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锻炼要养成好习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体育锻炼要养成好习惯

笔者通过高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体育教师提出相应的教育、教学改革,以确保学校体育目标的完成提供一些参考。

1.高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现状

1.1通过初步调查,多数学生体育锻炼习惯不良,健康生活方式还得不到学生应有的重视。学生普遍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有了正确的认识,但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偏低,造成认识与实践脱节,大部分的体育锻炼习惯还没有养成。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因素很多,主要是没有体育伙伴、没有运动特长、学校不具备良好的运动设施等,更主要的是没有体育伙伴和运动特长。

1.2依据高中学生的生长和发育期特点,每天参加体育锻炼或每周参加2―3次锻炼的。人们认为已具备了初步锻炼习惯。目前高中学生锻炼习惯的现状不容乐观,在全校学生中已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仅有15%左右,而且男女在体育锻炼习惯有着明显差异,男生更具有体育锻炼的习惯,但女生在体育锻炼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通过与部分学生座谈,了解到女生之所以不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的原因有害羞、怕苦、怕累和受伤,有的想减肥,又怕停止锻炼后体重”反弹”和性格方面的因素,虽然有锻炼的欲望,但受心理因素的影响,而没有付之于行动,反映了学生体育锻炼的消极态度。

1.3一年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比率较高,且呈上升趋势。因为

一年级是相对轻松的一年,各项体育活动开展较好。而三年级学生自觉锻炼意识较差,思想负担重,毕业就业压力大,局势艰巨,使得学生放弃了体育锻炼,其比率呈下降趋势。

2.解决方法

2.1根据高中生个体特点制定适宜目标,培养体育意识。几乎每个高中学生都有体育爱好,但爱好不等于习惯。如果把爱好引导为习惯,除了激发动机之外,还要求体育老师有意识的为学生制定,或是引导学生自己制定一定的体育锻炼目标,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体育锻炼反复进行,在反复中,一种体育意识得到加强。从动机到意识,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得到强化,体育锻炼习惯的主体性就增强了。主体性是习惯培养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老师要根据学生的体育爱好、体育特长,结合学校体育教育地硬件、软件环境为学生制定体育锻炼的合适的目标。适宜目标是不能脱离学生体质特点,兴趣爱好。过高,过严都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适宜的目标也不能脱离高中体育教学总目标的要求。在当前情况下,高中体育教学还是主要以体育达标,升学为考评内容。这些硬性指标不能完成,体育工作就得不到学校,家长和学生的肯定和支持。没有他们的支持和理解,体育习惯培养就无从谈起。所以适宜目标还要和当前体育教学要求达成一致,至少是协调。每个学校有自己特色的体育教学环境,比如有的体育设施完备,有的学校有传统的体育专长,这些特点都要与目标适合起来,这样才能发挥优长,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教师与学生共同协作。体育教师是体育课堂教学的中心,这是长久以来的教学观。然而,新课改实施以后,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更多地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充当领路人的身份,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舞台,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这就需要教师在充当引导者的同时,将学生放到与自己同等的地位上来,以平等的身份共同协作,将研究性教学模式积极实践于体育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的亲近感,使得教学研究更有效。

例如,学生根据自身特点,提出相应体能计划,教师根据对学生体能的了解,与学生共同研究商讨切实可行的办法。如,在50米跑时,教师可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小组前两名给予相应奖励,最后一名则要再跑一次;在中长距离跑时,教师可将男生女生混合分组,这样有助于促进同学间的友好关系,另外异性相吸,都想好好表现,在对方心里留下好印象,从而增加了练习的效率。教师与学生还可根据实际活动表现,再次研究更为行之有效的实践方案,在不断的相互研究中完善教学计划,从而取得越来越好的效果。

2.3在课堂上高中体育教师要从不同的层面上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意识和欲望。高中阶段的体育课除了要满足高中生身心发展,还要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放在首位。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可以快乐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并且能够培养学生课下自我锻炼的意识。因此,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能够设计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的环节,并在教学环节中让学生能够拥有自我锻炼的意识。学生在

体育活动中能将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压力释放出来,这对学生的学习是有积极作用的。

在体育课中,教师除了完成教学任务之外,还要安排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环节,加强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如精彩的体育赛事会让学生欣喜若狂,那么教师就可让学生参与到比赛中。学生参与体育得到了满足感,就能在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中寻找到自我锻炼的动力。动力决定行动,那么,学生就会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教师要认真理解新课程,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方面的个体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分层次指导,使想参与自我锻炼的学生,能够得到技能方面的指导,从而使他们自我锻炼的热情更强。而针对倦于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教师就要想办法提高这类学生上体育课以及自我锻炼的热情,使学生具有自我锻炼的动力。另外,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使学生终生受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