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考现代文阅读理解 答题格式
2017中考现代文阅读 小说考点五: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附参考答案解析
小说考点五:标题的含义和作用常见问法①文章标题有什么含义?②这篇小说以“……”为题目有什么好处?(3将小说标题改为“……”可以吗?技巧点拨一、理解标题含义。
①分析标题字词。
就是从理解文章标题的关键词的本义、字面义入手,联系文章内容,得出标题的深层含义。
②分析标题修辞。
就是从理解文章标题的修辞手法入手,联系文章的人物形象及隐含的情感来理解标题的含义。
③分析内容主题。
就是从文章的写作内容、作者情感、主题思想入手,分析标题解释的思想内容。
二、分析标题作用。
分析标题的作用,要按标题特点,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进行分析。
标题一般有以下作用:①概括小说内容。
②是全文行文线索,全文是围绕这条线索展开的,也使文章结构严谨。
③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④运用某种修辞手法,使文章标题新颖生动,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⑤一语双关,暗示文章主题。
⑥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9】唯有杨柳管别离(2017河南,7-10,16分)①病房里的岳老师和那个小病号互不相识,他们一个是一所学校的语文老师,但那所小学已经关闭多年,岳老师事实上好多年没当老师了;一个是只有七岁的小男孩,三岁就生了骨病,自此便在父母带领下到处求医,学校,他一天都没踏足过。
②在病房里,他们首先是病人,其次,他们竟然变作老师和学生。
四十多岁的岳老师,早已被疾病和疾病带来的争吵、伤心、背弃折磨得满头白发。
可是,【A】当她将病房当作课堂以后,某种奇异的喜悦降临了,她那终年苍白的面容上竟然现出一丝红晕。
【B】每一天,只要两个人一输完液,就马上开始给小病号上课。
虽说从前她只是语文老师,但这里她却什么都教,古诗词、加减乘除、英语单词…③每当病人和陪护着挤满病房之时,便是岳老师一天之中神采奕奕的时刻——她总是有意无意地提出许多问题来考小病号。
如果小病号能在众人的赞叹中结束考试,那简直就像是有一道神赐之光破空而来,找得她通体发亮。
但小病号生性顽劣,只要病情稍好,就在病房里本来跑去,岳老师的问题使他经常答不上来。
现代文阅读方法及答题格式
现代文阅读方法及答题格式一、记叙文部分(一)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说明、描写(二)表现手法(写作特点):【整体】象征:1、形象表现……感情。
2、深刻、含蓄,引发联想。
对比:通过……和……对比,,突出了+对象+特征(之情)衬托:陪衬突出+对象+特征。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情节跌宕起伏。
欲扬先抑:造成落差,使+对象+特征更突出形象更丰满;更鲜明抒发……之情;行文曲折。
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虚实相生:激发读者对……的想象。
内容丰富,增强+对象+表现力。
以小见大:用小材料表现重大主题,化抽象为具体,(三)修辞(片断)比喻: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特征拟人: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特征夸张:夸大(缩小)+鲜明突出对象+特征,表达……之情。
排比:增强气势,加强语气、强烈表达……之情。
引用: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征的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
对偶:1、句式整齐,有音乐感。
2、概括力强。
反语:说反话。
讽刺,揭露+对象+本质双关:言在此意在彼,增强……之情。
幽默风趣。
(四)记叙六要素(五)记叙顺序顺叙:按时间发展,有条有理。
倒叙:1、强调。
2、制造悬念。
3、情节富于变化,吸引读者。
插叙:1、补充内容,丰富情节。
2、照应上文,或为下文铺垫。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七)描写人物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描写:描写+对象+特征(性格)(八)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多角度描写(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使景物生动活泼、栩栩如生,富于美感。
(九)景物描写在记叙文中的作用1、暗示时代背景。
2、渲染气氛。
3、烘托人物性格、心理。
4、推动情节发展、预示结局。
(十)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内容(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结构(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2、文中:结构(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领上文)3、文末:内容(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或画龙点睛、)结构(首尾照应,结构完整。
)(十一)标点的作用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破折号作用: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2017年中考初中议论文阅读题型讲解(有答案!!)
中考议论文阅读题型讲解议论文基础知识议论文又叫说理文,它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
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
议论文应该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炼、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
常见题型1、归纳和找出文章的论点或是中心论点2、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3、概括论据的内容4、补充和论点内容一致的论据5、判断某文段是属于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6、论据的作用7、判断某段、某句采用什么论证方法 8、采用某种论证方法在文章中的作用9、围绕某个论点,作者是怎样论证的 10、分析过度句,或者是起始句、结尾句的作用考点分析1、把握中心论点2、辨析论据类型,分析其作用3、辨析论证方法及作用4、理清思路分析文章结构5、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6、联系实际,开放拓展谈看法议论文文体知识: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据的类型: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常见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议论文结构方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论证的方式:立论、驳论。
论点:作者的主张、看法、观点。
(正确、鲜明)注意: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论点,有的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也是用来证明中心论点的。
论据:证明论点的材料。
(真实可信)事实论据:是有代表性的事例、史实。
道理论据:某种正确的理论、名言警句、公理等。
论证:用论据证明观点的过程和方法。
常见题型解答技巧一、把握中心论点常见提问:以上选文主要论述了一个什么中心?答:这篇文章围绕观点展开论述······怎样找中心论点? 1、形式:一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2、要看文章的标题3、常出现的位置⑴标题揭示⑵开头提出⑶议论过程中鲜明提出⑷结尾归纳(表示总结性的词语:所以,总之,因此,由此看来归根结底……)⑸文章中没有提出,需读者自己归纳4、通过论据反推论点练一练:最美的姿态(选自《北大中文系第一课》,有删改)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
现代文答题格式
现代文阅读方法及答题格式现代文阅读方法及答题格式现代文阅读方法及答题格式现代文阅读方法及答题格式一、记叙文部分(一)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说明、描写(二)表现手法(写作特点):【整体】象征:1、形象表现……感情。
2、深刻、含蓄,引发联想。
对比:通过……和……对比,,突出了+对象+特征(之情)衬托:陪衬突出+对象+特征。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情节跌宕起伏。
欲扬先抑:造成落差,使+对象+特征更突出形象更丰满;更鲜明抒发……之情;行文曲折。
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虚实相生:激发读者对……的想象。
内容丰富,增强+对象+表现力。
以小见大:用小材料表现重大主题,化抽象为具体,(三)修辞(片断)比喻: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特征拟人: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特征夸张:夸大(缩小)+鲜明突出对象+特征,表达……之情。
排比:增强气势,加强语气、强烈表达……之情。
引用: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征的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
对偶:1、句式整齐,有音乐感。
2、概括力强。
反语:说反话。
讽刺,揭露+对象+本质双关:言在此意在彼,增强……之情。
幽默风趣。
(四)记叙六要素(五)记叙顺序顺叙:按时间发展,有条有理。
倒叙:1、强调。
2、制造悬念。
3、情节富于变化,吸引读者。
插叙:1、补充内容,丰富情节。
2、照应上文,或为下文铺垫。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七)描写人物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描写:描写+对象+特征(性格)(八)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多角度描写(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使景物生动活泼、栩栩如生,富于美感。
(九)景物描写在记叙文中的作用1、暗示时代背景。
2、渲染气氛。
3、烘托人物性格、心理。
4、推动情节发展、预示结局。
(十)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内容(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结构(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2、文中:结构(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领上文)3、文末:内容(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或画龙点睛、)结构(首尾照应,结构完整。
阅读理解万能答题公式
1. 现代文阅读理解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 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 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答题思路:阐述(一)它本身的作用;(二)结合句子语境。
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 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4.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5.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6.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1. 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2. 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3.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因为:1. 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 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 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2. 古诗词阅读理解古诗词常考题型1.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初中现代阅读答题格式范文5篇
1.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答题公式】文章(某段或某几段)先运用······的论证方法+效果词+论证了······的论点+接着······+最后······
2.论证方法:
3.议论文开头、结尾的句子的作用
开头的句子
【答题公式】
结尾的句子:
【答题公式】
资料优质且整理不易,建议先收藏
4.夸张:夸大(或缩小)了(事物)的大小(长度、速度、性能等)、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5.反问: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态度(观点、情感)。
6.设问: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五、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_……_的特征/事理。
【答题公式】解释词语+带词解句(解释这个词在句中的意思)+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六、说明文题目的作用
七.说明文开头段、过渡段、结尾段的作用
八.认识感悟类
【答题公式】完整准确理解文章内容+联系实际印证对文章的理解+一句话总结阐述。
九、列举分析
【答题公式】把握原文+结合生活积累触类旁通
十、探究归纳
【答题公式】比较文章与材料+表达观点+用事实与道理分析支撑观点+一第二篇
2017中考现代文阅读十大答题模板
2017中考现代文阅读十大答题模板一、三种人称及其作用1.第一人称:我(1)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2)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3)使情景显得更为真切;(4)便于抒发感情和进行心理描写;(5)直接表达或渗透作者的主观意识;(6)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2.第三人称:他;她:它们(1)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2)有比较广阔的范围,作者可以在这当中选择最典型的事例来展开情节;3.第二人称:你;你们(1)增加亲切感;(2)直抒胸臆(3)抒情更强烈,更有感染力;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答题模版: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便于对话(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感和亲切感,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答题示例: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
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
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
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
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嵚奇。
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
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节选自2012年台州卷《长城》)问: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⑵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答:⑴将长城拟人化:A.便于与长城对话,B.便于抒发感情。
⑵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二、鉴赏人物形象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答题模版:按总分(分总)来回答。
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2017中考现代文阅读 说明文考点七:说明文语言的生动形象 附参考答案解析
说明文考点七:说明文语言的生动形象常见问法:画线句子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哪些特点?请结合句子作简要分析。
技巧点拨:说明文的语言特点除了准确平实外,还有生动形象的特点。
完成时,可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进行分析。
在组织答案时,不要忘了加上套话“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文学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0】宣纸的“前世今生”(2017河南,11-13,12分)①“宣纸制作技艺”于2009年10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到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宣纸虽为世人熟知,但不少人对其发展演进及内涵变化并不十分了解,仍将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内涵的宣纸混为一谈,因此有必要对宣纸的“前世今生”一探究竟。
②“宣纸”二字连用,成为表示纸张的专有名词,始于唐代《历代名画记》:“江东地润无尘人多精艺,好事家宜置宣纸百福,用法蜡之,以备摹写。
”这种“宣纸”还不是用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为原料生产出来的纸张,而是“蜡之”后才可用的皮纸。
可见唐代“宣纸”是宣州地区所产高级纸张的总称,是以产地而称的。
③宋末元初,“以蔡伦术为生业”的曹氏一支因避乱迁徙到安徽泾县小岭,根据当地条件开始了以青檀皮为原料的宣纸试制和生产。
宋末经元到明中叶之前,皖南山区社会相对..稳定,文化繁荣,促进了当地造纸业的快速发展。
小岭盛产优质青檀皮,而当地的两股山泉一股偏咸,一股偏酸,为宣纸制浆时需要偏咸、捞纸时依赖弱酸的用水要求提供了恰到好处的保障。
天时之机、地利之便加上人之勤奋,沾着黄山、九华山的秀气,染着巢湖、太平湖的灵气,泾县宣纸开始崭露头角....。
当然这时的宣纸还显稚嫩,主要用于装裱托纸等。
还不宜于书画。
④明朝中叶后,宣纸的原料已非采用青檀皮一种,而是掺和了沙田稻草。
由于青檀皮的纤维较长,单一用青檀皮浆作为原料,成纸性质较硬,柔韧性不足,在这种纸上进行书法绘画时,润墨性稍逊。
而稻草的纤维较短,用青檀皮浆掺和稻草浆造纸,则增加了成纸的绵柔度和书法绘画的润墨效果。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模板(真题)
成语使用的选择题:(1)看词义,忌望文生义。
如“拖泥带水”形容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千脆。
与“水”和“泥”无关。
(2)看色彩,忌褒贬颠倒。
如“沥尽心血”多形容为事业、工作、创作等尽心竭力。
是褒义词。
(3)看敬谦,忌词语错位。
如“不耻下问”是谦词,不能用于向比自己学问或地位高的人请教。
(4)看表达,忌重复啰嗦。
如“侃侃而谈”不能与“说”连用;“忍俊不禁”不能与“笑”连用。
”(5)看意思,忌正反不分。
如“事倍功半”与“事半功倍”,两个成话表达的意思相反。
(6)看程度,忌轻重失度。
如“骇人听闻”不能指好事情,或者小事情。
(7)看对象,忌用错对象。
如“天伦之乐”不能指除亲情之外的对象。
常用的几类活动方案:(1)亲自体验决问题的方案:上网、上图书馆查找资料、调查采访、问卷调查、开调查座谈会、主题班会。
(2)竟赛类的活动方案:演讲比赛、诗歌朗诵会、作文竞赛、书法比赛、辩论赛、故事会。
(3)展览类的活动方案:办手抄报、办画展、办墙报、自编作文集、橱窗专栏。
(4)讲座方式类的活动方案:知识座谈会、讨论会、名家讲座、交流活动、读书报告会、名著推介会。
(5)趣味类的活动方案:对对联、猜灯谜、成语接龙、猜词游戏。
(1)解题规律一般为:明确词语原义→分析词语在句中的词性或修饰成分、感情色彩→在语境中准确把握引申义(比喻义或象征义)→紧密联系文章的主要内容(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品格,清思路,揣摩词语的概括义:有的词语概括义很强,它们往往是某一内容的提炼或概括。
②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的指代义:指示代词(这、那)的指代:看位置,先往前找,如果找不到再往后找;非指示代词的指代:从理解词义入手,联系上下文来把握指代的内容。
③贍前顾后,揣摩词语的特殊义:某个词语在某种语境中有特定含义,若换一个语境,这个意义就不存在了,理解和解释这个词义,首先要理解词语的本义,其次要分析语境义,最后联系作品内容和作者感情推断具体含义。
④把提词语的修辞义:比喻借代、拟人等,都要结合语境,寻找本体;双关要注意层意思。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公式,答题思路整理(尤其适合上海中考!精心整理,绝对有用!)
初中语文答题思路/模式总结一、说明文(一)说明对象:事物、事理。
事物惯用词语表示,事理惯用句子表示。
常见题型及答题思路1.划分层次,概括段意答题思路先审题,判断提问所针对的内容是整篇文章还是段落。
2.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概括答题思路说明对象,看标题及开头段,弄清说明的是一个事物还是一个事理。
说明对象的特征:在中心句和下定义的句子中寻找。
(二)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列图表常见题型及答题思路划线句所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段落所用的主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答题格式举例子:举了……的例子,具体地说明了……列数字:准确地说明了……作比较:通过……和……的比较,突出地说明了……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划线句说明的内容:⑴前后就近原则,⑵段落中心句,⑶句子本身(常见于列数字和列图表,需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段落说明的内容:一般为该段的中心句(有可能出现在上下段中)(三)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时间顺序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安排的,多用于介绍生物生长、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制作、历史沿革等。
空间顺序是按照事物的结构来安排的,多用于介绍建筑物、风景名胜等。
逻辑顺序是按照事物间或同一事物内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来安排的,多用于说明事物的因果、性质等。
逻辑顺序具体分为: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常见题型及答题思路1.说明顺序的判断及其作用答题思路文章的说明顺序既不是时间顺序,也不是空间顺序则为逻辑顺序。
说明顺序的作用:⑴概括说明内容,⑵指出具体的说明顺序,⑶条理清晰﹨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2.段落能否颠倒答题思路⑴段落之间的说明顺序,⑵与总领句或者总结句中词语的呼应关系(四)说明文语言特征:准确性,在准确性的基础上又可分为平实和生动。
常见题型及答题思路1.加点词的作用﹨能否删去、替换答题模式⑴不可以删/不可以换⑵解释词语的意思⑶说明词语在句中的作用⑷删去后句子的意思,不符合原意或者与事实不符⑸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要求从文中选出词语说明语言特征答题思路⑴找出修饰性、限定性的词语。
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答题格式
三、现代文阅读说明文一篇事物说明文或浅易事理说明文;记叙文一篇写人、记事的记叙文或散文说明文答题思路参看说明文文体知识导学案1、说明顺序三个: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2、说明方法总结:举例子: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了……的例子;更加真实客观具体的说明了……的……特点..列数字: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列举了……的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的……特点..打比方:采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比作……;生动形象的说明了……的……特点..作比较:采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通过……和……相比较;对比突出了……的……特点..分类别:采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晰的说明了……的……特点..3、词语分析加点的词语常为“几乎”、“绝大多数”“部分”……去掉可不可以答题步骤:①不可以②字义往往表程度或范围③说明了……放在原句中说明④如果去掉就成了……;与事实不符;所以不能去掉..⑤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加点的词语分析常为“据调查”“据研究”……答题步骤:①字义②说明了……放在原句中说明;一般情况要强调数字或结论的来源可靠③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4、题目理解答题步骤:①修辞也可能没有②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回答标题点明的说明对象及其主要特征..③作用:点出说明对象;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5、文章某句、段话作用常为第一句、段①写了……事例如果有事例列举的话;或者结合说说本段本句说了什么内容..②从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写起;接近读者的生活;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引出……的说明对象④文字深入浅出;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趣味性⑤引发读者对……现象思考和探究的兴趣..6、给事物下定义..被下定义的对象是或叫做什么特点的什么事物..①句式为判断句;②最后一个词语必须与下定义的对象相对应的某种类属;③所说明的事物本质特点不能遗漏;而且顺序要恰当;都做句子的定语;④只能是一个句子;中间不能出现句号..二记叙文答题思路1、题目理解答题步骤:答法1:修辞或描写+概括文章内容+主旨+作用揭示文章主旨;概括文章内容;是文章线索;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答法2:修辞或描写+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主旨作用揭示文章主旨;概括文章内容;是文章线索;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2、赏析词语答题步骤:赏析词语:修辞或描写+词语本意+词语在句中的意思+整句写出了+主旨3、赏析句子答题步骤:赏析句子:修辞或描写+整句写出了+主旨+作用:偶尔还有铺垫、伏笔、承上启下作用;看句子理解4、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表达方式5种: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常见写作手法:悬念;照应;抑扬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承上启下、开门见山;5、文章某句、段话作用常为第一句、段或最后一句、段先都要结合句子或段来说说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初二期末测试说明本次考试着重考查了同学们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也可谓是大家在迎接自己学校期末考试前的大练兵;相信大家一定会从本次试题中摸索出学校常出题型;并有大的启发..试题分为四个部分;第一大题是基础题;主要考查字音字形、词语释义、病句、修辞手法和诗文默写..字音字形方面仍要求大家掌握课本“读一读写一写”重点内容以及课下重要的注释;词语释义出现的题为结合语境看词语是否合适;这需要同学们平时知识的积累;修改病句也是需要大家对句子成分有更好的理解;看看到底是缺主语还是宾语;也有可能是搭配不当等;修辞手法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请大家不要混淆概念;将修辞和表达方式、说明方法混成一谈..诗文默写是考试中的重中之重;切记不要写错别字;背诵一定要准确..第二大题考了两片课内文言文;考试临近;大家一定要准确掌握课文重点句和课下注释;这样才不会失分;对虚词“之”“其”“而”“于”“者”等序词的用法一定要结合所学文言文悉心总结;可以运用文言文积累本多加记录;一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代文阅读;是很多同学失分比较严重的大题;主要原因是同学们不熟悉答题步骤;没有很好的总结答题经验;希望大家在题目理解、内容概括、赏析句子、品评词语、启示感悟这几个题型进行多多练习;并在答题的过程中做到卷面整洁..本次写作主要考查大家的从写作材料中提取自己写作切入点的能力;同学们还需要更好地明确在这几个观点中哪一种更有利于自己的写作;在行文前就要做好规划;才能“行云流水”;当然;也还需要注意书写、卷面、字数这几个最基本的要求..希望此次考试能给大家更多的收获;相信通过努力;你一定会取得理想成绩。
2017年中考现代文阅读 散文考点七:把握文中语句、语段的表达作用 附参考答案解析
散文考点七:把握文中语句、语段的表达作用常见问法:①请你说说文章开头(结尾)有何作用。
②结合全文,说说某段有何作用。
③请你说说文中画线句有何作用。
技巧点拔:①开头作用:总领全文;照应题目;呼应下文;引出下文,为后文作铺垫;开门见山,直入主题;欲扬先抑;对比衬托;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
②中间作用:过渡,承上启下;由……到……由叙述转向议论,由写景转向抒情,由正面到反面);为下文写……作铺垫(为议论抒情作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小说);照应、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③结尾作用:卒章显志,点明中心;戛然而止,回味深长(记叙文、小说);点明题目,深化主题;照应全文,结构严谨,升华感情,照应开头,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以小见大。
【17】冰窗花(2017天津,16-19,15分)任随平①冰窗花盛开在冬日的窗棂上,是一道绝美的风景。
尤其是在久居乡下的那些日子里。
②于是,每到冬日,我会有意无意念起熨帖在冬日木格窗棂上的冰窗花。
冬日的居室里,总会生了炉火,白日里,落了雪,一家人和和暖暖地或斜倚、或平躺在温热的土炕上。
母亲选了废旧的布料,熬了浆糊,炕头置一炕桌,安安静静地做着鞋垫。
父亲借了炉火,熬着罐罐茶,火苗间或跳出来,舔舐着茶罐,茶水滋滋地发着声响,茶香随着响声氤氲开来,整个屋舍内顿时茶香弥漫,即便是不常喝茶的人,浸淫在如此的茶香里,也会有几分迷醉,几分品咂的热望。
而我,总是斜倚在墙角,捧了热爱的书籍,一页页,在缓慢流走的时光里,细品一份恬美与温馨。
冬日的白天总是很短,像兔子率性的尾巴,一甩,一天的时光就溜走了。
而冬日的夜晚,唯有恬静与安谧。
雪花簌簌地落着,风安静地睡去,村庄被夜色围拢而来,婴孩一般安卧在远山近水阔大的臂弯里。
屋舍之内,炉火正旺,壶水呼呼地散发着热气,木格窗棂的玻璃上,热气凝结而成的水珠簌簌流泻下来,洇湿在墙壁上,像梦呓的印痕,烙着时光的印记。
(链接)把握考查题型 明确答题技巧(记叙文阅读复习)
2016年中考福建省各地市中考题示例
4. 品析语言。(9分)(泉州卷)
(1)如果点点能熬过这个冬天。(加点词角度)(3分)
(2)最初,年轻健壮的它四蹄飞奔;再后来,它跑得慢 了;终于,它老得几乎跑不动了,我得骑得很慢, 还要不时停下来等它。(从动作描写角度) (3分)
(1)(3分)“熬”表示艰难忍受的程度,既暗含点 点的年老,又饱含“我”对点点能否平安度过寒冬的深切 担忧。
②亲切友善,关心同学。(1分)他安慰考试失利的“我”, 开导“我” 要把眼光放长远些,不要过分关注考试成绩。 (2分)
③乐观自信。(1分)他脸上常带微笑,认为自己研究的是 “大学问”,说到理想时神采飞扬,坚信自己能够实现理想。 (2分)
④坚持梦想,执著追求。(1分)他怀揣 “间谍”梦,专 注研究军事知识,坚持不懈。(2分)
(2)(3分)“飞奔”“跑得慢”“跑不动”写出点 点不同阶段的奔跑状态,有序地浓缩点点从年轻到衰老的 变化过程,表现了点点一生与我相伴的深厚情感。
2016年中考福建省各地市中考题示例
5. 下面句中加点词表现力强,请品析。(8分) (龙岩卷)
(1)现在她冷不丁送来刚刚上市的新鲜樱桃。
(2)我带着母亲在众人的目光里骄傲前行。
(2)从修辞角度赏析文章第(12)自然段画线
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我们常常进行在布满漩涡处处危险的浊流中, 孩子的童真与善良,却让我仿佛在浊流中看到一 股清泉,这股清泉让我感受到了人性中的甘甜, 让我看到了人间最美好的那一面!
运用了比喻、对比的修辞手法,把危险、世 俗比作浊流,把孩子的童真与善良比作清泉,把 浊流与清泉形成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孩子的童真 与善良的赞美之情,像清泉一样让人觉得甘甜, 突出童真难能可贵。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常考题型答题模板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常考题型答题模板一、如何回答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回答此题的关键是看文章的标题,文章的标题往往就是全文的线索;其次是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这个词语一般也就是文章的线索。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段落)的内容。
首先要明白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个要素,然后根据“(何时、何地)谁干什么结果怎样”或者“什么怎么样”的思路组织语言。
准确、清楚、简洁,不要把概括内容变成了原文复述。
概括议论文或说明文文段的内容,抓段落中心句。
一般说来,议论文、说明文的段意是通过中心句来表现的。
中心句的位置往往在一个文段的开头(起提领作用),或在结尾(起总结作用)有时也在中间。
3、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的特点(优点、用途)此类题经常出现在说明文中,答案往往不止一点,而且一般分散在文中,需要进行提取加工。
首先要分析文章结构,注意段中的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这些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几点特征。
另外,在找到一点特征后,还要看看下面几段的相同位置句,答案往往就隐含在那里,看分值答题,注意不要遗漏。
4、提取文中的某句话,然后问为什么,原因是什么?把题干代入原文,答案一般就在原文语句处附近。
可以直接用文中相关句子作答,也可以对提取出来的关键词进行加工。
二、鉴赏类类问题1、本文的标题有何作用?标题通常有以下作用:(1) 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明主旨(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
(需注意的是回答时不能全部照搬,需根据文章的内容灵活套用)。
2、文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好处、妙处)?一般有固定的答题思路:(1)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什么,(或传神刻画了事物……的情状),表现了人物……的心情(性格)。
(2)形容词、副词:生动形象地描摹出某人(某物)……的特点、情态(或描绘出一幅……样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3、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这类问题也有可能是对文中的画线句进行赏析,请说说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2017年中考现代文阅读散文考点四:标题的含义和作用附参考答案解析
散文考点四:标题的含义和作用常见问法:①探究“.. ”在本文中的丰富意蕴。
②请你说说文章标题的含义。
③本文以“……”为题,有何好处?④请问本文标题能否改为“……” ?技巧点拨:1、理解标题含义。
理解标题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从标题与主题的关系入手。
女IL有的标题直接揭示主题,所谓标题即主题;有的标题引导读者对主题进行深思,如《谁是最可爱的人》。
②善抓点题句。
用点题句去印证标题含义,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③分析标题修辞。
就是从理解文章标题的修辞手法入手,联系文章的人物形象及隐含的情感来理解标题的含义或作用。
④分析标题字词。
就是从理解文章标题的关键词的本义、字面义入手,联系文章内容,得出标题的深层含义或作用。
2、分析标题作用。
分析标题的作用,要按标题特点,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进行分析。
标题一般有以下作用:①概括文章内容;②是行文线索,全文是围绕这条线索展开的,也使得文章结构严谨;③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④运用某种修辞手法,使文章标题新颖生动,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⑤一语双关,暗示文章主题;⑥直接揭示文章主旨。
[7]忘(2017湖南衡阳,21-26, 12分)季羡林①人一老,就容易忘事糊涂。
②我认识一位著名的画家,年过八旬以后,慢慢地忘事糊涂起来。
我们将近半个世纪以前就认识了,颇能谈得来,而且平常也还是有些接触的。
然而,最近几年来,每次见面,他把我的尊姓大名完全忘了。
从眼镜后面流岀来的淳朴宽厚的目光,落到我的脸上,其中饱含着疑惑的神气。
我连忙说:我是季羡林,是北京大学的。
”他点头称是。
但是,过了没有五分钟,他又问我:“你是谁呀!”我敬谨回答如上。
在每一次会面中,尽管时间不长,这样尴尬的局面总会出现几次。
我心里想:老友确是老了!③前几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在富丽堂皇的北京图书馆的大报告厅里举行年会。
我这位画家老友是敦煌学界的元老之一,获得了普遍的尊敬。
按照中国现行的礼节,必须请他上主席台并且讲话。
记叙文现代文阅读六个常见题型的万能答题模板
记叙文现代文阅读六个常见题型的万能答题模板虽然中考的语文阅读题有许多的难题和知识,但只有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我们才能解决语文考试中的难题,小编在这里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六个常见题型的万能答题模板(一) 某句话在句子中的作用: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文中:承上启下(过渡);总领下文,总结上文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二) 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对比:强调了……突出了……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四)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五)段意的归纳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六)复句关系和常用关联词语:并列:既……又……;一边……一边……;不是……而是……承接:便;就;于是递进:不但……而且……;并且;甚至;更;何况等选择:不是……就是……;或者……或者……;要么……要么……;是……还是……;与其……不如……;宁可……也不……转折:虽然……但是……;尽管……却……;然而;却;只是;不过等因果:因为……所以……;既然……就……;之所以……是因为……假设:如果……那么……;即使(哪怕)……也……条件:只有……才……;只要……就……记叙文现代文阅读的技巧总结表达方法考题形式:本文采用了哪一种或几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答题技巧:1.记叙:作用:交代了什么(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
现代文阅读常考题型答题格式及中考常考考点(1)
现代文阅读常考题型的答题格式及中考常考考点一、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一)常考题型的答题格式:1.概括情节或主要内容:一件事(四要素):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多件事(两要素):什么人+做了什么事2.赏析句子(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①比喻: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的……特点/描绘了……的情景,表达了/抒发了/烘托了……的情感/心情(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②拟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人格化/赋予了……(对象)人的情态/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的……特点/描绘了……的情景,表达了/抒发了/烘托了……的情感/心情。
③排比: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语气强烈,节奏感强,有力地表现了……(对象)的……特点,强调了……的内容/主旨,抒发了……的情感。
④夸张: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强调了……的特点,突出/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的心情/情感。
⑤反复: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回环往复,充满语言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突出表现了……的特点,强调了……的特点,抒发了……的情感。
⑥对偶: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强调了……的特点,使文章节奏鲜明,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韵律美。
⑦反问: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突出/强调了……的特点,感情强烈。
⑧设问: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提出问题,引人思考,强调了……的特点。
注:①修辞手法要判断完整;②基本思路:修辞+内容+情感。
(2)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人物描写包括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肖像描写)。
答题格式:运用……(描写方法),生动形象地/传神地/准确地写出了……(人物做什么事的样子/情状/情景),表现了……(人物的性格/心情)。
注:①人物的描写方法要判断完整;②动作描写要提炼出动词;③基本思路:描写方法+内容+性格/心情。
(3)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答题格式:“词语”的意思是……(本义),在句中指……(语境义),生动形象地/传神地/准确地写出了……(内容),表现了……(情感/心情)。
现代文阅读通用答题方法与技巧
现代文阅读答题模式及技巧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描绘类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
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
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
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
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结构类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
(节选自《荷包蛋》)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不能。
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修辞类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1. 文章内容的概括(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公式:(时间+地点)+人+事(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公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公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注:归纳文章的中心①写人为主——公式: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②记事为主——公式: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③写景状物——公式: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④游记——公式:描写了……表达了……的感情⑤议论文——公式:文章论述了……阐明了……2. 某句话在文中作用(1)文首——公式: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散文)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做铺垫、总领下文。
(2)文中——公式: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公式: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照应开头(议论,记叙,小说)3. 修辞手法的作用①比喻——公式:……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
②拟人——公式:……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予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
③夸张——公式:……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联想奇特,富于形象感。
④反问——公式:……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问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更突出(或强烈)。
⑤排比——公式:……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⑥对偶——公式:……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美感。
4. 环境描写的作用(1)找出文段开头、中间或末尾的环境描写语句。
(2)明确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空间、场景;②渲染环境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④烘托人物形象;⑤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3)公式:①……的景物描写,写出了……的景色(或环境),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和品质。
②……的景物描写,结合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
③……的景物描写,反映了……的情景,为全文奠定了……的感情基调。
注:记叙文文章开头写景语段的作用公式:……描写了……(分析所写景物的特色),为下文写……埋下了伏笔。
5. 句子含义的理解(1)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手法。
(2)公式:先揭示出词语或短语所指的对象,再结合句意、文意表述即可。
6. 词语含义的理解(1)含义:①理解词语表层含义→②揣摩深层含义(结合语境、文章内容、文章主旨揣摩)公式:……一词的意思是……,在此处主要是指……(2)指代义:指示代词——①看位置,先往前找,再往后找→②联系文章内容推断非指示代词——①理解词语本义→②分析语境义→③把握指代内容公式:……一词指代……(3)临时义:①理解词语本义→②分析语境义→③联系作品内容和作者情感推断具体含义公式:……一词原指……(本义),这里指……(语境义),起到了……的作用。
7. 词语的赏析①动词——公式:……一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②形容词——公式:……一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③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公式:……一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
8. 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①照应——公式:……与……相互照应,为下文……情节做铺垫,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②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公式:作者的本意是……,而先……,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使所表现的对象形象更丰满,更鲜明。
③象征——公式:使抽象事物具体化/鲜明地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特征,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之意, 表达了……的情感。
④托物言志——公式: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画,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
⑤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公式:通过描写……(景物),表达了作者……情感,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⑥衬托(正衬/反衬)——公式:突出表现主要人物或事物的性格或特点等,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⑦伏笔和铺垫(常作答案要点)——公式:使得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⑧悬念(常作答案要点)——公式:先把……抛给读者而又不说明原因,层层设疑,紧紧地抓住读者的阅读兴趣,以达到更好地表达主题的目的。
⑨烘托——公式:把表现对象……的心理,放在一个……的环境里,更好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9. 人物形象分析及概括(1)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是一个怎样的人?公式:人物品质特点+文中具体依据公式:文中具体依据+人物品质特点(2)××是一个怎样的人?公式:××是一个……(性格特点、品质等)的人。
10. 描写手法的作用(1)找出描写手法在语段中的位置及作用。
(2)明确描写类型及相关知识:①外貌(肖像)描写的主要作用是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②语言描写的主要作用是表露人物感情,提示了人物内心世界。
③动作(细节)描写的主要作用是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
④心理(神态)描写的主要作用是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复杂的心理刻画,更能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3)公式:①外貌:描写了……的样子,表现了……②语言:……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展示了……内心,表现了……③动作:运用……(动词)等词语,生动、准确地刻画了……④心理:……等词语写出了……,表现了……11. 插叙的作用(1)找出插叙的语段在文中的位置以及和全文的联系。
(2)公式:……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
12. 标题的作用(1)散文标题:①交代文章内容或写作对象;②点明文章主旨;③交代行文线索;④奠定感情基调;⑤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等。
(2)小说标题:①点明文章线索;②设置悬念;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或转折,化解人物矛盾冲突;④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⑤突出主题,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⑥交代文章内容。
公式:分点作答,①……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②……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了……;③……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寄寓了作者的……情感。
13. 记叙要素的作用①时间——公式:以……的时间为序(或线索)来写,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
②地点——公式:以……的转换为序来写,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
③事件——公式:以……的事件来写,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丰富鲜明。
④人物——公式:以……的活动来写,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说明文1.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1)引资料——公式:①引用故事、神话传说:以……这个生动的故事引出说明的事物,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引用名人名言:用……这句名言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③引用诗句:该诗句的引用,增强了文章的诗情画意,写出了事物……的特点,同时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列数字——公式:具体而准确地说明事物的大小、长短、多少等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
(3)下定义——公式:准确简明地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
(4)举例子——公式:通过列举……的例子,真实具体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5)作比较——公式: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6)打比方——公式: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7)分类别——公式:条理清晰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8)作诠释——公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对象)更通俗易懂。
(9)摹状貌——公式:具体、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10)列图表——公式:直观明了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
2. 说明文语言(1)分析加点词语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严密性的特点。
①解释词语的意思;②结合句子语境分析其在句子中所起的作用;③最后,总结得出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公式:“××”词的意思是……,在句中使说明……(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2)修饰、限制性词语能否删除,为什么?①表态:一般是不能删;②解释:解释这个词语在这句话中的含义——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等方面加以限制;③比较:比较删掉这个词语与没有删掉以前的区别,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④总结: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与科学性。
公式:不能,删掉了“××”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绝对化,与事实不符;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内容),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
(3)加点词语能否替换为××,为什么?(4)公式:不能替换,原文“××”词语的意思是……,而替换的“××”词语的意思只有……,如换成“××”词语,就与原文内容不相符,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