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为什么没有第三方面军

合集下载

红军五次反围剿

红军五次反围剿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 军宵遁。”------毛泽东在 《西江月· 井冈山》词中描写 黄洋界保卫战情景的诗句。
歼灭敌人,采取由西向东横扫,先打弱敌,
各个击破的战方针。
结果:从五月十六日至三十一日,红
一方面横扫七百余里,连打五个胜仗,歼 敌三万余人,缴枪二万余支,痛快淋漓地 打破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红军粉碎敌人 “围剿”后,乘胜转入进攻,分兵发动群众,
过程:红军和国民党军队兜圈子。黄陂战斗
后,国民党军中路军集中在黄陂、蛟湖地区搜寻
红军主力。由于苏区军民严密封锁消息,国民党
军仍不知红军去向。 3月中旬,陈诚将其分进合 击的作战方针改为中间突破,由黄陂、东陂地区 向广昌方向前进,寻求红军主力决战。红一方面 军总部抓住这一极为有利的战机,集中优势兵力,
黄 陂 战 斗 旧 址
首先歼灭第11师于草台岗、徐庄地区,尔后相机
各个歼灭其他进攻之敌。
结果:此战,红一方面军在朱德、周恩来的正确指
挥下,既运用了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战争的经验,
又从国民党军队进攻时采取新战略的实际情况出发,发
展了原有的经验,采取大兵团山地伏击战的方法,在黄 陂、草台岗两次战斗中,一举歼灭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近 “神行太保”罗炳 辉
蒋介石庐山训话
中心向全国推广,同时发行《新运导报》作舆论宣传。发动此运动的目的就是要使 全体国民的全部生活都要合于礼、义、廉、耻,其实质是以封建伦理道德来整治人 心,使广大民众服服贴贴地接受其法西斯独裁统治。
3.战略战术的改进
鉴于前四次的失败,蒋介石感到在战略战 术上亦有改进的必要。经过深入研究后, 蒋介石首先改组了指挥机构;其次是调整 编制、装备;再次,加强运输补给力量, 包括设计新的交通网、加强后方兵站系统 的运输能力和调整部队本身的运输能力等 以适应山岳地带道路网少的特点;同时,

3万对30万的胜利中央红军第三次反“围剿”

3万对30万的胜利中央红军第三次反“围剿”

1931年7月,蒋介石调集30万兵力,企图彻底“剿灭”中央根据地红军。

总兵力仅有3万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以下简称红一方面军),利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打败了10倍兵力的敌军,创造了人民军队史上内线歼敌的经典战例。

撰文 / 杜东冬敌军重兵压境1931年6月21日,蒋介石在江西南昌召开军事会议,具体部署对中央苏区的第三次“围剿”。

蒋介石认为,前两次“围剿”失败,主要原因是参加“围剿”的部队都不是他的嫡系部队。

这一次,他下决心增调5个嫡系师,共10万人到江西,个旅,共计30万人。

蒋介石亲自担任“围剿”军总司令,何应钦为前线总司令,并聘请了英、日、德等国的军事顾问随军参与策划。

这次“围剿”,蒋介石决定采取“厚集兵力、分路围攻、长驱直入、分进合击”的方针,企图首先消灭红军主力,摧毁苏区,然后再深入进行“清剿”。

对这次“围剿”,蒋红一方面军总部的无线电台监听到的国民党军活动信号越来越频繁。

这一次,红军面临的处境无疑是最为复杂和困难的。

面对备精良的国民党军,红军主力部队却不过3万人,不仅众寡悬殊,备上也处于劣势。

此外,胜利结束的第二次反“续苦战,紧接着转入紧张的群众工对的胜利:中央红军第三次反“围剿”3万30万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纪念馆的纪念雕塑诱敌深入攻其不备6月30日,红一方面军临时总前委(前敌委员会的简称)判明敌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三次反“围剿”示意图瑞金良口东固遇,对红军是不利的。

毛泽东、朱德和临时总前委决定“避敌主力,打其虚弱”,采取“磨盘战术”,向南实行千里大迂回,绕过国民党军进攻的锋芒,从中央苏区南部插入国民党军背后。

朱德后来解释说:“我们的方法,就是先躲开他,疲劳他,等他疲劳不堪了,再开始打。

”7月22日,红军主力到达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西北部的高兴圩地区。

按原定作战计划,红军将由兴国突破富田一点,然后由西而东横扫过去,把敌军的主力甩在赣南,等他们转回来,红军再攻其不备。

遗憾的是,敌人通过空中侦察,发现红军主力集中在兴国地区,判断红军有西渡赣江的可能。

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没有第三方面军

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没有第三方面军

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没有第三方面军比较普遍的一种说法是中央曾经计划将红军一、二、三、四军团依次扩编为方面军,后来,因为彭德怀同志主动提议第三军团和一军团合编为红一方面军,放弃了单独扩编为红三方面军的计划,遂造成了缺编。

然而,据军史资料记载,红三方面军缺编另有其他一些原因。

中国工农红军由军发展到方面军,经历了非常曲折的过程。

当时的中央认为只有朱德、毛泽东及彭德怀的部队可以称为红军,其余如贺龙等都不能叫做红军,只能算作游击队。

因此,各地红军的编制及番号也就各行其是。

1930年1月,中央军事部召开会议,决定统一全国红军的番号和编制,将几部较大的红军编为一至八军。

这是红军史上的第一次统一规划。

4月15日,中央军委决定将全国红军按地域组成军团,一路为“湘鄂赣交界处的三、四、五等军”;二路为“湘鄂边界的二、六、十等军”;还有一个是“闽粤桂七、十一、十二、等军”,这是红军首次由军组成军团的计划。

5月间,全国红军代表会议对这个计划作了一次调整,决定组成4个军团,即三、四、军为第一军团,二、六军为第二军团,五、八军为第三军团,十一、十二军为第四军团。

6、7月间,红一、二、三军团分别成立,只有第四军团没有成立。

在这期间,中央及中央军委并没有发出成立方面军的指示。

1930年8月23日,红军一、三军团在湖南浏阳会师,随即组成了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在得知这一消息前后,仍没有发出组成方面军的指示。

8月29日,中共中央给长江局并转湖南省委、湘鄂赣前委及后委的信,即关于占领长沙的战略与政策的指示,其中提到:“在现时一、二、三军团上应成立总司令部组织,中央决定以朱德同志为总司令以统一指挥”,并没有指示其组成红一方面军。

当时,党中央机关报《红旗日报》在报道红军第二次攻打长沙时,也从未使用过红一方面军的番号,而是用三、四、五、八军的番号。

毛泽东同志在1930年9月17日给中央的报告中说:红一、三军团会师后,为指挥一、三两个军团起见,已由一、三两军团前委联席会议决定组织总前委,公开组织第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总政治部,朱德为总司令,毛泽东为总政治委员,杨岳彬为总政治部主任。

中国工农红军

中国工农红军

中国工农红军.txt逆风的方向,更适合飞翔。

我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你发怒一分钟,便失去60分钟的幸福。

忙碌是一种幸福,让我们没时间体会痛苦;奔波是一种快乐,让我们真实地感受生活;疲惫是一种享受,让我们无暇空虚。

生活就像"呼吸""呼"是为出一口气,"吸"是为争一口气。

中国工农红军百科名片中国工农红军中国工农红军是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

简称“红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

1928年5月25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决定,全国各地工农革命军正式定名为红军。

1930年后,又逐渐改称中国工农红军。

在国共内战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不断发展壮大,先后组成了第一方面军(曾经称中央红军)、第四方面军、第二方面军和西北红军等红军部队,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和湘鄂西、鄂豫皖、琼崖、闽浙赣、湘鄂赣、湘赣、左右江、川陕、陕甘、湘鄂川黔等革命根据地,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军多次“围剿”和“清剿”。

目录中国工农红军简介历史沿革南昌起义与井冈山会师中共中央颁布第一次反“围剿”(1930)第二次反“围剿”(1931)第三次反“围剿”(1931)第四次反“围剿”(1932)第五次反“围剿”(1933)长征改编编制变迁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关于没有红军第三方面军的问题中国工农红军的序列概述1933年6月以后(第五次反围剿前)的序列表1934年10月以后,即长征开始时的序列表1935年7月的序列表1935年11月——1936年10月1936年12月——1937年7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关于红军改编成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命令南方游击队改编为新编第四军中国工农红军简介历史沿革南昌起义与井冈山会师中共中央颁布第一次反“围剿”(1930)第二次反“围剿”(1931)第三次反“围剿”(1931)第四次反“围剿”(1932)第五次反“围剿”(1933)长征改编编制变迁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关于没有红军第三方面军的问题中国工农红军的序列概述1933年6月以后(第五次反围剿前)的序列表1934年10月以后,即长征开始时的序列表1935年7月的序列表1935年11月——1936年10月1936年12月——1937年7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关于红军改编成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命令南方游击队改编为新编第四军展开编辑本段中国工农红军简介全国红军发展到最多时达到约30万人。

历史趣谈红军有第一二四方面军 为何唯独没有第三方面军

历史趣谈红军有第一二四方面军 为何唯独没有第三方面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红军有第一二四方面军为何唯独没有第三方面军
导语:大家知道,在改编成抗战时的八路军之前,中国工农红军一共有三大主力军,分别是第一、二、四方面军。

那么,为何没有第三方面军呢?是故意空
大家知道,在改编成抗战时的八路军之前,中国工农红军一共有三大主力军,分别是第一、二、四方面军。

那么,为何没有第三方面军呢?是故意空过去的吗?并不是。

事实上,在红军初创时,除了中央苏区的中央红军(即后来的第一方面军)外,还有散落在各地的游击队。

由于通讯的不发达,造成了信息的闭塞,因此就难以形成统一的编制。

直到后来,随着对各地游击队的全面了解后,中央决定统一编制,组建成四个兵团,分别是第一、二、三、四兵团。

然后,再在这四个兵团的基础上,扩大规模,组建成四个方面军。

注意,此时是有第三兵团的,按照计划,第三兵团应该扩建展成为第三方面军。

可是后来为什么没有扩建成呢?
因为在打算成立方面军的时候,正赶上红军攻打长沙。

为了统一指挥,利于作战,第三兵团的总指挥——后来的彭德怀元帅,就发扬风格,主动要求把第三兵团编入了由第一兵团扩建成的第一方面军中。

原来的第一军团总指挥朱德和政委毛主席,继续担任第一方面军的总司令和总政委,而原来的第三军团总指挥彭德怀则,担任了第一方面军的副总司令。

就这样,第三方面军便空缺了。

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彭总不顾个人私利,一切从大局出发的品格。

后来,第二、第四方面也相继成立。

其中,第二方面军由贺龙担任总指挥,周逸群担任政委(后由任弼时担任);第四方面军则由徐向前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上为什么没有红三方面军

历史上为什么没有红三方面军

历史上为什么没有红三方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曾经编成一、二、四方面军,而没有编成三方面军,原因何在?目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中央曾计划将红军一、二、三、四军团依次扩编为方面军,后来,因为彭德怀同志主动提议三军团和一军团合编为红一方面军,放弃了单独扩编为红三方面军的计划,遂造成了缺编。

据历史资料记载,红三方面军缺编另有其他一些原因。

中国工农红军由军发展到方面军,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在1930年1月以前,中央没有统一编制红军的计划。

那时,中央认为:“目前中国,只有朱毛及彭德怀的部队可以称为红军,其余如贺龙等都不能叫做红军”,只能算作游击队(《中共六届二中全会政治问题报告记录》1929年6月25日)。

因此,各地红军的编制及番号也就各行其是。

起因1930年1月,中央军事部召开会议,决定统一全国红军的番号和编制,将几部较大妁红军编为一至八军。

这是红军史上的第一次统一规划。

4月15日,中央军委决定将全国红军按地域组成军团,一为“湘鄂赣交界处的三、四、五等军”;一为“湘鄂边界的二、六、十等军”;还有一个是“闽粤桂十一、十二、七等军”(《中央军委军事工作计划大纲》1930年4月15日)。

这是红军首次由军组成军团的计划。

5月间,全国红军代表会议对这个计划作了一次调整,决定组成4个军团,即四、三军为第一军团,二、六军为第二军团,五、八军为第三军团,十一、十二军为第四军团。

6、7月间,红一、二、三军团分别成立,只有第四军团没有成立。

从目前所见的史料看,在这期间,中央及中央军委并没有发出成立方面军的指示。

红一方面军的形成1930年8月23日,红军一、三军团在浏阳永和市会师,随即组成了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在得知这一消息前后,仍没有发出组成方面军的指示。

8月29日,中共中央给长江局并转湖南省委、湘鄂赣前委及后委的信,即关于占领长沙的战略与政策的指示,其中提到:“据报载三、四,五、八军已取得联络……对于你们有下列紧急指示,……关于红军问题……在现时一、二、三军团上应成立总司令部组织,中央决定以朱德同志为总司令以统一指挥”,没有指示其组成红一方面军。

红军三大方面军

红军三大方面军

红军三大方面军红军第一方面军红军第一方面军成立于一九三0年八月,是毛泽东、朱德直接领导和指挥的一支红军主力。

后来曾改称为中央红军。

一九三0年五月,党中央在上海召开的全国红军代表会议决定,各地红军分别集中组成军团。

据此将红四军、红六军、红十二军合编为红一军团,朱德任总指挥,毛泽东任前委书记兼政治委员,辖三个军:第四军,第六军(不久改为第三军),第十二军,随后,赣西南的地方红军第二十军和第二十二军,也归属红一军团建制。

同时,红五军团根据全国红军代表会议精神,辖两个军:第五军和第八军。

随后,湘鄂赣边地方武装编成第十六军,也归属红三军团建制。

八月二十三日,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在湖南浏阳永和会师,组成第一方面军,朱德任总司令,毛泽东任总前委书记兼总政治委员,朱支卿任参谋长,杨岳彬任政治部主任辖第一、第三两个军团,共三万余人。

一九三一年十一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以下简称中革军委)成立后,撤销了红一方面军番号及其领导机关,所属各部队直接归中革军委指挥。

此后,红一方面军改称中央红军。

一九三二年二月,王明“左”倾错误领导,强令中央红军攻打赣州,不仅久攻不克,反遭重大伤亡。

三月,中革军委重编第一、三、五军团。

一军团,林彪任总指挥,聂荣臻任政治委员;三军团,彭德怀任总指挥,滕代远任政治委员;五军团,季振同任总指挥,肖劲光任政治委员。

六月,党中央决定恢复红一方面军的番号及其指挥机构,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朱德兼红一方面军司令,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兼一方面军政治部主任,辖第一、第三、第五军团。

八月八日,重新恢复毛泽东为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

十月,正当国民党对中央苏区进行第四次“围剿”的紧急时刻,王明左倾错误领导,撤销了毛泽东红一方面军总政委的职务苏区中央局书记周恩来兼红一方面军总政委。

由于朱德、周恩来灵活运用前三次反“围剿””的成功经验,于一九三三年三月继续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五月,成立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部,朱德任工农红军总司令兼红一方面军司令员,周恩来任工农红军总政治委员兼红一方面军政治委员。

红军为什么没有第三方面军

红军为什么没有第三方面军

红军为什么没有第三方面军?1930年春夏,中国工农红军开始实行由以游击战为主向以运动战为主的战略转变。

4月15日,中央军委发布《军事工作计划大纲》,提出对全国红军实行“集中组织,统一指挥”。

5月,中共中央在上海召开全国红军代表会议,再次强调组建军团以上的统一指挥机构,决定按“三三制”原则整编红军。

红军为什么没有第三方面军?中共中央最初的计划,是以4个军团为基础发展组建4个方面军。

根据全国红军代表会议的精神,中央军委长江办事处于6月决定,将长江军区所辖的主力红军集中整编为4个军团:以赣南闽西地区的红3、红4、红10军组成第1军团;以湘鄂赣地区的红5、红8军组成第2军团;以湘鄂西地区的红2、红6军组成第3军团;以鄂豫皖地区的红1、红9军组成第4军团。

6月20日,中共中央批准了这一计划。

但在创建过程中,实际组成的军团序列和编制与计划略有不同。

1930年6月中旬,红4军与1930年5月成立于赣南闽西地区的红6军(后改为红3军)和红12军在福建汀州组成红军第1军团(开始称第1路军),朱德任总指挥、毛泽东任政治委员;6月10日前后,红5军与由其第5纵队扩编而成的红8军在大冶组成第3军团,彭德怀任总指挥、滕代远任政治委员。

7月中旬,红2军(由湘鄂边红4军改称)与1930年2月在鄂西地区成立的红6军在江陵组成第2军团,贺龙任总指挥、周逸群任前委书记。

1931年1月,红1军与活动于蕲(春)、黄(梅)、广(济)地区的红15军合编组成红军第4军,未称军团。

1930年8月23日,红1军团和红3军团在浏阳永和市会师后,两军委前委召开联席会议决定,共同组成红军第一方面军。

1931年11月7日,红4军和刚刚成立于皖西六安麻埠的红25军合编组成红军第四方面军。

之后,在长征途中红2军团和红6军团于1936年7月5日奉命组成红二方面军,随红四方面军行动的红32军(由原中央红军第9军团改编)编入红二方面军序列。

这样,红军三大主力在编制上正式形成。

回顾红军长征路

回顾红军长征路

回顾红军长征路作者:徐焰来源:《时代报告》2014年第11期“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了长征。

1936年10月,最后一支红军抵达陕北,结束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历程。

红军铁流两万里,从东南地区转移到西北,进入接近华北抗日前线的陕甘宁。

中国革命力量重新在西北建立了新的战略基地,为随后迎接全国抗战高潮并发展革命力量创造了最基本的条件。

红军“三方四路”长征时间、里程各不同通常说长征的开始时间是1934年10月,这是以中央红军离开赣南根据地为标志。

这支红军历时一年,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

有人认为整个长征结束时间是在1936年10月,是因为三个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长征路线不相同。

过去出版的一些工具书中把“长征”一词解释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简称”,或认为其特指“中国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其实这是不准确的。

“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一说法,是指中共中央所在的红一方面军(亦称中央红军)的行军里程。

中央红军从江西的瑞金、福建的长汀等地出发后,经过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解放后该省建制取消,其东部并入四川)、甘肃、宁夏,最后到达陕西的吴起镇。

从里程看,这是走得最远的一路红军。

红四方面军的长征,是从四川北部突破嘉陵江西进算起,经过四川、西康、甘肃、宁夏,最后在陇东的会宁县与红一方面军会师,结束了长征。

红二方面军的前身红二、六军团自湖南桑植出发,经过贵州、云南、四川,到达西康的甘孜,同红三十二军(原一方面军的九军团)合编为二方面军,最后经青海到达甘肃接近宁夏的静宁县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而结束长征。

红二十五军的长征,从湖北出发,经过河南、陕西、甘肃、宁夏,到达陕西同陕北红军会师。

各路红军出发时间、到达陕甘时间也不一致。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离开江西南部开始长征,历时一年,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结束长征。

此后一方面军又东征山西,接着西征宁夏,接迎二、四方面军。

红军三大方面军

红军三大方面军

红军三大方面军红军第一方面军红军第一方面军成立于一九三0年八月,是毛泽东、朱德直接领导和指挥的一支红军主力。

后来曾改称为中央红军。

一九三0年五月,党中央在上海召开的全国红军代表会议决定,各地红军分别集中组成军团。

据此将红四军、红六军、红十二军合编为红一军团,朱德任总指挥,毛泽东任前委书记兼政治委员,辖三个军:第四军,第六军(不久改为第三军),第十二军,随后,赣西南的地方红军第二十军和第二十二军,也归属红一军团建制。

同时,红五军团根据全国红军代表会议精神,辖两个军:第五军和第八军。

随后,湘鄂赣边地方武装编成第十六军,也归属红三军团建制。

八月二十三日,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在湖南浏阳永和会师,组成第一方面军,朱德任总司令,毛泽东任总前委书记兼总政治委员,朱支卿任参谋长,杨岳彬任政治部主任辖第一、第三两个军团,共三万余人。

一九三一年十一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以下简称中革军委)成立后,撤销了红一方面军番号及其领导机关,所属各部队直接归中革军委指挥。

此后,红一方面军改称中央红军。

一九三二年二月,王明“左”倾错误领导,强令中央红军攻打赣州,不仅久攻不克,反遭重大伤亡。

三月,中革军委重编第一、三、五军团。

一军团,林彪任总指挥,聂荣臻任政治委员;三军团,彭德怀任总指挥,滕代远任政治委员;五军团,季振同任总指挥,肖劲光任政治委员。

六月,党中央决定恢复红一方面军的番号及其指挥机构,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朱德兼红一方面军司令,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兼一方面军政治部主任,辖第一、第三、第五军团。

八月八日,重新恢复毛泽东为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

十月,正当国民党对中央苏区进行第四次“围剿”的紧急时刻,王明左倾错误领导,撤销了毛泽东红一方面军总政委的职务苏区中央局书记周恩来兼红一方面军总政委。

由于朱德、周恩来灵活运用前三次反“围剿””的成功经验,于一九三三年三月继续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五月,成立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部,朱德任工农红军总司令兼红一方面军司令员,周恩来任工农红军总政治委员兼红一方面军政治委员。

红二方面军(十)红三军

红二方面军(十)红三军

红二方面军(十)红三军蒋、冯、阎军阀混战结束后,蒋介石立即调集十多个师的兵力对红军进行“围剿”,并组建和加强了湖北、福建、江西等省的“剿匪”总指挥部。

在“围剿”方法上,也由过去的几省军阀联合“会剿”转为由蒋介石统一组织和指挥的“会剿”,在湖北,分别任命了鄂西、鄂北、鄂南、鄂东“剿匪”司令。

以何键为首的湘军,在结束了对桂军的作战之后,也调集主力向红军进攻。

十二月初,国民党军第十九师李觉部纠集湘西土著武装、湖南警备第一军陈渠珍部等共两个多师的兵力进攻红二军团。

一路陷石门,一路(主力)从临澧向澧州逐步推进,八日晚进抵澧水南岸之停弦渡、万河、宝塔湾一线,其一部并渡过澧水占领了合口。

与此同时,敌第十六师彭位仁部则从沅江向南县、华容进犯,新十一师残部自新洲配合第十九师进行的反扑。

此外,在红军南下津澧之时,国民党军李宗鉴部乘机重占了公安,威胁红二军团侧后。

由于澧州战斗旷日持久不能结束,而且敌援兵已相继赶到,红军不得不自津、澧撤退。

十二月九日,至松滋杨林市、街河市一线休整。

红二军于十二日重占公安,并以第十二团少数兵力掩护伤病员及物资返回洪湖根据地。

本来就极少成功可能的南征至此结束。

在红二军团第二次进攻津、澧期间,国民党军已陆续在洪湖根据地周围集结,监利、潜江、华容县城相继失守,湘鄂西特委要邓中夏立即率红二军团返回洪湖准备迎击敌人的“围剿”。

但邓中夏片面强调洪湖地区河流、湖泊太多,不利部队行动,主张红军主力离开洪湖地区,另找地方“创建第二中央苏区”,拒绝接受特委意见。

贺龙、段德昌等前委大多数同志,积极支持特委意见,认为洪湖是老根据地,有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只要坚决依靠广大群众完全能够打破敌人的围攻,坚决反对红军主力远离洪湖地区的主张。

但邓中夏否决了前委大多数同志的正确意见,并将坚持正确主张的红六军军长段德昌调离主力部队,改任湘鄂西联县政府赤卫总队长,以汤慕禹接任红六军军长。

于是,段德昌带领一部分伤病员返回了洪湖根据地。

红军各方面军历史沿革和编制

红军各方面军历史沿革和编制

红军各方面军历史沿革和编制一、红一方面军【简介】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之一,其前身主要是参加南昌起义、平江起义的国民革命军和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农民军。

1930年6月间,根据中央指示,红1军团在闽西汀州成立,红3军团在鄂东南成立。

两军团成立后即分别以南昌和长沙为目标实施战略进攻,并于8月23日在浏阳胜利会师,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1方面军。

总前委书记毛泽东,总司令朱德,总政委毛泽东,总政治部主任杨岳彬,参谋长朱云卿,全军共计3万多人。

1931年11月,方面军总部撤销,其所属各部归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指挥,统称中央红军。

1932年6月,中央红军复称红一方面军,同年底进行整编,方面军辖红1、红3、红5军团,共有兵力7万。

1933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总部成立,并兼红1方面军总部。

1934年1月,红军总部合并于中革军委,红二方面军再称中央红军。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在甘孜和红4方面军会师后,红1方面军第1军团和第3军团组成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先行北上,于10月到达陕北与红15军团会师,恢复红一方面军称号,红15军团编入红一方面军建制,全军共一万余人。

抗日战争开始后,红一方面军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

红一方面军组成后,征战不断,战绩辉煌。

1930年冬至1933年春,取得了第1、2、3、4次反“围剿”的胜利,扩大了中央根据地,先后增编了第5、第7、第8、第9等军团,部队发展到10万之多。

尽管由于王明“左”倾路线的领导,导致第5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退出苏区开始长征,且湘江一战遭受惨重损失,部队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为3万人;但遵义会议之后,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导下,实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雪山、过草地,历尽艰难险阻,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实现了伟大的战略转移。

此后,红一方面军又先后进行了直罗镇战役、东征山西、西征甘宁边,巩固和扩大了陕甘宁苏区,使陕北成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

中国工农红军三个方面军

中国工农红军三个方面军

中国工农红军三个方面军红一方面军序列红一方面军组建(1930年8—10月)总前委书记:毛泽东37岁总司令:朱德44岁副总司令:彭德怀32岁总政委:毛泽东37岁副总政委:滕代远26岁参谋长:朱云卿27岁政治部主任:杨岳彬22岁第1军团(辖第3、4、12军)总指挥:朱德44岁(兼)政委:毛泽东37岁(兼)第3军军长:黄公略32岁政委:陈毅29岁(后蔡会文22岁)参谋长:周子昆29岁第4军军长:林彪24岁政委:罗荣桓31岁参谋长:陈奇涵33岁政治部主任:彭祐第12军军长:罗炳辉27岁政委:谭震林28岁参谋长:林楚政治部主任:谭政24岁第3军团(辖第5、8军)总指挥:彭德怀32岁政委:滕代远26岁参谋长:邓萍22岁政治部主任:袁国平24岁第5军军长:邓萍22岁(兼)政委:张纯清20岁政治部主任:吴溉之32岁第8军军长:何长工30岁政委:袁国平24岁(兼)参谋长:卢匿才政治部主任:袁国平24岁(兼)红一方面军整编(1933年9—12月,辖红1、3、5、7、9军团)总司令:朱德48岁政委:周恩来35岁参谋长:叶剑英36岁副参谋长:张云逸41岁政治部主任:杨尚昆26岁红一军团(辖第1、2、3师,1933年10月第3师归红九军团建制)军团长:林彪27岁政委:聂荣臻34岁参谋长:杨林(毕士悌35岁)政治部主任:罗荣桓31岁(后)李卓然34岁政治保卫分局局长:罗瑞卿27岁第1师(原红1军团改编,辖第1、2、3团)师长:李聚奎29岁政委:黄甦25岁参谋长:毕占云30岁政治部主任:谭政26岁第2师(原红1军团改编,辖第4、5、6团)师长:吴皋群23岁(后)陈光28岁政委:胡阿林32岁(后)刘亚楼22岁参谋长:曹里怀24岁政治部主任:史犹生红三军团(辖第4、5、6师)军团长:彭德怀35岁政委:滕代远29岁参谋长:邓萍25岁政治部主任:袁国平27岁政治保卫分局局长:张纯清23岁第4师(原红3军团改编,辖第10、11、12团)师长:张锡龙34岁(后)曹德清24岁政委:彭雪枫26岁(后)黄克诚31岁参谋长:张翼政治部主任:李井泉24岁第5师(原第7、21军合编,辖第13、14、15团)师长:彭绍辉27岁李天佑19岁(代)政委:乐少华29岁(后)陈阿金35岁政治部主任:黄克诚31岁(后)唐天际29岁第6师(1933年6月由兴国地方武装组建,辖第16、17、18团)师长:洪超24岁政委:徐策31岁参谋长:杜中美34岁政治部主任:欧阳钦33岁红五军团(辖第13、15、34师) 军团长:董振堂38岁政委:朱瑞28岁参谋长:陈伯钧23岁政治部主任:刘伯坚38岁第13师(原第13、15军缩编,辖第37、38、39团)师长:程子华28岁政委:宋任穷24岁第15师(原少共国际师改称,辖第43、44、45团)师长:陈光28岁(后)吴皋群23岁政委:肖华17岁政治部主任:冯文彬22岁第34师(1933年5月福建军区第19军改编,10月改归红7军团,12月复归红5军团,辖第100、101、102团)师长:周子昆32岁(兼)(后)彭绍辉27岁政委:程翠林26岁参谋长:袁良惠26岁政治部主任:刘英28岁红七军团(1933年10月组建,辖第19、20、34师;12月整编,第34师复归红五军团,第19、20师缩编为第19师。

关于红军长征的资料简介

关于红军长征的资料简介

关于红军长征的资料简介关于红军长征的资料简介一,关于红军名称来历: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部队名称是“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秋收起义的工人,农民,自卫军上井冈山时名称是“工农革命军”。

其他地方起义部队名称,有农民革命军,土地革命军,农民革命团等等。

1927年11月临时中央政治局规定,党所建立的军队名称是工农革命军。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正式组成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

此时共产国际建议使用工农红军的名称。

1928年5月25日党中央发出第51号通报,规定党领导的武装部队一律改称中国工农红军。

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协议。

红军主力部队于1937年8月改编为“八路军”。

南方8省边界13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于1937年10月改编为“新四军”。

1946年秋“八路军”“新四军”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二,关于红军的发展:1927年“八.,一”起义后,党在各地发动农民工人开展武装斗争,主要有:1秋收起义;1927年9月9日,毛泽东任前敌委员会书记,领导革命军人,农军,工人起义,10月下旬到达井冈山建立根据地。

2海陆丰农民起义;1927年10月,彭湃领导农民自卫军起义。

3广州起义;1927年12月1日,张太雷,叶剑英,聂荣臻,叶挺等领导革命军人,广州工人起义。

4湘南起义;1928年1月,朱德,陈毅领导的南昌起义余部在湘南发动农民起义,3月转到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

5弋横起义;1927年11月,方志敏领导江西农民起义,建立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

6黄麻起义;1927年11月,潘忠汝,吴光浩,徐海东等人领导的红安,麻城两县农民起义,建立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7渭华起义;1928年春,刘志丹,谢子长领导渭南,华县的学生,农民,革命军人起义。

8平江起义;1928年7月22日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领导的革命士兵和农民起义,主力部队转到井冈山。

9百色起义;1929年12月11日,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领导广西右江的革命士兵,农民起义,开辟了右江革命根据地。

红军历史简介

红军历史简介

1.方面军简介一方面军的创始人是毛泽东和朱德.又称中央红军和朱毛红军.二方面军是红军长征后组建的是由二六两个原由中央军委直接指挥的军团合并的.二军团是有自己的根据地的创始人是贺龙周逸群,六军团的军团长是肖克王震,方面军成立由贺龙任弼时负责.吴光浩则是黄麻暴动的副总指挥,鄂豫皖苏区的创始人之一,在当地有著极高的威望。

后在前往河南组织暴动时遭民团突袭牺牲...段德昌,彭德怀的入党介绍人,洪湖苏区的创始人,红二方面军的代表人物之一,有“火龙将军”之称。

后被夏曦杀害.红四方面军的前身是黄麻起义、商南起义、六霍起义建立起来的鄂豫皖红军。

最早部分是黄麻起义余部组成的第七军,后改称11军31师;商南起义部队为32师;六霍起义部队为33师。

创始人吴光浩军长牺牲后,徐向前接任军长。

后11军改称红1军,许继慎任军长。

后来,1军与蔡申熙的15军(原3军团8军余部发展起来的)合并,改称红4军,旷继勋、徐向前先后任军长;同时,鄂豫皖又建立了一支新部队25军;不久,4军、25军合编为红四方面军,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委。

由于张国焘决策失误,队伍在鄂豫皖呆不住了,转移到了四川,在那里建立了川陕根据地,鼎盛时期有5个军,近10万人。

1935年底,在雪山草地与毛泽东分道扬镳张国涛、徐向前等,率领8万红军主力部队南下,为进入川西平原建立根据地,与川军重兵集团在名山县百丈地区进行了一次规模空前的战役决战,遭受惨重失败。

这是红军长征时期仅次与湘江战役的大血战。

军政要人曾中生、旷继勋、余笃三、许继慎、蔡申熙、周维炯、王培吾、李荣桂、姜镜堂、熊受暄、庞永俊、徐百川、曹学楷、舒传贤、陈奇、戴克敏、徐朋人等等均被错误路线杀害2.红军由来2.1.红一方面军由来1929年1月14日,为打破湘赣两省敌人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和解决部队给养问题,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红四军主力进军赣南,建立赣南革命根据地。

在同年3、5、10三个月,红四军三进闽西,建立了闽西革命根据地。

最新-2018高考历史探讨——中国工农红军一、二、三、四方面军的由来素材 精品

最新-2018高考历史探讨——中国工农红军一、二、三、四方面军的由来素材 精品

2018高考历史探讨——中国工农红军一、二、三、四方面军的由来从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里,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开始建立自己的革命武装。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的由来:“八一”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地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参加起义的部队有贺龙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叶挺率领的第十一军的第二十四师,朱德率领的第三军军官教导团等,共2万余人。

起义队伍退出南昌向广东进军途中,在潮汕地区遭到优势敌人的围攻,主力损失严重。

剩下的队伍,一部分由董朗率领转移到海陆丰地区,与澎湃领导的农民武装结合,继续坚持斗争;另一部分由朱德、陈毅率领转战到湘南,第二年参加了湘南起义。

“八七”会议以后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赶赴湖南,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他把参加起义的部队和工农武装,统一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约5000人,卢德铬任总指挥。

三湾改编后,将一个师改编为一个团;在部队建立共产党的各级组织,把共产党支部建立在连上,班、排有小组,连以上设党代表。

营、团以上建立党委,整个部队由前敌委员会统一领导;在部队中实行民主制度,连以上建立士兵委员会,废除旧军队带兵的方法和坏习气。

三湾改编开始确立了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从政治上、组织上奠定了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

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后,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一部分力量和湘南暴动的农民军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

5月4日,成立工农革命军第四军(6月改为红四军)。

这支我军历史上最早的红军为何称“红四军”,而不称“红一军”?1926年5月,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由叶挺独立团作为先锋向湖南挺进,揭开了北伐战争的序幕。

1927年1月,叶挺独立团所在的十二师扩编为军,称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改编为一个师。

“四·一二”政变后,四军“东征讨蒋”,进军到九江、南昌一带。

8月1日,四军由我党掌握的部队参加了南昌起义,随后南下入粤。

如何正确理解《长征》诗中的“三军”

如何正确理解《长征》诗中的“三军”

如何正确理解《长征》诗中的“三军”作者:周恒来源:《语文周报·教研版》2016年第49期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若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是一首毛泽东书写长征豪情的名诗,它曾在以前的初中语文课本上作为讲读课出现,现在新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中仍保留有;在新版的初中历史课本八年级上册第十三课《红军不怕远征难》中将《长征》诗的第一句作为课题,同时又把全诗作为该课引文的重要内容介绍,足见这首诗的重要性。

长征的意义无需赘言,这里说一说《长征》这首诗。

长期以来,《长征》这首名诗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各种不同的场合展现。

不管是主观还是客观,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不管是历史还是现实,不管是政治意义还是历史意义,也不管文学价值还是思想价值,不论从哪一个方面讲,《长征》这首诗都曾经是并将长久是一篇不朽的佳作。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这首诗又曾多次作为材料题在高考、中考等大中型考试中出现过,相信在纪念长征胜利八十周年的今年更会是一个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的热点。

但笔者在近年的历史教学中,在参阅一些历史辅导资料中,却发现了一些教师、学生疑惑的问题。

在这些疑惑中,最令人担忧的是对诗中的最后一句“三军过后尽开颜”中“三军”和“尽开颜”的理解。

在一些历史辅导资料中,对三军的解释大多为“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

顺着这个解释,那么“尽开颜”也就顺理成章地解释为“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这看似是一个很合情合理的解释,但实际上是一个不合时宜的误会,更是一个不可原谅的知识性错误,并且是由第一个错误引发了第二个错误。

红军长征中是有三支主力军队:红一方面军,活动于湘赣边,称中央红军,以毛泽东、朱德为领导;红二方面军是活动在湘鄂西的贺龙、关向应部与湘赣边的任弼时、肖克部合并成的;红四方面军是开始在鄂豫皖,以后又西征到川鄂陕地区的张国焘、陈昌浩、徐向前部红军。

原创新课堂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组教案

原创新课堂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组教案

25七律·长征知识与技能: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诗句,分析诗句,给诗分层,归纳各层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教学用具:中国地图;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

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课时目标1.熟读诗文,达到背诵2.按律诗的节奏朗诵3.理解诗文中重点词语、句子的意思二、新课导入1.导语: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们都看过哪些红军长征的故事?(《过草地》《南征北战》)通过阅读这些故事,我们感受到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无惧艰险的英雄气概,这一切都深深地感染着我们。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七律·长征》,它更是高度概括了红军经历的艰难险阻,诗的作者就是毛泽东。

2.出示长征的资料。

长征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

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1934年10月,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从福建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开始长征,北上抗日。

其他红军部队也被迫离开原来的根据地,先后开始长征。

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路线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逐步走向胜利。

党中央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教师出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

在整个长征途中,红一方面军在毛主席指挥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军为什么没有第三方面军
2013年06月20日 09:08:09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在中国工农红军历史上,最早创建的红四军是朱德、毛泽东于1928年5月在井冈山胜利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

这在中国工农红军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5月25日,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简称红四军。

这是红军历史上第一支“红四军”,也是第一支打出“红军”旗帜的部队。

军长朱德,党代表毛泽东,参谋长王尔琢。

1930年6月19日,根据中共中央决定,红四军与红三军、红十二军在福建汀州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路军,旋改称红一军团。

1930年8月23日,红一军团与彭德怀领导的红三军团在湖南浏阳合编组成红一方面军。

第二支成立的红四军,是由贺龙等人在湘鄂西于1928年6月成立的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军长贺龙,参谋长黄鳌。

1929年春,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贺龙仍任军长。

1930年7月4日,红四军与周逸群、段德昌领导的红六军合编组成红二军团,红四军改称红二军,仍由贺龙兼任军长。

1936年7月,红二军团与红六军团、红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

中国工农红军历史上的第三支红四军,是1931年在鄂豫皖边区建立的。

1931年1月,由许继慎为军长的红一军与蔡申熙等领导的红十五军合编,改称红四军。

军长旷继勋(后由徐向前接任),政委余笃三(后由曾中生、陈昌浩先后接任)。

红四军在徐向前等领导下,
对发展和巩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931年11月7日,红四军与红二十五军合编成红四方面军。

上述情况表明,在中国工农红军历史上,曾有过3支红四军。

这3支红四军,在红军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后来发展成的红军三大方面军,实际上就是分别在这3支红四军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张小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