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构设计之架构验证
软件架构设计的验证准则示例
软件架构设计的验证准则示例
1. 可扩展性,软件架构应该能够支持系统的扩展,以便在未来可以轻松地添加新功能或适应增加的负载。
2. 性能,软件架构设计应该能够满足系统的性能需求,包括响应时间、吞吐量和资源利用率。
3. 可靠性,软件架构应该能够确保系统在面对故障或异常情况时能够保持稳定运行,具有容错和恢复能力。
4. 安全性,软件架构应该能够保护系统免受恶意攻击和数据泄露,包括身份验证、授权和数据加密等方面的安全性设计。
5. 可维护性,软件架构应该易于维护和修改,包括清晰的模块化设计、良好的文档和可理解的代码结构。
6. 可测试性,软件架构应该支持系统的测试和验证,包括易于编写和运行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和端到端测试。
7. 可伸缩性,软件架构应该能够支持系统在不同规模下的部署
和运行,包括水平和垂直扩展。
8. 合规性,软件架构设计应该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包括数据隐私、数据保护和其他合规性要求。
这些验证准则可以帮助软件架构师和开发团队评估他们的设计
是否满足系统的要求,并指导他们进行合理的决策和调整。
同时,
这些准则也可以作为软件架构评审的指导,帮助团队进行设计评估
和改进。
软件工程中的软件架构设计与评审
软件工程中的软件架构设计与评审软件架构设计在软件工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好的软件架构可以确保软件系统具备稳定性、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同时提供高效的性能和良好的用户体验。
而软件架构评审则是为了确保软件架构设计的合理性和质量。
本文将深入探讨软件工程中的软件架构设计与评审。
一、软件架构设计软件架构设计是软件工程中的重要环节,它定义了软件系统的整体结构和组件之间的关系。
一个良好的软件架构设计应该能够满足以下几个关键要素:1. 模块化:合理划分系统功能,将系统分解为相互独立的模块,并定义它们之间的接口和依赖关系。
2. 可扩展性:设计的软件架构应该对需求变化具有良好的适应性,新功能的添加或旧功能的修改都可以在不影响整体系统的基础上进行。
3. 可维护性:良好的软件架构应该使得系统的维护变得容易,通过模块化的设计和清晰的接口定义,可以降低维护成本和风险。
4. 性能效能:软件架构应该能够保证系统在给定资源限制下的高效运行,并满足响应时间和吞吐量的需求。
5. 可靠性:软件架构应该具备高可靠性,能够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久运行。
在软件架构设计过程中,通常采用面向对象设计、分层设计或者模块化设计等方法。
同时,设计者还需要考虑到系统的安全性、可用性以及用户体验等方面的要求。
二、软件架构评审软件架构评审是为了确保软件架构设计能够满足预期的要求和质量标准。
评审过程中,设计者和评审人员将对软件架构设计进行详细审查和讨论,以验证其合理性和可行性。
1. 设计文档审查:评审人员会针对软件架构设计文档进行审查,包括设计目标、模块划分、接口定义等内容。
评审人员需要评估各个设计决策是否符合软件工程的最佳实践,并提出改进建议。
2. 代码审查:在软件架构评审中,评审人员还会对实际的代码实现进行审查。
他们会关注代码的结构、命名规范、模块之间的依赖关系等。
通过代码审查,可以发现潜在的设计问题和代码缺陷,并提供改进建议。
3. 性能评估:软件架构评审还需要对系统的性能进行评估。
软件系统的架构评估与优化策略
软件系统的架构评估与优化策略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软件系统在企业运营和个人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一个高效、稳定且可扩展的软件系统架构不仅能够提升用户体验,还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然而,随着业务需求的不断变化和技术的快速发展,软件系统的架构可能会逐渐出现性能瓶颈、维护困难等问题。
因此,对软件系统的架构进行评估和优化显得尤为重要。
一、软件系统架构评估的重要性软件系统架构评估是对现有架构的合理性、有效性和适应性进行全面检查和分析的过程。
它就像是给软件系统进行一次全面的“体检”,能够帮助我们发现潜在的问题和风险。
首先,通过评估可以确保软件系统满足当前的业务需求。
如果架构不能支持业务的核心功能和流程,那么系统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其次,评估能够提前发现性能瓶颈和可扩展性问题。
在业务量增长时,如果系统架构无法轻松应对,可能会导致系统崩溃或响应迟缓,影响用户满意度。
再者,评估有助于降低维护成本。
一个清晰、合理的架构能够使开发和维护工作更加高效,减少因架构混乱导致的重复劳动和错误。
二、软件系统架构评估的方法1、场景分析法根据不同的业务场景和用户需求,模拟系统的运行情况,评估架构在各种情况下的性能表现和响应能力。
2、质量属性分析法关注系统的性能、可用性、可维护性、安全性等质量属性,通过量化指标来评估架构在这些方面的表现。
3、架构审查由专家团队对架构设计文档进行详细审查,检查架构的合理性、一致性和完整性。
4、原型法构建一个简单的原型系统,实际运行和测试,以验证架构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三、软件系统架构评估的指标1、性能指标包括响应时间、吞吐量、资源利用率等,这些指标能够反映系统处理请求的速度和效率。
2、可扩展性考察系统是否能够方便地进行功能扩展和性能提升,以适应未来业务的增长。
3、可靠性衡量系统在出现故障时的恢复能力和持续运行的稳定性。
4、可维护性关注系统的代码可读性、结构清晰度、文档完整性等方面,以便于后续的维护和升级工作。
架构设计之数据架构
架构设计之数据架构概述:数据架构是指在软件系统中对数据进行组织、存储和管理的结构和方式。
一个良好的数据架构设计能够提高系统的性能、可靠性和可扩展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数据架构的标准格式,包括数据模型、数据存储和数据管理等方面。
一、数据模型:数据模型是描述数据结构和数据之间关系的一种工具。
常用的数据模型有层次模型、网络模型、关系模型和面向对象模型等。
在进行数据架构设计时,需要选择适合系统需求的数据模型,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定制。
1.1 层次模型:层次模型是最早的数据模型之一,它将数据组织成树状结构,每个节点代表一个实体,节点之间通过父子关系进行连接。
层次模型适用于具有明确层次结构的数据,但对于复杂的关系无法很好地表示。
1.2 网络模型:网络模型是在层次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引入了多对多的关系。
它通过记录集(record set)和集合(set)之间的连接来表示数据之间的关系。
网络模型适用于具有复杂关系的数据,但对于查询和维护操作较为复杂。
1.3 关系模型:关系模型是目前最常用的数据模型,它将数据组织成二维表格的形式,通过行和列来表示数据和属性。
关系模型具有良好的结构化特性,能够方便地进行查询和维护操作。
在进行数据架构设计时,通常选择关系模型作为基础。
1.4 面向对象模型:面向对象模型是在关系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引入了对象、类和继承等概念。
面向对象模型适用于具有复杂对象关系的数据,能够更好地反映现实世界的复杂性。
但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考虑面向对象模型的复杂性和性能开销。
二、数据存储:数据存储是指将数据保存在物理介质中的过程。
在进行数据架构设计时,需要选择合适的数据存储方式,并考虑数据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性能等因素。
2.1 关系型数据库:关系型数据库是最常用的数据存储方式,它将数据以表格的形式存储,并通过SQL语言进行查询和操作。
关系型数据库具有良好的结构化特性和事务支持,适用于大部分的数据管理需求。
2.2 非关系型数据库:非关系型数据库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数据存储方式,它以键值对、文档、列族和图等形式存储数据。
架构设计之数据架构
架构设计之数据架构一、引言在当今信息化时代,数据架构的设计对于企业的业务运营和决策分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合理的数据架构设计能够提高数据的可用性、可靠性、安全性和性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本文将围绕数据架构展开讨论,包括数据架构的定义、设计原则、常见的数据架构模式以及数据架构设计的步骤和方法。
二、数据架构的定义数据架构是指在一个系统中,对于数据的组织、存储、访问和管理的规划和设计。
它涉及到数据的结构、关系、属性、约束以及数据的流动和转换等方面。
一个好的数据架构能够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和可靠性,提高数据的可用性和可维护性。
三、数据架构的设计原则1. 可用性和可靠性:数据架构应确保数据能够随时可用,并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2. 扩展性和灵活性:数据架构应具备良好的扩展性,能够适应业务的增长和变化。
3. 安全性:数据架构应考虑数据的安全需求,包括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控性。
4. 性能:数据架构应能够提供高效的数据访问和处理能力,以满足业务的实时性和响应性要求。
5. 可维护性:数据架构应易于维护和管理,包括数据的备份、恢复、迁移和清理等操作。
四、常见的数据架构模式1. 传统的三层架构模式:包括数据存储层、数据访问层和应用层。
数据存储层负责数据的存储和管理,数据访问层负责数据的查询和操作,应用层负责业务逻辑的处理。
2. 数据仓库架构模式:将企业的各种数据源进行集成,构建一个统一的数据仓库,以支持企业的决策分析和报表生成等需求。
3. 分布式架构模式:将数据存储和处理分布在多个节点上,以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和性能。
4. 云架构模式:将数据存储和处理部署在云平台上,以实现资源的弹性调度和成本的优化。
五、数据架构设计的步骤和方法1. 需求分析:明确业务需求和数据需求,包括数据的类型、规模、频率、一致性要求等。
2. 数据建模: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设计数据模型,包括实体、属性、关系、约束等。
3. 数据存储设计:选择合适的数据存储技术和架构,包括关系型数据库、非关系型数据库、分布式文件系统等。
计算机网络中隐私信息安全存储系统整体架构设计及仿真实验验证研究
第19期2023年10月无线互联科技Wireless Internet Science and TechnologyNo.19October,2023作者简介:汤培新(1979 ),男,广东广州人,工程师,本科;研究方向: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㊂计算机网络中隐私信息安全存储系统整体架构设计及仿真实验验证研究汤培新(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数据服务中心,广东广州510000)摘要: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带动了计算机在各行各业中的高度应用,但计算机网络在运行中仍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如黑客攻击㊁网络漏洞等,造成用户隐私信息安全受到威胁㊂基于此,文章提出一种基于Linux 系统的隐私信息安全存储系统,从系统整体设计与功能模块设计两方面出发,将隐私信息安全存储系统分为控制平面与数据平面两大版块,同时设计网络报文处理模块功能与数据加密模块功能,以期通过各功能模块的协同配合,增强网络隐私信息安全处理效果,实现计算机网络中隐私信息的安全存储㊂将文章研究的存储系统与基于SAN 技术和基于Modbus /TCP 的隐私信息安全存储系统进行仿真实验验证,得出本系统对于隐私信息存储的安全性和处理效率更高,且存储信息数据更为完整,存储空间也较小,适合实践推广应用㊂关键词:计算机网络;隐私信息安全存储系统;Linux 系统中图分类号:TP333㊀㊀文献标志码:A0㊀引言㊀㊀目前,信息数据的隐私安全已成为计算机网络领域中的研究热点㊂董子渔[1]提出一种基于SAN 技术的隐私信息安全存储系统,通过采用SAN 网络框架,将网络信息安全存储系统划分为管理调控模块㊁资源池模块㊁安全控制模块以及网络安全模块,通过各模块间的调度与协作,实现了隐私数据的储存与管理,有效提高了数据安全保护效率㊂但在使用中,该方法也存在存储量受限的问题,导致系统无法及时更新㊂许建峰等[2]提出一种基于Modbus /TCP 的隐私信息安全存储系统,在硬件方面优化计算机网络的网关,实现了安全级DCS 与非安全级DCS 的Modbus /TCP 协议转换,并通过对安全信息进行加密传输和口令认证,实现信息安全存储㊂此系统在保证隐私数据安全存储效率的基础上,降低了安全检测的读带宽和写带宽,使系统能够同时执行更多的安全存储任务㊂但在使用中,该系统也存在无法压缩数据的缺点,造成该系统占用计算机网络空间较大的问题㊂基于此,本研究通过提出一种基于Linux 系统的隐私信息安全存储系统,通过选取Linux 系统作为设计核心,最大限度地发挥数据加解密技术优势,以实现对iSCSI 报文携带数据的加解密处理,达到安全存储的最终目的,且所需存储空间更小,更适用于实践应用㊂1㊀隐私信息安全存储系统整体架构设计1.1㊀系统整体设计㊀㊀Linux 系统是一种基于自由和开放源代码的操作系统,具有较强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可在多种应用平台上运行,并能为使用者提供众多应用程序的工具,以满足用户的实际操作需求㊂1.1.1㊀控制平面设计㊀㊀本系统控制平面设计时充分借助了Linux 系统的IPC 机制,即基于Netlink Socket 的内核态与用户态间的双向数据传输技术,实现了数据平面数据包的高速转发,切实提高了隐私信息安全存储系统的信息管理效率与报文处理效率[3]㊂结构如图1所示㊂1.1.2㊀数据平面设计㊀㊀数据平面CPU 在ZOL 核上运行,主要负责隐私信息安全存储系统的业务逻辑处理㊂按照系统业务需求的不同,数据平面CPU 共包括网络报文处理模块和3DES 加解密模块两大部分,二者分别以不同的进程进行㊂其中,网络报文处理进程负责为系统生产数据,数据加解密进程则负责对数据进行加解密处理,并在处理完成后,将数据复原为最原始的报文格式,再从网口发送出去[4]㊂在本系统中,将35个CPU 划分为30个CPU 进行数据包处理,5个CPU 进行数据加解密处理,以构建出性能最佳的CPU 分配比例㊂且两个进程所使用的CPU 数量也可根据系统的实际需求进行动态调整,使渠道隐私信息安全存储系统处于最佳工作状态㊂1.2㊀功能模块设计1.2.1㊀网络报文处理模块功能设计㊀㊀网络报文处理模块作为隐私信息安全存储系统的功能模块之一,既负责从网口接收的报文中提取IPSAN 系统传输的数据;也负责将数据加解密模块处理后的数据复原成最初接收时的报文格式,再传输给mPIPE,从网口中发送出去㊂详细工作流程如图2所示㊂图1㊀控制平面CPU结构图2㊀网络报文处理模块流程㊀㊀(1)TCP 重组㊂TCP 重组是指信息系统在工作时,Linux 内核会依据网络拥塞情况,将一段较长的TCP 流分割成一定长度,然后再给其添加IP 头部,并重新计算校验,最后封装成IP 数据从网口发送出去㊂通过此流程,可有效避免数据丢失的情况发生,切实保证了隐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㊂(2)iSCSI 协议解析㊂因隐私信息安全存储系统只对IPSAN 系统传输的数据加解密,其他报文直接转发,所以iSCSI 协议解析的目的是从携带数据的iSCSI 报文中获取数据,其他报文并不做处理㊂在协议解析时,首选判定iSCSI 报文类型,若是直接进行登录操作㊁注销操作的iSCSI报文,则直接转发;若是携带数据的iSCSI 报文,则需获取携带的数据以及密钥索引(包括目标器名称㊁逻辑单元号等),最后将所涉及的隐私数据保存在网络缓存中,移交至加解密模块对数据进行加解密处理㊂1.2.2㊀数据加解密模块功能设计㊀㊀数据加解密模块的本质是通过复杂的加解密算法,对计算机网络中所传输的隐私数据进行加密处理㊂其模块流程如图3所示㊂从模块流程中可以看出,加解密模块首先从安全头获取密钥索引,然后再从密钥管理模块中查询密钥,最后将所查询到的密钥和数据一起传输到MiCA 引擎中进行加解密处理,以保证隐私数据的安全性㊂图3㊀数据加解密模块流程㊀㊀密钥构成及管理㊂本系统中,数据加解密模块的核心功能是通过密钥管理才得以实现的㊂即将解密报文中的3个域(Logic Block Address㊁Target ID㊁LUN ID)作为密钥索引从密钥管理模块中查询密钥,有效保证了密钥的安全性㊂且在系统中,通过将以上3个密钥索引作为随机数种子,调取Linux 系统的srand 函数生成一组192bit 随机字符串作为密钥,将密钥存储到SQLite 数据库中,可防止黑客攻击所造成的数据丢失,极大地提高了密钥安全性㊂在实际操作时,只需在计算机本地磁盘中保存一个映射表,就可从SQLite 数据库中查找到密钥索引所对应的密钥,完成数据加解密处理㊂2㊀隐私信息安全存储系统仿真实验验证㊀㊀为验证本文提出的基于Linux 系统的隐私信息安全存储系统的应用效果,将基于SAN 技术的信息安全存储系统与基于Modbus /TCP 的信息安全存储系统作为对照组,进行仿真实验验证㊂2.1㊀实验参数设定㊀㊀仿真实验参数设定为:发送信息时的比特数1bit㊁接收端与发送端之间的距离3000km㊁包速率3pkt/s㊁平均时延3ms㊁最大传输单位1200Byte㊁分组负载547bytes㊂2.2㊀存储量测试结果㊀㊀存储量在计算机数据结构中是指算法执行过程时所需的最大存储空间,也指在SQLite数据库中存储数据的多少,计算公式为:存储量=存储单位个数ˑ存储字长㊂设定主存地址寄存器为18位㊁主存数据寄存器为36位,在依据按字寻址范围为6k的情况下,测试不同隐私信息安全存储系统数据存储量㊂测试结果如图4所示㊂图4㊀3种隐私信息安全存储系统存储量测试结果㊀㊀从存储量数据结果中可以看出:第一,当按字寻址范围达到6000k时,本文所提出的基于Linux系统的隐私信息安全存储系统的存储量可达到60GB,基于SAN技术的信息安全存储系统存储量为54GB,基于Modbus/TCP的信息安全存储系统存储量为57 GB,大小排序为本文所提出的系统>基于Modbus/ TCP的系统>基于SAN技术的系统㊂第二,随着按字寻址范围的增大,本文所提出系统的存储量大小要普遍优于其他两种隐私信息安全存储系统㊂由此可见,本文所提出的基于Linux系统的隐私信息安全存储系统存储量要明显优于另外两个存储系统㊂根本原因在于本文所提出的隐私信息安全存储系统在设计初始,就通过设计数据加解密模块功能,对所要传输的隐私信息进行了加密与解密,以此提高了隐私信息数据存储量,避免了信息存储遗漏㊂2.3㊀系统内存测试结果㊀㊀隐私信息安全存储系统在运行时,CPU占用率越低,说明系统运行效果更好,表示系统具有较强的并发能力,可支持多个流程同时运行㊂设定最大储存数据大小为600GB,测试不同隐私信息安全存储系统CPU占用情况㊂测试结果如图5所示㊂图5㊀3种隐私信息安全存储系统系统内存测试结果㊀㊀从图5中可以看出,当计算机储存数据量达到600GB时,本文所提出的基于Linux系统的隐私信息安全存储系统的CPU占用速率为10.12%,基于SAN 技术的信息安全存储系统的CPU占用率为11.23%,基于Modbus/TCP的信息安全存储系统的CPU占用率为11.97%,且随着存储数据的增大,本文提出系统的CPU占用率要明显低于其他两个系统,说明基于Linux的系统具有较好的并发性能,能支持多个流程同时运行,保障了数据的顺利传输㊂3 结语㊀㊀综上所述,通过仿真实验验证可以得出,本文所设计的基于Linux系统的隐私信息安全存储系统,存储量较高为60GB,安全存储占用系统内存较低为10.12%㊂真正通过设计控制平面CPU和数据平面CPU的合理分配与网络报文处理模块与数据加解密模块的功能,实现了数据链的合理传输㊁数据的加密与解密,切实增强了计算机网络中隐私信息安全的存储效果,极大地提高了隐私信息的安全性,为通信传输提供了科学的安全保障,具有较强的实践推广价值㊂参考文献[1]董子渔.基于SAN技术的网络数据安全存储系统设计[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21(18):209-211.[2]许建峰,许俊渊,方洪波.基于Modbus/TCP的发电厂DCS网关网络信息安全存储系统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2022(2):115-119.[3]张小云,张增新.数据加密技术在网络数据信息安全中的应用[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23(4): 22-23.[4]杨晓娇,吴文博,董洁,等.大数据时代下的网络信息安全保护策略研究[J].数字通信世界,2023 (3):4-5,23.(编辑㊀王雪芬)Design and simulation experimental validation of the overall architecture ofprivacy information security storage system in computer networksTang PeixinGuangzhou Human Resources and Social Security Data Service Center Guangzhou510000 China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driven the high application of computers in various industries.However there are still certain security risks in the operation of computer networks such as hacker attacks network vulnerabilities etc.which pose a threat to the security of user privacy information.Based on this this article proposes a design of a privacy information secure storage system based on Linux system.Starting from the overall system design and functional module design the privacy information secure storage system is divided into two major sections control plane and data plane.At the same time two major functions are designed network message processing module and data encryption module.The aim is to collaborate and cooperate with each functional module Enhance the security processing effect of network privacy information and achieve secure storage of privacy information in computer networks.Finally simulation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verify the proposed storage system with privacy information security storage systems based on SAN technology and Modbus/TCP.It was found that the system has better security and processing efficiency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storage and the stored information data is more complete with smaller storage space making it suitable for practical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Key words computer network secure storage system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Linux system。
组织架构设计判断标准
组织架构设计9个检验标准第1-4个检验,为“合适度”检验。
评估组织架构是否与公司的战略目标、人才储备和外部环境相匹配。
第5-9个检验,为“优秀度”检验。
通过对可能出问题的领域进行探讨,比如集权和分权的平衡,帮助公司进一步优化可能选用的组织结构。
“优秀度”检验会帮助公司规划出恰当的组织层级、集权程度和工作流程。
9个检验结合在一起,为公司管理层提供了一套系统化的方法,从而可以对所有促使组织设计成功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
尽管如此,具体的组织结构设计工作仍然是一项困难的任务。
1、市场优势检验:组织架构能否保证公司在每一个细分市场上的竞争能力都得到管理层足够的重视?每个公司在制订战略时,有两个基本问题:公司将进入哪些市场,在这些市场上,公司如何才能获得压倒对手的竞争优势?评价组织架构首要的、也是最基本的标准,就是看其是否符合公司的市场战略。
可以从定义公司的目标细分市场入手。
如何定义细分市场,这要看是在评估公司组织结构的哪一部分。
以通用电气公司(GE)为例,如果它要设计公司总的组织结构,就应该使用一些宽泛的定义来描述公司所服务的众多目标市场,比如飞机发动机行业或广播行业。
但如果只是为金融服务部门做组织结构设计,那就应该使用更为狭隘的定义,也许应该具体的服务项目和具体的地理范围结合起来共同描述该部门的目标细分市场,比如欧洲的飞机租赁业务或墨西哥的应收账款融资服务。
一旦进入组织结构设计阶段,对相关的目标细分市场就不应在有争议;如果还有争议,那么应在做组织结构设计之前重新进行战略思考,解决好这个问题再切放正题。
其次,需要验证组织架构是否对每一个细分市场都给予了适当的关注。
这里有一个经验法则:如果每一个独立的细分市场都有一个独立的部门为之服务,那么这一细分市场就得到了足够的关注;而如果没有任何一个部门某细分市场负责,那么这个组织设计方案就有致命的缺陷,需要进行重新调整。
但情况常常不会如此简单明了,一个部门可能对多个细分市场(尤其是那些规模小,但发展迅速的细分市场)负责。
架构设计之数据架构
架构设计之数据架构数据架构是指在软件系统中,对数据进行组织、存储、管理和访问的结构和规范。
一个良好的数据架构设计能够提高系统的性能、可靠性和可扩展性。
在本文中,将介绍数据架构的基本概念、设计原则和常用技术,以及一个示例数据架构设计的详细说明。
一、数据架构的基本概念1. 数据模型:数据模型是对现实世界中的实体和关系进行抽象和描述的方法。
常用的数据模型有层次模型、网络模型、关系模型和对象模型等。
2.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DBMS是负责管理和操作数据库的软件系统。
它提供了数据存储、数据访问、数据安全和数据一致性等功能。
3. 数据库:数据库是指存储在物理介质上的数据集合。
它按照一定的数据模型进行组织和管理,可以被DBMS管理和访问。
4. 数据库实例:数据库实例是指在内存中加载数据库,并提供对数据库的访问和操作的运行时环境。
5. 数据库表:数据库表是数据在数据库中的组织形式,由行和列组成。
每一行表示一个记录,每一列表示一个属性。
6. 数据库索引:数据库索引是一种提高数据检索速度的数据结构。
它通过建立索引键和数据之间的映射关系,加快数据的查找和访问速度。
二、数据架构的设计原则1. 数据一致性:数据架构应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即数据在不同的地方和时间访问时,保持一致的值和状态。
2. 数据完整性:数据架构应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即数据的约束条件和业务规则得到满足,不会浮现错误或者不一致的数据。
3. 数据安全性:数据架构应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即数据只能被授权的用户访问和修改,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恶意操作。
4. 数据可扩展性:数据架构应该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能够适应系统的增长和变化,保持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5. 数据性能:数据架构应该优化数据的访问和操作性能,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和吞吐量。
三、常用的数据架构技术1. 分布式架构:分布式架构将数据分布在多个节点上,通过网络进行通信和协作,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和性能。
常用的分布式架构有主从架构、集群架构和分布式数据库等。
架构设计之数据架构
架构设计之数据架构数据架构(Data Architecture)是指一个系统中的数据如何进行组织、储存和处理的架构设计。
一个好的数据架构设计能够保证数据能够高效地使用和管理,提供准确、一致和可靠的数据供应。
在进行数据架构设计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方面:1.数据储存和组织方式:数据可以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储存和组织,包括关系型数据库、非关系型数据库、数据仓库等等。
需要根据实际需求选择适合的储存方式,并设计出合理的数据组织结构。
2.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是数据架构设计的重要目标。
需要考虑数据的合法性、准确性、唯一性等方面的需求,并设计出相应的数据控制和验证机制,以确保数据的完整和一致。
3.数据的访问和查询性能:要设计出高效的数据架构,需要考虑数据的访问和查询性能。
可以通过合适的索引设计、数据分区和数据缓存等手段提升数据的访问和查询效率。
4.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是数据架构设计的重要方面。
需要考虑如何保护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并设计出相应的数据加密、权限管理和安全审计机制。
5.数据的集成和共享:在现实应用中,数据通常分布在不同的系统和组织中。
要实现数据的集成和共享,需要设计出合理的数据集成和接口机制,并考虑数据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除了以上几个关键方面,数据架构设计还需要考虑系统的扩展性、容错性和可维护性等方面的需求。
此外,数据架构设计也需要考虑未来的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以便能够灵活地适应新的数据处理和分析需求。
总的来说,数据架构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在设计过程中需要结合业务需求、数据处理和分析需求、系统性能和安全需求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
一个好的数据架构设计能够提升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为应用提供高质量的数据支持。
架构设计之数据架构
架构设计之数据架构引言概述:在当今信息时代,数据成为了企业运营和决策的重要基础。
为了有效地管理和利用数据,架构设计中的数据架构显得尤其重要。
本文将从数据架构的定义、重要性、设计原则、常见模式和实施步骤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数据架构的定义和作用1.1 数据架构的定义:数据架构是指在系统架构中对数据进行组织、存储、管理和访问的结构和规范。
它包括了数据的逻辑模型、物理模型、数据存储和处理方式等。
1.2 数据架构的重要性:数据架构对于企业的数据管理和决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可以匡助企业实现数据的一致性、可靠性和高效性,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可用性,支持企业的业务需求和战略目标。
1.3 数据架构的作用:- 数据架构可以匡助企业实现数据的整合和共享,避免数据的冗余和重复存储,提高数据的利用效率。
- 数据架构可以定义数据的结构和关系,使得数据的存储和访问更加简单和高效。
- 数据架构可以提供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 数据架构可以支持企业的业务需求和变化,提供灵便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二、数据架构的设计原则2.1 简单性原则:数据架构应该尽量简化和精简,避免过度复杂和冗余的设计。
简单的数据架构可以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2.2 一致性原则:数据架构应该保持一致性,即不同部份的数据结构和关系应该保持一致,避免数据的不一致和错误。
2.3 可扩展性原则:数据架构应该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能够适应企业的业务需求和数据量的增长。
它应该支持数据的水平扩展和垂直扩展。
三、常见的数据架构模式3.1 集中式数据架构:集中式数据架构将所有的数据集中存储和管理,通过中央服务器提供数据的访问和处理。
它适合于小型企业或者数据量较小的系统。
3.2 分布式数据架构:分布式数据架构将数据分散存储和管理在不同的节点上,通过分布式算法实现数据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它适合于大型企业或者数据量较大的系统。
3.3 云数据架构:云数据架构将数据存储和处理在云平台上,通过云服务提供商提供数据的管理和访问。
如何进行软件架构设计与评估
如何进行软件架构设计与评估软件架构设计与评估是软件开发过程中非常关键的环节,它对于软件产品的稳定性、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如何进行软件架构设计与评估,以及在此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一、软件架构设计在进行软件架构设计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需求分析:首先,需要充分理解项目的需求和目标。
通过与客户或相关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和讨论,明确软件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要求。
2. 架构风格选择:根据需求,选择适合的架构风格。
常见的架构风格包括客户端-服务器、分层、微服务等。
不同的架构风格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场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3. 模块划分:将系统拆分成合适的模块。
模块之间应该相互独立,并通过定义清晰的接口进行通信。
模块划分需要考虑功能的聚合性、耦合性和复用性等因素。
4. 数据流和控制流设计:设计系统中的数据流和控制流。
明确数据的流向和处理逻辑是系统设计的重要一环。
可以使用流程图、UML图等方式对数据和控制流进行描述。
5. 安全性和可靠性设计:考虑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潜在的风险和漏洞,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护和保护,以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二、软件架构评估软件架构评估是在设计完成后对软件架构进行检查和评估,旨在发现设计缺陷和潜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
以下是软件架构评估的几个关键步骤:1. 评估准则确定:确定评估软件架构的准则和标准。
可以借鉴行业内的最佳实践和标准,如ISO/IEC 9126等。
准则的确定有助于提高评估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 架构文档审查:对软件架构文档进行审查。
审查的重点包括系统的总体结构、模块划分、接口设计、数据流和控制流等方面。
通过对文档的审查,可以发现潜在的设计问题和风险。
3. 模型验证和仿真:使用合适的建模工具对软件架构进行验证和仿真。
通过模型验证和仿真,可以评估系统的性能、可靠性和可扩展性等方面,并识别出潜在的性能瓶颈和瓶颈。
网络架构设计方案评估方法及思路
网络架构设计方案评估方法及思路在如今数字化时代的背景下,网络架构设计成为了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一个稳定、高效、安全的网络架构设计方案可以有效地支撑企业的业务需求,并提升整体运营效率。
然而,如何评估网络架构设计方案的好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网络架构设计方案评估方法及思路,帮助读者更好地进行评估。
一、需求分析首先,评估网络架构设计方案之前,我们需要充分了解企业的业务需求。
只有深入了解业务需求,才能为设计方案的评估奠定基础。
我们可以通过与企业的相关人员进行沟通、收集业务数据、观察业务流程等方式,全面了解企业的需求。
二、性能评估网络架构设计方案的性能是其好坏的重要标志之一。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性能进行评估:1. 带宽和吞吐量:评估方案所提供的带宽能否满足企业的需求,并且考虑到未来的扩展性。
同时,通过测试方案的吞吐量来评估其在高负载情况下的表现。
2. 延迟和响应时间:延迟和响应时间是用户体验的关键指标,我们可以通过模拟用户操作或者进行压力测试来评估方案在不同负载情况下的延迟和响应时间。
3. 可靠性和容错性:评估方案在硬件故障、网络故障等情况下的可靠性和容错性。
数据冗余和备份策略是评估可靠性和容错性的关键点之一。
4. 扩展性和灵活性:评估方案在业务扩展或者变更的情况下的扩展性和灵活性。
方案是否能够快速适应新的业务需求,是评估灵活性的重要方面。
三、安全性评估网络安全是当前互联网环境下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网络架构设计方案的安全性进行评估:1. 防火墙和安全策略:评估方案中的防火墙和安全策略是否能够满足企业的安全需求,并且是否能够及时对潜在的安全威胁进行检测和防范。
2. 数据加密和身份验证:评估方案中的数据加密和身份验证机制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评估方案是否能够有效地保护敏感数据,并且确保只有授权用户可以访问。
3. 安全审计和日志监控:评估方案是否具备安全审计和日志监控功能,以便及时发现和应对潜在的安全事件。
架构设计之数据架构
架构设计之数据架构数据架构是指在软件系统中,对数据进行组织、存储和管理的结构和规划。
一个良好的数据架构能够提高系统的性能、可靠性和可扩展性,同时提供高效的数据访问和处理能力。
本文将详细介绍数据架构的标准格式,包括数据架构的定义、设计原则、组成要素和实施步骤等。
一、数据架构的定义数据架构是指在软件系统中,对数据进行组织、存储和管理的结构和规划。
它包括数据的逻辑结构、物理结构、数据流程和数据访问方式等。
数据架构的设计旨在满足系统的功能需求和性能要求,同时考虑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安全性和可扩展性等方面。
二、数据架构的设计原则1. 数据一致性原则:确保数据在系统中的各个模块和组件中保持一致,避免数据冗余和矛盾。
2. 数据完整性原则:保证数据的完整性,防止数据丢失、损坏或篡改。
3. 数据安全性原则:采取合适的安全措施,保护数据的机密性和可用性,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攻击。
4. 数据可扩展性原则:设计可扩展的数据结构和存储方案,以应对未来的数据增长和系统扩展需求。
5. 数据性能优化原则:优化数据的访问和处理效率,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和吞吐量。
三、数据架构的组成要素1. 数据模型:定义数据的逻辑结构和关系,包括实体、属性、关系和约束等。
常用的数据模型有关系模型、层次模型和网络模型等。
2. 数据存储:选择合适的数据存储技术和工具,包括关系型数据库、非关系型数据库、文件系统和内存数据库等。
3. 数据访问:确定数据的访问方式和接口,包括查询语言、API和数据访问层的设计等。
4. 数据传输:规划数据的传输方式和协议,包括网络传输和数据同步等。
5. 数据安全:制定数据的安全策略和控制措施,包括身份认证、权限管理和数据加密等。
四、数据架构的实施步骤1. 需求分析:明确系统的功能需求和性能要求,确定数据的类型、规模和关系等。
2. 数据建模:根据需求分析结果,设计数据模型,包括实体、属性、关系和约束等。
3. 存储设计:选择合适的数据存储技术和工具,设计数据表结构和索引等。
架构设计之数据架构
架构设计之数据架构引言概述:在当今信息化时代,数据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的核心资源。
良好的数据架构设计能够帮助企业高效地管理和利用数据,提升业务运营效率,实现战略目标。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详细阐述数据架构的设计原则和实践方法。
正文内容:1. 数据架构的定义和作用1.1 数据架构的定义:数据架构是指对数据进行组织和管理的框架,包括数据的结构、存储、访问和处理方式。
1.2 数据架构的作用:数据架构能够帮助企业实现数据的一致性、可靠性和安全性,提升数据的可用性和可维护性,支持业务决策和创新。
2. 数据架构设计的原则2.1 数据分层原则:将数据按照不同的层次进行划分,包括原始数据层、集成数据层、应用数据层等,以实现数据的复用和共享。
2.2 数据标准化原则: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和规范,包括数据命名规则、数据格式、数据定义等,以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可理解性。
2.3 数据安全原则:采取合适的安全策略和技术手段,保护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
2.4 数据性能原则:根据业务需求和数据访问模式,设计合理的数据存储和访问策略,以提高数据的读写性能和响应速度。
2.5 数据扩展性原则:考虑数据的增长和变化,设计可扩展的数据架构,以支持业务的扩展和创新。
3. 数据架构设计的实践方法3.1 数据需求分析:深入了解业务需求,明确数据的类型、规模和关系,为数据架构设计提供基础。
3.2 数据模型设计:根据数据需求,设计合适的数据模型,包括实体关系模型、维度模型等,以支持数据的组织和管理。
3.3 数据存储设计:选择适当的数据存储技术和工具,包括关系型数据库、NoSQL数据库等,以满足数据的存储和访问需求。
3.4 数据集成设计:设计数据集成的流程和规则,实现不同数据源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共享,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3.5 数据安全设计:采取数据加密、访问控制、审计等手段,保护数据的安全和隐私,符合法律和合规要求。
总结:数据架构设计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帮助企业高效地管理和利用数据。
系统架构设计师教程第二版重点知识
系统架构设计师教程第二版重点知识系统架构设计是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之一,它涉及到如何将软件系统划分为不同的组件以及这些组件之间的相互关系。
系统架构设计师的主要任务是根据需求分析和技术要求,设计一个合理的系统架构,并确保该架构能够满足系统的性能、可靠性和可扩展性要求。
1. 系统架构设计的基本原则系统架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模块化、高内聚低耦合、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
模块化是指将系统划分为独立的组件,每个组件都有明确的功能和职责,并且可以独立开发、测试和维护。
高内聚低耦合是指组件内部的各个模块之间关联紧密,而与外部模块之间的关联较弱,这样可以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可扩展性是指系统能够在不改变其基本结构的情况下,方便地扩展新的功能和模块。
可维护性是指系统能够方便地进行错误修复、功能改进和技术升级。
2. 系统架构设计的方法系统架构设计的方法包括需求分析、系统分解、组件设计和架构验证。
需求分析是指收集和分析用户需求,明确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要求。
系统分解是指将系统划分为不同的模块和子系统,并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
组件设计是指设计每个模块的具体功能和接口,以及确定模块之间的通信方式。
架构验证是指通过模拟测试或原型验证,验证系统的架构是否满足需求,并对不符合要求的部分进行调整和优化。
3. 常用的系统架构模式常用的系统架构模式包括分层架构、微服务架构和事件驱动架构。
分层架构是将系统划分为多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有明确的功能和职责,并通过接口进行通信。
微服务架构是将系统划分为多个小的服务,每个服务都可以独立开发、测试、部署和扩展。
事件驱动架构是通过事件和消息进行组件之间的通信,使系统具有更好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
4. 系统架构设计的工具和技术系统架构设计的工具和技术包括UML、设计模式和云计算。
UML 是一种用于建模和描述系统结构的图形化语言,可以帮助架构师更好地理解和设计系统。
设计模式是一套被广泛应用的软件设计经验,可以帮助架构师解决常见的设计问题,并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QoS架构设计与仿真验证
Ke w rs S tlt o y o d a el ec mmu iain, li da Qo Smuain i nc t o Mut me i, S, i lt o
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作为以传输 高速宽带多媒体业
信关站 、 网控 中心等网络实体 , 系统组成如图 1 所示 。各实体 所完成的功能如下 :
摘 要 为解决宽带卫星通信 系 中多媒体业务 Q S的保 障 问题 , 统 o 参考 Df e 模 型建 立 了系统 Q S架构 , 对 系 is v fr o 针
统 上 行 链路 为 多用 户 共 享接 入 的特 点 , 行 了星地 一 体 化 联 合 设 计 , 中 星上 资 源 动 态 分 配 算 法基 于联 合 自由/ 需 进 其 按
c rido tb t n te stl t n h srtr n l. e o b a y a crs u csa sg me tsh me wa r — a re u oh o h ael ea d t eu e emias Th n o M d n mi eo re s in n c e s po i
Abta t I r e o p o ie Qu l yo- evc Qo sr c n o d rt r vd ai - f r ie( S)g a a te o li das r ie n t e bo d a d stl t t S u r ne sf rmut me i evcs i h r a b n ael e i c mmt c t y tm,h y tm S fa wo k wa e in d b s d o fsr . n e r td s se d sg s o mia ̄ns se tes se Qo rme r sd sg e a e n Di ev An itg ae y tm ein wa f
架构设计之数据架构
架构设计之数据架构一、概述数据架构是指在系统架构设计中,对数据的组织、存储、管理和访问等方面进行规划和设计的过程。
良好的数据架构能够提高系统的性能、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从而为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保障。
本文将详细介绍数据架构的设计原则、常用模式和技术,以及一些实际案例。
二、设计原则1. 数据一致性:确保数据在不同的存储和处理环节中保持一致,避免数据冗余和不一致的情况发生。
2. 数据安全性:采取适当的安全措施,保护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篡改。
3. 数据可扩展性:设计具有良好的扩展性的数据架构,能够适应未来业务的增长和变化,提供高性能和高可用性的数据服务。
4. 数据可访问性:提供灵活、高效的数据访问方式,满足不同用户和应用的需求,支持实时查询和分析。
5. 数据质量:通过数据清洗、验证和规范化等手段,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一致性,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可信度。
三、常用模式和技术1. 数据库设计: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数据库类型和数据模型,进行表结构设计和索引优化,提高数据的查询性能和存储效率。
2. 数据仓库设计:将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抽取、转换和加载,构建数据仓库和数据集市,支持复杂的分析和报表需求。
3. 分布式存储:采用分布式文件系统或分布式数据库,将数据存储在多个节点上,提高系统的容错性和可用性,支持海量数据的存储和处理。
4. 数据缓存:使用缓存技术将热点数据存储在内存中,提高数据的访问速度和响应性能,减轻后端数据库的压力。
5. 数据同步和复制:通过数据同步和复制技术,将数据从源端复制到目标端,实现数据的备份、灾备和异地容灾。
6. 数据治理:建立数据治理框架和流程,制定数据管理策略和规范,确保数据的合规性和可信度。
四、实际案例1. 电商平台数据架构设计在电商平台的数据架构设计中,通常采用分布式存储和缓存技术。
将商品信息、用户信息、订单信息等核心数据存储在分布式数据库中,提高系统的可用性和性能。
体系结构的架构评审和优化总结
体系结构架构评审和优化是一个关键的软件或硬件开发过程,以确保满足设计目标、性能要求、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
以下是一个体系结构评审和优化的总结:一、体系结构评审目的:1. 确保架构满足项目需求和业务目标。
2. 识别和解决现有架构的潜在问题。
3. 验证架构的可扩展性、可维护性、和性能。
4. 确保所有项目相关人员对架构有统一的理解。
二、评审方法:1. 开展评审会议:邀请项目相关的设计师、开发人员、项目经理、客户等参与会议,共同讨论并评审架构设计。
2. 文档评审:详细检查架构文档、设计说明等资料,以确定是否符合标准和需求。
3. 映射到业务需求:验证架构是否能满足所有业务需求和性能目标。
4. 与其他架构/系统比较:评估现有架构在性能、扩展性等方面与其他架构或系统的优缺点。
三、架构优化:1. 优化关键组件和接口:根据评审结果,针对性地优化架构中的关键组件和接口,提高性能和稳定性。
2. 重新考虑技术选型:在评审过程中,如果发现现有技术选型不适合项目需求,可以重新审视并选择新的技术方案。
3. 调整或重构模块:对现有模块进行调整或重构以减少耦合、提高模块性能、改善可维护性。
4. 提高架构的易用性和可维护性:为架构添加文档说明,优化代码和文件结构,使其更易于理解和维护。
四、总结与反馈:1. 汇总评审结果和优化建议:在评审和优化过程结束后,汇总评审结果和优化建议,并形成体系结构评审报告。
2. 反馈给相关人员:将评审报告和优化建议向相关人员反馈,包括设计师、开发人员、项目经理等,以供参考和实施。
3. 定期评审和优化:为确保体系结构长期保持高质量和高性能,建议定期进行评审和优化工作,持续改进和提升架构设计。
以上为一般性的体系结构评审和优化总结,实际项目中请根据具体需求和业务场景进行调整。
如何进行软件架构评审与演化
如何进行软件架构评审与演化软件架构评审与演化是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涉及到对软件设计方案的审查和优化。
以下是一个关于如何进行软件架构评审与演化的步骤与方法的详细解释。
一、软件架构评审的步骤1.规划评审过程:在软件开发的早期,就应该明确评审的目标、评审的时间安排以及参与评审的人员名单等。
同时,也要将评审的结果与后续的演化计划进行衔接,确保评审成果能够落地。
2.审查设计文档:评审过程应该从设计文档入手,审查其中的架构设计是否满足需求、设计模式是否合理、软件系统的扩展性、可维护性、可扩展性等是否符合预期。
3.分析风险:评审过程中需要分析软件架构存在的潜在风险,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风险分析将有助于提前预防和规避可能的问题,并在设计阶段就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优化。
4.验证架构设计:评审过程要确保设计方案符合预期的软件特性和功能,验证软件架构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这可以通过模型验证、原型演示、性能测试等方式来实现。
5.获取反馈:评审过程中,应该给与评审人员充分的发言权,听取他们的想法和建议。
这有助于发现其他可能存在的问题,改进设计方案,并增进团队协作的效果。
6.撰写评审报告:评审结束后,应撰写一份详尽的评审报告,其中包括设计文档的问题与不足、风险分析的结果、评审人员的建议和意见等。
这份报告将为后续的架构演化提供重要的参考。
二、软件架构演化的方法1.持续集成与交付:在架构演化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持续集成和持续交付的方式来保证软件的质量和可靠性。
持续集成可以帮助开发人员及时发现和解决架构中的问题,持续交付可以确保软件系统的演化过程是平滑和可控的。
2.模块化设计:在架构演化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模块化设计来将软件系统拆分成多个独立的模块,每个模块只负责特定的功能或业务逻辑。
这样可以降低模块之间的耦合度,增加系统的灵活性和可维护性。
3.引入新技术:架构演化的过程中,可以考虑引入一些新的技术和工具来提升软件系统的性能和效率。
浅析大型应用上云架构验证原型选择方法及实践
过场景推演识别和该业务场景相关的技术架构风险。通过多次 迭代,完善场景架构风险矩阵表,针对场景架构风险矩阵表中 的风险点制定风险应对措施,确定哪些风险点需要开发原型进 行验证,最终完成架构验证原型的选择。
1.2 方法详述 (1)需求和架构文档收集。需求和架构文档收集的目的 是为业务场景分析和架构风险识别收集相关资料,输入是业务 设计、软件需求分析、架构设计相关文档,输出:业务蓝图、 业务架构、业务场景(包含业务流程和业务功能等),软件需 求说明,系统架构设计内容(包含系统架构、组件和技术选 型、部署架构、集成架构、安全架构等),云平台提供的云服 务产品规格等,步骤通过手工方式整理,为确定关键业务场景 和识别架构风险点,收集并梳理前期设计成果。 (2)业务场景分析。业务场景分析的目的是识别用户最 关心的关键业务场景,输入是业务蓝图,业务架构,业务场景 (包含业务流程和业务功能等),软件需求说明等,输出关键 业务场景清单。步骤依据业务蓝图、业务架构和业务场景等业 务设计成果,可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等方法,对业务场景优 先级进行排序,识别关键业务场景。场景信息包含的关键要素 有业务场景、场景简述、关键非功能指标信息。 (3)架构风险识别。架构风险识别目的通过对架构元素 的分析,识别架构风险点,输入是系统架构设计内容(包含系 统架构、组件和技术选型、部署架构、集成架构、安全架构 等),云平台提供的云服务产品规格等。输出架构风险表,步 骤首先确定需要评审的关键架构元素,设计每个架构元素的风 险类别,然后根据业务系统架构设计内容识别架构风险点。 例如:系统架构中通过云平台引入的新组件对业务需求的 满足度可能存在风险;部署架构中部署地点的选择对用户体验 的影响可能存在不确定性。 (4)场景架构风险矩阵表制作。场景架构风险矩阵表制 作目的是建立关键业务场景和架构风险点关联关系,输入是关 键业务场景清单,架构风险表,输出是场景架构风险矩阵表, 步骤是编制场景架构风险矩阵表,初步建立关键业务场景和架 构风险点关联关系[2]。 (5)为已识别架构风险点选择验证场景。为已识别架构 风险点选择验证场景目的是对于已识别的架构风险点,在关键 业务场景清单中匹配包含该架构风险点的业务场景。输入:场 景架构风险矩阵表,系统架构设计内容(包含系统架构、组件 和技术选型、部署架构、集成架构、安全架构等),云平台提 供的云服务产品规格等。输出是场景架构风险矩阵表。步骤是 在场景架构风险矩阵表中,针对每个架构风险点,遍历每个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架构设计之架构验证
验证架构有两种方法:原型法和框架法,每种方法所适用的情况有所不同。
一、原型法:
对于项目型开发,常采用“原型法”。
准确而言是“垂直演进原型”:国了真实地验证架构的表现,必须将选定的功能特性完整地实现;另一方面,这个原型不足验证单个技术的运用是否可行的垂直抛弃原型,而是要对一组架构设计决策“对系统要求的非功能需求的满足程度”进行验证,所以这个垂直原型应该是演进型的,将直接作为后面分头开发的基础。
实现架构原型时,代码要达到产品级质量,因为架构原型不是抛弃原型,而是作为演进原型,并且要成为下一步开发的基础。
架构原型所实现的有限的功能需求应经过细心挑选,它们应该是能够“触发”主要的设计机制参与执行的、或有较高技术风险的、或最影响用户满意度的一些功能。
这些功能要么是用户“最关心的”,要么是架构师“最担心的”。
必须让架构“跑”起来,从而对它进行真实的测试,测试的重点是质量属性的测试,而不是功能测试。
为此,必须“营造”出想要的场景,可能是借助专门的工具或进行插桩测试等。
二、框架法
对于产品型发型,采用“框架法”有更多优点。
所谓“架构验证的框架法”,就是将架构设计方案用框架的形式实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评估验证。
引入框架之后,整个“应用空间”的分割多了一个维度——框架实现与具体应用无关的通用机制和通用组件,这利于支持产品型开发的生命周期长、应用版本多等特点。
当然,由于框架本身并不提供任何具体的应用功能,所以在把架构设计思想框架化之后,应在框架基础上实现部分应用的功能——即实现一个小的垂直原型,从而进行实际的非功能测试和开发期质量属性评价。
三、测试运行期质量,评审开发期质量
架构原型对功能性需求的实现非常用限,那么我们“架构验证”要验证什么?答案是要验证架构对质量属性需求的支持程度。
1、是测试运行期质量
在“放手”实现功能需求之前,我们必须通过实际的测试,来验证架构对运行期质量属性的支持程度是否达到了要求,这是因为这些质量属性并不单纯和某个功能有关、而是系统架构的大局规划决定的。
例如,如果通过测试,发现性能或可伸缩性达不到要求,就必须尽快调整架构设计。
2、评审开发期质量
架构设计方案还对开发和维护工作造成深远影响,所以必须尽早验证架构在开发期质量属性方面的表现,具体方法是让参与架构原型开发的人员进行评估。
例如,架构设计方案的可理解性如何,基于些架构开发出的应用(当前是原型)的可测试性、可重用性如何等等。
图-1归纳了验证架构的具体步骤:
1、首先,必须将架构设计方案付诸实现,得到的架构原型可以是纯粹的垂直演进原型,也可以是基于架构框架的原型。
2、之后分头进行运行期和开发期质量属性的测试或评审,分别得到运行期质量的测试结果和开发期质量的评审结果。
3、最后,判定架构设计是否合乎要求,如果不合格,应决定下一步需要对架构的哪些方面进行重新设计。
图-1 验证架构的具体步骤
4、最终,通过验证的架构设计方案就可以作为大规模开发的基础了,这时投入大量资源是合适的,因为重大的技术风险已在架构设计中得到了解决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