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国际关系史期末复习要点
近代国际关系史期末复习要点
![近代国际关系史期末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b44cbf4cbe1e650e52ea995e.png)
一、填空选择1、国际关系意指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国际舞台上的相互作用的总和。
2、鉴于1919年5月3日对于国际关系步入正规化、学术化、专门化研究轨道具有里程碑意义,德国学者厄恩斯特·奥托·泽姆比将这一天视为国际关系史这门学科的正式诞生日。
3、近代国际关系史中呈现出的三大规律是列强称霸永不能得逞、国际关系运行的重心始终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相伴随和国家间相互博弈以国家利益为最高目标4、16世纪至17世纪相继称霸欧洲舞台的国家主要有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俄国5、掷出窗外事件是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线,《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标志三十年战争的结束。
6、1700年8月开始的北方大战是俄国与瑞典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的战争。
7、结束1701至1714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的两个和约分别是《乌特勒支和约》和《拉什塔特和约》8、1832年美国《门罗宣言》是在神圣同盟拟对拉丁美洲革命进行干涉的背景下出笼的。
9、1848年革命在欧洲国际关系中造成的两个最重要的后果是神圣同盟的瓦解和维也纳体系的崩溃。
10克里米亚战争是欧洲列强争夺奥斯曼帝国特别是争夺君士坦丁堡和黑海海峡矛盾激化的产物。
11、19世纪后30年至20世纪初,国际关系表现出两个特点,在欧洲呈现出两极均势的局面,在广大亚、非、拉地区呈现出混战的局面。
12、18世纪初西欧国际关系的力量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使欧洲大陆确立起新的均势结构的战争是: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3、实行开明专制,使普鲁士成为欧洲强国的国王是:腓特烈二世14、标志着第二次反法同盟进攻被粉碎的条约是:《吕内维尔条约》15、标明拿破伦帝国在欧洲的势力达到顶峰的条约是:《提尔西特和约》16、1870年普法战争起源于:西班牙王位争夺17、反映英俄在东方问题上矛盾的尖锐化,1887年由奥匈帝国和英国以互相照会的形式签订的协定是:第一次地中海协定18、近代国际关系史从时间概念上说在19世纪60年代以前仍以欧洲为中心,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其后随着美国、日本和德国大量参与国际事务,才具有世界性。
国际关系史期末复习提纲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
![国际关系史期末复习提纲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5d4f9e5a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37.png)
国际关系史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一、拿破仑执政时期的法国外交和国际关系1. 背景:法国大革命18世纪,法国是欧洲人口最多、国力最强大的国家;君主专制制度在路易十四时代达到顶峰;18世纪末,法国资本主义发展。
启蒙运动发展:摧毁专制主义和封建特权;北美独立战争使法国国库空虚,征税遭到反对;1789年召开三级会议,是法国自1614年之后第一次举办的三级会议,也是法国历史上最后一次。
三级会议由三个阶级的代表全体国民的构成:第一阶级(教会)、第二阶级(贵族)和第三阶级(资产阶级、城市平民、农民等)。
2. 拿破仑的政策《提尔西特和约》Treaties of Tilsit第四次反法同盟以1807年法国同俄、普分别签定《提尔西特和约》而结束。
1807年7月7日,法俄最后缔结《提尔西特和约》,包括三个条约:附有秘密条款的《法俄和约》;矛头指向英国的法俄《攻守同盟条约》;关于俄国把卡塔罗海湾和爱奥尼亚群岛归还给法国的《补充提纲》。
1807年7月9日,法普之间也签订《提尔西特和约》:普鲁士承认了领土变更和华沙大公国,普鲁士领士人口减半。
普鲁土俄国加入大陆封锁体系。
标志第四次反法同盟失败,标志拿破仑霸权顶峰,实质是法俄瓜分欧洲三国瓜分波兰在欧洲民族国家大多作为专制君主国家崛起的十五六世纪,波兰走的另一条路:国王由全体贵族选举产生,只有议会才能制定法律。
这是一个有国王的共和国,与英国政体颇为形似。
但她没有英国的富有和四面环海的天然屏障,也没有山脉构成的屏障和确定的边界,而邻国是与她敌对并虎视眈眈觊觎着她领土的俄罗斯、普鲁士、奥地利这三个大君主。
1772~1795年俄、普、奥三国对波兰的3次瓜分。
第一次瓜分(1772)第二次瓜分(1793)第三次瓜分(1795)使波兰-立陶宛联合公国灭亡,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始复国。
(历史上,波兰曾有两次遭到外敌的入侵和占领第一次在1795--1918年间,被沙皇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三国瓜分灭亡,长达123年之久。
国际关系史期末复习题
![国际关系史期末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eaf42bd4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28.png)
国际关系史期末复习题国际关系史是一门研究国家间互动和影响的学科,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
期末复习时,我们需要对本学期学习的内容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回顾。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复习要点:1. 国际关系理论:包括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等主要理论,理解它们的基本观点和对国际政治现象的解释。
2. 国际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建立到现代国际体系的演变,了解国际体系是如何逐步形成的。
3. 大国兴衰:分析历史上的大国如何通过战争、外交、经济等手段影响国际关系,以及它们兴衰的原因。
4. 国际组织的作用:如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它们在国际关系中扮演的角色和影响。
5. 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研究冷战时期的两大阵营,以及它们之间的政治、军事和意识形态的对抗。
6. 全球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探讨经济全球化如何改变国家间的互动方式,以及它对国际政治经济的影响。
7. 区域冲突与和平维护:分析中东、非洲等地区的冲突原因,以及国际社会如何通过和平手段解决这些问题。
8. 环境问题与国际合作: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以及国际社会如何通过合作应对这些挑战。
9. 国际法与国际秩序:了解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和作用,以及它在维护国际秩序中的重要性。
10. 当前国际热点问题:关注当前的国际热点,如乌克兰危机、中美贸易战等,分析这些问题背后的国际关系动态。
复习时,可以通过阅读教材、课堂笔记、观看相关纪录片和参与讨论等方式,加深对这些主题的理解。
同时,也可以通过做历年的考试题目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并查漏补缺。
最后,希望同学们能够在期末复习中取得好成绩,对国际关系史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绝密)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绝密)](https://img.taocdn.com/s3/m/9bfdc79bdaef5ef7ba0d3c13.png)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绝密)说明:考试题型有三类,分别是名词解释、简答、分析。
下面,就这三大题型说一下各自的考点。
一、名词解释(共四题)1、《乌德勒支和约》1700—1713年所进行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的交战双方以法西为一方,英、荷、普、撒、葡为另一方。
分别于1713-4月和7月在荷兰乌得勒支签订《乌德勒支条约》,条约瓜分了西班牙,同时承认菲利普一世为西班牙国王,但他及其后代必须放弃对法国王位的继承权,并不得与法国合并。
荷兰获得南尼德兰的一些堡垒,英国从西班牙取得直布罗陀海峡,从法国取得纽芬兰等北美属地,奥地利从西班牙取得伦巴第、那不勒斯、撒丁和西属尼德兰,勃兰登堡的腓特烈被承认为普鲁士国王,葡萄牙取得在亚马孙河进行贸易的权利-。
《乌约》签订后形成了欧洲大陆均势,大国受到削弱,小国崛起,普鲁士得以加入到列强行列,英国从一岛国上升为欧洲一强国,获得海上主宰权。
2、七年战争1756年奥普为争夺西里西亚,英法为争夺政治优势、商业、殖民地及海上霸权而进行的全欧性战争,英法普奥的继续争斗导致欧洲有名的外交革命,即联盟的重新分化组合。
俄、西、瑞典、萨克森加入法奥一方,与英普同盟作战。
战争持续7年,结果法国战败。
1763法西与英签订《巴黎条约》,法国丧失在北美与印度的大部分殖民地,西班牙将佛罗里达割让给英国,英国成为海外贸易和殖民地霸主。
法奥与普缔结了《胡勃图斯伯格和约》,确认了普对西里西亚的占领,普的大国地位进一步确立。
法国、西班牙被削弱,战争改变了欧洲列强的力量对比,形成了列强争夺欧洲霸权的新格局。
3、大陆封锁体系由于海外贸易竞争,英国在法国大革命后多次组成反法同盟。
法国、英国对立,拿破仑无法从军事上征服英国,于是将战略中心转向经济战,推行大陆封锁战略。
1806年,拿破仑颁布《柏林敕令》禁止任何从属于法国或与法结盟国向英国及其殖民地输入货物,居住在欧陆的英国人,一律拘捕,英国的商船和货品一律没收。
1807年,两次颁布《米兰敕令》规定,任何中立国家船只,只要在英国停留就将被法没收。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期末复习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期末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a153d522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83.png)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期末复习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欧洲“三十年战争”(1618~1648)“三十年战争”是欧洲在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时期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性战争。
起因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企图加强中央集权,联合天主教诸侯同新教诸侯进行的一场内战。
欧洲主要国家借机干预德意志事务,以便扩疆拓土,争夺霸权,都先后卷入战争,致使这一场以天主教同盟同新教同盟开始的德意志内部斗争演变成了广泛的国际战争。
结束战争的威斯特伐里亚和约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它标志着主权民族国家构成的国际关系史真正开始。
遗产战争(1667~1668)法国为实现称霸欧洲的目的与西班牙进行的战争。
1660年,法王路易十四迎娶西班牙国王菲利普四世之女Marie Therese,1665年,查理二世继承西班牙王位,体弱多病。
两年后,路易十四借口其妻是现任西班牙国王之姊,宣称拥有西班牙王位的继承权,以此向西班牙索要西属尼德兰作为菲利普四世的遗产。
这一要求被西班牙拒绝。
法国于是向西班牙宣战。
这场战争打开了通往荷兰的大门。
1668年,在英、荷、瑞的介入下,签订亚琛条约(the Treaty of Aachen),战争结束。
西班牙继承战争1700年11月西班牙国王查理二世死后无嗣,法奥为争夺西班牙王位而引起战争。
英荷对法作战。
这场战争把法国拖得筋疲力尽,并开始走下坡路。
战后,参战国签订了《乌得勒支和约》与《拉斯塔特和约》,保留路易十四之孙腓力普五世获得西班牙王位继承权,但法西不得合并。
和约使英国保持了海上优势并为其近一步扩张扫除了障碍;法国虽然基本保住了欧洲大陆头等强国的地位,但丢失了大量海上殖民地,使其海上势力大大削弱。
北方战争(1700~1721)沙皇彼得一世为争取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发动对瑞典作战所引起的一场欧洲国际战争。
战前,俄国、瑞典实力上升,土耳其北进,而处于战略要地的波兰相对弱小。
而西欧诸强忙于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无暇顾及。
战争以俄瑞为主,于1700年开始历时21年。
近代国际关系史重点复习资料
![近代国际关系史重点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1a434d81ad02de80d4d840df.png)
近代国际关系史重点复习资料第一章前威斯特伐利亚时代一、东亚封贡体系1、名词解释:从西汉武帝时代直到晚清,由于中国一直在东亚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方面居于中心位置,从而构建了一个以中国为核心的古代国际关系格局。
这一地区性国际秩序以华夷观念为基础,以中国为中心,主要内容是其他国家对中国朝贡和接受中国册封,故称之为“东亚封贡体系”。
其特点是单极性、差序性、封闭性。
二、穆斯林世界1、名词解释:穆斯林世界是指在1500年前后由穆斯林国家所构成的神权统治的宗教国家体系,它与东亚封贡体系、欧洲秩序一起成为1500年前后国际关系领域中三大彼此相对隔离而又各具特色、几乎是平行发展的古代国际关系体系。
穆斯林国家以伊斯兰教为纽带,创建了一个由所有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所构成穆斯林世界。
2、特点(名词解释最好答上):(1)伊斯兰世界的国家体系是通过长期的征服战争形成的。
(2)是靠伊斯兰教的宗教信仰来维系的。
(3)帝国中央政权的兴衰影响整个国家体系的安危。
三、欧洲秩序1、名词解释当时的欧洲政治版图名义上是基督教“世界主权”的一统天下,并存着一个“神圣罗马帝国”,但实际上却是宛如一件由一些大小王国、公国、贵族领地和城邦所织补的“百衲衣”,不属于任何一方。
神圣罗马帝国分崩离析,罗马教皇的权威已经在几百年来教权与王权的争斗中衰微下去。
同东亚封贡体系和穆斯林世界相比,政治上的四分五裂是欧洲秩序最突出的特征。
2、中世纪以来,欧洲政治、宗教、外交的主要特点(1)中世纪的欧洲,在政治上是一个由天主教会和世俗封建主联合统治的政治秩序。
邦国林立、四分五裂,尚未形成稳定的社会秩序。
各王国之间战争不断。
(2)16世纪前后,英、法等西欧封建国家的统一是历史明显的进步,这为后来以民族国家为主体建立国际秩序铺平了道路。
(3)14世纪以来罗马教廷权威的下降。
13世纪末十字军东征的失败使教廷建立世界教会的企图落空;内有诸多王国对教权的抗争以及16世纪的多个国家的宗教改革;外有14世纪下半叶以来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为代表的穆斯林世界的冲击。
专题十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专题十近现代国际关系史](https://img.taocdn.com/s3/m/bbb30731ed630b1c59eeb571.png)
专题十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一、归纳整理知识要点
1、国际关系的主要表现方式:战争、和平。
2、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和平、发展
3、二战启示:见九下笔记P48-49
4、当前影响世界和平的主要障碍: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恐怖主义;地区冲突和民族冲突、宗教冲突等。
5、合理化建议:加强国际合作;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加大反恐力度
6、美国、日本崛起的共同原因:
①科教兴国;②“制度创新”;③善于学习但绝不简单照搬别国发展模式;④后发国家在国家力量主导下加快现化步伐。
7、西欧、日本崛起的共同原因:
①美国的援助和扶持;②制定适当的经济发展政策;③采用最新科学技术等。
8、美国、日本崛起的启示:
①抢抓机遇,加强国际间经济联系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②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积极引进科技,大胆创新;
③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9、世界重要的国际组织:
(一)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二)国际联盟(国联)
(三)轴心国集团与反法西斯联盟(四)联合国
(五)欧洲联盟(六)北约和华约
(七)世界贸易组织(WTO):见课本(八下78)
(八)亚太经合组织(APEC):见课本(八下78)
其中至今存在的全球性政治组织:联合国;
全球性经济组织:世界贸易组织(WTO)——“经济联合国”;区域性军事政治组织:北约;
区域性政治经济组织:欧盟;
区域性经济组织:亚太经合组织(APEC)等。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考试总结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考试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727133e10661ed9ad51f317.png)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一、名词解释(6个)1.国际关系:指人们超越国家界限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社会关系,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关系。
2.掷出窗外事件:1618年5月23日,布拉格的新教徒起义,冲进布拉格城堡,以侵害宗教自由的罪行将两名帝国大臣及一位书记官从窗口扔出。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从1640年查理一世召开新议会的事件开始到1688年詹姆斯二世退位的事件结束,是以新贵族阶级为代表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起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革命。
4.费边战术:一种拖延迂回的战术,不急于达到目的,用时间拖垮敌人。
5.天定命运论:即向那些所谓尚未明白确定的地方扩展美国的共和主义、宗教自由、州权、自由贸易、廉价土地等制度和价值观念。
6.埃姆斯急电:1870年7月,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埃姆斯休养所接见法国驻普大使,会谈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并将经过用急电通知正在柏林的首相俾斯麦。
俾斯麦故意将急电改成带有侮辱法国的语气并予以公布,进行挑衅。
法皇拿破仑三世以此为口实,7月19日对普宣战,爆发了普法战争。
7.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费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刺杀。
奥匈帝国利用该事件向塞尔维亚提出最后通牒,但为塞尔维亚拒绝。
7月28日,在德国的支持下,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由此,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8.二十一条:日本帝国主义妄图独占中国的秘密条款。
1915年1月由日本驻华公使向袁世凯提出。
主要内容为: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并加以扩大;延长旅顺、大连两港和南满、安奉两铁路的租借期限为九十九年,并承认日本在东三省南部和内蒙古东部的特权;中国警政和兵工厂由中日合办等。
袁世凯为了做皇帝,几乎全部接受了日本的要求。
由于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日本的侵略要求未能实现。
9.第五纵队:1936年10月西班牙内战时,叛军用四个纵队进攻首都马德里,把潜伏在马德里城内进行破坏活动的反革命组织叫做第五纵队。
专题复习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专题复习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https://img.taocdn.com/s3/m/6a534f160b4c2e3f57276368.png)
特点:
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终结,新的世界 格局尚未形成,多极化趋势进一步 加强,世界正处于新旧格局交替Biblioteka 过渡时期。1、维也纳体系
⑴含义:
1814—1815年维也纳会议确定的欧洲统治 秩序和国家体系称为维也纳体系。
⑵维持机构:
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 ⑶实质及作用:是欧洲封建君主企图维护 封建秩序的体现,它反对社会进步,任意践踏 弱小民族利益,是历史的反动。但维也纳体系 下,各国常用召开会议的方法解决国际争端, 客观上促使国际关系进入一个新时代。
知识归类(二)
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及特点
演变:
以欧洲 为中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维也纳体系
雅尔塔体系(从欧洲向两侧转移)
世界格局多极化
变因:实力对比的变化,包括经济、军事
实力和政治影响力等。
定义:所谓国际关系格局,实际上就
是在一定时期内,在一流强国力量 对比的基础上,形成的国际秩序和 利益分配体系。
⑵多极化趋势对世界的影响: • 就目前情况来看,国际关系中存在着 美国、日本、西欧、中国、俄罗斯五个 力量中心。 • 五个力量中心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 影响着世界各地区和许多国家。 • 五个力量中心存在的相互竞争、相互 制约的关系,使霸权主义受到更多的制 约和限制,有助于世界安全与稳定。
⑶两极格局的瓦解同前两次大的国际 格局变动不同:
苏联:加紧对华进行军事威胁,中苏 边境武装冲突不断,中苏关系 严重恶化。
第三阶段:80年代。
苏联放弃争夺军事优势,从对外扩张 转向全面收缩,美国重新取得战略 优势,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美国:对华关系时好时坏,曲折发展; 苏联:注意改善同中国的关系。
三、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
(1)史实: A、多次组织反法同盟干涉法国革命,打破 拿破仑称霸欧洲的局面; B、联合法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打败沙俄, 遏制沙俄在欧洲扩张; C、与法俄结成协约国,打败了对其在欧洲 大陆和全世界利益有巨大威胁的德国; D、一战后又扶德抑法,拒绝与法结盟;纵 容德国侵略扩张,极力将祸水东引苏联。
国际关系史·笔记整理
![国际关系史·笔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7bde250c79563c1ec5da7169.png)
《国际关系史》(近代卷)笔记一. 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1.起因:神圣罗马帝国与德意志诸侯意欲削弱对方力量,借新教与天主教之争而发起战争2. 导火线:斐迪南二世任波西米亚国王,遭民众反对。
布拉格议会中的新教徒代表将国家派来的官员抛出窗外(史称“抛出窗外事件”),次日发动布拉格起义。
3. 过程:(1)波西米亚—巴拉丁阶段(1618~1624年)波西米亚和巴拉丁联军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二世作战。
斐迪南二世联合天主教联盟和西班牙击败联军,波西米亚成为奥地利的一个省,西班牙占领巴拉丁。
(2)丹麦战争阶段(1625~1629年)英国、荷兰、丹麦为了打击斐迪南二世结成同盟,由丹麦派兵德意志北部,被皇帝击败。
斐迪南二世控制北部德意志。
皇帝颁布归还教产敕令,规定新教诸侯将1552年之前夺取的土地归还天主教诸侯。
(3)瑞典战争阶段(1630~1635年)瑞典为在波罗的海争霸,入侵德意志北部,取得法国和德意志新教诸侯支持。
战争初期,瑞典作战顺利,占领了德意志北部和中部一些地区以及慕尼黑。
但在吕岑战役中,瑞典国王古斯塔夫斯二世阵亡,瑞典军队逐步退至波罗的海沿岸。
斐迪南二世与勃兰登堡和萨克森缔结《布拉格和约》,同意不在该地区实施《教产归还敕令》。
斐迪南二世再次获胜。
(4)法国—瑞典阶段(1635~1648年)法国与瑞典、荷兰结盟对斐迪南二世宣战,斐迪南二世得到西班牙、巴伐利亚、勃兰登堡和萨克森的支持。
法国在战争初期战绩一般,但瑞典占领了北部和中部德意志。
1637年,斐迪南二世去世,其子费迪南三世即位,在军事上败给瑞典。
西班牙因国内反西班牙革命以及对法作战的失利,丧失了在欧洲的军事优势。
费迪南三世被迫求和。
4. 结果: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1)瑞典占有西波美拉尼亚和部分东波美拉尼亚、维斯马以及不莱梅和维尔登,控制奥得河、易北河以及威悉河口(2)法国获得阿尔萨斯(3)重申教随国定原则(4)承认德意志各邦诸侯享有内政外交自主权(5)确认瑞士退出神圣罗马帝国。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期末复习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期末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fa4463ad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c4.png)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期末复习1. 三⼗年战争2. 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及合约3. 《⽐利⽜斯合约》4. 西班⽛王位继承战争与《乌得勒⽀和约》5. 北⽅⼤战6.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7. 七年战争与1756年外交⾰命8. 俄普奥三分波兰9. 《提尔西特和约》10. ⼤陆封锁政策11. 1814年维也纳会议及《最后议定书》12. 1848年欧洲⾰命13. 神圣同盟14. 四国同盟15. 门罗宣⾔16. 克⾥⽶亚战争与《巴黎和约》17. 德国统⼀与普法战争,《法兰克福和约》18. 三皇同盟19. 三国同盟20. 三国协约(协约国)21. 东⽅问题22. 光辉独⽴23. 三国⼲涉还辽24. 法绍达事件25. 美西战争26. 英布战争27. ⽇俄战争与《朴资茅斯和约》28. 门户开放政策29. ⼤棒政策和⾦元外交30. 英⽇同盟31. 《拉匡尼基协定》32. 两次巴尔⼲战争33. 萨拉热窝事件35. 威尔逊⼗四点36. 《和平法令》37. 《布列斯特和约》38. 英苏贸易协定39. 热那亚会议与《拉巴洛条约》40. 《凡尔赛和约》41.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42. 国际联盟43. 《四国条约》44. 《五国海军条约》45. 《九国公约》46. 《洛桑和约》与《关于海峡制度公约》47. 《道威斯计划》48. 《洛迦诺公约》49. 《⾮战公约》50. 《杨格计划》51. 胡佛延债宣⾔52. 不承认主义53. 李顿调查团报告书54. ⽥中奏折55. 斯特莱沙阵线56. 《英德海军协定》57. 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58. 苏联的集体安全政策59. 《东⽅洛迦诺公约》60. 苏法,苏捷互助条约61. 《蒙特勒海峡公约》62. 《不⼲涉协议》63. 30年代美国的中⽴政策64. 睦邻政策65. 柏林-罗马-东京轴⼼的建⽴66. 绥靖政策67. 《慕尼⿊协定》68. 德意军事同盟条约69. 英法苏谈判70.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71. 《有⽥-克莱琪协定》72. 《德意⽇三国同盟条约》73. 《苏⽇中⽴条约》74. 《租借法》75. 欧战初期丘吉尔政府的对外政策76. 东⽅战线77. 珍珠港事变78. 《⼤西洋宪章》79. 《联合国家宣⾔》80.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及意义81. 东⽅慕尼⿊阴谋82. 第⼆战场83. 开罗会议84. 德⿊兰会议85. 布雷顿森林会议86. 敦巴顿橡树园会议87. 雅尔塔体系88. 旧⾦⼭会议89. 波茨坦会议90. 中国抗⽇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1)⼀、重要战役 (4)⼆、重要合约与会议 (6)三、重要机制理念政策 (9)四、重要国际问题 (10)五、重要利益集团 (13)⼀、重要战役1.欧洲“三⼗年战争”(1618~1648)○1“三⼗年战争”是欧洲在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时期爆发的第⼀次⼤规模的国际性战争。
近代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
![近代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9682a6d4d15abe23482f4d0b.png)
4为什么说战后的美国是全球性强国? 二战后,美国已经发展成为经济、政治、军事、国际影响力都十分强 大的国家。 经济:美国作为二战“民主国家的兵工厂”大发战争财,并将资本转 向生产力,二战初期,美国在经济上占有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量的 2/3,外贸出口额的1/2,黄金储备的3/4,具有经济上世界范围内绝对 优势。 军事:(1)1945年美国武装部队总人数达1212万的庞大数目;(2) 垄断了原子弹技术;(3)拥有庞大、先进的空中力量——空军远程 战略轰炸机和横跨大洋的航空力量;(4)海军航艇吨位达到380万吨, 是世界最大的海上强国;(5)力量辐射范围广,在全球有200多个军 事基地。 国际影响力:战后美国提供联合国构想,同时又倡导建立国际货币基 金,世界银行和关税贸易总协定,提高了美国的影响力。 5苏联作为超级大国的基础是什么? 苏联能成为超级大国是军事、地缘、国际影响力等多方面因素的结果 军事基础:1)苏联拥有当时世界最强大的陆军 2)1949年苏联研发出原子弹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拥有核武器的国 家 地缘基础:苏联地跨欧亚大陆,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陆上领土 国际影响力基础:二战中苏联展现出坚定的政治意志和强大的军事能 力,为使世界人民免受法西斯西里承担了巨大的牺牲,赢得了国际威 望,与苏联建交国家由26个变成了52个,影响力大大增强。
10战后美国如何实现对西欧国家控制的? ① 经济上提出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通过对经济援助控制西欧经济的发 展方向,打开西欧市场; ② 政治上提出杜鲁门主义,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阵营,以集 团力量对抗苏联,将西欧纳入共同遏制苏联的体系中; ③ 军事上提出建立北约,把西欧盟国拴在一起,形成了以美国为主导的对 抗苏联的军事集团; ④ 乔治· 凯南的遏制政策为拉拢西欧共同对抗苏联做了理论准备; ⑤ 铁幕演说为美国联合西欧,抗衡苏联做了舆论准备。 11战后苏联与东欧国家联盟如何实现的? ① 经济:经济互助委员会 ② 政治:共产汤和工人党情报局 ③ 军事:华约 ④ 理论准备:诺维科夫《战后美国对外政策》
国关史期末复习:国际关系史复习
![国关史期末复习:国际关系史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c65593cc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c1.png)
章: 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 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信科系10级思 考 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1945年9月2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这是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胜利。
它对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主要的影响是使世界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变化。
1、首先,它造就了美国超级大国的地位,美国登上了世界资本主义霸主的宝座。
由于战争没有在美国本土进行,美国不仅没受到多大的损失,还利用出售军火发了战争财,经济力量空前发展。
战争还刺激美国军事力量的膨胀。
大战结束后,美国在世界各地拥有军事基地,还垄断着原子弹。
2、其它帝国主义国家降为资本主义二流国家。
德意日作为战败国,经济、政治上遭到了毁灭性打击。
英法受法西斯侵略影响,国力大大削弱。
经济上依赖美国,使美国乘虚而入,逐渐开始了对西欧的控制。
3、苏联作为政治、军事强国崛起,两极格局形成,美苏由战时合作迅速转为冷战。
大战给苏联造成了严重损失,经济损失达4850亿美元,人口死亡2000万。
苏联对二战胜利做出了最大的贡献,扩大了社会主义的影响。
随着二战胜利结束,东欧和亚洲先后出现了一些人民民主国家,社会主义越出了一国的范围。
4、给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事业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可能性和更加现实的道路。
英法等殖民主义国家陷于战争,大大削弱,各被占领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许多国家相继独立。
5、一方面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另一方面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二战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军事需要促进了科技发展,如原子弹的研制成功。
40年代末起,美国便发生了技术革命。
这也使得科技因素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空前明显。
美苏冷战爆发的原因概括性叙述:(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确立了世界霸权的政策并视苏联为障碍。
(2)美苏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处于对立是冷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美国为了“遏制”共产主义,提出冷战。
较完整的叙述:美国和苏联都想“领导世界”。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4210a7390912a21614792979.png)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三十年战争(1)导火线:1618年5月23日的“掷出窗外事件”(2)四个阶段:①波西米亚阶段(1618-1623)②丹麦阶段(1625-1629)③瑞典阶段(1630-1635)④瑞典-法国阶段(1635-1648)(3)结果:长期的战争使交战双方消耗巨大,在神圣罗马帝国方面显得更为突出,帝国皇帝斐迪南二世被迫求和,得到了法国和瑞典的同意,战争结束,召开威斯特伐利亚会议,各参战国开始和谈,并于1648年10月24日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建立起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4)评价:在国际关系发展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
①是欧洲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几乎所有欧洲国家都被卷进来了。
它们先是为了宗教信仰而战,信教诸侯于天主教势力势不两立;接着又抛开了宗教外衣,为赤裸裸的国家(或准国家)利益而战,宗教信仰不再是划分敌我的主要依据。
②经过“三十年战争”的洗礼,四分五裂的欧洲通过国际会议与和约的方式,肯定了国家的主权原则和新教育天主教的平等权利,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民族君主国的兴起、主权观念的出现和国际政治的世俗化这些在中世纪就已经酝酿成熟的欧洲新现象,现在有了一个被大家(除罗马教皇外)所共同接受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结局,欧洲国家的组织形式真正开始走出了中世纪。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1)1648年10月24日签订。
是在新教势力取得相对优势的情形下签订的。
(2)主要致力于解决三个问题:领土问题、宗教问题、确定德意志国家的体制。
(主要内容)(3)历史意义:在国际关系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
确定了一些现代国际关系原则,对欧洲国际体系的建立和欧洲未来的政治经济秩序影响深远,在国际关系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它不但结束了持续30年之久的全欧规模战争,而且也在欧洲大陆形成了一个力量相对均衡的政治格局,建立了现代国际关系史上第一个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国际关系史期末复习
![国际关系史期末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52c9e8ce6f1aff00bed51ef5.png)
名词解释集体安全: 20 世纪30 年代苏联为制止法西斯国家侵略、维护世界和平与各国安全而提出的重要外交政策。
20 年代初,在欧洲和远东形成两个战争策源地(见远东战争策源地和欧洲战争策源地),德、日法西斯的扩军备战和侵略扩张不但威胁着苏联和广大中小国家的安全,而且危及西方资本主义大国的根本利益。
这就为建立除法西斯国家之外的区域性和世界性的反侵略阵线提供了客观前提。
1933 年,苏联根据和平不可分割和进行集体抗击侵略的原则提出集体安全政策,建议缔结多边或双边的互助条约,共同遏制法西斯的侵略扩张。
苏联政府为推行这一政策采取许多积极步骤。
慕尼黑事件后,战争迫在眉睫。
1939 年苏联倡议进行英、法、苏三国关于缔结军事互助协定的莫斯科谈判。
但英、法执行绥靖政策,拒绝与苏联合作共同遏制法西斯的侵略和扩张,致使德、意、日提前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三国轴心:1936年10月25日,德国和意大利达成协调外交政策的同盟条约,建立柏林林-罗马轴心。
1939年5月22日,两国又签订了《德意同盟条约》(又被称为“钢铁条约”)。
此前日本已经在1936年11月25日同德国签署反共产国际协定(意大利于1937年11月6日加入)。
1940年9月27日,德国、日本和意大利三国外交代表在柏林签署《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三国公约),成立以柏林-罗马-东京轴心为核心的军事集团。
这个军事集团的成员被称为“轴心国”。
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后,日本于5月25日宣布废除三国公约。
同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国投降,轴心国集团灭亡。
五月危机:1938年5月,德国希特勒以要求捷克斯洛伐克给予苏台德区的日尔曼人“自治”权利为借口,命令德国军队开到德国与捷克斯洛伐克的边界线附近,以此向捷克斯洛伐克进行战争恫吓和武力威胁。
对此,捷克斯洛伐克政府采取坚决拒绝态度,国际社会舆论也表示强烈反对。
此时希特勒感到自己的军事实力不足,被迫决定停止活动。
1938年10月1日,德国占领苏台德区。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复习要点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28dcf153f5335a8103d2202c.png)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复习要点1. 三十年战争2. 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及合约按3. 《比利牛斯合约》4.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与《乌得勒支和约》5. 北方大战6.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7. 七年战争与1756年外交革命8. 俄普奥三分波兰9. 《提尔西特和约》10. 大陆封锁政策11. 1814年维也纳会议及《最后议定书》12. 1848年欧洲革命13. 神圣同盟14. 四国同盟15. 门罗宣言16. 克里米亚战争与《巴黎和约》17. 德国统一与普法战争,《法兰克福和约》18. 三皇同盟19. 三国同盟20. 三国协约(协约国)21. 东方问题22. 光辉独立23. 三国干涉还辽24. 法绍达事件25. 美西战争26. 英布战争27. 日俄战争与《朴资茅斯和约》28. 门户开放政策29. 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30. 英日同盟31. 《拉匡尼基协定》32. 两次巴尔干战争33. 萨拉热窝事件34.35. 威尔逊十四点36. 《和平法令》37. 《布列斯特和约》38. 英苏贸易协定39. 热压那会议与《拉巴洛条约》40. 《凡尔赛和约》41.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42. 国际联盟43. 《四国条约》44. 《五国海军条约》45. 《九国公约》46. 《洛桑和约》与《关于海峡制度公约》47. 《道威斯计划》48. 《洛迦诺公约》49. 《非战公约》50. 《杨格计划》51. 胡佛延债宣言52. 不承认主义53. 李顿调查团报告书54. 田中奏折55. 斯特莱沙阵线56. 《英德海军协定》57. 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58. 苏联的集体安全政策59. 《东方洛迦诺公约》60. 苏法,苏捷互助条约61. 《蒙特勒海峡公约》62. 《不干涉协议》63. 30年代美国的中立政策64. 睦邻政策65. 柏林-罗马-东京轴心的建立66. 绥靖政策67. 《慕尼黑协定》68. 德意军事同盟条约69. 英法苏谈判70.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71. 《有田-克莱琪协定》72. 《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73. 《苏日中立条约》74. 《租借法》75. 欧战初期丘吉尔政府的对外政策76. 东方战线77. 珍珠港事变78. 《大西洋宪章》79. 《联合国家宣言》80.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及意义81. 东方慕尼黑阴谋82. 第二战场83. 开罗会议84. 德黑兰会议85. 布雷顿森林会议86. 敦巴顿橡树园会议87. 雅尔塔体系88. 旧金山会议89. 波茨坦会议90. 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一次中东战争时间:2005年04月25日第一次中东战争1948年5月15日第一次中东战争开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填空选择1、国际关系意指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国际舞台上的相互作用的总和。
2、鉴于1919年5月3日对于国际关系步入正规化、学术化、专门化研究轨道具有里程碑意义,德国学者厄恩斯特·奥托·泽姆比将这一天视为国际关系史这门学科的正式诞生日。
3、近代国际关系史中呈现出的三大规律是列强称霸永不能得逞、国际关系运行的重心始终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相伴随和国家间相互博弈以国家利益为最高目标4、16世纪至17世纪相继称霸欧洲舞台的国家主要有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俄国5、掷出窗外事件是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线,《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标志三十年战争的结束。
6、1700年8月开始的北方大战是俄国与瑞典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的战争。
7、结束1701至1714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的两个和约分别是《乌特勒支和约》和《拉什塔特和约》8、1832年美国《门罗宣言》是在神圣同盟拟对拉丁美洲革命进行干涉的背景下出笼的。
9、1848年革命在欧洲国际关系中造成的两个最重要的后果是神圣同盟的瓦解和维也纳体系的崩溃。
10克里米亚战争是欧洲列强争夺奥斯曼帝国特别是争夺君士坦丁堡和黑海海峡矛盾激化的产物。
11、19世纪后30年至20世纪初,国际关系表现出两个特点,在欧洲呈现出两极均势的局面,在广大亚、非、拉地区呈现出混战的局面。
12、18世纪初西欧国际关系的力量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使欧洲大陆确立起新的均势结构的战争是: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3、实行开明专制,使普鲁士成为欧洲强国的国王是:腓特烈二世14、标志着第二次反法同盟进攻被粉碎的条约是:《吕内维尔条约》15、标明拿破伦帝国在欧洲的势力达到顶峰的条约是:《提尔西特和约》16、1870年普法战争起源于:西班牙王位争夺17、反映英俄在东方问题上矛盾的尖锐化,1887年由奥匈帝国和英国以互相照会的形式签订的协定是:第一次地中海协定18、近代国际关系史从时间概念上说在19世纪60年代以前仍以欧洲为中心,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其后随着美国、日本和德国大量参与国际事务,才具有世界性。
19、1793年俄普奥瓜分波兰则标志着波兰在地图上的消失。
20、第四次反法同盟彻底崩溃后,使拿破仑帝国在欧洲的地位达到最高峰;21、20世纪初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中,英德海军军备竞赛尤为激烈,面对着德国的咄咄逼人攻势,英国采取坚决措施,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决心保持“双强标准”;1917年,德国面对英国的海上封锁,决定实施无限制潜艇战。
22、近代德国的崛起可以追溯到勃兰登堡选侯国;而近代俄国则是以莫斯科公国为中心不断兼并邻近公国而逐步形成的。
23、波尔塔瓦战争的胜利是俄国在北方大战中扭转战局的关键;而1917年美国参战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24、1659年法国、西班牙缔结的《比利牛斯条约》标志着西班牙在欧往昔的主导地位一去不复返,而1856年签定的《巴黎和约》则标志着俄国在巴尔干和黑海两海峡的扩张势力由颠峰走向衰落。
25、1854年3月12日日美签定〈日美亲善条约〉,即“神奈川条约”这是近代日本“失之于欧美,取之于邻国的”战略步骤的重要体现。
26、英国登上“海上霸王”宝座是在七年战争之后27、大陆封锁;半岛战争;侵俄战争;民族反抗属于拿破仑帝国溃灭的重要因素28、拿破仑军事生涯中最杰出的一次胜仗是奥斯特里茨战役29、标志着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开始,打响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第一枪的历史事件是米鲁特事件30、俄国通过中俄瑷珲条约,强占了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40万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31、在瓜分非洲的狂潮中,瓜分非洲领土最多的西方列强是法国二、名词解释1.维罗纳会议:神圣同盟各国为了镇压西班牙革命而召开的会议。
……这是欧洲大国协调的最后一次尝试,英国已经放弃了欧洲协调,从此由大国会议统治的欧洲协调的局面宣告结束。
维罗纳会议:1822年10月以后,俄、奥、普、法、英五国在意大利北部维罗纳召开的会议。
会议中心议题是讨论法国武装干涉西班牙革命的问题。
英国出于发展海外贸易,拓展海外殖民地的需要,支持西班牙独立,而其他国家则主张由法国干涉西班牙革命,西班牙革命最终被镇压,重新恢复封建制度。
这是欧洲大国协调的最后一次尝试,英国已经放弃了欧洲协调,从此由大国会议统治的欧洲协调的局面宣告结束2.《威斯特伐利亚合约》:三十年战争结束后交战国缔结的和约,由获胜的法国、瑞典和德国新教同盟及德皇于1648年10月24日在威斯特法利亚签订。
根据和约,法国、瑞典和德国境内的大诸侯国都扩充了领土;承认荷兰和瑞士为独立国;加尔文教在德国取得与天主教和路德教平等的地位。
和约的缔结沉重打击了哈布斯堡王朝,进一步加深了德意志的政治分裂,神圣罗马帝国名存实亡,法国在国际事务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开创了以国际会议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将国家主权、国家领土与国家独立确立为国际关系中应共同遵守的准则;破除了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神权政治体制,把国际法从神权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常驻外交代表机关的制度走向确立。
3. 教皇子午线:由教皇确立的西葡两国殖民地范围的分割线。
1493年,教皇确定以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子午线为分界线,即教皇子午线,将该线以西的一切土地划归西班牙,以东的一切土地划归葡萄牙。
1494年,两国又缔结《托得西拉斯条约》,将该线向西移动了270里格,西班牙几乎独占美洲,葡萄牙则控制了亚洲和非洲大部分地区。
8. 正统主义:法国外长塔列朗在维也纳会议上位争取法国利益提出的外交原则,即肯定法国革命前欧洲的封建君主的正统地位,恢复他们的统治权力、政治体制及所属领土,符合欧洲封建君主的利益,违背了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
为保全法国,恢复法国的大国地位、瓦解反法同盟对法国的外交遏制具有重要意义。
9. 《最后议定书》:维也纳会议通过的决议,主要内容为:欧洲旧王朝普遍复辟;奥属尼德兰并入荷兰,奥地利得到意大利北部为补偿;意大利和德意志在政治上仍维持分裂状态;瑞士成为永久中立国。
是在正统主义原则、遏制原则和补偿原则的基础上通过的,带有反动性质。
10.门罗宣言:1832年12月,美国门罗总统向国会发表的国情咨文中有关外交方面的主要内容。
阐述了美国对拉美政策的三个基本原则“美洲体系原则”、“互不干涉原则”、“非殖民原则”,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
成为美国用以反对美洲以外国家干涉美洲事务的工具,阻止和排斥了欧洲列强势力在西半球的政治影响,为美国在西半球的扩张铺平了道路11. 东方问题:东方问题的基本内容是俄国争夺土耳其黑海地区。
1768年和1787年,叶卡德琳娜统治时期,俄国发动了两次俄土战争,分别签订了《库楚克-凯纳吉条约》和《雅西和约》,俄国取得黑海出海口,并建立了黑海霸权。
俄国的扩张引起英、法等西方列强的反对,纷纷插手该地区事务,使该地区成为矛盾的焦点,东方问题遂成为19世纪国际斗争的焦点和欧洲外交的中心问题12. 三皇同盟:德意志统一后,俾斯麦为了孤立和打击法国,策划德皇与俄、奥两皇结成的同盟。
1873年10月,德、奥、俄三国皇帝在维也纳正式订约。
规定通过磋商协调三国利益;当缔约一方利益受他国侵犯时,三国协调行动;首开欧洲政治集团的先河,是欧洲新格局的开端。
1881年6月18日,三国再次缔结《三皇同盟条条约》,是一个中立协定,规定缔约一方与他国交战时,另两方保持中立;遵守禁止各国军舰通过海峡原则;俄国直接获利,在外交上位抵御英国设置了保证。
德国则可以开展反法外交。
13. 三国同盟:德奥意组成的军事集团。
1882年5月20日成立,规定如意大利遭到法国攻击,德奥将予以全力支持;如德国遭到法国攻击,意大利将给予支持,奥保持中立,并全力阻止俄国参加法国一方;任何缔约国若遭到同盟以外两国或以上国家攻击,其他两国将参战。
其建立标志着以德国为盟主的一个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的最终形成14. 英日同盟:俄国独占中国东北的局面使日本和英国感到不安。
在英国倡议下,英、日双方于1902年1月在伦敦签订了《英日同盟条约》,其主要内容为:(1)双方强调承认中国和朝鲜的“独立”,并使其中任何一国“完全不受到侵略”,当英、日的“特殊利益”受到威胁时,两国均可采取必要的措施;(2)缔约一方与第三国作战,他方应严守中立;—方如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作战,他方则应给予军事援助,共同作战,并由两国协商后媾和。
英日同盟是针对俄国的军事攻守同盟的,它的建立对远东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标志着英国“光荣孤立”政策的破产。
亚琛会议:俄普奥英法1818年9月在亚琛召开的一次关于欧洲协调的会议,主要解决法国赔款和从法国撤军的问题。
10月19日,签订《亚琛条约》,盟国同意提前撤军。
11月4日,法国加入四国同盟,新的五国同盟具有持久联盟的性质,目的在保持欧洲的协调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0年,西班牙国王查理二世死后无嗣,法国波旁王朝和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都有继承权,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1701年,法王路易十四之孙菲利普宣布继位,法奥开战。
英荷担心法国吞并西班牙殖民地因而加入对法作战。
1713年和1714年分别签订《乌特勒支和约》和《拉斯塔特和约》。
《航海条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为争夺海外贸易优势颁布的贸易条例。
1651年通过,主要针对荷兰。
规定:凡从欧洲运到英国的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或商品生产地船只运送;凡从亚洲、美洲、非洲运到英国的货物,必须由英国或英国殖民地的船只运送;英国各港口的渔业进出口及英国国境沿海的商业,应完全由英国船只运送。
直接导致了英荷战争的爆发。
奥格斯堡同盟战争:1688—1697年,法国与英、荷、奥、西等国的联盟进行的争霸战争。
当时法国的扩张对欧洲其他国家构成了严重威胁,成为众矢之的。
1686年,荷兰联合奥地利和布兰登堡组成反法的奥格斯堡同盟。
法国最终被迫签订了《莱斯威克条约》,退回了西班牙许多土地,殖民势力受到削弱;英国则巩固了在地中海的地位,并同法国签订了有利的商约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年奥皇查理六世死后,皇女特雷西亚继位,普、法、西、巴伐利亚、萨克森、撒丁等拒绝承认,发动了针对奥地利的战争。
英、荷、俄支持奥地利。
战争从欧洲扩展到美洲和南亚。
双方签订《阿亨和约》,特雷西亚的王位得到承认,西里西亚归普鲁士,意大利部分领土割让给西班牙和撒丁。
法国海上力量一蹶不振。
实际是英法争夺海上霸权和殖民地的战争三、简答论述19世纪中期德意志统一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一)德意志统一前欧洲的时代特征与主题时代特征①西欧主要国家迎来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代;②西欧成为世界最强大的经济板块和文化组合地区;③英法俄三足鼎力欧洲下的世界格局相对稳定;④欧洲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巨浪涌起影响:急剧壮大的德国在世界舞台拥有话语权;引起欧洲国家外交的重新定位;在欧洲埋下了复仇的种子;打破了英法俄三足鼎力的欧洲政治格局;德国军国主义传统造成国际关系的失序18世纪英法的殖民争夺:英法之间的霸权之争是国际关系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铁血争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