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人本主义视野中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陀思妥耶夫斯基简介
陀思妥耶夫斯基简介陀思妥耶夫斯基简介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俄国19世纪文坛上享有世界声誉的一位小说家,他的创作具有极其复杂、矛盾的性质。
陀思妥耶夫斯基生于医生家庭,自幼喜爱文学。
遵父愿入大学学工程,但毕业后不久即弃工从文。
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潮影响下,他醉心于空想社会主义,参加了彼得堡进步知识分子组织的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的革命活动,与涅克拉索夫、别林斯基过往甚密。
1846年发表处女作《穷人》,继承并发展了普希金《驿站长》和果戈里《外套》写“小人物”的传统,对他们在物质、精神上备受欺凌、含垢忍辱的悲惨遭遇表示深切同情。
唤醒他们抗议这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双重人格》(1846)、《女房东》(1847)、《白昼》(1848)和《脆弱的心》(1848)等几个中篇小说使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别林斯基分歧日益加剧,乃至关系破裂。
后者认为上述小说流露出神秘色彩、病态心理以及为疯狂而写疯狂的倾向,“幻想情调”使小说脱离了当时的进步文学。
1849~1859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因参加革命活动被沙皇政府逮捕并流放西伯利亚。
十年苦役、长期脱离进步的社会力量,使他思想中沮丧和悲观成分加强,从早年的空想社会主义滑到“性恶论”,形成了一套以唯心主义和宗教反对唯物主义和无神论,以温顺妥协反对向专制制度进行革命斗争的矛盾世界观。
他流放回来后创作重点逐渐转向心理悲剧。
长篇小说《被侮辱与被损害的》(1861)继承了“小人物”的主题。
《穷人》里偶尔还能发出抗议的善良的人,已成了听任命运摆布的驯良的人;人道主义为宗教的感伤主义所代替。
《死屋手记》(1861~1862)记载了作者对苦役的切身感受,小说描写了苦役犯的优秀品质,控诉了苦役制对犯人肉体的、精神的惨无人道的摧残,无情揭露了沙皇俄国的黑暗统治。
《罪与罚》(1866)是一部使作者获得世界声誉的重要小说诗歌文学作品。
《白痴》(1868)发展了“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主题,女主人公娜斯塔西亚强烈的叛逆性和作为正面人物的梅什金公爵的善良与纯洁,使小说透出光明的色调。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探索
摘要:陀思妥耶夫斯基是19世纪俄罗斯宗教探索的代表人物。
家庭氛围令作家从小培养起虔诚的宗教情感,成年之后参与的政治小组活动一度淡化了这种情感,经历思想发展道路上的转折时期——西伯利亚流放之后,作家试图从宗教教义中去寻求个人和社会的出路,导引出复杂而精彩的宗教言说。
关键词:陀思妥耶夫斯基;宗教.俄国哲学家、神学家、文化史学家森科夫斯基曾说,陀思妥耶夫斯基全部的思想生活、全部的探索和建构的基础,就是他的宗教探索。
1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都保持着宗教的天性,用他的话说,一生都在被有关上帝的念头所“折磨”。
作为小说家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替代了哲学家成为19世纪俄罗斯宗教探索的代表人物。
从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的精神历程来看,他的宗教信仰经历了一个接受、淡化、回归的过程。
作家出身于平民家庭,从小受到大量圣经启蒙教育,培养起了虔诚的宗教感情,这一点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日后怀着感恩的心多次提及。
青年时与别林斯基圈子的密切交往虽令陀思妥耶夫斯基留下了珍贵的记忆,但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别林斯基等人在思想上始终是游离的,甚至最终产生严重分歧而不得不分道扬镳。
别林斯基是革命家,无神论者,主张用暴力埋葬专制制度;陀思妥耶夫斯基则是一个幻想家,笃信基督教道德,醉心于社会和谐,他对空想社会主义的认同,也是因为它与他所梦想的“黄金时代”的宗教理想比较符合。
在参加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的活动时,陀思妥耶夫斯基时常被小组左翼的核心人物斯佩什涅夫坚毅果敢的个性所吸引,目光投向当时种种的社会问题,但这个他“自己的靡非斯特”2并没有令他改变立场,从而同意“手持武器”进行战斗。
时任小组成员的天山斯基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陀思妥耶夫斯基从来不是,也不可能是革命者。
3陀思妥耶夫斯基真正走向前台,作为作家精神世界的决定性因素突显出来,是在“假死刑”4之后。
少年陀思妥耶夫斯基仅是被动地接受了师长灌输的理念,并没有经过血水、泪水、汗水的浸泡而真正地将上帝植入内心。
而在谢苗诺夫校场上面临性命攸关的时刻,他的心才真正地贴近了上帝。
受难即救赎——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中的人性和宗教思想
余 洁[摘 要]19世纪中后期,俄国正处于社会、政治变革的风云诡谲之中,也正是在这样的巨变中诞生了一批不朽的优秀作家,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是其中的一位。
作为一名作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具有文学巨擘共有的特质:通过一件事和一群人的描述折射整个社会乃至全人类的共性。
小说《罪与罚》仅以一个犯罪事件作为贯穿全文的主线,但却承载了当时俄国社会各阶层庞大纷繁的怪状与众多奇崛诡异的思想,既有人物代为叙述的社会思想也有作者自己的思想,其中“受难即救赎”这一看似矛盾的思想恰是作者对人性与宗教最透彻的揭示。
[关 键 词]《罪与罚》;伟人思想;人性的两重性;苦难意识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国文学史上众多优秀的作家和思想家之一,他的《罪与罚》是一部集犯罪学、社会心理和宗教信仰为一体的巨著,它经受住了时代的洗礼并被世人推崇为经典,正是由于它具有一些超越时代的人类的共性思想,在这些思想中尤以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人性和宗教的理解最为奥妙。
一、《罪与罚》的创作根据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说,一部作品的诞生,尤其是现实主义的作品,社会时代以及作者的经历必定会对其施以不可抗拒的影响,《罪与罚》也不例外。
陀思妥耶夫斯基生于莫斯科的一个医生家庭,在16岁刚经历母亲去世后,和哥哥一起被送到彼得堡学习。
小说中的主场景位于俄罗斯的圣彼得堡一处脏乱、光怪陆离、充斥着贫穷与疾病的街区,这样的地方是滋生罪恶的温床。
当时俄国的贫苦民众普遍带有麻木的绝望,而俄国的贵族和上层阶级却过着纸醉金迷、纵情声色的生活,作者通过卡捷琳娜·伊万诺夫娜的死前疯语一笔勾勒,那是一个已经没落的昔日贵族向整个上层社会的控诉,然而也是一种怀念。
全书从开头到结尾都是处于这样的一个没有出路的社会大环境中,城市中的中下层人民尚且如此,可想而知当时整个俄国的社会是多么压抑与黑暗。
这些林林总总的社会丑状给少年和青年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与大城市下层人民的接触也给他极大的感触,他始终对下层人民保持着同情与怜悯。
《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思考》
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思考引言在文学史上,列夫·托尔斯泰和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无疑是两位伟大的作家。
除了他们在文学上的杰出贡献外,他们对宗教也产生了深刻的思考和影响。
本文将探讨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宗教的态度以及他们各自的宗教观念。
托尔斯泰的宗教思考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同时也是一个虔诚信仰着东正教的人。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托尔斯泰开始对传统宗教有所怀疑,并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宗教观念。
他强调人类内心深处存在着一种绝对道德标准,这种道德标准可以超越任何具体宗教信仰。
托尔斯泰认为真正的宗教应该是基于爱、公正和关注弱者的道德原则。
他的宗教思考对后来的非暴力抵抗运动和社会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思考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另一位杰出的俄国作家,他对宗教问题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陀思妥耶夫斯基曾经是个激进分子,但在被流放到西伯利亚期间,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人类本性和神的认识。
他坚信真正的爱和道德只能从信仰上帝中获得,并发展出了一种与世界观、人类存在和个体救赎相关的复杂宗教哲学。
他通过小说《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等作品探讨了人类道德、罪恶、心灵挣扎以及信仰上帝所带来的拯救。
对比与共通之处虽然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宗教观念上有所不同,但二者都关注人类内心深处的道德和精神层面。
他们对宗教的思考都与现实生活、社会问题以及个人挣扎紧密相关。
此外,二者都对正统宗教抱有怀疑态度,认为真正的信仰应该超越教义和仪式。
结论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探讨了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思考。
尽管他们的观点可能有所不同,但这两位伟大作家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对宗教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
他们的作品激发了读者去思考人类道德、信仰以及个人对于上帝存在等问题,并且在文学和哲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字数:308)。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总结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总结陀思妥耶夫斯基(Fyodor Dostoevsky)是19世纪俄国文学界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也是现代心理学和哲学的先驱。
他的作品通常以深刻的心理分析和对人类本性的探讨而闻名。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涉及伦理道德、政治体制、宗教信仰以及人类自由和责任等广泛的主题。
以下是对陀思妥耶夫斯基思想的简要总结。
陀思妥耶夫斯基关于人的本质和人性的探讨是他思想中的核心。
他认为人类是一个矛盾的存在,既有着光明的一面,又有着黑暗的一面。
他相信人性中存在着道德和道德败坏的斗争,人们既有着无私和善良的一面,也有着自私和邪恶的一面。
他的作品中经常探讨犯罪、罪恶和罪犯的心理,揭示了人的复杂性。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看来,个体的存在是至关重要的。
他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并且具有无限的尊严和价值。
他反对将个人简化为社会的一部分,强调每个人应该被视为独立的个体,而不是集体的一员。
他的作品中经常展现了个体对抗社会压力和剥夺的斗争。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政治观点是复杂而多样的。
他曾在晚年的作品中对民主进行了批判,认为它容易导致无聊和平庸,但同时也反对专制主义和独裁统治。
他强调政治制度的重要性,但也认识到一个政治制度无法解决所有问题,人们应该更多关注内心的自由和个人的责任。
宗教在陀思妥耶夫斯基思想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他的作品中经常探讨宗教信仰、罪恶和救赎。
他认为宗教是人们寻求意义和真理的途径之一,它可以给予人们希望和灵性满足。
他相信没有宗教信仰的社会将陷入道德的崩溃和精神的病态。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也强调了个人的自由和责任。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责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且应该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
他反对将责任转嫁给外部条件或他人,强调每个人应该主动地去塑造自己的命运。
另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还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他认识到人是社会性动物,强调爱与互助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互相理解和尊重,人们才能建立起真正的联系和团结。
总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是丰富多样的,涉及众多的主题和问题。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谁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谁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家,他的作品享誉世界,是一位闻名世界的俄国大文豪。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简介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是19世纪群星灿烂的俄国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与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人齐名,是俄国文学的卓越代表,他所走过的是一条极为艰辛、复杂的生活与创作道路,是俄国文学史上最复杂、最矛盾的作家之一。
即如有人所说“托尔斯泰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广度,陀思妥耶夫斯基则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深度”。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平简介陀思妥耶夫斯基生平可谓是十分坎坷,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年轻的时候,父母因病先后去世,他成了孤儿。
而他的文学之路则是在他22岁的时候从军事院校毕业之后开始的。
而他拥有才华的同时,他的运气也非常好。
他的第一部作品《穷人》一经问世就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按理来说,这样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生平应该是非常顺畅的。
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事,却造成了他创作风格的极大的变化。
陀思妥耶夫斯基28岁的时候,因为一场政治活动被判处死刑,虽然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执行,但是却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又被强迫从军,服刑十年对他的应此昂非常大。
直到他39岁的时候才被允许返回家乡,第二年,陀思妥耶夫斯基便完成了他重的自由后的第一部作品——《被侮辱与被损害的》。
可灾难并没有远离他,在他43岁的时候,他心爱的妻子和他尊敬的兄长相继死亡,对他造成了极大的打击。
而他享誉世界的《罪与罚》却是在他65岁迫于生计得时候所写成的。
陀思妥耶夫斯基60岁的时候为了完成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第二部,因为一次意外而死亡。
陀思妥耶夫斯基生平是非常坎坷的,这也是他的作品在后期越来越现实悲观的原因。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成就陀思妥耶夫斯基成就主要体现在文学上,他的作品深受世人的瞩目。
如果将他的写作过渡段算作是一个时期的话,那么可以将他的创作划分为三个时期,前期、过渡期以及后期。
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中的宗教问题研究
目录一、《圣经》表达的宗教思想 (1)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宗教观念 (2)(一)救赎意识 (2)1.苦难 (3)2.忏悔 (4)3.博爱 (4)4.宽容 (6)(二)基督教的爱 (7)三、总结 (7)参考文献 (9)一、《圣经》表达的宗教思想要想透彻分析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宗教观念,就必须谈到基督教的圣典——《圣经》。
纵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所有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其表现的宗教观念与《圣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所以,我们从《圣经》入手来综合探讨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打烙着陀氏独特观点的宗教信仰。
《圣经》是一本记录着上帝所说的话以及上帝借灵感所赐予人类默示的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旧约》和《新约》。
它作为千百年来的经典,是所有基督教徒必不可少的读物,是他们信仰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是他们人生价值观存在的根据。
它如海边的灯塔一般,在生活上指导着基督教徒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在意识上救赎基督教徒的灵魂,指引他们从地狱走向天堂。
基督教徒信仰上帝,他们以《圣经》为教义,一方面使自己的灵魂得到拯救,但另一方面还肩负着荣誉上帝的责任和义务,他们传播上帝的“福音”,让所有人类都能得到拯救,即学者们所说的“普世情结".《圣经》作为千百年来永垂不朽的书目,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发行量最大、翻译成语言种类最多的书。
而《圣经》在有信仰的人心中,不仅仅只是一本给历世历代解读的经书,更是一本超越所有的书,凌驾于一切书籍以上的经书,是“书中之书".众所周知,《圣经》向教徒们传达的核心思想是:救赎意识、世界大同意识以及博爱意识。
在这部圣典中,“耶稣(或者说上帝)是一切”:它虽然是不能被看见、不能被触碰的无法感知者,却是处处存在的。
它是世界万物的统治者,代表着最高程度的善。
它之所以要使人类消亡,是因为人世间充满了肮脏和丑陋,这样做的意义在于洗涤一切丑恶和污浊,追求原始本能的人性和善.《圣经》里的耶稣虽然不是人性的具体所指,但它是凌驾于人性上面的,是一个能够操控、辨别人性的万能存在者,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认为是道德本体.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一名信仰三大基督教派别之一——东正教的俄国作家,他用笔杆子记录斯拉夫民族的苦难历程和奋斗的血泪史,记录斯拉夫民族在东正教影响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规范以及思维方式。
陀思妥耶夫斯基个人介绍
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于一个中产 阶级的家庭,父亲是一名医生。 他自幼喜爱文学,爱好阅读俄罗 斯文学作品。在莫斯科大学学习 期间,他接触到了西欧启蒙思想, 并参加了革命活动。由于参与反 抗政府的活动,他被捕入狱,并 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劳改营。在狱 中,他经历了艰苦的生活和疾病, 但这段经历也使他深刻地认识到 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黑暗面
陀思妥耶夫斯基个人介绍
总之,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位伟大的作家、思想家 和文化领袖
他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和深刻的思想,为人类精神 生活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的作品和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俄国文学和文化的发 展,也对世界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THANKS !
出狱后,陀思妥耶夫斯基继续从 事文学创作。他的早期作品主要 是描写下层人民的苦难和挣扎, 如《穷人》、《罪与罚》等。这 些作品表现了主人公在极端困境 中的精神世界和心理变化,深刻 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残 酷性
陀思妥耶夫斯基个人介绍
晚期的作品《卡拉马佐夫兄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俄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这部小说通过一个家庭的故事,展示了俄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作品中的主人公们面临着道德、 家庭、社会等问题,他们的行为和决定也引发了深刻的思考
除了文学作品,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也具有重要价值。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人在面对 困境时也会表现出邪恶的一面。他认为,只有通过自我完善和道德修养,人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和 幸福。他还提出了"复调小说"的概念,即在小说中让多个声音和主题同时出现,互相交织和对话, 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和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俄国文学和文化的发展,并对世界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在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他被认为是一位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学大师, 与托尔斯泰并列被誉为俄国文学的巨匠
从人物形象中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思想
从人物形象中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思想作者:段小青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02期摘要:本文以陀思妥耶夫斯基具有代表性的三篇作品为基础,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思想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是由自身的各种矛盾体所催生的,他既怀疑上帝的存在,同时又对宗教表现了一种痴狂。
上帝也许不能拯救我们,但我们可以通过爱来自救,只有通过苦难的净化、爱的洗礼,人类方能得救。
关键词:陀思妥耶夫斯基;人物;宗教;爱中图分类号:I0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5-0081-02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国乃至世界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是人类苦难的代言人,他是宗教问题的苦苦追问者。
正如赫尔曼·海塞在《或欧洲的没落》一文中所说的:“在神圣幻想的沉醉中,行走在深渊之上”,①正可以用来形容陀思妥耶夫斯基,他正是在宗教问题中无法自拔,沉湎于人类的心灵世界,同时又在现实世界的深渊里苦苦拷问人类的灵魂。
陀思妥耶夫斯基毫无疑问是一个具有浓厚宗教意识的作家,前苏联评论家别而嘉耶夫曾在其著作《俄罗斯思想》中曾提到:“19世纪俄罗斯思想和宗教探索的重要人物不是哲学家,而是小说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
” ②宗教是个很复杂并且难以阐述清楚的问题,陀氏在思考宗教问题的时候有着他自己独特的方式和语言,他试问过假如上帝不存在世界会怎样,他挖掘过人类的潜意识和犯罪心理,他同情拉斯科尔尼科夫并最终让他得到宗教的救赎,他也高度赞美梅斯金的崇高基督形象,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他还在追问上帝是否存在的问题,当佐西马长老身体出现腐烂的时候,当阿廖沙陷入困惑的时候,陀氏坚信爱才是让我们得到救赎的方式。
一、《罪与罚》中的拉斯科尔尼科夫、索尼娅的救赎之道拉斯科尔尼科夫思索历史人物的时候,发现上帝的无能为力,他只有做个像“拿破仑”那样靠流血和暴力,凌驾于凡人之上才能建立人类的良好秩序,“人类社会中绝大多数的这些恩人和建立者都是非常可怕的刽子手。
解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痴中的宗教与人性之争
解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痴中的宗教与人性之争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经典小说《白痴》中,宗教与人性之争是一个重要而引人深思的主题。
小说以智者穆尼亚的视角展开,他作为一个心地善良但智力有所欠缺的年轻人,成为了人们对宗教与人性问题的集中体现。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之一是尼古拉·帕夫洛维奇·梅尔霍夫,一个具有疯狂个性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式人物。
梅尔霍夫始终坚信自己是上帝的使者,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言行来改变人们的生活。
他对宗教有着极其独特的理解,将其视为人类从恶行转向善行的唯一途径。
然而,在小说中,宗教并非是解决一切问题的银弹。
用穆尼亚的话来说,梅尔霍夫“天赋异禀,然而不能被人们所接受”。
他坚信自己能够成为人们的精神引导者,却在他的行为中体现出某种程度上的白痴。
穆尼亚对宗教怀有敬畏之心,但他对梅尔霍夫的信仰存在着深深的怀疑。
他所感到的宗教信仰与现实生活之间的隔阂,使他陷入了深深的困惑。
这个问题在小说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探讨,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其他人物的经历来呈现宗教与人性之争。
例如,伊万·伊利奇·谢尔盖耶维奇是一个虚无主义者,他对宗教持否定的态度,并且将人性看作是自私和邪恶的根源。
谢尔盖耶维奇认为宗教只会极大地限制人们的自由。
在小说的尾声,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穆尼亚和谢尔盖耶维奇的对话来表达他对这一问题的立场。
穆尼亚相信,宗教不仅具有改变人们行为的力量,同时也能够给人带来心灵的安宁和满足。
谢尔盖耶维奇则坚信人性本质上存在着邪恶和自私,而宗教只是一种对人性的妄想。
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这两个角色的对话将宗教与人性之争推向了高潮。
他并没有简单地给出答案,而是向读者留下许多思考的空间。
他提出了一系列深入而复杂的问题:宗教是否真能够改变人性?人性本身是否偏向于邪恶?宗教和人性之间是否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通过《白痴》中的描写,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文学的长河中永垂不朽。
他将宗教与人性之争以深刻而又引人入胜的方式展现在读者面前。
陀思妥耶夫斯基与俄罗斯宗教人类学
陀思妥耶夫斯基与俄罗斯宗教人类学王志耕(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300071)摘 要:陀思妥耶夫斯基继承了俄罗斯文化中既有的宗教人类学观念,将解读人的奥秘视为自己的使命,又以艺术探索的形态建立起自己的人类学体系,其中包括:肯定人的神性,通过对“自由”概念的解读说明人的形而上存在状态,并试图提出一个最终解决现世之恶的拯救方案。
尽管这一思想因其宗教绝对性而无法具备实际意义,但它却丰富了俄罗斯思想和整个人类的精神宝库。
关键词:陀思妥耶夫斯基;宗教人类学;神性;自由中图分类号: H106.99 文献标识码:A陀思妥耶夫斯基在18岁的时候就说:“人是一个秘密。
应当猜透它,即使你穷毕生之力去猜解它,也不要说虚度了光阴;我正在研究这个秘密,因为我想做一个人。
”(Ф.М.Достоевский 1985:63)从此之后,他真的以自己毕生的文学实践去探索人的奥秘,在这一过程中,他继承了俄罗斯既有的宗教人类学资源,并以自己的创作丰富与助成俄罗斯现代正教人类学观念的确立。
如正教思想家别尔加耶夫所说:“陀思妥耶夫斯基首先是一个伟大的人类学家,一个研究人性及其隐秘的专家。
他的全部创作都是人类学的尝试和体验。
陀思妥耶夫斯基不是一个现实主义艺术家,而是一个实验者和人性的经验形而上学的创造者。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全部艺术都在于人类学探索与发现的方法。
”(Н.А.Бердяев 1994:152)一应该说,在俄国的文化传统中并没有形成自己完整的人类学观念,基督教义中对统一性(единство)的强调往往将个体的人消解于无形。
但是,如森科夫斯基所说:“如果一定要给俄罗斯哲学做出某些总体定性(就其自身而言将无法做得准确周延),我首先会推举出俄罗斯哲学探索中的人类中心主义(антропоцентризм)。
俄罗斯哲学不是上帝中心主义(теоцентризм)的(尽管其代表人物中有很大一部分具有浓重的宗教品性),也不是宇宙中心主义(космоцентризм)的(尽管自然哲学问题很早就引起了俄国哲学家的兴趣),俄罗斯哲学占主导地位的命题是关于人的,关于人的命运与历程,关于历史的意义与目的。
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中的宗教问题研究
目录一、《圣经》表达的宗教思想 (1)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宗教观念 (2)(一)救赎意识 (2)1.苦难 (3)2.忏悔 (4)3.博爱 (4)4.宽容 (6)(二)基督教的爱 (7)三、总结 (7)参考文献 (9)一、《圣经》表达的宗教思想要想透彻分析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宗教观念,就必须谈到基督教的圣典——《圣经》。
纵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所有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其表现的宗教观念与《圣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所以,我们从《圣经》入手来综合探讨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打烙着陀氏独特观点的宗教信仰。
《圣经》是一本记录着上帝所说的话以及上帝借灵感所赐予人类默示的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旧约》和《新约》。
它作为千百年来的经典,是所有基督教徒必不可少的读物,是他们信仰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是他们人生价值观存在的根据。
它如海边的灯塔一般,在生活上指导着基督教徒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在意识上救赎基督教徒的灵魂,指引他们从地狱走向天堂。
基督教徒信仰上帝,他们以《圣经》为教义,一方面使自己的灵魂得到拯救,但另一方面还肩负着荣誉上帝的责任和义务,他们传播上帝的“福音”,让所有人类都能得到拯救,即学者们所说的“普世情结”。
《圣经》作为千百年来永垂不朽的书目,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发行量最大、翻译成语言种类最多的书。
而《圣经》在有信仰的人心中,不仅仅只是一本给历世历代解读的经书,更是一本超越所有的书,凌驾于一切书籍以上的经书,是“书中之书”。
众所周知,《圣经》向教徒们传达的核心思想是:救赎意识、世界大同意识以及博爱意识。
在这部圣典中,“耶稣(或者说上帝)是一切”:它虽然是不能被看见、不能被触碰的无法感知者,却是处处存在的。
它是世界万物的统治者,代表着最高程度的善。
它之所以要使人类消亡,是因为人世间充满了肮脏和丑陋,这样做的意义在于洗涤一切丑恶和污浊,追求原始本能的人性和善。
《圣经》里的耶稣虽然不是人性的具体所指,但它是凌驾于人性上面的,是一个能够操控、辨别人性的万能存在者,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认为是道德本体。
陀思妥耶夫斯基
生平及创作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经济状况就 如他的身体一样始终不佳,甚至可 以说从未摆脱过贫困。1864年4月, 他的前妻病死,3个月后其兄长米 哈伊尔也撇下一家老小辞世。杂志 亏损,负债累累,《时代》停刊, 债务更压得他抬不起头。身心疲惫, 尤其癫痫顽症频繁发作,苦不堪言。 为了躲避,他干脆偕新婚妻子于 1867年再度出国,在异邦过了4年 漂泊的生活。这4年里,他创作了 揭示资本主义条件下金钱的强大威 力、表现旧道德原则破产的重要长 篇小说《白痴》;另外还完成中篇 小说《永久的丈夫》(1870)、长 篇小说《群魔》(1872)等。
《罪与罚》Преступление и наказание
小说描写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受无政府 主义思想毒害,认为自己是个超人,可以为所 欲为。为生计所迫,他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婆 1 阿廖娜和她的无辜妹妹莉扎韦塔,制造了一 起震惊全俄的凶杀案。经历了一场内心痛苦的 忏 V悔后,他最终在妓女索尼雅姑娘的规劝下, 投案自首,被判流放西伯利亚。作品着重刻画 主人公犯罪后的心理变化,揭示俄国下层人民 的苦难生活。
通俗地说,似乎作者让 任何一个人都发表自己 的看法、表明自己的立 场,但更主要的是兹众 多的声音并不分主次。
与传统小说写作一般将 一个主导的声音统摄全 局的做法划出了界限。 这种复调模式在《地下 室手记》中奠定了基础, 《罪与罚》是典型范例。
马美拉多夫任酒精麻 醉自己而置妻儿忍饥挨饿 于不顾;索尼娅美丽善良、 洁身自好,为家人活命却 不得不向公众出卖肉体; 杜尼娅天生丽质,心比天 高,终究准备嫁与令人恶 心的庸俗无赖;拉斯柯尔 尼科夫本好学上进、颇具 正义感,竟落得个杀人凶 手:这都是由于无路可走。 在这样的极端频发和不健 康的社会物质与精神环境 里,人的天性遭到扭曲。
以“宗教大法官”三章为据探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自由思想
基 的 自 由主 题最 终 将 如 何 着 落 ?小 说 主人 公 在 《 卡拉 马佐夫 兄弟》 第二部 第二 卷 的《 兄弟 俩互 相 了解》 《 、 叛逆》、宗 教大法官》 《 三章最 为集 中地 讨 论 了“ 自由” 的问题 , 对此 的文 本 分析 也透 视 出陀
思妥耶夫 斯基 自由思想 的基本 逻辑结 构 。
tedu l eq ie f i nt H l oh n e g u d et r ihC r t h obe n ur s f ai saa drl i s u g e r h s. i oY a o a io j o bt i
Ke o d : r e o Reii u u g Mi ce G d Ma y w r s Fe d m l o sJ d e g r l o — n a ・
91 56 7 @ q c n 9 11 1 q. o
陀思妥 耶夫 斯基 的《 拉 马佐 夫 兄 弟 》 但 卡 不 是作 为文学作 品飨于读者 , 而且还激 发 了哲 学界 、 宗教 界 的巨大 热情 , 问世 百 余 年来 对之 的研 究 作 品层 出不穷 、 为 大观 , 蔚 近些 年来 依然 热 度不 减 。 然 而大 家 不 约 而 同地 都 会 关 注 《 拉 马佐 夫 兄 卡 弟》 中的 自由命题 。别 尔嘉 耶夫 曾 有这 样一 段 评
o u a ’ x t c a pi t e let og es e f u so s Icntue ei e a sbet f f m n S ie e, ni l a v u ru ht i s et n .t os t st t l u j h e sn m ci c h h r oq i it h n r n co
宗教人本主义语境下的陀氏文学作品分析
就在于 , 这个道德规范承认个别 ‘ 不平凡的人物 ’ 、 ‘ 命 运主宰者 ’ 有权 自由地 、 随心所欲地 ‘ 创造 ’ 历史 , 即使流血和作恶也在所不 惜。” 在这种“ 超人 哲 学 ” 的推 动 下 , 他 动 手 杀 死 了贪 婪 凶 狠 放 高 利贷 的老太婆阿廖 娜 , 在恶 的作祟下 , 他失去理智地把无辜 的丽 萨维 塔( 阿廖娜 的妹妹 ) 也一起 杀死了。如果说阿廖 娜的死是罪 有应得 , 那么丽萨维塔的死则属于意料之外情理之 中: 对丽萨维 文章 中就提到 : “ 他所 爱的首 先是人 类活 生生 的无处 不在 的灵 塔 的杀害并非一个偶然 穿插 的情节 ,它说 明以暴制 暴并不能根 魂, 他所 信仰 的是 , 我们都是 上帝 的人类 , 他相信 的是人类灵 魂 除恶 反 而 有 可 能 产 生新 的罪 恶 。拉 斯柯 尔尼 科 夫 为 自己辩 解 道 : 的 无 限 力 量 ,这个 力 量将 战胜 一切 外 在 的暴 力 和 一切 内 在 的 堕 “ 我没有 杀人 , 我杀死 的是原则 ! 原则倒是被我杀死 了, 但是我并 落。 他在 自己的心灵里接受 了生命 中的全部的仇恨 . 生命的全部 没有跨过去 , 我仍旧停留在这一边” 。他想从历史 和现实中寻找 重负和卑鄙 , 并用无限 的爱 的力量战胜 了这一切 , 陀思 妥耶夫斯 杀人 的依据 , 以取得 心理平衡 , 结果 却饱受 良心的折磨——“ 自 基在所有 的作品里都 预言了这个胜利。在灵魂里 , 他看到了能冲 我的追寻总是 以难 以满足的悖论而告结束” 。 破 人的任何 无能 的神性力量 , 因此 , 他认识 的是上帝 和神人 。上 小说《 群 魔》 承接着《 罪与罚》 主题 的同时就善恶论题 进…步
善 恶并不绝对 , 探 索人性 中的矛盾之 处以及人在历经痛苦挣扎之后 的精神成长是 陀思妥 耶夫斯基力 图表 现的文学主题之一。文章从
宗教文化语境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
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表达了他对信仰的执着追求和理解,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信仰表达
宗教意识与信仰表达
04
宗教文化语境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分析
宗教意识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罪与罚》中深入探讨了宗教意识对人物心理和行为的影响。他描绘了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在无神论和有神论之间的挣扎,以及这种挣扎如何导致他的犯罪和痛苦。
人物塑造与心理描绘
叙事结构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叙事结构独特,常常打破传统的线性叙述方式,采用倒叙、闪回等手法,赋予故事深远的象征意义。
时间设置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故事时间设置灵活,既关注当下,又追溯过去,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成长历程置于时空交错之中。
叙事结构与时间设置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宗教色彩,他以信仰为指引,探讨了善恶、罪赎等宗教主题。
研究不足与展望
02
对于宗教文化语境下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的深入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和更细腻的文学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
03
随着文学理论和方法的不断发展,对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的研究也需要不断更新和拓展,为文学研究提供更多的启示和思考。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宗教文化语境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诗学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也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深入剖析。
研究结论
01
尽管已经有很多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的成果,但还有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如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与现代主义文学的关系、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区别等。
宗教文化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占据重要地位,探究其宗教文化语境下的诗学具有重要意义。
宗教人本主义视野中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宗教人本主义视野中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王志耕
【期刊名称】《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5(033)006
【摘要】陀思妥耶夫斯基继承了俄罗斯文化中既有的宗教人本主义观念,并遵循这一理念解析人的奥秘,因此其创作的基本原则是肯定人的神性,并通过对"自由"概念的解读说明人的形而上存在状态,并试图提出一个最终解决现世之恶的拯救方案.【总页数】6页(P21-26)
【作者】王志耕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3000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34
【相关文献】
1.《罪与罚》中的彼得堡宗教神话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信仰 [J], 吴倩
2.透过《宗教大法官》原型比对浅谈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思想探索 [J], 张一莹
3.从宗教人本主义角度看陀思妥耶夫斯基对纪德的影响 [J], 赵艳丽
4.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宗教文化分析 [J], 敬学涛;张帅臣
5.信仰的抉择与彷徨——浅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宗教观 [J], 马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宗教人本主义视野中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收稿日期]2005-09-15[作者简介]王志耕(1959-),男,河北伍丘人,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俄罗斯文学。
宗教人本主义视野中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王志耕(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300071)[摘 要] 陀思妥耶夫斯基继承了俄罗斯文化中既有的宗教人本主义观念,并遵循这一理念解析人的奥秘,因此其创作的基本原则是肯定人的神性,并通过对/自由0概念的解读说明人的形而上存在状态,并试图提出一个最终解决现世之恶的拯救方案。
[关键词] 陀思妥耶夫斯基;宗教人本主义;神性;自由[中图分类号] I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5674(2005)06-0021-06陀思妥耶夫斯基声称自己的创作作为最高的现实主义,就是探寻/人身上的人0,为达到这一目的,他以自觉的俄罗斯文化人格继承了本土固有的宗教人本主义观念,并以自己的创作丰富了这种人本主义思想,助成了俄罗斯现代正教人类学观念的确立。
如正教思想家别尔加耶夫所说:/陀思妥耶夫斯基首先是一个伟大的人类学家,一个研究人性及其隐秘的专家。
他的全部创作都是人类学的尝试和体验。
陀思妥耶夫斯基不是一个现实主义艺术家,而是一个实验者和人性的经验形而上学的创造者。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全部艺术都在于人类学探索与发现的方法。
0[1](P152)一应该说,陀思妥耶夫斯基之前,在俄国的文化传统中并没有形成自己完整的人类学观念,但对人类精神性存在的格外关注却显示出其对基督教原初教义的继承,这也是它将自己所持守的信仰称为/正教0的原因之一。
20世纪流亡哲学家森科夫斯基说:/如果一定要给俄罗斯哲学做出某些总体定性,)))就其自身而言将无法做得准确周延,)))我首先会推举出俄罗斯哲学探索中的人类中心主义。
俄罗斯哲学不是上帝中心主义的(尽管其代表人物中有很大一部分具有浓重的宗教品性),也不是宇宙中心主义的(尽管自然哲学问题很早就引起了俄国哲学家的兴趣),俄罗斯哲学占主导地位的命题是关于人的,关于人的命运与历程,关于历史的意义与目的。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人本思想
作者: 周丹
作者机构: 南昌大学文学院,江西南昌330047
出版物刊名: 江西社会科学
页码: 60-62页
主题词: 上帝;人;家教人本思想
摘要:上帝是否存在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都在求索的问题,但人是陀氏宗教视界的中心.陀氏不懈地探究上帝和人的本质及生存的关系,形成其独特的宗教人本思想.他认定,人对上帝的否定将会导致人的毁灭,使人类遁入虚无.依靠上帝是人走向未来的唯一道路,但上帝并不充当人类现实生活的救世主.上帝是人的内在神性的源泉,只有以信仰为纽带,人才能沐浴上帝之光,禀承上帝的神性,消除人自身的局限性,实现人的真正本质,获得精神的复活,建设新的人类世界.。
《宗教文化语境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博士学位论文)
作者: 王志耕
出版物刊名: 当代作家评论
摘要: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及诗学原则对当代世界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但在以往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研究中缺少对其诗学原则从俄国的宗教文化角度进行批评的实践。
本论文将运用文化批评的方法 ,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诗学原则置入俄国的文化语境中进行考察 ,寻找出两者之间的联系。
俄国从十世纪“罗斯受洗”以降 ,未能像西欧那样经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世俗化过程 ,因而保持了早期基督教的主要文化特征。
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是在这一语境中形成其宗教观的 ,这种宗教观以东正教为基础 ,但融入了他自身的特殊体验 ,除了对某些主要教义的接受之外 ,还包括对上帝的辩证体认、神正论思考 (对自身怀疑的回答 )、对人的内在神性的肯定、对普世宗教的乌托邦理想等 ,这些思想是构成其诗学原则的制约因素之一。
如 :一 ,神正论与现实主义原则 :陀思妥耶夫斯基真切体验了现实的苦难 ,同时他又笃信基督 ,他试图以“神正论”来解决信仰与现实的矛盾 ,但却把思想的悖谬留给了艺术表现 ,在创作上体现出正视苦难、直面罪恶等特色 ;
二 ,“人身上的人”与“人的内在神性”。
三 ,“众声喧哗”与“聚合性”:“多声部”性已是公认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重要诗学原则之一。
四 ,历时性 ,共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5-09-15[作者简介]王志耕(1959-),男,河北伍丘人,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俄罗斯文学。
宗教人本主义视野中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王志耕(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300071)[摘 要] 陀思妥耶夫斯基继承了俄罗斯文化中既有的宗教人本主义观念,并遵循这一理念解析人的奥秘,因此其创作的基本原则是肯定人的神性,并通过对/自由0概念的解读说明人的形而上存在状态,并试图提出一个最终解决现世之恶的拯救方案。
[关键词] 陀思妥耶夫斯基;宗教人本主义;神性;自由[中图分类号] I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5674(2005)06-0021-06陀思妥耶夫斯基声称自己的创作作为最高的现实主义,就是探寻/人身上的人0,为达到这一目的,他以自觉的俄罗斯文化人格继承了本土固有的宗教人本主义观念,并以自己的创作丰富了这种人本主义思想,助成了俄罗斯现代正教人类学观念的确立。
如正教思想家别尔加耶夫所说:/陀思妥耶夫斯基首先是一个伟大的人类学家,一个研究人性及其隐秘的专家。
他的全部创作都是人类学的尝试和体验。
陀思妥耶夫斯基不是一个现实主义艺术家,而是一个实验者和人性的经验形而上学的创造者。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全部艺术都在于人类学探索与发现的方法。
0[1](P152)一应该说,陀思妥耶夫斯基之前,在俄国的文化传统中并没有形成自己完整的人类学观念,但对人类精神性存在的格外关注却显示出其对基督教原初教义的继承,这也是它将自己所持守的信仰称为/正教0的原因之一。
20世纪流亡哲学家森科夫斯基说:/如果一定要给俄罗斯哲学做出某些总体定性,)))就其自身而言将无法做得准确周延,)))我首先会推举出俄罗斯哲学探索中的人类中心主义。
俄罗斯哲学不是上帝中心主义的(尽管其代表人物中有很大一部分具有浓重的宗教品性),也不是宇宙中心主义的(尽管自然哲学问题很早就引起了俄国哲学家的兴趣),俄罗斯哲学占主导地位的命题是关于人的,关于人的命运与历程,关于历史的意义与目的。
0[2]第1卷第1部(P16)也就是说,在以基督教文化为主导系统的俄罗斯文化中,对人的关注是其核心内容。
如18世纪的宗教哲学家斯科沃罗达就已建立起自己明确的人类学观念,他将人视为存放/上帝火花0和/圣灵0的隐藏之所。
尽管他在人类本体论上是一个二元论者,即认为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着/神之国0和/恶之国0两种元素的争斗,但他对人自身神性始基的强调可称是俄罗斯特有的基督教人本主义的滥觞。
[2](P64-81)到了19世纪,由于西方哲学、尤其是德国哲学的影响,关注人类存在的命题延伸至对个体存在命题的关注。
然而德国唯心主义哲学的流入,使俄国人对人的理解更多地倾向于对人性恶的关注。
如谢林的恶本源说,他将恶的始基归于上帝,因而人作为上帝的造物也不可避免地接受了恶因。
因此,个体与恶便具有了密不可分的关系。
这一观点影响深远,如康#阿克萨科夫便宣称:/个性之始便是恶之始。
0[3](P34)另一方面,斯拉夫派往往把西方所理解的个体视为个体主义而加以否定。
如伊#基列耶夫斯基就把对西方的批判与对俄国社会的美化联系起来,他说:/基于西方文化的部分的、个性的独特意识,就像社会专制一样,在我们这里很少为人所知。
人属于世界,世界属于人。
土地私有在西方是个人权利的根源,在我们则是社会的属性。
个人不仅参与所有权,同样)21)第6期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l .62005年12月Journal of Jilin N ormal U niversity (Humanit ies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Dec.2005也,融入到社会的构成之中。
0[4](P148)在俄国第一个明确为个性辩护的是恰达耶夫。
作为一个宗教哲学家,他也强调普遍目标,但他认为个人应以其有限理性实现普遍理性或无限理性的目标,人的有限理性也已表明他是一种精神的存在,并在普遍目标的实现过程中获得自身充分的价值。
如他在5箴言集6说的,/毫无疑问,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人智慧在其自由天性的作用下应该获得解放,脱离泛世的理性,作为一个主体获得发展,从这一时刻起,充分的无知就会成为个人存在向普遍存在的不可避免的回归,堕落的-我.将再生。
,,在人们那赎罪的牺牲被带向各各他的那一天,世界的理性被放置进了个人的理性,并永久地在其中占据了一个位置。
从此之后,人便开始能动地具有了绝对的善和绝对的真理0。
[5](P118)别林斯基则从辩证的角度来看个人与整体的关系,他认为,/人民之外的个人是一个幻影,而个人之外的人民同样也是一个幻影。
两者互为条件。
人民是土壤,它蕴含着所有文化的生命汁液;个人则是这一土壤上的花朵和果实。
0[6]第10卷(P368)但在个性受到专制制度压抑的时代,他更为突出个性的重要,将其视为社会进步的促进力量,他呼吁道:/该是将不幸的人的个性从不合理现实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的时候了。
0[6]第12卷(P13)而赫尔岑面对黑暗的农奴制,主张在俄国恢复村社制度,从而给个性以充分发展的空间。
他说:/我们正在跨进的新时代的任务是,在科学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发展我们村社自治的成分,使个人获得充分的自由,绕过西方文化不可避免地盲目经过的那些过渡形式。
我们的新生活应当把这两种遗产融为一体,以使自由的个性挺立于大地之上,使村社成员成为充分自由的个体。
0[7]第14卷(P183)与这些无神论者殊途同归的是,著名神学家霍米亚科夫的人类学观点也带有明显的宗教辩证色彩。
他认为/单独的个性是极为脆弱的,是一种不可调和的内在无序0,只有在与社会整体建立的充满活力并具有健康道德的关系中,个性才能获得力量,即单独个性的价值体现在与/精神教会0的/聚合0之中。
[9](P279)我们应当看到,即使是阿克萨科夫等人所否定的也只是欧式的个体主义,而并非个性存在的意义,在这一点上,斯拉夫派与西欧派并无本质上的区别。
而在19世纪中后期,以索洛维约夫为代表的新派神学家开始以还原基督教义的主张建立一种正教人道主义,从而充分肯定了个性的神圣意义。
索洛维约夫在其著名的5神人类讲座6中否定了天主教对个性的漠视,他说:/天主教是最高的原则,是普遍原则,它要求部分的和单一的原则服从自己,要求人的个性服从自己。
但是,成了外部力量之后,它就不再是最高原则了,因此丧失了对人的个性的统治权利(因为人的个性拥有内在的力量),事实上的统治只能是暴力和镇压,这就引起了个性的必然的和公正的反抗,新教的意义及其合理之处就在这里。
0此后他明确提出:/绝对的神的原则与人的个性之间自由的、内在的联系之所以可能,只是因为人的这个个性自身有绝对的意义。
人的个性自由地、内在地与神的原则相连,只是因为人的个性自身在一定的意义上是神性的,或准确地说,参与神。
人的个性,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的个性,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现实的、活生生的个人,每一个个别的人都有绝对的、神性的意义。
基督教与当代世俗文明在这个论断上是一致的。
0[9](P16-17)洛斯基对索洛维约夫的评价是:/索洛维约夫的哲学就其性质来说乃是人本中心主义的。
人是受造物的顶峰,世界的再生是上帝与人一起实现的,而人同样体现着神的人性思想。
0[10](P130)对于5圣经6,尤其是5新约6中所体现出来基督教人类学思想,人们有一种习惯的错误理解,尤其是当我们在谈论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时,一般都认为,基督教把人视为上帝的奴仆,人在上帝面前是绝对服从的,人没有自己的意志,基督教伦理学以放弃自我的需求为至善,等等。
这其实并不是基督教的基本教义,而是历史教会的误导。
因为教会在历史的形成过程中逐渐成为了一种权力机构,而为了维持这一权力机构的运作,它必然也会像世俗政权一样,要创造一种有利于统治的学说。
并且较之世俗政权而言,教会建立这样一种学说有着天然的优越条件,他们可以借助上帝的名义将他们的思想塞进神圣教义之中。
而/人0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贬抑的。
别尔加耶夫指出:/历史上基督教的人类学在讲到人时几乎无一例外地将其说成有罪者,需要教他们学会如何救赎。
只有在尼斯的格列高利那里能够找到较为高深的关于人的学说,但在他那里,人的创造尝试仍)22)2005年12月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6期旧没有得到领悟。
0而真正的基督教/宣传的是人的上帝形象和上帝类似,以及上帝的人化。
关于人、关于人在宇宙中核心作用的真理即使在基督教之外被揭示出来时,它仍然有着基督教的根源,离开了基督教,这一真理便无法领悟。
,,把基督教与人道主义对立起来是错误的。
人道主义起源于基督教。
0[11](P127-128)二正因为有着这样的宗教人本主义文化基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才表现出了对人的浓厚兴趣,而当他面对人类信仰堕落的现实,更是以自己深刻的艺术表达昭示出了隐藏在/人身上的人0%%人的神性始基。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心目中,人民与正教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他说:/俄罗斯人民全部处于正教和正教的思想之中。
此外在他们的内心和手中别无所有%%当然也不需要别的,因为正教就是一切。
,,谁不懂得正教,谁就无论何时、无论如何也无法懂得人民。
0[12]第27卷(P27)不懂得人民也就不懂得人,当然也就无法弄懂人的奥秘。
因此,探索人的奥秘的前提是理解正教的人类学观念,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对此的归纳很明确:基督教的主要思想之一就是/承认人的个性及其个性自由0,[12]第23卷(P37)而人所秉有的这种个性便是由神性派生出的种种美好品性。
他在5作家日记6中曾讲述过他参加一次生日舞会的情景,他面对着舞厅中旋转的人群,突然由内心生出感叹:/如果所有这些可爱而可敬的客人哪怕只有一瞬间想到要成为一个真诚而质朴的人,)))那么这个令人憋闷的大厅将会一下子变成什么样啊?如果他们每个人突然间洞悉了这一秘密,那将会怎样?如果他们每个人突然间懂得,在他们身上蕴含着多少真情、尊严、最为真诚而发自内心的快乐、纯洁、高贵的情感、善良的愿望、智慧、(何等的智慧啊!)最为巧妙而最富感染力的机敏,这些就存在于他们每个人身上,毫无疑问,是在每个人身上!0陀思妥耶夫斯基这里所揭示的其实就是那个隐藏在/人身上的人0可能显现的现实品质。
但这个/人0是潜在的,是不断实现着的/人0,它不是当下显现与完成的,因为它的/上帝类似0决定着它仍是肩负/任务0的,是处在走向完善阶段的。
这一过程需要人的自省与努力,而这正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所忧虑的,因为人在历史尘灰的遮蔽下很难意识到这一点。
所以他同时说:/可敬的人们,在你们每个人身上,这些都存在和蕴含着,而你们不管哪个人,不管哪个人,都对此毫无觉察!啊,可爱的客人,我发誓,你们每一位先生和女士都比伏尔泰更聪明,比卢梭更富有激情,比亚西比得、唐璜、卢蕾齐娅、朱丽叶和贝雅特丽齐更富有无与伦比的魅力!你们不相信你们会如此之美吗?可我实话对你们说,无论莎士比亚,无论席勒,还是荷马,假如把他们放在一起,也不会找到任何像此刻在你们中间、就是在这个舞厅中可以找到的那种美好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