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科技产业价值链区域分工研究

合集下载

全球价值链重构下中国制造业分工地位测度及国际比较

全球价值链重构下中国制造业分工地位测度及国际比较

全球价值链重构下中国制造业分工地位测度及国际比较目录一、内容概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文献综述 (3)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5)1.4 论文结构安排 (6)二、全球价值链重构的理论基础 (7)2.1 全球价值链理论框架 (9)2.2 全球价值链重构的概念界定 (10)2.3 全球价值链重构的驱动因素 (11)三、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测度 (13)3.1 中国制造业出口贸易现状分析 (14)3.2 中国制造业分工地位的测度方法 (16)3.3 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变化 (17)3.4 中国制造业分工地位的国内区域差异 (19)四、中国制造业在国际比较中的地位分析 (20)4.1 中国制造业与发达国家的比较 (21)4.2 中国制造业与发展中国家的比较 (23)4.3 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竞争优势与劣势 (24)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26)5.1 研究结论 (27)5.2 政策建议 (28)5.3 研究展望 (29)一、内容概述本文档旨在探讨全球价值链重构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分工地位的变化及其国际比较。

文章首先介绍了全球价值链重构的背景,包括经济全球化、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对全球制造业分工的影响。

重点分析了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变化,包括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国际合作的深化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通过定量分析和定性比较,对中国制造业分工地位进行测度,并与其他主要经济体进行比较分析。

文章最后总结了全球价值链重构下中国制造业分工地位的特点,提出了提升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策略建议。

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客观的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重构背景下的分工地位分析视角。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在全球经济深刻变革的背景下,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 GVC)作为连接各国经济的重要纽带,其重构不仅影响着全球贸易和投资格局,也对各国制造业的分工地位产生深远影响。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北京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北京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北京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3.09.05•【字号】京政办发〔2023〕20号•【施行日期】2023.09.0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综合规定正文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北京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京政办发〔2023〕20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北京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23年9月5日北京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抢抓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机遇,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推动北京教育、科技、人才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更好服务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根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更好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坚持高位统筹、系统谋划、前瞻布局,以前沿技术能力供给引领新场景、创造新需求,工程化推进“技术-产品-标准-场景”联动迭代,系统构建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产业规模化的全链条未来产业生态,锚定六大领域,实施八大行动,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将北京打造成为世界领先的未来产业策源高地。

(二)基本原则坚持创新驱动、前瞻布局。

着眼全球科技前沿,依托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顶级科学家团队、领军企业“X实验室”等创新力量,加快颠覆性技术突破,提升“从0到1”原始创新能力,下好未来产业战略布局先手棋。

坚持市场主导、政策引导。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引领作用,尊重产业和市场规律,加强产业规划、完善产业政策、提升产业服务,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入推进先行先试,实现产学研用多主体联动。

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动力机制研究

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动力机制研究

国际贸易Һ㊀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动力机制研究赵丽君(江苏师范大学商学院ꎬ江苏徐州221000)摘㊀要:嵌入全球价值链是发展中国家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关键环节ꎬ从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的视角分析价值链分工的发生基础和驱动因素ꎬ揭示国际分工从产品层面深入工序层面的主要原因ꎬ为提出通过推动世界贸易自由化发展㊁制度质量的提升以及本国跨国公司的培育等重要途径促进发展中国家进行全球价值链升级以及贸易收益获取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ꎮ关键词:全球价值链ꎻ比较优势ꎻ规模经济中图分类号:F424.4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4428(2020)81-0147-03ResearchonthedynamicmechanismofglobalvaluechaindivisionZhaoLijun(BusinessSchoolꎬJiangsuNormalUniversityꎬXuzhouꎬJiangsuꎬ221000)Abstract:Embeddednessinglobalvaluechainisakeylinkfordevelopingcountriestointegrateintotheprocessofworldeconomicglobalization.Thispaperanalyzesthebasisanddrivingfactorsofvaluechaindivisionfromtheperspectiveofcomparativeadvantageandscaleeconomyꎬrevealsthemainreasonsforthedeepeningofinternationaldivisionfromtheproductleveltotheprocesslevel.Inordertoprovideasolidtheoreticalsupportfordevelopingcountriestoupgradeglobalvaluechainandobtaintradebenefitsꎬweproposetopromotethedevelopmentofworldtradeliberalizationandtheimprovementofinstitutionalqualityandthecultivationofdomestictransnationalcor ̄porations.Keywords:globalvaluechainꎻcomparativeadvantageꎻscaleeconomy㊀㊀全球价值链分工是在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生产力飞跃的基础上ꎬ国际分工超越产业间和产业内分工进而深入至产品内分工的主要表现ꎬ是同一产品不同生产阶段的国际分工形式ꎮ20世纪80年代后ꎬ全球产品内分工的国际分工格局逐渐形成ꎬ渐渐发展成为以全球价值链分工为基础的全球性生产网络ꎬ由技术带来的运输和通信成本的降低极大地推动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发展以及国际分工不断深入ꎬ产品生产链条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分解ꎬ分工边界缩小至工序㊁生产环节层面ꎬ各国充分发挥本国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嵌入国际分工ꎬ形成多个国家参与产品价值链不同阶段的国际分工体系ꎮ比较优势是国际贸易活动的重要基础(EatonandKor ̄tumꎬ2012)ꎬ新兴经济体在要素禀赋和技术之间的差异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他们出口日益增多的现象ꎬ也解释了他们可以参与到全球价值链当中来(Deanetal.ꎬ2011)的重要原因ꎮ针对世界上出现的新的分工模式ꎬ论文将沿着国际分工理论发展的传统路径ꎬ从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的角度结合各国贸易和投资政策的演变以及经济技术发展的事实ꎬ分析全球价值链分工存在的主要原因以及驱动因素ꎬ并深入探析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内在运行机制ꎮ一㊁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基础(一)比较优势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国际贸易理论利用比较优势即国家之间存在相对机会成本的差异ꎬ从技术㊁要素禀赋等方面对两国之间商品出口贸易模式进行了解释ꎮ在一个两国家(资本要素相对丰裕的A国和劳动要素相对丰裕的B国)㊁两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X和劳动密集型产品Y)以及两要素(资本K和劳动L)的产品间分工模型中ꎬ如图1所示ꎬAC和BD分别表示了两国假设价值相同的等成本线ꎬ并且A国和B国之间的要素结构和要素价格特点的不同决定了等成本线AC和BD的斜率存在差异ꎮX和Y代表两国产品的生产扩张线ꎬX0和Y0分别与AC和BD相切ꎬ说明各国应根据其比较优势充分使用本国充裕的生产要素进行生产ꎮ射线OS为通过原点和两条等成本线交点的国际分工临界线ꎬ意味着在N点两国生产相同劳动和资本比例的等成本产品ꎬ位于OS上方区域所生产的产品为A国专业化的资本密集型产品ꎬ位于OS下方区域生产的产品为B国专业化的劳动密集型产品ꎮ741作者简介:赵丽君ꎬ女ꎬ山西临汾人ꎬ江苏师范大学商学院讲师ꎬ研究方向:全球价值链ꎮ图1㊀两国模型分工图传统标准贸易理论解释了产品间分工的基础ꎬ并假设产品的生产需要在某个特定的国家内部完成ꎬ这个假设的前提条件是产品生产的过程只有一道工序ꎬ或者产品的生产包含多道要素投入比例相同的工序使得该产品的全部工序在某国的专业化生产更为有效率ꎬ或者由于工序分离成本以及技术等原因的限制ꎬ使得即使产品的不同工序所需要的要素投入比例不同也不能将工序在不同要素密集度的国家进行分工ꎮ因此ꎬ在上述三个条件的任一约束下ꎬ基于比较优势发生的国际工序分工形式并不可能发生ꎮ全球价值链的分工方式下要求产品的生产工序可空间分离ꎬ运输成本以及信息和通信成本的下降成为推动产品内工序分工发展的主要驱动力ꎮ在产品拥有多道生产工序且要素投入比例存在差异的条件下ꎬ各国可根据比较优势的不同承接全球价值链的不同生产阶段ꎮ根据图2ꎬ假设X产品的生产需要分割成X1和X2两个环节ꎬOX2和OX1分别位于国际分工临界线OS的上下区域ꎬ意味着两道工序的生产分别为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ꎬ通过对两道工序的投入要素比例进行加权平均ꎬ即通过将图中Oz矢量的表示资本密集型的生产工序和Ov矢量的表示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工序进行加总ꎬ可以得到位于国际分工临界线OS上方的X产品的生产扩张线OXꎬ这说明如果只存在产品间分工ꎬ该产品应该在资本密集度丰裕的A国进行生产ꎬ等成本线AC代表单独在A国生产该产品所需要的成本大小ꎮ图2㊀生产环节的不同要素密集度根据图3ꎬ在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情形下ꎬ如果将劳动密集型工序Ov转移至劳动要素丰裕的B国进行生产ꎬ此时ꎬ图中与v相交的B1D1代表着B国生产该工序所需要的生产成本ꎬ同理ꎬA1C1代表着A国生产该工序所付出的生产成本ꎬ图中BD和AC都为等值等成本线ꎬ其他与它们相平行的平行线也代表了等值的成本ꎮ通过在vᶄ点作A国等成本线A2C2可以看到ꎬ由于A2C2表示的工序Ov的成本量小于A1C1的成本量ꎬ这个成本差异就代表了通过工序分工所带来的利益ꎮ或者通过从vᶄ点作一条与vz平行且长度相等的线段vᶄzᶄꎬ并再过zᶄ点作一条平行于AC的等成本线A3C3ꎬ用以表明经过工序分工后生产产品X所需的资本和劳动要素投入的生产成本总和ꎬ同理ꎬA3C3小于AC代表的成本量ꎬ两条等成本线的差异代表了工序分工所创造的额外利益ꎮ图3㊀比较优势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二)规模经济与全球价值链分工规模经济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ꎬ企业生产能力扩张到一定规模以后ꎬ继续扩大生产将会带来平均成本的下降ꎮ当企业的单位成本随着产品产量或产品种类的增加不断下降时ꎬ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下降ꎬ生产产生了内部规模经济ꎮ如果企业的生产活动是由于企业数量增加ꎬ使得企业可以共享辅助性生产㊁基础设施与服务㊁劳动力供给和培训等进而引起成本的节约ꎬ分工的存在就产生了外部规模经济ꎮ然而ꎬ随着产量的不断增大ꎬ平均成本的下降并不能永远持续下去ꎬ当产量超过一定规模后ꎬ平均成本最终将会上升并出现规模不经济ꎬ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呈现出 U 型特征ꎬ U 型曲线最低点对应的企业产量称为有效规模ꎮ当企业生产的产品不可以进行工序分工时ꎬ通过规模经济提升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和节约生产要素投入的目的就很难实现ꎮ因为ꎬ即使存在不断扩大的产品需求市场ꎬ完整产品生产的有效规模只能取决于关键生产工序所能够为整个生产系统所提供的生产设计规模ꎬ其他生产工序环节受制于关键环节限制而不能获得规模经济利益ꎮ然而ꎬ全球价值链的工序分工则通过将越来越多的生产活动基于比较优势的不同在世界各国之间进行拆分ꎬ免除关键工序环节的生产约束使得给定产品的不同生产工序可以在不同的国家进行规模化生产ꎬ最后通过贸易网络将工序产品转入加工装配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完成最终环节ꎬ从而使得规模经济在不同生产区段发挥其最大的效能ꎮ图4中显示了不同生产工序的规模差异对生产成本最优化的限制ꎬ图4左假设该产品的生产中存在四道工序且每道工序的最低成本曲线对应着不同规模的经济产量ꎬ图右则利用间隔宽度表示全部生产过程中每个工序环节所占数量的相对比重ꎮ如果图中第一道工序决定了整个产品的最佳生产规模ꎬ其他生产环节则受限于该环节的有效规模进行非规模经济的生产ꎬ而由于非规模经济生产所产生的额外机会成本由图右中的A㊁B㊁C的面积之和进行表示ꎬ通过全球范围内的价值链工序拆分可以消除由非规模经济生产所带来的成本损失并提升世界的资源使用效率ꎮ841国际贸易Һ㊀图4 生产规模与工序最优投入二㊁全球价值链分工的驱动因素(一)运输成本的下降和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运输成本的下降㊁关键运输和基础设施行业的监管改革ꎬ促进了生产活动的跨越国界ꎮHummels提供了经验性实例ꎬ证明了技术进步降低了空运运输成本并推动了全球价值链的全世界拆分ꎮ全球化的第一次松绑是铁路和轮船的运输成本降低使生产和消费在空间上实现分离ꎬ而分离一旦具有实现的可能性ꎬ规模经济和比较优势就会使之必然发生ꎮ信息和通信技术所取得的快速进步更进一步推动了全球价值链的发展ꎬBaldwin将信息和通信技术革命比作全球价值链扩张和第二次分拆背后的技术突破ꎬ国际分拆需要协调其地理分布ꎬ因此只有当协调或交易成本(通信信息和治理成本)低于预期的成本优势时ꎬ全球价值链才能得以发展ꎮ更加廉价和可靠的电信㊁信息管理软件和日益强大的个人电脑显著降低了公司内部与公司之间长距离复杂活动的组织与协调成本ꎬ增加了可交易的服务种类ꎮ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原本地理上相互邻近的不同生产阶段能够为了降低成本而分散进行ꎬ分散的空间范围并不固定ꎬ可能是地区性的ꎬ也可能是全球性的ꎬ所以全球价值链的地域形态能够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ꎮ(二)贸易自由化的推动全球价值链既是市场开放的结果也取决于开放的市场ꎬ连续几轮的开放促进了贸易和投资壁垒迅速降低ꎬ商品尤其是制成品的关税已经下降ꎬ非关税贸易壁垒的逐步降低促进了商品和服务的国际贸易ꎬ具体的贸易协定ꎬ如削减信息技术产品关税的信息技术协定ꎬ也促进了信息和通信技术行业的全球价值链发展ꎮ多边和双边协定实现的投资自由化ꎬ使企业能够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扩展他们的生产活动ꎬ与此同时ꎬ新兴经济体的投资改革也有助于融入全球价值链ꎮ随着世界各国将其产业战略从进口替代转为出口导向型发展过程中ꎬ它们经历了多轮的贸易自由化ꎮ通过单边贸易改革以及与其他国家签订双边㊁区域和多边贸易协议ꎬ导致了贸易壁垒显著降低ꎮ欧洲和北美国家的平均关税在1952~2005年间从15%下降到4%ꎬ其中大部分下降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ꎬ在较为发达的经济体中ꎬ平均关税壁垒已经较低ꎬ进一步的降幅可能不会很大ꎮ然而ꎬ直到20世纪80年代ꎬ许多主要发展中国家的关税都有所提高或保持很高的水平ꎬ但自此之后也大幅下降ꎬ从1994到2008年间ꎬ15个中等收入国家①的所有商品的平均关税壁垒(进口加权)已经从12%降至4%ꎬ中国贸易壁垒则由29%降至4%ꎬ因此ꎬ贸易自由化的发展驱动了新兴经济体快速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ꎮ国际投资政策的逐渐放宽也使得跨国企业能够更容易地在新兴经济体建立分支机构ꎮ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017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ꎬ世界各国双边协定总数在2016年底达3324个ꎬ并且全球跨国企业海外分公司的国际生产活动仍在扩张ꎮGereffi等将跨国公司通过外包和离岸生产ꎬ实现了国际生产架构的合理化的现象视为国际投资和全球价值链之间最为重要的关系之一ꎬ这导致了跨国公司的垂直分工ꎬ这种分工正在重新定义他们的核心竞争力ꎬ使他们能够更加专注于创新ꎬ产品战略㊁市场营销以及制造业和服务业中增加值最高的部分ꎬ同时减少了他们对 非核心 功能部分的直接控制ꎬ进而通过全球价值链的分工转移至发展中国家ꎮ(三)跨国公司的发展战略几十年来ꎬ随着外商直接投资加速全球价值链的发展ꎬ跨国公司不断开展外包业务ꎬ以寻找最佳的地理位置ꎮ传统理论有水平和垂直跨国公司之分ꎬ水平或需求市场的跨国公司寻求使生产更贴近客户以消除贸易成本ꎬ同时实现规模经济ꎮ他们的海外工厂与本国工厂一样ꎬ生产类似的产品ꎬ从而节约了出口成本ꎮ垂直或寻求效率的跨国公司通常将不同的生产阶段在不同的国家内完成ꎬ根据所需生产要素的密集度及其成本确定不同生产阶段的地理分布ꎮ一个国家的生产产出可以作为其他国家的生产投入ꎬ因此这种类型的跨国公司被认为是促进了国际分段式生产ꎮ跨国公司的子公司不仅有利于本国当地市场的发展ꎬ也是全球价值链中的关键环节ꎮ因为它们也为其他邻近市场服务ꎬ而其产品也可作为跨国公司网络中的其他子公司的投入品ꎮ通过联属公司以及与其他公司/供应商的公平交易ꎬ跨国公司也可组织㊁协调不同地理位置的生产活动ꎮ全球价值链分工要求生产工序和区段在全球范围内展开ꎬ因此ꎬ各国需要降低自身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ꎬ降低国际生产网络的投资门槛ꎬ大力提高基础设施的质量以及政府体制框架的质量ꎬ以此促进国家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并积极向着价值链高端环节升级以及获取更多的贸易收益ꎮ参考文献:[1]EATONJꎬKORTUMS.PuttingRicardotowork[J].JournalofEconomicPerspectivesꎬ2012ꎬ26(2):65-90. [2]DEANJMꎬFUNGKCꎬWANGZ.Measuringverticalspecial ̄ization:thecaseofChina[J].ReviewofInternationalEconomicsꎬ2011ꎬ19(4):609-625.[3]HUMMELSD.Transportationcostsandinternationaltradeintheseconderaofglobalization[J].JournalofEconomicperspec ̄tivesꎬ2007ꎬ21(3):131-154.[4]BALDWINR.IntegrationoftheNorthAmericaneconomyandnew-paradigmglobalisation[J].SSRNElectronicJournalꎬ2009. [5]GEREFFIGꎬHUMPHREYJꎬSTURGEONT.Thegovernanceofglobalvaluechains[J].Reviewofinternationalpoliticalecono ̄myꎬ2005ꎬ12(1):78-104.941①中等收入国家:巴西㊁韩国㊁墨西哥㊁俄罗斯㊁阿根廷㊁土耳其㊁印度尼西亚㊁波兰㊁南非㊁泰国㊁埃及㊁哥伦比亚㊁马来西亚㊁菲律宾和智利(Hansonꎬ2012)ꎮ。

北京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对津冀经济辐射的实证研究

北京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对津冀经济辐射的实证研究
企业 的生产水平得 到提高 。
良好及 拥有外 向型港 口的优势 , 因此部分北 京高 科技 企业
将 生产 制造 部 门设 在了津 冀 地区 。 : 如 摩托 罗拉将 三大研 发 中心建于 望京科技 园区 , 而将 生产基 地建 于天津 技术开 发 区内 ; 坊依 据其 地 域优 势, 为京津高 技 术成 果 河j 廊 成 转化 基 地 、 目投 入基 地 , 东 方平板 显 示器 产业 园、 项 京 汉 王制 造 等5 0 元以 上电子 信息项 目均落户廊 坊 。 0亿 而北 京、 圳 、 深 东莞
加 工部 门转 移至国 内其他 地 区甚 至海 外。由于河北 省拥 有 丰 富而廉价 的劳动 力资 源和 自然资源 , 津具 有产业基础 天
占园 区输 出技 术合 同成 交额 的4 .%。 而数 据显 示 , 33 然 从 技术 成果流 向看, 术扩散 在京 津冀 区域 内不具 有优 势。 技 2 0 年 河北省 吸纳 北京 市技 术 10 项 , 交额 为1 .9 05 56 成 6 5 亿 元 , 占北 京市流 向外地 技术合同成交额 的56 %。 仅 .9 调查 显 示, 只有2 %的企 业 向津冀 企业 进行 了技 术 转让 , 转让 O 且 数 量 占公司技 术转 让总数的比例 大多在3 %以下。 0
其 中, r l&dx 为地 区x的研 究与开发 ( R&D) 出的 自 支
然对数值 ;r0 为 与地 区x 邻的省 ( ) & 支出的自然 l x d 毗 市 R D 对数值 ;r l为与地区x ldx 之间相隔1 个省( 的地区R D 市) & 支
出的自然对数值; 2 为与地区x ldx r 之间相隔2 个省( 的地 市)
20. 匝 08 2 1
区域 经 济

基于区位熵的区际产业分工模式研究——以东北三省为例

基于区位熵的区际产业分工模式研究——以东北三省为例
构 ,优化产业布局 。产业分工是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发挥地区间比较优势 、资源
禀赋和规模经济 ,实现合作双方优势互补 和互利共赢 ,提升生产效率和产业竞争力 。因此 ,推进东北 三省产业分工合作 ,可 以避免产业重复建设和非理性竞争 ,提升东北三省制造业 的整体竞争能力 ,对
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 的战略意义。 通过对现有文献梳理归纳后发现 ,目前 国内关 于产业分工 的研究 主要集 中于产业分工的形成原 因、内在机理和经济效应等方面 ,而对产业分工模式研究相对不足。实际上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

产业分工的一般模 式
产业 分 工有 三种 典型模 式 ,即部 门问分 工 、部 门内分工 和产 业链分 工 。部 门 问分 工是 指 不 同发展不同产业部门,这是经济发展早期阶段的产业分工形式 ,表现
为垂直分工和部 门专业化。比如 ,区域 A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程度较高 ,区域 B工业化程度较低 , 但农业资源丰富,则 A重点发展工业产品,B重点发展农产品,然后通过市场交换获得分工带来的专 业化好处。这种基 于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理论 的垂直分工模式在一些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 区之间仍然
运输、销售 、服务等一系列增值环节构成 ,形成一个完整的价值链 。随着科技进步和运输成本下降, 些企业开始将产品的价值链进行分解 ,只从事其中的某一个或几个工序或环节 ,而其余环节可 以外
《 产经评论》2 0 1 3 年 7月第 4 期
基于 区位熵 的区际产业 分工模 式研究
— —
以 东北 三省 为例
柳 天恩
[ 摘要 ]产业分工包括部 门间分 工、部 门 内分 工和产 业链 分工 。通 过三 次产业 结构 比较 发现 ,东 北 三 省存在产 业结构趋同现象 ,但这 并不必然意 味着 区际分 工和专 业化程度 的弱化。本文通 过 区位 熵和 自定义

产业价值链重构下高新技术产业增值能力——以中国和东亚地区为例

产业价值链重构下高新技术产业增值能力——以中国和东亚地区为例

Industrial Economy产业经济2142012年8月 产业价值链重构下高新技术产业增值能力分析——以中国和东亚地区为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汪洋摘 要:工序分工背景下,各个产业的价值链跨越地区和时间的障碍进行分解重构,供应链重新整合,各个国家承担了不同的增值环节,然而从不同的价值链环节获得的收益具体多少却鲜有估计。

本文以产业分解度最高的机电和高技术产业为研究对象,利用价值链分解测算方法分析我国和东亚地区的高技术产业的增值能力以及相互之间的经济联系,进而确定我国和东亚地区其他国家的未来经济关系走向。

关键词:价值链重构 高新技术产业 增值能力 东亚地区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08(b)-214-02经济大融合背景下,特别是金融危机以后,新型国际分工,即产品内分工或工序分工程度日益加深,全球生产网络和地区性的生产网络布局更加优化,使得全球机电和高新技术产业呈现新的区域布局态势,各国利用自身的优势占据了各个产业的价值链中的独特的一环。

从区域角度看,东亚地区的生产网络日趋成熟,产业价值链的重构与环节合作非常紧密,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利益错综复杂,进而影响到了各国的区域战略。

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国的经济发展必须以融入东亚地区的生产网络进行价值链增值为基础,因此开放、安全和稳定的区域市场是各国的利益所在。

以中国自身为例,作为新兴经济体,通过进口中间零部件进行加工组装,然后以成品销往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充分利用自身的劳动力等成本优势嵌入到全球产业价值链当中,实现了大量的出口,但是大部分的价值来源于产业链低端的加工组装增值。

虽然近年来随着自身技术进步的不断提高,但还不是价值增值的主要途径渠道,增值模式亟待改变。

因此,必须要确定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价值增值,从而实现贸易转型升级,提高中国在国际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

1 中国机电与高新技术产业的价值增值分析自加入WTO 以来,中国在全球机电和高新技术产业价值增值所占比重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从2003年的9%,发展到2007年的13%,虽然经历全球金融危机,2009年中国机电和高新技术产业价值增值占世界的比重达到19%,仅低于北美自贸区(占22%)和欧元区(占21%)。

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一直致力于发展现代化产业和推动科技创新。

在当前的经济发展环境下,“高精尖”产业已经成为北京经济发展的主导方向,为了加快该产业的发展,政府和企业需要研究当前的现状并提出有效的对策。

一、北京“高精尖”产业的现状1.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北京“高精尖”产业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

近年来,随着政府支持政策的出台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这些产业的发展迅速。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逐渐增加,已成为北京的经济增长点。

2. 研发投入不断提升北京“高精尖”产业的发展得益于大量的研发投入。

国家级、市级和企业自身的研发机构不断增加,创新力和研发实力得到提升。

政府还通过税收优惠、资金扶持等政策推动企业加大对研发的投入,为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3. 产业协同效应显现“高精尖”产业在北京以及京津冀地区呈现出良好的协同效应。

各种高新技术企业之间的产业链和价值链愈发紧密,产业协同效应进一步增强,为整个地区的产业升级和发展带来了新动力。

4. 面临的挑战和问题虽然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的势头良好,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高科技人才的匮乏和流失问题依然存在,制约了产业的发展。

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加剧了企业的风险和压力,需要政府加大支持力度。

一些关键技术仍然依赖进口,自主创新能力尚需提高。

1. 加大对高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政府和企业需要加大对高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建立起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加入“高精尖”产业,推动产业的创新和发展。

2.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政府应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支持企业加大自主研发和创新工作。

加强产学研合作,搭建更多的创新平台,培育更多的自主创新企业,提高整个市场创新能力。

3. 优化政策环境政府需要出台更多更具体的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加大对研发的投入,创新创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应得到加强。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价值链区域分工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价值链区域分工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5

科研热词 全球价值链 长三角 跨国公司 国内价值链 国内一体化 区域一体化 产品内贸易 产品内国际分工 产业升级
推荐指数 2 1 1 1 1 1 1 1 1
2011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011年 科研热词 雁阵模式 日本工业化模式 价值链分工 东亚经济 经济史 扩大内需战略 大国战略 价值链重组 产品内分工 产业转移 产业价值链 东亚区域生产网络 推荐指数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科研热词 能源消费 能源利用效率 石油消费 全球价值链 产业结构 产业升级 转型升级 路径 跨国公司 贸易附加值 要素禀赋 综合效应 经济增长 经济发展 服务外包 影响因素 工业制成品 外向型企业 地方化 国际金融危机 国际分工 国际价值 国内市场 国内价值链 全球化 价值链 京津冀 产业转移 中国 东盟 "引入移出"策略
1 1 1 1 1 1 1
2013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2012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科研热词 锁定效应 试点项目 要素成本 空间逻辑 空间分布 碳足迹标签制度 碳足迹 电子信息产业 指导性文件 商务成本 北京 制造业 分工 共同经验 全球价值链 低碳贸易壁垒 价值链区域分工 价值链 代工 产业转移 产业升级 交易效率 交易成本
推荐指数 2 2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题】北京高科技产业价值链区域分工研究【英文标题】The research on Beijing's high-tech industrial regional divisionbased on value chain Li Guo-ping,LU Ming-hua(Department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 【标题注释】基金项目:北京市软科学研究项目资助(北京市高科技产业价值链分工研究、北京若干高新技术重点领域产业链分工研究);附图【作者】李国平/卢明华【作者简介】李国平(1961-),男,黑龙江省拜泉县人,日本东京大学博士,现为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副教授、日本学术振兴会外国人特别研究员、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经济学部访问研究员。

主要从事产业与区域经济学、区域发展规划等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已发表论著50余篇(部)。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北京100871 卢明华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北京100871【原文出处】地理研究【原刊地名】京【原刊期号】200202【原刊页号】228~238【分类号】C7【分类名】高新技术产业化【复印期号】200204【内容提要】在全面把握有关高科技产业分工尤其是基于价值链的区域分工理论与实践基础上,通过分析中关村企业调查问卷,验证了高科技产业价值链各增值环节对要素条件禀赋要求的差异和区位选好,以及中关村部分高科技企业价值链各活动环节的空间配置,得出北京高科技产业在发展重点和空间布局上已经显现出价值链区域分工雏形这一结论。

北京在高科技产业价值链活动中,具有总部、研究开发以及销售总部特化的特征,同时也承担部分生产制造职能。

这种价值链分工雏形一方面反映出了北京在国家尺度上的要素禀赋情况,一方面也说明了北京的优势所在。

论文还进一步总结了北京高科技产业价值链区域分工模式,并结合北京高科技产业价值链分工的基础、要素禀赋及内部差异,探讨了北京高科技产业价值链区域分工的未来走向。

【摘要题】地区交流【英文摘要】Based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high-tech industrialdivision,especially of regional division based on value chain,this paper verifies the different requirements for factors andlocation of main value-added parts of high-tech industrys valuechain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main value-added activitiesof some high-tech enterprises in Zhongguancun by analyzing thequestionnaires for them,and draws a conclusion that Beijing'shigh-tech industry has formed rudimental regional division basedon value chain.The R&D departments of many high-tech enterprises mostly agglomeratein Beijing,especially in Zhongguancun;the manufacturing departmentsof them are distributed all over China,even overseas,and themarketing departments of these enterprises mainly agglomeratein Beijing and global network is forming,which means Beijing hasbecome a special region with headquarters,R&D departments andmarketing departments of high-tech enterprises concentratedinChina.The rudimental regional division based on value chain ofhigh-tech industry in Beijing reflects the condition of Beijing'sfactor endowment in our country,shows Beijing's advantages indeveloping high-tech industry,and verifies that differentvalue-added activities of high-tech enterprises have differentlocational preferences.The R&D departments are generally located in the places wherethere are plenty of professionals with high ability,scientificresearch institutions,and convenient information acquiring andcommunicating.Locatiog the manufacturing departments,the enterprisesthink a good policy environment,a strong industrial cluster,convenient transportation,cheap land price and convenient provisionwith raw and processed materials and components are important.The marketing departments are often located in the places withconvenient transportation,perfect marketing network,convenientcommunication network and large demands.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ifferent value-added activities ofthe value chain such as headquarter,R&D,manufacturing and marketing,and the mode of high-tech industrial regional division based onvalue chain,which is divided into basic activities and assistantactivities according to Michael E.Porter's Value Chain Theory.Based on the condition of Beijing's high-tech industrial regionaldivision and the difference of factor endowment among districtsin Beijing,the paper discusses the developing trend of Beijing'shigh-tech industrial regional division based on value chain infuture.【关键词】高科技产业/价值链/区域分工/北京high-tech industry/value chain/regional division/Beijing【正文】中图分类号:F1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585(2002)02-0228-111 引言1998年北京市明确提出“首都经济”概念,1999年6月国务院又批复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毫无疑问,北京市产业发展方向将主要是发展高科技产业。

发展高科技产业,最大限度地发挥北京科技、人才、信息、金融方面的优势,提升北京在全国乃至全球科技创新网络中的地位,增强北京在世界城市中的竞争能力,从而改变我国北方区域经济发展相对迟缓的格局[1]。

北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均衡地发展所有高科技产业,而应该有所侧重,有所为有所不为。

特别是对于北京这样一个发展与环境之间矛盾突出,经济发展受资源与环境约束大,且经济发展又必须满足“四个服务”等具体情况,考虑高科技产业发展必须强调基于价值链的区域分工。

由于价值链各环节所要求的生产要素差异很大,而各地区之间的生产要素禀赋并不一样,因此,就有必要将价值链各个环节放在拥有其所需生产要素的地区中。

企业要控制价值链上的关键环节,并保持在该环节上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将有些环节保留在企业内,而多数环节通过各种形式放在企业外部。

虽然许多人认识到北京不能也没有必要在发展高科技产业上同深圳、东莞、苏州等地采用同样模式。

但尚缺少更深入的理论探讨尤其是缺少关于高科技产业价值链区域分工方面的实证性研究。

笔者有幸得到北京市软科学研究项目的支持,于一年前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与探索,并通过问卷调查获取了许多企业的第一手资料,因而得出了北京高科技产业在发展重点和空间布局上已经显现出价值链区域分工雏形这一结论。

2 价值链区域分工所谓区域分工,就是相互关联的社会生产体系受到一定利益机制支配而在地理空间上发生的分异[2]。

从价值链角度看,区域分工是各个区域专注于一定的价值活动集合而形成的生产地域结构,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区域价值链网络。

价值链是指一种商品或服务在创造过程中所经历的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各个阶段或者是一些群体共同工作的一系列工艺过程,不断地创造价值,为顾客服务。

而企业价值链就是企业所从事的各个阶段的价值创造活动。

美国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首先提出了价值链的概念,他将企业的价值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大类,基本活动指涉及产品的物质创造及其销售、转移给买方和售后服务的各种活动,而辅助活动是指辅助基本活动并通过提供外购投入、技术、人力资源以及各种公司事务职能以相互支持[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