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

合集下载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一部分: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框架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是一本系统介绍传播学基本概念与理论框架的教材,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传播学的核心内容。

本部分将概述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并介绍传播学的主要理论框架。

一、传播学的基本概念1. 传播:传播是指信息的传递和接收过程,包括信息的产生、编码、传递、解码和反馈等环节。

2. 传播者:传播者是指信息的发出者,可以是个人、组织或媒体等。

3. 受众:受众是指信息的接收者,可以是个人、群体或公众等。

4. 信息:信息是指传播的内容,可以是文字、图像、声音等形式。

5. 传播渠道:传播渠道是指信息传递的媒介,可以是口头、书面、电子等。

二、传播学的主要理论框架1. 传播模式:传播模式是指传播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常见的传播模式有拉斯韦尔的5W模式、香农韦弗的线性模式、施拉姆的循环模式等。

2. 传播效果:传播效果是指传播活动对受众产生的影响。

传播效果可以分为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如认知效果、情感效果、行为效果等。

3. 传播媒介:传播媒介是指传播信息的载体,如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

不同的传播媒介具有不同的传播特点和优势。

4. 传播环境:传播环境是指传播活动所处的周围环境,包括社会环境、文化环境、政治环境等。

传播环境对传播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5. 传播伦理:传播伦理是指传播活动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传播伦理要求传播者尊重受众,传播真实、准确、公正的信息。

第二部分:传播学的理论流派与研究方法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不仅介绍了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还深入探讨了传播学的理论流派和研究方法。

本部分将重点介绍传播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并简要介绍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一、传播学的理论流派1. 经验学派:经验学派是传播学的主流学派,它强调通过实证研究来揭示传播现象的规律。

经验学派的主要理论包括议程设置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创新扩散理论等。

2. 批判学派:批判学派是传播学的另一重要学派,它关注传播现象背后的权力关系和社会结构。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库利的传播定义P2;皮尔士的传播定义P2-3;施拉姆关于传播的定义P3二、传播与信息信息定义P4、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P4-5三、播的定义和特点传播定义:社会信息系统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特点P5-6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科学传播学的研究对象P8一、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P8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P10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P11;传播学的任务P11-12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马恩交往理论与美国传播学的本质区别P14-15二、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P16-17;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P17-18三、研究传播学,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的三个原则P18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美—库利社会学传统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

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美—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两个传统的融合:传播是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

/通过社会互动而共享意义。

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

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笔记完整版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笔记完整版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库利的传播定义P2;皮尔士的传播定义P2;施拉姆关于传播的定义P3二、传播与信息信息定义P3、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P4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科学传播学的研究对象P6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P8-9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P9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P11-12质交往的辩证关系P1314;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P14三个原则P15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美—库利社会学传统发展的基础。

美—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

传播的实质:(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一.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高两性) 二.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和特殊规律。

(一宽一大)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定义)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递行—地形) 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第一,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独有—多人共有。

共享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第二,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1“传播和社区有共同词根,彼此不可分。

”(施拉姆)○2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也可是横向的。

○3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其社会角色和地位。

○4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三,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读后感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读后感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读后感篇一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读后感最近读了郭庆光老师的《传播学教程》,哎呀,这感觉真的是一言难尽啊!刚开始的时候,我觉得这书可能会特别枯燥,毕竟传播学这东西,听起来就挺高深莫测的。

但是读着读着,我发现还挺有意思的!书里讲的那些传播理论,就像一个个神秘的密码,等着我去破解。

比如说“议程设置”这个理论,我就在想,难道我们看到的新闻热点都是被人刻意安排好的?也许是吧,不然怎么会有些事情突然就火得一塌糊涂,而有些明明很重要的却没人关注呢?还有“沉默的螺旋”,这让我想到了在网上发言的时候,有时候我可能因为害怕自己的观点和大多数人不一样,就不敢吭声。

我觉得这挺可怕的,难道我们就不能勇敢地表达自己独特的想法吗?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有时候会被那些复杂的概念搞得晕头转向,心里想着:“这都是啥呀?” 但又不甘心放弃,硬着头皮继续读下去。

结果发现,多琢磨几遍,好像还能明白个大概。

不过,我也在想,这些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真的能完全适用吗?可能在某些情况下是适用的,但在另一些情况下,也许就不太灵光了。

毕竟,人的行为和想法是那么复杂多变,哪能被几个理论就给框住了呢?总之,读《传播学教程》让我对传播这个领域有了新的认识,但同时也让我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和思考。

这一路读下来,真的是又痛苦又快乐,你们说是不是?篇二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读后感嘿,朋友们!我读完了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这感受,那叫一个复杂!刚开始翻开这本书,我心里还嘀咕:“这能有意思吗?”结果呢,还真被吸引住了!书里提到的各种传播模式,就像一道道谜题,让我忍不住去探究。

像那个“5W”模式,谁、说了啥、通过啥渠道、对谁说、有啥效果,简单又清晰,可我又在琢磨,这是不是把传播想得太简单了?也许现实中的传播远比这复杂得多呢!还有“使用与满足”理论,我就想到自己刷手机的时候,到底是我在控制手机,还是手机在控制我?难道我真的是为了满足某种需求才不停地刷吗?读的过程中,我一会儿觉得自己好像懂了,一会儿又觉得好像还有很多没搞明白。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静业学习网1【本章概要】本章主要论述了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的相关知识。

本章考点以名词解释以及简答题为主,在学习时,需要着重对传播的定义、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传播与信息、社会信息系统、精神交往理论、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等内容加以把握,并大致了解互联网环境下的群体极化现象、互联网环境下群体传播与大众传播的融合等内容。

【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传播★★★1传播的定义(见表1-1)传播的定义2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1)本质是一种信息共享。

(2)依托于社会关系进行,又反映着社会关系。

(3)是一种双向的、互动的社会行为。

(4)共通的意义空间是否在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存在,是传播成功与否的关键条件。

(5)传播包含行为、过程、系统三个层面的含义。

考点二:传播与信息★★1信息(见表1-2)信息2社会信息(见表1-3)社会信息3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贡献(1)为传播学引入了信息这一概念,增强传播学的严密性和科学性。

(2)为传播学引入社会环境的因素,拓宽了传播学研究视野,将传播活动置于更广泛的社会系统和社会环境之中,深化关于人类社会传播规律的认知。

考点三:社会信息系统★★★1社会信息系统概述(见表1-4)社会信息系统概述2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见表1-5)表1-5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考点四: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1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1)马克思、恩格斯的精神交往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提出了精神交往理论,见图1-1。

图1-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理论-静业学习网①人类的总体活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生产,一类是交往。

交往是一个概括性的概念,体现着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性,包括借助物质媒介的人类物质性交往活动,以及借助“语言”媒介的人类精神性交往活动。

交往与生产密不可分。

《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2019最新笔记

《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2019最新笔记

《传播学教程》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一)关于传播的定义与传统1、社会学传统:美国社会学家库利——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

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美国学者皮尔士——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3、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

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二)传播的实质与其他定义1、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2、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

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3、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一)信息1、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最广义的信息概念。

一切表述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社会信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3、社会学视点和信息科学视点结合的传播概念: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二)社会信息科学与传播学1、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A.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复习笔记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复习笔记

《传播学教程》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及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一)关于传播的定义及传统1、社会学传统:美—库利——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

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及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美—皮尔士——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3、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

信息概念引入后,人及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二)传播的实质及其他定义1、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2、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及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

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3、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及信息: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和其传播活动(一)社会信息科学及传播学1、社会信息及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A.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

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并引起反馈。

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及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B.区别: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及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

(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学及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1)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高两性)(2)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和特殊规律。

传播学教程读书笔记(精选5篇)

传播学教程读书笔记(精选5篇)

传播学教程读书笔记(精选5篇)传播学教程读书笔记篇1《传播学教程》读书笔记《传播学教程》是一本由郭庆光所著的经典传播学教材,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传播学的相关知识,包括传播的定义、过程、功能、社会影响以及传播过程中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传播学对于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性。

书中详细阐述了传播的定义、分类以及传播过程中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这些内容对于我理解传播现象和解决传播问题具有很大的帮助。

本书的内容组织得非常清晰,语言简练易懂,而且有许多生动的案例,这使得我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理论知识,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例如,在阅读第二章关于大众传播的内容时,作者通过一系列案例分析的方式,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大众传播的特点和规律。

当然,书中的内容也不是完美的。

有些部分的理论知识过于抽象,对于没有学过相关背景知识的读者来说,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此外,书中的一些观点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需要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批判性地思考。

总体来说,《传播学教程》是一本非常值得阅读的书籍,它可以帮助我们系统地了解传播学的相关知识,为我们的学习和工作带来很大的帮助。

虽然书中的一些观点存在局限性,但是这并不影响它成为一本优秀的传播学教材。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传播学对于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性。

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关注传播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为更好地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传播学教程读书笔记篇2《传播学教程》读书笔记书名:《传播学教程》作者:陈兵阅读时间:2023年2月-4月阅读地点:家中【背景介绍】《传播学教程》是一本介绍传播学基本理论的入门书籍,作者陈兵是国内传播学领域的专家。

本书以传播学的基本原理为主线,结合案例,系统地介绍了传播学的概念、历史和发展。

【内容分析】本书共分为10章,分别是传播学概述、人类传播的起源与发展、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国际传播、网络传播、跨文化传播、健康传播和公共传播。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总56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传播学教程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泛化:①传播学学科影响力的扩大,在社会高度信息化的进程中,传播学为人文社会科学众多学科的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提供新的动力;②寻求传播学学科的相对独立性和核心理论体系, 应回归其学术原点一、如何把握传播的概念20世纪初,“传播”成为学术考察的对象库利(美国社会学家社会互动理论创始人)——社会学的传统1909年《社会组织》中定义传播:“传播指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它包括表情、态度和动作、声调、语言、文章、印刷品、铁路、电报、电话以及人类征服空间和时间的其他任何最新成果。

”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皮尔士(美国学者符号学的创始人)——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1911年《思想的法则》中论述传播:“直接传播某种观念的唯一手段是像( icon)。

即使传播最简单的观念也必须使用像。

因此,一切观点都必须包含像或像的集合,或者说是由表明意义的符号构成的。

”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库利和皮尔士对传播的描述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个传统,一个是社会学的传统,一个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后来,这两个传统逐渐发生了融合,学者定义传播“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或“通过社会互动而共享意义”。

传播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信息科学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总56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传播学教程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泛化:①传播学学科影响力的扩大,在社会高度信息化的进程中,传播学为人文社会科学众多学科的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提供新的动力;②寻求传播学学科的相对独立性和核心理论体系, 应回归其学术原点一、如何把握传播的概念20世纪初,“传播”成为学术考察的对象库利(美国社会学家社会互动理论创始人)——社会学的传统1909年《社会组织》中定义传播:“传播指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它包括表情、态度和动作、声调、语言、文章、印刷品、铁路、电报、电话以及人类征服空间和时间的其他任何最新成果。

”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皮尔士(美国学者符号学的创始人)——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1911年《思想的法则》中论述传播:“直接传播某种观念的唯一手段是像( icon)。

即使传播最简单的观念也必须使用像。

因此,一切观点都必须包含像或像的集合,或者说是由表明意义的符号构成的。

”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库利和皮尔士对传播的描述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个传统,一个是社会学的传统,一个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后来,这两个传统逐渐发生了融合,学者定义传播“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或“通过社会互动而共享意义”。

传播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信息科学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笔记之欧阳德创编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笔记之欧阳德创编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郭庆光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美—库利社会学传统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

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美—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两个传统的融合:传播是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

/通过社会互动而共享意义。

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

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

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并引起反馈。

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区别: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

(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一.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高两性)二.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和特殊规律。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自己整理的完整笔记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自己整理的完整笔记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一部分传播学的基本问题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传播学现状: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和边缘学科,与诸科学联系渗透因而对象和研究领域不甚明确。

分科领域(大众传播学、文化传播学、广告传播学等)繁荣,基础理论研究却显薄弱。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11专硕简答)(一)传播的定义1、国外学者对传播的定义(1)(美)库利——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

(社会学角度)传播是指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空间上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2)(美)皮尔士——符号学的创始人。

(符号学或语义学角度)认为传播即观念或意义的传递过程,而观念和意义只有通过“像”或者符号才能传达。

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为中介的精神交流和社会互动关系。

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

(3)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

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4)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5)戈德的“共享说”:传播就是变独有为共有的过程。

2、国内学者对传播的定义(1)郭庆光(本书观点):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邵培仁: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3)胡正荣:传播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传播包含两个要素——信息(传播的材料)、流动。

(4)张国良:传播即传受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5)李苓:传播是人类信息交流的一种社会性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他们群体、组织和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进行的信息传递、接受和反馈的行为总称。

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二、传播与信息(一)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二)信息的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总56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传播学教程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泛化:①传播学学科影响力的扩大,在社会高度信息化的进程中,传播学为人文社会科学众多学科的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提供新的动力;②寻求传播学学科的相对独立性和核心理论体系, 应回归其学术原点一、如何把握传播的概念20世纪初,“传播”成为学术考察的对象库利(美国社会学家社会互动理论创始人)——社会学的传统1909年《社会组织》中定义传播:“传播指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它包括表情、态度和动作、声调、语言、文章、印刷品、铁路、电报、电话以及人类征服空间和时间的其他任何最新成果。

”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皮尔士(美国学者符号学的创始人)——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1911年《思想的法则》中论述传播:“直接传播某种观念的唯一手段是像( icon)。

即使传播最简单的观念也必须使用像。

因此,一切观点都必须包含像或像的集合,或者说是由表明意义的符号构成的。

”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库利和皮尔士对传播的描述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个传统,一个是社会学的传统,一个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后来,这两个传统逐渐发生了融合,学者定义传播“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或“通过社会互动而共享意义”。

传播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信息科学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如何把握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

如何把握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

如何把握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由于这本书的重点还是第7章起的大众传播理论,所以从这块开始说起。

第七章这一章要重点掌握的几个问题:大众传播的定义,四种功能观,各种媒介的特性,拟态环境第一节111面很明确的定义了大众传播的定义,一定要熟背,而大众传播的特点也很好记,前三点是对定义的一个扩展,把定义背下了就好理解了,然后记主后三个内容关键词:两种属性,单向性,制度化。

再大概了解下内容,就基本PASS 了。

113面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是个重点,首先,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要牢牢记住,这是其功能说最基本的内容。

其次,赖特的四功能说最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提供娱乐”,而其余三点其实是对拉氏说的一个重复和对应。

同理,施拉姆的功能说主要注重它的“经济功能”,其余也是对拉氏说的一个重复和对应,而拉扎斯菲尔德的功能捉当然就是注重其“麻醉作用”。

这也要求倘若把功能出成一个大题,大家一定要抓住重点说,不要重复的展开同样的内容,显的累赘又繁杂又浪费时间。

第二节的内容是泛泛而谈,比较散,只是在119面的中间强调一下电视的特性,要记住,而对报纸、广播、网络的特性一样要求牢牢记得,他们的优点缺点,相信学了新闻传播的人都应该知道,不知道我再写出来好了。

即使书上没有明确说,也是必须掌握的东西。

第三节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大概了解一下就行了,如乐观主义观点主要阐述的是舆论和报刊的关系,怀疑否定的观点主要是从把大众传播作为舆论工具和“麻醉作用”的方面来考虑。

这节一个重点主要就是126面李普曼“拟态环境”的现象,其定义与影响都需要重点掌握,它本身就是个很有趣的理论,它和很多理论都有着联系,所以要结合来把握,这在后面会提到。

第八章这一章要重点掌握的几个问题:集权主义媒介规范理论,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责任理论,民主参与理论一般来说第一节不做重点把握,把社会制度,传播制度大概把握一下就可以了。

第二节是本章重点,特别是上面提到的四种媒介规范理论,一定要重点把握。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

传播学教程第一章传播学得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得定义瞧传播学得研究对象泛化:①传播学学科影响力得扩大,在社会高度信息化得进程中,传播学为人文社会科学众多学科得理论创新与知识创新提供新得动力;②寻求传播学学科得相对独立性与核心理论体系, 应回归其学术原点一、如何把握传播得概念20世纪初,“传播”成为学术考察得对象库利(美国社会学家社会互动理论创始人)——社会学得传统1909年《社会组织》中定义传播:“传播指得就是人与人得关系赖以成立与发展得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得手段.它包括表情、态度与动作、声调、语言、文章、印刷品、铁路、电报、电话以及人类征服空间与时间得其她任何最新成果。

”强调传播得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瞧做就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与发展得基础.皮尔士(美国学者符号学得创始人).-—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1911年《思想得法则》中论述传播:“直接传播某种观念得唯一手段就是像(icon)。

即使传播最简单得观念也必须使用像。

因此,一切观点都必须包含像或像得集合,或者说就是由表明意义得符号构成得。

”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得载体在传播中所起得特殊作用。

库利与皮尔士对传播得描述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得两个传统,一个就是社会学得传统,一个就是符号学或语义学得传统。

后来,这两个传统逐渐发生了融合,学者定义传播“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得社会互动"或“通过社会互动而共享意义"。

传播实质就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得关系。

信息科学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得社会互动行为得介质就是作为意义与符号、精神内容与物质载体之统一体得信息.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得时候,也就就是在试图与其她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与信宿。

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得就是信息得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她任何什么。

《传播学教程》全书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教程》全书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教程》全书知识点总结郭庆光《传播学教程》——Summarized by CYYS第一章传播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一) 传播概念的把握1. 起源 communication1) 库利: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空间上得到传递、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2) 皮尔士:通过“像”(icon)或符号对观念或意义(精神内容)的传递过程3) 施拉姆: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2. 实质:社会互动行为(二) 传播与信息1. 信息定义:物质的普遍属性,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体2. 信息分类:1) 信息系统和作用机制的不同:非人类信息和人类信息2) 物理信息,生物信息,社会信息3. 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伴随着人的精神活动1) 生理反应→伴随精神心理活动,态度,感情,价值,意识形态2) 符号系统本身→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三) 传播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四) 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特点P5-6 (共享,关系,双向,共通,行过系)(五)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1. 五种不同的传播系统(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P8大众传播特点:专业机构,对象,技术,内容公开,反馈2. 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开放性,子系统,双偶,双自)P103. 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Eg制度合理,渠道畅通,系统功能正常4. 传播隔阂: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成员与组织,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5. 传播学的任务:通过对该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结构、功能、过程以及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发现和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找到社会信息系统的良性循环机制,由此来推动社会的健全发展。

(六) 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1. 马恩交往理论与美国传播学的本质区别P14-151) 孤立的精神或心理现象→人类社会交往的大系统2) 精神交往关系与精神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密切相关3) 精神内容的生产与一定得思想、观念、意识、道德、政治、法律、宗教和意识形态相联系2. 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P16-171) 精神~→起源于→物质~2) 物质生产力→制约→精神~3) 精神~→反映→物质~3. 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P17-181) 精神~发展→推动→物质~2) 物质生产力发达到一定程度,精神生产状态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3) 精神~&物质~→不同的特殊规律4.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的三个原则P181) 正确处理“批判”和“借鉴”的关系2) 实现传播学的本土化和中国化3) 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一) 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1. 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2. 动物传播的局限P243. 劳动创造了人类语言:恩格斯P26-274. 人类语言的四个基本特征P271) 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2) 无限的灵活性3) 发音的经济性4) 能动性和创造性(二)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1. 口语传播时代:1) 口语(命名)出现的意义:加速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进程P29;2) 口语的局限:空间&时间,小规模&近距离P29-302. 文字传播时代:1) 文字的出现P302) 文字发明的意义[巴勒克拉夫]时间,空间,传承P313. 印刷传播时代:1) 印刷术的发明(中国造纸印刷术、古登堡印刷机)P31-32;2) 印刷媒介的意义(施拉姆的论述及郭的补充)P32社会政治、文化和教育领域,社会经济的推动,信息经济的主要部分4. 电子传播时代:1) 电子媒介的意义(时空和速度的突破、声音与影像信息系统的体外化)P33;2) 电脑,电子媒介发展趋势(电脑、无线、通讯卫星和数字化技术)P33-34(三) 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1. 信息社会: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P352. 媒介传播的进化与社会发展:哈特的媒介三分法(再现,示现,机器)P35-36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P36从人类社会的漫长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具体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其开创的可能性”。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超详细笔记(新闻与传播学考研必备)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超详细笔记(新闻与传播学考研必备)

找了好长时间的资料然后自己整合一遍,重点无一遗漏,格式都调整完毕,完美主义和强迫症患者请放心使用。

——Hiason传播学教程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泛化:①传播学学科影响力的扩大,在社会高度信息化的进程中,传播学为人文社会科学众多学科的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提供新的动力;②寻求传播学学科的相对独立性和核心理论体系, 应回归其学术原点一、如何把握传播的概念20世纪初,“传播”成为学术考察的对象库利(美国社会学家社会互动理论创始人)——社会学的传统1909年《社会组织》中定义传播:“传播指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它包括表情、态度和动作、声调、语言、文章、印刷品、铁路、电报、电话以及人类征服空间和时间的其他任何最新成果。

”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皮尔士(美国学者符号学的创始人)——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1911年《思想的法则》中论述传播:“直接传播某种观念的唯一手段是像( icon)。

即使传播最简单的观念也必须使用像。

因此,一切观点都必须包含像或像的集合,或者说是由表明意义的符号构成的。

”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库利和皮尔士对传播的描述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个传统,一个是社会学的传统,一个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后来,这两个传统逐渐发生了融合,学者定义传播“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或“通过社会互动而共享意义”。

传播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信息科学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把握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第七章这一章要重点掌握的几个问题:大众传播的定义,四种功能观,各种媒介的特性,拟态环境第一节111面很明确的定义了大众传播的定义,一定要熟背,而大众传播的特点也很好记,前三点是对定义的一个扩展,把定义背下了就好理解了,然后记主后三个内容关键词:两种属性,单向性,制度化。

再大概了解下内容,就基本PASS了。

113面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是个重点,首先,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要牢牢记住,这是其功能说最基本的内容。

其次,赖特的四功能说最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提供娱乐”,而其余三点其实是对拉氏说的一个重复和对应。

同理,施拉姆的功能说主要注重它的“经济功能”,其余也是对拉氏说的一个重复和对应,而拉扎斯菲尔德的功能捉当然就是注重其“麻醉作用”。

这也要求倘若把功能出成一个大题,大家一定要抓住重点说,不要重复的展开同样的内容,显的累赘又繁杂又浪费时间。

第二节的内容是泛泛而谈,比较散,只是在119面的中间强调一下电视的特性,要记住,而对报纸、广播、网络的特性一样要求牢牢记得,他们的优点缺点,相信学了新闻传播的人都应该知道,不知道我再写出来好了。

即使书上没有明确说,也是必须掌握的东西。

第三节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大概了解一下就行了,如乐观主义观点主要阐述的是舆论和报刊的关系,怀疑否定的观点主要是从把大众传播作为舆论工具和“麻醉作用”的方面来考虑。

这节一个重点主要就是126面李普曼“拟态环境”的现象,其定义与影响都需要重点掌握,它本身就是个很有趣的理论,它和很多理论都有着联系,所以要结合来把握,这在后面会提到。

第八章这一章要重点掌握的几个问题:集权主义媒介规范理论,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责任理论,民主参与理论一般来说第一节不做重点把握,把社会制度,传播制度大概把握一下就可以了。

第二节是本章重点,特别是上面提到的四种媒介规范理论,一定要重点把握。

特别要强调的是他们形成的背景!如集权主义理论主要知道134面的定义,135面第一段的形成背景。

内容适当知道下就可以了。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三个媒介规范理论:自由主义(17,18世纪)——社会责任(20世纪40年代)——民主参与(20世纪70年代)。

这三个内容是个联系且修正的关系,要联系把握,注重背景。

*自由主义制度除了把握“言论自由”“出版自由”这些关键词外,还要注意到137面最后一段第一句所说到的其优点,还有138面第一段提到的其缺点。

*社会责任理论138面背景牢记!还要补充点的就是其媒介垄断的形成原因就是:世界大战的结果和电子媒介使用资源的有限。

139面第三段由背景引到了该理论的目的,而最后一句话“仅仅把希望寄托媒介自律”体现了其缺点。

*民主参与理论同样背景重点掌握,其主要观点:知晓权,传播权,媒介接近权的定义要明确记得(178面),140面第一段最后一句“核心价值”要记得,最后一段要知道其缺点。

这样把握就可以了。

146面的第5题就是一个整体把握的题目,所以线索要清晰。

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中国家的媒介制度大概了解下,个人觉得不必做重点了解。

这一章看似很难把握,但是认真看下,还是很清晰的,不用死背,当历史一样认真看下就明了了。

第九章这一章重点掌握的几个问题: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把关人理论第一节麦的理论很好掌握也很清晰,三个主要观点,三个意义,三个局限性。

“媒介即讯息”这点上引申出来的“地球村”理论本书叙述的比较简单,在石义彬的《单向度》里有比较详细的叙述,可以单独拿出来把握,其三个主要观点段落的最后一句话都是对该理论的评论,当然要记得。

电视人、容器人概念要知道,要知道用127面的拟态环境去解释,还可以结合拉扎斯菲尔的和默顿的“麻醉功能”一起考虑。

关于新媒介问题个人不觉得是什么重点,但是“电子乌托邦”思想要理解概念,如果出成大题就要知道其概念、为什么错误、历史渊源以及对媒介的正确认识。

第二节看一下做为传播者的大众传播的特点与优势,我认识157面最下面一行到158面的有关互联网会不会取代大众传媒的一段叙述最好好好看看,是一个不错的材料,对一些需要展开发散思维的题目有不错的借鉴作用,组织目标和制约因素了解下。

把关人除了书上说的提出者卢因,怀特的把关模式及意义,最好还了解下麦克内利的理论认为信息经过了各种把关人惊醒了各种筛选才传向大众,还有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认为麦的模式是每个把关人作用都是同等是不对的,最重要的把关环节来自媒介。

这补充的两点本书只是在165面的实质里综合说了下,李彬的书里说的很通俗。

把关标准弄清楚新闻价值就行了,最后的实质这些评价性的东西是一定要熟悉的。

第十章这一章重点掌握的几个问题:几个受众观,受众的基本权利,使用与满足理论。

受众研究的第一节应该不算是太重点的东西,特别是第二部分“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个人认为还是比较难理解的,系统看看吧。

参考课后习题。

第二节几种主要的受众观其实和书中前后的内容是相联系的,比如“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就与195面的传播流研究相关与重复,而“作为市场的受众”又与158面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和制约因素相相联系,了解什么为“受众即市场”,而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三个权利的概念要明确,这又和139面的社会责任理论相联系。

注意名词解释。

第三节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当然是重点罗,从定义,三个部分研究,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重要意义,局限性五个部分来把握*从定义上要深刻理解为什么还称“使用与满足理论”为“自助餐厅”这是书上没有提到的一个形象理解。

*赫卓格、贝雷尔森、麦奎尔对广播印刷电视三大媒介的研究,了解下就可以了*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基本模式其实很好理解,其三大定义三个局限性书上也是一目了然的。

记得这是受众研究的一部分,所以是首次从受众的角度考察大众传播的理论。

第十一章这一章传播效果研究是个重点!!重点掌握的几个问题:效果研究的三个阶段极其理论(子弹论,传播流和有限效果论,耶鲁研究的各种理论)第一节不算重点,按课后习题弄清楚就行了。

第二节重点啊!最容易考了,193面第二段的传播效果研究的三个阶段是一条线索,根据这个来理解。

*20世纪初至30年代的子弹论记住其两个“核心观点”,其次是194面第一行其形成的两个原因:传媒发展以及社会利用。

对其判断要注意其“唯意识论色彩”,与本能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密切关系,最后总结成195面最上面的一段,至少这段整体评价一定要清楚。

*40年代的“传播流研究”。

“传播流三部曲”:《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创新与普及》!!三个内容分别探讨其时间、代表人物、理论、意义!!(1)《人民的选择》:4个理论一目了然。

否定子弹论,伊里调查前面在176面受众研究中也提到过。

(2)《个人影响》:就一个问题“中介因素”!(3)《创新与普及》:也就一个问题“两极传播→多级传播”!其实把书看一遍就很好理解了,不用死记硬背的还是很有趣味的。

198面对“三步曲”的评价一段话要记得。

“无力的大众传播观”*克拉帕《大众传播效果》有限效果论可以说是对传播流研究一个总结。

其“五项一般定理”当然是必背罗。

*说服性传播研究也就是耶鲁研究再第三节阐述的很清楚,而其意义则在262面的第一段很明确。

*还需要注意效果研究还包括“使用与满足研究”这点在180面已经叙述过了,当时是以受众研究来理解的,要懂得前后联系。

*70年代的宏观效果论主要在第十二章叙述了,所以主要了解200面第一段“有限效果论”的三个缺陷(注意对比217面议程设置功能的意义),和第二段宏观效果论的三个特点!第三节的内容很多,都是些实验,很有意思,概念要很清楚,比如212面的第5题那些概念要很很清楚。

感觉这里要么就出些名词解释,要么就出很大的发散思维的题目。

第十二章这一章不用说了重点中的重点,四个章节四个内容,通通的要掌握。

东西很多,不能像期末考试那样投机取巧了,说好听点全部得理解,说不好听点当然就是全背了。

也就是具体叙述11章的宏观效果论。

(200面的第二段)每个理论的提出者提出时间提出的书都是最基础的东西罗。

第一节议程设置功能:一个定义、三个特点、三个理论研究、两个意义、两个不足。

(答大题首先要想的五个切入点)*213面的面最下面:“议程设置功能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解释:……”这句是个概述要记得。

*一个定义:214面倒数第四段的最后一句话是“议程设置”理论的定义,但是这段话当然都要了解,现在有一种题型叫辨析题,最爱把一个理论的实验及其提出的过程提供给你,问你是什么理论并且评价这个理论,倘若不知道这些背景,有可能就会做答错误。

*三个特点:书上说的很明确,要注意的是215面最后一段又和127面的拟态环境挂沟。

*三个理论研究:作用机制、议题、媒体分析。

也很清晰。

*两个意义:我按书上叙述的分为两点:第一就是217面黑体字下第一段的对有限效果论的修正。

第二点就是第二段的“控制问题”,对控制问题的解释主要在218面第二段中所叙述的“在它背后还存在着复杂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的力学关系,具体说来就是传播媒介和占统治地位的信息源之间的关系。

”还有该段最后两句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这一理论的意义。

*两个不足:218面最后一段:一个形成议题和反映议题的矛盾,一个效果不能绝对化。

第二节沉默的螺旋理论:一个背景、三个构成命题、两个特点(舆论观与效果观)、两个不足、两个重要意义。

*背景:219面第二段,“当我们把舆论视为社会控制机制的时候,必须把它作为一种对个人和群体具有强大约束力的“力量”来探讨它的形成过程、社会作用和客观规律。

”这个是该理论探讨的角度,形成的背景,要记得。

*提出的人、时间、书、过程注意辨析。

该假说构成的三个命题十分清晰,当然她还在221面引申出了该假说的三个要点也就是舆论形成的过程。

其实沉默的螺旋还是个很好理解的理论,但是个人觉得这里写的很繁杂,所以看起来要有点耐心,找到记忆点。

比如三个构成命题,第一个是对第二个的递进,第三个是讲大众传播对前两点的应用。

两个特点:舆论观和效果观。

“ ”记得其舆论观就是两个内容:第一点,222面的第7行“在沉默的螺旋……‘公开的意见’……公开表明的意见才能成为舆论”!第二点,13行“强调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的双重含义。

其效果观:创造社会现实的巨大力量。

*两个不足:一个是223面第二段所说的该理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和“意见环境”内容的局限性,书中还分成了三小点来阐述这个局限性。

第二个就是224面第二段所说的忽略舆论的变化过程和少数派作用。

*两个重要意义很清晰,要注意!!该节倒数第二句阐述其和“选择性接触”的关系,小细节,容易联系出题。

第三节培养理论:一个概念、“文化指标研究”*224面又告诉我们了这一理论和127面的“拟态环境”理论有关系哦。

看看“拟态环境”应用多么广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