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村汉阙公园落成大典碑记

合集下载

2023年最新的酒泉西汉胜迹 作文

2023年最新的酒泉西汉胜迹 作文

2023年最新的酒泉西汉胜迹作文西汉酒泉胜迹(西汉酒泉胜迹)酒泉公园位于鼓楼东1.9公里处,占地面积27万平方米,是河西走廊唯一保存完整的一座汉式园林,迄今已有2023多年的历史西汉酒泉胜迹位于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城东 1.9 公里处,占地面积 27 万平方米,其中有天然湖泊 5 万平方米。

是一座源于西汉史实、表现大汉雄风、融合江南灵秀的古典园林。

景区内主要历史名胜有:汉古酒泉、左公柳、泉湖及大量园林古建筑群。

公交:1路 9路西汉胜迹站下出租:直达(5元起价)轻轨(规划中): 1号线(西汉酒泉胜迹-嘉峪关火车站)西汉酒泉胜迹站 5号线(酒泉高铁-北大河风景区东)西汉酒泉胜迹站票价:免费西汉酒泉胜迹酒泉公园位于鼓楼东1.9公里处,占地面积27万平方米,是河西走廊唯一保存完整的一座汉式园林,迄今已有2023多年的历史。

园内有泉有湖,有山有石,建有酒泉胜迹、月洞金珠、西汉胜境、祁连澄波、烟云深处、曲苑餐秀、花月双清、芦伴晚舟八大景区。

古树名木,参天蔽日;亭台楼阁,雕梁画栋,素有"塞外江南"、"瀚海明珠"之美誉。

如今,这里已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AAAA级旅游景点。

矗立在面前的仿汉阙式门楼建筑,是酒泉公园的南门,也是公园的正门。

主体由子、母阙构成,风格古朴自然,气势恢宏雄壮。

中堂上悬挂的两块牌匾,揭示了酒泉公园的独特风光和深厚的历史内涵。

其中,"瀚海明珠"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张道兴所题,"泉湖胜景"是曹无所题。

匾额的上方镶嵌着一幅牛头浮雕,是采用祁连山深处特有的花岗岩石精雕而成的。

相传明末清初时,酒泉城中经常洪水泛滥,据说有妖魔鬼怪在作祟,人们就在钟鼓楼的西北角和西南角各建了一座寺庙来镇邪。

因为两座寺庙与钟鼓楼形成一个牛头的形状,所以人们又把酒泉城叫做"卧牛城"。

西汉酒泉胜迹公园前121 年,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西征匈奴,与匈奴打了一场著名的河西之战,大获全胜,武帝从长安赐御酒一坛犒劳征霍去病将军,霍将军认为功劳属于全军将士,于是将酒倒入泉中,与将士取而共饮,所以“ 酒泉” 的美名便传承至今。

昭通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昭通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昭通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昭通市是一座拥有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物。

作为历史的见证,这些文物不仅是昭通市的骄傲,更是整个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昭通市政府已经评定了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昭通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昭通市的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包括多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建筑、器物和遗址。

这些文物代表了昭通市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风貌和风格。

其中,我特别想提到的是以下几处文物保护单位:1. 昭阳楼:昭阳楼位于昭阳区,是昭通市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之一。

建于明朝,曾是昭通府署所在地。

昭阳楼是以其雄伟宏大的建筑风格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于世。

登上昭阳楼,可以一览昭通市的美丽风光,感受历史的沧桑与繁荣。

2. 景谷寺石刻群:景谷寺石刻群位于威信县,是昭通市著名的佛教文化遗址。

这里保存了大量的佛教石刻,内容丰富多样,形式独特。

这些石刻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是研究佛教历史和艺术发展的重要资料。

3. 清真寺:位于绥江县的清真寺是昭通市历史悠久、风格独特的回教建筑。

这座清真寺建于明朝,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它以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美的细节雕刻而闻名,是中国伊斯兰文化的重要遗产。

这些文物保护单位不仅代表了昭通市丰富的历史文化,更是承载了人们对于过去的记忆和情感。

在保护和传承这些文物的过程中,昭通市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如修复和维护建筑、加强管理、开展文物保护教育等。

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仅能够有效地保护文物,还能够提高公众对于文物保护的重视和参与度。

对于我个人而言,文物保护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每当我看到这些古老而珍贵的文物时,我不禁感叹人类文明的伟大和历史的厚重。

文物是我们了解历史、感受传统文化的窗口,是我们文化自信和国家自信的重要标志。

保护好这些文物,就是保护好我们的文化根脉,坚守我们的文化底线。

了解汉阙文化作文300字

了解汉阙文化作文300字

了解汉阙文化作文300字
所谓“阙”,是指矗立于宫殿门前或陵墓神道两旁的碑状建筑物,用以显示宫殿的庄严和陵墓主人的威仪,为汉代特有的地面装饰性建筑物。

汉代对在陵墓前立阙有严格规定,只有官至年俸二千石以上者方有资格在墓前立阙。

因此,阙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西汉时期,巴蜀经济文化繁盛,又受长安及中原崇尚奢华、热衷厚葬风气的影响,故造阙众多。

全国仅存的26处近50座基本完好的汉阙中,过半在四川。

四川省达州市渠县有“中国汉阙之乡”的美誉,这里遗存着6处7座汉阙,占全国已发现的汉阙数量的四分之一。

渠县的7座汉阙集中在土溪镇与岩峰镇之间近10公里的古驿道旁。

这条古驿道位于305省道与204省道之间,如今已辟为一条连接土溪、岩峰两镇的县道。

位于县道南侧一条僻静的通村小道旁的冯焕阙建于东汉建光元
年(121年),距今已有1900余年历史,保存较好,被建筑学家梁思成誉为“汉阙中唯一逸品”。

以汉阙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建筑既空静淡远又气势恢宏,形成了有别于世界其他国家建筑形态的独特艺术风格。

汉阙的特殊气势还表现了一种整体灵动、浪漫进取的文化精神,这正是中华民族一贯的精神特质。

祀三公山碑介绍

祀三公山碑介绍

祀三公山碑介绍
祀三公山碑,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祀山镇祀山村的祀山山脚下,是一座汉代石刻,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大的一块三公碑。

祀三公山碑高2.62米,宽1.92米,由一整块石头雕刻而成,重约20吨。

碑面上刻有三尊人物,分别代表三位汉代名臣,它们是“司马迁、扬雄、董仲舒”,称为“三公”。

三尊人物身着华贵的衣服,头戴礼冠,手持文房四宝,栩栩如生,生动形象。

祀山山脚下的祀山寺早在东晋时期就已经建立,当时便有宗教信仰的石刻存在,但它们多为古代的佛像和道家神仙的像。

祀三公山碑的出现则有了不同的意义。

它是为了纪念三位汉代名臣而建,也是为了让后世人们能够了解和尊重这三位卓越的人物。

祀三公山碑虽然年代久远,但是保存得十分完好,显示了中国古代高超的雕刻艺术和文化底蕴。

现在的祀三公山碑已经成为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岳阳市颇具特色的旅游景点之一,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前来参观。

- 1 -。

祀三公山碑

祀三公山碑

祀三公山碑在三公山一座古老的寺庙中,一座石刻碑刻,几乎完美地保留着功绩卓著的历史,它就是《祀三公山碑》。

三公山位于湖南郴州的北部,三公山历史悠久,是南宋皇室的遗址之一。

三公山碑乃是由明朝宰相陈原建于洪武元年的林宗章拓世。

碑文言:“洪武年间,陈原以三公山为灵台,以配行春寿礼以祀当朝,以定祧宗之齐,以示保传之古,以赋陈家之耀,以殊彰文武之道。

”《祀三公山碑》实乃一件宝贵的文物,其上记载着明朝宰相陈原的大德大恩,以及礼部尚书叶培新先生精心创作的文字,并由碑文定义了当时礼俗。

此外,《祀三公山碑》也展现了明朝官署架构及其相互作用之间的关系,对研究明朝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项文物,《祀三公山碑》保存完整,是珍贵的历史古迹。

碑的正面饰以前清、后清的山水风景,虚实相间,细节丰富,可谓是一件精美的雕刻作品;背面则以唐宋书体保存了碑文,手感明显,蕴含的文字则是当年的礼乐政纪。

《祀三公山碑》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它见证了明朝宰相陈原在洪武年间礼拜崇拜皇室的历史;它刻画了明朝官署架构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它给了我们深刻的见解,使我们更加清楚明朝礼仪制度的完整性;它也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史料,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明朝的社会风貌。

《祀三公山碑》记录着明朝宰相陈原的美德,记述了他拜崇皇室的礼仪,也给我们展示了明朝礼俗,它可以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提供了宝贵的史料,它能够为我们更好地了解明朝历史提供强有力的依据,同时也为当今的社会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在历史的长河中,《祀三公山碑》一直挥洒着它的光辉与火花,它的精美的造型、精确的语言以及深具意义的文字,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明朝的历史文化。

《祀三公山碑》,是珍贵的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典范,我们要正确地对待它,它也肩负着传承庄严的明朝文化使命,向后人展现明朝灿烂的文化。

丰城市名胜古迹游

丰城市名胜古迹游

丰城市名胜古迹游
丰城市位于江西省中部,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丰城市名胜古
迹众多,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访。

本文将带您领略丰城市独特的历史风貌。

丰城古城墙:丰城古城墙是丰城的标志性建筑,建于明代,是江西省现存保存最
完整的古城墙之一。

城墙周长约5公里,高约10米,厚约5米,被誉为“江南明城墙,丰城第一园”。

登上城墙,远眺四周,历史的痕迹随风而来,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沧桑。

岳飞祠:岳飞祠是丰城著名的历史遗迹,供奉着南宋抗金名将岳飞。

岳飞在这里
留下了光辉的一生,英勇抗敌、忠贞不渝的精神鼓舞着世人。

祠内保存着岳飞的铜像
和历史文献,让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位伟大的将领。

双峰山风景区:双峰山是丰城的一处优美景点,山势陡峭,绿树成荫,景色宜人。

登上山顶,可以俯瞰整个丰城市区,一览无遗。

山中还有岩洞、溪流等自然景观,让
游客在自然中放松身心,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古杏林:丰城的古杏林是一处历史悠久的景点,有着上千年的悠久历史。

每到春天,杏花盛开,花香四溢,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赏花踏青。

古杏林周边还有传统民居,体现了丰城古老的乡村风情。

游客在这里可以感受到悠长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氛围。

普宁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普宁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普宁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实用版】
目录
1.普宁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简介
2.普宁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的具体内容
3.普宁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的意义
正文
普宁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是指在广东省普宁市范围内,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址、建筑、石刻等文物,被认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些文物保护单位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是普宁市的文化瑰宝。

普宁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共有四处,分别是:普宁古城墙遗址、洪阳文昌阁、大南山石刻群和梅林古渡。

普宁古城墙遗址位于普宁市区,是普宁古城的遗迹,始建于明朝。

这处遗址见证了普宁市的历史变迁,对于研究普宁市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洪阳文昌阁位于普宁市洪阳镇,建于清朝,是一处具有岭南建筑风格的古建筑。

文昌阁供奉文昌帝君,是古代文人墨客祈求科举顺利的地方,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

大南山石刻群位于普宁市大南山区,是一处汇集了明清两代石刻艺术的地方。

这些石刻造型各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和宗教信仰。

梅林古渡位于普宁市梅林镇,是古时通往潮汕地区的重要渡口。

梅林古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昔日的繁荣景象如今已不再,但仍然可以感受到曾经的商贸繁华。

普宁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的公布,旨在加强对这些文物的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普宁市的文化软实力。

这些文物保护单位不仅是普
宁市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郑氏三公

郑氏三公

郑桓公与儿子郑武公、孙子郑庄公。

荥阳城东南角檀山脚下、郑上路与310国道交会处的三角地带,郑桓公与儿子郑武公、孙子郑庄公雕像目视东方,脚步沉稳,自关中走来中原,落脚在荥阳的大地上。

河南荥阳是郑氏发源地,全球目前有1200万郑氏后裔,分布在美国、马来西亚、泰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郑桓公、郑武公、郑庄公是郑国开国后的三代君王,分别被郑氏后裔称为太始祖、二世祖、三世祖,被尊“郑氏三公”。

郑氏三公紫铜雕像高28.1米,于2004年10月29日在荥阳在荥阳举行的“中国·荥阳首届郑氏文化节暨纪念郑桓公受封立国2810周年”庆典大会上宣告落成。

附:郑氏三公碑(碑文)夫世所以寻根求源,怀祖追宗者,盖在崇本而报德,尤在承先启后,发扬而光大也。

我郑氏一脉,肇自三公。

始祖桓公,初封于郑。

见微如著,睹周室之将乱,未雨绸缪,寄孥于荥,远避灾琢,以保嗣胤。

任职于朝,忠心不二,抵侵御侮,以身殉职,上报君国,下保宗祧,可谓忠孝兼俱,圣哲睿智。

雄哉!武公,保平王东迁,兴灭国,存周祀,功莫大焉。

建都开疆,奠郑国四百年基业,雄才大略,谦俭恤民,国人感颂,献以《缁衣》之章。

智哉!庄公,深谋远虑,见机而发,内平叛贰,外拓疆土,国富兵强,四邻威服。

泉壤会母,终以孝闻。

惟我三公,忠孝智勇,四德兼备;文治武功,彪炳汗青,可谓光照于前。

而刑鼎之铸,法制先河;乡校之护,首重民生;郑城亘空,长城鼻祖;郑棉荧绸,蕴温溢彩;《郑语》《郑风》,思深情切;“郑声”,“郑舞”,摇魂荡魄,此皆我郑人之荣。

我郑氏两千八百年来,经国安邦之士不绝书,英杰俊奇之才前后接踵,或教化群伦,千秋为则;或万里远航,声扬海外;或驱逐外寇,还我宝岛;可谓根深叶茂,荣耀于后。

我郑氏同胞历经战乱灾荒,怀土离乡,或散于国内,或徙于域外,落地生根,繁衍生息,皆能追怀祖德,光大门楣,然无论穷达隐显,“荥阳堂”匾高悬,人皆以郑氏为荣;“荥阳衍派”为志,梦魂长系祖庭。

而京襄城古,残垣久历风雨;广武岭壮,至今犹忆武公。

祀三公山碑释文解释

祀三公山碑释文解释

祀三公山碑释文解释
“祀三公山碑”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碑文,通常记录了祭祀三公(太师、太傅、太保)的仪式和相关内容。

碑文内容通常包括祭祀
的时间、地点、仪式程序、祭祀对象的功绩和贡献等。

这些碑文对
于了解古代官方祭祀制度、宗教信仰、历史事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
历史价值。

在解释“祀三公山碑”的内容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可以从历史背景方面解释,即碑文所记录的祭祀活
动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当时的政治、社会环境。

其次,可以从
仪式程序方面解释,即祭祀的具体步骤、参与者、祭祀对象等内容。

此外,还可以从祭祀对象的功绩和贡献方面解释,即对于被祭祀的
三公的政绩、贡献以及对当时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解释。

除此之外,还可以从文字风格、碑文形式、对后世的影响等方
面进行解释。

总之,对于“祀三公山碑”的释文解释,需要结合历
史背景、宗教仪式、政治制度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以便更好地
理解其内容和意义。

临摹祀三公山碑

临摹祀三公山碑

临摹祀三公山碑
祀三公山碑临摹
祀三公山碑,于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南部,位于历史悠久的临汾
古城内。

此碑建于唐代贞观年间,是一座石刻浮雕碑,具有较高的艺
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碑文内容主要记载了临汾历史上祀三公山的情况。

三公山为临汾
市最高峰,山势雄伟壮观,曾被历代皇帝赋予特殊地位。

据碑文记载,唐代贞观年间,当地居民秉承着崇拜山神的信仰,每年都举行盛大的
祭祀活动,以祈求丰收和平安。

碑文刻有精美的浮雕图案,展示了当地人民在祭祀仪式中的热闹
场景。

图案中人们盛装而来,手持炷香,向山神表示崇敬和感恩之情。

同时,山脚下整齐排列着供品和祭祀器具,象征着对山神的虔诚和敬意。

此碑的临摹工艺考究,剥离了年代的积淀,将原始的祭祀场景以
传统中国书法的形式呈现。

临摹者通过细致入微的描摹,还原了唐代
的盛况和庄严。

祀三公山碑具有极高的收藏和研究价值。

它不仅展示了临汾的历
史文化底蕴,也反映了中国人对山水信仰的独特理解。

临摹此碑,不
仅是一种对古代文化的致敬,更是对历史的延续与传承。

值得一提的是,在临摹过程中,要注意尊重原作,不得擅自增减
或篡改碑文内容。

唯有严守规范,才能真正传承下去并保护好这段珍
贵的历史文化。

总之,临摹祀三公山碑是一项充满意义的文化活动。

通过临摹,
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祀山神的传统习俗,感受古代人民的崇拜之情,
同时也让我们对临汾的历史与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希望临摹者能
用心去体味这座历史遗迹所承载的深意,将其留存并传承给后人。

大三公山碑

大三公山碑

大三公山碑作者:***来源:《收藏家》2021年第10期大三公山碑又称《祀三公山碑》《汉常山相冯君祀三公山碑》,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发现于河北元氏县。

刻石年月残,翁方纲考订为东汉元初四年(117)立,石现存今河北省元氏县。

碑文为篆书,全碑记10行,每行14至23字不等。

大三公山碑,翁方纲《两汉金石记》、王昶《金石萃编》、沈涛《常山贞石志》等书著录。

此碑最早拓本即为乾隆拓本,除纸张、墨色等因素外,其考据字主要有最初拓本碑首“元”字尚可见下脚二笔。

其次三行末“奠”字左上、五行“处幽”之“处”字左下无石花,六行末“熹”字不损,符合以上条件者当为乾隆拓本。

稍晚拓三行之“奠”字之左上角损,“熹”字渐泐,初仅损右下二点,后渐渐上损以及口部,近拓则“熹”字不存矣。

可以说把握“熹”字,是鉴定大三公山碑年代早晚的关键,然同为“熹”字不损本,亦有多种不同情況。

予尝获多件“熹”字未损本,也有时代早晚之不同,最早者“熹”字下完全无石花,稍后,石花渐大,然距“熹”字尚远。

再后,石花迫近“熹”字右下两点,但仍未泐连“熹”字,仍称“熹”字完好本。

总之,即使是同为“熹”字不损本,也有细微差异,故如有条件,当尽可能多搜集、多记录不同的标本类型,以资比较对照。

大三公山碑体兼篆隶,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研究价值。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认为此碑为“缪篆”精品,杨守敬认为其书法“非篆非隶,盖兼两体而为之,至其纯古遒厚,更不待言,邓完白篆书多从此出。

”近代书法家多以此碑为“缪篆”的代表作,近代大书画家齐白石受大三公山碑影响至大。

寒斋所藏之大三公山碑是一件流传有绪的乾隆初拓本,卷轴装,拓本高195、宽71厘米。

曾经棱伽山民(顾曾寿)、端方、张伯英、龙潜等人递藏,顾曾寿、张伯英、张延厚诸家皆有跋。

顾跋全文如下:“祀三公山碑,此碑由篆入隶,尚有西京遗意,裴岑纪功、大开通之类也,棱伽山民记。

”昔日从启功先生问碑帖鉴定之学,先生亲口对予言“棱伽山民所藏无不精善”,观此碑可见先生之言不虚也。

祀山公山碑问题回答

祀山公山碑问题回答

祀山公山碑
祀山公山碑,位于中国江西省鄱阳县境内的祀山公园内,是一座珍贵的文物遗迹,也是境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祀山公山碑,又称公买寺碑,是南朝宋明帝时期的遗物,内容记录了佛教的起源和传播历史,是研究中国古代佛教史、开化史和文化史的重要资料。

该碑刻工精细,文字端庄秀丽,是中国碑刻艺术的杰出代表。

据历史记录,祀山公山碑高达5.9米,由两部分组成,下段为碑座,高2.8米;上段为碑身,高3.1米,宽1.1米,厚0.5米,碑身由25块花岗岩石板拼成,碑文呈半圆形布局,总字数1363个,初刻时外表涂以丹砂,现已剥落。

碑文内容包括禅宗祖师、佛经翻译、中国佛教传播和发展等重要历史记载,尤其记录了晚唐五代时期东林派僧人的禅学思想和活动,对于了解唐代佛教思想和社会历史均有重要价值。

祀山公山碑铭文文字凝练,富有文学艺术价值,尽管经过数百年的锈蚀和风雨侵蚀,碑文字迹仍然清晰可辨。

碑文始末,开宗立派,旨在传述佛法,顿顿都蕴含着佛教经典的深厚内涵。

鲜明的思想内容,深远而辽阔的内涵,是中国石刻艺术珍贵的文化财富。

祀山公山碑的雕刻工艺和石刻技术都是非常高超的,其历经千年依然
保存完整,是中华文化瑰宝,至今还为无数艺术爱好者所爱慕和追捧。

同时,它也成为对后人价值和传承的鞭策和启示,像一个醒目的指示牌,呼唤人们珍爱自己的文化遗产,坚定文化自信的决心。

总的来说,祀山公山碑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有着世界
级的价值和影响,它向人们展示出往日的辉煌与灿烂,让人们深感敬
畏之余也要更加珍爱传承,将其永久保留下来,传承给后代。

祀三公山碑 刊刻于东汉元初四年的碑刻

祀三公山碑 刊刻于东汉元初四年的碑刻

《祀三公山碑》《祀三公山碑》全称《汉常山相冯君祀三公山碑》,俗称“大三公山碑”,刊刻于东汉元初四年的碑刻,无撰书人姓名,属缪篆书法作品,现位于河北元氏县封龙山南麓。

据碑文记载,陇西冯君到元氏县就职时,遇到该地连遭羌人的骚扰和蝗早之灾。

后祈祀三公山,结果甘露屡降,连年丰收。

于是长史鲁国颜 等立碑纪念,所立即《祀三公山碑》。

《祀三公山碑》为长方形,高1.7米、宽0.7米、厚0.25米,碑文共10行,行字多寡不等,共200字,主要记述常山相陇西冯君为消除天灾人祸、国泰民安而祭祀三公山神的活动。

《祀三公山碑》书法很有特色,字体篆隶相间,似可称为“缪篆”。

多有异字,清方朔在《枕经金石跋》中说“乍阅之有似‘石鼓文’,有似‘泰山’、‘琅琊台刻石’。

然结构有圆变有方,有长形下垂,亦有斜直横拂。

细阅之下,隶也,非篆也;亦非徒隶也,乃由篆而趋于隶之渐也。

仅能作隶者,不能为此书也;仅能作篆者,亦不能为此书也;必两体并通,乃能一家独擅。

”结体上,《祀三公山碑》寓巧于拙、似正还斜、疏密有致、松紧得宜、平中有险、险而不惊、向背得体、避让有矩,形成强烈的对比关系,自由与纵横观照,虚实与疏密换置,打破了篆隶结字惯常的对称和均衡。

用笔上,《祀三公山碑》是由篆入隶之作,字体非篆非隶,盖兼两体,以隶势作篆,以方笔写篆书,方圆兼备,峻利茂密,开篆法用笔新境界。

首先,其用笔横平竖直,体势开张而圆转,气魄雄强而情趣,起笔方而又重,转笔处方折明显、转折峭拔,收笔纤劲,尖笔出锋,方圆兼用(如:令、等、要、五、希),小者用圆,大者用方,在平直中亦有少数屈曲的笔画,笔力极为雄健,给人一种宽博的感觉,字势洞达、格局宏大,融合了瓦当文字与汉印文字的装饰之美,展现出一种生涩峭厉的篆书体例。

其次,由于行距相等而字距不等,部首参差组合变化,甚至出人意料地夸大某一个局部(如:以、氏、公、夹、年),使许多字展现出一种拙笨的动态美。

再次,行笔中字形虽方整,但收笔处时有左右开合,造成横向开张之势,又通过对弧形圆线的巧妙运用(如:神、纪、幽、堂、山),方中显圆,圆中寓方,横画末尾时有明显的波挑捺脚,许多字笔画的末端有向外弯屈的形貌(如:焉、宁、道),给方整宽博的结字带来了动势,古朴浑穆中显出灵巧和生机。

龚望《祀三公山碑》临作

龚望《祀三公山碑》临作

龚望《祀三公山碑》临作
东汉流传下来的诸多碑刻,形成了“汉隶”经典。

汉隶的风格,论外形有扁有长,论起笔有圆有方;论姿态神韵,有雄浑瘦硬,有委婉优雅……然而有块汉碑迥异于经典汉隶,放在汉碑当中,可谓“调皮”——
这块碑就是《祀三公山碑》,全称《汉常山相冯君祀三公山碑》,俗名《大三公山碑》。

东汉元初四年(公元117年),立在今河北省元氏县西北三十里封龙山上。

《祀三公山碑》是极有学术价值的碑刻,它在书法上最大的特点,是篆隶相兼,结体介于篆、隶之间。

它把大部分篆的弧形掰直,而又没有明显的蚕头燕尾。

而这,正是篆刻的常用方法。

龚望先生在1968年曾通临此碑,并在落款中说明临写的要点,很有意义。

下面就来看看龚老先生的《祀三公山碑》临本——
龚望先生在落款中说,杨淮表、石门颂、大三公、裴岑、戚伯著等,皆隶之最精者,然必熟于两京印篆,然后作此,气息方浓,否则必枯燥无味。

这是龚望先生自己的领会,算是一家之言,但有个道理是大家通用的:学书必须广开眼界,若就某碑写某碑,就某家写某家,一定会越写越淡,丰富不起来。

汉《祀三公山碑》欣赏

汉《祀三公山碑》欣赏

汉《祀三公山碑》欣赏《祀三公山碑》全称《汉常山相冯君祀三公山碑》,俗称《大三公山碑》。

元廼贤《河朔访古记》云:“三公神庙,祀三公山碑在元氏县西北二十里封龙山下,榜曰'天台三公之庙’,庙有《汉三公山碑》一通。

”即指此碑。

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元氏县令王治岐重新访得,始有拓本行世。

碑文起首云:“□初四年,'常山相陇西冯君到官,承饥衰之后,……”翁方纲考定为安帝元初四年(《两汉金石记)。

元氏县还曾有另一通隶书《三公山碑》,据《河朔访古记》云,在县西故城西门外八都神坛,即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所著录者。

东汉灵帝光和四年(181)立,晚于篆书《三公山碑》六十五年。

此石久佚。

《祀三公山碑》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東漢元初四年(117)宋高刊石,經摺裝剪裱,墨紙尺寸:24x13厘米。

清末拓本,書前襯葉有“堀越文庫”印記。

释文:元初四年。

常山相隴馮君到官。

承饑衰後。

□惟三公御語山。

三條別神。

在領。

吏民禱祀。

興雲膚寸。

偏雨四維。

遭離羌寇。

蝗旱鬲我。

民流道荒。

醮祠希。

□猷行。

由是之來。

和氣臻。

乃來道要。

本祖其原。

以三公廣。

其靈尢神。

處幽道艱。

存者難。

卜擇吉□治。

東就衡山。

起堂立壇。

雙闕夾門。

薦牲納禮。

以寍其神。

神熹其位。

甘雨屢降。

報如景響。

國界大豐。

穀斗三錢。

民無疾苦。

永保其。

長史魯國顏洨、五官掾閻祐、戶曹史紀受、將作掾王、元氏令茅匡、丞吳音、廷掾郭洪、戶曹史翟福、工、宋高等刊石紀焉。

文字瓦当源流考

文字瓦当源流考

文字瓦当源流考
吴公勤
【期刊名称】《徐州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2(017)004
【摘要】@@筒瓦尾端带圆形或半圆形的部分,即古代建筑物檐部椽头之筒瓦尾端的遮挡叫做瓦当.
【总页数】2页(P128,146)
【作者】吴公勤
【作者单位】徐州博物馆考古部,22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
【相关文献】
1.汉代"千秋万岁"瓦当文字源流考
2.文字瓦当源流考
3.司马金龙墓出土文字与《爨宝子碑》书风源流考
4.半绘文字设计源流考——从鸟虫书到日本现代汉字设计
5.关于哥巴文字源考证的几点看法——读《纳西族哥巴文字源流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张翙和他的诗

张翙和他的诗

作者: 李鼎文
出版物刊名: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44-49页
主题词: 乾隆年间;二十年;荆州;江西;甘肃;晋书;郧阳;凉州;张轨;史记
摘要: <正> 清代乾隆年间,甘肃有两位诗人曾被袁枚在《随园诗话》中称道过,一位是狄道的吴镇,另一位是武威的张翙。

张翙,字凤扬,号桐圃,武威人。

约生于乾隆十五年(一七五○)。

乾隆三十四年(一七六九)进士,授户部主事,累迁户部郎中。

出为江西吉安府知府,调湖北荆州府知府,护理荆宜施道,历宜昌府知府,郧阳府知府,湖南长沙府知府。

卒年不详。

著有《念初堂诗集》四卷,嘉庆初刊行。

潘挹奎的《武威耆旧传》卷三《刘明府统张太守翙合传》中,叙述了他的生平。

公园落成碑记范文

公园落成碑记范文

吴文化公园无锡金融史馆记碑文郑国鸿碑记的内容郑国鸿阵亡处在三总兵纪念广场南面的山腰处。

郑国鸿(1777——1841)字雪堂,湖南凤凰厅(今凤凰县)人。

出生于行伍家庭。

道光二十年(1840)升为浙江处州镇总兵。

1841年2月,与葛云飞、王锡朋等带兵三千人,渡海收复被英军占领的定海。

道光二十一年(1841)九月,英军再犯定海,郑国鸿死守竹山门,直到枪炮弹药用尽。

10月1日,晓峰岭失守,王锡朋阵亡,英军夺道下攻竹山门。

面对蜂拥而至的英军,郑国鸿镇定执旗督战。

虽身中两炮,受伤数10处,他仍挥刀作战,杀死杀伤数名敌人,流尽最后一点血,壮死在竹山上。

介绍巢湖的龟山公园作文200字龟山公园是永安较大的公园之一,也是个美丽的公园.进了龟山公园门口,一眼就看见龟山文化广场.它总面积近1万平方米,由演出广场,音乐喷泉广场,下沉式广场组成.每当音乐声响起时龟山文化广场就变得更美了,喷泉随着音乐声的变化而变化,时而像断了线的珍珠,时而像银河从天而降,真是没不胜收啊.走完了龟山文化广场,就来到了人工湖.它大约有2米深,湖中心有个小岛叫"湖中岛”岛上有一棵茂盛的榕树.岛的四周盛开着美丽的小花.湖上有一座桥叫"九曲桥”因为它有九个弯曲.站在桥上放眼望去,湖面上时而风平浪静像一面镜子一样,时而微波荡漾.桥的左边有一个景点--跳龙门,有一头大鲤鱼冲出了水面,四周还有几头小鲤鱼呢,它们一起跳向了龙门,真是可爱极了.过了人工湖往上走就来到了儿童乐园.这里有;碰碰车,淘气堡,飞跃彩虹,旋转木马……,这里是孩子们的天下,他们在这里尽情的玩耍,无比快乐.龟山公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真是个休息娱乐的好去处.关于游记的作文600字关于凤翔城墙在古老的苏州城边,有个恬静的小镇,名唤周庄。

那里盛产鱼虾,广泛种植水稻,是江南有名。

的"鱼米之乡"。

那里以舟代步,很少看到宽敞的路面,却可以看到许许多多的船家,举着一根半长的篙,戴着斗笠,穿着蓑衣,哼着家乡的小调,在熙熙攘攘的船群中悠然地穿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公村汉阙公园落成大典碑记
周戊丁
三公古处昭大义,公孙故里注高风。

维岁属乙未,月当壬午,汉阙公园落成大典,勒碑以记之:溯源古邑,远在春秋。

晋臣成季,佐文公春秋霸业;国卿宣孟,辅灵公励精图治。

中军赵朔,震八荒戎马倥偬。

赵氏三世,勋庸昭烈,忠恪匪躬。

奈位重遭忌,功卓致妒。

大夫屠岸贾氏,嫉恨赵门功高,谗言惑主,借口赵盾弑君,赵族图逆,假晋君之命抄斩一门忠良。

遗孤赵武因母避难而生于后宫,奸臣意欲斩草除根,闯宫搜孤。

将军韩厥受赵朔托孤之命,急约赵氏家臣杵臼,赵朔挚友程婴,聚集于姑射山麓,议事在草庐之中,救赵氏孤儿于倒悬。

程婴舍子换孤,公孙慷慨捐躯,韩厥廷谏景公,赵武隐居荒岭。

黄天襄佑,厚土怜愍,赵孤绝处逢生,仰赖三公高义。

节轧霄汉,气烈金石,忠魂贯日,义魄飞虹。

赵氏复起,重振雄威。

不忘三公恩德,谨记救孤义举。

筑三公坟茔于姑射山麓,建怀旧亭庐于峪口沃野。

着族人守护庐冢,春秋祭祀,塑三公金身于龛帷,朝夕供飨。

赵宋元丰四年,神宗着吴氏处厚寻觅先祖遗迹,敕封三公为侯。

古邑再沐圣恩,封爵旌表,永为典祀。

杵臼墓茔所在聚邑,遂赐名三公古处,号曰公孙堡,南北城门镌竖匾铭之,后世名之三公村是也。

历代村民秉承远古淳风,崇尚公孙大义。

奈村内公孙庙倾圮废弛,达话亭了无痕迹。

闾阎供奉无托,年序祀所空乏。

甲午桐月,上濣之季,邑里政通事妥,乡民安居乐业。

两委顺乎民意,拟重建三公议事达话亭,再塑舍身救孤义士像。

展现公孙盛德流韵,嘉旌杵臼忠智余响。

倡议一出,村中豪侠俊彦欣然应命,外地贤达游宦慷慨解囊。

不出月余得捐款银五十三万六千元整。

是年孟夏奠基,乙未蒲月竣工,历时一岁有余。

目今耸云汉阙昭千秋忠义,达话亭阁垂万古芳名。

祠庙为取义成仁之处,匾额见抗锋蹈刃之风。

行人驻足,仿佛历史再现腥风血雨;村民瞻仰,恍如星辰烈变雷雨骤临。

油然而生敬仰之心,追往之情。

躬逢盛世,公孙故里物阜民丰,三千百姓尽享太平。

筑建汉阙,承先祖昊德;继往开来,谱世纪新歌。

值此竣工大典,谨记古邑风云往事,畅书筑阙圣功烈勋,铭刻乡民捐助义举,镌石以留后世云尔。

2015.5.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