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模式与价值变化的对应关系
情感的起伏和变化
情感的起伏和变化的原因情感是人类内心深处的情绪和感受的体现,它们可以随着时间和情境的变化而产生起伏和变化。
了解情感起伏和变化的原因对于理解和处理两性关系中的情感问题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情感起伏和变化的原因:1.个体差异: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个性、经历和价值观,这些因素会影响他们对情感的感受和表达方式。
个体之间的差异可能导致情感起伏和变化。
2.生活事件: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和经历,如失业、健康问题、家庭冲突、亲密关系的改变等,都可能引发情感的起伏和变化。
这些事件可以带来喜悦、悲伤、焦虑、压力等情绪的变化。
3.外部压力:社会和环境中的压力也可以对情感产生影响。
例如,工作压力、经济压力、社交压力等都可能导致情感的起伏和变化。
4.个人成长和发展:个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经历的变化也会影响情感。
人们的情感需要和优先级可能随着年龄、经验和个人成长而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情感的起伏和变化。
5.亲密关系问题:两性关系中的问题和挑战,如争吵、不信任、缺乏沟通等,可能对情感产生负面影响,导致情感的起伏和变化。
6.情感管理不当:不良的情感管理方式,如抑制情感、过度表达情感、缺乏情感认知等,可能导致情感的不稳定和变化。
以上是导致情感起伏和变化的一些常见原因。
了解这些原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情感起伏和变化,在两性关系中建立更健康、稳定的情感连接。
常见的情感起伏和变化模式情感起伏和变化是情感体验中的常见现象,不同的情感模式可以在两性关系中出现。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情感起伏和变化模式:1.爱情的热潮与平淡:在两性关系初期,情感通常充满激情和浪漫,这是爱情的热潮阶段。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激情可能逐渐平淡,进入爱情的平淡期。
这种起伏和变化是情感发展的自然过程。
2.情感的高峰与低谷:情感往往会经历高峰和低谷。
高峰时期,两性关系可能充满喜悦、幸福和满足感,而低谷时期可能伴随着挫折、不满和失望。
这种起伏可能是由于生活中的压力、沟通问题或个人情感的波动引起的。
社区治理试题及答案
社区治理试题及答案《社区治理》综合练习题第一章社区概况3.答:工业化、城市化、理性化、世俗化、社会组织的分化与整合。
一、名词解释4.答:社区问题的类型有:(1)群体偏差和越轨类问题;(2)社会1.社区:是指由一定数量成员组成的、具有共同需求和利益的、排斥和孤立问题;(3)社会结构分化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弱势群形成频繁社会交往互动关系的、产生自然情感联系和心理认同的、体的基本生活的缺乏问题;(4)社区环境问题;(5)社会基本道德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
规范的丢失问题;(6)社会解组问题。
2.地理社区:基于空间属性而形成的社区。
五、论述题3.身份利益社区:主要用来指那些非地域的社区,即功能社区、1.论述当代社会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功能的特点联盟性社区或是精神牲社区等。
2.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有什么特点?它对发展中国家的传统4.个人网络社区:指基于个人的主观连接的群体而形成的社区。
社区生活有什么冲击和改变?二、单选题1.德国社会学家(a)早在1887年就曾经著有《社区与社会》一书,探讨古代社区群落和现代社会的分别。
a.腾尼斯b.迪尔凯姆c.韦伯d.帕森斯2.1978年,提出社区功能包括生产、分配、消费功能,社会化功能,社会控制功能,社会参与功能,互相支持功能等五个方面内容的学者是(b)。
a.美国学者桑德斯b.美国学者华伦c.中国台湾学者徐震d.中国香港学者林香生、黄于唱3.腾尼斯把传统社会的社区形态界定为一种自然发生的基于(a)的靠情感和习俗来维持人际纽带关系的长期稳定的地域生活共同体。
a.血缘和亲缘关系b.理性和算计的选择c.兴趣和爱好d.法律和规则4.在马克斯韦伯看来,(d)被当作现代转变的核心。
a.城市化b.民主化c.科学化d.理性化5.认为社会问题和偏差行为的定义过程和定义标准才是构成社会问题和偏差行为的关键行为,至于行为和社会现象本身并不是问题所在,这是何种社会问题归因理论?ca.社会病态论b.社会解组论c.标签理论d.行为偏差论三、多选题1.美国学者希拉里和威尔士所提出的社区定义的基本要素包括(abcd)。
心理学解析青少年情感发展
心理学解析青少年情感发展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中关键的阶段,他们经历了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变化和挑战。
情感发展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和个人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本文将通过心理学的视角,探讨青少年情感发展的特点、影响因素以及应对策略等问题。
一、青少年情感发展的特点青少年时期是情感体验丰富的时期,他们在与自我、他人以及社会的互动中,逐渐形成并表达出丰富的情感。
青少年情感发展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情感的波动性:在青春期的开始阶段,由于激素水平的变化和身体发育的影响,青少年的情绪会表现出较大的波动性。
他们可能会经历焦虑、抑郁、愤怒等情绪,而这些情绪的表达方式可能会比较冲动和不稳定。
2. 寻求独立与个体性:在青少年时期,个体意识的觉醒以及个人价值观的建立,使得青少年更加注重独立性和个体性。
他们会试图发现自己独特的情感需求,并不断追求满足这些需求的途径。
3. 情感的社会化:青少年时期,他们正在面临与他人建立更为深入和稳定的人际关系的挑战。
在亲密关系的建立与维护中,青少年会从他人那里获得情感支持和满足,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情感模式和态度。
二、青少年情感发展的影响因素青少年情感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等。
以下是其中的几个重要因素:1. 家庭环境:家庭是青少年情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家庭的温暖、支持和关爱有助于青少年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而冷漠、暴力等不良家庭环境则可能给青少年的情感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2. 同伴关系:在青少年时期,同伴关系对情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与同伴的互动,青少年可以学习到情感表达和交流的技巧,同时也能够得到情感支持和认同。
3. 文化背景:文化背景对青少年情感的塑造有着深远的影响。
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信仰体系会影响青少年对情感的认知和表达方式。
三、应对青少年情感发展的策略为了促进青少年健康的情感发展,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应采取相应的策略和措施。
心 理学 家霍曼斯
心理学家霍曼斯(1961)提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人们希望交换对自己来说是值得的,希望在交换过程中至少得等于失,不值得交换是没有理由去实施的,不值得交换的关系也没有理由维持,所以人们的一切交往行动及一切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都是根据一定的价值观进行选择的结果。
对于那些对自己来说值得的,或得大于失的人际关系,人们倾向于建立和保持,对自己来说不值得,或失大于得的,人们就倾向于逃避、疏远或终止。
我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随着人们的价值观倾向不同,人际交往中存在着不同的社会交换机制。
对重内在情感价值的人而言,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个人情感卷入更多,因而有明显的重情谊、轻物质的倾向,与别人的交换倾向于增值交换过程。
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感到欠别人的情份,因此在回报时,往往也超出别人的期望,这种过程的循环往复,就导致了交往双方都感到得大于失。
与此同时,对重外在物质利益的人而言,他们在人际交往中重物质利益意识多于个人情感的投入,因此倾向于用物质来衡量自己的得失,在人际交往中处于减值交换。
8、自我价值保护原则自我价值指个人对自身价值的意识与评判;自我价值保护指人为了保持自我价值的确立,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一种防止自我价值遭到否定的自我支持倾向。
人在任何时期的自我价值感,都是既有的一切自我支持信息的总和。
自我价值支持的变化无非来自两方面,一是符合人们意愿,自我支持力量的增加,另一方面,与人们的期望相反,使人们面临自我价值威胁,因而必须进行自我价值保护的消极变化,即自我价值支持力量的失去或自我面临新的攻击。
特别是我们面临肯定的人转向否定时,我们面临两种选择:一是承认别人转变的合理性,否定我们自己,贬低自我价值;二是进行自我价值保护,尽可能维护自我价值的不变,降低所失去的自我价值对自己的重要性。
许多研究表明,自我价值否定是非常痛苦的,因此当面临自我价值威胁时的优先反应不是否定自身,而是尽可能保护自己。
(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左右逢源,游刃有余,需要一颗宽容的心,需要真诚,需要积极交往的主动性,塑造很好的个人形象,善用各种交际手段,克服社会知觉中的偏见。
社会心理学——精选推荐
社会⼼理学西费尔,《集合⼼理学》提出群众为“原始社会的原⽣质”勒朋,“⼼理的群众”“群众”四种特征:1失个性或恃众性2传染性3被诱性4 极端性冯特,⼼理学实验室像⼀块敲门砖麦独孤,本能“是遗传⽽来的或是本有的⼀种⼼理⽽兼⽣理的倾向”⼈际关系的两个基本维度:1.情感上的“亲疏”2.地位上的“尊卑”“尊卑”维度上互补性,“亲疏”维度上对等性= 双⽅关系和谐,反之容易紧张社会关系四种模式:1.共享——由团体成员共享情感与资源,不分彼此2.权威排序——依据年龄、阶层、地位等形成不对等的权威与顺从关系,如长幼、上下级关系3.对等互惠——双⽅平等,强调对等回报与交易的平衡4.市场定价——双⽅基于理性,进⾏得失衡量,考虑成本与收益⽐率,商业关系往往如此克拉克,⽶尔斯:区分了“交换关系”——强调礼尚往来,讲究平衡与对等;和“共享关系”——关⼼对⽅幸福,讲究需求法则,⽽不期望对⽅做出对等的回报⽹络⼈际交往特点:1.匿名性,个⼈往往不披露⾃⼰的真实⾝份。
减少交往时的压⼒和焦虑;降低了道德约束2.单⾯性,⼤多通过⽂字进⾏,缺乏⾮⾔语线索。
“⽹恋”、“见光死”的原因3.浅层性,熟悉和信任很难稳定的建⽴起来4.随意性,随机的、短期的,很少约束,彼此没有责任和义务5.⾃主性,兴趣团体互动频繁,参与者享受⾃由交往的乐趣6.⼴泛性,⼈们可以朋友遍天下,天涯若⽐邻影响⼈际吸引的三因素:1.相貌2.正⾯的交往3.相似性和互补性2.正⾯的交往良好的交往⾏为:主动替别⼈着想,倾听别⼈的谈话,热情帮助他⼈等不良交往⾏为:勾⼼⽃⾓,欺骗等交往满⾜的基本⼼理需求:帮助⼈掌握外部世界;找到联系感和归属感。
熟悉本⾝可以增进喜欢——与我们接触及交往越频繁的⼈,越容易成为我们的朋友,就这就是“曝光效应”增进⼈际吸引的有效途径:对他⼈表达赞美、表现出喜欢“得失效应”:决定对赞美者的喜欢程度的,不只是赞美的总量,还有赞美的变化量3.相似性和互补性导致吸引原因:“物以类聚⼈以群分”;相似的⼈可以为我们的信仰和态度提供⽀持;⼈们倾向于喜欢与⾃⼰相似的⼈;性格的互补可能产⽣吸引⾃我表露:“敞开⼼扉”,把有关⾃我的信息、⾃⼰内⼼的思想和情感暴露给对⽅适当的⾃我表露可以增加他⼈对你的喜欢,过分的表露会让⼈不舒服阿特曼,社会渗透理论。
自我鉴定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模式
自我鉴定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模式人际关系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我们与他人的交往方式和互动模式会直接影响我们的人际关系质量。
了解自己的人际关系模式对于改善和优化个人人际关系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自我鉴定来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模式,以便构建更健康和积极的人际关系。
一、观察自己的行为模式观察和了解自己的行为模式是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模式的第一步。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观察:1. 自我定位:自我定位是指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角色和地位。
我们是主动参与者,还是更倾向于被动接受他人的安排和安排?2. 沟通方式:我们在与他人交流时的表达方式和言辞是否积极主动?我们是否倾向于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感受?还是更多地表现为自我中心和强势?3. 人际互动:我们在与他人互动时是否关注并倾听对方的需求和情感?我们是否善于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并且乐于协助他人解决问题?二、分析自己的情感模式情感模式在人际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直接影响我们对他人的态度和反应。
了解自己的情感模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中的挑战。
1. 情绪管理:我们在面对他人时,是否能够保持冷静和理智?我们是否容易受到情绪的左右,并以此影响与他人的交流?2. 自信与自尊:我们是否对自己充满信心,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我们是否容易受到他人的批评和负面评价而产生自卑情绪?3. 接纳与尊重:我们是否能够接纳他人的不同观点和意见?我们是否尊重他人的选择和决策,并且给予支持和鼓励?三、思考自己的价值观模式价值观模式反映了我们对于道德和伦理标准的认同和追求。
了解自己的价值观模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并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基础。
1. 尊重与公正:我们是否重视并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我们是否秉持公正原则,不偏袒个人或特定团体?2. 可信与诚实:我们是否言行一致,以诚实和真实的方式与他人交往?我们是否重视信任的建立和维护?3. 合作与协调:我们是否乐于与他人合作,并愿意共同努力实现共同目标?我们是否倾向于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而非争吵和冲突?四、总结与反思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模式、分析自己的情感模式和思考自己的价值观模式,我们可以逐渐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模式。
《社区治理》复习题目参考答案
《社区治理》复习题目参考答案2009-05-31 10:39第三部分复习题目参考答案参考答案(注:论述题只列要点或提示,需学生自行展开论述)第一章一、名词解释1.社区:是指由一定数量成员组成的、具有共同需求和利益的、形成频繁社会交往互动关系的、产生自然情感联系和心理认同的、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
2.地理社区:基于空间属性而形成的社区。
3.身份利益社区:主要用来指那些非地域的社区,即功能社区、联盟性社区或是精神牲社区等。
4.个人网络社区:指基于个人的主观连接的群体而形成的社区。
二、单选题1.A 2. B 3. A 4.D 5.C三、多选题1.ABCD2.ABC3.ABCD四、简答题1.答:三者的区别在于人们之间联系的方式或属性不同。
地理社区以空间地域为纽带得以形成,是最古老的社区;身份利益社区主要是人们为了共同的利益和身份团结起来,集体努力来争取群体的利益和维护集体身份;个人网络社区是基于个人的兴趣、愿望和志向等主观意识连接的群体而形成的社区。
2.答:传统社会的人格系统的行动趋向、社会系统的规范要求和文化系统的价值模式分别对应的情感是投入性的、权利义务是扩散的、利益目标是集体性的、价值标准是先赋性的和特殊性的。
而相对应的现代社会则在人格系统、社会系统和文化系统方面转变为情感的中立性、权利义务的专一性、利益目标的个人性、价值标准的自致性和普遍性。
3.答:工业化、城市化、理性化、世俗化、社会组织的分化与整合。
4.答:社区问题的类型有:(1)群体偏差和越轨类问题;(2)社会排斥和孤立问题;(3)社会结构分化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的缺乏问题;(4)社区环境问题;(5)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的丢失问题;(6)社会解组问题。
五、论述题1.答:当代城市社区功能特点:(1)经济功能和保障功能的融合;(2)社会交往和参与功能的选择;(3)社会团结和控制功能的弱化;(4)社会身份分化和显现功能强大;(5)社会保障和服务功能的外部依赖;(6)文化延续和精神寄托功能的多元化。
第二讲、情感的作用
(一)性格。社会交往中,情 感具有两极性,好的情感使人 愉快,不好的情感能够损人。 人们都希望表达或感受好的情 感,那么使人产生好情感有哪 些因素呢?
社会交往中人们通常喜欢就近 的人。人受社会活动圈的限制, “物理上的就近性”使人只能在周 围寻找朋友,因为活动圈之外的人、 遥远的人无缘结识。喜欢就近的人 有长处也有不足,长处是人在周围 很快能寻找朋友,这也是同学、同 乡、同志、同事为什么容易结为朋 友的原因;
招人喜欢的性格有诚实、通情达理、 可信赖,节制欲望、自我控制、少说废话、 有条不紊、信心坚定、节约开支、勤奋努 力、忠诚老实、待人公正、保持清洁、心 胸开阔、慎言谨行、谦虚有礼等等;令人 讨厌的性格有不诚实、自私自利、卑鄙等。
(二)仪表。仪表堂堂的人讨异性喜欢, 也使同性产生嫉妒。爱美之心人恒有之, 这就是播音员、节目主持人、演员成为 公众欢迎的人,除个人的努力外,都缺 不了天生丽质的原因。
情感进化的发展方向还可表现为情感与认 知的不断分化与整合:在趋性情感阶段,认 知与情感完全混为一体;在刚性情感阶段, 认知与情感仍然混为一体,不过有逐渐分离 的趋势;在弹性情感阶段,认知与情感进一 步分离;在知性情感阶段,认知与情感各自 可以独立发展;在理性情感阶段,认知与情 感不仅可以独立发展,而且可以进行新的整 合。 总之,情感是人脑对于价值关系的主 观反映,情感进化的发展方向在根本上取决 于价值关系的发展方向。
对于可变性价值产生可变性的选择倾
向,因而也称之为“可变性情感”。
4、知性情感。
这是一种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能
够区分各种各样的有利事物和各种各
样的有害事物,从而形成多种形式的 情感。知性情感已经形成了对于多样 性价值产生多样性的选择倾向,因而 也称之为“多样性情感”。
《情感、认知和变化》
情感、认知和变化情感与认知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两大核心要素。
情感主要涉及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而认知则关注人如何获取、处理和使用知识。
情感与认知相互交织,共同塑造着我们的行为和思考方式。
情感对认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情感会影响人们的注意力。
例如,当人们感到高兴时,他们会更加关注美好的事物,而当人们感到悲伤时,他们更容易注意到不幸的事件。
这种情感的引导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注意力和记忆。
此外,情感还会影响我们的决策制定。
在积极的情绪状态下,人们往往更倾向于冒险和寻求新奇,而在消极的情绪状态下,人们则可能更加保守和谨慎。
这种情感对决策的影响可能是由于情感对信息处理的调节作用,使人在不同情绪状态下对信息做出不同的解读和反应。
随着人类智慧的发展,情感认知也在不断演化。
从最初的基于本能的情感反应,到现代社会中复杂、多元的情感认知系统,人类的情感表达和解读能力逐渐丰富和深化。
这不仅使人们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还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沟通。
科技和文化的发展也在不断推动情感认知的进步。
如今,人们不仅可以通过音乐、艺术和文学来表达和体验情感,还可以借助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来模拟和探索情感的奥秘。
这些新的工具和方法为心理学、神经科学等学科提供了更多研究情感认知的手段和视角。
然而,虽然情感认知的演化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变化,但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例如,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心理压力和情感困扰,而情感认知的复杂性也使得一些心理问题更加难以解决。
因此,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和理解情感认知的本质和机制,以便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
总的来说,情感、认知和变化是相互关联的复杂系统。
情感与认知的相互作用在塑造我们的行为和思考方式上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人类智慧的演化和科技的进步,我们对情感认知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也在不断提升。
然而,我们也需要注意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努力寻找解决之道。
通过深入研究和探索情感认知的奥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帕森斯社会理论
帕森斯的社会学理论摘要: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1902-1979)美国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现代结构功能主义的创始人。
他对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的各种社会思潮进行了批评、扬弃、吸纳与充实,从而形成一个综合体系。
本文主要对其有关社会理论进行分析归纳。
关键词:帕森斯社会行动结构功能在帕森斯五十年的学术生涯中,其思想学说发生一些变化。
他早期的主要理论倾向是建构关于社会价值如何引导个人行动的志愿行动论,一种唯意识的行动论,后期逐渐关注个人、社会与文化三个系统的整合问题,转向更为宏观的社会系统论。
他还对社会进化做了系统考察,形成了所谓的新进化论观点。
一、社会行动理论帕森斯在《社会行动的结构》一书中,以社会学家帕雷托、迪尔凯姆、M.韦伯和经济学家A.马歇尔的学术思想为经验材料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分析。
帕森斯认为,他们对一般社会理论的探讨虽然方法论起点不同,但都趋向意志自主的行动理论。
在此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帕森斯提出了自己的意志论行动理论。
他认为,社会行动最基本的单位是单元行动。
在分析的意义上,单元行动具有如下性质:①有一个行动者,即在各种不同的目标与用以达成目标的手段之间作出选择和决定的主体;②有某种行动目的,也就是引导行动过程所要达到的某一种事情的未来状况;③有一定的行动情境,这样的情境包含两个要素,即行动者能加以控制的手段要素和不能控制的条件要素;④有一定的行动规范取向。
单元行动就是由目的、手段、条件、规范这样一些要素构成的。
每一种行动都涉及主观目的,并构成行动中的意志自主因素。
这种意志自主的努力,使行动情境得以区分为手段与条件。
而规范作为一种主观要素,对行动者的这种努力起着调节作用。
帕森斯认为,单元行动中相互关联的这些性质,构成了各种行动科学的共同参照系。
帕森斯在强调行动者主观选择行动的同时,也注意到了外在的各种因素对行动者的影响。
行动的情景是以“社会客体”,即追求自身一定目的的其他的个别行动者与集体行动者为其组成要素的。
心理健康与人格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心理健康与人格发展的关系是什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是两个紧密相连但又常常被人们忽视的重要概念。
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塑造着我们的行为、思维和情感模式。
那么,心理健康与人格发展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呢?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不仅仅是没有心理疾病,更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包括能够良好地适应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变化,拥有积极的情绪体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和积极的自我评价。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有效地应对压力,保持内心的平衡和稳定,并且在面对困难时能够坚韧不拔,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而人格发展则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
它受到遗传、环境、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且在人的一生中不断演变和发展。
人格包括性格、气质、价值观、信念等多个方面,它决定了一个人在不同情境下的反应方式和行为习惯。
心理健康对于人格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心理健康的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更有可能形成积极、稳定和健全的人格。
当我们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时,我们能够更自信地探索周围的世界,勇敢地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
这种积极的心态会促使我们不断学习和成长,从而丰富我们的人格内涵。
例如,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在面对挫折时,能够以乐观的态度看待失败,从中吸取教训,并坚信自己未来能够做得更好。
这种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助于培养孩子坚韧不拔的性格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如长期处于焦虑、抑郁或其他负面情绪中,可能会对其人格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这些负面情绪可能导致个体变得自卑、孤僻、敏感或者易怒,进而影响其与他人的交往和对世界的认知。
长期的心理困扰甚至可能导致人格障碍的形成,如边缘型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等,严重影响个体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
同时,人格发展也会反过来影响心理健康。
一个具有积极、健全人格的人,通常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九型人格与笔迹分析”之我见(一)
“九型⼈格与笔迹分析”之我见(⼀)看到⼀些朋友做分析笔迹在运⽤九型⼈格,作为教授九型⼈格的⽼师,同时也是笔迹分析研究的爱好者,根据我当前对九型⼈格和笔迹学的了解,分享我的⼀些看法,供不太熟悉九型⼈格的朋友参考。
(⼀)九型⼈格如何分类与描述⼈的性格⼀、九型⼈格是⾮常精妙、实⽤的性格描述系统。
九型⼈格来源于古⽼的⼈类智慧,其九⾓星图跟中国的太极图⼀样具有悠久的历史,该图形最早可以在2500年前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的笔记中找到。
九型⼈格作为现代⼼理学的学问从美国开始发展起来不过40多年的时间,但在世界很多国家获得了快速的传播,并被⼴泛⽤于商业领域,美国中央情报局、很多世界500强的企业都将之作为应⽤的⼯具。
九型⼈格来到中国仅10多年时间,以其对⼈性描述的精准和实⽤性,获得了快速的传播。
近两年,世界级九型⼤师也纷纷被邀请来到中国传授九型⼈格。
⼆、九型⼈格区分9种类型性格是基于不同的性格动⼒结构九型⼈格将⼈格概括为九种类型,是基于⼈们内在天⽣的基本渴望(欲望)的不同。
九型⼈格描述的是,基于这天⽣不同的基本渴望,⼈们会对世界产⽣怎样不同的看法,形成怎样不同的注意⼒关注焦点,并在思维、情感、⾏为上呈现怎样不同的模式、惯性,因此九种⼈格类型实际上是九种不同的性格动⼒结构。
如果把⼀个⼈性格的所有呈现,⽐喻成整座房⼦,九型讲的是房⼦的框架结构部分,如钢筋混泥⼟结构,有⽊头结构,有⽯头结构,有⼟胚结构等,九个型号有着九种不同类型的框架结构。
同⼀种结构的房⼦会有很多相似之处,同⼀型号的⼈会有⼀些相似的⾏为特征。
不同结构的房⼦也可以做很相近的装饰,或者放置进相同的家具,不同型号的⼈也会有相同的⾏为特征、情绪状态,但究其内在动因却不相同,后续引发的情绪、⾏为反应也会不同。
拿3号(成就型)和6号(疑惑型)举例⼦: 3号的⽣命中最基本的渴望是追求能⼒被他⼈认可,6号则追求安全、⽀持和保护,3号和6号都会表现得⾮常积极向上,追求事业成就,做事⾮常努⼒和投⼊,但是不同的是,3号是去追求事业成功,是直接奔向让⾃⼰的成功展现给⼤家看到的,所以很善于展现⾃⼰,更关注个⼈形象,当⾯对掌声和鲜花成为众⼈的焦点时,他是很享受的;⽽6号追求事业成功,更深层次是为了内在的安全感、稳定和确定的感觉的,所以6号不善于宣扬⾃⼰,更靠实⼒来取胜,当掌声鲜花齐聚成为众⼈焦点之时,内⼼是不太⾃在的,会有树⼤招风、担⼼未来实现不了⼤家期待的忐忑不安。
特岗教师招聘中学音乐(名词解释题)模拟试卷10(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特岗教师招聘中学音乐(名词解释题)模拟试卷10(题后含答案及解析)全部题型 5. 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综合课:正确答案: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
综合课程是一种主张整合若干相关联的学科而成为一门更广泛的共同领域的课程。
2.单一课:正确答案:单一课是指在一节课内主要完成一种教学任务的课。
3.变声期:正确答案:变声期是童声末期向成人嗓音过渡的正常生理变化过程。
变声期可分为变声初期、变声期和变声后期。
4.音乐直觉感兴力:正确答案:音乐直觉感兴力是音乐活动得以展开的主体心理方面的基础能力。
一般包括音乐知觉、音乐审美感受、音乐想象、音乐领悟等多种能力,是一种在情感体验状态下体现音乐审美创造性的认知能力。
5.寓教于乐:正确答案:寓教于乐是艺术审美教育作用的第三个特点,它主要是指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使人们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
“教”是目的,“教”必须通过“乐”的手段才能实现,教化功能在艺术作品中不应脱离使人获得愉悦的具体的艺术形象,欣赏者总是在对艺术作品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中得到陶冶、教化。
6.潜在能力测量:正确答案:潜在能力测量是指依据一定能力结构理论所编制的能力测验量表,测定一个学生所具有的实际能力和可能具有的潜在能力,并用数量化方法加以评定。
7.音乐基本技能训练:正确答案:音乐基本技能训练指教师训练学生听力(建立准确的音阶感,培养形成良好的节奏感),以及合唱训练(培养学生合唱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进行歌唱技巧训练)等等方法。
8.教学论:正确答案:教学论又称教学法、教学理论,是研究教学一般规律的科学。
教学论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由教学在整个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教学目的、任务、教学过程的本质与规律、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内容组成的。
在当代,随着教育科学的发展,它已形成为相对独立的学科。
教学论的研究是在教育学的一般理论基础上,对教学理论的历史遗产、现实的教学实践经验以及各科教学法的研究成果加以理论概括。
感受《山中访友》中的情感流动与景物变换 - 教案
感受《山中访友》中的情感流动与景物变换教案一、引言1.1《山中访友》的文学背景与价值1.1.1《山中访友》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描绘了诗人访问山中友人的经历。
1.1.2王维以其山水田园诗著称,此诗体现了他对自然景色的深刻感受和精湛的艺术表现。
1.1.3通过学习此诗,学生可以了解唐代山水诗的风格特点和历史背景。
1.1.4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情感流动和景物变换,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1.2教学目标与重点1.2.1理解《山中访友》的内容和主题,把握诗中的情感变化。
1.2.2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学习王维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1.2.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和文学鉴赏力。
1.2.4通过讨论和写作,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思考能力。
1.3教学准备与资源1.3.1预习《山中访友》原文,准备相关的文学背景资料。
1.3.2准备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山水画、音乐等,辅助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
1.3.3设计讨论题目和写作任务,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创作。
1.3.4准备相关的文学作品,进行对比阅读和分析。
二、知识点讲解2.1王维的生平与创作特点2.1.1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2.1.2王维的诗作以山水田园为主题,风格清新淡雅,意境深远。
2.1.3他的诗作受到禅宗思想的影响,表现出超然物外的境界。
2.1.4通过对王维的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山中访友》的创作背景和风格特点。
2.2《山中访友》的主题与情感2.2.1诗中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对友人的深情。
2.2.2通过描绘山中的景色和与友人的交流,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喜悦。
2.2.3诗中的情感流动与景物变换相互映衬,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
2.2.4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情感变化,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审美追求。
2.3王维的写作手法与艺术特色2.3.1王维善于运用意象和比喻,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表现抽象的情感。
2.3.2他的诗作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
2016心理,行为与文化期末测试题答案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1中国的宗族集团发生变化是从下面哪个阶段开始的?()(1.0 分)1.0 分A、1966 年文革B、清朝末年C、1949 年新中国成立D、1978 年改革开放我的答案:C2对 PSH 模型中的远离的社会与文化层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1.0 分)1.0 分A、是紧贴着外部世界的一层B、这一层的人和物与实际生活没有功能上的联系C、是 PSH 模型的第一层D、我们对这一层的人和物有情感的投注我的答案:D3关于莫斯所描述的图景,说法不正确的是()。
(1.0 分)1.0 分A、回报礼物不是族群内部成员所必须遵守的义务性规则B、在族群内部,人们通过的交换来巩固和建立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团结C、礼物作为一种社会一体化的纽带被呈现出来D、礼物的交换是群体内部及群体之间社会结构过程的一个重要内容我的答案:A4家庭的功能不包括()。
(1.0 分)1.0 分A、生育功能B、生产功能C、补偿功能D、消费功能我的答案:C5社会心理学中,关于“需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0 分)1.0 分A、需要就是欲望与本能B、需要是人的身体和外部条件作用下产生的一种状态C、需要通常是显性的D、人类具有生物性需要与社会性需要我的答案:D6人存在的社会文化属性的最小单位是()。
(1.0 分)1.0 分A、基本人格状态B、基本情感状态C、基本人际状态D、基本心理状态我的答案:C7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模式特点不包括()。
(1.0 分)1.0 分A、人与人之间常常会分圈子交往B、强调亲情C、“关系”与“人情”相互依赖D、交往上注重距离感,不提倡亲密我的答案:D8关于交往或交换,不正确的是()。
(1.0 分)1.0 分A、交往是主体的交流,交换是客体的交流B、商品交换是等价交换C、商品交换是符号交换,包括了人情等非货币化因素D、作为交往的交换,是不等价交换我的答案:C9价值转换的三个方面不包括()。
尔雅通识课‘心理行为和文化’课堂重点笔记
心理、行为与文化绪论#课程学习目的:了解异文化了解一种把握人的方法为研究国际关系提供深层背景提供一种观察世界的角度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心理行为与文化课程特点:从文化和心理两个方面研究人的行为比较文化的视野#提出应当“自知之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和而不同”的学者是费孝通#印度教徒的宗教圣地是瓦拉纳西的恒河#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提出“人类的各种知识中,最有用而最不完备的就是关于‘人’的知识。
”的人是卢梭#具有惊叹世界多样性的能力,是探索世界意义的前提。
-德国马克斯韦伯#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尊重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与个性是我们与异文化交流的准则之一心理文化学:源流、原则与方法心理文化学的发展脉络#文化与人格学派受精神分析学派影响较大。
是心理学与社会学的结合。
认为青年的反抗性是一种文化现象#心理文化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文化与人格学派代表人物是博厄斯2哥伦比亚讲座派3国民性研究二战前后《菊花与刀》(初始目的带有很强的政治性二战前后国民性研究的三个倾向:人类学倾向社会学倾向统计学倾向)菊花与刀的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美国人类学家4心理人类学 1961 《心理人类学》(主要研究内容:儿童社会化知觉和认知文化与人格心理健康5心理文化学心理文化学之父许火良光心理文化学视角与文化的定义#心理文化学属于人类学(三个分支:民族志社会人类学形体人类学)的分支(人类-社会人类-心理学派-心里人类)#心理文化学两个视角心理视角文化视角#文化视角中:世界上各种族群体之间的差异主要是社会和文化意义上的,而不是生物意义上的差异。
#泰勒认为: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它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只是荥阳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
文化与文明# 文明造物分类:物质造物社会造物观念造物#物质造物:建筑物家具机械运动城运河道路港口(经过人施工加影响的有机自然物)被饲养的猪栽培的植物#社会造物:家庭婚姻社团国家习俗道德#观念造物:语言宗教仪式经典文献艺术等#公文俊平的文化与文明的定义:认为文化是一种复合体认为文化是一种制造、传达、保存和处理信息的系统#文明是在文化设计原理作用以及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人类有意识地生产出来的、在精神和物质方面的社会生活类型的复合体。
宏观经济学不同层次的情感价值
宏观经济学不同层次的情感价值情感的哲学本质是人脑对于客观事物的价值关系的主观反映。
情感与价值的关系是主观与客观、意识与存在的关系,而后者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因此价值与情感的关系问题也是价值理论和情感理论的基本问题。
不处理好这个问题,就不能唯物地、辩证地处理好其它相关的理论问题,就不能透过变幻莫测的情感现象发现其内在规律性。
价值与情感的关系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情感以价值为基础情感是人对价值的主观反映,尽管这种反映总会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偏差,甚至还会存在着严重的偏差和完全的颠倒,但从总体上讲,情感的变化总是以价值为基础,主要表现在:情感的基本状态取决于价值的基本状态,情感的总体规模取决于价值的总体规模,情感的变化范围取决于价值的变化范围,情感的作用方式取决于价值的作用方式,情感的强度与方向取决于价值的大小与正负,价值一旦变化,情感迟早要发生变化。
对于商人来说,互利互惠的经济往来是维持和发展彼此情感的客观基础,如果没有这种互惠性,商人之间的情感是不能持久的;对于政治家而言,政治上的相互支持、相互配合是维持和发展彼此情感的客观基础,如果没有这种互助性,政治家之间的情感是不能持久的;对于青年男女而言,工作和生活上的相互支持与配合是维持和加深爱情的客观基础,如果没有这种支持与配合,男女之间的爱情是不能持久的;朋友之间的友情主要取决于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只有不断加深彼此的利益联系,其友情才会越来越深厚,如果彼此产生了根本的利益冲突,则其感情迟早会衰减下来,并最终会转化为仇恨。
二、情感对价值具有反作用情感对于价值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可以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情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压抑、诱发、转移、强化或诱导人对某种价值的需要,可以相对自主地选择生存环境和发展方向。
人有时可以有意识地压抑自己对于某种价值的情欲,时间一长了,人对这种价值的客观需要发生了改变,这种情欲就基本上消失了;人通常愿意主动帮助那些主观感觉良好的人,回避那些主观感觉不好的人;人有时在某个地方工作得不开心,就主动辞职,并能很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消费者行为学》第三版参考答案
知识应用
2)判断题
(1) 对
(2) 错
(3) 错
(4) 对
(5) 错
(6) 错
(7)
错
(8) 错
(9) 错
第3章
3.1 阅读理解
1)阿萨尔根据购买过程中消 费者的卷入程度以及品牌之 间的差异程度,把消费者划 分 为 以 下 四 种 类 型 —— 复 杂 的购买行为、减少失调的购 买行为、习惯性的购买行为 和寻求变化的购买行为。
消费者行为学
参考答案
第1章
1.1 阅读理解
1) 研究消费者行为的意义主要包 括:
(1)研究消费者行为有利于企业 赢得消费者
(2)研究消费者行为可以帮助 引导消费者,保护消费者权益
(3)研究消费者行为可以有效地 帮助企业制定市场营销战略
(4)研究消费者行为有利于国家 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生态环境的 保护。
5.2 知识应用
1) 选择题 (1)B (2)B C D (3) ABCE (4)B (5)ABD (6)C (7)BCD
2) 判断题 (1)对 (2)错
(3)对 (4)对 (5)对 (6)对 (7)错
第6章
6.1 阅读理解
1)所谓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是俄国生理学家巴甫 洛夫在上世纪初用狗从事消化实验时发现的一 种唾液反应现象。一个中性的刺激与一个原来 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相结合,而使个体学 会对那个中性刺激做出反应,这就是经典性条 件反射的基本内容。
接触刺激物的机会。
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来增加 最后,要防止过度展露。
消费者接触刺激物的可能性。
5)人们常在下列情况下 会感知到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来自信自卑
四、对特殊事物的情感
有些事物具有某种特殊的价值意义,从而引发人的某种特殊情感。
(一)对他人评价的情感
当他人以某种方式(如语言、文字、表情、行为等)对自己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思想、行为和生理状态等进行评价时,人将产生特定的情感。
1、惭愧与委屈:当利益正向相关的他人对于自己的评价高于实际水平时,人将产生惭愧的情感,反之将产生委屈的情感。
2、别扭与羞辱:当利益负向相关的他人对于自己的评价高于实际水平时,人将产生别扭的情感,反之将产生羞辱的情感。
(二)对交往活动的情感
1、施恩与负疚:当与利益正向相关的人进行交往时,如果自己所付出的价值大于对方所付出的价值,人将产生施恩的情感,否则将产生负疚的情感。
2、屈辱与解恨:当与利益负向相关的人进行交往时,如果自己所付出的价值大于对方所付出的价值,人将产生屈辱的情感,否则将产生解恨的情感。
(三)对不确定事物的情感
1、关注、冷漠与警惕:当事物可能产生正向、零值和负向价值时,人将分别产生关注、冷漠和警惕的情感。
2、崇拜感、神秘感与恐惧感:当事物有着正向不确定、零值不确定和负向不确定的价值(即价值的概率平均值分别为正、零、负)时,人将产生崇拜感、神秘感与恐惧感。
(四)对自身状态的情感
1、安全感、孤独感与危机感:当自身价值处于他人的正向价值作用、无价值作用和负向价值作用时,人将分别产生一种安全感、孤独感和危机感。
2、责任感与依赖感:当他人的价值受制于自己的价值时,人将产生一种责任感;相反,当自己的价值受制于他人的价值时,人将产生一种依赖感。
3、归属感与失落感:当自己的价值依附于他人或社会的价值时,人将产生一种归属感;相反,当自己的价值从他人或社会的价值中分离出来时,人将产生一种失落感。
其中,权力失落感是指当自己的价值从社会的政治价值中分离出来时人所产生的情感,失恋感是指当自己的价值从异性的价值中分离出来时人所产生的情感。
4、认同感:当自己的价值与他人的价值同属于一个更大的价值系统时,人对于他人将产生一种认同感。
5、荣誉感:当自己的价值隶属于一个更大的价值系统并得到它的承认和重视时,人将产生一种荣誉感。
6、无奈感和无聊感(或空虚感):当自己的价值处于负值状态、零值状态而又无法改变时,人将分别产生一种无奈感和无聊感(或空虚感)。
7、羞涩感与尴尬感:当利益正相关、利益负相关的他人对于自己进行价值评价、价值选择和价值作用时,人将分别产生羞涩感和尴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