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长恨歌》的序与传(论文)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长恨歌》的序与传
胡可先 文艳蓉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28) [内容提要]日本流传的《长恨歌》多种早期抄本,前面都有序,而中国本土流传的《长恨歌》 , 却并没有序,这一情况长期以来并没有引起国内学者的注意。本文根据《长恨歌》的一些重要抄本 和相关文献资料,研究《长恨歌》与《长恨歌序》 、 《长恨歌传》之间的联系,认为《长恨歌》与《长 恨歌传》并非一体化的关系,而是相互独立的。由此还进一步考证《文苑英华》本《长恨歌传》 ,是 最接近于陈鸿原作的。 [关键词]白居易 《长恨歌》 《长恨歌序》 陈鸿 《长恨歌传》 日本流传的《长恨歌》多种早期抄本,前面都有序,而中国本土流传的《长恨歌》 ,却并没有 序,这一情况长期以来并没有引起国内学者的注意。本文在中日学者《长恨歌》研究的基础上,根 据一些重要抄本和相关文献资料,对《长恨歌》与《长恨歌序》 、 《长恨歌传》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并在对《长恨歌》与《长恨歌传》流传情况考察的基础上,对《长恨歌传》的版本问题加以探讨。
① ②
紫式部: 《源氏物语》第 10-11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 年。 李昉: 《文苑英华》卷七九四,第 4201 页,中华书局 1966 年。 ③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八,第 135 页,中华书局 1996 年。 ④ 陈寅恪: 《元白诗笺证稿》第 4-5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年。 ⑤ 邓乔彬、高翠元: 《 〈长恨歌〉与〈长恨歌传〉 》 , 《西北师大学报》2005 年第 3 期,第 37-41 页。 2
①Leabharlann Baidu
①
士令赍魂魄。方士升碧落,入黄泉,适于蓬莱仙宫见索(素)皃,相更问答,贵妃云:为遂宿 习,生下界暂为夫妇,使者求吾丁宁得相见,早退依实可奏。方士云:御宇恋慕甚重,以言为 证哉。贵妃授金钗一枝、钿合一扇云:此皇始幸时所赐物也。是以为证哉。使者云:是世所有 物也。未决。犹有何密契?杨贵妃云:有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使者归报皇,时皇 ① 信之泣血流也。 在这个写本中,就如此详细地叙述了杨贵妃与唐玄宗的故事,可见这一故事在日本中世以后流 ② 传非常广泛。日本学者新间一美写了《白居易与〈长恨歌〉 》一文 ,认为日本流传的《长恨歌序》 是《注好选》这段故事派生出来的。但是我们仔细以这一故事与《长恨歌序》对照,则知序文所言 的情况较《注好选》记载更为复杂, 《长恨歌序》的语言也较《注好选》所载有故事流畅通达, 《注 好选》所载故事出于日本人之手是无疑的。故而笔者以为《注好选》的文字应该是从《长恨歌序》 再融合《长恨歌》所叙述的内容而成的。 我们如果对当时的政治背景加以考察,就可以了解人们对于杨贵妃是颇为同情的。因而白居易 作《长恨歌》 ,以杨贵妃之死,作为长恨的因缘,也是顺理成章的。 对于安史之乱发生的主因,唐人的看法往往与后人不同,他们认为是李林甫的误国造成的。即 如陈鸿《长恨歌传》即云: 开元中,泰阶平,四海无事。玄宗在位岁久,倦于旰食宵衣,政无大小,始委于右丞相。 ③ 稍深居游宴,以声色自娱。 这里的“右丞相”就是李林甫。 《资治通鉴·唐纪》 “天宝三载”称: 初,上自东都还,李林甫知上厌巡幸,乃与牛仙客谋增近道粟赋及和籴以实关中;数年, 蓄积稍丰。上从容谓高力士曰: “朕不出长安近十年,天下无事,朕欲高居无为,悉以政事委林 甫,何如?”对曰: “天子巡狩,古之制也。且天下大柄,不可假人。彼威势既成,谁敢复议之 者! ”上不悦。力士顿首自陈: “臣狂疾,发妄言,罪当死。 ”上乃为力士置酒,左右皆呼万岁。 ④ 力士自是不敢深言天下事矣。 周绍良《长恨歌传笺证》云: “ 《长恨歌传》写杨贵妃故事,而首先提李林甫,主要是当时士大夫们 认为酿成安禄山事变的,追溯源流,还是应该推到李林甫身上。 ”⑤故而周氏引用崔群《论开元天宝 讽止皇甫鎛疏》云: 安危在出令,存亡系所任。玄宗初得姚崇、宋璟、卢怀慎、苏颋、韩休、张九龄则治;用 宇文融、李林甫、杨国忠则乱。故用人得失,所系非轻。人皆以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反为乱之始, ⑥ 臣独以为开元十二四年罢张九龄相,专用李林甫,此理乱之所分也。 又《资治通鉴·唐纪》 “天宝十一载”则称: 上晚年自恃承平,以为天下无复可忧,遂深居禁中,专以声色自娱,悉委政事于林甫。林 甫媚事左右,迎合上意,以固其宠;杜绝言路,掩蔽聪明,以成其奸;妬贤疾能,排抑胜己, 以保其位;屡起大狱,诛逐贵臣,以张其势;自皇太子以下,畏之侧足。凡在相位十九年,养 ⑦ 成天下之乱,而上不之寤也。 是知玄宗政治腐败,始于开元二十四年(736) 。李林甫专权十九年,将唐朝政治弄得极度败坏。而 杨贵妃受到玄宗的宠幸,是在此数年之后。故而后人将国家衰乱之责归之杨贵妃,是不恰当的。而 对于唐玄宗来说,安史之乱后,有时对自己以前的用人不当有所悔悟与谴责,但对于杨贵妃的爱情 却是没有变化的。因而对马嵬兵变中杨贵妃之死,只有怀念以至于痛心疾首。从这方面看, 《长恨歌
《夏承焘集》第八册,第 178 页,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 年。按,本文原载 1949 年 4 月《国 文月刊》第 78 期,题为《读〈长恨歌〉 :兼评陈寅恪教授之〈笺证〉 》 。 ② 《文学研究集刊》1964 年第 1 期,第 77-78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4 年。 ③ 此据六地藏寺藏本所录,并加以标点。载《六地藏寺善本丛刊》第六卷《中世国语资料》影印第 85 页,[日本] 汲古书院 1985 年。 3
过深,反成失实,是亦不可以已乎! 后来,吴庚舜发表了《唐代传奇繁荣的原因》一文,对陈寅恪的观点也提出不同看法: 所谓一韵一散的结合,却根本不是唐传奇的本来面目。首先,陈寅恪先生和他的赞同者举 出的那些作品,除《长恨传》在叙述创作过程的部分提到《长恨歌》 , 《莺莺传》提到《莺莺歌》 外,互相之间连这一点小小的、外在的联系也没有。也就是说,这些各自独立的、完整的诗篇 和传奇,尽管题材相同,但它们是由两个不同的作家用不同的体裁写成的两个作品,不能生拉 活扯硬拼在一起算作一个作品。……其次, 《太平广记》把《长恨传》和《长恨歌》刻在一起, 在传末还有几句话来钩连《长恨歌》 ,似乎可以作为孤证来支持陈先生论点,但这个孤证是不足 ② 据的。 以上所引陈寅恪先生的观点,以及其后学者无论是沿袭还是反对陈寅恪观点的文字,都有一个 共同的缺陷,就是没有全面利用日本流传的《长恨歌》资料。我们现在运用日本流传的《长恨歌序》 , 对《长恨歌》与《长恨歌传》加以研究,虽然尚难彻底解决歌与传的关系问题,但至少可以为《长 恨歌》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并补充新的材料。 日本流传的抄本《长恨歌序》 ,主要有六地藏寺藏本、 《正宗敦夫文库》本、贞享元年刻印的《歌 行诗谚解》所收的《长恨歌序》影印本,以及日本京都博物馆所藏的庆长古活字版影印本。序文有 如下内容: 长恨者,杨贵妃也。既葬马嵬,玄宗却复宫阙,思悼之,致令方士求致,其魂魄升天入地, 求之不得,乃于蓬莱山仙室,见素颜惨色。流泪谓使者曰:我本上界诸仙,先与玄宗恩爱之故, 谪居于下世,得为夫妻。既死之后,恩爱已绝,今来求我,恩爱又生,不久却于人世为配偶, 以此为长恨耳。使者曰:天子使我至此,既得相见,愿得平生所玩之物,以明不谬。乃授钿合 一扇,金钗一股,与之曰:将以此为验。使者曰:此常用之物也,不足为信。曾与至尊平生有 何密契,愿得以闻。答曰:但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曾复记否?使者还以钿合金 钗奏。玄宗笑曰:此世所有,岂得相怡?使者因以贵妃密契以闻。玄宗流泪恸绝,良久语使者 ③ 曰:方不谬矣!今世犹言玄宗与贵妃处世间为夫妻至矣。 有关《长恨歌序》的形成与流传,是白居易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下去。根据序本 身的文字,大概有这样两种可能: 其一是白居易《长恨歌》原来就有自序,而中国的传本却散失了,因为白居易的诗传到日本比 较早,在白居易生前日本就有传本了,故而在日本保存了下来。 其二是日本人由于对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钦慕,故而根据《长恨歌》与《长恨歌传》的 内容,撰写出这样一篇序文。 两种可能中,我们认为第一种可能更接近事实。下面综合杨贵妃故事在日本的流传,与日本古 代说话的情节,结合唐代安史之乱前后的政治背景加以考察。 日本中世以后,有关《长恨歌》的故事很多,如平安末期《俊懒髓脑》就收有《长恨歌》物语, 《今昔物语》卷十四有《唐玄宗后杨贵妃依皇宠被杀语》 ,稍后一点的有《唐物语》与《平家物语》 所收的《长恨歌》物语。日本说话集有一本名为《注好选》 (东寺观智院本) ,产生于十一世纪初期, 是较早的说话集,现有东寺贵重资料刊行会编纂,株式会社东京美术昭和五十八年(1983)影印的 本子。此本是仁平二年(1152)的古写本。仁平二年,相当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二年(1152) ,是南宋 初期的一个写本。其中《汉皇帝密契》第一百一有这样的一段故事,更为重要: 此汉皇别杨翁女之后,心肝不安,夜天更难明,昼英却不暮,痛心安息,悲泪弥润,于方
一、 《长恨歌》的流传
《长恨歌》的流传主要有两个系统。一个是与《白氏文集》的总体流传情况相辅相成。 《白氏文 集》流传至今也有两个系统,一个是前后续集本,一个是先诗后笔本。前者比较完整地保持了白集 编集的原貌,现存最早的本子是日本金泽文库所藏的卷子本,其中卷三三末云: “会昌四年五月二日 夜,奉为日本国僧惠萼上人写此本,且缘怱怱夜间睡梦,用笔都不堪任,且宛草本了,皆疏书之, 内题内也。 ”①白居易卒于会昌六年(846) ,故此本在其生前就传到了日本。白氏也知道此事,其《白 氏长庆集后序》云: “其日本、新罗诸国及两京人家传写者,不在此记。 ”②而保存最全面的是日本那 波道圆翻宋本刻印的本子,后传回中国,收录在《四部丛刊》内。先诗后笔本可以说是宋代以后白 集在中国流传中产生的一次大变动,但这种变动只是整卷的移动,篇目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出入。现 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先诗后笔本是宋绍兴刊本,文学古籍刊行社于 1955 年影印出版。另外,保存较 好的版本还有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马元调刊本。无论是前后续集本还是先诗后笔本, 《长恨歌》 前都附有陈鸿的《长恨歌传》 。 另外一个就是单独抄本流传系统。如日本的《弄花抄》有这样一段话: 唐刻本《长恨歌》多作“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今作“旧枕故衾” ,或出于 日刻本,姑且存疑。余谓《古文真宝》所载“翡翠衾寒”等语,系据唐刻本《白氏文集》第十 ③ 二勘引之者,而“旧枕故衾谁与共”等语尤谐源氏之心。永正七年七月三日记之。 所谓“源氏”指紫式部的《源氏物语》 。 《源氏物语》是产生于日本平安时代的一部古典文学名著, 其内容与《长恨歌》关系至为密切,有的是直接引用《长恨歌》故事,有的是化用《长恨歌》事, 如: 皇上看了《长恨歌》画册,觉得画中杨贵妃的容貌,虽然出于名画家之手,但笔力有限, 到底缺乏生趣。诗中说贵妃的面庞和眉毛似“太液芙蓉未央柳” ,固然比得确当,唐朝的装束也
二、 《长恨歌》 、 《长恨歌序》与《长恨歌传》的关系
在中国,由于尚不知《长恨歌》有序文,故对《长恨歌》与《长恨歌传》之间的关系,学术界 一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主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是《长恨歌》与《长恨歌传》一体化,以 陈寅恪之说为代表。陈寅恪先生从文体方面着眼,先引用宋人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八的话说: 唐之举人,先藉当世显人以姓名达之主司,然后以所业投献。逾数日又投,谓之温卷,如 《幽怪录》 、 《传奇》等皆是也。盖此等文备众体,可以见史才、诗笔、议论。至进士则多以诗 ③ 为贽。今有唐诗数百种行于世者是也。 然后根据此一段文字推论出《长恨歌》与《长恨歌传》的关系: 既明乎此,则知陈氏之《长恨歌传》与白氏之《长恨歌》非通常序文与本诗之关系,而为 一不可分离之共同机构。赵氏所谓“文备众体”中, “可以见诗笔” (赵氏所谓诗笔系与史才并 举者。史才指小说中叙事之散文言。诗笔即谓诗之笔法,指韵文而言。其“笔”字与六朝人之 以无韵之文笔者不同)之部分,白氏之歌当之;其所谓“可以见史才” 、 “议论” ,陈氏之传当之。 随后进一步推论说: 综括论之, 《长恨歌》为具备众体体裁之唐代小说中之歌诗部分,与《长恨歌传》之不可 ④ 分离独立之作品,故必须合并读之、赏之、评之。 陈氏的观点迄今在学术界仍具很大的影响,如邓乔彬、高翠元《 〈长恨歌〉与〈长恨歌传〉 》一 文,就是在陈说的基础上进一步“从体裁的亲缘关系来感受它们同样为‘不可分离之共同机构’ 。 ”⑤ 二是《长恨歌》与《长恨歌传》疏离。夏承焘先生在《读〈长恨歌〉 》中从三个方面对陈寅恪先 生的观点提出商榷,最后得出结论说: 《歌》与《传》之可以分离独立,此即为最自然、最了当之解答。元和间人虽好为小说,然 白氏此歌,只是一篇故事诗而已,陈君必牵率以入小说之林,又强绳以赵彦卫温卷之体,求之
固然端丽优雅,但是,一回想桐壶更衣的妩媚温柔之姿,便觉得任何花鸟的颜色与声音都比不 上了。以前晨夕相处,惯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之句,共交盟誓。如今都变 ① 成了空花泡影。天命如此,抱恨无穷。 这里的桐壶更衣,是指日本桐壶帝的妃子,受到桐壶帝的宠爱,更衣丧亡后,桐壶帝对她非常思念, 故而《源氏物语》实模仿《长恨歌》表现其思念之情。可见《长恨歌》在日本已有单独流传,且受 到了日本皇帝的深深喜爱。 因此,研究《长恨歌》必须利用日本的抄本资料,否则就不能恢复其真实面目。有关《长恨歌》 的抄本资料,笔者已收集到三种:其一是日本正宗敦夫文库本《长恨歌》抄本;其二是六地藏寺藏 本《长恨歌》并序;其三是日本平安鎌昌时代的抄本。平安时代相当于中国唐代以后到南宋初期, 所以是一个很古老的抄本,具有很大的文献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以上的三个主要抄本在《长恨歌》前皆有序,中国本土流传刊刻的《长恨 歌》 ,却并没有序文。只是与白居易同游仙游寺的陈鸿写了《长恨歌传》 ,其中有这样的话说明原委: “元和元年冬十二月,太原白乐天自校书郎尉于盩厔,鸿与琅邪王质夫家于是邑,暇日相携游仙游 寺,话及此事,相与感叹。质夫举酒于乐天前曰: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 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乐天因为《长恨歌》 ,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 ② 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歌既成,使鸿传焉。 ” 日本《长恨歌》抄本并没有将《长恨歌传》 置于歌前,这是其与《白氏文集》本《长恨歌》流传的最大不同。以上这些情况,均值得深入研究。
作者简介:胡可先(1960— ) ,江苏灌南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唐宋文学研究; 文艳蓉(1975—) ,江西莲花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徐州教育学院中文系讲师。 ① 白居易: 《白氏文集》卷三三,第 515 页, ② 朱金城: 《白氏易集笺校》外集卷下,第 3916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年。 ③ 转引自周相录: 《 〈长恨歌〉研究》第 181 页,巴蜀书社 2003 年。 1
胡可先 文艳蓉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28) [内容提要]日本流传的《长恨歌》多种早期抄本,前面都有序,而中国本土流传的《长恨歌》 , 却并没有序,这一情况长期以来并没有引起国内学者的注意。本文根据《长恨歌》的一些重要抄本 和相关文献资料,研究《长恨歌》与《长恨歌序》 、 《长恨歌传》之间的联系,认为《长恨歌》与《长 恨歌传》并非一体化的关系,而是相互独立的。由此还进一步考证《文苑英华》本《长恨歌传》 ,是 最接近于陈鸿原作的。 [关键词]白居易 《长恨歌》 《长恨歌序》 陈鸿 《长恨歌传》 日本流传的《长恨歌》多种早期抄本,前面都有序,而中国本土流传的《长恨歌》 ,却并没有 序,这一情况长期以来并没有引起国内学者的注意。本文在中日学者《长恨歌》研究的基础上,根 据一些重要抄本和相关文献资料,对《长恨歌》与《长恨歌序》 、 《长恨歌传》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并在对《长恨歌》与《长恨歌传》流传情况考察的基础上,对《长恨歌传》的版本问题加以探讨。
① ②
紫式部: 《源氏物语》第 10-11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 年。 李昉: 《文苑英华》卷七九四,第 4201 页,中华书局 1966 年。 ③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八,第 135 页,中华书局 1996 年。 ④ 陈寅恪: 《元白诗笺证稿》第 4-5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年。 ⑤ 邓乔彬、高翠元: 《 〈长恨歌〉与〈长恨歌传〉 》 , 《西北师大学报》2005 年第 3 期,第 37-41 页。 2
①Leabharlann Baidu
①
士令赍魂魄。方士升碧落,入黄泉,适于蓬莱仙宫见索(素)皃,相更问答,贵妃云:为遂宿 习,生下界暂为夫妇,使者求吾丁宁得相见,早退依实可奏。方士云:御宇恋慕甚重,以言为 证哉。贵妃授金钗一枝、钿合一扇云:此皇始幸时所赐物也。是以为证哉。使者云:是世所有 物也。未决。犹有何密契?杨贵妃云:有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使者归报皇,时皇 ① 信之泣血流也。 在这个写本中,就如此详细地叙述了杨贵妃与唐玄宗的故事,可见这一故事在日本中世以后流 ② 传非常广泛。日本学者新间一美写了《白居易与〈长恨歌〉 》一文 ,认为日本流传的《长恨歌序》 是《注好选》这段故事派生出来的。但是我们仔细以这一故事与《长恨歌序》对照,则知序文所言 的情况较《注好选》记载更为复杂, 《长恨歌序》的语言也较《注好选》所载有故事流畅通达, 《注 好选》所载故事出于日本人之手是无疑的。故而笔者以为《注好选》的文字应该是从《长恨歌序》 再融合《长恨歌》所叙述的内容而成的。 我们如果对当时的政治背景加以考察,就可以了解人们对于杨贵妃是颇为同情的。因而白居易 作《长恨歌》 ,以杨贵妃之死,作为长恨的因缘,也是顺理成章的。 对于安史之乱发生的主因,唐人的看法往往与后人不同,他们认为是李林甫的误国造成的。即 如陈鸿《长恨歌传》即云: 开元中,泰阶平,四海无事。玄宗在位岁久,倦于旰食宵衣,政无大小,始委于右丞相。 ③ 稍深居游宴,以声色自娱。 这里的“右丞相”就是李林甫。 《资治通鉴·唐纪》 “天宝三载”称: 初,上自东都还,李林甫知上厌巡幸,乃与牛仙客谋增近道粟赋及和籴以实关中;数年, 蓄积稍丰。上从容谓高力士曰: “朕不出长安近十年,天下无事,朕欲高居无为,悉以政事委林 甫,何如?”对曰: “天子巡狩,古之制也。且天下大柄,不可假人。彼威势既成,谁敢复议之 者! ”上不悦。力士顿首自陈: “臣狂疾,发妄言,罪当死。 ”上乃为力士置酒,左右皆呼万岁。 ④ 力士自是不敢深言天下事矣。 周绍良《长恨歌传笺证》云: “ 《长恨歌传》写杨贵妃故事,而首先提李林甫,主要是当时士大夫们 认为酿成安禄山事变的,追溯源流,还是应该推到李林甫身上。 ”⑤故而周氏引用崔群《论开元天宝 讽止皇甫鎛疏》云: 安危在出令,存亡系所任。玄宗初得姚崇、宋璟、卢怀慎、苏颋、韩休、张九龄则治;用 宇文融、李林甫、杨国忠则乱。故用人得失,所系非轻。人皆以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反为乱之始, ⑥ 臣独以为开元十二四年罢张九龄相,专用李林甫,此理乱之所分也。 又《资治通鉴·唐纪》 “天宝十一载”则称: 上晚年自恃承平,以为天下无复可忧,遂深居禁中,专以声色自娱,悉委政事于林甫。林 甫媚事左右,迎合上意,以固其宠;杜绝言路,掩蔽聪明,以成其奸;妬贤疾能,排抑胜己, 以保其位;屡起大狱,诛逐贵臣,以张其势;自皇太子以下,畏之侧足。凡在相位十九年,养 ⑦ 成天下之乱,而上不之寤也。 是知玄宗政治腐败,始于开元二十四年(736) 。李林甫专权十九年,将唐朝政治弄得极度败坏。而 杨贵妃受到玄宗的宠幸,是在此数年之后。故而后人将国家衰乱之责归之杨贵妃,是不恰当的。而 对于唐玄宗来说,安史之乱后,有时对自己以前的用人不当有所悔悟与谴责,但对于杨贵妃的爱情 却是没有变化的。因而对马嵬兵变中杨贵妃之死,只有怀念以至于痛心疾首。从这方面看, 《长恨歌
《夏承焘集》第八册,第 178 页,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 年。按,本文原载 1949 年 4 月《国 文月刊》第 78 期,题为《读〈长恨歌〉 :兼评陈寅恪教授之〈笺证〉 》 。 ② 《文学研究集刊》1964 年第 1 期,第 77-78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4 年。 ③ 此据六地藏寺藏本所录,并加以标点。载《六地藏寺善本丛刊》第六卷《中世国语资料》影印第 85 页,[日本] 汲古书院 1985 年。 3
过深,反成失实,是亦不可以已乎! 后来,吴庚舜发表了《唐代传奇繁荣的原因》一文,对陈寅恪的观点也提出不同看法: 所谓一韵一散的结合,却根本不是唐传奇的本来面目。首先,陈寅恪先生和他的赞同者举 出的那些作品,除《长恨传》在叙述创作过程的部分提到《长恨歌》 , 《莺莺传》提到《莺莺歌》 外,互相之间连这一点小小的、外在的联系也没有。也就是说,这些各自独立的、完整的诗篇 和传奇,尽管题材相同,但它们是由两个不同的作家用不同的体裁写成的两个作品,不能生拉 活扯硬拼在一起算作一个作品。……其次, 《太平广记》把《长恨传》和《长恨歌》刻在一起, 在传末还有几句话来钩连《长恨歌》 ,似乎可以作为孤证来支持陈先生论点,但这个孤证是不足 ② 据的。 以上所引陈寅恪先生的观点,以及其后学者无论是沿袭还是反对陈寅恪观点的文字,都有一个 共同的缺陷,就是没有全面利用日本流传的《长恨歌》资料。我们现在运用日本流传的《长恨歌序》 , 对《长恨歌》与《长恨歌传》加以研究,虽然尚难彻底解决歌与传的关系问题,但至少可以为《长 恨歌》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并补充新的材料。 日本流传的抄本《长恨歌序》 ,主要有六地藏寺藏本、 《正宗敦夫文库》本、贞享元年刻印的《歌 行诗谚解》所收的《长恨歌序》影印本,以及日本京都博物馆所藏的庆长古活字版影印本。序文有 如下内容: 长恨者,杨贵妃也。既葬马嵬,玄宗却复宫阙,思悼之,致令方士求致,其魂魄升天入地, 求之不得,乃于蓬莱山仙室,见素颜惨色。流泪谓使者曰:我本上界诸仙,先与玄宗恩爱之故, 谪居于下世,得为夫妻。既死之后,恩爱已绝,今来求我,恩爱又生,不久却于人世为配偶, 以此为长恨耳。使者曰:天子使我至此,既得相见,愿得平生所玩之物,以明不谬。乃授钿合 一扇,金钗一股,与之曰:将以此为验。使者曰:此常用之物也,不足为信。曾与至尊平生有 何密契,愿得以闻。答曰:但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曾复记否?使者还以钿合金 钗奏。玄宗笑曰:此世所有,岂得相怡?使者因以贵妃密契以闻。玄宗流泪恸绝,良久语使者 ③ 曰:方不谬矣!今世犹言玄宗与贵妃处世间为夫妻至矣。 有关《长恨歌序》的形成与流传,是白居易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下去。根据序本 身的文字,大概有这样两种可能: 其一是白居易《长恨歌》原来就有自序,而中国的传本却散失了,因为白居易的诗传到日本比 较早,在白居易生前日本就有传本了,故而在日本保存了下来。 其二是日本人由于对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钦慕,故而根据《长恨歌》与《长恨歌传》的 内容,撰写出这样一篇序文。 两种可能中,我们认为第一种可能更接近事实。下面综合杨贵妃故事在日本的流传,与日本古 代说话的情节,结合唐代安史之乱前后的政治背景加以考察。 日本中世以后,有关《长恨歌》的故事很多,如平安末期《俊懒髓脑》就收有《长恨歌》物语, 《今昔物语》卷十四有《唐玄宗后杨贵妃依皇宠被杀语》 ,稍后一点的有《唐物语》与《平家物语》 所收的《长恨歌》物语。日本说话集有一本名为《注好选》 (东寺观智院本) ,产生于十一世纪初期, 是较早的说话集,现有东寺贵重资料刊行会编纂,株式会社东京美术昭和五十八年(1983)影印的 本子。此本是仁平二年(1152)的古写本。仁平二年,相当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二年(1152) ,是南宋 初期的一个写本。其中《汉皇帝密契》第一百一有这样的一段故事,更为重要: 此汉皇别杨翁女之后,心肝不安,夜天更难明,昼英却不暮,痛心安息,悲泪弥润,于方
一、 《长恨歌》的流传
《长恨歌》的流传主要有两个系统。一个是与《白氏文集》的总体流传情况相辅相成。 《白氏文 集》流传至今也有两个系统,一个是前后续集本,一个是先诗后笔本。前者比较完整地保持了白集 编集的原貌,现存最早的本子是日本金泽文库所藏的卷子本,其中卷三三末云: “会昌四年五月二日 夜,奉为日本国僧惠萼上人写此本,且缘怱怱夜间睡梦,用笔都不堪任,且宛草本了,皆疏书之, 内题内也。 ”①白居易卒于会昌六年(846) ,故此本在其生前就传到了日本。白氏也知道此事,其《白 氏长庆集后序》云: “其日本、新罗诸国及两京人家传写者,不在此记。 ”②而保存最全面的是日本那 波道圆翻宋本刻印的本子,后传回中国,收录在《四部丛刊》内。先诗后笔本可以说是宋代以后白 集在中国流传中产生的一次大变动,但这种变动只是整卷的移动,篇目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出入。现 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先诗后笔本是宋绍兴刊本,文学古籍刊行社于 1955 年影印出版。另外,保存较 好的版本还有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马元调刊本。无论是前后续集本还是先诗后笔本, 《长恨歌》 前都附有陈鸿的《长恨歌传》 。 另外一个就是单独抄本流传系统。如日本的《弄花抄》有这样一段话: 唐刻本《长恨歌》多作“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今作“旧枕故衾” ,或出于 日刻本,姑且存疑。余谓《古文真宝》所载“翡翠衾寒”等语,系据唐刻本《白氏文集》第十 ③ 二勘引之者,而“旧枕故衾谁与共”等语尤谐源氏之心。永正七年七月三日记之。 所谓“源氏”指紫式部的《源氏物语》 。 《源氏物语》是产生于日本平安时代的一部古典文学名著, 其内容与《长恨歌》关系至为密切,有的是直接引用《长恨歌》故事,有的是化用《长恨歌》事, 如: 皇上看了《长恨歌》画册,觉得画中杨贵妃的容貌,虽然出于名画家之手,但笔力有限, 到底缺乏生趣。诗中说贵妃的面庞和眉毛似“太液芙蓉未央柳” ,固然比得确当,唐朝的装束也
二、 《长恨歌》 、 《长恨歌序》与《长恨歌传》的关系
在中国,由于尚不知《长恨歌》有序文,故对《长恨歌》与《长恨歌传》之间的关系,学术界 一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主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是《长恨歌》与《长恨歌传》一体化,以 陈寅恪之说为代表。陈寅恪先生从文体方面着眼,先引用宋人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八的话说: 唐之举人,先藉当世显人以姓名达之主司,然后以所业投献。逾数日又投,谓之温卷,如 《幽怪录》 、 《传奇》等皆是也。盖此等文备众体,可以见史才、诗笔、议论。至进士则多以诗 ③ 为贽。今有唐诗数百种行于世者是也。 然后根据此一段文字推论出《长恨歌》与《长恨歌传》的关系: 既明乎此,则知陈氏之《长恨歌传》与白氏之《长恨歌》非通常序文与本诗之关系,而为 一不可分离之共同机构。赵氏所谓“文备众体”中, “可以见诗笔” (赵氏所谓诗笔系与史才并 举者。史才指小说中叙事之散文言。诗笔即谓诗之笔法,指韵文而言。其“笔”字与六朝人之 以无韵之文笔者不同)之部分,白氏之歌当之;其所谓“可以见史才” 、 “议论” ,陈氏之传当之。 随后进一步推论说: 综括论之, 《长恨歌》为具备众体体裁之唐代小说中之歌诗部分,与《长恨歌传》之不可 ④ 分离独立之作品,故必须合并读之、赏之、评之。 陈氏的观点迄今在学术界仍具很大的影响,如邓乔彬、高翠元《 〈长恨歌〉与〈长恨歌传〉 》一 文,就是在陈说的基础上进一步“从体裁的亲缘关系来感受它们同样为‘不可分离之共同机构’ 。 ”⑤ 二是《长恨歌》与《长恨歌传》疏离。夏承焘先生在《读〈长恨歌〉 》中从三个方面对陈寅恪先 生的观点提出商榷,最后得出结论说: 《歌》与《传》之可以分离独立,此即为最自然、最了当之解答。元和间人虽好为小说,然 白氏此歌,只是一篇故事诗而已,陈君必牵率以入小说之林,又强绳以赵彦卫温卷之体,求之
固然端丽优雅,但是,一回想桐壶更衣的妩媚温柔之姿,便觉得任何花鸟的颜色与声音都比不 上了。以前晨夕相处,惯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之句,共交盟誓。如今都变 ① 成了空花泡影。天命如此,抱恨无穷。 这里的桐壶更衣,是指日本桐壶帝的妃子,受到桐壶帝的宠爱,更衣丧亡后,桐壶帝对她非常思念, 故而《源氏物语》实模仿《长恨歌》表现其思念之情。可见《长恨歌》在日本已有单独流传,且受 到了日本皇帝的深深喜爱。 因此,研究《长恨歌》必须利用日本的抄本资料,否则就不能恢复其真实面目。有关《长恨歌》 的抄本资料,笔者已收集到三种:其一是日本正宗敦夫文库本《长恨歌》抄本;其二是六地藏寺藏 本《长恨歌》并序;其三是日本平安鎌昌时代的抄本。平安时代相当于中国唐代以后到南宋初期, 所以是一个很古老的抄本,具有很大的文献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以上的三个主要抄本在《长恨歌》前皆有序,中国本土流传刊刻的《长恨 歌》 ,却并没有序文。只是与白居易同游仙游寺的陈鸿写了《长恨歌传》 ,其中有这样的话说明原委: “元和元年冬十二月,太原白乐天自校书郎尉于盩厔,鸿与琅邪王质夫家于是邑,暇日相携游仙游 寺,话及此事,相与感叹。质夫举酒于乐天前曰: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 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乐天因为《长恨歌》 ,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 ② 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歌既成,使鸿传焉。 ” 日本《长恨歌》抄本并没有将《长恨歌传》 置于歌前,这是其与《白氏文集》本《长恨歌》流传的最大不同。以上这些情况,均值得深入研究。
作者简介:胡可先(1960— ) ,江苏灌南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唐宋文学研究; 文艳蓉(1975—) ,江西莲花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徐州教育学院中文系讲师。 ① 白居易: 《白氏文集》卷三三,第 515 页, ② 朱金城: 《白氏易集笺校》外集卷下,第 3916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年。 ③ 转引自周相录: 《 〈长恨歌〉研究》第 181 页,巴蜀书社 2003 年。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