofeminism perspective and explores the unique ecofeminism awareness implied in Rebecca.Key Words: Rebecca; ecofeminism; heath; sea;一引言达夫妮•杜穆里埃是英国著名女作家。
《蝴蝶梦》是她的代表作,发表于1938年。
达夫妮•杜穆里埃从小就有着男孩子的勇敢的个性,在她的《蝴蝶梦》一书中读者也能感受到这一点。
该书向来以其扑朔迷离的情节、缠绵绯恻的情感而深获人们的喜爱。
作者在书中塑造了充满着神秘气息的的吕蓓卡的形象。
吕蓓卡一直勇敢坚定的斗争,象征着作者对于男性中心主义的反抗。
吕蓓卡在小说开始时就已死去,但处处音容宛在,时时刻刻控制着曼陀丽的一切,最后通过对忠仆、情妇的间接控制将曼陀丽庄园摧毁。
达夫妮•杜穆里埃在书中表现了对女性和生态的关注,而女性和生态也是生态女性主义关注的焦点。
本文尝试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出发,挖掘《蝴蝶梦》的生态女性主义要素。
通过对《蝴蝶梦》中吕蓓卡形象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揭示小说独特的生态女性主题。
《蝴蝶梦》中迈克西姆的女性主义分析
《蝴蝶梦》中迈克西姆的女性主义分析作者:秦建梅周玉忠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0期摘要:本文选取《蝴蝶梦》中男主人公迈克西姆为对象,对其形象进行女性主义分析。
整部小说在新夫人“我”的叙述中推进,前夫人吕蓓卡已故,是失语的,而“我”也处于失语状态。
和这两个人直接相关的迈克西姆,作为父权体制的代表,替吕蓓卡和“我”发声,在维护其父权权威的同时,打造了吕蓓卡的“魔鬼”形象,“我”的“天使”般的形象。
然而,在捍卫父权权威的过程中,迈克西姆本人不觉沦为父权体制的买单者。
关键词:失语;父权;魔鬼;天使作者简介:秦建梅(1990.1-),女,甘肃武威人,宁夏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二年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导师简介:周玉忠,宁夏大学博士生导师。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0--02一、引言作品以曼陀丽新女主人的视角讲述了自己与丈夫及其已故妻子吕蓓卡三者之间的纠葛。
整本书中吕蓓卡未曾露面,然而她却像影子一样始终伴随着迈克西姆和“我”,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达夫妮·杜穆里埃《蝴蝶夢》的这部作品形成于20 世纪30 年代,而19 世纪末20 世纪初期,正是女权运动的兴起时期。
学者较多的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分析《蝴蝶梦》中的人物,揭示了在男性享有绝对话语霸权的男权社会,女性历来处于文明的边缘,处于失语状态,一直作为男人凝视和欲望的客体和他者而默默生存(黄驰,2012:153)。
沉默的“天使”与抗争的“妖魔”都是父权体制下的受害者(申玲,2011:24)。
还有运用双声话语理论对小说人物分析,说明作者借吕蓓卡的形象展现具有反抗精神的女性,体现自己女性主义的思想。
总之,达夫妮·杜穆里埃用符合父权体制内的创作标准,实际上书写了一位在屈服的伪装下对父权的颠覆,表达了作者自己的女性主义思想。
针对《蝴蝶梦》这部作品,康建明已从双声话语理论分析了男主人公迈克西姆,认为迈克西姆是披着父权的外衣的道貌岸然的形象。
_蝴蝶梦_女性意识探析
个 人 , 一 个 更 年 长 , 更 成 熟 的 梦 》 (Rebecca)就 是 这 一 变 迁 的
人”。[11](P037) 虽然,女性意 “见证”。因此,作品得以从独特
识觉醒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的视角解读女性,表达了女性自
但收获很大,“成果”是可喜 我意识的觉醒以及女性成长的过
的许多作品都是以此郡的风土人 种自觉。但本文想更多地关注另 他甚至可以说出“你简直和范·
情与社会习俗为主题或是背景, 外一个女主人公—— —“我”。
霍 珀 夫 人 一 样 无 知 , 愚 蠢 ” [8]
但也只不过借这个“点”来揭露
首先,“我”的精神奴役。 ( P043) 这 样 的 话 。 通 过 小 说 ,
019
2009.03文学教育
淘 研 金 究 者
有权和控制权的唯一价值进行仔 好地了解了当时英国社会的文化 来者一样拘谨,不自在,更谈不
细观察、要求承认和表示崇拜。” 历史景观。实际上,这本小说带 上有一个女主人的威严;更加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P412)这段话在表明当时妇女 有 明 显 的 女 权 主 义 特 征 : 女 作 怕的是,她更要受到来自吕蓓卡
便是时代孕育的幸运儿。她出身 主权、对命运的抉择等等都已经 对她说:“在你还是个小姑娘的
书香门第、艺术世家。祖父乔 发生了变化,她们不再是男性的 时候,大人是不是不许你看某些
治·杜穆里埃是英国著名的艺术 附属品,不再为了男性或者作为 禁书?丈夫毕竟和父亲差不了多
家和小说家,父亲杰拉德·杜穆 男性的陪衬品而做出一些缺乏自 少。对于某种事理,我宁可不让
020
淘 研 金 究 者
文学教育2009.03
其次,“我”的觉醒与成
《蝴蝶梦》中吕蓓卡的形象分析
《蝴蝶梦》中吕蓓卡的形象分析作者:陈佳欣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7期摘要:本文主要从天使外表、魔鬼灵魂、天使外表与魔鬼灵魂的完美结合三方面探讨了《蝴蝶梦》中吕蓓卡的形象,以期为广大高中生深入理解吕蓓卡这一人物形象提供一些参考和意见。
关键词:《蝴蝶梦》;吕蓓卡;形象[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7--01《吕蓓卡》是英国作家达芙妮·杜穆里埃的成名作。
之后由希区柯克搬上银幕,将片名命名为《蝴蝶梦》。
其中,吕蓓卡作为女主人公,其复杂的人格和多变的形象成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人们探讨和关注的焦点。
一、天使外表单纯站在吕蓓卡外表角度来讲,她的确长得很漂亮,可以用尤物来形容她。
加之她正值青春年华,头发乌黑亮丽、肌肤光泽白皙、体态万般妩媚且轻盈、身材修长,整个人看上去充满青春活力,是一个被上天赐予天使外表、魔鬼身材的女人。
书中描述:“凡是见到吕蓓卡的男人,都会直勾勾瞅着”。
[1]她除了具有外貌上的优势之外,她不仅仅是一只所谓的空“花瓶”,还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
她天资较高,年纪轻轻就可以掌管家中一切大小事务。
无论是外面的社交应酬还是家中的内部事务,都处理得井井有条。
在当时,她打理的曼陀丽庄园是全英著名的仙境。
在社交应酬方面,她懂得察言观色,能够揣测他人的大致意思,一言一行都体现出她的智慧与能力,能够哄得众人开心、取得众人欢心。
因此,从这一角度,可以看出吕蓓卡的一切优点,自信、美丽、勇敢、大方、高贵、贤淑、富有魅力等。
而大众对她的印象也停留在她的外表和智慧方面。
她同时具有人妻室的三个条件:一是良好的教养,二是具有头脑和见识,三是美丽。
她的美好形象远近闻名,甚至在她死后,谈起吕蓓卡,大部分是赞美之词,堪称是一个完美的女人。
二、魔鬼灵魂就是这样一个完美的女人,在身体里却住着一个邪恶的灵魂,骨子里流淌着魔鬼血液,这与她美好的外表形象形成强烈的反差。
从女性哥特主义传统解读《蝴蝶梦》
从女性哥特主义传统解读《蝴蝶梦》内容提要本文从女性哥特文学的理论立场出发对达夫妮〃杜穆里埃的《蝴蝶梦》进行重新解读。
从哥特式诡异情境、女性自我身份的寻找以及分裂中的女性形象三个方面,揭示这部小说被忽略的深刻主题:即女作家通过女性哥特这种隐秘的写作方式表现男性压迫下的女性生活及其抗争。
关键词蝴蝶梦女性哥特主义诡异女性身份分裂中的女性形象1.前言《蝴蝶梦》一直被视为一部通俗浪漫小说。
无名叙述者“我”一般被读者视为单纯、善良的“灰姑娘”,吕蓓卡则是“魔鬼般邪恶的坏女人”。
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西方评论家从“我”在经历婚姻生活时的心理活动及成长的细节变化中发现了女作家运用的双层文本策略,并认为这部小说沿袭了女性哥特主义传统。
本文拟从女性哥特主义这一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这部小说,探究哥特因素的独特作用并分析父权制下女性的身份建构与危机。
2.女性哥特主义理论现当代女性主义评论家越来越多地倾向于把女性作家的哥特作品从整个哥特文学家族中分离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学体裁来研究,认为它有着独特的意识形态和美学特征。
英美女性主义理论家Ellen Moers首先提出“女性哥特”这一概念。
“女性哥特”被阐释为体现以男权为主导的性别身份观对女性个体造成的影响的有效载体。
“女性哥特”恐惧的源泉就在于女性对自身性别身份的焦虑,同女性在父权制社会特有的成长经历息息相关,影响到女性个体成长过程的各个阶段。
“女性哥特”的界定从一开始就更加注重作品的现实主义特征,而弱化了传统哥特的超自然因素:它强调给女性个体带来焦虑和恐惧的“幽灵”(haunting ageney)不是非人的神秘力量也并非家族的罪恶史,而是来自现实生活,源于性别角色的禁锢性规定以及以性别为导向的人际关系、女性空间的束缚,特别是父权社会的家庭关系和婚姻制度等(Moers,1976:90一110)。
基于Moers的以上论点和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许多女性主义评论家都纷纷致力于发掘被历史湮灭或放逐的女性哥特文本并给予全新的阐释,从而揭示造成女性心理创伤和个性压抑的社会根源。
《蝴蝶梦》中的女性形象新解
《蝴蝶梦》中的女性形象新解作者:解萌来源:《文学教育》2018年第04期内容摘要:“甜美可人的天使”与“阴森妖艳的魔鬼”是达芙妮·杜穆里埃在经典小说《蝴蝶梦》中所塑造的两位女主人公形象。
通过她们人生经历中性格和行为上的改变,不仅可以看到男权定义下传统女性形象的消解,还可以感受女性形象由“他人附属品”向“完整个体”的转变。
除了对传统的继承与反叛,《蝴蝶梦》中的人物形象刻画还结合了达芙妮·杜穆里埃写作的时代背景与她独特的成长经历。
由此挖掘出女性作家及其群体在创作时遭受的来自父权制社会隐形规则的制约和与由此产生的矛盾心理及影响。
关键词:天使魔鬼女权主义《蝴蝶梦》《蝴蝶梦》是20世纪英国女作家达芙妮·杜穆里埃的成名著作,作者通过女性主人公视角与口吻讲述了发生在曼陀丽庄园不为人知的故事,其文学内涵以及由她笔下人物形象生发出对女性的再思考,以及展现出对两性平等、两性平权问题的追求与思考应是我们更为关注的。
“天使”与“魔鬼”这对名词来源于美国的两位女权理论家: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古芭合著的《阁楼上的疯女人》一书中。
“天使”代表了男性眼中的理想女性:美丽、端庄、柔顺,她们是被男性作家抹去自主性和创造力后没有灵魂的躯体;“魔鬼”则象征着与男权相悖的女性形象,她们无耻、恶毒、自私,她们对男权的反抗使得男性们产生了一种保护自我权利的危机意识。
[1]男权社会将女性的形象进行了一种极端的定义,如若不符合“天使”完美形象的女人,就被划分进“魔鬼”的阵营。
但与此同时,理论家的进步思想已初步觉醒,例如弗吉尼亚·伍尔夫曾提出:若要女性形象进入艺术,并满足其理想模式,就应当杀死“屋子里的天使”。
与此同时,为了保留文学作品中女性的创造力,“屋子里的怪物”也应当一并被铲除。
[2]这种对女性作家自我发现的需求,强调了要摆脱男权社会为女性行为定下的僵化规是女性得以执笔写作的基础要求,也是女性作家建立创作信心,克服身份焦虑的前提。
_蝴蝶梦_里女性形象评析
2005年2月社科纵横Feb,2005总第20卷第1期S OCI A L SCIE NCES RE VIEW VO L.20NO.1 《蝴蝶梦》里女性形象评析曹晓东(兰州大学中文系 甘肃兰州 730000)【内容摘要】《蝴蝶梦》是一部经典的英国浪漫主义小说,向来以其扑朔迷离的情节、缠绵绯恻的情感而深获人们的喜爱。
然而,运用女性主义的视角来分析这部作品,就不难看出,在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对其际遇的安排上,带有男权社会中父权制标准的阴影。
因此,笔者拟借助“女权批评”的方法,对《蝴蝶梦》中的两位女性形象加以评析,从而揭示出父权中心文化对妇女形象的歪曲和抑制;并说明尽管作者身为女性,但依旧没能摆脱父权制标准下的心理沉疴。
【关键词】女性主义 女权制 吕蓓卡 “我” 歪曲 抑制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05)01-0186-02 《蝴蝶梦》是一部堪称经典的浪漫主义小说,也是英国女作家达芙妮・杜穆里埃的成名作。
它一经问世便成了畅销书,至今仍经久不衰。
小说的故事情节并不十分复杂:“我”是一个孤女,在法国偶遇了一位同样是来自英国的绅士迈克西姆。
几次交往之后,二人结了婚,并一同回到了迈克西姆在英国的家园———曼陀丽庄园。
此时,距离迈克西姆的前妻吕蓓卡意外身亡已有近一年的时间了。
“我”来到庄园后,不久即被一种神秘恐怖的气氛所缠绕,似乎吕蓓卡并未离去,她的幽灵仍在庄园上空盘桓,并通过一些人控制着整个庄园。
丈夫迈克西姆不时的沉郁和压抑也令“我”深感困惑。
随着时间的流逝,吕蓓卡的阴影越来越浓重。
终于有一天,庄园的宁静与祥和被打破了,吕蓓卡的死亡真相浮出水面:原来她并非死于意外事故,而且被丈夫迈克西姆枪杀身亡。
最后,在“我”的帮助下,迈克西姆逃脱了法律的制裁,一切似乎都结束了。
然而,对吕蓓卡忠心耿耿的管家却为了泄愤,放起了大火,将曼陀丽庄园付之一炬。
小说中的两位女性———吕蓓卡和“我”,被刻画得形象生动、个性鲜明。
小说《蝴蝶梦》中女性形象分析
文艺理论38摘要:《蝴蝶梦》又名《吕蓓卡》,是英国女作家的创作的长篇小说。
小说借鉴了十九世纪哥特式小说以及勃朗特姐妹小说创作手法,整个故事的叙述充满了神秘色彩与悬疑色彩,故事中接二连三的谜团吸引着《蝴蝶梦》的读者。
《蝴蝶梦》作为一部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的小说,它在富有神秘与悬疑色彩的叙述中塑造了吕蓓卡和新婚不久的“我”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女性形象。
不管是吕蓓卡还是新婚的“我”,都是富有启迪性的两种女性。
本文主要探讨了《蝴蝶梦》中吕蓓卡和“我”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女性形象,希望对相关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蝴蝶梦》;女性形象;意义与价值一、高贵风流的吕蓓卡吕蓓卡是曼陀丽的第一任主任,虽然小说开篇之时吕蓓卡已经不在了,但是从小说叙事的字里行间中,读者可以轻易发现,吕蓓卡却时时处处音容宛在。
她即使离开了曼陀丽,但实际上她仍然通过女管家丹弗斯控制着整个庄园。
吕蓓卡这一人物,从未在小说中正面出现过,她仅仅是出现在其他人物的叙述中,但是这并不影响小说继续完成对这一女性形象的刻画。
吕蓓卡是迈克西姆的第一任妻子,她高贵、美丽、勇敢,尽管她从未在小说中说过话,但从他人的叙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吕蓓卡夫人又高又瘦,看起来很美丽端庄。
随着小说的故事情节的推进,很多读者都和故事中新婚的“我”一般,怀疑是否迈克西姆还对吕蓓卡夫人念念不忘。
随后,也正是在丈夫迈克西姆的叙述中,我们才了解到了吕蓓卡其他方面的事迹。
从迈克西姆的叙述中,吕蓓卡夫人远没有女管家丹佛斯眼中的吕蓓卡那样端庄、高贵。
在迈克西姆的叙述中,我们看到的吕蓓卡夫人是一个生活在富裕生活中,凭借自己的美貌,风流成性的女性。
最后吕蓓卡之死也正是因为迈克西姆与她“谈判”不成,死在迈克西姆的手下的。
最后,经医生的证实,吕蓓卡是因患癌症厌世自杀。
从小说扑朔迷离的叙述中,相信读者眼中的吕蓓卡夫人的形象是复杂的,内心对她的感情也是复杂的。
当迈克西姆把吕蓓卡的死因告诉给女管家丹佛斯之后,丹佛斯一把火烧毁了整个曼陀丽。
恶魔与天使—《蝴蝶梦》中吕蓓卡和“我”的人物形象分析
恶魔与天使—《蝴蝶梦》中吕蓓卡和“我”的人物形象分析作者:张树光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02期摘要:《蝴蝶梦》是英国女作家达芙妮·杜穆里埃创作的浪漫主义小说,以其扑朔迷离的情节和个性鲜明的形象而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历经岁月,魅力不减。
小说中的两位女性——吕蓓卡和“我”,形象生动、对比鲜明。
“我”代表男权社会下传统的女性形象,吕蓓卡则拥有叛逆的思想。
“我”是故事的女主人公,是整个故事发生的亲历者与讲述者,整篇故事是善良如天使般的“我”讲述了心如恶魔的吕蓓卡。
本文将通过对“我”与吕蓓卡的人物形象分析,来揭示出男权社会中两种截然不同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吕蓓卡;“我”;《蝴蝶梦》;恶魔;天使中图分类号:I71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2-0116-03《蝴蝶梦》的故事情节并不曲折:“我”是一个孤女,在法国偶遇绅士迈克西姆。
因为同是来自英国,他们拥有共同的话题。
进一步接触和交往后,二人完婚,一同回到了迈克西姆在英国的家园——曼陀丽庄园。
吕蓓卡是曼陀丽庄园的前女主人,在“我”来到之前业已去世,可是她的灵魂和气息依然萦绕在这所庄园里,控制着整个庄园,左右着“我”的生活。
善良的“我”不断受到吕蓓卡的影响,时时刻刻笼罩在她的阴影里。
这种影响无处不在,“我”尝试了很多方式,然而都无法真正帮助她摆脱吕蓓卡的影子,反而令其深陷其中,甚至常常在自己的脑海中去想象吕蓓卡,并模仿她的表情。
在这部作品中,“我”小心谨慎,循规蹈矩,吕蓓卡个性张扬,肆意人生。
“我”相貌普通,家境平凡,在作品中都没有被提及姓名,吕蓓卡则出身名门,具有骄人的外表和蛊惑人心的本事。
“我”心地淳朴善良,吕蓓卡像是带着毒液的花,用纯洁美好的外表侵蚀任何接触她的人。
这部小说讲述了迈克西姆、吕蓓卡和“我”的情感纠葛,反映出男权社会中两个女人对于婚姻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以及这两种女性在男人心中截然相反的定位。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蝴蝶梦》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蝴蝶梦》作者:汪小琳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04期摘要:达夫妮·杜穆里埃的小说《蝴蝶梦》是英国20世纪的一部经典作品。
自问世以来,一直得到文学界的关注。
本文试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从三个方面,即对父权制的颠覆、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以及对平等婚姻的追求,去探讨其主要女性人物的特征,从而总结归纳达夫妮·杜穆里埃的女权主义特点。
关键词:女性主义;父权的颠覆;女性主体意识觉醒;平等婚姻;女权主义达夫妮·杜穆里埃的小说《蝴蝶梦》是英国20世纪的一部经典作品。
自问世以来,一直得到文学界的关注。
2005年被英国浪漫小说家协会评为浪漫经典五部英文小说之一。
《蝴蝶梦》成功塑造了两位个性鲜明,生动形象,反差巨大的女主人公,一个是小说的叙述者“我”,另一个是操纵故事情节的隐性主人公——吕蓓卡。
本文试从女性主义的观点出发,从以下三个方面剖析该小说的女性人物。
一、对父权制的颠覆法国女权主义批评家露丝·伊瑞格瑞认为,男性是男权社会文化发言的主体,女性只是纯粹的客体。
若女性不安于被想象、被思索的纯客体地位,努力成为主动想象思索的人,男性的主体地位就会被破坏,男权文化就会被颠覆。
女主人公吕蓓卡正是这样一位不安于充当客体角色的人物,她用实际行动对传统的父权制社会提出控诉,挑战了男性的主体地位。
在众人看来,吕蓓卡美丽出众、机智过人。
她将曼陀丽庄园料理得井井有条,令人称羡。
她富于魅力,“自有一套讨人喜欢的本领,男人、女人、小孩还有狗,都会被她给迷住”。
主教夫人欣赏她“她非常得人心,多出众的人物!”弗兰克赞赏她“她什么都不怕”,她是我有生以来见过的最美的女人”。
迈克西姆老奶奶对她念念不忘:“为什么迈克西姆不把吕蓓卡带来?我多喜欢吕蓓卡,我的宝贝吕蓓卡哪去了?”她也有着男子般的胆略和魄力,16 岁时便独自驯服了一匹烈马。
这样的女性,在小说背景下的20世纪初的英国乡村是难得一见的[1]。
《蝴蝶梦》中吕蓓卡人物形象剖析(一)
《蝴蝶梦》中吕蓓卡人物形象剖析(一)摘要:《蝴蝶梦》中吕蓓卡美丽,高贵,聪明能干,但在光鲜的外表下却追求放浪形骸的生活,把男人当作猎物一样来玩弄,以故意激怒丈夫的方式让自己死在丈夫的手中,从而取得生命最后的“胜利”。
虽然吕蓓卡是以恶女人的形象出现,但她的故事不能单单的用坏与善来区分,她本身就是当时社会的牺牲品。
达芙妮通过吕蓓卡这一人物形象批判了男权社会中女性的不公正待遇,同时对她寄予同情,用她反衬了婚姻的真谛。
关键词:蝴蝶梦;吕蓓卡;男权;婚姻的真谛《蝴蝶梦》是达芙妮的成名作,发表于1937年。
小说自发表以来就以其曲折的情节,细腻的情感描写深受读者喜爱。
2005年,在英国浪漫小说家协会评出浪漫经典的五部英语小说中,《蝴蝶梦》就与《傲慢与偏见》,《简爱》名列其中,其他两部是《呼啸山庄》和《飘》。
达芙妮在小说创作上继承了哥特小说的方法,因而她的小说也被蒙上了一层悬疑,恐怖的色彩。
在《蝴蝶梦》中,悬疑色彩主要取决于吕蓓卡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
吕蓓卡在小说一开始已经死去,并不曾真实出现,但是她短暂的一生却给她周围活着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好像魂魄不曾离开她熟悉的地方。
吕蓓卡超强的影响力一度曾经成为小说另一主人公“我”感情的障碍,影响着“我”的婚姻,造成了众多猜疑和悬念,但也正是吕蓓卡让“我”的婚姻经受了考验,并且使夫妻双方明白了婚姻的真谛—平等,真诚和勇于献身。
作者在吕蓓卡身上赋予了两重意义:一是吕蓓卡本身的故事是对当时男权社会的批判;二是通过吕蓓卡和“我”对婚姻的不同态度和结局,表达了作者自己的婚姻观。
对于吕蓓卡的描述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她生前极度绚烂的人生游戏,另一部分是她死后诡异的影响。
吕蓓卡在小说中的形象主要通过众人的追忆形成的。
吕蓓卡出身贵族,集聪明和美丽于一身.她忠实的仆人丹尼丝描述她小时候“她那时模样就很迷人,像画上的美人儿那样妩媚。
她打男人身边走过,他们就会转过头直勾勾的瞅着她她心里很明白。
恶魔与天使—《蝴蝶梦》中吕蓓卡和“我”的人物形象分析
V ol.38N o.2F eb.2017第38卷第2期2017年2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 rn al of C h ifen g U n iversity (Soc.Sci )恶魔与天使—《蝴蝶梦》中吕蓓卡和“我”的人物形象分析张树光(赤峰学院外国语学院,内蒙古赤峰024000)摘要:《蝴蝶梦》是英国女作家达芙妮·杜穆里埃创作的浪漫主义小说,以其扑朔迷离的情节和个性鲜明的形象而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历经岁月,魅力不减。
小说中的两位女性———吕蓓卡和“我”,形象生动、对比鲜明。
“我”代表男权社会下传统的女性形象,吕蓓卡则拥有叛逆的思想。
“我”是故事的女主人公,是整个故事发生的亲历者与讲述者,整篇故事是善良如天使般的“我”讲述了心如恶魔的吕蓓卡。
本文将通过对“我”与吕蓓卡的人物形象分析,来揭示出男权社会中两种截然不同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吕蓓卡;“我”;《蝴蝶梦》;恶魔;天使中图分类号:I712.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2-0116-03《蝴蝶梦》的故事情节并不曲折:“我”是一个孤女,在法国偶遇绅士迈克西姆。
因为同是来自英国,他们拥有共同的话题。
进一步接触和交往后,二人完婚,一同回到了迈克西姆在英国的家园———曼陀丽庄园。
吕蓓卡是曼陀丽庄园的前女主人,在“我”来到之前业已去世,可是她的灵魂和气息依然萦绕在这所庄园里,控制着整个庄园,左右着“我”的生活。
善良的“我”不断受到吕蓓卡的影响,时时刻刻笼罩在她的阴影里。
这种影响无处不在,“我”尝试了很多方式,然而都无法真正帮助她摆脱吕蓓卡的影子,反而令其深陷其中,甚至常常在自己的脑海中去想象吕蓓卡,并模仿她的表情。
在这部作品中,“我”小心谨慎,循规蹈矩,吕蓓卡个性张扬,肆意人生。
“我”相貌普通,家境平凡,在作品中都没有被提及姓名,吕蓓卡则出身名门,具有骄人的外表和蛊惑人心的本事。
“我”心地淳朴善良,吕蓓卡像是带着毒液的花,用纯洁美好的外表侵蚀任何接触她的人。
《蝴蝶梦》中的女性形象新解
作者: 解萌
作者机构: 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出版物刊名: 文学教育
页码: 72-74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10期
主题词: 天使;魔鬼;女权主义;《蝴蝶梦》
摘要:"甜美可人的天使"与"阴森妖艳的魔鬼"是达芙妮·杜穆里埃在经典小说《蝴蝶梦》中所塑造的两位女主人公形象。
通过她们人生经历中性格和行为上的改变,不仅可以看到男权定义下传统女性形象的消解,还可以感受女性形象由"他人附属品"向"完整个体"的转变。
除了对传统的继承与反叛,《蝴蝶梦》中的人物形象刻画还结合了达芙妮·杜穆里埃写作的时代背景与她独特的成长经历。
由此挖掘出女性作家及其群体在创作时遭受的来自父权制社会隐形规则的制约和与由此产生的矛盾心理及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年2月社科纵横Feb,2005总第20卷第1期SOCIAL SCIENCES RE VIE W VOL.20NO.1蝴蝶梦里女性形象评析曹晓东(兰州大学中文系 甘肃兰州 730000)!内容摘要∀ 蝴蝶梦是一部经典的英国浪漫主义小说,向来以其扑朔迷离的情节、缠绵绯恻的情感而深获人们的喜爱。
然而,运用女性主义的视角来分析这部作品,就不难看出,在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对其际遇的安排上,带有男权社会中父权制标准的阴影。
因此,笔者拟借助#女权批评∃的方法,对 蝴蝶梦中的两位女性形象加以评析,从而揭示出父权中心文化对妇女形象的歪曲和抑制;并说明尽管作者身为女性,但依旧没能摆脱父权制标准下的心理沉疴。
!关键词∀女性主义 女权制 吕蓓卡 #我∃ 歪曲 抑制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05)01-0186-02蝴蝶梦是一部堪称经典的浪漫主义小说,也是英国女作家达芙妮%杜穆里埃的成名作。
它一经问世便成了畅销书,至今仍经久不衰。
小说的故事情节并不十分复杂:#我∃是一个孤女,在法国偶遇了一位同样是来自英国的绅士迈克西姆。
几次交往之后,二人结了婚,并一同回到了迈克西姆在英国的家园&&&曼陀丽庄园。
此时,距离迈克西姆的前妻吕蓓卡意外身亡已有近一年的时间了。
#我∃来到庄园后,不久即被一种神秘恐怖的气氛所缠绕,似乎吕蓓卡并未离去,她的幽灵仍在庄园上空盘桓,并通过一些人控制着整个庄园。
丈夫迈克西姆不时的沉郁和压抑也令#我∃深感困惑。
随着时间的流逝,吕蓓卡的阴影越来越浓重。
终于有一天,庄园的宁静与祥和被打破了,吕蓓卡的死亡真相浮出水面:原来她并非死于意外事故,而且被丈夫迈克西姆枪杀身亡。
最后,在#我∃的帮助下,迈克西姆逃脱了法律的制裁,一切似乎都结束了。
然而,对吕蓓卡忠心耿耿的管家却为了泄愤,放起了大火,将曼陀丽庄园付之一炬。
小说中的两位女性&&&吕蓓卡和#我∃,被刻画得形象生动、个性鲜明。
然而,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评析小说中的人物,就不难看出在她们身上带有父权制标准的痕迹,并且因为了这一点,使得作者在塑造这两个女性形象时,在某种程度上被打上了程式化的烙印。
一首先要说的是吕蓓卡。
在小说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颇富神秘色彩的女性吕蓓卡的形象,她是迈克西姆的前妻,小说一开始时便已死去。
但她的影响力却并未因了她的死亡而消失殆尽,而是处处展现出来,并能通过她的忠仆继续控制曼陀丽庄园,直至最后将庄园烧毁。
在她身上,流露出一种神秘的超自然的反叛力量。
已死去的吕蓓卡的形象,是通过众人的追述而一点点呈现出来的。
她十分美丽,而且才华出众、机智过人。
在世时,她凭借自己将曼陀丽庄园料理得井井有条,使它成为了一个令人称羡的好去处。
她富于魅力,迈克西姆的姐姐形容她#自有一套讨人喜欢的本领,男人、女人、小孩还有狗,都会被她给迷住∃。
她还有着男子般的胆略和魄力,16岁时便独自驯服了一匹烈马。
这样的女性,在小说背景下的20世纪初的英国乡村是并不多见的。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超凡拔俗的女性,却被作者赋予了丑恶的灵魂。
表面上的她高贵贤淑,私底下却放浪形骸,生活极端腐化。
她以玩弄男性为乐,热衷于引诱形形色色的男人来满足她的征服欲和虚荣心。
她还有着病态的自恋心理,管家丹弗斯太太说她#除了自己,她谁也不爱∃。
她又阴险狡诈,在自己弥留之际设下圈套,使丈夫担上了杀人的罪名。
她的丈夫迈克西姆因此恨她入骨,说她#心肠狠毒,活该下地狱,是个魔鬼般邪恶的坏女人。
∃小说中的吕蓓卡为什么会以这样的一个外表和内心极端分裂的形象出现呢?溯源到英国小说或者说是整个西方文学的传统,不难看出,类似于她的女性形象还有很多,例如斯宾塞笔下半人半蛇的Error,莎士比亚塑造的高奈瑞尔和丽甘,以及萨克雷的 名利场中的蓓基%夏泼等。
她们大都具有一种邪恶的气质和强烈的反叛力量,因而被视作是女性中的另类。
在父权主义批评中,女学者苏珊格巴和桑德拉%吉尔伯特在对文学中传统文章中的妇女形象进行重新界定时,发现其中乏斥着贬损、抑制和不真实。
她们得出结论,在传统的、特别是男性作家的文本中,女性形象大多是以两种单一的表现形式出现的,即天使与恶魔。
天使是男性审美理想的体现,恶魔则表达了他们的厌恶症心理。
对于后者,两人指出男性实际上是以恶魔的形象表达了他们对某些女性气质的厌恶和恐惧。
这些女性特质主要有:不肯顺从男性、不肯放弃自私、强悍、有头脑和自恋等。
而吕蓓卡无疑是正好符合了这些特质。
在父权主主者看来,这种女性恶魔的形象其实质上是男权社会中父权制标准对叛逆女性的一种歪曲和变形,因此是不真实的。
吕蓓卡外表上的#美∃与其本质上的#丑∃的极端对立,其实正是作者屈从于这种父权制标准,而对人物形象作出人为界定的表现。
这类女性被视作恶魔,其原因不仅在于她们个性上的怪异和另类,更重要的是她们强大的破坏和颠覆力量给男权社会及男性带来了恐惧。
然而,这种破坏性可以看作是女性创造力针对男性压抑而生发出的一种反抗形式。
在小说中,吕蓓卡一开始就不爱她的丈夫迈克西姆,因此结婚伊始便提出要求:二人只维持表面上的夫妻关系,私下里却互不干涉对方的私生活。
她知道,尽管这样做会招致丈夫的不满和怨恨,但他还是会接受自己的条件&&&因为#离婚∃对于他这样一个#循规蹈矩∃的上等人来说是有碍尊严的事情,为了自己的#面子∃,他也会勉强维持这场婚姻。
吕蓓卡正是看清了迈克西姆的这种心理,她才能够不受丈夫和婚姻的羁绊,活得随心所欲、恣意任为。
表面上看,这是她对自己所不爱的、身为#上等人∃的丈夫的一种反抗和抛弃,而在深层意义上,她却是在以不忠和欺骗的方式来应对父权制家庭中男性对女性的虚伪和压制。
因此,她是以自己的方式,对父权制权成作出了一种公然的蔑视和挑战。
吕蓓卡的死使她超强的女性力量再次得到了彰显:身患绝症,时日无多的她设下圈套,故意激怒迈克西姆,令他冲动之下杀死了自己。
这使后者背负上了一生都难以摆脱的沉重的罪恶感。
他被她在冥冥之中摆布、捉弄而无力自拔,这不仅可看作是她对丈夫实施的一个报复,更可看作是她对整个男权社会进行的一次强有力的颠覆。
在她超强的186女性力量面前,男性表现出了极大的无力感和挫败感。
小说最后,曼陀丽庄园的被烧毁也是因她而起,再次显示出了这种生力量的强大和不可抗拒。
然而,即便是如此#厉害∃的吕蓓卡,在小说中也被安排了一个不幸的结局:她先是身患绝症,后来枪杀她的丈夫又逍遥法外∋∋促成这种结局的原因是明显的,在男权中心意识中,恶魔类的女人必然会下场凄惨,因为#正义∃终将战胜#邪恶∃。
这种现实实质上反映出了在男权社会中,父权制对女性创造力存在着一种明火执仗的贬损和压制。
强大的吕蓓卡终于永远地沉默了,她的阴影已随着曼陀丽庄园的毁灭而消失殆尽。
这样一个复杂的女性形象,实在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两个词来定义,但她所表现出的人格分裂、双重面目。
实际上却反映了男权社会中男性对待女性的矛盾态度:她既是男人的梦想,又是男人的梦魇;她既给男人带来满足,又使男人产生厌恶。
然而,无论是梦想的角色还是梦魇的角色,都同样否定了女性的人性,因而有着程式化的痕迹,是不真实的。
二无论在性格还是际遇上都与吕蓓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小说中的另一位女性&&&迈克西姆的第二任妻子#我∃。
如果说吕蓓卡是男性在对女性的二元设置中,#恶魔∃的活生生的例子,那么#我∃就是它的对立面#天使∃的最好体现。
从一开始,#我∃就是以一个柔顺而又稚拙的形象出现的。
#我∃是一个穷孤女,身份低微且相貌平平。
偶然的机遇使#我∃嫁给了迈克西姆,并同他一起回到了曼陀丽庄园。
在庄园生活的岁月里,我经常为自己笨拙的举止和不当的言辞而窘迫,不时陷入到自卑和懊恼的泥淖之中。
#我∃经常生出对吕蓓卡的想象,相较于她的美丽与能干,#我∃更是感到自惭形秽,认为自己永远也无法与她抗衡。
总之,与自信而张扬的吕蓓卡相比,#我∃显得敏感且怯懦,谦卑而柔顺。
和吕蓓卡又不同的是,#我∃全心全意地爱着丈夫迈克西姆,将自己的感情仍至生命的大部分都寄托在了他的身上,当#我∃一度认为自己已失去了对方的爱时,甚至在管家的盅惑下有了轻生的念头&&&#爱∃一旦失去便连生存下去的勇气都没有了。
从小说中#我∃的种种表现来看,集谦卑、顺从、忘我于一身的#我∃实际上正符合了父标制标准中#天使∃的形象∃,是男权社会中理想的女性角色。
这种女性往往心地善良,具有无私的奉献精神,顺从于男性,甘愿为他做任何事情,她们让男性感到易于驾驭,同时也会令他们获得虚荣心和征服欲上的满足,因此被视作是#天使∃。
#我∃也正是如此。
相对于桀骜不驯、凌驾于男性之上的吕蓓卡,我的单纯和柔顺,以及对迈克西姆一往情深的爱,显然更为符合后者的心意。
当#我∃全身心地爱着迈克西姆的时候,他对#我∃的#爱∃又是怎样的呢?夏洛蒂%勃朗特曾说过。
∃男人们眼中的女人是一件奇怪的东西&&&她一半是玩偶,一半是天使∃。
迈克西姆对#我∃正是这样。
一开始,他对#我∃总是一副心不在焉的敷衍态度,敏感的#我∃感受到了。
小说中写到:#我暗暗想到:(这会儿,我傍着他简直就是他的杰斯帕(注:家中的一条庞物狗)。
当他记起我地,他就拍拍我,我也就高兴了。
∋∋他喜欢我与喜欢杰斯帕真是一模一样。
)∃#我∃甚至痛切地体会到自己像个孩子那样,像条狗那样,病态地、屈辱地、不顾一切地爱着他,但这无济无事,他所需要的不是这样一种爱情。
在爱与被爱中,#我∃的困惑与失落一览无余。
女性主义认为,这种男女之间#爱∃的不平等,实际上根源于父权制社会中男女地位的不平等,男性将女性看作半是玩偶、半是#天使∃的形象。
这种态度正说明了原本是作为#主体∃的人的女性,在男性眼中被物化了,成为了消极、被动的客体。
男性一方面将顺从的女性善化为家庭中的#天使∃,一方面则仅仅视她们为#玩偶∃,是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摆设,如此而已。
而迈克西姆对#我∃正是父权制家庭中丈夫对待妻子的真实态度,因而并不奇怪,反而倒是我的#困惑∃显出了天真。
尽管作者在小说中揭示出了男权社会男女双方在#爱∃中的不平等和父权制家庭中夫妻关系的真相,但还是对#我∃的命运作出了符合#常规∃的安排。
在父权制标准下被视作#天使∃的我,最终获得了圆满的结局。
丈夫终于逃脱了罪责,而#坏女人∃吕蓓卡的幽灵也被永远压在了庄园的废墟下面,再也无法困扰#我∃了。
我和丈夫开始了全新的生活,并开始真正成为他心目中一个可以同甘共苦的妻子。
可见,正是吕蓓卡的不幸给我带来了幸运,而代表#正义∃的我战胜了代表#邪恶∃的吕蓓卡,也是二人必然的结局。
然而,这种对人物命运幸与不幸的安排,并非出于偶然,而实际上是男权社会中父权制标准对女性的命运预先设置好的一种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