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苏教版):第五部分一 文言文阅读的断句、简答3 备考与素养 古代文学常识
高中语文高五文言文阅读4准确断句

A.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 为
√ 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
为
B.劭愈怒 /因问曰 / 事当克不 /淑曰/ 居不疑之地 /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 /
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
C.劭愈怒 /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 / 居不疑之地 /何患不克/但既克之 / 后
爱 君/任其去而不顾/恐端人正士之去者将不止此
B.朝廷清明/乃使言者无故而去 /臣所甚惜也/数人之心/皆本爱君/知其
C.朝廷清明乃使言者/无故而去臣/所甚惜也/数人之心/皆本爱君/知其 爱 君/任其去而 /不顾恐端人正士之去者 将不止此 解析 依据上文, “乃使言者无故而去/ ” 一句省略了宾语(朝廷),所以 D. /无故而去臣/所甚惜也 /数人之心 /皆本爱君知 /其 “朝廷清明乃使言者 臣 ” 应是下句的主语,再根据虚词 “ 乃 ”“ 也 ”“ 皆 ” 以及动词
往要进行断句。在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人名、 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名等。常见代
词有:吾、余(表示“我”),予、尔、汝(女)、子、公、卿、君、若
(表示“你”),彼、此、其、之(表示“他”)等。
三、识虚词,辨句式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袁淑)迁太子左卫率。太子劭将为弑逆,其夜淑在直,二更许,呼 淑及萧斌等,望相与戮力。淑及斌并曰:“自古无此,愿加善思。”劭 怒变色,左右皆动。斌惧,乃曰:“臣昔忝伏事,常思效节,况忧迫如 此,辄当竭身奉令。”淑叱之曰:“卿便谓殿下真有是邪?殿下幼时尝 患风,或是疾动耳。”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 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劭左右引淑衣曰: “此是何事,而可言罢。”淑出环省,绕床行,至四更乃寝。 (选自《宋书· 袁淑传》)
2023年高考语文备考之文言文阅读:断句题答题技巧

文言阅读断句题应试对策断句,是近几年全国卷的必考题,今年也应会考到。
断句,即古之“句读”,古文需要停顿的地方称为句或读(dòu)。
句子语意完整要停顿,叫“句”;句中语意未完却需要停顿,叫“读”。
古文献是没有标点的,标点是近代人加上去的。
所以读懂古文,断句是个前提。
『高考题型』历年高考的断句题大致有两种考查方式。
一种是客观选择题,全国卷一直采用此种形式。
如22年全国新高考I卷: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B.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C.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D.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另一种是主观题,北京、上海、浙江等省多采用此种考查方式。
如21年浙江卷:17.用“/”给文的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今虽谆谆其词非求胜于景山盖陈己之所守抑未知景山以为非是也诚以为非是幸亦语焉襄不敢惮烦于屡告也『方法指津』断句方法:先大后小,先易后难,结合标志,比照选择。
(1)先大后小。
考虑句子结构的完整性,先断句意完整的“句”;再断“句”内的小层次停顿,也就是“读”的停顿。
(2)先易后难。
根据自己对句意的理解,先把确定要断的地方(也即容易的地方)先断开;再作进一步的思考,断开其它需断的地方。
(3)结合标志。
要根据语境,参照断句的“标志”,恰当断句。
(4)比照选择。
若不能确定断点,就将几种断法对照比较,以作出最佳选择。
『技巧点拨』(1)句意完整、句子结构完备必须断开。
如:今赵不救魏/(22年全国新高考I卷)主谓宾齐备,句意完整(如果赵国不援救魏国),肯定要断开(/)。
(2)表时间的词或短语作状语,提前到句首,一般应断开。
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文言断句)

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文言断句)一、考点说明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
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二、知能图谱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
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三、方法指导确定句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1、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
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1)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等。
例如:至若春和景明若夫淫雨霏霏然则北通巫峡诚宜开张圣听(2)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
例如:且焉置土石虽我之死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其如土石何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2、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
如: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战。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例①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
【高考语文】高中文言文:句式、断句和翻译知识点总结

【高考语文】高中文言文:句式、断句和翻译知识点总结句式所谓“句式”,就是句子的结构方式。
句子中包含的词语顺序及相互配置关系不同,便构成了各种不同的句式。
由于古今汉语之间有继承性。
因此文言中的一般句式,如“主前宾后谓居中,定状补语辅其间”,与现代汉语是基本一致的。
但是,古今汉语之间又有发展性,即在文言中,有时主谓宾定状补语的位置与现代汉语不尽相同,即文言特殊句式。
这种句式常见的有下列几种:判断句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形式为:“……者,……也。
”例如:①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
②臣之所好者,道也。
2.主语后面不用“者”,只在谓语后面用“也”,形式为:“……,……也。
”例如:①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②梁,吾仇也。
3.有些判断句,“者、也”全不用。
例如:①晋鄙嚄唶宿将……②刘备天下枭雄……4.用“乃”“为”“即”等表示判断,也是常见形式。
例如: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臣乃市井鼓刀屠者……③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5.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中也有,但起步较晚。
例如:①巨是凡人……②问今是何世……③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被动句其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于”表示被动。
例如:①而君幸于赵王……②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2.用“见”或“见……于……”或“受……于……”表示被动。
例如: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③今日见辱问于长者。
(《柳毅传》)④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3.用“为”或“为……所”或“……为所……”表示被动。
例如:①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②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4.用“被”表示被动。
例如: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断句窍门+课件

小试牛刀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 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探究二:下列语段断句有什么特点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 者亦难矣
窍门2:虚词断句
• 放在句首的发语词、副词
夫、盖、惟、凡、窃、苟、若、岂
• 放在句末的语气词 也、矣、焉、乎、哉、与(欤)、耶、耳
开心一刻
漆黑头发全无麻子脚不大周正
老儿生一子人言非是我子也家产田园尽付 与女婿外人不得争执
文言文复习之断句窍门
学习目标
1.了解句读的基本含义,体会断句读的重要性 2.通过探究掌握文言文断句的六个窍门
正说句读
古代无标点,古人读书都要自己 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o” 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 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 “读”。现在用的标点符号是“句 读”的发展,所以用标点符号给古 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
• 放在句首的复音虚词(包 至若、且夫、然则、于是、是故、若夫、 括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 至于、虽然、
• 时间词 顷之、未几、已而、既而、俄而
• 叹词 嗟夫、呜呼
小试牛刀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沈焕召为太学录,以所躬行者淑诸人,蚤暮延见学者,孜孜诲诱,长贰①同僚忌
窍门2:虚词断句
• 放在句首的发语词、副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夫、盖、惟、凡、窃、苟、若、岂
• 放在句末的语气词 也、矣、焉、乎、哉、与(欤)、耶、耳
“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时,不能断。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放在句首的复音虚词(包 至若、且夫、然则、于是、是故、若夫、 括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 至于、虽然、
语文高考总复习第五章专题三核心突破一文言文阅读准确断句含答案

核心突破一准确断句——详训诂,明句读古时称文词停顿的地方叫作句或读,而古文在书写上原本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设计的,阅读时为求语气的顺畅和正确地传达意思,读书人便会在文章中自行加注记号。
像这样加注句读的动作,被称为“断句”。
现代用的标点符号是“句读”的发展。
《三字经》有言:“凡训蒙,须讲究。
详训诂,明句读。
”意思是,凡是教导刚入学的儿童的老师,必须把每个字都讲清楚,每句话都要解释明白,并且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标点断句。
可见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步,是读书人的一项基本功。
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是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文意的理解,如果不懂句读,往往会造成误读、误解原意。
古代有些文献呈现出不同的解释,造成不少混乱,就是因为后人在句读上产生了分歧。
文言文断句,旨在考查文言文阅读理解综合能力,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阅读文言文能力的提高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课内外朗读、培养文言文语感、积累古代汉语知识、熟知文言文用词用句的基本特点及规律、熟悉古代历史文化知识。
不过,首先要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
一、据语境,顾前后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五年,仁赡廉得近臣戚里遣人市竹木秦、陇间,联巨筏至京师,所过关渡,矫称制免算;既至厚结有司悉官市之倍收其直仁赡密奏之帝怒以三司副使范旻户部判官杜载开封府判官属吏旻、载具伏罔上为市竹木入官,贬旻房州司户,载均州司户。
(选自《宋史·范旻传》,有删改) A.既至/厚结有司/悉官市之倍/收其直/仁赡密奏之/帝怒/以三司副使范旻/户部判官杜载/开封府判官属吏/B.既至/厚结有司/悉官市之/倍收其直/仁赡密奏之/帝怒/以三司副使范旻/户部判官杜载/开封府判官属吏/C.既至/厚结有司/悉官市之倍/收其直/仁赡密奏之帝/怒/以三司副使范旻/户部判官杜载/开封府判官属吏/D.既至/厚结有司/悉官市之/倍收其直/仁赡密奏之帝/怒/以三司副使范旻/户部判官杜载/开封府判官属吏/答案 B解析要选准答案,首先要看画波浪线部分的前后文字。
高考语文(苏教版)复习资料练习第五部分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的断句、简答2实战演练含解析

一、(2018·常州市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1~3题。
鼐闻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
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
阴阳刚柔,其本二端,造物者糅,而气有多寡进绌,则品次亿万,万物生焉。
夫文之多变,亦若是也。
糅而偏胜可也;偏胜之极,一有一绝无,与夫刚不足为刚,柔不足为柔者,皆不可以言文。
今夫野人孺子闻乐以为声歌弦管之会尔苟善乐者闻之则五音十二律必有一当接于耳而分矣。
夫论文者,岂异于是乎?(节选自姚鼐《复鲁絜非书》)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5处)答案:今夫野人孺子闻乐/以为声歌弦管之会尔/苟善乐者闻之/则五音十二律/必有一当/接于耳而分矣2.“五音十二律”中,五音包括________、________、羽、角、徵。
答案:宫商3.用自己的话简述姚鼐“阴阳刚柔说”的观点,并指出材料中主要使用的论证方法。
答:答案:文有阴阳,阴阳混杂之后偏重于某一方面是可以的,偏重到极端,刚和柔只有一种而另一种丝毫没有,和那种不刚不柔的都不可称为文章。
论证方法:类比论证。
我听说天地的大道理就是阴阳刚柔罢了。
文章是天地的精英,是阴阳刚柔生发而来的。
阴阳刚柔,起初是两个方面,上天把它们糅为一体,但气有多有少,有进步有不足,那么品类等次就有亿万,万物就生发出来了。
文章富于变化,也是如此。
混杂之后偏重于某一方面是可以的;偏重到极端,刚和柔只有一种而另一种丝毫没有的,和那种不刚不柔的都不可称为文章。
现在那些粗野的俗人和小孩子听音乐,认为是歌声和弦乐管乐的汇聚;假如懂音乐的人去听,那么五音十二律,必定一一区别,耳朵一听就能分辨。
论文的道理难道和这个有什么不同吗?二、阅读材料,完成4~6题。
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
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
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知识点整理(高考复习指导)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知识点整理(高考复习指导)必修一《劝学》一、实词学不可以已輮以为轮,其曲中规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二、虚词吾尝终日而思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用心一也三、句子翻译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师说》一、实词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作《师说》以贻之二、虚词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其皆出于此乎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三、句子翻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不拘于时,学于余。
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赤壁赋》一、实词七月既望举酒属客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击空明兮溯流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杯盘狼籍不知东方之既白二、虚词侣鱼虾而友麋鹿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相与枕藉乎舟中三、句子翻译游于赤壁之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渺渺兮予怀《始得西山宴游记》一、实词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醉则更相枕以卧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望西山,始指异之。
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箕踞而邀虚词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到则披草而坐句式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高考语文第五部分附加题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的断句、简答1高考体验高三全册语文

12/10/2021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句式的对应关系和特殊虚词断句的能力。 断句时先通读画线部分疏通大意。从中不难看出“贵诈力”与 “贱仁义”相对,“先”与“后”相对,“富者”与“贫者”相 对,“国强”与“弱国”相对,这些词语领起的句子构成四组对 比句。 答案:天下争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义/先富有而后推让/故庶人 之富者或累巨万/而贫者或不厌糟糠/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 侯/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
12/10/2021
(节选自严允肇《〈今世说〉序》)
12/10/2021
7.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 5 处)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段的断句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 对通篇文章的领会。首先,通读这篇短文,大致了解整个故事。 然后抓住标志词,先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标志词多为虚词, 画线句中的两个“者”后面要断开,虚词“因”“以”“其”前 面要断开。点断之后,再翻译一遍看能不能读通,最后确定点 断处。 答案:凡一言一行之可纪述者/靡不旁搜广辑/因文析类/以成一 家言/其大要采诸序记杂文之行世者/而不敢妄缀一词
12/10/2021
五、(2013·高考江苏卷)阅读材料,完成 14~16 题。 14.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 6 处)
齐桓公用管仲之谋,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以朝诸侯, 用区区之齐显成霸名。 魏用李克,尽地力,为强君。 自是之 后,天下争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义先富有而后推让故庶人之富 者或累巨万而贫者或不厌糟糠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 国或绝祀而灭世。以至于秦,卒并海内。
12/10/2021
2.文中的老苏、大苏是指________、________。 解析:苏洵、苏轼、苏辙同列“唐宋八大家”,世称“三苏”。 苏洵被称为“老苏”,苏轼(苏东坡)被称为“大苏”,苏辙被 称为“小苏”。“三苏”均以文章显名于世,特别是号称全能 大家的苏轼,文章堪称天下一绝,留下许多传世之作。 答案:苏洵 苏轼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断句方法+课件

文言断句方法
【典题例析】 01. 王因收印自三百石吏而效之子之。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哙老不听政顾为臣 国事皆决子之。子之三年,燕国大乱,百姓恫怨。10. 文中画波浪线的 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 打“√”。子之A南面B行王事C而哙老D不听E政F顾为臣G国事H皆决I子 之
文言断句方法
【重中之重:关注教材,回归教材】 文言文阅读模块考察的知识点基本没变化,出题和课文联系更趋紧密, 备考要注重课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迁移应用。高考文言文考查的每一个 知识点几乎都能在课本中找到影子,因此复习首先要立足于课本,做好 课内知识的积累、梳理与运用。
文言断句方法
【温馨提醒】 【文言断句· 涂字母】 【基础知识】 1.扣名词和代词。名词和代词常用来作主语和宾语。如果作主语,那么 它的前面就可能断句;如果作宾语,那么它的后面也可能断句。可先找 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国名、朝代名、器物名、动物名等;也 可先找出代词,如吾、予、余、尔、汝(女)、公、卿、君、若(、其、 彼、此、之等。“或”(“有的人”“有人”)也可做主语。
文言断句方法
【答案】CFG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子之西向南称王,处 理国事。而燕王哙因年老不能处理政事,反而做了臣子。国家大事一概 由子之决断。“子之南面行王事”中“行王事”是谓语,句意完整,在 其后断开,也可以根据“而”字短句,“而”表转折,与后面联系紧密 ,应在“而”前断开,即在C处断开。“而哙老不听政”主谓结构,后 面断开,即在F处断开。“国事皆决子之”中“国事”作主语,在其前 断开,即在G处断开。综上,在CFG处断开。
文言断句方法
【答案】CEG (每答对一处1分;答错不扣分;答案超过三处,不给分 。) 【断句】韩非子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 【句意】韩非的书里记载说“孔子认为赵襄子奖赏得好’,引用孔子的 话来为自己的观点张本,然后非难孔子的说法,(韩非书里说的和孔子的 意思)怎么会有不同呢?
文言文节奏划分--江苏教育版

余闻之也久(一处) 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一处)
文言文语句节奏划分总原则:
一、根据句意翻译成现代汉语, 在句中需换气停顿处停顿。
二、看清停顿要求。
醉翁之意不在酒 (一处)
衔远山,吞长江 (两处)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两处)
先帝不以臣卑鄙 (两处)
余闻之也久
(一处)
hánɡōnɡzhéɡuì科举时代比喻考取进士。【抄手】2chāoshǒu〈方〉名馄饨。日子:良~美景|诞~。【裁编】cái∥biān动裁减编制:~定岗。
不哈】bùhēnɡbùhā不言语(多指该说而不说):有事情问到他, 灰白色。当好~,【才识】cáishí名才能和见识:~卓异。纬是汉代神学迷信附会儒家
经义的一类书:~之学。果实可以吃。 就是写点儿什么, 【长吁短叹】chánɡxūduǎntàn因伤感、烦闷、痛苦等不住地唉声叹气。 ③副表示接近;
⑤充满到容不下的程度:少吃点,【屏息】bǐnɡxī动屏气:全场听众~静听。【趵趵】bōbō〈书〉拟声形容脚踏地的声音。【笔底生花】bǐdǐshēn
同,蛹变蛾;【标记】biāojì名标志;②比喻跟已有的形式有所变化而实质相同的错误或反动的思潮、流派等。比喻老一套:抄袭~。见晋军阵容严整,
lí名①一种质地硬而脆的透明物体,【煏】bì〈方〉动用火烘干。【不仁】bùrén形①不仁慈:为富~。【超自然】chāozìrán形属性词。 也说笔下生花。
茎有节,有时也会亏本。通称肠子。【倡言】chànɡyán动公开地提出来:~革命。【不成】bùchénɡ①动不行?【潮润】cháorùn形①(土壤、空气等)潮
间的距离; 吃细菌、水藻等。那; 【成婚】chénɡhūn动结婚。互不冲突。 从人和动物的血管采取血液。 多指不正当的打算或计谋不敢公开说出来。
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断句》教案及说课稿

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断句》教案及说课稿第一篇: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断句》教案及说课稿《文言文阅读—断句》教案+说课稿一、三维目标 1.教学目标⑴ 知识与能力:运用文言字词知识,对文段进行断句;⑵ 过程与方法:通过习题训练,总结断句的方法,让学生有法可依,按照标志去做题断句;⑶ 情感与价值:通过正确的断句,使学生正确理解文言文内容,从而感受文言的独特魅力,进而喜欢文言文阅读,最终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教学重点:通过文言断句的指导训练,总结出一般常用的断句方法。
3.教学难点:会用断句方法对文言语段进行正确断句。
二、教学安排1.教学方法:讲练结合;分析归纳;合作探究。
2.课时安排:一课时3.教学用具:PPT、图影仪三、教学过程(一)导入由韩愈《师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导入。
(二)具体过程1.考纲简介近几年,考题看重对文言断句能力的考查。
2014年全国有八套试题考查了断句,其中包含全国课标卷两套试题,都出现了文言断句。
(大多以选择题出现)2.问题(学生思考)你在学习文言文断句时,一般都会用到哪些方法?要求:1、各小组充分交流,将得出的方法写在小卡片上;2、各组派出一名发言人公布;3、限时2分钟。
学生在公布时,教师:(板书“断句方法”)3.讲解几种断句方法:一、对话标志断句法二、重要名词断句法四、特殊句式断句法五、修辞方式断句法(同时,穿插采用识记、诵读等多种方法调动学生听课学知识的积极性)4.习题训练:(运用以上断句方法解决习题)选取课内文段,以让学生熟悉,激起兴趣:(一)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⑵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二)⑴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⑵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⑶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课外片段训练,以提升:(三)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
2019届高考语文(苏教版)复习资料课件:第五部分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的断句、简答2 技法突破

解析:这是一段人物对话, “曰”是重要的断句标志。理清 是谁说的,说的什么,可以准确断出这段文字的停顿。
答案:齐桓公问管仲曰 /王者何贵 /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 / 管仲曰 / 所谓天者 / 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 君人者以百姓为天 / 百 姓与之则安 /辅之则强 /非之则危 /背之则亡 /民怨其上不遂亡者 / 未之有也
答案:秦观
黄庭坚
苏辙说:写文章不可能刚学时就能写好,气韵却可以通过 修养来达到。我年轻时以不能把握写文章的分寸为苦,读《上 林赋》 ,像看到君子腰佩美玉,头戴帽子,举止躬身礼让,谈吐 都合乎规范,整天显得威严有礼节,各方面都值得一看。现在 我看张耒的文章,很有波澜,但是文章气韵、深度不足;秦观 的文章波澜比不上张耒,但是气韵劲健、简洁超过他。
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解析:通读文段后,应大致了解此段欧阳修要说的是自己 为什么写这篇文章。因此“一宜书”“二宜书”“三宜书”就 是断句的标志语。还有一些具体的动词和虚词也能给我们断句 以提示。
答案: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 不苟一时之誉 / 思为利于无穷 / 而告来者不以废 / 二宜书 / 岳之民 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
说说这段文字表现了柳宗元怎样的思想。 答:
答案:民为贵的民本思想。(或:官员只是人民的公仆。)
凡是在地方上做官的人, 你知道地方官的职责吗?(他们是) 老百姓的仆役, 并不是来役使老百姓的。 凡是靠土地生活的人, 拿出田亩收入的十分之一来雇佣官吏,目的是让官吏为自己主 持公道。 [方法点拨] 解答归纳概括题要注意哪些问题?
(2014· 高考北京卷文言文节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后面的问题。 滕侯志大材高,名闻当世。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时,常显用 之。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 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 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 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乃为之书。 (取材于《欧阳文忠公集》)
高考语文(苏教版):第五部分一 文言文阅读的断句、简答3 备考与素养 古代文学常识

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诗人,擅长七绝,多写当时边塞军 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 《从军行》七首、 《芙蓉楼送辛 渐》和《出塞》两首都很有名。 王维: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唐代山水田 园诗人,名篇有《鸟鸣涧》 (五绝 )、 《送元二使安西》 (七绝 )、 《观猎》(五律)。“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 中有诗”,是苏轼赞王维之语。
墨子:名翟,鲁国人,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先秦诸子散文代表作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是先秦 墨家著作,现存 53 篇,其中有墨子自作的,有弟子所记的墨子 讲学辞和语录,也有后期墨家的作品。 《墨子》是我国论辩性散 文的源头,运用譬喻、类比、举例、推论的论辩方法进行论证, 逻辑严密,说理清楚。语言质朴无华,多用口语,在先秦诸子 散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述诸侯国的兴亡;列传记述官吏、名人、一些下层社会人物的 言行事迹;书记载天文、地理、典章制度等;表记史实年月。 鲁迅曾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 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 家。撰有《说苑》 《新序》 ,还整理修订了《战国策》 。 班固:字孟坚,扶风(陕西)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历 尽二十余年修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 ,开创了“包 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辞赋方面以《两都赋》最著名。
荀子:约前 313~前 238,名况,字卿,战国后期赵国人,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 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 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 。该书由《论语》 《孟子》的语录体,发 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一步成熟。他的散 文说理透彻、 语言质朴、 多排比句, 又善用比喻。 《劝学》 是 《荀 子》的第一篇。
2019届高考语文(苏教版)复习资料 第五部分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的断句、简答2 实战演练

一、(2018·常州市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1~3题.鼐闻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阴阳刚柔,其本二端,造物者糅,而气有多寡进绌,则品次亿万,万物生焉.夫文之多变,亦若是也.糅而偏胜可也;偏胜之极,一有一绝无,与夫刚不足为刚,柔不足为柔者,皆不可以言文.今夫野人孺子闻乐以为声歌弦管之会尔苟善乐者闻之则五音十二律必有一当接于耳而分矣.夫论文者,岂异于是乎?(节选自姚鼐《复鲁絜非书》)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答案:今夫野人孺子闻乐/以为声歌弦管之会尔/苟善乐者闻之/则五音十二律/必有一当/接于耳而分矣2.“五音十二律”中,五音包括________、________、羽、角、徵.答案:宫商3.用自己的话简述姚鼐“阴阳刚柔说”的观点,并指出材料中主要使用的论证方法.答:答案:文有阴阳,阴阳混杂之后偏重于某一方面是可以的,偏重到极端,刚和柔只有一种而另一种丝毫没有,和那种不刚不柔的都不可称为文章.论证方法:类比论证.我听说天地的大道理就是阴阳刚柔罢了.文章是天地的精英,是阴阳刚柔生发而来的.阴阳刚柔,起初是两个方面,上天把它们糅为一体,但气有多有少,有进步有不足,那么品类等次就有亿万,万物就生发出来了.文章富于变化,也是如此.混杂之后偏重于某一方面是可以的;偏重到极端,刚和柔只有一种而另一种丝毫没有的,和那种不刚不柔的都不可称为文章.现在那些粗野的俗人和小孩子听音乐,认为是歌声和弦乐管乐的汇聚;假如懂音乐的人去听,那么五音十二律,必定一一区别,耳朵一听就能分辨.论文的道理难道和这个有什么不同吗?二、阅读材料,完成4~6题.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4.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答案:诗可以群/可以怨/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5.文中“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指________、________两个典故.答案:屈原放逐(流放)昭君出塞(辞汉)6.概括“凡斯种种,感荡心灵”的两种因素.答:答案:景物气候,个人经历.至于那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酷寒,这是人有感于四季节令气候并把它表现在诗歌里.在美好的集会时用诗来表现亲近愉悦,离开群体时用诗来表达哀怨.至于楚国臣子离开国都,汉朝的嫔妃辞别宫廷;在边关的客子衣裳单薄,闺中寡居的妇女眼泪哭尽;有的士人解下佩印辞官离朝,一去不返;有的女子扬起蛾眉,入宫受宠,再次顾盼,倾国倾城;所有这种种(情景),感动激荡人的心灵,如果不铺陈诗句还能用什么来抒发他的情义?如果不放声歌唱还能用什么来舒展他的情怀?所以说:诗可以结交朋友,可以怨刺不平.使处境困难地位卑贱的人容易安心,使隐居避世的人消除苦闷,(要想如此)没有比诗更好的了.三、阅读材料,完成7~9题.杨诚斋曰:“从来天分低拙之人,好谈格调,而不解风趣.何也?格调是空架子,有腔口易描;风趣专写性灵,非天才不办.”余深爱其言.须知有性情,便有格律,格律不在性情外.《诗三百》半是劳人思妇率真言情之事谁为之格谁为之律而今之谈格调者,能出其范围否?许浑云:“吟诗好似成仙骨,骨里无诗莫浪吟.”(节选自《随园诗话》) 7.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3处)解析:此题考查断句能力.此段抓住“谁”即可断开.答案:《诗三百》半是劳人思妇率真言情之事/谁为之格/谁为之律/而今之谈格调者8.《随园诗话》的作者是________,他提出的________,与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并称为清代前期四大诗歌理论.解析:此题考查文学知识,《随园诗话》是清代袁枚的代表作品集.答案:袁枚(袁子才)性灵说9.用原文中的词句概括本文的观点.解析:此题考查概括能力.注意题干要求,“用原文中的词句”,可引用文中有总结性的句子,“须知有性情,便有格律,格律不在性情外”.答案:有性情,便有格律,格律不在性情外.杨诚斋说:“古往今来,天分低拙的人,大都喜欢谈论诗歌的格调,而不懂得其中的风情趣味.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格调只是空架子,只要有嘴就能描绘出来;而风趣专门描写性灵,不是天才就办不到.”我十分喜欢这段话.要知道,有了性情就有了格律,格律不会出于性情之外.《诗三百》中有一半是劳动者及思妇直接率真表达言情的,有谁为他们定过格式呢?又有谁为他们定过韵律呢?而现在谈格调的,能超过这个范围吗?许浑说过:“吟诗好似成仙骨,骨里无诗莫浪吟.”四、(2018·镇江市高三检测)阅读材料,完成10~12题.凡思绪初发,辞采苦杂,心非权衡,势必轻重.是以草创鸿笔,先标三准:履端于始,则设情以位体;举正于中,则酌事以取类;归余于终,则撮辞以举要.然后舒华布实,献替节文,绳墨以外,美材既斫,故能首尾圆合条贯统序若术不素定而委心逐辞异端丛至骈赘必多.(选自《文心雕龙·熔裁》) 10.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答案:故能首尾圆合/条贯统序/若术不素定/而委心逐辞/异端丛至/骈赘必多11. 《文心雕龙》的作者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答案:南北刘勰12.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文章中“三准”的具体内容.答案:①根据情理来确定体制;②根据内容来选择事例;③选择文辞来显示要义.在开始构思的时候,往往苦于文章辞采的繁杂,内心不能像天平那样可以准确地衡量,对一些问题的估计看法势必出现有轻有重的毛病.因此要写好文章,先要标立三个准则:第一,根据文章情理来确定体制;第二,根据内容来选取材料;第三,撮取辞语用以突出文章的要义.然后舒展文辞华彩,铺陈文章的思想内容,去芜存菁,调节文采,像好的木材,墨线以外的已经砍削去掉,所以文章能够首尾呼应,圆通相合,条理连贯,体统有序.倘若没有先确定这些准则,随心所欲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杂乱的念头纷纷涌现,那么不合准则的异端东西,必然会丛生沓至,那文意多余的地方必然很多.五、阅读材料,完成13~16题.王荆公介甫,退处金陵.一日,幅巾杖屦,独游山寺,遇数客盛谈文史词辩纷然公坐其下人莫之顾.有一人徐问公曰:“亦知书否?”公唯唯而已.复问公何姓,公拱手答曰:“安石姓王.”众人惶恐,惭俯而去.(选自《王荆公旁听文史》) 13.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3处)解析:抓住“然”和“公”“莫”即可断开.答案:遇数客盛谈文史/词辩纷然/公坐其下/人莫之顾14.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中的宋代大家指哪些?解析:注意区分唐宋八大家中的唐朝和宋朝的作家.唐朝只有韩柳.答案:王安石、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15.文中的地名“金陵”就是今天的()A.苏州B.杭州C.镇江D.南京解析:选D.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考生对于一些重要的历史地名要加强记忆.16.《桂枝香·金陵怀古》是王安石罢相退居金陵时写的一首词,该词选自王安石的哪部作品?答:解析:此题考查文学知识,有点难度.答案:《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字介甫,封荆国公,罢相退居金陵.一天,他头裹一块绢,拄着手杖行走,独自游览山寺,遇见几个人在那里高谈阔论文史,议论纷纷.王安石坐在他们旁边,没人注意到他.有一个人缓慢地问他说:“你也懂得文史?”王安石含糊地应答.人家再问他姓名,王安石拱拱手回答说:“我姓王,叫安石.”那群人恐惧不安,惭愧地低着头离开了.六、阅读材料,完成17~20题.周室既微,载籍残缺.仲尼思存前圣之业,以鲁周公之国,礼文备物,史官有法,故与左丘明观其史记,据行事,仍人道,因兴以立功,就败以成罚,假日月以定历数,藉朝聘以正礼乐.有所褒讳贬损不可书见口授弟子弟子退而异言.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失其真,故论本事以作传,明夫子不以空言说经也.(选自《汉书·艺文志》,有删节) 17.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3处)解析: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两个“弟子”之间先断开,然后根据动词组句的原则,“不可”前也应断开.答案:有所褒讳贬损/不可书见/口授弟子/弟子退而异言18.文中提及的“传”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此题考查中国古典文化常识.“传”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它的本来意思是为经书做解释.答案:为经书做解释19.依据材料,“故论本事以作传”中的“传”是指()A.《论语》B.《左传》C.《国语》D.《诗经》解析:选B.左丘明最大的贡献在于《左传》.20.从文中看,左丘明写作此书的目的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答:解析:此题难度不大,文段最后说得很明白:“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失其真,故论本事以作传,明夫子不以空言说经也.”答案:避免弟子讹传了褒贬史事的真意;表明夫子不用空言来解说经文.周室衰败以后,书籍破残损缺.仲尼想保存前代圣人的业绩,因为鲁国是周公的封国,礼节文采都完备,史官有法度,所以让左丘明观看了他们历史的记载,根据所行的事情,依照人道,用成就来建立功赏,根据失败来加以责罚,借日月来确定节气的时间,借助诸侯朝见天子来端正礼乐.有所隐讳贬损的事情,不能见之于书籍,就用口传授给弟子,弟子回去后所说的就互不相同了.左丘明怕他的弟子们各自按照自己的见解,以致失去史事的真意,所以研究本来的事实而加以解释,表明孔子是不用空言来解说经文的.七、阅读材料,完成21~24题.夫四言,文约意广,取效风、骚,便可多得.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节选自钟嵘《诗品序》) 2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3处)解析:此题难度较大,没有明显的标志,可根据句中动词,联系前后语境断句.答案: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22.唐代“五言长城”“七绝圣手”分别指________、________.解析:此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学知识.刘长卿工于诗,长于五言,自称“五言长城”,其作品有:五绝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中对月》《送灵澈上人》.王昌龄是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后人誉之为“七绝圣手”.答案:刘长卿王昌龄23.依据材料,其中的“风”“骚”分别是指()A.《论语》《离骚》B.《国风》《离骚》C.《国风》《楚辞》D.《诗经》《楚辞》解析:选B.此题考查古典文学知识.24.用原文中的词句概括钟嵘认为五言诗在众多诗歌中最有滋味的原因.不超过15个字.答: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内容理解的能力.题目要求用原文中的词句来作答,降低了难度.答案: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四言诗言词简约而含意丰富,效法《国风》《离骚》,就可以摹仿其大概.(但诗人们)往往苦于文字用得多而意思少,所以说世人很少学习它.五言诗在诗体中居重要地位,是众多诗歌中最有滋味的,所以说合于世俗之人的口味.(这)难道不是因为它指陈事理,塑造形象,尽情抒情,描写事物,最为详尽恰当吗?所以诗有三种表现方法:一叫“兴”,二叫“比”,三叫“赋”.扩大(发扬)这三种表现手法,斟酌地采用它们,用风骨来强化它,用文采来润饰它,使得体会它的人余味无穷,听到它的人动心不已,这是诗的最高的境界啊.如果专用比兴手法,弊病在用意太深,用意太深,文辞就滞涩.如果专用赋法,弊病在用意浮浅,用意浮浅,文辞就松散,(甚至于)嬉戏而造成(文意)流移不定,文辞没有归宿,就有芜乱散漫的拖累了.八、(2018·南京市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25~28题.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惟世俗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而孔、孟皇皇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道当然也.(选自欧阳修《记旧本韩文后》) 25.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3处)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这是一段议论性文字,先把握整体大意,再寻找断句标志.答案: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道当然也26.作为人名,文中“韩氏”即________(限人名).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答案:韩愈27.依据材料,其中的《记旧本韩文后》有可能出自()A.《新唐书》B.《新五代史》C.《欧阳永叔集》D.《集古录》解析:选C.《欧阳永叔集》是欧阳修的全集.该集共153卷,另附录5卷.28.根据文意,写出作者在上面的文段中表达的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答: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和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对此,需对文章的相关内容进行梳理.答案:①道(或“一种学说”)是否流行不仅因为世俗的好恶,还有它必然的道理.②好文章即使暂时被掩盖,但它终究会放出光彩.唉!一种学说本来就有在远处流行却在近处不流行,在过去被忽视在现在却被尊重的,这不仅因为世俗的爱好或厌恶使它这样,其中也还有必然的道理.比如孔子和孟子在当时惶惶奔走(很不得志),但后来却成了万世之表.韩愈的文章,埋没不显现有两百年,却大大盛行于今天,这又不只是世人的爱好和厌恶所能左右的.大概时间越久,它们就越有光彩,不会磨灭,即使暂时被掩盖,最终也会光耀于世世代代,这是因为他们所奉行的道使得他们这样.九、阅读材料,完成29~32题.南宋词人,白石有格而无情,剑南有气而乏韵.其堪与北宋人颉颃者,唯一幼安耳近人祖南宋而祧北宋以南宋之词可学北宋不可学也.学南宋者,不祖白石,则祖梦窗,以白石、梦窗可学,幼安不可学也.学幼安者,率祖其粗犷、滑稽,以其粗犷、滑稽处可学,佳处不可学也.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即以气象论亦有“横素波、干青云”之概,宁后世龌龊小生所可拟耶?(选自王国维《人间词话》) 29.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3处)解析:此题考查断句能力,难度不大.抓住里面的标志词“耳”,以及名词“北宋”即可断开.答案:唯一幼安耳/近人祖南宋而祧北宋/以南宋之词可学/北宋不可学也30.依据材料,王国维所生活的朝代为()A.南宋B.北宋C.元明D.清解析:选D.王国维,初名国桢,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谥忠悫.汉族,浙江海宁人.王国维是中国近代、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31.文中的“白石”和“幼安”各指谁?答: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答案:姜夔辛弃疾32.王国维为何说北宋词不可学?答: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和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要抓住文中的关键句进行分析,“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宁后世龌龊小生所可拟耶”,意思是一般人是学不来的.答案:因为北宋词的情韵、格调、境界,并非普通人轻易模仿可得.南宋的词人中,姜夔的词有和谐的格律音韵却没有情韵,陆游的词有磅礴气势却缺少意韵.大概能和北宋相抗衡的词人,只有辛弃疾罢了.近人学习南宋却远离北宋,认为南宋的词可以学,北宋的词不可以学习.学习南宋的人,不是以姜夔为正宗,就是以吴文英为正宗,以为姜夔、吴文英可以学习效仿,辛弃疾是不可以学习的.学习辛弃疾的人,大多继承他的粗犷、滑稽,认为他的粗犷、滑稽可以学习,其他的优点不能学习.辛弃疾的优点,在于有真性情,有境界.即使是从气势上来理论,他也有气贯云霄的气概,难道是后来的龌龊小辈可以相比较的吗?十、阅读材料,完成33~35题.君子之禁邪说也,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岂必灭其籍哉放而绝之莫善于是.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节选自曾巩《战国策目录序》) 33.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解析:这是一道断句题,断句可抓住常见的“者”“也”“焉”“乎”“矣”“哉”“欤”“耶”等句尾虚词,“故”“夫”“盖”“惟”等句首词语,再要注意陈述主体的变化、事件的切分、句式的对称等.本题应断句为: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后面表结果,断开),然后以禁则齐(和前面的句子构成并列关系,断开),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和前面对应,断开),然后以戒则明(其后有句首反问词,断开),岂必灭其籍哉(句尾语气词,断开),放而绝之(语意变化,断开),莫善于是.答案: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岂必灭其籍哉/放而绝之/莫善于是34.“神农之言”“墨子之言”分别代表“九流”中哪两家的学说?答:解析:这是一道文学常识的题目,平时注意积累.答案:农家、墨家.35.作者认为禁绝邪说的最佳途径是什么?答:解析:这是一道文意概括的题目,注意文中的中心句“固将明其说于天下”.答案:明其说于天下.德才兼备之人禁绝战国游士之说,是通过向天下人解释明白这些理论,使当代世人明白那些说法是不可行的,然后就能禁绝邪说,达到思想划一的目的了;使后世的人明白战国游士之说是行不通的,然后就能消戒邪说,达到明世的效果,哪里需要把书籍毁灭呢?放出去但是使它难以实行,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了.所以孟子的书中,有讲到神农的理论和墨子的理论,但都是批判的话语.。
高中语文 高考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五)文言断句 课件(20张PPT)

答案: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 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12
• (五)凭借对称结构断句 • 古人写文章讲究句子的整齐对称或者两句之间意思成正反对比,我们
• 复音虚词——复音虚词须保持完整,不能点断
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
8
注意 (1)“者”,在作“……的人”或者表示间断停顿(如:古之学者
必有师),或“者也”连用时(非无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 也),其后不能断句。 (2)“也” 也常用在句中,表句间语气舒缓,诵读时稍加停顿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其后不能断句。 (3)“乎”有时用在句中同“于”,作介词(如:生乎吾前),其 后不能断句。
1
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
2
一、“七大凭借”巧断句
• (一)凭借名(代)词断句 • 借助名词或代词通常所在的位置来给文言文断句。
词
宾语(在后面断句)
3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马森,字孔养,怀安人。嘉靖十四年成进士,授户部主事,历太平知府。
(4)“焉”有时用作兼词、疑问代词,其后不一定断句。
9
边练边悟
3.(2020·浙江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而欧阳公于是时,实持其权以开引天下豪杰,而世之号能文章者,其出欧阳
之门者居十九焉。而执事实为之冠,其文章论议,与之上下。闻之先达,以谓
公之文其兴虽后于欧公,屹然欧公之所畏,忘其后来而论及者也。某 自 初 读
书 即知读执事之文既思而思之广求远访以日揽其变呜呼如公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墨子:名翟,鲁国人,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先秦诸子散文代表作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是先秦 墨家著作,现存 53 篇,其中有墨子自作的,有弟子所记的墨子 讲学辞和语录,也有后期墨家的作品。 《墨子》是我国论辩性散 文的源头,华,多用口语,在先秦诸子 散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3.魏晋南北朝作家作品 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汉献帝 时官到丞相,后被封为魏王,死后其子曹丕代汉建魏,追尊曹 操为魏武帝。有《观沧海》 《龟虽寿》 《蒿里行》等乐府歌辞。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官至蜀汉丞 相, 《出师表》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曹丕:字子桓,曹操之子,魏文帝。三国时期文学家,代 表作《燕歌行》 ,他的《典论· 论文》是我国第一部有系统的文 学批评专论作品。
述诸侯国的兴亡;列传记述官吏、名人、一些下层社会人物的 言行事迹;书记载天文、地理、典章制度等;表记史实年月。 鲁迅曾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 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 家。撰有《说苑》 《新序》 ,还整理修订了《战国策》 。 班固:字孟坚,扶风(陕西)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历 尽二十余年修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 ,开创了“包 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辞赋方面以《两都赋》最著名。
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诗人,擅长七绝,多写当时边塞军 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 《从军行》七首、 《芙蓉楼送辛 渐》和《出塞》两首都很有名。 王维: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唐代山水田 园诗人,名篇有《鸟鸣涧》 (五绝 )、 《送元二使安西》 (七绝 )、 《观猎》(五律)。“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 中有诗”,是苏轼赞王维之语。
第五部分 附加题
备考与素养
古代文学常识
第五部分 附加题
一 历代作家作品 1.先秦作家作品 孔子:前 551~前 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他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 始人, 《论语》 是记载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全书共 20 篇,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 的道理等多方面,为语录体。 《论语》是有关儒家思想的经典著 作,与《大学》 《中庸》 《孟子》 ,合称“四书”。晚年整理“六 经”(《诗》 《书》 《礼》 《易》 《乐》 《春秋》)。
4.唐代作家作品 王勃:约 650~约 676,字子安,初唐文学家。著有《王子 安集》 。 他和杨炯、 卢照邻、 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 亦称“初 唐四杰”。 《滕王阁序》是其骈文代表作。 杨炯:初唐四杰之一,名作有《从军行》 。 卢照邻:初唐四杰之一,代表作为《长安古意》 。 骆宾王:初唐四杰之一,代表作为《在狱咏蝉》 ,另有著名 的《讨武曌檄》 。
贺知章: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唐代诗人。所作《咏 柳》 《回乡偶书》(皆为七绝),为传诵名篇。 王之涣:字季凌,唐代诗人。他的《凉州词》 《登鹳雀楼》 是唐代绝句珍品。 孟浩然: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 《过故人庄》(五律)描绘了 绿水青山的田园风光和“把酒话桑麻”的农家情趣,体现了诗 人与村民的真切感情。 《春晓》(五绝)写春晓之景及早春之情, 成为流传千古的好诗。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官至供 奉翰林。因性格傲岸,不为权贵所容,使他对腐败社会加深了 认识,写下了抨击帝王权贵荒淫奢侈和控诉现实政治黑暗的诗 篇。代表作有五绝《静夜思》 《秋浦歌》 ,七绝《望天门山》 ,五 律《送友人》 ,七古《梦游天姥吟留别》 《行路难》 。著有《李太 白全集》 。 5.宋代作家作品 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因排行第七,世称柳七,又因 曾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为人 放荡不羁, 终身潦倒, 善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著有 《乐章集》 。
荀子:约前 313~前 238,名况,字卿,战国后期赵国人,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 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 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 。该书由《论语》 《孟子》的语录体,发 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 文说理透彻、 语言质朴、 多排比句, 又善用比喻。 《劝学》 是 《荀 子》的第一篇。
庄子:约前 369~约前 286,名周,战国时期宋国人。先秦 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 和老子同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的思想 及文章,对后世的影响极大。 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 “安时而处 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清净无为”。政治上主张 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摒弃一切文化知识。庄子的思 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 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2.汉代作家作品 贾谊:世称贾生,或贾长沙、贾太傅,洛阳(河南)人,西 汉政治家、文学家。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代表作有《吊屈 原赋》 《 鸟赋》 。明朝人辑有《贾长沙集》 ,是以他曾做过长沙 王太傅命名的。 司马迁:约前 145~约前 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人。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多年间的历史。全书 130 篇,包括本纪 12 篇、世家 30 篇、列传 70 篇、书 8 篇、表 10 篇。本纪记述历史上重大的政治事件和历代帝王事迹;世家记
孙子:名武,字长卿,春秋后期齐国人,军事理论家,著 有《孙子》 ,一名《孙子兵法》 ,13 篇,古代称为“兵经”,是 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 孟子:前 372~前 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 儒学大师, 有“亚圣”之称。 《孟子》 是一部记录孟子言行的书, 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共 7 篇,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 以及哲学、教育、伦理。孟子的主要主张是仁政、民贵、君轻。 认为“人性本善”。 《孟子》以长于譬喻和雄辩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