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案

合集下载

历史《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案范文

历史《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文化特点。

2. 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唯物史观。

二、教学内容:1. 远古居民的生活方式:采集、狩猎、渔猎、农耕等。

2. 远古居民的生产方式:石器、骨器、陶器、铜器等。

3. 远古居民的文化特点: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宗教信仰、艺术创作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远古居民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文化特点。

2. 教学难点:远古居民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发展的内在联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远古居民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文化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远古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

3. 讨论法:让学生探讨远古居民文化特点的成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远古居民的概念,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远古居民的生活方式:介绍采集、狩猎、渔猎、农耕等生活方式,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

3. 讲解远古居民的生产方式:介绍石器、骨器、陶器、铜器等生产工具,分析其技术特点。

4. 讲解远古居民的文化特点:介绍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宗教信仰、艺术创作等,展示相关图片或文物。

5. 讨论:让学生探讨远古居民生产方式与文化特点的内在联系。

6. 总结:概括远古居民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文化特点,强调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性、提问回答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通过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3. 小测验:设计相关的小测验,测试学生对远古居民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文化特点的理解和记忆。

七、教学拓展:1. 参观博物馆: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直观地了解远古居民的生产工具和文化遗产。

2. 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关于远古居民的课外书籍,深入了解更多内容。

3. 小组研究项目:让学生分组研究远古居民的不同方面,如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文化特点等,并进行展示。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案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案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的生活方式、文化特点和社会组织形式。

学习远古居民的历史背景和与他们相关的史实。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和文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和研究报告,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和尊重态度。

培养学生对远古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存智慧的感悟和思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远古居民的生活方式、文化特点和社会组织形式。

远古居民的历史背景和与他们相关的史实。

2. 教学难点:远古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的理解和描述。

远古居民的历史背景和相关史实的分析和解读。

三、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教学资源。

2. 图片和文物的展示材料。

3. 小组讨论和研究报告的评估表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远古居民的图片和文物,引起学生对远古居民的好奇心和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认为远古居民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他们是如何生活的?2. 教学内容与活动:使用教材或相关教学资源,介绍远古居民的生活方式、文化特点和社会组织形式。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图片和文物,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来理解远古居民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特点。

组织小组讨论和研究报告,让学生通过合作和交流来深入研究和理解远古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

3.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回顾和总结所学的远古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远古居民的生活智慧和生存技巧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我们应该如何学习和借鉴?五、作业与评价1. 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关于远古居民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的研究报告。

要求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2. 评价:通过学生的研究报告和小组讨论的表现来评估学生对远古居民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的理解和描述能力。

通过学生的参与和表现来评估学生对远古居民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的思考和反思能力。

六、教学延伸与拓展1. 相关史实与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远古居民的历史背景,如地理环境、气候变迁等因素对他们生活方式的影响。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案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案学科领域:历史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的生活状况和文化特点。

2. 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3. 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 远古居民的生活状况和文化特点。

2. 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1. 远古居民的文化特点的深入理解。

2. 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的历史和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案例。

2. 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和讨论题目。

3. 准备教学课件和教学道具。

学生准备:1. 对远古居民的历史和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2. 准备好笔记本和笔,做好笔记。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教师提出问题:“你们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了解多少?”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教师通过课件和讲解,向学生介绍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的生活状况和文化特点。

2.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远古居民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社会组织形态等方面的内容。

三、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提出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如:远古居民的饮食、居住、服饰等方面的案例。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四、小组活动(10分钟)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远古居民文化遗址进行研究。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了解遗址的历史背景、文化特点、保护状况等内容。

3. 每组向全班展示研究成果。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二、深入学习(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研究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的文化特点,如:艺术、信仰、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历史教案范文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历史教案范文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历史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生活的时间、地点和生活方式。

(2)掌握远古居民的生活方式、生产工具和文化特点。

(3)了解远古居民的历史地位和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图片,了解远古居民的生活环境。

(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远古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3)通过案例分析,学习远古居民的文化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的热爱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尊重祖先的态度。

(3)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分享和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远古居民的生活方式、生产工具和文化特点。

(2)远古居民的历史地位和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2. 教学难点:(1)远古居民的生产工具和文化特点的理解。

(2)远古居民历史地位和贡献的阐述。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文物等展示远古居民的生活场景。

(2)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认为远古居民是如何生活的?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远古居民的生活时间、地点和生活方式。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远古居民的生产工具和文化特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案例分析:(1)分析远古居民的文化特点,如陶器、玉器等。

(2)引导学生思考远古居民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5. 课堂小结:(1)总结远古居民的生活方式、生产工具和文化特点。

(2)强调远古居民的历史地位和贡献。

四、作业布置1. 绘制一幅远古居民生活场景的图画。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对远古居民的认识是否深刻。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恰当,学生参与度是否高。

3.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充实,学生对远古居民的历史地位和贡献是否明确。

4. 针对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自己在学习态度、参与度和表达能力方面的表现。

历史《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案范文

历史《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历史《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案范文学科领域:历史年级:七年级课时: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生活的时间、地点和生活方式。

(2)掌握远古居民的生活方式、生产工具、生产方式等。

(3)了解远古居民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艺术成就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远古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

(2)利用图片、资料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探讨远古居民的社会制度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热爱祖国的情感。

(3)培养学生学会合作、交流、分享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远古居民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

(2)远古居民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艺术成就。

2. 教学难点:(1)远古居民生产工具的制作和使用。

(2)远古居民的社会制度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远古居民的生活背景。

(2)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远古居民?他们生活在哪里?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远古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

(2)学生结合教材,总结远古居民的特征。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远古居民的社会制度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图片分析(1)教师展示远古居民的生产工具、生活场景等图片。

(2)学生观察图片,分析远古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远古居民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及其社会制度。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教材,总结远古居民的生产工具、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

2. 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远古居民的宗教信仰、艺术成就。

3.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编写关于远古居民的小故事,分享课后交流。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历史《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案范文

历史《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以及文化特点。

2.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远古居民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远古居民的生活环境:地形、气候、资源等。

2. 远古居民的生活方式:狩猎、采集、渔猎等。

3. 远古居民的文化特点:石器、陶器、骨器等生产工具;图腾、宗教、艺术等文化现象。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远古居民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以及文化特点。

2. 教学难点:远古居民文化特点的理解和把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远古居民的生活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远古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远古居民的概念,引发学生兴趣。

2. 讲授新课:(1)介绍远古居民的生活环境,如地形、气候、资源等。

(2)讲解远古居民的生活方式,如狩猎、采集、渔猎等。

(3)分析远古居民的文化特点,如石器、陶器、骨器等生产工具;图腾、宗教、艺术等文化现象。

3.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远古居民文化遗址,让学生深入了解其文化特点。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远古居民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5. 总结回顾: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远古居民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6.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课后搜集有关远古居民的资料,进行深入研究。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远古居民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以及文化特点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远古居民文化对现代社会影响的理解能力。

3.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实地了解远古居民文化遗址。

2. 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推荐学生阅读有关远古居民的书籍。

3. 举办主题班会或征文活动,让学生分享学习远古居民的感悟。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案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案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基本生活状况。

2.掌握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所代表的原始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

能力目标1.通过看图“对比一下,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和“想像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像能力。

2.通过思考探究“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

德育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类遗址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2.通过让学生查阅关于争夺北京人头盖骨的故事,培养学生珍惜、爱护和保护文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状况。

●教学难点充分利用图片资料,发挥学生的想像能力。

理解和掌握远古居民的生活。

●教学方法1.进述法。

对于课本上一些难度较大、定性的内容如“我国最早的人类”一目,“北京人的发现”一题,北京人群居生活原因,“氏族”的概念等,都适合采用此法。

2.比较法。

对于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状况,可以让学生通过看书和资料,再作比较从而得出结论。

3.课堂讨论法。

对于北京人会用火的问题在山顶洞人洞穴里发现鱼骨和海蚶壳等内容,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得出应有的结论。

4.课后读书法。

适宜于一些在课堂上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比如人类起源的种种传说,可以通过在课堂布置需看书目等方式,让学生课后自行解决,从而扩大知识面。

●教具准备1.自己制作或从其他渠道得到的原始人类图片。

2.投影仪。

3.北京人模拟石膏像(自己制作)。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语例示]自从有了人,就开始了人类历史。

人类社会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那么,最早的人类产生在什么地方,又是怎么样产生的呢?同学们,谁能告诉大家这个答案呢?请同学们看一下“导入框”中的内容,能否得到一些提示呢?[学生回答]答案一:上帝用泥土创造出世上第一个男人亚当,后又取其肋骨创造了女人夏娃,二人生活在伊甸园里,生活得非常愉快,后来,一条蛇引诱他们偷吃了树上的禁果,懂得了爱情,结为夫妻,有了羞耻感。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案设计-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案设计-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案设计-第一范文本课课件教学目标1.学问与力量:通过本课学习,让同学了解和把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基本生活状况及其所代表的原始社会历史进展阶段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分”和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培育同学的观看和想象力量;通过思索、探究“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培育同学独立思索和进行比较的力量;培育同学的阅读、识图和语言表达力量;要求同学熟悉:我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是世界上发觉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同学熟悉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类遗址是闻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同学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骄傲感,培育同学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状况。

难点:本课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把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历史挂图教学方法叙述法、比较法、争论法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老师活动同学活动预期效果同学们,这节课是大家进入学校以来的第一节历史课,对于历史,大家并不生疏通过书籍和影视剧我们了解了很多历史学问和历史故事,下面请大家说说你知道的历史学问、历史故事、历史人物。

自从有了人,就有了人类历史。

谁能告知大家最早的人类产生在什么地方,又是怎么样产生的呢?请大家看“导入框”中的内容。

那么,人类是怎样诞生的?历史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头的呢?关于人类的起源古今中外有很多漂亮的神话传奇,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奇呢。

谁能为大家叙述一下?有关人类起源,无论西方的上帝造人还是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都是神话传奇,那么人类究竟是怎样诞生的呢?人类社会的最初阶段究竟是怎样的?我国的历史毕竟可以追溯到什么时候?谁是祖国境内最早的居民呢?他们又是怎样生活的?今日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走进《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信任我们会找到答案的。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案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案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案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教学目标1. 了解我国远古时期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形态。

2. 掌握远古时期的文化特点。

3. 熟练掌握常见的考古文物名称和时间。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考古的概念、意义和方法。

2. 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特点。

3. 铜、青铜时代的特点。

4. 我国古代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色。

三、教学重点1. 了解我国远古时期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形态。

2. 熟练掌握常见的考古文物名称和时间。

四、教学难点1. 掌握远古时期的文化特点。

2. 熟练掌握常见的考古文物名称和时间。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结合图片、考古文物等讲解。

2. 示范法:让学生通过实物和图片了解并模仿远古时期的生活方式。

3. 组织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古文化遗址和博物馆。

六、教学具备1. 讲台2. 展示图片及资料3. 本地区的古文化遗址和博物馆七、教学步骤步骤一:教师介绍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

步骤二:讲解中国古代考古的概念、意义和方法。

(1)考古的概念考古是一门通过对过去人类活动的物质遗存进行系统的、科学的研究,来探讨历史文化的学科。

(2)考古的意义通过考古研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我国远古时期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形态,进一步推进人类文化的发展。

(3)考古的方法考古学家通过对古生物、古地形、古地貌、考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器物、古文字、史籍、地名及传统文化等多方面遗存进行较为精细和标本化的研究,以便更好地研究和了解古文化。

步骤三:讲解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特点。

(1)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是指人类使用石器的历史阶段,大约开始于200万年前的早中新世,结束于约1.5万年前的末次冰期。

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多为石核和石片,多为简单的工具。

(2)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是指人类使用石器的历史阶段,从约1.5万年前的末次冰期开始,直到大约4700年前(以中国为例),用铜出现之前的时期。

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多为器具,多为复合型工具。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案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案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祖国境内远古居民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2)掌握远古居民的主要历史贡献,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远古居民的生活状况;(2)运用多媒体手段,直观地展示远古居民的生产生活场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历史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2)引导学生尊重历史,珍惜现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远古居民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2)远古居民的主要历史贡献。

2.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远古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2)如何评价远古居民的历史贡献。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单元所学内容,对远古时期的人类有整体的认识;(2)提问: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有哪些,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是什么?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远古居民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远古居民的生活状况。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远古居民的历史贡献;(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分享。

4. 直观展示:(1)利用多媒体展示远古居民的生产生活场景;(2)引导学生感受远古居民的生活氛围,增强学习兴趣。

5. 总结提升:(1)教师总结远古居民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2)强调远古居民的历史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课后作业1. 结合教材,总结远古居民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2. 思考:远古居民的历史贡献对后世有哪些影响?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六、教学内容第六章:原始社会的生产方式1. 学习目标:(1)了解原始社会的生产方式;(2)掌握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

初中历史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历史教案范文大全

初中历史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历史教案范文大全

初中历史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生活的时间和地点;(2)掌握远古居民的生活方式、生产工具和文化特点;(3)了解远古居民的历史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实物等展示远古居民的生活场景;(2)运用比较法,分析不同地区远古居民的生产生活特点;(3)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探究远古居民的历史地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的热爱和自豪感;(2)培养学生珍惜和传承祖先文化遗产的意识;(3)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远古居民的生活地点、时间;(2)远古居民的生产方式、生活特点;(3)远古居民的文化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远古居民的生产工具的制作和使用方法;(2)远古居民的社会组织形态;(3)远古居民的历史地位及其评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远古居民生活场景的图片或实物;(2)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远古居民?他们生活在什么时代?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远古居民的生活地点、时间;(2)学生分享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讲解:(1)讲解远古居民的生产方式、生活特点;(2)讲解远古居民的文化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3)讲解远古居民的历史地位及其评价。

4.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远古居民的生产工具的制作和使用方法;(2)分组讨论远古居民的社会组织形态;(3)分组讨论远古居民的历史地位及其评价。

5.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看待远古居民的历史地位?四、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2. 结合教材内容,写一篇关于远古居民的小论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2. 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3. 学生对远古居民历史地位的认识和评价。

六、教学内容第六章:远古居民的文化与艺术1. 教学目标:(1)了解远古居民的文化与艺术成就;(2)掌握远古居民的艺术表现形式及其特点;(3)了解远古居民文化与艺术对后世的影响。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历史教案范文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历史教案范文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历史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国远古人类的主要代表及其生活状况。

2.培养学生通过史料分析,理解远古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

3.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我国远古人类的主要代表及其生活状况。

难点:通过史料分析,理解远古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图片: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山顶洞人化石等。

(2)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化石分别代表了哪些远古人类?他们生活在哪里?2.教学内容(1)北京人①介绍北京人的发现地点、生活年代。

②展示北京人的头盖骨化石,分析其特征。

③讲述北京人的生活状况,如:居住环境、食物来源、生产工具等。

(2)山顶洞人①介绍山顶洞人的发现地点、生活年代。

②展示山顶洞人的化石,分析其特征。

③讲述山顶洞人的生活状况,如:居住环境、食物来源、生产工具等。

(3)河姆渡人①介绍河姆渡人的发现地点、生活年代。

②展示河姆渡人的化石,分析其特征。

③讲述河姆渡人的生活状况,如:居住环境、食物来源、生产工具等。

(4)半坡人①介绍半坡人的发现地点、生活年代。

②展示半坡人的化石,分析其特征。

③讲述半坡人的生活状况,如:居住环境、食物来源、生产工具等。

3.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思考:远古人类的生活环境与现在有什么不同?(2)讨论:远古人类是如何适应恶劣环境的?4.课堂小结(2)强调远古人类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5.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查阅资料,了解其他远古人类的生活状况。

四、教学反思1.加强与学生互动,鼓励学生提问,提高课堂氛围。

2.注重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引导他们从史料中获取信息。

3.在讲述远古人类生活状况时,注意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感受历史的连贯性。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对我国远古人类的生活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培养他们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重难点补充:1.教学内容(1)北京人对话引导:同学们,你们知道北京人生活在哪个时代吗?他们是如何被发现的?补充: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到20万年前,他们是在北京周口店被发现的。

历史《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案范文

历史《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案范文

历史《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案范文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的历史背景。

2. 激发学生对远古居民生活的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远古居民的概念。

2. 阐述远古居民在祖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教学过程:1. 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向学生展示远古居民的生活场景。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称他们为“远古居民”?他们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3. 学生分享对远古居民的了解,教师总结并导入新课。

第二章:远古居民的生活环境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远古居民的生活环境。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尊重。

教学内容:1. 介绍远古居民生活的地理环境。

2. 分析远古居民如何适应和利用自然环境。

教学过程:1. 教师展示远古居民生活环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远古居民如何适应和利用自然环境。

第三章:远古居民的生产方式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远古居民的生产方式。

2. 培养学生对劳动的尊重和珍惜。

教学内容:1. 介绍远古居民的生产工具及生产方式。

2. 分析远古居民生产方式的特点及其影响。

教学过程:1. 教师展示远古居民的生产工具,引导学生了解其用途。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模拟远古居民的农业生产过程。

3. 各小组分享体验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四章:远古居民的生活方式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远古居民的生活习俗。

2. 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

教学内容:1. 介绍远古居民的生活习俗,包括饮食、住房、服饰等。

2. 分析远古居民生活方式的特点及其影响。

教学过程:1. 教师展示远古居民的生活场景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远古居民生活方式的特点及其影响。

第五章:远古居民的文化创造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远古居民的文化创造。

2. 培养学生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教学内容:1. 介绍远古居民的文化创造,包括绘画、雕刻、音乐等。

2. 分析远古居民文化创造的意义及其影响。

七年级历史上册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的生活状况;(2)掌握远古居民的主要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3)了解远古居民的社会组织形式和文明成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观察和分析远古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2)通过小组讨论,了解远古居民的社会组织形式和文明成就;(3)通过比较分析,认识远古居民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2)培养学生对远古居民的尊重和理解;(3)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二、教学重点:1. 远古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2. 远古居民的社会组织形式和文明成就;3. 远古居民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1. 远古居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2. 远古居民的社会组织形式和文明成就的演变;3. 远古居民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评价。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包括图片、文字等;2. 学生准备课本和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展示远古居民的生活场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远古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2)学生分享对远古居民的了解和认识。

2. 自主学习:(1)学生根据课本内容,自主学习远古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了解远古居民的社会组织形式和文明成就;(3)学生进行比较分析,认识远古居民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3. 课堂讲解:(1)教师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进行课堂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2)教师通过举例和分析,讲解远古居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3)教师引导学生评价远古居民的社会组织形式和文明成就。

4. 课堂互动:(1)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远古居民的理解和认识;(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远古居民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3)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历史教案范文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历史教案范文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历史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祖国境内远古居民的生活环境;(2)掌握远古居民的生活方式、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3)了解远古居民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和艺术成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实物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2)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2)培养学生尊重、理解不同文化的态度;(3)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向上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远古居民的生活环境;(2)远古居民的生活方式、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3)远古居民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和艺术成就。

2. 教学难点:(1)远古居民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2)远古居民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和艺术成就。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查阅相关历史资料,了解远古居民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等;(2)准备相关图片、实物等直观教具;(3)设计教学活动和课堂提问。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课文;(2)准备笔记本,记录重点知识;(3)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远古居民的生活环境图片,引导学生观察;(2)邀请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了解远古居民的生活方式。

2. 教学新课:(1)讲述远古居民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2)介绍远古居民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和艺术成就;(3)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深入理解远古居民的生活。

3. 课堂小结:(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远古居民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等;(2)强调远古居民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绘制一幅远古居民生活场景的图片;3. 请学生收集有关远古居民的资料,进行课堂分享。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新课标-《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案设计(精选9篇)

新课标-《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案设计(精选9篇)

新课标-《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案设计(精选9篇)新课标-《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案设计(精选9篇)新课标-《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案设计篇1设计理念体现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运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阅读、识图、分析、比较、语言表达等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和“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思考、探究“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识图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北京人难点:本课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所讲内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历史挂图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识图分析法、讨论归纳法、联系对比法课型:新授课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是大家进入初中以来的第一节历史课,对于历史,大家并不陌生,小学的社会课本和日常的电视剧向我们讲述了许多历史知识和历史故事,下面请大家结合自己所接触的历史知识,谈谈:什么是历史(历史指的是什么)?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教师提示关键词语:过去、现在、将来)师生共同归纳:历史指的是人类社会过去发生的事情。

(强调重点词语:人类、过去)问:那么,人类是怎样诞生的?历史又是从何时开始的呢?我国的历史最早又是由谁创造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人类的诞生1.关于人类的起源古今中外有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呢。

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案(精选5篇)

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案(精选5篇)

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案(精选5篇)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篇1教学目标掌握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通过“火的使用”、“原始人的生活”等问题,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

让学生了解中国是人类远古遗址最多的国家,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不同之处。

教学过程教学流程:(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在很久很久以前,人类就出现在地球上,并成为万物的主宰,关于人类是怎样产生的,古今中外有着许多神话传说,哪位同学能给我们讲一讲你所知道的故事呢?生:女娲造人、亚当夏娃等故事展示:女娲造人的图片师:这位同学讲的太好了,大家掌声鼓励一下。

(学生鼓掌)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人类对自身来源的困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知道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展示:古猿图片师:在漫长的岁月过程中,古猿通过劳动,逐步演变、进化成人。

那么,在远古时期,我国境内有哪些远古居民呢?学完今天这一课,大家就会了解啦。

板书:课题(二) 教师引导,自学探究: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一小节,找出我国最早的远古居民,以及他们的相关信息。

生:(阅读课本后答)元谋人,云南省元谋县,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

师:同学们都很会读书,找的非常的准确。

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我们的科学家们是通过什么判断出他们的生活时期的呢?展示:元谋人牙齿化石图片生:化石(如果学生不知道,师可以直接为学生拓展)展示:【社会广角】化石是埋藏在地层里的古代生物的遗物。

在化石中含有一定量的14C,随着时间的流逝,14C的量也以一定的比例减少,所以通过测出化石中14C减少的程度,就可以推算出化石的年代。

(如果学生知道相关知识可直接由学生讲述)师:在原始人类进化的过程中,劳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历史《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案范文

历史《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生活的时间和地点;(2)掌握远古居民的生活方式、生产工具、生产方式等;(3)了解远古居民的社会制度和思想观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远古居民的生活方式;(2)运用对比分析法,了解不同地区远古居民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3)采用案例分析法,探讨远古居民的社会制度和思想观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的热爱和自豪感;(2)培养学生珍惜现代文明,尊重历史,理解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远古居民的生活地点和生活方式;(2)远古居民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3)远古居民的社会制度和思想观念。

2. 教学难点:(1)远古居民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的变化;(2)远古居民社会制度和思想观念的演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关注祖国历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对远古居民有直观的认识。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远古居民的生活地点和生活方式;(2)引导学生关注远古居民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不同地区远古居民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案例分析:(1)选取典型远古居民社会制度和思想观念的案例,进行分析;(2)让学生结合案例,思考远古居民社会制度和思想观念的演变。

5. 总结提升:(1)总结远古居民的生活地点、生活方式、生产工具、生产方式、社会制度和思想观念;(2)引导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珍惜现代文明。

四、课后作业1. 依据教材,整理远古居民的生活地点、生活方式、生产工具、生产方式、社会制度和思想观念;2. 结合教材,思考远古居民社会制度和思想观念的演变原因;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对远古居民的认识是否准确;2. 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合作、探究、创新能力的发展;3.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如何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案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案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包括其生活方式、文化特色等方面的内容。

2.掌握古蜀人、夏商周等古代文明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3.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二、教学内容1.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概述2.古蜀人的生活和文化3.夏商周三代的文明和特点三、教学方法1.多媒体讲授:通过幻灯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讲解远古居民的历史。

2.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古蜀人和夏商周的文化、艺术特征等方面的讨论。

3.组织实地考察: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等文物场馆,深入探索远古居民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介绍中国境内远古居民的一般概念和各自文化特点,以及夏商周三代文明的基本特征。

2.教学难点:学生对远古文化和生活方式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多媒体介绍和实地参观等方式进行辅助理解。

1. 导入(10分钟)通过一段视频或图片介绍中国境内远古居民的种类和发现历史,引导学生对课程主题的理解。

2. 讲解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概述(20分钟)•介绍中国远古居民的划分,如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等。

•讲述古蜀人、夏商周等远古居民的文化特点。

3. 组织实地考察(40分钟)•带领学生参观附近博物馆或文物场馆,深入了解远古文明和生活方式。

•学生可以自由参观,同时也可以按照分组情况与小组讨论建立联系。

4. 多媒体讲授(30分钟)•通过幻灯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详细介绍古蜀人和夏商周三代的基本特征和文化、艺术特征等。

5. 小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古蜀人和夏商周的文化、艺术特征等方面的讨论。

•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观点和意见,老师通过指导和讲解指导他们思考和讨论的深入程度。

6. 总结(10分钟)•对学生的讨论和实地考察进行总结和归纳。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心得体会等进行解答和引导。

六、教学评价根据学生的讨论、实地考察记录等进行评价,并在评价中指出学生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和加强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教学目标:
1、了解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发现及生活情况。

2、通过对教材的阅读和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祖国境内的最早居民相貌与生活的情况。

以教材为蓝本并附以一些课外内容,如:考古资料、图片资料、文字记载、本地遗迹等让学生见识到历史学科的丰富多彩从而开拓眼界。

3、引导学生分析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这些祖国境内最早的人类不断进化、演变的过程,帮助学生探究这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劳动创造世界和人类本身。

教学重点:北京人、山顶洞人
教学难点: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劳动创造了人
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教学时数:1课时
NO.1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祖国境内最早的人类
(一)元谋人
1、建议教师先让学生看书第一页“我国遗址分布图”同时告诉学生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肥沃的土地是我们的衣食之潭,众多的江河给我们灌溉之利,纵横的山脉,茂密的森林蕴藏着丰富的宝藏。

早在远古时期,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片富饶、美丽的土地上。

2、提出问题“在这些远古人类中,谁是我国最早的人类?他的发现时间和地点?”学生读书,并回答问题。

教师在肯定学生的回答后,简单补充一些有关元谋人的知识。

3、教师再次向学生提出问题,“看完我国遗址分布图后同学们有什么感想?”
学生的答案中会有分布较多或均匀的说法,教师少作补充后指出,我国是世界上目前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从而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二)、北京人
关于北京人建议教师先介绍有关贾兰坡教授的故事和北京人头盖骨发现、失踪的经过,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告诫他们落后就要受欺,落后就要挨打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同时引入一个考古学知识即只有发现了头盖骨才能复员古代人类的面貌。

这就是为什么元谋人的相貌不能够复员而北京人可以。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梳理相关的知识。

(1)、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

(2)、距今年代约70万年至20万年。

(3)、北京人的体质特征
建议教师让学生观察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并试着说一说北京人的的体质特征。

学生可能回答不全,教师补充。

(前额很低,眉骨粗大,鼻子扁平,嘴巴突出,头部微微前倾,还残留某些猿类的特征)。

(4)、生活情况:
使用打制石器。

已经使用天然火。

会使用天然火之后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还用火照明,防寒、吓跑野兽。

用火烧烤食物,吃到了熟食,缩短了消化的过程,减少了疾病,促进了体质的发展。

北京人使用火,就增强了征服自然的能力。


过着群居生活。

3、让学生阅读北京人的群居生活的段落,讨论:北京人为什么过群居生活?北京人群居生活的情况怎样?学生结合课文和一些相关知识,应较容易地回答出答案。

(北京人生活的环境险恶,工具简单粗糙,只靠个人力量,无法生活下去。

所以,北京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几十个人在一起,依靠集体的力量打野兽,采集植物果实、根茎,过着群居生活。

)(北京人共同劳动,分享劳动果实,生活艰苦。


作业布置:积累本课的知识点
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1、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生产生活状况
2、通过讲授半坡、河姆渡、大汶口原始居民生产生活进步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认识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我们的祖先在氏族公社时期就在生产技术和文化方面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

使学生认识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由于生产的发展。

教学重点: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教学难点:阶级的产生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分析、讨论结合法。

教学时数:1
教学过程:
NO.2
一、导入新课
二、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
1、年代和地域
2、生活情况
①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②原始农业和畜牧业。

③弓箭的使用。

指导学生观看《氏族公社重要遗址示意图》,了解这两个氏族公社所处的地理位置。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并提供一些有关图片资料,使学生认识到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制造出弓箭、鱼钩、鱼叉等工具。

建议教师结合政治课的有关内容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工具、生产力的关系即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标志着生产力的提高,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促
进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在讲述原始农业的同时应强调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河姆渡)和粟(半坡)的国家。

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④制陶业
重点介绍一下半坡的人面网纹盆,(这件彩陶盆上绘有人的头像,圆圆的头,粗粗的眉,两眼眯成一条线,耳部各有一条小鱼紧连着,形象生动有趣,可以说是一件珍贵的原始工艺美术品。

)建议教师多提供一些精美的图片给学生一方面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让学生看到祖国博大精深的艺术。

⑤建造房屋,过定居的生活,会挖水井
指导学生观看《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顶井架复原图》、《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子复原图》有了房屋,可以避风雨寒暑,防备虫蛇猛兽,定居比自然洞穴条件好多了。

教师在介绍完情况后再结合图片试着指导学生画一个半坡或河姆渡居民复原的房屋。

二、大汶口原始居民
1、年代距今约四五千年
2、生活情况
①农业成为主要生产部门以及黑陶和白陶的制造
农业从遗址的墓葬中,发现了许多陶杯、陶瓶等酒器随葬品,这些东西间接地证明当时粮食有了剩余。

因为只有在满足了基本食用的前提下,人们才有可能把剩余的一部分粮食用于酿酒。

由于粮食有了剩余,一部分人脱离农业生产,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手工业因此也有了发展。

②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产生阶级
三、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1、黄帝大战蚩尤。

教师简单讲述黄帝和炎帝的故事。

使学生理解为什么我们中国人,都喜欢"炎黄子孙"这个称呼。

2、黄帝——“人文始祖”。

传说中黄帝的贡献。

指明这些贡献其实是广大人民在长期探索中创造的,不是哪一个人的智慧,而是集体的智慧。

2、尧舜禹及"禅让"。

让学生查找材料,讲述有关尧舜禹的故事,从而理解什么叫做"禅让";为什么要实行禅让制度。

夏朝的建立:禹于约公元前2070年建立。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思考题:将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相比较,想想为什么半坡、河姆渡、大汶口居民生活的时期是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教师知道学生回顾本节课所讲的知识,并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本课。

作业布置:积累本课的重点知识
第三课华夏之祖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

2、通过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搜集信息、获取历史知识、团结协作的能力及以古鉴今的学科分析能力。

3、通过学习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黄帝、炎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黄帝对人类的贡献;夏朝的建立
难点:为什么说黄帝、炎帝是“人文初祖”?“禅让制”的含义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探究分析
教学时数:1课时
NO.3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大汶口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反映出原始社会晚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农耕经济有了更大的发展,私有财产、贫富分化和阶级都出现了。

)引导过渡:与大汶口考古发现可以互相印证的传说很多,本课将使你了解到十分有趣的内容。

集体朗读“导入框”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毛泽东题词,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和了解黄帝的欲望。

二、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炎黄战蚩尤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12页“正文”和13页“阅读文字”,观看地图册第5页的《涿鹿之战》和《炎黄战蚩尤》
2、要求学生解答:“涿鹿之战是怎么一回事?”(分解为征战双方、征战过程、征战结果等方面进行启发)。

三、黄帝——人文初祖
1、指导学生阅读13—14页,讨论回答:
2、组织学生“动脑筋”(14页):你对上述神话有什么看法?认为哪些是可信的?哪些带有神话色彩?怎样看才更科学?
3、指导阅读13页“文献资料栏·孙中山语录”,理解其语义。

观看“黄帝的发明贡献”插图,讨论回答:“后人为什么称黄帝是‘人文初祖’?”(平蚩尤,多发明)
4、组织学生读“自由阅读卡”(第16页),联系前面学过的神话传说,开展15页“活动与探究1,议一议:远古传说与历史事实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四、尧舜禹的“禅让”
1、指导阅读14—15页的“正文”和“阅读文字”,组织学生活动。

A.学生据第14页“动脑筋”讨论:尧、舜、禹有什么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尧生活简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率领人民治水、能与群众同甘共苦。


B.尧舜禹的“禅让”是用来解决什么问题的办法?(推举部落联盟首领。

)什么样的人才会当选为部落联盟首领?(德才兼备,以身作则,没有特权,是社会的公仆。


C.我国原始社会结束在什么时期?(禹时期)为什么这样说?(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禹已从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奴隶制国家的国王。


五、巩固小结
作业布置:做练习册上相关的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