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 人教版
高中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归纳
高中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归纳一、词类活用1.则修文德以来之(使动,使……来)2.既来之,则安之(使动,使……来;使……安定下来)3.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使动,使……来)二、特殊句式1.何以伐为(宾语前置)2.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疑问句式,恐怕……吧?)三、重点实词解释1.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恐怕……吧。
是,这个;过,责备。
)2.是社稷之臣也(这个)3.何以伐为(何以……为?表示反问的一种句式)4.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摆出来;力,才能;就,居,充任;列,职位。
)5.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危,不稳定;颠,跌倒;相,辅助盲人走路的人)6.且尔言过矣(过,错)7.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疾,憎恨;辞,托辞。
)8.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贫,贫困;寡,少;倾,倾覆之患)9.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萧墙:国君宫门内当门的照壁,暗指鲁国内部)四、一词多义1、是A、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这)B、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是)C、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正确)2、疾A、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病)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痛恨)C、老臣病足,不能疾走(快速)3、止A、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停)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制止)C、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只)4、见、A、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看见)B、曹刿请见(拜见)C、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接见)D、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现)5、过A、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经过,走过)B、过犹不及(超过,过分)C、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太,过分)D、是谁之过与(过错)E、无乃尔是过与(责备)F、故尝与过宋将军(拜访)五、句子翻译1.无乃尔是过与?译:恐怕该责备你吧!2.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译:这是国家的.臣属,凭什么攻打它呢?3.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学1-新人教版必修4
两种猜测
• 家臣的一举一动都须秉承主子的旨意, 不可能自作主张,因此,很可能是季 氏授意他们来的。
• 也不能完全排除冉有自作主张的可能, 他有这毛病。试看他推卸责任那句话, 就不可能是季氏的授意,很可能是他 自己“灵机一动”。
二问:
• 在三段对话中,季路一言不 发,这是为什么?请从季路 的性格或者心态方面探讨一 下原因。
(公元前551--前479)
孔子的思想
思想上,以“仁”为核心,崇礼反法;政治上,提 倡仁义忠恕,以德治国;生活上,主张“温良恭俭 让”;教育上,开创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关于《论语》——
• 《论语》是儒家“四书”(另《大学》 《中庸》《孟子》)之一,是孔子弟子及 其后学者汇集整理而成的语录体文集,记 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 四海之内皆兄弟。 • 欲速则不达。 • 朽木不可雕也。
教学目标: 1、弄清思路,理解课文。 2、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3、归纳文言词语意义及句式。 重点:文言多义词与句式辩识。 难点:孔子的主张。
九问:
• 对于攻伐颛臾,冉有真的“不欲”吗?如 果不是真的,课文中能找到确凿的证据吗? 这说明冉有是个什么样的人?
• 并非真的“不欲”。 • 证据是冉有的第三句话:“今夫颛臾,固
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 说明冉有口是心非。
十问:
• 冉有三句话各有特点:或闪烁其辞, 或言不由衷,或编造借口。那么,这 每一种态度分别对应哪一句话?各想 达到什么目的?
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份
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五)份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继续学*和积累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2、能力目标朗读和翻译3、情感目标了解孔子主张仁政、实行礼治的政治观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疏通文意,熟读课文直至能背诵全篇;体会孔子在原则问题上当仁不让的精神。
【教学设想】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字词句的掌握和课文的脉络层次,难点在于对孔子政治主张出发点的理解。
学生学*本文时,只有先扫清文字障碍,才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鉴于此种情况,本文的教学设想如下:1.课前安排预*,借助注释,细读课文一遍,结合书后练*中的问题,再读课文,并试作口头翻译。
2.结合预*,采用点拨法,理解词句。
掌握应知应会的词语,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
至于人物分析则在理清思路的过程中点到为止,不宜多作分析。
3.在学生理清课文层次的基础上,反复朗读,促进学生熟读课文直至能背诵全篇。
4.比较《季氏将伐颛臾》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篇文章,体会孔子在原则问题上当仁不让的精神。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书,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
在初中教材中的《〈论语〉六则》一课里,我们学*了孔子“温故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著名的教育思想。
《季氏将伐颛臾》也是论语中的著名篇章,反映了孔子实行礼治、以德服人的政治思想。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预*时遇到的疑难字句,可板书在黑板上,增强学生听讲的针对性。
三、讲析第一段1.朗读和疏通文意请同学朗读第一段并作口头翻译。
教师点拨重点词句:伐:攻打,征讨,指正式的战争。
过:责备。
无乃。
与? 一种表示委婉推测语气的句式。
何以。
为? 一种表反问的句式。
2.简析第一段,提出思考问题。
①这次谈话的背景事件是什么?点拨:背景事件为季氏将伐颛臾。
教师可根据资料向学生介绍背景。
②孔子对这件事的反对态度可从哪句话看出?孔子反对的理由是什么?点拨:“无乃尔是过与?”一句。
高中语文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和译文
高中语文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和译文《季氏将伐颛臾》是一篇出自《左传》的文言文,讲述了季孙将要伐打颛臾的故事。
下面将为您提供原文和译文,并通过3000字的文章介绍其背景、内容和价值。
原文:季氏将伐颛臾。
冬,十月,有一日而三旬。
军于曲沃之中。
曲沃,季氏之子也。
使揖子强将伐颛臾。
季孙谓孙书曰:“夫子必敢犯季氏。
”孙书曰:“然。
”亦曰:“乱之国,多横矣。
以慎事乎?”曰:“然。
犹将有捷。
”曰:“然。
是无罪也。
用民而已矣。
”既曰:“犹为也。
”季孙既与子强女与杞子盟于姑。
译文:季氏准备攻打颛臾。
冬天,十月,持续了30天的一天。
军队驻扎在曲沃之中。
曲沃是季氏的子弟之一。
季孙派遣孙书将军去攻打颛臾。
季孙对孙书说:“夫子一定敢于侵犯季氏。
”孙书回答说:“是的。
”他又说:“混乱的国家,权谋繁多。
你要谨慎行事吗?”他回答:“是的。
还是可能会取得胜利的。
”孙书说:“是的。
这是没有罪过的。
只要维护民众就可以了。
”最后他说:“我还是会去的。
”季孙和子强女与杞子在姑地进行了联姻。
背景:《左传》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史书,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其中《季氏将伐颛臾》是其中的一篇篇章。
春秋时期,是战乱纷飞、诸侯争霸的时代,颛臾则是其中一个分裂的诸侯国家。
在这个时代的背景下,季孙作为季氏的当政者,决定发动对颛臾的进攻。
内容:文章以季氏将要攻打颛臾的故事为主线,描绘了季孙和孙书之间的对话与思考。
从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季孙深知颛臾国的势力强大,但他依然勇敢决定出兵。
他对孙书说:“夫子必敢犯季氏。
”他相信孙书一定会敢于进攻颛臾。
而孙书也表示了他的决心,他说:“然。
”接着孙书又问季孙是否考虑到了乱之国多权谋的情况,是否谨慎行事,而季孙则说:“然。
犹将有捷。
”他相信自己依然希望能够获得胜利。
最后,季孙和孙书进行了联姻,这也是为了加强季氏与杞子的关系,为进攻颛臾做准备。
价值:这篇文章虽然只是一段简短的对话,但展现了春秋时期的风云变幻。
首先,文章表现了季孙的决心和勇气。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必修4季氏将伐颛臾(II)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必修4季氏将伐颛臾(II)一、教材分析1、本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季氏将伐颛臾》这篇课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中一篇课文,被列在先秦诸子散文单元的第一篇。
它的位置决定了它的重要作用。
其次,这篇课文体现了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因此,也具有极高的文学鉴赏价值。
2、关于本文的先导性知识。
(1)介绍先秦诸子基本情况:包括生平事迹、后人评价、观点主张,代表作品。
(2)介绍文中季氏、孔子、冉有、子路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
(3)介绍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
见课文后的附录。
(4)介绍本文的时代背景。
3、布置预习作业:(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句读。
(2)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翻译课文,要求做到一一对应的直译,把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留待上课质疑。
4、教学目标:(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2)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指导背诵。
(3)通过分析“仁”在这篇文章中的具体体现,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思想教育。
(4)分析文中冉有、孔子的语言特点。
5、教学重点:熟读课文、翻译全文、理解内容、指导背诵、分析人物语言特点。
6、教学难点:理解孔子的“仁”在文中的具体体现。
二、教法分析本篇课文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文章,年代久远,学生学起来难度较大。
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预习,扫清字词障碍,认真朗读课文,借助先导性知识,,理解文中人物的关系,了解孔子的思想体系。
课上主要以学生的质疑为主,在一种师生共同探究的氛围中完成本课的教学工作。
三、学法指导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会学生自学文言文是文言文教学的最终归宿。
在本节课中,老师力图教会学生怎样质疑难点字句、怎样背诵文言文、怎样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四、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首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大屏幕上显示一段文字,见教师语),“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夫子那里寻找智慧——摘自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的宣言。
《季氏将伐颛臾》课件
03
历史文化内涵探讨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
诸侯国间争霸背景
在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和资源, 展开了激烈的争霸战争。
季氏与颛臾的冲突
季氏作为鲁国的大夫,企图通过攻打颛臾来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 这反映了当时诸侯国内部卿大夫争权的局面。
文章的历史意义
通过描述季氏与颛臾的冲突,文章展现了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历史 背景,对于理解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点评
教师对每个小组的汇报进 行点评,肯定优点,指出 不足,并提供改进建议。
教师总结并给出建议
1 2
总结课文内容
教师简要总结课文内容,强调文章的中心思想和 重要观点。
针对思考题给出答案
教师针对之前提出的问题,给出自己的见解和答 案。
3
提供学习建议
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给出针对性的学习建 议,如阅读相关文献、思考相关问题等。
《季氏将伐颛臾》课
件
汇报人:
2024-01-01
•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历史文化内涵探讨 • 语言知识点梳理与运用 • 跨学科拓展延伸 • 思考题与课堂互动环节
目录
01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季氏将伐颛臾》背景
时代背景
本文记述了鲁国权臣季康子打算攻打附庸国颛臾的事件。春 秋末期,诸侯公室日益衰微,而掌握实权的卿大夫势力日益 强大,他们之间相互兼并,争权夺利,社会处于动荡变革之 中。
跨学科拓展延伸
与历史学科相关联知识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01
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有助于理解《季氏将伐颛
臾》的历史背景和事件发展。
孔子及其思想
上课《季氏将伐颛臾》(共66张)PPT课件
2021
26
思考:
• 1、对于攻伐颛臾,孔子的态度是什么?列举了什么理 由?
• 孔子旗帜鲜明地反对,义正词严地斥责攻伐颛臾。
孔子的理由是:
(1)颛臾为先王封国,不可伐;
(2)颛臾在邦域之中,不必伐;
(3)同为社稷之臣,不应伐。
结论:何以伐为?(为什么攻打它呢?)
2021
27
• 2、对于冉有推卸责任的态度,孔 子用什么方法驳斥?
伐颛臾”是非正义的事。
2021
9
正音:请你读读准
• ①论语 (
• ③社稷 (
• ⑤ 出于柙(
• ⑦干戈 (
• ⑨椟
(
) ②颛臾
()
) ④虎兕
()
) ⑥焉用彼相矣( )
) ⑧冉有
()
) 费( )
2021
10
正音:请你读读准
• ①论语(lún) ②颛臾(zhuānyú) • ③社稷(jì) ④虎兕(sì) • ⑤ 出于柙(xiá) ⑥焉用彼相矣(xiàng) • ⑦干戈(gē) ⑧冉有( rǎn ) • ⑨椟( dú ) 费(bì)
2021
21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 忧。”
• 今夫--句首语气词。 • 固 --城郭坚固。 • 为--成为。 • 忧--忧患,名词。
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季孙的封地费很近, 现在不占领,以后一定会成为子孙的忧患。
2021
22
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冉有啊!君子痛恨那种(嘴上)不说(我) “要这样做,却一定要编造借口(的做 法。)”
2021
31
• 6、文中哪一句表现了孔子的远见卓识 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
季氏将伐颛臾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高二下册语文教案季氏将伐颛臾选自论语·季氏篇, 文中指出孔子的政治主见: 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贫而患担心, 盖均无贫, 和无寡, 安无倾。
及治国策略: 那么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 那么安之。
以下是我整理的季氏将伐颛臾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欢送大家借鉴与参考!《季氏将伐颛臾》教案l、解决预习难点, 归纳文言词语意义及句式。
2、弄清思路, 理解课文。
3、了解孔子的政治主见。
【教学重点】文言多义词与句式辨识。
【教学难点】第3段阐述孔子的主见。
【课时支配】1课时一、入课映示教学目标, 由《论语》这部书和回忆孔子导入课文。
引:初中我们学过《论语六那么》这篇课文, 谁能说说《论语》是一部什么书?(生答, 老师适当点拨)明确: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是语录体散文集, 儒家经典著作。
论:编辑;语:“言谈”的意思。
古人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可见这部书影响巨大。
引:你了解孔子的哪些状况?(生答)明确: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人, 闻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 公认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相传有弟子三千, 贤者七十三, 课文中冉有、季路是他的学生。
二、有关背景引:题目中的“伐”是“讨伐”的意思, 本文写斗争场面还是别的内容?相关背景如何?点拨:课文共3段, 写孔子与两名学生的三次对话。
当时, 鲁国正处于动乱中, 三大贵族(季孙、孟孙、叔孙)共同把持朝政, 季孙是宰相, 他的权力最大, 他要讨伐颛臾的目的是:贪其土地;担忧颛臾对己不利。
冉有、季路任李氏家臣, 两人都参加了出征前的谋划, 二人把消息告知了孔子。
三、研习课文(一)朗读全文, 扫清字句障碍(1)生分角色读课文, 予以评价。
要求:其他学生看课文, 听清读音, 停顿、重音和语调。
(2)生做附二材料的1、2题后, 着字幕、订正。
(二)分层探讨1、学习第1段①生出声自读, 看注释;理解句义, 师巡场释疑。
高中语文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和译文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和译文原文: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译文:季氏将要攻打附庸国颇臾。
冉有、子路两人参见孔子,说道:“季氏将对颛臾使用武力。
”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颇臾,先王曾经任命他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处在我们鲁国的疆域之中,这正是跟鲁国共安危的藩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冉有说:“那个季孙要这么千,我们两人都不想呢。
”孔子说:“冉求!贤人周任有句话说:‘能够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
’比如瞎子遇到危险,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况且你的话错了。
老虎犀牛从栅栏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应责备谁呢?"冉有说:“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季孙的采邑费地很近。
现在不把它占领,日后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孔子说:“冉求!君子讨厌那种避而不说自己贪心却一定另找藉口的态度。
我听说过: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者有家(封地)的大夫,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若是财富平均,便没有贫穷;和平相处,便不会人少;安定,便不会倾危.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致他们。
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3篇
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篇10一、课题《季氏将伐颛臾》二、课时三课时(本节为第二课时)二、课型新授课四、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层次,把握文章主旨。
(二)能力训练目标思维的逻辑性(三)德育渗透目标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和人生态度。
教育学生在面对困难时,要树立积极的姿态,作生活的强者,而不是逃兵。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文中所反映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二)难点对对话体议论文谈话层次的理解六、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把握主旨,然后在师生共同讨论分析过程中解决文章的重、难点。
七、学生活动设计反复诵读课文,通过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旨。
八、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2.学生集体诵读全文3.结合课后练习题一,师生共同分析课文(1)分析课文第一段提问1:文章第一句“季氏将伐颛臾”交代了什么?明确:文章第一句“季氏将伐颛臾”交代了谈话的政治背景。
提问2: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持什么态度?其理由是什么?明确:孔子认为季氏讨伐颛臾是错误的,理由有三:一是颛臾乃先王封国,不可伐二是颛臾在邦城之中,不必伐三是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2)分析课文第二段提问3:为什么孔子认为季氏的`行为是冉有的过错?对此,冉有是如何辩解的?孔子是怎样反驳的?明确:孔子认为作为季氏的家臣,冉有和季路义不容辞地应制止季氏这种不仁不义的行为。
对此,冉有辩解:“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
”孔子引用周任的话和以虎兕、龟玉等为比喻进行反驳,认为冉有、季路对季氏的行为应负有责任。
引用周任“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的话,对冉有的自我辩解给予反驳,认为他不是称职之臣。
孔子运用比喻论证法,“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显然是看守人员的过错,是一种失职。
(3)分析课文第三段提问4:文章第三段,孔子再次驳斥冉有时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请从课文中找出原句作答并加以理解。
明确:“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ppt13 人教版优选精品PPT
第三次对话: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阅读、思考、讨论
1、文章共写了孔子与冉有的三次对 话。阅读第一段,当孔子从两位学生 那儿听到季氏将伐颛臾这个消息时: (1) 他的态度是什么? (2) 他列举了哪几条理由来表明
自己的态度?
(1) 他的态度是什么?
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5美 分。 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5美分 ,知不 知道我 们多辛 苦!” 他们向 老人发 誓,再 也不会 为他玩 了! 【心理点评】人的动机分两种: 内部动 机和外 部动机 。如果 按照内 部动机 去行动 ,我们 就是自 己的主 人。如 果驱使 我们的 是外部 动机, 我们就 会被外 部因素 所左右 ,成为 它的奴 隶。 在这个寓言中,老人的算计很简 单,他 将孩子 们的内 部动机 “为自 己快乐 而玩” 变成了 外部动 机“为 得到美 分而玩 ”,而 他操纵 着美分 这个外 部因素 ,所以 也操纵 了孩子 们的行 为。
三、成长的寓言:做一棵永远成 长的苹 果树 一棵苹果树,终于结果了。
第一年,它结了10个苹果,9个被 拿走, 自己得 到1个 。对此 ,苹果 树愤愤 不平, 于是自 断经脉 ,拒绝 成长。 第二年 ,它结 了5个苹 果,4 个被拿 走,自 己得到1 个。“ 哈哈, 去年我 得到了 10%, 今年得 到20% !翻了 一番。 ”这棵 苹果树 心理平 衡了。 但是,它还可以这样:继续成长 。譬如 ,第二 年,它 结了100 个果子 ,被拿 走90个 ,自己 得到10 个。很 可能, 它被拿 走99个 ,自己 得到1 个。但 没关系 ,它还 可以继 续成长 ,第三 年结100 0个果 子 明明不是陌生人,却装旳比陌 生人还 陌生。 不要拿过去的记忆、来折磨现在 的自己 。 分手时,别和我说“不合适”, 我TM火 星人啊 !和地 球人不 合适? 人生烦恼就12个字:放不下、想不 开、看 不透、 忘不了 很多人闯进你的生活,只是为了 给你上 一课, 然后转 身离开 。 小时候。哭着哭着,就笑了,长 大了, 笑着, 笑着, 就哭了 。 终于知道吃奥利奥为什么要“舔 一舔” 了因为 那样就 没人再 敢抢了 。 距离,产生的不是美,而是诠释 了不堪 一击的 爱情。 现实告诉我们说。有什么别有事 。没什 么别没 钱。动 什么别 动情。 爱情就像沙漏,心满了,脑子就 空了! “五一过得真快乐”,现在最有 感触的 是前六 个字, 最后一 个早没 感觉了 西游记告诉我们,凡是有后台的 妖精都 被接走 了,没 后台的 都被一 棒打死 了 女人没魅力才觉得男人花心,男 人没实 力才觉 得女人 现实。 希望有一天我爱你可以倒过来写. 你不是环保袋、不要总是装啊装 啊装啊 装。 慢慢的,长大了,却感觉变沉默 了,懂 得多了 ,却不 快乐了 。大家 都是这 样的么 、? 不要总嫌父母脏、嫌父母丢面子 、父母 的恩、 是我们 一辈子 都还不 清的 不要轻易评价别人,因为你没有经 历过他 的人生 。 每次考完试我都安慰自己‘没关 系、众 在参与. 。 我相信你、信到怀疑自己 我心疼每一个不快乐却依然在笑 的孩子 。 老师说:快要考试了,早恋的就 不要吵 架了, 以免影 响心情 ;没早 恋的就 不要表 白了, 以免被 拒绝影 响心情 。 真想指着心脏、骄傲的告诉沵、 这里换 人了。 颠覆不了的结果,是最开始的伏 笔, 最好笑的是隐身对其可见,可你 却视而 不见。 绊倒我的人,我让他永远起不来 ,扶起 我的人 ,我让 他永远 不会摔 倒。 在人之上要看得起人,在人之下 要看得 起自己 。发这 条的兄 弟,我 很感谢 你。这 才是人 该领悟 的。 其实吧、自己什么都懂、有的时 候就是 心里过 不去那 个坎 不求一生富贵荣华,但求一世家 人安康 。 跟自己说声对不起、这些年一直 没学会 爱自己 、 我很想告诉你,我好想你,可是我 怕得到 的只是 一个简 单的"哦 "字, 女人,不需要倾国倾城,只需要 一个男 人为她 倾尽一 生 在乎才会乱想,不在乎连想都不 会想 心里有座坟,葬着未亡人 凡我放不下的,必是因为我拥有 不了。 原谅是容易的。再次信任,就没 那么容 易了。 不要辜负了本该奋斗的青春 有些事,做了才知道。有些事, 错了才 知道。 有些事 ,长大 了才知 道。 不要为了一个不值得的人丢了你 最美的 微笑 为什么同样一件事情我们能去安 慰别人 ,却怎 么也说 服不了 自己。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不够快 乐,那 是因为 我们追 求的不 是‘幸 福’, 而是‘ 比别人 幸福’ 。 感觉世界真的很小,好像一个转 身我们 就能遇 见;世界 也真的 很大, 也是一 个转身 我们便 消失在 人海, 就这样 的擦肩 而过… … 爱情其实就像一种习惯,你习惯 了生活 里有他 ,他习 惯了平 淡中有 你。 有时候受了委屈本来不想哭,可 是别人 一问你 怎么了 就会忍 不住流 下眼泪 。 什么是真正的好朋友?就是你想让 他帮忙 时,不 需要通 过吃饭 、烟、 酒这些 东西来 做“铺 垫”, 而是直 接找他 。 年轻不胡作非为、到老了拿什么 话说当 年。 当一个女人的嘴里反复频繁出现 一个男 人的名 字的时 候,无 论是夸 那个男 人还是 骂那个 男人, 潜台词 都是: 我爱他 。 送女朋友回家去哪都是顺路。 我要嫁的不是王子,而是把我当 公主的 人…… 过着八戒的生活,却想要悟空的 身材… … 我疯过,傻过,执着过,坚持过 ,我爱 过,到 最后还 是我一 个人过 …… 有一种贱,叫好了伤疤忘了疼… … 不是除了你,我就没人要了。只 是除了 你,我 谁都不 想要… … 喝醉了才知道你最爱谁,生病了 才知道 谁最爱 你…… 不要拿一个人的往事,去怀疑一个 人的本 质…… 以前拼了命的玩,现在玩了命的 拼…… 有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 法懂得 ,当我 们懂得 的时候 已不再 年轻…
古诗季氏将伐颛臾翻译赏析
古诗季氏将伐颛臾翻译赏析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选自高中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前言】《季氏将伐颛臾》选自《论语·季氏》篇,文中指出孔子的政治主张”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及治国策略:”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原文】季氏将伐颛(zhuān)臾(yú)。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zhuān)臾(yú)。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hè)(ì)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且尔言过矣,虎兕(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bì),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hě)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注释】1、季氏:季康子,春秋鲁国大夫,把持朝政,名肥。
颛臾(zhu ān yú),小国,是鲁国的属国,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
Org旧说季氏贪颛臾土地而攻之。
依文意乃季氏与鲁君矛盾极深,历代鲁君欲除季氏,季氏恐颛臾再为患,这就助了鲁君,故欲攻之。
本文批评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并阐发了孔子以礼治国为政以德的主张。
2、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
冉有,名求,字子有。
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
两人都为孔子弟子。
见:谒见。
3、有事:这里指军事行动。
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季氏将伐颛臾课件
孔子的生平
(公元前551--前479)
名丘, 字仲 尼,春 秋末期鲁 国人,儒家 学派的创 始人.我国 古代著名 的思想家、 教育家。
孔子的思想
孔子的思想以“仁”“礼”为 核心,崇礼反法,提倡仁义忠恕,以德 治国。在教育上,开创私学,提倡有 教无类,因材施教。
孔子的“仁礼”思想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不学礼,无以立。 为国以礼。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君使臣以礼,臣使君以忠。 孝弟(悌)者,其为仁之本。 仁者爱人。 君子无所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你们现在的主要任务是 “均”“和”“安”和“修文德”,而 不是攻打颛臾
你们要担心的是你们内部的矛盾斗争, 而不是颛臾
文章一共写了孔子与冉有的三次对话, 请概括三次对话的主要内容。
第一次对话:阐述反对讨伐的理由 第二次对话:批评两学生没有尽责 第三次对话: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孔子为什么批评冉有他们没有尽责?
背景简介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 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 逐渐强大,鲁国王室日趋衰落。三大家族把持鲁 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有一次他想要 讨伐颛臾,原因是:其一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 颛臾对自己不利。当时孔子的学生冉有、季路都 在帮季氏做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冉有、 季路把攻打颛臾的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 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夫子) 攻打 颛臾 冉有(求) 季路(子路、由)
孔子
孔子反对攻打颛臾的理由是:
(1)颛臾是先王所封之国 不能伐
(2)颛臾在鲁国境内
不必伐
(3)颛臾与季氏同为社稷之臣 不应伐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季氏将伐颛臾》是《国语》中的一篇古文,记录了春秋时期季氏与楚国之间的一段战争。
原文如下:季氏将伐颛臾,问于孔子。
孔子曰:“俟女。
”其间三日,孔子见于夜,曰:“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并坐而论,名曰“夫差”。
翻译如下:季氏准备要攻打颛臾,前来向孔子请教。
孔子说:“请等待一下。
”过了三天晚上,孔子在夜晚拜访他们,说:“天下的规律,我不会去变更。
”接着他们一起坐下来交谈了很多话题,其中涉及到了吴王夫差。
季氏是春秋时期一个强大的诸侯国,颛臾则是季氏的一个属地,但为了一些原因与楚国之间发生了争端。
季氏准备要出兵进攻颛臾,却不确定应该如何行事,于是前来求助于当时的大儒孔子。
孔子相信“天下有道”,即人们应该遵循天道,遵守自然规律。
因此,他不愿意参与季氏与楚国之间的战争,并且告诫他们应该慎重考虑自己的行动。
在这篇文章中,孔子也提到了吴王夫差。
夫差是吴国的一位君主,同时也是一个十分好战的人物,曾经参与了多次战争。
孔子通过提到夫差,让季氏明白一个道理:好战并不是治国的最佳策略。
《季氏将伐颛臾》是一篇反映孔子思想的文章。
在这篇文章中,孔子强调了“天下有道”,并且反对人们随意破坏这一天道。
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不愿意参与战争的看法,对于长期以来的儒家思想有着很大的影响。
除此之外,文章还突出了孔子作为儒家思想代表的地位。
虽然孔子拒绝了季氏的请求,但对于别的大臣来说,他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指导者。
孔子的智慧和高尚品德,使他成为了全国各地爱戴的人物。
在当代,我们仍然可以从《季氏将伐颛臾》中得到很多启示。
我们应该推崇和尊重自然规律,不能随意破坏它;同时,我们也应该慎重考虑自己的行动,不要轻易地参与战争。
这些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季氏篇》原文、译文及注释
《季氏篇》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季氏篇先秦-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有便佞,损矣。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
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成语
既来之,则安之: ①本指招抚来了,就要让他们安心定居。 ②后指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
分崩离析:
分:分开;崩:崩溃;离析:解体。形 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离散,不能保持团结 统一。 祸起萧墙:指祸害起于内部。
课后作业:翻译下列短文
(1)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7.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政治主张: 对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
而患不安”、“均无贫,和无寡, 安无倾”、 对外——“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 之。既来之,则安之”。
8.文中哪一句表现了孔子的远见卓识和敏锐的
政治洞察力?
揭穿阴谋
• 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 萧墙之内也。
• 后代形成成语“祸起萧墙”。
季氏将伐颛臾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非我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孔子的生平
名丘,字仲 尼,春秋末期鲁 国人,儒家学派 的创始人.我国 古代著名的思 想家.教育家.
(公元前551--前479)
孔子的思想
他一生周游列国,主张实 施“仁义,”以德服人,反对残暴 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下层人
怎样向孔子表述的?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冉有故意将讨伐轻描淡写 ,说成“有事”,借此来试探老师 孔子的态度。第三段又振振有词地 提出讨伐的理由,可见他是赞同这 场战争的。
3.孔子是否赞成季氏讨伐颛臾的做法?态度 如何?理由是什么?
反对, “求!无乃尔是过与?”
理由:“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
责
颛臾受先王之封,不可伐; 颛臾是鲁国附庸,不必伐; 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 皆不欲也。”冉有说这 话想干什么?
•推卸责任(开脱自己)
• 5.对于攻伐颛臾,冉有真的“不欲”吗? 如果不是真的,课文中能找到确凿的证据 吗?这说明冉有是个什么样的人?
1.并非真的“不欲”。
(2)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 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 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学记 玉不琢不成器(节选)>
• 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 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 国家,统治人民,首先要设学施教
课前练习
《论语》是记录春_秋___
时期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的书,所以它是语录
体,2凡0
__篇,为儒__家思想的经典
著作。北宋时,朱熹将《大
学》 、《中庸》、 《论语》、
《孟子》编在一起,四称书为“_
___”。
背景简介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 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 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王室日趋衰败。 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 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贪其土地, 其二是担心颛臾对自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 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 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 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朗读把握
分角色朗读课文,注 意人物的身份和语气。
叙述人,孔子,冉有.
生字正音
颛臾(zhuānyú )冉rǎ( )j稷ì
()
sì
n
xi
d
兕( ) 柙á(
( bì)
xiàn g
)ú椟
gē
费( ) 相(
)戈
1.结合课前预习练 习理解课文
2.分析文章大意
1、文章共写了孔子与冉有的 几次对话?
三次
2.对于“将伐颛臾”一事,冉有和季路是
• 2.“既来之,则安之。” 安,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安定。
• 3、①后世必为子孙忧 忧——指忧患的事。 • ②吾恐季孙之忧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 有国有家者 古义:奴隶社会中诸侯统治的地方叫
“国”,大夫统治的地方叫“家”。
“国”也指“国都、京城”,如“郑 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钥匙],若潜师以 来,国可得也” 。
1、对话体; 2、以理服人、层层深入、先破后立
的辩驳艺术。
两个固定句式
• ①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 表推测语气,意为“恐怕……吧”) ;
• ②何以伐为(“何以……为”,表反 问语气,可译为“为什么要……呢” )
第一、二段语言知识点
• 状语后置: 有事于颛臾
• 古今异义词: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把(他)封为]
• 尽管有味美可口的菜肴,不吃是不会知道它的美 味的;尽管有高深完善的道理,不学习也不会了 解它的好处。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 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知道自己学业的不 足,才能反省,严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后才 能发愤图强。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学记 玉不琢不成器(节选)
中心概括
本文记载的是孔子与弟子冉有、季 路的一次对话。通过写孔子谴责了 季氏讨伐颛臾的做法,表达了“不 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政 治思想,以及用文教德政来使“远 人”归服的主张。
归纳总结——
• 思想内容方面
1.表现孔子的文德治国的仁政思想; 2.表现孔子敏锐的政治洞察力。 • 写作技巧方面
2.证据是冉有的第三句话:“今夫颛臾,固 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3.说明冉有口是心非。
6.对于冉有推卸责任的态度,孔子用什 么方为辅助就当恪尽职守; 3.后设比喻——猛兽出笼为害,龟玉毁于
柙中,谁辞其咎? 4.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 词类活用:无乃尔是过与 [名作动,过错——责备]
• 省略句:昔者先王以(之)为东蒙主
• 判断句:是社稷之臣也
• 反问句式 : 何以……为
何辞为?(《鸿门宴》)
第三、四段知识点
介词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谋动干戈于邦内
• 1.“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
三处均动词的使用 动法,使……来
“而不能来(之)”(归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