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中近代日本文人的战争观(1)
近代中日网络课程考试答案
宝鸡文理学院帮助客服兰波波∙首页∙统计∙资料∙作业∙考试∙讨论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王晓秋课程评价返回∙《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期末考试姓名:兰波波班级:默认班级成绩:100分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 分)1《海国图志》第三部有()卷。
1.0 分∙A、50.0∙∙B、60.0∙∙C、80.0∙∙D、100.0∙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2《海外新话拾遗》分为几卷1.0 分∙A、四卷∙∙B、五卷∙∙C、六卷∙∙D、七卷∙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3《我的日本观》的作者1.0 分∙A、戴季陶∙∙B、胡适∙∙C、黄遵宪∙∙D、刘师培∙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41884年,日本学者岗千仞访华时间1.0 分∙A、450天∙∙B、405天∙∙C、350天∙∙D、501天∙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5甲午战争后中日签订了什么条约?1.0 分∙A、《南京条约》∙∙B、《马关条约》∙∙C、《北京条约》∙∙D、《青岛条约》∙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6光绪进行变革的蓝本是什么?1.0 分∙A、《日本变政考》∙∙B、《日本近事记》∙∙C、《东倭考》∙∙D、《东游日记》∙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7中国近代史而言,与中国关系最为密切、最为复杂,对中国近代历史影响最大、最深远的国家关系是:1.0 分∙A、A中美∙∙B、B中日∙∙C、C中俄∙∙D、D中印∙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8中日两次维新的目标是什么?1.0 分∙A、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国家∙∙B、民主共和制∙∙C、军事统治∙∙D、宗教国家∙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91854-1856年间《海国图志》在日本各种版本的总数是多少?1.0 分∙A、20种∙∙B、21种∙∙C、22种∙∙D、23种∙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10日本访华旅行记《观光游记》的作者1.0 分∙A、A川端康成∙∙B、B佐久间象山∙∙C、C冈千仞∙∙D、D吉野作造∙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11以下选项不属于《海外新话》卷首内容的是?1.0 分∙A、《英吉利纪略》∙∙B、《坤舆略图》∙∙C、《清国沿海略图》∙∙D、《东游日记》∙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12以下不属于古代中日文化交流范围的是?1.0 分∙A、遣隋使∙∙B、遣唐使∙∙C、入宋僧∙∙D、甲午战争∙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13《海国图志》第一版出版于()1.0 分∙A、1842年∙∙B、1847年∙∙C、1852年∙∙D、1857年∙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14中国近代最早出版的一部详细的日本地理书1.0 分∙A、日本地理兵要∙∙B、清国兵要地理志∙∙C、东夷地理∙∙D、海国图志∙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15近代中国最早对明治维新的评论中,肯定的是以下哪本著作?1.0 分∙A、《日本近事记》∙∙B、《东倭考》∙∙C、《近代中国与世界:互动与比较》∙∙D、《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16《海外新话拾遗》增加了的内容中,以下不正确的是?1.0 分∙A、台湾抗英∙∙B、三元里人民抗英布告∙∙C、英王女儿被擒∙∙D、《东游日记》∙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17《海国图志》有几个版本?1.0 分∙A、2.0∙∙B、3.0∙∙C、4.0∙∙D、5.0∙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18《东游日记》的作者是谁?1.0 分∙A、黄庆澄∙∙B、姚文栋∙∙C、陈家麟∙∙D、金安清∙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19甲午战争的时间是?1.0 分∙A、1894-1895年∙∙B、1894-1896年∙∙C、1895-1896年∙∙D、1894-1896年∙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20《扶桑游记》的作者是()1.0 分∙A、魏源∙∙B、黄遵宪∙∙C、王韬∙∙D、姚文栋∙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21《近代中国人日本观的变迁》是谁的著作?1.0 分∙A、王晓秋∙∙B、康有为∙∙C、黄遵宪∙∙D、李大钊∙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22明治元年是公历哪一年1.0 分∙A、1864年∙∙B、1868年∙∙C、11898年∙∙D、1886年∙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23以下不属于戊戌维新领导人物的是()1.0 分∙A、康有为∙∙B、梁启超∙∙C、谭嗣同∙∙D、黄遵宪∙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24“千岁丸”上随性的藩士,不包括以下哪一个?1.0 分∙A、高杉晋作∙∙B、五代才助∙∙C、林三郎∙∙D、桂小五郎∙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25《日本琐志》的成书时间是()1.0 分∙A、1879年∙∙B、1881年∙∙C、1885年∙∙D、1889年∙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26同盟会成立于哪里?1.0 分∙A、中国∙∙B、日本∙∙C、美国∙∙D、法国∙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27《四洲志》是由()编译的。
近代中日关系史(尔雅)题库及答案(远程教育考试题库)
近代中日关系史(尔雅)题库及答案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一)已完成1日本的明治维新是哪一年发生的?A、1868年B、1854年C、1842年D、1840年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2美国打开日本大门后,与日本签订了《日美神奈川条约》。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3《日本国志》作者是魏源。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4中国的世界史应该放在世界的角度来考察,这是拓宽研究视角的主要视角。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5《日本国志》的作者是康有为。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6王晓秋认为近代对中国关系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哪个国家?A、日本B、英国C、美国D、法国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7近代日本什么时候开国?A、1854年B、1855年C、1856年D、1857年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850年代时,北京大学的历史系是几年制教学?A、3年B、4年C、5年D、6年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9两国关系恶化的年代宫崎滔天支持了孙中山的革命正确答案:√我的答案:√10近代中国人研究日本的集大成著作是《日本人》正确答案:×我的答案:×1119世纪末,中国的维新派喊出了的口号A、A以日本为师B、B求富C、C求强D、D中体西用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12中国近代史而言,与中国关系最为密切、最为复杂,对中国近代历史影响最大、最深远的国家关系是:A、A中美B、B中日C、C中俄D、D中印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13光绪帝维新变法的教科书A、A《日本国志》B、B《劝学篇》C、C《日本变政考》D、D《康南海自编年谱》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14鸦片战争是在哪一年发生的?A、1840年B、1846年C、1940年D、1946年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15《南京条约》是哪一年签订的?A、1840年B、1841年C、1842年D、1843年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16日本是哪一年被美国打开大门的?A、1852年B、1854年C、1860年D、1864年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二)已完成1《海国图志》对近代日本维新思想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介绍
甲午中日战争介绍我们都知道,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道惨痛的伤痕。
这么多年过去,对于甲午战争我们不能忘怀。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甲午中日战争文章,欢迎大家阅读。
甲午中日战争简介1894年,日本以朝鲜问题为借口向清政府宣战,这是一场日本蓄谋已久的战争。
战争的结果导致了中日两国命运的改变:胜利者迈入了近代列强的行列,但之后日本帝国的野心不断膨胀,最终走上了对外侵略的军国主义道路。
而失败的一方不仅承受割地赔款之辱,且刚刚开启的近代化进程亦被拦腰打断。
当时清政府号称亚洲第一大舰队的“北洋水师”,弹指间樯橹灰飞烟灭。
如今,中日两国又站到了历史新一轮的起跑线上。
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不断挑衅,以及一些日本右翼政客不断地发出战争言论,中国人脑海深处的历史记忆被激活。
119年后,再回首中日之间的那场战争,触碰的是中国人百年来内心最深处的创伤,但痛楚、耻辱、愤怒、遗憾之外,还应有更多的思考……历史不能假设,但可能会重演。
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但却也有惊人的相似性。
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解释和分析一、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是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与封建的武士道精神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军国主义怪胎,极具扩张性和掠夺性。
侵略并战胜中国,是近代日本的既定国策。
早在1855年,日本的改革派政治家吉田松阳子就主张:“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
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
”吉田的这一思想,对他的弟子,后来成为日本政要的伊藤博文(内阁大臣)、山县有朋(参议院议长)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日本政治家的主流思想。
明治维新初期,日本奠定了大陆政策,大臣田中义一在奏折中说:“明治大帝遗策是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
”如果说这些议论还是一个“蓝图”,到了1887年就非常具体了。
泉镜花文学中的甲午战争观
泉镜花文学中的甲午战争观作者:李春莹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12期摘要:泉镜花作为日本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以其优美浪漫的文风影响了众多文学名家。
早在三十多年前日本就兴起对镜花文学再评论的热潮。
其中《琵琶传》和《海城发电》这两部作品以其较为浓厚的反战色彩在镜花作品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从这两部作品中能隐约窥见镜花对甲午战争的不满以及其反战过程中的不安。
关键词:泉镜花战争观不满反抗的不安作者简介:李春莹(1986年3月),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广东佛山顺德,学历:研究生在读,所在单位: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方向:日本近代文学。
一、引言泉镜花是日本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他横跨明治、大正、昭和三个时代,在其长达46年的创作生涯中留下了300余篇作品。
作品中所贯穿的独特的浪漫主义精神,唯美而微妙的语言表现方式,影响了芥川龙之介、谷崎润一郎、佐藤春夫等名家。
其中,观念小说作为镜花文学的出发点,因其从自由主义的立场对甲午战争前后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进行描写而得名。
此类小说以甲午中日战争为“母胎”,对镜花日后思想及作品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琵琶传》和《海城发电》这两部作品所包含的战争色彩尤为浓郁,在发表之初就因对战争时期爱国心的批判,受到了禁刊处罚,未能收录于1940年至1942年间岩波书店出版的《镜花全集》中,直到二战以后才以《镜花全集·别卷》的形式重新和读者见面。
《琵琶传》与《海城发电》均以甲午战争为背景,带有相对浓厚的反战色彩。
通过分析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构造和故事内容的设置不难看出,镜花对这场不义之战是持反对态度的,但在对战争的不满中却暗含着内心的不安,所以反抗最终以失败告终。
笔者期待通过本文对镜花战争观的研究介绍,能够填补中方镜花研究的不足,提供关于镜花作品研究的新视野。
二、《琵琶传》和《海城发电》与甲午战争的联系1894年至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了。
这场不义之战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灾难,也给日本社会带来了冲击。
甲午中日战争:军事思想与核心价值观
甲午中日战争:军事思想与核心价值观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重大战争,其历史背景复杂,很多因素导致了这场战争的爆发,其中军事思想与核心价值观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军事思想1.中国军事思想的不足在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中国的军事思想和军事技术还比较落后。
当时的中国没有像欧美国家那样的现代化军事思想,主要依靠封建时代留下来的传统战术。
这种战术不仅过时,而且没有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
此外,当时的中国还没有形成现代化军队,军队的训练和装备都比较落后,这与日本建立了一个现代化军队相比,形成了极大的差距。
同时,中国内部政治不稳定,军队缺乏统一指挥,各地军阀独自为政,对整个国家的防御形成了很大的威胁。
2.日本的军事思想取得了进步相比之下,日本在甲午战争前,已经在军事领域取得了比较显著的进步。
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大力倡导现代化,军事方面也值得重视。
日本开始吸收西方的现代化军事思想,例如采用“萨胡罗夫迭代射击”等成果,使得日本的军事实力不断提升。
日本还注重军事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例如船舶、火炮都在不断改进,能够给中国的军队带来巨大的压力。
此外,日本还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战略思想,分别针对了中国的不同国土,采取不同的作战计划,取得了一定的战略优势。
3.教训与启示由于中国在军事思想和军事技术方面的不足,导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遭受了惨重的损失,而日本则取得了胜利。
这为中国政府和军队敲响了警钟,必须要注重发展现代化军队,加强军事技术的研究与训练,才能够在今后的战争中保护国家的安全。
二、核心价值观1.民族主义甲午中日战争发生时,中国正处于晚清时期,社会各界对于国家的民族危机有着深切的认识。
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在此时得以振奋,人们开始开始重视维护中国的国家尊严和国家利益。
而日本在当时则是通过扩张和控制其他国家来满足自身的利益和野心。
对于中国来说,甲午中日战争是一场屈辱的战争,是中国被异族入侵的耻辱。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的民族尊严受到了巨大的挑战。
初中八年级历史人教版甲午中日战争(1)精编版
甲午中日战争(1)●○教学目标基础知识通过学习本课内容,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目的;为什么叫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旅顺陷落;威海卫溃败。
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英雄事迹。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
在战争中,以邓世昌等为代表的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侵略斗争,他们是甲午战争的民族英雄;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决策集团的妥协退让和军备的松弛落后,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
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能力培养在教师的帮助下,让学生讲一讲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的英雄事迹,从而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思路①重点:a.黄海大战。
讲述黄海大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沉着应战直至舰沉以及与全体将士共存亡的英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b.《马关条约》签订的情况和内容。
通过讲述《马关条约》签订的情况和内容,揭露日本侵略者的贪婪、残暴和清政府腐败无能的卖国罪行。
②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教法与学法①教学方法:分组学导②学习方式:a.分组学导的方式:将全班学生分为8个组,统称历史学习小组,各组自行命名并提出本组的口号,团结合作,争取好成绩。
b.精讲点拨,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回答正确即给所在小组加分,累计分数,下课前对各组成绩进行讲评。
巩固方式①自测——由组长提问本组的同学,根据回答情况及时给予鼓励或纠正,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全组同学掌握知识要点。
当老师提问时,全组同学起立,组长逐一提问组员(每个同学必须回答一次提问)或单独提问,根据情况得分。
②首尾接龙赛:这是组与组的竞赛。
论芥川龙之介文学中的反战思想
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1892-1927)是大正文坛的领军人物、日本短篇小说旗手,被誉为一代“鬼才”。
其在短短的35年生涯中,给后世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学遗产,其所创作的《罗生门》更是成为了世界文学名著,深受人们喜爱。
截止2014年,全世界有四十多个国家出版了芥川文学,被译成中文、英语、韩语、俄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等多种语言,声名远播。
2005年,我国出版了《芥川龙之介全集》中文版,这是日本之外出版的第一套芥川全集。
2006年,国际芥川龙之介学会在韩国成立,是芥川龙之介文学走向世界的又一个里程碑。
不仅如此,芥川研究也是当今日本近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一门显学,其研究态势可谓盛况空前,仅冷战后的10年间,日本就出版了大约120本芥川研究著作,其数量已超过夏目漱石研究。
一.芥川龙之介反战文学系列及其研究芥川的时代是一个狂躁不安的时代,他在第一世界大战期间登上文坛,在中国旅行期间亲历了日本帝国主义的狂暴,其文学探索最终败于狂暴的“时代”。
1927年,35岁的他带着“对未来的不安”选择自杀离去,震惊了整个日本社会。
在那样狂躁不安、作家也不能独善其身的时代,在日本军国主义对文坛的严密监视和对文学作品的严格审查下,许多作家都不得不紧跟社会现实,创作讴歌军国主义,讴歌战争题材的作品。
因此,在那样的条件下创作反战题材作品就更显难能可贵,而芥川龙之介就是其中较为杰出的一位。
其创作了《猴子》(1916)、《掉头的故事》(1918)、《将军》(1922)、《桃太郎》(1924)、《河童》(1927)等作品,构成了其反战文学系列。
对日本战争文学或者说反战文学的研究,一直以来备受争议。
王向远在《日本有“反战文学”吗?》一文中对国内学者所称的日本的“反战文学”一词进行过界定,指出“20世纪30年代中期之前,日本有过‘反战文学’,但从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一直到战败期间,严格意义上的“反战”文学,应该是战争中的反战文学。
我们不能以战后发表的某些作品为据,断定日本有‘反战文学’。
甲午中日战争论文1
甲午中日战争论文一个多世纪前发生的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政治、经济、军事的全面较量。
仅就战争角度而言,掌握了解敌方情况,对于战争胜负往往起关键作用,这就是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甲午战争时期,日本政府为了实现侵华目标,用很大力气开展间谍活动,曾经对战争进程发生过重大影响。
当时,清朝一位御史就曾沉痛的说:“两国角争,间不容发,有备者胜,无备者败。
知己知彼者胜,不知己知彼者败。
……倭之虚实,我国茫然,而我之一举一动,有士大夫不知,而倭无不知者。
”英国著名的谍报史专家查德·肯迪更明确的指出:甲午战争前,日本间谍大量搜集了情况,其中相当一部分为1884至1885年日华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战前,日本在华主要间谍机构为汉口的乐善堂和上海的日清贸易研究所。
这两个间谍机关虽然在战争爆发之前相继解散,但他们搜集的大量情报及培养的大批间谍,在甲午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
如侦察直隶海岸情况;选择山东半岛登陆点;侦察天津、上海的炮台和机器局(兵工厂);搜集渤海湾等地军事情报;严密关注北洋舰队动向等等。
他们在写给国内的报告中,根据已掌握的情报,敦促日本政府发动战争。
如“可乘之机就在今日,拖延时日使彼稳固基础,非为得策,故谓速战有利。
”等等。
战时,日本间谍的活动更加猖獗,“凡我之动静彼皆洞悉无遗,甚或暗中为之接应,为之向导,故彼攻击调度每合机宜,我仅多受其制。
”在丰岛海战,进攻辽东半岛、威海卫等一系列军事行动中,日本间谍都起了重要作用。
如丰岛海战,是由间谍石川五一买通天津军械局一书吏,从而获得了高升号开船日期,并突袭成功;进攻辽东半岛,是由间谍向野间一先行刺探,被捕后又用2块银元买通清兵松绑后逃脱返回,使得日军一举攻占金州;进攻威海卫是由日本8名间谍提前在“近村购食物并鸦片烟,与村民狎,得威海、成山兵防状以去。
”由此可见,甲午战争中,日本间谍的确成为军事行动的先锋。
根据间谍提供的情报,日军“尽我军情,先发以制我,致倭人招招领先,而我则处处落后。
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2019尔雅答案
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一)119世纪末,中国的维新派喊出了的口号是()A ∙A、以日本为师∙B、求富∙C、求强∙D、中体西用2《南京条约》是哪一年签订的?C∙A、1840年∙B、1841年∙C、1842年∙D、1843年3日本的明治维新是哪一年发生的?A∙A、1868年∙B、1854年∙C、1842年∙D、1840年450年代时,北京大学的历史系是几年制教学?C∙A、3年∙B、4年∙C、5年∙D、6年5中国近代史而言,与中国关系最为密切、最为复杂,对中国近代历史影响最大、最深远的国家关系是:B∙A、A中美∙B、B中日∙C、C中俄∙D、D中印6日本是哪一年被美国打开大门的?B∙A、1852年∙B、1854年∙C、1860年∙D、1864年王晓秋认为近代对中国关系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哪个国家?A∙A、日本∙B、英国∙C、美国∙D、法国8鸦片战争是在哪一年发生的?A∙A、1840年∙B、1846年∙C、1940年∙D、1946年9光绪帝维新变法的教科书C∙A、A《日本国志》∙B、B《劝学篇》∙C、C《日本变政考》∙D、D《康南海自编年谱》美国打开日本大门后,与日本签订了日美神奈川条约。
正确11《日本国志》作者是魏源。
错误12两国关系恶化的年代宫崎滔天支持了孙中山的革命正确13近代中国人研究日本的集大成著作是《日本人》错误14中国的世界史应该放在世界的角度来考察,这是拓宽研究视角的主要视角。
正确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二)1《近代中国人日本观的变迁》是谁的著作?AA、王晓秋∙B、康有为∙C、黄遵宪∙D、李大钊2日本人对中国人的认识及其中国观的转折时期B∙A、A室町时代∙B、B幕末和明治初年∙C、C大正时期∙D、D战国时代3最早去日本交流的文人B∙A、A魏源∙B、B罗森∙C、C黄遵宪∙D、D李鸿章4“千岁丸”访华的日本人不包括()C∙A、高杉晋作∙B、中牟田仓之助∙C、伊藤博文∙D、日比野辉宽5“千岁丸”访问上海的时间是()D∙A、1840年∙B、1842年∙C、1860年∙D、1862年6日本访华旅行记《观光游记》的作者C∙A、A川端康成∙B、B佐久间象山∙C、C冈千仞∙D、D吉野作造7《海国图志》的作者是()B∙A、林则徐∙B、魏源∙C、黄遵宪∙D、洪秀全8中国最早去日本的文人是罗森。
甲午战争中近代日本文人的战争观
2009年第2期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 12 2009总第238期Journal of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Sum No 1238 [收稿日期]2008-09-20 [作者简介]张秀强(1975-),男,山东临沂人,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讲师。
【近世日本对外关系史研究】甲午战争中近代日本文人的战争观张秀强1,2(1.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24;2.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广东广州510420) [摘 要]甲午战争中日本明治时期的文人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国家主义情结。
既有类似于正冈子规等一些文人,以亲临战场的方式,成为战争鼓吹者;又有虽以明确态度表明对政治不关心,要“绝缘”于战争者,却又无法摆脱战争的潜在影响。
不同类型的文人以不同的方式解读着战争,并展现了日本国民的战争观及其强烈的国家主义情结。
[关键词]甲午战争;近代日本;战争观;国家主义 [中图分类号]K313.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201(2009)02-0024-04 甲午战争是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发动的第一次与外国的战争,在中日关系史上无疑是重要的一页。
在这场战争中日本明治时期的文人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其国家主义史观。
有的以亲临战场的方式成为战争鼓吹者;也有的虽以明确的态度表明对政治不关心,要“绝缘”于战争,但事实上又无法摆脱战争的潜在影响。
本文拟就通过对不同类型的日本文人在甲午战争中的不同际遇及其战争态度的分析,揭示日本国民的战争观,并从更深层次理解日本国民的国家主义情结。
一、亲临战事:正冈子规与甲午战争作为知识界代表的正冈子规(1867—1902),其于文学方面的成就几乎可与夏目漱石相提并论。
他对日本传统和歌进行改良,对于和歌的生命力的延续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甲午中日战争分析
甲午中日战争分析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
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绪二十年,按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到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
这场战争以中国失败告终。
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正是在这场战争中,日本趁中国战败之际非法窃取了我国的钓鱼岛。
如果我们仔细查看甲午前后的历史数据,发现就当时的综合国力而言,清政府已经远远超越了日本,但是这场战争为什么会以战败而结束,导致中华民族逐渐走向深渊?下面让我们就此进行探究。
先分析下当时的中国和日本吧。
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
当时的日本,正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1888年,日本产业革命出现高潮,因此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但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内本身就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加之国内封建残余势力的浓厚及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的尖锐,因此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急于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
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逐渐演化为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其第一步是攻占台湾,第二步是吞并朝鲜,第三步是进军满蒙,第四步是灭亡中国,第五步是征服亚洲,称霸世界,实现所谓的“八纮一宇”。
而甲午中日战争就是日本实现“大陆政策”前两个步骤的重要环节,由于其自身实力资源都不具备相应条件,所以实行以战养战的策略来达到目标的实现。
反观中国,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在科学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方面向欧美看齐,因此清朝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景象。
清朝于1888年正式建立了北洋水师,成为亚洲一个强大的海军力量,但清朝并未像日本那样变革国家制度,因此“中兴”并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
2020超星大学生网课《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章节测试答案
2020大学生网课《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章节测试答案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一)1【单选题】50年代时,北京大学的历史系是几年制教学?A、3年B、4年C、5年D、6年我的答案:C2【单选题】王晓秋认为近代对中国关系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哪个国家?A、日本B、英国C、美国D、法国我的答案:A3【单选题】鸦片战争是在哪一年发生的?A、1840年B、1846年C、1940年D、1946年我的答案:A4【单选题】光绪帝维新变法的教科书A、A《日本国志》B、B《劝学篇》C、C《日本变政考》D、D《康南海自编年谱》我的答案:C5【判断题】两国关系恶化的年代宫崎滔天支持了孙中山的革命我的答案:√6【判断题】中国的世界史应该放在世界的角度来考察,这是拓宽研究视角的主要视角。
我的答案:√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二)1【单选题】《近代中国人日本观的变迁》是谁的著作?A、王晓秋B、康有为C、黄遵宪D、李大钊我的答案:A2【单选题】日本人对中国人的认识及其中国观的转折时期A、A室町时代B、B幕末和明治初年C、C大正时期D、D战国时代我的答案:B3【单选题】最早去日本交流的文人A、A魏源B、B罗森C、C黄遵宪D、D李鸿章我的答案:B4【单选题】“千岁丸”访华的日本人不包括()A、高杉晋作B、中牟田仓之助C、伊藤博文D、日比野辉宽我的答案:C5【单选题】“千岁丸”访问上海的时间是()A、1840年B、1842年C、1860年D、1862年我的答案:D6【单选题】日本访华旅行记《观光游记》的作者A、A川端康成B、B佐久间象山C、C冈千仞D、D吉野作造我的答案:C7【单选题】《海国图志》的作者是()A、林则徐B、魏源C、黄遵宪D、洪秀全我的答案:B8【判断题】中国最早去日本的文人是罗森。
我的答案:√9【判断题】《海国图志》对近代日本维新思想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我的答案:√得分:8.7分10【判断题】通过史料研究可以看出,近代日本对中国的观念发生了变化。
军事名家的甲午殇思(1-15)
军事名家的甲午殇思(1-15) 120年前的中日甲午战争,就是压在中国人心中的一块大石头,今年,又逢甲午。
中国,又被触痛。
为了痛定思痛,为了痛定思痛,为了噩梦不再搅碎好梦;为了坎儿不致成为跨不过去的鸿沟;为了伤口不再被戳,为了流泪的人不再流血,为了流血的人不再流泪———新华社解放军分社与《参考消息》联合推出“军事名家的甲午殇思”大型专题报道,将连续刊发金一南、丁一平、皮明勇、肖裕声、罗援、彭光谦、孟祥青等一批军事研究领域名家大腕关于甲午战争的研究成果、心血文章。
同时,新华网、新华社新媒体中心、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及其手机电视台等也将同步展开集成报道。
舒健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副教授,军事学博士,大校军衔。
甲午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对中日两国历史命运、对东亚战略格局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今天,站在新的甲午坐标上回望过去,是为了让历史的智慧之灯照亮未来,让我们对未来看得更远、更准,以便更好争取和平美好的明天。
>>一、构建顺应历史潮流的大战略甲午战争的失败,首先是清王朝维护其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安全战略的失败。
19世纪是人类历史上少有的大调整、大洗牌的时代。
西方列强以工业文明为核心,依靠近代化的军事力量,掀起掠夺瓜分世界的狂潮。
面对这样复杂的战略环境,如何维护并发展自身的利益,是对清王朝战略能力的巨大考验。
但是,清王朝驾驭复杂环境的战略能力极为薄弱。
首先,在长期专制思想禁锢下,当时中国人的活跃思想被牢牢桎梏、扼杀,每一名社会成员都如同带着沉重思想镣铐的囚徒,已经完全缺乏时代迫切需要的战略创新能力。
其次,清王朝长期闭关锁国昧于历史浩浩潮流,很晚才认识到外来威胁是来自海上,很晚才认识到海上威胁绝非海盗行为,而是对整个王朝和制度的挑战。
第三,当此转型关键时期,最需要一个雄才大略、胸怀天下的领袖及其团队的筹划和决断时,运转200多年的大清王朝却正走向没落,权力核心昏庸无能,缺少必须的战略统筹能力。
第四,政治体制僵化落后,官场上下人人各怀鬼胎、尔虞我诈,早已失去战略执行能力。
日本女作家樋口一叶与甲午战争
日 本 研 究一九九九年第四期日本女作家木通口一叶与甲午战争东北师范大学 林 岚 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正面军事交锋,也是羽毛初丰的日本帝国主义公然向海外武力扩张的第一步。
这场战争刚一开始就由日本的新闻媒体在全国上下掀起了宣传的狂热。
官报、号外以及应战事而创刊的报纸、杂志、画报等充斥书肆街头。
攻陷平壤、占领营口等等,一次次的捷报几乎使日本国民忘记了开战以来的米价腾贵、腌梅、渍菜短缺。
1895年2月,被困在刘公岛上的清国北洋舰队同意投降,提督丁汝昌等人自杀。
日本的各家报纸对这两个重要事件均作了头版报道,《东京朝日新闻》2月16日第二版对比性地排列了清国北洋舰队和日本海军舰队的主力军舰俯视图,撰文为能够俘获7430吨位的巨舰定远等而大肆欢呼;《团团珍闻》第1002号(1895年2月23日)等一面全篇幅地刊出了讥讽丁汝昌的大漫画。
就在几乎整个日本都在为这场战争的胜利而沸沸扬扬、头脑膨胀的时候,一位不满23岁的日本女性在她的笔记中写下了对丁汝昌之死的婉惜:“丁汝昌的自杀,虽我之敌,亦觉悲壮。
想世上失去如此豪杰,深感战事可厌。
”并附作和歌一首:“春日风狂恶、摧得篱墙那边,邻家花残落。
”这位年轻的女性就是日本明治时期的女作家木通口一叶。
甲午战争时期的木通口一叶已经在日本的近代文坛上显露了不凡的才华。
继明治二十五(1892)年发表的小说《埋木》受到好评后,又应新创刊的杂志《文学界》之约创作了小说《雪日》、《琴之音》等以及名作《大年夜》。
在《文学界》及其同人的新文艺思想的影响下逐步地形成了作家独自的浪漫主义的写实风格。
小说创作的内容也由初入文坛的着意渲染深闺春怨式的恋爱苦转向了同情地描写社会下层人物的生存苦。
同时,通过日记和书简也可以发现,作者本人的目光也由一个普通女人的日常生活范围逐步扩展向了全社会性的大事件。
大津事件、防谷事件、海军军费、贫民救画、福岛少佐、郡司大尉、总选举等等。
木通口一叶在记录下这些大事件的同时,也记下了她自己思想认识变化的轨迹。
甲午战争前后中日社会观念变化及异同
甲午战争前后中日社会观念变化及异同向嘉炜外国语学院 1500018606目录甲午战争前后中日社会观念变化及异同 (I)目录 (I)内容摘要 (I)从甲午战争看中日社会观念变化及异同 (1)一、战前日本的社会观念 (1)1. 明治维新前日本社会观念简述 (1)2. “幕末.明治时代”日本社会观念的变化 (1)二、战前中国的社会观念 (2)1. 鸦片战争前中国的社会观念 (2)2.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观念 (3)三、战前中日社会观念对比及分析 (3)四、中日社会观念在战争过程中的体现 (4)1. 丰岛海战 (4)2. 黄海海战 (5)3. 批判性地看待退守威海卫的决策 (6)五、甲午战争对于中日社会观念的影响 (7)1. 甲午战争对于日本社会观念的影响 (7)2. 甲午战争对于中国社会观念的影响 (7)六、总结 (8)七、批注 (9)内容摘要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溃败,而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转折点,也是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重要转折点。
甲午战争使得中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程度大大加深,而使得日本在获得巨大利益的同时,野心膨胀。
本文将研究甲午战争前后中日社会心态的变化及异同,并就战争部分过程分析有关中日社会心态的相关问题。
当时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对于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群体大多与群众严重脱节,例如洋务派、维新派,因此将其定义为整个社会的观念并不准确,然而相对于日本,整个明治维新过程中,甚至是整个近代化进程中,都是全民奋斗举国参与,因此用社会心态一词描述对日本社会产生影响的群体性意识是比较准确的。
但是笔者始终找不到更加准确的词语形容中国的特殊情况,因此姑且使用社会观念一词。
笔者意图通过对中日双方战前观念意识的分析,更深刻地理解甲午战争发生的原因以及战时中日双方在战略部署、军事实力、决策层心态以及《马关条约》签订时双方的博弈;并通过研究战后两国社会观念发生的变化,更深刻地理解甲午战争中日对于两国在战后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人教版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军侵华》同步试题(含答案)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军侵华课程标准: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一、甲午中日战争1.背景(1)日本明治维新后,军事实力上升。
(2)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日本乘机派大军入侵朝鲜。
2.过程(1)战争爆发:1894年7月,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
(2)平壤战役:清军失利,退回国内。
(3)黄海大战:中方损失略大,但主力尚存,日军控制黄海制海权。
(4)辽东战役:日军占领大连、旅顺等地。
(5)威海卫战役:1895年,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结果以清军惨败告终,签订《马关条约》。
(1)内容:(2)影响:①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
②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③新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④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⑤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⑥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二、八国联军侵华1.背景(1)列强掀起的瓜分狂潮使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反帝斗争日益高涨。
(2)1900年春夏间,义和团运动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2.借口镇压义和团。
3.过程(1)发动战争: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合发动战争,由天津向北京进犯。
(2)进犯受阻: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在廊坊附近英勇打击侵略者,联军被迫退回天津。
(3)攻陷北京: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德国瓦德西的司令部设在紫禁城内。
4.结果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
(1)迫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1.图示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2.巧记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一条主线:外国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2)两个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知识点总结
甲午中日战争知识点总结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场战争,其中蕴含着各种历史事件、背景、人物和故事,对于现在的人来说,了解这场战争的意义和历史背景十分必要。
在本文中,我们来总结一下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知识点。
一、历史背景中国近代史上的甲午中日战争发生在1894年,此时中国正在经历一次重要的历史转折期。
19世纪末,西方列强相继侵略中国,进行“瓜分中国”的势头日益增强。
这一时期,尤其是自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以来,中国的国家、社会、文化都已经遭到了严重的摧残和破坏。
究其原因,中外贸易不平衡,资本主义文明冲击,以及各级多方面的腐败和内耗等都是造成中国落后局面的原因。
二、导火索1894年,发生了一件看似不算大的事件,但却引爆了中日之间的战争。
此时,朝鲜成为了日本和中国这两个强权国家所竞争的国家利益中心。
在这种情况下,朝鲜的一个保守派政府被推翻,新任政府大力倾向于日本,引起了中国高层的不满。
随着日本对于在朝鲜的利益要求日益强烈,中国把朝鲜视为自己的利益范围,就形成了这一场战争。
三、主要战役(1)黄海海战:甲午中日战争的第一场主要战役。
战争地点是在朝鲜西面的黄海,中国海军主力舰队与日本海军主力舰队展开激战,但由于中国海军年久失修、战术不善,最终惨败,损失惨重。
(2)辽阳之战:是甲午战争中最为惨烈的一次战役。
中国东北的辽阳城被日本军队围了近四个月,最终城破。
在这次战役中,中国士兵的勇气以及顽强抵抗的态度获得了世人的赞赏,但是战争的胜利却被日本方面所掌握。
(3)威海卫之战:是甲午中日战争的最后一场战役。
中国主力舰队扎堆驻扎在威海卫,升帆离开已经成为了中国海军摆脱日本封锁的唯一手段。
然而,在这一场战役中,中国国内政治关系错综复杂,结束战争的决定权被一系列的利益和权力关系所影响,最终迈向失败。
四、战争影响(1)战争的持续时间虽然不长,但却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这场战争标志着一个连年战乱的中国在近代动荡时期中陷入了新的屈辱局面。
严复对甲午战争的若干看法
文山学院学报Vol. 33 No. 5Oct. 202053第 33 卷第 5 期2020年 10 月JOURNAL OF WENSHAN UNIVERSITY收稿日期:2019 - 11 - 27作者简介:戚庆雨,男,安徽宿州人,泉州信息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研究。
严复对甲午战争的若干看法戚庆雨(泉州信息工程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8)摘要: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北洋海军覆灭令国人扼腕叹息。
作为北洋水师学堂总办的严复,看到自己的同学学生殒命疆场,痛心疾首,同样对这场战争有所思考。
他认为以北洋海军之力抵御日本全国海军、中国将领士兵武器方面有缺陷以及北洋海军没有认真师习西法是导致战败的原因。
反观日本因为战前充分的间谍活动、内政上实实在在学习西法及日本全国上下一心从而使日本赢得了这场战争。
在战与和的问题上,他反对议和主张持久战。
通过对严复在甲午战争期间的观点探析,可以使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这场战争,也能让后人更好更全面地认识这位思想家,对今天的国防建设亦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严复;日本;甲午战争中图分类号:K256.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4 - 9200(2020)05 - 0053 - 05Yan Fu's View on the Sino-Japanese War of 1894-1895QI Qingyu(School of Marxism, Quanzho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Quanzhou Fujian 362008, China)Abstract: The defeat of China in the Sino-Japanese War of 1894-1895, and the loss of Beiyang navy make the Chinese people lamenting. As the general officer of Beiyang navy school, Yan fu was very sad, and also reflected on the war seeing that her classmates and students had been killed in the battlefield. He believed that the failure of Beiyang navy lay in resisting Japan's national navy with Beiyang navy, the flaws of the weapons, and the failure of learning western technology. Japan won the war because of its pre-war espionage, the fact that it had studied western technology and the unity of whole country. On the issue of war and negotiation, he opposed negotiation and supported the protracted war. By examining the views of Yan fu during the Sino-Japanese War, we can think about this war from another angle, and also better understand the thinker’s military and political thoughts which have significant reference value for today’s civil defense construction.Key words: Yan Fu; japan; the sino-japanese war of 1894-18951894年,中国传统纪年甲午年,日本利用朝鲜东学党起义,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第2期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 12 2009总第238期Journal of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Sum No 1238 [收稿日期]2008-09-20 [作者简介]张秀强(1975-),男,山东临沂人,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讲师。
【近世日本对外关系史研究】甲午战争中近代日本文人的战争观张秀强1,2(1.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24;2.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广东广州510420) [摘 要]甲午战争中日本明治时期的文人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国家主义情结。
既有类似于正冈子规等一些文人,以亲临战场的方式,成为战争鼓吹者;又有虽以明确态度表明对政治不关心,要“绝缘”于战争者,却又无法摆脱战争的潜在影响。
不同类型的文人以不同的方式解读着战争,并展现了日本国民的战争观及其强烈的国家主义情结。
[关键词]甲午战争;近代日本;战争观;国家主义 [中图分类号]K313.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201(2009)02-0024-04 甲午战争是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发动的第一次与外国的战争,在中日关系史上无疑是重要的一页。
在这场战争中日本明治时期的文人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其国家主义史观。
有的以亲临战场的方式成为战争鼓吹者;也有的虽以明确的态度表明对政治不关心,要“绝缘”于战争,但事实上又无法摆脱战争的潜在影响。
本文拟就通过对不同类型的日本文人在甲午战争中的不同际遇及其战争态度的分析,揭示日本国民的战争观,并从更深层次理解日本国民的国家主义情结。
一、亲临战事:正冈子规与甲午战争作为知识界代表的正冈子规(1867—1902),其于文学方面的成就几乎可与夏目漱石相提并论。
他对日本传统和歌进行改良,对于和歌的生命力的延续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正冈子规的人生履历中,其追随战争的举动执着而热烈,充分地体现了日本国民的“国家主义”的“对外扩张”意念。
这种意念内涵是以其亲临战事的方式得以展现。
1895年4月15日至5月14日,正冈子规作为报社《日本》的随军记者来到中国,所到之地有柳树屯、旅顺、大连金州等。
他亲历日军的行动,亲眼目睹战争的实态,并根据此次随军体验,分别写下《阵中日记》(1895年4月28日—7月23日)、《从军纪事》(1896年1月13日—2月19日)以及《金州杂诗———明治二十八年金州滞在中所观》(1896)。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随军记者的经历,是正冈子规本人积极争取而不是被日本政府征集的。
在他的从军申请的正文中,正冈子规写道:“此番近卫师团出征,为向《日本》通报战况,本人愿意从军。
如获许可,愿听从一切指挥。
勿论本人一切身上之事,均由社主负责,特此连署申请。
”[1]关于去战场的原因其描述如下:“自打去年六月(阴历)西国风云突变,雷霆之声不绝于耳,世间不再安宁。
每日频闻捷报,自然开心。
我身虽不贵,亦不甘隐于市井。
与其为烦杂之事缠身,不如从军,在大炮声中培养斗志,留草鞋足迹于异国山川。
三月三日,离开东京。
”[2]64可以看出,正冈子规想去战场的理由中虽然有“留草鞋足迹于异国山川”的游兴成分,但主要还是想亲眼目睹日本军队的胜利,“在大炮声中培养斗志”。
这段记述为正冈子规的《阵中日记》定下了歌颂日军胜利的基调。
1895年3月20日赴日议和的李鸿章要求议和之前先行停战,日方提出包括占领天津等地在内的4项苛刻条件,迫使李鸿章撤回了停战要求。
24日会议后,李鸿章回使馆途中突然被日本浪人刺伤。
日本担心造成第三国干涉的借口,自动宣布承诺休战,中日双方于3月30日签订休战条约,休战期21天,休战范围限于奉天、直隶、山东各地。
当接到出发命令的时候,正冈子规表达了他的内心喜悦。
“至4月7日,终于接到出发命令。
愁眉顿开。
急忙收拾行囊,三日时光,倏忽而过。
”[2]67正冈子规在出发后一直保持这种愉快的心情。
在去中国的轮船上,他写道:“午后2时过对马。
回望眼,寸青已没天际;极目处,唯见碧空接苍海。
幸生为男儿,得遂桑弧蓬矢之志。
现已离开日本之地,此时之愉快,非他人所能体会。
”[2]68到4月15日,正冈子规经过反复周折,终于登陆。
到大连地区柳树屯的时候,“心中快意,无以言表”[2]70。
子规此后遵照日本军部的安排,参观了日军大捷的战场,表现出对日军战果的欣喜与清军战败的鄙夷。
4月19日,正冈子规参观旅顺军舰,看到日军将旅顺港占领,他写道:“此处为清军唯一港口,而今已成我等之物。
每思及此,不禁有双肩生风之感。
”[2]74毫不掩饰对日军战胜的自豪之感,对于所谓的“三崎勇士”①则感叹为“英魂永留此地,保卫帝国臣民安康”[2]79。
而言及清军战败,正冈子规的感触较为复杂,一方面表现出鄙夷之情,另一方面又蕴含着惋惜之意。
“据说去年战争之际,清军无任何抵抗,望风而逃。
”“此处层山相连,山巅炮台前后左右相望,连蚂蚁潜入的缝隙都没有,据此天险要害而一朝土崩瓦解,清国之末日实在令人可叹。
”[2]74-754月20日,正冈子规参观馒头山炮台,描写如下:“此处距海面近百米,备巨炮数门,中有两门口径达24厘米。
右侧一门有中心轴炮架,一人操纵即可转向四方,在我国未曾见过。
然死物终究需要等人活用。
此物在清人手里,几与瓦砾相同,此言不过。
”[2]76正冈子规对拥有先进武器而溃败的清军表达了鄙视情绪。
1895年5月8日,正冈子规在登金州城时,对清军的战败再发感言。
“诸事在身,心情不能平静。
携杖登城楼之上,观城内城外景色,一片杏花皆已凋落,如今桃花梨花油菜花争奇斗艳,不知为谁而开。
原野之上草色渐深,恐有不知情者,根本看不出此处为亡国之地。
我轻声吟唱‘国破山河在’,内心一阵哀伤。
”[2]82对于中国民众,正冈子规采取的则是鄙视的态度,其间暴露其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
由于在中国滞留的时间短暂,加之其随军记者的身份并不高,所以他所见到的民众也都是下层民众。
4月13日,正冈子规尚未登陆,就在中国近海上看见乘着小舟前来乞讨的中国乞丐。
“有人将残羹冷炙悉数投向那乞丐,那人则笑嘻嘻地将扔下来的剩饭收起来,一点也没有亡国之恨的样子。
”[2]694月14日,子规虽然靠港,但仍然没有获准登陆。
“无事可做,只好去甲板处,观看乞丐船。
他们划着小船,来到大船旁边,拿着一种像笊篱状的物品想要讨剩饭。
水上的宪兵认为他们是流行病的媒介物,拿着棒子追上来管制。
那些乞丐们害怕被棒子打到头,用尽浑身的气力划桨离开。
一边划桨,还一面回头笑。
”[2]70正冈子规把这些中国的乞丐刻画得不仅没有廉耻之心,而且“一点也没有亡国之恨的样子”,连“爱国之心”也没有。
尽管在字里行间,正冈子规也表达了对他们的同情,但总体来说,对中国的这些乞丐鄙视与厌烦不言自明。
《阵中日记》中,“亡国”这个词出现的频率较高。
正冈在讽刺乞丐没有爱国之心的时候,就是“亡国之恨”的说法;而当他登上金州城,口中低声吟诵的竟是杜甫的“国破山河在”。
其中亡国恨的说法可以使人联想到杜牧的七绝诗《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而实际上,拥有很高的中国古典文学素养的正冈子规对这首诗是熟悉的。
因为不仅仅在《阵中日记》中,在正冈子规翌年创作的《金州杂诗》中,“亡国恨”这个说法也频繁出现。
正冈子规在甲午战争结束之后的一两年内的作品,集中反映了正冈子规本人对于时事的关注以及为日本军队的战胜歌功颂德。
在他的这一类诗作中用极端煽动性的文字和坚定的口吻来鼓舞日本士兵为国捐躯。
摘译如下:自打离开家乡,走出国门/就已把我的生命,交给了您/从没想着,活着回去/惜别爱妻时的誓言/到如今,已回想不起/勇敢地为国捐躯吧,立身又扬名/不要畏缩,我的弟兄们!来了。
过来了。
敌人就在那边/准备好了吗。
勇敢前进/想要知道,日本刀的厉害,这正是时候/不要退却/斩吧,斩吧!砍倒你左边的敌人/斩吧,斩吧!砍倒你右边的敌人/越近越好,越靠近越好/砍倒敌人吧!直到被砍倒的那一刻为止。
[3]308-309从中使人不禁震撼于当年日本军国主义思想的渗透之深刻。
①根据史料记载,1894年10月,日军为确保在庄河花园口登陆成功,在登陆之前,派出山崎羔三郎、钟崎三郎、藤崎秀、猪田正吉、大熊鹏、向野坚一等6人作为间谍进行战前侦察。
其中的三崎即:钟崎三郎、山崎羔三郎和藤崎秀。
三人被清军抓获并处决。
几天后,日军占领金州,日军找到了三崎的尸体,将其埋葬在“金州”城虎头山上,把虎头山改名为三崎山,又在三崎临刑地立起“三崎处死地纪念碑”。
谈及这次从军对于正冈子规的意义,日本学者冈保生总结道:“通过这次从军,子规的国家主义热情没有得到丝毫的削减,反倒得到强化”[1]16,作为随军记者的子规,更多的是通过他的文字为日本军声援。
这也是日本方面“国家主义”在知识界中的响应。
二、战争“绝缘者”:泉镜花与尾崎红叶在明治时期的文人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他们没有亲临战事的体验,对待甲午战争也不像正冈子规的狂热,甚至有些人表明完全对政治不关心。
泉镜花与尾崎红叶可以说是这类人的代表。
特别是尾崎红叶在创作中很少涉及政治素材。
这与他的创作主张有关,1888年,尾崎红叶在《砚友社社则》中表示了“与政治有关的文章誓死不写”的态度[4]。
然而,他们与日本民众所瞩目的甲午战争究竟有怎样的关联,果真如他们所言,处于战争之外的“真空”中,能完全置身于“事外”?与正冈子规的经历不同,泉镜花与尾崎红叶没有亲赴战场,他们是通过媒体的介绍了解甲午战争的状况的。
其对战争的认知亦需通过作品予以展现。
1894年10月1日至24日在《读卖新闻》上连载了泉镜花以甲午战争为题材的小说《预备兵》①。
由于发表当时,泉镜花年仅21岁,尚不出名,所以署名为“なにがし”(“某人”之意)。
关于这次创作,泉镜花的年谱中有如下记述:“1894年1月9日,丧父。
归《义乡。
生活无计。
受祖母激励,留下祖母和幼弟独自进京。
10月在《读卖新闻》上接连发表《预备兵》、血侠血》。
两作皆为归乡中的试作。
当时境况,真是翌日炊米无计。
能得以在《读卖新闻》上登载,全托先生大斧钺之功。
”[5]6泉镜花这里所说的先生,即是他的恩师尾崎红叶。
他的意思是《预备兵》能够在《读卖新闻》上连载,是老师尾崎红叶为他修改的好。
上述话语虽有礼仪性辞藻的成分,但考虑到泉镜花当时作为一乡下文学青年,进京后无依无靠的处境,也应是中肯之词。
因而从中可见此时的泉镜花从其身份上来看最多也仅算为社会的普通阶层,如从“无依无靠的处境”之角度解析其社会身份应为下层士人。
以作者之真实社会身份来看作品《预备兵》,其间充斥以政府为主导下“以军国主义”为标志的“国家主义”理论在民间“下层群体”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