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赠从弟(其二)》教案教学设计3word版
初中八年级语文《赠从弟(其二)》教案
刘桢的自传书写——《赠从弟〔其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赠答诗的特点及建安七子之一刘桢的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
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人所运用的“比兴〞、比照等手法,把握松柏的意象。
领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情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3.感悟诗人“真骨凌霜,高风跨俗〞的诗风和傲然独立的人格。
教学重难点1.通过分析诗歌松柏的意象来把握诗歌的意境美。
2.感悟诗人“真骨凌霜,高风跨俗〞的诗风和傲然独立的人格。
教学过程一、解课题1.《赠从弟》,赠,是赠答之意。
赠答诗是古代诗人较常用的一种诗体。
文人通过诗歌的赠答,来传递特定信息,交流情感意志等。
这种诗体以抒情为主,用来抒发对亲朋至友的一往情深以及对人生世事的诸多感慨,或赞誉、或劝勉、或议事议人、或记情记景,内容各异。
先秦时期即有“临别赠言〞的传统,《荀子·非相》篇云:“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
〞从弟,是堂弟的意思。
所以《赠从弟》是写给堂弟的赠言。
2.《赠从弟》是一组组诗,组诗是由表现同一主题和采用相关题材的假设干首诗所组成的一组诗篇,每首诗相对完整和独立,但是每首诗与其他诗之间又有内在的感情联系,每首诗和组诗内的其他诗都成排比列式,格式相同或相近。
今天我们所学的是《赠从弟》的第二首,这首被誉为是刘桢作品的“压卷之作〞。
二、其人其诗1.【诗人简介】刘桢〔?-217〕,字公干,山东东平宁阳人,三国时魏名士,建安七子之一。
博学有才,与魏文帝友善。
他以诗歌见长,其五言诗颇负盛名,风格遒劲,语言质朴,重名于世,后人将他与曹植并称“曹刘〞,又被后人称为“文章之圣〞,以其“真骨凌霜,高风跨俗〞的诗风,傲然独立的人格,赢得历代文人推崇,今有《刘公干集》。
2.【他人评价】与刘桢同时代的曹丕在《与吴质书》中,称刘桢“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
〞对其五言诗的创作提出了绝高的评价,认为刘桢写的五言诗简直太好了,是他那个年代最好的。
钟嵘在《诗品》中说:“自陈思以下,祯称独步。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赠从弟(其二)》教案及浏览题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诗词表达情感相关的实际问题。
2.诗词朗诵: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词朗诵活动。通过朗诵,感受诗词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赠从弟(其二)》教案及浏览题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以《赠从弟(其二)》为主要教学内容。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诗词背景介绍:了解作者韩愈及其创作背景,明确本诗的主题和情感。
2.诗词原文学习:熟读并背诵《赠从弟(其二)》,掌握诗句的韵律和节奏。
3.诗词词语解析:学习并理解诗中的生僻字、词组,如“翩翩”、“羁绊”等。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遵循新教材要求,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诗词原文背诵与理解:《赠从弟(其二)》的原文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要求学生熟练背诵并理解诗句的意义。
举例:如诗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学生需理解“无为”是指无需过于担忧,而“歧路”则象征人生道路的抉择,诗句表达了作者对从弟的关爱与鼓励。
1.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赠从弟(其二)》,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诗词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2.语言建构与应用: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诗词鉴赏水平,学会运用诗词表达情感。
3.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分析诗句,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4.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感悟诗词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赠从弟(其二)》教案教学设计3
赠从弟·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悽,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主题】;本诗通篇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勉励他的堂弟像松柏那样,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练习】1.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的画面。
答:那亭亭耸立在高山上的青松,在瑟瑟凄凉的谷风中显得那样刚劲和顽强。
2.赏析“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答:作者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的品质,以此勉励他的堂弟要有松柏那样,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3.首联中“亭亭”和颔联中“一何”各有什么表达作用?“亭亭”是“高耸的样子”,写出了青松挺立风中的形象。
颔联中的两个“一何”,第一个突出风之大,第二个突出青松的雄健挺拔。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主题】虽为送别诗,但全诗却无伤感之情而写得气势豪迈,意境开阔,表现了友人间真挚深厚的友情和诗人旷达的胸襟。
【练习】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答:这两句抒写了真挚的友情,作者劝慰杜少府不要为远离而悲伤,虽远隔天涯但友谊不会因为距离而被阻隔。
虽为送别诗但无伤感之情而写得气势豪迈,意境开阔,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
2.古代送别诗中有许多情景交融的诗句,虽只字未提送别,但饱含不尽的情思,请写出一句送别的诗句。
答: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岑参—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3.请写出一句与王勃的诗句意境、感情相同的送别诗句:答: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主题】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练习】赏析:A"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两句的意思是:象燕昭王一类的能够礼贤下士,任人唯贤的古代明君,现在再也见不到了;而我心中所渴望出现的后贤,又还没有出现."前贤"已远,"后贤"未来,其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愁怅跃然纸上!B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意思是:想到那天地宇宙是这样久远阔大,而一个人的生命又是如此短暂,不能建功立业。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赠从弟(其二)》优质课教案_12
教师带领学生了解资料并板书:比喻。
师总结:刘桢和他的诗歌就是这样,为人有正气,诗歌也是如此。中国古代的士大夫喜欢用松、竹、梅、菊来比喻人格。在这里,刘桢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借青松的刚劲,表明自己的志向之坚贞。它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诗人虽要劝勉,但不明说,而是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历严寒而不凋,把自己对堂弟的劝勉寄托于其中。那就是希望堂弟也像松柏一样面对挫折和困难要坚强勇敢。正所谓“不一样的题赠,不一样的风骨”。
刘桢是一位很有骨气并有正气的文士。据《典论》记载:一次曹丕宴请文学,席间命夫人甄氏(甄氏原为袁绍子袁熙妻,貌美。官渡之战后被俘,曹丕占为其有)出拜,“座中众人皆伏”,唯独刘桢“平视”,不肯折节。曹操恨他“不敬”,差点砍了他的脑袋,以这样的气骨作诗,其诗自能“挺挺自持”,“高风跨俗”。
【中国古代文学之宝藏——“建安风骨”】
《赠从弟》(其二)教学设计
不一样的题赠 不一样的风骨
——析刘桢《赠从弟》其二
总课时: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把握诗歌的大意,疏通不理解的生词。
2、过程方法:通过反复品读体味关键词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诗歌的艺术手法和“建安七子”的语言风格,并学以致用。
3、情感态度:体会作者表达的勉励之情,引导学生学做像松柏一样的正直之人。
明确1:生:“罹”,遭受。
明确2:最能概括松柏特点的词语:本性。教师板书:本性
四、研习一:小组活动,解疑。
8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教案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赠从弟(其二)》
《赠从弟(其二)》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有感情地美读古诗。
通过美读,用心体会诗词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思。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对比、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诗歌深意。
学习松柏精神,理解对从弟的劝勉之意。
3.通过探究理解,让学生感悟诗中的哲理,培养乐观向上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4.通过拓展深化,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学重点】1.学习有感情地美读古诗。
2.通过探究理解,让学生感悟诗中的哲理。
【教学难点】1.学习对比、托物言志的写法。
2.通过拓展深化,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学方法】美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联系实际法【教学过程】一、准备篇:未成曲调先有情(一)导入新课建安时期,涌现了一大批诗人。
在那个战火频繁的年代中,形成了“建安风骨”。
在“建安七子”中,刘桢的诗以气盛见称。
(二)走近作者刘帧,东汉名士、诗人。
后人以其与曹植并举,称为“曹刘”。
他同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扬并称“建安七子”。
曹丕即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
他性格豪迈,狂放不羁。
钟嵘说他:“仗气爱奇,动够振绝。
贞骨凌霜,高风跨俗。
”《赠从弟》共三首,为其代表作,本诗是第二首。
二、学习篇:此中五言有真意(一)诗歌美读“高声诵读以昌其气,缓声慢读以玩其味”,用心体会诗词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思。
1.听音频朗读资料。
2.教师范读。
3.学生练读。
美读要求:(1)声音适当准字音(2)停顿正确控节奏(3)定好重音现情感。
赠从弟刘桢亭亭/山上/松,瑟(sè)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lí)/凝寒?松柏/有/本性。
(停顿规律:221/212)(二)探究理解1.学生结合教材注释,独立思考,师生简说诗歌意思。
明确:(1)字词释义。
亭亭:高耸的样子。
瑟瑟:形容寒风的声音。
一何:多么。
惨凄:凛冽、严酷。
罹凝寒:遭受严寒。
罹,遭受。
从弟:堂弟。
(2)诗意:高山上松树挺拔耸立,山谷间狂风瑟瑟呼啸。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赠从弟》(其二)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设计意图】 朗诵诗歌,让学生了解作者,做到知人论世,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 ,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板块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自由朗读,理解诗句大意: 设计意图:要求学生初读古诗时结合课内注释,培养学生利用书本资 源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且要对诗歌内容进行思考和理解,读思结 合,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四)、提问: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设计意图: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表现手法,锻炼学生的诗 歌鉴赏能力,深化对诗歌主旨的领悟。 明确: (1)对比。用瑟瑟风声、凄惨冰霜的环境来衬托松柏的坚韧、端正的 品性。 (2)托物言志。诗人借用松柏勉励堂弟要坚贞自守。
板块四、品悟赏析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古诗及教材中对诗歌的赏析。 设计意图:全篇诗歌以朗读活动贯穿始终,在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并充 分领悟诗歌主旨之后以朗读收束全文,更能读出诗歌所蕴含的情感和 哲思,颇具酣畅淋漓之感。在此基础上,品读教材内提供的赏析,在 理论层面上加深学生对诗歌情感的领悟,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
六、说教学过程
板块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前面的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两首汉代前后的古诗。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的另一篇古诗《赠从弟》 (其二)(揭示课题)
1.作者简介: 刘桢(?—217),字公干,东平宁阳(今属山东)人,东汉诗人, “建安七子”之一。博学有才,与魏文帝友善。曹丕称“其五言诗之 善者,妙绝时人”。所作五言诗,风格遒劲,语言质朴,重名于世, 今有《刘公干集》。
板块五、合作探究 1、《赠从弟》描写的是什么景物?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它生长的 环境怎样?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答:青松,例句略。 生长环境恶劣,从“风声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看出。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赠从弟(其二)》优质课教案_16
《赠从弟(其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诵读这首诗,感受劝勉之情;2、品读松柏形象,掌握诗歌中的环境衬托;3、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感受劝勉之情。
教学难点:品读松柏形象,掌握诗歌中的环境衬托。
教学过程:激情导入提到松柏,我们会想到这样一首诗——《青松》,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读一下,从诗中我们读到了一种什么样的青松形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另一首有关松柏的诗——《赠从弟(其二)》。
一、初读诗歌(1)出示诗歌,初读诗歌,尝试划分节奏。
(2)出示节奏,指导学生朗读诗歌。
(3)学生自由读诗,注意“罹”的读音。
(4)指名朗读。
二、品读松柏形象1、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并思考诗中为我们展现了什么样的松柏形象?(3分钟)(结合诗中具体词、句进行分析。
)2、尝试读出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展示给组内成员,并选出最优,全班分享。
3、请同学们从写法角度来分析诗人是如何展现松柏形象的?明确:诗人让“山上松”和“谷中风”展开较量,以“风声”之“盛”衬托“松枝”之“劲”,以冰霜的严酷衬托松柏的“端正”,在一问一答中,突出松柏傲雪凌霜的美好品格。
三、悟劝勉意韵这是一首“咏物诗”,那诗中仅仅是在写松柏吗?师明确:本诗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诗人虽要劝勉,但不明说,而是以松柏为喻,赞颂了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的顽强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品德的坚守及对从弟的劝勉之意。
那就是希望堂弟也像松柏一样面对挫折和困难要坚强勇敢。
四、与“松柏”相识(微课)欣赏以“松柏”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和诗词,在文学中与“松柏”相识,进而了解中国诗歌中所独有的“松柏”文化意象。
五、学以致用1、再读诗歌,尝试背诵。
2、学习了这首咏物诗,请同学们学以致用,尝试着选择一物来传递你的感情。
梅花菊花兰花竹子向日葵爬山虎白杨树喇叭花明月小草……六、总结今天这节课,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遇见了《赠从弟》中坚忍不拔、不畏严寒、高洁傲骨的松柏形象,感受了刘桢对自身以及堂弟的勉励。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赠从第(其二)》 教学设计
<《赠从第》其二>教学设计一、分析教材(一)教材地位及作用<《赠从弟》其二>是初中语文人教部编办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首课外古诗,目的是培养学生古诗词的诵读和积累。
<《赠从第》其二>是东汉末年魏晋诗人,“建安七子”之一刘桢之作,这首诗貌似咏物,实为言志,诗人通过对松柏经寒不衰、枝干坚劲的特征来进行描写,明确自己坚贞的志向,同时勉励堂弟即使遭遇人生坎坷也要保持“本性”。
诗中运用了象征手法,用松树象征自己的志趣、情操和希望。
学习本诗,意在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学习诗歌方法的能力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诵并背诵诗歌;2.品味诗歌语言,学习象征手法,分析松树形象。
3.赏析诗歌意境,理解诗歌内涵,领悟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朗读成诵,学习象征手法,品析诗歌语言。
(三)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意境美,理解诗歌内涵,领悟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对于诗歌的解读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已经具备了一些自主学习诗歌的能力,课堂上我采取了合作探究的方法,并在课堂上进行归纳总结。
既发挥了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锻炼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欣赏歌曲,走进诗歌同学们,去年在我们央视一套中有这样一个火热的节目,很多人因此节目爱上了诗歌,投入到了“诵诗歌,品诗歌”的浪潮之中,其中给老师印象最深的是这个视频,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分享(播放视频)。
视频中,我国运动员孙杨不仅传唱了一首经典老歌,更传唱了一首经典佳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佳作<《赠从弟》其二>,(板书课题及作者刘桢)。
【设计意图】用央视火热节目《经典咏流传》中的一段视频导课,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能很好的切入课题。
(二)读法指导,诵读诗歌师:“古人云:三分诗歌,七分读。
今天让我们从读开始学习这首诗吧!”1.自己尝试朗读,并且思考:读好这首诗需要注意哪些朗读方法?朗读方法:(1)读准字音(2)把握节奏(3)定好重音(4)控制语调语速2.以这样的朗读方法,将诗歌自由朗读两遍3.指名朗读并互相评价4.教师配乐范读5.最后学生配乐齐读。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赠从弟(其二)》教学设计
《赠从弟》(其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这首诗;2、理解诗中松柏和风的对比作用,品味语言;3、学习松柏坚守节操,傲然挺立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1、有感情的朗诵,背诵全诗。
2、理解风与松柏的对比作用。
教学难点:赏析“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感受作者的劝勉之情,学会面对挫折。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有没有经历过挫折?你是怎样面对的?父母兄弟他们是怎样的态度?(生思考,讨论,发言)但有这样一位哥哥,当弟弟面临挫折时,他不是以过来人的身份指手画脚,而是通过赠诗勉励弟弟该怎样去面对这一切。
二、了解作者1、了解作者。
刘桢(186~217年),字公干,东汉著名文学家,他同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扬并称“建安七子”。
刘诗风格劲挺,不重雕饰。
曹丕曾称赞他的五言诗“妙绝时人”,但作品流传很少,仅存十五首。
刘桢从小就饱受儒家“仁义礼智信”教育,深知做人要耿性忠直。
面对动乱的社会,遭遇坎坷的人生,刘桢更多地是表现个人愤慨不平的情感,因此他的作品中总是充盈着慷慨磊落之气。
刘桢的赠答诗中,最著名的是《赠从弟》三首。
这三首诗分别用萍藻、松树、凤凰比喻坚贞高洁的性格,既是对其从弟的赞美,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2、作品简介。
《赠从弟》共有三首,分别以萍藻、松、凤凰比喻作者从弟的本性。
本诗是第二首,以松来比喻堂弟的本性,有赞美和勉励两重意思。
希望堂弟能在政治上坚持理想,不同于流俗。
三、朗读诗歌。
一听范读,划分停顿。
(1)指导学生朗读诗歌。
“高声诵读以昌其气,缓声慢读以玩其味”。
(2)学生自由读诗,注意“罹”的读音。
(3)指名朗读。
二读明意。
(1)重点字词:①从弟:堂弟。
②亭亭:耸立的样子。
③瑟瑟:寒风声。
④一何:多么。
⑤盛:大,凶猛。
⑥惨凄:凛冽、严酷。
⑦罹:遭受。
⑧凝寒:严寒。
(2)诗意散译。
高高耸立的山上的松树,在山谷中吹来的瑟瑟风中挺立。
风声是多么强大,松枝又是多么劲挺!冰与霜正猛烈急骤,而松柏却整年长久端正挺立。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赠从弟(其二)》教案
1.教学重点
(1)诗句意境的理解:本节课的核心是帮助学生理解《赠从弟(其二)》中所描绘的意境,如“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等诗句所展现的画面。通过分析诗句,使学生感受到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能力。
举例:讲解“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景色,理解诗句中的意象,体会诗人如何将自然景色与情感相结合。
(2)诗句情感的把握:把握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如离别、思念等,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分析诗句情感,使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内心世界。
举例:分析“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这句诗句,引导学生理解离别之情,感受诗人对亲人的眷恋和思念。
(3)诗句韵律与修辞手法的学习:让学生掌握诗句的韵律特点(如平仄、对仗等)及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举例:通过讲解具体的诗句,让学生了解平仄、对仗的规律,并尝试创作简单的古诗词,从而加深对创作方法的理解。
(4)诗歌审美能力的培养:审美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但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鉴赏能力有限。教师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诗词之美。
举例:通过比较不同诗句的意境、情感等,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审美特点,逐步提高审美能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的意境理解和情感把握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修辞手法和韵律特点,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上册《赠从弟》(其二)《梁甫行》
大安区初中语文集体研备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上学期年级八年级单元三单元课题课外古诗词诵读《赠从弟》(其二)、《梁甫行》课时数三课时主备人执教人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赠从弟》(其二)、《梁甫行》继续领略古体诗的韵律之美。
2.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歌的思想内涵。
3.积累优美的诗句,激发诵读古诗词的兴趣,提升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能够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并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人物内心悠长细腻真挚的情感,了解古人朴素自然的情感,从中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学习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案课时三课时课时目标1.朗诵诗歌,熟读成诵,领略古体诗的韵律之美。
2.运用想象描绘诗歌所描写的画面以配合理解。
3.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感受古人细腻的情感表达;培养审美情趣。
预习单1、查找两首诗作者相关资料,了解写作背景。
2、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读诗歌,探究诗歌的含义。
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二次备课导入赠从弟(其二)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有没有经历过挫折?你是怎样面对的?父母兄弟他们是怎样的态度?但有一位诗人,当弟弟面临挫折时,他不是以过来人的身份指手画脚。
而是通过赠诗勉励弟弟该怎样去面对这一切。
(出示课题)梁甫行同学们好!你们知道“才高八斗”这个成语的故事吗?“魏晋以来,天下的文学之才共有一石(一种容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其中曹子建(即曹植)独占八斗。
”你了解他吗?(屏显:后人对曹植评价)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骨气奇高,词彩华茂,粲溢今古,卓尔不群。
”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天下才有一石,独占八斗”。
清朝诗人、学者王士祯: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李白、苏轼三人耳。
生思考,讨论,发言生谈理解问题导入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能很好的切入课题。
问题导入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能很好的切入课题。
重点研习赠从弟(其二)一.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及背景。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赠从弟(其二)》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古诗词《赠从弟》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诗人用词恰到好处;2,体会诗人平实古朴的文学风格。
情感迁移:品味诗人托物言志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引言:从古到今,从诗歌到散文,都有丰富的以青松为喻的诗句名言来托物言志。
其目的可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可以赠与他人劝勉。
1,陈毅元帅的古诗《青松》2,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3,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二,揭示课题并板书内容,学生默读记忆背诵。
赠从弟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三,释题:1,刘桢是汉末诗人以五言诗著称。
2,全诗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在风中不倒,于严寒不凋的耐性,以喻人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意志力。
4,诗人并没有直言从弟应当如何如何,而是赠与此诗劝勉,其意不言而喻。
四,正文释题:1,2联:a,山上的松柏苍翠而高高挺立;山谷中的风气势凶猛,有种阴森森的感觉。
b,亭亭和瑟瑟形成对比,气势的对比。
3,4联:a,刮起的风一阵接一阵,是何等的猛烈;可松柏树又是何等的苍劲有力,任凭风吹,坚挺不拔。
B,诗句中的“盛”和“劲”又形成鲜明的对比。
5,6联:凝冻的冰霜无情地袭击世间万物,一年又一年;可松柏树始终坚忍不拔,以矫健的身躯呈现在你面前。
“袭击世间万物”与“袭击松柏树”有何区别?{学生讨论}“袭击松柏树”是体现为生存而适应的特点,有这特点不足为叹;然而前种说法是等同条件下表现出来的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特性,让松柏树的品格脱颖而出。
惨凄,遭受挫折创伤后的状态,这里是自然性的,是天灾而不是人祸。
可理解为“凄苦,凄凉”但“惨痛,惨烈”欠妥。
7,8联:岂不是要周而复始地遭受严寒的侵袭;不怕,松柏具有风中不倒,严寒不凋的韧性品格,显示出人意料的高风亮节。
“周而复始”能体现出松柏在恶劣环境中的坚强品格不是偶然具备的。
四,学生品读诗意,体会诗境,感受其中的劝勉之意。
五,训练:1,赠与送有何异同,同学交流赠人与送人的语言环境。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赠从弟(其二)》 名师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
《赠从弟(其二)》敎學设计【敎學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大意,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诵、抓关键词、讲解大意、交流感悟、欣赏相关视频等多种方法赏析诗歌,体味诗歌的内涵。
情感态度价值观:唤起學生人格境界的自我提升。
【敎學过程】一、导入新课简介建安文學的深远影响、“建安风骨”、“建安七子”、作者、有关《赠从弟》,激发學习兴趣同學们,说起中国古诗,你们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唐诗。
不错,唐诗代表着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最高成就,形成了中国文學史上的“盛唐气象”。
但是,同學们是否知道中国诗歌“盛唐气象”形成的原因呢?“盛唐气象”形成的原因:一方面,当然是盛世大唐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另一方面,那就是盛唐诗人注意发扬汉末建安时代明朗刚健的优良诗风。
李白有“蓬莱文章建安骨”的诗句,可见建安文學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建安风骨”“盛唐气象”是中国文學史上两个诗歌的范式。
“建安”“盛唐”同是两个诗歌繁荣的时代。
建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學繁荣时期,开创了诗歌创作的一个辉煌时代,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诗人,形成了以曹操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和“建安七子”的诗文创作风格为代表的文學风格——“建安风骨”。
“建安七子”是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學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 c àn )、徐干、阮瑀( yǔ)、应玚( yáng )、刘桢。
刘桢,东汉末年诗人,“建安七子”之一,以五言诗著称。
曹丕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
刘桢的代表作《赠从弟》共三首,分别以苹藻、松柏、凤凰比喻坚贞高洁的性格,尤以第二首名盛于世。
作者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要因外力的压迫而改变本性。
二、明确目标这节课,我们就来學习刘桢的经典名诗《赠从弟(其二)》。
我们的學习目标有三: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2、体味诗歌的内涵;3、唤起同學们人格境界的自我提升。
赠从弟其二教学设计
赠从弟其二教学设计引言在教学设计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设计一堂以《赠从弟其二》为主题的教学活动,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创造力。
一、诗歌赏析1.1 诗歌背景介绍《赠从弟其二》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以自然景色为表达对象,描绘了作者与亲弟弟赏诗赏景的场景。
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示了王维对山水的独特感受和对亲情的深厚之情。
1.2 诗歌赏析具体分析《赠从弟其二》的韵律、格律和意象,让学生深入理解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和主题思想。
引导学生发表个人见解,拓展他们的思维。
二、美术创作2.1 艺术欣赏通过展示和讲解中国传统山水画作品,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化中对山水自然的崇尚和赞美。
引导学生观察、感悟画中山水与诗中意象的对应关系。
2.2 创作实践组织学生进行美术创作,要求他们根据对《赠从弟其二》的理解和感悟,创作与诗歌主题相关的画作。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表现自己对自然景色的感受和情感。
三、口语表达3.1 诗歌朗诵组织学生进行《赠从弟其二》的朗诵活动,培养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良好的语感。
通过练习朗诵,学会用声音表达诗歌的美感和情感。
3.2 诗歌解读分组进行诗歌解读的小组活动,每个小组选择一句诗进行解读,展示对诗歌的理解和个人见解。
鼓励学生使用恰当的词汇和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四、写作训练4.1 诗歌仿作引导学生通过对《赠从弟其二》的学习和欣赏,进行创作仿作,要求他们模仿王维的表达方式和韵律格律,写一首表达自己对自然景色的感悟和情感的诗歌。
4.2 诗意散文引导学生将对《赠从弟其二》的理解和感悟,运用散文的方式进行表达。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写出具有诗意的散文作品。
五、作品展示5.1 课堂展示学生展示他们的美术作品、写作作品和诗歌朗诵表演,分享自己在课堂中的收获和体会。
5.2 社区展览将学生的美术作品、写作作品和诗歌朗诵录音等进行整理和装裱,组织一个小型的作品展览,邀请家长和社区居民参观,增强学生的自信和荣誉感。
《赠从弟(其二)》教案-北京市八一学校保定分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诗歌。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歌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赠从弟(其二)》教案-北京市八一学校保定分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一、教学内容
《赠从弟(其二)》教案-北京市八一学校保定分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文阅读》单元中的《赠从弟(其二)》。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诗文朗读:正确朗读诗文,理解其节奏与韵律。
2.诗文解析:分析诗文的结构、意义,学习诗文中的关键字词(如:凝、瑟、凋等)。
-关键字词解析:深刻理解“凝、瑟、凋”等字词在诗中的含义及其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儒家思想文化:领会诗中所体现的忠诚、友情等儒家文化精髓。
-修辞手法:识别并理解诗中运用的比喻、对仗等修辞手法,及其在增强表现力方面的作用。
-思想感情传达:把握诗人对从弟的关爱与期望,以及诗中所传递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修辞手法识别:学生可能对修辞手法的概念模糊,难以在诗文中准确识别和解释各种修辞手法的使用。
-思想感情的感悟:中学生可能难以体会诗人对从弟的深厚情感,以及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举例说明:
-教学重点举例:在讲解关键字词时,以“凝”字为例,通过对比其古今用法,让学生理解其在“风声凝,山色静”中的表现力,传达出诗人对从弟稳重的期望。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学生的参与度还有待提高。我发现有些同学在讨论过程中显得比较被动,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主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为了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我将在以后的课堂中,更多地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发言。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赠从弟(其二)》优质课教案_17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赠从弟(其二)》优质课教案_17人教2011课标版(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赠从弟》(其二)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刘桢的赠答诗中,《赠从弟》三首诗都采用的比兴手法,分别用苹藻、松树、凤凰比喻坚贞高洁的性格,既是对其从弟的赞美,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本作是第二首,作者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要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古诗有关知识。
2. 有感情的反复朗诵,熟练背诵,积累诗文语句,了解建安时期刘桢的写作风格。
过程与方法:1.介绍诗词的写作背景,即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以便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义。
2.通过视频和课件,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诗词的意境,感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通过自主学习、思考探究、合作交流赏析诗歌,体会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学习分析古诗词的意境,感悟其中的哲理,从中受到启迪,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一种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点】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熟练背诵。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培养学生热爱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1.诵读品味法指导学生朗读诗歌,用心体会诗词的意蕴和作者的意图。
2.自主合作探究法结合问题,自主学习、思考,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最后解决问题。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演讲按照平时教学常规,进行课前三分钟演讲,今天演讲的同学是刘卓洪,题目《我奉献,我快乐》,教师适当点评。
二、温故知新回顾旧知识,了解古诗有关知识: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赠从弟(其二)》优质课教案_17
人教2011课标版(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赠从弟》(其二)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刘桢的赠答诗中,《赠从弟》三首诗都采用的比兴手法,分别用苹藻、松树、凤凰比喻坚贞高洁的性格,既是对其从弟的赞美,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本作是第二首,作者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要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古诗有关知识。
2. 有感情的反复朗诵,熟练背诵,积累诗文语句,了解建安时期刘桢的写作风格。
过程与方法:1.介绍诗词的写作背景,即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以便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义。
2.通过视频和课件,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诗词的意境,感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通过自主学习、思考探究、合作交流赏析诗歌,体会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学习分析古诗词的意境,感悟其中的哲理,从中受到启迪,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一种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点】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熟练背诵。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培养学生热爱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1.诵读品味法指导学生朗读诗歌,用心体会诗词的意蕴和作者的意图。
2.自主合作探究法结合问题,自主学习、思考,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最后解决问题。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演讲按照平时教学常规,进行课前三分钟演讲,今天演讲的同学是刘卓洪,题目《我奉献,我快乐》,教师适当点评。
二、温故知新回顾旧知识,了解古诗有关知识: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赠从弟(其二)》优质课教案_3
三、学习诗歌。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刘桢的《赠从弟》第二首。
课题
《赠从第》
课时
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诗写得豪迈凌厉,颇有“挺立自持”、“高风跨俗”的气概。面对动乱的社会,遭遇坎坷的人生,刘桢更多地是表现个人愤慨不平的情感,因此他的作品中总是充盈着慷慨磊落之气。正如他自己所说,风霜逼迫愈严,愈能体现松柏坚贞挺拔的本性。这种精神和气骨造就了刘桢诗歌俊逸而奇丽的风格。
学习
目标
及重
难点
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有关知识
2、有感情的反复朗诵,熟练背诵,积累诗文语句。
3、品味语言,体会古诗意境。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诵读古诗,熟练背诵,积累诗文语句
难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培养学生热爱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教
学
过
程
一、设疑导入。
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有没有经历过挫折?你是怎样面对的?父母兄弟他们是怎样的态度?(生思考,讨论,发言)
1、小黑板出示诗歌。初读诗歌,划分节奏。
(1)老师范读,学生听范读,划分停顿。
(2)指导学生朗读诗歌。“高声诵读以昌其气,缓声慢读以玩其味”。
(3)学生自由读诗,注意“罹”的读音。
(4)指名朗读。
2、自读全诗,感知诗意。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开篇描写出松柏树的整体形象:高耸挺拔,立与山上,笑迎“瑟瑟”寒风,不像严寒低头,不在恶势力下弯腰,高俊雄伟,傲骨铮铮。三、四两句“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意思是风声是多么的凶猛,松枝在风中又是多么的刚劲。是对风声与松树都予以展开描写,描写松柏与寒风在对立中所展现的情状,突出了松的可贵品格。五、六两句“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意思是正当严冰寒霜带来一片悲惨凄凉景象之时,松树却总是那么挺拔美好。通过冰霜的残酷再一次反衬松树的不畏严寒与高洁傲骨。“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两句的意思是难道松柏就不遭受寒冷吗?但是松柏原本就具有不畏严寒的本性。直接写松品格,点明主题。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赠从弟(其二)》公开课教案_2
《赠从弟(其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大意,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诵、抓关键词、讲解大意、交流感悟、欣赏相关视频等多种方法赏析诗歌,体味诗歌的内涵。
情感态度价值观:唤起学生人格境界的自我提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简介建安文学的深远影响、“建安风骨”、“建安七子”、作者、有关《赠从弟》,激发学习兴趣同学们,说起中国古诗,你们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唐诗。
不错,唐诗代表着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最高成就,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盛唐气象”。
但是,同学们是否知道中国诗歌“盛唐气象”形成的原因呢?“盛唐气象”形成的原因:一方面,当然是盛世大唐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另一方面,那就是盛唐诗人注意发扬汉末建安时代明朗刚健的优良诗风。
李白有“蓬莱文章建安骨”的诗句,可见建安文学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建安风骨”“盛唐气象”是中国文学史上两个诗歌的范式。
“建安”“盛唐”同是两个诗歌繁荣的时代。
建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繁荣时期,开创了诗歌创作的一个辉煌时代,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诗人,形成了以曹操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和“建安七子”的诗文创作风格为代表的文学风格——“建安风骨”。
“建安七子”是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 càn )、徐干、阮瑀( yǔ)、应玚( yáng )、刘桢。
刘桢,东汉末年诗人,“建安七子”之一,以五言诗著称。
曹丕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
刘桢的代表作《赠从弟》共三首,分别以苹藻、松柏、凤凰比喻坚贞高洁的性格,尤以第二首名盛于世。
作者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要因外力的压迫而改变本性。
二、明确目标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刘桢的经典名诗《赠从弟(其二)》。
我们的学习目标有三: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2、体味诗歌的内涵;3、唤起同学们人格境界的自我提升。
初中语文人教2024课标版(部编)八年级上册《赠从弟(其二)》教学设计
3.学生小组讨论的引导。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努力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关注学生的讨论过程,适时提出问题,引导他们深入思考。总体来说,学生们的讨论较为热烈,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但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讨论中较为被动,发言不够积极。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进一步关注这部分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增强课堂参与度。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比较阅读《赠从弟(其一)》与《赠从弟(其二)》时,学生可能难以形成自己的见解,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评价,培养批判性思维。
举例说明:
1.教学重点举例
-通过多媒体教学资源,播放标准朗诵录音,指导学生跟读,并注意停顿、语气等,以达到熟练背诵的目标。
-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分析诗文的起承转合结构,以直观的方式呈现修辞手法,如“峨眉”与“猿啼”之间的比喻关系。
-创设词语接龙、填空等游戏,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使用生僻字词,加深记忆。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讨论诗中的情感表达,如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2.教学难点举例
-对于修辞手法的理解,教师可挑选诗中的典型句子,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分析其中的对偶手法,并让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句子。
-在生僻字词的记忆方面,教师可采用“联想法”、“故事法”等,例如将“峨眉”与“蛾眉”联系起来,讲述字词背后的故事,增强记忆点。
4.通过对诗中修辞手法及生僻字词的学习,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与写作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赠从弟(其二)》教案教学设计
3word版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悽,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主题】;本诗通篇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勉励他的堂弟像松柏那样,坚贞自守,
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练习】
1.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的画面。
答:那亭亭耸立在高山上的青松,在瑟瑟凄凉的谷风中显得那样刚劲和顽强。
2.赏析“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
答:作者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的品质,以此勉励他的堂弟要有松柏那样,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3.首联中“亭亭”和颔联中“一何”各有什么表达作用?
“亭亭”是“高耸的样子”,写出了青松挺立风中的形象。
颔联中的两个“一何”,第一个突出风之大,第二个突出青松的雄健挺拔。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主题】
虽为送别诗,但全诗却无伤感之情而写得气势豪迈,意境开阔,表现了友人间真挚深厚的友情和诗人旷达的胸襟。
【练习】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答:这两句抒写了真挚的友情,作者劝慰杜少府不要为远离而悲伤,虽远隔天涯但友谊不会因为距离而被阻隔。
虽为送别诗但无伤感之情而写得气势豪迈,意境开阔,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
2.古代送别诗中有许多情景交融的诗句,虽只字未提送别,但饱含不尽的情思,请写出一句送别的诗句。
答: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岑参—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3.请写出一句与王勃的诗句意境、感情相同的送别诗句:
答: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主题】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练习】
赏析:
A"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两句的意思是:象燕昭王一类的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