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绪论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人,既指个体也包括群体。

社会心理和社会犯罪行为则所指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队源自于社会规范、群体压力、自我暗示、他人建议等社会影响所作出的内锥果和表征反应。

变量:指在性质、数量上可以变化、操纵或测量的条件、现象或特征。

效度:是指所测结果符合该测量的目的的程度,或说在测量被测对象时所具有的真确度。

信度:指一个测量所测出分数的稳定性或可靠性,亦即为测出的分数的可重复性。

研究者偏向:指研究者对研究结果的期望会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在与被试者的相互作用中,并影响被试者在实验中的表现,从而使实验结果产生偏差。

被试者偏向:指研究者对研究结果的希望可以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在与被试者的相互作用中,并影响被试者在实验中的整体表现,从而并使实验结果产生偏差。

操作性定义***实验室实验法***二、简述题:1、详述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因果关系和有关关系a两个变量间的两种关系b相关关系只是指两个变量的值一同变化;当数值一同增加或一同减少时,其为正相关;当一个数值增加而另一个数值减少时,其为负相关。

c因果关系则指一个变量是另一个变量变化的原因。

d有时有关关系中存有着因果关系,但有关关系并不必然就存有因果关系。

2、详述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的差异a内在效度指研究结果反映所要测量的心理差异的程度,减少或消除人为性或无关干扰的程度。

b外在效度指研究结果的归纳程度。

归纳程度低,则外在效度低。

c一般来讲,实验室研究内在效度低,外在效度高;现场实验则恰好相反。

3、比较实验室实验法与现场实验法的好坏㈠实验室实验实验室实验是在特定的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的,能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很高程度的控制,能最大限度地突出重要因素,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优点:一就是实验者可以最小程度地掌控毫无关系变量的影响;二就是随机精心安排被试消解被试间差异的影响,从而暴露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第一章绪论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1.奥尔波特:试图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到他人的实际的、想象的或隐含的寻在的影响。

2.T.M.安德烈耶娃:研究受所参加的社会团体之约的人们的行为活动的规律,以及这些团体本身的心理特征。

3.我国社会心理学定义:社会心理学时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4.学科性质:社会心理学具有边缘性质(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的独立学科,理论性极强的应用学科。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1.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1)研究人的社会化和自我意识。

(2)研究人的社会动机,包括社会动机种类和理论说明,社会动机的外在表现特征、模式等内容。

(3)研究人的社会认知。

(4)研究社会态度改变。

2.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3.群体心理4.应用社会心理学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1.社会心理学的方法论问题:①哲学方法论(1)方法论表示科学观点和方法的三种不同水平②一般方法论③具体的研究方法(2)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方法论:辩证唯物论(包括历史唯物论)2.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常用术语:变量、信度和效度四、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一般观察法观察法公开参与观察法参与观察法隐蔽参与观察法社会心理学的实验室实验法具体研究实验法自然实验法方法现场实验法访谈法调查法问卷法档案研究法五、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问题1.偏向问题:(1)研究者(实验者)的偏向(2)被试者(被试)的偏向2.伦理问题:(1)实验性的欺骗(2)对被试隐私的侵犯(3)被试的痛苦3.遵循原则:(1)必须让被试者自愿地参加实验研究,被试者应当知道他们在研究中要做些什么。

(2)研究必须是“风险最小”,即在研究的设计没有必要让被试者冒险。

(3)研究者要进行“风险—获益分析”,即在研究中让被试者承担的风险要与通过研究获得的利益平衡,这里的利益可以是对被试者而言的,也可以是对社会而言。

(4)价值中立原则。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理论一、社会心理学的形成过程孕育阶段(射虎哲学阶段)→形成阶段(社会经验论阶段)→确立(社会分析论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20世界20~70年代*1908年.英.麦独孤※※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威廉.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罗斯分别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写出了第一本社会心理学的同名教科书,其象征意义在于社会心理学的诞生。

社会心理学绪论

社会心理学绪论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1.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对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研究研究内容:个体行为如何受他人存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影响的形式:现实的影响;想象的影响;隐含的影响研究方法:心理学的方法2.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从社会互动的角度界定社会心理学,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应以群体心理为基础。

3.介于心理学与社会学之间的定义:社会心理学应着重对社会关系、社会情境、个体的心理反应以及个体社会行为的研究。

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1.社会行为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勒温(K.Lewin,1936)的社会行为公式:B=f(P,E)B-behavior,行为P=person,个体F=function,函数E=environment,环境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个体行为是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2.社会心理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社会心理活动不仅与个体所处的即时情境有关,而且与其过去形成的经验以及个体的人格特征有密切关系。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个体层面(微观)社会知觉、动机、态度、我意识、人际关系等2.群体层面(中观)群体凝聚力、社会影响等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简史一、哲学思辨阶段这一阶段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

其特点是,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

在这一阶段,有关的社会心理学思想是和一般的心理学见解混杂在一起的,很难把“纯”的社会心理学观点分离出来。

围绕着“人性”的哲学争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二、经验描述阶段这一阶段是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

其特点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1)达尔文的进化论(2)德国的民族心理学(3)法国的群众心理学(4)英国的本能心理学(5)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三、实证分析阶段这一阶段始自20世纪20年代。

社会心理学1-2-社会心理学绪论

社会心理学1-2-社会心理学绪论

3章:心理的环境基础 (social Psy.)
1 环境的内容 2 自然环境 3 文化传统与拷贝世界 4 社会影响 5 舆论、风俗和时尚

16章:人格
1 概述
人格、气质 性格、认知风格…
2 精神分析-人本主义 3 特质论-学习论 4 人格评定

金盛华:社会心理学
1.1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P5
1.2社会心理分类系统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3 我国社会心理学教材内容的改革思路
社会心理学定义-1
Aronson等(2005):“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 们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是以怎样的方式受到真 实的或想象中的他人影响的”的学科; Aronson等(2005):“我们可以将社会心理 学定义为:探讨人们的思维、情感及行为如何 因他人真实的或想象的存在而受到影响的科学 研究” (Allport 1985); Allport: we can define social psychology as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the way in which people's thoughts, feelings, and behaviors are influenced by the real or imagined presence of other people (Allport, 1985).

The 1970s and 1980s
The 1970s and 1980s witnessed the growth of attribution theory, a renewed concern with the social self, and an expanded interest i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and the cognitive aspects of social behavior. In a fundamental sense, the chapters of the book you are now reading constitute a summary and distillation of the central concerns of social psychology as the field stands today.

社会心理学绪论

社会心理学绪论
代价;扩大满意度,缩小不满意度。人们的相互 作用往往是收益和代价并存,若收益大于代价或 与代价持平,相互作用则能维持;或收益小于代 价或无收益,相互作用就难以维持。同时,收益 与代价需要维持平衡与合理。
(二)社会学角度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2.符号互动理论 认为人们在沟通过程中可以运用符号,而符
号是可以代表任何事物的客体,社会和个体通 过符号相互作用来互相影响和制约,强调社会 生活中人的主观作用,强调个人对刺激(符号) 的解释过程。
❖调查法的优点在于直截了当,针对性强,比 较省时省力,收集的信息量较大。
❖调查法的缺点主要在于准确性方面。被调查 者的回答可能会受各种因素干扰,尤其是使 用问卷调查时,这种缺点更为明显。
4.档案研究法
是一种特定的调查法,它与一般的调查 法的不同之处在于,不是对现在的人员进行 调查,而是利用现存的档案材料进行分析, 得出结论。
参与观察法 研究者不是从旁改进观察和记录, 而是参加到所研究的群体中去,作为群体的一个普 通成员与其他成员一起活动,同时对其他人的活动 进行观察和记录。
2.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法 在特定的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的 ,其基本特点是能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很高程 度的控制,能最大限度地突出重要因素,防止 无关因素的干扰。(更多时候是模拟实验室)
行为和心理的解释。 1.精神分析理论 2.社会学习理论 3.社会认知理论(人具有一种保持心理平衡的
需要,认知矛盾所产生的不愉快促使个体以新的 行为重新建立平衡)
4.群体动力学理论(B=f(P·E))
(二)社会学角度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试图从群体内部互动中找到对人类行为和心
理的解释。 1.社会交换理论 认为人们的交往通常会尽量扩大收益,缩小
调查法需注意的问题

社会心理学第一章绪论

社会心理学第一章绪论

社会心理学第一章绪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它探讨了人们在不同社会情境下的思维过程、情感体验以及行为表现。

本章将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研究方法以及该学科的重要概念。

一、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社会心理学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学科,其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当时,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开始对人类的社会行为和心理进行研究。

尽管最早的社会心理学实验在20世纪初才开始出现,但该领域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得到了迅速发展。

在20世纪中叶,社会心理学经历了一次革命性的转变,从关注个体内心过程转向关注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互动。

社会认知理论的提出使得人们开始研究人们对他人的认知、社会行为的解释以及社会情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来探讨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实验研究是其中最常见的方法之一。

研究者通过控制和改变特定的变量,来观察这些变量对个体行为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另外,调查研究也是社会心理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问卷调查或面对面访谈,研究者可以收集到大量的数据,并以此来推断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此外,观察研究和案例研究也在社会心理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观察研究是指研究者观察并记录个体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

案例研究则是通过对单个个体或事件的深入研究来获得详细的信息。

三、社会心理学的重要概念在社会心理学中,有许多重要的概念被用来解释和描述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以下是其中的几个重要概念。

1. 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身的认知和评价。

个体的自我概念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看法和行为。

2. 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他人和社会情境的认知、解释和记忆。

社会认知的研究探讨了个体是如何对他人的性格、意图和行为进行推断和解释的。

3. 形成协调理论:形成协调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框架,它解释了人们在群体中如何形成和维持一致行为。

该理论认为个体在社会交互中会寻求达到自我一致性,并通过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来实现。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绪论.ppt课件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绪论.ppt课件

四、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偏差
(一)研究者的偏差——实验者的倾向 性问题
(二)被试者的偏差——被试的倾向性 问题
五、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原则
(一)伦问题
欺骗、痛苦
(二)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1、研究必须做到“风险最小化” 2、保密 3、保护被试
2、前苏联社会心理学界的定义
前苏联社会心理学界的研究强调团体对人的 行为的影响。
第一种观点以安德列耶娃的《社会心理学》 为代表。主要研究受所参加的社会团体制约 的人们的行为活动的规律、这些团体本身的 心理特征。强调团体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第二种观点以彼得罗夫斯基和施巴林斯基编 写的《集体社会心理学》为代表。该书指出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科学的一部分:研究各 种无组织的和有组织的人类共同体中人们交 往、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过程中产生的心理 现象”。
识差异 3、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4、了解社会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社会学、心
理学、文化人类学)的区别与联系 5、理解学习社会心理学的意义 6、掌握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本章纲要]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第四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四)社会心理学与行为科学
行为科学——研究人们行为规律的一门
学科。
(五)社会心理学与人格心理学的关系
人格心理学是以研究人的能力、气质和
性格为主要内容的一门心理学基本分支学科。
二、社会心理学是理论性极强的应用学科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一、心理学家 二、生活的强者
第四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课程介绍
社会心理学考虑人本身的特性。 但更主要的是考虑个体和社会 的种种关系、分析各种社会因 素对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影响。

【精品】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PPT课件

【精品】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PPT课件
社会认知取向——信息加工 应用研究的加强 国际合作研究的开展(文化差异)
(二)、国内
1、20S --1949 评介阶段
陆志韦《社心新论》(1924) 1948年社会学者孙本文著《社会心理学》上下册,全书六编、30章,内 容自成一较完整体系,理论与实用并重,是我国第一本较全面的社心著 作
二、社会化的内容--文化
文化(culture):人类群体或社会共享的成果,是人类在社会历史 实践中创造的社会遗产。 物质文化 精神文化 知识、技能与经验 价值观(value)人生追求的目标是否有价值 规范(norm)在具体情境下如何思考、体验、行动的期望
法律、道德、风俗等
社会化内容的另一种分类
态度 Attitudes
人际关系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四、社会心理学发展简史
(一)、西方 1、孕育阶段(1908年以前)

古希腊哲学中孕育着社会心理学思想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环境塑造(理想国) 本能


2、诞生(1908年)
2、解放后到1980年 停顿阶段 3、1981--重建与复兴阶段
1981年夏,在北大召开了第一次社心座谈会
82年10月成立了中国社会心理学研究会(后改为中国社会心理学会)。
第二章 社会化
Socialization
一、什么是社会化
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合格 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2、社会对每一角色规定了一系列责任与 义务

医生:救死扶伤
教师:教书育人
职业道德
3、个人承担一定的社会角色,就要学习并符合相应的角色期望

社会心理学绪论课件

社会心理学绪论课件

第一章 绪 论 第三節 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4.現場實驗法
現場實驗法是在真實的社會環境中進行的實驗 研究。
優點: 所要考查的現象不用期待,縮短研究週期 環境真實,被試不易覺察,心理、行為自然, 因果關係清晰明瞭
缺點: 選題與設計難度大,若時間長,則易受無關變 量影響 引數有時不能引起反應 受外部條件的限制
第一章 绪 论
第三節 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5.模擬實驗法和標準實驗室實驗法
模擬實驗法是仿照社會情況,設立類似環境,考 察被試在其中引起的心理或行為變化,並研究其規律 性的方法。
標準實驗室實驗是在實驗室環境中對一種社會心 理或社會行為進行分解的更有控制的研究。
優點: 把複雜的環境移植到實驗場所,研究便利 實驗可以重複 可控制環境,操縱引數 可重複實驗,檢驗假設成為可能
鏡象自我:從他人的表情和態度中看到的自我。
角色獲得:能夠按照社會期望形成自我並在這個框 架中行動。
角色間衝突:個體不同角色之間互不相容時產生的 衝突。
角色內衝突:同一種角色內由於不同的角色期望而 產生的衝突。
第一章 绪 论 第四節 社會心理學的基本理論
三、認知理論
認知理論認為,人的行為不是對外界 刺激孤立的反應,也不是反射弧的機械組 合,它是通過心理活動的整合決定行為的。
3.內隱人格理論(G.Kelley & L.Cronback) 每個人都地認為他人所具有的一些性格
特點、品質間是相互聯繫的,一個人如具備 一種品質或行為表現,就可以瞭解其他的行 為品質或表現。
第一章 绪 论 第四節 社會心理學的基本理論
ASCH的實驗研究
向兩組被試介紹某人的情況:
➢第一組:聰明、熟練、勤勉、熱情、堅定、講實際、謹慎 ➢第二組:聰明、熟練、勤勉、冷淡、堅定、講實際、謹慎

社会心理学复习

社会心理学复习

第一章绪论一、社会心理学的三种取向1、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1)代表人物:麦孤独和奥尔波特2)着重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个体心理;3)强调严格的心理学方法和实验,以个体为分析重点,探讨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变化特点与过程,分析影响个体心理与行为的社会文化环境因素,揭示影响个体心理和行为的社会心理机制。

2 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1)代表人物:罗斯和库兹明;2)着重研究群体心理;3)采用社会学方法研究个体的行为,以社会互动或群体变量为分析重点,阐释社会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和法律等社会结构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从而揭示社会情境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

3、跨文化取向的社会心理学1)最近20年的研究取向;2)着重研究文化对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影响;3)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对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影响、调节作用,重视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和群体行为的比较.二、社会心理学的界定1、定义: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处于社会环境中的个人和群体的社会行为及社会心理的本质和原因,并预测其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乐国安)2、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趋势①·1.各种心理学努力寻求统一②·2。

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和人本主义研究方法并用③·3.世界化和本土化相兼容④·4。

各种研究取向进一步整合⑤·5.话语心理学可能促使社会心理学深化三、认知失调理论费斯廷格1、基本假设*各种认知因素之间出现“非配合性”关系,认知主体便产生认知失调.失调产生心理压力,促使个体改变有关观念或行为,以减少或避免这种失调.2、条件①逻辑的违背;②文化价值的冲突;③观念层次的冲突;④新旧经验的矛盾3、失调程度*1)失调程度与某一认知元素对个人生活的重要性成正比。

2)失调程度取决于个人所具有的失调认知的数目与协调认知数目的相对比例。

4、减少失调的途径*①改变行为②改变态度③引进新的认知因素第二章社会化·一、社会化的概念·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学习社会知识、掌握社会技能、建立社会经验,并通过自身不断的选择和建构,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

金盛华版社会心理学重点

金盛华版社会心理学重点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绪论一、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教材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根据的科学。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分为四个层面):(1)个体层面:主要研究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等。

(2)人际层面:主要研究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等。

(3)群体层面:主要研究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等。

(4)社会层面:主要研究风俗、时尚、阶层、阶级,民族心理特征、国民性等等。

三、社会心理学三阶段:1、史前思想积累阶段。

“哲学思辨”阶段:古希腊时期到19世纪上半叶。

权威人物: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孔子、老子。

1875年,德国学者舍夫勒首先在现代意义上使用了“社会心理学”一词。

2、产生阶段(1)社会心理学的初创时期:属于“经验描述”阶段,罗斯第一次将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对待。

(2)实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系统的科学社会心理学的建立的标志:Allport的《社会心理学》(1924年)3、迅速发展阶段(1)认知社会心理学阶段:社会建构理论、话语心理学(2)后现代社会心理学思潮四、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一)理论建设任务1.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辩证历史唯物主义2.批判、继承历史遗产3.丰富和发展对人的心理的全面理解(二)指导社会实践任务1.提高自身素质(1)认识自己以及自己的角色义务(2)将生活意识转化成科学意识(3)提高自身素质2. 提高实践能力预告作用:社会气氛、价值观变化趋势、消费趋势。

中介作用:社会控制、社会规范发挥作用需以社会心理为中介,内心的选择与接受。

第二章社会化一、1、社会化: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学习社会知识、掌握社会技能、建立社会经验,并通过自身不断的选择和建构,形成一定社会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绪论1、社会心理学是对个体在社会情境中的思想、情感和行为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2、社会情境因素包括:(1)他人的行为、特征或仅仅在场(2)认知过程:我们如何解读社会情境(3)物理环境的影响(4)文化背景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4、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具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社会心理学是理论性极强的应用学科。

5、社会心理学的历史:霍兰德(E.P.Hollander,1976)三阶段说: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或启蒙期、形成期及确立期)。

社会心理学的建立:1908年出版的两本书。

第二章社会化1、社会化(socialization)的概念: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规范,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自然人:又称生物人,一般指刚刚出生的新生儿,他们对社会一无所知,不具备人的社会属性,只有自然的生理性动机和需要。

社会人:指通过社会化,个体掌握了该社会的道德和文化,学会了该社会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形成了独立的人格,最终成长为社会化的人。

不经历社会化的过程,就无法实现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

2、社会化的类型3、性别差异的体现:(1)攻击性(2)性态度(3)择偶偏好4、透视性别差异:(1)两性之间行为上的平均差异并不意味着所有男性(或女性)都是如此。

个体差异是很大的,有时两性间的平均差异远远小于性别内的个体差异。

(2)两性之间存在的差异并不意味着个体的行为和技能是不变的。

男人和女人都能学会更(不)愿意帮助别人、更(不)具有攻击性。

第三章社会知觉(一)—感知并了解他人1 知觉:对客观事物的整个属性的认识。

2、社会知觉的含义:知觉的特殊形式,它仅仅指与人有关的知觉,即对人的认识、了解,它研究人们如何通过社会交往而对他人的动机、性格、情绪、态度等特征做出判断的复杂过程。

3、社会知觉之对情绪的知觉:言语线索——直接询问别人局限性:这种策略经常失败!非言语线索(1)面部表情人类从很小的时候就有六种基本情绪:悲伤、惊讶、高兴、愤怒、厌恶、恐惧(2)身体语言——姿势、手势和动作身体语言受文化影响(3)言语表情4、需要铭记的原则:非言语线索能够提供有关他人内部状态的信息,但是它们出现得非常快,而且容易被误解。

将非言语线索作为社会知觉线索时要谨慎使用第三章社会知觉(二)1、社会印象:是在社会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主要指人们对认知对象的能力、性格、品质等总体特征的反映。

2、印象形成中的知觉偏差(1)首因效应首因效应:指与人交往时最初得到的信息较为深刻、鲜明,对印象的形成具有较强的影响。

(2)晕轮效应指评价者对一个人多种特质的评价往往受其某一特质高分印象的影响而普遍偏高。

就像一个发光物体对周围物体有照明作用一样,所以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

美的就是好的——外貌的光环效应(3)自我实现的预言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怀有某种期望,这种期望将会不自觉地引导着这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行为,这一系列的行为将最终导致另外一个人也朝着这个原先的期望前进,最终这个预言得以实现。

罗森塔尔的期望效应启示:期待、赞美和信任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

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会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

黄金定律:你想别人如何对你,你就先如何对他。

3、印象管理:人们运用各种技巧和方法左右他人,以期在他人那里建立良好印象的过程(又称印象整饰)。

4、人们何时会印象管理:(1)当人们知觉到自己正处于“公众的目光”中时,更可能会管理自我的形象。

聚光灯效应(spotlight effect):我们总是不经意的把自己的问题放到无限大,过高地估计了别人对自己外表或行为的关注。

(2)在下列社会情境因素下,我们更可能进行印象管理:观察者对我们能否达成目标拥有决定权;这些目标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我们认为观察者对我们的印象与我们想表现给他们的印象不一样。

5、印象管理的策略:自我提升——努力提高自己对别人的吸引力;逢迎他人——通过各种方式让目标对象感觉良好。

第四章社会态度一、态度的概念:态度是对某物或某人的一种积极或消极的评价性反应,它在人们的信念、情感和倾向性行为中表现出来。

态度的ABC模型1、态度的认知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的信念和看法,包括了解的事实、掌握的知识以及持有的信念。

2、态度的情感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如接纳或拒绝、喜爱或厌恶、热情或冷漠、敬重或轻视等。

3、态度的行为倾向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所持有的一种内在的反应倾向,是个体做出行为反应之前所保持的一种准备状态。

二、态度的形成:1、经典性条件作用:联结学习通过经典性条件作用过程,我们会变得喜欢或者讨厌某些新的事物或事件,仅仅是因为它们与某些我们已经喜欢或讨厌的事物或事件联结在了一起,原理:条件反应2、操作性条件作用:对“正确”看法的奖励在操作性条件作用下,人们会通过奖励和惩罚来习得某种态度。

建立行为或态度的方法——操作性条件作用如果一个操作发生后,接着给予一个强化刺激,那么其强度就增加。

3、观察学习:模仿他人的态度三、态度的测量(一)直接测量1、李克特量表2、语义差异量表(二)间接测量1、投射测验2、内隐联想测验3、生理反应测量(测谎仪)第五章偏见多数人只看到他人身上的偏见,却不知道自己也存在或多或少的偏见一、偏见的含义:是指对某一特定群体成员的敌对或负面态度,仅仅因为他们属于某个群体。

其本质是对一个群体及其个体成员的负性的预先判断,而这种判断是以不正确或不充分的信息为依据形成的。

(1)刻板印象:也称类属思维,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某个团体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刻板印象的积极作用:适应世界的方式刻板印象是我们简化世界的一种方法,是认识世界的“最省力的规则”。

刻板印象让我们简化了认知过程,迅速获得关于特定对象的概念、形成印象,便于适应环境。

刻板印象的消极作用:过度简化某个群体的特性,忽略各成员的异质性和个体差异性。

刻板印象毕竟只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并不能代替活生生的个体,因而“以偏概全”的错误总是在所难免。

(2)歧视:是指由不正确的刻板印象所导致的对特定群体的成员的不公平、负面的或者伤害性的行为,。

二、偏见的起因:(一)社会认同理论:我们的群体要比他人更优越(二)群体冲突理论:主张,资源的有限性会导致群体间发生竞争和冲突,进而导致偏见和歧视的增加。

(三)社会学习论:偏见和刻板印象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们是人们习得的。

儿童从他们的家庭、伙伴、大众传媒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中学会了偏见和刻板印象。

三、偏见的消除1、社会化——要注意父母与周围环境以及媒体的影响。

2、提升受教育水平——人们的偏见更多地来源于无知和狭隘。

3、直接接触——对立团体间的直接接触可以减少偏见。

接触假说第六章助人行为一、助人行为的概念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

(例如:分享行为、捐献行为、合作行为、助人行为、安慰行为和同情行为等)助人行为:帮助他人的行为,亦即通过施助者的帮助使受助者受益的行为 a. 利他行为:无个人动机,不期望任何回报的助人行为。

b.利己的助人行为:具有个人意图、出于自己的利益而发生的助人行为。

二、责任分散与助人决策(一)紧急助人与责任分散:旁观者效应:目击一件紧急事件的旁观者越多,他们中的任何人帮助受害者的可能性就越小。

(二)助人的决策过程:人们在紧急情况下帮助他人之前,要经过5个决策步骤。

如果旁观者没有达成这5个步骤的任何一步,都不会有助人行为。

第一步:是否注意到突发事件第二步:对事件紧急程度的认知众人致误现象评价忧虑第三步:社会责任扩散不清晰责任:担任领导角色的人必须负起责任来对范跑跑的谴责,最重要的原因第四步:是否知道如何提供帮助第五步:是否实施帮助这一步常常受制于对潜在的消极后果的担忧,而这些担忧又往往是非常现实的。

(三)总结:三个主要影响责任扩散:由于别的人都知道这个紧急情况,一个人自己得采取行动的责任就减轻了。

从众效应:觉得其他不动的人可能理解这个情形,即不需要做任何事情,事情并不紧急。

评价焦虑:当着别人的面采取行动的犹豫,除非人们知道帮助或者别的什么行动是合适的。

怎样才能在你遇到麻烦时增加你获得帮助的可能性?(1)明确表达你的需要消除众人致误的影响2)选一个特定的人求助克服责任扩散三、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四、(一)情境因素1.旁观者在场2.榜样的存在助人的榜样可以引发助人行为 3.自然环境(二)助人者因素(1)助人者的性别(2)助人者的情绪(3)助人者的归因:旁观者对求助者所处困境的责任的归因(三)求助者因素(1)求助者的性别(2)求助者的外表吸引力(3)求助者的人格形象第七章侵犯行为一、侵犯行为的概念:又称攻击行为,指有目的、有意图地伤害他人的行为。

侵犯行为的判断:有侵犯动机和意图外显的行为指向生命体,伤害身心健康二、侵犯行为的类型一)根据侵犯行为的方式言语侵犯身体侵犯二)根据侵犯行为是否违背社会准则反社会的侵犯行为亲社会的侵犯行为(三)根据侵犯行为的动机或目的敌意性侵犯工具性侵犯三、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一)生物学理论1、本能论2、神经系统和神经递质(侵犯的生理基础二)挫折—侵犯理论伯克威茨对挫折—侵犯理论的修正挫折导致侵犯是因为消极情感与侵犯行为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挫折能够引起侵犯行为的情绪准备状态——愤怒。

如果此时环境中存在攻击线索(如刀、枪),则会增加侵犯发生的可能性武器效应:情境中与攻击相关的一些线索,如刀、枪、棍等器械增强攻击行为的现象。

中国的自杀率有一个全世界独家的特点:女性自杀率高于男性不是抑郁症不是分裂症,不是任何长期性的什么症状,就是冲动性的(三)社会学习理论1)通过强化(reinforcement)习得侵犯行为2)通过观察习得侵犯行为四、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一)攻击的社会因素1、挫折2、挑衅:由攻击导致的攻击3、媒体暴力:暴力电视、暴力色情1)对性现实的歪曲理解(2)针对女性的攻击(二)攻击的情境因素1、炎热2、酒精(三)攻击的个体因素1、A型行为模式喜欢竞争;总是匆匆忙忙;特别急躁和好斗2、自恋五、控制及减少攻击性行为的途径1. 社会公平的建立2. 避免去个性化:去个性化是指当个人处于群体中时,出现在其身上的自我约束的弱化和个人身份的丧失当人们变得去个性化时是不是更易参与自杀怂恿呢?3. 宣泄4. 惩罚5. 移情能力培养6. 榜样的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