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助管理机构等级评定标准

合集下载

五保机构等级评定指标

五保机构等级评定指标

五保机构等级评定指标五保机构等级评定指标是根据中国政府对农村五保机构进行评定和等级划分的一项指标体系。

五保机构是中国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的一部分,致力于为农村低收入老年人提供基本养老保障。

以下是五保机构等级评定指标的一般分类和指标内容。

一、机构管理1.机构设置:五保机构的规模和设置有利于覆盖本地区所有符合条件的低收入老年人,以及为其提供基本养老保障。

2.机构人员:五保机构需要有配备合适的人员,包括管理和工作人员,并且人员素质需要与工作任务相匹配。

4.信息管理:五保机构需要建立健全的信息管理系统,以有效管理低收入老年人的相关信息,包括基本信息、收入情况、医疗保障、救助情况等。

二、救助服务1.救助标准:五保机构需要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明确的救助标准,包括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医疗救助标准等。

2.救助对象:五保机构需要确保只有符合条件的低收入老年人才能获得相应的救助,并且要建立完善的救助对象的认定和评估机制。

3.救助方式:五保机构需要提供多样化的救助方式,包括生活补助、医疗保障、居家护理等,以满足低收入老年人的不同需求。

4.救助效果:五保机构需要定期评估救助的效果,并及时调整救助政策和方法,以提高救助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机构能力1.机构建设:五保机构需要拥有合适的场所和设施,以提供安全、舒适的救助环境。

2.机构运作:五保机构需要建立健全的工作机制和流程,包括救助申请的受理、审查和发放、救助对象的动态管理等。

3.机构培训:五保机构需要定期开展相关培训,包括法律法规知识、救助操作技能等,以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

4.机构协作:五保机构需要与其他相关部门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以实现资源共享和工作互补。

综上所述,五保机构等级评定指标是评估和监督农村五保机构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不仅能够促进五保机构的规范和专业化发展,同时也能够提高救助的质量和效率,为低收入的农村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养老保障。

陕西省财政厅、陕西省民政厅关于印发《陕西省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补助资金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

陕西省财政厅、陕西省民政厅关于印发《陕西省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补助资金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

陕西省财政厅、陕西省民政厅关于印发《陕西省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补助资金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正文:---------------------------------------------------------------------------------------------------------------------------------------------------- 陕西省财政厅、陕西省民政厅关于印发《陕西省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补助资金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各设区市财政局、民政局,杨凌示范区财政局、社会事业局:为规范和加强我省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补助资金管理,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现将《陕西省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补助资金管理实施细则》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陕西省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补助资金管理实施细则陕西省财政厅陕西省民政厅二○一二年七月四日陕西省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补助资金管理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我省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补助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做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根据《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381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1〕39号)、《中央财政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资金管理办法》(财社〔2011〕190号)、《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实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意见》(陕政发〔2003〕52号)和专项补助资金管理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补助资金(以下简称补助资金),是指各级财政设立的用于开展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专项资金。

第三条补助资金使用管理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第四条各级财政部门负责将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补助资金纳入同级预算,筹集、分配、下达、支付和监督管理补助资金。

各级财政部门不得将上级下拨资金抵扣或减少本级预算。

各级民政部门负责指导和组织实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

救助管理机构等级评定标准

救助管理机构等级评定标准

救助管理机构等级评定标准ICS点击此处添加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备案号:34157-201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行业标准MZ/T 025—2011救助管理机构等级评定Rating for relief shelters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报批稿)(本稿完成日期:2011年11月)2011-12-03发布2012–01–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发布目次前言 (II)引言 (I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等级划分 (1)4 国家三级救助管理机构评定条件 (1)4.1 工作机制 (1)4.2 机构设置与设施 (1)4.3 机构设备 (2)4.4 安全保障 (2)4.5 机构管理 (2)4.6 机构服务 (3)5 国家二级救助管理机构评定条件 (4)5.1 工作机制 (4)5.2 机构设置与设施 (4)5.3 机构设备 (5)5.4 安全保障 (5)5.5 机构管理 (6)5.6 机构服务 (6)6 国家一级救助管理机构评定条件 (7)6.1 工作机制 (7)6.2 机构设置与设施 (7)6.3 机构设备 (8)6.4 安全保障 (9)6.5 机构管理 (9)6.6 机构服务 (10)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民政部社会事务司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城市临时性社会救助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民政部社会事务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俞建良、张明亮、李波、王宏丽、吴越富。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引言随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机构基础设施完善和实务工作的进步发展,为推进救助管理工作管理标准化建设水平,对全国救助管理机构的管理标准化和服务规范化水平进行更加细致的区分和评价,促进我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发展而制定本标准。

救助管理机构等级评定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救助管理机构等级划分原则、评定条件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救助管理机构。

民政部关于在全国开展救助管理机构规范化建设的意见

民政部关于在全国开展救助管理机构规范化建设的意见

民政部关于在全国开展救助管理机构规范化建设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民政部•【公布日期】2009.03.11•【文号】民发[2009]31号•【施行日期】2009.03.1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扶贫、救灾、慈善正文民政部关于在全国开展救助管理机构规范化建设的意见(民发〔2009〕3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计划单列市民政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政局:2003年8月1日《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重视下,各级民政部门立足自身职责,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实现了强制性的收容遣送向关爱性的救助管理的平稳过渡。

几年来,政策法规不断完善,救助管理工作机制逐步健全,服务网络日趋完备,工作运转井然有序,在扶危济困、应急救助、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救助管理整体水平,更好地服务困难群众,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民政部决定在全国开展救助管理机构规范化建设。

现提出如下意见:一、充分认识规范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一)救助管理制度是为生活无着、正在或即将流浪乞讨的困难群众提供临时生活救助,保障其基本生存权益,维护其人格尊严而构建的基本生存保障制度,是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全国开展救助管理机构规范化建设,是健全工作机制、完善内部管理、提高队伍素质的客观要求;是实现救助管理规范化、服务标准化的有力抓手;是推动救助管理工作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和社会的进步的重要举措。

开展规范化建设活动,对于践行“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民政工作核心理念,提升救助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各级民政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救助管理机构规范化建设抓紧抓实抓好,为做好救助管理工作提供坚实基础,推动救助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二)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立足于改善民生、保障民权、维护民利,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加快推进救助管理制度完善和机制创新,不断加强救助服务设施建设,着力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难点问题,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规范工作流程,提高服务质量,强化自身建设,为完善社会救助,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做出新贡献。

救助管理机构等级评定标准

救助管理机构等级评定标准

救助管理机构等级评定标准目次前言II引言III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等级划分14 国家三级救助管理机构评定条件14.1工作机制14.2 机构设置与设施14.3机构设备24.4 安全保障24.5 机构管理24.6 机构服务35 国家二级救助管理机构评定条件45.1 工作机制45.2 机构设置与设施45.3机构设备55.4 安全保障55.5 机构管理65.6 机构服务66 国家一级救助管理机构评定条件76.1工作机制76.2 机构设置与设施76.3 机构设备86.4安全保障96.5 机构管理96.6 机构服务10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民政部社会事务司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城市临时性社会救助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民政部社会事务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俞建良、张明亮、李波、王宏丽、吴越富。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引言随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机构基础设施完善和实务工作的进步发展,为推进救助管理工作管理标准化建设水平,对全国救助管理机构的管理标准化和服务规范化水平进行更加细致的区分和评价,促进我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发展而制定本标准。

救助管理机构等级评定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救助管理机构等级划分原则、评定条件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救助管理机构。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3495消防安全标志GB/T23245-2009城市临时性社会救助基本术语JGJ50-2001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建标111-2008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建设标准3等级划分救助管理机构分为三个等级,从低到高依次为国家三级、国家二级和国家一级。

4国家三级救助管理机构评定条件4.1工作机制4.1.1 建立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的救助管理工作机制。

民政部关于开展救助管理机构等级评定工作的通知

民政部关于开展救助管理机构等级评定工作的通知

民政部关于开展救助管理机构等级评定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民政部•【公布日期】2011.12.30•【文号】民函[2011]358号•【施行日期】2011.12.3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海事救捞正文民政部关于开展救助管理机构等级评定工作的通知(民函〔2011〕35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政局:根据《民政部关于印发〈关于在民政范围内推进管理标准化建设的方案(试行)〉的通知》(民发〔2010〕86号),民政部已发布实施《救助管理机构等级评定》(MZ/T025-2011)。

为了全面推行救助管理机构等级评定工作,规范救助管理机构等级评定程序,进一步推进救助管理机构规范化建设,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通过开展救助管理机构等级评定,进一步推动救助管理制度完善和机制创新,不断强化内部管理,提高队伍素质,实现管理规范化、服务标准化,提升救助管理与服务整体水平。

二、评定原则以国务院《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国务院第381号令)、《救助管理机构基本规范》和《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基本规范》(民发〔2006〕118号)等政策法规为基础,民政行业标准《救助管理机构等级评定》(MZ/T025-2011)为依据,遵循自愿申报、分级评定、动态管理、分类指导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公开、公平、公正进行评定。

三、评定程序(一)自愿申报。

申报单位可根据《救助管理机构等级评定》自愿申报相应的机构等级,填写《全国救助管理机构等级评定申报表》(见附件1)并附相关材料和音像资料(具体要求见附件2)。

(二)逐级审核。

申报材料经主管民政部门审核同意后逐级报至省级民政部门审核。

省级民政部门收到申报材料后,对照《救助管理机构等级评定》进行审核和实地考察。

救助管理机构等级评定标准

救助管理机构等级评定标准

救助管理机构等级评定标准目次前言II引言III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等级划分14 国家三级救助管理机构评定条件14.1 工作机制14.2 机构设置与设施14.3 机构设备24.4 安全保障24.5 机构管理24.6 机构服务35 国家二级救助管理机构评定条件45.1 工作机制45.2 机构设置与设施45.3 机构设备55.4 安全保障55.5 机构管理65.6 机构服务66 国家一级救助管理机构评定条件76.1 工作机制76.2 机构设置与设施76.3 机构设备86.4 安全保障96.5 机构管理96.6 机构服务10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民政部社会事务司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城市临时性社会救助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民政部社会事务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俞建良、张明亮、李波、王宏丽、吴越富。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引言随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机构基础设施完善和实务工作的进步发展,为推进救助管理工作管理标准化建设水平,对全国救助管理机构的管理标准化和服务规范化水平进行更加细致的区分和评价,促进我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发展而制定本标准。

救助管理机构等级评定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救助管理机构等级划分原则、评定条件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救助管理机构。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3495消防安全标志GB/T23245-2009城市临时性社会救助基本术语JGJ50-2001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建标111-2008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建设标准3等级划分救助管理机构分为三个等级,从低到高依次为国家三级、国家二级和国家一级。

4国家三级救助管理机构评定条件4.1工作机制4.1.1 建立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的救助管理工作机制。

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民政局关于印发《北京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补助区县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

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民政局关于印发《北京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补助区县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

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民政局关于印发《北京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补助区县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民政局•【公布日期】2012.10.31•【字号】京财社[2012]2501号•【施行日期】2013.01.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财政综合规定正文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民政局关于印发《北京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补助区县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京财社[2012]2501号)各区县财政局、民政局:为了规范我市财政补助区县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资金管理,支持各区县做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市财政局、市民政局联合制定了《北京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补助区县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民政局2012年10月31日北京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补助区县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中央及我市财政补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支持各区县做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根据《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381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1]39号)和《中央财政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财社[2011]190号)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补助区县资金(以下简称“救助补助资金”),是指市财政局、市民政局根据各区县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情况确定补助区县资金分配方案,并由市财政局下达各区县财政部门的补助区县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专项转移支付资金。

第三条区县财政部门负责将市财政局下达的救助补助资金纳入预算管理,区县民政部门负责指导和组织实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做好救助补助资金的使用及财务管理。

第四条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经费实行分级负担原则,市财政局下达救助补助资金用于补助区县对救助对象在生活救助、医疗救治、教育矫治、返乡救助、临时安置等方面的救助保护支出。

河北省民政服务机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指导手册

河北省民政服务机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指导手册

河北省民政服务机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指导手册2018-12-31发布2019-01-01河北省民政厅发布目次引言 (Ⅲ)1 范围 (1)2 编制依据 (1)3 术语和定义 (4)4 总则 (6)5 策划与准备 (6)5.1 实施方案 (6)5.2 工作组织 (6)5.3 安全责任 (7)5.4 管理制度 (7)5.5 教育培训 (8)5.6 信息收集 (8)5.7 工作流程 (9)6 风险管控 (11)6.1 评估单元划分 (11)6.2 风险辨识 (12)6.3 风险评估 (16)6.4 风险管控措施 (17)6.5 风险管控信息台账(清单) (18)6.6 风险管控信息警示 (40)7 隐患治理 (42)7.1 事故隐患排查清单 (42)7.2 隐患排查 (42)7.3 隐患判定 (46)7.4 隐患治理 (46)7.5 隐患治理信息台账 (47)8 持续改进 (49)8.1 档案管理 (49)8.2 持续改进 (49)附录1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法) (50)附录2 河北省安全生产风险管控与隐患治理规定 (52)引言本手册是依据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河北省安全生产风险管控与隐患治理规定》(河北省人民政府【2018】2号令)的要求,充分借鉴和吸收国内风险管理成功经验,融合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及安全生产标准化等相关要求编制而成。

安全风险管控是安全管理的核心,隐患治理是对安全风险管控是否得到有效落实的排查确认。

安全风险管控是隐患治理的重要内容,隐患治理是落实安全风险管控措施的有效手段。

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治理就是以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为基础,以隐患排查治理为手段,把风险控制挺在隐患前面,从源头识别风险、控制风险,并通过隐患排查及时寻找出控制过程可能出现的缺失、漏洞及风险控制失效环节,把隐患排查治理挺在事故之前。

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是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落实河北省民政服务机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防控安全事故的有效措施。

救助管理机构等级

救助管理机构等级

救助管理机构等级评定标准救助管理机构等级评定标准目次前言II引言III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等级划分14 国家三级救助管理机构评定条件14.1 工作机制14.2 机构设置与设施14.3 机构设备24.4 安全保障24.5 机构管理24.6 机构服务35 国家二级救助管理机构评定条件45.1 工作机制45.2 机构设置与设施45.3 机构设备55.4 安全保障55.5 机构管理65.6 机构服务66 国家一级救助管理机构评定条件76.1 工作机制76.2 机构设置与设施76.3 机构设备86.4 安全保障96.5 机构管理96.6 机构服务10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民政部社会事务司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城市临时性社会救助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民政部社会事务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俞建良、张明亮、李波、王宏丽、吴越富。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引言随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机构基础设施完善和实务工作的进步发展,为推进救助管理工作管理标准化建设水平,对全国救助管理机构的管理标准化和服务规范化水平进行更加细致的区分和评价,促进我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发展而制定本标准。

救助管理机构等级评定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救助管理机构等级划分原则、评定条件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救助管理机构。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3495消防安全标志GB/T23245-2009城市临时性社会救助基本术语JGJ50-2001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建标111-2008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建设标准3等级划分救助管理机构分为三个等级,从低到高依次为国家三级、国家二级和国家一级。

4国家三级救助管理机构评定条件4.1工作机制4.1.1 建立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的救助管理工作机制。

五保机构等级评定指标

五保机构等级评定指标

3.各项规章制度向五保供养对象公开。
1.优先供养生活不能自理的五保供养对象。
2.根据个人自愿申请和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安排,接收五保供养对象入院,并与乡镇人民政府签 对象管理 3.教育五保供养对象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及时调解五保供养对象之间的矛盾纠纷。
4.五保供养对象外出办理登记手续,不能自理五保供养对象外出有工作人员或者亲属陪护。
人经地市级以上民政部门业务培训。
责人经省级以上民政部门业务培训。
置维护经费和水电燃料费等管理资金,从财政预算中足额安排并及时拨付到位。
等公共服务设施,交通便利,无地质灾害安全隐患,无水、气、声、光污染。
建筑设计规范,生活设施符合安全、消防、卫生、防疫、环保等国家标准。
1.能够满足规定服务范围60%以上五保供养对象集中 1.能够满足规定服务范围70%以上五保供养对象集
5.工作人员24小时值班。
保供养服务机构等级评定参考指标
关手续完备。
二星级
三星级

1.工作人员与五保供养对象配备比例不低于1:9。 1.工作人员与五保供养对象配备比例不低于1:8。
2.护理人员与生活不能自理五保供养对象配备比例不 2.护理人员与生活不能自理五保供养对象配备比例
低于1:5。
不低于1:4。
3.50%以上的工作人员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炊事 3.60%以上的工作人员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炊
人员持有健康证明。
事人员持有健康证明,配备专业社会工作者。
作人员由机构聘用,签订聘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
资标准,并办理养老、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险。
6.工作人员上岗培训考核合格率达到100%,机构负责 6.工作人员上岗培训考核合格率达到100%,机构负
务教育。

社会事务工作基本情况(精简篇)

社会事务工作基本情况(精简篇)

社会事务工作基本情况社会事务工作基本情况一、业务范畴社会事务工作主要包括婚姻登记、殡葬管理、收养登记、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四项。

主要职责是,指导全市婚姻、殡葬、救助、收养服务机构管理工作;推进婚俗和殡葬改革;指导全市婚姻登记管理;承办涉外、涉港澳台居民、华侨婚姻登记工作;负责全市殡葬管理,指导市属殡葬事业单位管理工作;承办全市经营性公墓和殡仪馆新建或迁建审核上报工作;指导全市儿童收养登记工作;承办华侨以及居住在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中国公民在内地收养子女的登记工作;负责全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

全市现有婚姻登记机关6处(市、**、**、##县、##、开发区巡回点),登记员33名;殡仪馆3处(市、##县、##),从业人员72名;公墓2909处,其中村级公益性公墓2902处,市、县级公益性公墓5处(城区庙山,开发区车家村、灵山铺,**区梭罗树和##县卧龙山),经营性公墓2处(市千秋苑、##县东山);收养登记机关5处(市、**、**、##县、##),登记员6名;救助站3处(市、**、##县),其中**、**、##县、##县救助管理机构正在规划建设中。

2016年,全市共办理婚姻登记27140对,其中内地居民结婚24469对、离婚2639对,涉外、港澳台居民结婚登记32对;火化遗体19137具;经营性公墓销售260座;办理收养登记104对;救助流浪乞讨人员440余人次。

二、工作情况今年以来,在局党组的坚强领导下,社会事务科认真贯彻落实全市民政工作会议和全省社会事务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民政的总体要求,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成效显著。

(一)扎实开展婚姻登记机关等级评定工作。

一是制定了工作方案。

根据民政部《关于开展婚姻登记机关等级评定工作的通知》、《婚姻登记机关登记评定标准》,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了XX市民政局《3A级婚姻登记机关创建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创建工作指导思想、目标原则、保障措施等要求;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目标、三项任务、四项措施的 4 基本工作思路,为全市各级登记机关开展评定工作指明了方向。

河南省民政厅关于对河南省社会福利机构等级评定结果的通报

河南省民政厅关于对河南省社会福利机构等级评定结果的通报

河南省民政厅关于对河南省社会福利机构等级评定结果的通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南省民政厅•【公布日期】2007.03.06•【字号】豫民文[2007]41号•【施行日期】2007.03.0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正文河南省民政厅关于对河南省社会福利机构等级评定结果的通报(豫民文〔2007〕41号)各省辖市民政局:为加强全省社会福利机构建设,推行规范化管理,提高管理服务水平,省民政厅根据《河南省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规定》、《河南省社会福利机构管理规定》和《河南省民政厅关于开展省级福利机构等级评定工作的通知》(豫民文〔2006〕57号)要求,于2006年10月开展了国有社会福利机构的等级评定工作。

经考评组综合评定,郑州市社会福利院等25个单位达到省一级福利机构标准,被评为省一级福利机构;郑州市第一按摩医院等28个单位达到省二级福利机构标准,被评为省二级福利机构。

望被评上等级的社会福利机构,再接再厉,注重保持等级评定成果;未被评上等级的社会福利机构,要全面加强社会福利机构建设,不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争取达到省级福利机构等级标准。

附件:河南省社会福利机构等级评定结果二〇〇七年三月六日附件:河南省社会福利机构等级评定结果一、省一级福利机构郑州市社会福利院郑州市救助管理站郑州市嵩山医院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开封市救助管理站开封市社会福利院洛阳市救助管理站洛阳市儿童福利院平顶山市社会福利院新乡市康复医院新乡市社会福利院新乡市夕阳红养老院安阳市救助管理站安阳市社会福利院焦作市社会福利院焦作市康复医院濮阳市社会福利院三门峡市康复医院三门峡市社会福利院漯河市按摩医院漯河市救助管理站漯河市社会福利院南阳市社会福利院信阳市儿童福利院上蔡县芦岗阳光家园二、省二级福利机构郑州市第一按摩医院开封市按摩医院洛阳市第二福利院平顶山市救助管理站新乡市救助管理站新乡精神病医院内黄县荣康医院滑县康太医院林州市老年公寓安阳市朝霞公寓焦作市救助管理站孟州市老年公寓武陟县福利院鹤壁市救助管理站濮阳市救助管理站三门峡市救助管理站许昌市救助管理站商丘市社会福利院宁陵县社会福利院南阳市救助管理站方城县老年公寓邓州康复中心南阳市按摩医院信阳市救助管理站罗山县光荣老年公寓淮阳县社会福利院项城市社会福利院中华红丝带阳光家园。

救助管理机构等级评定(DOC)

救助管理机构等级评定(DOC)

救助管理机构等级评定(DOC)前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需要救助,而救助管理机构的等级评定也成为了评估社会救助系统发展的标准之一。

救助管理机构等级评定不仅有助于规范救助管理机构的运作,对于提升社会救助体系的执行力和效率也具有重要意义。

救助管理机构等级评定的意义救助管理机构等级评定主要有以下几个意义:1.为救助管理机构提供目标,促进其不断发展和提高服务质量。

2.为政府监管、评估救助管理机构提供客观评价标准。

3.为救助管理机构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促进其之间的相互协作和竞争。

救助管理机构等级评定标准救助管理机构等级评定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机构设施和场地条件•工作人员素质和专业能力•救助发放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救助管理机构内部管理、运营与服务的质量在评定过程中,以上各个方面都有相应的得分标准和评分方式。

评估者需要详细了解机构的各个方面,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量化评分。

评分结果会根据机构等级评定标准进行分类,以确定救助管理机构的等级评价。

救助管理机构等级评定的程序救助管理机构等级评定一般由专业机构或政府监管机构负责进行。

评定程序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申请评定:救助管理机构需要向评估机构提交申请,并提交评估资料。

2.评估机构初审:评估机构会对提交的资料进行初审,并确定评估时间和地点。

3.现场检查:对救助管理机构进行现场检查,包括工作人员、经费、设备等方面的情况。

4.评估报告:评估机构根据评估结果,出具评估报告,确定救助管理机构的等级评价。

5.公示结果:评估机构将评估结果进行公示,让公众参与对救助管理机构的评价。

救助管理机构等级评定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目前,救助管理机构等级评定存在以下问题:•标准不完善:评估标准的制定比较粗糙,难以完全满足救助管理机构的需求。

•评估机构不专业:一些评估机构的专业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缺乏透明性:评定过程缺乏透明性,存在暗箱操作的情况。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完善评估标准,准确反映救助管理机构的实际情况。

杭州市民政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机构管理服务工作的通知-

杭州市民政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机构管理服务工作的通知-

杭州市民政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机构管理服务工作的通知正文:---------------------------------------------------------------------------------------------------------------------------------------------------- 杭州市民政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机构管理服务工作的通知各区、县(市)民政局,市直属社会福利机构、市救助管理站: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浙江省民政厅关于切实做好福利机构管理服务工作的通知》(浙民电〔2012〕28号),以浙江省苍南县社会福利院发生的不利于孤残儿童健康成长的事件为戒,提升我市社福利机构管理和服务水平,现就相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加强领导,维护服务对象权益各地要从切实保障民生,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高度,加强对社会福利工作的领导,维护孤残儿童、“三无”、“五保”老人以及社会寄养老人的合法权益。

在儿童福利工作中,要依法履行职责,落实孤儿待遇,保障孤儿基本生活、医疗救助以及助学援助等。

在“三无”对象和“五保”老人的收养安置中,要根据福利机构的公益性质,落实福利机构人员和经费保障。

在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中,要积极配合公安机关做好打击流浪未成年的救助保护工作,要对滞留在站内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等受助对象分类给予妥善照顾。

在机构养老工作中,要重视老年人的日常照料和精神文化生活,尽最大可能满足老年人的各类服务需求。

各类社会福利机构要积极改善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和岗位制度,规范工作程序,提高服务水平。

对残疾、智障儿童和失能、失智老年人要重点看护,要按照护理专业操作要求,实施专业看顾,严防歧视、虐待老年人和儿童现象发生。

二、加强福利机构建设,改善生活环境社会福利机构承担着孤儿和弃婴、老年人、残疾人的养护、康复、托管等服务,是政府和社会力量为弱势群体营造的“爱的家园”,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安全网”,是促进社会和谐的“稳压器”。

浙江救助站协会章程

浙江救助站协会章程

浙江省救助站协会章程(草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本协会的名称是浙江省救助站协会,英文名称:Salvation Station Association of Zhejiang Province,英文名称缩写:ZJSSA。

第二条本协会是由全省从事和关心支持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临时遇困流动人员救助、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的单位及个人自愿组成的联合性、专业性、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

第三条本协会的宗旨是:遵纪守法,大力宣传救助管理法律法规;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努力为会员提供服务;依法维护会员合法权益,规范行业管理,强化行业自律,推动行业交流;加强理论研究,拓展救助管理服务,推进救助机构标准化建设,促进救助管理工作科学发展。

第四条本协会接受浙江省民政厅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经浙江省民政厅登记设立。

第五条本协会的住所在浙江省杭州市。

第二章业务范围第六条本协会的业务范围:(一)开展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临时遇困流动人员救助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让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了解国家的救助管理政策,争取救助管理工作取得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二)组织开展有关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临时遇困流动人员救助、未成年人社会保护的社会调研和理论研究,搭建网络平台、编辑出版相关书籍和理论刊物,为全省群众提供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临时遇困流动人员救助、未成年人社会保护相关知识介绍和资讯服务,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理论支持和相关信息;(三)配合行政主管部门开展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临时遇困流动人员救助、未成年人社会保护业务培训,提高从业人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四)举办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临时遇困流动人员救助、未成年人社会保护有关论坛和专题活动;(五)协助行政主管部门研究制定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临时遇困流动人员救助、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规范,促进救助管理工作科学发展;(六)指导全省救助管理机构做好等级评定工作,推进救助管理机构标准化建设;(七)组织开展业务交流活动,定期发布活动信息,树立行业典范,促进行业自律,加强协会的团结和合作,加大对外宣传,扩大本协会社会知名度;(八)承办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的其他有关事项。

慈善救助条件及标准

慈善救助条件及标准

慈善救助条件及标准
慈善救助的条件和标准因地区和组织而异,但一般来说,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条件和标准:
1. 经济困难:申请者通常需要证明自己处于贫困或困难的境地,无法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

慈善救助机构会要求申请者提供相关的财务资料,如收入证明、住房情况、家庭人口等,以评估其经济状况。

2. 特殊病种:对于患有特定疾病,如恶性肿瘤、白血病、尿毒症、严重精神障碍、器官移植等,且年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200%的大病患者家庭,如果当年累计产生的医疗费用经各类报销救助后,个人实际自负部分仍然超过一定金额(如1万元),也可能获得慈善救助。

3. 突发事件:因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事故等)导致家庭陷入困境,无法维持基本生活的情况,也可能获得慈善救助。

4. 地域因素:在某些情况下,如果申请者所在地区属于贫困或发展落后地区,也可能会被优先考虑。

5. 救助标准和金额:慈善救助的具体标准和金额因救助机构和项目而异。

一般来说,救助金额会根据申请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进行评估,可能包括生活费用、医疗费用、教育费用等。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条件和标准可能会因不同的慈善机构、政府政策和社会环境而有所不同。

如果您需要了解更具体的信息,建议直接咨询当地的慈善救助机构或政府部门。

救助管理机构等级划分与评定

救助管理机构等级划分与评定

前言 (II)1 范围 (1)2 术语和定义 (1)3 等级划分 (1)4 总则 (1)5 等级划分条件 (1)6 等级评定和管理原则 (6)7 等级评定 (6)前言本标准由民政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城市临时性社会救助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民政部社会事务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救助管理机构等级划分与评定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救助管理机构等级划分条件和评定程序。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救助管理机构。

2 术语和定义GB/T 23245-2009中的术语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延伸救助 extending relief救助管理机构对查找不到监护人和流出地的流浪智障人员、精神病人和流浪未成年人延长救助时间并进行教育矫治、康复、查询的过程。

2.2救助需求评估 evaluating of relief demand对受助人员流浪经历、身心状况进行了解、评估和确定救助需求的过程。

3 等级划分救助管理机构分为三个等级,从高到低依次为国家三级、国家二级和国家一级。

等级越高,表示救助管理机构的服务管理水平越高。

4 总则除非本标准有更高要求,救助管理机构的建筑、附属设施、服务内容和运行管理应符合安全、消防、卫生、环境保护、质量管理等现行的国家有关法规和标准。

5 等级划分条件5.1 国家三级5.1.1 工作机制a)建立政府或部门救助管理联席会议制度;b)民政、公安、城市市容管理等部门建立街头救助机制;c)民政、铁道、交通等部门建立受助人员乘坐交通工具的沟通协调机制;d)民政、公安、卫生、财政等部门建立了危重病人、精神病人救治机制,有定点医院。

5.1.2 机构设施a)救助管理机构业务部门及职能划分科学、合理,设有求助接待、救助管理、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等业务部门;b)床位在50张以上,房屋综合建筑面积在1500平米以上,宿舍人均居住面积不少于4平米,室外活动场地不低于200平米;c)选址合理,交通便利,临近城区主要道路,在繁华地段、交通要道设置了引导牌或流动救助车;d)建立有效覆盖的救助服务网络,公布24小时求助电话,通过114电话查询或互联网能查询到;e)功能布局合理,受助人员分区居住,居室采光良好,独立设有求助人员接待室(厅)、安保室、值班室、教室、观察室、活动室、储藏室、物品保管室、餐厅、卫生间、洗浴室等,各功能区有醒目指示牌,廊道、道路通畅,各项设施设备安全运行,整体环境干净、整洁;f)接待室(厅)、居室、观察室、活动室、餐厅、卫生间和洗浴室等无障碍设施完善;g)独立设置的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应符合《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建设标准》规定的三类建设标准。

民政部关于印发2012年民政工作要点的通知

民政部关于印发2012年民政工作要点的通知

民政部关于印发2012年民政工作要点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民政部•【公布日期】2011.12.30•【文号】民发[2012]1号•【施行日期】2011.12.3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民政部关于印发2012年民政工作要点的通知(民发〔2012〕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各计划单列市民政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政局;各司(局),全国老龄办,各直属单位:现将《2012年民政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

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二○一一年十二月三十日2012年民政工作要点2012年是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一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

民政工作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着力落实国家和地方“十二五”有关民政事业发展规划,筹备召开好国务院第十三次全国民政会议,全面提高民政政策创制和服务管理水平,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作出应有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

一、减灾救灾工作完善救灾政策和管理制度。

推动建立与《自然灾害救助条例》、《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相配套的地方性法规政策。

完善各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和各地灾害救助标准。

健全中央和地方救灾资金分担机制。

进一步规范全国救灾捐赠统计,完善灾情报送通报、信息发XXX公开等制度。

研究制定(修订)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和储备物资以及全国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管理办法。

探索建立自然灾害救助评估制度。

与有关部门协作推进政策性农房保险制度建设。

升级改造国家自然灾害灾情管理系统。

落实灾害应急和救助任务。

切实做好受灾群众紧急救助、过渡性生活救助、因灾倒损农房恢复重建和冬春救助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救助管理机构等级评定标准?目?次前言II引言III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等级划分14 国家三级救助管理机构评定条件1工作机制1机构设置与设施1机构设备2安全保障2机构管理2机构服务35 国家二级救助管理机构评定条件4工作机制4机构设置与设施4机构设备5安全保障5机构管理6机构服务66 国家一级救助管理机构评定条件7工作机制7机构设置与设施7机构设备8安全保障9机构管理9机构服务10前?言本标准按照GB/T?—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民政部社会事务司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城市临时性社会救助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民政部社会事务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俞建良、张明亮、李波、王宏丽、吴越富。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引?言随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机构基础设施完善和实务工作的进步发展,为推进救助管理工作管理标准化建设水平,对全国救助管理机构的管理标准化和服务规范化水平进行更加细致的区分和评价,促进我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发展而制定本标准。

救助管理机构等级评定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救助管理机构等级划分原则、评定条件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救助管理机构。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3495??消防安全标志GB/T?23245-2009??城市临时性社会救助基本术语????JGJ?50?-2001??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建标111-2008??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建设标准3?等级划分?????救助管理机构分为三个等级,从低到高依次为国家三级、国家二级和国家一级。

4?国家三级救助管理机构评定条件?工作机制4.1.1 建立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的救助管理工作机制。

4.1.2 民政、公安、城市市容管理等部门建立街面救助管理机制。

4.1.3 民政、铁道、交通等部门建立受助人员乘坐交通工具的沟通协调机制。

4.1.4 民政、公安、卫生、财政等部门建立危重病人、精神病人救治机制。

?机构设置与设施4.2.1 救助管理机构业务部门及职能划分科学、合理,设有求助接待、救助管理、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等业务部门。

4.2.2 床位在50张以上,房屋综合建筑面积在1500m2以上,宿舍人均居住面积不少于4?m2,室外活动场地不低于200?m2。

?4.2.3 选址合理,交通便利,临近城区主要道路,在繁华地段、交通要道设置了引导牌。

4.2.4 建立有效覆盖的救助服务网络,公布24小时求助电话,通过114电话查询或互联网能查询到。

4.2.5 功能布局合理,独立设有接待室、值班室、居室、教室、观察室、活动室、储藏室、物品保管室、餐厅、卫生间、洗浴室,各功能区有醒目指示牌,廊道、道路通畅,各项设施设备安全运行,整体环境干净、整洁。

4.2.6 接待室、居室、观察室、活动室、餐厅、卫生间和洗浴室等无障碍设施完善。

4.2.7 设置的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应符合《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建设标准》(建标111-2008)规定的三类建设标准。

?机构设备4.3.1 接待室配备足够的座椅等服务设施,配备轮椅、拐杖、老花镜等辅助器具和急救药箱。

4.3.2 受助人员居室采光良好,配备床具以及必要的床上用品。

4.3.3 根据当地气候特点,为受助人员居室配备降温、采暖、通风设备。

4.3.4 观察室设置透明观察窗口或配备技防设备。

4.3.5 活动室配备电视和座椅。

4.3.6 洗浴室配备冷、热水洗浴设备和防滑垫。

4.3.7 餐厅有卫生许可证,配备桌椅和安全清洁的餐具,厨房配备食品加工、贮藏和消毒设备。

4.3.8 配备衣物洗涤、消毒设备和口罩等必要卫生防护、劳动保护用品。

4.3.9 走道、楼梯、卫生间、洗浴室等区域设有安全扶手。

4.3.10 配备工作电脑,与全国救助管理信息系统互联互通、通畅运行,数据准确。

4.3.11 配备救助专用车不少于2台。

?安全保障?4.4.1 设置警务室或警务联络员,配备有安全保卫人员,内部安全保卫制度健全。

4.4.2 接待室配备金属探测器等安全检查设备。

4.4.3 公共活动区域设置技防设备,使用正常,技防资料保存15天以上,特殊、重要资料以实物方式交存档案室。

4.4.4 建立疫情、火灾、极端天气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处置机制。

4.4.5 符合国家消防安全要求,建筑防火等级不低于二级,消防设施配置符合有关规定,取得消防机关检验合格证书。

?机构管理4.5.1 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或参照公务员法管理。

4.5.2 救助数量与工作人员比例关系不低于100:1,行政领导和科室负责人应具有国家承认的大专以上学历,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岗位设置科学合理。

4.5.3 业务经费有制度化保障,满足工作需求。

4.5.4 有规范的接待服务程序和监督方式,在显着位置公示,并完整记录救助服务内容。

4.5.5 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求助电话24小时有人值守,对接听应答情况予以录音,录音材料保存10天以上,有争议的保存2年以上。

4.5.6 制定求助人员甄别查询工作程序,认真进行甄别,记录求助人员信息。

4.5.7 有群体性求助人员处置方案。

4.5.8 与铁道、交通等部门建立车(船)票管理制度,防止跑站骗票行为。

4.5.9 接护送受助人员信息准确、程序规范、交接手续完备,连续3年未发生丢弃受助人员等重大责任事故。

4.5.10 工作人员统一着装,装容整洁、精神饱满、态度和蔼、服务周到,遵守救助管理规定。

4.5.11 建立并严格执行考勤、财务、人事、培训、宣传等各项制度和政务公开制度,注重行风建设,3年内领导班子成员未受纪律处分。

4.5.12 建立规范的档案管理制度。

4.5.13 建立工作人员福利待遇和劳动保护制度,定期组织健康检查。

?机构服务4.6.1 县市级救助管理机构站内年救助能力在500人次以上,地市级救助管理机构站内年救助能力在1000人次以上。

4.6.2 定期开展街面救助服务,有工作记录。

4.6.3 协助受助人员联系家人或亲属。

4.6.4 为受助人员进行物品登记,提供物品存放凭据。

4.6.5 按照性别、身体状况安排受助人员分区居住,女性受助人员由女性工作人员管理服务。

4.6.6 受助人员床上用品至少每周清洗、消毒一次,离站人员床上用品及时更换、清洗、消毒。

4.6.7 为受助人员配备毛巾、牙刷、杯子等基本、清洁的个人生活用品。

4.6.8 提供符合卫生要求的饮食,实行分餐制,照顾特殊人员的饮食需要。

4.6.9 为受助人员提供洗澡、理发服务。

4.6.10 为生活不能自理的受助人员提供照顾服务。

4.6.11 为受助人员提供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

4.6.12 站内突发急重病症、传染病的受助人员及时送定点医院诊断治疗或联系卫生防疫部门处置,并有工作记录。

4.6.13 为无经济能力自行返乡的受助人员提供乘车(船)凭证,并有凭证使用规范;为无行为能力自行返乡的受助人员提供接护送服务。

4.6.14 妥善安置符合条件的受助人员,有安置手续记录。

4.6.15 开展流浪未成年人家庭监护情况和需求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提供基本的文化法制教育、心理疏导、行为干预、技能培训、法律援助等服务。

?4.6.16 对受助人员代养机构和寄养家庭进行指导和评估,建立定期随访制度。

4.6.17 协调乡(镇)政府或有关部门为家庭困难的流浪乞讨人员提供支持。

5?国家二级救助管理机构评定条件?工作机制?5.1.1 建立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的救助管理工作机制,每年定期召开会议,定期组织开展专项活动。

5.1.2 民政、公安、城市管理等部门联合发文明确部门职责,密切配合,建立街面救助管理机制,基本实现街面无流浪未成年人。

5.1.3 民政、铁道、交通等部门建立受助人员乘坐交通工具的沟通协调机制。

5.1.4 民政、公安、卫生、财政等部门建立危重病人、精神病人救治机制。

?机构设置与设施?5.2.1 救助管理机构业务部门及职能划分科学、合理,设有求助接待、救助管理、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社会工作等业务部门。

5.2.2 床位在100张以上,房屋综合建筑面积在3000?m2以上,宿舍人均居住面积不少于4?m2,室外活动场地不低于400?m2。

?5.2.3 选址合理,交通便利,临近城区主要道路,在繁华地段、交通要道设置了引导牌。

5.2.4 设置有救助管理分站或全天候救助服务中心,在街道、社区设立救助服务咨询点,形成有效覆盖的救助服务网络。

5.2.5 功能布局合理,独立设有接待室、安保室、值班室、居室、教室、观察室、活动室、医务室、康复室、手工室、社会工作室、心理辅导室、图书室、档案室、储藏室、物品保管室、餐厅、卫生间、洗浴室、洗衣房,各功能区有醒目指示牌,廊道、道路通畅,各项设施设备安全运行,整体环境干净、整洁。

5.2.6 接待室、居室、观察室、活动室、康复室、图书室、餐厅、卫生间和洗浴室等无障碍设施完善。

5.2.7 设置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符合《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建设标准》(建标111-2008)规定的二类建设标准,并有明确的职能和岗位规定。

?机构设备5.3.1 接待室配备足够的座椅、饮水机等服务设施,配备轮椅、拐杖、老花镜等辅助器具和急救药箱。

5.3.2 受助人员居室采光良好,配备床具以及必要的床上用品。

5.3.3 根据当地气候特点,为受助人员居室配备降温、采暖、通风设施设备。

5.3.4 观察室配备技防设备。

5.3.5 活动室配备电视和桌椅,娱乐器材不少于3种。

5.3.6 医务室配备的医疗器械不少于5种,药品不少于20种。

5.3.7 康复室配备的健身康复器材不少于5种。

5.3.8 图书室配备桌椅,图书不少于300册。

5.3.9 手工室配备桌椅,手工种类不少于3种。

5.3.10 心理辅导室配备桌椅,有适宜的装饰。

5.3.11 洗浴室配备冷热水洗浴设备和防滑垫。

5.3.12 餐厅有卫生许,可证配备桌椅和安全清洁的餐具,厨房配备食品加工、贮藏和消毒设备。

5.3.13 配备衣物洗涤、消毒设备和口罩等必要卫生防护、劳动保护用品。

5.3.14 走道、楼梯、卫生间、洗浴室等区域设有安全扶手。

5.3.15 配备工作电脑,实现救助管理信息化,与全国救助管理信息系统互联互通、通畅运行,数据准确。

5.3.16 配备救助专用车不少于4台。

5.3.17 有专门的未成年人活动室、图书室、康复室,居室和活动场所符合未成年人特点。

?安全保障?5.4.1 设置警务室并有常驻警员,配备有安全保卫人员,内部安全保卫制度健全。

5.4.2 接待室配备金属探测器等安全检查设备。

5.4.3 公共活动区域、特殊服务管理区域设置技防设备,使用正常,技防资料保存15天以上,特殊、重要资料以实物方式交存档案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