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心理

合集下载

青少年犯罪心理特征及干预策略研究

青少年犯罪心理特征及干预策略研究

青少年犯罪心理特征及干预策略研究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在现代社会中日益增多。

研究表明,青少年犯罪的根源主要是心理原因,因此需要探究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征,并开展针对性的干预策略。

一、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征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自卑感许多青少年犯罪分子往往在内心深处存在自卑感,他们感到自己存在缺陷,对自己没有信心。

这种心理状态让他们难以适应生活,常常会采取过激的手段来证明自己,从而发展成犯罪行为。

2. 情绪不稳定青少年犯罪分子常常情绪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的刺激,从而对生活产生负面情绪。

他们很难处理这些情绪,常常会采用犯罪来发泄自己的情感。

此外,他们也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会随意跟从别人的行为。

3. 社交障碍青少年犯罪分子常常存在社交障碍,他们不擅长与人交流,也没有正常的社交网络。

这些的情况容易导致他们失去内在的信心和个人主观能力,从而选择犯罪来实现他们内在的期望。

二、干预策略针对青少年犯罪分子的心理特征,应采用相应的干预策略。

以下是几个值得推广的方法。

1. 情感治疗情感治疗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其基本原则是通过情感化的支持和理解来治疗精神疾病。

青少年犯罪分子往往缺乏家庭关爱和安全感,情感治疗可以通过建立温暖的关系来帮助他们消除对社会的敌对感,从而走上正康状。

2. 社交技能训练社交技能训练可以帮助青少年犯罪分子建立密切的人际关系。

在社会的群体中,青少年犯罪者可以学习如何正确的与他人交流,如何尊重他人,如何解决在人际关系中遇到的矛盾难题。

这种训练有助于改变他们的犯罪倾向。

3. 建立亲子关系家庭和家长是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关键因素。

家庭对青少年的影响在于塑造他们的性格、价值观和行为态度,如果家庭不健全,家长态度不端正,将对他们产生极大不良影响。

因此,建立亲子关系是防控青少年犯罪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青少年犯罪是由多重因素造成的,其中心理因素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因此,需要以心理干预为基础,采用多种干预策略来支持青少年犯罪者生活安定和成长发展。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分析与辅导方法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分析与辅导方法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分析与辅导方法青少年犯罪是社会问题中的一个严重的方面。

这些犯罪行为不仅会给他们自己的未来带来负面的影响,还会对社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危害。

因此,理解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以及寻找适合的辅导方法,对于预防和解决这个问题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分析,并提出一些针对此问题的辅导方法。

一、心理分析1. 社会影响:青少年所处的社会环境对其有着深远的影响。

社会压力、家庭矛盾、同伴圈子以及媒体暴力等因素都可能导致青少年产生焦虑和挫折感,进而诱发犯罪行为。

2. 心理发展: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相对不成熟。

他们容易受到外界诱惑,特别是亲近的同龄人和媒体的影响,去尝试一些违法和危险的行为。

3. 自我认同:青少年通常在此阶段努力塑造自己的身份和认同感。

如果他们在家庭或社交圈中感到被忽视或不被认同,他们可能会寻求通过违法行为来获取尊重和关注。

4. 情绪问题:青少年经常面临情绪波动,包括愤怒、沮丧、孤独等。

这些负面情绪如果得不到妥善的处理和引导,可能会导致他们选择犯罪来宣泄情绪或寻求刺激感。

二、辅导方法1. 预防教育:加强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教育十分重要。

学校和家庭应该提供正向的价值观培养,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社会规则和法律法规,让他们明白犯罪行为的后果。

2. 心理辅导:针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提供相应的心理辅导和支持至关重要。

通过个人或群体心理咨询,帮助青少年建立积极的情绪管理方式,培养他们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3. 家庭支持: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提供稳定的家庭环境对于预防和解决问题至关重要。

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情绪状态和行为变化,提供积极的支持和指导,并与他们建立良好的沟通途径。

4. 社会参与:为了让青少年更好地适应社会,提供一些积极的社会参与机会是非常有效的辅导方法。

通过参与义工活动、俱乐部和社区服务等,青少年能够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社会意识。

5. 合法刺激替代:为了满足青少年对刺激的需求,我们可以提供一些合法的替代活动。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剖析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剖析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剖析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剖析目前,青少年犯罪问题已越来越突出,并且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无论从犯罪动机、犯罪形式、犯罪的手段等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不容忽视的严峻的社会问题,预防青少年犯罪已成为社会各部门、学校及家庭必须研究、认识和解决的课题。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剖析1.青少年心理断乳期延长,生理与心理发展不平衡,导致其言行失范,诱发犯罪行为从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方面来看,青少年时期是由本能的生物人向理智的社会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处于这个特殊阶段的青少年生理上发生了急剧而显著的变化,但其心理水平的提高相对滞后,缺乏合理调配自己活动的能力,使其在认识与情感、认识与行为、情感与意识行为、以及自我意识内部各成分之间产生一系列的矛盾。

如果这些矛盾得不到化解,极易造成青少年心理上的障碍。

2.不当教育造成青少年不健康的性格和心理目前,大部分青少年都是独生子女,一部分独生子女由于不当的家庭教育和缺乏集体合作环境,很容易诱发心理问题,如性格孤僻、耐挫力差、交际恐惧症、自闭症等。

调查表明,我国独生子女中约30%有适应能力障碍,这一病灶是一颗定时炸弹,稍遇挫折就会爆炸,引发暴力的过激举动与犯罪行为。

社会教育也存在着“盲点” 。

目前,社会对青少年的法规制约力度不够;社会教育场所太缺乏,非营利性的文化宫、青少年宫、科技馆、展览馆、图书馆等太少,高质量的优秀的精神文化作品少,满足不了青少年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3.各种复杂原因导致青少年心理品质较低1)情感上的问题。

恋爱不成或恋爱失败往往会导致青少年心理变异,变得自卑、厌世,进而走向极端。

2)就业问题。

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青少年找工作越来越困难,这对青少年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3)交际困难。

现代青少年的交际困难主要表现为不会独立生活和为人处世,不善交往,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

据温州市对青少年的调查表明,目前因交际困难所造成的心理问题已超过其他因素,成为诱发青少年心理问题与暴力言行的主因。

犯罪心理学之青少年犯罪分析详解

犯罪心理学之青少年犯罪分析详解

犯罪心理学之青少年犯罪分析详解在当今社会,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的犯罪行为不仅对自身的成长和未来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我们有必要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一、青少年犯罪的特点1、犯罪类型多样化青少年犯罪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盗窃、抢劫等类型,还涉及到网络犯罪、校园暴力、毒品犯罪等新型领域。

2、团伙犯罪增多青少年往往因为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容易受到不良同伴的影响,形成犯罪团伙,共同作案。

3、犯罪手段暴力化一些青少年在犯罪过程中手段残忍,不计后果,给受害者带来了极大的身体和心理伤害。

二、青少年犯罪的心理成因1、家庭因素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不良的家庭环境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父母关系不和谐、家庭暴力、过度溺爱或忽视孩子等,都可能使孩子产生心理问题,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1)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严厉,动辄打骂,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有的家长则对孩子过于放纵,缺乏有效的管教,导致孩子无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2)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等不完整的家庭结构,可能使孩子缺乏关爱和安全感,容易产生自卑、孤僻等心理问题,进而引发犯罪行为。

2、学校因素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的缺失或不当也可能导致青少年犯罪。

(1)学业压力过大过重的学业负担可能使一些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甚至通过逃学、作弊等不良行为来逃避压力,进而发展为犯罪。

(2)校园欺凌现象在学校中,一些学生可能会遭受同学的欺凌,长期处于被欺负的状态可能导致他们产生报复心理,从而实施犯罪行为。

(3)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单一一些学校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时缺乏应对能力。

3、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1)不良文化的影响网络、影视、游戏等媒体中存在的暴力、色情等不良内容,容易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使其模仿不良行为。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standalone; self-contained; independent; self-governed;autocephalous; indie; absolute; unattached; substantive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青少年犯罪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内因是青少年的心理因素。

加强对青少年犯罪心理原因的研究,探讨相应的对策,以消除青少年犯罪的源头,尤其重要。

为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我们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塑造青少年良好的性格,引导他们自我调控消极情绪,增强抗挫折的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一旦发现青少年出现了心理疾病,我们就必须采取措施及时医治,让青少年始终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只有从“心”做起,防微杜渐,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好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工作,促进社会平安。

一、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要判断一个人是否健康,应从生物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方面综合考虑。

[2]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

心理健康是人的健康的一半。

一个人不仅要具备健康的身体,还必须具有健康的心理,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健康。

人的行动是受思想支配的。

一个人会犯罪,除过失犯罪外都是心理上出现了问题。

综观近年来的青少年犯罪案例,其犯罪的心理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1、“哥儿们义气”的消极盲从哥们儿义气的朋友观是构成犯罪团伙的基础,是捆绑违法犯罪青少年的一根精神锁链。

这种腐朽的观念,是违法犯罪青少年精神空虚、无所寄托的表现,而哥们儿义气成了他们之间的精神之柱。

[3]2、狭隘、逆反心理的极端反应由于别人的某些方面(如才华、成就、品质、相貌等)超过自己,一些青少年经常感到心理不平衡,想方设法找机会诋毁别人。

有些人心胸狭隘,稍遇不幸就想不开,对于一些小矛盾斤斤计较,这种人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引起内部的心理冲突。

特别是在当今社会,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一方面视子女为掌上明珠,对子女娇生惯养,另一方面父母因为望子成龙、望子成凤心切,对子女高标准、严要求。

浅谈青少年犯罪心理类型、成因及预防对策

浅谈青少年犯罪心理类型、成因及预防对策

浅谈青少年犯罪心理类型、成因及预防对策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犯罪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对社会稳定和人们的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本文将从心理类型、成因和预防对策三个方面对青少年犯罪进行探讨,旨在加深公众对青少年犯罪的认识,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一、青少年犯罪心理类型1.1 社会适应困难型这一类型的青少年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压力时,缺乏应对能力,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他们常常有自卑、孤独、恐惧等负性情绪,缺乏社交技能,不愿意与人交流。

1.2 冲动型这一类型的青少年行动前缺乏思考,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容易冲动犯罪。

他们往往对自己的行为后果产生泛泛之谈的想法,仅仅为了一时的快感而行动。

1.3 自我控制能力差型这一类型的青少年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力弱,容易被外部环境所引导,较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黄色网站等不良娱乐活动,且容易被周围的坏人所诱导和利用。

二、青少年犯罪的成因2.1 家庭教育问题超保护或逆保护的家庭教育方式无形中扼杀了青少年的成长,这样的状况很容易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从而影响其行为。

2.2 情感问题青少年在年龄增长的过程中常常会面临感情烦恼、追求认同等问题,若无人关注、支持及理解的话,则很容易受到负面因素的影响,或者产生心理问题。

2.3 社会环境问题现代社会中,影响青少年的社会环境也越来越复杂,他们在学校、网络等环境中常常面临各种诱惑和挑战,对他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对策3.1 家庭教育问题家长要给予青少年及时的关注和爱,要了解并尊重孩子的个性特点,同时也要履行好家庭教育的责任。

3.2 帮助青少年解决情感问题支持青少年建立良好的婚恋观念、自信和自尊,帮助他们明辨是非,使他们有一个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3.3 增强社会防范加强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打击工作,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减少网络中青少年犯罪的发生,提升青少年的法律意识,着力营造一种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结论青少年犯罪问题由于其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需要从心理、社会以及家庭等多个方面进行预防和治理。

青少年犯罪心理

青少年犯罪心理

青少年犯罪心理青少年犯罪心理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因为青少年犯罪不仅对个人和家庭造成伤害,还给整个社会带来了不安与危险。

了解青少年犯罪心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应对这一问题。

本文将从心理角度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和可能的解决办法。

1.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背景青少年犯罪往往与个体心理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有关。

在个体心理因素方面,青少年处于成长发育阶段,他们的认知、情绪和决策能力都在不断发展。

然而,一些青少年可能由于家庭教育缺失、心理问题或朋辈影响等原因,无法有效地处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此外,社会环境也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影响因素。

贫困、家庭暴力、校园欺凌等问题都可能导致青少年对社会价值观的失望和逆反心理,他们可能通过犯罪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愤怒和不满。

此外,现代社会的大量信息、便利的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也使得青少年更容易接触到负面信息和不良影响,从而增加了犯罪的可能性。

2.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机制青少年犯罪的心理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首先,犯罪行为可能与青少年在认知、情绪和行为方面的发展有关。

青少年的认知能力逐渐提高,他们开始有能力计划和执行复杂的行为,这也为犯罪行为提供了机会。

而他们的情绪管理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外界刺激和压力的影响,从而做出冲动和不理智的举动。

其次,青少年的社会认同感和自我形象也影响着犯罪行为。

社会认同感是指青少年对社会价值观的接受程度和对社会规范的认同程度。

当青少年无法融入社会、感受到社会的压力和歧视时,他们可能选择违反社会规范,以显示自己的存在感。

此外,一些青少年可能因为自卑感和自尊心受损而产生攻击行为,以此来恢复自己的自尊和尊严。

最后,家庭和亲密关系也在青少年犯罪心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家庭环境的稳定性、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纪律都可能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研究表明,缺乏家庭温暖和亲情、家庭暴力和家庭矛盾是青少年犯罪的常见因素。

同时,缺乏亲密关系和支持系统也会增加青少年感到无助和孤立的可能性,进而通过犯罪行为来寻求认同和满足。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心理分析研究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心理分析研究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心理分析研究青少年犯罪行为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其背后涉及到复杂的心理因素。

,对于理解和预防青少年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定义、心理因素、影响因素、预防措施等方面展开探讨,以期对青少年犯罪行为有更深入的理解。

一、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定义青少年犯罪行为是指未成年人在法律上犯罪的行为。

根据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满十八周岁的人为未成年人,其犯罪行为一般被认定为青少年犯罪行为。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种类繁多,包括盗窃、抢劫、伤人、吸毒等各种犯罪行为。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定义涉及到法律、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需要综合考量。

二、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心理因素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心理因素是导致其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心理因素包括个体心理特征、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

个体心理特征是指青少年个体的心理特点,包括自我认知、情绪控制、行为决策等方面。

家庭环境是指青少年成长的家庭环境对其心理发展的影响,包括家庭关系、家庭教育方式等方面。

社会环境是指青少年所处的社会环境对其心理发展的影响,包括同伴关系、社会价值观等方面。

这些心理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生。

三、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影响因素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影响因素是导致其犯罪的外部原因。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社会文化、经济因素、法律制度等多个方面。

社会文化是指社会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行为规范的影响,包括社会认知、社会期望等方面。

经济因素是指经济条件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影响,包括贫困、失业等方面。

法律制度是指法律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规范和制约,包括法律教育、法律惩罚等方面。

这些影响因素共同作用,影响着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展。

四、青少年犯罪行为的预防措施为了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生,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预防措施包括个体预防、家庭预防、社会预防等多个方面。

个体预防是指通过心理教育、行为矫正等方式,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其自我控制能力。

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

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

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严重,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不可忽视,深入了解和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对于预防和治理青少年犯罪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青少年犯罪心理存在哪些问题?1.1 性格与环境因素青少年个性不成熟,不懂得防范意识,缺乏自我控制、自我调适和自我约束的能力。

这种对自我控制和自我宣泄的不足可能导致他们做出过激的行为,甚至犯罪。

此外,环境因素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

环境中的负面影响或家庭中的不和谐与教育不到位可能加重年轻人犯罪的风险。

1.2 生活压力青少年犯罪的另一大原因是生活压力。

现在社会对学生学习的优化程度越来越高,在学习方面要求逐年加强,这给孩子们带来了心理上的压力,从中逃避的做法就是犯罪行为。

生活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以及异化的社会文化,也是造成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原因。

1.3 犯罪氛围的影响犯罪氛围的强大影响力不可小觑。

社会上的不良信息,如不良电影、网络游戏等,以及犯罪人员的“用力说服”和“暴力煽动”,都会影响年轻人对犯罪的认识。

二、怎样预防青少年犯罪?2.1 改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对于青少年的性格和道德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

家庭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爱,让他们感受到家庭温暖,同时注重对他们进行引导和规范。

家庭成员应该以身作则,做好榜样作用,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思想和习惯,让他们远离不良信息和犯罪思想。

2.2 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学校教育是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之一,对学校的安全和管理问题应加强关注。

学校教育应该以培养青少年的基本素质和道德作为根本目标。

同时,加强警示教育和实践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3 政府部门的关注和干预政府部门一定要加强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政府部门还应对青少年开展必要的心理教育和咨询服务,帮助青少年建立健康、平衡、开放的心态和意识。

三、心理治疗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如何?3.1 心理治疗的意义心理治疗是目前世界上最主流的方法之一,具有多方面的治疗功能。

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分析

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分析

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分析1. 引言未成年人犯罪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其心理特点和犯罪动机。

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2.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特点2.1. 认知发展水平未成年人的认知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对事物的判断和理解能力较差。

这导致他们在面对诱惑和压力时,容易做出冲动的行为。

2.2. 情绪波动未成年人情绪波动较大,自我调节能力较弱。

在遭受挫折或不满时,他们可能无法有效控制情绪,进而采取极端行为。

2.3. 社交环境未成年人易受社交环境的影响。

不良的社交圈子可能导致他们研究不良行为,进而走上犯罪道路。

2.4. 家庭因素家庭因素在未成年人犯罪中起到重要作用。

家庭关系不和谐、缺乏关爱和管教可能导致未成年人产生犯罪心理。

3. 未成年人犯罪动机3.1. 好奇心理未成年人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可能因尝试新鲜感而走上犯罪道路。

3.2. 报复心理未成年人可能在遭受不公待遇时,产生报复心理,进而采取犯罪行为。

3.3. 金钱欲望受金钱至上观念的影响,未成年人可能为追求物质享受而走上犯罪道路。

3.4. 自我价值缺失未成年人可能在缺乏自我价值认同的情况下,通过犯罪来寻求关注和认可。

4. 预防对策4.1. 教育引导加强未成年人教育,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和自我调节能力,培养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2. 家庭教育家庭要为未成年人提供温馨、关爱的环境,加强家庭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3. 社会环境优化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减少不良信息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为他们提供健康的成长环境。

4.4. 法律制裁对未成年人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以起到震慑作用,同时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律援助和心理疏导。

5. 结论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复杂,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通过深入了解其心理特点和犯罪动机,采取有效对策,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本文为您提供了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分析的详细解读,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青少年犯罪背后的心理问题如何解决?

青少年犯罪背后的心理问题如何解决?

青少年犯罪背后的心理问题如何解决?青少年犯罪背后的心理问题如何解决?2023年了,社会在不断进步,但青少年犯罪问题还是广受关注。

这个问题的根源究竟在哪里?如何从心理上帮助这些犯罪少年呢?1.引言青少年犯罪,逐渐从陌生的概念变成了我们身边的现实。

广泛的学术研究和专业人士的努力都表明,犯罪的根源没有简单的答案和单一的原因,只有适当的心理干预方案,才能逐步解决这个问题。

2.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犯罪行为是复杂的心理现象和行为,它不是单一因素导致的结果,而是由个人、家庭、社会等层面的因素交织在一起造成的,多数少年犯罪者心理上存在一些共性和共同问题,如:1.生命真理的缺失少年人在成长过程中,需要面对许多存在、归属、意义和目的的生命问题。

当这些问题处于无解或缺失状态时,他们很可能会陷入绝望和疏离,进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2.挫折的脆弱心理少年人通常缺乏成熟的情感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遭遇困难或挫折时很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容易感到伤害和被排斥,再加上缺乏成熟的应对策略,最终影响他们正常的心理发展。

3.自我认同的困扰青少年若是内心缺乏生命价值认同,就会变得意志薄弱、缺乏自尊和信心,无法对自己的行为以及自己感到满意,容易陷入自我否定、自我怀疑和自我妨碍的状态。

4.不良人际关系不良的人际关系是青少年犯罪心理问题中的一大困扰原因。

伴随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青少年之间的关系愈加紧张,一些少年人通过犯罪来获取自己曾经错过的认同感和自尊心。

3. 如何从心理上帮助青少年犯罪者?针对青少年犯罪的心理问题,我们应该采用最优的干预方式,使他们走上正轨。

下面是一些心理治疗方法,被广泛用于青少年犯罪预防和干预:1.认知重构认知重构是基于认知行为理论,可以帮助犯罪少年减少负面想法和情绪,更加理性和成熟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具体手段包括观察、记录、评估和扭曲想法,从而缓解心理压力。

2.行为可塑性行为可塑性的治疗是针对犯罪少年行为上的问题。

通过它们实现不进反退,即减少犯罪少年的不良行为,促进其良性发展。

浅谈青少年犯罪心理的特点及处理方法

浅谈青少年犯罪心理的特点及处理方法

浅谈青少年犯罪心理的特点、成因及处理方法随着当今社会科技信息的空前发展,青少年以敏感的心灵感受着时代的变化,见多识广,早熟、早知、思维活跃。

而在另一方面,青少年犯罪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无论从犯罪动机、犯罪形式、犯罪的手段等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所以对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和成因的分析对我们更好地预防青少年犯罪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青少年犯罪呈现的特点1、疯狂性。

青少年时期正处于人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

由于某些青少年在社会化进程中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往往容易走上歧途,并且由于年青人逞强好胜,在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过程中,常常带有很大程度的疯狂性。

2、突发性。

由于少年的犯罪动机往往比较简单,其目的单一,随意性强。

一般地说,较少有预谋,没有经过事前的周密考虑和精心策划,常常是受到某种因素诱发和刺激,或一时的感情冲动而突然犯罪。

这种突发性行为反映了未成年人情感易冲动,不善于控制自己。

3、连续性。

对某些具有偷窃、抢劫等犯罪行为的青少年,一般在初次作案得手之后,侥幸心理便得到强化,从而对物质享受产生了贪得无厌的欲求。

从而产生连续性犯罪。

4、组织结构的团伙性和犯罪结合的偶合性。

从组织结构看,一般都是临时纠合,时聚时散性的,而且这种组合往往是一拍即合,一哄而起的团伙性犯罪,这与有组织有策划的团伙性犯罪有所区别,这种偶然性的纠合也往往随着一个犯罪活动的终结而自行解体。

5、犯罪故意的突发性且犯罪手段的残忍性。

青少年犯罪一般没有事前的充分考虑和酝酿过程,没有预谋,而往往只要受到某种影响和刺激,一时冲动,就可能立即萌生犯意,突发犯罪;而且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计后果,从而酿成恶性犯罪。

6、犯罪动机的单一性和犯罪目的的荒诞性。

青少年犯罪的动机往往是出于好胜猎奇,对照模仿;其目的往往是好奇好玩或争强好胜。

他们有的是简单地模仿电影电视中的某个镜头和情节,有的是模仿小说或现实社会新近发生的一些作案的犯罪伎俩,有的是同学或朋友间所谓的争强好胜,显示自我的天不怕地不怕而犯罪。

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及预防-PPT课件精选全文

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及预防-PPT课件精选全文

2024年8月27日
13
11
三、预防犯罪口诀
❖ 6、打架斗殴致伤残,一判就是七八年。 ❖ 孙某,17岁,旷课,不知道学习为什么,打
工修车,学驾照不想学,父母农民,要求不 严,买刀好玩,失手扎到身后同伙心脏致死, 8年刑。
2024年8月27日
12
结束语
❖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胡锦涛访美期间送给芝 加哥佩顿中学学生们三句话:“第一句话,知识是 开启未来的钥匙。第二句话,语言是沟通和交流的 桥梁。第三句话,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世界的希 望。”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 的长远利益,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百 年大计。所以,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一项紧迫而艰巨 的任务,也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一项系统工程。 只有大家一起积极努力,齐抓共管,我们才能还孩 子们一方净土,还祖国未来一个美好的希望!
❖ 2、受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不健康的图书、报纸、音像出 版物、不良网站和网络信息,宣传着封建迷信、凶杀暴力、 淫秽色情的内容,这些低级、暴力、庸俗的文化侵蚀了青少 年的思想。
2024年8月27日
8
三、预防犯罪口诀
❖ 1、待业青年到处漂,这种朋友不可交; ❖ 李某,17岁, 小学, 酒店配菜, 天天一起
学,在自己家伙同他人轮奸打工女,判刑6年半。 ❖ 2、暴力性犯罪,大要案多,社会危害性极大。马
加爵,巴西杀30人少女。 ❖ 3、文化素质低,农民、无业人员占很大比例 ❖ 4、团伙犯罪案件较多。
2024年8月27日
3
一、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 5、闲散人员和外来人口流窜作案较多。 ❖ 梁某,17岁, 初中, 盗窃,6年,福建打工做鞋底,
❖ 4、家长示范效应。有的家长整天吃喝玩乐,作风不正,行 为放荡,违法犯罪,孩子耳濡目染,养成不良习惯。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

一、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从生理上看,其身心发育尚不成熟,各种心理活动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和盲目性。

一般来说,青少年思维相对简单,自控能力较差,情绪不很稳定,易感情用事,一旦受到某种诱惑和刺激,容易铤而走险,以身试法;同时,青少年明辩是非的能力较成人低,好奇心和模仿性强,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侵蚀而发生心理畸变。

法制意识淡薄。

法律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也是评判是非曲直的重要标准。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不少青少年不学法,不懂法,对自己的行为缺乏基本的分辨能力,以致于在不知不觉中走上犯罪道路。

二、青少年犯罪怎么办针对青少年犯罪原因的分析,总结以下预防对策:1、自身预防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增加抵御犯罪感染的能力,应该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根本性措施。

2、家庭预防搞好家庭预防,应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父母自身素质,优化家庭环境。

为人父母者,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和爱好,给孩子做好表率。

(2)注意家教方法,因人而教。

父母教育方法不当,过分溺爱和纵容,不仅教不好,反而把孩子推向邪路。

(3)教子不力,应承担相应责任。

3、学校预防学校的教育工作应该主要做到:(1)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抓好素质教育和品德教育(2)努力提高教师素质,尤其注重教师政治素质和师德的培养(3)要抓好学生的法制教育。

4、社会预防社会预防,主要是指净化社会环境,给青少年创造一个有利于其身心健康的社会环境,动员社会力量,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保护,以控制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三、青少年犯罪法律规定如何处罚我国在对青少年犯罪的刑罚处罚上的态度是从宽处理,只在一些特别严重的案件中才会采取刑罚措施。

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需如何分析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需如何分析

(一) 渴望独立的心理。

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希望摆脱家庭和学校的束缚,独立自主,这种心理如果引导得当,孩子就会积极向上,心理健康。

反之,则有可能与社会对立,与他人对立,最终走向犯罪。

(二) 喜欢独立思考却又经验不足。

少年人思维活跃,爱独立思考,由于经验有限,他们很容易颠倒是非、从而走上违法之路。

(三) 情感强烈又不稳定。

易激动、情感强烈是少年时期的又一心理特点。

引导得当,他们就会见义勇为,公而忘私。

引导不好,则可能轻举妄动,违法乱纪,还自以为是“英雄壮举”。

(四) 逐渐成熟的性意识。

青春期的性成熟必然使少年关注异性、爱慕异性,这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如果不加强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并受到淫秽书画的不良影响,就可能在神秘感、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性犯罪行为。

所以,对少男少女应加强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在他们可塑性最强的时候“趁热打铁”,增强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

一些调查表明,从14岁开始犯罪人数逐渐增加,15、16、17、18岁是犯罪的高峰,约占犯罪青少年总人数的69.7%。

而20至25岁,犯罪人数又逐渐下降。

由此可见,13岁至20岁这个年龄段非常关键,如果引导不好,很可能酿成终生悲刷。

那么,都有哪些心理驱使少年走上犯罪道路呢?经分析,以下几种心理在少年犯罪中比较常见:1.逆反心理:[page]抗拒社会道德和法律,偏要与成人们的规定、纪律对着干。

孩子对老师家长的归劝“根本听不进去”,就是这种心理的表现。

这种心理常常驱使少年自暴自弃甚至离家出走、流落街头、自杀、犯罪。

2.模仿心理:模仿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学习过程。

一些武侠小说、言情影视片都有可能成为少年模仿的对象。

如果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就可能受到不良影响而走向犯罪道路。

3.义气心理:“为朋友赴汤蹈火,为哥们两肋插刀”的心态在少年犯罪中尤为多见。

孩子和人家打架,是因为“那人打了他的一个哥们儿”,正是这种意气心理的反应。

4.报复心理:有个中学女生与男生发生冲突,男生给了她一巴掌。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每年都有大量的青少年犯罪案件发生。

有些犯罪行为不仅严重地伤害了受害人的利益,也对青少年的人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对此,许多学者和心理学家都在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

本文将逐一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

一、家庭教育不当青少年犯罪的第一个心理原因是家庭教育不当。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方法直接影响着孩子今后的人生路。

如果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大声吵架甚至打架,孩子很容易学到家庭暴力的解决方式。

如果父母从来不和孩子沟通,孩子会失去对父母的信任和依赖,从而寻找其他不正当的渠道来获得注意力和满足感。

二、社会环境的压力青少年还面临来自社会环境的各种压力。

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可能会导致青少年走上犯罪的道路。

比如,有些青少年为了炫耀自己的勇气和胆识,故意出手斗殴;有些则因追求刺激和刺激而犯罪。

对此,父母应该以身作则,尤其是父母自己不做坏事,才能在教育孩子方面有说服力。

三、缺乏自我约束能力青少年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弱,心理成熟程度也不高。

无论是外界的压力,还是内心的诱惑,都可能导致他们做出不理智的行为。

而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可能会导致青少年做出犯罪行为。

因此,父母应该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培养其独立思考、理智思考和自我约束能力。

四、追求刺激感受青少年常常追求新鲜感和刺激感。

这种追求会导致他们轻视法律和道德,做出不负责任的行为。

例如,一些青少年可能偷窃、打架,不经过理智思考就做出行为。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以及学校和社会对这类青少年的支持和帮助。

五、心理方面的问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在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心理问题可能导致他们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失去控制,从而做出不正确的决策。

例如,一些青少年因经历创伤或家庭问题而表现出焦虑、抑郁等情绪,这些情绪很可能导致他们对生活和周围环境的不满和不理解,最终会使他们做出犯罪行为。

针对这个问题,需要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同时尽可能提高大众对心理问题的认识。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一)2024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一)2024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一)引言概述: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理解和研究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学因素对于预防和干预青少年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主要因素,以期增加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正文内容:
1. 青少年犯罪与发展阶段:
- 犯罪行为的发展与青少年心理发展阶段有关。

- 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和决策能力的不成熟可能导致犯罪行为的选择和执行。

2. 社会环境和家庭因素:
- 社会环境中的暴力和犯罪行为对青少年的心理影响。

- 家庭环境中缺乏监督和支持对青少年犯罪有重要影响。

3. 心理健康问题和犯罪行为:
-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与犯罪行为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 心理健康问题如情绪调节困难和攻击性行为可能导致青少年犯罪倾向。

4. 社会认同和同伴关系:
- 青少年寻求社会认同和同伴关系对犯罪行为的影响。

- 同伴间的不良影响可能导致青少年加入犯罪团伙或采取犯罪行为。

5. 预防和干预:
- 早期干预和预防措施对遏制青少年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 心理健康支持和社会教育可以帮助青少年减少犯罪倾向。

总结: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探究了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因素。

青少年犯罪与发展阶段、社会环境和家庭因素、心理健康问题、社会认同和同伴关系等因素密切相关。

通过了解这些因素,我们可以制定有效的预防和干预策略来减少青少年犯罪。

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应关注如何提供更好的心理健康支持和社会教育,以促进青少年的积极发展和减少犯罪行为。

青少年犯罪心理及行为矫治

青少年犯罪心理及行为矫治

加强社会监管力度
01
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
政府应制定完善的青少年法律法规,并严格执法,保障青少年的合法权
益。
02
加强网络监管
政府和社会应共同加强对网络内容的监管,防止不良信息对青少年产生
不良影响。
03
建立社会支持体系
政府和社会应建立完善的青少年社会支持体系,为青少年提供帮助和支
持,特别是对贫困、单亲等特殊家庭的青少年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网络犯罪
青少年可能利用计算机网络实 施犯罪行为,如黑客攻击、网
络诈骗等。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特点
冲动性
青少年犯罪行为往往是在情绪 冲动的情况下发生的,缺乏预
谋和计划。
盲目性
青少年犯罪行为往往缺乏明确 的目标和计划,容易受到外界 因素的影响。
模仿性
青少年犯罪行为往往受到同龄 人或媒体的影响,是一种模仿 行为。
个人因素
个人性格缺陷、心理障碍、价值观扭 曲等也可能导致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 生。
03
青少年犯罪心理及行为矫治的 必要性
青少年犯罪对个人和家庭的影响
家庭破裂
青少年犯罪往往导致家庭 关系紧张,甚至破裂。
社交障碍
犯罪行为可能导致青少年 在社交方面出现问题,影 响其正常的人际交往。
自我价值认同感低
犯罪行为可能导致青少年 自我价值认同感降低,影 响其心理健康。
青少年犯罪对社会的影响
社会安全威胁
青少年犯罪对社会安全构成威胁 ,增加了社会不安定因素。
司法资源压力
青少年犯罪导致司法资源压力增 大,增加了社会治理成本。
社会信任危机
青少年犯罪可能引发社会信任危 机,影响社会风气。
青少年犯罪心理及行为矫治的意义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剖析与干预措施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剖析与干预措施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剖析与干预措施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不仅给个人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也对整个社会秩序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了解和剖析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对于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心理角度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并探讨一些有效的干预措施。

一、心理剖析1.1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家庭是否存在着紧张的亲子关系、溺爱或冷漠的教养方式以及家庭暴力等因素,都可能对青少年产生负面的影响,使他们陷入犯罪的困境。

缺乏稳定的家庭环境和缺乏父母的监管和指导,容易使青少年沉迷于非法活动之中。

1.2 社交圈子青少年常常受到同伴的影响,社交圈子中存在着明显的团体价值观。

如果青少年周围的同伴以犯罪行为为时尚,或者属于一个以暴力为乐的群体,那么青少年可能会受到其影响而陷入犯罪。

加之青少年自身身份认同的不稳定,很容易受到同伴的引导而去追求不良行为。

1.3 心理问题部分青少年可能存在心理问题,如自卑感、攻击倾向、情绪不稳定等。

这些问题容易导致他们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为了获得自我认同和满足感,他们可能选择犯罪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或寻找归属感。

二、干预措施2.1 家庭教育为了预防和干预青少年犯罪,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母应该营造一个和谐积极的家庭环境,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良好的沟通和监管机制有助于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2.2 教育体制学校是培养青少年良好行为的重要场所。

学校应该注重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开展,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价值观引导和道德伦理教育等活动,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3 心理咨询与治疗对于存在心理问题的青少年,心理咨询与治疗是必要的干预措施之一。

通过专业心理师的指导,青少年可以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从而逐步改善自己的心理问题,并避免犯罪行为。

2.4 社会支持与帮助社会支持与帮助也是防范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重要手段。

青少年犯罪特点有哪些

青少年犯罪特点有哪些

一、青少年犯罪特点有哪些当前青少年犯罪主要有以下几种心理特征:(一)纠合性当前青少年犯罪中,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以相同地域为基础,纠合在一起,共同作案。

在纠合过程中,为了争强好胜而在团伙中争当霸主,常常象滚雪球一样结合成更大的团伙,以壮大势力。

这样,可以互相壮胆,在“人多势众”的心理支配下,犯罪过程中反映出胆大妄为,不顾一切,理智无法控制行为,其犯罪一旦得逞,便紧接着再干。

为何会出现这种纠合性呢?主要是由于青少年正处在成长时期,喜欢交际,乐于结群,一旦受坏人和外界不良因素引诱,在人多势众、互相壮胆的情况下,作起案来胆大妄为。

(二)偶发性青少年违法犯罪与成年人违法犯罪相比,他们的动机往往比较简单,有时甚至表示出正常人无法理解的某种奇特的变态心理。

他们的犯罪,一般来说,较少预谋、策划,常常是在外界的影响下,或者由于一时的感情冲动而突然犯罪。

犯罪的偶发性还表现在有的青少年平时表现还比较好,会在某种情况下,突然犯罪。

青少年这种偶发性犯罪现象与其生理和心理特点分不开的。

青少年发育期,身体增长速度快,生理能量代谢率大,性的生理冲击力强,但是,他们发育尚不成熟,辨别是非能力弱,活动能量超过认识水平,因此具有较大冲动性,容易干出意料之外的犯罪行为。

(三)野蛮性野蛮性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表现特征。

青少年由于自身特点遇事好冲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顾一切的去行动。

如果这种特点得到正确的引导和表扬,则是一种上进的动力,但如果用在违法犯罪上,则又成为一种破坏力。

有一些青少年年龄虽小,但作恶犯罪却肆无忌惮,气焰嚣张,动不动就以“是不是给你放放血”,“不要喊,否则就要你一只耳朵”等相恐吓,以拳打脚踢、刀戳、捆绑等手段,侵犯人权,抢劫钱财。

(四)反复性由于青少年思想极易受外界条件的影响,即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一方面,违法犯罪的青少年,经过帮助教育,痛哭流涕,表示要改邪归正,表现出易于接受教育改造的一面;另一方面,也存在很大反复性,有些青少年改了又犯,犯了又改,成了多次“进宫”的老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o Image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
No Image
——一个沉重的话题
h
1
No Image
No Image
2005年初在浙江苍南猖獗一时 的少年犯罪集团五街帮成员
h
2
No Image
No Image
2004年8月落网的专门在重庆市 抢劫大中学生的少年团伙头目
h
3
No Image
充影儿纽 满师童约 仇的,一 恨镜用零 。头他五
26
未成 Im N a o g 年人e 的心理特点
一种从他信赖的人 们中获得所期待 的认可的内在自信
自我同一性
一种熟悉 自己的感觉
一种知道个人 未来的感觉 No
Image
基本完成过去的我、现在的我、 将来的我结合起来的任务
基本明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 将往何处去?
h
27
未成 Im N a o g 年人e 的心理特点
金强又伙同其他2名少年多次强奸
三丫。受恐吓后异常恐惧的三丫
只好忍气吞声。父母发现时三丫
已经怀孕7个月,医生说错过了堕
胎的时机,只能把孩子生下来。
h
31
犯罪 Im N a 未成o g 年人的e 心理特征
需求易受暗示
需求内容低级
需求特征 No Image
需求不合实际
h
32
犯罪 Im N a 未成o g 年人的e 心理特征
12.4%的中学生
2005年10月南京 市对20所中学 的1千名学生
家庭结构不完整, 单亲或父母都不 在身边
的调查结果No Image
约70%的子女
课后最热门的话题 很少或不和父 是娱乐新闻,其次 母交流;
是男女交往,只有
不到10%的同学关 注国内外时事;
晨报2006.1.20南京社科 院:南京市中学生思想 道德状况抽样调查报告
情绪强烈, 易动感情,
波动性大
不安的情绪
情感特点
情绪表现出现曲折性 坦率减少,情感 No
Image
深藏,开始表里不一
易产生反抗 不满的情绪
社会性情感 开始建立
h
28
未成 Im N a o g 年e 人的心理特点
意志开始形成
自控力差
两极性,坚 持错误的顽 固和改邪归 正的软弱
坚持性
自制性 优柔寡断
果断性 缺少主张 No Image
No Image
4.3%的学生有过性行为;
2.4%的学生有过多次性行为。
h
23
生理 Im N a o g 心e 理发育不平衡
好奇心强, 辨别能力 低
独立性和 自我意识 增强,认识 能力低下
生理发育先
身体强壮,精力过 剩,具备攻击性,
但缺乏自我调控 力,支配力
于心理发育 No Image 性机能成熟和
非独生子女
无业者和学 高于独生子女
生比例较高
居住城镇的高
本地犯多于流窜犯
于居住农村的
No Image
案前多
对学校的信 任度普遍不高
数涉黄
多数家庭不和 或结构不完整
缺乏赏
识教育
h
16
五种家庭 Im N a 容易o 导g 致未e 成年人犯罪
溺爱放纵,缺
残缺型家庭
乏规范教育
家庭结构
溺爱型家庭
和功能都 不完整
身体激剧发育 反映敏捷,动作 出现巨大变化 准确,思维迅速
不严密,情感丰
神经系统 发育完善
富少控制,具有 No
Image
意志,缺乏自制
性的萌发 和成熟
h
18
几个 Im N a o g 值e 得关注的数据
抽烟的占 11.4%,常抽 烟的2%,常 去网吧的 5.5%,聊天和 打游戏的占 19.4%和
13.7%
No
Image
遇到挫折时,极易
产生攻击性行为 情感特征
情绪情感 体验低级
情绪 不稳定
自尊与 自卑共存
h
38
I1m 7岁少N 年a 前缘o 难g 续竟e 用刀捅伤"女友"
杀人 强奸 伤害 盗窃 抢劫 诈骗 毒品 其它
h
14
犯罪 Im N a o 未g 成年e 人的基本组成
人员类型
社会闲散、流 浪未成年人
辍学、失学生
工作不久的新 员工 在校生
占未成年 人犯罪%
备注
62.9
三失群体 :失学,失管, No Image
失业.犯罪高发人群
13.1
24
异军突起
h
15
犯罪 Im N a 未o 成g 年人e 的基本特点
并具严重缺陷
规范约束力低;
缺乏对崇高
缺乏 理想目标的追求
羞耻心, 精神空虚; 同情心,
怜悯心
h
34
Im N 横a 行o 乡g 里的e 少年
17岁少年横行乡里,伤害百姓,甚至因讨不到零花钱连
自己的母亲手指也砍断。近日,临高边防支队新盈边防派
出所将涉嫌参与多起伤害、敲诈勒索等案件的少年王某成
功抓获。
据了解,王某今年17岁,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组织并
了解性知识的渠道,10年间从医学杂志
或相关书籍发展到电脑,碟片等电子读物;
h
21
性教育 Im N a o g 和e 性道德滞后
在性教育方面,从10年前 “性心理和性生理知识发展”等知识 性问题 等,发展到 “处理性欲” “避孕” 等操作技巧的问题;
“有异性朋友” 的人,10年间增加了18%,“第一次 约会”的年龄下降至14岁 ;
h
19
未成年人 No
Image 的性发育迅速
在过去的100年间,每25年,少男少女 的性成熟年龄提前1年。从上个世纪初 的15、16岁,提前到现在的12、13岁。
No Image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进入社会的 准备期加长。结婚年龄从上一世纪初 的20岁,延迟到现在的26岁。 “性待业期”长达10年以上 。
恶习型家庭
暴力型家庭
No Image
父母有赌博、 酗酒、盗窃、 卖淫嫖娼等
贪欲型家庭
缺乏亲情,信 奉“棍绑底下 出孝子”
恶习
以金钱为
最高利益
h
17
未成年人 Im N a o g 的生e 理发展特点
身高体重 骨骼肌肉 基本达到 成年人的 标准
性器官发 育成熟, 性功能和 性欲望强 烈。性待 业期延长
自觉性
易受暗示,爱 模仿,赶时髦, 追潮流
h
29
犯罪 Im N a 未成o g 年人的e 心理特征
No Image
2006年5月28日,10岁的小霞
和9岁的小萍遭到3名少年的强奸.
令所有人惊讶的是三名犯罪嫌疑
人竟然全都是在校的初中生。小
鹏,15岁,初一;小亮,15岁,初二;
小志,16岁,初一。在经历了那个下
No Image
“心目中有喜欢的异性”,10年间提前了2岁,但其 中70%还停留在“心中思念”阶段;
不仅恋爱,发生性行为的年龄下降至初二 甚至更早,人数增多,其中不乏好学生。
h
22
性教育 Im N a o g 和e 性道德滞后
2005.10南京市对1000名在校中学生调查结果表明
23.2%的学生接触过淫秽音像制品;
h
36
犯罪 Im N a 未o 成g 年人e 的心理特征
认识 特征
反社会倾向明显
个人消极选择明显
No Image
认知能力因人而异,
和犯罪手段高低相关
知识结构明显有利于犯罪
h
37
犯罪 No
Ima 未成g 年人的e 心理特征
讲义气,重 情感和易
发生嫉妒等
缺乏社会性 情感,理智感
,道德感和
并存
美感被歪曲。
有强烈的 情绪情感性
易受情境刺激
动机特征 No Image
未被意识
易变化
h
33
犯罪 Im N a o 未g 成年e 人的心理特征
分辨力低, 没有是非 暴躁,对挫折 独立性自控力 善恶观点 的耐受力低
差.易受情境诱
,攻击性强;
因的诱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犯罪未成年 No Image 外倾明显不成熟
社会责任感和 人的性格
未成年人 以暴力为主, No Image
女性和无劣迹 犯罪概况
占40%以上
人犯罪增多
多样化
犯罪初始年龄提 前2岁, < 14岁 犯罪的比例从91 年1.3%上升至98
低龄化 团伙达
90%
成人化 智能化
年的1.9%
h
11
江苏省未成年人犯罪状况
2000
14-18岁未成年人犯 罪率(判决人数)较前 33.12 一年上升%
h
9
未成年人犯罪概况 No
Image
犯罪率持续上升 犯罪类型以暴力为主 No
Image
呈现多样化特点 犯罪未成年人的组成
h
10
No
马加爵I 、徐m 力、 age
周一超,家庭基 本正常,本人亦 受过正规教育
吸毒及相关 犯罪增多
正常家庭
子女犯罪 增多
犯罪率 持续上升
杀人、抢劫、 强奸、劫机、 劫持人质等
少年期
11.12—14.15
心理发 No
Image
展年龄
青年晚期
17.18—25
h
6
未成年人犯罪概念 No
Image
14—16岁 相对负责:仅对重大
犯罪负责
<14岁 不负刑事责任
承担刑事
No
责任年龄 Imag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